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教育论文

生物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2:45

生物教育论文

生物教育论文例1

二、渗透智慧生存、智待生存挫折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在“模拟自然选择”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使用不同的道具进行取食模拟实验,通过模拟过程体验和结果对比,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总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的。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的意义”实验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们将手进行不同程度的绑缚,进行系鞋带、梳头、攀爬等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体会手的进化对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然后提出:“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中被赶到地上生活的一支战败者,为何能成为生物圈中的主宰者?生物会向着什么方向进化?”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分析人类的祖先在进化成人类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导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通过这些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促进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理性的对待,学会从挫折中汲取正能量,内化智慧生存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三、渗透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理念,实现生命的价值

很多生物实验探究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在“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探究活动中,让大家先测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然后根据体质指数计算公式算出自己的体质指数并对照,评价出自己的营养状况。开展生活习惯调查,“调查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问卷调查的案例分析,学生们针对营养均衡和营养失衡两类学生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生活习惯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展示权威机构统计的因吸烟和过量饮酒及不良生活习惯而失去生命健康的数据,介绍肺癌、肝癌等癌症患者患病时生活场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当前一些初中生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加深对健康的生活的理解,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物教育论文例2

2、新时期古生物学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年来大量新的重要古生物化石材料和信息的发掘和一些新的化石分布规律的揭示,给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带来新的认识和启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许多重要的传统科学认识.中国古生物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对于中国古生物学在这方面的贡献,国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刊物《Nature》和《Science》都曾经给予前所未有的专门归纳和评述,并曾将其中15篇报道和评述集成专辑出版(Gee,2001).(2)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挑战之一.与当代环境恶化紧密相随的生物多样性剧减,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以古生物大灭绝为标志的重大地质事件,因而有学者提出当前我们人类正面临着“第六次大灭绝”(LeakeyandLewin,1996;何卫红等,2004;Barnoskyetal.,2011).因此“全球变化”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主题,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政界范围,与生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已经成为推动或者制约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例如新能源的开发碳减排等.(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已知的生命也只生活在地球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寻找地外生命和外太空生存空间的努力已全面展开.但是经过大量的努力后,到目前为止我们了解到的地外星球只能与我们地球的初期状态进行比较.因此,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其拥有的环境条件研究,成为外太空生命探测的指向标.基于地球生命与环境为一体的“GAIA假说”(LovelockandVolk,2003),已经指导了近年来的地外生命和环境探索.(4)古生物化石对于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曾经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既真实又具体,但绝大多数已经灭绝了.它们的生存及消亡,对于我们人类也具有启示意义.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和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因而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类以古生物化石为特色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量产生.其不仅是政府行为,用来提升民众的科学素质,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样地,由于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化石为交易对象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地下市场也活跃起来.(5)尽管当代科技进步发展了许多定年和划分对比地层的新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古生物化石更经济有效而可靠的地层年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手段.虽然全国1:20万大区域地质调查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地层格架,但新时期在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仍离不开古生物学的精细研究,如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的确定造山带地层学研究精细的矿产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只是这些工作对于古生物学知识的需求通常更加专业化,且需求量相对有限.(6)21世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在微观领域,生命科学在微生物等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不仅带动了生命科学的飞跃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地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的新生;在宏观领域,地球系统科学中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也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孙枢和王成善,2008),它迫切需要从地球历史的角度认识和探索地球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和过程,从而给古生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说,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宽和深入,并逐步向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发展.

3、当前古生物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然而,当前的古生物学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第一,传统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情况.古生物学不仅要重视研究古生物的生物学,包括古生物复原生态恢复生物演化等,而且也要强调古生物的资源和环境效应,如烃源岩的古生物学生物成矿和找矿作用环境微生物和生态修复等.古生物学需要从深化理论研究和拓宽实际应用两方面同时进行努力.第二,虽然人们重视了当代和未来的全球变化研究,但却对过去全球变化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现今生活的地球只是其数十亿年坎坷演变历史中的一个瞬间,当代人类宜居的环境是生物界与地球环境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产物.因此要正确认识当代人类生活的环境面貌,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就必须解析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以启示人类正确处理当代和未来的人―地关系,才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利用措施.第三,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迫切地希望飞出地球去开辟新的居住地,而忽视了当前我们的地球环境是地球古生物历尽艰辛长期改造和适应的结果.只有全面理清了我们地球历史上从生命起源,经历无数关键节点的演化飞跃,直到人类诞生的历程及其生存背景条件,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类星际生存空间的探测目标.第四,现有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的培养.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早年的时候都对化石着迷,并具有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但很快在随后的模式化教育中被扼杀,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必须投入到与升学直接相连的应试教育中,不能再有太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了.在一些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环境中,化石虽然被作为一件真实的科学珍品而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但或者由于民众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或者由于经营者的利益追求,也或是经营者也缺乏相应的古生物学知识,许多化石常被演绎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民间传说”,而且“以讹传讹”,误导民众,甚至歪曲科学(廖卉,1998).更有甚的是,由于地方管理者和民众的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滥采乱挖,使得一大批不可再生的珍贵化石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对人类自然科学研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第五,受前期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有不少人偏见地认为,古生物学在地层研究中已失去作用,因而一些基层单位很不重视古生物地层工作.在某些古生物学相关行业,一些部门和基层领导对古生物学工作重视不够.例如在区调工作中很少布置化石采集鉴定工作量.在许多新区,生物地层工作水平有所下降,而古生物地层工作是需要野外和室内较多的投入和比较专业型的人员才能完成,尤其精细的古生物地层研究更需要耐心和投入,这与当前普遍追求的高效益时代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古生物学在许多基层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许多古生物学家也常不易跳出传统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新时期的古生物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古生物本身,更需要注重借助古生物来研究整个地球,要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生物及其作用对象的各个方面.除了与生物直接相关的环境和地球表层系统外,甚至还要通过古生物来示踪地球深部过程或地外事件,例如板块运动超级地幔柱活动外星撞击等事件,因为这些重大事件都会在生物界的发展和适应过程中留下可靠的印记.由此可见,当今古生物学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古生物学教育肩负有重大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已经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一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古生物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4、古生物学教育的途径

21世纪的古生物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3个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即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非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其中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是调整课程设置,适应科学的发展;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关键是改革教学内容,顺应社会经济和建设的需求;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培养各类社会服务所需要的人才.

4.1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从事古生物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探索和传承古生物学文化的专门人才,他们肩负有维系和发展古生物学科学的历史重任.20世纪的古生物学经历了从门类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的渐进演变历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Newell,1987;殷鸿福,1994b;Goodwin,2006).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绩.也使得古生物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力也不断增强.21世纪的古生物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进步和人类认识的飞跃,微观领域的地微生物学和宏观领域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催生了“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它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领域,其基本内核是从地球历史的角度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关系(殷鸿福等,2008;童金南等,2010).由此可见,地球生物学应该是古生物学在新时期的跨跃(谢树成等,2006).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又都是新世纪发展最迅猛的龙头学科之一,因此可以预见地球生物学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古生物学的本质是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结合,因此在传统的古生物学专业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都特别兼顾了地质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的核心科学内容.相应地,在新时期的专业古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对其主干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既要引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也要注意吸收这些学科领域的一些新的知识内涵,以满足新兴“地球生物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需求.因此可以认为,调整和重新规划与地球生物学相关课程并更新其教学内容是进行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表1摘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含原北京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几个代表性阶段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设置情况,其基本上反映了各阶段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波动比较大的是九十年代以后,当地层古生物专业被撤消之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采取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选择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只学习“古生物地史学”(一般为70学时),到后一年半的专业方向学习阶段再选择性地学习一些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并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入21世纪后,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简化,在专业化学习阶段通常保留的一般只有“微体古生物学”“地层学”等,但阶段性地探索新增有“化石鉴定技术”“生物地质学”“地球表层学”等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前沿性的课程.然而,这显然达不到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目的,于是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转嫁到了研究生阶段.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虽然学生可以采取补课的形式来充实基础知识,但缺乏系统性有规划的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年来古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我们认为专业古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还必须从本科教育开始,依据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当前古生物学专业化方向(地质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体制,重新规划古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古生物学课程仍是必须的,包括普通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态学地层学等,但必须增加一些地球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或者将这些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融合到本学科的其他基础课程中.鉴于课时总量的控制,除普通生物学外,其他课程可以考虑作为本专业方向的重点选修课,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古生物学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重点选修课,以使得本专业学生具备探索古生物学实践应用的基础知识.如果在本科学习阶段能够在这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专门科学训练,可望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好古生物学专业基础,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型古生物学人才,从而推动古生物学的科学发展和实践进步.

4.2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地学其他专业,甚至相关的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古生物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科研教育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能够应用古生物学,运用古生物学知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所在领域的科研或实践活动.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针对的教育面最广,也是各界学者从业及讨论最多但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地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般说来,这方面的古生物学知识教学课程比较单一,即古生物学,或称为古生物学基础古生物学概论等,也有与地史学或地层学合在一起称为古生物地史学或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等.只有少数与古生物学相近的学科专业有时还增设有其他与古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等.由于这些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课时上明显少于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相应的课程,常规的处理办法就是压缩其教学内容,但保持原课程内容体系.例如对于80学时的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要求学生掌握8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而相应地对于40学时的非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4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当年以古生物化石作为地层年代确定的主要手段的地质工作中并未受到广泛质疑.但自20世纪后期其就受到明显的争议,也致使许多非古生物学专业同行认为古生物学在其研究中失去了作用.这不仅影响了古生物学的科学地位,而且直接影响到古生物学在实践应用中的潜能开发.由此可见,这方面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当前已不再有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极少数学校新开的古生物学专业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而在培养的后期进行古生物学专业化本科人才培养.但即使这样,接受古生物学专门教育的人数也十分有限,因此古生物学教育的主体仍是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当前针对这类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只有一门“古生物学”或“古生物地史学”,或其他变化名称的课程,也即对于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古生物学知识传授必须贯穿在这门课程中.因此说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进行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也是针对非古生物学的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其基本方案已经体现在近年出版的《古生物学》教材中(童金南和殷鸿福,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同时也修编了针对非地质类专业的《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教材(杜远生和童金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改革精神是5个“强调”,即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强调科学体系教学强调研究方法教学强调科学应用教学和强调与科学前沿和学科发展结合.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科学前沿和实践应用需求(童金南和殷鸿福,2008,2009).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尝试对于当代科学和实践中古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一次古生物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一位专家对高校古生物学教学提出一条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意见.他认为当前形势下高校的古生物学教育应该重点教会学生3个问题,即什么是古生物?古生物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研究古生物?显然这最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但前两个问题则是所有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鉴于此,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应该着重于古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古生物学应用两个方面.由此看来,进一步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是要进一步缩减门类古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但要大大加强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古生物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古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4.3普及古生物学教育

生物教育论文例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课外资源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各项能力均处于形成中,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物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积极渗透人文教育,以生物知识讲授为着手点,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利用生物教材内容,挖掘人文教育因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一种媒介,还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和依据。教师需以生物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信息实施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和潜藏的深层意蕴,通过对教材的透视为学生传达部分生物学方面的本质信息,让他们感受人文信息的普遍存在。而且教师需利用生物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比如,在讲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心脏,心脏由什么组织构成,有什么功能,使其清晰地认识到心脏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表层生物信息为学生讲述心脏在人体生命中的关键功能,亩上升至生命意义和珍惜生命的人文教育的高度,并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心脏潜力和增强体质。如此,教师借助生物知识特点引领学生探知生命的奥秘,让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带着人文情感进入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生命的特性,还能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意识。

二、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增强人文教育效果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需着重挖掘理论知识中的人文信息,还需结合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在实验观察、操作、分析和探究中受到人文教育,从而增强人文教育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借助实验目的展开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因素的存在,深入分析生物知识中蕴涵的人文信息,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究生命的奥秘,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从而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并且增强人文素质。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导入新课: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消耗的氧气是通过什么途径补充的呢?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出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让学生观看实验,思考回答问题: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然后,教师可演示“金鱼藻释放氧气”实验,设计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实质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氧气,意识到人类和植物的和谐统一,树立爱护植物的人文意识。

三、积极开发课外资源,拓展人文教育范围

生物是一门自然类学科,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离不开课外资源的开发。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以此拓展人文教育范围,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和社会,和他们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原始事物。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让他们带着个人对自然生物的认识摄入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提升人文教育质量。

在这里,以“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大自然学习和感悟生命,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可先设计问题:每天与大家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然后,教师可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调查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每一小组展示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为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提升感悟,可设计问题:在调查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有什么收获?这样能够让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在初中生物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还能帮助他们健全道德品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不断拓展人文教育范围,全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生物教育论文例4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2.1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三生教育”不仅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认可教师能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入,将所有的知识能够系统整合传授给学生。将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协调,形成教育的推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三生教”。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要能够亲自管理并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三生教育”有更加立体的理解。例如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维持生命并保证有长久不衰的动力,在未来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并促进自身的长远进步。

2.2创新“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在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方法上,需要采取正确的现代教育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积极性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人文和科学精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不断创新生物学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变生物教学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倡更加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保证有积极的教学模式,推崇自主教学模式,能够积极的进行研究,将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经典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学相融合,充分展现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推进三生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

生物教育论文例5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 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 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 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 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 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 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 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 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 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 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 育, 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 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 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 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 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 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 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 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 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 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 ,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 、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 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 、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 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 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 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 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 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 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 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 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 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 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 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 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 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 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 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 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 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 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 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 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 ;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 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 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 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 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 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 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 、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 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 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 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 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 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 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 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 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 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 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 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 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 心和精神动力。

生物教育论文例6

初中生物课程比较多元化,与高中不同的是,初中生物讲究深入浅出,让学生对生物这一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应用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指导,开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首次学习生物课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爱生物吗?能举例说出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吗?”接着联系学生的答案,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的生物。现在的生物学正飞速发展,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举例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生物学的研究事例,并对现在我们生存环境中面临的危机畅所欲言,比如说:环境问题、资源匮乏、森林破坏、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课程资源,能否与学生缩短师生距离。

(二)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与生活接轨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多数学生并没有抱着非常专业的态度去学习,仅仅是作为辅助科目去了解,而且初中生物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和一些重要的课程学习。为此,教师尽量不要通过硬性灌输来进行教学。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要想开发出更多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与日常生活接轨。第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不要采取古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与学生多沟通,多列举一些自身的生活感触和生物案例,鼓励学生去联想他们的生物案例和生活方式,找出其中的差异,提高生物学习的互动性。例如,在《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节的教学中,讲到激素调节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片、列举事例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各激素的作用。教师再结合学校要求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在8—9小时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长激素在青春期有一个分泌高峰,一天中晚上分泌的生长激素比较多。如果睡眠受到干扰,除了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之外,由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身高的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睡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第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才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不要让学生有束缚感,更加不要让学生过于亢奋,应利用生活语言和生活动作行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兴趣学习。例如在开展《人的生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母亲怀孕辛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道具来演绎母亲怀孕时的各个不方便动作,促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的艰辛。第三,生物教学情境创设,可以适当的邀请家长前来听课,提高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沟通,为教学添彩。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实践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应用该理论指导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其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多个方面的细节。第一,必须保证联系生活实际。很多教师的确列举了生活实际,但与学生的距离较短,炒饭、做菜这一类的生物原理,家长几乎不会让学生去实践,因此该类课程资源仍属于理论。第二,应广泛开展生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了解生物资源。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生物知识讲座,以拓展和延伸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饲养家蚕、果蝇等;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在学校的空地上种植当季的蔬菜,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认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况以及播种条件等等。此外,生物教师还可以将探究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开展讨论。

(二)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的实践,还应该结合生物探究课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发全新的研究领域和课程,可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全面进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更大的保障。本文认为,结合生物探究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展开:第一,研究与社会贴近的课程,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等,这些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第二,校本课程在实践前,需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不可直接投入,避免对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造成影响。第三,校本课程仍然要遵循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超出指导范围的课程可做研究,但暂时不要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否则会与当下的教学构成冲突,不利于教学工作发展。

生物教育论文例7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教育;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26-01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其目的是传授人文知识,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有效结合。高中生物教学除了传授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和人文教育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1)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成绩,学校、老师、家长以每次成绩排名作为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考试的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此外,生物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乏味枯燥,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低迷状态,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的开拓。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根本宗旨,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和纪律严明的综合性人才。要积极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就要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学生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两者齐头并进,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完善学生的人格,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到科学的发展上,更多的应该是人类的自我反省。人们在巨大的利益和财富面前往往迷失了自我,再加之缺乏人文思想教育,才产生了如此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教育,能在促进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得以提高,使社会发展得更加和谐健康。

(3)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现在是经济知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呈现出经济、教育以及科技等多领域相互融合的趋势,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将人文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多层次发展和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竞争力,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高中生物教师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要将人文教育渗透进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了解生物概念内涵,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带动学生充分挖掘生物概念的内涵,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分为两方面。一是珍爱生命教育。近几年,青少年不珍爱生命的现象偶有发生,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问题的出现反映了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同时,也说明了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忽略。而生物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生命现象,正好与生命教育接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二是尊重生命教育。正如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学生出生家庭、智力发展、个性差异不同,因此,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讲解生态知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就是运用生态学知识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进行研究,进而规范人的行为以及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损害。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科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未知的世界。生物学科是以观察与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生物奥秘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些实验活动,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求知欲。

三、结束语

将人文教育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解决了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偏执,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十分重要。

生物教育论文例8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直接的研究对象虽然不是人,但是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研究目的也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的对象是医学生,其走上岗位后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人,研究的是人的疾病,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医生除了研究疾病外还要了解患者,研究人,懂得有效沟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社会。真正意识到疾病-人-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崇尚“医乃仁术”,这是对医学人文精神最深刻、最本质的概括[5]。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生学医过程中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学习,整个过程中,除了教育好学生基本的医学原理外,重要的就是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的培养和教育,让医学生学会了解患者,有效和患者沟通,学会关心患者,爱护患者,进一步有利于医德的教育。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学科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矛盾的不断激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医生的医德医风要求不断提高。对承担着教育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医学院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医学院校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学改革中就是要不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各个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科,更有效地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总体需要

现代的医学教育除了教学生医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外,还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突出个性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生的需求正发生着转变,原来只是简单的需要掌握一定的医术,到未来需求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复合型人才,除了会看病,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协调和服务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用医学人文知识武装自己,帮助其树立新的疾病诊疗观、疾病预防观,提高其的服务和协调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为病人服务。

1.4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医患关系

目前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医院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药品的收入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6];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不良,导致医患沟通不足[7];疾病确诊率达不到患者的期望,目前疾病确诊率约为70%,抢救成功率为70%~80%[8]。2.5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思想偏差[9],医学微生物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把这少部分人转变,同时可以避免新媒体技术对教育内容的极大冲击作用[10]。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2.1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单看其知识水平的高低,还要考虑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对医学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视,而事实上,有些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较高,但是人文素质较差。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2.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大课堂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展PBL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学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2.3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简单地把课本知识讲完就可以了。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不能把自己限制于教师的角色,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就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要做到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医学人文关怀和精神的传递,所以,教师本身要学习领悟医学人文知识和理念,在授课中不单教给学生知识,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教给学生和感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的爱心、关怀别人之心、理解别人之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他们当医生后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2.4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除了第一课堂的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在第二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医学生在浓厚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中,逐渐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结合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在第一课堂教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实践、竞赛和科研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知识氛围,对医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11]。

生物教育论文例9

二、微生物世界的“机器人文化”

乍一看,是否有些科幻?其实不然,机器人文化早已在我们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生产车间里的各种机械臂、家居中的扫地机、跳舞机器人,再如开发中的陪宇航员聊天的人形机器人等。它们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是改善生活品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手,另外,还是人们“懒文化”的一种体现。学生可能会问,机器人文化是人类高度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此微小、如此低等的微生物会有吗?请大家发挥想象力,试问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有何不同?如何进化而来?真核微生物中有各种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这些细胞器对于真核微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提供着通用能源ATP、各种养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等。说到这,可能有人不认同,细胞器不像人体里的各种器官吗,怎么会是微生物创造的“机器人”?让我们回想一下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诞生,它们是如何成为微生物结构的一部分的。简单而言,就是在距今二三十亿年前的地球上,某些个体较大的原核生物将具有有氧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的小型微生物细胞吞入体内,通过长期驯化将其功能化为细胞器来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力。这个细胞器的演化发生在遥远的前寒武纪,但至今还可以找到诸多证据,包括细胞器膜结构、核糖体结构和基因等来证明其合理性。说到这,是不是对微生物有了肃然起敬之感,这么简单的生物就懂得将那些关键功能“包工”给“机器人”。如此说来,人类的“懒文化”不是我们独有的,而是来源于“老祖宗”———原始微生物。另外,微生物当中有没有作恶的机器人呢?从某个角度来看,病毒就是如此。病毒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是一种生命形态,有科学家推测病毒的核心就是从原始生命基因组中剥离的一小段基因所构成的,如果把病毒理解为微生物无意间制造的微生物“机器人”,是不是更形象一些。讨论到这里,有没有产生一种想法:原始微生物可以将小型微生物“机器化”,我们人类可不可以这样做?其实,人们早就开始利用各种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产生各种能源物质等,但微生物毕竟是生物,它要生存,就要消耗营养,产生代谢物,扩增种群,这些必要的生命活动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安排给它干“正事”的工作效率。可不可以构建微生物“机器人”,让它只做人们设计好的工作呢?这一想法在前几年由海洋微生物学家CraigVenter提出,不过他说的不是微生物机器人,而是“合成”新生物。但由于牵涉到伦理学的问题,此想法应该还处于凝聚共识的阶段。不知这位科学家的想法如何形成,不过这一研究设想可行性是存在的。原始微生物早就在几十亿年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且获得了成功,也为之后高等生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当然,伦理上的研究讨论有其必要性,我们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三、微生物世界的角色分工

人类关系社会化后,角色分工越发明显,每个人在不同时空中都处于特定角色。每个人清楚地认知和执行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角色,对于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就如学生在大学中做好学习者的角色,在家里为子女的角色,在社团活动中为组织者、参与者等角色。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当然也存在着“角色分工”。通常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学过微生物的学生自然了解微生物中还有扮演生产者的蓝细菌和显微藻类,它们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陆地上的植被。当然,作为消费者的微生物也同样重要,要知道从原始生命诞生之后的20亿年时间里,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系统中扮演着所有的角色。如今社会职业角色日趋多样化,新型职业不断涌现,每个人都向社会的其他人提供着某种服务,享受着他人提供的服务,这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微生物有没有这般细化的分工呢?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需求,微生物需要什么呢?各种各样的营养物、稳定安全的生存空间等。这些微生物的需求都有相应的微生物类群提供着,如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固氮菌提供着氮源、产酸菌溶解矿物质释放矿质元素等。这些微生物提供的“服务”,也早已被人类加以利用,例子随处可见。角色特征是不是就只有人类独享了,有的稳重、有的急躁、有的投机、有的无私。万千世界充满着各种可能,微生物身上自然有这些特征的影子。例如,土壤中分解腐殖质的土生性微生物常年种群密度稳定,而土壤中的发酵性微生物种群就“急躁”地大起大落;偏利共生关系中总能找到无私的一方,而混居在一起的微生物中不乏机会主义者“抢食”其他分解菌通过胞外酶分解的有机营养物。讲到这,有没有找到跟自己有点像的微生物呢?

生物教育论文例10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实施案例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之前,先给每位学生发一个网兜.要求每一位学生将大于七八公斤的书(约20本课本)装进网兜,然后将网兜系于腰间.(学生非常好奇,并感觉很好玩)老师按照教材安排,先述高等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分化各组织和器官,直到发育成一个幼体.在引导学生学习胎儿发育过程时,首先让学生看胎儿各发育阶段图和胎儿、脐带、胎盘的关系图,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胎儿产生的废物靠谁排出?怀孕对母亲造成哪些影响?”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妈妈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随后,安排学生观看正式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青春期教育VCD音像资料“母亲在分娩时的真实录像”,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分娩录像让学生体验到了母亲生育的艰难和不易,学生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随后让学生将自己带着七八公斤的书坐40分钟的感觉讲一讲.同学们七嘴八舌,这时他们也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并亲身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艰辛,自然地产生了对父母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实践说明,感恩需要感悟,感恩更需要行动.学生在感悟和行动中学会了感恩.

三、在生物科技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各类生物科技活动,开展感恩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每年都有许多以生物学为主的科普宣传和科技活动.如:“爱鸟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卫生日”、“艾滋病日”等,各种环境保护、自然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周年活动日等.课题组、团委和学生处结合,组织学生利用每班的黑板报、橱窗配合学校的活动进行宣传,要求在宣传中加入感恩大自然、感恩亲人、感恩生命等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进行了体验,受到了教育.

生物教育论文例11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 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 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思想教育 内容更为丰富。

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 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 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 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 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 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 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 作用。

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 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 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 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 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 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 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 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 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 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 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 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 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 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 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 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 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 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 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 宣传活动 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 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 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 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 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 反面;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 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 进植物生长;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 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 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 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 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 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 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 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 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 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 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一个知识点渗透的 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 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 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 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 自己身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 行为习惯。

例如,《生理卫生》课本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 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 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 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 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 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 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 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