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爱教育论文

关爱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0:54

关爱教育论文

关爱教育论文例1

一、选题依据

斯霞是我国小学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她以“母爱童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对其教育理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既可以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又可以指导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文献综述

1.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1)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斯霞老师教育观的研究,斯霞老师最令人敬重的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学生的精神,具体有:《一片爱心,献给孩子》、《育苗人》、《记斯霞老师》、《斯霞和孩子》、《斯霞的爱》、《斯霞谈爱生》、《斯霞对孩子的爱》、《由斯霞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想到的》等诸多论文,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斯霞老师的伟大的爱。有学者以斯霞的“童心母爱”为依据研究她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有人评价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童心母爱是儿童最需要的纯朴自然情感,它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教育爱的专业品质,它是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爱的哲学,是精神性的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2]还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学习的感受,而引导着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启蒙老师,常常和亲爱的母亲一样,永远铭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斯霞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引导幼小心灵天天向上的灵魂工程师。”[3]②关于斯霞老师教师观的研究,有人对斯霞教师观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认为“斯霞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师、人才、国家发展三者关系中形成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4]。③关于斯霞老师师德观的研究,杨林国在《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行解读》中说:“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5]他认为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在斯霞身上,爱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更是一种给予性质的爱,这种给予是对教师内在利益的给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未改变自己的爱,此为一种延续和放大的师德大爱。有人认为“信念之坚钿、探索之执着、关爱之拳拳”就可归纳出斯霞的师德人生[6]。也有人对斯霞老师和霍懋征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两位名师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挖掘其背后不同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斯霞与霍懋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7]。

(2)关于斯霞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关于斯霞老师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介绍斯霞语文教育事迹和教学经验的《斯霞文集》[8],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及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联合选编的关于斯霞三十年间教育心得体会的书籍《斯霞教育经验选编》[9],是最早对斯霞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著作,分为“斯霞积累的教育工作经验”、“有关斯霞教育工作经验的介绍”和“有关斯霞同志小学五年制试验工作总结”三个部分,总体上关于斯霞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经验。崔峦和陈先云合著的《斯霞、霍懋征、袁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10]中对斯霞教育教学思想做了细致的研究和介绍,书中对于斯霞主要介绍了她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回顾,还有袁微子、高惠莹、崔恋、田本娜等专家对其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做的精彩评析。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随课文识字”的实践和认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心理探讨》、《回答一个问题》、《分散识字很快进入阅读写作的原因》,等等。还有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教学艺术的研究,如《于质朴中见真功夫》、《成如容易却艰辛》、《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斯霞的教学实践给予的启示》、《根据课文讲深讲透》、《教师的镜子》、《生动的一课》、《斯霞教学经验的启示》,等等。可以看出,理论工作者对斯霞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多,但大多数只是对斯霞老师进行直观描述或情感上的表达,只是在表层上讨论斯霞老师,而没有将之上升到理论、理念的高度,对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

2.一线小学教师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关爱教育论文例2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著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著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人们深层的政治和道德品质,而且是一种能胸怀世界、兼顾国际利益并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情感、行为、思想观念和精神。”[5]

二、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研究

卢书欣在《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高涨与爱国情怀的淡化共存;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出现矛盾;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存在着盲目性与不成熟。”[6]孙祥军在《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中提出,“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在态度和心理上存在偏差;爱国主义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7]上述学者从大学生自身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角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主要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冯喆在《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却从未放弃过,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它的开放性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说和思潮不断地传播,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战中,各种思想的混战产生激烈的火花。”[8]从全球化角度来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各种挑战。郑胜水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中提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决定了新媒体既没有对“时间的倚重”,也没有对“空间的倚重”,表现出“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掌握高端信息传媒技术的西方国家在现存的国际信息传播秩序中,更容易地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处于信息技术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9]而且从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理国教育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情感产生的影响,对大学生爱国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理国行为的影响。上述学者主要是从社会环境因素作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途径的研究

王恩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中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建设好网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10]张莉在《论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出,“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发挥社会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从小处着手,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宏观情境。”[11]周传和在《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中提出应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12]上述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五、结语

从上面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一些尚需探索的问题,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缺乏实际的操作性,缺乏时代特点。因此,现阶段要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学者们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实践的稳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2]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3]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1.

[4]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

[5]朱桂莲著.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6]卢书欣.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1(3):39~40.

[7]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1~73.

[8]冯喆.全球化视阈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2~13.

[9]郑胜水.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理国的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3:22.

[10]王恩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117~118.

关爱教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25-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而设置的全新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笔者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全校的本科生进行了一次《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文法、经管、理工、艺术等10个学科类别,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62份,有效率95.2%。调查问卷按照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态度、对爱国主义和《纲要》课程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五个核心问题共设计选择题20项和教学建议1项。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一)对历史课程的态度

此项问卷调查表明,高中阶段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认为历史课程是单纯的以记忆为主的课程,不感兴趣、不喜欢的只有0.26%。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对历史是否感兴趣。文科生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比仅仅把历史作为一门必考课程的学生高10%,理科生中认为学习历史对高考无意义,无兴趣的仅有6.30%,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课程是感兴趣的。

(二)对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

1.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非常关注。

关于爱国主义的体现,81.50%的学生选择了“热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62.07%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应该体现在“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上”。对于“热爱社会主义,认真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选择这一项的学生占到了61.68%,居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观念的态度,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及对社会主义的态度。但是“热爱中国共产党,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这一选项却只有49.21%,这表明少数学生对于爱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没有理解好,有一些偏颇,这也是我们《纲要》课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2.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

当问及有无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在“很有必要”、“有必要”、“没必要”、“说不清楚”四个选项中,选择“很有必要”、“有必要”的比例超过了90%,选择“没必要”的只有5.51%,愿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达到了89.9%。由此可见,我校大部分学生是比较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愿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

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获得爱国主义教育的?他们认为,“新闻等电视节目”是获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基地”为第二途径,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书籍、网络、电影、历史馆与展览、长辈口述和音乐。

(三)对《纲要》课程的认识

调查表明,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高校开设“纲要”课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他们中学虽学过,但是应试性的,谈不上认真独立思考,因此,需要在大学进一步系统学习,进而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开设《纲要》课程的重大意义已经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认可,其政治理论教育之独特价值并不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复与深化,而是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削弱“历史”内容的恢复和加强。

(四)对《纲要》课程与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的认识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哪一门课程对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最大?35.43%的学生选择了《纲要》,33.99%的学生选择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他三门课程依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从学生的选择可以看出学生受《纲要》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相较其他几门课程是比较大的。

在问到目前《纲要》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38.32%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问题,21.78%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手段问题,19.5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问题,只有14.70%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态度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教学内容、方式、手段方面与学生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对于如何加强《纲要》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73.10%的学生选择了“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或资料片”这种方式,59.32%的学生则认为要“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5.51%的学生认为应该“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53.02%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上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基本观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是正确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同时,大学生总体上对“纲要”的课程目标的认识状况较好,对此课程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获得新的历史知识、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等重要作用也有相当的认识。但此次调查也表明《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实效性差,“主渠道”作用难以发挥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新闻等电视节目”是获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途径,作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成为第二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完全发挥育人“主渠道”的作用。为此,必须创新育人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帮助。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吸引力感染力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较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上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叠,这就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纲要》课程教师应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有所取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大学生对《纲要》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现实感和生命力缺失

学生在教学建议一项中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的《纲要》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现实感和生命力。这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到了爱国主义的历史继承性,并没有总结它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

四、针对《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加强《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纲要》蕴含着丰富、深厚、具体的爱国主义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尽管较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几门课程中《纲要》课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最大,但仍然有将近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纲要》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加强此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爱国意识。

(二)深化教学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严重束缚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在《纲要》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众多教学方法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纲要》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的课堂教育。这种方法在学生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抓好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纲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提供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历史内容,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昨天和今天的内在联系,增强理性思考,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历史感、更有吸引力、更有成效。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受学生相当喜欢的教学方式。另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阅历,增强体验和感受。总之,教师应该在《纲要》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师队伍建设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应该从教育者做起。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国家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这不仅要求学校必须有一支有爱国情感和高素质的队伍,还要求教师对国家和民族要有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要热爱教师事业。学生要博览群书,知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五、结论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以便进一步加强开展《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对历史课程的态度、对爱国主义和《纲要》课程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等五个方面,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生进行了《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效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的建议,包括应明确教学目的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史、国情和增强爱国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和加强爱国主义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洪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6).

[2] 樊卡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关爱教育论文例4

本文集,卷首编入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书分列四个篇章:(一)共和国演讲家和教育专家谈德育;(二)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论德育(包括高等院校、初高中学校、小学、学前教育四个部分);(三)教育工作者说德育;(四)附录编入了近年来中央及教育部领导有关讲话和论坛会领导的贺信贺辞。全书共计80余万字。

本文集,紧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收编了各类学校德育实践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探析了新时期各类学校德育创新的特点、问题和经验,内容广泛而贴切实际,涵盖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使文集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知识性、经验性和操作性。

育人是教育之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核心。本文集,既可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实用教材和丰富资料,也为家庭和社会展示了立德树人的方向和途径;还进一步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广阔前景。

关爱教育论文例5

作为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成果,由王少安教授、周玉清教授撰写的《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从整体上系统考察了大爱精神这一范畴,深人探讨了大爱精神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着重阐明大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并在着力联系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实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旗帜,努力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崭新篇章。本书的问世,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的学说,而且也拓展了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视I’7,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而这同样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研究,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科学解读大爱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的学说思想。

自古以来,诸多思想家都以不同的意识形式和理解方式去尝试着解读人类“爱”的内涵,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然而,由于他们或是受唯心主义、或是受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都没有科学地阐明爱的内涵与本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才使得人类关于爱的认识具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才得以形成对爱是什么这一历久弥新的命题的正确解答。对于爱的内涵这一基本问题,《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进行了详尽地说明,认为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是指人们的一种意识趋向和表达,既是人的一种心理的精神的状态,又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该书作者强调,从心理的层面来看,爱体现着一种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精神;从行为的层面来看,爱就是一种无私奉献和履行责任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该书又把大爱定义为“人对人的自身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持久的关爱精神和高度负责行为的统一”,是主体对客体在行为上的高度负责。这样一来,长期困惑于人们头脑中的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的基本问题就显得明晰起来了。随之,该书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基础上,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来科学解读大爱精神,以倡导和弘扬大爱精神、建设大学大爱文化为主线,全面、深人、系统地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大学大爱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根本目标、主要任务和方法原则。尽管该书对于大爱精神的阐述是围绕建设大学大爱文化这一主题来进行的,但它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爱与大爱、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解读,却有着广泛的意义和价值,不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当代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从根本上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的学说思想,为广大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继续深人探讨和考察这一命题提供了思想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第二,《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研究,特别是其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的论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研究体系,进而从理论上为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

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的政治优势。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缘于其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科学精神缺失以及理想信念弱化等现实问题,推动学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创新,以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已成为一个函需解答的重大课题。转贴于 然而,《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对于大爱精神、大学文化等基本范畴的研究,既涉及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又囊括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此外,还包含着对当前如何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有益启迪,并系统回答了在面对社会转型期中价值更新对高等教育形成影响和冲击的复杂形势下,如何充分弘扬大爱精神,进行社会主义大学大爱文化建设,进而开创新时期思想理论教育新局面的重大问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书在把大爱视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把大爱精神看做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教育观同大学教育的特殊性的紧密结合,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弘扬大爱精神的大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弘扬大爱精神的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大爱精神成为大学文化和大学教育的理论标志。因此,可以说,研究大爱精神和大学大爱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它能够从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充实和完善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体系,为实现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提供一条健康的发展轨道,不断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关爱教育论文例6

[ 中图分类号 ]G 6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57-02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也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能够在世界屹立不倒的重要的思想支柱。在中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得引导当代大学生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呢?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的新思路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就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年来,中央也高度重视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爱国认知是激发爱国情感,引导爱国行为的基础,它是指关于爱国主义的知识和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必须由教师系统传授给学生;但切忌把爱国主义的内容变成一些抽象说教。诸如“伟大”、“优秀”、“崇高”之类的言辞充斥课堂,看似思想教育性很强,而学生味如嚼蜡,无法激起感情共鸣,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创设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主体。例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播放《百色起义》等红,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及共产党员面对困难、面对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使大学生感同深受,了解百色起义前后广西的社会状况,了解邓小平、韦拔群、张云逸等人对于广西解放作出的重要贡献,理解红军为什么要在百色建立革命根据地等知识。

由于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对于战争年代及革命事迹兴趣有限或者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问题、学生查找资料等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实践相结合。此外,高校应以社会实践为途径,用真实可信的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参观考察改革开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企业,到广西的革命老区河池、百色、崇左等地实地考察,感受当地经济和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坚定了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本土历史及各类资源进行教学,能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广西现有广西烈士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广西图书馆、北海市涠州革命烈士纪念碑、田东百谷红军村、巴马瑶族自治县烈士陵园等7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是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广西各地、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不少高校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奋战史,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及现在生活的幸福。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与各基地形成长效的联系机制,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面能更广,更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应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师生关系、校园的面貌、社会的舆论导向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包含了政治、学术、文艺、体育等文化知识,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高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如定期举办业余党、团学习班,组织书画比赛、红五月活动、诗歌朗诵会、革命歌曲卡拉OK等活动,结合校庆、纪念诞辰一百周年,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此次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的活动中,广西高校工委就举办了百色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各高校还组织学生通过黑板报、撰稿、演讲、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另外,网络是现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各高校也开辟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网页,如“红水河”、“赤水清川”等,让学生方便了解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在特殊的节日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带上花圈到革命烈士纪念碑、韦拔群塑像等地进行悼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高校教育长期肩负重要任务。各高校只有不断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法,才能让爱国主义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爱教育论文例7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讲好理论知识,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现状

1.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使得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一定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同时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部分大学生中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过多考虑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以个人为中心,唯利是图;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淡化,历史虚无,民族虚无,为谋取个人利益不顾一切。这些都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

2.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弱化了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和渠道,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产生激烈碰撞,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集体价值观和国家本位的价值观。某些西方国家试图把自身的价值观强加给我国,并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渠道向我国传播落后的、腐朽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堕落的生活方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对本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度下降,爱国主义感情弱化,爱国主义意识淡化。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

1.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免费论文参考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 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觉悟,校正可能产生的思维偏差和不良行为,逐步成长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让情感上升为信念,帮助他们树立献身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理想化为行动,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确切地讲,是指以教学计划为保证、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有关课程的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是非常明显的。它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时数,对学生进行考评的方法,使爱国主义教育正规化、制度化。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教育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国内国际的最新形势与政策,与时俱进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轻松而又愉快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洗礼。

此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其他课程教师的职责。每门课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含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教师应下功夫去深入挖掘,而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反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些理工科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专业的发展历史与成就、著名人物的爱国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免费论文参考网。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还需要以专题讲座和看教学片作为辅助手段。具体而言,内容可以是有关法律方面的,例如,《国防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有关地理方面的,例如《话说长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大国的崛起》;有关文化方面的,如《中国文化讲座》、《国宝档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到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3.利用假期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首先,要针对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其次,针对部分学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不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针对学生对工人、农民缺乏感情,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农群众,进行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

4.利用教育或生产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机会,认真组织大学生在社会岗位上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通过以身作则或争先创优的现实参与活动,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见习或实习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如机关单位的工作制度与纪律,工矿企业或街道社区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在见习、实习的选点上要注意先进性、典型性,在管理上要严格而有序,同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消毒”和批判,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5.进行一定的国防和军事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利于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一名真正的爱国者。在毕业生当中,还要做好一些大学毕业生参军工作,鼓励、支持和帮助大学生毕业参军,投身到祖国的国防建设大业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2].

关爱教育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5-02

爱国主义是民族文化中一直保留的优秀传统,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校的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外,高尚的爱国情操也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攻击,一些院校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观念弱化; 诚实守信意识淡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网络成癔综合症严重。研究探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和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同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牢固地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必须从时代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发,强调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并在教育手段上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据有关文献显示,有29.1%的同学认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基地”得到爱国主义教育;26.3%的同学认为“社会”中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31.1%的同学认为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从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中获得;而有13.5%的同学认为从“其他”途径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应通过多渠道、系统立体的教育途径,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力争做出实际成效。

1 通过课堂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爱国主义丰富科学的内涵,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就应该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爱国理论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学和教育中,正如我们现在努力让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相信、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爱国主义理论,并以此武装头脑,指导行为,即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主阵地。除了最基本的“两课”教育外,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维度,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民族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文学佳作时,学生容易被这些作品感染,讲授的老师对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因子深层次挖掘,不难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时也可以融入爱国主义内容。就是对自己祖国的自然风貌以及自然资源的热爱,即爱祖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爱国主义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历史专业学生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民族气节和忧患意识。

2 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2.1注意营造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

学习场所悬挂的名人格言和肖像以及校园公共场所内应当广布如国歌、国旗等国家象征物和重要人物塑像,不仅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心旷神怡,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崇尚高尚的情怀,产生向上的热情,使学生德育品质得以升华。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氛围,要使与爱国相关的大量知识、材料、图像,体现在校园的各种宣传媒介中,从而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2.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的生理迅速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自我审视与自我塑造能力增强。学生在个体思维活动中,已经不局限于大多来自师长的“经验型”归纳,而更喜欢通过亲身实践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他们不喜欢说教,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出一定的判断和选择,而且能够按照一定目标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塑造自己的现象,并努力向全面的方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需要随之产生,并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到满足和充实。因此,作为教育者,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理性地加以把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活动可以时显性的,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去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时代精神。活动也可以是隐性的,通过举办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讲座、演讲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文娱表演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节假日期间安排学生去缅怀先烈,在教育基地里,给学生讲解名人们的光荣事迹观看图片,在身临其境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暑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公共服务,学校提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从中体会工作的艰辛,通过锻炼学生会更多的替他人和社会着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有很好帮助。

4 通过网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产物既是人们非常熟悉,又是人们学习和收集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高校来讲,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针对网络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进网络”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1主题网站建设

学校应该努力建设自己的主题网站,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师生头脑,把握好舆论方向,深入挖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主题网站维护工作,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全球性的国际观念。

4.2加强论坛管理

校园论坛是高校全体师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对某项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的网络区域。学校必须贯彻落实“绿色论坛”理念,倡导用户使用文明用语,抵制不良信息。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论坛环境,广泛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辅助支持。

4.3充分利用博客圈、微信群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博客功能,通过建立博客圈拓展高校德育工作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保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始终与整个目标系统密切相关,以渗透式教学的形式真正在实践环节中将创新理念充分运用,使之更好地指导行动,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5 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心理问题

在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过程中必须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重视学生在使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对学生的困惑给予正确解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从最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乐观面对世界。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爱国主义的教育途径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爱教育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00-03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简介:金素端(1986-),女,广东汕头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不同。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1]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观教育

国家观教育是对国家基本看法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国家观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基本性质教育。国家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国家性质教育,让个体自觉认识、理性支持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二是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教育。任何人总要在一定的空间内成长,“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国家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最终靠个人的发展来实现。三是国家在当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但国家依旧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和利益代表单位,是民族凝聚的最重要力量,只要国家存在,它就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人都必须维护国家利益。

2.国情教育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理国主义的生成,也必然离不开对国情的了解。国情教育的开展,既要注重相关成就的纵向解读,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资源、版图、社会等方面国情的历史与现状,也要注重与其他国家的横向对比,充分认识国家发展的优势劣势,增强民众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国家利益与安全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属点。对民众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首先应使人们明确国家利益的内涵。除了传统的经济、政治、军事利益外,文化、生态利益等也是重要的国家利益。在明确基本利益内涵的基础上,应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自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还要求人们树立实力观念,扎扎实实提升自身能力,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准备。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利益和基本条件,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各国之间的开放性前所未有地增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资本的跨国界流转、跨国组织的形成及发展等现实,都冲击和消解着传统国家的认同,对各国国家安全尤其是文化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开展,应以国家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引导人们认识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关注和维护国家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安全,强化民众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提高人们维护国家系统安全的自觉性。

4.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5]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民族发展、促进国家凝聚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人们进行民族文化成果、民风民俗、民族语言文字及民族理论等的教育,其中尤其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6]。民族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也是不可或缺的。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过程、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业绩,增强民众的国家自豪感,为民众解读现实问题提供历史支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主体人格中关于价值意向的深刻和稳定的观念系统,是作为价值活动之标准和导向的信念体系与心理结构的统一体,是主体整合价值生活中具体经验事实的背景式价值意识”[7]。相对比于其他认知图式,价值观的稳定性较强,是个体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内在依据。在众多价值观中,社会核心价值观处于关键地位,不仅引导个体社会化进程,也引领社会发展,是不同形态的社会得以相互区分的文化内核。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的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在尊重他人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追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与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抵制不良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9]。教育原则的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预期教育成效的取得与否。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坚持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才能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所谓全面性,指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整体性与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从对象上讲,爱国主义教育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任何公民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从内容上讲,爱国主义教育既包括对受教育者爱国情感的激发,也包括对社会层面理国主义的引导,还包括对受教育者爱国行为的规范。从方式上来讲,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多样化方式,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的统一,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构建。所谓层次性,指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而有所区别,这些差异包括身份、年龄、职务、智力水平等因素。例如,根据教育对象身份的不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一般而言,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掌握着政治权力,他们的素质对国家发展有重大影响,青年学生则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建设者。对这两类人群的要求,应比其他普通民众更为严格。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于一身的教育活动。理论教育注重增加个体理论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进行科学的理论教育,才能引导理国主义的形成;实践教育则能避免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情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与实效性。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指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理论体系,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意义等。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中,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灌输。此外,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引导人们学习相关文化理论,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提高个体分析判断能力,进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践性原则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面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受教育者理性分析与判断适应的能力,促进个体爱国实践的进行。

3.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民族性是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如果一个民族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族来“同化”,那这个民族就开始走向衰亡。[10]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只有坚持民族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凸显国家特色,实现族属区分,强化人们的归属意识。当然,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性,必须同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区分,“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11]。开放性是后工业时代与农耕时代的最大区别,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体现。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国与国之间的频繁交往,使国家间的相互开放成为现实,爱国主义教育也必然要坚持开放性。一般而言,开放性环境中经由比较选择培养起来的爱国主义更加稳固。

4.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历史性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有属性。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首先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受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其次,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还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性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历史性相联系,爱国主义教育也需体现时代性。时代性要求爱国主义教育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作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教育是理国主义形成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朴素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下,个体有一种主观上的归属和满足,这种情绪体验会使其自发地去进行一些爱国行为。而实现爱国行为由自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转变,则需要爱国理性的培养。爱国理性直接制约着爱国行为的理性与否,它要求个体对关涉国家的事件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并经过理性思考,选择合理的行为方式维护国家利益。理性的爱国主义既包括对国家及其职能的科学认识,也包括对国家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客观审视与判断。事实上,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精神就根植在人们心灵最深处,即便有时它被隐藏甚至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爱国主义教育能通过鲜明的事实材料,唤起人们的内在驱动力,提升人的主体性力量,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和增强个体的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个体将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转化为合理的爱国行为。在我国,理性的爱国主义也包括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前进、民族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更好地走向民族复兴。

2.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与激励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爱国主义赋予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激发这一伟大力量的重要途径。在民族凝聚和发展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发挥着重要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的作用,正是出于对同一个国家的认同与热爱,不同民族的人们才团结在一起,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狭隘的个人利益关系,同仇敌忾,自觉把爱国与保国、强国结合起来。文化、科技、信息等的全球化传播,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国家观念,容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自觉性。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通过与时俱进的,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的国家安全教育,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促使个体成员积极投身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之中。

3.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个体的身份归属意识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交往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然而,伴随着西方文化精品的传播,西方文化垃圾、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在中国也有所泛滥,冲击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体成员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危机。爱国主义教育能通过民族文化教育,让人们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强化人们的民族文化认同。通过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个体民族成员明晰和强化身份归属问题,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激情的存在物”[13]。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2][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169.

[3][4][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2,187,585.

[5] 杨玉玲.文化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工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7):10-11.

[6]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5.

[7]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十一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42.

[8]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01).

关爱教育论文例10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记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展现中国人民奋斗历程、反映中国共产党人丰功伟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烈士陵园等供参观学习的场所。从1997 年起至今,先后公布了四批共356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与此同时,各省各市也陆续公布大批的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政策。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开展和加深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添了新的宝贵资源和教育场所,在推动社会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积极地探索,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世纪以来,国内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大多从基地的效用、功能、档案馆、纪念馆以及自身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的理论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极其宝贵的资源,也是党员干部了解历史、加强党性建设的重要场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宣传好并发挥它的最大功能和效用。

有许多学者指出,要积极开发和发展红色旅游,利用当地所承载的丰厚的革命历史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把爱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参观游览之中,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群众,扩大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1目前,很多地方都是采取这种方法,并出台各种政策,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发挥其作用。以北京市为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教育的基本做法有:挖掘资源、加强硬件建设强化教育功能;完善制度建设,实施基地规范化管理;善用载体,创新形式,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强化基地在未成年人教育上的作用,加大免费力度。2广西、陕西等省市也采取了类似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把红色旅游与自然人文景观紧密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整合区域特色,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范围,努力实现和完善区、市、县、乡、村一条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很多地方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对于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身临各种纪念场馆和革命纪念基地时,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展示的历史文物、图片、场景,所讲述的历史英雄故事,都深深印入脑海,让我们不禁把他和历史教科书联系起来,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感悟。他们所承载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场景引起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深切感悟,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接受教育中得到升华。

二、关于从档案馆、纪念馆角度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

档案馆、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档案馆、纪念馆在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生活、活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人民群众、参与人员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得到教育,得到锻炼,人格素质得到改善,思想文化境界得到提高,对于加强社会和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从档案馆、纪念馆角度探讨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档案馆建设方面,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原则应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原则、立足档案原则、展览为主的原则、兼以多种教育形式的原则。3也有学者概括指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特点包括:建立相应的爱教基地管理制度, 建设规范化的爱国教育基地;依托馆藏资源, 建设主题鲜明的爱教基地;因地制宜, 建设形式多样的爱教基地;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设面向社会各界的爱教基地。4纪念馆基本陈列是开展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建设原则上,学者们更多强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服务意识,拓展教育空间,注重社会效益”。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精神,做好各项业务工作,是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出路。有学者提出,要端正思想,高度重视纪念馆的教育工作,做好纪念馆各项业务,把纪念馆作为中小学生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始终把满足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需求作为目标和责任。例如,在陈列展示传播的内容上、形式上,要积极探索创新、努力贴近实际生活,把专业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免费开放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心理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现代高科技展陈手段,使陈列展览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深入人心,让群众从内心接受和理解它,从而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5

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从档案馆、纪念馆功能的角度来探讨。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纪念馆除了发挥最基本的宣传教育功能之外,还应该积极发挥社会服务、信息加工和资料征集等功能,对其进行全方位地开发和有效地综合利用,这样就能利用资源优势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总之,努力加强档案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是开展和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档案馆、纪念馆始终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实现教育功能作为重要目标方向。

三、关于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身建设的理论研究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对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发展红色旅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上,学者们更是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基地发展。②内容滞后,陈旧单调,资源综合利用率低。③展陈观念落后,活动单一无创新,缺乏吸引力、感染力。④管理观念落后,缺乏专业高素质人才,基地发展后续力量不足。⑤宣传度不够,参观形式化。⑥教育基地之间横向联系不够,服务不强,不能有效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各方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学者指出,努力发挥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基地和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发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今后很长时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近年来,不断探索教育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办成文化旅游景点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如果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成功地将自己办成一个文化旅游热点,那么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并提出了各种建设意见:发挥各自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扩大宣传力度,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人心;主动争取支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扶助,改善周边配套设施。

根据国内外经验,也有学者指出要强化和拓宽社会教育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树立品牌意识,实现资源整合;争取各方支援,扩大社会参与;创新展陈观念,完善管理模式。还有的学者从工作水平提高上也提出:要突出教育基地的工作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引导;要构建进行双向渠道和教育网络,开发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这其中强调了“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战略,强调主动与学校部队社区机关企业联手,开展巡演巡讲报告会等活动。还有的学者从内部改革、人员素质、宣传手段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加强自我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注重改革创新,提高教育基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地管理正规化;运用大众传媒和其他方式,加大宣传介绍教育基地的力度;教育基地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管理工作,在教育基地工作人员编制、队伍培训和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向基地工作人员了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自身工作问题和外来参观人员提出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提升整个基地的管理水平。

总的看来:学者们是从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创新理念完善管理、挖掘内涵转化方式,构建网络服务社会、技术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的探讨。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四、简要述评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缺乏对相关概念的规范和界定。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涵及其特征提及较少,对爱国主义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不多,如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历史文化场馆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多是文献研究法,缺少实证研究。目前为止,查阅到的文章大多都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身进行研究,缺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实证研究。而且,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研究还是停留在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对于基地的建设与维护,教育内容的挖掘与提升,以及教育基地的管理与理念上并没有深入研究。

第三,重静态特点研究,轻动态发展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是一堆僵化不动的“自然之物”,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也应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周珑.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责任[J].理论周刊.2009(6).

[2]吴伟芳、韦小玉、孟庆存. 北京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现状及前景[J].北京党史.2006(1).

关爱教育论文例11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彰显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根据爱国主义本身的内涵,两课教育既要互相配合,又要在教学内容中有所侧重,将爱国主义教育分阶段、分层次渗透到两课教学的内容中。通过两课教育使学生能正确把握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关系,坚定青年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以重大事件和纪念日为契机,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重大事件和纪念日为契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位置来划分,可分为校内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基地两类。按照其内容和性质划分,又可分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两大类。各类教学基地功能各有所重。在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利用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长年处于高校狭窄生活环境的学生来说,既富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又能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例如,太原师范学院有89.5%的团员是全国注册青年志愿者。在2008年举办的山西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该院60余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在非典时期,我院的青年志愿者承担了“空中课堂作业辅导”,为停课期间的中小学生开展作业辅导,用爱心谱写了一曲特殊的抗“非典”之歌;在2010年该院承办的山西省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期间,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我院争光、为大运服务”的口号,他们用饱满的热情诠释着志愿者精神,用辛勤的努力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其熟练技能和奉献精神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8年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2010年山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晋西北计划中,近40名太原师范学院的优秀学生踏上了支援祖国落后地区建设的征程。

2008年3月在海外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海外大学生不畏的危险,自发组织保护奥运圣火,确保火炬传递顺利进行;2008汉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志愿者们献血、捐款捐物;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在奥运会举办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辛勤无私的工作,他们热忱大方的微笑,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民族精神的体现。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是贯彻和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三、运用各时期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从心理角度看,大学生神经过程趋于平衡,他们精力充沛,易激动甚至于失眠。他们情绪丰富但不稳定,有强烈的两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由于阅历浅,对事物认识轻率,片面。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不愿敞开心扉,但内心又非常渴望交流。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水平又没有达到能够真正独立地、正确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在多种社会价值取向面前,大学生会对自己以往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迷茫和消沉。

榜样教育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内心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它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世纪之交,“衡阳抢险英雄群体”诞生于着眼培养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人才的海军工程大学,大学生就要像他们那样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当代大学生只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所作为,并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旅游,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

要使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营造一种浓郁的社会氛围,使老区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老区革命传统和新时期发扬革命传统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正气,激发全市人民的爱国敬业精神,把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方面,促进老区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利用革命文物、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特定场所举行各类有益的活动;组织开展征文、演讲、主题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还要组织力量把我市各个时期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点革命先烈的事迹编入党、团课教材,使革命传统教育代代相传,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五、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