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政治社会论文

政治社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2:50

政治社会论文

政治社会论文例1

关于“文明”的概念,西方大多数进步思想家和学者是从“进步的文化”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文明”是特指与蒙昧社会和野蛮相区别的历史阶段,是反映历史(文化)进步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显然,政治文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国家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权利、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文化和理念、政治运行规则和政治行为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沟通和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政治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政治智慧的运用艺术,是人们改造世界所获得政治成果和政治发展和进步状态的总和,是人类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色且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政治文明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和不断演进的。

事实上,人类开始他们的政治生活以来,就不断探求政治生活的奥秘及其本质,思索人类和政治共同体的关系,设计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生活模式、追求和谐、美好的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是与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越发展,社会越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就越高。人类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是在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过程,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又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发生改变,旧的文明衰落了,新的文明又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由此推动政治文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任何政治文明都不是抽象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穿越了悠久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古代文明,经由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进入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从政治文明的国家制度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推进到了更高层次。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有序运作的构架机制,体现为各种政治要素的内容及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及其原则的法定性、制度性规定。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和政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和活动。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5页。)“使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注:《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因此,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度民主。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党的有效领导保证了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本质;依法治国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民主政体,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人权和民主权利的根本手段。这三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外在表现和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具体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具体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

第二,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家形态加以分析,还应从公民形态来进行考察;这是因为人类的存在,一是作为个人的人存在,二是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类的存在。人类政治生活可以分为国家形态和公民形态两个层面。从公民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垄断和享有政治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真正享有政治权利,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自由,表明的是公民作为政治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依法治国并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

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政治生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完善为最终目标。人类社会政治权利是随着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自由权、平等权和民主权,直接参加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来参与分配利益的权利和决定资源增益的权利,可以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通过选举权来选择公共权力行使者;通过代议制等形式来行使制宪权、修宪权和普通法律创制权;通过被选举权、任命等形式行使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限于对公共事务的决定,还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以及获得政治生活信息的权利等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确认最广大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日益完善的政治利益的表达机制、政治信息的传递机制、政治决策的参与机制、政治权利的实现与保护机制、政治利益整合机制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态。

人类政治权利的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是政治文明内容不断拓展从而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早期人们参加议事等简单权利,扩展到今天以公共事务决定权、担任国家公职权、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体现在功能上的深化,使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成员在政治中的自主程度的提高。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实效性也越来越提高。

第三,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家制度形态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形态来考察,而且不需用从文化价值形态加以透视和考察,这是因为任何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都是与文化价值不可分割的。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视野需要超越制度和法律范畴的局限,向其背后更深的文化价值层次拓展。从政治文明的文化价值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主张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倾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趋向了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道路。先进的政治文化集一切优秀历史文化之大成,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方式演进的趋势。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主观心理因素的聚合”,“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注:[美]加而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C·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的政治心理、人民的基本价值观等。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主观领域,它规范政治制度,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是内化了政治行为规范,是一种无形的政治力量。政治文化包括认识性成份、政治情感性成份、政治价值性成份和政治理想性成份,由它们聚成一个整体,构成政治文明的底蕴。政治文化,又表现为显性的思想形态,即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政治思维传统的继承性。其中的优秀成果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到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到邓小平的《邓小平文选》江泽民的《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理论成果和精髓。

政治文化体现的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是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都会分别形成各自独特的政治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在当代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凝聚和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

政治社会论文例2

关于“文明”的概念,西方大多数进步思想家和学者是从“进步的文化”这个意义上  来理解和使用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文明”是特指与蒙昧社会  和野蛮相区别的历史阶段,是反映历史(文化)进步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  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  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  阶段上,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  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显然,政治文明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国家的产生和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是与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权  利、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文化和理念、政治运行规则和政治行为互相作用、互相依存  、互相影响、彼此沟通和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政治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政治智慧的运用  艺术,是人们改造世界所获得政治成果和政治发展和进步状态的总和,是人类解放的实  现程度的体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色且发展水平不  同,所以政治文明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和不  断演进的。

事实上,人类开始他们的政治生活以来,就不断探求政治生活的奥秘及其本质,思索  人类和政治共同体的关系,设计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生活模式,追求和谐、美好的政治  生活。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是与人类政治文  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越发展,社会越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就越高。人类  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是在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生生不息的过程,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又依据一定的条件  而发生改变,旧的文明衰落了,新的文明又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  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由此推动政治文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这是不以  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任何政治文明都不是抽象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人  类政治文明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文  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  程,穿越了悠久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古代文明,经由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  进入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  进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从政治文明的国家制  度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使工人阶  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使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实现了历史性  的飞跃,推进到了更高层次。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有序运作的构架机制,体现为各种政  治要素的内容及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及其原则的法定性、制度性规定。高度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府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组织和  活动。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是“新的真  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  5页。)“使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注:《列宁  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因此,对  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  度民主。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重要优势。党的有效领导保证了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人民民主体现了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本质;依法治国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  会为主体的民主政体,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人权和民主权利的根本手段。这三者有机  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外在表现和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具体化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具体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和有效运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

第二,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不仅需要从国家形态加以分析,还应从公民形态来进行考察。这是因为人类的存在,一  是作为个人的人存在,二是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类的存在。人类政治生活可以分为国家形  态和公民形态两个层面。从公民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垄  断和享有政治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真正享有政治权  利,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自由,表明的  是公民作为政治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  数社会成员,依法治国并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与基本自由的实现。

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政治  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政治生  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为最终目标。人类社会政治权利是随着社会经济、利益  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享有自由权、平等  权和民主权,直接参加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来参  与分配利益的权利和决定资源增益的权利,可以通过政治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社  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通过选举权来选择公共权力行使者;通过代议制等形式来行使制  宪权、修宪权和普通法律创制权;通过被选举权、任命等形式行使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  ,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限于对公共事务的决定,还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对公共  事务的处理,以及获得政治生活信息的权利等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确认最广大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而且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  确保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实现,保障人权的充分实现。日  益完善的政治利益的表达机制、政治信息的传递机制、政治决策的参与机制、政治权利  的实现与保护机制、政治利益整合机制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态。

人类政治权利的不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是政治文明内容不断拓展从而政治文明程度  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早期人们参加议事等简单权利,扩展到今天以公共事务决定权、担  任国家公职权、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体系。在社会  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加,而且体现在功能上的深化,使社会  成员对政治生活参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成员在政治中的自  主程度的提高。政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实效性也越  来越提高。

第三,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需要从国  家制度形态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形态来考察,而且还需要从文化价值形态加以透视和考察  ,这是因为任何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都是与文化价值不可分割的。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视野需要超越制度和法律范畴的局限,向其背后更深的文化价值层次拓展。从政治  文明的文化价值形态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  分化的政治理念,主张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价值倾向,使人类政治文  明的价值选择,趋向了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道路。先进的政治文化集一切优秀历  史文化之大成,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方式  演进的趋势。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

政治社会论文例3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功能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重要保障、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具有导向作用。现如今社会在高速的发展,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多元化思想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形成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保证人们的利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在坚持主流意识时,倡导形成包容、多元、互补的文化氛围,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

2.发挥社会教化功能,让社会拥有良好的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不断净化社会风气,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各种工作高效运转。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多元给管理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代的年轻人更加追求新鲜事物的刺激与享受,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教化功能,教育引导年轻人的心态,减少人们因为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所带来麻烦摩擦,减少社会问题。

3.思想政治工作能提高社会管理的应变性

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性格特点,在社会中每个人之间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不同人的生长环境,文化教育程度高低,思想水平状态都会影响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思想教育恰恰相反,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相对比较柔和。思想教育是将良好的社会观念,社会观、人生观、价值的判定在无形中传播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先进行判断什么是对与错,这样无形中的传播不会让人反抗。而且也可以填补社会管理中规章制度所带来的局限性。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像是一把尺子,能很好的丈量社会道德,社会规范。思想教育能提升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人们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回报社会,让社会良好运转,不断发展。

4.思想政治工作能促进社会管理的公平公正

我国拥有广大的人口数量,人是社会动物,在一起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社会公平、公正是最主要的,要想社会正常发展,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人人都希望可以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部分体系可能还在完善当中,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普遍让人们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时候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人们从认知思想上得到根本的改变,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让人们拥有幸福感,不会出现消极的态度,所以必须由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5.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协调社会关系

社会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必须有长久的眼光,从全局出发,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一隅,看问题不能片面。思想政治工作会拖动社会管理的有序运行,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了解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生活,民俗现状,尊重不同地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调整发展的方向及目标,让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体现。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完善到社会的机制当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们对于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事情的诉求,从而使社会高速有效地运作,让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政治社会论文例4

二、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致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由社会来主导的,在教化内容上都体现了阶级的政治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即合格的政治人。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培养献身祖国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除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手段外,还包括学校、政府、党团组织进行的正规的社会化活动,也包括社会和学生社团的自发的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要求开设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系统性、正规性、强制性和控制性。相比较而言,其他政治社会化渠道特别是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化手段,在调控性和反馈性方面效果较差,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除了主流的政治文化,也有非主流的政治文化和糟粕的政治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使大学生分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政治文化,摒弃不良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手段丰富、灵活自如有效缓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机动性不足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有效弥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强度不够、内容不深、教育不系统的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大学生从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而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系统和最快捷的政治社会化手段,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体”,是大学生成为政治人的必经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集中实现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认知水平。政治知识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础,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大学生才有可能形成相应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形成与完善政治人格;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掌握一定政治知识的个体,能动性、创造性的认识、判断、评价各种政治现象,把政治知识提升到更高的理解层次。大学生政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文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和正确的政治信念,以此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观念。大学生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素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自觉抵制非主流的政治文化,熟悉国家的政治准则,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

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大学生追求独立自由,有自己的思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但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冲动,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通常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意志等。当大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升华时,就会产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所以,政治信仰是大学生政治态度最高级的形态。个体对政治体系的强烈的认同意识可以对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保证国家的政治团结和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从网络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忠诚感和朴素的爱国意识,关心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过受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政治认知发展的制约,这种认同感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大学生认同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保证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之后,大学生作为政治人逐渐发展起来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观念趋于稳定,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评价和判断,不过由于大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政治实践,其社会化程度很低,容易受不良政治观念的影响,所以必需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彼此碰撞,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到学生当中,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异化、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盛行,政治信仰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政治方向出现不明确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抵御各种不良政治思想,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分析、判别政治思想的能力。面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和政治方向的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积极发挥作为其根本功能的导向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政治社会论文例5

二、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历程和激进策略分析

英国妇女政治同盟的运动从1905年正式开始持续进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结束了其激进的行动,转身投入到支持政府的战争中。在同盟成立初期,艾米琳夫人期待能以和平的方式取得女性的选举权,但独立工党建立的以终身为妇女争取权益的理查德•潘克赫斯特命名的会议大厅拒绝妇女进入的事情成为导火索,彻底打碎了艾米琳夫人对独立工党的期望,转而进入了“战斗”阶段,以“战斗”的形式争取获得女性选举权和参政权。1905年到1907年,同盟进入“战斗”的兴起阶段。在这段时间中,她们主要采用会议质询、公开演讲、示威游行等方式,战斗方式仍在的范畴,但却被贴上了“战斗参政者”的标签。1908年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HenryAsquith)成为英国首相,他坚决反对妇女获得议会选举权的政治理念使得同盟运动开始激化。同盟运动决定采取暴力行动,砸玻璃、烧毁信件、袭击政治家等方式遭到了警方的强烈镇压,其中“黑色星期五”事件最为惨烈。接下来的1910年、1911年、1912年三次《调停法案》的失败,女性议会选举权问题仍未得以解决,使得同盟的暴力行动开始升级。艾米琳夫人带领着同盟成员开始更疯狂地袭击政治家,在火车站、教堂等地纵火、安置炸弹、摧毁历史文物等等,同盟成员被捕之后进行绝食抗议,这一系列的暴力行为甚至带有了恐怖主义的色彩。

(一)在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参政运动过程中,其主要采取的激进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采用“战斗”的斗争策略。

艾米琳夫人总结了过去英国妇女的参政运动,认为温和、被动的方式无法取得女性议会选举权运动的胜利,决定采用“战斗”的方式。作为“战斗参政者”,同盟成员们将运动方式从运动升级为激进的暴力行动,从自发的行动到统一行动。艾米琳夫人多次从同盟成员自发的个人行动中得到启发,将砸玻璃、袭警、主动被捕入狱、狱中的绝食抗议等个人行为推广成统一的“战斗”方式,加大了对公共秩序的破坏程度,逐步将暴力运动升级,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企图通过给政府不断地施压让政府妥协。同盟参政运动的高潮期中,同盟成员充满了宗教似的狂热,同盟参政运动逐步染上了恐怖的殉道主义色彩。

2.充分利用宣传舆论的力量。

在艾米琳夫人领导的同盟参政运动中,开创了妇女运动充分利用宣传力量作为斗争武器的先河。她通过大量的公开演讲、游行示威等方式吸引社会舆论的眼球,同盟展开行动时会主动通知媒体同盟运动的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确保能及时发出针对行动的报道。关于同盟激进行动的报导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引起社会的评论。同盟成员向群众喊口号,宣传自己的思想,希望获得更多男性的支持和唤起更多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了扩大同盟参政运动的影响力,同盟还成立了自己的报纸———《给妇女投票权》———来进行自我宣传,利用这一媒介大力宣传自己的激进思想,增加妇女获得选举权的支持者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给妇女投票权》刊物的创办在英国妇女运动史上和英国传媒史上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3.充足的资金保障。

鉴于理查德竞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资金,艾米琳夫人特别重视同盟的资金力量。妇女政治同盟是吸纳资金能力很强的一个组织,一战爆发前,其在银行的存款高达4.6万英镑。这些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同盟成员的会费,同盟成员中有些来源于中产阶级家庭,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支持争取妇女权利的事业。同盟资金收入还包括同盟同情者的捐赠、集会门票、演说收入等,《给妇女投票权》杂志的单册发行量曾高达5万册,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三、英国妇女政治同盟参政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尽管同盟不断采取各种暴力方式向当局政府施加压力,却仍然未能成功取得女性议会选举权和参政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艾米琳夫人带领着妇女们放弃了激进的运动,转身投入了支持政府的战争中,将妇女政治选举权与英国现实政治结合了起来。在战争中,妇女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打动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统治者,从多方面支持战争、参与到战争中去,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部分女性在1918年获得了议会选举权。

(二)通过对1905年至1914年英国妇女政治同盟参政运动的分析,总结出同盟参政运动失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同盟运动所采取的“战斗”的运动方式,这种暴力的方式虽有积极的影响,给政府和公众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但后期的暴力运动则变得有些疯狂与恐怖,使人们产生了消极的反应,甚至在同盟成员内部对暴力运动的态度都产生了分歧。

同盟的演讲和集会等行动为其争得了更多的男性支持和女性的参与,然而,同盟运动的纵火、焚毁公共建筑、安置炸弹等事件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引起了社会恐慌,原本对同盟参政运动的支持者们的态度也由于其过激的行为发生了转变。被时间拉长了的激进的运动使得群众的态度由正面积极支持转变为消极的、反对暴力,同盟的正面立场被削弱。

2.1905年至1914年的同盟参政运动虽然在英国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宣传,造成强大的政治运动声势,但人们对这个运动的评论多数都是消极的、贬义的。

新闻报道中多使用“失控”“疯子”“罪犯”等邪恶的词汇来形容妇女成员,许多漫画杂志中用名为“战斗妇女参政者”等的漫画丑化了同盟成员和运动方式,名为《尖叫的妇女》漫画中“战斗参政者”的形象为穿着邋遢、歇斯底里大声叫嚷着投票选。许多媒体评论同盟参政运动是反对政府的斗争。同盟运动的宣传策略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政治社会论文例6

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践

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点: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时,开展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批评建议权”教学探究活动。对于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有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学生已经理解,但是让他们对国家事务进行批评与建议,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我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是“给校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以网名给校长信箱投信,谈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提出批评与建议。学生有感而发,针对学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状况、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评价纷纷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尽管意见不是很成熟,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体会到了“主人翁意识”——公民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途径有序参与政治文明建设。

三、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很多老师会说,“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啊!”并以此为借口不去开展实践活动。其实,实践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上腾出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或者在寒暑假的时候,或者选择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正轨的时候,这样灵活组织安排,就会使时间比较充裕,也会使学生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比如,学习完《珍爱生命》以后,了解长假,我就要求学生在假期时学校的安全教育,观看安全教育视频,并根据自己长假期间的经历来制作手抄报,题材可以是防火、防触电、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制作完成之后,等到开学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次活动,既让大家互相学习安全知识,又寓教于乐,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视觉和个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改变了其原来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灌输道理的错误认知。

政治社会论文例7

二、关注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选用相关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政治课和时政是密切相关的,若政治课堂脱离了时政,单纯的进行思想理论的教授就失去了政治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选用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无疑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时,教师可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时政来引发学生对这类信息的关注,从而对本课产生期待和兴趣。与社会现实题材相关的视频短片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间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注现实,重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政治学习的亲切感

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促进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将道德知识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开放成果辉煌》这一节教学时,可实现设计改革前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项目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周围的亲戚好友,在他们具体的生活经历的前后变化的记录整理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其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新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要将政治课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向结合,教师就要增强二者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乐观心态。社会现实的问题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教师要对其挖掘利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就有了更主动和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投以关注,将初中的政治课上好,要求学生从教材章节的主题着手,亲自访谈、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图文资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础上,使活动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充实。此外,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从内容到活动、从活动的过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注意事项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确保形式灵活,切忌死板教条

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要有创意、灵活多变,切记墨守成规、在教室或学校内搞“闭门造车”。可选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可组织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的那个,重要的是能被学生喜闻乐见,调动其参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认识。

(三)倡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投以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利用它来开展初中的政治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有理有据有度地对其进行适时总结,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了主体。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总结,严禁走马观花、难以深入,特别是三分钟的热度更要严防。还可在活动展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收获、说感想、讲打算,将“明理导行”落到实处。

政治社会论文例8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人说我国的国土象一只雄鸡,但如果把我国的海洋算进去,我国的领土更像一把火炬。保护我们的蓝色国土是我们的责任。

近年来,人们在谈论蓝色国土的时候对南海问题投以高度关注的目光。所谓南海问题,即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其实质是东南亚某些国家否认我国在南海U形断续线内的,从而非法占据并大肆掠夺资源。争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领土争议和海洋资源开发权归属。[1]南海问题作为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国家、历史、法律及敏感的现状,使其成为政治学、历史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南沙群岛地处广阔浩瀚的南海南端。

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中分布最广,位置最南的群岛,位于北纬4度到11度30分和东经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间,有230多个岛屿、礁滩和沙洲,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总面积24.47万平方海里,现属海南省辖区。南沙群岛地处热带,渔业资源特别丰富,富含海藻、海带等热带资源,以及非常可观的海洋能源和盐业资源。此外,南沙还蕴含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估计,南沙西南直到沙捞越的广大地区,是亚洲大陆架3个最大的贮油地区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发现南沙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储量丰富,估计总储量将近二百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储量分布在中国海域。

南沙西邻越南,东濒菲律宾,南临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向北续西沙、中沙群岛与海南岛相望,是中国传统海疆的最南端。在战略上,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的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南方海防前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

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中国人是在长期的航海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南沙群岛的。这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时万震的《南国异物志》、东吴将领康泰的《扶南传》等书里均有记载。这些记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居住和生产经营的土地的认识,在国际法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发展的过程来看,古代中国对南海群岛的发现足已证明中国对南沙群岛享有无可争辩的领土。南沙群岛不是“无主地”,而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权以任何名义改变南沙群岛属于中国这一法律地位。

中国人民在发现南沙群岛后,最迟自唐宋以来就一直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经营活动。晋·裴渊《广州记》云:“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昔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此外,南海诸岛上陆续发现、出土的历代遗物、遗址更是有力的佐证。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情况。《更路簿》是中国人民明清以来开发南海诸岛的又一有力证明。民国以来我国渔民开发经营南沙群岛的史实,中外史料均有记载。[3]

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还表现在一系列持续和有效的政府行为。自唐贞元以来,中国已将南沙群岛列入了中国的版图,至明、清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大量的中国官方文件、地方志和官方地图都记载了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沙群岛的管辖,并将其列入中国的领土范围。比如宋朝宣布对南海群岛行使管辖权。《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记载:“广东濒大海,海外诸国皆内属”,“公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海道几万里”。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直至本世纪初,中国政府一直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对南沙群岛行使着和平管辖。1932年和1935年,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20世纪30年代,法国曾侵占南沙群岛的九个小岛,中国政府及时进行了外交交涉,中国渔民进行了有组织的抵抗。民国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维护的措施,如给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作业的中国渔民和渔船发放中国国旗,组织对南沙群岛的历史和地理调查,由政府地图出版审查机构重新命名和审定南海诸岛包括南沙群岛的群体和个体名称等。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南沙群岛。中国为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南沙群岛进行了不懈努力。1943年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布,此次战争的宗旨之一是“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要求日本归还的中国领土当然包括南沙群岛。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立场。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国于1946年收复南沙群岛,同时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包括举行接收仪式和派兵驻守,绘制南沙群岛地图,重新命名南沙群岛及其群体和个体的名称,编写和出版最早的南沙群岛地理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归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

直到20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提出任何质疑。而20世纪70年代后,风云骤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整个南沙或其部分岛礁提出要求,并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而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对南海问题强烈关注将并采取手段无端介入南海事务,插手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遇到了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陆地空间和资源上的危机使人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成为时代性的热潮。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化过程的加速。海洋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海洋不仅是大国博弈的对象而且常常是地区问题的敏感点,海洋政治成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成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空间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探索的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海洋政治,即围绕海洋的国家对外政治行为、战争与外交,成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海洋制度的衰落,新的安全威胁出现,海洋政治的主题远远超出传统范畴,从控制海权到追求海洋利益的多元化,海洋问题如跨国捕鱼、远洋航运、海底资源的开发与分配,海域和大陆架的划界,海洋污染与生态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打击海盗、偷渡、海上恐怖活动和非法飞越、广播等,在国际事务中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国际政治、外交领域重要的主题。沿海国与岛国为在海洋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加强海洋战略研究,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尽管海洋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因海岛和海洋资源争端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单纯使用军事手段已不能达到控制和利用海洋的目的,这就使国际海洋政治、外交事务日趋繁杂,促进海洋国际组织的制度建设和相关国际合作的发展。

南海诸岛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其从来就没有成为过问题。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1967年间联合国东南亚大陆礁层探测团提出报告说,中南半岛和南中国海地区大陆架油矿丰富,有210万立方公里的储量,相当于中东各国或委内瑞拉加上墨西哥海湾附近与美国东南部沿海油藏之总和,而且含硫量少,品质优良。美国亨特号探测船在美国海洋研究所指挥下,曾于1969年6月至8月间,五度在中国南海地区进行探测。根据其探测报告显示,此一海域均以基盘为火成岩的海底山为主,山与山之间均有因沉积物形成的盆地,且盘地边缘均向上尖灭,形成地层封闭。海坪周围的地层封闭,有储积大量油气的可能性。虽然此次探测所用的仅为普通性质的闪电反射法震测,必须做出更详细的地球物理勘测才可确定,但是此项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

第二的层面是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美、日的能源之路。正因为如此,决定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国对能源――石油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抗不见。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没有哪个国家会对石油的来源和运输问题视而不见。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提出要求,主要是因为南海被相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则主要是因为担心并认为承认中国一直强调的南海地区的,中国就会完全控制南海,就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同时也使得他们遏制中国的战略彻底失败。因此,这些大国总是变着法的支持南海周边国家和中国对抗。

我国需要南海地区和平,并南海各国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规定,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不过《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只是一份政治宣言,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倒是各方领导人一言九鼎的承诺,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军事专家分析指出,按照这个宣言,有关国家今后将不允许再占据南沙群礁并在上面建碉堡、飞机跑道等军事设施。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避免冲突的爆发创造客观条件。南海问题在现阶段,只能依靠外交斡旋和外交技巧进行巧妙周旋,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国家的利益。[4]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我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国防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当今的世界以事变为转折,处于重新洗牌的维妙关口,后冷战时期的国际舞台上演的依然是大国博弈。面对多事之秋的南海,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中国是政治舞台上的大国,但还不是强国。而且大国政治中的中国总是遇到警惕的目光。还有,在东盟10+3中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小心有人希望南海地区成为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持消极沉默和无动于衷的态度。国际法中的“领土变更方式”涉及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以及民族自决、公民投票、收复失地、交换领土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先占”、“时效”和“收复失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不以武力相威胁”也同样,但事实上的占有和占领即使是非法的,也有一个时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一种沉默的默认,为避免“默认”和“时效”,要有积极和及时的应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坐失“先手”。

海洋军事力量是大国海洋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马汉说得明白:“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5]海上力量是海洋权利自我实现的工具,特别是自人类进入国家时代后,情形更是如此。当然基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爱好和平的传统,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行和平外交的大背景下,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思维取向一定是冷静的和平的友好的。而不是锋芒毕露、穷兵黩武的。现今中国需要的南海,是和平的南海而不是战争的南海。

参考文献

[1]崔荣伟.国际机制与南海问题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10.

[2]南沙争端与中国海洋战略[EB/OL]

/read_art_sub.new.php?b=144481797&a=1096,2004.4.21.

政治社会论文例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1]十六大修订的党章也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P14)这样在理论上明确而郑重地提出政治文明概念,在实践上强调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明”这个概念,马克思在150多年前曾提到过。他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说到“执行权力”时,提到“集权制和政治文明。”[3](P238)然而,究竟什么是政治文明?马克思没有作具体解释。大概他的意思是,政治文明就是指文明地(而不是野蛮地、专制地)执行政治权力。此外,马克思多次讲过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活”,但没有再提“政治文明”。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也都没有明确使用过“政治文明”概念(当然,这不等于他们没有说到过属于政治文明或者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东西)。大约在1990年前后,我国学术界开始有学者提出并研究社会政治文明问题。不过应当说,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一次高层次的、全国性的大会上,首次明确而且郑重地提出政治文明概念,并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在党的十六大,江泽民还把政治文明概念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写入工作报告之中。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准确界定“政治文明”这个概念?笔者认为,政治文明应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先进的政治理念指导和支配下制定出来的社会政治制度,贯彻实现政治制度的社会政治管理以及人们政治行为的总和。也就是说,政治文明包括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管理和人们的政治行为三大部分。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中基本的政治领域和主流的政治生活。笔者看到,也有的论者说政治文明“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4]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政治意识不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应是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准确地说,只有先进的政治意识、政治理念,才是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可是,政治制度跟政治意识不同,政治制度虽然是在先进的政治理念指导、支配之下制定和贯彻实施的,有着观念特征,但毕竟表现为条文性的、带有强制性的政治管理原则和规范,且有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人们的政治行为作为客观保障和贯彻实施手段。某种政治制度一旦制定出来,就会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力量,强制性地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影响社会的秩序、面貌和发展进程。所以,政治制度不等于政治意识,不属于精神文明,而应是属于政治文明。政治制度还是政治文明中最主要的东西。社会的统治者、管理者就是直接按照政治制度来进行政治管理的。一个社会中的不同政治力量,也是主要针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来进行或者维护之、或者改革之、或者推翻之的政治活动的。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知道,社会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范畴。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会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越来越提高,这就是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关于社会文明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作出不同的分析。

由于人类社会的最基本领域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即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所以,标志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社会文明,就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大文明。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是这个社会中的人们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标志这个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是这个社会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积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标志这个社会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而由于人类社会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有机体,是人们组织结合起来的自控制、自管理、自更新的统一整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依赖并相互交错,才造成了具体社会的存在,由此便就又形成了社会结构中的经济、文化和进行社会控制、管理的政治这三个方面,所以,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也会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分别表现为社会经济建设、经济生活中的物质成果,和社会文化建设、精神生活中的精神成果,这也就分别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方面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便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标志一定社会在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面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定社会的文明是由一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5]而在社会文明的三大组成部分中,政治文明不仅是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还起着特殊的控制、管理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的作用。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从人类文明的横断面看,政治文明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前提,又是联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中介桥梁。”[6]

社会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内涵不同和存在形态不同。物质文明的存在形态是物质成果。精神文明的存在形态是精神成果,即人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观念。政治文明的存在形态是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管理和人们的政治行为。

同时,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单就政治文明来说,它要依赖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要以物质文明为物质基础,依赖于物质技术条件。因为,一定社会中政治制度的制定和贯彻,需要有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程度作为客观基础,还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技术手段作为前提和保障。政治文明还要以精神文明为精神基础,受一定社会中先进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观点的指导。反过来,政治文明也会通过社会行政管理和法律约束等渠道,影响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从而影响物质文明发展的速度,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述关于政治文明概念的内涵来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指导、支配下,制定出来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贯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政治管理以及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点在于实行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高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具体表现为高度的、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权利;社会中有着完善的政治管理机制,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公务员依法行政,以德行政,勤于政务,廉洁自律;不同政党关系融洽,相互合作,共谋国是。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应当全面地表现在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形成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党正是这样认识和组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我们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这里所说的“富强”是就物质文明而言的,“文明”是就精神文明而言的,“民主”便是就政治文明而言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胡锦涛也说:“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也是我们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完成好的重大任务。”[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只有在社会中有了社会化的大生产,有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了迅速安全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有了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体(这些属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并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了社会主义信念,有了高度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有了健康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才会有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健全的法制,才会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才会有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些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在社会中有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健全的法制,有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和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那才会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繁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如果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不努力搞好,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社会管理秩序混乱,腐败现象严重,那肯定是不利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三、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我们当前必须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什么呢?

第一,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上面已经说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即广泛的人民民主,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应当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充实,而且还应当使人民群众享受高度的政治民主,自己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8]但是,我国当前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应当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是执政为民,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不仅包括力求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而且还包括力求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愈来愈充分的民主权利。江泽民说:“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

第三,这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上面已经说明,政治文明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但是,如果哪一种文明建设受到忽视,也会牵制另外两种文明建设。就政治文明建设来说,它无疑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约和影响,但它也会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其提供政治制度和法律保障,影响以至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我们只有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高度的政治民主,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和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和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实施,使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9]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当前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四,这是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决定的。人民群众毫无疑问是要求享受充分的民主权利的。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人民群众,为什么要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其根本的愿望要求,就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身解放做主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人民群众则既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经济利益,又要求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因此,人民群众希望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制,即搞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我国当前尤其迫切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是因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是明显滞后的。我国的民主制度尚不健全,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尚没有在体制和措施上得到有力的维护和保障。广大普通老百姓还没有真正充分地享受到国家、社会主人的权利,有些普通老百姓甚至还要遭受到个别“公仆”的摆布和欺压。法制也不完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乃至于徇私枉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行政管理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区、有些层次的官僚主义、专制主义还相当严重。这种状况,不仅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格格不入,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必须尽快加以根本改变。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所讲的内容,其实就是指的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努力去做的诸方面工作。我认为,我们尤其需要重视的是:

第一,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1]我们要建设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明,不能混同于别的性质的政治文明。因此,我们不能赶时髦,不能因为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来搞西方的那一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具有相互的依赖性、相容性、一致性,要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10]使它们相互促进。

第三,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1]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原有政治体制中的弊端,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善,行政效率不高,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力,等等,以逐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第四,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着重点是:“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1]一般地说,政治制度可以包括四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基本权力结构层次,第二是权力运行规则层次,第三是权力运行状态层次,第四是具体政策层次。这四个层次构成的政治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积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

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积极地、认真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但是,我们也应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政治既是受经济所决定,又是受人们的素质和思想观念影响的。我国的生产力尚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社会物质财富还不丰富;历史上缺乏民主法治传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目前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影响;教育文化落后,社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较多,民主主体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等都不够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避免操之过急,既要注意搞好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又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注意采取稳妥的措施,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2002,(22).

[2]中国共产党章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J].北京:理论前沿,2002,(4).

[5]秦宣.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3-01-18(3).

[6]曾狄.“政治文明”为“政治”正名[J].天府新论,2003,(1).

[7]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2-12-05(1).

政治社会论文例10

正文:

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到“政治文明”,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对文明总体结构的把握臻至完善。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面,谈十点粗浅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社会文明的发展史。文明代代相传,未曾须臾中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往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没有也不能割裂同以往政治文明的联系。

“政治文明”的概念,早在1844年时马克思就使用了,并且曾经计划就“集权制和政治文明”[1]作出专题理论阐述。人类的政治文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出现,是政治文明的起始标志。它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并合法地压迫着被统治阶级,正如恩格斯所言,国家使得政治统治有了“‘秩序’的范围”,通过缓和冲突,使“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2]近代日本研究文明的思想家福泽谕吉也指出,政治“是和文学、商业等共同构成文明的一部分”,文明就是“形成一个国家体制”。[3]这些话包含了国家是政治的文明之义。

政治文明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处在不断的演进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相互轮替,后者是对前者的一定积淀,也是对前者的更新和超越。不停地延伸发展的政治文明具有相对性,当新的政治文明形成后,旧的政治文明就显得落后、反动,相对地可被视为愚昧、野蛮。此外,在同一个政治文明社会里,也并非一切政治生活都是文明的,存在着对政治文明的破坏,会发生政治丑陋、政治衰败现象。从奴隶社会的政治文明,到封建社会的政治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人类的政治文明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崭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

论述“政治文明”问题其突出的贡献是:在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创新概念,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何谓政治文明?无论是从政治文明的产生还是从政治文明的发展来看,政治文明都是与政治愚昧、野蛮相对立,是人类政治社会处于进步向上的状态。然而,政治文明与政治愚昧、野蛮的分野在哪里呢?最主要的在于实行国家民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述马克思把政治文明同专制集权对立起来、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民主和暴力相结合的合法化统治的论述中得到确证。马克思恩格斯讲政治文明,就是指民主政治。政治文明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国家民主和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广度、深度的发展上。封建社会的民主比奴隶社会的民主深、广;资本主义的民主又比封建社会的民主深、广;社会主义民主比起资本主义来更是如此。由此可见,政治文明的含义是,以民主为核心,包含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等的思想、制度和行为的形成及其进步状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传承了以往政治文明的精髓,吸取了其中的积极成果,例如民主和法治。在论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正是强调了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并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5]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过去的政治文明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适应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具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鲜明特征。

那么,什么是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呢?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社会的安定、政府的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确立弥补了以往理论阐述的不足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在解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指出,改造自然界的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是精神文明。这样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但问题发生在以下接着的阐述,认为精神文明的内容中包含了“政治水平的提高”,“改造社会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6]把“政治水平的提高”、“改造社会的成果”不是首先直接归属于政治文明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是纳入别的文明,由其他的文明体现之,这在理论上是不合逻辑的,留下了缺憾。现在来看,当时所阐述的这些政治成果的内容,应该属于独立的“政治文明”领域。

只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没有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带有明显的弊端。其一,它把政治建设混同于文化建设,甚至于经济建设,模糊了政治与经济、文化的区别;其二,它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等同于政治文明的发展,容易导致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取代政治发展的倾向,使政治发展本身显得可有可无。

现在,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偏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对社会文明体系认识的完整理论。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过去缺乏对“政治文明”的正确认识,往深一层说,是没有把关于文明系统的分析建立在社会结构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关于社会结构的划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任何社会都不仅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有其相适应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因而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社会的结构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结构,相应地文明的结构也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过去,我们忽略了政治文明,造成社会文明系统的一个空缺。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因为它反映了政治上层建筑客观存在的状况,不能被随意删除或刻意回避。

有鉴于此,在1991年庆祝建党70周年讲话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是按照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大部分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的。分别论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既然社会的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组成的,那么文明的结构也要分为三个部分。在我们党以往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现在进一步提出政治文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严谨。

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表现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它本身表现为多层次的结构。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对政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可以作为我们现在研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部层次结构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阐释了“政治理智”、“政治精神”、“政治情绪”、“政治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势力”、“政治行为”等政治现象。[8]如此说来,政治文明大抵分为三个层次: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思想即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包含国家政治上层建筑机构、国家制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及其运行方式;政治行为指公民个人或政治集团势力如政党等政治团体的政治活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政治思想,在政治文明结构中居于第一层次,它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作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政治制度,在政治文明结构中居于第二层次,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体部分。这里说的政治制度应作广义上的理解,它包括国家制定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战略、规则制度、政策方针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政治行为,在政治文明结构中居于第三层次,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部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归根到底要落脚于政治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稳定发展,要靠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政治行为的协调一致。

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不久,邓小平就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使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我们奋斗的两个目标。现在,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0]在原有目标规定的基础上,再加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加全面和完整。如同在社会文明的体系结构中不能缺了政治文明这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也不能缺少政治文明的目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因为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我们过去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时抓,协调发展。同样道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目标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标的实现。

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同时,今后政治文明的建设将更有目的性、自觉性、更加被重视,因而必然会收到显著的成果。

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未提出之前不等于没有政治文明建设

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就是如此,实践跑在理论之前,实践总是推动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党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但在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已经提出要“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11]而民主和法治正是构成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新时期里,我们党一直关注“三个文明”建设,并始终为着实现“三个高度文明”而奋斗。

既然我们曾经在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情况下,就有了政治文明建设,那么提不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不是变得无关紧要?当然不能这样认为。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高高举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旗帜,就使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更加全面、更加明确和更加突出,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协调,避免由于偏废某一个方面而走弯路。如同我们自1982年以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旗帜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强烈的目的性和巨大的效应性那样,今后政治文明的建设将会出现更热烈的局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一般,“社会主义”则是对“政治文明”的限定,体现政治文明的特殊社会性质,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同于一般的政治文明,或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简化为一般的政治文明建设。在这里,“社会主义”的限定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新型的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在它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而且还表现在它确立了人们相互间的平等关系,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民利,并且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诚然,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吸取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中一些合理的因素,但“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12]例如,我们决不照搬西方国家中的三权鼎立制度、多党竞争轮流执政制度、搞政治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等。

九、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政治发展,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首先,要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力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14]其次,必须着眼于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基本的民主制度,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不断扩大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实行政务公开,坚持民主监督。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力,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健全了民主选举制度。农村村民委员会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企业职代会、城镇居委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都在社会民主政治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决不能削弱和淡化党的领导。1989年12月,在出任总书记后不久就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地进行下去。以后,在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十五大报告中他都强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认为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克服政治领域内存在的种种弊端,把我们的改革事业推向前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二,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第三,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13]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其成败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要大,但工作要实、步子要稳,要注重实效,避免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出现操之过急、盲目求快的现象。要进行制度创新,增添新内容,为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要进行政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民利,广泛参与民主政治活动,正确行使政治权利,造成充满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8.

[2]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1、3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4][10][14].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日报,2002-6-1.

[5].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日报,2001-1-1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2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2-284.478-488.

政治社会论文例11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进一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这一论断的提出,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客观必然性

当前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向工业和信息社会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伴随带来的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复杂化、利益要求的多样化,以及某些规则要与国际接轨等,促使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面对这种国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同志站在时展的高度,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它的提出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一)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社会全面转变过程,是一个摆脱落后社会状态,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历史进程。全面小康的目标,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使物质文明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要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部内容。

(二)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规定政治方向,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公平、有序、统一的市场体系。其次政治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保障。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政治路线的内涵,而且还要依赖以这条基本政治路线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明提供政治方向。离开政治文明的规范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也就落不到实处。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要求全面加快政治文明建设。

(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民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民主的内容一经确立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民主形式,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加上旧中国遗留的封建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以及我国主观上长期忽视民主政治建设,因而没有形成一套足以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完备的具体民主制度和形式,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很不成熟、很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这种具体制度和形式的不完善同它的实质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现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这也正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四)政治文明建设是深入进行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权力腐败就其思想实质来说,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流毒很深,加上国外腐朽生活方式的侵入等构成我国党政干部腐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但关键是我国目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一方面是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使一些腐败分子得以用来达到其搞权力腐败的目的。如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的问题,从而让心术不正的人钻了空子。另一方面是在防范和惩治腐败分子的体制、机制的缺乏,对腐败行为惩治不力,一些违法乱纪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这种现象助长了腐败行为的滋长蔓延。

总之,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和时展的潮流,它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的地位,进一步推动廉政建设的发展,它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支柱,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特色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一)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政治文明。它否定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政治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上升到统治阶级的地位;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真正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公正、平等、共同富裕为鲜明价值倾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符合社会进步和时展要求;

(二)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情的,它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证,又是其自身的本质内容;其二,它注意借鉴人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来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但又没有照搬西方国家政治文明模式。因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其三,它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优势,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以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远大发展前景。

(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发展遵循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规律。政治文明主要表现于良好的运行关系与秩序,不仅是连接物质文明和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更是上述两个文明的制度保证。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政治环境,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三大文明建设内容相互交叉,形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政治文明的进步也必然体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我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的具体体现,它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观,它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多。1844年11月,马克思在拟定的《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内容包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的公开、政党等等,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但由于马克思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写作《资本论》和指导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就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政治文明方面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在其理论体系中,他经常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政治上发展民主”、“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这种人民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而且包括经济民主和文化民主等方面,这些都涉及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但他最终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概念。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历史经验,吸纳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有关政治文明的科学因素,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民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但民主不是政治文明的全部。政治文明不仅包括民主建设还包括法制建设,不仅包括制度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文化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范畴更大、范围更广的概念。因此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从文明的高度开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境界,开拓了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完善与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20多年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历史性变革中,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和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总是扭结在一起,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有机的社会,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文明的社会都是不可想象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现代化”指的是不发达社会变成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它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只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政治文明建设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它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制保障,创造安定和谐的秩序。只有把三个文明建设搞好,才真正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可以说,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和现实也反复警示我们,如果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精神文明建设可能会遇到来自政治领域的障碍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延缓现代化的步伐。

(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为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