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ppt德育论文

ppt德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0:33

ppt德育论文

ppt德育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78-0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目前流行的微课录制中,PPT课件都是一种重要的演示工具。本文从视觉化角度出发,分析课件设计的常见问题,分别从信息的形象化表达、文本的简洁化处理、结构的逻辑化呈现、版面的节奏化处理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设计策略,希望能够给PPT课件设计人员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真正发挥出PPT课件的优势,实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的目的。

一、视觉化相关理论

视觉化也称为可视化,主要指运用各种视觉化元素把抽象信息直观化,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使其头脑里呈现出视觉化的图像,从而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1]。

研究表明,70%的人是视觉型思维。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视觉化”了的事物能够增强人们对表象、记忆、思维的反应强度,激活受众的形象思维,调动多感官参与接收信息。而人们的视觉感知是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的,如视觉感知的高度选择性、视觉感知依靠差异、视觉感知的简化倾向、视觉浏览的方向性等。因此,信息的呈现不仅需要视觉化,还要严格遵循人们的视觉感知规律。

理查德.E.迈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也指出:多媒体呈现中的有意义学习不仅仅依赖于必要的信息呈现,而且依赖于必要信息呈现对学习者如何在心理加工上引导[2],强调了信息呈现对人们心理加工的影响。

PPT课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信息载体,为实现促进学习,优化教学的效果,课件设计者就需要从学习者的视觉心理出发,遵循视觉感知规律,对抽象的数据、信息、知识进行恰当的视觉化表达,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想象联想,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记忆、理解、建构知识意义,提升传播效果。

二、PPT课件视觉化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学习者视知觉感知规律和特点的关注,PPT课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以下几方面。

1.文本繁多,重点不突出

如图1所示,整个页面充斥着大量密密麻麻的文字,缺乏必要的视觉呈现,学习者从中难以快速抓住重点。这种课本搬家式的PPT课件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视力检测表。不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理解、建构知识意义,而且易导致视觉疲劳,引起学生对PPT的反感和抗拒。

究其原因如下:首先,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视觉感知规律,忽视了视觉感知具有简化倾向的特性,缺乏对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其次,对PPT缺乏正确的认识,PowerPiont意指“重点、要点”,设计者却将之视为课本的电子化呈现工具,直接将课本内容搬到大屏幕上,缺乏对信息M行必要的提炼和节奏化处理。再次,没有关注到视觉的高度选择性,未能将视觉喜新颖独特、变化醒目、生动有趣的特性和PPT的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动静变换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既没有遵循视觉感知规律,又没有发挥出PPT的优势,难以提高传播效果。

2.版式编排不当,逻辑混乱

逻辑是PPT课件的灵魂,PPT课件逻辑一般包括篇章逻辑和页面逻辑。篇章逻辑是整个PPT课件结构上的逻辑,一个完整的PPT课件,应该包括封皮、封底、目录页及内容页,方便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PPT课件或者学习内容的结构。页面逻辑是页面中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或并列、或因果、或总分、或转折,设计者需要对内容深入理解,理清内在关系,选择相应的图形、图示进行合理的呈现。如图2所示,矩形、圆形的混合使用,杂乱的编排,没有呈现清楚内容的逻辑关系,容易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影响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形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对内容进行简洁化倾向处理,另一方面是忽视了视觉对结构化呈现的需求,版面设计也不符合人们视觉浏览习惯。

3.色彩搭配不合理,视觉疲劳

PPT 课件设计中,色彩,字体、字号的设计不仅为了使画面更美观,吸引眼球,使学习者愿意看,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主体,强调重点,使主要的信息一目了然。具体呈现是需要考虑视觉感知依靠差异的特性。色彩诱目性高,前景与背景色彩明度差大的视觉形象,容易引人注目。而如图3所示,杂乱的背景和颜色使人眼花缭乱,降低了文本的可读性,学习者看不清,导致视觉疲劳,增加认知负担,久而久之对PPT产生抵触和排斥。

三、PPT课件的视觉化设计技巧

相关视知觉理论研究表明,大脑偏爱形象化表达,偏爱结构化呈现,偏爱简洁的画面,偏爱有节奏的排版。本文将分别从形象化、简洁化、结构化、节奏化等方面提出PPT课件视觉化设计的一些看法。

1.信息的形象化表达

文字、图形、图像、图表作为PPT课件中的基本视觉表现元素,其信息传播效果往往表现为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图的恰当使用不仅能够吸引学习者眼球,而且易于激发联想,增强记忆,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信息意义。在PPT课件中,对信息内容进行形象化表达的主要方式为图像的使用、图示转换、图表归纳、图标运用。

俗话说:“一副好图胜千言”。文字的抽象性特征,使其意义会因人、因环境而有所不同。人的大脑偏爱图形,对图的理解速度远远快于对文字的理解速度。因此,在文字和图传播效果的较量中,图占据着先天优势。抽象的文本以恰当的图表现出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吸引学生眼球,抓住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信息意义。如图4所示,右图将“与众不同”的意义更为直观的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在形象化过程中,图的选择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图与文本内容的相关性,图像传达的一定是文本的关键核心意义;其次,保证图像传达信息意义的科学性,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再次,选择高质量的图像,避免图像模糊失真不清晰。

2.文本的简洁化处理

简洁即美,人们的视觉具有简化倾向。在浏览幻灯片时,人们的视线会快速扫过页面,搜寻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演示型PPT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才是课堂的主角。因此,应避免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搬到PPT上,这就需要对文本进行简洁化处理,以突出重点。简洁化处理应遵循减法原则,主要操作表现为提炼关键信息和删除无关信息。

关键词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抓住主题的同时,专心听教师讲解,而不会出现一边读PPT文字一边听讲的两难局面。如图5所示,把长达四行的文本内容简化为大大的一个数字,一目了然,再配以教师的解说,让学习者迅速把握内容要点,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删除无关信息是指为使画面简洁、重点突出而删除多余的文字、色、效果。大胆删繁就简,保证要点清晰,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3.逻辑的结构化呈现

大脑偏爱结构化的呈现,恰当的结构化呈现有助于学习者快速把握PPT的整体架构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如图6所示,PPT课件的逻辑主要表现为篇章逻辑和页面逻辑。篇章逻辑是指整个PPT课件的整体架构,一个完整的PPT课件应包括封面、封底、目录页、内容页,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课件的主题、目录及各模块的内容。目录页主要表现课件内容框架,为了更清晰的表达,可以采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直观呈现,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页面逻辑指一个页面内内容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有并列、因果、总分、转折、包含等,这些复杂逻辑关系采用恰当的概念图、组织结构图等图示的方式来呈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SmartArt是PPT软件自带的一种视觉化工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逻辑关系。

在结构化呈现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内容意义,厘清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图示表达。不同的图示表达不同的逻辑关系,切不可随意乱用。在设计逻辑时,需先定大逻辑,即PPT的篇章逻辑,再考虑每个版块的小逻辑。金字塔原理为文本逻辑结构化提供了一种主要方式,即先从结论说起(即中心思想),要点再一一呈现,结构化思考,图示化表达。应用金字塔原理能够降低文字密度,增加内容的条理性,使页面逻辑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清晰地把握重、难点,有助于保持记忆。

4.版面的节奏化处理

当一个页面信息内容较多时,版面的节奏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不当的页面,难以突出重点主次。学习者需要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去探寻关键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合理组织内容,精心设计版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

文字的字体、大小、排列都直接影响着PPT的版面构成。一般来说,版面的节奏化的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聚拢分块。深入理解文本意义,将大篇幅的文本内容按照内部逻辑关系,把内容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汇聚。再通过加大段落间距、留白、加辅助线的方式进行段落层次的分隔,经过聚拢后的页面清晰、简洁、舒服。

其次,提炼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并通过加粗字体、加大字号、改变颜色等方式来突出强调,让关键词与正文内容形成强烈的差异对比,以实现突出和强化的目的,最后再配以相关的图像。色彩选择需考虑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使用范围,如对比色表现反差、矛盾、对比、冲突,邻近色表现和谐、统一、近似、流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恰当使用。

再次,对齐。通过对各元素的上下左右对齐处理,使凌乱无序的画面变得整齐有序,主次分明。

如图7所示,经节奏化处理后,画面赏心悦目,主次分明,能够吸引注意力,有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和加工。

四、结束语

在基于PPT课件的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计、使用课件,以实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的目的,是每个课件设计者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本文针对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视觉化设计的一些策略,希望对PPT课件的质量改善,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天敏,杨凤梅.PPT课件视觉化设计研究――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对PPT课件满意度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

[2]严谨,郭涛,米文丽.大学课堂教学PPT课件设计与使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5(3).

[3]安璐,李子运.教学PPT背景颜色的眼动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

[4]张萍.多媒体CAI视听表达心理策略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1999(2).

[5]孙小小.PPT演示之道:写给非设计人员的幻灯片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史忠植.知识发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周宁,张玉峰,张李义.信息可视化与知识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芭芭拉.明托著,汪洱、高榆译.金字塔原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ppt德育论文例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与学当中显得越发吃力,已不能满足现当代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而多模态教育方式,尤其是PPT软件的广泛运用,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一场突破性的变革,并在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表现越来越明显。

一、多模态PPT新教学的意义

多模态是种符号,也是种融合语言、图像、图表、声音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2003年人教版明确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拓宽英语渠道,高效运用英语教学。而多模态PPT 正符合这一提倡,因为多模态PPT属于多模态话语范畴(多模态话语是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它的教学运用,与传统黑板教学相比,PPT在可操作和方便快捷等方面更突出,是黑板教学不能比拟的。

二、PPT在英语教学中的演示

2.1 清晰、简单

传统教学是粉笔加黑板,其表现形式简单、单一、呆板。教师的说教方式,并不能引起大多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久了,会产生厌烦情绪,直接导致英语信息输入质量差。而利用PPT大可改善这种状况,可以方便快速地呈现多媒体信息。教师可在短时间内把精心收集的教材资料通过计算机整理成清晰、有序、多样的文字,再结合图案、图像这些新的形式,在屏幕上表现得更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大大增强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形式更丰富多彩。

2.2 多变、多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黑板上抄写大量文字和绘制图像,既费劲又耗时,并且内容有时候难以区分。而PPT软件,可以轻松替代这一工程,将灵活多变的文字和抽象的图像,更为简单地演示出来,加上合适的音乐,逼真的声响,有趣的图像,使得教学环境更立体。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受到多方有效刺激,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获取更多更广有用的知识。

三、多模态PPT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体现PPT软件真正价值,在于其在多媒体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传统式的单模态化已经满足不了如今多媒体数字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多模态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其更适合这种教学变化。因此,将多模态PPT引用于大高中英语教学中,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教学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而且更适应新教学形势。

3.1 PPT的视频模态

电影视频和动画视频是PPT在演示视频模态上最常用的两种模态。它可以将教材中许多难懂难以理解的抽象性内容,做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方便学生更简单,容易理解那些生涩的内容,对知识篇章的理解产生深刻概念,掌握系统知识。这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2 PPT的听觉模态

因为PPT可以非常方便地插入各类音效文档,构建出不同有趣的音响模态。这样既增加了PPT演示讲解的趣味化,多元化,又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真正体现PPT在音响模态上演示的集讲解、音乐、效果三类状态的强大的硬性作用。

3.3 PPT的视觉模态

一般的文字处理软件,都可以有效地显示出教学信息中的重点和难点,源于他们支持字符的字体,字号,风格及颜色,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但字符外的图像、音效等非文本信息就难以传输,而PPT在视觉模态上的演示划分更细致,它涵盖了文字,图像,图片和文字混合,图表等四大类,并且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都是一般文字处理软件企及的。所以,它在教学中对那些那些描述的教学内容,可以更直观,形象地传递知识信息,并且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更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

四、结束语

英语教学仅仅使用某种单一的模态符号对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和兴趣的提高是不够的,而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运用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知识的输入只能增加到注意和被感知的层面,并不能保证学生会被全部吸收。因此,我们在设计PPT演示文稿时,要综合多模态教学的形式,考虑信息时代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PPT演示的优越性,减少语言教学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多模态PPT演示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最佳整合。

[1]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2]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 2009(4).

ppt德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38―04

PPT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1]电子演示文稿(通常所说的教学PPT)得到了老师们的钟爱,黑板则渐渐退居二线。

其实,黑板的应用已被演绎至极高水准,通常所说的“板书艺术”大概是对其运用境界的最高肯定。比较之下,PPT只能算是新生事物。发展的根基尚不算牢固,升值又太快,难免要出现问题。文献[2][3][4]对PPT教学应用的反思印证了这一点。多项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差异,国内外都出现诸如“教学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教学质量也在同步提高”[5]、“PowerPoint教学的成绩不如黑板教学成绩”[6]等研究结论。这表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能亟待提升。那么到底什么是效能,哪些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发挥,如何才能破解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的难题,本文试以PPT的教育应用为例,在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期望以此推动信息技术获得深层应用。

一 何为效能

效能经常被用来衡量人与事物的状态特征,即系统达到目标的程度,或系统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它与效率是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德鲁克仔细区分了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7][8]效能是指选择适当的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去做(并完成)正确的事情的能力(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效率是指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可获得资源去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能力(to do things right)。由此可以看出效能与效率的能力指向差别:前者强调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强调把事情正确地完成(并不区分事情的正确性)。德鲁克的这一厘定虽然是面向组织管理,但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研究的开展有借鉴作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产生变化,这似已成为共识。[9]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学效率作为考量信息技术应用的指标,其权重应随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教学质量的权重必须上升至合理位置。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评价,必须关注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程度。本文将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效能理解成应用信息技术做正确事情的能力,即借助信息技术,按教育教学内在的规定性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正确完成管理者要求的各项任务的能力。

二 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主要因素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对浙江省高校PPT应用情况的调查,反映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真实情况[10]――诚如学生所言,PPT有诸多副作用。说“PPT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亦见文献[10]),这恐怕只是指出了PPT的一宗罪,PPT的另一宗罪则应该是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无论是来自文献还是据文献产生的推测,这两种罪的产生,如前所述,虽关联紧密,却与PPT本身并无干系。任何媒体,譬如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动画,采用类似于制作与使用PPT的思维方式,照样能将之做成令学生深痛恶绝的课件。这似乎暗合了技术中性论的观点:[11]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听命于人的目的,只是在技术的使用者手里才成为行善或施恶的力量。

从PPT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形看,其效能影响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王佑镁博士认为,[12]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因素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他总结出的教师个人背景变项包括教育技术培训、整合教学经历等八项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也可以分别归入技术和非技术两类因素。下面试对这两类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1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硬技术、软技术因素两类。

(1) 硬技术因素。硬技术因素是物的因素,通常与设备、环境条件有关。网络故障、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等设备的老化、环境光线调整不当、屏幕反光性能下降导致投影效果差等,这些需要经费支持的细节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开展,导致课堂中的多媒体应用效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日常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后一段时期内必然出现的过程,与教育信息化管理维护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

(2) 软技术因素。软技术因素是方法层面的因素,主要指没有掌握某项技能、策略或方法,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优化。我们习惯于笼统地将没有做好某事叫不会做事,这际上具体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没掌握技能。缺乏做事的基本能力,这样的不会做应称之“不能做”(没有能力做)。另一种情形是具备做的技能,但没掌握对应的策略,从而表现为做事不得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不会做”。把“不能做”等同于“不会做”并无严格意义的不妥―“不能做”应该是较低层次的“不会做”,但这么做有可能模糊了对其处理的方式。林润之认为课堂学习过程凸显三个问题: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和“能不能学”,并指出三个问题对应的三种研究取向:动力中心取向、策略中心取向、内容中心取向。[13]由此看来,会与不会、能与不能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式。本文认为,对应于“不能做”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培训知识技能;对应用于缺少策略与方法的“不会做”,则需要借助案例引领、示范教学的方式来解决。

2 非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是指技术因素以外的,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效能低下因素。

(1)制度。课堂教学中PPT使用的随意性,固然有教师本身想省时省事有关,追根溯源,制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教师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的评价制度不可能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功利驱动、任务驱动的影响,贪图个人方便,不顾实际教学效果,甚至放弃教学责任心的现象,是PPT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

(2) 人。这里所说的“人”,主要是指人的观念问题。社会环境中的多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其出现原因可以追溯到人身上。学生觉得某节课“被PPT”了,那多半应归咎于PPT的使用者,而不能归因于课堂中所使用的技术。正如《纽约时报》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些问题并不可以用图表演示(Some problems in the world are not bulletizable)”。[14]但人对于技术的依赖却往往导致对演示文稿的偏爱超出必要的限度,在白宫军情室里,在商业过程中,在世界的各种会议中以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人们总要拿幻灯片说事,离开幻灯片似乎什么也做不成,这种高度依赖带有难以戒除的特性。

三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及评估

PPT如何应用才叫有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李治在职场将PPT应用至传神的地步,一个实例是让“一直要求学生用胶片、灯箱做Presentation的犹太人”(她的导师),因为看到了她的作业,“第二年竟然同意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版PPT”。[15]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明,只要使用得当,PPT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问题的工具。

1 PPT有效应用的特征

(1)有创意。幻灯片有创意体现于三个方面。

①内容设计有创意。知识搬家是一种最基本的PPT制作方式,但内容有创意的PPT决非简单的知识搬家所能涵盖。内容设计要充实、要精练、要有创新。PPT内容含金量取决于制作者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信息收集质/量、信息加工水平等诸多方面。

②表达形式有创意。幻灯片设计与制作应该视为知识的艺术化、可视化过程,而不是知识堆砌过程。幻灯片须充分利用PowerPoint提供的视觉、听觉表达形式,借助超级链接、控件等交互表达手段,使得知识传递与技能教学形象化,充满趣味性。应该达到李治所说的信息表达的三个层次:[16]清晰可见;容易理解;体现个性。

③使用过程有创意。无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多么有创意,都会毁于照本宣科。用PPT有效地支持教学的开展,而不能让学生将时间无谓地消耗在PPT上。使用PPT没有创意的教师,不仅自己会患上PPT依赖症,而且让听课的学生也染上PPT依赖症。南美以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José A. Bowen在同事中间提倡裸教(teach naked),意即放弃机器(sans machine),他尤其不赞成老师使用PowerPoint,因为老师大多依赖播放投影片而非对其进行有创意的使用。[17][18]这种做法可能极端了些,但它事实地警醒我们,平淡无奇的技术使用,若不能增进知识的传承,不如不用。

(2)有更新。教学PPT的更新亦表现于三个方面:思想更新、内容更新和形式更新。其内容与黎加厚所说的“持续改进”是一致的。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教师的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持有的观念。思想是幻灯片中体现的教师的治学灵魂,没有思想的幻灯片,内容再丰富、形式再华丽,充其量是知识的堆砌、媒体的拷贝、模板的抄袭。幻灯片的内容与形式随时间推移必须呈现出一些变化,毕竟知识在变,学习者在变,呈现知识的手段其形式在不断地变。数年如一日地使用一成不变的PPT课件,结果只能导致形式古板,知识陈旧,教师的水平(包括知识水平、设计与制作PPT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3) PPT始终作为一种支持性工具存在。教师可以借助PPT开展教学,而不能依赖。教学内容的提供者只会是教师,而非PPT;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会是师生,而非PPT。将PPT置于权力点1,而将教师与学生置于权力点之外,教学的过程都由PPT说了算,这种做法与教育的本原要求是相违背的。因为停电、系统故障、U盘损坏等各种原因而没有PPT可用时,教学就陷于停顿无法开展,这样的课堂屡见不鲜,熊丙奇称之为“PPT依赖症”,熊培云称之为“精神污染”。

PPT的支持性特点还体现为PPT的设计、使用和师生特点、教学过程相契合。这客观地要求PPT的制作完成建基于严密的设计,其结构、表现知识的形式、色彩、音频应用等都源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

这一特征同时也要求PPT的使用需保持适度:该用则用,可用可不用的则不用,不该用的则坚决不用。PPT永远只能是一个对教与学的过程起到支持作用的角色:支持教学的设计、支持过程的开展、支持互动的实现、支持知能的传达。逾越这一限定,它并不能更多地发挥自身的效能,相反,却可能干扰甚至破坏教学效果。

2 PPT应用评估工具

对PPT应用情况进行评估有多种形式,问卷、访谈都是不错的选择。从细化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以利于PPT应用的改进,量规是值得尝试使用的一种评估工具。PPT评价量规没有统一的要求,往往应评价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下面所给的量规整合了一些课件比赛的评价标准以及本文对PPT有效应用特征的考察,既关注了PPT的设计与制作质量,也关注了PPT的应用效能。这里给出一、二级指标,具体每个指标的权重,可视具体要求而定。括号内的可视作评价标准。

评价量规的一、二级指标分设如下:

(1)内容设计。①选题设计(典型,有价值);②内容编排(科学,规范,有创意,有更新)。

(2)学习设计。①学习目标(明确,可行);②策略应用(多策略);③资源链接(权威,丰富,有效);④练习(有层次,有作用)。

(3)界面设计。①信息呈现(科学,有创意);②素材质量(清晰,准确,标准)。

(4)互动设计。①教学交互(适当,多样);②导航链接(明确,准确,合理,易辨别)。

(5)操作设计。①操作性;②安全性;③兼容性;④帮助文档。

(6)应用设计。①使用过程(个性化,有创意);②教学支持性(适时,适度)。

四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几点措施

1 改良制度,以管理与评价推动应用效能的提升

作为一个社会人,教师的行为不能不受社会上的各种制度的制约。变更管理与评价教师的制度性规定,为教师能够有更多时间从事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的成长,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不适宜的单一评价模式应该让位于由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共同构成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应该由丰富的评价因素组成,以免教师的教学行为被评价制度“框死”。

2 深化研究,丰富PPT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程英在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PPT研究之后认为,[19]PP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之一,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PPT等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事实上,领域开展的有关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新技术在领域中获得深入应用的基础。

3 加强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的责任意识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因素之一。在外界功利因素的驱动下,少数老师放弃了教育本有的责任要求,将教育活动降格为商品生产行为,认为只要做了就行,做好做坏无所谓。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教育“低碳”现象的产生――教师将满足学校对教学的最低要求作为已任。这样的“低碳”行为是缺少责任心的表现。

4 开展培训,提高教师设计与制作高水平PPT的能力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方法,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毕竟那需要很多时间、精力、毅力及足够浓厚的兴趣。培训的过程可以缩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时间,有效的培训对教师的能力、观念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培训中的案例展示、过程练习都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凝结点,是很好的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抓手。

5 举办活动,鼓励教师用更好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的才能表现需要合适的激励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才智展示舞台。各级学校开展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师评优课等活动,都有助于鼓励教师用创新的方式开展日常教学。前者是作品展示的机会,能带来潜意识中的自我满足;后者是作品应用的比较,能形成有鞭策作用的成就意识。

6 持续改进支持服务的质量

有些属于“客观因素”的作用导致信息化应用效能不能达成人们的预期,比如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及液晶投影机的老化与故障,也会成为降低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重要因素。教师经常在课堂中花费额外的时间对付计算机启动、不能识别U盘、程序错误、液晶投影机亮度不够、色彩异常、网络连接不良等问题,这些由装备本身的质量导致的应用障碍也会降低PPT的应用效能,毕竟它影响了教师“实现目标的能力”。加强对相关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的支持,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问题解决中人永远占据主角位置,对技术的依赖迟早被证明是一种错误。强调人的主体性,人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在教育领域显得犹为重要。什么时候在教学中出现了公认的PPT艺术―一如黑板使用者缔造的板书艺术―将PPT的使用发挥至极致,获得人们给予的最高评价,什么时候PPT的教学应用才算迈上了新的台阶。

梅家驹先生在谈到教育技术的能动作用时认为,[20]“教育技术运用得当,会促进教育,运用如不得当,也会有害于教育”,“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对教育固然有很大能动作用,但要正确引导,千万不要使它走向歧途,我们要力求教育技术得到科学的发展”。虽尚未至歧途,梅先生数年前的担心,如今正在一点点地变成现实。信息技术需得以人本的应用,教育技术需得以科学的发展。前辈的教导并未过时,教育技术工作者仍须时刻谨记。

注:1此为熊培云对PPT的一种理解,源于PowerPoint的中文翻译,形象地表明PowerPoint对权力的侵袭,亦见文献[2]。极端一点,应该是PowerPoint消弭了权力(No Power in PowerPoint),亦见文献[17]。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21世纪的世界语:PPT[J].教师博览,2008,(11):43-46.

[2] 熊培云. “PPT依赖症”是另一种“精神污染”[N]. 新京报,2009-10-31.

[3] 谢洋,刁文佳,谭思嘉. 过分依赖PPT 课堂教学丢灵魂[N].中国青年报,2009-9-25.

[4] 熊丙奇. 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N].科学时报,2009-10-20.

[5] 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7-50.

[6] 柳昌,福田沙,岸希子. 黑板とPowerPoint による授と学生のノトテイキングのにする研究[A].日本教育工学会第24回全国大会演文集[C]:855-856.

[7] Peter F.Drucker.The effective executive[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2002:2,5.

[8] 罗珉.德鲁克的效能与效率理论解读[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1):29-35.

[9] 张兴.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变革前瞻[J]. 教育与现代化,2002,(1):13-17.

[10] 刘子瑜,马毓,徐中玉,张丽红. 高校逾九成课堂借助PPT,有学生称这种教学模式让人昏昏欲睡―PPT真的扼杀了教学激情?[N].今日早报,2009-10-10.

[11] 李宏伟.技术的价值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5):13-17.

[12]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9-22.

[13] 林润之.课堂学习研究的三种主要取向:来自学习过程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48-52.

[14] Mail Foreign Service. When we understand that slide, we'll have won the war [OL].

[15] 李治等.别告诉我你懂PPT[J].职业,2010,(10):10-11.

[16] 李治.别告诉我你懂PPT[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1-102.

[17] Jeffrey R. Young .When Computers Leave Classrooms, So Does Boredom[OL].省略/article/Teach- Naked-Effort-Strips/47398.>

[18] 舍弃PPT 上课更有趣[J].世界教育信息,2009,(9):93.

[19] 程英.近十年来中国对PowerPoint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33-38.

[20] 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5,(2):3-5.

Efficiency Analysis on ICT in Education――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

XIE Tong-xiang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Abstract: This actual application efficiency of IT shall be questioned while it is used widely in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IT’s efficient application,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s IT’s efficiency and the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PPT in high education class.All the work are wished to be helpful for IT application in class teaching and also for its research.

ppt德育论文例4

【关键词】德国 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7-02

0.前言

作为受邀至德国访问学习而又教授过多门德国职教课程的培训师,深刻体会到一个完善的教学平台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下通过对德国职教技术教育教学平台的介绍,给国内的同行提供参考。

1.教学平台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

所谓教学平台,是指开展教学实践所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1]。

教学平台的硬件包括面积足够的教学场所,并配置跟得上时代步伐的实训器材设备,配套与本专业一线生产相一致的情景现场;软件包括紧跟时代的专业教材及学习拓展资料,可操作性强的统一的教学课件资源,网络远程学习的网站等。此外,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人,还必须具备本专业一线技术水平,并且能不断吸收新技术工艺、新教学法,了解技术新趋势的教学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员的专业技能。

2.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

2.1平台的内容

平台的建设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实施的统一便利,教学效果的一致,以及教学人员水平的平齐。只要拿着平台提供的课件及教材,由达到资质的人员在平台规定的场所开展教学,无论是谁开展课程,教学效果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图1是某一门德国课程教学平台课件文件夹的截图,是教学平台课件的标准架构。也就是无论哪一门专业课,基本都按照这些文件夹进行编写填充。具体内容如下:

图1 德国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文件目录架构

1-Pre-preparation/ Curriculum check list:该文件清单详细列出课程开始前需预备的各项软件、硬件,里面包括Training room Equipment List/ 教室设备清单,Workshop Equipments & Special Tools/车间设备/ 专用工具清单,Attachment/ 耗材清单。

课程的实施者需提前到教学场所按清单检查各项内容是否齐备。包括教室的桌椅、投影机、音响设备、安装了学习程序的学生电脑;开展互动教学的翻纸板、喷胶贴板、各种彩色空白卡片及相关道具;实训工位的车间器材设备、车辆及部件总成等是否到位及正常,数量是否足够,所需耗材是否充足等,都在文件夹里详细列出。也相当于是课程场地建设的配置清单,并配备相关管理人员提供现场支持,以充分保证课程开展的硬件条件。在各个培训点开业前,管理部门会确保其场地面积、工位数量、教学设备配置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符合德国联邦法规的师资、师生比例要求。

正是这样的做法,保障了课程开展的客观条件。教学平台的场地建设就是严格按照清单的要求进行教学场所配置。

2-Trainer Guide :文件包括培训师手册及课程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文件。

培训师手册首先指出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目标人群需具备的基础认证及通过测试的网络课程的学习,保证学员学习起来不至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影响教学效果。手册中也明确提出学习目标,指出本专业各种岗位能力中本课程重点掌握哪些方面的能力,完成本课程后,学员能够掌握的技能及水平,里面带有“能够对××进行××”,“熟悉××”等技能水平的具体描述。

手册中列出课程开展所需的课程纸质材料及设备清单等。课程纸质材料,包括产品信息、学员工作手册、讲师手册、课前测试题、课后测试题等。设备清单便于培训师查看可用哪些硬件开展哪些小组活动及分组数。

手册的具体内容部分则详细列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标,每一课程内容开展的方法及所需时间,各个知识点对培训师的重点提示,实践内容的操作规范,课程开展的小组活动以及要得出的结论,注意事项,课堂练习题的答案等。为便于授课者查看,同时给出从培训师手册文件中提炼的课程大纲文件,便于课程开展过程中参照。大纲中列出了课程每一个章节里的内容及知识点,每个内容的教学开展方法,所需的材料媒介、开展时间、进度控制等。

因培训师手册已将课程具体内容的授课方法、知识技能的关键点、各种操作规范、习题答案等作了明确规定,在保证教学效果的一致性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Backup:文件夹里是课程的背景信息资料,相当于一个小型资料库。与课程有关的重要背景信息都会尽量备齐,或者提供某个概念某个事件的历史典故与历史渊源,便于授课者对课程知识点与关键技能的查阅、理解与再学习。

譬如,发动机课程的背景信息文件夹里,可以查看到该品牌所有在用发动机以至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发动机的详细资料。资料里可以查到某款发动机使用什么材料的缸套,缸套的成形工艺,与之相配的活塞的涂层材料,所使用的燃油含硫量的要求等详细信息。也提供维修案例及处理措施,便于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

有了这些背景信息,在课程准备或授课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马上查阅相关资料,得到需要的信息,解答学员提出的生产中的问题。这些资料都是电子格式,存储空间不大,如果打印成纸质手册,则一个电子文件就是一本书。背景信息里也有一些重要的视频或动画用于课程开展,便于直观展示一些复杂或动态的结构功能。

所以,Backup里的文件就像该课程的电子资料库,能给授课者开展课程及自身的学习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4-PPT:文件夹里的PPT课件就是开展课堂活动的幻灯片文件。

在国内的课堂里,常看到得到好评的制作精美、内容详实、眼花缭乱的PPT页面。在德国的职业培训中,这样的PPT并无可取之处。不管是图片还是文字,PPT信息量过大的特点使得学员根本无法来得及消化。在讲解时,学员易产生看电影般的惰性,不主动参与课堂的逻辑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德国的教育研究表明,动手或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才是最好,知识也掌握得牢固。PPT在课堂上一闪而过,学员事后要翻看或记录都极不方便。

所以德国职教课堂中所用的PPT以展示作用为主。画面简洁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切忌堆砌大量的文字。PPT画面背后的意义应该由授课者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出。可以在小组活动或讲解后让学员总结并展示,或由授课者边讲解边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点或技能规范展示出来。区别于传统课堂的黑板板书,重点内容要通过翻纸板或喷胶贴板用各种方式展示并保留,便于学员拍成照片保存,课后翻看及讨论,或学习结束后的消化体会和复习。

所以,PPT仅起展示作用,授课者要以展示的画面所提供的信息设计合适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强调互动、以学员为中心作为原则。总之,PPT绝不能成为授课者在课堂上不想板书或学员不进行课堂思考的理由。

5-Poster:为便于课堂展示,课程中用到的重要图片就放在Poster这个文件夹里。

受课本页面尺寸及印刷质量的限制,图片的清晰度会受影响,需要准备专门的高清晰度电子图片,用于课堂上展示海报的打印。也可通过投影机进行放大,展示或讲述局部细微之处,也便于打印分发给学员作为小组活动的素材。

6-Participant book/ Participant worksheet:这个文件夹里放的是学员用书及学员工作手册,也就是课本教材与学习工作页的电子版,主要起到便于查阅的作用。

课本教材一般每一年小改一次,2~3年大改一次,以便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添加新产品信息,不至于和现实脱节。学员工作手册则是相配套的工作任务、小组活动、工作页、练习题、记录表格等。

7-Test:文件夹里包括课前与课后测试题及答案。课前测试是为了检查学员参加课程前预先进行网络远程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具备的基础知识,而课后测试是为了课后检查学员的学习成果及学员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2.2网络远程教学平台WBT(Web Based Training)

网络远程教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能把学校扩展到办公室、车间、家庭甚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想学习的人,可以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对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实现教育的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网络远程教育可以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2]。在德国,网络远程教育非常发达,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应的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爱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学员正式报名参与课程面授前,必须先开通网络学习的账号,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预先学习。只有按所需的学时学习完各章节并通过网络测试,才能获得参与面授的资格。学习的内容与课程的面授内容息息相关,有面授内容的基础知识,或者最新产品的相关信息等。

WBT里的内容可以让学员反复地学习,也可以反复地进行评估测试。通过WBT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在面授前已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对面授内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便于面授的开展,为关键技能的操练腾出了充足的时间,在面授时能向老师提出有分量的技术问题,保证了教学效果。

2.3授课人才的培养储备

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人,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人员的现场操作。所以,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把授课人员的培养包括在内[3]。

在德国,授课者必须取得作为教师的基本相应资格,包括语言表达是否流畅,体态形象是否适合,性格特点是否耐心细致有服务精神等。除此之外,在讲授某门专业课程前,授课者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及测试。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对课程传递有重要影响的授课方式与技巧。授课技巧测试可以是选择自己熟悉的议题,预先设计好相应的授课环节并展示,也会临时指定某一你并未准备的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临场发挥,以测试应变能力,能否根据授课内容运用合适的方法技巧。课程专业部分的测试除了理论和操作,还包括与课程相关的专业问题的辩论环节。

此外,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一线的技能,授课者必须定期到相应生产岗位进行实习,并且接受不定期的通过面授或WBT进行的再培训,内容包括新知识、授课技巧、教材改版研讨等。

为监督授课质量,在每次授课后,每个学员都要填写匿名反馈报告,接受第三方调查公司的电话或邮件回访,对授课作出评价。授课者还必须每年参加年度评估,对其进行专业评定。如果不胜任又不整改的,将被剔出专业教师队伍。

3.结语:德国的职业技术教学平台给我们的启示

如前述,一门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保障离不开以下几点:

①建设符合课程软、硬件设施要求的办学场所;

②详细的教师手册及课程大纲,明确统一规定各个内容的传递方法、技能的关键点、操作的规范、习题的答案等;

③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充足的背景信息资料,便于授课者对课程知识点与关键技能的理解与再学习;

④制作提供必要信息展示画面的PPT,便于设计开展合适有效的教学活动;

⑤拍摄或绘制相关的高清晰度图片,用于课堂上展示海报的投影放大或打印,便于展示局部细节,也便于课堂小组活动的开展;

⑥编写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添加新产品、新趋势、新工艺信息,和生产现实不脱节的常年改版的课本教材。同时编写相配套的,带工作任务、工作页、练习题的,便于记录分析结果与相关结论的工作手册;

⑦设置课前测试题,了解学员参加课程前通过网络远程学习对课程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设置课后测试题,检查学员学习成果及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⑧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与课程紧密配套,图、文、声、视并茂的多媒体网络远程教学平台WBT;

⑨此外,还须培养教学人员,使之具备本专业一线技术水平,并且能不停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知识、掌握新教学方法。

只要同一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平台都做到了以上几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必然能得到切实保障。保证从这个专业毕业的学员掌握了一线的专业技能,上岗就能上手。

也只有保证了以上几点,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志强.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上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J].《职业圈》 2011年11期:15-16.

[2]肖俊洪. 远程教育与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1期:78-80.

ppt德育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23.15;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17-01

学校课堂上单一的教学风格和枯燥的书本内容,不能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得学习气氛沉闷。因此,要积极改革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足与弊端,切实解决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上课烦,不想听”的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增添趣味性,实现高效教学。

一、营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1)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研究表明,文字配合颜色鲜明的图片的记忆方式,比只有文字的记忆方式更加深刻。例如,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吃穿住话古今”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PPT课件上的山顶洞人、各个朝代直到现代的穿着图片,引导同学进行比较,从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印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2)利用网络渠道丰富学生生活知识,增长学生见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渠道向学生普及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搜索有关动物习性的资料、动物平时栖息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达到学会保护动物、关爱动物的目的。

(3)促进课堂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比较枯燥,缺少交流,导致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和自我创新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展示内含多种知识的PPT,让学生在被吸引的同时,产生独立的想法并与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向同学和老师介绍家乡的乡土人情来增进大家的感情。

二、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小树立鲜明的是非观念。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PPT及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规则在哪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和相关事例向同学们介绍学校生活规则,比如按时上学、课间活动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并体现在平时生活之中。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这些事情该谁做”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放映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围绕“家务该谁收拾、书包该谁收拾、教室该谁打扫”等一连串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帮忙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同样的方式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也棒”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上的举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主动帮家长做家务,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凡事都勇于尝试,遇到挫折不气馁,积极乐观面对人生。

三、以辩证的态度将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1)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是目前改革思想品德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完全脱离书本,直接全程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像看电影一样,反而背道而驰,学生完全没有学到书上的知识,教师也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只顾着玩乐,将学习放在一边,令教学局面比原先更为严重。因此,教师应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理念。

(2)注重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方式。一些教师喜欢在德育课堂上自己一个人讲解,忽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这样,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信息技术,学生仍会觉得像填鸭式一样枯燥无聊。同样,如果教师将不相关的材料放到PPT上进行讲解,同样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对课上的内容一知半解,慢慢地不重视这门课程。因此,为了实现思想品德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方式,依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

四、结束语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教师有责任从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想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又稳又快地推进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但是,既要防止过于枯燥单一的纯理论式教学方式,也要防止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信息技术的娱乐活动中。

参考文献:

ppt德育论文例6

明确PPT制作和使用的目的

我们制作和使用PPT首先要明确目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制作和使用PPT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制作前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教学重点如何突出?教学难点用什么样的方式突破?内容的呈现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PPT的使用是否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否不可替代?是否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教学时间?……当我们思考并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时,PPT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真正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注文本呈现方式,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知觉原理,影响文本易读性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大小、一行的长度、行距、背景色和亮度等。

运用文字变化突出重点

在呈现概念和原理时,把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或加大字号的形式突出,如概念的主体是黑色,可用蓝色字体或比正常字号大4-6号的形式突出关键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文本视觉化的方式突出重点

人类对图的理解速度要远远快于对文字的理解速度,因此,在PPT中把一些文本素材转换成容易理解的图示方式呈现出来,既可以减少文本的数量,也可以聚焦重点内容,使重点内容更直观、更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用概念图取代文本呈现

概念图可以很好地表达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够引导学生依据图表还原文本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文本视觉化方式。在讲解九年级思想品德《关注经济发展》时,笔者采用概念图(如图1所示)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性质、国情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所包含的内容也一目了然。学生所获得的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以基本原理和概念为核心的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建立逻辑关联的思维模式,还有助于学生解决变式问题或综合性问题。

(2)用图表取代文本呈现

图2是笔者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人口问题”时用的一个图表。学生用眼睛一扫,只需几秒钟,视觉冲击会让学生脱口而出得出结论: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的人口形势更为严峻。这无疑会为后面讲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奠定坚实的基础,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用漫画取代文本呈现

漫画不仅可以通过简洁的画面表达明确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还可以营造一种虚拟情境,引发人们的欣赏趣味,并从中体会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当代中学生是在漫画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漫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解读能力,用漫画取代文本呈现,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他们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在A、B两班用反映同一主题的文本资料和漫画资料(如图3所示)作为教学情境呈现在课堂中,以引发学生对公平问题的讨论。漫画与文本呈现相比,主题突出,信息点明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抓住主旨。

注意文本版面,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教师在选择文本内容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所选文本资料进行重新编辑并合理分段,避免大段落文字陈述。在文本呈现时,要使用单一色彩的背景,并使背景与字体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选用24-28号黑体或宋体字呈现文本资料,一张幻灯片中的文字最多控制在200字左右,确保教室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够方便阅读并能掌握文本的要旨,避免文字过多或字号太小、背景复杂等因素给学生带来认知负荷。

运用PPT制作技巧,让资源为我所用

PPT集成了多种媒体形式,可以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具有能够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在情境创设方面有独到作用。但是,教师从网络中获取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并非为教学量身定制,往往不能突出主题,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为我所用,那么怎样利用PPT制作技巧,让资源为我所用呢?

运用“图片工具”和“组合功能”让图片为我所用

图3是笔者运用图片工具和组合功能对图4~图7四张图变身的结果。为了引导学生讨论云南中考改革时能够关注评价主体和取消中考后评价制度的变化,笔者用文本框在图片中增加了四种评价,同时,用图6和图7中的两个卡通人物替换图中成熟的高中生形象,加上“?”以示对此问题有争议,同时把图中“高考”替换成“取消中考”。通过对图片进行合理的操作或增减,使它们更适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排练计时”和“录制旁白”功能让图片更具渲染力

如何培养学生正视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难点,而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竞争无处不在。笔者首先分类选取了动物、植物、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商海、升学、就业、游戏等方方面面反映竞争场面的图片,然后按照从动物、植物到人类社会,从历史争霸到当代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再到社会中的商战,最后以个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把出生、升学、就业、娱乐(涉及文艺、体育、游戏)等各个领域竞争的图片插入到PPT中,依据图片所反映的内容精心撰写了解说词,最后通过“幻灯片放映录制旁白排练计时”的方式使图片和解说词同步,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不知不觉使“竞争无处不在,竞争不可避免”的观念融入学生的头脑,直面竞争不逃避的态度油然而生,实现了图片本身不能达到的效果。

增强PPT的交互性,以不变应万变

很多人认为,PPT只有演示功能,只能按部就班进行演示,不能实现人机交互,不能应对课堂变化。事实上,在PPT环境下,学生也可以在教师预设的话题中进行自由选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案,以不变应万变。

通过“触发器”实现交互性

在PowerPoint 2003里,利用自定义动画效果中的触发器功能可以轻松实现PPT的交互。教师可以将页面中的任一对象设置为触发器,单击它,该触发器下的所有对象就能根据预先设定的动画效果开始运动,并且设定好的触发器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在复习课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笔者利用触发器功能设置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自己想要回答的问题,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呈现相应的答案,在课堂中学生避免了尴尬,教师也不会因为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出牌而手足无措。

除此之外,触发器还有许多功能,如控制视频的播放、对选择练习提供反馈、为填空题设置答案等等,总而言之,小小触发器可以实现多种交互方式。

通过“超链接”实现交互性

在PPT中设置超链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母版中设置超链接,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超链接做好后,在每一页幻灯片中都会显示这个菜单,上课时,不管PPT在什么位置,教师都可以点击这个菜单来实现跳转,达到“模块操作”效果,不会因为不知道跳转页面搞得手忙脚乱。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普通视图中幻灯片的任一元素做超链接,但因第二种方式容易使教师在紧张的情况下出现问题,故建议用第一种方式设置超链接。

通过插入对象的方式实现交互性

ppt德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55-02

1.引言

在多媒体教学中,PPT则以制作周期短、表现形式多样化、成本低、修改方便等优点,日益成为大家首选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但是,在应用如此广泛的PPT中存在许多设计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习者认知超载、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的出现。

2.PPT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PPT的理论研究

2.1 PPT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1 文字太多,信息量太大

教师在PPT课件中呈现文本内容时,通常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漏地打到PPT上,导致每个页面密密麻麻,重点不突出,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忽略了文字与图表的整合,用大量的文字显示抽象的数字信息,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提炼有用的信息,而且对于粗心的学生学习时容易将多个数字混淆。

2.1.2 内容散乱无层次

许多PPT内容丰富,呈现的信息非常详细,但缺少层次感,结构排列得不合理,也会使PPT成为一个失败的作品。因为看到很多文字、图片和图表散乱无条理地堆积在一张PPT上,学习者没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去梳理,更何况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导致学生在大量的时间内获得了很少的知识量,有限的认知资源都浪费在从大量散乱的信息中提取重要知识点的过程了。

2.1.3 装饰性信息太多

很多PPT设计者对图片和动画等装饰性信息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这些信息能增加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材料中加入大量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等。插入这些图片以后,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不少,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只是停留在那些漂亮的图片、动画上,而不能静下心来学习PPT上呈现的教学材料。

2.1.4 颜色搭配不合理

颜色的搭配合理与否是影响页面整体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些设计者没有注意到配色的重要性,设计出的PPT往往出现背景色与文字颜色相近、文字颜色太刺眼、一个页面上文字五颜六色等问题。

2.1.5 自定义动画及幻灯片切换方式太复杂

幻灯片切换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如果PPT中的信息呈现设置了自定义动画,它的切换再设置成复杂的切换方式,就会产生眼花缭乱的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2.2 PPT设计的理论研究

目前探讨过PPT设计的论文不多,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理教学的深入,单一层面的理论学习,公式记忆已经不能满足日愈增长的应用能力需要,挖掘学生的应变性、发散性思维能力也成了财管巩固完善技能操作水平的重要航向标。我在教学中强调“不唯一、不唯师、不唯学”的学习理念,有意培养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变的演算方式来掌握运用技能,巩固基本理论,检验教学成果。投资管理章节中对不同投资方法选择有许多种方式,比如投资回收期、折算成净现金流量比较、折算成等额年金比较、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比较等,其中既有静态评价指标,又有动态评价指标。既有单一项目比较,又有特殊投资项目衡量。所以我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基础,选择自己觉得最合适的方式来演算,再与别的方法分析对比,进一步找寻出解决问题最简便、最科学的办法。因为有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不同的思路的出现,以后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修改一些基本数据,打破固有的思路,让学生分析不同付现比率差异,不同分配方式税收,课堂上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多了。

同时我也发现灵活多变的演算方式,极大锻炼了学生们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能力。财务管理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线性方程Y=a+bX,其中因素求解(如图所示)由于计算公式复杂、应用范围广成为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我查阅相关资料,选择了一种非常有趣味的故事讲解法让同学们学习并掌握了它,大量成本弹性预算、资金需要习性预测、产品销售因果分析实例逐渐让学生发掘出它的形成与运用,实现一式多用、易学易记的发展,也实现了抓住一个中心,带动全局联动的目的。

五、画龙点睛的总结实践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总结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总结的提炼。每章教学我都总结出核心要点与思路,并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应用在现实实例中,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全文点睛在综合性杜邦系数计算环节,企业权益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 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就是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通过计算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三方面能力此起彼伏的变化,分析企业三大专项能力各自对股东获利情况的影响。静态与动态指标结合在一起分析调整,协调企业中股东、经营者、投资者三方利益与冲突。随着财务管理课程地学习,它在会计专业领域中的创造性、统领性日愈显现。学生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也有了侧重点与思路,编制起来详实透彻,知而不惘。专业上不断积累的自信心,打开了学生的专业视野,领域不断延伸,纷纷参加助理会计师学习与考试。毕业班学生在应聘房地产公司、银行保险业、证券投资公司时,娴熟使用按揭款项现值系数、不同银行利率比较、分析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筹资方案,都给招聘企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中进行检索,大多都是一些学者使用PPT授课或学习之后的经验总结,却没有详细地说出一张PPT中应该放多少文字、使用的文字字号到底要多大等,即没有找出一种理论来指导PPT的设计。基于此种原因,我们找到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把它应用到PPT的设计中,可以使PPT的信息呈现更加简洁、具体,结构更加合理,页面更加美观,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PPT设计的策略[2][3]

3.1 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内在认知负荷是在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专业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很难使内在认知负荷降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调整内在认知负荷,也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4][5]

3.1.1 分段呈现学习内容

分段呈现学习内容是将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分成独立的几段,把每段单独呈现给学习者,掌握之后再将全部的学习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做避免了学习者一下接受大量的信息难以理解的状况,减少内在认知负荷。

在分段呈现学习内容时应该考虑学习内容之间的衔接,做到先呈现的知识能够理解,为后面呈现的知识做铺垫。将该方法应用到PPT的设计中,即在设计时,学习内容的呈现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层。

3.1.2 提前演示所要学的内容

提前演示,即学习者接受关于即将进行的学习系统中成分的提前指导。在多媒体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跟所要讲的内容有关的基础知识。用PPT快节奏地呈现,不仅达到预习的效果,又能给新内容的讲授留有更多的时间。

3.1.3 渐减方式呈现样例

渐减方式呈现样例就是由第一个完整的样例开始,每个样例提示的内容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一个样例只留下一个问题的题目为止。由于内在认知负荷不仅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有关,还与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水平有关。所以随着不断的学习,会使学习者对相应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因而,在为学习者提供样例时可以逐步减少样例的解答步骤,最终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这种提示越来越少的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思考,少量的提示在控制了学习者思考时间的同时又降低了内在认知负荷。这一方法也为PPT的设计中怎样降低内在认知负荷提供了指导。

3.2 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前面提到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设计引起的,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与内在认知负荷相比,外在认知负荷更容易降低。下面介绍几种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方法。[6]

3.2.1 临近呈现

临近呈现原则是指将文字信息与相对应的图片临近呈现。如果文字信息与对应的图片离得较远,学习者看完文字信息后,带着保留的记忆去找对应的图片,在找的过程中浪费了认知资源,增加了认知负荷。但是将文字信息与对应的图片临近呈现以后,就能节省学习者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从而达到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目的。

3.2.2 减少冗余信息

在减少无关信息量原则的指导下,就PPT的设计而言:第一,不要加入有趣但与学习无关的文字、画面、声音、音乐等装饰性而不是支持性的信息。第二,用讲解与图片组合的方式代替讲解、图片和文本组合来呈现信息。当画面和语词都以视觉形式呈现时,视觉通道就会超载。

3.3 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用于图示的建构与自动化,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因此,在工作记忆加工不超载的范围内,应该尽可能提高相关认知负荷占用的容量。以下是我们探讨过的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方法。[7]

3.3.1 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在教学中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结合就是将零散抽象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尽可能展示适合学习者认知的样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

3.3.2 自我复述

自我复述,即教师讲解完教学内容后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复述,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点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在PPT上,学生根据结构图复述课上讲过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仅可以回忆起课上学过的知识,还能使散乱的知识点融入到知识框架中,形成便于记忆的知识体系,对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很有帮助。

3.3.3 适时归纳学习内容

归纳学习内容就是通过列表、语言概括等方式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方法。结构图、思维导图都是很好的归纳方法,可以将学习内容中每一个知识点连成一张知识网在PPT上呈现。另外,PPT中有多种适于画结构图的图形(如矩形、三角形等),还可以将图形或图形中的文字设置成不同颜色、不同字体,通过颜色刺激学生的大脑,加深记忆。

3.3.4 提示

提示指的是用直线、箭头和符号等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内容的重点部分。运用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部分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它能去除不必要的搜索带来的认知负荷。

4.结束语

认知负荷理论应用在PPT设计中,其重要意义是将抽象的理论与PPT的设计结合起来。[8]本文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从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三个方面探讨了PPT设计的策略。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角度,PPT的设计应采取分段呈现学习内容、提前演示所要学的内容、渐减方式呈现样例的策略。从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角度,PPT的设计应采取临近呈现、减少冗余信息的策略。从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角度,PPT的设计应采取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自我复述、适时归纳学习内容、提示的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可知,PPT不是学习内容的简单堆积,而是要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和排列,尽量避免学习者发生认知超载,以改善教学效果。在认知负荷理论的指导下,PPT的设计还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迈耶. 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年

[2]罗群英,陈仕品,张剑平.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以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程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09,(2)

[3]祁玉娟,熊才平. 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09,(3)

[4]徐喆,朱晓斌.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e?鄄Learning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5]王文智.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 远程教育杂志,2009,(02)

ppt德育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17-03

1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视觉文化、图文并茂的多模态交际手段兴起并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这种热潮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多模态特性的PPT的应用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特别是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高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相对于初中减少了大量的图像、图表,再加上词汇的复现率低等,这就使得学生的理解难度加大,教学相对困难。这种情况下,多模态PPT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PPT软件可采用视觉和听觉两个认知信道和众多感知模态,大大地帮助了学生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开拓,实现了输入信息的强化,促进了意义的生成。

2 多模态与多模态PPT

2.1 多模态

多模态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在报纸、杂志、广告、招贴画、故事书、教科书、活页文选、百科全书、说明书、计算机页面,甚至我们在相互交往时都离不开多模态。“多模态”一词源于英语中的“multimodality”,其中“modality”一词源自“mode”,意为“模态/模式/方式”。本文采用“多模态”译法,与单一模态相对。关于多模态,学术界有多种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意见。Kress & Leeuwen认为,人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这些符号资源就构成了多模态。Baldry & Thibault和O’Halloran也认为多模态是指语篇中使用的多种符号资源,包括口语和笔语、图像、空间以及其他可用来构建语篇的资源。Scollon & LeVine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多模态理解为交际时所采用的多种模式,例如言语、色彩、味道、图像等。Norris认为,社会互动是多模态的,除了言语交际,还有其他非言语交际方式,例如手势、姿势等。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故曰国(指出多模态是指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综合看来,依据人体感官和传统习惯可将多模态粗略分为:口语、笔语、图画、音乐、非言语的发声、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及传统意义上的非言语信息等。

2.2 多模态PPT

如今,多模态教学作为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采纳。这一教学理念的创始人顾曰国认为,多模态是以人体所拥有的20多种感官为基础,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人的脸部表情、目视、眼神、注视、手势、体态、姿势、身体接触、服饰等等都有可能泄露信息。亲历所接触的信息是全方位的和充盈的,通过多感官所获得的信息是强化的,因而容易记忆且记得深。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亲历教学活动,参与教与学互动。

多模态PPT是多模态教学所提倡的,也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它能把静态的资源(图片、图表、文字等)和动态的资源(声音、音响、视频等)融合并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可把静态的资源动态化(比如给图片和图表设置自定义动画)。这样,多模态PPT作为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可以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多感官充盈体验,便于信息的强化。同时由于多种模态都是制造意义的资源从而促进了意义的生成。故曰国指出普通PPT课件仅是把传统得英语课教学内容简单转化为“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的幻灯片形式,这种英语学习课件进食多媒体而不是多模态。多模态PPT应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或音频和学习规律等各方面相结合,以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3 多模态PPT在教学中的优势

3.1 快速、清晰

传统教学中,如只利用黑板来现场抄写大量文字或绘制大量图片既费时有费劲,且内容优势还难以分辨。而PPT却能在瞬间把储存的大量清晰、多样的文字或是图表图像呈现出来。与黑板相比,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3.2 轻松、简便

PPT的文件播放可以设置为手动或自动,连续或间断,鼠标或遥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固定状态或移动状态中轻松自如地完成,这样便节省了教师的精力。

3.3 强化输入

Gass (1997) 认为输入可能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没有输入,二语习得便不能发生。在现有环境下,课堂教学成为中学生学英语的主要来源。然而课堂教学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都未达到理想状态,且学习者也不能随时随地对本来有限的输入引起注意。因此,引起学生对目标项目的注意、强化其输入就至关重要。利用PPT可进行诸如加粗、斜体字、下划线、改变文字字体、字号、颜色、呈现方式与顺序等,改变目标项目的外部特征,从而达到输入信息的强化。此外利用它的多维多变性,即图文组合、图像组合、音像声像组合形成多变的立体教学环境,从而刺激人们的思维,达到输入的强化。

3.4 促进意义的生成

社会语言学家Halliday(1978)认为,自然语言虽然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却不是能清楚传达意义的唯一手段。当人们进行互动时有时要通过信息工具进行互动,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借助多种渠道和模态交换信息和处理各种关系。这就是意义的构建和传递。它不是单一模态的,原本就是多模态的。每种模态都是符号资源,都对意义的创建起到了作用(Williamson,2003,转引胡壮麟、董佳,2006)。利用PPT能呈现诸如图片、图表、图片和文字混合、声响、视频等模态,从而促进了意义的生成,解除了教材和自然语言在课堂上的局限性。

4 多模态PPT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初中英语教材本身就图文并茂,多模态性比高中英语教材明显。所以笔者在这里只讨论多模态PPT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模态。

4.1 视觉模态

视觉模态大致又可分为4种:文字类;图像类;图片和文字混合类;图表类。

文字类信息可以作为对教材的补充而增加一些对背景知识的介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如前文所述,对重要的文字信息,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加粗,改变字体和字号,改变颜色,甚至设置动画方案。于是,文字信息的呈现由静态变为动态,自然就增加了被注意的可能性。Microsoft Office中的PPT制作软件内置了几十种动画方案,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定义动画效果。被PPT凸显的重要信息更容易被学生记住,理解。

图像跟语言相比时是更快捷的意义构建模式。图像比语言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记忆。图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防止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采用图像与文字混合类可以更加直观,全面对目标项目进行诠释。一方面图像能帮助读者更好的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读者也往往需要文本的解释来全面的理解图像的含义。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册19单元中提到了GM tomatoes,文中有这样的解释:“the way tomatoes grow from a natural seed is changed. The new tomatoes are bigger and healthier. They can grow without danger from diseases. The also need much less time to get ripe.”如果在文字的基础上配上转基因的西红柿和自然生长的西红柿的图片,并在图像下方写上GM tomatoes,这样不仅能与课文中出现的GM tomatoes形成词汇复现从而实现模态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还能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转基因西红柿的不同,帮助其理解。利用图表类模态同样也可将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同时它还可以用短小的文字总结大篇幅文章。

图像与文字同为制造意义的资源,它们起到的不同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它们是相辅相成,互补其局限性,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意义的生成。

4.2 音响模态

PPT课件的音响模态可分为四种:无背景声响;手动播放的背景声响;自动播放的背景乐曲;自动播放的演说。PPT的音响模态常和视觉模态一并被使用以达到加深印象,促进意义生成的效果。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册(下)第18单元“New Zealand”为例,文章涉及到新西兰的地理、气候、自然景观和历史四个方面。但文中就只有两幅图片,大量的文字信息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不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如采用多模态PPT插入一些关于新西兰以上四个方面的图片和一些简单的介绍性文字并同时嵌入新西兰国歌。这样,随着国歌声的响起和一张张清晰画面和介绍类文字的出现,学生就会对美丽而遥远的新西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产生出许多美好的遐想,更容易促进意义的生成。

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大多选用轻柔舒缓类),可以有效缓解疲劳,集中注意力,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关注目标信息,从而间接地起到了强化信息的作用。

对于自动播放的演说,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14单元“Freedom Fighters”为例,该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马丁路德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最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利用PPT播放这位已故的美国黑人领袖的演讲,他的演说不仅鼓舞人心,而且联系到他的最后经历,那么学生就能深切体会到他争取自由和平等的道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险。

4.3 视频模态

视频模态可分为动画视频和电影视频两类,这两类模态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并促使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产生系统和深刻的概念。视频模态可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持续三五分钟或半个小时不等,以利于学生回味与反思,从而达到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同样,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二册14单元“Freedom Fighters”为例,本单元讲述了有关当时美国黑人所受到的种种歧视以及像马丁路德金那样为了自由平等而战斗的英雄。如在课堂教学中能播放关于美国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电影,就会极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胡壮麟(2007)认为每一种模态,作为符号资源,对所做的表达都有贡献。有时,一种模态需要依赖其他模态来完成信递行为。因此,学生的任务是将教师的各模式和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

5 结 论

尽管有人对PPT的应用提出了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PPT以它的多模态性打破了课堂上以往的沉静或单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为意义的建构和输入信息的强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出了独特的效果。

当然多模态PPT并不是万能的,没有任何缺陷而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讲解。在设计PPT时,教师如何选取合适的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特点的模态,如何有机的结合多种模态,如何实现讲解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如何在欠发达地区的英语教学中有效使用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ldry, A., & Thibault, P. J. (2006).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 A multimedia toolkit and coursebook. London: Equinox.

2 Gass, S. (1997). 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Mahwah, NJ: Erlbaum.

3 Halliday, M A K. (1987).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London: Edward Arnold.

4 Holsanova, J. (1999).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 In Inger Haska & Carin Sandqvist (eds.). Alla tiders spark. Lundastudier inordisk sprakvetenskap. L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

5 Kress, G. & Leeuwen, T.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London: Arnold.

6 Norris, S. (2004). Analyz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New York: Routledge.

7 O’Halloran, K.L. (ed.). (2004).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Continuum.

8 Scollon, R. & Levine, P. (eds.). (2004).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pt德育论文例9

PPT课件是教师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oint软件,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制作反映教学的幻灯片课件,实际授课时,教师通过投影机放映出来,起到辅助讲解的作用,利用PPT课件进行授课,被称为电子板书授课,或称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

如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越加广泛。下面,以高校美学课上PPT课件的使用做一简单分析。

美学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在高校开设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应该说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

一般说来,基础理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符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大面广特点的需要,能让教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深厚的理论要点传授给学生。因此,美学课程非常重视把这一基本的教学方法运用好,却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升。所以说,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单纯的讲授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的注意力;二是一味的讲授无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审美想象空间和美学氛围。因此,美学课程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抽象的理论学习与鲜活的艺术实践紧密集合在一起,而且,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一般人认为美学课程抽象、枯燥的传统印象,效果非常明显。此外,充分利用各种影音资料进行教学,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各种美学形态、各种艺术样式的独特魅力有切身的体会,一边观看一边分析,而且看完后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这些方式都能够弥补单一讲授方式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当美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遇到PPT课件后,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美学气氛,创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经典的美学理论,受年代久远及历史环境的制约,是抽象的,教学中假如照搬过来,就会空洞乏味,收效甚微。而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会给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就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必须有一个好的导语,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形式美》一节,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幅幻灯片,古今中外各种典型的建筑(包括了古希腊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江南园林、故宫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色彩等。在选取导入材料时,一方面,选图尽量做到学生比较熟悉的,色彩鲜明,用图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式美的概念,为随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将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相混淆,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形式美是由美的形式演化而成的,是由包含着某种具体的社会内容而逐渐普化为某种意味进而演化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的,它撇开了具体事物,只概括了事物在形式上引起美感的共同特征。所以,在第一堂课,首先让学生树立形式美的概念,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包括了线条、色彩、声音等自然物质属性,它们按照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同时也对应了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等教学内容,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前后呼应。

1.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绪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内容时?授课一开始,就呈现给同学们一幅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图片,引出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美学”这门课程,还使学生产生极大地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兴致盎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设作品情境。因为美学课程要讲授中西方的美学发展史,其中的一些美学理论、美学家都离同学们十分遥远,而且又与当时的哲学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极其抽象、极其枯燥,对一些理论难以把握和驾驭。学生对很多经典理论著作知之甚少,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一些经典理论的重要片段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就有了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对枯燥理论的理解也就轻松多了,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便于他们掌握相关理论,如果再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找来原著阅读,进而加深印象。比如,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例,需要讲述他们的美学观点,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很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肖像图片以及几幅重要的著作图片的叠放,不仅拉近了历史的距离,也增强了形象性,学生对这两位美学家的观点也就一目了然,再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能够很容易把握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在传统美学课上,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形式美》一节时,谈及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声音时,就以高音低音为例,运用PPT课件,我是这样设计的:高音低音分别播放了台湾歌手杨培安的《我相信》和香港歌手梅艳芳的《女人花》,通过这两段音乐的播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音乐的表情功能。又如,在讲到豪放和婉约这两种风格时,分别播放了名家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这两首妇孺皆知的宋词,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听到这些声音时,全神贯注,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体验。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可以在课后继续去发现美的事物和现象并用美的眼光去鉴赏。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长青。”所以,有人就借此话说,基础理论课是灰色的,美学课也不例外。而PPT课件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以图片导入课题,以图片展示中外美学家肖像以及他们的主要理论著作,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动画和彩色字体等,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将音乐、视频文件做进课件,进入课堂。这样,从形式上,拥有了颜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为,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学界得到了认可,由于色彩的作用,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大自然更加美丽壮观。因此,将色彩带入课堂,能够点亮课堂之光,给美学课带了一阵清新的风(这一点对于美学课程来说尤为重要,也便于学生接受)。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电影是一门试听综合的艺术,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视为“第七艺术女神”,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能力,将美学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需要以具体实例加以分析时,在相关知识点讲完之后,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在讲喜剧的表现特征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知识之后,再选播了金凯瑞、卓别林等喜剧大师演的电影片段,影像声音的刺激,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然而,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负面效应: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由于设备的限制,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堂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直接看到的全是屏幕,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极少与教师的目光有沟通。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但像PPT引入课堂后若变成“屏幕灌”也未必是件好事。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是放电影式的,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或是可见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ppt德育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41-03

Strategies Research of PPT Effectively into Classroom//Gao Yuefei

Abstract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PT into the classroom were researched.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PPT capabilities (design, making,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wer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changing concepts and teacher training of PPT were put forward. So have made the better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PPT; classroom;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uthor’s address Bais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Baise, Guangxi, China 533000

由于大量的多媒体教学硬件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使用,使得PPT课件逐渐走进课堂,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客”。的确,PPT课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信息量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PPT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对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方面值得反思,有人甚至认为PPT课件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从PPT素养(设计、制作、使用、评价和管理)的角度,分析其不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原因,并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提高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PPT课件未能有效融入课堂存在的问题

1.1 课件设计与制作方面的问题

1)课件设计缺乏交互性,以文本陈述居多。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很多高校教师的课堂上,因其教学容量大,教师便把大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件上,且用文本陈述的形式。学生要么急着读屏幕,要么用手机拍屏幕,要么干脆放弃,这一学习行为致使有的学生无暇思考,有的蜻蜓点水不深入思考,有的甚至感到反感,当然,也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这样无交互性的课件占用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交互。

2)课件设计缺乏逻辑结构,容易迷航。由于将大量的教学信息搬进PPT课件,导致课件逻辑结构不清晰,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没能冷静分析课件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对于整套课件的结构没有宏观把握,再加上课件中设置很多超级链接,自然就会使学生毫无头绪,挫伤积极性。当然有些教师的课件结构就是书本的章节,这样的结构对于制作完整的一门课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堂课并不一定采用这样单一线性的逻辑结构,应认真地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学与教的灵活的逻辑结构体系。

3)课件制作延续“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PPT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现在很多教师将其作为课堂的“主角”,将教学内容统统打在课件上,甚至扫描到课件上,这样的课件就像传统教学的板书加课本。且播放PPT课件存在投影仪使用多年而成像模糊的问题,此时往往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将前排的照明灯关掉,这样做就更凸显了教室中的这位“主角”,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却“暗淡”了下来,与其这样不如用板书,板书基本不存在使用多年而变模糊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将鼠标当做粉笔在屏幕上写字,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鼠标字”应该不如教师的粉笔字,一手好的粉笔字也给学生美的享受。这样的课件使多媒体教学表现出的整体效果偏重于教学手段操作的简易化,对于教学内容的改变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并不十分理想[1]。

4)多媒体元素呈现策略不考究。合理利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具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便学生理解内容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课件中充斥了很多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没有认真地研究素材的适用性和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样做很可能淹没教学主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

另外,多媒体元素形象直观的特性固然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展示多媒体信息,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耐心品味和想象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给出图像、音乐等信息,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禁锢在教师设置的思维环境里。

5)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界面设计和颜色搭配不够和谐统一是很多教师存在的问题。①界面结构缺乏平衡感。界面上充斥很多元素,且杂乱无章,对画面缺乏整体平衡的把握,界面上每个重复元素(如背景、按钮等)缺乏统一的外观样式。②界面信息冗余,与教学无关的信息过多。③色彩上主色调混乱,甚至没有主色调,色系复杂。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学习者视觉疲劳,影响PPT整体的和谐感与教学效果。

1.2 课件使用理念方面的问题

1)盲目使用影响教师临场思维与活动。也许用过PPT课件上课的教师会体会到教学变得“轻松”了一些,这个“轻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临场思维少了。首先,PPT课件预先设定好教学流程,这样教师就要按照流程进行,否则,教学会因为教师和PPT之间衔接不好而不流畅。这样做本身就限定了教师的思维,或者说教师临场发挥少了。其次,传统的板书书写,教师可以任意更改文字,教师擦除、更改板书是教师带领学生思维的过程,而制作好的PPT课件不便在课堂上改写,因此也减少了教师的课堂思维。再次,由于PPT课件大屏幕投影在教室的前方,如果教室的光线较暗,就会淡化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而这些对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

2)过度使用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使用PPT课件教师可以轻易地将大量的信息插入其中,且有些教师要赶课时还会快速地播放课件。这样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变短,目不暇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量,没有时间消化内容,更没有时间记下自己思考过的高质量的笔记,这样的学习很难保证知识的获取与吸收。尤其很多高校教师由于教学信息量大就习惯将大量的信息填充进PPT课件,机械地点击,不停地播放,长此以往,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1.3 评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PPT课件虽然天天用,但课件的制作、使用和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也尚无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行事,没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可依。对于课件的管理,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处于自主管理阶段,教师个人制作课件、使用课件和管理课件,而学校没有统一的监管。PPT课件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资源的制作、使用重要,评价和管理更加重要,后续的环节不完善必然不能保证前期的教学质量。

2 问题的归因分析与策略研究

2.1 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观念

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也不愿多去关注,认为PPT课件简单没有技术含量,更不愿下工夫去学习和研究。根本性的原因是:1)没有认识到PPT课件强大的辅助教学的功效;2)对多媒体教学规律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用PPT课件上课就是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改善教学质量;3)硬件、软件变更了,可是教师的观念仍然滞留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上,不转变教学观念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课件教学,应顺应多媒体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而不是一味地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果在教师的头脑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PPT教学已与传统的教学发生变化,那么开发出的课件就会不经意地类似于传统的黑板,自然也不会去探索PPT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PPT课件不仅是辅助教师教的工具,也是辅助学生学的工具。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2]。教师需顺应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如可以运用PPT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环境,关键时刻解决疑难,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2.2 提升PPT设计、制作与使用素养

PPT课件的设计素养不仅包括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交互功能、多媒体以及界面的设计与安排,还包括教学策略的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一点影响以上各点的设计。诸如设计以教为主的PPT呈现策略和以学为主的PPT呈现策略所制作出来的PPT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这就需要课件内容更多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扩展内容而不是书本的搬家;在课件的结构上根据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风格,设计非线性的教学内容,从任意一个节点(知识点)开始选择合理的分支、路径、顺序进行学习,并可在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之间任意跳转,真正实现非线性的“按需学习”。在多媒体元素的呈现上依据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去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一幅简单的图片就可触动学生的思维,一个简单的动画就可解决学生的认知疑难。在界面的设计上,需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且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多看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多留意这方面的知识,初期可模仿制作,后期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然,设计多媒体产品理解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 E.Mayer所说:“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有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Engelkamp的多模块理论、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Nathan的动画理论[3]。

设计的层次决定着制作和使用的水平。制作是实现自己设计的过程。当然,制作一方面是PPT软件自身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是PPT软件的使用,如专业矢量绘图软件Edraw、动态报表制作软件等,这些软件方便易学,用它们制作的*.jpg或*.swf文件都可以插入PPT中,增强PPT的教学性和艺术性。

PPT使用方面的素养包括多媒体设备操作技能、PPT辅助软件操作技能和理性使用观。PPT辅助软件运用得恰当可以有效提高PPT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例如手写笔和放大镜软件ZoomIt和E-Pointer电子教鞭等,这些软件擅长圈注各种图形和屏幕缩放功能,配合教师随堂讲解很方便,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PPT课件理性使用观是指很多教师没有分析好本节课是不是要使用,在什么时间使用,使用多少的问题,就盲目使用PPT课件,导致课件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所以,教师需做好充分的PPT课件设计以避免后期的工作徒劳无功。

2.3 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

目前,对制作的PPT课件与利用课件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无有效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仅凭惯例,无标准可依。PPT课件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缺失。原因是:1)PPT课件在很多课件大赛中地位较低,导致学校层面对PPT课件不重视;2)PPT课件可以说是很多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源,但是学校没有针对PPT课件评价和管理的意识;3)学校缺少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学校管理层面应正确认识PPT课件对于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PPT课件评价与管理机制:在评价方面需更深入更细致,在过去的一级评价指标(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下研究二级、三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在管理方面可建立学校的PPT课件资源库,分门别类地存储课件,不断更新完善课件,以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奠定人力资源保障。长此以往,才能够更有效地推进PPT课件的制作水平和教学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4 转变教师培训策略与内容,增强实效性

当前,教育部、各省市都开展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可以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可是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培训工作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一方面,培训策略需要调整。一般情况下都是请被培训教师到实施培训的单位接受培训,这种形势造成被培训教师在陌生的环境下被动接受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比较有新意,但是不一定对被培训教师有实效性。可以采取“走下去”培训策略,实施培训的单位或教师到被培训单位去临场教学,培训之前提前去几天进行需求调研,之后再针对情况实施培训。这样对被培训单位既有针对性也有实效性。另一方面,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当前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很多就等于多媒体技术培训,只是单纯地讲技术,技术固然重要,但将技术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重要,针对教师的课堂,培训教师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PPT课件的能力,并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结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PPT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得到最多的收获,取得最大的发展,是PPT课件设计与应用的主旨,而这一主旨的实现取决于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管理和评价,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件优势的共同发挥。研究PPT课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十分必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更具智慧的运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ppt德育论文例1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由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该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态越来越浮躁。因为高校教育担当着为社会输入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大任务,当前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和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就成了一项紧迫的教学任务。如今,英语作为第二门外语几乎是每个不同大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每一门外语作为一项交流的工具,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历史实践中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它们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人们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工作者不应单纯地教授知识,还要深入体会语言体系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教育内涵。高校多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所以在多媒体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校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和技术的综合利用,对外语教和学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和传播,从而实现外语教和学习的最优化(何高大,2000)。一方面,由于多媒体外语教学以各种彩色图片和播放模式展示课堂相关的知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因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教学方法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所以多媒体进行外语教学越来越受高校教师的喜爱。

现在,有些高校老师能够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得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但是大部分老师变得越来越依赖PPT教学,每次在上课前把要教授的内容全都打在PPT上,但不进行深入分析,到了课堂上只是单纯播放PPT,既不调整教学方法,又不深入体会语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不会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更严重的是,有些老师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以致有的时候忘带PPT时,就无所适从。总而言之,就是单纯笼统地说教知识,而不是在多媒体中渗透思想教育。

高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定义、类型的界定、学习动机与学习者因素的相关性、学习动机与课堂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关系、动机与策略的互动关系等”(束定芳,华维芬,2009),可见对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很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立足社会,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下来。“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的人都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即高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德艺双修,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增强劳动意识,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积极乐观,诚实守信,坦诚待人,孝敬父母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道德理论的宣讲和政治思想的教育,积极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希望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自己的祖国,积极地把自己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牛晶晶,2005)。

四、渗透思想教育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原因

外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把大学生培养成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公民的任务。如果只有知识和技能,而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作为保证,很多人踏入社会后就会误入歧途。如当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犯罪的现象,有的人甚至毫无道德的底线,为了金钱,利用自己较高的外语能力进行坑害社会的经济勾当,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以,在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是当务之急,也势在必行。

其次,因为现在外语考试基本上是以测试英语水平为主,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考试基本上是以考试为导向,所以外语教学上基上算是排除了思想教育,只把提高外语听力、词汇、口语、阅读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和根本任务,“只言教,不言导”(冯晖,张志鸿,1990),违背外语教学的初衷。思想水平是一个抽象的事物,不适合用试卷进行测试,而且思想道德要在生活实际的行为和言语谈吐中表现出来。理所当然,就被忽视了。

再者,无可否认的是,政治思想是为该统治阶级服务的,展现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们深入挖掘,能找出其精髓和糟粕。所以每个学生都必须加强本国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提高鉴别外来文化中不良的思想观念能力,做到不受外国文化的侵蚀,不崇洋。

五、在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外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涉及教师、学生、过硬的外语水平、多媒体制作水平、对外语文化展现的精神的认识和对本国思想政治道德的深刻认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方法。

首先,外语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导向者,要注重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教师要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与加强专业知识的日积月累同等重要”(杨琼,2009)。平时扩大中文和英语的知识面,比较两种文化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吸收精华。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有意识地以图片或者视频等呈现文化中隐含的有价值的思想。如讲到sick这个词时,可以插入一些家里爷爷或者奶奶等生病,爸爸妈妈倒水送药,细心照料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造句,顺便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中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思想。又如,讲到居里夫人等外国名人时,可以渗透不畏挫折、积极上进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多关爱学生,多开展各项校园文化,多在课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的防备心理。课上,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讨论每种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时,无论成绩如何,教师都应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并表扬他们。课后,教师可以主动找每个学生交流,围绕一些学生时代的课题,拉近师生距离,创造活跃和谐的交流气氛。

六、结语

现在,将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融入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是外语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多媒体外语教学更应担负起既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大何.现代语言学与外语教学CAI软件的设计(六)[J].外语电化教学,2000.

[2]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