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校本教材论文

校本教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47

校本教材论文

校本教材论文例1

二、开发校本实训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校本实训教材过程中,为了避免开发出缺乏科学性和地方特色的质量低劣的校本教材,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树立创新意识。每个学校在办学特色、核心的办学理念都是各具特色的,开发校本实训教材应建立在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同时不重复别人,也不能仅是简单的粘贴和复制,必须运用创新意识,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出更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校本实训教材,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探索创新,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和“编教材”的转变。

2.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职学生的特点就是基础比较薄弱,自我控制力和自我规划性都比较差,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经济法课程本身又很枯燥,这就要求开发校本教材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来进行。在摸清高职学生的现有知识程度的基础上,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

既然开发的是经济法实训教材,那就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教师仅需要根据教材做适当的安排和指导即可,编写中要结合经济法这门学科国内外最新知识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设计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能积极学习性。

校本教材论文例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为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物质载体,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新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带进高校的课堂,带进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什么时候解决好了教材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突破。

一、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历程

当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早在战争年代,我党开设的高等教育就对学生或学员开展了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05方案”,综合概括了原来的“两课”正式命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重建

1950年,教育部在高校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该课以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党史”,教材大多采用《中国革命史纲》。

1957年,高校政治课除“社会主义教育”外全部停止。1966年,开始,高等学校全部停止招生,所有课程也被停开。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4本马列著作和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一直到“”结束。

198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规定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同年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规定:在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门课,文科专业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可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自编教材。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稳步发展

198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文件,提出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1985年,第一次高校马列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上,中央要求在高校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后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程,形成“85”方案的雏形,规定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法律基础”,另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三门选修课程(1992年这三门选修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必修课)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文科加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

8波和期间几次全国性,表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蚀,国家教育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的武装,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199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开始在全国推行。“98”方案开启了“两课”课程新方案,在高校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门思想品德课。此后高校使用的教材都有各省的教育厅统一指定,但在全国内教材版本没有作出统一规定。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逐步完善

“98”方案后一直到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新的阶段。“05”方案将“98”方案中的7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改为4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另外加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理科同时加设“形势与政策”课。

二、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经验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教材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实施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主要途径,其教材建设必须得到保证。

1.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促进了教材文本的快速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发展,、教育部多次指示要做好教材规划,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自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由原来的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95”方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成立了专门的编写组织;2001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将“九五”重点教材及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修订再版,使之成为精品教材;“05”方案出台后,、教育部组建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建立教材建设专家库,抽动专门资金,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开支。

自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版本每年都要印刷3~4次,精品意识已经成为开发和占领教材文本市场的经营理念。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已经进人稳定的“盛产”期。

2.教材吸收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精品课程理念深入教育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为广大群众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变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容和素材。

“05方案”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的一级学科课程开始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开设,拉近了大学生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距离,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的成长,从思想上启发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3.普遍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了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科社会发展特点编写的。建国初,国家对于高校的政治课教材使用没有做统一的规定,高校普遍使用自编教材。

自编教材,容易出现知识观点不一致而产生的理解混乱,这些独树一帜的自编教材,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组织编写了第一套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本科教材,共10本。2006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4.教材建设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显示出教材文本的巨大张力和活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一种生命的精神性,它的使命是唤起大学生心中的教育自我,从而勇敢地承担起继承和完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伟大使命。21世纪的高校教材更加注重学术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能立足学术前沿,在教材建设上具备准确性、高新性、先导性、国际性的特点。高校的教师、学者、教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是对这门课程的前沿问题了如指掌,并各有自己独到学术见解的顶尖人才。他们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际前沿问题和进展情况,还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引入教材,教材质量突飞猛进,日益成为统领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有效文本。

三、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传播的教训

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文本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可贵的历史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教材文本偏离了教育的主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正确的把握意识思想的主流,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无误的肩负道德的正确航向。

期间,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混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2.教材篇幅受限,文本内容过于简单

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集中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都是对这门课程的前沿问题了如指掌,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引入教材,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本身的特点是以人文事实为基础,知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更甚于其他学科,受篇幅所限教材文本的内容并不能游刃有余的拓展,文本内容相对而言过于淡薄。

3.教材内容跨度大,教师难以驾驭多层知识体系

“05方案”制定了“四轮”教材建设规划,即将“98方案”中的7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改为4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的内容合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即原来的“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的内容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即原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内容合并。这样的知识组合不仅加深了教材的难度,对于授课教师也是很大的挑战,由于一位老师不可能是多重学科的驾驭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经常更换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甚至要更换三、四位老师,无论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学生心理的了解甚至学生适应老师的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

4.教材间统筹不力,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有自己的固定科研方向,科研、学术水平都很高,编写的教材起点也很高。由于各自为战,与其他课程联系不大,他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很难做到与四门课程全部兼顾的统筹力度,这样容易使得各门教材要么太孤立,降低了学科建设过程的合力,要么相关的教材之间存在着机械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1]董顺杰.浅谈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现状和任务[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校本教材论文例3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

。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校本教材论文例4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校本教材论文例5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吕晓燕(1982-),女,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和研究。

一、引 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数高达29.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同比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一线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从业人员主要培养地的中职学校,其人才培养要跟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好“就业教育”,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把握好教学的内容,而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做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每个省市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各省市的旅游发展情况和生源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而全国各地有13000多所中职学校,如果仍然采用全国通用的旅游专业教材,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尽人意。因此,结合各地的情况,进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是必要的。

1.教材内容多且难度大,不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且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而目前市面上旅游专业的教材一般都统一化,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将这类内容统一且系统化的教材用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很不理想。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内容过深过难,高于他们的接受能力。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大部分的教材会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且全面的介绍,而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结合的部分阐述得相对较少,这样的内容编排方式不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符合实际就业岗位的要求

国家和地方的统编教材,在编写的周期上相对较长,且在编写完成后,印刷出版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当一本教材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其内容已经相对滞后。此外,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增加新的旅游景点,且景区景点的等级评定工作也在定期进行,因此景区景点的等级变化相对较快。以我校采用的《导游基础知识》教材为例,虽然教材定期改编,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仍发现不少关于景区的景点介绍以及景区等级,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如果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全国各地景点的讲解,将会出现不少误差。

3.教材内容常规化,未体现地方特色

中职系列的旅游专业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所有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常规性的旅游知识为主,不涉及太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更不会出现结合学校专业教育特色的内容。而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缺乏地方特色的教材与职业教育的该项任务是有冲突的。此外,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完全照搬统编教材的内容,就会降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广西导游》为例,关于广西玉林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教材内容主要还是以常规性的介绍为主,并没有深入涉及到玉林本地的特色风土人情,如果以统编教材的内容作为玉林地接导游的教学内容,将很难培养出适应地方特色的地接导游。

4.教材的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符合中职学校以技能学习为主的情况

大部分面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统编教材,仍然沿用理论课教材编写体系,理论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有别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是旅游行业一线从业人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面向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统编教材没有根据中职学校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情况,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以《现场导游》为例,目前大部分教材以介绍现场导游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导游讲解方法等内容为主,并没有编写关于模拟实际的现场导游工作场景,以及指导学生如何真正进行现场导游讲解的实践内容。

三、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面向中职学生,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根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研究开发符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生源情况的校本教材。适当地降低教材内容难度,相对淡化理论教学内容。对于专业课学习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主,不应过于追求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仍然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在每章节前安排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在介绍理论基础知识后,应安排更多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典型案例,用案例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运用,这样的内容安排更符合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具有实用性。

2.校本教材作为补充教材,能及时有效更新教材内容

针对统编教材编写周期长,以及旅游行业职业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更新快的情况,中职学校可以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一定量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教材,更新统编教材的内容,争取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可以针对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进行景点扩建、等级评定变更等相关内容编写成一本内容相对简单实用的校本教材,以此作为统编教材内容的补充,及时有效更新统编教材内容。

3.编写校本实训手册,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针对统编教材实践内容相对较少,而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习以技能训练为主这一矛盾,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以实训内容为主的校本实训手册,专门用于旅游专业的实训教学。以《现场导游》为例,可以按专业学习的需要,按旅游资源的性质进行模块的划分,然后每一模块制定现场导游讲解任务书,让学生在讲解练习中领取任务书,进而进行目的性和针对性都较强的讲解训练,加强学生讲解技能的训练。

4.结合各地旅游资源情况,凸显地方特色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旅游资源情况,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资源,选择能突出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要,努力做到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如果能开发符合地方特色和需求的校本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将能大大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性。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能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身边的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能达到让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的效果。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有利于学校专业水平发展,更有利于学校办出专业特色。以《广西导游》为例,针对玉林地接导游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可以编写《玉林特色旅游资源及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是校本教材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涉及到经费、人员培训及工作安排、内容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管理团队,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很难保证开发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校本教材开发要求学校要先成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而主要管理者不仅要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应有一定的校本教材开发理论和能力。

2.统一标准后再进行编写

由于个人的力量有限,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众多教师组成一个团队,这样就会涉及到旅游专业的多位教师,而每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经验和想法,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编写完成后,教材在编写格式、教学目标、内容选择等方面将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应先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对教材涉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等问题做一个总的指导。

3.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本来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已经较为繁重,既要进行专业教学,又要进行技能比赛辅导、班主任管理和各种考证辅导等任务,其时间和精力都相对有限,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措施,将很难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应制定一套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旅游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到开发工作中来。

五、结 语

校本教材是在国家和地方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明确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情况下进行开发建设的。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地方景区资源优势,结合学校的需求,针对学校和学生差异性,尝试对旅游专业的校本教材进行开发,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办出特色,尽可能地培养出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吕达.课程教材研究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 余志文.校本课程发展的哲学取向及复生的原因[J].山

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4] 蒋士会,陈庆文.论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创建[J].

柳州师专学报,2005,(1).

[5] 陈华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建设问题[J].广东教育(综

合版),2007,(5).

[6] 葛锦林.对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理性思考[J].

职教通讯,2005,(1).

Introduction t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Professional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校本教材论文例6

 

校本是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材的使用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可。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之后,校本教材编写方兴未艾。在中职学校里,校本教材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同样的课程,差不多是一校一“本”。校本教材有无存在的必要?一门学科是否应该各唱各的调?校本教材能替代国家统编教材吗?以上都是学校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和使用校本教材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曾参与三本德育课校本教材的编写,由于担任科研处主任工作,工作职责的关系,又组织了学校17门校本教材的编写,并认真考察了多所中职学校本校教材的编写情况。我的观点是,校本教材编写是必要的,但质量要保证,使用方法要妥当。这里,我就中职学校教材编写的情况进行浅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校本教材的内涵 

1.校本教材不一定是一所学校自编的教材。 

它是相对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而言的,校本教材可以是几所学校共同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好的校本教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很有帮助。但是怎么定位校本教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校本教材是由本校教师组织编写的,供本校师生教学时使用的教材。这种定义将影响校本教材的存在和使用价值。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国家教材构成我国教材体系,这是从教材使用的范围来界定的。国家统编教材一般在全国范围内中职学校共同使用,地方教材是在某一省或某一市范围内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区域内(市或县)性质相同、培养任务相同、学生发展状况相似的一所或几所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三者的使用范围不同,但校本教材在内容上是统编教材的完善和补充。 

2.校本教材的编写者不一定是本校教师。 

校本教材由谁来编,不是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的尺度。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应该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教材是某一地方仅供一所或几所学校内部使用的;第二,校本教材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或专业特色的;第三,校本教材不能取代国家统编教材,是统编教材的补充。那些通用性很强的教材既使由本校教师编写,也不应划归校本教材范围之内。 

3.校本教材不能取代统编规划教材。 

一些学校在使用校本教材时,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只好大幅度减少统编教材的课时,增加校本教材的授课时间,还有个别学校干脆砍掉国家统编教材,由校本教材取而代之。客观上讲,现在的校本教材良莠不齐,无法取代统编教材。那些不使用统编教材的学校,我认为是无法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既然校本教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又不能取代统编教材,那么,在教材使用学时上,必须有个界定。我个人的观点是:国家统编教材占总学时的70—80%,校本教材占总学时的20—30%,也就是,国家在《课程标准》里给校本教材留足20%—30%的学时。这样,合理的时间分配,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20—30%的学时安排教学内容,防止校本教材长篇大论,减少校本教材和国家统编教材争学时的现象发生。这样就保证了统编教材的授课时间。 

二、校本教材存在的必要性 

1.统编教材的“通用性”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个性要求”。 

现行的中职学校规划教材,已经完全脱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束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理论框架、案例分析都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但是,由于规划教材覆盖的全国各类中职学校,反映所有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素质要求,因此,国家课程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学科领域,并以科学知识为核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水平。这就客观地忽视了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的差异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国家课程很难照顾到学校的特色,以及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特殊要求。 

2.统编教材不能及时把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纳入教材中。 

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稳定性强,一个版本的教材往往使用十几年。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迅速,形成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问题不断演变。国家课程在研究这些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由于教材的稳定性,规划教材在理论研究和采取措施上明显滞后。校本教材的灵活性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3.统编教材“难、繁、偏、旧”现象严重,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很重,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低,学生的注意品质、意志品质发展滞后于同龄人。因此,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读书时,本身就抱着不愿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来的。另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国家统编教材难度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学生去啃那些高深莫测的知识,根本不感兴趣,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目标。“难、繁、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发展,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三、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机会。校本教材由于灵活,能及时吸纳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因陋就简此,校本教材内容实用性强,难度较低,学生能够掌握。可见,校本教的编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教材在编写上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1.抄袭现象严重。 

很多校本教材编写时没有《校本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规范,由于编写校本教材时间短,为了保证下一个学期的投入使用,编写校本教材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编者完成编写任务,编写者往往东拼西凑,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不得不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成了“联合国”,校本教材质量没法保证。 

2.教师的能力还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 

大多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经验也不丰富。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时,他们觉得难度很大,很无助。教师们既缺乏理论高度,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语法错误多,文字错误多,标点符号错误多。他们只好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梳理,编入教材。从这个角度讲,一般学校的德育教师还没有能力胜任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学校也没有为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提供应有保证。 

3.校本教材印刷费用较高。 

校本教材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因此,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有些校本教材为了节省印刷费,找一些小印刷厂印刷,印刷质量不高。 

4.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 

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必须按照《教学标准》规定开足课程。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为二年,有的甚至缩短为一年半,在这短的时间里,完成统编教材的内容已实属不易,再讲校本教材,在学时上不够用,为了解决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课时上的矛盾,有的学校只好舍弃统编教材,使用校本教材。用校本教材代替国家统编教材,不符合国家规定,也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方法 

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既然不是一人一校的事,那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就应该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各种因素齐心协力,开发出一本弥补国家统编教材不足,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教材。 

1.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 

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德育水平有其明显的地域性,这是由于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地域文化教育形成的。一个县区,甚至一个地级城市,中职学校数量并不多,学校管理有其共性。因此,校本教材可以供一个学校使用,也可以供几个学校共同使用。从这个角度讲,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协调有关学校或专业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教材。 

2.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主动承担开发校本教材的重任。 

各市、县区教研部门都有相关专业的专职教研员,相对来讲,他们的知识面、专业能力、视野等更适合开发的校本教材。教研员应主动承担责任,发挥自身优势,有计划地编制校本教材,防止学校开发教材时的盲目性。 

3.行业专业人士发挥校本教材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教材的开发,最好由教师、教研员、学者及行业中的专业人士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有熟悉学生的现状的优势,教研员和学者有专业特长的优势,行业专业人士有了解企业需求的优势。三方共同合作开发的教材,才可能是最有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用市、县级地方教材取代校本教材。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由市、县级两级部门组织编写的地方教材,取代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更有现实意义。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中职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校本德育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总之,开发校本教材是可行的,但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要慎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在开发校本教材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对各类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和使用校本教材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校本教材论文例7

教材是体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目的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校本教材是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搞好高职校本教材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林业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教材使用现状

我院的前身为广西林业学校,有50年的办学历史,2000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回顾我院林业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历史,使用的教材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借用本科教材

办高职教育之初,由于没有相应层次的教材,所用教材多为这一类。实践证明,这类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实践内容明显不足,不太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

(二)沿用中专教材

在没有较适合的本科教材可供借用的情况下,部分课程沿用中专教材。相对而言,中专教材比较注重职业性和实践性。但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中专教材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三)使用校本教材

在教材匮乏的情况下,校本教材应运而生。2002年以来,学院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了林业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建设工作,至2006年底共开发校本教材7本,极大地满足了林业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的教学需要,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现在回头看,所开发的校本教材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部分教材没有按照“能力本位”和“必须够用”的思想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拼凑痕迹明显,质量不高;(2)多数教材仅是文本教材,品种(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使用统编高职教材

2006年下半年,林业技术专业高职统编教材在教学中陆续使用。但统编教材目前也仅是文本教材,品种(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开发时间仓促,部分教材没有真正贯彻“能力本位”和“必须够用”思想,没有按“工作过程导向”(生产流程)进行设计编排,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校本教材建设的探索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我院是较早开发的林业技术专业的校本教材之一,教材开发过程中在突出职业性、体现先进性、形成立体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拓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同行教师和学生的好评,2007年该教材列入“十一五”期间第一批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立项建设项目。我们的做法是:

(一)学习高职教育理论

办高职教育之初,我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为此,课程组加强了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学习周济部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讲话和张尧学司长《坚持就业导向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讲话,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领会高职教育的精神实质,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使校本教材体现当地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地林业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我们在开发校本教材前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首先,通过走访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林业技术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能力素质要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课程进行科学定位;其次,对广西林木种苗生产中的热点问题和适用新技术进行调研;再次,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了解林木种苗生产领域的科技发展现状和技术规程。

(三)制订教学基本文件

教学基本文件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实施考核和开发教材的基础。课程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生产职业岗位对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制订了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教学基本文件,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校本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和规范。

(四)开发文本教材

为了顺应林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教学改革的趋势,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历经多年反复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开发了文本教材。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注意根据“职业性”、“必须够用”和“先进性”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同时以“程序化”的方式编排教材。

首先,根据林业生产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20个实训项目,增加了技能训练内容;再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为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融入适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材料,如增加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引用了最新的林木种子品质检验规程等。

再次,在教材的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的编写模式,采用了“程序化”设计编排。即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按生产流程或工作过程的顺序、以“程序化”的方式编排教材。如扦插育苗顺序为:插穗采集基质选择消毒处理催根处理扦插插后管理。

(五)建设立体化教材

在文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上,课程组于2005年开始尝试建立课程试题库、研发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以及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

1.建立课程试题库。为便于学生巩固学习效果,建立了理论知识试题库,提供了参考答案;同时,为促进学生自觉地加强技能训练,建立了技能考核试题库,并制订了详细的量化评分标准。试题库紧紧结合林业行业《林木种苗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开展建设,增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

2.研发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是教材立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变革的需要。为适应这一需要,课程组在总结以往经验和认真研究教学基本文件与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拍摄了大量苗木生产过程的影像,精心制作了与纸质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制品,并在教学中应用和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现代的学生,对网络和视屏上的“东西”往往有浓厚兴趣,而对纯文本的“东西”兴趣较低。为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利用校园网站,建立了课程教与学的网络平台,将教学基本文件、文本教材(含实训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音像制品和课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上网,并建立了网上答疑信箱和学习效果自测栏目。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和方式更加机动灵活,学习情景仿佛身临其境。

三、校本教材建设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教材建设的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首先,应树立以“选择性、个性化、立体化”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课程观,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其次,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注重教师释疑解惑和学生质疑相统一,注重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再次,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质量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

(二)摸清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是教材建设的基础

校本教材要真正做到突出职业性、体现先进性,必须摸清当地社会发展对相关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当地相关产业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为此,在开发校本教材前,应开展广泛的调研,掌握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三)“工作过程导向”是设计编排教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途径

“工作过程导向”旨在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校本教材开发应把“工作过程导向”作为设计编排教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本途径,以对应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理论和技能训练为主,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即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为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按照职业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和组合。

(四)网络教学平台是立体化教材的标志性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是立体化教材的标志性建设,是校本教材建设最终应达到的目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有3方面:(1)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间相互交流和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2)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和空间,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学习地点、时间、方式灵活,学习情景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提高学习的效果;(3)师生间互动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内”,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平台。

(五)组建一个“能战斗”的团队是建设高质量教材的保证

校本教材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一个“能战斗”的团队为之长期奋斗是难以达到目标的。首先,要有一个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教材开发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其次,要有一支讲奉献、能吃苦、肯协作、会钻研、敢创新、善总结的教师群体,分工负责教材建设的各项工作并不断地创新与完善;最后,要有熟悉网络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音像制品的摄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与维护、升级。

校本教材开发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性、先进性、立体化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故教材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校本教材更新周期短,能及时地不断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这是统编教材无法比拟的,是校本教材的优势所在,也是校本教材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清华.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校本教材论文例8

关键词:中职英语 校本教材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

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校本教材论文例9

关键词:中职英语 校本教材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校本教材论文例10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断成熟,培养目标逐渐明确。为了进一步强化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必要进行专业校本教材建设,使专业教学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目标。

一、校本教材建设的背景

“口腔疾病治疗技术”课程是我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课程组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口腔医学技术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了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在教材的选用上,经过不断实践,发现现有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发编写适应高职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1]

二、校本教材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教材其他内容的开发

首先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材内容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知识的应用。其次,现有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偏重经典理论和基础知识,缺少体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的知识[2] ,这与高职专业设置要紧密联系行业服务链的要求不相适应。此外,教材内容与高职“双证书”制度中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也缺乏有效衔接。

因此,在《口腔疾病治疗技术》校本教材编写中将增添新材料、新技术知识如CAD/CAM义齿技术、种植义齿技术,补充应用性知识如牙周病牙在义齿修复设计中的影响、常见口腔病的预防等内容。

2.增加医技沟通知识,突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职业技能分解。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有义齿加工企业、口腔医疗机构、齿科器材研发与销售和口腔医学网站管理,其中义齿加工企业是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就业途径。

毕业生制作的口腔修复体进入临床,常常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不符合医师或者患者要求,从而要求返工的问题,导致了多方面的损失,医师时间和材料上的浪费,患者复诊次数增加,医患信任度下降;对技师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损失,最终将导致医技、医患关系不和谐,甚至产生矛盾。为了避免义齿的返工率,关键在于技师与医师之间良好的沟通。

为了满足现代义齿加工企业对技师拥有良好医技沟通能力的要求,本课程的校本教材应增加医技沟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校本教材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我国《国家职业标准》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标准体系,强调知识对技能的支撑作用,避免学科化或理论化倾向。我们应以此作为校本教材建设的方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规范,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

校本教材虽然不公开出版,但是编写必须科学规范。教材的编写还应建立在科学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基础之上,内容、结构都应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体现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

2.教材内容的选取遵循“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委员会成员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哪些理论是必要的,学到什么地步就够用了,他们非常清楚。因此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有必要请专业委员会进行指导和论证,以保证教材理论知识“必需、够用”。

3.简化基础理论,侧重知识的应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简化理论知识的阐释与推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必过度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着重讲清理论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以例释理”,将基础理论融入实例分析中,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内容的整体优化

“口腔疾病治疗技术”课程属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应围绕后续核心课程的设计编写教材内容,并与职业能力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应听取后续课程和职业岗位一线专家对教材编写的意见,使教材的内容得到整体优化。在教材结构、体系和编写风格上,要突出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对传统的学科型教材编写风格要进行大力改革。运用教学目标分析法,先确定教学目标,再精选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理论内容着重介绍理论要点,应用思路和方法,并通过病例分析法,先介绍病例,再引入结论,再扩展到理论分析,从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能力要求的掌握。

5.教材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1)理论课教材。除教材主体内容外,可在各单元内容中设立“学习目标”“知识链接”“病例分析”“知识拓展”“课堂互动”“学习小结”“目标检测”等内容,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强化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训课教材。主要分为实训目的、实训内容与步骤、实训提示、实训思考、实训测试等模块。

(3)充分应用数字化资源。部分教学内容(如口腔精密附着体、种植牙技术)的理论性或操作性很强,仅有传统的文字教材是不够的,应以教材为重点,辅以其他配套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应补充数字化资源如大量的图片、多媒体设备、教学投影仪、多功能移动录播系统等,实施多媒体教学,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

6.校企联合开发教材

为了突出职业特点,有必要进行校企联合开发教材。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将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引入到教材中,使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充实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与一线技术人员的联合,缩小高职教材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实际有用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四、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体系比传统教科书的概念要更广泛,是涉及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立足改革,突出重点,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全力编写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校本教材,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

校本教材论文例11

一、校本教材建设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核心。然而,现行大学英语选修系列无法完全满足地方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

首先,这些教材主要集中在商务、旅游、文秘、法律、财经、体育、医护等专业,而地方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还包括其它许多专业,如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海岛景观设计、区域设计、文化传播、环境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电力、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院校专业还会不断更新,因此教材建设也要跟上行业的发展。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是掌握知识和应用技术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要求他们是具有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也指出,该课程既是语言课程,也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知识、提升综合文化素质的课程,然而现有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文化素质拓展类教材内容以语言欣赏类为主,应用类相对缺乏。

二、校本教材建设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地方院校大多为从前的专科院校,以教学为主,然而随着这类院校升本,教师科研逐渐受到重视,而校本教材的编写正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良好途径。

一线教师是最了解自己学生需要的,要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首先,课程团队需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深入研究相关英语教学理论、教育部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再次,从选材到组织编写,整个团队需要数次研讨,并且课题论证、书稿审校以及研讨会都会请英语教学方面的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与,这种团队协作、相互交流的形式非常有助于教师开拓视野。因此,从反思教学、钻研理论、专家论证、收集材料、组织编写到审校整个过程,课程团队最终成了这门课程的专家,无疑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得到有效提升。这种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教学实践中教材需求的研究将成为今后教材建设的重点(杨廷君等,2009)。

三、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建设基本思路

有效地进行校本教材建设,编写出符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已成为各高校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就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建设提出我们的思路:

1.建设语言技能类补充教材

在基础阶段,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建设补充教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针对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编写一系列补充性教材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语音、语法、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分级听说系列以及分级阅读系列等。

在高级阶段,按照新课程要求,建设适合本校学生水平的语言技能类选修教材,如高级英语视听说、实用写作、实用翻译、高级阅读等,以帮助学生继续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只不过在编写这些补充教材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调查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了解他们的英文水平,确保教材的实用性。

2.建设面向专业、行业的语言应用类教材

应用类英语教材和双语教材不同,目的也不像双语教材主要是学习学科知识,而是在通过接近专业知识学习同时,继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蔡基刚、唐敏,2008)。笔者把它定义为知识面拓展或者语言技能拓展型的应用类教材,且和学生的专业及今后可能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相关,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能派上用场。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面向专业的过渡性教材,介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对相关专业的词汇、句法、篇章及文体特点有所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一类是面向行业的英语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所了解,以适应今后就业岗位的需求。

3.建设文化素质,拓展系列教材

关于文化素质拓展系列,笔者建议结合学校特点,可分为通用类(基础阶段)和应用类(高级阶段)文化相关阅读教材,通用类包括人文经典分级阅读、歌曲欣赏、电影、艺术作品欣赏等,这部分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编写校本教材;应用类则须结合学校特色编写。比如,医科学生的教材应涉及医疗伦理道德、医学发展及医学基本知识等,防灾减灾类学校可涉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自然灾害类相关内容等,促进文化素质拓展类教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新世纪伊始,就有超过250所地方院校应运而生,而且发展迅速,它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英语整体教学质量。因此,作为这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遇,着力研究本校学生需求,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为提升本校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今后不同岗位的需求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唐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8,(4):85—90.

[2]黄建滨,于书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9,(6):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