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4:39

松鼠教学设计

松鼠教学设计例1

幼儿思维发展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3~6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对称设计思路:对称普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如人身体上的对称、蝴蝶翅膀的对称、汽车轮子的对称等,所以幼儿对对称的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对称的概念却不理解,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有趣的对称。活动中以解救蛇侦探为线索,通过幼儿给蝴蝶翅膀配对、找对称、游戏三个环节的闯关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并探索发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最后利用PPT课件欣赏生活中对称物体,感知物体的对称美。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以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充分发展幼儿思维为原则。总之,整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都用兴趣导入,更注重发展幼儿的主动性。

二、巧设悬疑,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构筑理想的课堂更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追求的。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自由轻松的氛围,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在互动中学习。为了构筑理想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巧设悬疑,再让幼儿寻找联系,引导发散幼儿的思维。例如,中班的科学活动相邻数,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既轻松愉快,又紧扣主题: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家里有没有邻居?你的座位两边有没有邻居?有几个邻居?请你把你邻居的手举起来。小结:小朋友都有2个邻居,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师:小朋友有邻居,小动物今天可高兴了,因为它们今天也要搬进漂亮的蘑菇房了,看看它们有没有邻居?告诉教师小猪的邻居是谁?有几个?现在小动物搬进了漂亮的新家,也有了新邻居,可高兴啦,可是蘑菇房一模一样,小动物老是走错家门,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说出编门牌号的办法)。教师以数字妈妈的口吻说:你们看,数字宝宝经常乱七八糟地挤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邻居,谁能帮数字宝宝找邻居呢?这样,让幼儿快快给数字宝宝排排队。教师:我们再来看看,2和它的邻居之间有什么小密秘呢?引出1比2少1,是2的小邻居,3比2多1,是2的大邻居。最后是游戏: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什么数字不见了和开火车反复练习5以内相邻数的概念,整个环节都是巧设悬疑,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和开发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松鼠教学设计例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93—01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真正体现出的亮点不再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捕捉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价值,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让师生的活动直接融入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情感的体验,让教学活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发课堂生成资源呢?现以“倍的认识”一节课为例,谈谈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教学片段]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小动物们纷纷来到野外快乐地游玩。你看,谁来啦?(课件出示情境图:6只小鸭,2只松鼠)谁来说一说,小鸭和松鼠一共有几只?小鸭和松鼠哪个多?多几只?

生1:小鸭比松鼠多4只。

生2:松鼠比小鸭少4只。

师:小鸭的只数与松鼠的只数除了比多比少外,还有一种比法,有人知道吗?

生3:老师,我知道。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此话一出,班里一下变得特别安静,这与事先预设的完全不同。不知道这位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何不让他分析一下。于是,我马上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学生摇头)看来,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

我板书“倍的认识”,然后问学生知道关于“倍”的哪些知识。

生3: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把同样多的圈起来就表示3倍。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3: 2只松鼠就是2个白圈,6只小鸭就是6个黑圈。

松鼠:

小鸭:

生4:松鼠是1个2只,小鸭是3个2只,就说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师:谁能把上面的图重新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3倍。

一生上台。

松鼠:

小鸭:

师:看到小鸭、松鼠玩得这么开心,小猴也来了。(出示了3只小猴)你能找到新的倍数关系吗?

生1: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师:谁知道为什么?

生2:因为小猴是1个3只,小鸭是2个3只,所以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师:谁能画出图形表示?

生4:小猴:

小鸭:

师:谁会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因为小猴是1个3只,小鸭的只数里面有2个3只,所以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

……

思考: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整个过程教师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设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思课堂教学,我认为,作为教师在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基础

数学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线索进行合理设计。我先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6只小鸭,2只松鼠)的情境图,在原有知识(比多、比少)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认识。在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时,顺其自然出示了3只小猴,再出示8只小鸡……,通过两次训练,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

二、 “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是关键

松鼠教学设计例3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小动物们纷纷来到野外快乐的游玩。你看,谁来啦?(课件出示情境图:6只小鸭,2只松鼠)

师:谁来说一说,小鸭和松鼠可能在讨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有几只?

生2:比一比,谁多?

师:小鸭的只数和松鼠的只数可以怎么比?

生1:小鸭比松鼠多4只。

生2:松鼠比小鸭少4只。

师:小鸭的只数与松鼠的只数除了比多比少,还有一种比法,想知道吗?

生3:老师,我知道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此话一出,班里一下变得特别安静,这与事先预设的完全不同。不知道这位学生是如何理解的,何不让他分析一下。于是,我马上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谁能听懂他的意思?(学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

板书:倍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关于“倍”的哪些知识?

生3: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把同样多的圈起来就是3倍。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3:(利用黑板上的有色磁铁)可以这样,2只松鼠就是2个白圈,6只小鸭就是6个黑圈。

松鼠:

小鸭:

生4:有点懂了,就是小鸭的只数有3只松鼠那么多,就说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师:听得真认真,哪位小朋友能把他的意思说得更明白?

生5:松鼠是1个2只,小鸭是3个2只,就说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此生的一席话,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听到一些嘀咕声:原来是这样,我也懂了。)

师:谁能把它移一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3倍。

一生上台移。

松鼠:

小鸭:

生6:老师,我发现每份分得一样多。

师:不一样多,行吗?

生齐说:不行,不行。

生7:每份不一样多,不公平,就不能用倍啦。

(说句心里话,真的没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简单透彻。自认为倍太抽象,需要亲自去讲。本节课放开让学生说,原来只想感知一下学生对“倍”到底有多少认识,不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的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得通俗,听得简单,难怪课堂上几次出现“我有点懂了”等话语,从开始的“两三只手”到“几十只手”到“小手如林”,真正地体验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教师几次想插语,可学生早已以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师:看到小鸭、松鼠玩得这么开心,小猴也来了,(出示了3只小猴)你能找到新的倍数关系吗?(学生思索片刻,纷纷举起小手,甚至迫不及待)

生1: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师:谁知道为什么?

生2:因为小猴是1个3只。小鸭是2个3只,所以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师:同意吗?那谁能用圆片给大家摆一摆?

生4:小猴:

小鸭:

师:为什么都是小鸭,刚才是2只一份,现在却是3只一份呢?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5:因为小鸭跟松鼠比时,松鼠是2只,小鸭跟小猴比时,小猴是3只。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生6:XX的意思是说原来松鼠只有2只,所以小鸭要2只一份地分,现在小猴有3只,所以小鸭要3只一份地分。

师:可爱的小鸡又来了,瞧!(来了8只小鸡)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来说出小鸡和松鼠的关系吗?请小朋友用圆片代表松鼠,小棒代表小鸡摆一摆,注意一个一个对齐,并想一想小鸡怎么移,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开始摆。

(全班动手移后,一生上讲台移,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8只小鸡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那么小鸡的只数就是松鼠的4倍。

师:谁会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因为松鼠是1个2只,小鸡的只数里面有4个2只,所以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师小结:谁是谁的几倍,只要看大数里面有几个小数,我们就说,大数是小数的几倍。

……

(当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时,学生会学得轻松、快乐、有效,通过让学生判断、验证,从直观演示到学生独立操作,逐步抽象出对“倍”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的含义。在对“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故意设置让全班同学摆一摆,移一移,说一说,使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

松鼠教学设计例4

例如: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玲珑”“小”突出松鼠体型的娇小, “帽缨形”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鼠尾巴的特征,“美丽的”又给人以美感。)

生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有活力的特点,让人初步感知松鼠讨人喜欢的模样。)

生3.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乾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写松鼠搭窝的先后顺序,运用准确的动词“搬”“放”“编扎”“挤”“踏”生动地体现了松鼠的巧妙与能干。)

生4. 松鼠……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玩耍”等拟人化的语句,活画出松鼠可爱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它的讨人喜欢。)

类似的对于词语和句子的品析还有很多,学生们挖掘教材的深度还是很到位,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我们细细一分析,觉得还是有问题,在哪儿呢?学生是说了一些能够体现语言准确生动性的词语和句子,但是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本质特点在语言上如何体现呢?比如,我们在考试中经常遇到一些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类似于“大约”、“据说”、“左右”等等的副词呢?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词语的存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呢?

课前我就这一环节想了很久,还是想到了朗读。于是,教学环节进行到这一步,我顺着学生们的思路说:“大家对文章的语言分析这么到位,肯定是基于大家对文本的熟悉,老师想现场考考你们究竟对文本的熟悉了多少?大家有信心吗?”学生们热情高涨,声音响亮地回答“有!”我让学生合上书,仔细听我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辨析存在的问题。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原句: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有的学生马上反应说,这个句子与原文不一样,缺“经常”一词,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谈谈“经常”一词的妙处,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认为“经常”一词说明松鼠并非都在高出活动,偶尔也下地活动;有的认为,不用“经常”语言就绝对了;还有的认为,“经常”用得讲究,语言准确。我适时的补充,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们都觉得很在理,又竖起耳朵听我朗读下一句。

2.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3.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乾净又暖和。

结合大家的智慧,我趁热打铁,总结这一课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大家都提到准确性,生动性,而且准确性是前提。以后再遇见类似的生动说明文,考虑语言美时,除了要想到修辞句、形容词、动词外,还应想到准确的副词。

教学反思:1

1、朗读和听读同样重要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还应重视教师的朗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时时保持,而且教师的朗读比学生自己的朗读更具感染力,学生更关注教师的朗读水平,更信服其师。

2、课前要充分预设教学思路。

松鼠教学设计例5

例如: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玲珑”“小”突出松鼠体型的娇小, “帽缨形”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鼠尾巴的特征,“美丽的”又给人以美感。)

生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有活力的特点,让人初步感知松鼠讨人喜欢的模样。)

生3.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著放在一起,再用一些乾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写松鼠搭窝的先后顺序,运用准确的动词“搬”“放”“编扎”“挤”“踏”生动地体现了松鼠的巧妙与能干。)

生4. 松鼠……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玩耍”等拟人化的语句,活画出松鼠可爱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它的讨人喜欢。)

类似的对于词语和句子的品析还有很多,学生们挖掘教材的深度还是很到位,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我们细细一分析,觉得还是有问题,在哪儿呢?学生是说了一些能够体现语言准确生动性的词语和句子,但是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本质特点在语言上如何体现呢?比如,我们在考试中经常遇到一些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类似于“大约”、“据说”、“左右”等等的副词呢?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词语的存在。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呢?

课前我就这一环节想了很久,还是想到了朗读。于是,教学环节进行到这一步,我顺着学生们的思路说:“大家对文章的语言分析这么到位,肯定是基于大家对文本的熟悉,老师想现场考考你们究竟对文本的熟悉了多少?大家有信心吗?”学生们热情高涨,声音响亮地回答“有!”我让学生合上书,仔细听我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辨析存在的问题。

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原句: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有的学生马上反应说,这个句子与原文不一样,缺“经常”一词,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谈谈“经常”一词的妙处,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认为“经常”一词说明松鼠并非都在高出活动,偶尔也下地活动;有的认为,不用“经常”语言就绝对了;还有的认为,“经常”用得讲究,语言准确。我适时的补充,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们都觉得很在理,又竖起耳朵听我朗读下一句。

2.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3.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乾净又暖和。

结合大家的智慧,我趁热打铁,总结这一课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大家都提到准确性,生动性,而且准确性是前提。以后再遇见类似的生动说明文,考虑语言美时,除了要想到修辞句、形容词、动词外,还应想到准确的副词。

教学反思:1

1、朗读和听读同样重要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还应重视教师的朗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时时保持,而且教师的朗读比学生自己的朗读更具感染力,学生更关注教师的朗读水平,更信服其师。

2、课前要充分预设教学思路。

松鼠教学设计例6

师:同学们,农村的景色多么迷人啊!你们喜欢农村美丽的景色吗?

生(高兴地齐声回答):喜欢!

师:那么,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了,你们说:鸭子和天鹅谁多些?

生:鸭子.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鸭子有好大一群.

(师让学生认真数一数鸭子有多少只)

生:鸭子有26只.

师:同学们,天鹅在河的远处,我们看不清楚,你能说一说天鹅的只数吗?

生(1):我想大概有12只.

生(2):天鹅可能有17只吧!

生(3):天鹅约有13只.

生(4):天鹅差不多有10只.

学生在回答时,我将学生不同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在“大概”、“可能”、“约有”、“差不多”这些词语的下面画上圆点.

为了让学生加深估算印象,我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早上上学的时候,估计一下自己要用多少时间. 到校后看一下时间,看自己准确用了多少时间,估计的时间和准确的时间相差多少.

片断二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你们完成了吗?

生齐答:完成了.

师:那么,你们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你从几点钟出发不会迟到?

生(1):我大概要用20分钟,因为我是自己走来的,所以我从7点40分出发比较好.

生(2):我也差不多要用25分钟,因为我要过两个马路. 但我要从7点半出发较好,因为有时过马路会出现红灯,要等一会儿.

生(3):我家住得比较远,但我大约用15分钟,因为我是爸爸用车把我送来的,所以我7点45出发比较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数字都是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生:不是.

师:对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会碰到这种情况,在不知道准确数字的情况下,说出物体的大概数量,这种情况我们就把它叫做估算.

反思 数量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创设更有吸引力、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参与亲自体验中,是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估算最有效的途径,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具体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生活常识. 在片断一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大胆地说,积极鼓励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通过学生的回答,充分证明了学生还是有生活积累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点. 原来估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如:妈妈上街买菜,问:这条鱼大概一斤吧. 这就是估算. 在片断二的教学中,我改变过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就直接告诉学生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来体验,这样避免了学生学后脑中也是一片空白. 如学生自己上学估计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有的学生过马路等红灯大概用了2分钟,路上帮助老奶奶过马路占用了大概5分钟都考虑到了,这样,不断让他们有了亲身体验的机会,更让他们学会怎样来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素质. 同时,通过初步建立“大概”、“大约”、“差不多”等估算词汇,学生初步了解估算是什么,在片断一和片断二的情景创设中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建立起“估算概念”,自然也就理解透析、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学生初步建立估算概念,并不代表学生已完全掌握. 因此,我想出直观情境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

片断三 (多媒体显示“松鼠采松果”图)

师:大家看,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干什么?它们还讲着话呢!

小松鼠:妈妈,今天我采了22个松果.

松鼠妈妈:嗯,真棒!

小松鼠:可是,您今天采了多少个?

松鼠妈妈:孩子,我采的比你多得多呢. 请猜猜看,妈妈采了多少个松果?

小松鼠开始想了. 师让生替小松鼠想一想.

生1:我估计松鼠妈妈采了32个.

还有的学生猜出40个、90个、100个等数字,师一一板书于黑板.

师:你们怎样想到猜90,100这么大的数呢?

生:因为松鼠妈妈说它比松鼠采的多得多.

师:小朋友想的有道理. 现在松鼠妈妈给大家24个、75个、32个这3个数,请你选一选,松鼠妈妈最有可能采了多少个松果?

学生讨论选取了75这个数,而且说出了75比22多得多. 师:既然75比22多得多,那么24比22、32比22可以怎么说呢?

生:多一点.

师:你怎么想到用“多一点”来表达呢?

生:因为24只比22多2,所以我觉得只是多一点.

师:老师想请你用手势来表示“多一点”.

学生纷纷用手指围成一小圆圈来表示.

师:那32比22多一些呢,又该怎么表示?

学生纷纷用手指围成一个比刚才稍大一些的圆圈.

松鼠教学设计例7

由于故事的两条情感线对大班的孩子来说有些难理解,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对绘本进行一定的删减,保留其中童话故事的这条线索所展开。《松鼠先生和月亮》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本分的小松鼠发现月亮落在它自己的屋檐上面,他非常害怕,于是那种本分、那种善良就让他要用一切的力气把这个东西送到天上去。为了不被人误会,松鼠先费尽力气终于把月亮从他的屋檐推了下去……谁知道掉下的月亮插在了刺猬的背上,为了摆脱月亮,月亮又插到了山羊的角上。也许一切都还可以解释清楚,也许月亮上的洞还能补好。松鼠先生抱着这样的幻想。到了第二天早上,这最后的幻想也破灭了――一群老鼠拥蜂而至将变了味儿的月亮啃得只剩下一道月牙儿了。这样一来,山羊自由了,刺猬自由了,老鼠吃饱了,可是月亮被严重损坏了!他们只有一个念头―― 一定要把月亮弄走!于是,肇事者们齐心协力,老鼠们拉着刺猬,刺猬拉着松鼠先生,松鼠先生拉着山羊先生,山羊先生拉弯一棵小树,终于,他们用这张弓将月亮弹到了天上。现在,牙状的月亮终于又出现在了天上,小动物们战战兢兢地望着月亮,在心里说:快点,快点变回以前那个样子吧。”

在这个故事中假设了“……如果月亮从天上掉下来了,怎么办?”一开始,一切令人绝望,但是如果大家联起手来,再大的问题也会变得渺小……在设计过程中,我把三个动物努力摆脱月亮的场景进行单独的讲述,并逐步加深要求。在松鼠先生的部分,要求幼儿能简单体验几个动词,学会模仿表演动作;在刺猬的部分上要求幼儿能理解动词,会与同伴合作表演动作;而在山羊的部分,我设计展示整幅动作的行进图,要求幼儿能用句式完整叙述。为了让孩子在最后能熟练运用句式,在前2个部分教师总结时,可以就使用此类句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体验。通过对绘本的看与说,孩子的大胆想象、猜测、表演,让孩子知道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情况下,任何问题都会变得渺小。在故事的结尾,我设计成开放式的,因为在这本绘本中,还有一条感情线未让幼儿接触,那么可以让幼儿在童话和现实中留一些幻想,让幼儿大胆想象,让来自月亮的欢乐和希望,给予那些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孩子力量。

【活动目标】

1.阅读画面,感知故事的发展线索,积极猜想,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2.尝试用并列句式“一会儿……一会儿……”“又是……又是……”来表述动物们的动作,学习动词:推、蹬、撬、挠、扎等。

3.知道大家联手,再大的问题也会变得渺小,初步培养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

活动准备:

绘本PPT。

《松鼠先生和月亮》图文作者为德国的塞巴斯蒂安・麦什莫泽,

【活动过程】

一、PPT图片导入,引导幼儿局部观察。

“这是什么?”(又大又圆,黄黄的月亮)

二、阅读图书(PPT),感知讲述故事发展的情节。

1.展示整幅图片揭示“松鼠先生发现一个什么东西掉在了他的屋檐上?”

(1)局部放大画面,仔细观察松鼠先生的表情

提问:松鼠先生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很惊奇也很害怕)

(2)幼儿模仿松鼠的表情。

(3)猜想:它为什么很害怕?会发生什么事?(抓起来了,被关在监狱里……)

(4)切换图片,观察松鼠先生想象的监狱图,自由讨论,猜想故事的情节变化:松鼠先生愿意事情变成这样吗?它会怎么做?”

(5)切换逐幅观察图片,松鼠先生是怎么把月亮弄走的?(推、蹬)

谁来学学松鼠先生的动作?通过幼儿的模仿动作,丰富幼儿对动词推、蹬的经验。教师总结时可有意识地使用并列句式让幼儿体验。

2.切换观察4幅图片,讲述刺猬的遭遇。

“发生了什么事?”可放大观察树枝断裂处。(月亮太重了,压断了树枝,掉在了刺猬的身上,扎在了刺上)

(1)猜想、讨论:刺猬也是个老实人,它会怎么想?观看的监狱图,证实幼儿的想法。

(2)切换观察同页的4幅图片,说说松鼠先生是怎么帮助刺猬的?请个别幼儿上来合作表演,松鼠先生和刺猬的动作。

(3)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模仿,边模仿边进行讲述。通过动作模仿,丰富动词:撬、挠。

(4)教师使用并列句式总结。

3.切换图片,观察、讲述连续的8幅动作图片,讲述山羊的遭遇。

“又生了什么事?”(月亮插在山羊角上,刺猬扎在月亮上)

(1)幼儿猜想:这下山羊会怎么做呢?(幼儿自由讨论,用以前学过的动词经验来说一说,甩、踢、顶……)

(2)观察山羊的动作连续的路径图,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山羊是怎样做的?(提醒幼儿用一些学过的句式,如:一会儿……一会儿……,又是……又是……)

最后,山羊怎么也甩不掉月亮,一头撞在了大树上动也不能动了。

(3)动作体验:山羊的困境。

“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山羊的角扎在树上的动作,你觉得这个姿势舒服吗?”(不舒服、很累、很难受)放大观察山羊表情,证实。

4.讨论:这样下去可不行,请大家帮助山羊脱离险境吧。可以请谁来帮助山羊呢?幼儿进行猜想。

切换图片,月亮边飞来了谁?刺猬告诉山羊“不好了,月亮变味了!”月亮的味道还引来了谁?(一群老鼠),它们怎么帮助山羊呢?(幼儿猜想,和边上小朋友讨论交流)

5.切换观察图片,山羊自由了,刺猬自由了,老鼠们填饱肚子了,可是月亮也被弄坏了。“松鼠先生心情怎么样?他会怎么想?”(完了,大家都要进监狱了)学学他的动作。再次出现监狱图。

被弄坏的月亮怎么办呢?动物们想了个什么办法?(用树做弹弓,把月亮射到天上去)(可以分小组让幼儿进行表演,一个拉着一个,学学图片中的动作,体验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

6.观察最后一幅图片,你觉得他们成功了没有?为什么?幼儿讨论。(结果开放式)

三、迁移经验,提升情感

1.大家分小组连环讲讲《松鼠先生和月亮》的故事。通过教师翻动PPT图书,幼儿边表演边讲述故事。

松鼠教学设计例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老师不讲,只用线绳围一围长方形纸板的一周,然后,让学生分组研究求绳长的方法,学生们七嘴八舌,七手八脚,有的量,有的想,一会儿就想出好几种计算方法,而且各自主动介绍所用方法的道理。讲的同学很认真,有讲解,有操作;听的同学很用心,有验证,有质疑。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很快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场所。

二、?鼓励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可以这样设计:

出示挂图:小松鼠手里有3串糖葫芦,小白兔有两串,

师:同学们,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松鼠和小白兔在比谁的个数多。

生2:我知道,小松鼠和小白兔一共有50颗。

生3:我知道了,小松鼠有3串就是30颗,小灰兔有两串就是20颗。

生4:我知道了小松鼠比小白兔多10颗。小白兔比小松鼠少10颗……

师:大家回答得真好!沈硕同学,你是怎样知道小灰兔和小松鼠一共有50颗的?

生5:老师,我是这样列式的:30+20= 50

生6:我也是这样列式计算的。

师:你又是怎样知道小松鼠比小白兔多10颗。小白兔比小松鼠少10颗的呢?

生4:我是这列式的:30―20=10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呢?(掌声阵阵响起)

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图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善于引导――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只能退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位置。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就可以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生1: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简便。

生2:不对,有的分数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生3:有时要反过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生4:这要看什么题目?

师:刚才几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

(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分组探究

――分组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大家对如何使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有着各自的见解,接下去我们来进行分组讨论,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一个小组人数较多,可以多分几个小组。

(教师注意合理分配各小组人数和学生的类型,让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不流于形式。)

――验证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你可以从书上找,也可以自己编题。

――交流

小组代表起来向大家汇报讨论情况。

――明理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加以小结,也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做。

3.?激励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今天谁的发言最精彩,谁的发言最全面。其次,教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

松鼠教学设计例9

1 背景

为了避免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现象,我校提出实施“三力”课堂教学构建模式。“三力”即动力、活力、实力。“三力”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导、习、评三个环节。导――教师设疑引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动力;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其活力;评――当堂检测,达标测评,打造学生实力。只有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学动力,持之以恒地培养教学活力,才能不断增强教学实力。自从实践“三力”课堂至今也不过两年有余,要想用两年的时间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之路,也是太过于短暂。不过还好,总算学校给了很多的机会让大家去学习,通过每天的教育实践也终让我的教学有了质的变化。在这里就拿出一个小小的课例来解读一下“三力”课堂。

2 过程

2.1 “导”――我由《人与自然》节目引出可爱的小精灵,并仿写“我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即将认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看,它来了!(播放视频)

(设计说明)让学生带着欣喜的情绪进入课堂,感知动物的可爱。从而让他们达到“心动”这一目的,产生想学的愿望。

2.2 “习”――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大活动、三个话题。

2.2.1 活动一,初读文章,了解松鼠。

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明确答案:漂亮、驯良、乖巧。)

(2)这三个词语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

(设计说明)这一问题的提出,训练了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使他们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会到根据事物的特点来组织材料的重要性。

2.2.2 活动二,再读课文,走近松鼠。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话题:

话题一:假如请你介绍我

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小松鼠,请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发挥想象,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动人的外貌、驯良的性格、乖巧的动作以及你的用途吧。

我按照小组分配好各自讲述的内容,组内成员积极讨论,找出所要讲述内容的要点,写在我们为“三力”课堂而设置的白板上,之后小组选派代表到自板前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我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让他们以松鼠的身份来介绍松鼠的特点,整个过程注重学生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探究,感受知识生成的全过程。在这其间,教室内的黑板白板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来总结,会比由老师执笔的效果来得更好。这样做既使学生很好地展示了自我,同时又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再次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学重点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话题二:让你更多地认识我

除了课文的介绍,小松鼠还想让同学们更多地认识它,了解它。请看《辞海》中对它是怎样说明的。比较课文和《辞海》中的语言,看看它们各自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

(设计说明)通过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平时说明与文艺说明的不同,感受生动说明的妙处。这样,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话题三:请你也来帮帮我

读完本文,你愿意成为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吗?同学一定回答“愿意”。然后我说:当你左边是闪亮的屠刀、右边是漆黑的枪口、眼前蔓延着树桩时,你还愿意吗?当“谁知盘中餐,最爱是松鼠”已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你是否还愿意呢?学生一定回答“不愿意”。接着我就请同学们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小动物设想一个好办法。

有的同学说我将发一个倡议书;有的说,要研究一个森林保护与开发的计划;还有的说,建议邮局发行一套保护松鼠题材的邮票……

(设计说明)为了唤起学生关注动物世界的生存状态,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我设计了本环节,其实也是对文本知识的拓展。

2.3 “评”――当堂检测,达标测评,打造学生实力。

出示当堂检测题,学生抢答。

(设计说明)通过测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实现思、言、行综合学能的不断提升,达到了打造学生实力的目的。

2.4 布置本节课作业――用你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你喜欢的小动物。

松鼠教学设计例10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有环保意识及不破坏环境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我们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过程与方法】

1.图片导入,回顾识新。

2.随文识字,互相交流。

3.创设情境,理解品读。

4.延伸拓展,发展思维。

【课前准备】

1.画好的松树若干。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大量认字、识字的过程中。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等。而我在设计本课时,做到了随文识字,这样孩子们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很好地认识生词,学习生词,与课文相互结合,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再牵强和生硬,并做了字词的扩展,让孩子们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在阅读和对课文的感知上,我紧紧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要保护环境以及付出与回报的微妙关系。让孩子们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大屏幕展示图片,揭示课题

师:(出图)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它吗?去年通过你们的帮助,小松鼠终于找到了花生,今天看看这只小松鼠又要做什么?

(让学生回忆《小松鼠找花生》,以引起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师:板书课题《松鼠和松果》。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孩子们,那就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画出生词。

生:自由读文,读识生字词。

师:孩子们,你们读的那么认真,文中的词语听见了,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呢!请你们先自己读一读它们,看看你能交到几个朋友。(出示带拼音的生词:聪明、活泼、忽然、如果、眨眨眼睛、总是、以后、主意)

生:自由读生词。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

生:读生词。

师:认真听孩子们的发音,强调和纠正孩子的发音。

生:齐读生词。

师:如果你们这些好朋友摘掉了帽子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词)就让我们“开火车”领读这些生词吧!

生:认读没有拼音的生词,注意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师:孩子们,把你们的朋友送回家去,你们能读准它们吗?

生:通过刚才对生字词的认识,信心满满地回答“能”。

师:好,那老师想请六位同学来轮读课文,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这六位同学读得可真好,字音读得非常准确,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三、感悟课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你从文中找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生:我从文中找到了一只聪明、活泼的松鼠。

师:(出示词语“聪明”“活泼”)这只小松鼠十分聪明、活泼,那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聪”字呢?

生:(回忆、巩固识字方法)加一加:耳+总=聪

编儿歌: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用心记。

师:你们真厉害!那看看“活泼”这两个字,你们从这两个字里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三点水旁的字。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那你还能说出哪些带有三点水旁的字呢?

生:清、洗等。

师:那这只聪明的小松鼠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摘吃松果,心情怎样?课文中使用哪个词说明它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它的心情很高兴,课文中用了“高高兴兴”。

师:(出示句子)谁能给它换个词而意思不变?

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扩充和巩固AABB形式的重

叠词。)

师:小松鼠高高兴兴地去摘松果,他摘了几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松鼠摘了好多,因为它摘了一个又一个。

师:一个又一个表示很多的意思,许许多多的松鼠怎么说?

生:一个又一个的松鼠。

师:谁能在括号里填一填?出示:一( )又( )。

生:一只又一只……

师:小松鼠摘了一个又一个的松果,这些松果味道怎么样啊?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你真会读课文,把松果的美味都读了出来,请大家拿起书,一起来品尝这美味的松果吧!

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小松鼠吃着这么香甜可口的松果,多高兴啊!(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孩子们,小松鼠会一直这么开心吗?

生:它不会一直这么开心。

师:它为什么会不开心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生词。(出示:忽然、如果、眨眨眼睛)“忽然”是什么意思?

生:突然的意思。

师:“如果”我们怎么理解呢?谁能用它来说句话?

生:假如、万一。用“如果”造句。

师:从“眨眨眼睛”这四个字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目”字旁。

师:那我们一起来眨眨眼睛,记住它们。

生:眨眼睛,记生词。

师:小松鼠眨眨眼睛想到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二、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担心、焦急、害怕的心情。)

生:读文、听文、思考,画出自己读懂的句子,齐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是啊,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小松鼠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快看第四自然段,哪个词和办法的意思相近?

生:主意。(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主意)

师: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意”是什么结构的?老师范写,生书空。

生:交流识字方法,注意“意”字是上中下结构,并跟老师书空。

师:小松鼠想了一个什么样的好主意?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生:朗读第四自然段,齐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师:说干就干,小松鼠行动起来了。(出图)小松鼠干得多起劲啊!它一定盼望着小松树快快长大。(播放视频歌曲《小松树》)师根据视频范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孩子们,这片森林中长出了一棵又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挺拔)

生:抓住“挺拔”这个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通过读,感受到小树的挺拔。

师:将来这里会成什么样子?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生: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有吃不完的松果。朗读第六自然段。

师:我也种了一棵松树,你们愿意把这儿变成松树林吗?(将做好的一棵松树贴在黑板上)

生:在黑板上贴上准备好的松树。

师:这么多松树我们怎么形容它?找出课文中的这个词。

生:“茂密”。

师:有了这样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一定会无忧无虑幸福地生活在这里。森林里有了小松鼠这样的爱家卫士,他们未来的家园才会更美好,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生:齐读课文。

四、扩展

师:(出示带有生词的一段话)孩子们,我们认识了这课的生字和生词,并把课文也读得很棒,那生字词搬家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你能用上几个词说上几句话或在一句话中用上几个生词吗?

生:巩固识字并用生词练习说话。

五、总结

松鼠教学设计例11

课堂教学的细节首先从课外入手,作为一名教师,走进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气质,用自己和善的面容去关照每个学生的表现。尤其初中生,他们已经不再像小学一样能够直接主动表现出来,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感知信息,为自身课堂教学的实施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时,当班级的学生刚刚入座之后,这位教师就在上课地点围绕着孩子转了一圈,还不时与部分学生进行口语交谈。巡视中,这位教师发现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是单独坐的,没有同桌,于是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没有同桌,你别觉得孤独,只要你肯于举手,老师都会让你发言。好么?”果然,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上课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也非常守信,给予了学生很多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使得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非常和谐,一次细节的体察决定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二、紧扣情感细节,在激感中提升动力

第惠多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技巧,而在唤醒和激励。”的确,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努力向上的欲望和要求,但也都会有停滞不前的懈怠。初中生由于心理逐渐成熟,已经不再具备小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更多的思考要通过教师的激励才能迸发出来。而教师对初中学生激励,其实往往就蕴藏在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教师的问道:“课题为什么要将这两个地点融入其中?作者有着自己怎样的考虑?”当还有不少学生陷入沉思时,一位同学已经脱口而出:“鲁迅想以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无聊进行对比,揭示旧社会的私塾对儿童天性的扼杀。”这位同学不仅问题看得深刻透彻,而且具有较高水准的表达能力。于是,教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赠送了鲁迅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学生如获至宝,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正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细节的留心与把握,才铸就了这一段精彩的课堂经历。

三、紧扣设计细节,在创造思维中提升效益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也是个人才华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千万不能总是守着以往的经验,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进行全面设计,让每一次设计都体现着绝对的精神情怀。而对于传统设计中较为出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细节的微小变化,改变惯有的思路和视角,让原本乏味的内容变得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松鼠的图片,它们形态不同、外形不同,让学生感知松鼠,对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执教者为什么不选用一个典型的松鼠形象,而选择如此之多的松鼠图片呢?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写法进行言语实践,教师再次出示这些图片,让人不禁敬佩:教师的用意不仅仅在于运用图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松鼠的外形,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更重要的在于,为此处的随文练笔实践奠定基础。

乍一看,这样的设计只是为了在课前让学生活动身心,调节气氛的。但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看图根据课文的写法学以致用的环节出现时,教师的用意就显得十分明显。看似漫不尽心的课前热身,却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和思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紧扣生成细节,在灵活调控中提升效益

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属于课堂教学的预设范畴,但即便再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全部。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好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中临时性生成的细节内容,转变成为学生的内在资源,从而通过教师自身智慧和艺术化的点拨,从一个教案忠实的执行者变成践行师生互动的调节者。

例如,在执教《故乡》时,有学生提出了跳鱼怎么可能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这个问题初步看来与课文中的内容毫不相干。但是,执教老师却利用这个问题的不着边际引导学生感知闰土的无所不知。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够广泛,而以这样心态感知这样的内容时,就可以作为对比引导学生重新看待文中的闰土形象。从而感知乡土中走出来的闰土具有多么广博的见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