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3:34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建筑综述

WHO(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人的精神和身体等方面都保持在最佳状态。据此可得出“生态住宅”(也称“健康住宅”)是指建筑材料、噪声、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必须绿色、环保,以人体健康作为建设原则。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生态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工程建设中,它也是人类思想进步的具体表现。随着生态资源的日益短缺,生态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将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生态建筑理念将会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流理念。

二、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原则,对整体建筑(内外空间)的各种物质因素进行组织和设计,使其在建筑系统内实现有序的循环与转换,以获得一种生态平衡、无废物、无污染、低耗高效的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建筑的指导思想,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就是秉承“人本主义”,通过使用人工方式、利用自然环境,来为人类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对自然资源使用情况加以控制,尽可能地达到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与回报二者间的平衡。美观、舒适、高效、健康是生态住宅的主要特征。

(一)健康、舒适是基础

人体舒适感是生态住宅的首位要求,比如温度、湿度的适宜。另外,生态住宅还必须满足“健康”要求,即对人们身体、心理健康有益,例如:为保证空气质量良好,需要建筑的通风良好;为较好地实现室内消毒、杀菌,建筑需日照充足;装饰材料需要无污染、无辐射等。要在心理方面达到健康标准,建筑需要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安全性、私密性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人与自然交融、邻里交往等要求。建筑、自然二者的和谐状态也是住宅“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应当尽量降低带给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固体垃圾、CO2、有害气体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节能、高效是核心

高效,是指将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节能,是指降低能源消耗,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如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依赖程度。

(三)美观是精神需求

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除了体现在物质、能量方面外,也同样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它包括了建筑与社会文化、自然景观三者的有机融合。建筑的美观满足的是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也是建筑与自然、社会文化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

三、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包含了建筑的空间结构、总体布局设计,还包括了相关的绿化结构、能源利用等相关配套设计,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设计。其设计目标和立足点都是提高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命质量。生态建筑设计是指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学、建筑学等知识,对住宅建筑进行设计,使其成为一个有效的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环保性的一项设计活动。生态住宅设计的技术策略有以下方面:

第一,能源系统、物理环境的设计。物理环境是指热、光、声环境。主要体现在建筑规划、建筑能源系统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等,这些设计与建筑材料的选用、绿化设计紧密相关,它是生态建筑设计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最易被忽略;第二,智能化住宅小区。它包括了物业管理、设备控制、信息管理、通讯、安全防护的自动化和家庭智能化;第三,节约能源与土地资源,做好固体垃圾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保处理。

四、生态住宅理论的实际运用

(一)住宅的通风设计

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将南侧建筑的东边、西边设计为空中花园,利用垂直百叶对夏季东风进行引导,使其入室,增强自然通风;将建筑北侧设计为辅助功能空间,如卫生间、交通核体,对冬季北风形成阻挡。对于建筑主体、周边建筑间的距离设计要足够大,对于开窗面积的设计也不宜过小,以利于冬季日照进入室内。开窗面积应设置为外窗面积的30%以上。另外,对于外窗气密性,还要求高于4级(GB7107《建筑外窗气密性分级及检测方法》)。

(二)遮阳设计

热辐射和阳光照射是引发居室热环境的重要原因。遮阳设计,是指将建筑的凹凸变化设计为维护结构,以减少室内日照、降低辐射热量。具体做法是:结合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通过相关计算,深入分析个体建筑与建筑布局间的关系,以及采光、遮阳、日照情况,对建筑的基本遮阳、日照要求进行判定。

(三)建材的节能设计

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节省建材、发挥建材性能是重要设计原则。比如:结合科学的计算和实际经验,使建筑结构的配筋率达到最低,以节省钢筋用量;通过掺入添加剂,来减少水泥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建筑形体,来提高节能效果,比如体形系数、平面布局、长宽比、朝向、表面积系数等。屋顶、门窗、墙体、有效遮阳、热缓冲区的合理设计,有利于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的提高,达到节能目的。

针对北方住宅建筑,保温蓄热是生态住宅建筑的重点内容。在设计中,要改变传统的单纯加厚墙体方法,将其设计为复合保温墙体,使用复合保温材料,降低维护结构的导热系数,从而达到较好的保温效果。另外,为了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墙体的建筑材料还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如粉煤灰转、草砖结合生土等。为更好地实现建筑的保温隔热,还应当采用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屋顶设计,在建筑的向阳面设计为坡屋面,以接受阳光辐射,增大阳光收集量。另外还可以在坡屋顶内部吊顶,将保温层铺设在吊顶上,来增强保温隔热效果。

(四)噪声、污染控制

防噪声系统、污染控制是生态住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合理设置绿化带,保持住区气流的流动性,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住宅设计初期,设计者应先勘察施工现场,对环境污染、噪声进行测试,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地区,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善。若噪声超标严重,要考虑采用双层玻璃,以降低噪声污染,同时满足通风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敬民.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李鑫.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2

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人们以能源利用和保护的再认识为契机,对建筑的节能环保和生态关系做了重新探索,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也为此制定政策并建立建筑节能环保生态设计综合性标准。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有限的能源被无节制的索取消耗,造成能源危机,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实行限制与鼓励并举的政策,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率和环保生态功能,该措施对图书馆建设的节能环保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图书馆建筑的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生态型图书馆建筑”就是将图书馆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各种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外有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最显著特征是节能,以最少的能源,解决最多的使用问题。过去我国建筑节能问题被普遍忽视,与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相比,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高出2~3倍,公共建筑能耗占总能耗60%以上。预计到2020年,我国年建筑能耗将达10.89亿吨标准煤,这是我国能源发展无法承受的[1]。但建筑能源节约潜力大,按标准建造的节能建筑,不仅节约能源,还可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建筑师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节能生态环保,一是运用建筑设计手法,二是运用技术手段[2]。

1.1从标准和技术手段上提高图书馆建筑节能

我国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2005年7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该准则是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制定并强制推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和全面推行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作为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准则,对缓解能源短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起到重要作用。此标准对图书馆建筑节能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设计、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执行节能环保标准,鼓励采用新型和高效节能技术和材料,积极应用新型和再生能源等,这是图书馆建筑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依据。

1.2建筑设计中体现节能环保意识

图书馆建筑作为人工的自然物和人造的自然环境,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人的需求,在建筑、环境、人的相互作用中,最本质、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人[3]。因此,作为人工环境的设计者,在设计时不能无视自然环境的存在,必须强调节能意识,着眼能源的合理使用和约束过多能耗。图书馆建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观念过渡转变的时代,变革直接影响图书馆建筑设计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人们喜爱的图书馆建筑都是以它富有创新色彩的建筑体系、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建筑空间设计而得到后世赞美并流芳百世的[4]。社会发展中,节能环保的设计将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主角,图书馆建筑的节能环保生态设计原则将应运而生。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将节能环保结合到设计中,在吸收传统藏书楼干燥、通风、向光、隔音等良好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必须顺应时展,在外部造型及内部结构中,运用先进建筑设计技术及理念,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材料,使图书馆建筑达到经济、节约和实用的最大统一。如,内部布局应按大开间、全开放、全方位模式设计,实行统一柱网、层高、荷载,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过去以功能、空间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功能、空间、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对建筑外墙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地计算保温层厚度,设计屋面保温及幕墙外保温系统,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合理设计外窗开启扇,在可控条件下实现自然通风,有效利用空气自然对流;设计室外遮阳系统时,应根据阳光强烈程度伸缩并旋转外窗角度,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采用室内遮阳帘与电动开启天窗结合的做法,既做到遮阳,同时又实现室内空气自然对流,等等。

1.3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是图书馆建设的理想追求

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是人与建筑、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建筑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又要保护好周围环境,即对自然环境索取要少,负面影响要小,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体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古代藏书楼多以私人为主,只要不漏雨不潮湿就行,图书馆建设也自然局限于以藏书为主的观念,节能环保生态理念难以体现。随着时展,古代藏书楼演变为现代图书馆,建设指导思想转为以读者为主,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要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文化、情感相统一需要,又要符合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标准。由于图书馆建筑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对生态环境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但关键是要尽可能地将负面影响最小化,如,在建设中尽量注意保护土地和植被,尊重地形地貌和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并与环境形成自然协调关系,对自然资源采取少废多用,包括节约土地、能源和材料的选择,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等原则[5]。

2 图书馆建设的生态环境

节能环保生态型图书馆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结束,需要以生态观念从建筑物整体生态需求上进行总体构思。早在20世纪60年代鲍罗索勒瑞已开始关注节能环保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最早将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同建筑学结合,并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将建筑和生态合为一体,认为建筑必须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6]。

2.1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环境和选址造型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3]。图书馆建筑作为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凝固的形态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既可反映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又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图书馆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资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图书馆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应协调融入设计之中,同自然景色一起发挥作用,因此建筑选址时应考虑周边环境,造型不仅与周边建筑相统一,而且要与整个环境风貌和谐统一,使图书馆成为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扩建工程方案构思中,用生态建筑理论指导图书馆设计,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设计充分考虑广州气候特征,建筑物与环境、朝向相适应,满足了生态循环要求及节能观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充分尊重城市整体规划与周边环境及建筑的良好契合,规划内古木参天,绿意盎然,绿化生态环境优越[7]。又如苏州图书馆选址于原市人大市政府大院,院内古树名木、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尽显吴地特色,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图书馆理想场所,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该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书香园林,典雅端庄,蕴涵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

2.2建筑内、外生态环境布局协调统一

生态型图书馆建筑可采用绿化手段改善小气候,如植被会在盛夏烈日形成自然荫凉,使建筑物外墙避免暴晒而降低制冷量;树木、草皮等会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的感觉等。研究证明[7],绿色植被通过蒸发使室温降低,改善微观气候,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并清除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提高空气质量,绿色植被不但具有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而且给使用者带来舒适温馨的感觉,有助于人们在紧张的状态下适当放松,这是难以用某种技术指标加以衡量的纯心理因素。

作为文化建筑,图书馆应兼有优美清雅的内外环境和足够的植物配置、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与周围建筑群的自然联系等,营造生态小环境,其内、外环境力求典雅优美,舒适怡人,给人一种文化艺术享受。外部环境的植被布局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内部环境设计构成因素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诸因素的生态环境布局,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格调高雅、和谐的室内环境布局所富含的高层次美学意蕴和较高格调艺术情趣,是体现图书馆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古人云:近水者智。广州大学图书馆的生态设计正是以这一建筑理念,实现了水、物的整体和谐,该馆室内环境设计与外部环境布局,均做到了绿化与建筑艺术水乳交融的境界。建筑因绿化而活,绿化因建筑而壮,舒适的内外环境,起到以人为本,尊重使用者的作用。目前,不少省、市、县公共图书馆都选址在绿色资源丰富的公园里兴建馆舍,营造生态小环境,显示出决策者的生态眼光[7]。

3 节能环保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中的运用

3.1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建材工业是土地破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从自然生态角度看,传统建材是以享用丰富自然资源、消耗大量能源来追求其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建筑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品,同时又是废物的主要来源,这样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能源危机、原材料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书馆建筑材料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低能耗、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无辐射、无放射、无污染的节能环保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减少有毒物源,切实保障图书馆的健康环境。大量新材料的开发,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供了极好条件,使建筑墙体、门窗等构造发生巨大变化,更多地使用许多成熟技术,如隔热、双层玻璃、高效供热系统等。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制的真空玻璃,在严冬能保持室内热量避免散失,盛夏又能阻止室外热浪进入,全息玻璃窗通过衍射,使背光之处犹如阳光照耀,图书馆的特点对该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3.2自然资源利用方法列举

图书馆作为文化场所,环保精神体现在尽可能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图书馆因开放时间长要消耗大量能源,每年水、电、取暖降温费用极大,如上海图书馆夏季仅电费每天就高达一万多元。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有强烈的节能意识,通过优良的设计、适宜的技术,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及周边环境使建筑节能,如考虑太阳能、水和风等自然资源因素。

3.2.1雨水的利用。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环境与生态最活跃最重要因素,洁净的饮用水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质,但图书馆消耗大部分洁净水,约占80%是用来冲洗卫生间和浇灌花草,因此将雨水通过暗沟导入集水池储存,经净化处理可代替洁净水用于卫生间冲洗和浇灌花草等,从而节约大量水资源。

3.2.2太阳能的利用。每年地球表面从阳光接收的能量大约是地球上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等储存能量总和的10倍,太阳能清洁、安全、无噪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已被重视并开发利用。图书馆应用包含两方面,一是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取暖及制冷;二是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建筑物提供清洁能源。图书馆的窗户是利用太阳能的关键部位,方法是在窗户上加装集热器,如吸热玻璃,让窗户成为太阳能集热器,将窗户的玻璃改为特种玻璃,可比普通玻璃减少35%的日照,可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充分利用窗户、屋面等部位收集太阳能,用来供热和制冷,系统除满足热水供应、采暖需要外,尤其可用来制冷,南方夏季较长,实用性强。其方法一是利用太阳能推动机械装置,驱动压缩制冷系统制冷;二是利用太阳能热量直接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制冷。据日本资料显示,采用被动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房屋,基本上不消耗城市系统的电能和煤气,效益十分明显。另一种太阳能应用技术是储能技术,如太阳能光电池技术。实验性光电池发电厂已在运行中,这一技术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之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估量,这一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我国已在内蒙、新疆等地试用小型太阳能光电池供电系统,图书馆建筑可借用这些技术降低能耗。

3.2.3风和光的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符合自然阅读环境要求。适当的自然通风对人体具有特别意义,设计中,图书馆外墙窗扇全部采用外推方式,扩大自然风的流量,使春、秋、冬三季采用自然通风,利用空气热压原理有效组织自然对流,可不消耗能源降低室温,排除室内污浊空气,使新鲜空气自然循环,达到人体舒适度,有利于满足与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健康。国外许多图书馆因地制宜,结合不同气候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通风方式,值得借鉴。图书馆设计要坚持自然采光原则,不能全部人工照明,但也不能局限传统长条空间两边开窗取光和通风,否则布局难以突破老模式,难以适应灵活、高效、开放的服务。可采用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方式,在进深较大的开架阅览区以自然采光为主,开架书库人工照明为辅,特殊要求的藏阅空间,可用人工照明[8]。如浙江台州图书馆,设计中采用集中式建筑模式,重视院落的作用,不仅将阳光、空气、绿化引入建筑之中,使建筑适应并尽可能利用台州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减少运行费用,同时文化上呼应江浙地区传统精神,称得上是绿色生态图书馆的代表作[4]。又如深圳图书馆新馆,作品虽然很成功,但内部空间大量依赖空调系统和人工照明,在重视气候影响方面美中不足。对于图书馆开窗过多、过大,造成光线过强,可设置可调式百叶窗,使光线变柔和。对于灯光控制,可按空间使用特性设置自动控制、群体控制开关系统,无人活动时能自动关灯或部分调节灯光。

综上所述,图书馆建筑节能环保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开展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图书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人们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其工作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毛建华.论科学有序地开展建筑节能工作[J].中外建筑,2006(1):84—85.

[2]李亦农,崔克家.中型办公楼设计[J].建筑学报,2006(6):78—81.

[3]梁李玲.浅谈图书馆建筑的人文内涵[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2):57—58.

[4]陈虹涛.绿色生态的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建设,2007(1):19—20,24.

[5]谢一平.建筑与环境[J].山西建筑,2007(18):42—43.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3

为促进建筑的节能环保,生态建筑的设计概念日益普及,这是一种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空间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建筑中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必须将节能环保贯穿在设计、施工、维护等建筑全生命周期,即在建筑设计、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将建筑物与环保、高新技术、能源等紧密结合起来。

1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所谓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生态学、建筑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来合理设计建筑工程,使建筑与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达到有机的结合,同时以良好的室内气候环境与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做到建筑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该理论以生态原则为指针来进行建筑设计施工,追求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发展,注重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该理论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环境保护的压力促进着生态建筑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能耗等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污染恶果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行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了能源消费总量的近30%,为了提升建筑行业的发展效率,必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建筑的门窗、采暖等环节做好设计工作。②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各项新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环保新材料、节能建筑技术、生态发展理论的成熟等为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技条件,这为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推广创造了条件。

2生态建筑理论的原则

2.1注重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及长远发展,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生态建筑理论追求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成为生态建筑理论的第一原则,只有立足于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发挥建筑的服务职能,提升建筑的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带来的能耗和对环境的损害。

2.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建筑理论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筑材料在建筑能耗方面占据很大比例,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如节能建筑加大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如采取水源热泵系统的方式提升采暖的节能,利用建筑通风来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和净化等等,这些都是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来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这些自然界的清洁能源与适宜的建筑结构相结合能够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2.3适应生态地域特征

生态建筑就是在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工程建设,从而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首先要在工程建设之前充分了解施工区域及周边的生态地域特点,综合利用地域特点开展工程施工,从而能够使建筑在竣工后与当地的生态地域特征相吻合,否则极易造成生态破坏,或者是难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建筑节能环保提升。

3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中的应用

3.1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工程的前期规划,将直接决定着后期的施工建设和最终的建筑使用效果,一旦工程设计不合理,将难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升建筑节能环保,甚至会造成更大的能耗。为了将建筑施工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必须在工程建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做好规划设计,比如了解当地的风向等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结构增强通风效果,了解当地的太阳能资源能够利用建筑太阳能供暖等,了解当地的地质条件能够更好的进行建筑架构设计。可以说建筑设计关系到如何将建筑工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来降低建筑耗能,从而促进建筑节能环保。另外,如何利用护结构增强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如何通过建筑保温设计、隔热设计实现增强墙体保温效果的目的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建筑设计。

3.2建筑材料节能环保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诸如钢筋水泥等大量的建筑材料被消耗,有不少建筑材料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且这些材料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能耗,对水、大气等带来直接的污染,生态建筑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注重利用新型环保材料进行建筑施工,对建筑各个阶段的建筑材料安全性给予足够重视,注重选择无毒性、无污染的材料,尽量使用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在取材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3.3科学设计与自然结合

科技的不断发展提升了建筑水平,尤其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建筑工程的智能化,通过智能化的电气控制等减少了电梯、消防设施、照明等电气设备的能耗,通过外保温技术的进步增强了墙体的隔热保温效果,间接地减少了供暖制冷能耗,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实现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以间接促进能源消耗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建筑科技来增强建筑对自然的合理利用。

3.4节能设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巨大,而与此同时,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建筑作为能源消耗量巨大的行业,节能环保越来越重要,在生态建筑理论中,能源的节约设计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具体来讲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在建筑设计阶段注重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例如现在相当常用的限制使用实心砖,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粘土、在砖的炼制过程中减少了热力消耗,同时减少了建筑承重压力,有利于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高科技复合保温材料的推广使用使得保温效果更佳且使用年限更长。②在环保的基础上加强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加强对太阳能、风能及水能的利用,通过太阳能供暖系统、风能发电照明系统及水源热泵系统的建造来提升建筑的生态化水平,加强绿色能源的利用。③建筑投入使用后要注重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消耗,例如安装节水型水龙头,建造废水再利用系统等减少水资源浪费。

3.5具体应用

3.5.1通风设计良好的通风在提升建筑舒适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空气对流能够将室内热量带走,同时通过空气流动排出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同时带来明显的节能效果。结合不同的环境进行新风量的适当调节,这样能够通过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来增强空气质量,同时也可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来改善室内环境。3.5.2绿化设计随着城市建筑用地的紧张,寸土寸金的现状越来越明显,这直接导致城市建筑绿化越来越少,为缓解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绿化设计,通过绿化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室内外温差,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不能仅仅是增加绿化面积,要使人与绿化相融合,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其次要注重水环境和绿化的搭配。3.5.3采光设计太阳光不仅对室内明亮度直接相关,也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益处,但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光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光照条件设计建筑结构,增强适度的光照。3.5.4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会对建筑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使建筑尽量与交通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临街区域注重绿化覆盖以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建筑的影响。对于噪声超出标准的区域,要安装隔音玻璃;对于空气污染方面,尽量利用通风设计来改善室内外环境。3.5.5外表面结构设计屋面一方面利用高效保温材料等实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采取架空型和倒置型保温屋面的架构进行屋面节能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采取的是平屋顶,可利用加气混凝土增强保温;如果采取坡屋顶,则将绝热材料铺设在天棚上,或者将玻璃棉毡铺钉在坡顶。

4结语

生态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要在建筑设计、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将建筑物与环保、高新技术、能源等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在对生态建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富平.绿色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学报,2016(9):47.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色建筑起源于1970年代初的能源危机,最初以“节能建筑”出发,后来结合“乡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理念,现在更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assessment),而成为一种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因而,“绿色建筑”是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效益、更无公害的生活智慧,能让人类享受更久的朝日夕阳,让子孙的明天更有希望。

然而今天的绿色建筑已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而是彻底从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枯竭等地球尺度,来塑造整体建筑文化的环保生活哲学。如今,建筑学不谈绿色设计,已不配为现代学问;国家营建政策不落实绿色建筑,已没有明天。因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应用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一)推行绿色建筑,顾全正确的风土美学修养,成全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美学并非什么伟大的工程,只要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其风土特色。谈论绿色建筑,必须先有正确的建筑风土美学修养,否则支离破碎的解读绿色建筑技术,只会见树不见林而无所适从。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环境控制的无线科技,但却使建筑物日渐丧失气候调节能力,也让建筑与都市丧失地方风貌。

生物界有许多适应气候之道,对人类的建筑设计有莫大的启示。例如,生物学上有一种Bergmann,认为温血动物为了适应不同的寒暑期后而改变其体型大小。另外也有一种Allen法则,认为在同种的温血动物之中,寒带气候的动物为了减少冻伤的几率,也常演化出较短小的耳朵、尾巴、角翼、嘴啄等突出部位的品种。事实上,这些抗寒保温的法则也部分适用于人类的演化,人类的建筑文化也符合Bergmann法则和Allen法则的应用,比如我们可将北方民居视为一种显示保温特色的“保温文化”,而南方民居是以防暑为功能的“遮阳文化”。

依照“建筑气候风土论”,寒带的保温措施在于防止“由内向外的热损失”,而干热地区的保温措施则在于抑制“由外向内的热取得”,两者在缓解室内外气温差的冲击的功能上是一致的,因此寒冷气候及干热气候两者皆是“保温优先”的地区,由于“保温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墙面的保温能力,所以寒冷气候的“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干燥气候的“保温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

依照“建筑气候风土论”,“保温”虽然在寒冷、干热气候有良好效益,但在热湿气候却效果不佳,因此热带传统民居都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因为热带气候的大屋顶除了遮雨之外,最大的功能在于遮阳,这种“屋顶文化”也是一种“遮阳文化”。在热湿气候的现代建筑中,过去防雨功能所需的斜屋顶造型已无存在必要,而屋顶的遮阳功能却应转换成遮阳、阳台的特征才对。深深的遮阳、美丽的阴影,无疑才是真正的热带建筑美学。

依照“建筑气候风土论”,居于“保温文化”与“遮阳文化”之间的气候区就是意味着此地气候不冷不热、冷房的高温期不长、采暖的动机也很短的“最小空调耗能区”,也就是“泛亚热带”。此区保温与遮阳措施均只有部分节能效果,必须巧妙的将“保温”与“遮阳”作最有效、最合理的组合,才能发挥其最大节能功效。所以,“泛亚热带”之建筑文化特色,既非单纯的“保温文化”或“遮阳文化”,而是“遮阳保温并重文化”。

综上所述,建筑气候风土美学以“保温文化”、“遮阳文化”、“遮阳保温并重文化”为寒冷干燥、热带与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表现,建筑设计者应引以为建筑风土表现的座右铭。

(二)“建筑通风文化”的施行鞭长驾远,“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的应用计深虑远,“建筑水循环设计”的推广寓意深远,“建筑二氧化碳减量设计”的开拓山长水远,“绿色营建”的防治任重道远

热湿气候是最适用“风力通风设计”的地区,而较凉爽的温暖气候是“浮力通风设计”潜力最好的地区,然而空调设备的发明和空调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设计者日渐堕落,丧失了气候环境的敏感度,忘却了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能力,使建筑日渐巨型化、气密化、空调化,而浪费大量地球能源。因此唯有善用“风力通风”与“浮力通风”之原理来进行建筑设计才能成就最好的绿色建筑。

“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并非伟大的“生态创造”理论,亦非强求一个完全符合生态链的乌托邦,只是要求减缓强取豪夺生态破坏,并以“生态疗养”的态度,来矫正一下人类对自然的“霸权心态”而已。“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的应用,首先是消除误解,并清醒的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所在。“生物多样性设计”的口号看似遥远,却与每一件工程设计实务有关,它是具体营造生态基盘的技术,也是带领绿色建筑迈入生态设计的跳板。而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之最高原则,在于要求改变人类的霸权心态,不要把自然利用殆尽,不要把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赶尽杀绝,假如能留下一点不被管理的绿地与杂乱的树林,或是减少一些鸟类撞死于建筑物的事件,才是功德一件。

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成就文明亦可毁灭文明。绿色建筑讲求保水、节水、净水的生态循环设计是永续用水文明的对策。绿色建筑水循环设计,就是建立居住环境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智慧,基地保水设计不但可以达到都是防洪与缓和都市热岛效应的目的,更可扩大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潜能,对生态环境有莫大帮助;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精神,合理利用水资源;进一步认识污水循环利用之意义,“把水还给河川,把养分还给土壤”才是水循环设计的极致。

二氧化碳减量的精神不仅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于减少建材使用量、促进节能、保护地球资源、减少废弃物。二氧化碳减量的精神,在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装饰、不合理的造型、不必要的建设,亦即在于倡导“环保建筑美学”。

建筑产业是一个高污染的产业,消耗大量的地球能源、水资源、原材料和农地损失的同时,建筑业也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氟氯化合物及人类垃圾。这些污染主要体现有二,一是建筑废弃物的环境污染,一是室内环境污染;这些污染均来自于建筑与室内装潢工程的营建污染问题,也是绿色建筑所重视的干净营建科技的问题。归根结底,绿色营建则在于评估从建筑结构到室内装潢、从施工到日后拆除之环境污染量,前者为“事前预防”,后者为“事后控制”,两者刚好构成完整的建筑物生命周期环境污染防治系统。而若要建立彻底的“绿色营建”体系,必须从“源头整治”做起,亦即由设计阶段的“绿色构造”、营造阶段的“绿色施工”到装潢阶段的“绿色室内装修”,均是建筑环保的重要一环。

(三)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之母,其最高境界在于师法自然,顺应风土

绿色建筑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其中最重要的主题莫过于建筑节能对策。尤其全球的建筑相关产业,已消耗地球50%以上的能源,任何建筑设计假使不落实节能对策,根本遑论绿色建筑。

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之母,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也应该有南北气候之别,长江流域以南的热湿气候应以遮阳设计为主,忌讳过分保温之设计;反之,北方寒冷气候则应以保温外墙、双层中空玻璃、高保温蓄热的设计为主。但无论任何气候下,开窗越大越不利于建筑节能,适中的开口设计乃是全球不变的“普世原则”。

(四)落实绿色建筑之精髓,享受绿色生活之美好

绿色建筑是一种生活智慧,通过充分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来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任何建设都是对地球的损伤,唯有事前消弭无谓之建筑,减少无谓之设施,才是迈向可持续建筑之最高境界。复杂化、巨型化、科技化的建筑系统,是生态高度风险化的象征,反而越简单、越分散、越人性的建筑创意,才是更生态、更持续的环境设计。当今社会,唯有打破“花钱消灾”、“高科技终会拯救人类”的妄想,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节约型社会,发挥以柔克刚自然设计智慧,才能掌握绿色建筑的真谛,才能创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环境协调平衡的居住模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主动变化的积极行为,才能创造人类美好的绿色新生活!

结束语

归根结底,绿色建筑就是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只有优先考虑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效率、更无公害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才能拯救地球。这些方法通常只是“简朴无华的建筑设计、有效率的材料力学、重复使用的家具建材、小巧的遮阳板、韵律变化的阴影、最少管理的自然庭院景观”而已。

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涉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全面推广绿色建筑也成为我国城乡建设领域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绿色建筑的推行,功在当今利在后世,我辈建筑人应认真研习,优先采用。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5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钮冰.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世界,2012(06):115-117.

[3]戴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4.

[4]冯桂香.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发展与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5(02):157.

[5]王永飞.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233.

[6]杜丽娟.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19.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李书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筑低碳化动力机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92.

[2]王长江,周洪光,马明.基于有序Logistical回归的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2(08):99-101.

[3]李积权.城市建筑生态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态位策略研究——日本东京中城规划设计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28-35.

[4]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05):79-80+82.

[5]高源,刘丛红.我国传统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72-75.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J].建筑知识,2016(2):1.

[2]朱继红.建材检测系统中常用控件与界面编辑工具的开发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代方远.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4]朱桐.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刘文.水利材料自动化检测系统数据采集与网络监控的研究及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6]吴贤国,李惠强,郭劲松.垃圾废料作为建筑材料的综合回收利用途径[J].建筑技术,2000.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节能定义

从建筑节能涉及的领域来看,建筑节能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建筑节能不仅涉及到建筑设计方案、能源、生活质量等问题,还考虑了整个建筑对资源、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维护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即考虑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流动情况,是将建筑物的节能作为了一个系统工程。对广义建筑节能的综合评价有经济评价法和系统评价法。狭义的建筑节能通常对建筑构部件的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关注较多,尤其是建筑运转过程中的能耗,侧重于某个建筑物本身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对狭义建筑节能的评价一般采用能量评价法。

2建筑节能技术定义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指出,节能技术是指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对环境影响、遏制能源资源浪费的技术。节能技术包括了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技术,单项节能改造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系统集成,节能型的生产工艺、高性能用能设备、可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材料开发应用技术,以及节约能源、提高用能效率的管理技术等。建筑节能技术是一种以建筑节能科学为基础,同时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的包含了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

杨西伟指出,目前我国建筑物的建筑节能技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及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其中建筑护结构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有:外墙保温隔热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面节能技术和地面、楼板及楼梯间隔墙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等等;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主要内容有:热电冷联产技术、供热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空调蓄冷技术、空调系统变频控制技术、热回收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主要内容有:太阳能(包括光热、光电)利用技术、浅层地源热泵(包括土壤源、地下水源、海水源、淡水源、污水源)和太阳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3建筑节能技术选择的相关理论

3.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资源环境日益受到严重危害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关注的是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有所危害的发展。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矛盾是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

可持续性,主要是考察技术项目的实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3]。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建筑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评价政策、技术实施的理论基础。我国建筑物的设计寿命是50——70年,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将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造成环境污染。只有从节能技术应用和政府政策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在保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室内舒适性,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建筑节能技术评价和选择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节能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及环境效益相结合,不能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技术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负面效果,即在追求节能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兼顾考虑节能技术对环境、社会和生态带来的正负效果,争取节能效益的最优化,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构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技术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正确评价建筑节能技术节能效果,选择出合适项目、投资主体节能目标的建筑节能技术;同时保证政府节能标准、激励政策制定的可持续性和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建筑节能目标实现的两项重大措施。

3.2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又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节能技术就能推进建筑节能,减少建筑能源消耗,科学和严格的管理也是重要条件。因此,仅靠技术是不能达到建筑节能目标,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经济等支持,依靠技术和政府管理来达到真正的节能。

循环经济的建筑节能不但把系统范围拓展到建筑生命周期,而且考虑了整个系统内能源、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其目标是使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在建筑节能技术选择与评价过程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建筑物自身的功能保持热量并且减少能源消耗,大量开发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如在符合条件的地方采用太阳能、地热等技术,与常规能源配合使用,逐步达到零排放。避免能源的浪费和损失,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获取代价,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但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资源要求,又要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推动国家经济良性发展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正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3.3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有时也称生命周期分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其从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是一种客观评价产品、过程或活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负荷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识别和量化所有物质和能量的使用以及环境排放,全面、科学评价这些消耗和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评估和实现相应的改善环境表现的机会。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建材生产及供应;②施工建造;③使用运行;④维修更新;⑤拆除;⑥废弃物处置。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可分为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

我们应用建筑节能技术不只是在项目建设过程考虑如何掌握和实现这一节能技术,节能技术可以节约多少能源,更重要的是考察和了解节能技术在项目使用阶段的节能效果,即综合评价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因此建筑节能技术的选择与评价应借鉴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将建筑节能技术作为产品来看待,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节能技术应用的各个环节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对环境的影响。这些环节可能包括相关产品生产、产品包装和运输、现场施工、产品使用、维护更新、产品回收和废弃物处置等,具体内容需要根据节能技术的具体要求确定。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7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 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 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 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 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培训: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GBTF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 柏乃宁,姚利华.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探析[J]城市管理,2008(4)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系统工程中,生态建筑的设计较为复杂,尤其是要做到设计上完全符合生态要求,是比较难的事情。生态建筑突出“注重效益、“尊重科学”以及“崇尚自然”三大理念。其中,“注重效益”这一理念尤为重要,体现在生态建筑设计的始终(从设计到选材,最终运营直到建筑寿命的终结)。同时,在“尊重科学”的理念下进行设计,给人以“崇尚自然”的舒适感,也是生态建筑的特点。

1 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中,对生态建筑有着不同的概念诠释。但无论是哪种理论,都强调因地制宜,符合相关生态学理论原则,以及建筑学的理论,再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设计出有机结合的建筑物,保证建筑物内部气候适宜,且做到节约能源、控制污染,体现生态建筑的长久生命力以及环境保护力。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生态建筑就是绿化面积的增加,即建筑外部和内部做一些植物景观;一些人还认为节能的建筑就是生态的建筑;等等。类似观点都比较片面,没有将生态建筑的设计做到位。

1.2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的建筑业虽然正在发展阶段,但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发达城市的相关研究居多,但对农村的建筑设计不够重视,尤其在东北地区。又由于生态建筑是多门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并不能体现综合性,大部分都是单一学科的研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农业建筑学、生态学、能源学、环境学等),未能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尤其是居住环境如何较好结合植物环境工程这一学科的难题还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1.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其实,在我国,也并不乏建筑界的相关论文,相关研究都体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观,也促进了生态建筑业的推广。然而,这些论文大多偏重理论和设计原理的探讨,以及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引荐,没能较好结合实际环境,在实践和模拟测试中进行深入分析。

2 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生态化趋势的意义

2.1 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能让使用者更好适应自然环境,舒适生活。基于“崇尚自然”的理念,生态建筑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生态建筑中应较多的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将自然元素贯穿于建造、运营直至建筑物的终结。生态建筑致力于营造最舒适最贴近自然的环境,以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目标。当然,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建筑物提供的空间是可以让使用者顺利进行各种所需活动的,否则,即使如何与自然环境融入,建筑物的实用性都无从谈起。

2.2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不仅在外界环境的设计上注重绿化,也充分强调内部环境的有氧设计,通过室内绿色植物的精心设计,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避免使用者受到有害气体、噪音等的困扰。可见,这样的室内设计更具有开放性,更体现大自然的室外特征。那么,有哪些相关设计可以运用于室内的绿色化创作呢?除了常见的用植物、水面划分居住空间的手法,还可以使用绿化屋面的方式,起到防水和维护作用的同时,提高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另外,可以特别设计开放式的大厅或者庭院式的空间,智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或者再加上可以开启的屋顶设计,能让使用者根据自身需要,适应季节特点,随时享受室外的资源,与大自然无间隔,改善居住环境。

2.3 降低耗材,提高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率

2.3.1 节约原材料

建筑的原材料重点在于结构用材,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其余一些辅助材料(如水暖电、装修材料、设备器材等)不在此过多论述。传统的建筑业中,使用的砖石结构已渐渐被许多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取代。现代建筑中较多地应用了轻钢结构、拉索结构、薄壳屋盖等先进设计,这些结构能扩宽使用者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更稳固更轻便。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节约型的材料,大空间膜这一结构用材开始出现,这样的设计中,相关材料承载的重量加大了,又因为是无柱型的设计,使用起来大气灵活,也具有观赏性,能突出流线型的飘逸,又不失其质量保证,这样的用材也有着广泛的运用范围,集建筑与装饰于一体,美观大方。

2.3.2 节约能源

生态建筑非常注重环保节能,这不仅体现在设计和使用过程,更体现在用材上。很多设计处理中,都尽可能地应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尽可能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太阳能等资源,合理配置耗材。其中,太阳能的合理应用在全世界的建筑中都被广泛采用。著名的明野村住宅以及大岛住宅(日本,加藤义夫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一些地区的照明还用了光导管,用太阳光取代灯光照明。

2.3.3 建筑再利用

资源的再利用还包括现在流行的一种方式:挖掘建筑潜在的资源。在我国,城市的反复拆建,不仅影响环境,也是某种程度的资源浪费。在拆除建筑的工程中,有很多建材、构件大大地浪费不说,处理起来还破换了环境。而如果为生态建筑,便可以合理应用废弃的材料,例如,2005 年,巴塞罗那国际建筑展就出现了建筑钢结构的住宅作品,这样的生态建材,不仅具备高强度、低能耗的特点,拆除后也可以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科学发展。

3 结 语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门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本文仅浅显剖析了我国生态建筑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指出建筑设计生态化的重大意义,希望能借此让生态建筑设计广泛推行,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用,打造更适宜人居住的建筑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9

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向新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传统建筑材料生产方式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较大,与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目标相背离,因此,面临淘汰命运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环保型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本文将以环保型建筑材料为核心,对其概念、分类、应用、价值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1 环保建筑材料及其应用

 

1.1 环保建筑材料分析

 

环保材料是建设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不仅能满足建筑物的力学性能、使用功能和耐久性要求,更具有自然亲和性,可在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人类构筑温馨、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环保型建筑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在选用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原则(3R),二是选用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无毒、无害、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建筑材料或产品。

 

1.2 环保建筑材料分类

 

环保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能缓解建筑业高能耗的问题,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促使建筑行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环保建筑材料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墙体类、外墙保温类、节能门窗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节能材料。

 

1.3 环保材料应用分析

 

1.3.1 主墙体环保材料

 

主墙体环保材料包括加气混凝土砌块、EPS砌块、模网混凝土和纳土塔空心墙板承重墙体几大类。加气混凝土砌块产品来源广泛,保温、隔热、隔声和耐性较好,强度高,易加工,便于施工,是唯一能够满足墙材革新和节能要求的墙体材料;不足之处是防潮效果较差,不易应用在寒冷地区。EPS砌块构造灵活,造价低,技能效果好,可浇筑混凝土,形成隐形梁柱框架结构。模网混凝土同时具备木结构的灵活性和混凝土结构的诸多优点,组装方面,施工速度快,能有效减轻建筑物负荷,增加建筑体的使用面。纳土塔板密度小,保温隔热效果好,而且属于非燃烧体,可提高建筑体的防火性能。

 

1.3.2 外墙环保材料

 

外墙环保材料的主要作用是保温,主要有矿物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硅酸盐复合绝热砂浆、水泥聚苯块和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等,材料的主要性能可见表1所示。

 

1.3.3 门窗环保材料

 

玻璃类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镀膜低辐射玻璃,中空玻璃热导率低,保温性优异,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手段,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真空玻璃保温、隔热、隔音和透光折减系数要优于中空玻璃;镀膜低辐射玻璃能保证室内能见度,对红外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减少室内外热交换,达到节能效果,此外具有防眩、单面透视和提高舒适度等辅助效果。

 

门窗框扇材料有塑钢型材、塑铝型材和玻璃钢型材三类,塑钢型材比重低,热导率低,具有很好的保温性,抗腐蚀性强,还对噪声、地震、燃烧具有很好的抵抗性;塑铝型材保温性、刚性、寒热性好,不易产生结露现象,可用于大规模窗、高压场合、严寒和高温地区使用,不足之处是该类材料热膨胀系数较高,对窗体尺寸影响较大,可能会降低气密性;玻璃钢型材膨胀系数低,尺寸稳定,热导率低,保温效果好,同时还具有隔热、耐腐蚀、耐寒热等多项优点,应用范围较广。

 

1.4 环保节能材料应用意义

 

第一,改善了用户的舒适性。建筑物使用了环保建筑材料后,可实现冬暖夏凉的目的,改善建筑物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现代建筑屋顶涂刷节能材料、门窗采用中空玻璃、外墙体使用厚板隔热材料,因此其隔热性和保温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天气极端寒冷或炎热时,其改善效果尤为明显,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第二,降低用户的成本。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后,能有效减少用户的成本消耗。仅以电能为例,同等面积的建筑空间内,若居住人口及用电习惯相似的情况下,使用节能型材料的建筑能减少30%的电能消耗,有效降低了用户的电费开支。

 

第三,有利于降低建筑行业的能耗。传统建筑行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特点,极大的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应用环保建筑材料后,可有效改善以上问题,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满足我国关于节能减排新政策的规定。

 

2 环保建筑材料发展趋势

 

发展环保建筑材料,拓展其应用范围,是提升我国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当前的应用现状,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及人们的需求,环保性建筑材料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2.1 高效化与低成本相结合

 

环保建筑材料经过应用实践后,已经在建材市场取得了用户的信赖,在未来发展中,该类材料的优势性能将更加突出,实用性更强;同时环保材料的研发和制造工艺越来越成熟,材料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其向着高效化与低成本结合的方向发展。

 

2.2 环保性与功能性相结合

 

环保型建筑材料不仅要注重环保性,还要关注其功能性,只有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发挥环保建筑材料的价值。为此,材料研发部门应做好科研和应用等多方面的准备,保障建筑体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就建筑体而言,建筑物的护结构是最大的热损部分,这部分节能技术改造就是建筑节能的关键点,而护结构节能技术改造的实现需要依靠外墙保温材料的开发及应用。

 

2.3 注重循环利用

 

我国环保建筑材料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但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关部门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技术。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我国建筑业和工业废料利用率低,废料的乱堆乱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面积,造成环境污染,还降低了材料利用率。为此,建筑行业应努力发展相适应的砌块,因地制宜的利用工业废料和建筑废料生产砌块,变废为宝,达到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3 结束语

 

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体的功能,改善了用户的生存空间条件,还有利于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以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说,发展环保建筑材料是我国能源战略实现的要求,是建筑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充分意识到发展环保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有效促进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

 

作者:胡朝辉 王杰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6年4期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10

 

建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带来了对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随着世界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工业化不仅造福人类,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的需要,以及为了保证建筑热环境的需要等,建筑节能就成了全世界共同瞩目的焦点,建筑节能的意义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也就迫在眉睫。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建筑节能,并对此工作极为重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我国建筑节能有了指导和法律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等条款的颁布预示着我国建筑业正走向节能时代,敏感的企业为之欢呼雀跃,建筑节能市场蕴含着无限商机。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南方和北方地区气候差异大,仅北方地区有采暖;

2、城乡住宅能耗使用差异大;(其中:城市以煤、电、燃气为主,农村以煤、电、秸秆、薪柴为主)

3、大型公共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用能特点差别很大。

根据上述特点,不难看出,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可概括为:

1、北方建筑采暖能耗高、比例大,应为建筑节能的重点;

2、住宅及一般公共建筑与发达国家相比能耗尚处在较低水平,但增长趋势显著;

3、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大,新建建筑中此类建筑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4、农村建筑能耗低,非商品能源仍占较大部分,目前有被商品能源替代的趋势,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5、长江流域大面积居住建筑新增采暖需求,必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否则将带来沉重的能源负担。

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建筑材料的革新,加强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能力;另一部分是采暖节能。

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建筑节能措施:

一、墙体围护结构保温

墙体保温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新型墙体自保温。外墙内、外保温一般是利用聚苯板或聚氨酯保温板等材料用胶粘贴或锚固在非保温墙体表面上后,再外加保护层实现,它特别适用于老住宅的节能改造。而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主要有承重砼空心砌块、加气砼砌块、粉煤灰砌块、聚苯乙烯夹芯板、发泡玻璃砖、金属面夹心板等。。

二、门窗保温隔热和密封

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之一。据统计,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窗户的传热损失与空气渗透损失约占全部热损失的40%~50%,因此提高门窗的节能质量是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

三、屋面保温

主要采用加厚屋面保温层或坡式屋顶结构。具体做法是在防水层上覆盖炉渣、膨胀水泥珍珠岩版等,然后用水泥坐浆作为保护层。

四、采暖系统设计与控制

公共建筑采暖系统设计时,干管按照南北向分环设置,分别加装调节阀,减少南北向房间温度失调;民用住宅采暖系统设计应采用双管系统,按户分环,每户安装热量表和温控阀,用户根据个人需要调节室内温度,做好供热系统的调节,使设备在较高频率下运行,也可达到节能要求。

此外再列举几个关键的设备节能技术:

1、房间空调器的节能技术(变频技术、户式中央空调器、热泵除霜技术等);

2、螺杆机及多级高效吸收式制冷机的研发和应用;

3、热电冷联供技术(系统优化配备设计及控制等);

4、水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蓄能技术(从新型相变材料开发和相变传热技术角度推动蓄能技术在蓄冷空调、地板采暖、蓄热电采暖器、太阳房等领域的应用);

6、绿色照明技术极其产业化;

7、吊顶冷辐射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8、独立除湿技术的研发;

9、新风处理以及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

10、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领域的应用技术(太阳能、自然通风、夜间通风、地热、地下和地面水体蓄能、燃料电池等)。

建筑节能不同于单项重大工程,而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全社会行动。首先,建筑节能关系到国家和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会收到实效。有些决策者认为,多花5%的资金去搞节能建筑,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去解决百姓住房难的问题。有的房屋开发商,关心的是如何用较少的资金来建造更多的房屋,获取更大的利润,节能与否根本不考虑。设计单位在市场大潮中也是如此,置节能标准于不顾,不敢坚持原则,只是一昧服从业主要求,致使设计出的作品已经严重偏离了建筑节能的方向。其次,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符合本国的建筑节能标准,如英国已将节能列入建筑强制性标准行列中。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虽然也出台了一些节能标准,但力度不够,没有达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地步,要加速建筑节能工作,只有健全法制,加大力度,严格执法,才是上策。再者,建筑用能派生出大量污染物,危及人类生存,这个问题已为世界上发达国家政府所认识,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要加速建筑节能,也只有政府重视,加强管理,设置强有力的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目标管理,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最后,建筑节能造价高,对于房屋开发商来说,建筑节能不能多卖钱,却要多花钱,少谋利,这个经济问题不解决,责权利分不清,建筑节能就不会形成气候。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在相关技术与标准、有关政策、相应组织管理以及思想认识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特别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将会出现一个大力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搞好建筑节能工作,设计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筑节能并不意味着限制发展,正确的建筑节能观,应该以提高建筑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同时尽量降低建筑物的固有能耗,用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筑节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节能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建筑节能在与世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必须走自己的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石文星《建筑节能技术评价》

朱玉胜《建筑节能的发展》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