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3:23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以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目的,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理念,强化师德素养,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学校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完善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次全方位的师德评议机制,引导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现我校提出的以师德提升人格魅力,提升育人水平的目标,在全校教职工中形成“诚信奉献、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风尚。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使我校教师成为执行公民道德的楷模。

三、主要措施:

1、健全师德教育、考核领导小组。建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各部门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师德教育考核领导小组,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师德建设、评价、考核小组”,对教师师德进行全方位考核,搭建学校与家长、学生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家长、学生对我校教师师德的意见、建议,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设立意见箱、校长信箱,“师德师风监督电话”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学校还将通过家访、电话询访、家长会、学生家长问卷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及时检查学校教职工的师德表现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醒,推进师德教育的全面开展。

2、搞好动员,加强教职工学习。“三八”节期间开好师德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颁布的《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新课改的理论;政治、法律学习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认真对照检查,把学习成果自觉纳入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业务学习要记好学习笔记,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成长,随时做好迎检准备。学校今年将向全校教师征集师德教育论文,以此来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

3、开展主题活动,助推师德教育取得成效。开展以“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每个教职工要在岗位上亮出精彩,党员要争创“党员示范岗”,教师要争创“教师先锋号”,每个教研组、年级组要团结协作,争创“教育服务品牌”。适时在教师中开展“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大讨论和演讲比赛,教师节期间举行全校教师宣誓仪式,听取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等活动。

4、完善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除大力宣传外,将予以表彰奖励,并积极向上级推荐表彰。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青年教师、教师先锋号先进个人、先进年级组、先进教研组、先进集备组、文明办公室等奖项。推荐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业拔尖人才等。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2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针对现实中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弊端,您是如何“对症下药”的?

程晓晖:2008年起,我县教育局就大力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优秀班集体建设,开始了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研究工作。

我们认为,开展优秀班集体建设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强调,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国家出台的文件也充分强调了加强中小学班集体建设和不断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开展创优工作,对落实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理念的落实,保障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我们请中国教育学会全国班主任研究工作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教科院的专家前来指导,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在认真研究班集体建设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各地班集体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组织策略,结合武义县中小学班集体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提出了“分析班情,明确目标;清晰理念,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培育集体;单元评价,评估水平;循环推进,提炼精神;考核验收,总结表彰”的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推进路径与操作系统模式。

我们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创优氛围,争取85%以上的班级达到合格的创优要求,每年有25-30%的班级成为校级优秀班集体,10-15%的班级成为县级优秀班集体。通过创优活动,实现全县中小学的校风校纪建设更上一个台阶,校园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层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您觉得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并请介绍一下是如何化解的。

程晓晖: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之初,的确有一些学校曾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是否会增加教师负担甚至影响教学?打破既有的班级成熟管理模式,是否会得不偿失?等等。针对这样的实际,我县分别在下杨中学和武川小学召开了中学段和小学段的创优工作推进会。下杨中学从1998年开始创优工作实践,十多年来,校长换了几任,但这项工作从未间断。该校从一所新撤并的农村学校,发展为我县农村学校的“领头羊”。在学校教师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学校管理有序、教学成绩稳步提升、班主任的带班能力受到各界充分肯定。武川小学是2008年新创办的一所县城小学,生源主要在农村,该校在创办第二年就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工作,现在,创优工作已经融入学校管理工作和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学校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特色明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师生充分感受到了“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推进会上,两所学校的介绍引发其他学校的深刻反思,一些学校立刻行动,着手谋划学校创优工作的开展。

为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学校的激励和引领作用,我们因势利导,在综合考虑学校基础和自身意愿的前提下,首先选取9所学校成立了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研究会,作为区域推进创优工作的第一梯队。其次,我们根据地域因素,努力培育第二梯队,并通过他们的探索,研究创优工作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适应性。第三是通过第一、二梯队的发展,引导和带动其他学校创优工作的开展。

首批9所学校成为武义县优秀班集体建设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研究会成立后,一方面共同参与各地举办的班集体建设研讨活动,另一方面经常开展内部创优工作的研讨。研讨活动由常务理事单位轮流召集,并以主题讨论、方案交流、案例展示、教师论坛等形式,及时总结各校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在促进成员学校创优工作开展的同时,也为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011年12月,研究会扩容,其他8所学校成为研究会理事单位,这是典型激励的成果,同时也为其他学校的创优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在学校创优工作中,我们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班级和典型班主任的激励与示范作用。在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过程中,实行了学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领导蹲点班级,与相关教师一起分析讨论班情,制定科学的班集体发展目标和个性班级文化发展方向,研究具体创优活动的开展以及创优活动的评价工作,迅速把学校的创优工作方案落实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并在校内树立了创优工作典型班级,明确了创优工作方法,激励了其他班级创优工作开展。

学校还非常重视典型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实验小学在创优工作中实行了“首席班主任制”,借鉴名师工作室的模式,由“首席班主任”引领年级内其他班级开展创优工作。下杨中学建立班主任工作室,为班主任开展创优工作交流提供了平台。武川小学开设“幸福班主任论坛”,提供专门的场地,定时、定点开展创优工作交流活动。有的还不定期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到学校讲课,推进了典型创优经验在更大范围内的辐射。

: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出新要求。经了解,武义县在打造专业的德育队伍方面做出诸多努力。请您谈谈武义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程晓晖:在推行优秀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关键。我们坚持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师德建设年、师德规范年、师德提高年、师德深化年等一系列活动,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出台《武义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意见(试行)》,分类、分层、分岗,有计划、有目的开展5年一轮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注重研训结合,追求实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位于全市前列。我们十分重视班主任专业成长培训组织和班主任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指导与执行能力的培养工作。

我们在浙江省范围内率先出台了第一个县级班主任专业发展目标要求指导性文件,并提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理解”“专业知识”“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核心能力”“专业品格”等四个班主任专业发展基本模块,对全县班主任培训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与任务。为了稳定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水平提高,我们率先将班主任管理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与考核的常规管理系统,提出评选优秀班集体建设带头人和名班主任的工作制机,积极探索稳定和促进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有效途径。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良性投入,再好的教育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请您谈一谈武义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进程中取得了哪些独具本地特色的成果?

程晓晖:家校合作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为此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两项工作抓好了,我们的教育品质就能进一步提升。各校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一些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培训活动。壶山小学、邵宅小学在这方面做得较为突出,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县内推广。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注入家庭教育中,引导家长更加科学、智慧地教育孩子,家长反响强烈。很多学校紧密结合亲子实践活动,布置亲子“悦读”作业,注重亲子实践活动和兴趣培养。教育局和教育工会还联合组织开展了“感恩亲情,共同成长”征文活动,各校全面发动学生、家长和教师参加了活动,进一步推动感恩教育,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

:回顾武义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您觉得还有哪些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

程晓晖:在区域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积极挖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拓展优秀班集体建设工作的内涵。我们在推进优秀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点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

重视和倡导了传统文化与亲情教育,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传统文化与热爱自然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规则与秩序教育,传统文化与集体主义价值观、荣辱观的教育,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与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的教育,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公正、平等、民主的普世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3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创建现代化示范性中专学校,打造精品职教名校为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全体教职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推进我校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

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三、活动组织领导

1.成立师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宣传动员

师德教育活动的通知及宣传提纲,利用板报、网络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学校网站开设师德建设专栏,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推荐师德建设学习材料。

四、活动内容和要求

(一)活动内容

1.安排职业道德专题讲座,观看录像《教师礼仪》。

2.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作师德教育专题报告。

3.采集本校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事迹资料;以学校主要领导、教师为主要采访对象,谈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希望以及教师本人最崇尚的师德名言或如何做好教师的想法。

4.开展专题讨论。以科室及教研组为单位,以“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终身学习与师魂铸造”及“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为题,组织开展座谈、讨论,使每个教师都能明确完善自我的目标,制定履行职责的措施,站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前沿,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肩负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艰巨任务。管理人员也要结合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

5.征集师德教育优秀案例、论文。活动开展期间,向教职工征集优秀案例和师德建设论文,编辑湛江财贸学校师德建设优秀论文(案例)集。将优秀论文推荐上报。

6.制定师德先进评选条件,进行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

(二)活动要求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教育发展,师德为先。全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我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贯彻实施学校党委提出的“创建现代化示范性中专学校,打造精品职教名校”目标的重大举措。通过此项活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增强整体合力,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4

DOI:10.15938/ki.iper.2017.01.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79-04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以分析和处理道德现象、指导自我道德行为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价值心理,是促进大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也重点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精神涵养,其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因此,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激,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相融合起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道德文化传承,才使我国关于人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先天优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底蕴与涵养。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提供优秀资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等醒世箴言,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的认同;深入挖掘“法者,天下之仪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等卓越思想,彰显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社会价值理念;通过挖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修身自律思想,提升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感悟与认同。通过“古今对话”、“古为今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各国共同遵循的世界价值。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路径参考。纵观历史,我国历朝历代对人的教育形式主要包含三种教育,即国家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古代国家教育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以及“治人”之学问;而从古至今的家庭教育则更侧重于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孝悌”等伦理道德的灌输;社会教育主要采取道德教化的形式,依托道德舆论、道德环境以及道德风气的熏陶加强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这三种教育对当今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价值的发展输送精神养料。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的作用及价值,倡导人应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彰显自我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主要包含对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引领。“精忠报国”、“治国齐家”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利益价值的尊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关于奉献社会的千古名言体现了传统对社会价值的精神引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关于个人自律、修身的忠告则彰显了个人层面对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犹如“黏合剂”,可以强化和“粘合”当代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共性”和“文化基因”,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相对一致的道德价值观;促使当代大学生在参与世界竞争时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光芒,不因外界消极力量的干扰而放松自我修为和道德追求。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社会重构与深刻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我国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较大改变,大学生所处的道德环境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特征。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行出现一定偏差,其价值追求、价值取向表现出令人担忧的问题与倾向。

1.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道德责任意识淡漠。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其他成员道德责任冷漠,同情怜悯之心寡淡,不能推己及人,甚至更视“乐于助人”为一种“道德绑架”,不能理解和不认同见义勇为的做法。再如部分大学生离家求学迷失在大千世界却忽略父母的挂念,对家庭培育缺少感恩,表现出对家庭关系的道德冷漠。另有部分大学生缺少诚信意识,欺骗国家助学贷款拒不归还,肆意操作网络借贷平台,使身边的亲友利益受到损害等等。第二,重个人利益而轻集体与他人利益。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个人利益而罔顾原则,在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满足个人私欲。例如2015年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因违法盗猎部级保护动物燕隼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一案例虽是个案,却可看出个别大学生为谋取私利而不顾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漠视国家公共安全,表现出了该生道德的失守。第三,缺乏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许多学生没有把诚实守信作为安身立命的戒律而随意践踏。例如,部分学生为了扩大个人自媒体影响力不惜造谣、传谣,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急于散播不良舆论,夸大和歪曲事实,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个别学生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尊严,为了满足自己虚荣不惜走向违法之路。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缺少道德自律和自我反思,反映出大学生道德约束和自控能力的薄弱。

2.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变化。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收获成果的阶段,成长于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的时代,外来文化的涌入在改变我国民众价值观念的同时,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价值标准朝着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社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地域差距、教育不公、等等,社会舆论的利益至上、一夜暴富等宣传诱导至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理想受到质疑,道德标准产生动摇,继而出现了道德价值观让位于个人利益的错误思想。

第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实效性不足。多年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道德教育始终是我国整体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青年的成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较少接受系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而在大学阶段一些高校更加侧重专业教学和注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价值观教育往往仅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中,缺乏全员和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养成,高校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内容、方法及途径亟待创新与提升。

第三,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学生整体教育中的关键一h。然而,伴随着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的重构,大学生家庭成员的道德价值观也出现了嬗变。有的父母忽视家庭道德价值观教育,不能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家风失范不仅不能以身作则,而且带头败坏社会公德。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内涵不足,致使大学生缺少常态化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熏陶,这也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四,大学生自身道德价值观学习意识不强。目前来看,知行不一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的显著特点,我国新生代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和偏差,即道德认知失衡。”[2]部分大学生缺少自觉接受和汲取道德价值观的意识,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价值营养,不能从世界角度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由于盲目崇拜和追捧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中缺少民族情怀、理想信念;缺乏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等高远志向和精神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道德学习、道德自律、道德升华意识不强,致使自我道德价值观随波逐流,出现了道德价值取向的迷失、道德价值追求不足。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文化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和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宝贵涵养,为此,应整合社会、学校、新媒体、家庭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五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之中,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1.学校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系统性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找准我国历代圣贤及诸子百家关于对事物本质和社会运行规律的探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契合点、共生点。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其深刻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第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崇信尚德、孝悌仁爱、德法结合等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中,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及民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水平。同时,应深入挖掘高校每门专业课程中的道德资源,引导大学生在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实践中践行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格自律、遵纪守法的品质。

2.社会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主流文化风尚

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渗透性和隐蔽性。通过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大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逐步向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靠近。首先,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基础。强调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3]。为此,应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道德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持续净化社会道德环境。其次,公益事业社会组织应发挥作用。各地博物馆、历史陈列馆、慈善机构以及社区等组织单位,应该积极肩负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社会责任,自觉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公益与志愿服务等,为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条件。再次,发挥企业优势弘扬道德文化。大型知名企业如海尔、华为等企业,在为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国际荣誉的同时,应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传播到世界文化中去,在有形和无形中向青年、社会及世界传递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3.新媒体教育:依托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净化网络空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文化,为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的传播与发展。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的应用者90%是青年学生。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恭礼让、严于律己”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养成文明使用新媒体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二是开展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通过新传媒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律意识。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播积极健康文化的责任,做网络新媒体的“卫士”;学会在新媒体活动中修身和克己,在利用新媒体过程中诚实守信,不造谣、不传谣,自觉净化空间维护稳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与国度的“播种者”。

4.家庭教育:重视和优化家庭道德价值观培育

曾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4]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依存,这种情感的“根”深植于家庭生活当中,为家庭教育提供着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指引。第一,家长的以身示范。作为学生的父母应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提取道德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见习、对孝悌仁爱的亲躬与传承,必然耳濡目染影响与传递子女。家长道德行为的示范引导,对子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家风的塑造。家长要通过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实践,提高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义利观。通过塑造良好的家风、家训,营造浓郁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知行统一。第三,“修剪”大学生的行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思想变化和行为举止,告诫子女“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净化思想,矫正自我道德价值观。家长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刚直不阿”的思想精髓,使进大学生修身自律,崇德向善。

5.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道德主体能动性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层次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以善为目的的意向性道德抉择。”[5]引导大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其一,大学生应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习、提炼和转化传统道德文化的能力。其二,大学生要丰富和厚植自我道德素养,用优秀传统文化涵B自我的道德世界,躬行践履,锻造品质,自觉在社会实践中弘扬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其三,大学生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读,萃取文化精华,提升道德认知,实现知行一致。其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践行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自觉。大学生应做到友爱同学,挂怀亲人,感恩师长,用自己的言行兑现道德价值承诺,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检验自我,将自我道德价值观外化为道德实践;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增强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以自身道德力量和道德能力彰显中华文化的风格与气派。

参考文献

[1] 陈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09-22(7).

[2] 黄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论析[J].教育评论,2014(5):94.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5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教育对象接触得越早,所受的影响就越深刻,小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优秀文化,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糟粕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改良。在此基础上,知识学习、情感培养、道德塑造等都要循序渐进。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素材选择到融合方式,侧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引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让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和历史发展等,进一步扩展到现代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诚实礼貌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如学习写毛笔字,学习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

二、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着手,从而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文学科教学中

由于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小学教学工作主要在教室内展开,课堂教学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会消耗掉小学生大量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智育和德育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过度地关注知识传播和技能掌握,客观上强调“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人文理念的传承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开展各科教学工作,既可以规避德育和智育不协调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填鸭式”教学方法带来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基于课堂教学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侧重于人文学科的应用,如思想品德、社会、历史、语文等学科,它们在知识主线、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便于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

(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校内活动

当前,教师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解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不足,知识体系也不丰富,很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尤其对民族大义、高尚道德等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与生活脱节,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性”。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活”在生活之中,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开展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量让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绘画、书法、茶道、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三)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校外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走出校园,将校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在家贯穿“孝悌”教育,让小学生懂得谦让、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当前小学教育机制相配合。选取教育内容时,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海霞 赵雪芹 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6

[作者简介]于洪霜(1979-),女,辽宁丹东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何瑞麟(1940-),男,广东广州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广州51066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45-01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其目标就是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这一要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道德要求。所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思想观念的发展趋势其负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享乐拜金思想严重、是非观念混乱、诚信意识淡薄、审美情趣低俗等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较为富裕的时代,如忽视对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长此下去,将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最终导致本民族的衰落。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没有理想信念,对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知道的较少,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仁、义、礼、智、信”的了解非常肤浅。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里的渗透,加强在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刻不容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内容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弘扬仁义礼智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将仁义礼智信加以现代化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在思政课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加强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强调道德自觉和追求理想人格。孔子崇尚“仁爱”,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和为贵”,这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对于个人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塑造、社会和谐的构建都具有普遍长久的价值和意义。“仁者爱人”的“仁”,“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义”,“不学礼,无以立”的“礼”,“是非之心,智也”的“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信”,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的发展过程中,构筑了中华伦理道德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因素。这些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要求和标准都是一致的,更应该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发展中,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之根。正确认识并弘扬仁义礼智信是正确认识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弘扬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弘扬它,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复苏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与发扬。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本身,更是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所以,仁义礼智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矛盾的精神化解剂,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形式

1.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前高校的思政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廉洁修身”六门课程,且上述课程为本科层次的必修课程,而高职高专层次的则不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建设可以增设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选修课程,通过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爱和学习诉求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可以开设“论语”“弟子规”“道德经”“荀子”等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2.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独具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思想文化体系。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也是具有强大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和道德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人格完善。根据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重点结合内容,落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民族利益及“仁爱”的人际和谐,注重道德践履的修身养性,突出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价值中经世致用的精神。

3.利用实践教学,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对学生往往起到的是“知”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到知行统一,就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教育效果。因此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应该广泛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结合我国传统节日、爱国纪念日等具有传统文化纪念及传承的事件,以及社会公益活动,构建学生的实践参与机制。以“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为目标,全面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践行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态度与道德精神,并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就如同我们的肤色一样不能轻易改变,它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决不能轻易抛弃几千年的文化。尤其是那些汲取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更应该在新时期给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国灿烂的文化在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它对中国历史前进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这更能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性”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7

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现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4年3月26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8

在教学与教改实验中,她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积极积累教学经验并及时总结,先后有多篇学术于《山东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专业刊物。参与《小学生作文教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生古诗诵读》《新课程教学方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研究》《<品德与社会>综合能力训练》等近三十部教材、教学参考书、学生用书的编写工作。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9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下转第41页)(上接第7页)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10

管理学校,率先垂范

在学校管理中,他要求班子成员“以先进理念、精湛业务带动人,以文明仪表影响人,以朴实作风、高尚人格感染人,以一流水平、严格管理协调人,以和谐态度对待人,以博怀爱护人,以团结协作、务实奉献赢得人”,先后在路岭、杨城等校推行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人文网络管理模式和安全责任制,总结的《谈校长的管理艺术》(刊于《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一文获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论坛大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二等奖。文中介绍了他的深刻体会:“一个人当了校长,不管任期多长,从你上任那一天开始就把自己与学校紧紧地连在一起,与学校共命运、共荣辱、共苦乐。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吃亏的思想准备,受委屈的度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前后走过的梧桐、路岭、杨城等校的建校活动中,他同师生一起抱砖块、垫校园、铺路面、漆门窗、修桌椅、粉刷墙壁、植树种花、美化校园等。2006年组织调他到上肖乡路岭小学任校长后,面对学校无操场的现状,他带领师生顶着烈日利用三周时间清理旧窑洞瓦砾土400多方,开出了长100米、宽60米的操场,既解决了学生活动场地,又为学校节约推土平地资金达1000多元。为了解决教师的吃饭问题,他同村上领导多次协商,从而使村上将占用多年的库房还给学校,办起了师生灶,给在校吃饭的学生供应开水。

2007年秋季,组织安排他到杨城小学任校长,面对该校危改工程刚刚结束,学校欠帐大的情况,他主动给学校借一万元,一部分用于正常教学开支,另一部分为16间教师宿舍吊顶、维修灶房、厕所、布置文化长廊所用。

2008年杨城小学教师翟宏伟、李会锋两位同志的母亲住院做手术、教师苟通海住院治疗,他都利用双休日组织教师前去看望,并且带头为请假同志代课代班,从而使全体教师团结和谐、一心一意为学校工作。在当年全乡综合评价中该校由原来的第15名上升为第3名,全年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受到当地党组织、干部、群众的好评。

同年5月12日发生地震后,他没有急着回家,即刻从上肖学区开会现场赶回学校,查看灾情,组织安排学生。直到15日下午他才回家,发现自家的箍窑多处出现裂缝,厕所倒塌。随后的几个月他先后组织师生为灾区捐款、写慰问信、进行防震演练。

在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26年里,他始终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的孩子,既当严师,又当慈母。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的《新理念下的赏识与批评》、《新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等获庆阳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奖。2005年他带的梧桐小学五年级有个学生孙国庆(留守儿童),母亲出走,父亲打工,和年过花甲的奶奶相依为命。这孩子确实命苦,既是学生,又是唯一能安排家务的孩子,白天既要上学,又要干家里的农活,生活十分艰难,时常有迟到、旷课现象,不交作业。面对这一情况,他多次找该生谈心,送给他计算器、水笔、本子、衣服等,并动员邻居的同学帮助做家务,从而使孙国庆安心学习,坚持到校,学业成绩不断上升,后来进入中学读书。

2008年3月,他同杨城小学五年级学生苟中锋形成资助对象,从各方面关心、照顾,并送给他图书、钢笔等学习用品,从而使该生在全乡五年级数学统考中获得100分,被学校树立为学习标兵。

教书育人,堪为表率

从教32年来,他一直把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主攻方向,在学习吸取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实施的《六环节榜样示范教学法》已于1996年在全县推广交流,并在《中华教育文丛》等书刊上介绍。用此法他先后在县、乡上公开课、示范课达20多节次,深得领导、师生的好评。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深深地知道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要在整个日常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把枯燥单调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课堂生活与孩子们的共鸣,和谐交往。因而每节课他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课程资源的同时,都给了学生自我参与、展示、成才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他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他采用小组得分、优秀辅导者、小老师、奇思妙想等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后进生转化率高,教学成绩显著。近两年他结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提炼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三字歌”》一课分别荣获全国、县、乡优质课一等奖。

面对新课程,他倡导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一文2011年获全国课程改革十年成果大赛一等奖。2012年他以《小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研究》为题,组织梧桐小学、北庄小学10位老师申报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于去年5月结题通过鉴定并获二等奖。因而连续多年的教学成绩在全乡综合评价中一直居于前列。在2002年全县毕业班数学竞赛中他荣获全县学科优秀指导教师,在近几年的学科竞赛中,所在梧桐小学、路岭小学、怀镇小学分别获全乡一等奖。

对于长方形画法他结合平时教学以《这种画法应改一改》(刊于《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为题挑战教材,改革教材,此法获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对于名数改写,他同学生边实践边总结的《对名数改写解题方法的研究》刊于《中国教育科学》(2014年第4期)。

对于备课,他提出《备课要为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服务》,所设计的《“两数相差多少应用题”目标教案》和《在情景体验中学数学、用数学》等获省市小学课堂教学优秀教案奖,《浅谈制订教学目标的要素、原则》获全国目标教学论文二等奖。

他认为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画图能力、设计能力等的一方天地,为此,他全面推广理科作业采用100+A(或B、C、D。两者代表两个不同目标,故不求和)制及加注鼓励性评语“可传阅”的梯度评价法,调动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特长。在批改作业时不仅仅要求打个“√”或“×”号,而是精批细改。诸如在《谈数学作业的批改》(刊于《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5期,获全国中小教育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文叙述的“提示一个过程,填一个单位,画一个符号,给一个评价”四个方面,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赏和采纳。2011年他以《也谈“作业积分”的魅力》为题,将自己多年在数学作业评价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为三点:设立光荣榜、作业评价、月总结,后来刊登在《中小学数学》2011年第12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2006年下半年,他在路岭小学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编辑整理的《路岭小学学生八荣八耻》(刊于《镇原教育》),学生人人朗诵,个个带头执行。总结的《谈对小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二等奖)一文从多个方面例证了对学生进行了荣辱观教育的方法。整理推行的《路岭小学学生行为指南》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又潜移默化了家长、教师的行为。2007年秋季他在杨城小学推行的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弯腰工程、技能工程等活动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008年2月在全乡率先推行的《小学生礼仪教育三字歌》及一套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给学生做人、学习、奋进指明了方向。结合这些活动总结的《实施礼仪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实施礼仪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及《杨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分别在前几年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活动都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学生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管理、亲身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技能。2008年10月杨城小学四年级学生刘进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拾到人民币100元和银联卡等物,主动交给学校,请求寻找失主。为此,学校在校园广播和黑板报上宣传了该生的事迹,并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树立刘进龙为“拾金不昧好少年”,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并在校外多处地方张贴“寻找失主”告示,受到社会各界和失主的好评。2009年6月该校五年级学生苟瑞和苟娅宁两位同学在来校路上拾到价值两千多元的手机一部,送到学校寻找失主,得到失主的当面重谢。因而学校获全乡综合评比先进集体和全国德育创新先进学校。2011年6月他主持研究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立项A类课题《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圆满结题,并于2012年荣获部级重点立项课题一等奖。

分级培训,全面提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镇原县将对社请教师进行转正,需要考试。为此,陈宝元同志被推选为合格的辅导教师。每年寒署假他均为民办教师上课、辅导,从而有50多人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被转正录用。2001年根据县教研室安排,他在全县教改研讨会上做了《恰当选题是教学论文撰写的关键》的经验介绍,带动了全县各级学校的教师。

2004年元月份,他参加了全省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交流了《应用题“两线符号”分析法》。通过交流学习,使他认识到了农村课改的重要性,于是自费购置了有关课改方面的书籍和光碟,认真分析研究。返校后,先后在梧桐小学做课改报告4次,下发辅导材料100多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上示范课6节,下发教案60多份,引起了师生的共鸣。随后实行大课间,开设兴趣活动课。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措施、方法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且先后调研形成了《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创新人才》课题(通过甘肃省科研成果鉴定)。当年就课改为镇原县的上肖乡、泾川县的荔堡镇等乡镇中小学赠送合作学习辅导材料1000多份,给教师做专题报告、上示范课等20多场次,指导性听课60多节次。前几年假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就课改给全乡教师先后做辅导讲座6次,深得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其业绩先后在《小学教学》(2000年第12期封二)“教坛新秀”和大型书刊《时代足迹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及百度、豆丁、中华文本库等网上报道。

对于青年教师,他进行重点培养,蒋李明、孙建明、杜敏等50多人的论文或教学设计见于省级以上书刊或获县级以上奖,苟怀军、王权龙、陈静等人的课题在全国获一等奖,陈春社被评为甘肃省农村乡镇骨干教师,苟怀军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教师,董等红荣获全国小学英语学科优秀教师,朱晓荣等获庆阳市优秀教师,孙剑青获全县优秀校长,孙丽娟等18人获镇原县教学能手、优质课一、二等奖,马顺钰、畅志琴等16人获镇原县六年级质量检测优秀科任教师,刘志红等承担过县乡示范课、公开课50多节,有20多人晋升为小教高级。学生许少华、路倩、陈娅娟等30多人获全市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陈广儒等20多名学生获全县数学竞赛奖。2004年他辅导梧桐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全省首届“英才杯”作文大赛时获优秀指导奖,有4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2005年全省迎奥运书信文化大赛中他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学生有2人获二、三等奖;2007年辅导杨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参加全省书信大赛时有1人获二等奖、5人获优秀奖。所培养的学生中,张轩丞等进入清华大学就读,刘小刚等70多人在大学任教,景荣洲等300多人在中小学任教。2006年、2008年他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领域先进个人。2010年和2011年他在组织、指导上肖中学、梧桐小学等十多所中小学教师100多人参与第八、九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有8人获全国先进教师,有12人获全国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奖,有1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有78人的德育成果获全国优秀成果一、二等奖,有杨城小学、梧桐小学、净口小学、怀镇小学等获全国“德育工作创新先进学校”,刘拉新等6位校长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校长。2011年他组织、指导的全乡十多所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国十年课程改革成果大赛,有36件作品获一、二等奖,他被评为优秀组织者。2012年他以《小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研究》为题,组织梧桐小学、北庄小学10位老师申报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于,2013年5月结题通过鉴定并获二等奖。所以,他被评为全国教研优秀个人。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例11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