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务风险论文

财务风险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09:33

财务风险论文

财务风险论文例1

2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或者不正确。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的发展建设不可能不存在财务风险。但是,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正确,他们片面地以为可以彻底清除企业中的财务风险;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正确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财务管理投资不科学,企业存在较大的风险;第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较高;第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很难满足不同环境喜爱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3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控制水平的措施

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管控水平要求企业从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的控制、担保风险的控制、债权债务充足风险的控制以及资产处置的风险控制等方面出发,不断强化煤炭企业风险管控水平。

3.1货币资金运营的风险管控措施

货币资金运用风险控制要求企业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强化结构性存款风险控制。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在明确结构性存款的意向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结构性存款的相关事项与有关部门汇报;煤炭企业还应该对结构性存款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力求形成精准度较高的评估报告;第二,煤炭企业还应该注重委托贷款及其他短期投资风险业务风险控制。首先,煤炭企业相关部门应该确定运营资金的实际使用方向,将货币资金可能使用的项目上报;相关部门应该集合煤炭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可行性较高的调研报告;煤炭企业应该对承担事项进行分析和研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3.2担保风险的管控措施

担保风险的管控是提高煤炭企业风险管控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一,煤炭企业应该及时申请担保的项目,并制定担保项目的限制条件;担保项目负责人必须满足借款和贷款的要求,无论是借款还是贷款都应该符合国家法律规范要求;第二,煤炭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预测可能出现风险的项目,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第三,煤炭企业应该对担保单位的经营、担保业务和贷款状况进行审核;第四,煤炭企业的法律部门和相关岗位负责任人应该对担保项目的合同、对应的主合同等进行审核,为全面提高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控措施

首先,煤炭企业应该向财务风险控制部门提交债权债务重组事项;其次,财务风险管控部门应该对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估,制定评估报告,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最后,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控还要求煤炭企业准确记录所有的借款条款明细,并对该数据进行相关处理,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水平。

3.4资产处置风险的管控措施

首先,煤炭企业应该向保管部门提出风险管控申请,表明申请的原因和后期处理意见,并上交审核文件;其次,煤炭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风险文件的审查工作,相关部门不仅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状况,还应该将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批;再次,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部门还应该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后期的决策依据;最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部门还应该履行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资产处置风险管控制度。

财务风险论文例2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的范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即风险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运动、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风险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

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单个风险的发生来看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风险事件的发生则有其必然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风险的可变性。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变化。

4、损失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性。风险损失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收益,损失和收益是一体、共生的。

二、中国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

2007年度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09%,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为14.22%;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94.18亿元人民币,至888.0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4.04%下降至3.12%。集团年末总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本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07年股息每股0.10元人民币,并将提交2008年6月19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2007年中国银行经营绩效持续进步。截至2007年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9,955.53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为55,405.60亿元人民币,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合计为4,247.6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增长了12.44%、12.73%和9.68%。全年实现税后利润620.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9.05%;实现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2.22%。总资产净回报率1.09%,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股本净回报率(不含少数股东权益)13.85%,与上年基本持平。2007年税后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信贷成本继续处于较低水平。

三、中国银行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款,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取得资金来偿还债务或者投资资产组合的风险。2007年中行的流动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持续繁荣因素影响,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所减少,而贷款增势较好,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二是受新股频繁发行影响,资金大进大出,波动性很大;三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多次进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因利率波动形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属于价格风险。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二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利率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经营业务,将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中行主要通过利率敏感缺口分析来评估银行账户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即定期计算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两者的差额。假设各货币收益率曲线在2008年初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中行主要货币的财务收益敏感缺口为人民币6525、美元1128、港币524。

3、保险风险。中行主要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且主要以人民币及港币为计量单位。中行主要面对的保险风险为实际赔付成本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金额。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赔款及给付的频率与金额可能高于原有估计。因保险事故随机发生,实际发生的赔付次数及金额与根据数理统计方法估计的结果每年均有所不同。

4、资产质量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资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努力降低银行风险。中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成本稳步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总的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5、资本充足风险。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4%、13.59%降为2007年的10.67%、11.44%,这是值得注意的。

四、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构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按照全行统一的经营思想和经营原则,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只有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中国银行在2007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建设,成立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及运营服务等经营管理决策委员会,以及采购评审、资产处置等专业评审委员会。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加大机构调整力度,提前完成机构三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目标。以“三道防线”建设、基层建设、案件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以中行为例,还可以从一些细微处入手,如进行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成立尽职调查小组,确立问责审批制,重视贷款文档的管理以及抵押品的控制等等。

财务风险论文例3

不确定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常常会伴随着企业的运用,在一定的时间条件允许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可变性就决定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随时都有面临危机甚至蒙受损失的可能。收益和损失并存:常常说,风险与机遇并存。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财务风险致使企业肯呢过面临一定的损失,一方面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财务风险的到来会促使企业组织者努力调整企业的运营状况、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益。可把握性:财务风险的发生虽然具备很大的随机性和客观性,但是某种角度上说它还具有可把握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企业组织者才有机会预警财务风险并做好防范措施。激励性:财务风险客观上带来的危机会强化企业的危机意识,促使企业者励精图治,努力规划好企业的经验发展策略,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警能力以及处理风险的防范能力,这对于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具有极大的激励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致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大体上可以从企业的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敏感度不强:企业在经营上所处的外部宏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具体来说这个外部环境大致上包括经济运行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社会制度环境、资源利用环境等等。这些因素虽然游离于企业内部环境,但却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辉山乳业,它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就还要经常考虑到奶制品的来源是否健康安全,这就要包括分析奶牛的健康情况、草场的绿色程度等等问题。企业组织者对于风险的预警能力不够: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并且是长期存在的。只要企业的发展存在着财务流动就会与财务风险。但在目前的我国,很多企业的组织者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能力并不强,这常常会致使企业毫无预兆的陷入财务危机之中。财务决策缺乏科学的指导:财务在进行决策的时候缺乏科学性意见的指导是致使其面临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辉山乳业在财务决策上常常存在着凭借主管的经验进行决策的现象,这具有很多的偶然性,也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财务风险论文例4

二、防范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化工企业应转变原有经营管理观念,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和业务特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首先,我国化工企业应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结合化工企业生产作业和业务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其次,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例如,梳理化工企业内部的风险点和外部的风险点,并确立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建立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和方案;而对于重大业务事项和资金支付,要有清晰合理的授权审批流程,避免出现重大事项的审批随意性大,或者审批权力过度集中;对于不相容岗位、职务必须起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作用,关键岗位还必须进行轮岗,不能由一人长期担任关键岗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不仅要靠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还必须辅以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化工企业财务风险。(二)优化企业投融资业务流程。对于化工企业来说,投融资业务不是其最重要的业务活动,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企业的融资活动:目前,举债经营已成为企业最常用的发展方式,但是,一旦举债资本规模过大,债务压力已超出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企业在融资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通过成立融资小组,将可能的融资方案进行数据分析,结合融资方式,融资周期,比对融资成本,选择最优的融资方案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二是,企业的投资活动:我国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外投资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踏板。但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必须经过严谨的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本身价值,掌握建设周期和回收期,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实际价值和无形价值,考虑投资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三)建立易于操作的财务指标体系。财务指标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的财务数据分析模型,例如,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等,都是能够在一定阶段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同时,通过建立易于操作的财务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发展战略,优化投资组合;在具体经营管理上,通过对财务指标分析指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以解决;根据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实施绩效考核,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于在市场中寻求不断发展的我国化工企业来说,财务风险的防范是其必须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要事项。基于此,我国化工企业建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企业的投融资业务流程,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财务指标体系,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论文例5

作为企业间的一项产权交易的并购行为在资本市场上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企业并购金额约4000亿美元,而到21世纪初,就上升到3.5万亿美元左右,企业并购迅速发展。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发展也比较快,并购作为资本运营方式日益增多,其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分析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研究相应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对于国有企业并购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并购的含义和动因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其他公司m。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企业并购一般以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

企业并购的动因:一是谋求未来发展机会。如果一个企业打算扩大其在特定行业的生产经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并购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这样,可以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优势,避免投资建厂延误的时间,而且并购后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在生产领域,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利用新技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进人新市场,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强产品市场控制力。

二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或者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发展注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在管理规模经济上,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为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三是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人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在换股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之后再转换成股票。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人中扣除,然后再计算所得税。

四是迅速筹集资金的需要。并购拥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因为筹集资金是发展迅速的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并购一家资金盈余的企业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扩展到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规模的考虑往往会采取并购的方法。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它存在于企业并购的整个流程中。

(一)计划决策阶段的财务风险。在计划决策阶段,企业对并购环境进行考察,对本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存在系统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

1.系统风险。是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2.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包括对自身和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判断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实施并购,其风险主要体现在过高地估计了企业的实力或没有充分地发掘企业的潜力;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因信息真实或者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腐败行为,则都会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在并购实施阶段,企业要决定并购的融资策略和支付方式,从而产生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融资风险。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筹资成本,但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因为大量占用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会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外部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性证券融资三种。权益融资可以迅速筹到大量资金,但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变可能出现并购企业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能带来节税利益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过高的负债会使资本结构恶化,导致较高的偿债风险。混合性证券融资是指兼具债务和权益融资双重特征的长期融资方式,通常包括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不能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转换权的行使会带来股权的分散,放弃行使权则又使企业面临再融资的风险。发行可转换优先股,企业可以使用较低的股息率,但会使公司面临减少取得资金和增加财务负担的风险。

2.支付风险。并购主要有四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和杠杆收购。其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三)并购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并购活动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2.运营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企业财务组织管理制度及财务运营过程和财务行为及财务管理人员财务失误和财务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防范企业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以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CPA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对信息加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正确地对资产进行评估,为并购双方提供一个协商作价的基础。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降低财务风险。

(二)统筹安排资金以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确定并筹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四)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论文例6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的卫生投入重点正从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领域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转变,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加上实行药品招标后药品利润空间压缩等因素,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者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但现阶段就这方面问题研究的相对较少,笔者将在本文中,就如何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背景分析

1、宏观风险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策、社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现实或潜在的竞争者其竞争策略的变化,造成医疗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家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卫生补偿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药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医疗定价不合理等境况都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医院建设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只能借助于负债筹资,这些都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疾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患者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给医院财务造成风险。

2、医院微观风险管理环境不容乐观

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筹资环节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医院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在投资环节上,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后,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成败。此外,医保部门监管措施严密、力度加大,医院为此垫付了大量资金,对营运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在使用资金环节中,为了日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医院要购置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物资等,这部分业务花费在医院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各类物资购进比例、采购计划、周转情况等,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

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了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医院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而且要根据本医院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来保证医院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们国家的医院大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在实践中难以将医院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同时,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执行不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目前,医院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医院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医院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医院尚未建立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客观上存在于医院之外,医院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医院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医院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医院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营运资金的管理体现于医院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医院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药品材料、往来账款等,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因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以此为重点。同时,要认识到财务危机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各种危机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为此,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监控医院负债状况,有效规避负债运营风险,可以根据各个医院自身特点和负债规模的大小,结合资金运营状况,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建立全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医院获得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敏感性预警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并通过对医院每一重要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分析测定,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考核医院运营业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

3、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要辅以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说来,首先要成立财务处风险防范小组。风险防范小组成员一般由财务审核、账务处理、票据管理和门急诊、出入院处组长等各个岗位人员组成。其次,风险防范小组要引入流程再造的管理理念,对目前习以为常的财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并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医院来说,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包括财务退费、业务款收缴、病人欠款管理、住院医药费减免等环节,据此需要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如《业务收入解缴制度》、《财务收费退费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住院病人费用核改操作规范》等项目。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立了与之配套的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实践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4、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事业单位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基础,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对医院来说也不例外。首先,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药品及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结合本单位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再监督职能,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稽核、原始记录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分析等制度,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并切实贯彻执行,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5、加强医院的流动资产管理

医院的流动资产占医院资产的绝大比重,因此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医疗应收款、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其他应收款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转速度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为了降低这方面的财务风险,要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及时清理债权,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

医院存货中药品、材料占据比重较大,其周转速度快,则说明药品材料所占用的资金就越少,即医院的速动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药品材料管理要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周转不超过医院财务预警机制制定的天数。超过周转天数应查找原因,减少库存数量,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预防[J].当代医学,2007(12).

财务风险论文例7

二、指标权重

各预警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可以邀请电力行业的一些财务专家进行判断,这些专家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分别对每一项财务预警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一个匿名打分。我们所运用的德尔菲法实际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咨询法,这种做法是要对预测指标的权重进行判断,通过对很多电力行业财务领域的专家的意见进行整合和总结,得出的结论再次匿名的反馈给各专家,然后再次征求意见,对这些意见不断地整合,直到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意见为止。

财务风险论文例8

受国家财力所限,我国政府财政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偏重于九年义务教育,对高等院校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较少。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GDP的4%,但逐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解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缺口。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到位比例很低,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由于财政收入不高,造成地方高校获得的财政拨款更少。因此,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难以满足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需求。但是,现在甚至将来更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模式中,政府财政资金与学费收入占比仍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资金流入高校的路径仍然不畅。造成事实上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结构的单一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社会捐资、服务性收入占高校经费筹措比例较高。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的不断开放,地方高校在发展的国际视野下,谋求经费筹集的多元化,发展校办企业、开展产学研服务、开发专利获取收入等,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增添收入。但是,短期内,由于相关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经验的相对不足,在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也隐藏着较为严重的资金来源风险。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善性而存在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内部控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高校重视内部控制理念,其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其发展目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与高校的组织关系特征也不尽一致,企业组织关系中的横向制衡特征,在高校组织特征中就不明显,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也不可能一致。事实上,企业内由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由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往往并存,而高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结构往往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或机制不完善;或执行力低下等。加之行政管理的计划体制惯性,人情关、利益关的阻碍等,较长时期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仍会存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改革,这些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从管理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亟待实践中完善丰富。

(三)资产管理风险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并不承担经济责任(李辉生,2007)。这种现状使得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的问题。这种明显“计划调配”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前高校发展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改革步伐的总体要求。而办学规模扩大、资产总量骤增的现实,使得将高校资产科学管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资产管理不当,产权认识偏差等所导致的基础建设盲目上马、固定资产重复投入、资产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现象就会发生,这些都会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忽视资产的科学管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地方高校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运营风险

运营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细致、效率、协作、创新。从高等学校的运营管理角度解读,明确办学定位、保障教学质量、加强规范管理、合理拓宽筹资渠道、谋求校际平等合作与支援等等,是学校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运营不善也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首先,地方高校如果不能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没有明确自身的运营目标和经济责任,对学校的资产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在学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忽视科学的运营管理,可能直接给学校造成财务风险。其次,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学费催缴制度,造成学校的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这不利于学校的财务收支,造成学校的资金归集难度,给学校的经营带来困难。另外,地方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滑,学校就业率降低等,都给学校的运营管理增添了难度,形成一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二、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而财政拨款在我国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当中占据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但是依旧难以有效的满足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财力有限,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许多地方高校不断的增加校园面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导致地方高校严重的资金缺口,给地方高校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注重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日常经费开支的增加,但是,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对高校的运营管理中,容易忽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和资金量,盲目的进行扩招和增加学校建设投入。另外,政绩观、求全求大的发展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学校的粗放型发展。这些都是风险意识缺乏的表现,长远来说影响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基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流程和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高校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展开科学的、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通过设置一定的量化指标,在学校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经营和资本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控制。但是,当前地方高校现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学校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条件,这也是导致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隐患。

(四)财务支出缺乏健全的监督和管控

受人力和环境条件所限,地方高校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诸如设备采购、公务消费、科研经费列支等等经费支出的过程中较难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招投标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等等虽然使得这些情况有所改观,但消费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仍然难以有效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约束力的差异,有效监督的缺失等,均可能导致隐蔽的腐败现象发生,影响学校的财务安全。例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器材的采购的过程中的预算管理机制、审批机制、招投标管理问题;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问题等,如果监督管理不善,都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诸多风险和危机。

三、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增加政府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应当稳步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产权,地方公立高校的资产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应当强化自身责任,重视扶持地方高等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另外,地方高等院校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筹集渠道。首先,变商业性贷款为政策性贷款。地方高校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多数项目是建设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项目,而商业贷款会增加地方高校的还款压力和资金筹集成本。另外,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解决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最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从而有效的降低地方高校的资金筹集风险。

(二)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高校的领导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学校规模扩张和基础建设过程中,明确岗位设置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建设中的招投标管理,重视利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开展对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基础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避免学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

(三)完善财务监控制度和财务预警系统

提高对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和科学的财务监控制度。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保障,提高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同时加强执行力监督。通过科学的财务监控,防止出现财务风险,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高校应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认真调研,科学筛选与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及时的发现高校运营中的财务风险,并有效的将潜在风险进行转化和消除。

财务风险论文例9

为有效控制信贷资金财务风险,2004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贷款行为和资金管理。这是政府部门为指导高校规避财务风险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

高校的信贷资金属于高校的借入资金,属于高校的负债,与国拨经费和学费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利用信贷资金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和按期归还本金,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就是高校取得信贷资金后存在着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如果贷款不能展期,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高校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注重投资质量。注重分析投资后是否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能否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另外,信贷资金的使用应经过严格、合理的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个别人的“拍脑门工程”和无效投入,避免给学校财务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总之,学校在信贷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努力扩大收入,又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由于高校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些高校申请到信贷资金以后,觉得资金有了溢余就随意消费,乱上建设项目;还有一些高校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以至基建摊子铺得很大。这些行为只会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给高校的资金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作为高校应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要还本付息,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如作者所在的高校,在2006年一年中,归还到期贷款本金50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9000多万元的高校来说,一年内归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额,曾一度使该高校财务陷入困境。财务账上没钱,教职工手中的积压了大量的票据不能报销,教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搞得人心惶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它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o×限制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为偿还贷款余额。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需要注意的事,此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

(三)继续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分散贷款分险

信贷资金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单一的筹资渠道会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分散风险,增强还贷能力。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在未来一个确定时期内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负担,对其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很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对此,高校要把清理负债,按期归还各种借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高校财务部门要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费自给率等方面正确分析财务状况,认真进行预测分析,保证银行的信贷资金到期归还。

(1)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

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大学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另外,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原因,但是恶意欠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全国高校平均欠费率达25%左右。目前,高校通过提高收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可行性不大。但是,如果能够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全校齐动员,有关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尽量降低欠费率,把能收的学费尽可能多地收回来,也可以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提高高校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强高校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2)募捐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是一种传统。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扩大募捐范围。

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如此之大的捐款,对于大学发展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事物,近几年许多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清华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初,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至今已筹集资金一亿多元,捐助资金共4亿多元,资助校内各级各类项目几十个;北大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有专职人员12人,下设:行政部——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部——负责资金的运作;业务部——负责筹款。至今筹集资金几亿元。清华、北大基金会都设有奖学金、奖教金等,教育基金对学校资金不足的填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北大基金会每年向学校提供几千万元的项目资助费。基金会的钱可拿来用在学校、政府不可能或支付不了的方面。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四)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对信贷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降低信贷资金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监察、审计、财务、基建等重要职能部门参加的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拟贷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论证。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拟定贷款计划,初步确定引进信贷资金的金额、期限等,经学校有关会议通过后签订贷款合同书。

财务部门要设专人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建立台账,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和到期日等明细情况,每日要编制使用信贷资金计划表和偿还信贷资金计划表,报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校领导。使领导对信贷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到期日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为学校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验收,并及时处理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增强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五)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所谓信贷资金组合是指在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中,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比例,也称信贷资金的长短期结构。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结合合理的贷款规模,不仅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信贷资金占高校资金来源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占用了教育事业费的一定份额。因此,减少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资金成本,是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入与支出情况,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分期分批贷款,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防止盲目贷款和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论文例10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医院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已日益成为提高医院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从投资上看,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更新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工期长、资金回收慢、投资效果差,造成资金浪费。

从资金的使用上看,目前医院的药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管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目前医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而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形成了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

从资金回收上看,一些医院由于投资过多而导致过度负债经营,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财务信誉下降,一些坏帐烂账收不回来,使医院自有资金甚至濒临30%的警戒线。而医疗欠费问题向来是不少医院都头痛的问题,有的病人经济困难导致欠费发生,有的病人则用假名恶意欠费,医疗纠纷本身更是不少欠费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医药费的拖欠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也使医院财务报表与其实际的财务成果相距较大,而蕴涵巨大的财务风险。

资金的收入上来看,也存在着部分医生截留病人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受病人的款项,有的不开票据或收费不入账,不仅在资金上对医院造成损失,长期的话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的意见增多。从而导致医院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造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三、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预算控制

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以此保障资金支出有预算可依,避免盲目投资。但也要避免过繁过细。如果医院预算对极琐碎的支出也作细微的规定,就会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率。要一方面要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医院整体目标规划,另一方面应适当掌握预算控制的度,使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消耗等实要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切实发挥成本核算在奖金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建立一套权、责、效、利统一的、真正具有激励机制的奖金分配方案,结合医院的实际和各科室的特点,在统一的成本核算实施办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科室的特殊情况作局部的调整,某些核算因素应做到因科而异。

(三)业务收入管理

根据卫生部《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医院要在严格界定各项业务收入性质基础上,分别将各项业务收入计入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中。医疗服务和药品经销的各项直接费用,要分别列入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医院的管理费用,要按制度的规定合理摊入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禁乱摊费用、扩大成本。各临床科室要坚持不多收、不漏收的收费原则,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切实加强收费票据的管理,认真执行国家《医疗财务制度》及《医疗会计制度》及医院内部的财经规章制度。各类收费票据要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经各收费处审核款、据相符无误后,将收据存根、收款日报表及缴款单一并上交财务部门进行二次审核进行核销。以此增加收费管理的透明度,杜绝不开票或不入账的做法。

(四)医疗欠费管理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和欠费预警制度。可以在一个地区建立患者失信记录,将患者欠、逃费情况和病情建立档案,在区域内实行信息共享。同时,对多次恶意欠、逃费者将其列入黑名单,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证据。当其在医院就诊时,如非紧急情况,必须交足住院押金。病人医疗费用的担保应坚持担保负责原则。患者应先交钱后人院,预交款不足时应提前及时催交。若因病情危重、急救或无主等特殊情况,也应由医务处主任或分管业务的副院长书面通知收费处,方可限时开通欠费的绿色通道。但财务处应负责催缴因此所形成的欠费。此外,医疗费用也应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做到科学施医、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增长,以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以此来避免客观医疗欠费。

(五)逐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指标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务危机由产生到恶化,并非瞬间所致,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因此通过观察这些财务指标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目前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七个指标,其中指标1至3属于财产效益状况,而4至7属于资金运营情况。

1、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医院来说,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至少不应低于医疗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若实际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将会导致医院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危机的连锁反应,所以一般认为该指标不应高于50%。

2、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是从所有者角度考察医院盈利水平高低;而总资产收益率则从所有者和债权人两方来共同考察整个医院的盈利水平。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收益越高。

3、资产负债率。从财务角度看,举债太多,超出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则医院将很难再借到钱;但举债太少,则表明医院比较保守,也表明经营者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很差。因此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举债决策时,充分估计预期利润以及举债风险以做出最优决策。

4、流动比率。从一般财务观点看,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表示企业有偿债能力,因此流动比率指标是衡量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最通用的财务指标,通常这个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为150%左右。这个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的机会越大,安全性越大。

5、资金安全边际率。资金安全率>0,而安全边际率<0时,医院财务状况尚好,但营运效率欠佳;安全边际率>0,而资金安全率<0时,医院财务状况已有危机,应加大账款回收力度;而若2个比率同时<0,医院财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6、速动比率。速动资产为变现性较高的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加药品进销差价,可以以此评估医院偿还短期负债能力。

7、应收款周转率。应收款周转率反映医院应收医疗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应收款周转快,说明医院资产流动性强。

其他指标如业务自给率、债务基金比率,存货周转率等,都是建立医院财务预警制度可以选用的指标。不仅要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建立指标分析,各个科室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指标系数,由此配套而形成财务指标体系,这样无论哪个指数出了问题而报警,就可以立刻判断财务风险出现的源泉,即使进行财务治理。应逐步将这些财务指标纳入绩效管理计划,作为考虑标准,使工作人员能意识到此类财务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工作,医院每个工作人员都可能对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化负有责任,从而把财务管理变成综合考量、防范风险于未然的手段。

总之,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应当从过去仅有收入支出管理,转变为资本运用的管理,从被动的风险处理到主动的财务风险防范,如此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文贞,秦永方,王金秀.医院财务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财务风险论文例11

【Abstract】FinancialLeverageistheshiftinwhichanenterpriseadjuststherevenueofowner"scapitalwiththehandlingofdebits.Reasonableoperationofthefinancialleveragewillbringextrarevenue-----thebenefitonfinancialleverage,totheowner"scapitalofthisenterprise.Thefinancialleverageisaffectedbymanyfactors,soatthesametimewegetbenefitonfinancialleverage,wegetmuchunpredictablefinancialrisk.Socarefullystudyingthefinancialleverageandanalyzingallthefactorswhichaffectthefinancialleverage,andmakingclearitsfunction,natureanditsinfluencetotherevenueofowner"scapital,isthebasicpremiseofreasonablyoperatingthefinancialleveragetoservetheenterprise.

【Keywords】FinacialLeverageBenefitonFinacialLeverageFinacialRisk

财务杠杆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而什么是财务杠杆呢?从西方的理财学到我国目前的财会界对财务杠杆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将财务杠杆定义为"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而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这种定义强调财务杠杆是对负债的一种利用。

其二: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显而易见,在这种定义中,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

另外,有些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而对企业资金收益产生的重大影响。与第二种观点对比,这种定义也侧重于负债经营的结果,但其将负债经营的客体局限于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笔者认为其定义的客体范围是狭隘的。笔者将在后文中论述到,企业在事实是上可以选择一部分利率可浮动的债务资金,从而达到转移财务风险的目的的。而在前两种定义中,笔者更倾向于将财务杠杆定义为对负债的利用,而将其结果称为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或正(负)财务杠杆利益。这两种定义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笔者认为采用前一种定义对于财务风险、经营杠杆、经营风险乃至整个杠杆理论体系概念的定义,起了系统化的作用,便于财务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交流。

我们在明确了财务杠杆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伴随着负债经营的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和减少财务风险。

一、财务杠杆利益(损失)(BenefitonFinancialLeverage)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所谓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是指负债筹资经营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负债经营后,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就是:

资本收益=企业投资收益率×总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

=企业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

=企业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①

(此处的企业投资收益率率=息税前利润÷资本总额,所以即息税前利润率)

因而可得整个公司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②

可见,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且产权比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收益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

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③

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以变为: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利润/(息税前利润-负债比率×利息率)

=息税前利润率/(息税前利润率--负债比率×利息率)④

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后者揭示负债比率、息税前利润以及负债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前者可以反映出资本收益率变动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提高资金的收益率,而且也能使资金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利益(损失)。

二、财务风险(FinancialRisk)

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

务杠杆系数越大,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升,则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下面的例子将有助于理解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

假定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5%,则权益资本净利润率的计算表如表一:

项目行次负债比率

0%50%80%

资本总额①100010001000

其中:负债②=①×负债比率0500800

权益资本③=①-②1000500200

息税前利润④150150150

利息费用⑤=②×10%05080

税前利润⑥=④-⑤15010070

所得税⑦=⑥×35%52.53524.5

税后净利⑧=⑥-⑦97.56545.5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⑨=⑧÷③9.75%13%22.75%

财务杠杆系数⑩=④÷⑥11.52.14

假定企业没有获得预期的经营效益,息税前利润仅为90万元,其他其他条件不变,则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计算如表二:

项目负债比率

0%50%80%

息税前利润909090

利息费用05080

税前利润904010

所得税31.5143.5

税后净利58.5266.5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5.85%5.2%3.25%

财务杠杆系数12.259

对比表一和表二可以发现,在全部息税前利润率为15%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所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权益资本净利润越高。在企业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为9%的条件下,情况则相反。以负债比率80%为例,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就会提高2.6个百分点[(22.75%-9.75%)÷(15-10)],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则下降2.6个百分点。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本应获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较多使用财务杠杆,损失越大。在息税前利润为90万元,负债比率80%的条件下,财务杠杆系数高达9,就是说,如果息税前利润在90万元的基础上每降低1%,权益资本净利润将以9倍的速度下降,可见财务风险之高。如果不使用财务杠杆,就不会产生以上损失,也无财务风险而言,但在经营状况好时,也无法取得杠杆利益。

三、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的因素

由于财务风险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财务杠杆系数则是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体现,那么影响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因素,也必然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影响两者的三个主要因素:

1、息税前利润率:由上述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④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由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公式②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却是呈相同方向的。

2、负债的利息率:同样上述公式②④可知,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负债的利息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而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则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即负债的利息率越低,资本收益率会相应提高,而当负债的利息率提高时,资本收益率会相应降低。那种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片面的观点。

3、资本结构:根据前面公式①②可以知道,负债比率即负债与总资本的比率也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相同。即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也就是说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但负债比率对资金收益率的影响不仅不同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也不同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影响,负债比率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表现在正、负两个方面,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表现为正的影响,反之,表现为负的影响。

上述因素在影响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在影响财务风险。而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这是因为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影响财务风险的其他因素很多,并且这其中有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一旦预计企业将出现财务风险,就应该采取措施回避和转移。

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风险转移他人的做法,其具体做法是通过选择那些利率可浮动,偿还期可伸缩的债务资金,以使债权人与企业共担一部分财务风险。此外,财务杠杆作用程度的确定除考虑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之外,还应注意经营杠杆联合财务杠杆对企业复合杠杆和复合风险的影响,使之达到一定的复合杠杆作用,根据经营杠杆的不同作用选择不同的财务杠杆作用。

综上所述,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损失,这就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杠杆利益并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是既定财富在投资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财务风险也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风险,是经营风险向投资人的转移。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任何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不恰当地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都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200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立信会计丛书《现代管理会计学》李天民立信会计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修订版《财务管理学》荆新王化成刘俊彦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王京芳薛小荣陕西工商学院学报(西安)1995.4.24--28,48

《论财务杠杆利益的计量和应用》席彦群广西会计(南宁)1997.2.3--7

《负债经营初探》吴思明广西会计(南宁)1995.11.10--13

《谈"财务杠杆系数"及"期望资本金税前利润率"》严鹏飞朱学麟内江财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