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植物学论文

植物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1:10

植物学论文

植物学论文例1

3. 化学结构图须另页绘制,基团标注无误,在文稿内注明插图位置。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不必给出。表插人文中适当位置,图表应附相应的英文。

4. 参考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中注明,著录格式见本刊“征稿简则”,其中,英文期刊名的缩写参照CA,但不加点,不可随意缩写,如:Phytochem(正确为Phytochemistry),Tetra(正确为Tetrahedron)。

5. 实验部分必须简明扼要,但要使实验化学家能够据此重复出该实验,可以省略的一些实验细节:(1>常规衍生物(如乙酰化物)的制备方法;(2)化合物分离的细节,如装柱,TLC板,柱子及分馏的大小等;(3)仪器(不包括型号)及化学试剂的商业来源。

6. 新化合物采用IUPAC命名规则给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名,若有必要可再取一个得体的俗名。文中化合物第一次出现时若注有编号,下文均以编号代表。

7. 每个化合物尽可能标出得率,如:化合物3 (510mg;0.0031%)。结晶须指明所用溶剂,如:白色针晶(MeOH),熔点的表示法,如:mp259—261°C。液体化合物的折射率表示法,如ngl.653„

8. 元素分析表示法,如:已知化合物(Found: C,62.9;H,5.4.Calc,forC13H)3ON4:C,62.9;H,5.3%)。新化合物(Found:C,62.9;H,5.4.C13H13ON4requires:C,62.9;H,5.3%)。

9. 比旋度的表示法:[a]?®测定值° (所用溶剂;c指100ml溶剂里化合物的克数),如[a]2D3+32.2°(EtOHiC0.32-10).

旋光每散谱(ORD)可用一系列不同波长下的[a]值或分子比旋[0]值表示。

园二色散谱(CD)可用分子椭率值如[0]256+21780,[0]307-16113或微分子色散吸收值如Ae253-1.02(MeOH;c0.164)表示。

10. NMR表示为4NMR或13CNMR,须注明仪器的频率,溶剂及内标物。化学位移以<5值(对TMS)表示,注明峰形,如:单峰(s),宽单峰(brs),双峰(d),双二重峰(dd),复峰(m)等。l3CNMR及1HNMR数所须注明所对应的碳和氢的位置,采用IUPAC定位,标为C-l,C-2;H-l,H-2。例如:I3CNMR(21.15Mz,CDC13):<530.l(t,C-5),74.1(d,C-6),121.3(d,C-3),144.2(s,C-4).'HNMR(100MHz,CDC13):<50.681(3H,S,H-18),0.884(6H,d,J=6.0Hz,H-26andH-27),0.901(3H,d,J=5.0Hz,H-21),4.342(1H,q,J6a,7a=4.5Hz,J6a,7^=2.0Hz,H-6),4.211(1H,m,Wl/2=18.0Hz,H-3a)„所用仪器频率及溶剂若在实验部分的总论中已注明,则以下皆可省略。

11. 质谱须注明所用的方法,如(EIMS, CIMS,GC-MS,FABMS等)及离解能,只须给出分子离f-峰及重要的特征碎片峰(相对强度),如:EIMS(70eVm/z(%):386[M+](36),368[M-H20]+(100),275[M-111]+(35)等。髙分辩质谱(HRMS)若有必要可多给一些信息。

12. 紫外光谱表示法,如UV/CGxHnm(lge):203(4.17)。

13. 红外光谱表示法,如IR<aB丨cnT1: 1740。官能团的指定放在圆括号内,如:1740(>C=0)„若要标明吸收带的强度,则采用以下缩写符号:w(弱),m(中等),v(可变),s(强),vs(很强)。

14.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及有关的缩写符号须规范化(参考CA),如氘代溶剂CDC13, DMSO-d5,D20,pyridine-d5等。常见化学试剂在文中均以化学符号表示,如:MeOH,EtOH,n-BuOH,PrOH,iso-PrOH,PhOH(苯酚),petrol(石油醚),CHC13,CC14,C6C6,Et20,Me2CO,HOAc,EtOAc,THF,Ac20.NaOMe,CH2N2,HC02H(甲酸),TCA(三氣乙酸),TFA(三氟乙酸),NaOAc,NaOH,HC1,H,S04,CO,,H, B03.nh3,N2等。

15. 制备薄层析须注明(1)薄层厚度;⑵样品的量;(3)确定带的方法;⑷从吸附剂上洗脱下化合物所用的溶剂。特殊TLC的吸附剂须注明,如:AgN03-硅胶(1:9)。

植物学论文例2

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全属共有7种,分别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兰考泡桐(P.elongataS.Y.Hu),椒叶泡桐(P.catalpifoliaGongTong),台湾泡桐(P.kawakamiiIto),川泡桐(P.fargesii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GongTong),光泡桐[P.tomentosavar.tsinlingensis(Pai)GongTong]是毛泡桐的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作为一种优质木材,它不仅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用途,同时它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就有其药用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述:“桐叶……主恶蚀疮着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1]。”《药性论》也言:“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压止血,同时还具有杀虫作用。

1化学成分

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学者最先对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1931年MascoKazi等从泡桐叶的树皮和树叶中分离得到糖苷类化合物[2,3]。1959年,Kazutoru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离得到了丁香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从泡桐属植物中不断发现新化合物。该属植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环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黄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许多化合物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苯丙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在泡桐属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类):细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异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类: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环烯醚萜类富含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泡桐属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该属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现,广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叶中,花中还未见文献报道。泡桐属中的环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环戊烷型、环戊烯型和7,8环氧戊烷型,显示了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意义。其取代基位置比较固定,一般1位羟基与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为甲基或羟甲基。另外,Soern等从成年毛泡桐的叶部获得两个5,6位为双键的环烯醚萜苷,同时,他还发现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环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倍半萜类李志刚等[15]从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个落叶酸型的倍半萜,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倍半萜类化合物,可能与该类激素促进开花,抑制种子发芽有关,其他部分未发现。

1.4甘油酯类杜欣等[16]从毛泡桐的花中还分到了甘油酯类的化合物及其苷。

1.5其他成分从该属植物中还分离出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三萜(主要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碱、多酚、单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对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出许多长链及芳香族化合物。

1.6植物激素王文芝等[19]对河南兰考泡桐的根、茎、叶中的植物激素进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术分离鉴定出了激动素、反式玉米素、激动素核酸等8种激素。

2生物活性

2.1抗菌作用芝麻素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实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铅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实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革兰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从泡桐属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浓度为150μg/ml,并认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团[21]。魏希颖等将泡桐花的黄酮提取物作了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而对黑曲霉、啤酒酵母、产黄青霉无明显的抑制作用[22]。

2.2治疗气管炎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临床治疗1341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7%,显效25%[23]。

2.3消炎作用泡桐花可用于治疗炎症感染,临床报道用其治疗16种疾病计244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对上感、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的疗效较好,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4]。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发现泡桐花浸膏能明显延长豚鼠诱喘潜伏期,优于地塞米松(P<0.001);对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结构的破坏[24]。李寅超等通过实验发现泡桐果总黄酮及挥发油可通过抑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血嗜酸粒细胞(EOS)聚集而具有一定的抗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作用[25]。

2.4止血作用泡桐属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显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术70例,良效(明显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减少)26例,占37.1%,无效14例[26]。

2.5毒性研究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数致死量为21.4g生药/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况及体重均无异常,内脏病理检查未见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家兔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中,泡桐果煎剂对心、肝、肾、脾、胃均无毒性病理改变。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静脉注射,一般情况及食欲、体重、白细胞等均无明显变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觉症状、体温、脉搏及白细胞数等均无明显改变,但有轻度血压下降[4]。已有报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延缓骨骼肌疲劳、DNA碱基修复、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生理活性。从泡桐属植物的树皮和茎部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dione-6-carboxylate),对hela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为0.1μg/ml对leonⅢ型EC50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类化合物被认为与该植物的颜色改变有关[28]。

2.6杀虫作用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强杀虫剂除虫菊酯的杀虫作用,可有效杀灭蚊蝇及其幼体[29]。

2.7其他作用泡桐属植物还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癣与烧伤、消肿、生发等功效[4]。

从以上可知,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疗效显着且具多样化,但对该属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种,其他种涉及较少,而对部位的研究则多为桐叶,皮、根,茎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对生物活性的研究则不够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7(2):28.

2MasaoKazi,TokitiSimabayasi.AglucosidefromPaulownia.Japan,1931,93;735;27.

3KoitiIwadare.Lignin.Ⅱ.LiginofPaulowniaimperialis.JChemSocJapan,1941,62:186-189.

4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5KijjoaA,KitirattrakarnT,AnantachokeC.PreliminarystudyofchemicalconstituentsofPaulowniaTaiwaniana.KasetsartJ,1991,25(4):430-433.

6KotaroTakagawa.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Ⅳstructureofpaulownin,acomponentofwoodofPaulowniatomentosa.YakugakuZasshi,1963,83:1101-1105.

7Hiroji,MayumiO,YutakaS,etal.(+)-PiperitolfromPaulowniatomentosa.PlantaMedica,1987,53(5):504.

8SchillingG,HugelM,MayerW.Verbascosideandisoverbas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Z.,Naturforsch,B:AnorgChemOrg.Chem,1982,37B(12):1633-1635.

9SticherI,LahloubMF.PhenolicglycosidesofPaulowniatomentosabark.PlantaMedica,1987,46(3):145-148.

10DamtoftSoren.Biosynthese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1HegnauerR,KooimanP.Thetaxonomicsignificanceofiridoidsoftubifloraesensuwettstein.PlantaMedica,1978,33(1):1-33.

12AdrianiC,BoniniC,IavaroneC,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aulownioside,anewhighlyoxygenatediridoidglu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JNatProd,1981,44(6):739-744.

13SorenD,SorenRJ.Tomentosideand7-hydroxytomentoside,twoiridoidglucosidesfromPaulowniatomentosa.Phytochemistry,1993,34(6):1636-1638.

14SoerenD.Biosynthesi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5李志刚.毛泡桐花化学成分.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6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YoshihisaT,SadaoK,KotaroT,etal.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ⅢConstituentsofleavesofPaulowniatomentosaandRhododendronkaempferi.KauazwaDaigakuYakugakubuKeukguNempo,1962,12:7-14.

18宋永芳,罗嘉梁,倪善庆,等.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1990,10(4):269.

19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学,1984,12(6):531.

20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植物药有效成分分离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1WhitePJ.SeparationofK+-andCl--selectiveionchannelsfromryerootsonacontinuoussucrosedensitygradient.JExpBot,1995,46(285):361-376.

22魏希颖,何悦,蒋立锋,等.泡桐花体外抑菌作用及黄酮含量的测定.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401-404.

23河南医学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河南医学院学报,1975,1:26-28.

24张永辉,刘宗花,杜红丽,等.中药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组织作用的病理学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6):473-475.

25李寅超,赵宜红,李寅丽,等.泡桐花总黄酮抗BALB/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中原医刊,2006,33(19):16-17.

26谢培山,杨赞熹.救必应化学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应乙素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0,15(5):3-7.

植物学论文例3

2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大学教育,但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并不是跟着潮流变革教学形式,不同的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地换位思考、实践总结出适合各门课程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什么方式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而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体现与客观反映。

2.1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一方面是要掌握好本门课教学过程中的轻重缓急,要合理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切不可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情况,并要明确课程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要掌握好本门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处理好和基础课之间的关系。植物纤维化学与有机化学的联系最为密切,在讲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化学性质以及纤维素的分子构象时,会涉及到很多有机化学的知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事先了解一下学生的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讲得太细不利于整个课时的安排,讲得太快又不利于学生的掌握,既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又要使基础课的内容与其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2教学互动

植物纤维化学这门课开设多年以来,讲授的教师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课堂互动。教师根据讲课的内容,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压力,而适当的心理压力对于提高学生上课时的专注力是非常有效的;另一方面,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对授课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另外,在每一部分的内容结束之后,适时进行小结,说明该单元各概念之间,以及该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虽然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每个教师都有其授课的特点,但是这种教学互动的方法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3根据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现代化、多功能的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对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提高授课效果。但是,传统的板书教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他更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甚至根据内容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如植物纤维化学第一章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成分及生物结构,有大量的说明性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植物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及细胞形态;而木素这一章,化学反应比较多,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而且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会让学生感觉授课速度太快,不利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这两章,在讲授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时也适宜采用板书的形式,这样条理比较清楚,更有利于学生对机理的掌握。

2.4课堂教学和开放性实验穿行

无论采用怎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空洞的知识,而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我们在开设植物纤维化学这门课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开放性实验,比如讲完第一章内容,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制片观察纤维形态;讲到纤维素的物理性质时,学生可以试着测定纤维的聚合度等等。课堂教学与开放性实验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又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植物学论文例4

论文格式和基本规范

根据有关部门颁发的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文件精神,现列出以下论文著录规范细则,以供作者参考。

一、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

"摘要"要求摘出文章中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方式;不求反映文章概貌,应避免下述用语:1.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2.本文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等。

[稿例分析]本刊来稿的摘要有时存在与提要的概念相互混淆的问题。摘要与提要不同点在于:摘要着眼于客观地向读者介绍文献的精华,以利于其迅速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阅读全文,主要适用于学术论文;提要则着重对文章内容或作者的生平、背景进行介绍和评价,意在向读者宣传推荐该著作,主要适用于书籍。

英文摘要不一定要重复中文摘要内容,表述内容可以不同,但同样须简明扼要。

(2)关键词

关键词又称叙词或主题词,指在论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表达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应是具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应该依据文献的题名和前言、结语、目次等不同部分,归纳出中心主题因素与修饰限定主题因素,根据需要进行精选和取舍;避免主观性,强调客观标准;应注意主题词的全面性和专指性。所选词语须概念清楚、确切,避免多义性。

[稿例分析]有的作者在关键词中选择一些比较生僻、生造的词汇,或与其论文内容容量不很相称的,比较空泛、抽象的词汇,既不能从关键词里准确地反映该论文的实际情况,也会为在网络上查阅搜索带来不便。

二、注释与参考文献

(1)注释

注释主要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文末。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2)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每一引用文献必须同时在文中及文未的"参考文献"两个部分予以注明。论文中,每一文献条目按引文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中文文献:第xx页;英文:p.xx)或章、节、篇名。示例:

文中:"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1](《史记乐书》:第1180页)

文未:[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

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3)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条目列于文末。其格式为: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

[序号]作(编)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1]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b.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2]陈鸿铎.谈马勒《第一交响乐》的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81(4):39-47.

face=宋体>

c.论文集中的单篇论文:

[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名[A].论文集编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论文起止页码.

示例:

[3]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A].田联韬.民族音乐论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face=宋体>社,1990.176-77.

d.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及期号(版次).

示例:

[4]史君良.围绕旋律婉转歌唱[N].音乐周报,2002-11-215(3).

e.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者或可获得地(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0-04.

f.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

[序号]作(编)者.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6]温廷宽,王鲁豫.古代艺术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g.外文文献

引文及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排序方式基本同中文文献;书名及刊名用斜体字,期刊文章题名用双引号;是否列出文献类型标识号及著作页码(论文必须列出首尾页码)可任选;出版年份一律列于句尾或页码之前(不用年份排序法)。

示例:

[7]Nettl,Bruno.TheStudyofEthnomusicology:Twenty-nineIssuesandConcepts[M].Urbanaand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3.

[8]Harrison,Frank."UniversalsinMusic:TowardsaMethodologyofComparativeResearch."WorldofMusic,1977,19(1-2):30-36.

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表述(也可在原文题名之后的括号内附上中文译文),切忌仅用中文表达外文原义。

示例:

对:[9]Rees,Helen.EchoesofHistory:NaxiMusicinModernChina[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对:[9]Rees,Helen.EchoesofHistory:NaxiMusicinModernChina(历史的回声: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误:[9]李海伦.历史的回声: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知识扩展:最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A4,页面上边距和左边距分别为3cm,下边距和右边距分别为2.5cm.页眉:奇页页眉为“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偶页页眉为论文题目(不包括副题目),居中,5号宋体字,页边距为2cm.页脚:需设置页码,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编写,用阿拉伯数字编排,正文以前包括摘要的页码用罗马数字,一律居中。

1、封面: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系(部)、专业、毕业时间等信息,此页不编排页码。

2、题目: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主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3、摘要:①正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学位论文摘要约300~500字,应说明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

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见解,语言力求精炼。

为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②英文摘要在文后(参考文献后),内容与中文同,不超过250个实词,上方应有英文题目。第二行写学生姓名,指导老师…等信息;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便于交流。外文论文(设计)

中文摘要:

(1)标题小4号黑体,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3)关键词:小4号宋体。

英文摘要:

(1)题目用小2号TimesNewRoman,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2)主体部分用5号TimesNewRoman,1.5倍行距;(3)关键词:小4号TimesNewRoman.

4、目录:

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即一级、二级标题)及页码。目录要求标题层次清晰,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1)“目录”二字,中间空2格,小2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距;

(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左对齐,段前段后为0,1.5倍行距;

5、引言:在论文正文前,应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本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有针对性的简要综合评述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

6、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包括:

①理论分析;②研究材料和实验计算方法;③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1)正文部分

①正文标题:1级标题:黑体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5行;2级标题:宋体加黑,小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行;3级标题:楷体GB2312,小4号字,TimesNewRoman;②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字,首行缩进,1.5行距。引言和正文凡是引用文献处,应在引用句后括号[]内标明123,上标。示例为:[1].

(2)量和单位

各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3)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应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统一规定正确使用,忌误用和含糊混乱。

(4)外文字母

外文字母采用我国规定和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写法。

要分清正斜体、大小写和上下脚码。

(5)公式

公式一般居中放置;小4号宋体,公式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下有说明时,应在顶格处标明“注:”.较长公式的转行应在运算符号处。

(6)表格和插图

①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中文五号宋体字,TimesNewRoman.,表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表格用三线表。表头文字宋体加粗,表内文字宋体5号。

②插图。每幅图应有自己的图序和图题。一般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

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中文为五号宋体字,5号TimesNewRoman图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

③图、表中的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小5字体,字母顺序编号。

7、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应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新见解的意义,也可以在结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其书写格式应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着,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

(1)只列作者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

(2)标题4号黑体;主体部分可按一般学报格式,5号宋体字,包括作者、题目、来源(出版期刊名称、年份、卷数、期数和页数。书籍须注明出版单位和年份)。段落1.5倍行距。

9、致谢:英文摘要之后。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字数不宜超过300字。

10、附录:最后一页。

参考范文:

民族植物学在社区林业教育和实践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8-0220-01

生活在山区,特别是与森林相伴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基于一种朴实的自然生态观念,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而且在精神生活中,在认识和感情上,他们都把森林、卜地和人及万物,放在一个共生的、同构的生态关系中。他们认为,他们赖以生息繁衍的森林和土地,不仅有实用的生活与生产价值,而且有奇异的宗教价值、伦理价值及其它价值,并由此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评判,产生出许许多多崇拜、祭祀、仪礼、节庆和习俗。他们这种传统文化在当地森林和土地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模式并具植物学论文资料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传统文化及创造这些文化的人们,己与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立了不可分离的共存关系。这种共存关系中所包含的利用植物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朴素的生态平衡概念,正是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体系。

民族植物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于19世纪末叶在美国就己提出了。它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的种族为了其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植物,他们和这些植物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关系,而影响这些关系有若干因子,包括地理、气候、种族、社会、历史、语言、宗教、民俗等。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森林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在森林迅速消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人口贫困加剧、经济开发与防止森林衰败两难顾及的全球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应该怎样建立一种人与森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协调的新的森林资源经营机制,以确保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从社区林业的基本立足点来看

社区林业是从民间的角度来研究林业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发展林业,使人民从中获益。从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与农村社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区居民进行的任何森林经营活动,他们经营森林资源的目标与有关发展的社会口标并没有什么本质联系,而是与其自身的生存策略紧密相连。所以,社区林业特别强调当地人的参与,这是其最主要的原则和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参与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动群众”,而是导向最终完全自主的参与,参与的目的和最终目标是自主性。自主性首先是“自我意识”,也就是当地人民自己意识到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机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潜力,认识到所处的社会、自然条件,认识到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境界;其次是“自决”,当地人民自己决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发展的策略、措施:第三是“自主控制”,即自主经营和管理。另外,自主性还意味着权利和责任。综上所述,社区林业的目标是:(l)促进人力资源的利用,鼓励经营退化的和边缘的土地,以阻止森林的破坏过程;(2)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制度保障和提高农林业产出,促进乡村社区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3)满足乡村居民对林产品及森林的多种需求;(4)促进乡村居民对森林和树木资源经营的参与,并以此作为提高其自我依靠、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式:(5)解决乡村人口中特殊弱势群体的需求;(6)社区经营应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整体性,并赋权于土著社区使其管理自己的传统资源。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即传统知识和经验)是实现社区林业目标的重要基础。

2、从社区林业的目标看民族植物学

在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支配下,森林资源仅仅被看作是劳动对象,是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具体形态,森林资源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对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日、资源、经济、环境相互之间关系的不断演变,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不再只是劳动对象,而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协调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民族植物学以其自身的理论特征和新颖的研究方法为森林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也为社区林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保证。

3、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使农村脱贫致富也是社区林业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民族植物学关注当地人对森林及林下植物资源利用的关系,这些资源不仅是丰富多样的食品、烧柴、建材等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广大的山区,木材、竹藤、林果、森林食品、中药材、食用菌、花卉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产业将为振兴民族经济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民族植物学家马丁(GaryMar七in,1995)所阐述的那样“旨在构建一种整体规划的概念,即不只是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且还要产生能应用于地区发展与生物保护的实用成果”。

植物学论文例5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植物学论文例6

1种植材料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Nishihara等[5通过动物实验探究表明种植体四周骨内的应力分布和种植材料的性质、材料的弹性模量关系不大,而是更多的和种植体的形态、颌骨的形态及结构有关。Rieger等用三维有限元法(finiteelementmethod,FEM)分析,也得出相类似的结果。但从生物力学的观点来看,不同材料和不同弹性模量的种植体对应力在种植体骨界面的分布是有影响的。邹敬才等[4用有限元法在5种不同弹性模量、相同的负荷条件下,对单个螺旋形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规律作比较,结果表明种植体的弹性模量越高,种植体颈周骨内应力越小,而根端骨内应力越大;种植体弹性模量越低,种植体和骨界面的相对位移运动就越大。适宜的种植体的弹性模量在70000MPa以上。

目前,由于金属及金属合金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种植体的制作,其中钛和钛合金等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种植材料。近年来许多学者探究了用生物陶瓷作为种植材料[5,认为生物陶瓷种植体在植入后的始阶段可以获得较钛及其合金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在行使功能后终因生物陶瓷本身力学上的易碎性导致生物陶瓷种植体生物力学的相容性较差,Glantz等[6通过实验也证实了陶瓷种植体和陶瓷涂层的种植体因生物力学上有较差的相容性导致种植后较高的失败率。

2种植体的形态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Victor[7用三维有限元法对3种不同种植体系统(Branemark系统、Bud系统、IMZ系统)的不同形态的种植体,在不同的加载条件下,种植体四周骨内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种植体四周骨内最大应力均位于种植体颈部四周和种植体翼的下方,且越近种植体根尖部,骨内应力越小。种植体的翼可以减少应力在种植体及其四周骨内的分布,去掉翼不但增大种植体颈部骨的应力,而且将改变整个应力分布的情况。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种植体颈部直径,种植体四周皮质骨内应力大大降低,故认为种植体颈部的直径对种植体四周的应力分布水平影响最大,两者呈负相关。岑远坤等[8对叶状和柱状种植体支持的全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在不同牙位下应力分布的情况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叶状种植体和柱状种植体应力分布的基本规律相似,种植体颈部以及其四周的骨皮质界面均为应力集中区。但叶状种植体在其颊舌面和近远中面交界的尖锐线角处,应力集中更明显,其骨界面的应力峰值均大于柱状种植体。Holmgren等[9探究认为圆锥形种植体比圆椎状种植体更有利于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黄辉等[10探究认为螺旋形种植体螺旋顶角的改变可以导致种植体在支持组织内应力分布水平的变化,并指出螺旋顶角为60%26ordm;的种植体应力分布最合理。

3种植体的表面结构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有学者从生物力学角度探究认为表面有微孔的种植心得形成更好的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当孔径为50-200%26micro;m时可获得最佳的结合强度。陈安玉[11探究表明由于表面微孔的存在,可在种植体骨界面形成机械的锁结功能,从而改变微界面应力的功能方式,使得在大界面上每一个区域均有小界面的压应力存在,使拉应力和剪应力转变为压应力;另一方面微孔增加了界面的接触面积,降低了平均应力水平,从而更有利于应力的合理分布。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种植体表面的生物活性涂层可以诱导骨性结合。Michael等[12经临床观察报告HA涂层种植体成功率(7-8年)达97.5%,Adell认为HA涂层种植体有利于早期愈合。有学者探究表明BTG钛基复合种植体植入颌骨内后,早期固位优于钛种植体,具有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并且在界面上可产生化学结合、金属结合、机械结合3种方式。但也有资料提示随着种植体接受功能负荷时间的延长,成功率下降,临床上亦出现涂层和钛芯结合强度不足导致涂层剥落者。

4种植体的数量以及在颌骨内的排列和分布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种植义齿由多个种植体支持时,应力分布情况由种植体的数量,种植体在颌骨内的方向、排列所决定。一般认为种植体的数目越多,每个种植体上承担的应力就越小。Skalak探究认为多个种植体支持的种植义齿当受到水平方向力功能时,力量可以较均匀地分散到各个种植体,且分散到每个种植体上的力量要小于总功能力。当垂直方向力功能于种植义齿时,力量不会均匀地分散到每个种植体,越靠近功能力点的种植体受力越大。

对于全口种植义齿,Skalak认为4-6枚种植体即可支持全口固定种植义齿。Bschwartzman探究表明4个或5个种植体支持的全颌种植义齿在应力分布规律上无差异,并认为当垂直负荷功能于全颌种植义齿远端悬臂梁时,最靠近悬臂梁端的种植体产生的应力最大。Davis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相似的结果。Osier[13用静态工程原理分析进一步指出最靠近悬臂梁的种植体所承受的负荷通常是总负荷的2.5-5倍,是非悬臂梁状态的1.75-3.5倍,主要承受的是压应力,而远离悬臂梁端的种植体主要承受张应力。悬臂梁越长,末端种植体所受的应力越大,故认为在种植义齿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悬臂梁,如一定要使用悬臂梁时,种植体应尽量离散,且悬臂梁的长度不能超过种植所能承受的范围。

Federick等[14用光弹法探究了由2个种植体支持的全颌种植义齿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种植体在颌骨内应垂直于牙平面并平行放置,以利于牙力通过种植体垂直传递,减少种植体的力矩和界面过大应力。但临床上为取得共同的就位道,往往使种植体之间形成一定角度,Naert等[15指出在同一牙弓中种植体之间的相互偏差角度不宜超过20%26ordm;,以使负荷没种植体长轴传导。Hertey等[16探究表明,种植体在颌骨内的分布呈曲线型排列较直线型排列者界面的应力要小,种植体为直线型排列缩小了其后方向的分散程度,导致游离臂和抗力臂比例增大。

5受植区颌骨的形态结构对种植义齿生物力学的影响

从生物力学观点看,颌骨是一种多相的、各向异性的、非均质性的、多孔的复合体。人类的颌骨是具有一定屈曲性的弹性体[17,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其皮质骨和松质骨都有一定的抗张力和抗压力的极限,当颌骨受力水平高于其极限值时,就会产生微骨析,最后导致骨质吸收破坏。

Lundgrens[18指出种植体的成败和颌骨骨皮质的密度、厚度、颌骨的宽度以及受植床血供等直接相关。Jensen指出受植区的颌骨形态和结构较整个颌骨的形态和结构对种植义齿的应力分布影响更大,一个理想的受植区颌骨至少要能提供10mm的骨性结合区,其水平宽度至少为6mm。Victor等[7用三维有限元法探究了由3种不同厚度皮质骨的颌骨支持的种植体在不同的负荷下,种植体及其四周骨内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3种情况下种植及骨界面应力分布的规律基本相同,最大拉应力、压应力均位于种植体的颈部四周。但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的值却有显著差异。皮质骨越厚,种植体及其四周皮质骨内的应力越小。但在垂直瞬间加载时,最大拉应力位于种植体颈部,最大压应力位于种植体底部,当种植体的颈部和底部同时位于皮质骨内时,可以明显降低种植及其四周骨内的应力。Papavasilion[19也指出当皮质骨缺乏时,可导致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增高,从而导致种植体四周骨的微骨折。

6参考文献

1RoxanaS,HarukaK,ShingoN.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s,1998,13(6)摘要:781-790

2BlockMS,GardinerD,KentJN,etal.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s,1996,11(5)摘要:626-633

3NishiharaK,NakagiriS.BioedMaterEng,1994,4(3)摘要:141-149

4邹敬才,唐文杰,肖光裕。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6,12(1)摘要:8-11

5GottlanderM,AlbrektssonT.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s,1992,7(4)摘要:485-409

6GlantzPO,RangertB.AMethodologicalandClinicalStudyClinoralImplantsRes,1993,4(2)摘要:99-105

7VictorBE.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s,1997,12(2)摘要:200-210

8岑远坤,毛祥彦,何佳凝,等.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7,15(1)摘要:64-66

9HolmgrenEP,SeckingerRJ,KilfrenLM,etal.JOralimplantol,1998,24(2)摘要:80-88

10黄辉,马轩祥,张少峰.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6,12(2)摘要:109-121

11陈安玉.口腔种植学,成都摘要: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66

12MichaelS,JohnN.DentImplant.1994,52(9)摘要:937-942

13OsierJF.JOralImplantol,1991,17(1)摘要:40-46

14FederickDR,Amgelo.JProsthetDent,1996,76(6)摘要:624-632

15NaertI,QuirmentM,TheuniersG,JProsthetdent,1991,65(1)摘要:67-69

16HerteyRC,KalkW.IntJProsthodont,1993,6(1)摘要:18-24

植物学论文例7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tatusof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studiesonplantsofthegenusPholidota.MethodsToinvestigateliteraturesintheworldonthe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studiesonthegenus.ResultsOnlyfivespeciesofPholidotagenuswerestudiedand41compoundswereisolatedandcharacterizedincluding9,10dihydrophenanthrenes,phenanthraquinone,bibenzyls,stilbenes,triterpenoids,phenylpropanoids,lignans,sterolsandaliphaticcompounds,andsomeplantsandcompoundsexhibitedanalgesic,antioxidant,anticancerandNOproductioninhibitoryactivities.ConclusionStudiesonplantsofthegenus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tothefindingofnewbioactivecompoundsandtheprotectionofresources.

Keywords:Pholidota;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study

兰科(Orchidaceae)石仙桃属Pholidota植物约3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南缘地区,南至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我国有14种,产于西南、华南和中国台湾[1]。本属的一些植物在民间作药用,如石仙桃(P.chinensis)全草用于治疗眩晕、咳嗽和头痛,云南石仙桃(P.yunnanensis)有养阴、清肺、利湿和消淤等功效[2]。

近年来,国内外对著名中药石斛的开发应用较多。石斛是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多种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的统称。在《神农本草经》中,石斛被列为上品,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明目强身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斛还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因此石斛在临床上、中药复方和印度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但石斛属植物生长条件苛刻,随着环境被破坏及人为掠夺性采挖,资源越来越少,有些物种已濒临灭绝的边缘。石仙桃属等近缘植物常混作石斛类药材应用[3]。为了解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状况及能否替代中药石斛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到目前为止,有关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研究不是太多。仅印度和中国学者对石仙桃属部分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集中在石仙桃、云南石仙桃、宿苞石仙桃P.imbricate,P.artiwlata和P.rubra这5种植物上,分离得到9,10二氢菲、菲醌、联苄、二苯乙烯、三萜、苯丙素、木脂素、甾体和脂肪族等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以9,10二氢菲类、二苯乙烯、联苄和三萜为主要成分。

1.19,10二氢菲、联苄和二苯乙烯从4种石仙桃属植物中共分得9,10二氢菲类化合物9个(图1)。其中从宿苞石仙桃分得flavidin(1)[4]、imbricatin(2)[4,5]和coelonin(3)[5];从P.artiwlata分得flavidin[6,7]、isoflavidinin(4)[6]和isooxoflavidinin(5)[6];从P.rubra分得imbricatin和coelonin[8];从云南石仙桃分得coelonin[9]、eulophiol(6)[10]、lusianthridin(7)[10]、phoyunnaninE(8)及phoyunnaninD(9)[11]。化合物1,2和4的结构可看作在化合物3的基础上,由C4和C5之间通过亚甲氧基形成呋喃环,而化合物5的C4和C5之间则形成内酯环结构。化合物8为2个9,10二氢菲形成的醚,化合物9为9,10二氢菲与联苄形成的醚。此外,从云南石仙桃分得菲醌类化合物densiflorolB(10)[10]。

石仙桃属植物中联苄类化合物较少。仅从宿苞石仙桃分离得到batatasinⅢ(11)[4],从云南石仙桃分得batatasinⅢ[9,10]、gigantol(12)和3,3'''',5三羟基联苄(13)[10]。从云南石仙桃还分得7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phoyunbeneAD(1417)[11]、反式3,3'''',5三羟基2''''甲氧基二苯乙烯(18)、反式3,3'''',5三羟基二苯乙烯(19)和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9]。

1.2三萜三萜类成分在石斛属植物中很少得到,但从3种石仙桃属植物中目前已得到8个环阿屯烷型三萜化合物(图2,化合物21~28)。Majumder等从P.rubra分离得到2个三萜肉桂酸酯pholidotin(21)和24methylenecycloartanylphydroxytranscinnamate(22)[8]。我国学者从云南石仙桃分离得到cyclopholidonol(23)[12,13],cycloneolitsol(24)[12],cyclopholidone(25)[12,13],pholidotanin(26)[13],25methylenecyclopholidonylphydroxytranscinnamate(27)[13,14]和25methylenecyclopholidonylphydroxyciscinnamate(28)[15];从石仙桃分离得到cyclopholidonol和cyclopholidone[16]。1.3其它化合物从云南石仙桃中分离得到阿魏酸二十八酯(noctacostylferulate)[12]、()松脂素[17]、()丁香脂素[17]、(R)(+)lasiodiploidin[17]、3,5二甲氧基苯丙酮[10]、4(3羟基2甲氧基苯基)2丁酮[17]、4(3羟基苯基)2丁酮[17]、(24R)-6b-hydroxy24ethylcholest4en3one[10]、5a,8a-epidioxy24(R)methylcholesta6,22dion3bol[10]、β谷甾醇[12,13,17]、胡萝卜苷[10]、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oicacid)和二十九烷(nnonacosane)[12]。此外,马雪梅等[18]对贵州产云南石仙桃茎总生物碱和多糖含量测定表明,云南石仙桃含总生物碱0.075%,含多糖17.65%。

图1石仙桃属植物中的9,10二氢菲、菲醌、联苄和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略)

图2石仙桃属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略)

2药理作用

石仙桃属植物及其成分药理研究的报道不多,主要体现在镇痛、抗氧化、抗癌和抑制NO生成等方面。

2.1镇痛作用石仙桃水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冰醋酸引起扭体反应次数,明显提高热板法致痛小鼠和电刺激致痛小鼠的痛阈,表明石仙桃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强度较氨基比林和吗啡弱,但持续时间比吗啡长[19]。福州中药厂以石仙桃醇提取物制备的糖浆用于治疗头痛,有镇痛和镇静作用,无毒副作用[16]。

2.2抗氧化作用石仙桃属植物中分得的9,10-二氢菲类化合物flavidin体外对不同模型显示了抗氧化活性。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酯模型系统中,flavidin显示了非常好的抗氧化活性,50ppm浓度下活性为90.2%,与BHA相当;DPPH模型中,flavidin显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在5,10,20和40ppm浓度下强于BHA;磷钼法中,flavidin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C相当。而且,flavidin还显示了很强的过氧化氢清除活性[20]。

2.3抗癌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云南石仙桃氯仿层活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周期具有阻断作用。可通过下调周期蛋白CyclinB1及其蛋白激酶p34(上标cdc2)的表达将人肝癌细胞HepG2阻滞在G2/M期[21]。

2.4抑制NO生成利用体外抑制大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活性测试体系,对云南石仙桃中分离得到的13个化合物phoyunnaninE(8)、phoyunnaninD(9)、phoyunbeneAD(1417)、反式3,3'''',5三羟基2''''甲氧基二苯乙烯(18)、反式3,3'''',5三羟基二苯乙烯(19)、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batatasinⅢ(11)、gigantol(12)、3,3'''',5三羟基联苄(13)和coelonin(3)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hoyunbeneB(15)、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batatasinⅢ(11)和3,3'''',5三羟基联苄(13)具有很好的NO生成抑制作用,活性高于阳性对照白藜芦醇,并且没有细胞毒性作用,提示它们可能为云南石仙桃中的抗炎活性成分[9,11]。

2.5其它作用药理实验表明,云南石仙桃和金钗石斛都有较好的止咳和益胃作用。云南石仙桃还具有抑制大鼠肾脏微粒体K+,Na+-ATP酶活力的作用,活性强于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18]。

3结语

石仙桃属植物含有同科石斛属植物相似结构类型的9,10二氢菲类和联苄等成分,但有些成分如三萜在石斛属植物中很少发现。虽然石仙桃属和石斛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某些类似,深入的比较研究应当加强。

菲类和联苄类是近年来石斛属植物中发现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成分,如毛兰素、毛兰菲、moscatilin、moscatin和鼓槌菲等联苄和菲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血小板凝集等活性[22~25]。石仙桃属植物分布广泛,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天然菲类和联苄类化合物库。我国石仙桃属植物有14种,仅石仙桃和云南石仙桃进行了一些研究。由于近年来石斛属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而代替石斛类药材应用,其资源也将会越来越少。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①继续深入研究本属植物尤其是资源量较丰富植物的化学成分,并采用药理筛选活性跟踪,得到活性成分,研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以阐明药用植物的作用物质基础和发现新的药用活性化合物;②研究石仙桃属植物的药理作用,并与中药石斛进行对比,确定某些品种可以代替石斛药用,以扩大石斛药源;③做好资源调查,搞清本属植物的分布和储量,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濒危植物的灭绝。同时研究人工栽培和组培技术,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

【参考文献】

[1]DelectisFlorae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Agendae,AcademiaeSinicaeEdita.Flora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M].Beijing:SciencePress,1999,Tomus18:386(inChinese).

[2]JiangsuNewMedicalCollege.Dictiona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Shanghai:Shanghai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ess,1977:600(inChinese).

[3]BaoXS,ShunQS,ChenLZ.ChineseMedicinalPlantsofDendrobium[M].Shanghai:ShanghaiMedicalUniversityPressandFudanUniversityPress,2001.109(inChinese).

[4]VeerrajuP,RaoNS,RaoLJ,etal.BibenzylsandphenanthrenoidsofsomespeciesofOrchidaceae[J].Phytochemistry,1989,28(11):3031.

[5]MajumderP,SarkarA.Imbricatin,Anewmodified9,10-dihydrophenanthrenederivativeoftheOrchidPholidotaimbricate[J].IndianJChem,1982,21B(9):829.

[6]MajumderP,SarkarA,ChakrabortiJ.Isoflavidininandiso-oxoflavidinin,two9,10-dihydrophenanthrensfromtheOrchidsPholidotaarticulate,OtochilusporectaandOtochilusfusca[J].Phytochemisry,1982,21(11):2713.

[7]MajumderP,DattaN,SarkarA,etal.Flavidin,anovel9,10-dihydrophenanthrenederivativeoftheOrchidsCoelogyneflavida,PholidotaarticulateandOtochilusfusca[J].JNatProd,1982,45(6):730.

[8]MajumderP,PalA,LahiriS.Structureofpholidotin,anewtriterpenefromOrchidsPholidotarubra&Cirrhopetalumelatum[J].IndianJChem,1987,26B(4):297.

[9]GuoXY,WangJ,WangNL,etal.Constituent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andtheirinhibitoryeffectsonnitricoxideproduction[J].ChinTraditHerbDrugs,2006,37(4):492(inChinese).

[10]BiZM,WangZT.Studyonphenolic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PharmJ,2005,40(4):255(inChinese).

[11]GuoXY,WangJ,WangNL,etal.Newstilbenoid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andtheirinhibitoryeffectsonnitricoxideproduction[J].ChemPharmBull,2006,54(1):21

[12]BiZM,WangZT,XuLS,etal.Studiesonchemical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ZhongguoZhongyaoZazhi,2004,28(1):47.

[13]MaXM,LiMF,ZhangQR.Studiesonchemical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TraditHerbDrugs,1995,26(2):59.

[14]BiZM,WangZT,XuLS.Anewtriterpenefromtheorchid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ChemLett,2004,15(10):1179.

[15]BiZM,WangZT,XuLS,etal.TwoNewTriterpenesfromtheOrchidPholidotayunnanensisRolfe[J].ActaBotanicaSin,2005,47(1):116.

[16]LinW,ChenW,XueZ,etal.NewtriterpeniodsofPholidotachinensis[J].PlantaMed,1986,1(1):4.

[17]GuoXY,WangNL,YaoXS.Constituent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J].JShenyangPharmUni.

[18]MaXM,ZhangP,YuSP,etal.AnalysisofthetotalalkaloidsandpolysaccharidesinYunnanshixiantao(Pholidotayunnanensis)andShihu(Dendrobiumnobile)[J].ChinTraditHerbDrugs,1997,28(9):561.

[19]LiuJX,ZhouQ,LianQS.ThestudyontheanalgesiceffectofPholidotachinensisLindl[J].JGannanMedCollege,2002,22(6):105.

[20]JayaprakashaGK,RaoLJ,SakariahKK.Antioxidantactivitiesofflavidinindifferentinvitromodelsystems[J].BioorgMedChem,2004,12:5141.

[21]WangGH,GuoXY,WangNL,etal.InhibitoryeffectofchloroformextractfromPholidotayunnanensisonthecycleofhumanlivecarcinomaHepG2[J].JShenyangPharmUniv(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23(4):240.

[22]MaGX,XuGJ,XuLS,etal.InhibitoryeffectsofDendrobiumchrysotoxumanditsconstituentsonthemouseHePAandESC[J].JChinaPharmUniv,1994,25(3):188.

植物学论文例8

Abstract:ObjectiveTodetermin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otalsaponin,totalpolyphenol(tannin)andtotalflavonoidsinSectionChrysanthaChang.MethodsTheircontentsweredeterminedbyspectrophotometry.ResultsThecontentsoftotalsaponin,totalpolyphenol(tannin)andtotalflavonoidswere:①21.30%,6.56%(0.34%),21.76%;43.24%,3.95%(1.57%),0.93%;9.91%,6.69%(1.34%),5.19%;13.53%,5.88%(0.83%),6.85%;②43.49%,6.79%(1.65%),1.54%;③36.29%,13.19%(5.33%),1.12%;20.58%,5.29%(0.14%),0.33%;④35.90%,7.01%(0.47%),0.78%;⑤30.08%,7.57%(0.19%),0.82%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methodisconvenientandreliabletodeterminethethreesubstances,andthereproducibilityandtherecoveryarefairlygood.

Keywords:SectionChrysanthaChang;Totalsaponin;Totalpolyphenol(tannin);Totalflavonoids

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广西首次发现黄色山茶属植物——金花茶Camelliachrysantha(Hu)Tuyama,震惊世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并命名的黄花山茶属植物已达32种5变种,1998年张宏光教授将其归类为金花茶组。其中除越南与广西接壤的北部有3种,云南、贵州、四川各有1种外,其余26种、5变种均产于我国广西南部和西南部的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北缘地区。90%分布于中国,80%分布于广西,说明中国是金花茶组植物的特产国,而广西是金花茶组的特产区。

但因为金花茶组植物发现较晚,加之分类上争议时间较长,所以尽管在园林、花卉界轰动较大,亦被国家列为珍稀保护植物,但对它的现代研究甚少。本文以皂苷、多酚、黄酮类成分为指标,对其中产量大、资源较丰富的5种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现报道如下。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Unico7200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Laborata4000型旋转蒸发仪(Heidolph公司);BP210S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Sartorius公司);Jascov﹣256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JASCO日本分光株式会社)。

1.2试药5种金华茶组植物均采集于广西(由广西林科院梁盛业鉴定,标本现存于大连大学药物研究所);对照品由本实验室提供;芦丁(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纯度98%);齐墩果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092200304,纯度98%以上);没食子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205632200412,纯度99.1%);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2方法与结果

2.1总皂苷的含量测定[1]

2.1.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齐墩果酸对照品25mg,置5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0.5mg·ml-1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2.1.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A(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到刻度,摇匀,得B(mg·ml-1)的溶液,备用。

2.1.3测定波长的选择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波长400~800nm区间扫描。均在551nm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择551nm为测定波长,测得的结果以齐墩果酸为基准计算总皂苷的含量。

2.1.4线性关系考察精确吸取齐墩果酸标准溶液0.0,0.05,0.10,0.15,0.20和0.25ml分置于具塞试管中,挥去甲醇,精密加入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新鲜配制)0.2ml,高氯酸0.8ml,摇匀,于60℃水浴中加热15min后,置冰浴中冷却。加冰醋酸5ml,摇匀,立即在551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同时以试剂空白作参照。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体积V(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2.252V-0.0066(R2=0.9994)。

2.1.5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C(ml)的供试品溶液,置于具塞试管中,挥去甲醇,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平行做5次实验,测定吸光度A,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总皂苷的含量。A,B,C的数据见表1。结果见表2。表1金花茶总皂苷的实验数据表2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2.2多元酚及鞣质的含量测定[2,3]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没食子酸对照品10mg,置100ml棕色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到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5ml,置100ml棕色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为0.025mg·ml-1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D(g),置25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弃去初滤液50ml,精密量取100ml,置500ml棕色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E(mg·ml-1)的供试品溶液Ⅰ;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Ⅰ100ml,加至已盛有2.4g干酪素的500ml具塞锥形瓶中,密塞,置30℃水浴中保温1h,时时振摇,取出,放冷,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Ⅱ,备用。

2.2.3测定波长的选择没食子酸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经磷钼钨酸-碳酸钠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波长400~1000nm区间扫描。均在754nm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择754nm为测定波长,测得的结果以没食子酸为基准计算总酚和鞣质的含量。

2.2.4线性关系考察精确吸取没食子酸标准溶液0,0.5,1.0,1.5,2.0和2.5ml分别置10ml棕色容量瓶中,各加水至5ml,再分别加入磷钼钨酸试液1ml,用29%Na2CO3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30min后,在754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体积V(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A=0.3532V-0.0292(R2=0.9991)。

2.2.5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F(ml)的供试品溶液Ⅰ和Ⅱ,分别置于10ml的棕色容量瓶中,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同法测定吸收值,各平行测定5次,在754nm处测定吸光度A,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总酚和鞣质的含量。D,E,F的数据见表3。结果见表4。

2.3总黄酮的含量测定[4,5]

2.3.1方法一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经NaNO2-AlCl3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以400nm为测定波长进行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对照品20m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到刻度,摇匀,得浓度为0.2mg/ml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G(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H(mg·ml-1)的溶液,备用。表3金花茶总酚和鞣质的实验数据表4总酚和鞣质含量测定结果测定波长的选择: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NaNO2-AlCl3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上,波长200~600nm区间扫描。均在400nm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择400nm为测定波长。测得的结果以对照品为基准计算总黄酮的含量。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00,0.30,0.60,0.90,1.20,1.50ml,各加甲醇至4.0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NaNO2溶液0.3ml,摇匀,室温放置6min,再加10%AlCl3溶液0.3ml,摇匀,室温放置10min,在40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同时以试剂空白做参比。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m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A=15.065C+0.0026,R2=0.9999线性范围:0.013~0.0652mg/ml。

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I(ml)的供试品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甲醇至4.0ml,按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测定吸光度,平行做5次实验,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总黄酮的含量。G、H、I的数据见表5。结果见表6。表5金花茶总黄酮的实验数据表6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2.3.2方法二芦丁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经NaNO2-Al(NO3)3-NaOH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以500nm为测定波长进行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20m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为0.2mg·ml-1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金花茶组植物提取物的干浸膏J(g),置10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得K(mg·ml-1)的溶液,备用。

测定波长的选择:芦丁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NaNO2-Al(NO3)3-NaOH显色后,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上,波长200~600nm区间扫描。均在500nm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择500nm为测定波长。测得的结果以芦丁为基准计算总黄酮的含量。

线性关系考察:精确吸取芦丁对照品溶液0,0.3,0.6,0.9,1.2和1.5ml分置于试管中,各加甲醇至2.0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NaNO2溶液0.25,摇匀,室温放置5min再加10%Al(NO3)3溶液0.25ml,摇匀,室温放置5min,再加质量分数为4%的NaOH2.0ml,摇匀,室温放置15min,在50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同时以试剂空白做参比。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体积V(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A=0.5527V-0.0108(R2=0.9999)。

重复性实验:精确吸取1.0ml的供试品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甲醇至2.0ml,按照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操作,测定吸光度,平行做5次实验,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总黄酮的含量。J,K,L的数据见表7。结果见表8。表7金花茶总黄酮的实验数据表8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3讨论

3.1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经大量的文献调研表明,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是比较成熟的方法,此方法稳定性好,准确度高,且简便快捷,易于操作,结果可靠,故选择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金花茶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3.2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皂苷的分析测定有多种方法,如沉淀法、溶血指数法、层析法等,沉淀法测定往往易带进杂质或导致皂苷变质;层析法一般可以分离出总皂苷,但对总含量测定不适,误差大,成本高,而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灵敏,属于经典、成熟的方法,我们选择了与金花茶皂苷类成分基本母核结构接近的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皂苷的含量。

3.3鞣质测定方法的选择鞣质的经典含量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如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等。以前最常用的有皮粉法、高锰酸钾法、络合定量法。2005年版以前的《中国药典》Ⅰ部[2]鞣质含量测定法一直沿用皮粉法。但是其缺点是耗用样品多,测定时间长,且没有选择性,测定结果偏高,而且皮粉用量很大,而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鞣质测定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稳定性好,干酪素的吸附作用具有专属性,其方法操作简便,用时短,且重复性和回收率都较理想。

【参考文献】

[1]高声传,郭涛,夏维杰,等.比色法测定酸枣仁提取物中总皂苷的含量[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1):1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57,附录63.

植物学论文例9

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基本为验证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观察等实验训练学生操作技术,如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显微临时装片的制作、永久制片观察及生物绘图等,未能很好地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2实验教学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方法一般为先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指导,但由于学生缺少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不认真分析实验机理、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使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1.3野外实习采用“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教学模式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停留在基础分类学水平,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基地,沿固定路线采集、识别标本,回驻地后整理、识别标本及完成后续工作,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标本识别考核模式固定。学生在短短的3天左右时间,要记住几十种植物的性状特征,确实很难,野外实习后,往往很快就遗忘了。其过程就是把学生带到野外,学生把采集的植物拿给教师看,或者教师指着路边的植物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只管做记录,回去压好标本即可。学生一般很少主动思考,完全依赖教师。在野外,看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很多学生把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早已将实习抛到脑后,待实习结束时,匆匆制作几个标本应付了事。这样的野外实习教学成了单纯的认识物种竞赛。只要学生从植物学角度出发,识别几十种常见植物,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认识实习地的物种,注重记忆学习方式在实习中的应用。这种传统的野外实习方式,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逐渐淡忘;加之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区域性,学生一旦离开实习地,对没有到过的地方的植物不认识。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不能培养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不能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2改革措施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展4个(基础性实验技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并根据不同层次内容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1基础性实验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基础性实验技术,要求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有所反映。实验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学生再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2.1.2验证性实验———由验证性向设计性转变

(1)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2学时);(2)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2学时);(3)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6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其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课显得枯燥无趣。一方面,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实验,如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课前预习实验,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对有些实验材料,除完全由教师准备外,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分类学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可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以更好地巩固基础性实验技术。

2.1.3综合性实验

主要为植物分类学部分实验,以基础性实验技术和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转变为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的综合实验。比如,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巩固理论知识。如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性实验。

2.1.4设计性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如:(1)药用植物形态特征鉴定;(2)植物标本制作;(3)宁夏道地药材甘草的来源鉴定等。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时间完成实验题目。

2.2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由以往的“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模式转变为“实习前培训—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采集标本—制作标本—标本展评—综合评价”模式。具体为:(1)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及描述。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尤其指出重点考察的药用植物其主要生态环境。(2)注重从分类学特征上观察单株植物。对单株植物在观察其形态后,要注意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一些更细部的观察。(3)培养学生采集标本的能力。①采集标本的选择:特别注意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如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本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如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主全部或部分采下,并注明关系。②采集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4)培养学生制作标本的能力。①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采集完成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做好标本,最初压制时必须保证标本舒展,且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等。②开展标本展评:野外实习结束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标本的讲评及标本展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③保存优良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选择学生制作的精良标本,充实学校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

植物学论文例10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植物病害病原部分占了该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然而这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侵染性病原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等也是《微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非侵染性病害中涉及到的多种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与《园艺植物栽培学》存在重叠。而在《园艺植物病理学》开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园艺植物栽培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因此,为了将有限的课时利用最大化,每学期开课前我们会做好与相关课程老师的沟通,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交流,有选择地调整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此外,考虑到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授课中着重强调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重点突出不同类型病害症状的区别,以及和防治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病害,并掌握其防治方法。

2.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内容

我们的授课对象涉及到两个专业和4个不同的方向。面对这样的群体,虽然授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相同的,但如果选择相同的授课内容,便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杨军玉等也提出授课过程兼顾到不同专业。首先不同的专业或方向要选用不同的教材;此外,不同专业和方向,授课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了解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更迭。植物病理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教材的更新常常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知识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并且掌握生产实际问题,而不至与生产实际脱节。对于园艺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抗病育种的关注度会更高一些,而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植物抗病机制方面,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在介绍这两部分内容时,适当补充些新知识。而农药残留问题是现在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讲到防治的时候,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作用,尤其是化学防治的利与弊一定要讲清楚,并且要跟园艺植物的无公害化栽培相结合,这可使学生所学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4.构建本地的园艺病害图库

病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多数教材的案例都是些普遍性的病害,如果将本地区的特色种植植物、周围熟悉的植物发生的病害等导入教学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立一个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艺植物病害图片资料库对于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对病害的认知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收集并拍摄了本地区的主要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以及贮藏期果实的常见病害,制作成病害素材图片库,这为进行选择性教学和案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和应用性的综合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实施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听众,而是一个实质的参与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课堂中设置启发式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鼓励学生有疑问随时提出,给与解答,甚至是讨论。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主题案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制成PPT,走上讲台讲解。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和相互启迪,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而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到的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就很难直观地表述清楚。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将图片及影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也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然而,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听课时抓不到重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容易产生依赖性,而现成的课件也造就了学生的惰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制、网络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课件素材,制作出一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结合板书,将纲领性和重点内容适当提及,连贯内容和强调重点。两种教学手段交替运用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又能把握重点,而对于一些病原的微观形态和病害发生过程也能进行直观的观察。

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1.重视实验课程,做好实验课程的考核

实验课是课程理论部分的验证和延伸,也是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而在以往的实验成绩考核中仅以实验报告来评定,计入相应的理论课成绩之中。这样的考核往往造成部分学生上课不重视实验,不认真操作,只是应付完成实验报告,大大降低了实验课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好实验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目前教学大纲的调整下,实验课独立为一门课程,独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我们在每次上课前,会把历年学生在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或易犯的错误重点强调,并把实验报告中体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另外增加期终考核,实验课成绩结合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核进行计算。虽然刚开始实施时,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压力,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实施,这种成绩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协调其他课程,实施田间教学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教学实习。在此情况下,我们联合其他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实习基地种植的植物,然后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对病害症状和危害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区分各种病征和病状,掌握病害诊断方法,并通过对某种病害的调查,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巧妙地解决了在教学中存在的授课学时与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使得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内容安排更趋合理。

植物学论文例11

手参属植物为陆生兰科植物,具掌状分裂的块茎;茎直立,在中部或近基部具3~5叶,基部具数叶鞘;叶数枚,长而尖,茎生;夏天开花,密集总状花序顶生,呈柱状,长5~30cm,淡紫、粉红及白色不等;中萼片与花瓣分离;唇瓣前部3裂,基部具细长的距;蕊柱短;柱头2,较大,近楔形;花粉块2,由许多小块疏松粘合而成,有花粉块柄与粘盘,子房无柄。

1.2地理分布特征:

手参属植物多生于高海拔地区,除手参分布范围(265~4700m)广外,其余4种均需生长在海拔2800m以上。手参又名手掌参、佛手参、阴阳草,蒙药名额日和藤乃一嘎日,藏药名旺拉,始载于藏医药书《四部医典》,有生精壮阳,增生体力,润肺安神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手参分布于青海、陕西、湖北等,角距手参产于,是特有品种,短距手参产于、亚东、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藏医常将它们的块茎当手参混用;峨眉手参主产四川峨眉山,生于灌丛草地,其药效同于手参。

1.3栽培技术:

手参属植物由于生长范围狭窄,本身繁殖能力的低下,加上人为的滥采滥挖,野生类药材已非常稀少,现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为近危种。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临床需要,宋晓明等对手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杨爽等从微观角度对手参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为手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化学成分的研究

2.1基本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国内外对于手参属化学成分的研究颇多,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手参。根据文献多方面的报道综合得出手参中主要含有机酸苄酯苷类、二苯乙稀(芪)类和菲类成分,另外还有简单的芳香性成分,包括酚、酚醛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我国学者李帅等经95%的乙醇回流提取手参,得乙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得到十八烷、丁香酚和β-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羟甲基糠醛、正丁基-吡喃果糖苷、薯蓣皂苷和果糖。李敏等采用柱色谱法从手参块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苄基二硫醚、4,4''''-对羟基苄基亚砜、腺嘌呤核苷、militarine、loroglossin、dactylorhinB、dactylo-rhinA,又于第二年首次分离出了十六烷酸甘油三酯、丁二酸、胡萝卜苷、coelovirinsB、dactylorhinE、coelovirinsF、coelovi-rinsG。杨帆等采用反相柱色谱等手段从手参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对羟基苯甲醇、香草酸、对甲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基苄基β-D-葡萄糖苷、对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蔗糖。岳正刚等通过大孔树脂、反相闪式快速分离等手段从手参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了34种化合物,如凹舌兰素、天麻素和各种氨基酸类等。除国内研究外,日本学者也从手参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2种二氢类化合物和10种菲类化合物。

2.2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手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近几年才渐渐兴起,有杨蓓蓓等利用HPLC测定藏药手参旺拉中dactylorhinB,loroglossin,dactylorhinA,militarin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测定了24个不同产地样品的含量,该方法可快速高效的检测出样品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全面控制藏药旺拉的质量提供了依据。薛楠等通过HPLC法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地区藏药手参中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可以作为手参质量控制的指标。张海先等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手参药材中的天麻素、腺苷、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4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了气候因子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和准确性都比较良好,可为科学评价手参药材的品质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张晓红等从手参干燥块茎的热水提取物中醇析分离得到纯的手掌参多糖(GCP),GCP的数均分子量为:Mn=3.21×104;糖组分分析显示GCP葡萄糖和甘露糖摩尔比为1:1.5;结构分析表明GCP是以13位和部分14位键合的糖苷键,GCP糖苷键为β-吡喃型糖。

3药理活性的研究

目前对于手参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手参的报道,综合近几年已有的文献,我们得出手参在药理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3.1促进祖细胞增殖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卢卫红等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影响实验中,对于辐射性贫血模型,观察各组培养皿的细胞灶数,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手参有促进祖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HBsAg活性检测中,通过不同剂量手参液和病毒抗原体的相互作用表明手参有中度的抑制HBsAg的作用,起且效时间较快,一般2h左右即能有抑制作用,作用时间长且稳定。

3.2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

手参块茎的甲醇提取物,在用于鼠耳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中显示抗过敏活性,用反相硅胶柱色谱对该提取物进行纯化,发现甲醇洗脱流份的效用接近抗过敏药Tranilast,更能抑制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抗原诱导的B-胺基己糖苷酶释放,经分析得知该甲醇洗脱流份含有菲类和二氢芪类化合物。李红兵等利用手参不同的溶剂提取物(pH3水,水,60%乙醇,95%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饱和正丁醇)测试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

3.3其他药理作用:

手参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护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肝损伤;蒋灵芝等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单味药手参散剂对急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表明手参对急性胃溃疡疗效显著;手掌参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表达,明显抑制SiO2粉尘致大鼠的肺纤维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肺组织脂质的过氧化损伤;手参可减少小鼠双前肢的抬举次数,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够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入睡个数和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实验表明手参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3.4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周建平等成功构建了手掌参的全长cDNA文库,容量达到8×105个/μgcDNA,全长cDNA比例达到68%,重组率超过96%,为手掌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筛选手掌参cDNA文库获得γ-硫素基因,它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菌、抑制昆虫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转基因、植物病虫害防治、粮食增产等方面有应用,并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和纯化。

4临床应用研究

手参属药用植物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藏医和蒙医方面较为常用,具有补肾益精、理气止痛、补脾益肺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止血、疗伤、通淋、慢性肝炎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藏药中,手参和盘龙参皆为药用正品,而短距手参、角距手参、西南手参等常被当作手参使用,代用、混用现象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凹舌兰、红门兰、绶草、角盘兰等属的多种植物;在蒙药中,手参为药用正品;中医用作手掌参正品的的还有粗脉手参和长苞凹舌兰。现在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含有手参的成药,如复方红芪颗粒剂,治疗因体虚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以及抗癌辅助药;手参肾宝胶囊能够补肾强体;洛布桑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蒙药苏格木勒-7调经养血、暖宫止带,蒙医用于治疗心、肾脏“赫依”病,气滞腰痛等病症;手掌参三十七味丸用于治疗肾寒肾虚、腰酸腿疼、消化不良等;复方手参丸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状况;手参用羊奶和牛奶炮制能增强一定的滋补强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