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文化传播论文

茶文化传播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2:52

茶文化传播论文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1

二、《茶经》中的信息过载及其在英译本中的处理

《茶经》是一本富含大量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茶典籍,且年代久远,其中所蕴含的茶学精华较难参透,更何况要转换成其他语言,所以在《茶经》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信息过载现象,主要表现为译者翻译时对一些必要的、但西方读者难以理解的信息缺少必要的解释,或者是在译文中出现太多与原文主题关系不大、对西方读者而言价值不大的信息,造成理解上的负担。但通过拓宽信道容量和删减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可以使译本更有效地传达原文主题,体现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一)拓宽信道容量

拓宽信道容量是在忠实原文(包括语义和形式)的前提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纽马克所言,“填补语言之间的空白”,使信道变宽,使信息负载与信道容量之间形成新的吻合与平衡,即冗余等值(redundancyequivalent)。众所周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但这通常会造成非本族人士理解的困难,使这些本是精华的文化不能得以成功传播。而通过拓宽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对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尤其《茶经》是一本融合了大量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之作,所以需要译者更加仔细地去斟酌其中所隐含的信息,适当地增加相关信息,使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为中国读者,我们自然知道五行的含义和其重要性。它包括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要素,道家认为而这五种要素又都相生相克,从而达到自然界的统一和协调。在“茶之器”中介绍了风炉上刻的字:“坎上巽下离于中”,并解释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按照《易经》的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实际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的过程,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通过与天地万物本是和谐的道家思想结合,陆羽强调和谐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性。结合茶性和自然,就是想通过五行来传达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中国茶文化思想,同时这也是他作为茶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茶经》的核心思想。而对于西方读者而言,五行“fiveelements”在他们的背景文化中并没有如此深刻的文化意义,甚至都不知道是指哪五个因素,所以在这里,有必要翻译的时候,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增加解释性的信息,拓宽信息容道,使原文的茶文化内涵得以有效地传播。对比两个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姜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而Carpenter做了简单的注释,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删减

《茶经》主要是介绍茶学知识,宣扬中国茶文化,但原文也有不少与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无关,只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解释一些文字出处的信息。对于《茶经》翻译而言,《茶经》英译本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传达《茶经》中所蕴含的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而书中所载的其他信息则是次要的。同时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大量无关的信息也会造成他们的理解负担。所以为避免给西方读者造成理解负担,其译本的主题应紧扣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这两点,对一些与这两点无关的信息进行删减。对比中美译者的《茶经》英译本,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度不同,造成在对信息进行删减时所做的处理也不同,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2

    一、引言

    茶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文化蕴含,因此茶叶的商标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也应当不同于其他商标的翻译。“跨文化传播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则特指发生在两个文化群体之间的广告宣传活动”fly如何有效地做到在不同文化中传播中国茶文化,进而树立强大的茶叶品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重要任务,而商标却是商品文化,质量和形象的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市场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茶叶商标翻译准则。

    二、国内茶叶品牌现状及商标翻译难度分析

    目前我国茶产业面临着“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的尴尬局面。纵观世界茶叶出口大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茶叶出口效益、国际声望都超过我国。就连不产茶叶的英国也有像立顿这样的国际著名茶叶品牌。我国长期以来未曾在国际上打造出一个著名品牌“有名茶而无名牌”的原因之一就是把以地理标注(原产地)来区分的名茶与商业运做的品牌分离的,并没有充分运用我国名茶的品牌优势。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云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曾说“立顿红茶是商业运作品牌,我国是用地理标注(原产地名称)来区分不同的茶,但同样一个地理标志下有很多茶,这就影响到国外消费者对中国茶的认知和购买。地理标志区分是历史沿革下来的。只要一个产品在该地生产并达到一个标准,就可以叫这个产地名称。此名称下有很多不同厂家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内部区分很难。很不利于发展和竞争。”因此,中国茶叶品牌就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格局:首先,中国茶叶种类齐全,红茶,绿茶,黑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其次,历史上形成的以地域区分的名茶系列(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等):第三,在地理标注(原产地名称)来区分同的名茶系列之下又有不同的品系,比如武夷岩茶之下又有大红袍,水金龟,肉桂,水仙等子系列。第四,各个生产厂家又有独立注册的品牌,比如武夷山众多茶厂都生产武夷岩茶的各个茶品种,但是不同的厂家有给其所生产的同类茶叶冠以不同的商标品牌名称,事实上是把商业品牌和以产品命名的茶叶名称分离开了,甚至有抛弃传统名牌,舍本逐末之嫌。这不利于我国茶叶品牌的总体发展。

    上述问题给我国茶叶商标的翻译构成了最大的困难。如果我们坚持把以地理标志区分的名茶与商业推广的品牌分离开来,或者混在一起,只简单地把每一个品牌按照一定标准翻译,那将产生以下问题:1.由于同一种茶叶可能有几十个厂家生产,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注册品牌,那么译名也将出现同样混乱的局面。2.这种混乱的局面必将随着译名延伸到国际市场,不仅扰乱了中国茶叶的品牌战略,还有可能加剧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来的无序,甚至是恶意竞争。3.削弱中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中国茶叶文化的推广,从而在长远的战略上阻碍我国茶叶进军国际市场。4.也会给国外消费者带来对茶叶认知方面的困难。

    其次,商标的翻译不同于其他商品商标的翻译:中西方茶文化严重不对等,在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茶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自独特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在西方咖啡文化甚是盛行,至于英国的下午茶也与中国茶文化差之千里。名茶商标的翻译往往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蕴含东方哲学智慧,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跟其他商品比较,茶叶的出口能够更多地出口中国文化。

    其三,由于目前我国茶叶品牌的混乱局面,同一种名茶有很多种译名。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和我国国际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中国传统名茶的翻译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笔者调查中发现,光福建名茶铁观音就有十多种英文译名:

    1双语拼音:tie guan ym 2. tieguanyin 3.西语式拼音:ti kuan yin 4.直译:iron goddess 5.闽南语thih-koan-im 6.广东话tit gwun yam其他译名tit kwun yum, 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 iron avalokitesvara, and tea of theiron bodhisattva。这些只是铁观音这个名茶的译名,还不算由铁观音衍生出来其他子品牌的英文翻译。

    三、茶叶商标的翻译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翻译不是孤立的实践活动,孤立地看待翻译实践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茶叶商标翻译也并非简单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茶叶商标的翻译是为我国茶叶国际品牌战略服务,因此它的翻译应该被看作是茶叶跨文化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翻译也应该放在中国茶叶国际战略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在系统中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审视商标翻译才是我国茶叶商标翻译的出路。

    1.要结束目前我国茶叶商标的混乱局面

    中国有19个省区产茶,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各种大小茶企业多达上万家,注册商标更是不计其数。我国传统名茶也有上百种,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名茶的‘名气’并没有和商品商标结合起来,相反由于纷繁的茶叶商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名茶的“名气”,降低了它的商标使用价值。因此,规范茶叶市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另外,正确处理‘名茶’与商业推广的商标之间的关系。

      2.茶叶商标作为商品的商标,它就具有和其他商标一样的功能和作用

      在国内外知名度较低的茶叶品牌主要任务就是打开国际市场,其商标的作用与其他针对国际市场的商品商标一样。那么其商标的翻译准则应该是“商标的命名必须能够吸  引消费者、识别产品、联想产品、广告宣传,因此翻译商标译名也必须个性鲜明,优美悦耳,内涵丰富且顺口易记,以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营销。”因此,在茶叶商标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商品商标的翻译。

    (1)直译法:只要符合广告用语的准则,既突出产品特性、易于记忆、朗朗上口、具有劝诱力,另外不能有文化禁忌,一切中文的商标都可以直译。比如,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 tea.武夷岩茶生长在山间岩石上,自然无污染。茶叶产品当然强调健康,另外很重视强调“岩韵”这种文化心理的传播。而rock在英文中没有什么贬义,却有振奋,动感的意思,这也迎合了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特种茶的趋势,可谓是直译的经典。但直译法不是万能的法宝,比如武夷岩茶中的名品‘大红袍’,有人译成b心red robe,笔者认为此译不妥。首先,这个英文名称不符合广告用语的准则,没有突出产品的特性。第二,读起来比较拗口,不易记忆,对于不熟悉大红袍茶叶的外国人来说,big red rob。这个商标根本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第三、红色(red)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具有消极的意义,跟危险、恐怖、愤怒等意义联系在一起。

    (2)音译法,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只要使用得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美国碳酸饮料coco-cola音译为‘可口可乐’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音译法有天然的缺陷一传音不传意。对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知名度的茶叶产品来说,音译法几乎没有意义,但对于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茶’,音译法是最佳选择。本文将在下节专门讨论‘名茶的翻译’,并论证音译法是‘名茶’翻译的最佳选择。

    (3)音义合作法,“音义合璧的译法是传达商标神韵的有效手段。音义结合法又称为谐音取义,即并非严格确地按照音译,而是取与原商标牌名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赋予译名实际意义,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文化信息,诱导接受信息者产生种种联想和遐想,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比如上文关于福建名茶铁观音的翻译就可以考虑这种翻译方法。“铁”跟te。音相近,观音(( bodhisattva, buddha )是佛教神话人物,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铁观音可以译为tea buddha.这个翻译突出了产品的特性,又很好地传达了铁观音的茶文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地把茶产品和佛禅联系起来,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4)功能替换法:中外文化中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果可以在目的文化中找到功能对等或者相似的替换词,那将给产品的推广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大力士牌便携式吊运机,就可以翻译成希腊神话中的泰坦神(titan )。茶叶品牌如果能在目的文化中找到功能对等的翻译,则采取这种译法。

    (5)创意造词法:在英汉商标翻译中,要考虑到目的文化和语言的特点。有时候利用目的文化语言文化的特殊性创造新词作为商标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联想电脑的英文翻译lenovo就充分利用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特点。le取自联想原来的英文商标legend意思是传奇,novo是拉丁词根,意思是创新。整个单词寓意为“创新的联想”。打江山时需要缔造“传奇”,想基业常青则要不断“创新”,lenovo这个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高雅、新奇的感觉,取得了广告用语所要求的效果。茶叶品牌也不妨借鉴联想的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必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名茶的翻译

    中国以地域区分的传统名茶有上百种。特别是屡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他们不仅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意义,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这种知名度也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力也将逐步扩大。因此,笔者认为名茶的翻译应该采取音译的方法。有学者批评说音译完全丧失了对名茶的文化内涵的传递,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海外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加拿大研究移民的专家李胜生教授根据各国公布的数据估计,在21世纪初,海外华人华侨总人数约3300万,分布在全世界151个国家。根据教育部2002年的统计,2001年全年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就有35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攀升。中国的其他国际交流也在迅猛发展,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中国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也应该正面面对世界。第二,名茶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感受,具有很多文化蕴涵,要将这么多文化的东西全部表现在商品商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消费者对名茶的了解,运用他们已知的名茶名称做商标,发挥传统名茶的‘名气’才是名茶翻译的明智之举。第三,现在对于名茶的翻译纷繁复杂,光音译就有汉语拼音译法、广东话译法、闽南话译法,罗马拼音译法等,这给国外消费者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采取音译也要统一译法。

    4.茶商标翻译的文化禁忌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3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职业教育;网络传播;文化传承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技术和操作性技能,往往会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则以其丰富的知识内涵、悠久的历史、高雅的审美、深邃的思想闻名于世。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好处多多,一方面能够丰富和优化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更好地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就要结合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喜好和方式,转变思想、创新手段,充分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1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贡献了众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着诸多不足和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办学层次较低,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基本上都停留在大专和中专等层面,罕有专门独立设立的高职本科高校,这就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上都与一些普通本科学校有较大的差距。而较低的层次,一方面会让社会产生一些误解,觉得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另一方面更会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潜意识里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十分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但是在科技和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而当前职业教育办学层次较低的现状,从长远来看,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对操作性技能的培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培育。从实际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求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得一门技术,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过于注重操作性技能的培训,认为会操作会动手就可以,却很少去关注这些操作背后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规律,这就让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只知道动手不知道举一反三和创新提升,这样的教育很难教育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人才。另外,也由于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多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关的文科课程少之又少,这就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影响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和缺陷呢?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一是由于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原因。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大意就是优秀的人才会选择仕途或是其它体面的工作。在很多国人眼中,技术和技能是“雕虫小技”,是考不上大学迫不得已才去学习的专业。二是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不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用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了。正是这激烈的竞争,就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无暇去加强文化课程和人文素养的培训。如此一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就变成一种短视的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2茶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茶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和优化学生们的知识机构。前文中我们谈到当前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对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文化的教育,而茶文化所具有的知识性正好可以弥补职业教育的这一缺陷。我国茶文化一方面包含着很多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比如说我国不同区域的茶类、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具、不同民族的饮茶环境营造等。可以说,这些物质上的文化可以极大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譬如说在对瓷器茶具和陶制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能够清楚我国茶具乃至其它生活工具的生产工艺演变历程和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变化。这只是茶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其它诸如茶叶分类、泡茶工序、茶艺茶礼、茶歌茶舞、炒茶方法等知识,对学生拓展视野,丰富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大有裨益。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层次。在这一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讨论,第一是茶文化所蕴含的“礼、和、真、静”的内涵,能够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心态平和,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和善处世。第二就是茶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精神教化作用。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我国的茶文化从一种单一的饮品上升到一种艺术和文化后,又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升华到了一种哲学的范畴。“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是茶文化哲学的追求所在。入于儒,指的是以儒家所追求的“入世思想”来激励自己,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让学生们在学得技术的基础上,再树立起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生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而假如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茶文化中那种“出于道”的道家思想则可以引导这些学生淡泊明志,用更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得与失,从而更好地调整心态,从头再来。茶文化的礼仪和艺术性能够培养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这就导致他们在审美上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以审丑为趣,以搞怪为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却对那些糟粕和低俗的文化乐此不疲。尤其是在当前泥沙俱下的互联网世界里,充斥着很多低俗庸俗的内容,倘若长期沉浸在其中,必然会对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审美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而我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比如说在茶事活动中就特别讲究环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水之美、茶艺之美等等,这种传承千余年而不衰的艺术和美学,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更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3茶文化网络传播对职业教育传承的作用

茶文化网络传播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阅读及接受方式。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当今人们在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阅读上面,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过去人们习惯于从报纸、书刊和电视等传统平台上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信息,但是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让人们逐渐习惯于随时随地去主动地索取信息。而在内容上也适应了“短平快”的传播模式。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则更适应这种新型的阅读和信息接受方式。由此而言,在职业教育中传播茶文化,就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一是能够提高传播的精确性,让学生们更加及时准确地接收到茶文化的各种知识,二是能够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和知识转化率,网络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茶文化更加感兴趣,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进而让茶文化真正入心入脑。茶文化的网络传播更加海量和快捷方便。一是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和同步传播。举例来说,倘若用报纸来传播茶文化,那么其传播的周期长至一个星期,最短也要一天时间,而网络传播则可以缩短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二是传播信息容量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这就决定其在信息储存上海量的特点,在信息传播中基本上不用考虑空间大小的问题。仍以报纸为例,倘若我们用报纸来传播茶文化,那么必然会受到版面的限制,一个带有照片的版面,其文字最多也不过六七千字,而如果用网络去传播茶文化,则不受这方面的限制,几千字、几万字、十几万字都可以。茶文化的网络传播在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媒体性,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传播。如果加以对比,报纸只能传播静态的文字和照片,电视只能传播动态的视频和声音,而网络传播则将这些功能集为一体,既能传播静态的内容,又能传播动态的影像声音。同时网络传播还有很强的互动性,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的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被动接受的劣势。而网络传播可以让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之间随时转换角色,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可以让信息接受者主动去选择内容,或者和互联网进行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4职业教育中进行茶文化网络传播的建议

第一,要建立和推广职业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号。个人推广这些账号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学校来说有着很好的优势,那就是学生们有了解学校动态和权威信息的需求,所以只要稍加推广,便能让这些官方账号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学生。由是言之,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去传播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典故、知识等,从而勾起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兴趣,使其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大概的了解。第二,要摒弃那种老套的传播语言。网络传播方式只是外壳,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传播的内容。由此而言,要用网络来传播茶文化,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官方宣教语言,改变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态度,要学会利用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语言新内容,把茶文化变得更加新颖,更加接地气。第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资源。用网络的方式来传播茶文化,除了要学校自己创造内容外,更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现有的丰富资源。一方面,要整理网络上与茶文化有关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公开课或者线下视频授课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互联网+茶文化”的特色社团活动。从现实看,很多职业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的硬件支撑,所以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很容易受到场地、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在开展活动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凭借互联网所具有的共享、交流等优势得以解决。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调研或者是一些虚拟实验,可以与其它高校的社团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让茶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作者:张艳玲 王宏兵 翟芳芳 汪红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9.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4

1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在人类思维学的构建模式中,关于音乐与文化的论述一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文化,还是以文化为出发点解析音乐,二者一直是辩证的关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属于文化的范畴,音乐是文化不可分离的一支,其逻辑内涵明显小于文化。然而,音乐又不能完全与文化相等同,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音乐与茶文化则是文化领域里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却又在某些方面相互交织浸染,在共生中也共存。

1.1音乐层面的茶文化

音乐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音乐是以旋律、节奏与和声而组合形成的一种构造艺术,是情感表达的语言载体,反映社会生活的窗口。同时,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其不可避免地会渗入文化元素。所以,音乐在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音乐,茶歌、茶曲、茶调以及采茶戏都是音乐在茶文化的熏陶中产生的。而这些茶文化音乐所散发出的文化内涵也愈发鲜明,例如,家喻户晓的《江西婺源茶歌》,其以婺源茶农们的生活为原型,结合当地的茶风茶俗,创作了“细灵汤缓高注,卷起韵无数”、“采茶行垄上,斜阳照亭西”等诗意盎然的茶歌,既反映了茶农们积极的生活状态,又在无形中阐述了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茶文化深意。

1.2茶文化角度中的音乐

茶文化在千年的传承中,积蓄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而茶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夺目耀眼。茶文化音乐大多是在茶文化的渐染下,以茶事活动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猴魁茶歌》属于茶文化音乐中的优秀代表,“天赋地颂,人和为贵。茶艺相传,真情相随。五百里黄山,六百里猴魁。”朗朗上口的歌词,将茶文化音乐中的词曲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古丈茶歌》以茶文化中的自然清新思想为指导,描绘了“青青茶园里春茶尖尖叶儿翠”的画面,并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手法对其进行了全新演绎,进而使得《古丈茶歌》中的音乐艺术之光更加灿烂。总而言之,茶文化中的音乐艺术因子是极为浓厚的,二者在相互的交融中,逐渐演变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渐渐构成了完善茶文化音乐体系,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音乐艺术形象。

2音乐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唐朝陆羽的《茶经》标志着璀璨茶文化的正式诞生,自此以后茶文化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茶文化内涵还是其表现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并且一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然而,曾盛极一时的茶文化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任尘埃所湮没。在快餐文化当道的世界里,隽永含蓄的茶文化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年轻人被时代所牵引,沉溺于所谓潮流元素的世界里,对于茶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其是物质文化生活的载体,并且由于传播的便捷性,使其成为了全人类广泛认可与接受的文化财富。所以,以音乐为媒介来传播茶文化是以艺术的形式为文化搭台,从而促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弘扬。

2.1彰显茶文化的艺术内涵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以内敛之势在文化的浪潮中慢慢积淀,渐而形成了独特而又深沉的文化艺术气质。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而每一形式中的茶文化内涵却又要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展现出来。茶画中的艺术内涵是以形态不一的山水画表现出来的,茶室中的艺术内涵是以自然朴实的装设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茶曲中的艺术内涵则是以变化的韵律节奏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音乐的视角阐释茶文化其寓意将会愈加深刻。而且,通常来说,茶文化音乐的传唱度较于茶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而言更高更广,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例如,采茶歌、采茶戏以及采茶谣的传唱方式较为简单,只需要口口相传就能为人所了解熟悉。所以,《武夷山茶歌》、《赵玉林》采茶戏因其音乐艺术的形式火遍大江南北,而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在不同音乐的展示手法中愈益深邃。

2.2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音乐是茶文化的艺术载体,其作为人类生活的娱乐消遣方式而存在,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越发受人青睐。而一旦以音乐的形式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则意味着茶文化与音乐将会在融合中互相渗透,而茶文化音乐也就应运而生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孕育不同的茶文化音乐,茶曲、茶歌与茶戏虽是不同的音乐文化形式,但都是对茶文化内涵的阐释。大众在欣赏茶文化音乐时,通过聆听感知茶文化的艺术魅力。例如,民间流传甚广的《茶歌》,以秀美的茶园风光为背景,结合茶农们的日常劳动场景,以葫芦丝伴奏的形式谱写而成的欢快明亮之歌,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长短音叠用的手法,将茶文化中的音乐艺术之美阐析得淋漓尽致,也使观众在听惯了聒噪的流行乐后于惊鸿一瞥中感知传统茶文化音乐的靡靡之音,进而促进了茶文化在民间的传播。

3音乐在茶文化传播中的路径阐释

音乐是一种听觉意象,创作者将其思想感情与艺术品位融入到音乐之中,而观众则能从变化的韵律节奏中在音符的海洋里徜徉,进而通过音符的上下跳动感知音乐文化迸发的力量。茶文化音乐亦是如此,悠扬的曲调与清丽的歌声以及地方特色鲜明的歌词,为茶文化音乐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所以,音乐对于茶文化的传播而言大有裨益,并且一度成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茶文化音乐由于自身所带有的传统文化色彩与当今追求时尚潮流的现代社会不相符合,并且一度为人所摈弃,尤其是采茶戏中的方言衬词,过于地方化难以走向国际舞台,为世界观众所接受。而为了迎合潮流盲目地去本土化做法,也会使茶文化音乐陷入不伦不类的地步。

3.1引入流行元素,对茶文化音乐进行重新演绎

茶文化音乐是从茶文化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我们传统文化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茶文化音乐也在当今的音乐市场日益没落,难以与现代音乐文化相接轨,进而也抑制了茶文化的传播。所以,茶文化在利用音乐进行传播时,应该以当今音乐市场的发展现状为立足点,积极引入流行音乐的表现手法,对茶文化音乐进行切合实际的改编。例如,在演唱《采茶歌》时,可以借助流行歌曲的唱腔,以嘻哈、摇滚或者说唱的形式对采茶歌的风格进行重新定位,从而促进茶文化音乐向多元化发展。而与时俱进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茶文化音乐,也终将因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为大众所喜爱,在此过程中茶文化精髓也会随采茶歌的广泛传唱被人所知晓。

3.2发挥音乐载体的无界限优势,利用网络渠道宣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四通八达的网络使世界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任何资源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被分享到世界各地。所以,在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音乐形式,也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茶文化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形式,其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只需要将其上传至互联网,即可以实现全球的共享。所以,在利用音乐传播茶文化时,也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的无形性特点,利用其储存便利,获取快捷的优势,将音乐与茶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将茶文化内涵注入到音乐中,并利用电视台、广播台以及网络媒体等途径宣传茶文化音乐。家喻户晓的《茶山情歌》就是利用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一炮而红,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也因此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知悉。

3.3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迎合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骄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哲学内涵。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饮茶之风再次席卷全国,茶文化音乐也乘势而起。但是,为了迎合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茶文化音乐的内涵与形式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篡改,中国化色彩元素越来越稀薄,剩下的只是茶文化音乐的空壳,犹如失去灵魂的皮囊在孤独地呐喊。因此,即使利用音乐对茶文化进行宣传,也应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根据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对音乐进行契合创作,而不是盲目地注入国际化元素。同时,在进行茶文化音乐创作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大众的音乐欣赏能力,以音乐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茶文化音乐进行贴合性创作,进而使茶文化音乐在互相交融中愈益浓厚。例如,江西赣南采茶戏中的经典曲目《九龙山摘茶》,为了迎合观众的艺术欣赏眼光,曾进行多次修改,无论是剧情还是词曲抑或是角色人设都有变更,并且在每次的改编之后都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茶文化也因此越来越为人所称道。

参考文献

[1]浅谈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从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谈起[J].四川戏剧,2008(3):116-117.

[2]杨燕迪.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方法论范式再议[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64-65.

[3]杜乡.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对策探析[J].音乐大观,2013(3):214-215.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5

中国茶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茶文化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具有自己的茶道文化,而所有的茶道文化都是在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高校是茶道、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教师讲授、茶文化专家的讲座,来传达茶道知识、茶道传统与茶道技艺。因此茶道文化对现代人的意义并不在于学习茶道技巧,而在于继承、传播茶道文化,推动茶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茶道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茶道起源于唐朝,《茶经》是第一部有关茶叶的文学著作。而中国也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的国家,从唐朝以后茶作为一种饮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开来。《茶经》是唐朝陆羽所做的有关煮茶、饮茶的文学文献,它不仅仅是介绍煮茶、饮茶等茶叶知识的学术著作,还包含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一切皆空的深厚茶道文化思想内涵。自唐朝以来,宫廷、民间、寺院、市井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饮茶品茶活动,茶道茶文化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宋代以后逐渐出现点茶、斗茶等活动,茶道也由原来的高雅文化逐渐向市民文化转变。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能够用茶道文化招待朋友、拜访亲友,以完成日常的交往活动。明清以后的饮茶品茶活动更为简约,而茶叶的选择、生产也更加的精细化。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饮茶活动,茶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中国茶道并不拘泥于煮茶、饮茶形式的选择,而更加关注茶产业附加产品的生产、茶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加。自唐代以后茶道开始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各个地区的茶道交流活动往来不绝,其中茶道文化得到最好继承的国家为日本。茶道在原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四大皆空的思想上,又增加清寂的禅学思想。因此茶道思想融合宗教、哲学、艺术、伦理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自身独有的清、柔、圆、寂的文化氛围。如今的茶道一方面承担养生的作用,普通民众从茶道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内涵能提升国民的思想素质,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2茶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茶道融合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宗教的文化思想,形成独特的清寂和美文化理念。我国地域辽阔、茶叶种类众多,因此在煮茶、品茶等形式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各个地区的居民都有一套自身独有的饮茶方式,也形成不同的茶道思想。当前茶文化领域尊崇的茶道思想为“廉、美、和、敬”,廉洁清廉、追求美向往美、心态平和安定、心存敬畏成为茶道所尊崇的主要思想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茶道正在逐渐往商业化、大众化等方向靠拢,休闲娱乐成为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专注于煮茶、饮茶、茶产品方面的探索开发,提倡茶叶平心静气的养生作用。但相比于日本茶道而言,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茶道礼仪规范。由于我国的茶叶种类众多、茶道流派复杂,煮茶、饮茶等茶道方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从制度层面对茶道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特色进行规范,所以我国的茶道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特征。目前我国专注于茶叶产业建设,包括茶叶生产、茶叶附加产品生产、茶文化景区建设等,通过建立茶叶品牌来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来吸引游客,增加本地的茶叶收入,提升地区的茶叶知名度。茶道的传承主要通过茶叶的经营销售来完成,现代居民通过煮茶、饮茶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各个高校还设立有茶文化、茶学专业,传授给同学们茶叶理论知识、茶道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自觉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茶道还能够与茶叶科研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茶叶产品;有些学校还开设茶产品营销课程,教授给学生茶产品营销技巧。而社会中也出现茶艺师培训等课程,主要向现代居民传授茶道的礼仪文化,以及煮茶、倒茶、饮茶等方面的技巧。茶道文化传承方面的间断问题,应该在茶道制度、茶道传播形式、茶道传播程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茶道传播制度、方式、程序方面的规范,能够建立起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文化主体。同时茶道的传播要贴近普通群众,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茶道文化的推广宣传,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还要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茶道文化课程的设置,争取每个学期都能开设一门茶道文化课程。茶道行动规范、礼仪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茶道在高校教育管理思维中的运用

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强烈的现代意义。茶道首先讲究现代居民对茶的理解,讲究茶文化的发掘与传播,以及茶道产品的开发创造,主要围绕茶叶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附加价值等方面展开;然后茶道讲究现代人对自身的理解,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等一系列的活动,人能够从自身灵魂中发掘到更多的东西,将身体与灵魂进行融合。茶道的内涵是以自然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人文精神领域。茶道中的“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的,茶道讲究真善美,提倡清寂廉静和美的文化品位。所以,茶不仅具有缓解口渴、陶冶身心的物质滋润作用,而且有着洗涤心灵、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茶道也成为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茶道活动,能够带给人心灵的陶冶、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茶道的清幽、廉静、和美是传统茶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该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目标。茶道分为两个部分:茶和道。茶涵盖所有的茶叶种类,道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属于哲学的范畴,是由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佛教的《金刚经》等一系列的宗教经典组成。茶与道的结合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茶道文化涵盖我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特征、以及茶本身的清幽,揭示茶叶与环境存在的紧密联系,也能够从侧面提升人类的环保意识。茶叶具有“和善美丽”的特性、茶道主张“精行俭德”的品德与信仰,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这表明通过茶道文化和善品性的熏陶,能够逐渐提升世人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茶道还具有天道人伦的道德思想,天道人伦的思想主张万事万物都要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运转,不能违背天道人伦进行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茶道以和、天人合一作为人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所依从的理论依据,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茶道专业讲师专注于对茶道的文化、精神、艺术特色进行详细讲解,以提升大众的艺术水准与文化修养。茶道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连接关系,茶道通过煮茶、倒茶、品茶的演示活动,进行茶文化的传播;还能够通过茶道书籍、茶道自然生态景区进行茶道文化的传播。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共同构成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才能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才能使人们深入了解茶道文化的精髓。通过利用茶叶博物馆、老茶馆、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文化景区等现实资源,开展茶道文化传播活动。茶叶基地参观考察、茶文化景区游览、茶道社团活动的结合,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深度传播,也能够使大众了解茶、感悟茶,品位茶道的独特美感与深厚的文化哲思。我国在古代已经有茶道教育方面的课程,茶道教育大多以家庭授教为主。传统上社会的茶道交流、煮茶、饮茶,也以男性为茶道交流的主要群体。现代社会也允许女性从事茶道学习、交流活动,大多数茶馆酒楼有着男性茶道传授师,也有女性茶道传授师,他们主要从事茶道表演、煮茶等一系列茶道活动。我国也逐渐增设茶艺师资格考试、茶道师技艺欣赏交流活动,用以培养大量符合国家要求的茶艺从业人员,提升全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茶道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在高校教育中主要起着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虽然说各个高校也开设茶道课程进行茶道的交流,但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与陌生人、合作伙伴的交流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履行各自的职责。茶道具有严格的动作规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过茶道的学习以后,能够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心神交流,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茶道中的动作规范也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茶道的教授活动能够促进茶道文化的传播交流,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道德素养。对那些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茶叶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传授茶道煮茶、倒茶、品茶等方面的技能与规范。通过茶道知识的通俗讲解,使学生初步理解茶叶方面的知识技能,理解茶道传播的人文思想。对那些茶叶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专业的茶叶、茶具、煮茶标准动作、品茶心态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茶道文化的深邃内涵。

4结语

茶道不仅仅包含茶叶、茶文化的内容,更涵盖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与艺术思想。因此茶道包含茶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包含哲学、美学、自然科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居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归属。所以高校的茶道教育管理,最重要的是传播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高校可以通过茶道专业教学、茶叶产地参观游览、茶道实践等方式,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推动茶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作者:刘大勇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庄爱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理念与制度关系探讨[J].才智,2015(36):124-125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00-00

1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概述及其对大益的适用性

1.1 理论概述

整合营销传播IMC是现代营销学一种重要的传播理论,舒尔茨教授所在的美国西北大学IMC研究组从“战略性”的角度来定义和理解IMC:“IMC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是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

IMC的核心思想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核心,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全面的、一致化的营销。

品牌的整合传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由广告、销售促进、公关、市场生动化等环节组合而成,一般企业会选择其中一种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以其他为辅助。有力的整合营销传播系统可以为打造品牌并建立品牌资产提供有力的保证,品牌意识、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和品牌形象是与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的。

1.2 IMC对大益普洱茶的适用性

由于茶产业的行业特性、产品特点,加上大益集团自身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进行营销体制创新。下面是其适用性根据:

(1)全国普洱茶品种繁多,大量劣质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很难对某个品种的普洱茶形成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来突出产品的特色,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大众媒体的传播效果下降,传播成本上升。消费者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一些老茶人消费群,单一的大众媒体很难有效地向不同的受众群体传达信息。同时单一运用大众媒体,相对于综合各种传播媒介,其传播成本也越来越高。

(3)博闻集团2004年收购大益的生产企业勐海茶厂,给大益集团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为王后大益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开展提供了厚实资金。

2 大益普洱茶的整合营销传播

2.1 广告媒介策略

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媒体策略,就无法将信息通过合理的媒体组合全面传到给目标受众,并试图感动、说服目标消费者来购买产品。大益茶业集团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招标中,以5000万元夺得特A时段和焦点访谈提要后广告投放权,成为第一家在央视招标中亮相并获成功的茶品牌企业。大益茶业不仅站在企业自身的高度来做这个广告,就如他们的广告语传递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茶有益”,这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一种呼唤式宣传,这对于企业、行业来说都是意义重大,是一个品牌制高点。在中国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前夕进行央视黄金时间广告宣传,是个非常关键的品牌举措。

2.2 公关赞助

(1)2005年:“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行”。2005年11月10日由云南省青少年展基金会主办,云南大益普洱茶业有限公司承办的“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行”大型公益活动的大益爱心大马帮从勐海县曼贺大佛寺出发,于2006年7月1日胜利抵达圣城拉萨。这不仅仅是一次重走千年茶马古道,再现历史鼎盛时期的茶马商旅之行,同时也是云南茶界回馈社会奉献爱心之旅、民族团结之旅、云茶与藏区人民之间的生命之旅,将千年茶文化与现代文明璀璨辉映,意义重大且深远。

(2) 2006年:我的长征。2006年由云南大益普洱茶业有限公司赞助并提供公益支持的CCTV大益大型电视节目《我的长征》,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下,云南勐海茶厂和北京大益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我的长征――红色大益”爱心专项基金。红色大益基金筹措一千万人民币的资金,用于红军当年长征沿途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及助学、扶贫等项目,把爱心送到长征沿途的贫困地区,为《我的长征》电视行动增添社会效益。

(3)2007年:祖国不会忘记。2007年由云南大益普洱茶业有限公司赞助并提供公益支持的CCTV大益大型电视节目《祖国不会忘记》,自6月7日首集《沂蒙红嫂》公益活动开始,至7月7日最后一集《铁道游击队》结束,全程历时一个月,大益公益足迹东北至黑龙江漠河,西至新疆轮台,南到海南琼海,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其中包括部队、地方、科研机构和学校等,既包括对寻访对象个体的直接慰问,也包括对相关群体的大公益活动。

(4)2007年:北京晚报“大益杯”北京高尔夫巡回赛。该比赛由云南勐海茶厂冠名举办,联手打造该比赛的有北京晚报、北京高尔夫球运动协会和云南勐海茶厂。巡回赛将一如既往地与慈善活动相结合。在每站比赛中都设立一个慈善洞,进行“大益普洱茶”慈善乐捐活动,所筹款项继续用于红色大益爱心基金的一系列爱心项目。

2.3 市场生动化

市场生动化,就是要解决一些零售终端的问题,通过气氛营造、技巧陈列等手段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大益茶业由于采取经销商网络经营销售终端,而它接触消费者的大多是在茶博会和展会,在各地举行的茶博会、茶展会上,大益品牌的知名度和亲和力制造了排队品饮、排队付款买茶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在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开幕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即“茶博会”),大益就将“茶文化中心”搬进了茶博会。大益的“茶建筑”凭借独到的创意,吸引了众多过往观众驻足观看、上前咨询。现实中的建筑所包含的“皇茶会”、“养生茶宴馆”和“茶文化交流中心”一个不少地完全被复制到茶博会现场。这种实景式的展台以创新的情景体验模式,使参观者可以在融合丰富茶文化元素的空间内,如观看茶艺表演、品饮陈年普洱、聊茶评茶等。

2.4 关系营销

三维营销理论认为,营销人员应该向消费者提供三候方面的利益:产品功能利益、过程利益和关系利益,当前营销人员普遍在前两个方面做的不错,但是第三个方面就做得不够好。也正因为如此,关系营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和利用,大益建立关系营销的具体措施有:

(1)皇茶会的成立。皇茶会以源源不断的高品质茶品服务会员,皇茶会的茶品均由拥有六十七年生产上等普洱茶的勐海茶厂独家供应,倾力打造最尊贵、最专业的中国茶文化会所经典品牌。对于专业收藏家会员,皇茶会还提供茶品交易平台,存茶服务、茶品鉴别服务及茶专业知识讲座等。正如大益皇茶会的宗旨:以“大气、睿智、融合”的精神特质吸引着社会精英、都市新贵、名流雅士、乃至国际皇室贵戚的莅临。

(2)北京大益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益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 2006年3月,总面积12000平方米。中心建筑风格由中央美院专家主笔设计,悠久的茶马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贯穿建筑本身。中心形成了一套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方式:专业精深的茶文化交流、轻松休闲的茶饮服务、钟鼓馔玉的养生茶宴、极致尊贵的皇茶体验,中国茶文化在这里存贮、发酵,向世界传播。

大益茶文化交流中心集茶事与文化活动交流于一身,地理位置优越,是京城名仕儒商的雅集之所。茶文化主题是中心推广与服务的一大亮色,植根于中华千年茶文明,融合茶道、茶学、茶艺、茶饮。中心茶艺师及工作人员以茶人事茶之心,为客户提供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的专业化服务。

同时,中心也被誉为“京城最富文化气息的会议场所”,以其独特的文化定位与优雅氛围,成为举办各类文化与商务会议、论坛、联谊活动的绝佳场所。中心更定期推出传统文化与艺术大师专题讲座及艺术品展览鉴赏活动,讲展结合,相得益彰,提供高品质的综合性文化体验。

2.5 软性传播

太多的硬性广告会给人以戒备心理,而软性宣传却可以突破人们心理的防线,轻而易举地进入受众的心扉。这就是一些企业为什么设立新闻中心的原因所在。

大益集团官方主页设有新闻集萃(集团新闻和媒体聚焦)栏目,勐海茶厂主页设有资讯动态(大益新闻和媒体聚焦),皇茶会主页设有新闻资讯(皇茶快讯和大益动态),大益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主页设有新闻集萃(公司新闻和媒体聚焦),大益爱心基金会主页有新闻动态这一栏目。这些新闻中心网页对于消费者了解公司情况大有裨益,也拉近了消费者和公司之间的距离。

3 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对大益品牌资产的作用

品牌资产是靠营销活动积累起来的,因此弄清楚那些营销手段对哪些品牌资产构成成分起作用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根据日后对品牌资产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完善,对症下药。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如何,几乎都可以从营销因素找到解释,下面着重看看各种营销因素对品牌资产所能产生的贡献,如图1:

4 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在要进行品牌建设过程中,在认识整合营销传播给品牌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认清它也是个耗时耗力的任务,要持之以行,从广告、销售促进、公关、市场生动化等各个环节落实措施,实现整合营销传播真正的价值,打造企业品牌,领跑竞争对手,赢得市场。

参考文献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91-02

一、中国茶文化起源及历史

(一)起源

说到起源,人们必然会想到陆羽《茶经》里的那一句:“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以及《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

我们通常所说的茶文化的起源和所谓的茶树的原产地不同,如果单说茶树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其实并不能产生具有文化色彩的饮茶习俗,唯有当人们开始饮用茶叶并且经过了一段时期之后,才逐步产生文化风俗,最终形成了真正的茶文化。通常我们认为,先秦时期饮茶风俗得以传播,开始是在巴蜀地区,之后则走出了四川,走向了全国,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

(二)历史

上文已说过,茶文化的产生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经有所发展。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提到――“荼,苦茶也”。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茶有关的文献也逐渐变多起来,文人雅士开始饮茶,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期。隋唐时期,饮茶之风在北方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文化嗜好,最重要的是陆羽《茶经》的出现。到了宋元时期,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此外政府设有专门机构“龙焙”,专门生茶皇宫御用的团茶,同时实行榷茶制度和茶马互市制度。进入明清时期之后,茶业鼎盛,在饮茶方法、制茶方法、新茶类的出现等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清末茶业由盛转衰,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茶业几乎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通过举办大型茶文化节、国际茶会、学术讨论会等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渐渐地开始外传,首先是亚洲周边的一些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南亚诸国;16世纪葡萄牙的一些传教士回国之后,将茶的概念传播给了欧洲、美洲等地,使得茶叶与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茶文化的输出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之前在讲到起源时我们说过茶叶产生并不能产生茶文化。茶在中国产生了,慢慢才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文化意味,而茶的出则与之相反,像倒影一样,只有茶叶和茶文化即饮茶的习俗传播出去,那些没有种植过茶树或者没有生产过茶叶的地方,才因为茶文化的兴盛而开始学习种植茶树,生产茶叶,于是,茶叶与茶文化才算真正得以传播。

三、茶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如何准备茶文化教学课程

(1)注意对比:身为汉语教师,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下的汉语学习者对茶的不同接受程度,教师要注意求同存异,注意不同国家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对比。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引入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2)做好茶文化道具的前期准备。

(3)设计教案,明确教学步骤。

(4)考虑好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5)把握好上课时间,因为有实物展示以及亲身体验的活动,所以要注意控制课堂秩序。

(二)茶文化教案设计(以茶艺教学为例)

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文化任务要求,笔者制定了教案设计以进行相关的茶艺文化教学。具体如下页表:

(三)汉语课堂中茶文化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1.相关领域研究方面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继承并且传承发扬下去,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正确的茶文化知识,也是汉语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让学习者了解一个具有悠久茶文化的中国,更是我们的目标。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并推广茶文化十分必要。

我国对于国外的茶文化研究以及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茶文化对比研究十分缺乏,而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关于茶文化的教学研究则少之又少,因而我们应当在研究茶文化、茶史以及茶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加强对茶在世界的传播、不同国家对于茶的不同认识、跨文化交际下的不同国家茶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2.加强针对性,遵循适度原则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加强针对性,针对的是学习汉语语言的学习者,他们主要学习的是语言,而文化方面则需要重点突出,适度了解。内容要适当,讲解需精练,练习需适量,不应超越语言教学,也不应过度讲解,以免因讲解的繁冗复杂而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3.注重文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基本国情,从而更好地去服务于语言学习,因而我们不应当单一地去教文化知识,更应该将相关的文化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性,直接接触到文化方面的实物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在学习茶艺时,我们更应当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8

一、茶文化在传媒中的具体体现

传媒有多种方式,不同的传媒方式满足人们不同的爱好和习惯。茶文化的传播在以下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1.《儒林外史》中对茶文化的描述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著作对于古代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多处提到茶及茶文化。首先,在书中提到茶的名称,如第2回中:“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第41回中写道:“桌上摆着宜兴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其次,在这本著作中还对煮茶方法做了描述,如第2回的“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位吃”;第20回的“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说话到一二更天”;第27回中的“丫头一会出来要雨水煨茶与太太喝。”此外,在书中,也有喝茶的提法,如第3回中的“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第16回中的“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书中还对于饮茶器皿、饮茶地点和饮茶礼仪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由此看来,《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是茶文化传播的优秀代表作品,人们从这部作品中了解到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茶文化通过书刊的形式得以弘扬。

2.《茶马古道》是茶文化传播的典型影片

电视剧《茶马古道》的播出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播出后不仅促进了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且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也创下了新高,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茶马古道》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通过影视的方式得以了解茶文化,而且使茶马古道与普洱茶同时热了起来,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传媒对于茶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传播方式的优越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3.《印象·大红袍》是茶文化传播的新形式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是张艺谋首次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茶文化的主题,以茶文化元素为主线,是茶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新的传媒形式,它把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融为一体。这个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将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为了这部作品,张艺谋等还专程抵达福建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现场采风取景,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茶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形式,有利于我国茶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 茶文化运用传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播媒介的形式单一

目前来看,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只在少量的传媒形式中出现了茶文化,被大家所熟悉的只有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儒林外史》和《茶马古道》,专门进行茶文化宣传的其他传媒形式还较少。相对于现如今多种多样的传媒形式,关于茶文化的形式就显得非常少,这种单一的传播形式,势必会影响茶文化的宣传,而茶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从而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传播茶文化的内容较少

“茶文化是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人文为主)上的应用和创造的过程。”这是浙江大学的黄志根对于茶文化给出的定义。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它不仅包括茶文化的自然科学,也包括茶文化的人文科学。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但是,现在在媒介中给大家呈现出来的关于茶文化的内容相当之少,这就限制了人们在传媒中了解茶文化,从而不能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更加广泛地涉及茶文化的一系列知识对于全面传承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

3.传播茶文化的力度不足

茶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达到相当重视的程度,我们传播茶文化的意识还不够。只有少数专门研究或者是对其感兴趣的人对于茶文化比较了解,而大部分人不了解茶的相关知识,甚至对于茶文化一无所知。这就需要借助传媒的形式来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茶文化,了解茶知识,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传媒促进茶文化发展的对策探究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9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我们知道我们身处的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种不同的生存单元组成的,而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向人口密集型和地理坏境密集型的生存单元迈进。由此,出现了文化的分化与整合,在此趋势之下,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开始日益频繁,而跨文化传播就是在此趋势之下逐渐建立并开始迅速发展。所以简单点说,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单元背景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它的目的则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文化融合,并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其实,严格来说,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传播并不拘泥于文化的范畴,它的范围极广,除文化之外,还包括性别,种族等一系列范畴。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传播特指利用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

二、纪录片中的跨文化传播

长久以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都要归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一直追求的都是意境之美,这与外国观众的认知存在着隔阂,外国观众并不能体会出中国文化存在的内涵。但是纵观这两年的纪录片,却在众多隔阂中打破了一个缺口。《舌尖上的中国》以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下文简称为《舌尖》和《茶》)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合理巧妙的运用影像传播,就能消除东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深入分析《舌尖》和《茶》两部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功,主要归结于:

(一)影像传播的不断发展

进入读图时代后,图像以及影像以其形象化、可视化等特性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开始普及,而《舌尖》和《茶》两部纪录片则充分利用了电视影像的力量,尽可能的用视听语言去消除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影像的传播上来说,《舌尖》和《茶》都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叙事化描述,去介绍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形象――美食和茶道。在逐步的介绍中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其次,从两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说,都同样的使用了微距摄影的手法,通过影像的力量把美食和茶道两种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纪录片所要传达的内涵。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舌尖》和《茶》两部优秀纪录片通过叙述性的描述,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美食和茶道。而纪录片在描述这两中形象时,又不单单是对两种形象的外在赘述,在对其进行阐述时,无可避免的都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都会比较注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即宣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舌尖》这部纪录片中,也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卓玛在采集松茸时,会把采集后地上残留的菌坑用草掩盖好,这样处理之后,明年又会长出新的松茸。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蕴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里面。同样的,《茶》中赵阿姨的茶馆,已经古稀的赵阿姨无论自己每天多忙都会按时开门,心系茶客。而茶客们也把茶馆当做洗涤灵魂的场所。这里所叙述的茶和茶馆,不单单是它们本身,它们已经是茶客们沟通天地的一种媒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媒介。

(三)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讴歌

当今世界,人们的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勤劳是人应该具备的美德。所以纪录片在文化传播时就不可避免的宣扬这些共识的美德。同样的,《舌尖》和《茶》在叙述时都不遗余力的去对我国普通劳动者进行讴歌和赞美。其中,有我们上文提过的年逾古稀还每天定时去照看茶馆的赵阿姨以及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去寻找松茸的卓玛。诸如此类,在《舌尖》和《茶》中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表面上是在说美食和茶道,实质就是在说收集制作这些美食和茶的人。从侧面表达了对这些辛勤的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三、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舌尖》和《茶》通过视觉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在海外影响很大。通过分析《舌尖》和《茶》两部优秀的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出,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使各国文化能够交流融合和沟通

由于纪录片的纪实性,所以纪录片可以真实的去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另外,随着经济带动文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国文化之间融合交流。每个国家都有代表自己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不断的吸收不同符号之间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特征。由于纪录片的独特特性,使得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它的纪实性使它不可避免的担负起与其他符号进行沟通融合的重任。与此同时,在众多文化符号中,中国纪录片要想在文化融合的大坏境之中寻求自己生存的空间,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舌尖》和《茶》可以说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即边缘纪录片去客观的记录了个体和人群之间的关系。《舌尖》里面各种边缘地区的美食无形之间也拉进了边缘人群与中心人群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共同融合。而《茶》则是以一种清静无为的茶与道之间的联系,与时下喧嚣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面看来,它记录的是一个个真实的、合理的故事,是对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客观记述,但是,它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他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不管他处于何种位置,包括《舌尖》和《茶》在内的每个优秀的纪录片都会为正确认识一切的生态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细节化的观察对象,因此为人类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和变迁的载体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伴随着跨文化的传播的愈演愈烈,在文化融合的同时,出现了文化兼并的现象。文化落后者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被动的去接受各个国家的文化,本土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失去了传统文化本来具有的特色。《舌尖》和《茶》则是通过真实客观的镜头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舌尖》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对饮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而且从食谱中看出类似“东坡肉”“狮子头”这样的菜名表达了中国人注重情趣,同时食物也是最无害的药材,以最养生的吃法、最传统的制作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审美境界。而《茶》,则是从茶的起源到茶的制作过程,整个流程都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并且在其后的几集走上日本,走向印度,走向英国,走向欧洲,这是一种最美丽的国家形象,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最美的明信片。纪录片《舌尖》和《茶》在叙述中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特有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四、结语

纪录片是电视节目的一种样式,是用影像对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纪录片中的文化涉及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而且它所涉及的文化往往还不是处于一种文化环境中,它的内容可能讲的是一种文化形态与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冲突、融合,它的传播过程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拍摄者、拍摄对象和观众之间文化观念的复杂运动,较之其他节目,纪录片具有更多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其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和传播各自的特点共同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是:交流双方共享性差,交流的各种文化间差距程度不同,交流中的误解、矛盾、冲突增多,使得文化的变异性增强等。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适当的差异会形成好奇和悬念,推动传播的顺利进行;而太大的差异则会使传播中断。为了使纪录片达到较理想的传播效果,就得尽量减小不同文化的差异程度,跨越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纪录片在跨文化的大坏境中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慧英.广告传播中的跨文化思考[J].当代传播,2004.

[2] 陈卞知.跨文化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3] 刘佳.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韩剧的热播引发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裴申燕.纪录片传播文化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10

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

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宋代对茶文化的研究更为兴盛,内容广泛而详尽,相关著作多达三十种,既有专谈斗茶技艺的如《茶录》,有鉴别茶品高下的如《品茶要录》,有综合论述茶具选择及茶叶珍藏方法的如《大观茶论》等。明代,茶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结合更加密切,茶学专著达到七十余部,比如《茶说》一书提到了茶室、人品与茶品之间相似性的问题,《茶疏》则着力于对茶道礼仪、茶叶药理与茶人品德进行评述,还首次记录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清代的茶学研究以编录和总结前朝的史籍资料为主,比如《续茶经》就是对《茶经》的解释与扩展,其体例按照《茶经》划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目,字数则由七千扩展至七万。《续茶经》在附录中增添了历代茶法,把唐朝至清朝一千年间的典型文献收录其中,使许多濒临失传的茶学著作得以保存,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是继《茶经》之后我国茶学研究史上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茶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制茶与饮茶的过程中自发创造而成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茶文化的定义,各位学者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茶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利用和发展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总和。茶学专家姚国坤先生在《茶文化概论》中指出,“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在物质形态方面包括茶书、茶画、茶具、茶歌、茶戏、茶叶制品等,在精神形态上包括茶道、茶德、茶性等,在制度形态上包括茶政、茶法、茶礼等,在行为形态上包括茶风、茶俗、茶规等,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审美性,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高雅与通俗的高度融合。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相比前朝茶文化而言具有独特意义。在茶叶及茶具方面,散条茶逐步取代了团饼茶,茗饮法逐步代替了点茶法,饮茶的整体审美意境得到提升,许多造型精美、花色考究、质地优良的上乘陶瓷茶具应运而生,比如青花瓷、斗彩瓷等,增添了好茶之人饮茶的乐趣。在茶艺方面,工夫茶艺达到鼎盛,“凤凰三点头”等兼具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动作走向成熟,对饮茶的环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叶生产技术方面,绿茶的蒸青技术得到改进,炒青技术问世;花草茶的制作工艺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来做茶;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花草茶等七大茶类正式形成。在茶馆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馆发展的鼎盛时期,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场所,各类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数不胜数,形成了特殊的茶馆共饮文化。在精神哲学方面,茶文化自诞生以来就与儒释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时代我国统治阶层对佛教、道教和儒教极为重视,茶文化与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儒家文化看重人格与品德,茶文化则有“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品比人品,表明饮茶之人清明质朴、静虑修身的人格特征;道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将人的生命融于自然万物,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是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茶文化汲取了其中的自然思想,认为饮茶的一切环节都要尽可能地简单、纯净,不可破坏茶叶原有的自然品性;佛家文化提倡包容、给予、感恩与自省,它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禅茶之上,僧侣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饮茶,提神静心,达到禅茶对于“和、静、清、俭”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的全部社会交往活动,包括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技术传播、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途径。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经济、政治、科技情况及涉外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原始积累开始,私人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往来频繁,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被运往海外并获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相应的文化形态也进入东西方各国,开启了“东学西渐”之路。明清时期茶文化在东方国家的传播范围主要包括日本与朝鲜。日本和朝鲜与我国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甚密,唐朝时期就已接触到我国的制茶与饮茶文化,形成了各自茶道的雏形,不过当时仅限于贵族阶层,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与茶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茶叶成为日常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人家,儒释道思想也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鲜呈现出系统化、模式化的发展态势。其中,日本茶道在明清时期定型,以“和、敬、清、寂”为主要理念,既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展示出日本民族谦和宁静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朝鲜茶文化则更加注重我国茶文化的礼仪与规则,意欲通过茶道对人的行为进行教育和约束,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5月25日全国茶日中举行的“五行茶礼”仪式,人们衣着规整、举止庄重,向神农氏神位献茶,展现出朝鲜茶道文化中“礼、敬、和、静、清、玄、禅”的思想。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则集中体现为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我国茶文化自十七世纪进入英国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尽管起源于中国,但受自然地理条件与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创造出以红茶为主的混饮式茶文化。众所周知,明清时期茶文化清饮绿茶,为何到了英国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这是由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多雨、气候阴冷,绿茶性寒,在这种条件下长期饮用会导致脾胃不适,而红茶性温,具有暖身、养胃、健脾的功效,自然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至于混饮的方式,则源自英国价值理念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下午茶”文化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英国人的午餐与晚餐时间相隔较长,且午餐颇为简单,每到下午四点左右就会感到饥饿难耐,于是人们开始以点心、水果辅茶,并在茶中加入牛奶、蜂蜜、水果、黄油、鲜花、香料、咖啡、鸡蛋等,以保证均衡而全面的营养,促进体能恢复。除下午茶以外,英国人每天会有多个固定的饮茶时间,清早醒来要在床边享用一杯“早安茶”,早餐时辅以“早餐茶”,上午十点左右为“上午茶”时间,午饭时刻享用“午餐茶”,下午四点左右为“下午茶”,晚餐时饮用“晚餐茶”,就寝前还要来一杯“晚安茶”。除了每天固定的饮茶时间以外,英国人还会举办名目繁多的茶宴、茶会、茶餐等,形式优雅,气氛尊贵,用具考究,参与者要身着正装,行为端庄,举止得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文化气质与内在修养,成为英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与讲究形式与细节的英国茶文化相比,美国茶文化就显得随意而时尚。起初,美国人在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下,采用的是相似的混饮方式,后来,随着茶叶贸易的开展与茶文化的普及,加之美国自由意识、开拓主义、创新理念和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饮方式,发明了袋泡茶与冰茶,以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3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

茶文化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能够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相应改变,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历时长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我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受交流方式与外部环境的种种限制,并未形成规模,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茶文化找到了持续有效的传递方式,包括茶叶贸易、著作翻译、人际交流等,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并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催生出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学、艺术、绘画、歌曲、建筑等作品,对各国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显著影响。茶文化在很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中形成了关于茶的谚语和词组,丰富了各国的语言体系,使茶文化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连结更加紧密。其次,茶文化对各民族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茶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人格追求、审美理念、思想意志、内在情感、礼仪观念等,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和谐理念、自省思想与淡泊态度,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社会氛围的搭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传入海外以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休闲和餐饮的方式,还承载着各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提炼民族个性、谱写民族历史的文化手段,对各国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也是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融合。在我国,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人们通过饮茶来获得身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研究茶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质,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感,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东方国家传播时,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比如日本与朝鲜的茶道文化也是以精神享受为主,但在西方国家传播时则不然。西方文化体系以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为核心,强调饮茶的保健功效与交际功能,混饮方式的确立、袋泡茶与冰茶的创造就是有力的说明。当然,明清茶文化在肯定其精神价值时并不否认其物质价值,海外各国茶文化同样认可茶文化的双重价值属性,并都把茶文化视为展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窗口,彰显出茶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毫无疑问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娇艳明媚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茶文化传播论文例11

因特网的推广使用,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制造了许多便利的生活工具,典型的有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其中手机应用起来最为方便快捷,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手机的运行离不开各种app的支持,随着各种app的问世,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姿起来,诸如微信、微博、腾讯qq等。这些app都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借助app的风靡程度,设计一款用于茶文化传播的手机软件,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信息技术的跨领域应用,推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茶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漫时间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逐渐从采茶、制茶、泡茶、表演茶艺、制茶、机具等一系列活动中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或者说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中融合了儒、佛、道等多家思想,随着社会的推移和变革,茶文化不断被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包括茶道、茶精神、茶具、茶学、茶艺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1.1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中国传统茶文化中融入了儒、道、佛等多家思想文化中的精髓,追求“怡、清、和、真”的思想境界,首先,“怡”说的是“怡情养性”,明显出自儒家思想,古人认为喝茶能强身健体、滋补养颜,参悟茶道也是基于修身、怡情和养性的目的下进行的,人们从喝茶中不断渗透人生哲理,从而达到“心平气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实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清”有清廉、清心寡欲之意,茶叶味微苦、茶香清淡、茶水清澈如玉、茶室环境高雅清净,与茶叶有关的一切都追求“清”,故而古人赋予茶文化以“清”思想,告诫人们要按照“清正”、“洁身自好”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和”也是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典型体现,中国历来崇尚以和为贵,人们以茶会友、接待宾客,整个过程都坚持以“和”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处处体现出“和”文化的基本宗旨;最后,茶文化中的“真”思想即追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境界,以期做到抛开名利、返璞归真。1.2正在消失的茶文化历史上的中国创造了璀璨的传统茶文化,处于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工作,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信息时代各种电子智能设备的出现,几乎占据了人们的全部生活习惯,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精湛高超的茶艺表演的魅力有可能抵不过手机游戏的诱惑力。周边环境的变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若还不转变态度、采取措施,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茶文化即将要从我们的视觉下慢慢的减略。1.3信息技术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作用,拯救即将消失的传统茶文化,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实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茶文化快速而大范围的传播和宣传,各种网站及搜索引擎的开发和建设,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平台;另外,发达的网络技术可以把死板的文字茶文化知识转换成图片、声音、视频等的形式,对现在的80、90后的年轻人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例如:茶艺表演教程、趣味茶故事讲解等,可以增加人们与茶文化知识的接触机会,进行茶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艺的观赏及学习,使得茶文化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茶文化的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此外,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网友们之间进行资源传送、心得交流等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有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增长见识。由此可见,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过时和淘汰,相反,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包容,实现共同发展。

2app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app,英文全称为application,译为设备、应用,通常是指安装在手机上的使用软件,例如淘宝、支付宝、酷狗音乐等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app。app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规律,可以说,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app的应用和协助。2.1app软件设计的基本流程针对不同产品性能的不同,其适用app的具体开发流程必然也会有所差异,尽管具体设计过程中略有出入,但其基本设计流程还是不变的,通常情况下,app软件的设计流程由市场调查、设计软件、编写代码、软件测试、app及后期维修处理六部分组成。市场调查主要是统计分析大众的需求,从而便于app应用功能的定位和规划;开发者明确开发方向后,就进入软件的设计阶段,包括内部功能设计及外界面的设计,前者要求符合大众应用需求,方便操作,而后者主要是强调软件外观上的视觉欣赏效果,以便充分利用消费者“外貌协会”的心理;代码是app运行使用的理论基础,因此代码的编写显得尤其重要,常用原生语言ObjectC、C语言等编程进行编写;测试结果将决定app是否能投产使用,并且为软件性能提出不少修改意见,使软件设计趋于完善;最后就是关于app的相关市场和维修处理了。2.2app软件设计常见模式app软件设计的常见模式是原生开发和网页开发模式。原生开发也称为NativeAPP开发模式,这种设计模式的特点是其开发出来的app只能在本地操作系统上进行运行,不适用于其他手机系统,离线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消息推送,能够充分利用设备上的本地资源,但开发成本较高、软件升级较为麻烦,所以大多数app软件设计都采用WebApp设计模式,即网页开发模式,该模式开发速度快、安装及更新都比较方便,且能够跨平台设计,所以应用范围较广。2.3文化传播app软件的开发应用近年来许多借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app软件逐渐流行起来。例如:在2013年故宫博物馆推出的首个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胤禛美人图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有名的女子绢画,其中绘有美人读书、喝茶、赏竹等12种形态,这款app以动画的形式向大众展现了图集中的内容,让其中的景物活了起来,除此之外,软件界面上还设有许多链接,供用户点击查看画卷的历史背景、生活习俗及细节欣赏等。由于这第一款app市场反响度很好,故宫博物馆又相继推出了紫禁城祥瑞、3D故宫等app。这在市场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app下载高潮。文化传播app软件的开发应用,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同时还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有效的传播途径,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3信息技术在茶文化传播

app软件上的创新应用3.1茶文化传播app软件设计实例分析3.1.1茶道精神及茶艺文化传播中国茶文化大全茶艺茶道app软件,是以茶道精神及茶艺文化作为基本内容进行设计的茶文化传播app软件,其宗旨是“关注茶文化,品茶艺、学茶道”,软件从茶的品鉴、水的选择、茶具以及泡茶等多方面的内容入手,以视频的形式详细讲解了水温、投茶量、茶具的摆放及使用、冲泡步骤等细节方面的内容,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传统茶道精神及茶艺文化,在居家自饮和待客饮茶等不同场合都可练习应用,实现茶文化的传播普及。3.1.2趣味茶故事分享相比茶艺茶道app,中国茶文化app软件多增添了趣味茶故事分享的应用程序。在学习传统茶文化之余,听听有趣的茶故事,可以帮助用户缓解疲劳,保持愉悦的心情,调整状态。更增加了用户对茶文化传统知识的兴趣,且该app软件还经过了人性化设计改善,既可以视频观看,也可以当做听书软件。其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趣味茶故事分享将成为下一步茶文化传播app的研究开发方向。3.2信息技术跨领域应用的创新展望信息技术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APP软件设计中的使用,除此之外,中国茶文化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有更大的挖掘潜力,例如茶文化网上教育平台、茶艺网站建立以及与茶文化相关的手机游戏软件的开发设计,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茶文化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将成为信息技术的跨领域应用的新目标。

4结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缔造者,茶文化随着我国的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逐渐形成,其中凝聚了千百代人的智慧和努力,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是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象征。身为新一代接班人的我们,不应该眼看着中国茶文化逐渐消失殆尽却置身不顾,而应当以我们所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来推动传统茶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创造属于信息时代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