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5:01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1

2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渗透策略

2.1营造氛围

著名学者陈鹤琴先生曾提出,能够带给幼儿刺激的,更多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通过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由此可见,为幼儿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渗透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经常接触的地方张贴一些《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通过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在楼梯墙上可以粘贴靠右走的提示;在用水的地方可以粘贴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内容和插图,在厕所里可以粘贴随手冲厕所、垃圾扔进垃圾桶等文明标语,通过日常见微知著的教育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充分认识到日常行为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地形成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并将这种行为理念渗透到自身的日常行为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2规范行为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将一种行为转变成一种习惯,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表现出来,并充分体现出自身的行为素质、文明礼仪。对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渗透,教师应当注重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将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不仅会受到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家长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由此也有了沾染坏习气的可能。对此,教师应当在每日的教育活动中,细微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如一些幼儿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吃不完,剩下就倒掉了,而且这个幼儿的行为是持续性的,于是教师针对幼儿的情况向其询问,这才知道是因为幼儿每次剩饭的时候,其家长都说剩下就算了,倒掉吧。于是幼儿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为意识,一旦不想吃饭了,就直接剩下。教师针对幼儿的这个不良习惯,每天都会向幼儿灌输节约资源的理念,并教育幼儿背诵悯农的诗词,让幼儿体会农民的辛苦,对于剩饭的幼儿,教师可以对其加以劝导,并鼓励幼儿之间的吃饭比拼,减少剩饭次数。通过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教育,从而提升养成教育质量,实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快乐进行。

2.3设计养成教育的课外活动

幼儿们对于教材知识的学习始终是有限的,而教师通过教材向幼儿渗透养成教育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在确保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掌握相应的文明礼仪,成为礼貌的好孩子。如在学习了教材知识后,教师可以在剩余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对于课外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想法,可以组织幼儿就自己想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形成实际可行的活动方案,从而在满足幼儿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强化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小朋友都是爱热闹的,过节的感觉最好,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节、童话故事节、消防日、重阳节等,并根据每个节日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场景,鼓励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规划自己的事情,或者尊老爱幼,或者讲解通话故事,或者感谢爸爸妈妈等,从而促使幼儿从亲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养成教育的魅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2

二、结论和建议

幼儿养成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家庭的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的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家庭教育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独特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但遗憾的是,现代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的教育。这不仅导致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习惯依靠父母和长辈,而且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也趋于淡化,孩子更多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不懂得关爱他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3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法

1.从幼儿入园时抓起,提高幼儿动手的能力和爱劳动的意识。新入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教师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努力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如,让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学会自己吃饭,上完厕所自己把裤子提好等。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比赛、讲故事、鼓励等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幼儿对力所能及的劳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特别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更愿意参加劳动。因此,幼儿每做一件小事,哪怕做得不好,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4

材料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孩子准备一些容易从直觉和感官入手的材料和情景,并恰当地运用材料进行教学活动。如,中班数学活动“学习9的形成和数数”,我们将其安排为两个活动:拔箩卜和拼小兔。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提供给幼儿相互合作的机会。拔箩卜时,要求幼儿做到不拥挤、不抢先;拼小兔图形时,提醒幼儿相互纠正贴错的数字,互相商量,合作完成,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幼儿互相团结,谦让合作的习惯。再如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左右”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我是一个兵”系列活动:活动一:听口令,做动作——复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活动二:戴肩章——复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活动三:观看升国旗仪式——巩固以自身为中心和客体为中心区别左右。通过系列活动,加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二)挖掘教育因素,在逐步渗透中养成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在写小结时加入养成教育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布置幼儿课后去做一些有关的事情,把养成教育延伸到课后或日常生活之中。如:在理解数字“1”的概念时,在活动的结束部分可以启发幼儿学习雷锋叔叔做好事,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每天做一件好事,养成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粒米的好习惯。把孩子的视野、心灵带到广阔的社会、大自然中,去寻找“1”,去练习做一件好事,将数字“1”与“爱”的萌发、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合在一起。

二、渗透养成教育,有助于对幼儿多方面品质的培养

(一)有助于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幼儿逐步转变观念“老师要我做”为“我要这样做”,逐步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加尊重别人,对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遇见老师要问好;借别人的东西,用完要说谢谢;得到别人帮助后,也要说谢谢;不小心犯了错,要学会说对不起,等等。这些虽然都是日常用语的使用,但小语言有大作用,幼儿渐渐学会合理地使用文明用语,这些细节小事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幼儿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5

二、行动训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行动训练即要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首先,要注重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如针对有的幼儿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教师可亲自示范并以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小手干净,吃饭没病”激发幼儿的兴趣。此外如午睡、争抢玩具等,教师也可在幼儿出现此类情况时及时引导,以正确的做法示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就可先引导其他幼儿说说什么该做,然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做,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行为习惯的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注重以游戏方式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在搬小凳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儿童口吻引导幼儿轻拿轻放,如“小凳子乖乖,轻轻抱起,慢慢放下,我带你回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边说边拿,参与兴趣较高,轻拿轻放的习惯得到培养。同时,要注重以对比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打针吃药我不怕”的教学中,有的幼儿害怕吃药打针,此时教师可让较勇敢的幼儿先示范,然后鼓励其他幼儿,让幼儿在榜样的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勇气。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66-02

文明礼仪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礼仪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工程,蕴藏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文明礼仪渗透教育,不仅切实可行,而且非常重要。

一 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40年代起,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幼儿社会行为习得的理论研究,大致分为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两类。

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以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强调把外界环境视为刺激,把机体的伴随行为视为反应,而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过程。按照这种理论,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是由于受到外部刺激和强化所产生的。

社会认知理论,以班杜拉的理论观点为代表。强调观察和模仿是幼儿习得社会行为的最基本方式。依照这种理论,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成人在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引导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行为。

二 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普遍存在着高度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却往往忽视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现象。由于幼儿缺乏一定的文明礼仪教育,往往会导致行为失调。在幼儿园中展开礼仪教育,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程,而且意义重大。

1.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功效

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保持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就容易被他人接纳,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发展机会,使幼儿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良好的文明礼仪,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和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表明,懂得文明礼仪的幼儿,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懂得关心他人、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2.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文明礼仪教育,涉及交往礼仪、生活礼仪和学习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历来注重对人文伦理的探索,当今幼儿要养成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习得日常礼貌用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在生活礼仪方面,培养幼儿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不挑食、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规范坐立;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注意让路和让座等。在学习礼仪方面,遵守秩序、保持安静、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

3.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则

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时,需要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使教育生活化;在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的生活教育化。做到理解幼儿和尊重幼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循循善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榜样示范,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 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重要节日及各项活动,都是实施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中,渗透在幼儿园同伴及成人的各种交往中。

1.从细节入手,将礼仪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和重要节日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非常适合在一日生活,诸如学习、进餐、睡觉、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幼儿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

每天幼儿入园时,晨间谈话中可对幼儿的文明用语进行教育。通过晨检,幼儿能从中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将礼仪渗透到晨间早操中,学会自觉排队,做到服饰整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排礼仪儿歌,提高幼儿礼仪学习的兴趣。开设“餐前十分钟”活动,以游戏活动为训练手段,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接受礼仪教育。

将礼仪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幼儿时刻受到良好地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例如:在游戏活动时,不小心碰到别人,要主动说“对不起”。充分利用主题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在父亲节或母亲节,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为家长制作贺卡作为礼物,写下要对父母说的话。

2.重视环境创设,营造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幼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习得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知体验文明礼仪的真与美、文明礼仪活动的快乐。可以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美化,在教室墙面、走廊、楼道上布置一些与主题一致的常用礼貌用语、礼仪行为图画、礼仪儿歌等。

创设文明礼仪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快乐习得礼仪规范。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形式,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学习儿歌等,启发幼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在班里利用游戏活动时间,让幼儿学习互相帮助、礼让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开展主题活动,适当进行奖励,提高教育成效。

3.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教师和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作用。在仪表方面,要大方得体、衣着整洁;在语言方面,要谈吐文明、尊重幼儿;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文明优雅,做到文明礼貌待人、言行一致,为幼儿文明的礼仪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示范。

4.实现家园共育,倡导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口头宣传、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交流和合作,取得家长的配合,以保持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同步性,坚持从正面塑造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性,还要经常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礼仪实践活动。

四 结论与教育启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文明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相信文明礼仪教育之花,肯定会结出人才辈出丰收之果。

参考文献

[1]罗翠麟.浅谈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9)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7

二、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具体目标

根据“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同时秉承儿童教育家、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系第一任系主任陈鹤琴先生开创的研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本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素养全面、学识宽广、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理论,也是基础实、善实践、留得住、干得好、能引领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以“研究性”和“实践性”为核心,构建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

(一)具有高尚师德

研究儿童、了解幼教是师德培养的起点。通过参与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应能:

1.热爱儿童,对儿童和幼教抱有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2.热爱并享受幼儿教育工作,愿意终身从事幼儿教育事业;

3.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

(二)具有全面的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并能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

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作为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养,既是一种个人素质,也是教育实践的保证。学生应能:

1.具备基本的美术、音乐、钢琴、舞蹈等艺术能力和素养,并运用于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

2.具备全面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专业素养,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它既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从事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学生应能:

1.掌握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2.具备初步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理论兴趣;

.具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胜任幼儿园各项教育工作。

(四)具有基本的幼儿教育研究素养,以及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

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既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性学习打下必要基础,也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能力。学生应能:

1.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开展毕业论文研究;

2.初步形成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品牌打造综合措施

1.把专业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培养爱幼儿、爱幼教、具有“鹤琴式”研究精神的卓越幼教人

通过《专业入门指导》《陈鹤琴与中国幼教》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南师幼教的历史与传统,了解幼儿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了解中国幼教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学生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开始,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陈鹤琴先生的著作。要用老一代南师幼教人的专业、敬业、乐业、创业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幼教专业的热情。通过我系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老师们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对研究的执着传递给学生。我系拥有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优秀党支部等称号,是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活动,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通过丰富的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广泛接触幼儿、接触幼教,在实践中体验到与幼儿相处、从事幼教工作的快乐。

2.以宽厚的知识素养为基础,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公共课程、博雅课程、艺术课程等基础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观念、信息技术素养、人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利用现有的院级“学业发展中心”,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业中心可供学生扩展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包括:

(1)学涯室:设有学业设计室、职业探究室、舒心交流室和树德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

(2)技能坊:主要设计了书法技能、演讲与朗诵技能、舞蹈技能、信息化技能、手工坊等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活动,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多个工作坊。

(3)实践园:组织各类社会性调研活动,分层次的实践训练项目,跨专业专题训练项目,面向各类教育机构的社会性学习活动。

(4)学术苑:组织各领域专家主讲的教苑讲坛,以学生自己为主的教苑沙龙,开办学生自己的杂志《教育家》。此外,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读书会、理论沙龙、工作坊,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具有学术潜能和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拓展课程,使其接触学术研究的前沿。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8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9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10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例11

一、对旧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