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银行财务论文

银行财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24

银行财务论文

银行财务论文例1

(一)理财产品品牌化和系列化。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系列,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等,成为理财市场的一大特色。

(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大。在2004年,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只有49只。至2007年,银行已发行了273只理财产品,与2006年同比增加了58只,增幅约为27%。

(三)产品设计以创新为理念,趋向多样化。如光大银行推出一款以“呵护宝宝健康,陪伴宝宝成长”为设计理念的联名卡,专为拥有0-6岁宝宝的农行设计。

(四)主要以外币理财产品为主,以固定收益产品为主,以短期产品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其规模还小,在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针对用户的服务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在品质与全方位的服务上与国外银行尚有很大的差距,如品种单一、缺乏专业理财师等。

二、制约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发展。

(一)分业经营金融体制的制约

从理财的概念分析,银行、证券、保险三者的作用各有侧重,互有不同。分业经营状态下,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这使银行只能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理财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程度都十分有限。在实际操作中也无法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各领域的不同配置。

(二)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征信体系近几年才开始建立试点,仍处于摸索阶段。而长期片征信制度的缺失,加上个人所得税制度尚不健全、财产申报制度尚未全面实施,使得银行与居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较高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使银行减少了个人消费信贷等理财业务的供给。

(三)理财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居民历来崇尚量入为出的理财思路,这些观念使居民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认识不足,有些人手头尽管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但因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水准心存疑虑,常常对个人理财业务持观望态度。

(四)个人理财业务缺乏正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目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对象标准过于单一,纯粹以客户存款金额为标准,且门槛普遍偏高,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理财服务菜单相对不足;另外,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没有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推荐营销,理财方案差别化服务不足。

(五)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个人理财业务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及其功能,还要掌握广泛的社会、经济知识和经验,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使得国内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无法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理财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思路

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实施金融混业经营的环境和条件,因此金融混业的政策设计只能渐进进行。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寻找机会绕开混业经营的壁垒,完善内部体系,更好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迎接将来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实施客户细分及改善客户结构

商业银行要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客户细分,进行品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品牌吸引客户,以产品和服务留住客户。银行应以提高利润为目标细分客户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客户数据资料库并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服务引领理财,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理财服务,通过财务咨询、规划引导客户的理财行为,满足其潜在的理财需求,不断挖掘客户价值,与客户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加强商业银行理财服务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优选出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三)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

银行必须运用产品扩张策略和产品差异策略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并优化其产品结构。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客户需求调查分析方法;建立产品开发工具和模型,以便对新产品进行设计、估算风险、定价和加工处理;努力实现综合经营以拓宽创新范围;以制度和IT系统保障将创新产品快速投放市场。

(四)优化理财服务渠道

以人工网点作为向中高端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主渠道,并以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电子渠道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大力推广自助理财。

参考文献

[1]李瑜,个人理财金融业务创新探析[J],商业研究,2004,(17)

[2]杨新臣,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其战略,武汉金融[J],2006,(6)

[3]江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经济师[J],2006,(5)

银行财务论文例2

个人理财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专家的理财服务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而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发掘客户需求,帮助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并帮助客户选择金融产品的一系列服务过程。具体的讲,我国当前个人理财业务,就是专家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人投资建议,帮助客户合理而科学地将资产投资到股票,债券,保险和储蓄等金融品种中,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要求。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自然人(或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包括投资理财、代收代付、保管、转账汇兑结算、资金融通、信息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对个人的金融理财服务仅仅局限于储蓄、代收代付等简单的业务。可是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迅速发展起来。以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最早推出的“私人理财中心”为开始至今的10年期间,在以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基础上,各家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和服务。2001年6月,上海出现了以杨韶敏等6位理财员命名的理财工作室,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服务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在纷纷设立,新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地推出,国内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将该业务的开展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核心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产品单一,存在同质化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尽管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财品牌,如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品牌,中信实业银行的“理财宝”品牌,工行的“理财金账户”等。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大都集中在个人信贷、代收代付、信息服务等基础性理财产品上,关于投资类理财产品相对较少,更谈不上结合客户的投资偏好和资金实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计划。同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趋同现象严重,一家能做的业务,别人可以很快“复制”,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新产品,其他商业银行立刻就能跟进,尽管名目互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类似、投资收益相当,各行间的差异就主要表现在代客理财的重点略有不同。

(二)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体制,限制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空间。

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为客户实现增值,这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导致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只能在较低的层面操作,因而,目前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三)专业理财人员的缺乏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业务,涉及到市场、资本、金融、投资、贸易、法律等各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全面了解银行个人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应掌握资本、证券、保险、投资、期货、房地产等相关金融知识,具有综合性强、灵敏度高、涉及面广等特点。但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多是原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员工,对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知之不多,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理财建议还只是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储种选择、个人存单质押等与传统储蓄业务相关的服务上,而未能真正为客户提供适当的理财建议,不能让客户了解理财的核心和含义,只会让客户感到自己离理财服务越来越远。

(四)营销宣传渠道单一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在经营管理上基本上都将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分开,在对外营销中,还是个人归个人的,公司归公司的,没有形成联动营销,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推介,仅限于柜台、少数的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室,分销渠道建设落后,未能将客户经理、物理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种有形无形的营销渠道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难以形成交互式、立体式的营销网络。在个人理财服务方面所做的宣传,也极其有限,即使做了一些广告,也是零打碎敲,没有很好地策划。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一)理财产品以及服务多样化原则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不同年龄、职业客户,其理财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设计出不同的理财产品,并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多元化的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发展,不仅要提供银行结算、授信、咨询、业务等“一揽子”服务,还要提供保险、税务等银行的社会综合,以满足客户要求的多样性。

(二)做好市场细分,实行差别化服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为客户“量身定做”个人理财产品,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能为自身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的重点优质客户。我们不仅可以根据客户收入高低进行市场细分,还可通过客户的年龄层次进行市场细分。在市场细分中,抓住目标客户群,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加强复合型个人理财人才的培养

个人理财服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产品,从业人员若没有丰富

的相关专业知识,是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和熟悉多方面金融业务的理财专家,他们具有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和财务分析知识,具有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投资技巧,在个人理财业务中,能够为顾客提出详尽具体的规划,并根据客户的实际财务状况、风险偏好、个人目标等因素,对投资工具的种类和投资的回报率做出详尽的分析说明,使理财服务能真正立足于理财。

(四)加强横向联合,降低分业限制影响

当前,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我国金融机构只能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及证券、保险业务,也就不能给客户提供综合理财业务。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应积极参与,加强与证券、保险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房产商、汽车商等高档消费品商家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设计更多适应理财业务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优势,依托信用资源,拓展基金业务,推进保险,加强银企合作,从而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新兴阶段,需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通过一系列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宋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1)

[2]刘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讨[J],价值工程,2005,(2)

银行财务论文例3

2006年以来,一度跌入低谷的人民币理财再次升温,其主要特点是:一是预期年收益率一般在2%—4%之间,较2005年收益率明显提高。二是产品的流动性明显增强。三是结构型产品主导市场。各行推出了多种结构型理财产品,资金收益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相连接,本外币通过衍生产品相联系,以外币的高收益弥补本币的低收益。四是资金投向有突破混业经营限制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1.调整银行营销战略

当前,我国正在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业的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技术手段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变化着的环境,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也将因时、因势而变。

(1)重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企业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大多数银行的定位尚处于初始阶段,比较模糊,缺少特色。差异化的清晰定位将是未来国内银行抢占市场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以下两个层次的定位将成为商业银行的关注重点:

一是立足于核心能力进行发展定位。市场定位是识别竞争优势、选择竞争优势、显示竞争优势的过程,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

二是产品的感性象征性定位增多。国内银行今后将依托产品功能,重视产品的感性象征性定位,赋予银行产品更多的心理、情感、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象征特点。(2)建立一对一的营销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何更加准确地评估客户价值,区分出赢利性客户,并进一步细分;二是如何进一步通过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维系现有的赢利性客户;三是如何进一步从满足客户需求,转向培育客户需求,挖掘更多的赢利性客户。一对一营销为国内商业银行提供了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国内商业银行已经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就体现了一对一营销的思路与做法。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一对一营销的理论与实践将推广到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贯穿于各个流程。

2.加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和其他银行业务一样,个人理财业务也有风险,尤其是其中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还非常大,因此一开始就要做好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约束个人客户的行为;二是银行要自身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内部管理松懈;三是运用科技手段防范风险,如针对高风险的个人消费信贷,建立个人消费贷款台账管理系统,以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管力度;四是加大抵押担保力度,转嫁部分风险。

对于法律风险的防控,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解决: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法制环境。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

二是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首先,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和制度,尤其是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并且,针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还要不断完善业务规章、健全操作程序。

其次,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就要树立把法律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的管理态度,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放在第一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确保个人理财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个人理财业务人员定期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操作”的工作理念。

银行财务论文例4

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1.1满足个人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6.2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9.3%。个人金融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此大的基数释放出一个不大的比例就会产生巨大的市场容量。从个人角度来看,个人居民储蓄的增加,金融投资产品和渠道的多样化,个人资产及消费欲望的增加,人口老年化及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化,从一而终就业模式的消失及社会保障体系重建,人生模式的多样化及财务风险的增加,使得专业性的金融系统理财服务成为一种需要。

1.2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1)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经营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逐步过渡,各银行之间的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改善对客户的服务,各家银行都在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因此,拓展经营领域,深化服务内涵,寻求功能创新是我国银行业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2)个人理财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社会信用过于集中在银行;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对公业务、批发业务上,对私业务以及零售业务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负债业务所占比重过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所占比重较小。上述三个方面问题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个人理财业务不仅经营风险较小而且能带来可观的经营收益,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从单一的资产负债业务向全方位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相结合的多功能个人金融服务的转变。

1.3适应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

2006年年底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全面享受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出于网点、人才等因素限制,不会将存贷业务作为重点来发展,而会将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切入点”,逐步扩大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个人理财业务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之一。

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丰富的管理经验,早已对我国零售银行领域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虎视眈眈。为了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发展中心转移到零售业务中来。根据国际通行的“二八法则”,在零售业务中,20%的客户将带来80%的利润。因此,争夺最高端的20%的优质客户资源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要在零售业务中赢得优质的高端客户,个人理财业务极为重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以其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个性化、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个人理财服务在国内虽然刚刚开始起步,但是,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个人投资意识的增强,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己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对优质客户的理财服务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竞争焦点。虽然各商业银行开办了各种各样的业务,但其共同特点表现为:银行的理财服务产品,以结算类为主,层次低,品种少;理财服务也仅是为客户咨询,提供理财建议书,理财服务设置的门槛过高;对于国际上主流的个人信托业务涉足少;侧重于推销银行现有产品,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不够;国内各银行所提供的理财产品基本上同质,缺乏品牌。

3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

3.1分业经营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确定了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控制了业内风险,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也限制了个人理财拓展的空间。银行、保险、证券各自为自己的客户理财,三个市场割裂,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增值。同时,理财机构不能代替客户直接投资,个人理财业务最核心的部分无法实现。银行不能涉足保险、证券、基金等,无法对个人资产进行全权管理,其理财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方案上。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服务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

3.2金融市场不发达制约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

我国目前尚未实行利率市场化,金融企业竞争只能通过产品和服务进行,而无法在货币价格上给予优质客户更多的优惠,更无法通过货币价格在产品上有所创新。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可以在交叉销售时制定更为灵活的定价策略。

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可供投资的渠道有限。股票、保险、债券品种单一、基金刚起步,外汇资本项目尚未放开,制约了国内外汇业务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这使得中国现在的理财市场必然受到局限。

3.3银行自身业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理财品种不丰富。理财业务与传统业务最为不同的就是其“个性突出”,不同理财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安排最适宜的投资期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名目众多,但各家银行推出产品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仅局限于利率、汇率挂钩与国债、央行票据等投资组合的几种产品,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

(2)专业理财人员素质不高。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投资、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务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一般都对理财业务人员资格有明确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时间较短,理财经理多由个人业务部门客户经理兼职。由于人员素质跟不上,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是资产管理业务,且仅停留在产品上,深层次的理财业务还无法开展。

(3)组织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没有一个专门部门来对个人理财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开发和协调指导,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处于自发状况,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调不顺畅,也影响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

(4)信息系统不健全。多数银行的业务运行系统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极为有限,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同时,商业银行间、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不能共享,客观上造成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4.1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

(1)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可以在除了产品和服务竞争以外,展开价格的竞争,进一步可以在货币价格上进行商品创新,实行更为灵活的定价策略。

(2)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3)允许银行混业经营。综合性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允许金融的混业经营。当前,客户对银行的理财要求是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揽子的保值增值服务,但我们的银行目前基本上只能设计一些简单的金融理财服务方案。因此,政府应对现有限制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的政策法规进行修改,从而使各商业银行可以丢掉经营政策上的镣铐,大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4.2要加大理财市场的培育

(1)要设计符合中低客户需要的产品,开发中低客户市场。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针对高端客户而言的,市场准入门槛高,许多有理财愿望的中小客户被拒之门外。诚然,对银行来说,抓住高端客户非常关键,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中小客户占绝大多数,中小客户个人理财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为实现银行的长期利润,商业银行不应忽视这一市场。

(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个人经济活动也十分活跃,但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步伐却大大拖后,无法对个人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惩治,造成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即使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也要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这种资源浪费想要尽快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一方面推动各级人大立法,另一方面为个人信用管理提供协助和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

4.3要提高理财人员的整体素质

(1)要选拔一批理财专家培养对象,在选拔上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将一批具有熟悉金融专业知识、具有投资意识和营销经验的业务骨干选拔到理财岗位上来。

(2)强化专业性的系统培训,重点加强投资理财知识、客户营销技巧、理财方案设计的培训。可以通过与证券、保险等行业的横向交流使理财人员全面掌握各类投资市场知识。

(3)实行资格准入制。统一对理财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考核管理,做到持证上岗。

4.4要加快金融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不多,特色不突出,由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且不断变化,为了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应:

(1)不断推进理财产品的创新。理财产品的创新首先是要新,商业银行设计产品或服务时,不要一味地模仿,要充分体现本行的智慧和优势,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寻找市场发展空间。

(2)开发适用性产品。个人理财产品只有适用才有客户和市场,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润。为此,商业银行提供的创新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而准确的市场定位来自于对客户进行细分,即按一定的标准(如按收入、年龄、风险偏好等标准)进行分类,然后量身定做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个性和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客户群投资理财的需要。

(3)开发有价值的产品。要真正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只有真正满足客户委托理财的增值目的,才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加入,才能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怀筑.个人理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徐燕.论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1).

[3]程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

银行财务论文例5

Keywords:commercialbankspersonalfinancialmanagementproductscorruptioncooperationsilverletter

Abstract:mercialBankofChina''''swealthmanagementbusinessisstillinitsinfancy,thecurrentloanproductswithtrust-basedproductstendtodoareasonableexpectedreturn,dividedintothebeginningofconstructionofservicesystem,suchashotspots.Revealsthelackofproductrisks,thevarietystructureisirrational,aswellasextensivedevelopment,andsotheproblemstillexists.China''''scommercialbanksneedtore-visitandstudythemarketdirection,financialmanagementoperationsofthebusinesstoplayanimportantroleintransition;createexcellentbrandimageandcharacteristicsofservices,accesstocustomertrustandloyaltyandlasting;increasedinnovation,financialmarketdevelopmenttoexplorenewspace;atthesametimefromasingleproductplatformtochangefrommasschangestoservicesatdifferentlevels;establishasoundfinancialbusinessriskmanagementsystem.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使商业银行纷纷推行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要内容的战略转型,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环境的日臻完善为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业务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提升同业竞争综合实力,拉长盈利成长周期。然而,我国商业理财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并受到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进程及特征,进而对当前理财市场中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展开分析,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进行探索。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在理财顾问服务活动中,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其后几年外汇理财产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竞争市场。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先锋的直接原因是,在当时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能够增强其吸储能力,缓解资金趋紧压力。

2006以来,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特别是面对存款市场激烈的同业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持续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行力度,不断丰富和延伸理财品牌及价值链上的子产品。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到2007年分别(发行)销售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190亿元、755亿元和1544亿元,年均增速达185.3%;而2008年仅上半年即累计(发行)销售个人理财产品54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倍。凭借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习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占据国内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压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唯有加快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步伐,通过负债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转变,形成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联动效应,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演进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初期的外币理财产品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熟悉、专注并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依靠银行自身的平台就可以完成产品销售、资产配置、投资决策、清算分配等职能。

此后,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走强,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则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股票和实业投资。在此种投资路径打通以后,理财产品形式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新股申购、信托受益权转让以及由债券、股票、信托融资等产品组合而成的资产配置产品等。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理财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利率、汇率、股指挂钩的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

1、信托贷款类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导

2008年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单手资本市场大幅下挫,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银监会加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整改力度等因素的影响,理财产品的品种结构普遍发生显著变化。子2008年2季度开始,风险相对降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大幅增加,并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如招商银行全年累计发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理财计划”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票据盈利理财计划”两种信托贷款类产品宫674只,在其各类理财产品中的占比达到73.8%。其他各行也纷纷将信托贷款类产品作为理财业务推广的重点加以集中发行。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系列”、中国银行的“平稳收益计划”等。信托贷款类产品普遍具有投资标的明确、结构简单、期限多样、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从根本上讲,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内在特性符合当前阶段投资者、商业银行、借款人和信托公司等各方主体的利益。

2、公益性、专属性创新产品彰显理财业务价值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部分银行迅速反应,推出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创新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震后第五天就发行了“财富.爱心公益类08年第一期理财产品”,将募集资金的8%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定向捐赠于四川灾区,并且该产品不向客户收取认购费、管理费等任何费用。此外,在教师节期间,招商银行还特别发行了“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教师专享理财计划”,在原有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基础上赋予了“尊师重教”这一更具意义的内涵。此类以慈善、关爱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打破了以往理财业务同质化的常规,深化了理财品牌的内涵与价值,增强了客户的认同和忠诚度,并有效地提升了银行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对于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3、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趋规范合理

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趋向于规范合理,与以往部分银行对新股申购类、结构挂钩类产品动辄给出40%或50%的预期收益率,甚至“上不封顶”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例如,光大已拿回国内“阳光理财同升21号”挂钩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8%、4.5%、1.45%三档;中信银行投资于新股申购和信贷资产的“全面配置计划0807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4.38%;而农业银行的“本利年08第15期基金精选型产品”,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22期与套利理财计划”等均有给出具体的预期收益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受资本市场低迷以及“零收益”实践等因素影响,各个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水平更加实际与客观;另一方面,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无法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各个银行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不得给出“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尽管有所回落的预期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客户吸引力,但从根本上讲,科学的、与实际收益情况吻合的预期收益率将对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的美誉度和客户信任度产生积极影响。

4、产品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期限结构日臻完善

与以往同类型产品相比,各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所发行的全部理财产品中,期限在三个月(含)以内的产品数量占比达36.8%,期限在三个月至一年的产品占比达59.7%,而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仅占全部产品3.5%。此外,其他各银行也注重短期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如工商银行“2008年第65期稳得利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为16天;中国银行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为14天、21天或1个月。在产品不断短期化的同时,各银行也注意产品期限结构的完善。以工商银行11月份发行的“稳得利”系列产品为例,其包含了29天、75天、90天、12个月等各种期限结构,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

5、理财业务分层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

2008年来,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专属产品不断增加,银行理财业务更加注重客户细分,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举例而言,交通银行“得利宝新蓝58号产品”和“得利宝海蓝31号产品”对普通客户、交通银行客户进行了分层定价,产品预期收益与客户层次成正比。在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中,“交银理财”定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的客户;“沃德财富”地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0万元以上的目标客户,并提供专属客户经理、专属理财网点、专享增值服务等。同样,工商银行也全面升级了“理财金账户”服务品质,定期推出“理财金账户”专属理财产品,并通过贵宾理财中心、贵宾客户服务专线、贵宾网上银行等各种专属通道,为客户提供全新的理财服务体验。各银行对中高端财富客户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市场细分能力的增强和分层服务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1、信托理财集合资金用于贷款可能引发潜在风险

由于央行对信托贷款利率下线没有规定,因此信托贷款可以规避商业贷款基准利率下限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另外,虽然从实质上看是商业银行对用款单位放贷,但由于信托贷款与信托理财资金不在商业银行表内核算,因此可以规避《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不用计提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此,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与信托挂钩的理财业务,筹集资金的投向基本上是信托贷款。

信托贷款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都属于表外业务,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全由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承担。在此情形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对借款人一般不会进行授信尽职调查,对贷款用途也不会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特别是贷款大部分在异地使用,就更缺乏有效地贷后管理一旦用款单位出现还款风险,担保人又不能如期履行担保责任,将会给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银行也和信托业虽然对此不负有偿还义务,但也将面临系统性的声誉风险。

2、对客户风险提示及信息披露不充分

部分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未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风险提示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的话语,未对铲平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的阐释。

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产品的理财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在将有关市场检测指标作为理财计划合同的终止条件或中之参考条件时,未在理财计划合同中对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做出明确的解释。

3、熟悉国际交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异常匮乏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于一体化的形势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挂钩标的投资方向将主要向境外市场发展,其中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工具范畴,因此熟悉国际衍生品通行的交易规则、惯例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衍生品交易合法权益的关键之所在,但目前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异常缺乏国际衍生交易经验特别是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更无从谈及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营销宣传不够

个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厅里,都摆放着介绍理财产品的小册子或宣传纸,但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方案,这同客户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上了解的客户也不多。比如,“千里马”、“红双喜”等投资分红险,其复杂的条款,常常需要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明白,而各行却无人主动的向客户介绍。一些新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客户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看宣传册,客户根本弄不明白。

5、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同质化趋向。在业务范围上表现为,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财务策划上技术人才的支持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严重影响了理财市场的健发展。

同时,金融产品的复制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能够立刻跟进,名目虽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相似、投资收益相当,几乎是克隆。于是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保险、证券、外汇、基金等的投资组,缺乏特色。比如同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被几家商业银行,或者同一商业银行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只是名字的区别,而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的确眼花缭乱,却缺少实际吸引力。

四、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对策

从长远来看,由于理财业务将国内居民财富迅速扩张而引发的对金融业务的外在需求,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发挥理财业务对银行经营转型及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与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有助于烫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应对利差收窄的挑战并拉长盈利周期。首先,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利用理财业务平台,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与多个市场、多种业务的对接,并使之成为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若能与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进而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对经营利润的贡献度,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

当前,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依靠卓越的理财产品以及超越客户预期的特色创新产品及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商业银行持续地自身核心理财品牌加以塑造,通过准确的服务定位和文化内涵,与客户建立情感,从而赢取客户的忠诚和持久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全部理财业务均冠以“金葵花”之名,经过持续不断的培养,更使客户自然而然低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品牌形象是难以被同业复制的。

在特色产品及服务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更新理念,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热点和焦点,必须增强响应能力,即使退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和信服务,从而获取同业竞争主动权。理财不仅是一项规划、一个系统、一种过程,更是规避经济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当金融市场繁荣时,需要通过有效的理财手段实现财富增长;而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则更需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把握机遇,平稳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

3、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加大创新力度,为理财市场寻找新的加速器。货币政策的转向、相关监管政策的推出和调整以及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都为理财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近期,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例如,并购贷款类产品可能成为银信理财业务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的信贷资产类产品相比,并购贷款类产品将在投资方向、收益模式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此外,股权投资及PE类产品预计也将成为优化银信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银信合作层次的重要领域。此类创新将私人股权投资等纳入银信业务合作范围,打造个性比较强的高端理财产品,有利于银行与信托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品牌,进一步开创理财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4、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

从国外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理财业务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根据细分目标市场以及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预期、风险偏好等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方案。尽管近年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处于“关注产品胜于关注客户”的初级阶段,与理财业务全方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本质内涵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长远看,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应遵循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

5、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应既包括商业银行在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也包括理财计划或产品包含的相关交易工具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银行进行有关投资操作和资产管理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市场风险的防范于控制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首先应根据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建立并完善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研发、销售和管理有关理财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具备相应的成本收益测算与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内部价格专一等的能力和手段,对需要对冲处置的风险要有具体的技术安排。在进行相关市场风险管理时,应对利率和汇率等主要金融政策的改革与调整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评估可能对隐含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刘毓,2008.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

[2]张渝,2008.银行信托理财产品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

[3]张兴胜、钱金叶,2006.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的冷思考[J].中国城市金融

银行财务论文例6

银行信贷决策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信贷决策是在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从多个围度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得出。虽然企业财务分析仅仅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但财务分析是其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银行信贷审查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财务报表仅仅是数据,分析的核心在于解释数据,并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关键是要透过数据发现是否存在影响贷款安全的风险隐患,从而得出借款企业有无还款能力的结论。财务报表分析是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成不同部分和指标,并找出有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认识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目的。当然,财务报表分析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银行在信贷审查中把握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针对借款人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控险措施,若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则可予以贷款支持,否则不予支持。

二、银行信贷审查中财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银行信贷审查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最关注的是借款人现在和未来的偿债能力。借款人偿债能力与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和净现金流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财务分析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结合企业所处行业及发展阶段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财务特征,有不同评价标准及审点。(二)研究规模、结构及质量:不同规模的评判标准不同。而“平衡、和谐”的结构是一个重要感觉。资产的规模、结构及质量反映企业经营和投资战略;负债和权益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融资战略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收入和利润的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盈利模式及持续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反映企业现金流量运转的顺畅程度、现金的赚取能力、筹资能力和投资战略。(三)详细分析三张表:三张表应互相印证、有机统一。运用一些分析方法(如指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异常变动找原因,并预测未来现金流情况,对整体财务状况尤其是偿债能力给予综合评价,为贷款决策提供参考。财务比率的比较是重要的分析手段。这些比率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可分为: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银行审查中比较关注变现能力比率,即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如银行在与一担保公司合作前,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及资产都较大,但其资产多是固定资产,资产的价值和快速变现能力较差,其担保能力并非财务数据反映的那么强大,与其合作应审慎。

三、银行信贷审核中财务分析的关注点

除上述常规分析方法外,结合银行信贷审查的特点,实际操作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关注存货、应收帐款。存货有太多沉没成本还是固定资产增加闲置资产,还是技术落后或营销体系不完备导致滞销?分析存货结构、价值、期限以及变现性。应收帐款关注集中度、回收率、变化趋势,详细分析帐龄、结构及质量,确定坏帐风险及其坏帐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特别提示的是“其他应收款”不可忽视,往往隐藏很多问题,如大股东或关联企业占款,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对银行监控贷款资金的使用带来难度。通过其他应收款大额往来明细及款项性质的注释,可了解企业大额资金是否被其他企业占用,有无往来单位名称异常(如投资公司、期货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往来性质异常的款项,对分析企业的资金流向及风险有很大作用。(二)关注销售收入增长但利润下降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成本的变动,是否成本增长率高于销售增长率?关注销售收入增长但经营活动现金流下降情况(应收帐款增加)。财务分析关键是解释数据,如利润率下降是由于市场原因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造成的,是整个行业的下滑还是个案,对企业影响有多大,是短暂的还是持续的,这些分析都很重要。(三)分析盈利能力应分析各层次利润,如毛利润、营业利润、税前/后利润及与销售净额的比率。以存货作为营运周期主要部分的贷款对象,重点分析毛利润,同时结合考察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对于以成本控制为成败关键的贷款对象,重点分析营业利润。(四)负债中的“应付款”同样分析账龄和集中程度,还涉及商业风险问题,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其他应付款”也是一个需花时间核实的科目。往往隐藏着向股东、关联企业或职工的大额借款,削弱了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资本的特征就是具有稳定性,而流动性负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其持续经营及偿债能力。银行审查中会详细了解该科目构成、还款期限等,通常的控制措施是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在结清我行贷款前不得归还股东借款/职工集资款”。

(五)核实资产的真实有效性和价值。

如资本公积中的资产评估增值,是否有虚增情况。若评估增值所占比重过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真实性,影响对其偿债能力的判断,只有还原为真实有效的资产所作的评价才是有意义的。例:一户造纸企业,所有者权益1.8亿,实收资本2000万,资本公积逾1亿(大部分为评估增值),资产负债率69%,若剔除虚增资产部分,资产负债率高达83%。(六)重点进行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不局限于现金流量表,还要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结合起来对照分析,相关数据是否一致统一,可互相解释,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业绩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成绩和问题。现金流量分析应集中在:借款人的现金来源和用途有哪些,是否围绕其主营业务;是否存在现金流不足或为负情况,其主要原因何在;借款人未来的现金需求如何;借款人未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否稳定等。而且还应注意现金的性质,如公积金、公益金有很多专业性质或专门用途,不能用来还款。只有“自由现金流”可直接用于还款。另外,货币资金中有多少已用于质押,用于承兑汇票保证金,对正确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很重要。(七)在对企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分析时同样需结合其财务状况分析:为什么需要贷款?是规模扩大产生的需求还是市场销售不畅造成资金回笼不及时产生的需求?究竟资金链中缺口产生在哪个环节?需特别说明的是,银行在衡量大额贷款客户风险度的五条标准中涉及财务指标的两条重要标准为:现金流量的脆弱性和财务杠杆比率的高低。可见银行在风险把握上对现金流量和负债率指标的重视。

银行财务论文例7

当今银行业重大变革方式很多,如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及资产组合的调整,产权的改革等。各种变革调整方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对各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

管理架构的重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先进银行曾经普遍出现过。各银行根据服务客户理念的变化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条件,对整个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地域化分割逐渐虚化,业务实现垂直化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集中化程度提高。在这种架构下,银行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客户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的调配,提高了银行竞争力,也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业务的调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在业务和地域上进行调整。这主要是出于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一些传统业务和地域上的进退收缩。传统的银行业务增长模式倾向立足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和机构网络体系的延伸,因此,银行总体业务量和机构布局是银行力量的主要体现。但现代银行更注重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相对优势的发挥,更重视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和客户价值增值的管理。不断调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格局要求各家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优势和生存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一些银行确立的市场优势战略,并主动从一些市场撤退某些业务,如大通银行几年前出售其香港零售业务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银行非银行业务的融合,银行业务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保险业务的渗透日益普遍,从而引起机构设置及业务管理方式的变革。

资产组合的调整,银行业务能力的变化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贷款在一些大银行资产的配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而证券化资产和交易资产(TradingAssets)等越来越多。如摩根大通银行1999年和2000年,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都不到30%(注:2000JpmorganChaseAnnualReport)。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清洁”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剥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予以处置,这在当代已经成为处理问题银行、建立健康银行体系的重要途径,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好”“坏”银行的办法,东南亚国家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处理不良资产风潮等,都对当时的银行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稳定市场信心带来了正面效应。

涉及产权变革的银行整合,包括银行机构之间并购,银行与其它机构间的战略投资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如东南亚危机发生后,韩国等国曾出现过银行国有化和后来的私有化的过程,是大规模银行重组的典型。由银行产权调整引起的银行变革,既可能是公司管制方式和管理格局的变动,也可能是促使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措施。

除上述一些重大变革方式外,目前,银行业可能出现的调整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力量的推动,其一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银行虚拟化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深化。面对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ATM机的作用会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能引起分行网络分布及其功能的调整。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统计,至1999年第三季度,在以下几类银行业务中,美国银行业通过网上银行提供服务的渠道的情况是:账户查询和资金转账占88.8%,付款占78.2%,信贷申请占60%,新账户的开立占36.6%,经纪业务占21.6%,现金管理占15.7%,托管占11.9%,保险占5.4%.(注:KarenFurst,WilliamLang,andDanielNolleInternetBanking:DevelopmentsandProspectsp13,April2002,HarvardUniversity)随着电子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分销体系和成本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引起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和机构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二个趋势是在银行监管政策放松管制的推动下,银行非银行机构融合的深入引起银行竞争格局、银行效率及银行生存空间和增长空间的变化。

总之,当今银行发展格局是多方面因素形成和推动的。面临竞争对手,寻求发展对策,在确立重组、发展、改革的主题时,需要对我国银行业与先进同业的差距有更全面的认识,需要考虑各银行实际状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种措施的优先程序及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应对现实挑战,也要面向未来发展。银行重组的方向选择是在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的。

二、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重组改革的迫切性

据了解,花旗银行管理的一个通俗理念是:微笑的股东带来微笑的员工,微笑的员工带来微笑的客户,微笑的客户带来微笑的股东。一个最现代化的银行管理体系大抵也是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和客户的关系做起,探讨复杂的银行重组改革关系,也不妨按此展开分析。

本文拟以一个简单的模型导出我国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重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银行生存链条的是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空间。现代银行的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可能的市场空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并要使四方的基本利益实现统一,建立合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目前状况下,我国银行管理体制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者与管理层缺乏有效的责任约束。投资人对管理层和银行经营没有形成有效约束的体制,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职员缺乏工作积极性。银行职员需要将银行服务客户的使命高效地贯彻落实。我国银行业职员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力挖掘其潜力,实现高效率的服务。

3、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服务体系。银行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手段。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较原始的发展阶段,在服务效率及产品方面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脆弱。银行在服务客户基础上,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回报,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形成长期互利合作关系。我国银行业与客户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远未形成,由于过去信用风险的积累以及现代信用体系的缺乏,导致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

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和客户四方面关系形成相互依存体,构成了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形成顺畅的循环体。

在我国,上述四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导致银行运作效率低下,也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弱,风险状况突出,竞争力差。我国加入WTO后,低效率和低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社会中介职能的效率、稳定和安全性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体系仍居于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走向成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经济维持了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最近一、两年仍有不同的声音评估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银行业管理低效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存在。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要按党的“十六”报告确定发展蓝图,迈上新台阶,银行管理体制必定要变革。

银行循环链条生存空间是由宏观经济体发展和银行在市场中获取的市场格局决定的。银行作为主动者可以控制自身的市场选择,这也就是后文将要强调的银行市场定位、市场战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问题。

三、我国银行业重组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生存面临的压力已经基本得到共识,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改革则有众多说法。对国有银行来说,目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及上市。

银行上市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种,如在国内上市,在海外上市,分割上市或整体上市等。我们认为,从现今银行发展潮流讲,银行整体上市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理论上讲,在一定的条件下,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有助于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上市银行可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委托关系问题

委托关系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控问题。出资人不直接参与银行机构的管理,但要通过合适方式,行使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使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能够真正得到保障。股东选聘董事,组成银行董事会,代为行使监控职能,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方式。为确保此种方式的有效运作,作为出资人利益代表的董事会董事要有适当的任职资格,并要充分履行董事职责,积极参与对银行重大经营管理的决策活动,并对银行的重大经营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及董事承担的职责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并有法定的程序负责检查、监督,有严格的法律手段保证落实,这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

公司治理机制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市场的有效监督。其基础是,银行要有真实、充分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对银行投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对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活动、经营业绩通过股票的买卖表达意见(即所谓用脚投票),从而形成对经营管理层的压力。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上市银行需要建立规范的披露制度,有关法律要明确银行及相关机构和个人对信息披露承担的责任。如美国证监会在安然事件后,要求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明确其知悉有关信息,并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要对公司任何虚假的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有关法律对外部审计师和律师的任职资格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如美国索宾—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LEYACT)修改法要求对一家公司连续承担5年审计的审计师要“中断”一年的审计,另外,审计师在提供咨询业务时,要考察其作为审计师资格的独立性问题。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保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霞是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合理投票决策的基础。

从我国目前对国有银行的监管和管理体制来看,国务院、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能,银行重大决策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意见,这一过程往往延迟了决策时间,这种体制也造成难以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与此同时,有关制度并未形成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约束,特别是对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现有体制也不适宜于银行提高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能力。银行在改制和上市后,银行目标控制可以市场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其控制效率可以体现出来。借助于规范的法律约束和市场规则约束,可以强化所有者监控作用的效力和时效性。

2、银行有明确的经营管理责任和目标

对上市银行来说,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银行的首要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回报。这是吸引投资者投资,鼓励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最重要的措施。由于公司确立了较单一、具体的经营管理目标,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并行使激励约束机制就具有比较客观、公正的依据。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国有银行制定了较多的经营管理目标,作为经营机构更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使银行机构偏离商业机构运行的目标,这是导致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政府行政的过多干预也是影响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些情况在近年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经营管理目标。银行仍然要承担一些历史赋予的社会职责,另外,银行按行政区划的布局,导致一些分支机构仍然在一定意义上受到或多或少行政干预的压力。银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文化还不能科学地按市场原则贯彻落实经营考核目标,更难以高效平衡其应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多种经营目标,特别是如果过份偏重于社会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目标(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包括国有银行仍然延续行政序列,并有相应的评定基准),由此可能冲淡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盈利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银行管理层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力和激励约束机制,促成对银行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导致管理及资源的低效率。这是制约国有银行管理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通过银行上市,使银行集中体现的指标相对简化,对于银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变化,无疑是一种重大改进。

3、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大改进

为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通常要采取符合市场做法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补偿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于通过采取员工持股和对管理层实行期权分配的制度,使员工、经营管理层与企业自身建立更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体。

在目前的分配体制下,国有银行的分配体制由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仍然具有大锅饭的性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越来越深入、普遍,特别是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和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国有银行所实施的分配体制与其他上市公司及外资公司分配体制之间形成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国有银行职员的士气低下,也使得国有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外流的冲击表现非常突出。人的管理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银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体制上存在问题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有效的体制建设,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有待理性投资市场环境的培育,需要具有良好信用的社会中介机构。更重要的是,体制的适应性及效率,还与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联系。银行管理层对银行使命及企业理念的创立,这些理念与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相容性,以及它们在整个机构中的推广程度,对银行形成凝聚力及提高银行适应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众多上市公司并没有达到理论预想的效果,其实与外部监管、市场约束力和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都有关系,这说明在中国要使这一制度得以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股份化和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进前述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四大问题的其中两个,主要集中于解决所有者与管理层,以及某种程度上管理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银行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进服务效率,还需要在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银行技术变革及战略调整

银行的股份化以及走向上市之路,是国有银行机制突破的一种选择。在银行完成上市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国有银行必须借助机制调整的机会,同时在管理技术上实现突破,降低客户服务的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收益增加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各家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式的发展道路,尽快缩短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

1、充分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建设。造成经营管理落后既有机制上原因,也有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与体制建设的长期性和对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求的复杂性相比,银行经营管理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是我国银行业可以尽快突破而且必须突破的环节。我国银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差距,这些差距是造成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冲击的根本原因。我国银行业目前还处在“粗放经营”的阶段,银行对机构、业务、产品、人员的成本、收益核算控制体系薄弱,风险控制技能落后,客户营销及维持能力不足。这些都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改善的瓶颈。银行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是以银行对客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化革命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技术变革的基础。我国银行业管理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推进完善的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速度。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国际大银行也一直在探索、调整其经营管理方式。在新的技术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可能会处于同样的起点,面临类似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机会。如果能采取合理的战略,我国银行业在某些方面可以实现超越式发展。如从电子银行等渠道的利用来看,它可以改进银行面对客户的方式及效率,同时,也可能是推进银行未来发展的力量。在这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大体处在同一起点,如果采取合理的策略,就可以建立某些方面领先的优势。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它也是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在重组变革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确立合理的战略思路。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同业有多方面的差距,如何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各家银行如能从最强项予以推进或从最弱环节进行突破,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强大冲击的重要战略。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银行实施这一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为银行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企业融资行为、个人融资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和个人行为会产生分层,形成各自不同的需求偏好,这种动态的变动格局,为各银行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各银行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合适的策略,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快速增长。

银行财务论文例8

(一) 银行风险 在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契约,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归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契约,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可是,银行两边的契约的“硬度”不一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契约比较“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法律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回来,只好等这家企业破产之后多少拿回来一些。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更软。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可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关系就“硬”多了。除非银行破产,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经营风险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可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绝对避免坏帐是不可能的。坏帐是银行经营的风险成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损失。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甚至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揭露出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流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机。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这家银行储蓄的老百姓往往最后得到消息。当老百姓得知他们的血汗钱有可能被银行给赔掉了,他们的反应非常简单干脆:尽快把自己的钱取回来。由于任何银行都必然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发放中期或长期贷款。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立即全部返回所吸收的存款。如果众多的储户一涌而上挤兑,马上就把这家银行搞垮了。银行关门势必拖跨许多相关的企业。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各种业务联系,一家银行出现的挤兑风潮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结果,金融风暴的冲击一波连着一波,最终酿成一场社会风暴。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即使政府出面干预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破产(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即使国际力量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制止危机的蔓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例如,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失而出现银行业危机。日本在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崩溃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损害公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发生挤兑。例如,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机。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区域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严重。 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因此了解这些风险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监管的重头戏。 (二) 金融监管的目的 银行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当银行放贷、投资的时候,主要是在拿别人的钱做生意。按照国际标准,银行的自有资金应当不少于8%。也就是说,银行中92%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如果银行的坏帐超过了资本金,

银行财务论文例9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坚持“分级核算、分级管理”的经营理念,即总行的财务负责人负责总行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分行的财务负责人负责分行的财务核算和管理。造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权力比较分散,总分行在事实上属于不同层面财务主体的情况,没有形成全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

2.财务管理理念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网点的配置上,有形经营网点迅速增加,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又不够完善,网点租金,装修等固定成本开支比较大、经营效益较低的状况;在具体业务经营和管理中还不能完全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地审查各种开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缺乏流源式成本管理理念;在员工思想意识中,认为成本核算和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滞后,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需求

商业银行对直接面向客户的前台业务管理系统、客户直接操作使用的电子银行系统等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对这些信息系统不断进行更新升级,以方便客户操作、提升客户使用感受、加强资金安全、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但是在商业银行的后台操作系统相对滞后,数据无法共享、信息自动化程度不高、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后期维护不到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思路

(一)进一步调整财务管理体系和体制

学习国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特点,借鉴其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找出与先进外资银行的差距,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良好公司治理机制下的财务体系,建立一个以成本效益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平台、以预算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手段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体制上,真正做到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总行对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

(二)实现管理手段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

当今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个多元、复杂、动态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只有和银行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才能取得财务管理工作真正意义上的成果。首先,要改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上的方法,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提供财务会计数据,财务工作不再停留在记账、报账、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的财务会计阶段,必须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进一步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规划未来,并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分析及业绩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评等环节构成。预算具有战略性,对商业银行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要科学编制预算,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控制和约束能力。

2.大力推行责任会计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各行经营状况差异明显的情况,明确界定分层次、分部门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对各个中心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根据各责任中心资金的不同,通过实行内部转移价格的方式来科学计量各责任中心的创效。

3.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要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加强各项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形成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体系,真实反映经营活动,参与经营决策,及时纠正偏差,控制经营全过程,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严格财务授权管理,防止财务资金随意支出,有效降低费用支出。加强对财务的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使经营目标如期实现。

(三)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金融创新

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机构纷纷涉足金融,携支付宝、余额宝、理财通等理财产品抢占金融市场份额,银行正不断被“后台化”和“边缘化”,“存、贷、汇”正遭遇全方位金融脱媒,逐渐退化为整个金融链的尾端。金融脱媒不可逆转,商业银行必须遵循互联网生存法则,在全新的行业分工和要素分配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顺势而为,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首先,经营网点创新升级。当O2O模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流行语,拥有大量物理网点的传统银行,其线下网点转型已势在必行。“银行不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已率先建成智慧银行、智能旗舰店、智能银行,将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和创新科技有机结合起来,物理网点尝试向智能化转型。其次,产品创新。在商业银行依然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等最基本的业务金融主题时,应该利用其拥有的大量客户资源,较高资金安全信誉度的基础上,借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手法,推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反戈一击,典型的如建行的“速赢”、工行的“薪金宝”、中行的“活期宝”、民生银行的“如意宝”等理财产品纷纷推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收复了失地。银行系“宝宝”的产品优势在于安全性高和突破无金额限制,但这种产品也有不足之处,即选择的货币基金有限,有的赎回资金到账时间为T+1,而支付宝、理财通等赎回已实现当日到账,天天基金网上的活期宝选择面广,甚至实现赎回时资金几秒内到账,因此,银行应利用其多年的与众多基金的合作关系,选择优质的公司完善银行系“宝宝”,使其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再次,业务渗透。今年两会提出“互联网+”概念,互联网已渗透到各行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国家金融支柱的银行也应借鉴这种思维,创建“金融+”概念,银行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等优势,借助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房产、汽车、教育、零售、医疗等全能服务。利用高科技技术,构建一个完善的数字生态系统,银行能够将现有服务合作伙伴与其他重要的机构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公平的价值分享机制,打造出类拔萃的全时银行,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银行财务论文例10

(一)资产业务方面

从玉溪辖区看,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为保险类金融机构,资金比较充裕,政策调整前后,辖区无一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提出过贷款申请,这也是玉溪辖区商业银行拆放给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政策调整前后均为零的原因。但从全国看,辖区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货币市场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融出了资金。如,2015年2月末,玉溪辖区2家全国货币市场成员通过逆回购方式向证券期货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融出资金余额21.29亿元,加权平均利率5.54%,资金归属于“买入返售资产”统计科目。

(二)负债业务方面

1.资金价格是影响商业银行拓展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业务的关键因素。在一般性存款利率受管控,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商业银行款项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虽然暂时不用缴存存款准备金,但相比一般性存款而言,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可以自行约定存款利率,在商业银行存款成本偏高,玉溪辖区23家商业银行中仅5家机构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从测算看,以2014年末农村合作银行吸收6月期1亿元的个人存款为例,利率为3.03%,需缴存14%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资金收益率为1.62%),其余部分收益率至少要3.30%才能覆盖资本成本,即每吸收1亿元3.03%的个人存款成本,可以吸收0.86亿利率为3.30%的同业存款,2014年全年6月期日均Shibor利率为4.86%,吸收同业存款比吸收基准利率定价存款实际成本高156个bp。在实际操作中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还要抬高存款利率,意味着尽管考虑了同业的不缴准优势,成本仍然偏高。2.信贷规模调控是影响商业银行拓展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业务的暂时性因素。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央行实施信贷规模调控,2015年2月末,玉溪市总体存贷比为66.8%,12家地方法人机构(2家村镇银行除外,因其开业5年内不受存贷比监管约束)中最高为67.5%,离75%的监管红线尚有距离,在目前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金融体系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银行的信贷投放也更加谨慎,暂不需吸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来降低存贷比。

(三)经营业绩方面

此次存贷款口径的调整,近期来看,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暂时不需缴存准备金,将释放一定的流动性,同时因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仅为1.62%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收益空间,商业银行吸收活跃在同业市场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资金为各项存款,将丰富商业银行的负债资金来源,对由于货币基金等的快速发展,一般性存款科目搬家,造成的银行存贷比压力有缓解作用,能降低银行业的存贷比,潜在提高放贷额度,可以增加银行的资产收益。中长期来看,将提升以市场化利率定价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在银行负债的占比,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成本变化,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平稳过渡。

二、相关建议

(一)监管部门方面

1.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若按照一般性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缴存准备金,会造成银行业流动性趋紧,降低银行资产盈利水平,因此,建议未来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3个点进行对冲。同时根据不同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结合流动性等指标,对商业银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实施动态调整。

2.随着投资渠道的多样化,未来储蓄存款的增速还将放缓,商业银行将拓展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负债业务,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信贷规模调控,将间接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建议银监部门放松存贷比指标的管控,央行适度增加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现行人民银行定向调控支持“三农”、支小业务的政策,以及银监存贷比监管时剔除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定向优惠政策继续保持不变。

(二)商业银行方面

1.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优化配置灵活多样的资产结构,加强提高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不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增加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指标的测算,提前应对或将上调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市场流动性趋紧风险。

银行财务论文例11

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而导致商业银行损失的可能性。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从国内20家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看,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占比达77%。因此,信用风险也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2013年上市银行贷款质量出现下滑,截至年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4850亿元,较2012年末增加794亿元,增幅高达19.6%;不良贷款率为0.97%,较2012年末上升5个基点,其中农行、交行和中信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22%、1.05%和1.03%,均在1%以上。步入2014年,银行资产质量依然面临较大挑战,三季度末15家上市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双升”,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与招行、中信、光大、民生等9家银行不良率在1%以上,其余的兴业、平安、浦发、华夏4家股份行的不良率徘徊在0.95%~1%的区间中,其中房地产、融资平台、造船、煤炭、钢贸铜贸等大宗商品贸易成为不良贷款高发领域。

1.2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外生性的风险相比,从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来看,主要由内部因素引发。现代银行机构越来越庞大,它们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业务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还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过去一二十年里,这方面已经有许多惨痛的教训。巴林银行作为一家百年银行,由于外汇交易员里森违规操作,最后以1英镑的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教训十分深刻。

1.3市场风险

利率和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存在着的两种主要市场风险。2014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包括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在内的主要风险因子,波动更为剧烈。从利率来看,未来美联储量化宽松(QE)政策的调整,将对市场形成较大影响,美元利率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商品市场将在震荡中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国内利率市场化加速,资金流动性紧张趋于常态化。2013年7月以来,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限制,存款利率开放已提上日程,对银行的定价能力、运营成本等形成严峻考验,国内银行业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从汇率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正稳步推进,加大了双向浮动的波幅,再加上商业银行涉足金融衍生产品的日益加深,汇率的波动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大量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对银行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全球资产配置能力、全面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1.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当一家银行缺乏流动性时,它就不能依靠负债增长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银行倒闭。商业银行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随时持有的、用于支付需要的流动资产只占负债总额的很小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大量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债权,如出现大量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2013年6月份,中国银行体系出现多年罕见的“钱荒”,6月银行间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度飙升到13.44%,同年12月又再次发生“钱紧”,社会资金状况整体偏紧。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导致银行发生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纳如下三个方面。

2.1经济延续下行态势,加快信贷风险蔓延

银行是一个顺周期的行业,在经济向好时,银行大力投放,一些问题和矛盾可能被掩盖了,但是暗礁一直存在。自2012年一季度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连续11个季度反弹。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金融风险“水落石出”,从全国银行看,信贷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贷款高发区域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散;重大风险暴露时有发生,因经营恶化、资金链断裂等引发的老板跑路、外部骗贷、挪用资金、非法集资等案件频发,有迹象表明当前经济及金融领域存在风险正在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扩散的动向,具体表现为小企业客户风险向大中型蔓延、民营企业风险向国有企业蔓延、高风险产品风险向低风险产品蔓延。

2.2市场竞争加剧,考验银行经营风险能力

银行竞争日趋白热化,并引发恶性价格战、降低准入标准、放松监控管理等现象,既挤压银行利润空间,也扩大了风险敞口。同时,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不仅在客户融资等传统领域,而且在投资理财、资产管理等新兴领域与银行争抢客户和业务,其发展势头迅猛,增速远超过银行业。2012年,证券和保险公司合计融资约1.68万亿元,达到十年前的8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量非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大力拓展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销售基金、保险、理财产品,开展小额贷款、信用支付“(虚拟信用卡”)、P2P贷款、众筹融资等,如互联网金融产品异军突起,跨界进入金融领域,蚕食银行固有的市场份额,将市场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扩展,特别是对银行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存款产生巨大冲击。从不久前的2014年上市银行三季报中可以看出,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今年半年报时的77.13万亿元,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以上,是15年来银行存款规模首次季度下降。

2.3操作风险管理基础依然薄弱,员工行为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银行风险的背后,往往与操作风险紧密相连,从银行业发生的重大风险事项成因分析,部分是外部环境和客观原因造成,但更多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到位、操作不合规、存在违规违纪现象,可以说是十案十违章。同时,由于银行工作的特殊性,银行员工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联系广泛,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刺激和诱惑。分析银行系统暴露的一些案件和重大风险事件的原因,有一些银行员工参与非法的或大额的活动,有员工经商办企业、账外经营或设立“小金库”;有违反不相容岗位管理规定混岗操作的;有违规代客办理业务或代客保管重要物品的;有利用本人或本人控制的账户归集或过渡资金的;有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的;有违规收受客户回扣的;侵害银行资金安全,导致操作风险损失。

3加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3.1高度重视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实现持续稳定盈利带来的挑战,防范信贷风险

要研究经济的走势规律,未雨绸缪,加强对区域经济形势的判断,加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严密关注信贷风险变化趋势,特别关注与经济周期变化密切相关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要加强对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在单个客户上,要分析行业与客户的关系,分析客户的竞争力、成本控制等情况,掌握实质性风险点。一是要了解好客户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难题,要着力强化真实性管理,严格执行实地走访制度,防范道德风险;在调查、评估、审批过程中,积极关注贷款企业“一流三品三度”“(一流”即现金流量,掌握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三品”即人品、产品、押品“;三度”,即关注忠诚度、贡献度、产品覆盖度)。二是要加强对客户的评价,通过对客户财务、经济、管理等基本面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风险;对主业不清、不务正业、盲目扩张、脱离实体经济、钻营取巧、行为不端、诚信度差、管理混乱的一些企业,要高度警惕,敬而远之。三是加强贷后监测,克服“重贷轻管”“、重贷前轻贷后”等不良倾向,切实加强信贷经营管理,在贷前调查、信用评级、项目评估、信贷审批、抵押落实、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严格把关,着重抓好贷前、贷中、贷后三大环节关键风险点。

3.2重视操作风险防控,确保规范发展

操作风险防控要努力形成“不想违、不能违、不敢违”的良性局面。一是加强职业操守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常说常讲,让员工从思想深处树立“不想违”的意识。二是及时重检和更新制度,结合产品、流程变化,及时重检和调整与业务不相容岗位(职责),形成“不能违”的制度约束。三是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控检查,经常性开展员工行为排查,尤其是对有经商办企业行为的员工,有、大量购买等不良嗜好的员工,支出与收入严重不相匹配的员工,八小时外社会交往复杂、朋友圈鱼龙混杂的员工,要加强重点关注和风险排查,发现问题苗头的要果断调离重要岗位,采取风险隔离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管理松弛、违章违纪突出的单位,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加大违规问责力度,使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惩处成为高悬头顶的“利剑”,形成“不敢违”的震慑力。

3.3加大金融创新,提高业务收入的多元化

如果以市值、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衡量,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但为什么尚不敢说我们是一流商业银行,可能在诸如效率、创新、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偏低,2013年国内20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19.4%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大银行一般在40%~50%。中间业务相对资产业务具有“三低”特性,是“低资本成本、低资金成本、低风险成本”的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存贷利差将逐渐缩小,银行在盈利模式上,要从以利差收入为主向利差和非利差收入并重转变,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提高非利差收入的总量和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