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艺术论文

幼儿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3:34

幼儿艺术论文

幼儿艺术论文例1

二、利用手指操,增加趣味,开发儿童智力

几年幼教工作,我发现最让幼儿感兴趣,最能锻炼幼儿思维的是手指操。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教幼儿练习手指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指尖上。”对于婴幼儿来说,手指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是大脑。手的动作对语言﹑视觉、听觉﹑思维等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助益。

三、将唱歌﹑跳舞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艺术天分

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和启发幼儿,不论是唱歌﹑表演等都应该充满感情,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和幼儿一起分享音乐的美感和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我每天都上两节音乐或舞蹈课,并通过六一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的音乐特长,使幼儿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喜爱上幼儿园,使幼儿学习变得多姿多彩。

幼儿艺术论文例2

关键词:艺术教育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幼儿艺术论文例3

2.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进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园幼儿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二、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构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起动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工作,学习课题相关的研究操作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回顾。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就主题的选择、建构和实施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

(1)主题的选择。既要细致分析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题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题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包括感受)的丰富,又要考虑幼儿审美表达(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题的实施。既能关注预成计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地思考,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主题的类型、构建的主要路径、实施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将结果分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构建和实施主题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园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接待幼教同行来园进行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还将我们的经典教学案例,如“美丽的螺旋画”、“猴子商店”、“面跳舞”等与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使得我们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关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3.激励教育理念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提炼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以来,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原始材料。课题组对照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美术主题式课程、主题式音乐课程;整理了丰富而鲜活的过程性资料;整理了一节节成功的教学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记录,还有厚厚的获奖论文和案例、幼儿创作的生动的绘画、手工作品及再现的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作品等。每一份资料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喜悦。

经过课题组长期认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

1.艺术审美课程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审美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技能)能力为隐性线索的主题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3.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因此,适宜而有层次的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为幼儿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清楚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5.艺术审美课程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而且提高了艺术课程建构的水平和质量,对主题设计和实施的不断反思,促使教师持续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创作,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表现,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主题实施的效益,增进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较重视内容的有机联系,多领域的整合,但对于幼儿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技能支撑有所忽视。在深入研究阶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分明。《幼儿园教师课题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在这里得到呈现,此本汇编中,幼儿教师、幼儿保健教师、保育员、园长等各类人员都有自己的收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方面的提升和转变。《课题研讨实录汇编》———这本汇编选取了课题组长期以来形成课题研究的实况记录。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关于主题建构的思考,课题实施过程中有关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课题组研究中期和结束后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是如何建构主题、实施主题、反思和调整主题的。

三、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讨论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反复学习《纲要》,并对照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审视我们的主题内容、核心价值、设计理念,并对我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教育内容构建流程:我们分别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较和归纳三个方面。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比较,可以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积累丰富的审美创作经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审美经验按线索整理,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思路。

(3)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创造过程。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练、教育行为的适宜以及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儿学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四、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科研兴园的极好途径,但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精细的事情,需要十分严谨、十分科学的态度,在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来。

1.艺术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的艺术活动内容虽然相对以前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教学内容,现在的状况是两者并存,教师自由把握。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盖,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决的。

2.活动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并对欣赏材料的选择、图片的呈现等相关问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作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认为,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研究,才能带来高效的教学。

3.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现根据《指南》精神,我们把它提出来,去深入地研究为幼儿健康人格奠基。

幼儿艺术论文例4

②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儿在幼儿园的审美情趣主要来源于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培养,所接触的大多是画纸画布上的艺术作品,种类大多为油画、国画、水彩画等,作画的材料多为各类颜料、水彩笔和油画棒。容易让幼儿在脑中形成固定思维,认为美术就是这个样子。而街头艺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性,无论是在创作地点、创作材料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幼儿带来全新的感受,不仅极大丰富了幼儿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艺术想象空间。只有打破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激发审美情趣的多元话,才能使幼儿在艺术创造力上天马行空。

③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幼儿因为自身的兴趣始然,同时又在观察、触摸和联想中获得了自我享受。街头一件件表现方式各异的艺术品,老师的循循善诱,幼儿的全身心投入,激发了幼儿在审美中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了审美潜力,产生了审美激情。

于是,街头艺术在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供的审美素材丰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样是雕塑,其作者的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其实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们总会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艺术作品,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审美要求。二是街头艺术的审美中出现的闪光点多。美是通过媒介展示出来的,而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在户外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直观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远足活动中,当幼儿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那么审美过程中的闪光点也会更多。

二、具体研究过程通过对本园幼儿三个月一系列远足活动的总结,课题组准备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细化总结,主要从审美价值的不同角度,幼儿在不同街头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在以及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美价值

1、“街头艺术”和幼儿的成长相结合

(1)静态“街头艺术”的欣赏教育如:雕塑、涂鸦墙、广告牌、橱窗艺术等等都属于静态的“街头艺术”。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自然环境中发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赏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丰富了他们的美感经验,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读”懂美术作品中的美感和内涵是欣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儿的感官主要来自于色彩、线条和形状,而意境则需要老师去启发,如从马风驰电掣的奔跑图画解读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欧陆风情建筑群解读外国的文化;从斑点狗群去解读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等。

(2)涂鸦审美教育涂鸦墙在南汇惠南镇的街头时常可见,而幼儿正是一个喜欢涂鸦的最广泛的群体。4岁左右的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往往没有顾虑,创造性很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涂鸦是一种原始表达愿望的潜意识体现,在涂鸦中帮助孩子们保持主观的意志和夸张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启发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最终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孩子间互相交流彼此对涂鸦墙上面图形的各自看法,主动参与实际的涂鸦绘画中,对审美教育效果来说会更好。

(3)动态“街头艺术”的人生观启发街头献艺、街头表演、行为艺术等等都属于动态的街头艺术。远足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大多都是好动的,而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表演中去,不但增强了幼儿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老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们在街头表演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对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不正是审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吗?通过街头献艺的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汗水创造了社会效益,老师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奉献的意义,乐于帮助他人是种美德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街头审美的人文价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图画都是以文化为载体,浓缩人类文明,包含丰富的礼仪形式。它们所体现的对春天的期盼,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天伦之乐的享受,对先烈的缅怀,对亲情的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对情绪的宣泄,对人性的回归,对和谐的追求,它们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文化审美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具有潜在的人文生命力。远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街头审美则是自然与社会、人与伦理秩序相得益彰,艺术与道德的合理结合。这正体现文化即人化,意味着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过街头艺术实现人文氛围的浸染,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播,促进幼儿良好人格、气质、修养等稳定内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1、群体表现(分为:高、较高、一般、不高)

街头艺术类型兴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泼指数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较高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较高

涂鸦墙高较高较高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较高

橱窗艺术较高一般较高较高

根据上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不同种类的街头艺术其优势具有很大差异。综合来看,雕塑和涂鸦墙最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幼儿的爱模仿,二是幼儿的表现欲。雕塑的生动形态往往能让幼儿在模仿中增强物质的形体认识,同时幼儿的涂鸦欲望仍然很强,如果在街头艺术中将幼儿引入实际的涂鸦活动中,可以更加广泛和迅速的调动起幼儿审美情趣。同时,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哪种街头艺术,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都明显要比在幼儿园多一些。这就说明,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产生了沟通欲望,而这一时期正是幼儿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街头艺术锻炼了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也对艺术性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

2、个体内在精神表现和意志品质表现(积极的方面)

内在精神表现:①愉快②热情③求知④个性⑤专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质表现:①热爱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独立⑤坚定

【静态街头艺术】内在精神表现意志品质表现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鸦墙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橱窗艺术①⑤⑥⑦①

【动态街头艺术】

街头献艺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头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为艺术④⑤①④⑤

根据上图来分析,内在精神方面,静态街头艺术活动中,幼儿们内心相对放松,并且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兴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动态街头艺术中,幼儿相对感觉到拘谨,由于过于专注或者紧张,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愉悦感,但是他们却在意志品质上获得了提高,因为通过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幼儿学会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坚强和独立。我们也欣喜的发现,无论是静态街头艺术还是动态街头艺术,幼儿都会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三)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

1、动作和语言上的把握街头艺术的形体模仿是促进情趣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形式引入到去街头艺术的审美中来。如观看海螺雕塑的时候,老师此时就拿个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弯着背模仿海螺的缓慢移动,然后询问孩子们: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们争相模仿的时候,就再进一步提问:海螺为什么要背这样一个重重的东西呢?让孩子自己讨论,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体把孩子们仿佛带进了海洋世界,让孩子们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观的思维习惯。

2、艺术上的“突然进入”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如此,在户外更是如此了。老师应该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话剧表演的舞台布置一样,给孩子设置引人入胜的“艺术跳入”环节,通过对孩子的感官产生刺激,迅速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喷泉的艺术审美上可以实现让喷泉的管理单位将水关闭,让孩子们在喷泉旁边观看的时候突然让喷泉展现出来。用一种“突然进入”的视觉或听觉美感去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老师这个时候只需要当好一般导游的角色就行了,让孩子们自己多看、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艺术的真谛。

3、消除影响老师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的两面性,一方面审美对象可能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老师要权衡利弊。因为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极元素。幼儿的自制力普遍较差,还不完全具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懂得对幼儿的习惯培养,景区内出现的例如乱扔东西、践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为,要及时作为反面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消除外来影响。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创设环境引导感受

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已经对主题策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发现在街头艺术活动中创设环境元素能引发幼儿更加直观地对美产生一种认识和反映,包括场地选择和划分,优美作品的选择,整个氛围的营造,主要是环境中的背景和音乐。

2、和谐交流激发爱

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关系时能产生的一种愉快心理体验,交流的和谐感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外,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之间相互友好、帮助的行为时,老师应及时地让幼儿知道,这种表扬可以激发幼儿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为审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体基础。

3、从评价美到表现美

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应该让幼儿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评价美是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老师间的互动,而表现美是幼儿和自己,幼儿和这个客观世界的互动,幼儿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战胜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幼儿评价美的基础,积极为他们创造表现美的平台,例如举办服装表演、涂鸦大赛等等,激发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原始动力。

幼儿艺术论文例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而教师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开阔思路的重要保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 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好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幼儿教师应提高语言素养,关注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通过良好有效的提问艺术,真正拨动幼儿的心弦,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

一、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启发幼儿思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但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效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数量多,教师语言繁琐,质量不高。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中存在着教师高密度的提问,但这些提问质量都不高。往往幼儿都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用诸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回答。这样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

(二)只满足极少部分幼儿发言的需要,强调认识目标的问题,忽视非认识目标的问题.

在散文欣赏春姐姐教学中,A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教师朗诵散文,幼儿欣赏。提问: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2、幼儿欣赏朗诵录音,提问:散文里有哪些好听的词、好听的句子?请若干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这种提问更多地突出作品本身,是强调客观存在的内涵,没有关注幼儿“喜欢不喜欢”。更多孩子对问题的想法只能埋藏在内心,从某种角度剥夺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权利。类似于这样的提问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其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同时忽略非认识水平问题,缺乏情感激发。

(三)幼儿应答机会不公平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请“能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的机会最多,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连一次机会也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教师的提问似乎仅仅是为那么几个敢于又善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快乐以及与同伴分享自己经验的乐趣。长久下来,由于答问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或宁愿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②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引起教师高度警惕。

(四)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太短,不利于幼儿思考

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达到预设目标,在提问过程中为赶进度,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太短。在小班语言教学《甜蜜的礼物》中,教师:“妈妈的妈妈收到妈妈的礼物,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一幼儿站起来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认识,教师就请另外的小朋友起来帮助他。小朋友没有发挥思考的作用,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幼儿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教师回应的方式机械

经观察,教师在提问后常采用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为主,且使用次数频繁。“齐答”只适于有唯一答案的简单问题,长期使用这种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和表面化,“个别回答”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孩子的发言机会不均等。而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讨论后分组回答”和“自由回答”这种形式常因教师怕耽误时间或影响课堂秩序而忽视或否定。

针对幼儿给予教师提问的回答,教师一般采用的应答方式是“简单肯定”、“习惯性重述”。这种形式的评价缺乏诱导追问、鼓励质疑,不能引导幼儿拓展和加深讨论,师生互动的质量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二、对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艺术性的几点思考

(一)提问艺术的基本原则与作用。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要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幼儿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儿“跳起来摘果子”。难度过大的问题应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2、其次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应避免提问中包含着答案或者只有一个答案。如果教师经常提不必动脑筋的问题,便会抑制幼儿的创造力。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能启发幼儿朝许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评价,通过集中思维,选择出最好的结论。

3、提问应考虑认知水平问题与非认识水平问题的结合。提问的范围不局限于直接感知的内容,还要提出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能启发幼儿联想事物间的关系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注意提问艺术的适宜性,注意灵活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似乎随时都可以发问,但如果变成满堂问,就会使幼儿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找准时机,找到最佳发问时机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幼儿只有在产生疑惑时,才会对教师的发问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可见,最佳发问时机即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能够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三)学会艺术性提问

如何保证教学过程中,让语言艺术促进教学最优化,提问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学会艺术性提问是幼儿教师应该认真思索和研究的。

1、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精于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目的性、价值性。力求少而精,并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优选问点,问在关键处。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发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2、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提问应从灵活、实际的教学进程入手,注意关注生成问题。可以让幼儿自由回答,集体回答,还可以让幼儿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得出答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而教师最优化的艺术提问可采用直问、曲问、泛问、特问、设问、反问、疑问、激问、疏问、追问、理解、研究、探讨、发散和比较性提问③,做到因材施问, 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3、在精心设计教师提问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注意广泛性。幼儿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用不同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吸引所有幼儿积极参与。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差异,避免只叫“能干”幼儿,忽视中等幼儿,冷落发展相对较慢幼儿的局面。良好的集体教学,教师要通过语言艺术、提问艺术调动起每一位幼儿的思维热情。

(四)给予幼儿思考的空间,丰富教师的最佳回应方式。

教师“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就没有达到“问”的目的。教师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应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教师针对幼儿给予的回答的回应方式上,教师应加强指导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对幼儿的评价全是“很好”、“不错”、“真能干”之类,要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应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对正确的答案要多一些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或是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重幼儿的发散思维,尊重幼儿观点,诱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意识地让幼儿之间为某个问题产生争议,让幼儿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体现教学机智,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性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④ ,如“你认为如何?”还可将提问延伸,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如果教师耐心期待并积极想办法促成转机,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艺术性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幼儿教师应加强语言素养的提高,总结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不足,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尊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最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

①阎承利 教学最优化艺术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②④杨莉君 康丹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J] 期刊 2007年2月

幼儿艺术论文例6

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从而发展创造力。

幼儿艺术论文例7

二、创造富有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初步感受和表现情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我把教室里一块大面积墙面布置为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儿童,他们手执彩绸敲着鼓,欢庆节日的大型着色画纸,在儿童的周围衬着一幅幅浙江蜡染图形与造型的手帕和风筝的蓝印花布,以及独具奇妙色彩与图案的染纸,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气息。当这样的布置展现在幼儿而前时,他们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自然流露,也是对祖国文化艺术的感悟与赞美。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一幅幅美妙的刮画,一幅幅奇妙的染纸、剪纸,一幅幅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

幼儿艺术论文例8

二、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呢?1.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给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启蒙性指导,所以教师的艺术素养如何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幼儿萌发艺术新芽。2.教师要给幼儿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艺术素养的萌发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压抑和扼制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更不能妄加批评幼儿的艺术作品。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幼儿有可能是教师的艺术指导老师,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是充满童真的。3.运用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挖掘幼儿的艺术特质,更要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艺术特质,如从多种感官活动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艺术特质,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艺术萌芽发展做必要的准备。4.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给予幼儿艺术创作的信心。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会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信心,让幼儿自信地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如此幼儿艺术素养才能多方面提高。5.开展综合活动,多方面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综合活动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绘画活动的结合,欣赏活动和舞蹈的结合,美工同绘画相结合,这些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多方位考虑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艺术论文例9

二、如何将语言艺术运用到幼儿教育中

1.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

良好轻松的交流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教师要想让语言艺术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幼儿教育对于普通话的运用和对学生主观感受的培养。幼儿教师必须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而非地方方言或是其他语言,并且不刻意询问一些专业性高年级的问题,让幼儿不知所措,而是应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积极探讨,引发幼儿交流的欲望和情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谈及自己的主观看法,然后逐渐将之发扬光大,让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每个幼儿都能够有畅谈自己的机会,逐渐处在了一个较为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不断交流,促进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运用。

2.形成简单明了的语言

教师是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父母外接触最多的人,自然会无意识地去模仿教师的说话方式和行为,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每一天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必须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幼儿明白自己说话的内容。例如在平时的对话中,如果教师希望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诸如勤洗手,就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幼儿为什么要洗手,洗手有什么好处,让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的意图。而讲大道理说大话,幼儿并不能有效分析出话中真正的重点,很容易导致出现幼儿常见的厌烦心理。3.语言更具趣味性,行为更加合理化语言技能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但是语言艺术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语言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趣味性,这是基于幼儿教育,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方式。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里,幼儿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如果幼儿教育没有掌握良好的语言技巧,很难继续开展教学,集中幼儿注意力。当幼儿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体会语言的乐趣,例如带领学生扮演《三只小猪》的故事人物,在扮演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展开教学。而在行为方式上,由于幼儿对于很多语言本身不具备理解能力,因此肢体动作能够更直接地传递信息,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肢体动作给幼儿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尽可能地用轻柔的声音和母亲的动作让幼儿有归属感,感到轻松,不会产生焦虑情绪,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幼儿艺术论文例10

孩子在幼儿时期,这是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与疑问的时候。所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的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孩子们更快乐的自由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孩子们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时,老师不能够打扰,让他们的思路断掉。我们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进行自由的想象。对于孩子们的作品,不能站在自己的审美角度上进行否定和批评教育,而是站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倾听又有作品中一个一个小小的故事和美好的愿望。使用恰当的方法,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从而促进幼儿的丰富想象力的发展。

1.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是多样性的,富有想象力和随意发挥的特性,容易使孩子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老师要你不断的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有创新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孩子们在模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当孩子们不断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时,自身的成就感和成功感油然而生。能够激发他们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热情。当老师对他们的夸赞和评价越多,孩子们成功的次数就越多、艺术创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来强。当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从而表现的愈来愈额积极。依次循环,未来就越有可能成为可造之材。

2.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教育的对策

2.1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的主体性表现在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方面。幼儿的艺术教育上分为设计、组织、实施、总结的整个过程不是只注重知识、技能等训练。更应该注重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问题上。老师要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发挥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他们随心所欲的创造,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老师都不应该加以阻止。这样,可以通过搭建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2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教育培养,能够提高孩子们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通过艺术表达不但能够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增强,还能够使孩子们的感性思维得到提升,培养了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老师要你不断的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且有创新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孩子们在模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2.3夸赞每一位孩子

由于每一个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受父母的熏陶不同,个性差异也不同,因此,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的结果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因循守旧,有革新,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给予的关注也要不同。对于腼腆的孩子老师需要鼓励他们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让孩子们克服恐惧,展现自我。对于爱表现的孩子,适时地鼓励他们,但又不会让孩子们骄傲自满。总之,作为老师,要做到爱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艺术教育。

2.4修改小班幼儿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

时代在进步,对幼儿的教育当然不能够一直停留在过去,还是需要不断创新。但是,无论如何创新,有几点要求却是一定要遵循的:对幼儿的艺术教育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应具时代特性,反应当时时代的潮流发展;发展创新空间的最大化,要增强教学的开发性和选择性;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和实验方式。

3.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教育建议

3.1营造美的气息

在为幼儿营造美的学习环境时,要做到美化,绿化、儿童化,将音乐和舞蹈带入孩子们的日常的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元素和舞蹈动作,与大地同在,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自然美,才能融合到自然中去,创造出不一样的艺术之美。这样可以更轻松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去认识美和追求美。帮助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艺术审美视角和观点,并逐步引导孩子们自主的对周围的事物的美丑发表自己的观点。

3.2感受美的气息

要培养孩子们对美的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角度。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感受大自然鬼斧神雕的艺术之美。从自然环境中感受最基审美教育途经和方法,欣赏广阔的大自然的风景。

3.3创造美的方法

幼儿艺术论文例11

1.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情感十分强烈,并且有很强的感染力,非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景性、丰富性,可以更好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例如教师以一种振奋的精神进入教室,幼儿的注意力会让学生更加兴奋。

2.有利于突出重点,控制进程

幼儿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注意时间短,思维通常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课堂以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为辅,有助于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使语言更有感染力和鼓动力,可以调节教学进程。3.有利于师生间的感情沟通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良好的非语言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师生的情感增进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用饱满的精神、亲切的态度,营造了愉快的教学气氛,帮助幼儿投入学习。

二、幼儿教师教学中的非语言类型

1.幼儿教师的眼神语言

幼儿教学中的眼神语言是指通过教师眼神的变化传递教学信息。幼儿的年龄较小,但也懂得根据教师的眼神判断一些事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眼神语言,给幼儿更多的鼓励,努力做到亲切、自然,不要目光呆滞、摇摆不定、闪闪烁烁,看窗外或看墙壁,或目光固定在几个人身上。

2.幼儿教师的表情语言

幼儿教学的表情语言是要通过教师的脸部和嘴部肌肉运动来传达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时要面带微笑,调节自己的心情,给幼儿亲切、和蔼、信任的感觉,开朗豁达,让幼儿成长的环境更加宽松、和谐。期间教师要面部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勿变化太快,也不能面无表情。

3.幼儿教师的手势语言

幼儿教学的手势语言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用手和胳膊的动作传达教学信息及情感变化。手势语言可以增强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弥补有声语言的缺陷,帮助幼儿强化记忆,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幼儿教学的手势语言的重点在于表达关键词,要自然得体、恰当准确、目的明确、节奏明快,一般手势的幅度不应过多过大,否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不能过小,否则无法引起幼儿的注意,所以,手势语言的运用要适时、适量、适度,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幼儿教师的空间距离语言

幼儿教师的距离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交流,合理利用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幼儿和教师之间传达信息、交流感情都要用到距离语言,它是体态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感情具有依赖性,幼儿会对教师的亲近十分开心,会愿意听教师的话。因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师给自身的定位、距离幼儿的远近直接影响教师和幼儿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还会影响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