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设信息化论文

建设信息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7:38

建设信息化论文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1

三、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及自身需求不明确。对于信息化总体规划,目前大多数医院把数字化医院作为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但往往没有考虑到医院自身的发展目标,而对于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时间期限,这样做往往把总体规划做的很大很空泛,这就导致在实际建设中找不到方向,就像迷失了方向的船在大海上到处乱漂,没有实际效用,形成规划归规划,建设归建设,到最后才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远。有些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对软件研发商进行考核,到其它兄弟医院进行考察,然后看软件公司进行演示,比较各家软件公司产品再进行选择,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必须的,但在操作程序上存在问题,容易让自己迷失方向,丢掉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因为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首要的任务是弄清楚自身的需求,也就是要先知己,对外的考察和演示是知彼,如果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的需求都不明确,就很难判断软件的优劣,选择也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了。

四、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旧的观念要转变。观念信息化是前提,是指导、制约和影响工具信息化的重要因素;观念信息化与工具信息化又进一步制约和影响着方法信息化。观念的滞后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障碍,不论是在战略高度,还是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等,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医院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现代化医院必然的发展方向。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现代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提供决策分析[2]。

以上仅列举了4条线索谈了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方面。现实中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有待我们探讨和解决。医院的主要竞争力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信息化在此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医院,必须做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工作中的艰难和复杂都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已逐步发展成为维持医院正常运转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其作用尤显的重要,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不足,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有些观念、认识、方法和策略等问题制约了信息化发展,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医院信息化建设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现代化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2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上,由于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林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严重滞后,设备、信息设备设施及信息交换手段都较为落后,内网和外网在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1.2缺乏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权威性、指导性文件

在当前林业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性文件,这就导致各地区各部门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上都自成体系,不仅存在水平低的问题,而且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不仅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而且共享性较差。

1.3林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人才具有较高的要求。作为林业信息化建设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林业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3S等专业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将信息化技术与林业专业知识相结合。但在当前我国基层林业部门,这种综合性的技术人才较少,严重制约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4政府对林业信息化的推动和保护作用有待加强

由于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就为我们在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方面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对资源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而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这对我国生态安全、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前在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加强保护意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对林业各方面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从而加快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加快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措施

2.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一场技术上的革命,但在林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需要从思想上对林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特别是作为林业部门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林业信息化来加快推动林业现代化的实现。作为林业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需要在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到扎实推进,亲自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查研究,部署和协调,督促林业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实处,亲自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作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者,需要加快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带头进行学习和宣传,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林业信息网络系统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来加快建立林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从上到下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林业信息系统需要以国家林业局信息中心为枢纽,并与各省市县的林业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联接,实现林业信息采集、编辑、整理和传输的一体化,利用市场化方式来进行运作,从而加快推动全国林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全面覆盖,确保林业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

2.3加强林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林业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所以需要加强林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加快林业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同时还要强化对林业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的在掌握扎实的林业基础理论上,熟练的运用信息化技术,从而更好的推动林业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林业信息化体系,使林业能够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2.4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为促进林业协调发展服务

通过林业信息网络系统这个平台,可以进行林业政策法规和林业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更好的展现林业风采,提高林业的知名度,这对于整个社会对林业的深入了解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林业的最新政策进行,在网上开辟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进行林业技术信息竞技问答,从而为林业工作者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林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2.5促进林业信息和物流互动发展

林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所以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快推动物流的远程化和规模化发展,将互职网和现代物流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供应链,确保林业生产企业流通成本的降低,使林业企业和林业产品经营者对市场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加快推动林业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有效的解决林业信息闭塞的问题,利用快速、便利的物流来加快推动林产品的销路,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

2.6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下,需要林业科学的整体布局、运行模式等都需要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相适应,所以需要加快推动林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具有较强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和协作性的林业科技运行机制。同时信息技术是一个发展快、淘汰快的高新技术,大力应当支持公益的林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对有市场潜力的信息服务,应当采取积极态度和策略给与支持,例如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林业信息化建设,扶持和发展林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机构,培育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导和机制创新促进林业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3

档案事业的发展,为了能够科学管理,则信息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档案功能进一步拓展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在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通过加快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为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档案工作中要不断的强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以科学性作为重要依据,从而确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法,确保更好的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1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时机

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及矛盾,这就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以科学性作为重要依据,进一步对档案建设工作进行完善。特别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构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具备了多种发展机遇,因此需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更好的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1需要具备条丰富的经验,同时还要明确档案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标准

在构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过程中,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制定完善的档案信息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标准,进一步明确档案信息系统的内容。在国家信息建设工程中,需要相关建设部门能够给予更明确的引导,确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基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信息建设理论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具备技术推广与人才技术优势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充分的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在档案信息技术及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这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有了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有利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1.3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档案信息化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具备了宽松的环境空间,而且信息技术十分成熟,发展速度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对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建设的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1.4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创新与发展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档案信息建设模式越来越无法跟上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利于当前各级档案馆业务能力的巩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加快开发与档案信息资源有效的能力,对信息建设过程中的服务渠道建设内容进行拓宽,努力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确保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的创新,使其保持良好的灵活性,为其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措施

2.1将档案信息化实证研究与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有效的结合

目前,学术界对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总体阐述过于单薄、零散,大多采取“概而述之”的研究模式,显得零散杂乱、单薄乏力、歧义频出、难以把握。事实上,建立与完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必将受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档案信息化实践发展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也决定了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将面临着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是侧重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二是侧重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前景的理论研究。对此,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有明晰认识与基本抉择:必须从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与档案信息化作用实效相结合的思维角度出发,兼顾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我国基本国情实际为主。

2.2需要档案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和信息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

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档案理论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与档案业务工作者及信息技术专家有效的进行合作,充分的体现出档案信息技术专家的主导地位,特别果对信息技术专家的聪明才智及主动精神进行突出,并将其作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档案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工作,更好的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3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国家需要在制定信息化政策时给予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还要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需要为档案理论和业务工作者及档案信息技术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提供经受实践检验的机会。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使其不仅能够与当前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而且能够与发达国家档案信息化理论成果具有良好的衔接,确保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导向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更好的推动档案信息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2.4进一步完善组织体制和决策机制

在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要注意逐步培育在档案信息化理论指导下进行档案信息化实践的组织体制和决策环境:一方面,在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过程中力求做到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有新认识、档案信息化规划要有新思路。结合档案信息化管理、业务、技术等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坚持用档案信息化理论指导档案信息化实践。另一方面,在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过程中力求做到档案信息化推进要有新体制、档案信息化执行要有新举措。

在当前新形势下,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这不仅是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上要具有全局性观念,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的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确保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李丹 单位:齐齐哈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4

在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设计和管理一般分为2个系统来处理。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只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不行的,设计系统也要考虑,这样最终能使得2个系统既能结合起来运行,共同享用资源,亦能分开来单独执行任务,对节约资源有利。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2个系统缺一不可。

l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误入以下2个认识上的误区:

(1)误区1:信息化只是生产工具。由于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依赖于工程的需求,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只是为了工程设计服务的一个生产工具,而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2)误区2:信息化是技术问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的工作,只要花些钱买些硬件和软件,教会员工使用就完事大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对企业管理的一次提升,它是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构架、经营战略、营运流程、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协同集成、最重要的是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管理转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要素“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所以单纯技术性的概念会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信息化投人大但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真正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适合于某一行业的、经过考察多个成功企业最终将最先进最适合的管理理念融人到信息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大家需要先优化现有的管理,使用优化后的管理思想来选择定制自身使用的系统,然后再使用这一含有管理思想的系统来进一步改变大家的管理思想,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用好的思想建立好的系统,再用好的系统渗透更好的管理思想,形成良性循环。

2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设计单位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也最紧迫。随着竞争的加剧、设计规模、复杂程度的加大,对团队协同完成整体设计、增强设计团队的配合与协同,从更深层次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资源的整合、缩短设计周期、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来迫切。基于这种需求,人们提出了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2.1图文管理

以纬衡浩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为例解释一下图文管理。

(1)快速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2)文件自动扫描上传:扫描画出的所有图形文件然后归档到某工程。

(3)手工上传。

(4)自动识别和归档。

(5)提取图鉴信息。根据建立的分类规则,将某1文件分类后归档。

(6)自动拆分图鉴。将1个图拆分成n个图,即n个文件,给予不同信息提取海量数据。根据以上几步,建立起了图文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图鉴检索,图文检索,提高设计图纸的重用性,节省了开发时间,共享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企业赢得了声誉。

2.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个体或组织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中个人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使企业…T、应市场的挑战,并且能够比竞争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得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其任务是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合适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5

在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设计和管理一般分为2个系统来处理。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只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不行的,设计系统也要考虑,这样最终能使得2个系统既能结合起来运行,共同享用资源,亦能分开来单独执行任务,对节约资源有利。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2个系统缺一不可。

一、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误入以下2个认识上的误区:

(1)误区1:信息化只是生产工具。由于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依赖于工程的需求,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只是为了工程设计服务的一个生产工具,而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2)误区2:信息化是技术问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的工作,只要花些钱买些硬件和软件,教会员工使用就完事大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对企业管理的一次提升,它是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构架、经营战略、营运流程、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协同集成、最重要的是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管理转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要素“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所以单纯技术性的概念会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信息化投人大但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真正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适合于某一行业的、经过考察多个成功企业最终将最先进最适合的管理理念融人到信息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大家需要先优化现有的管理,使用优化后的管理思想来选择定制自身使用的系统,然后再使用这一含有管理思想的系统来进一步改变大家的管理思想,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用好的思想建立好的系统,再用好的系统渗透更好的管理思想,形成良性循环。

二、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设计单位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也最紧迫。随着竞争的加剧、设计规模、复杂程度的加大,对团队协同完成整体设计、增强设计团队的配合与协同,从更深层次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资源的整合、缩短设计周期、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来迫切。基于这种需求,人们提出了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2.1图文管理

以纬衡浩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为例解释一下图文管理。

(1)快速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2)文件自动扫描上传:扫描画出的所有图形文件然后归档到某工程。

(3)手工上传。

(4)自动识别和归档。

(5)提取图鉴信息。根据建立的分类规则,将某1文件分类后归档。

(6)自动拆分图鉴。将1个图拆分成n个图,即n个文件,给予不同信息提取海量数据。根据以上几步,建立起了图文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图鉴检索,图文检索,提高设计图纸的重用性,节省了开发时间,共享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企业赢得了声誉。

2.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个体或组织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中个人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使企业…T、应市场的挑战,并且能够比竞争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得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其任务是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合适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6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7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特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8

二、未来数字化档案馆发展方向的设想

未来数字化档案馆的发展方向,是要在档案馆的建设、档案存储设备、档案管理工具及附属设备等方面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使用功能上将有一个飞跃式的变革。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档案密集架存储方式改变。从现在的集中排列式转换到立体框架式,每盒档案和对应电子档案光盘各有一个固定的立体架位和物理地址,电子文件在服务器上也有一个相应的存放地址。二是控制方式改变。档案存库、出库方式可以通过电脑控制和刷卡存取,有专用的自动存取卡槽,存入时自动扫描物理地址,自动传送到自己的立体空间位置。取出时根据自己选择想取出的档案,直接从电脑上调取。因特殊原因需要移库时,可以通过逐渐分批排序取出、通过现地刷卡和断电大量手动取出的方式进行。三是库房温控、湿控有专用的智能控制设备。设定后自动控制,在工作台电脑直接监控和报警,室内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四是防虫和消毒自动实现,在档案存取过程中,每次进出都会通过自动消毒和杀菌设备,并智能投放杀虫药剂。五是室内设置红外监控摄像和红外感应系统,对室内进行监控,防止非法人员和小动物进入。门禁系统与室内红外控制系统关联,门开后,室内红外扫描系统自动关闭,防止防系统误报警。六是档案的利用主要是利用电子档案,原始档案不公开借阅。七是重要档案的备份通过各地的档案中心相互备份,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八是普通档案公开化。普通的档案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查阅,有利于档案的利用;权限档案可以通过设置个人密码,单向登陆系统查阅档案;重要和机密档案必须到各地的档案中心才能查阅。九是网络通信将以超级光纤传输或电力电缆传输方式为主,通过终端设备与用户对接。

三、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技能要求

随着数字化档案馆开发和建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对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未来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需求,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多元化的知识培训。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是保证档案机密性的前提条件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能严守党和国家机密,依法开展档案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确保档案和信息的安全。

(二)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档案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档案工作是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要求档案人员热爱档案工作,忠于档案事业,有较强的工作责心,淡泊名利、不畏困难,用心钻研,把档案工作做细做实。把握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将档案信息仔细收集、整理归档并提供有效利用。要把服务意识贯穿于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9

1、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各行各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经济发展最高点,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的步伐,既是经济和社会全球一体化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现实需要。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保存和传递,消除了各个信息使用者互相共享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2、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事业是为全局服务的基础性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档案管理信息化无疑是奠定档案事业基础性地位的必然趋势。面对档案工作的新形势,档案工作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新时期,要适应档案工作的要求,必须冲破“接档案、管档案”的陈旧观念,剔除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体制弊端,调整档案工作的结构,使其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有利于新一代档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3、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的必然要求

传统档案工作,主要是利用人工对档案实体进行精细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投入的人力大,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管理模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突显弊端。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储存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力地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制约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驱动力不足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是主体、是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制度安排,只能是起诱导和激励机制作用。如果各部门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压力,这就直接削弱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并且势必导致相关政策和机制作用失灵。

2、传统文化惯性的制约

传统文化惯性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总体上看,我们尚处于工业社会时代,因而社会文化的主旋律也打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陌生的新工作手段方法与熟悉的传统工作手段方法之间在使用上的差异,容易产生天然的困难甚至“抗拒”心理,无论这种抗拒心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都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3、档案的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名、单位盖章等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而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档案多数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电子文档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的问题:电子文档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便成为档案工作的新课题,是决定电子文档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4、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法律法规不完善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状况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计算机及其有关设备型号各异,设备档次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硬件环境;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并且由于缺乏技术组织上的支持和系统管理、网络技术的支撑,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在日常档案管理中只有根据其来源,才能形成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电子文档的形成过程中,打乱了或者是破坏了原始文件的本来顺序。原本清晰的法律责任界限变得模糊,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大量的电子档案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相关法律条例的制定迫在眉睫。

5、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人是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于形式,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各级档案馆的信息化人才中,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都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6、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影响

档案管理信息化后档案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电子文档,具有易于复制、修改的特点,因此其保密和安全措施应该更为完善。在传输、保存过程中,电脑病毒的横行,黑客的恶意攻击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成熟,电子档案尤其是一些高度机密的档案,容易被他人窃取、修改甚至伪造,这无疑是给档案管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由于档案保存的长期性,对载体寿命、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生存周期和载体所载档案与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一致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基于以上原因,信息化的加密技术、权限控制、防写措施必须达到相应的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信息技术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三、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研制、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联通各区域网络,建立全国档案信息网络,并入国家信息网。具体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尽快制订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尚未确立。为了必须克服目前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我们必须研究制订全国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要通过制订相关措施,保证我国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沿着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当务之急应该是组织全国核心力量研究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发展的总体框架、规划、措施、技术支撑、标准规范以及相关内容,使档案信息化建设驶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2、确保档案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记录系统,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

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保存和延续“社会记忆”是立业之本,提供信息、服务社会是强业之路。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实现“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它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拓展和实现档案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功能,更要确保档案部门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由于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档案资料大多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按数字化手稿进行管理,以磁盘、光盘存贮量,已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保存”问题,“安全性”问题,以及“借阅难”问题,确保了档案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制订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指出,应对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电子文件记录系统是一种自动记录系统,这种“跟踪记录”具有原始性,可以记载电子文件的形成、修改、删除、责任者、入数据库时间等相关“背景信息”,相当于该电子文件的“出生证”和“身份证”,延续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

3、拓宽档案馆管理、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学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10

1引言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专家系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逐步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能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班级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先将给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然后对课程信息化的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等专业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趋于成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建立以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通道贯通、开展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符合工作岗位所需,也就是侧重于实用性,要保证实用性必须实现产教融合,同时也能够向上接洽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对于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这将不是问题。

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完成的,课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实现教育个性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那么,课程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思路呢?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由四个方面的需求来确定:一是要满足岗位所需,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这需要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课程内容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进行同步调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二是学生自身的需求,有的学生需要专升本,有的学生想要扩展专业知识,这些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三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需求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四是再教育和提高方面的需求,也就是终身教育的需求,这方面需要提供的内容与学历教育的差异更大。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对于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可谓众口难调,但随着信息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实现课程内容的检索和组合,按需提供给受教育者,进行差异化教育,可以做到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需求完全对接。其次,需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在进行课程内容开发的同时,需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教师如何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何使教学具有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这里,重点要抓住两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要丰富。每个人在接受知识时对不同种类媒体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开发具有不同风格、不同呈现形式的课件,满足具有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教师角色要转变。由于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可能存在差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需要向教师导学、学生为主的方向发展,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变换和探索各种授课形式,积累经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对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方面,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内容编排和组合,开发适合不同学习风格的课件,其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传统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把它变为现实,这需要我们要构建一个智能的信息化平台,我们也把它称为教学专家系统。该平台根据对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及自身基础进行课程内容的筛选和组合,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给出最优化的课件和资料,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验过程或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和考核,同时开展线上与线下的辅导和讨论。课程信息化可以实现针对每位学生的测评和考评,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在授课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基础测评,测试结果将会反映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课程信息化还可以方便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对于操作类的项目,还可以实现过程考评。过程考评能够监测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思考过程,通过教学专家系统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思考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思考模式、思维方式,提供最佳的学习建议。过程考评是未来课程信息化的一大发展方向。课程信息化建设还需要提供线上和线下的辅导与讨论,这需要智能化的平台来实现。通过这个信息化平台,学生在学习和做项目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做支撑的教师或教学专家系统能够提供解答,进行讨论,并根据回答和讨论所反映出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为下一步学习提供建议。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建设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进行改造,并符合教学的实际,同时也要考虑和信息化平台有效对接起来,并且探索建设全天候的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实验和实训得到充分的时间保证,并将实验、实训过程监控和考评等纳入到信息化平台中。信息化还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到远程教学,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4结论

本文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给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首要考虑课程内容,其次考虑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并且建设智能化的教学专家系统平台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呈现形式,实现测评和考评,以及进行线上线下辅导和讨论,高效地实现个性化教学。

作者:吴树兴 张秀琴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建设信息化论文例11

在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设计和管理一般分为2个系统来处理。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只引进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不行的,设计系统也要考虑,这样最终能使得2个系统既能结合起来运行,共同享用资源,亦能分开来单独执行任务,对节约资源有利。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2个系统缺一不可。

l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误入以下2个认识上的误区:

(1)误区1:信息化只是生产工具。由于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依赖于工程的需求,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只是为了工程设计服务的一个生产工具,而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2)误区2:信息化是技术问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的工作,只要花些钱买些硬件和软件,教会员工使用就完事大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对企业管理的一次提升,它是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构架、经营战略、营运流程、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协同集成、最重要的是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管理转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要素“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所以单纯技术性的概念会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信息化投人大但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真正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适合于某一行业的、经过考察多个成功企业最终将最先进最适合的管理理念融人到信息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大家需要先优化现有的管理,使用优化后的管理思想来选择定制自身使用的系统,然后再使用这一含有管理思想的系统来进一步改变大家的管理思想,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用好的思想建立好的系统,再用好的系统渗透更好的管理思想,形成良性循环。

2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设计单位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也最紧迫。随着竞争的加剧、设计规模、复杂程度的加大,对团队协同完成整体设计、增强设计团队的配合与协同,从更深层次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资源的整合、缩短设计周期、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来迫切。基于这种需求,人们提出了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2.1图文管理

以纬衡浩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为例解释一下图文管理。

(1)快速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2)文件自动扫描上传:扫描画出的所有图形文件然后归档到某工程。

(3)手工上传。

(4)自动识别和归档。

(5)提取图鉴信息。根据建立的分类规则,将某1文件分类后归档。

(6)自动拆分图鉴。将1个图拆分成n个图,即n个文件,给予不同信息提取海量数据。根据以上几步,建立起了图文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图鉴检索,图文检索,提高设计图纸的重用性,节省了开发时间,共享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企业赢得了声誉。超级秘书网

2.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个体或组织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中个人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使企业…T、应市场的挑战,并且能够比竞争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得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其任务是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合适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