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政治博士论文

政治博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01

政治博士论文

政治博士论文例1

此外,当前海外招商引资的环境接近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大量引起外资企业的绝佳时机,应该拓展眼界,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以隔壁的朝鲜等闭关锁国的教训作为失败典型,完善引起来的开放政策,在这个驱动下才能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改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安宁的局面给中资建筑企业,同时也要端正国内政府的意识,服务于外商企业才是更有利于当地国泰民安的长期措施,保证中国建筑企业与国内的当地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是一个长期长久之计,任何地方保护主义都是短期行为,不会带动当地的经济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股权安排:

政治博士论文例2

此外,当前海外招商引资的环境接近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大量引起外资企业的绝佳时机,应该拓展眼界,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以隔壁的朝鲜等闭关锁国的教训作为失败典型,完善引起来的开放政策,在这个驱动下才能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改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安宁的局面给中资建筑企业,同时也要端正国内政府的意识,服务于外商企业才是更有利于当地国泰民安的长期措施,保证中国建筑企业与国内的当地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是一个长期长久之计,任何地方保护主义都是短期行为,不会带动当地的经济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股权安排:

政治博士论文例3

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  

4.对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类引用及其注释的讨论 

5.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6.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7.哲学“软着陆”的初体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革命逻辑与创新精神 

8.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

10.“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1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 

1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探析

13.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14.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马克思博士论文述评

15.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6.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17.从“自由的反面”到“自由这个对立面”——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看对偏斜概念的理解差异

18.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1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探析 

2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2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立场论析 

22.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2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

2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政治诉求

26.论“自我意识”的政治学况味——马克思《博士论文》续探

2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29.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 

30.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的潜在差异——兼与罗燕明同志商榷

31.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本体论思想初探

32.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

33.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得 

34.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的解放维度 

3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初探

3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 

37.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38.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39.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培养的几个问题  

4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41.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 

42.浅论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 

43.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张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诉求

4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性视域 

47.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8.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维度——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51.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与哲学的出路——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及体系原则

52.马克思对哲学信念与共同体的反思——对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53.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  

54.从理想性到现实性——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 

5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56.自我意识自由向现实自由的转变——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解读 

57.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5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批判思想 

5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

6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现实实践性探析

61.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 

6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3.普罗米修斯意象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实践吁求

64.被异化的“自我意识”与被照亮的思想未来——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思想解读

65.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 

66.隐蔽的谢林批判——马克思《博士论文》旨趣新探 

6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68.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变奏——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6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 

70.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71.对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7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运动学说

73.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74.青年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论文为例 

75.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窥新闻契约思想 

7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探析  

77.走出浪漫主义的端倪:重新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78.哲学的出路——读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笔记 

79.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 

80.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81.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8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黑格尔哲学立场论析 

84.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

8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86.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8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新唯物主义”萌芽

88.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9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91.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92.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93.学生时代马克思人学思想溯源——对《中学作文》和《博士论文》的探究

94.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95.主体性、客体性与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96.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 

97.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构境论历史思维研究  

98.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 

9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契约思想研究 

10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哲学本质的思想  

101.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

102.《博士论文》: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

103.从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构感性——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启迪

1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量分析

105.为新时代觅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博士论文》探微

106.马克思《博士论文》原子概念的辩证法解读 

107.《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

10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历史主体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1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110.自我意识哲学探源——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1.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初探 

112.马克思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

113.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他的异化观 

114.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

115.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

116.一部充满辩证法理论光辉的杰作——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7.哲学在与现实相互作用中深化发展——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8.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9.具体的自我意识与定在的自由——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

12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经典、当代与中国化——兼评何志钧博士等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12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鉴传今博士访谈录 

122.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23.卡尔·马克思:自由之子——大卫·利奥波德博士访谈(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学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兼与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自由的诉求 

127.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政治博士论文例4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政治博士论文例5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政治博士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 of Hena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ANG Jiangtao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e'nan Med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and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college rank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 important political security "Rucker tree peopl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ovince of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work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reased training eff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training system;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novative mechanisms; strengthen efforts to train Marxist Theo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colleg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根本性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政治保障。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各类高校共有130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根本性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对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做大学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当前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些列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通知和文件。我省各高校严格按照党和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与通知的各项要求,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国家标准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为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打下了扎实的政治基础。首先,在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方面,我省各高校均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国家标准,积极主动根据自身高校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为高校高质量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上,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理论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的,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深感受到了使命的光荣,责任的重大。

2 当前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数量和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各高校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但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大学生的过程中,肩负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也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还需要完善;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协作机制欠缺;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有助于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优化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加强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和研修项目上做得是比较科学规范的,为促进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家和省级思政课教学骨干培训和研修项目所涉及到的思政课教师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是非常少的,而分配到每个省的名额会更少。因此,建立科学的省级和地方各高校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应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的一个优良载体。就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来说,共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四类学生主体对象的思政课教学,共计十余门课程。在没有硕士、博士学位点的普通本、专科高校里其教学对象和内容相对固定,而在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点的高校里由于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增加,其思政课教学内容则相应增加,其教学科研工作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都对我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出了现实的需求。因此,创新和发展科学规范的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是我省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文件精神,创新性开展工作的现实需要。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坚持我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研修的项目基础之上,可以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第一,依托省级党校和211高校教育资源,建立制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轮训制度,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常态化。第二,依托我省焦裕禄干部学院和红旗渠干部学院,及厚重的文化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第三,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疑难问题省级统一备课制度,加强协调和培训。加强和完善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探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协作创新机制。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差异的现实存在,也决定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差异性的客观存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点学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水平通常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专科高校中,通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建设中相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迫切需要各高校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协作方面加强联系和学习。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向优质本科高校学习汲取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在科研上争取支持和帮助,以更好地加强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作创新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各高校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当前,我省高校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共有13所,其中具有博士授权点的高校有2所。这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学科点的高校在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省的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逐渐开始向教师博士化方向发展,对于广大的专科层次高校在岗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也随着教学科研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在职的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层次,以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任务。但就目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的分布来看,仅有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两所高校。其中,郑州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两所具有博士点的高校每年最多的招生量之和不过十余人,这其中还有至少一半是高校辅导员的专项培养计划。由以上可见,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博士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能力上是严重不足的,这和我省当前高校对高层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需求是相矛盾的。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招生规模给予相应的支持。以有利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更加积极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4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根本性政治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领航者、引路人,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项目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析 项目编号:2013-MYB-10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政治博士论文例7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结束后,我们在批判“”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政治博士论文例8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结束后,我们在批判“”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政治博士论文例9

一、培养目标

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我校招收博士生有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选拔方式。

普通招考:指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指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拔及考核办法,详见《大连工业大学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实施办法(暂行)》。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对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2)已修完所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授课单位提供成绩证明)。

(3)已在所要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含两篇)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7.原则上只接收全日制非定向考生报考。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除满足上述第1、4、5条规定外,考生应是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

现为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定向培养的考生、原为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考生与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四、报名

1.网上报名。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期间,考生登录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现场确认。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2018年3月31日前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综合楼B座428)提交下列材料(可用顺丰邮寄),并确认报名信息:

(1)大连工业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3)身份证、本科及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在学学校研究生院(部)出具的在学证明,入学报到时须提供硕士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原件并补交复印件。

(4)硕士课程成绩单、学位论文评议书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交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两篇(含两篇) 以上学术论文原件及复印件,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的原件及复印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书。

(7)体格检查表(报名前三个月内二甲以上医院体检证明)。

3.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编排准考证,考生在考前一周通过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五、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以《大连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考试科目为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

初试考试时间:2018年 4月21-22日,考试地点在大连工业大学,具体时间考场以准考证为准。初试的科目为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同等学力人员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考试。

2.复试

复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五人以上的复试小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综合判断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素质。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阶段须加试(笔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复试要有现场记录、成绩和评语。参加复试且通过者方可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六、录取

因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且名额有限,各专业研究方向顺序为本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顺序。

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科研成果以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

考生的各项考试、考核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未参加我校招生考试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被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年有效。

被录取的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以书面形式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七、学习年限及待遇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及奖、助学金待遇按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八、其他

1.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2.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

3.如果上级部门出台新的文件和规定,按上级文件和规定执行。

九、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一号 大连工业大学研究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16034

办公地址:大连工业大学综合楼B座414室

联系电话:0411-86323616 传真:0411-86323616

联 系 人:刘老师

E-mail: yzb@dlpu.edu.cn

附件下载:

大连工业大学报考博士研究生专家推荐书

政治博士论文例1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政治博士论文例1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