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团队教学法论文

团队教学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15

团队教学法论文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1

[作者简介]王小元,江西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概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26-03

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高校及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依据教高[2007]1号文件要求和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新方案的实际,做出的科学尝试。近年来,有的高校已经在完善教学团队,有的则还处于教学团队成立前的准备阶段。从已经建成的教学团队的运行情况看,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可以养家糊口的体面职业,而且应该是他们能够奋斗终生的光辉事业。广大教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顺利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1 增强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教师队伍。每个教学团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权限,学校或者高校主管部门对团队也有一定的经费投入,而且对团队教师也有相当具体的选拔和考核标准,将教师在团队中的表现与其收入和福利挂钩,将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责任具体化。将个人在教学团队中乃至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责利进一步明确,有利于增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推动团队教师忠于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 改善待遇。教师进入教学团队,既有义务,也有权利。其义务主要表现在遵守团队进入、运行和退出的机制,按照团队的标准约束自己。比如,一定时间内教师教学工作的量与质的要求,一定时间内教学研究的量与质的要求等。其权利则表现在完成了团队给自己的定的任务后,团队给自己的回报。如职称评聘的倾斜,各种教学改革项目、论文、教学成果奖,各种教学竞赛奖的奖励和教学酬金的区别计算,甚至可以直接设立团队津贴等。这些物质奖励都能够促进教师待遇直接或者间接的提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正业和务主业。

3 提高技能。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重要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引导。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组建教学团队,设定加入团队的具体条件,让其他教师了解教师进入团队的条件,引导他们为了进入团队,去积极准备条件。第二,激励。教学团队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对那些教学效果好、学生反映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奖励,特别是物质奖励,可以促进团队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三,鞭策。教师进入教学团队以后,并不是高枕无忧,而是要不断接受团队内部的定期考核,教学团队的实现以教学目标为主。因此,考核的标准也主要是教学技能等,通过定期考核。将那些符合条件的教师留在团队,而那些不符合条件的教师则必须退出团队。这样,可以督促团队教师不断约束自己,真正将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自上世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资源整体更加充足,但是,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分布也不平衡。在教学资源方面,整体处于不足状态。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来说,由于其在高校的特殊生存环境,更是捉襟见肘。主要体现在师资、信息和经费等方面。因此,通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将能够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进一步争取更多资源。

1 师资。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的最革命的因素,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组织保障。按照教社科[2008]5号文件规定,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总体上要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置。但事实上,自上世纪高校扩招以来,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能够真正做到,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不同程度处于缺编状态,这种状况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面前的最大挑战。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将一些优秀的师资进行有效集中,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其最大战斗力,鼓励他们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以相应的待遇提高为回报。通过这些科学的举措,能够进一步激发没有进入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潜能,引导做到人尽其才,促进他们加入团队,或者组建新的教学团队,促进现有资源的整合,发挥他们最大的效能。

2 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课程。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资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交流,是团队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教学团队,需要以教师在业务培训、教学改革研讨,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完成中,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引导团队教师共享各种教学信息,将私人信息变成公共信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研讨、竞赛或者观摩等教学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教师的再培训等活动,真正促进各种教学信息最终共享,发挥其最大效能。

3 经费。经费投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的物质保障。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投入看,大部分是不能够满足需要的。因此,如何发挥有限的经费投入的最大效应,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提高非常重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将使高校在确保正常投入的基础上,再对教学团队给予适当的投入,促进其建设,将会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应。近几年以来,在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大部分高校在尝试以教学质量工程的形式给予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一定的建设经费,

并对教学团队设定目标,进行定期考核和检查。这种投入虽然不多,但它是在原有投入基础上增加的投入,并且能够集中经费,确保教学团队目标的逐步实现。

三、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教学团队,将督促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促进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和强化教学保障,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1 熟悉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执行的是教育部2005新方案,新体系在内容编排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作为教学团队的教师,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各门课程的《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和《疑难问题解析》为指导,在教学团队的组织下,加强集体备课,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努力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让学生能够以浅显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深奥的理论。

2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能够发生实际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和参观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但主要是案例教学、思辨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加强团队教师的集体研讨,对课程各章节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促进团队教师在掌握各种方法的单独使用的基础上,培养各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的能力,以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进入学生的形式和载体。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观看教学录像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在教学团队的集体研讨中,团队教师可以就自己在课程的各个章节教学中所运用的手段进行对比,尤其从各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中得出结论,团队教师最终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各个环节,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从而改进教学手段。

4 优化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等。理论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灌输给学生;实践教学则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进行检验和对照,强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确内容和形式,放弃错误的或过时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课外辅导则是教师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咨询、发送E―mail和QQ聊天等方式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创新教学环节主要是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5 强化教学保障。教学保障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外部保证。教学保障主要包括体制保障和教学资源保障。体制保障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保障,即高校以什么样的体制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学资源保障则主要包括师资队伍配备及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寻找符合其运行发展规律的最好管理模式、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等。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取得最大效果。

四、促进人才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殿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基本职能是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形式。通过团队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为手段,培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觉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觉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1 提高思想觉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崛起的历史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教学团队的科研活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将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以最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并将这些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

2 培养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让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培养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引导大学生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转到其它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3 培养创新能力。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等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孵化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的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亲自参与创新活动,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体验创新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并且将这种创新能力运用与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23-01

《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生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全科医学生能打好全科医疗工作学习、素质及能力基础,从而使得全科医学生基础医学水平能更好地满足全科医学岗位的需求[1]。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率低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团队项目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构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主义理论及以杜威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课程项目为驱动,从而立体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医学生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2]。该研究将在《全科医学概论》应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指导,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本院耳鼻喉专业的60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85±2.15)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学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名,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采用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台下听讲。观察组实施团队项目教学法,具体如下:(1)组建团队:随机指定学生并让其组织团队,每个团队人数为6人,共分为5组。每组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选出相关人员扮演社区护士、公卫人员、全科医生及团队长等角色。并根据每个团队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特色的宗旨、口号及名称。(2)制定规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每个团队应预先设定符合自身小组的目标,对每个项目进行相应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团队间协调性及合作性,团队的创新性及专业性,并对团队合作成绩进行评分。(3)项目制定:根据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目标及培养内容,选取符合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核心内容细化项目要求,并完成相关标准。(4)创设情境:情境是指支持学生对外界学习探索的环境,良好的情景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并可促进学生间交流及合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图片、文字、道具等方法来模拟学习情景。(5)项目探究:教师在课前一周向学生布置相关项目,并在队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制定学习方案,并开展个人访谈、相关资料调查及社会调查等相关项目,资料收集完毕后,将上述资料共同制成视频、PPT、图片、文档等多媒体,并在上课前向教师提交。(6)成果展示:每个团队可根据相关项目内容,通过情景模拟及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由教师让成员讲解相关项目的创新点,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

1.3 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时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病理分析能力、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操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分值也高,表示学生掌握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实习结束时病理分析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临床实操成绩及论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引入团队项目教学法,能有效驱动相关项目的发生,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不仅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动力及热情,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及基本素质均可得到提高及体现[3]。通过团队项目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能力,让学生间学会沟通及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3

[作者简介]刘佳龙(1966- ),男,吉林通榆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四川乐山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XJYX2013C0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4-03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Daniel A.Wren,1994)认为团队组织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使人们突破自身生理的局限性,获得同别人一起合作实现自己目标的优越性。①一个团队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具有不同“资源”的成员,以某种合理的方式聚集到一起,通过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组织的最大功能。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组织的一种类型,其功能的发挥同样取决于团队成员的有效合作。然而,如何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有效合作,突破组织构架和运作造成的合作困境,是当前亟须探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自组织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以此为研究视角,探寻化解教学团队合作困境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从组织的进化形式将组织划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他组织主要根据外部的指令进行运作;而自组织则不完全依靠外部指令,它是按照默契原则,成员各尽其责、相互协调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自组织过程的机制、规律和形式的科学,即研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自动地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进化机制问题。②自组织理论源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组成,其核心思想主要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为基础。

比利时著名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当组织系统内的某些变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在涨落之间系统可能会发生突变,并从一种无序状态向时空平衡的有序状态演变。这种稳定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有序结构,需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维持,这就是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开放性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

协同学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开放系统如何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的理论。协同学旨在研究组织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并认为这种协同是一个组织系统向自组织演变过程中的基础条件,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与竞争直接导致了组织结构的变化。协同系统在外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

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作为自组织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对有效建设教学团队和促进成员通力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指导教学团队由他组织向自组织建构转变,使教学团队中的成员能够与内外环境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满足成员各自的需求,使组织由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协同论指导教学团队内部机制的有效协调,为成员的合作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教学团队自组织的活力。

二、教学团队中合作困境的成因

(一)合作文化的缺失

有效的教师发展,应同时包括教师的个人发展活动和教师群体的合作行动,而教师间的集体合作行动离不开合作文化的影响和指引。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了考察,并将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③这四种教师文化在教学团队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其中主要是以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为主。人为合作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工作程序和政策文件制订的教师合作计划,以此增加教师之间互相合作的机会。这种文化是一种接受性文化、是对自然合作的效仿。它具有行政控制性、强迫性、实施取向性、特定时空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自然合作文化是指建立在相互开放、彼此信赖、相互支援性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同事关系。它具有自发性、自愿性、发展取向性、超越时空性和不可预测性特点。目前,从我国大部分教学团队的现状来看,基本上都停留在人为合作文化层面,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自愿程度等明显不足。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多是基于上级领导的行政指令,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单一的、被动的组合与协作。造成教学团队中人为合作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正确的合作文化引领,成员的个人主义观念较强;另一方面是各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效果。

(二)有组织的无序

在教学团队中有组织的无序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团队成员的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处于某一结构和规则体系之中,这种结构和规则都是围绕预先设定好目标而建立的。团队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处于组织系统化的状态之中,并受组织中的结构和规则所约束。二是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完成团队目标任务,个体之间都会因为各自的立场、权力分配、资源竞争等发生碰撞和对峙,使实施过程变成一种包含竞争的合作,致使团队组织的秩序下隐含着深层的无序状态。

教学团队中的有组织的无序总是能使团队成员的合作行为陷入困境。首先,教学团队成员对合作过程中规则和秩序的认识具有局部化倾向。团队领导和设计者对团队合作规则、秩序、机构的设计趋于理想化,忽略了成员作为合作参与个体的特殊性。团队成员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合作的规则和秩序认识变得十分局部化,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各个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达成共识。其次,教学团队领导者通常以制度安排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但这种努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学团队的有组织的无序背景下,通过制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成员的合作意识,但是持续时间和影响作用十分有限。最后,在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方式和合作知识相对独立化,合作程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合作的顺利达成必须依靠一定的行为方式、知识和经验系统,而团队成员间具体合作的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合作变得复杂和困难。

(三)合法性认同的制约

认同是合作行为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④而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⑤合法性认同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包括法律制度的认可,还包括社会、制度、个体期待等对某种行为的认可。这种认可或多或少地都对个性的行为、个体间的合作行为产生激励或阻碍的影响。合作行为涉及不同的参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合作行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不同参与个体对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收益的认识和统一。当合法性认同难以达到个体的需要和统一时,就会产生合作困境。教学团队功能的发挥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效果同样受制于合法性认同。

造成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合法性认同难以统一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分配不均。一般来讲,教学团队完全由负责人管理,其中对经费、资源、任务、奖励等有统筹分配管理权,而团队成员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对于来自制度层面的任务和安排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和执行。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功利化,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难以做到深入合作和资源共享。三是各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就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而言,对团队成员个体的评价要求较严格,个体成员工作压力较大,而在激励和奖励方面,荣誉和奖励往往是集中于教学团队负责人身上,因此很难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合作意愿。

三、教学团队合作困境化解的路径

自组织理论为我们化解教学团队合作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组织的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利用方向发展。⑥教学团队以他组织的形式存在,自然回避不了合作困境带来的桎梏。因此,寻找教学团队的自组织发展路径,使他组织向自组织形式转变,对教学团队建设和成员的有效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意的探索。

(一)提倡教师自然合作文化,营造融洽合作氛围

文化引领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前提。自然合作文化被形象的称为“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它是对认为合作文化的一种理性的超越,是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自然合作文化并不反对个人发展,而恰恰是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自发、自愿的合作。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必须以自然合作文化为前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学团队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自然合作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管理者和团队成员之间既存在一种“科层”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又存在一种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的关系。管理者不能随意以管理身份向成员发号施令,要使成员摆脱被动的、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乐观主动地与管理者对话,积极活跃地参与团队合作。要促进管理者和团队成员的有效对话,重点是要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融洽的合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强化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教学团队成员表面的合作关系之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团队管理者要充分发挥领导力和凝聚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教改活动,使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之后,得到各自的学术支持、教学支持,进一步加深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和感情交流。

(二)建构耗散结构系统,形成稳定有序合作状态

要使教学团队由他组织范式向自组织范式转变,提高团队成员的合作积极性,必须使教学团队具有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既是自组织形成的重要条件,又是保障自组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前提。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满足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机制三个条件。一是教学团队要保持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对环境的开放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表现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使得系统有可能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从而克服系统内熵自然增加,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状态。⑦教学团队作为一种组织群体,主要是对管理者、同行、学生开放,与外界之间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换和传递,从而引进负熵流,并以此来抵消教学团队封闭运作产生的熵增加。保持教学团队的开放性,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管理政策、资金支持、保障条件等,使团队组织能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量。二是教学团队组织内部要远离平衡态。在平衡的状态下,会使教学团队组织走向僵化,而团队成员将会缺乏活力,没有相互合作的动力。教学团队内部管理要打破常规,突破一言堂的管理现状,要使成员具备充分发言权和参与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意识。三是非线性的机制。非线性不是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超越简单叠加效果的非线性作用,是一种超出预期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因此,教学团队要建构非线性机制,在团队分工和任务合作时,要将不同年龄、性格、学术背景的成员进行有机搭配,以小合作出大成就,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合作意识,从而实现团队组织的有序发展。

(三)完善各种合作保障机制,促进竞争与协同的平衡

教学团队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合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是按照任务分配的方式,由团队负责人安排个别成员负责具体实施,难以达到团队成员的有效协作。按照自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组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是自组织演化的主要动力。在这里的竞争指的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角力、较量并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而协同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统一步调、相互合作、实现共赢的行为和过程。⑧

要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竞争与协同,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合作诱导和竞争机制。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往往是受工作任务和个人利益所驱动,所以在合作诱导机制的建构上,要切实考虑团队成员个人发展的切身利益,以此激发团队成员自发合作的积极性。利益的驱使有利于产生竞争,竞争机制的建立是以合作诱导为前提,按照小任务小合作,大任务大合作的原则,通过两人组或三人组形式,进行团队内部的部分合作与竞争。这种竞争有利于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第二,在教学团队基础上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同一性、自愿性和发展性特点,可以打破教学团队“科层化”制度的禁锢,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合作,有利于知识资源的共享、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注释]

①张良,吴涛.高能激励下的团队管理困境及其化解[J].科学管理研究,2011(4):87.

②汤晓蒙.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自组织路径分析[J].高教探索,2008(3):442.

③林浩亮.“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然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66.

④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⑤(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25-01

目前,在我院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师生比严重不足的现象,教师紧缺所以在大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90后的高职学生大部分都存在一些学习特点,比如学习主动性、自控能力差、学习的信心不足等,所以大班教学难度很大,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我们进行了“学习团队”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满意效果。“学习团队”是指一群学生为获取知识、技能,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所组成的小组。“学习团队”教学法注重团队协作创新意识,要求同学们不要拘泥于一种学习方式,要多渠道多途径的进行学习,要应用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

一、“学习团队”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我们提将精心设置的营销情景案例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及问题打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学生自己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学习团队”。每个“学习团队”以5-7人为宜,冠一队名并选举队长并对队员进行详细分工。“学习团队”设计了严格的教学过程记录以及学习步骤等规定等。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共同解决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认真学习教材,检索查阅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并做好讨论记录。

第二,课堂上学生按学习团队就座。教师提问,每个团队小队派代表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中存在的不足予以点拨,同时启发讨论。随着情景讨论展开,教师将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第三,课程结束时,我们还对两轮“学习团队”的学生做关于团队学习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并回收260份。现就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学习团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学习团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生认为原因在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人素质提高;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2)学生认为该教学法的帮助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该方法不同于其他学习方法,学生认为它的不同之处在于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信息,综合运用信息与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大,拓宽知识面。

(2)提示团队教学的优点就是转变角色关系,让学生发挥对学习的最大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讨论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维的建立,并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准确、正确选择应对客户的措施。

3、学习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于团队学习带给学生的收获,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同学习层次及学习能力的学生分为一队,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过程及学习带来的快乐。

三、结论

“学习团队”教学法在大班《汽车营销》教学实践中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潜能,在快乐中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单只学习到文化知识,还学会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特别是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学生们以后的任务的对象是人。要与人相处与协作,必须是双赢的结果。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学有所得 我们通过在260人的中汽车维修服务大班开展“学习团队”教学活动,以及在学期末进行调查问卷并分析总结得出:“学习团队”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学有所获。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5

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配备以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具有整体优势的专业学科体系的有机整体。

财务会计是用会计特有的方法,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2007年笔者发表了“‘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 一文,提出了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的“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概念。即以《中级财务会计》为核心,涵盖其基础课程《初级会计学》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三门会计学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和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效果。

二、“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形成背景

教学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上有共同规范的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教学团队的成员间,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教学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更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背景如下:

(一)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各项政策的积极鼓励

目前,国家鼓励高等院校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省、学校和学院也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积极鼓励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会计学专业教学需求催生教学团队

会计专业建设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必须与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面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形成一支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优秀师资队伍,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学理论功底,强化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社会未来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按照自愿性、自然性、结构性、责任性等原则组建教学团队

1.自愿性。相关老师自愿组成该教学团队;2.自然性。团队成员为近期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老师;3.结构性。团员年龄、职称、教学经历、学历等布局合理;4.责任性。团队成员责任心强,能够积极承担相关职责,团结互助,协同发展。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而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讲,其建设目标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

专业内容、团员学历、职称等结构以及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培育教学名师;实施青年教师导航。

(二)团队水平的提高

通过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资源的利用,将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水平。

(三)课程群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合理分担团队教学任务、优选教材与辅导资料、补充教材、加强教案建设、完善教学大纲与试题库,规范试卷批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四)增强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通过学术交流、将教改成果影响、带动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兄弟院校;积极为兄弟学校、本地区学校培养相关任课教师。

四、“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一)科研转化教学

团队各成员应积极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体会、创新思维等渗透到教学、讲座等培养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

2.借助平台渗透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论坛、讲座等平台,快捷地传播会计法规,普及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会计前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培育科研素养等。

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与研究会计相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社团进行财务会计等相关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学生科研立项等。

(二)优化团队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学习、培训,优化团队专业结构。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加强教师会计新准则的学习,提升、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选送教师参加会计准则的培训;购买相关会计准则学习资料,以教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新准则。 (2)进修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会计名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3)参加学术会议。撰写论文,以文赴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会计学术研讨会,把握学科前沿,吸收百家之长,提升专业素养。

2.选派教师深造,培育成果,加强梯队建设。为提高团队学历层次和改进学员结构,可选送教师到名校深造,攻读学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梯队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特征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积累培育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职称晋升,优化团队职称结构。

3.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交流提高。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带头人统筹负责,梯队成员各司其职,师生加强交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运作方式,进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召开座谈会研讨教学方法;增强团队与学生的交流,包括师生课堂上的课程交流、课外的专业见解及生活交流、调查问卷式的学习需求询问交流等。

4.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力争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立足未来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才。

研究内容可具体分为:(1)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凭证、账簿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引入实物教学,并在会计实验室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讨论式、演讲式、案例式、征文式、专题报告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2)实验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初级会计学》和《中极财务会计》的实验教学建立“双轨三线”式的实验模式;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模拟模式;增补实验资料、改善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师的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改革。巩固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的有效结合。

5.丰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方面。《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编写相应教材,以适应教学团队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改的需要。(2)实验和实习教材方面。结合团队教改的思路,撰写和修订实验教程、修订与完善实纲。(3)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国内外会计名校和知名会计组织的专业网站;开展会计专题、前沿问题讲座以及创建会计协会网页等。

6.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1)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不动摇。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前沿领域课程。(2)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由于《初级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为使会计知识一片空白的学生较深刻地领会和感悟会计,提高学习兴趣与实际操作能力,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该课程的教学。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预期效果

由于教学团队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原则,预期会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团队的预期影响辐射主要表现在:

1. 师德影响。团队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等,可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会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团队、其他教师,从而提升整个院校的教学水平。

2. 发表教改论文。结合团队的教学改革,团队成员将总结经验,撰写并,传播团队教改的成果及相关理念,影响和带动其它相关专业和学校的教学改革。

3. 以文赴会,学术交流。团队成员将积极撰写教改论文,以文赴会,参加财会等相关的教育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本团队的教改成果与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与会专家及其学校的教学改革。

4. 授课教师培训。团队在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提高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将面向校外,培训本课程群的授课教师。

五、结束语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是工作的开始,各项工作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改进、提高,最终实现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3-02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学校规模、教学水平和教学结构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从事高职教育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与现在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上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因此,借助“木桶理论”来加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木桶理论”的内涵

“木桶理论”也叫“木桶定律”,其基本内涵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与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短的木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可以推出两个推论:一是,只有桶壁上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个木桶才能盛满水。二是,只要这个木桶壁上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恰如构成木桶的木板,团队的成功不在于那个最优秀的成员身上,而是在于最弱的那一个队员,也就是团队的“短板”;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在正常情况下不仅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同时也和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的紧密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三就是桶底,一个好的木桶,首要的是它的桶底必须是好的,没有一个好的桶底,那也就盛不了水,这一点相当于一个团队为每个成员所提供的发展平台。借鉴“木桶理论”的内涵,那些基于木桶理论的探究团队建设的研究者们认为,可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对前面所述的三个限制性因素进行调整,以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充分把握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单一性,整体水平有待加强。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新任青年教师也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或博士生,他们只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总体出现高学历、低技能的状况。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也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距离较大。因此,在实训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专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必定会有所影响。

2.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缺乏共同目标,降低了相互合作的能力。现在大部分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由原来的教研室和课题组等形式发展而来,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目标不清,无法很好的团结整个成员的力量,并发挥各个成员的优势。

3.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缺少基础平台。外部环境的管理机制是团队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更有助于健全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当然,制度创新的发展滞后是影响团队发展的内在根源,因此,我们必须制度创新发展上多做文章。

4.双师型教学团队人员之间大多属上下级关系,沟通不畅。由于多种的原因,造成民办院校教学团队往往是兼职教授来带队,平时沟通不及时,导致团队成员动力不足,积极性受挫。即使有些冲突得到解决,也可能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由“木桶理论”引申出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效措施

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引导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

1.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文化。一个团队的文化既是政治力量,也是经济力量,更是精神力量。因此,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综合力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要做好团队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认真选择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带头人。这个带头人除了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领导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第二,要建立一支团队成员之间技能可互补、角色有分工的团队。一个团队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种类型的队员:一是要有能权衡建议做出比较性选择决策技能的成员;二是要有具备技术技能专长的成员;三是要有若干能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第三,加大教师团队管理上的授权。一个团队领导者必须经常在权力下放与控制、指令风格与协商风格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合理利用,达到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2.找出团队中的薄弱环节,想方设法补“短板”。通过“木桶理论”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个教学团队成功并不在于其中最优秀、能力最强的专业“带头人”,而是决定在那些最薄弱的成员身上。因此,要提高团队整体能力,必须要补好“短板”。要补好“短板”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尽可能的发现并解决掉团队中出现的“短板”现象;第二,作为专业“带头人”,不仅仅需要把每一个对人的优势发挥,而且对核心能力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当某项核心能力的缺少,很可能使专业或者研究的教科研课题的发展遇到瓶颈。

3.创建优秀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才能。我们都知道:没有好的桶底,木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没有好的优秀平台,教师团队成员的才能就会被埋没或扼杀,团队的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搭建教学团队平台。首先,要搭建团队成员能力发挥的舞台,即授权。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不仅仅要发挥对团队的领导力,还需要鼓励成员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角色。其次,建立让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系统,这种支持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息支持,包括建立完备的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的渠道;二是“带头人”的全力支持;三是团队其他成员的鼎力协助。第三,为团队成员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首先教学团队增加对成员的各类专业培训或者参加各类研讨会;其次,教学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的指导,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4.沟通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凝聚的基础。教学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所以要相互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个性,相互交流好,这样才能使教学团队更聚凝聚力。

总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事关民办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民办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超强创新能力、改革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更好为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海伊斯.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用“心”管理书系[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德强,陈冰.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教改经纬,2011,(3):49-50.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7

一、团队及团队精神

怎样才算是一个团队?团队不是若干个人的简单组合,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团队是有核心、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组织。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于个人、团体力量的体现,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

现在社会文化、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淡化与缺失。在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少多个兄弟姐妹间的纷争、合作和谦让,而且父母的奉献精神过强,通常情况下自己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缺乏团队精神的大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具备了出色的技能,但“独树难成林”,走上社会后,无法与他人合作,难以获得成功。

2.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在很多情况下,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微不足道,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队来解决。“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这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而且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一旦被开发团队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3.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自身成长和国家兴盛的需要

从自身成长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学生也应当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养成。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实验设施条件下,使用一定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和一些辅助的实验用品,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积极推行讨论式互动教学方法和PBL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找出解决方法,未解决的,在统一的时间选派一名同学发言与班级中其他组同学讨论、与老师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式互动教学中,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指正、互相鼓励、互帮互助,正是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通过讨论式互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合作、关爱、共同进步的道理和乐趣。PBL教学法中也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有组织、有领导,成员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智慧、优势与能力,不仅给了学生个人充分的自主性,同时更加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我们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乐趣――工作的乐趣,合作的乐趣。

2.加强团队精神的理念教育

教师将团队精神的理念教育贯穿于实验课的过程当中。首先,教育学生在实验中一定要有互帮互助的理念。一般的大学实验课一般是二三个人或五六个人一组,因此小组成员间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需要个人独自完成的实验,很多时候也需要其他同学的指教、帮助来完成,因此一定要互帮互助。其次,教育学生在实验课中要有共同承诺的理念。学生不仅要有做好自己实验的责任,更要有使整个小组、整个班级做得更好的责任,要有大局意识。再次,在实验教学中灌输发展共赢的理念。比如说,让学生查找资料,如果小组成员的不同任务都查找的多又精,受益的不仅是自己,更是整个小组、整个班级。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中,过分强调实验教学的“目标”和“验证性”这两个特点,淡化了科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特点。教师往往从已知结论出发设计实验教学的起点,并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能经历一个没有问题、不需要推测、不需要自主设计、不需要思维的操作性实验。久而久之,形成了以结论为逻辑起点,以知识技能为本,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失去了实验教学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改进教学模式,加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课的比例。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实验操作者,而是实验构思和设计的主导者,实验过程的控制者。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依靠他们学过的知识、技术方法或经验,通过自由组合形成的课题研究小组的团队协作来完成。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创新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研究型实验项目,这同样需要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

4.改进教学组织模式

以前的实验教学中,老师是主体,事无巨细的负责整个班级的教学与管理。现在,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以班级中每个小组作为小单元来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具体做法是在每门课的实验开始前班级学生按照学号,根据学科的要求分成几个小组做实验,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台5~6个人,那么在这门实验课中,无论实验需要二个人完成,还是几个人完成。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实验预习中任务的分配、资料的整理、问题的集中都需要这个团队的密切配合;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的分工、操作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赖于团队成员的合作、友爱和奉献;实验结束后实验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实验本身的建议和想法、实验的意义及引申、实验用品清理和卫生的打扫同样需要团队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密切配合。整个实验过程中强调组长的管理、组内的学习气氛、组内支持、信息交流、组内合作,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总之,应该充分利用实验课这个生动的实践平台,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来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需要领导的支持、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任芬.诚信和团队意识最重要\[N\].中国人事报,2007.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57-03 课程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必然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强调对学生提出统一的、标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迎合了独生子女时代所特有的“不合群或任性”心理,而忽视了学生成才必须具备的团队合作训练。尤其值得注意是,从古至今已有的课程范式都把学生与教育内容置于对立的位置上,即课程中出现了“主客二分”现象。课程现化化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改革,就是要努力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向“主客统一”的转型,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以及使课程结构与社会、个人的目标相协调,使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培养基础上的团队合作训练要求。高校课程现代化涉及现代高等教育观、课程观、价值观和知识观、以及课程设计与编制、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监督与评估、师资与设备的现代化等。而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其中最艰巨的一点是如何把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现行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团队精神培育贯彻到高校课程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中。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所授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一些教法方面的探讨。

一、重视面向团队合作训练的课程现代化探讨

在教学与考核中,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团队训练及其效果。国外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很注重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每门课程都安排需要团队合作的大作业。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完成的整个作业过程,都是一次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历练,不但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专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还需要通过合作性的游说使评委和其他同学认可有关作业计划与成果,并寄希望有个好的团队作业成绩。与其说是完成一项作业,不如说这是通过一次团队、精神的训练、测试与提高。以表1中的美国伍斯特大学《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讲,则非常强调团队作业(100分,占总分的25%)以及需要较好团队协作才能得高分的案例分析(80分,占总分的20%)。

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必要。众多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也缺少与其他伙伴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不易养成合作处事的习惯,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自觉地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主动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的意愿和作风。

一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5%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但只有2%的大学生有这一意识(张金山等,2007)。目前大学生的求职愿望迫切,期望值也很高,同时,对于什么是“理想、合适”的工作,以及怎样适应社会等缺乏清晰的认识。通常当被问到“作为负责人,怎样组织策划公司某活动”时,很多学生仍旧只回答“我如何做”,而缺乏充分利用身边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协同合作的意识与相应对策方案。即他们往往强调个体价值、喜欢“单兵作战”,而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等方面有较多的欠缺,这表明现行教学、教育没有能够际解决他们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面向团队合作训练的课程现代化探讨。

二、充分挖掘所授课程的团队合作情景及要求

专业课在实际应用时都涉及到团队合作的问题。以我所讲授的供应链管理来讲,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科技应用条件下众多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履已经由各国内部科研转向国与国之间的联合攻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转化为全球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研方面,以往是采用发现和观察的方法,而如今很多大型科研项目,单靠一国之力是远远不能成功的。比如发射卫星,在研究卫星零部件的过程中,需要各国的资料和资源;生产汽车,外体、闸、轮胎可能是由不同国家合作的结果。也就是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团队精神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在全球供应链竞争背景下团队精神的重要外化形式。

从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际应用来讲,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还要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以团队运作为重要特征的问题解决。要求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它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且每一个内容或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相关较大,所以要在短短的几十个课堂学时中,把这些内容都全面细致地进行讲解是非常困难,也是不足取的。教师通常只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讲清楚,把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它们的“协作”要求讲清楚,紧接着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进行专攻,进行取长补短的课堂讨论、课后学习与作业训练,即着眼于以团队的形式解决一些独自完成不了的问题,与此同时进行必要的团队精神培养与必要训练。

三、不失时机地选用一些富有团队训练效果的教学方法

团队训练的方法很多,且因每门课、每个人老师的特点而有些差别。笔者授课的体会是“授人以渔”以及团队形式的“渔鱼训练”。“授人以渔”是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现有水平等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它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在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怎样改进教学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志。它具体包括:(1)通过访问、问卷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2)选定有针对性的讲授内容,变我能教的、我想教的为同学们想学的和应该学的。由于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教材本身并不能告诉哪些是一定课时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地取舍。作为重点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强调按教授的对象来考虑教学的侧重点。(3)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治学方法的方式,法无一定,贵在灵活有效。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教师从理论到实际,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对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的阐述,或者叫“灌”。没有这个灌,就可能启而不发,导而不学。只是针对目前灌得太多的实际情况,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参与以及能力培养。

“授人以渔”固然重要,而渔人得鱼却在垂钓之中。就一般学校的教学条件来说,“渔鱼”训练,主要从读、写、议、用等能力的培养上反映出来。读,包括课堂读和课外读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浅显易懂的、面广量大的教材内容进行读的指导,培养学生会读、快读的能力;后者主要是针对学科与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开列一些选读的参考书,并通过专题辩论、知识与能力竞赛以及与学习成绩挂钩等办法,调动学生读参考书和做读书笔记的积极性。写,就是通过一定写作量的规定与落实,使学生在供应链管理立论、观点阐述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它除了上面所说的做读书笔记外,还包括创造类作业和写文章等内容。创造类作业,例如让学生编写一个比较真实、分析起来比较棘手的供应链管理问题或案例参加有奖评选,又如供应链管理问题征答,供应链管理作品展示等;写文章,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特点,规定一定的思考范围,由学生自定题目,撰写内容简洁、观点鲜明的学期论文。议,就是通过案例讨论及与案例讨论相关的专题辩论以及采访和接受采访等竞赛性的角色模拟,使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使学生对当前发生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保持应有的敏感,并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说明。反映在课堂上,即是鼓励那些能够带动整个班级讨论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学生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全面发言。万事开头难,如果对率先起来发言的人有所安排(要尽可能做得巧妙,而不要给学生以“厚此薄彼”的不良影响,当然,如果用不着担心开头冷场,就没必要这么做了),并进行类似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语言激励、与供应链管理课成绩的挂钩等内容的实施,就能够有效地把案例讨论引向深入。

四、把每次教学与实践都当作是一种团队活动

只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团队训练可以也能够贯彻每次教学与实践中。

1.学会并懂得成员间的欣赏。很多时候,同处于一个团队中的工作伙伴常常会乱设“敌人”,尤其是大家因某事而分出了高低时,落在后面的人心里就会很容易酸溜溜的。这也是很多本该活跃的同学却在课堂备受压抑或消极的原因之所在。课堂团队训练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互相熟悉和欣赏。因此,作为团队训练的设计师与组织者,应积极引导大家主动去寻找并学习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这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第一步。

2.重视团队间的沟通合作。沟通能力在团队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当你有了好想法、好建议时,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做贡献。否则,不论你有多么新奇的观点和重要的想法,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没有。持续的沟通,是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的最重要的能力。必须掌握的团队沟通语言是: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最重要的五个字:咱们一起干!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最重要的两个字: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字:您!笔者授课的具体做法是,围绕供应链管理或国际物流的某个现实问题组成一个个小组,然后要求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体完成有关英文课件的翻译、相关中英文文献与案例的优选、对策报告的撰写与课堂集体交流、评分等。

3.重视团队合作中的个性张扬。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一个好的团队,应该鼓励和正确引导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或个人英雄主义的最佳体现,这将会为团队带来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诚然,团队精神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其基本要求是通过有关制度设计确保个性张扬基础上团队合作。笔者的体会是,在十分重视团队训练及相应分数的基础上,又十分重视个性化很强的有关观点、方法、措施或方案的征集及评分。

参考文献: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6-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乐观。对于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来说,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活跃在一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为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园林绿化专业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团队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探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简介

团队教学源于团队合作理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它与群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团队属于群体,但群体不一定是团队。有效的团队具有七个关键特征:方向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成员胜任、关系和谐、激励有力、程序高效。

课程团队式教学是指整合同一门课程的多名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设计课程教学专题,面向同一个教学班级,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专业团队式教学是指在某一个专业内,由专业带头人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各学科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以相对固定的形式,设置相对固定的任务,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完成本专业的各项教学、科研、生产、学生管理任务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专业团队式教学是课程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和凝聚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

团队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大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团队式协作,使中职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中职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能力。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实施团队式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一批面向城镇园林建设的一线人员,从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园林环境设计为一体的活动,以提高园林绿化的专业化水平。

二、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式管理松散,教学缺乏体制保证。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出现管理松散的状况。专业理论教师、实行指导的老师以及班主任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多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教学缺乏体制保障,多元、开放、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无法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无法形成。在此基础上,团队式教学就是要突出改变现有体制,在原有的体制上创新,并形成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善F队式教学体制,包括讨论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体制,观摩型、交流型等学习方法体制以及团队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原则体制。此外,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使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行。同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使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学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团队式课程形式单一,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中职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实践恰恰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关键环节。因此,团队式教学模式必须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政策,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避免课程形式的单一。课程形式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合作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教学模式单一,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内容单薄,形式简单。在此形势下,要想真正做到课程形式多元化、课堂教学生动化,就必须实现教师团队的整合。教师应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比如,在团队分工中,可以设置教师主讲制,通过指定几名教师对园林绿化专业课程进行讲解与指导;在实训方面,实现教师辅助训练的目标。这就要求团队式分工过程中,教师是指导与启示的主体,所分配到的学生能够在实训教师的指引下,提高自身投入绿化实践的能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及教师团队协作模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教学多样化,加快构建新型团队式教学课堂。

(三)教师个人能力有限,团队教学任务巨大。园林绿化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其涉及经济、政治、艺术、建筑、历史、心理等领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短时期内,要组建一批样样通、样样精的教师团队无疑是不现实的。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出现了部分专职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团队其他成员则没有固定教学任务而过于清闲的现象。这就要求园林绿化专业教学团队能够将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加强合作。教师个体能够扬长避短,团队合作能够集长弃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专业团队的潜力,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四)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新课标。园林绿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园林绿化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苗木生产与销售、绿化工程施工、绿地养护管理、绿化工程施工预算和资料管理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中级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实用型技术操作人才。但目前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了新课标,不注重以上的培养目标,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掘。

(五)团队式教学过程缺乏德育培养,滞后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方面的教育,德育同样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的团队式教学缺乏德育培养,同时滞后于教学目标。在现代社会,德育是重中之重,很多人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冲击,渐渐淡忘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这样学校的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必须重视德育培养,从团队上开展德育。

三、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团队高质量备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实现严明的体制教育。对于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学生,教师应多加引导,不能放弃;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更加严格要求。改革考试制度,使学生重视考试,真正在考试中学到一些必备的技能。

在团队备课上,实行三级负责制。第一个层级,主管教学的主任对园林绿化专业团队的备课提供宏观指А5诙个层级,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中心备课组,每个中心备课组都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牵头,负责对本班的备课做具体说明与辅导。第三个层级,以年级组为单位确立备课组,在备课组中,分单元按教师的能力和风格分别承担备课任务,研究课标、学生、教材,查找资料,定量主备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备课的基础工作。团队备课模式下,势必会大大提高备课质量,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改进。

(二)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快团队式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中也适用。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应用,如果理论知识离开了实际应用,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用价值。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突出生产适用性、直观性、操作性、创造性,这些都体现了实践性的重要。这就要求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园林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各个教师具体知识与技能特点采用先生产实践、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或采用项目式教学为主。符合实际需要才能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加快团队式教学书物引进,加强知识培养。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有些专业教材仍是 10-20 年前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近几年园林绿化专业在快速发展,设备技术与品种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变化很少。同时,缺乏实践指导书,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仍强调理论体系。因此,学校要注意引进团队式教学方面的书籍,加强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师生共同努力与配合,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一方面,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也要不断强大,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好的指导和熏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完美配合,是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模式改革上,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

(五)着重在专业学习中加强德育,注意从团队上实现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在人的一生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学习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例如,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教师在选材、用材上要充分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不能出现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要注意从团队上开展德育,整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雅娜,朱永莉.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2]付晓云.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3]王胜永,伊宏伟.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4]王欢,朱敏,孙丽娟,等.当前园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10

关于企业执行力及其冲突的研究非常之多,在此不赘言各种相关的研究及概念。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归纳。在此只是简单说明一下 1、优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提高执行力的及对高校团队执行力提升的启示。 2、企业界对待冲突的态度及如何控制冲突及对高校教学团队控制冲突的启示。

1、如何提升企业团队执行力,主要方法有以下五个方面(1)强化责任是前提。(2)完善制度是保障。(3)选贤任能是根本。(4)有效沟通是基础。(5)奖优罚劣是动力。正如前文所说,教学团队的概念来源于团队理论,团队理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无数学者几十年的悉心探索,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企业团队也一直是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所在。企业团队和教学团队是有一定本质区别的,但是通过对企业团队的理解分析,是可以对教学团队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巨大帮助的。从上述五点提升企业团队执行力的方法看,是完全可以应用在提升教学团队执行力的实践上来的。只是我们要注意区别。

启示:(1)教学团队也是有明确的教学科研目标的,在明确教学团队目标后把具体任务具体分配到每位教师身上也是必须的。(2)既然是团队,就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学团队也不例外,只是和企业员工不同的是,教师的组织形式可以更灵活,不一定需要坐班,只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即可,不用太控制他们工作的过程,只需看重结果即可。(3)选贤任能是任何团队都渴望的,教学团队也不例外,根据各种文献及优秀教学团队的事例看出,教学团队不但要选贤任能,还要注意团队人员结构的塑造。争取做到团队中老中青比例合适,在团队中形成赶、超、帮、带的优良氛围。(4)由于团队成员构成的特殊性,教学团队的成员间更加需要有效的沟通。教学团队成员都是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型人才,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完全有能力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只有成员间的频繁交流才能使他们互通有无,共享专业知识。(5)奖励与惩罚的问题中教学团队和企业中的团队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教学团队中的成员教师会更注重自己专业抱负的施展,他们会根据自己所处团队的成就中有多少是自己的贡献来做出判断。

2、企业界对待冲突的态度及如何控制冲突

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对冲突的研究认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既:1、传统观点,认为冲突是完全有害的,一定要尽量避免。2、人际关系观点,认为冲突是所有团队和组织中自然而然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应采取接受的态度。此观点认为冲突不仅仅是有害的,对促进团队绩效也有正面的作用,不该随便消除冲突。重点在于如何'管理冲突'。3、互动观点(Interactiont View)此观点是目前最盛行的看法,传统观点避免冲突的出现,人际关系学派接受冲突的存在,而互动论学派则是鼓励冲突的存在。因为互动论认为:一个平静、合作的团队可能变得冷漠、静止,且对改革创新无动于衷。因此,互动论鼓励领导者应试着在团队内保持最小的冲突水准,以便能够保持团队的活力、创造力及学习绩效。可见,学术界对冲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而有转变巨大的过程。

启示:可以看出现在学术界及企业界对冲突有了一种非常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认为适度的冲突对团队的良好运行有巨大的好处。同样的根据企业团队成员与教学团队成员的构成区别来看,教学团队成员有着比较高的教育背景,学术造诣,同样的他们也具有比较高的自我期待,和更强的自尊自立意识。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中可能更容易存在冲突,但是只要把冲突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般而言,团队中的冲突,本质上既非好,亦非坏,应视个体如何处理而定,因此团队成员应该学习如何在冲突下处事,有效利用它,使它具有建设性,并减少它的破坏性。

从冲突的二维度理论来对冲突分类,可知冲突分为认知冲突与情感冲突。使得教学团队的成员保持一定的认知冲突,而在工作之余组织一些活动尽量减少他们之间的情感冲突。对整个团队的绩效和团队成员的凝聚力是有很多好处的。

参考文献:

[1]刘清平 执行力的双因素系统模型及其管理者提升下属执行力的方法[J] 辽宁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经济学研究, 2009,3 :84-85.

[2]申作青 企业执行力要素的模型构建及优化策略[J] 企业天地,2007,(4).

[3]张志峰 学校制度管理冲突及其处理[J] 江苏教育研究,2010,(9).

[4]于义良,安建业,罗蕴玲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J].江苏科学管理.

团队教学法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65-03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学生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和主流的软件开发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由于该课程偏重于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的讲解,抽象概念和理论较多,对于项目经验缺乏、系统知识零散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不易抓住重点,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和怠慢情绪。因此,从2012年开始,我们在《软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并结合Sakai平台作为教学手段,提出了基于Sakai平台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探索。由于软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方法类课程,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认识和软件开发方法的掌握,强调学生对于分析、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软件以及撰写配套文档的理解和实战能力。同时,由于现在软件的普遍复杂性,软件开发主要以团队开发为主,而不再是个体单打独斗的时代。因此,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以团队方式组织开发,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协同的体验,是《软件工程》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和优先解决的问题。但是,考虑到软件工程本身的理论深度和丰富内容,课堂的理论教学量也不能放弃。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团队项目开发体验与实践,是《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向。Sakai是一项致力于为高等教育机构设计、构建和开展新型协作与学校环境(CLE)的合作型开源软件开发项目,其目标是开发一个开放性资源的合作与学习环境平台,适合于各级学校使用的基于网络的基础性系统架构,与各高校已有的各种工具模块和组件整合为一体,形成一套适用于泛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学的新一代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Sakai协作和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教学、学习和学术协作的灵活的、企业级的应用,它支持全部和部分在线学习。目前,世界上有350多个教育机构采用Sakai作为在线教学平台,其中包括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Sakai服务的用户数量超过20万,并且其应用范围和参与的人数还在不断扩大。Sakai项目近年来在我国迅速推广,国内学者研究将Sakai作为智能协作平台、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系统、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平台、制作网络课程的平台等,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等都进行了功能模块研发及应用实验。重庆大学于2012年开始在大学本科教学中试用Sakai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第一时间成为了Sakai平台试点的首选课程之一。经过近2年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体验,通过Sakai平台可以更好地解决《软件工程》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融合的集成过程,更为《软件工程》的团队体验式项目开发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项目团队开发体验式复合教学模式

复合教学模式是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分组教学、研讨、协作、活动参与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融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而形成的综合性、立体性的教学模式。结合《软件工程》的课程特点,提出“项目团队开发体验式复合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体,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软件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激励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营造交叉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各自的观点和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评价等活动,将软件工程的分析、设计、实现、管理等知识点融合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其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学生分组。根据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结合男、女生组合搭配的考虑,在进行学生分组时,教师会提出相关建议,以鼓励学生组织的团队具有较强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外部沟通能力。建议一:学生分组时应考虑到软件项目可开发涉及的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环节,而不能简单理解为“程序开发=编程”,不要只追求开发能力强,而应该更广泛地组织团队成员。建议二:建议男、女生组合搭配,提高项目团队的配合沟通能力。建议三:项目组长不一定必须是开发能力最强的学生,而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凝聚力,与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并能够保持与成员间良好沟通,具备管理能力的同学。建议四:项目团队人员应限制到4~5人,不允许有2人或以下的开发团队,适当允许2~3组的团队成员为5~6人,以确保教学班的每个同学都能够进入到一个开发团队中。

2.项目确定。最初的项目确定,采取各项目团队自主设置题目的方式,但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学生设置的题目过于零散,多数偏向简单化,不利于应用和展现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方法;题目过多,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千奇百怪的诸多题目,让教师很难在课堂上结合软件工程的方法对所有项目进行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的题目可能涉及多种编程语言,不易在学校提供的实验环境中实现。因此,后期及时对各项目团队的开发题目进行了控制,指定了诸如“校园餐饮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日常感知并对其有所体会和想法的题目,更好地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项目开发中。

3.团队管理跟踪。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项目的团队管理,主要是以书面报告的方式进行跟踪。但一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程,能够让各开发团队提交书面报告的次数毕竟很少,这样并不能够紧密跟踪了解各软件开发团队的项目进展,也无法确保每个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而Sakai平台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Sakai平台提供了分组功能,允许学生进行分组,并以分组方式提交作业、参与讨论等。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账号登陆Sakai系统,而系统会记录每个学生在平台中的操作,发表的贴子,提交的作业等。《软件工程》课程教师为每个分组提供了“讨论区”,各个项目团队可以针对自己项目的每个阶段内容分别建立“讨论版面”,提交讨论主题,并用项目成员各自的账号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浏览讨论区,了解每个项目团队的讨论主题以及每个项目成员的参与情况,对每个项目成员的参与程度和承担的工作量有直观的量化了解。

4.过程管理。由于项目开发题目都是以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能够感知和体会到的内容为主,因此,学生应能够从用户的角度和开发人员的角度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并提交相关文档。而教师以需求方与技术顾问的双重身份参与其中。作为需求方,教师针对演练项目提供大致的功能需求,鼓励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调查研究、分析需求和管理需求等活动,学习软件需求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技术顾问,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手段的建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项目开发以迭代方式进行,使用敏捷开发方法,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可运行的系统,并不断演化完善。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软件工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Sakai平台提供的“作业”和“资源”模块,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过程管理。教师可以以“作业”方式要求各项目团队提交里程碑文档或阶段性文档,在“作业”中设置“作业截止时间”和“最晚提交时间”,可以限制项目团队的进度安排,增加项目团队的时间紧迫感和对于项目进度的现实体会。同时,由于允许“反复提交”,可以比较项目团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案版本,掌握他们对于项目开发问题的认知过程,为课堂教学内容调整提供依据和参考。

5.项目验收。在完成演练项目的开发任务后,由教师组织项目验收讨论会,要求每个小组演示项目成果,从系统背景、团队介绍、采用的技术、系统优势及存在问题等方面汇报,演示系统的各项功能,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以团队的形式提交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设计文档、项目代码、软件测试文档、软件过程管理文档、每周工作报告以及任务跟踪表等材料。

6.成果考核。由于项目开发以团队方式进行,因此,成果考核以及成绩核定,也同样以团队方式进行。项目成果的评定成绩和等级决定了该项目团队所有成员的成绩和等级上限。然后由项目组组长依据该项目成果成绩,以及项目团队各成员在该项目开发中发挥的作用和参与的工作量以及效果给出推荐成绩,并最终由教师根据各个成员在sakai上体现出的项目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价和最终评分。

随着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在不断提升,这也使得高校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进行各种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真正培养出具有实践开发能力的软件人才。笔者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而提出的软件工程课程体验实践复合教学模式方案,以Sakai开放性资源的合作与学习环境平台为依托,通过团队项目开发方式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该方案从2012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并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江丽君,谢新就,腾艳杨.开源Sakai的特色及应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10-13.

[2]Sakai Project.[DB/OL].

http://.

[3]张丹,王建华.基于Sakai的智能协作教学平台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75-76.

[4]张屹,许哲,张帆,等.基于Sakai平台的村镇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应用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0,(05):51-55.

[5]苟超群,刁永锋,周茂丽.Sakai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08):73-76.

[6]梁明,赵蔚,刘红霞.Sakai平台上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创建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04):95-98.

[7]江兴军.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解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