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群众体育论文

群众体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3:44

群众体育论文

群众体育论文例1

1、培养信念。人的成长与进步,需要有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作引导;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需要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群体共同打造。每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升起,运动员在流泪,中国人在高呼。泪,因激动而流;呼,因激情而呼。体育往往是在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是体育工作的内在优势。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群众体育活动,对于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锻造灵魂。有了远大的理想,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锻造高尚的情操,这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核心和灵魂。和谐社会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它是以人的由衷的、自觉的行为为根本要求的,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是一种物质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体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所具有的强健体魄、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

3、提供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的持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为基础。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体育工作抓得好,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强,工作局面就容易打开,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总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有效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动员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4、服务大众。同志曾深刻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他进一步论述,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最后离不开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离不开人的体质。这些深刻的认识提示我们,体育工作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关注“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功能和作用;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牢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殷切嘱托,明确体育工作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体育战线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为大众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体育硬件和软件,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质量。

二、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新时期群众体育的特点

关心人民身心健康,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是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党的三代领导人发展体育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同志要求“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同志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构建和谐社会,提倡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多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当前,群众体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口,并呈现几方面的特点。

1、观念的大碰撞。体制的转换必然带来观念的转变。要做好新时期的群众体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做好“和谐”文章。一是要破除狭隘的体育发展观。要破除体育工作难有作为的思想,破除就体育抓体育的套路,跳出体育抓体育,把体育工作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去把握。二是要破除政府包办的体育发展观。要积极面向市场发展体育,依靠社会办好体育,依托协会激活体育,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三是要破除小而全的体育发展观。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做到有进有退、进退有序、循序渐进。对经营性群众体育活动,凡是能够交给民间去办的一律交给民间去办,凡是能够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运作。四是要破除等、靠、要的体育发展观。要面向市场,依托市场,依靠市场,借助市场力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2、主体的大转型。目前,在体育领域有两个方面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国外的名牌体育俱乐部、重大体育赛事纷纷进军我国,在沿海很多地方已经着陆,正在向内陆城市拓展。今年国际高尔夫球大师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一级方程式赛车和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在中国举行,这证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存在巨大商机,人们对体育比赛越来越感兴趣。二是体育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开放进程明显加快,民营资本大量进入体育领域。不仅是体育产业经营主体的民营化、社会化趋向十分明显,包括体育项目承办主体、体育活动组织主体的民营化、社会化趋向也十分明显。对此,我们要认真思考依靠谁来发展群众体育,怎样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问题。

3、功能的大拓展。体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反映在体育的功能上,一方面体现为体育对经济的反作用;另一方面,体育,尤其是体育产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健康生活的渴求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体育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空间。同时,市场经济是开放型 经济,需要“中介”资源的牵引拉动,尤其是需要体育的包装,通过重大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举办,金牌运动员的代言,以提高知名度。

4、载体的大推动。群众体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有活动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影响力,有影响力才有生命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群众体育活动一直在“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的小圈子里打转转,从而严重地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我们要按照大办体育、办大体育的思路,注重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载体的推动,不仅表现在体育的本身,而且推动了社会其他层面的建设与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

三、拓展思路,把握群众体育发展的着力点

在当前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转变过程,即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相对封闭状态靠行业垄断向对外开放凭实力参与竞争转变;从单纯的事业发展向事业、产业发展并重转变。新的变化要求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启动新的措施,开创新的局面。

1、突出主体。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体育工作的重点。群众体育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将全民健身活动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切切实实为市民办好事、办实事。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二是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三是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提倡科学健身,完善成年人体质测试;四是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全民健身的权利和义务,以《体育法》为龙头,完善配套法规,促使全民健身依法管理、规范管理。

群众体育论文例2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体育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法规等书籍和文件资料.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体育动机、群众体育,日期选择为“2009至2012年”,查阅了200多篇文献.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凯里市主要群众锻炼场所:万博广场、民族体育场、州老年体协、苹果山公园、小高山、金泉湖广场、罗汉山公园体育人口共1121人,以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6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933份,有效率97.6%.从参加工作最低年龄算起分3个年龄段,A年龄段:25—44岁,B年龄段:45—59岁,C年龄段:60岁以上.问卷内容效度采用复本信度系数统计计算方法,相关系数R=0.81,该问卷具有内容效度.访谈法就有关问题和凯里市区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当面访谈,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料.

群众体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5-01

1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在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长期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及优异竞赛成绩的基础上,需充分发挥其优势,开拓广泛的群众性,将其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脱节现象,进行完善整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融洽,共同发展。以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带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重要基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关键支撑,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互推作用。

2 互动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的发展现状

2.1.1 基本概况

我校于2005年获准成立西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由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三个优势项目组成,现有高水平运动员近100名,在学校统筹领导下,实行整体管理模式。近年,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不断地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竞赛外还涌现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扩大了学校办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群众体育文化整体发展。

2.1.2 对外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运动队自建队以来,在强大优秀的教练员团队带领下,及我校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突出表现,多次代表中国、四川省、西华大学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体育竞赛,为我校争夺荣誉。跆拳道荣获亚洲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季军、个人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啦啦操荣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六名,健力宝亚运啦啦队选拔赛全国总冠军,先后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表演;乒乓球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甲组团体冠、亚军。这些都是我校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将其利用与发展对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 对内发展现状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均开有体育教学课程,利用优秀的教师资源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学校开展有每年度的校内啦啦操比赛,从中选出一批爱好及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校啦啦队学习和培训;在学生社团中,我校成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吸引了大批兴趣爱好者加入;在大型校园活动中,啦啦操和跆拳道也参与其中,将其专业的表演呈现给全体师生;在校园承办跆拳道、啦啦操和乒乓球的全国或省、市的比赛中,吸引了许多师生的关注,等等。但这些都还远远不足,未能全面充分的利用,若借助这些优势将其壮大,必将我校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2.2 互动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校高水平优势项目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不足,未充分扮演好示范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高水平优势项目在对外运动竞赛中屡次获得突出成绩,但与校园群众体育文化互动这块却过于缺乏。校内运动竞赛举办过少,高水平优势项目仅有啦啦操在校园内举办每年度的啦啦操比赛,而乒乓球、跆拳道竞赛这块就相对缺乏;高水平优势项目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播方面不全面,仅开设有体育教学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通过传统教育教学让学生只能对其有初步认知,未将强大的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和衔接,对于开展高水平优势项目运动员平日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观摩活动太少,大多数学生对此都处于懵懂状态,并不懂得其内涵和意义;高水平优势项目在校内学生社团中建立有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却还未建有啦啦操协会、健美操协会等学生组织,这说明我们对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识还未完善,不要将其现有资源予以空置;高水平优势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后,未做及时和全面的宣传,普通学生对其了解甚少,不曾知晓运动员背后的艰辛和赛场中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得彼此间存在距离感;高水平优势项目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同时还需要一群强大的拥护者,才能把此元素迅速传播,带动发展。全体师生是主体,只有把主体有效整合,把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实现校园群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2.3 存在不足的原因

群众体育论文例4

 

群众文化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是广大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文化行为,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群众文化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功能。群众文化集娱乐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获得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目的。理想、道德教育是比较严肃的主题,单纯地运用政治宣传教育的方法来进行,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进行政治宣传教育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就能够极大的增加宣传的吸引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得到高尚趣味的精神享受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正是因为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它同时符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

群众文化的对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较之专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显著优势就在于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无论是其服务的对象,还是其活动本身的直接参与者,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民族的人,都是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都可以成为群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因此,群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突破了对象制约性、区域制约性和时间制约性的全“开放”宣传阵地。利用群众文化来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其实际的教育效果就可以提高到一个更加有效的程度。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比如:举办知识竞赛、演讲会、故事会、书法、美术、摄影、集邮、集体音乐舞会、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以及各种球类、棋类竞赛等多种多样活动,用美的旋律塑造各自的形象。把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到更高阶段。使这些有益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群众体魄,努力用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去占领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活动阵地,用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引导他们追求科学知识,发展他的智慧这才能对国家综合治理,安定团结,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透过群众文化来提示人类灵魂和民族精神的本质,其艺术感染力、社会感召力、精神影响力是巨大无穷的。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多元化,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几部电影,几部小说,几部歌曲,精彩纷呈的艺术空间,色彩斑斓的文化样式,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现代科技、电、光、声波的冲击,文化市场的空前活跃等等,都给我们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无论是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还是群众文化艺术研究与辅导,都离不开创新二字。一个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特别需要当代先进思想的灌注,没有当代的先进思想,民族精神就得不到发展。

群众文化将是21世纪中国最有前途最大亮点的文化艺术之一。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十分深厚,群众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积累了世人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程,是文化工作的重心所在,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群众文化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内函和形式,在理想、道德的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需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对于培养人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中,“参与”是第一性的,而接受主体的求新意识,又是刺激其文化参与心理的动因,这就引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内容的创新,就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自育和育人;形式的创新,则是要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用以传播先进文化的群众文化设施的“二次创业”已势在必行,并应将其纳入城市、集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努力使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所在地区的“示范工程”“标志工程”。

群众文化运行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合拍。但是,因为群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主体属性,又规定了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把有利于建设先进群众文化列为检测其运行机制的最高标准,而不是简单的借鉴、引进、沿用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群众文化理论创新,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用以探索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真谛;二要在群众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情况,汲取新经验,提出新思想;三要形成群众文化理论家和群众文化实践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新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也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群众文化事业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群众文化的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论文格式,群众文化事业工作。。

群众体育论文例5

[作者简介]任丽丽(1971-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天津 300387)赵凤柱(1970- ),男,天津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政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育人体系科学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3JY0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70-02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肩负双任务,不仅要严格要求自身,还承载着育人重任,应具有特殊的角色定位及角色实践。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意识,能培育出知使命、明荣辱、敢担当的后备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注入永不衰竭的正能量。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角色错位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政治责任感淡漠的局外人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在建设与发展中面对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等严峻考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应对新问题,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战略性举措,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紧迫意识,提高责任观念,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肩负着自身实践和教育学生实践的双任务,而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和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认为此次活动只是领导干部们的事,因而在学习文件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呈“事不关己”的姿态,错误地将自己“高高挂起”。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职责的背离者

师者,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自身政治理论博学的优势,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读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迷茫与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性分析社会问题,要么消极地避而不谈,要么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云亦云,背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的主旨要求,影响了学生的三观形成。

(三)丧失感召力的边缘人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毕业后的自主就业,或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较高,或热衷于课堂外的非学术能力的实践锻炼,相应降低了政治理论课的求知欲。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想办法增强自身的人格魄力,感召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反而被动地随着学生求知欲的降低而影响了职业自豪感和紧迫感,不但缺乏在课堂上激情展示的欲望,而且政治理念陈旧、内容空洞,愈加成了学生心目中的边缘人物,直接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殊的角色定位

(一)对当代大学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

党的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承载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育人重任,在教学一线如何深刻领会与落实此次教育实践的精神,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宣传和推动。每名政治理论教师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念,积极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把握教育方向,站稳、站实、站宽三尺讲台。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锚索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夯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观念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但在校园中得到学生敬仰,而且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理论研究和政策宣讲的职责,既要在学校讲台上发挥传道授业的职责,也要走出校园辐射社会,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可接受性、持续性和创新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锚索功能。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

角色定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具体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人师表的真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不但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而且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提高群众工作作风,做到以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以学校工作为重,急学校之所急;走与群众合辙之路,做于群众合情合理之事。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角色的实践路径

(一)找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位置

一要树立主体意识。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通过教育触击社会上的虚浮心理和奢靡享乐风气,以净化社会环境,增强良性的社会心态;同时,这次活动也是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扎实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从源头上为党的事业培育出知使命、明荣辱、敢担当的后备军。

二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并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执政优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深入研究群众路线形成的背景、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才能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旨和内在要求,在课堂上讲精说透,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给学生以动力和启迪。

三要增强创新观念。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着力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教学研究团队的功能与优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准契合点,充实新内涵,努力提升理论的时代性和适用性。

(二)履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职能

一要提高完善政治理论教师的师者职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信仰者,身上体现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能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做到认真学习、准确领悟、积极传播、勇于实践。要善于将自己夯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观念的优势发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读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迷茫与困惑,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要履行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职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理清群众路线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善于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普通群众理解党中央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要求,增强对我们党特有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能力的信心。

三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践行者职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于将教育者视为主体,教育对象处于客置。党的群众路线其要意就是要转变单向强令性的工作模式,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政治理论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群众路线,不但要运用互动式、访谈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而且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骨干作为同伴导师对普通同学进行帮带式导学,引导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践行,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潜移默化到日常工作中,使学生在日常养成中达到训练人格和培养公民素质的目的,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三)注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示范

一要做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信仰者,增强教育的可信度。教师身上体现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能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地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要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魄力。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做人和从教的基础。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工作的敬业奉献、治学的严谨求实、教学的认真负责、生活的正派庄重,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进而提高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感召力,增强学生的向心力。

三要谦虚平和,善于吸纳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不故步自封,在学术探讨中不固执己见,要在教学中虚心纳谏,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

总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找准角色位置,增强角色责任意识,发挥政治理论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群众观念,培养大学生深刻体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新庚,韩慧莉.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治道”内化[J].伦理学研究,2012(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群众体育论文例6

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采取分层推进、区别对待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推进实施。一是要增强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党员干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二是抓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三是要夯实人民群众的思想根基。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创新形式手段,突出灵活性和实效性

使理论由书斋走向大众,关键是要找到符合大众实际的有效形式和手段,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教育方式和手段,切实提高理论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一是探索理论宣传、理论教育新途径新方式。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开设理论宣传、政策解读、时政评论、成就展示等专栏专题,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二是开展各种活动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要通过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宣传党的理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特色文化活动、社会管理工作中,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受启发、受教育三是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理论传播的手段。要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搭建理论传播平台,努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把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积极做好正面的宣传教育。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

群众体育论文例7

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宽广的实践价值。

一、主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在动力

实践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实践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之所以具有实践价值,是因为理论创建主体需要大众化的理论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这两大价值的生成。这种价值生成来源于理论创建者和人民群众这两大实践主体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表面上看其实践对象是理论的大众化,但作为主体的理论创建者,正是在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具有了直接经验,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基础,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并使之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逐步深化、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因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提高人们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正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从实践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有目标分层次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基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自主认同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看,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既是其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能否获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应当考虑人民群众这一接受主体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两大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实践价值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体现。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能动性发挥。主要体现在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更能为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运用。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它集中地体现了人思维的自由。有了这种思维自由,人在实践过程展开之前就对实践结果进行观念的确定。并在客观规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在各种可能的结果中进行选择和应用。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使之大众化。目的在于应用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运用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的结合点就是发挥两大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两大主体的能动性发挥的实质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然后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可见,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指向了中央领导集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指向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激发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二、贴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内容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特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需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文明风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最后,当代青年要成为“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指出,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回答了当代青年如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为广大青年谋划了今后一段时期总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形式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形式。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形式方面的大众化,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服务群众是贴近群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在农民问题上,既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又加大了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的力度;在义务教育问题上,从2007年起,在全国城乡逐步实行全

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上,既逐步建立了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逐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住房问题上,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实践主体的大众化,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人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其发挥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在的动力为依据的,这种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感召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具有的“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具有进行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备了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回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消除人民群众种种社会疑虑的特点,因此,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实践的力量。理论的实践力量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力量,体现在人民群众在理论指导下解决思想认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三、一脉相传: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前提

确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肯定,就是对其独立性、能动性、实践能力的倡导和重视。

马克思思格斯非常关注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人始终是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不是指人自身孤立存在的某种特性,而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而这种本性的最高层次是发展需要。列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组织力量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进行自己的宣传和鼓动。所以,列宁经常提醒社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政治停滞时期,还是在革命高潮时期,深化和扩大对群众的影响这项工作总是同样必需的。在形式上,列宁倡导要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专为加深听众印象的令人头晕的手势和力求效果的词句,这一切都使列宁的学说远胜于通常“议会”演说家的演说。

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他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他认为,向人民群众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真知,使教育内容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而且可以沟通双方感情,可以熟悉教育对象的生活和语言。从而产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也非常重视,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主体的利益需求,又要注重主体的层次性。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方法上,他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层次来展开,同时,他也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应接近人民群众。强调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

四、功能诉求: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深人群众,了解群众,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2年12月,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并谆谆告诫全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两个务必”,强调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叫。中共十六大以来,、等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厂矿基层,同人民群众话家常,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为形成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了群众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制定密切党群关系的政策方针。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200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2009年,党中央转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和《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这些都是倾听群众声音、关心群众疾苦、排解群众困难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主体力量,如果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欠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很难达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转变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需要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引导。因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转变工作作风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教育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契合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需求并使之走向大众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那么,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然也就不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重点主体应当是全体共产党员。

应当看到,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环节是多样的。如组织全体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全体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等。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因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求不能把理论教条化,又要求不能把理论庸俗化,在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时,应当贴近全体党员的生活工作思想实际,从而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认同,首先应使广大党员要在感情上接受,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真、善、美时,就应当运用大众化形式激发全体党员的情感共鸣。

还应当看到,面向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机制正在形成。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为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这是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需要;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方式上看,用通俗易懂的平民话语代替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简明的理论观点代替繁琐的逻辑思辨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普通群众感知的具体生动的事例代替苍白无力的说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大众化。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并化为行动的指南。教育方式的大众化是关键所在。总书记指出,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凹。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大量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如《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等。上述通俗理论读物运用平和、平实的文风,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从而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一批理论工作者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生产了一批内容上通俗易懂、形式上严肃活泼的优秀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提供了精神食粮。2003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东安著的《世纪新风:画说“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朱匡宇著的(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画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编写的《图说<中国共产程)》、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八荣八耻:画说身边事:漫画本》、胡中梅著的《中华荣辱故事精选》、方健宏著的《画说和谐社会》、刘长明等主编的《画说科学发展观》、王福军著的《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图文集》等。

群众体育论文例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特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分析法,解读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了解分析群众体育发展特点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群众体育的性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群众体育是纯“福利性”事业。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已不能适应体制转轨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群众体育应走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群众体育产业化就是将群众体育中可以划分为产业的部分实行企业化运营,体现了群众体育的营利性。另一方面,将群众体育中不能划分为产业的部分仍由政府统一管理,各种体育基础设施免费供人们使用。所以,群众体育兼有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双重性质。

2.2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特点分析

2.2.1 从纵向上看我国群众体育表现出不断进步的特点

2.2.1.1锻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在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锻炼、健身健美和端正体型体态的锻炼、娱乐性锻炼、康复性体育锻炼、利用自然的体育锻炼[6]。而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方法,从以徒手项目为主的传统健身方式发展到与西方流行的有氧锻炼相结合,形成了锻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锻炼模式。

2.2.1.2参加消费性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群众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余闲时间结构的改变,人们在闲暇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愈加增强。运动健身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热点。“花钱买健康”的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近几年体育俱乐部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2.1.3农村乡镇,特别是富裕地区的乡镇,群众体育发展迅速

在农村,各地的“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站”和“青年之家”,都把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自1986 年到1998年以来,已有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70 %的地市、50 %的县、40 %的乡镇都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向落后农村倾斜,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更加迅速。

2.2.2 从横向上看我国群众体育表现出一些不足

2.2.2.1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供应不足,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体育设施在城乡居民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2位。”“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在群众体育活动所面临主要困难的所有7个选项中列第2位。我国群众体育锻炼多数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练习,少数是单独或结伴锻炼,即便是集体练习,也是松散管理,来去自由。

2.2.2.2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互隔裂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是加快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群众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对其也是一种稳定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时,缺少场地与设施,而且,竞技场馆与学校体育场馆很少对外开放。这种互相封闭、相互割裂的体制与现代社会体育的发展很不相称。各自发展的态势也趋于明显。

2.2.2.3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薄弱,健身的科学性不强

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是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社会体育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社会指导员约10万人,按人口平均每1. 2万多人才有1个指导员,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仍然较弱。

2.2.2.4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落后

我国尚属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西部落后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群众还无法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重大意义。致使其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因此,经济落后的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更加较慢。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群众体育意识不强,虽然体育人口比例在不断地增加,但青少年体育人口不断减少,老年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体育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3.1.2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旅游方兴未艾,农村乡镇相对富裕的地方,群众体育发展也很迅速,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仍然缓慢。

3.1.3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正在扩建中,但大多数地区场馆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而且,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且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3.1.4 社区体育和群众俱乐部发展很迅速,但相比于其他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3.2 建议

3.2.1 增加政府对群众体育的财政投入

由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和群众体育的公共性,必然导致发展群众体育的重担落在政府的肩膀上。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需求多样化和层次性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群众体育的经济投入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3.2.2 转变体育科研的视角和方向

群众体育研究不仅涉及体育社会科学,还与体育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从以往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对群众体育的现状分析研究。所以,在对群众体育现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大群众体育的应用性研究。

3.2.3 科学指导,规范运作,在深化群众体育改革创新上出精品

面对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愈加科学化的趋势,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急不可待。通过国民体质监测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加强健身指导,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方案。使其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职业状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增强群众体质的保健、康复及咨询服务。根据城乡差异,科学安排不同的健身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验基本理论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群众体育论文例9

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故其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双重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

1 群众体育政策的内涵

群众体育政策作为体育政策的一部分,可以作如下定义:群众体育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群众体育事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群众体育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群众体育政策是国家政权机构及政府体育部门,为了解决和处理社会群众体育问题,维护社会群众体育利益,实现社会群众体育目标,所制定的关于群众体育活动的一系列的原则、方法、策略、措施和办法的总称。群众体育政策以社会群众体育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群众体育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群众体育发展方向,改善群众体育决策系统,提高群众体育政策制定质量,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政策目标。

2 群众体育政策的基本内容

2.1职工体育政策

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50年来,全国职工体育由各级企业体协形成的一套管理模式,成为贯彻落实《体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职工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办法,是我国职工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的延伸及补充。

2.2城市社区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社区是城镇居民的主要聚居地,是他们进行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体育要依托社区,积极建设和开辟更多面向广大群众、便于居民参与的公益性体育场所,充分利用社区各类体育活动中心、健身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2.3农村体育政策

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群众体育的工作难点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做出超前意识的正确决策。领导体育意识的增强和普遍重视体育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健全的组织网络建设是开展农村体育发展的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是体育工作活动得到落实的保障。目前,农村体育的体育骨干主要是来自镇文化站、镇体育干部、乡镇企业的领导、职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各级体育部门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但今后还应该继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2.4少数民族体育政策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群众体育提供了极具特色的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的体育要体现全民健身的创新、特色和多元化,增强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

2.5残疾人体育政策

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定如下: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2.6妇女和老年体育政策

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重视关心老年体育工作。

妇女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加强。因此,增强广大妇女体质,积极动员广大妇女参与健身体育话动,不仅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2.7军队体育政策

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使用体育公益金支持部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02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2002年12月,四总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政联字第6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军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奋斗目标。2004年,总参谋部颁发试行新的《军人体能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军队体能训练内容、方法和标准。

2.8知识分子体育政策

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而知识分子的素质无疑在整个国民素质中是最重要的。但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大。这样就对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体育不但能够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还能够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减轻心理挫折,调整不良情绪,提高人们的体力、体能、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 群众体育政策的特点

3.1群众体育政策的社会性(公众性)

在我国,制定群众体育政策的国家政权机关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它所制定和实施的群众体育政策,必然要为满足大多数人民体育健身和体育生活的需求服务。因此,群众体育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必须反映和关注社会公众的体育利益。

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实现行政型向社会型、福利型向消费型、场馆事业型向经营型、政府办向社会办的转变,逐步使群体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兴办经营性体育场所。

3.2群众体育政策的双重性

长期以来,群众体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纯粹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术界对群众体育解读的理论视角主要是生理学和社会学,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群众体育的生存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鲍明晓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群众体育是公益还是私益的问题。

公共部门经济学认为,一项活动属于公益还是私益关键看其产出的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如果产出的是公共产品就是公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政府;如果产出的是私人产品就是私益活动,相应地提供这类产品的部门就应该是企业。从实践看,当下我国群众体育主体上是私益性活动而不是公益性活动。如果说群众体育是公益性活动那也是特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那一小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坚持认为群众体育是单纯的公益事业,但当今的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和实力定位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在现实性上只能是以个人自主消费为主体的私益性活动。

3.3群众体育政策的实践性

群众体育政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践,我国群众体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而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制度和活动方式。近十余年来,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三边工程”(建市民身边的场地、设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

我国的城镇社区健身活动基本形成了“家庭健身活动、各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社区单位体育赛事、社区体育单项赛事、社区大型综合赛事“五位一体的健身活动格局。”一些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为周围的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和健身服务,还以其良好的体育设施、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其他社区的群众前来健身,社区体育俱乐部真正成为了群众“身边的组织”。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2]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体育法规知识讲座[m].人民体育出版社.

[3]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全国体育法制建设研讨会版社,2000.

[4]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厚福,罗嘉司.体育法学概要[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群众体育论文例10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宽广的实践价值。

一、主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在动力

实践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实践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之所以具有实践价值,是因为理论创建主体需要大众化的理论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特点,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这两大价值的生成。这种价值生成来源于理论创建者和人民群众这两大实践主体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表面上看其实践对象是理论的大众化,但作为主体的理论创建者,正是在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中具有了直接经验,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基础,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并使之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逐步深化、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因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提高人们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正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实践价值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从实践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有目标分层次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基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自主认同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看,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既是其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能否获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应当考虑人民群众这一接受主体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需要。

实践价值来源于两大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实践价值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体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能动性发挥。主要体现在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更能为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而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运用。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它集中地体现了人思维的自由。有了这种思维自由,人在实践过程展开之前就对实践结果进行观念的确定。并在客观规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在各种可能的结果中进行选择和应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使之大众化。目的在于应用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运用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的结合点就是发挥两大主体的能动性。但是,两大主体的能动性发挥的实质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然后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而人民群众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可见,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指向了中央领导集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指向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激发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二、贴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内容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特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贴近了人民群众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需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涵盖了社会普遍遵循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文明风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最后,当代青年要成为“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胡锦涛指出,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思想贴近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要求。回答了当代青年如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为广大青年谋划了今后一段时期总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形式的大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贴近群众的形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形式方面的大众化,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服务群众是贴近群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在农民问题上,既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又加大了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的力度;在义务教育问题上,从2007年起,在全国城乡逐步实行全

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上,既逐步建立了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逐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住房问题上,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于实践主体的大众化,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人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其发挥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在的动力为依据的,这种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感召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具有的“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具有进行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备了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回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消除人民群众种种社会疑虑的特点,因此,具有吸引大众的力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实践的力量。理论的实践力量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力量,体现在人民群众在理论指导下解决思想认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三、一脉相传: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前提

确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肯定,就是对其独立性、能动性、实践能力的倡导和重视。

马克思思格斯非常关注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人始终是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不是指人自身孤立存在的某种特性,而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而这种本性的最高层次是发展需要。列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众化。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组织力量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进行自己的宣传和鼓动。所以,列宁经常提醒社会民主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政治停滞时期,还是在革命高潮时期,深化和扩大对群众的影响这项工作总是同样必需的。在形式上,列宁倡导要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非凡的说服力。简单明了的论据,简短通俗的词句,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专为加深听众印象的令人头晕的手势和力求效果的词句,这一切都使列宁的学说远胜于通常“议会”演说家的演说。

毛泽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他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他认为,向人民群众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真知,使教育内容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而且可以沟通双方感情,可以熟悉教育对象的生活和语言。从而产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也非常重视,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主体的利益需求,又要注重主体的层次性。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江泽民积极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在方法上,他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层次来展开,同时,他也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应接近人民群众。强调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

四、功能诉求: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深人群众,了解群众,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2年12月,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并谆谆告诫全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两个务必”,强调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叫。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厂矿基层,同人民群众话家常,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为形成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政策提供了群众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理论创建主体制定密切党群关系的政策方针。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200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2009年,党中央转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和《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这些都是倾听群众声音、关心群众疾苦、排解群众困难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主体力量,如果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欠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很难达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转变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需要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引导。因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转变工作作风的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教育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契合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理需求并使之走向大众化。 转贴于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广大共产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那么,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然也就不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重点主体应当是全体共产党员。

应当看到,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环节是多样的。如组织全体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全体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组织全体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等。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因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求不能把理论教条化,又要求不能把理论庸俗化,在展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时,应当贴近全体党员的生活工作思想实际,从而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使广大党员在思想上认同,首先应使广大党员要在感情上接受,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真、善、美时,就应当运用大众化形式激发全体党员的情感共鸣。

还应当看到,面向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机制正在形成。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为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这是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需要;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方式上看,用通俗易懂的平民话语代替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简明的理论观点代替繁琐的逻辑思辨是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用普通群众感知的具体生动的事例代替苍白无力的说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大众化。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入人心并化为行动的指南。教育方式的大众化是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凹。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大量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如《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等。上述通俗理论读物运用平和、平实的文风,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从而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一批理论工作者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生产了一批内容上通俗易懂、形式上严肃活泼的优秀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提供了精神食粮。2003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张东安著的《世纪新风:画说“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朱匡宇著的(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画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编写的《图说

群众体育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8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4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压力压抑着人们的身心,城市广场作为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提供便利的物质条件,还应该为市民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维持心理和生理健康平衡的处所。它体现着一种物质的、精神的总和,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群众进行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本文以山西省侯马市的三大广场为例,以此全面了解侯马市城市广场体育健身活动现状及相关对策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侯马市平阳广场、家和广场、火车站广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活阶层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将问卷在侯马市的平阳广场、家和广场、火车站广场进行随机发放,对在其参加体育健身的群众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2)访谈法

根据问卷内容对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众进行了面访调查。

(3)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广场体育的期刊和书籍,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4)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各类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群众对健身活动的认识

认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健身活动的实践效果。调查表明(表1),城市居民目前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水平整体上偏低。只有40.1%的群众对于健身的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健身的目的尚有35.7%的人群不了解。另外73.3%的群众对于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认识层面上。以上所显示的问题表明,在进行广场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群众对科学健身活动的认识不足,可能是对健身知识的了解渠道匮乏。

2.群众健身态度与兴趣

健身的态度直接影响到群众参加广场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兴趣的走势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调查(表2)表明男性对于健身运动的喜爱以及参与的热情均高于女性,男性中爱好的人群占到了45.5%,而女性仅为22.8%。表明男女之间存在了较大的差距,从整体上可以大致反应出了侯马市参加广场体育健身活动的男性应该多于女性。

3.群众对于健身消费的态度

群众参加广场的体育健身活动,用于健身活动的经济支出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健身器材(如:跳绳、羽毛球等)、健身影碟、体育书刊等。调查(表4)表明,49.5%城市的居民对于健身活动已经有所投资,乐意将钱用于健身活动。53.8%的群众认为应当以健身娱乐为主,44.7%的群众由于家庭的经济问题,不能将过多的闲散资金用于体育消费上。这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也有所提高,认识到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但仍有一小部分的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还需要一个认识与提高的过程。

4.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调查(表5)表明人们用于健身活动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仅占11.6%。30-60分钟之间占18.2%,30分钟以下几乎没有。每周锻炼的频率3次以上的占40%,1-2次的占9.6%,还有16.6%的居民仅仅利用节假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居民对于健身活动的意识较强,但是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标准还有差距。所以加强人们更多的时间用于体育健身活动,使健身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5.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参加广场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原因,调查(表6)显示,有68.8%的群众参加体育健身的动机是强身健体,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业余生活消遣的群众占到了45.8%,而其它的原因,如调节心理、工作需要、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设施齐全、结识朋友等动机都不超过20%,所占的比例较小。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的是体育健身本身所带来的健康效应,而不再受由他人或客观原因的干扰,逐渐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

6.群众对健身指导的需求

健身锻炼是一种体育行为,也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运作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调查(表7)表明,群众对于健身指导的要求越来越理性。70.2%的群众同意在广场建立广场健身活动咨询站,说明大多数的群众对于健身活动咨询站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80.9%的群众要求增加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数量,渴望系统的、科学的指导人们进行体育健身活动。44.8%的群众同意开设广场媒体的体育宣传节目,说明他们渴求更深入的了解有关体育健身方面的知识。67.8%的群众希望相关的政府部门多组织开展一些体育健身活动,表明群众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体育锻炼,还希望有组织有计划的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应推行指导员制,增加社会指导员的数量。加强对群众体育的指导和研究,增加体育投资。合理的开设广场健身活动咨询站,结合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和节假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些健身活动和游戏竞赛等。

2.体育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以及电视广告等媒体深入浅出的引导人们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根据侯马市的现有条件,提供一些适合实际需要的大众体育健身器材和科学实用的健身方法,满足人们日益对体育的需要。

3.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全面开展健身活动,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年龄段,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娱乐活动,如进行体育比赛或健身活动。积极的动员群众自觉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4.将广场体育健身活动同广场的文化娱乐活动融为一体,将娱乐中心、青少年之家、中老年活动中心、旅游行业等融为一体。使广场体育文化日趋成熟和完善。⑤①

参考文献:

[1] 向武云.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J].学术交流,2004,(8):127-128.

[2] 张发强.全民健身计划文集(六)[c].北京;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编,2000.

[3]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民健身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z].1995.

[4] 梁思军,牛辉.体育文化消费初探[J].辽宁体育科技,2003,(1):50-55.

[5] 赵方珂,李文辉.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5,(7):100-101.

[6] 程嘉纯.对广场文化的美学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4,(8):68-69.

[7] 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2001.

[8] 刘君.广场文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4,(8):80-82.

[9] 孙路.城市广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探析[R].2006.

[10] 蒋述卓.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J].广东社会科学,2003,(4).

[11] 夏虹.浅析“广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N].江淮日报.2006-9-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