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脏健康论文

心脏健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4:26

心脏健康论文

心脏健康论文例1

妊娠期心脏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无论是对准妈妈还是对胎儿,心脏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对心脏病孕妇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孕妇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既是健康保健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护理实践活动之一。我院近2年来共收治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12例,效果良好,满意度提高。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心脏病准孕妇女18例,其中6例发生妊娠,均无其他合并症。年龄平均25岁,年龄最大36岁,最小19岁,风湿性心脏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正常孕妇妊娠早期并发病毒性心肌炎6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共12例,剖宫产9例,阴道分娩3例,其中心力衰竭发生在妊娠中期2例,妊娠晚期7例,孕产妇和围产儿均无死亡。

2 健康指导

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护理包括心理支持、饮食管理、运动指导、预防感染、加强母儿监护、预防心衰等。在工作中实施有目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明显地提高了孕妇及家属对孕产期保健的认识水平,临床业务能力的高标准1,提高了护士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的积极性,促进护士对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整体提高。

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对不同年龄、文化、婚姻等情况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有利于患者的语言进行交流。妊娠期一经确诊既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卫生宣教,既要使患者了解妊娠期心脏病对孕妇、胎儿影响,提高对此病的重视,又要认识到院外监测如果合理,可预防心衰,或心力衰竭发生后延缓进展。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澄清错误观念,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指导患者表达恐惧和所关心的事情,提供安全感,减轻疾病的负面影响。强调患者自身的优势,鼓励患者的持续的自我照顾行为。指导患者定期产前检查。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2。

2.2 饮食管理 孕妇的营养对胎儿及母体都是非常重要的。孕妇首先要做到全面、合理、摄取营养,食物应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脂富营养,防止便秘,孕期控制体重增长在12kg以内。孕妇的饮食宜重质不重量,符合均衡、自然地原则,不挑食、不偏食。实行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晚餐宜少食,防止夜间心脏病发作。控制食盐,每日少于5g。对于食欲差,进食少者,可适当增加调味品,如醋、胡椒、葱、姜。减少刺激性饮食,如禁用浓茶、咖啡、辣椒等。

2.3 护休息与活动 首先保持寝室环境安静,舒适整齐,空气新鲜。孕妇要坚持生活规律,每天保证睡眠时间10小时,中午宜休息2小时。休息时取左侧卧位或半卧位。适当做家务,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散步、练太极拳、做体操等轻度运动,时间宜在餐后1h进行。原则是以不出现心悸、气短、大汗淋漓为宜。避免感冒。注意一次运动量不要太大,日常生活中学会“惜力”,即运动量和强度不要超出身体力行的最大量,最好有5分力,只使用3分,这样利于心脏储备。注意清洁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最好不到拥挤的公共厕所。孕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进食后均应刷牙,用软毛牙刷。预防各种感染。

2.4 加强母儿监护 应有内科医师及产科医师合作。定期产前检查,正确评估母体和胎儿情况,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动态观察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及时终止妊娠。孕20周以前,每2周查1次;孕20周后,每1周查1次,重点评估心脏功能及胎儿宫内情况。妊娠36—38周入院待产。指导孕妇每日观察出入量并记录,特别注意每餐食物中的含水量(参照食物含水量表),注意出入量的平衡,如果出量少于入量500ml以上,且有轻微心悸等症状,及时就诊,以防出现心衰。教会孕妇自测脉搏及胎动。每2—4小时听胎心1次。孕妇每日早、中、晚各数1小时胎动,每小时胎动数不少于3次,12小时内胎动累计数不得小于10次。如有异常,及时就诊。保持正常的体重增加,每月不过1.5kg为宜,整个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12kg以内。

3 讨 论

心脏病孕妇应利用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力量来确保自己的健康,加强自身护理,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减少围产期母婴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使其生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达到预防并发症,母婴安全、健康分娩的目的,对于减轻患者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健康论文例2

《内经》特别重视养生益寿的重要性,它创造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益寿理论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养生益寿理论体系,对指导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人类要保持健康长寿,首先要排除危害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本文认为以下4种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

1.1 脾肾功能失调

脾肾乃为先后天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维持和补充人体的生命所需物质,以保证生命的延续。脾为后天之本,当饮食无节,暴饮暴食或偏食五味等,则可损伤后天脾胃运化吸收功能,导致气血津液乏源。肾为先天之本,维持着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故肾脏精气主持着人的生死寿夭。《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精者,生之本也。”所以当色欲过度,房劳过极,酒醉入房,未成年即为婚等,均可损伐元阳,耗散其精气,导致虚损。

所以,长期违反生活规律的人,则可导致脾肾功能失于调节,则有害于健康,使人出现早衰。

1.2 情志失于调节

人的各种情志活动与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是统一的,乃“形神合一”。而情志变化同样可以产生精神异常。《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以情志失调则有害于健康长寿。

1.3 体育运动减少

古人云:“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强身健体,提高抗病能力;否则可能导致疾病,同时,运动减少,影响机体新陈代谢,脾胃受损,可伤及形体等,有害于健康。

1.4 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长寿与早衰,而禀赋强弱的关键又在于先天肾脏精气盛衰,当肾脏精气耗散,可致先天禀赋乏源,出现早衰现象,有害于健康和长寿。故研究养生益寿必须重视先天体质因素对后代机体的影响。

2 关于《内经》中养生益寿理论及方法

2.1 保护脾肾功能

2.1.1 要饮食有节 机体的生长发育,全赖后天脾胃摄取补充营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阐述了饮食与脾胃和形体关系密切,故要求饮食要有规律,禁辛辣油腻之品,不伤脏腑之气,以保护脾胃之功能,才能延年益寿。

2.1.2 固护肾精 为使肾脏精气不受损耗,必须要保持情志安顺调和,精神内守,要节制房事,不可过度,酒后不宜房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乃为半百致衰的一大因素,《景岳全书》说:“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设禀赋本薄,而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此而伤生……。”告诫人们房事不可过极,否则不但耗伤先天之精气,而且损伤后天之脾气,对健康极为不利。《养生医疗浅说》认为:“未成年即为婚……损伐元阳……致使精衰气弱神散。”说明早婚育者必伤肾阳,耗散先天之精气,致以早衰也。因此,为使禀赋后代的强健体质,必须积极提倡晚婚晚育,以固先天之元气,肾精之充足,使机体不受损害,有益于延年益寿。

2.2 重视情志调节

养生应以调神为要也,神明方能形安,《灵枢·天年》曰:“失神者亡,得神者昌。”所谓调节情志,主要是对意识思维情绪上的调节。人必须保持志闲少欲,心安才能不惧。作为健康长寿之人,必须要努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认真按照养生之法调节充实自己的精神所需,增强自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安度天年。

2.3 增强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中医认为,动静结合,相互协调,可养形调神,如《内经》中的导引、吐纳、气功等,均属偏静的形神合一养生法。“春三月……广步于庭……以使志生。”太极拳,五禽戏以及当代中老年迪斯科等均属体育运动养生法。动静结合,对形神兼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认为,坚持动静结合体育运动,应视为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2.4 注重内脏功能调摄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养生保健基础上,除重视脾肾功能之外,不能忽视其他脏腑功能调摄,当其他脏腑发生病变时,应该进行及时调整,防止相互影响。因为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那么临床上除用药物调节外,更重要的是应以养以防为主,如保护内脏功能的食疗、按摩、针灸等方法,均可互相结合,以达到延年益寿。否则,就不能达到养生之目的。

心脏健康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47-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又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等,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属于中医“未病学”理论的内涵。众多现象表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学习、工作效率。因此,笔者开展专项调研分析,旨在为该地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参与调查者均为2007年1-12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各类人员,调查涉及单位达40个。体检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内外(妇)科情况及三大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胸透、心电图、B超等。

1.2亚健康诊断参考标准[1]

①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有明确的具有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35~55岁;③同意接受调查。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③患非重大疾病但需用药维持者;④不愿合作者。

1.5调查方法

依据相关文献中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的分类为标准[1],自行制定调查问卷,将各证候症状分列于表格。设置专门地点,先由被调查者如实完成自填部分,再由医师完成访谈部分,现场回收问卷,经专家审核确定是否合格,剔除不合格表。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保留亚健康状态者资料。由专人负责建立数据库,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1.6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软件编制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被调查人群人口学资料基本情况、亚健康人群主要症状分布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男女间平均年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定性变量的分析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以中医临床症状为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判别结果考核。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发出调查问卷710份,回收有效问卷693份,有效问卷97.6%,符合亚健康标准的有330份问卷。亚健康发生率为47.6%。男性233人,占总人数70.6%,女性97人,占总人数29.4%,男女比例为2.4:1,男性高于女性。发生亚健康的年龄特征是男性平均年龄(42.3±5.8)岁;女性平均年龄(40.9±4.7)岁。超重及肥胖共147人,占总人数的51.2%。已婚246人,占总人数74.5%,离婚20人,占总人数6.1%,未婚18人,占总人数5.5%,丧偶7人,缺失39人。

2.2中医临床症状调查情况

2.2.1被调查者病因的调查情况,见表1。

表1被调查者病因的调查结果

调查

项目 总调查人群人数(%)

总人数 男 女

病因 禀赋不足 74(22.4) 47(20.2) 27(27.8)

年迈体弱 3(0.9) 3(1.3) 0(0.0)

频繁外感内伤 23(7.0) 16(6.9) 7(7.2)

吸烟 87(26.4) 73(31.3) 14(14.4)*

环境污染 51(15.5) 40(17.2) 11(11.3)

情志不遂 149(45.2) 114(48.9) 35(36.1)*

劳欲过度 104(31.5) 64(27.5) 40(41.2)*

饮食不节 192(58.2) 124(53.2) 68(70.1)*

病因调查结果中,饮食不节占比例最大,共192人,占58.2%,其次是情志不遂149人,占45.2%,劳欲过度104人,占31.5%,吸烟87人,占26.4,禀赋不足74人,占22.4%,环境污染51人,占15.5%,频繁外感内伤、年迈体弱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0%、0.9%。

不同性别间在体质特征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吸烟、情志不遂、劳欲过度、饮食不节四病因男女间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吸烟、情志不遂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劳欲过度、饮食不节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2.2.2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

综合分析专家诊断与聚类分析各中医证型分布,两者基本一致。据此将亚健康人群330人分为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郁化火、肝肾阴虚、痰热内扰八种证型。

2.2.3亚健康人群不同中医证候涉及脏腑的情况,见表2。

表2亚健康人群不同中医证候涉及脏腑的情况

涉及脏腑 人次 百分比(%)

脾 206 62.4

肝 206 62.4

胃 74 22.4

肺 37 11.2

心 21 6.4

肾 20 6.1

由上表可知,不同中医证候所涉及脏腑中肝、脾是频数最多的两脏,均有206人次,约占62.4%。

3讨论

3.1南海地区亚健康状态分布特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地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47.6%,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型为肝脾不调证、肺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郁化火、肝肾阴虚、痰热内扰八种证型,其中不同中医证候所涉及脏腑中以肝、脾居多。其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①中青年阶段:年龄集中在36.2~48.1岁;②肥胖者;③已婚者。不同性别的体质特征分布情况存在差异。

3.2南海地区亚健康状态主要成因分析

3.2.1情志因素

该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腹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和居处环境的污染等,人们承受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们首先在心理方面出现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等表现,而在情感方面则表现为冷漠、无助、孤独、空虚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这种压力所导致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即中医理论的“情志失调”。中医理论认为,“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也稳定有序。”[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肝……在志为怒”。《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这说明怒会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所以“怒伤肝”。因此,若发生情志失调,必影响“肝主疏泄”之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的症状。

3.2.2饮食因素

由于该地区地处华南湿地,若嗜食辛辣刺激或肥甘厚腻之品,加上饮食不定时,即 “饮食不节”,易致湿困脾阳,脾失健运,从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如身体疲劳、脘腹不适等。

3.2.3起居失常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其阴阳消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现代人多数起居失常,如睡眠时间不足,干预了阴阳的正常消长,随之而来出现失眠、困倦、肌肉酸楚、关节疼痛、性机能减退等亚健康状态。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佛山市南海地区人群亚健康的形成是多因素的结果,通过对其分布特点及成因等开展研,为该地区在临床针对各种亚健康人群开展有效的中医药预防亚健康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心脏健康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处于此状态的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1]。处于亚健康的人,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亚健康的概念并关注亚健康的问题[2],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具有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祖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体现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则,使个人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如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病症。

1.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起居很难做到有规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外伤劳损、过度等等,使人体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如当代社会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人思虑过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进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情绪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内侧的“饱中枢”和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进而可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3]。

1.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中医认为: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胃失其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需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1.4劳逸无度,阴阳失衡

肾乃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如出现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人到中年肾精渐衰,加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症产生。

2中医防治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张顺应四时,劳逸适度;调摄精神,平衡心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肾;所谓“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于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利,以乐观、平常的心态面对,所谓“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无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客,病安增剧”。

3辨证施治

3.1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当归,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等。

3.2肝郁气滞型

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当归、佛手、丹参、绿萼梅等。

3.3心脾两虚

神疲倦怠,憋闷气促,四肢乏力,纳少便溏,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一身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开,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药有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等。

3.4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总之,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由它导致的众多症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疾病,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从而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来积极调理、治疗,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状态,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绮.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2]吴桐,张巧丽,雷顺群.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26-127.

心脏健康论文例5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它是一种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养生的文献浩若烟海,养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维护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正如《遵生八笺》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身体。本文就叩掌与养生作粗浅探讨如下。

1养生与中医心身相关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正如《素问》:“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和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主张守神全角,保形全神。“神明则形安”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守神而全角”就是从调神入手,通过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而促进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中医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静净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宁静,神气安和,恬淡寡欲,就可以真气调顺,益寿延年。中医学把人的正常状态看作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疾病状态看作阴阳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失去平衡的结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药物调养,均以阴阳协调为宗旨。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和早衰,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强调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总之“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之处,重视以人为本,人是调养的中心,神是人之本。养生宜顺应自然规律,心身双修,阴平阳秘,药食并调,动静结合。

2手掌与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关系

我国古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密切关联,通过观察人的体表,包括手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人体内部脏腑的情况。《丹溪心法》中所说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灵枢·形气脏腑病形篇》载道:“小肠病者……若寒甚,独肩上热,及小手指次之间热。”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

现代医学认为,手掌是人体内各部器官的显示器,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手作为外在肢体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触觉方面,手还担负着比任何皮肤区域都更丰富的感觉功能。

(1)手掌皮肤具有皮肤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无汗毛,手背温度与体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则高于体表温度约0.2℃~0.8℃,它是掌侧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标,与人的情绪有关,这也反映出手掌同内在生理机制的相关性。

(2)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使人体的大量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在手掌中聚集。手掌中纹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区域,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细胞人分解代谢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表征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发展和萎缩。

(3)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古人云:十指连心。根据解剖发现,手指的神经直接连着大脑,说明手与脑、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手部的触觉强于人体的其他部位,当我们接触并需要了解某一物体时,无论何人都将手作为工具。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

(4)手部是经络穴位的集中区。

由于手上有六条经络通过,其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是以心脏为终点,所以中指、无名指、小指都与心脏密切相连。日本的额田原臣先生从事体育按摩多年,发现手上有47个反射区。韩国也曾出现过一个配有33个穴位的手穴图。

3叩掌方法与养生的作用

叩掌听之是一个简单的事,每个人都可随时随地做到,但其叩的方法与之我们平常不同,要五指张开,用力的去叩击,要叩到手掌发红发麻为止。因手掌与全身各脏腑的联系,所以叩掌可激发人体的正气,调理各脏腑的气血、阴阳,使之循环不息。

3.1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血的生成、输布功能正常, 经遂的畅达, 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调理气血是养生保健的核心, 就是要着眼人体衰老、机能减退、气血衰少、血流不畅或经遂痹阻不通、病理产物阻滞气血等因素, 保障气血生成与流通, 使其达到濡养全身的作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常以精气神合一, 精气神互化,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精化气, 气生精,精气互化, 精舍神, 气生神, 神又为精气之主宰, 三者共存亡。所以, 人体衰老与精气神的衰少息息相关, 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精气神活动是伴随五脏功能活动的, 五脏藏精、舍神、主气化, 调理五脏的阴阳气血, 也就寓意着调理精气神。又由于神为精气之主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灵枢·天年》), 故养神尤为重要。“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者, 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调神多从心治。大凡神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景岳全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3.2调理脏腑的平衡。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五脏以和为贵,六腑以通为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叩掌可使人收心,守神,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3.3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生长壮老已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通过合理叩掌运动使得人体脏腑功能协调, 阴阳气血平和, 精气神合一, 以延缓衰老, 延长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叩掌方法简便易行,操作独特,其理论体系和应用与中医养生系系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叩掌之法将会得到发展推广,与其他中医养生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晨霞.从掌纹看健康.漓江出版社,2009

[2]汤小虎,唐辉.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陕西中医,2007,28,8,1103-1104

[3]谭颍颍,刘昭纯.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论的影响探讨.陕西中医,2006,27,10,1253

[4]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谈中医学养生法则.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5]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55

[6]方晋平.中医心理致病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7

[7]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中医杂志,2003, 44(2):1572157

[8]邓大学.中医养生八法-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 14(8):525

心脏健康论文例6

【关键词】 多媒体 健康教育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健康教育中加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健康教育的容量,我科在近两年的临床工作中,通过探索实践,对多媒体技术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提出来进行探讨。

1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特点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将人工制作的生物瓣或机械瓣替换病变的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借以维持心脏功能。此类手术复杂、危险性较大,且患者病情较重、心功能差、术后恢复慢。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做好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心脏换瓣术目前临床上以置换机械瓣膜为主,机械瓣术后最大的难题就是患者必须终生抗凝且潜在易发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可能,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出院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多媒体的优点

2.1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1.1多媒体课件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插入大量的图片、录像、动画,再配以声音,结合文字,可生动地把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因、诊疗手段、治疗方法、手术室环境、手术前后准备等图片显示在患者眼前,充分发挥直观健康教育的优势,对患者系统了解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手术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例如:大多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术前非常恐惧和焦虑,这种严重的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我们在术前教育课件中就利用本科室大量的图片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参与手术的相关人员,我们医院做这种手术的数量和知名度;手术所需的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及手术配合必要性,及术毕回病房监护室的环境、早期下床活动等,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并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展示一些手术成功患者的图片,鼓励患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1]。

2.1.2出院指导光盘 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成功后并不是治疗的完全结束,而是术后心脏功能维护过程的开始。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是以使病人康复和获取自我保健知识及能力为目的,它主要包括生活起居、情绪调养、饮食调理、功能锻炼、合理用药及药效观察等很多内容。据有关报道,在对146例患者的调查中,有95%患者提出在出院时希望护±对其具体讲解有关健康知识[2]。但是患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记下那么多内容。因此,我们将对患者的出院指导制作成光盘(另附书面健康手册),患者出院时赠与患者,方便让患者在家庭中随时、反复观看,强化教育效果。

2.2提高护±工作效率

我们将心脏瓣膜手术的各个阶段的健康教育制作成多媒体教材,插入录像、动画、图片、声音,结合文字,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而直观,患者对我们讲解的知识理解快,掌握牢,能更全面的掌握健康知识,增强自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科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术前、术后、即将出院的患者和家属分别集中起来,利用多媒体器材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让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再针对每一位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患者疾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节约护±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提高效率。检查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和落实情况,使患者对护±的信任度增加,心理状态趋于稳定,从医性增强,可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工作,从而缩短住院日程,降低住院费用,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患者对医院管理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诊治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开展多媒体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2.3利于医院文化的传播

多媒体的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护±角色的转变,护±不仅仅是护理病人,还是传播健康理念的使者,在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护±、患者及家属在整个健康教育活动中产生和谐的互动。 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但加强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还有利于医院文化的传播,如舒适的住院环境、精密的仪器等,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心脏健康论文例7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作用机理

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导引、刮痧等非药物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调理”、“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治疗理论为出发点,不依赖于任何药物的作用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与药物疗法并列为中医学的两大治疗体系[2]。中医非药物治疗调治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主要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连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调节阴阳的通道,是人体各种组织功能的调控系统。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只有通过经络沟通表里上下的功能,才能相互联系、配合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气血津液也是通过经络的输布作用,才能遍布全身,濡养脏腑器官,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经络还具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建立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维持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协调与平衡。亚健康状态的病机就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常,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激发经气,“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和恢复脏腑正常功能的效果,以此纠正亚健康状态。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主要方法

毫针刺法通过刺激人体腧穴,激发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起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针刺腧穴所产生的类药性作用,能够纠正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衡的状态,治疗该腧穴所属经络对应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病证,同时不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补泻手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恢复和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并且具有安全简易、无毒副作用、一年四季均可施治的特点,在纠正身心失调、干预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3]。通过研究中医古典医籍和临床实践,人体某些特定腧穴具有防病保健的特殊功效。王琼等[4]认为调治亚健康状态针刺配穴可以采取三部配穴法,即局部、邻近和远端穴位相配,在头部选取百会、四神聪、安眠、风池四穴,起到平衡阴阳、镇静安神的作用,纠正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烦躁健忘等亚健康状态,同时选取远端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背俞四穴,调补肝肾,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增强体质和人体免疫力,消除心悸气短、不思饮食、浑身乏力等症状。宿绍敏[5]认为选取涌泉、足三里、命门、会阴、百会等穴位进行体针针刺法,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适用于长期因体力透支、精神疲劳引致的各种身体不适及其它慢性病症的康复。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治疗方法,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唐云峰[6]认为艾灸法可以扶助正气,加强人体自身的调适能力,保持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稳定,长期艾灸足三里、神阙、大椎、气海、关元、涌泉、膏肓、百会等穴位,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调节人体免疫机能。杜旭等[7]认为灸法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便于推广、经济实用、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除了极少数患者对艾绒、艾烟过敏外,艾灸治疗一般无毒副作用,尤其艾灸疗法属于自然绿色疗法,通过激发人体自身内源性双向调节功能,纠正人体脏腑气血的偏衰,所以极具临床推广价值。雷龙鸣等[8]通过研究发现,临床采用艾条悬灸印堂穴,及使用灸盒灸神阙穴调治亚健康疲劳疗效显著,印堂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的功效,神阙穴有调和阴阳,补气养血的功效,两穴合用可以通调一身之经脉,消除人体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且方法简便易学,方便推广应用。

推拿疗法依据经络循行规律,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不适所在或者特定的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黄帝内经》中记载:“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古人早就已经发现推拿按摩有强身保健、祛病养生的疗效。选取背部督脉和双侧膀胱经进行手法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疗效显著,同时能够起到减缓心理压力的作用。雷龙鸣等[9]认为推拿在亚健康调治方面,可以起到行气血通壅滞预防疾病发生、扶正气祛病邪防止疾病传变两方面的作用,取得较针灸、中药等疗法更好的临床疗效。黄超岚等[10]从现代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按摩能够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的微循环指标,对机体产生良性的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陈剑明等[11]通过临床治疗发现,腰背部拔罐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防衰老作用,以心俞、肺俞为主向四周肩背部扩展的拔罐治疗,可调节脏腑百脉,解郁安神,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效改善心悸失眠、胸闷气短等亚健康症状。

导引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与养生手段。《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刘焕兰等[12]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认为导引按跷应该是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自然疗法安全便捷、无创伤性及副作用,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控人体脏腑、气血、营卫,有效调节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亚健康症状。姜敏等[13]认为亚健康状态及疾病的出现与人体阴阳气血动态平衡失常有关,脏腑功能随之失调,气血不能濡养形神,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和病证。八段锦作为一种导引方法,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脏腑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是经络气血畅通,从而恢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在生理上能改善人体机能,在心理上能消除不良情绪,从而起到纠正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拭背部的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整阴阳、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使气机通畅,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4]。

中医非药物疗法调治亚健康的临床研究

心脏健康论文例8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32-02

“治未病”的概念首见《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论述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有3个基本层面:①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之术预防疾病的发生;②将病防发,即对已发之病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波及其他脏腑;③防病传变,既已遇病邪,适时治疗,防止更复杂变化发生。

随着现代“治未病”研究深入,有学者提出“未病”,4种状态,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亦即人体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潜病未病态:指机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尚无任何临床表现,未达到临床“显化”,程度;欲病未病态:是潜病未病态的继续发展,指存在于机体中的病理信息越来越多,已有所表露,已经达到疾病发病的临界状态,或呈现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在临床上尚无定性的依据可以明确诊断其病证类型的未病态;传变未病态:当身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以进一步传入其他脏腑而使之发生病变,但在病邪处于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时,则为传变未病状态。

审视机体异常改变微侯,审微知著,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适时干预,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肌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且息息相关。

人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联络皮、脉、肉、筋、骨,人体一旦发生病变,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以反应于某一局部。外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会反应于外。

皮肤是肌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皮肤问题虽然主要发生在肌表,但其发生与发展均和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等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功能特点不同,因此对皮肤的支持和维护也不一样。心主血脉,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能通过经脉运行于周身皮肤,皮肤得到血液的营养,才能保持其润泽柔韧的特性;肺主宣发,通过肺的宣发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皮肤和毛发也得到温养和润泽;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的营养都来源于脾。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丰富,肌肤得养则韧肌坚;肝主疏泄,能够保持气机的条达舒畅,从而协助心肺脾气共同促使血液畅行不致瘀滞;肾主气化,在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中起着主导作用。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皮肤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在体内,“气主煦之,血之濡之”(《难经•二十难》),以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皮肤的生理功能也是由气血的濡养来维持的。

若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使人体的阴阳失衡,便会产生各种皮肤问题。如:黄褐斑的产生。中医学对黄褐斑认识由来已久,对其成因也有比较成熟的认识。中医学认为黄褐斑又称肝斑,多与肝经的气血阴阳失调有关,一般认为多与忧思抑郁,血虚不荣,火燥精枯有关,这些因素造成肝火旺盛,上冲于面,血虚精枯,肌肤失养,代谢不畅,而致面部色素沉着。也有认为是心脾不足,脏腑失调,阳明胃经气血不足,浊气排泄不畅,污浊之气循胃经上熏于面而成。

同样,皮肤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面部的种种色斑也正折射出人体自身的健康水平。如:发际边斑点,与女性激素不平衡有关;眼皮有斑点,多见于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的人及女性激素紊乱;太阳穴、眼尾部斑点,和甲状腺功能减弱、妊娠、更年期、神经质及心理受到强烈打击等因素有关;鼻下斑点,多见于卵巢疾病;眼周围斑点,多见于子宫病变、流产过多及激素不平衡等等。

《黄帝内经》的“脏象学说”中关于皮肤保健的问题就提到要“养于内、美于外”。因此,中华皮肤保健历来讲究首先着眼整体,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气血,从内而外,使人的肌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心脏健康论文例9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所谓独特的授课模式包括在对医生的培训过程中,强化望、触、叩、听等基本技能,纠正在心脏病诊疗过程中存在的轻预防,重治疗;轻基本知识、技能,重高新技术的现状。而在当地社区开展对病人的健康教育也是这一合作项目的主要内容。据了解,北京安贞医院作为该项目的培训基地之一,其在社区中开展的心脏病健康教育已颇具规模。

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冬日,安贞医院的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医院的顶尖级专家来了,社区的领导来了,健康教育讲座的忠实听众们更是冒着严寒从北京市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多年来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健康教育讲座上。他说,培根有一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就是健康”。有人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称为“文明病”、“富贵病”,认为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结果。其实这些病都是“不文明病”,说明健康知识不够普及,健康教育没有跟上。

心脏健康论文例10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D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D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心脏健康论文例11

始终有这样理念:幸福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健康向上的学生,也因此,格外重视教师的幸福指数与健康状况。几年来,曾经在老师们的心态上做文章,提出了三种心态教育:即“积极心态”教育: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接着是“平和心态”教育:多二百(元)潇洒,少二百愉快;最后是“幸福心态”教育:知足常乐。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三种心态教育深入人心,也被不少的老师们津津乐道,明显看出老师们阳光了不少。

好的心态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锻炼方法促使教师的身体更加健康?我们经历了初见成效、登堂入室和渐入佳境三个阶段历程。

“颈椎腰椎康复操”初见成效

随着学生大课间活动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老师们也能利用大课间时间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成为我一直探索的问题。“颈椎腰椎康复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借鉴一位专家的理念,结合着多年来对《易经》和《黄帝内经》的理解,发明了这套操,其理念是“足定身和上下通”、“举阳伏阴通经络”和“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等,具体做法:人的衰老首先是从脚踝的僵硬开始的,所以,我们每天抬足运动,实际上就是锻炼脚踝,拉伸脚踝、小腿处的肌腱,同时举臂,拉伸的是肘关节、肩关节和颈椎处的筋络,配合“举阳伏阴”的心理暗示,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简单归纳为“抬脚跟举双臂挑拇指,然后双掌(大拇指握起,四指伸直)脚跟落下”。一上一下为一次,这样的动作坚持36次为一组。

历时半个学期,老师们由被动练习慢慢体会到“颈椎腰椎康复操”的实践效果,人数不断增加,主动锻炼的意识被激发,同时,级部长将参加锻炼的老师的名单在教师QQ群里予以公示,进一步巩固了锻炼的效果。

“健脏五式”登堂入室

“颈椎腰椎康复操”收到很好的锻炼效果之后,老师们锻炼的意识得以强化,为更深层次的“健脏五式”的推广铺平道路。

金水木火土,谓之五行。五行有相生相克之变化,而且对应身体“肺肾肝心脾”五脏,暗合“白黑绿红黄”之颜色。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对应身体五脏和所代表的颜色以及对应的方位,大家有必要略知一二。金:肺,白色,西方;水:肾,黑色,北方;木:肝,绿色,东方;火:心,红色,南方;土:脾,黄色,西南、东北或中间。

五脏相生关系为:肺(金)肾(水)肝(木)心(火)脾(土)。现在,将咱们的健康五式,亦称作“童子拜佛式”的调整顺序和理论告知大家:

仰天式:面向西方,头和腰尽力后仰,双手合十尽力上抬。主要作用是健“肺”,五行属“金”。

俯地式:面向北方,头尽力向双腿靠拢,双手合十尽力下压。主要作用是健“肾”,五行属“水”。

右舒肝式:面向东方,双手合十,右侧尽力上扬,双臂达到垂直程度。主要作用是舒理肝气,五行属“木”。

童子拜佛式:面向南方,双手合十,收臀曲膝下压直最低处。主要作用是稳心安神,五行属“火”。

左健脾式:面向西南,双手合十,左侧尽力上扬,双臂达到垂直程度。主要作用是健脾,五行属“土”。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健脏五式”有高深的理论作指导,只要信心十足,坚持下来,延年益寿绝对不成问题。

最后再将“健脏五式(童子拜佛式)”的顺序调整如下:仰天式(西方,健肺,金)俯地式(北方,健肾,水)右舒肝式(东方,健肝,木)童子拜佛式(南方,健心,火)左健脾式(西南,健脾,土),五式循环,生生相息,源源不断。

最近,老师们练“健脏五式”时,又多了一份要求,即两眼观望双手合掌的中指(中指,管头、脑、血管和心脏),有宁神静气、去掉烦恼的作用。最后,再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整个锻炼的过程中,大家能坚持使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凹下,则这样的锻炼就达到了高层次水平了。

“弹指手印操”渐入化境

如果“颈椎腰椎康复操”是外部锻炼,“健脏五式”则是锻炼身体内部五脏功能,而“弹指手印操”则是锻炼身体更为精细的脉络运行,更具意义。

两个手印:一是双手握拳,双手大拇指分别压在食指第二关节上,然后食指用力弹出,拇指压在中指第二节上,发生声响;二是拇指压在食指指尖,用力弹出,拇指压在食指指尖,发出声响。

基本原理如下:大拇指,管身体的免疫力,是五指中最重要的,婴儿睡时,都是将拇指握在手心,意在保护,可见不一般;食指,管肝胆,并牵连到胃的功能;中指,管头、脑、血管和心脏;无名指,管肺脏;小手指,管肾脏。整个手掌70多个穴道,与身体各部紧密相连,所以,手上的锻炼更为重要。

练习“弹指手印操”时,采用八拍一个手印练习,先是双臂向左右两侧甩动,“拇指弹”能打出响亮的声响来,一个八拍之后,接着双臂向下甩动进行“食指弹”,也要发生声响。经过这样的锻炼,你的情绪会变得异常愉快,心中的烦恼会全部弹掉,同时,你的手指会变得十分灵巧,将增强肝胃肠和脑、心、血管的功能。这套手指操,受密宗大手印的启发而创,锻炼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