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利期刊论文

水利期刊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4:42

水利期刊论文

水利期刊论文例1

3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3.1论文应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应主题突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精练、逻辑性强。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字。3.2文章应有中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及其工作单位、摘要和关键词;应在篇首页地脚处写明第一作者、通信作者的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另I】、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l)及论文所受基金资助的项目名称、编号。3.3论文题目应能恰当简明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用副标题,不宜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3.4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内容应充实具体,语言精练,突出创新之处,不作自我评价,应避免使用公式或化学结构等。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中文摘要以200〜250字为宜,英文摘要以150〜200个实词为宜。3.5关键词(4〜8个)选词要规范,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中、英文关键词须一一对应。3.6图、表应有自明性,应随文出现,并遵循先文后图的原贝I]。图形应清晰简明,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需注明(尽量使用彩图)。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其内容不应与图形表述重复。3.7中文各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序,且一律左顶格排版。一级标题为1,2,3,……,二级标题为1.1,2.1,3.1,……,三级标题为1丄1,2丄1,3丄1,……3.8数学公式应正确无误。表示同一含义的外文符号、中文名称应保持统一,并应规范使用。所采用的量和单位及符号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中文第1次出现的量的符号应给出其物理含义。对于易混淆的字母、符号,请特别注明。3.9篇末应附上规范的参考文献(10篇以上),并在文中标注相应序号。常用著录格式(常用参考文献类型:期刊文章[J];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标准[S];报告[R];电子文献[EB/OL])。[1]作者名(外文姓前名后).论文篇名[J].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次):起止页码.[2]编著者(外文姓前名后)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作者.题名[C]//文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论文起止页码.[4]作者•学位论文名[D].地名: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作者•报告名[R].收藏地:收藏单位,年份.[6]作者•题名[EB/OL]•(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4投稿约定

水利期刊论文例2

主管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陕西省改水项目办公室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61-1109/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3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水利期刊论文例3

1.科研产出水平基本上反映了科技创新水平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持续开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引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在深空、深海、深地、深蓝以及对地观测卫星、大飞机、导航、新材料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总的来看,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①。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大爆发促进了科研产出的迅猛发展,两者发展速度基本相当。“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显示,中国的科研产出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居榜单第一位。中国有40家科研机构进入全球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科研机构100强,其中24家连续4年增幅超过50%。过去四年来,中国一直是自然指数中科研产出增加最显著的国家,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②我国科技发展日益缩小与美国等国的差距,在某些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

2.科技期刊发展缓慢不能有效服务科技创新与科研创新

与科研论文在国际上令人瞩目的表现相比,作为科技形象“代言人”的科技期刊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相对逊色,具有品牌效应的科技期刊较少,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极不相称,成为我国科技体系中的一个痛点。③我国期刊一直在进步。汤森路透旗下的《期刊引证报告》ISI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是期刊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2017年JCR的《期刊引证报告》中,我国进入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6年的28种提升至38种,超过72%的本土期刊影响因子较2016年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尤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都呈现显著的增长。但是,影响力的提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期刊质量的提升。2014年,中国大陆共有170余种期刊被JCR引证报告收录,中国SSCI期刊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期刊只有3种。2015年,收录有8000种期刊的SCI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被收录的有148种,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只有25种。我国拥有庞大的SCI论文数量,而他国学者引用我国学者的比例却非常低,甚至有近1/4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

二、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不当的科研考核机制,导致大量好稿外流,我国科技期刊被边缘化

当前许多单位和系统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和SSCI论文,与科研评价、科技奖励、职称评定相绑定,受这些政策刺激,我国优秀论文急速投向国际期刊。虽然多年来这种以发表SCI和SSCI论文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一刀切”的做法饱受争议,但在没有找到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替代之前,这种评价方法因其比“人治”更好而沿用至今,形成“唯SCI论文”的固化思维,严重影响了本土期刊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

2.大量撤稿使科研信用形象严重受损过度强调

SCI导致学术畸形、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当受利益驱动、一味追求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时,科研丧失了原本的纯粹性,成为急功近利乃至造假等不端行为的温床,导致科学界的“公地悲剧”一再上演。2017年4月24日,发表在2012年至2015年的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期刊撤下,524名医生造假名单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前的种种造假导致的大批量撤稿重新激起各界的关注。大批量撤稿堪为灾难性的国际丑闻,使我国的学术诚信受到极大影响。

3.的强劲需求招徕掠夺性期刊和多种趋利者

经过十几年自上而下的推动,我国一步步成长为科研大国和“SCI大国”。随着SCI发表数量的不断攀升,部分期刊以学术之名大肆敛财的问题浮出水面,以下的三种情况值得警惕和关注。第一,“掠夺性”期刊目光盯上科研经费。开放存取OA期刊是一种互联网在线出版的学术刊物,由论文作者付费,审核通过后刊发,读者可免费阅读下载,极大满足了论文刊发的需求。近年来,OA期刊、OA论文爆发式增长,同期数量增幅远超传统期刊。但是作者付版面费的模式,使许多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了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他们快速发展OA期刊,尽量多地以收取更多的OA论文处理费,审稿标准通常降为“合理但没有重要意义”,更有些OA期刊和论文造假公司默契合作,审稿流于形式,形成了专门针对我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链条,沦为“掠夺性”期刊,掠夺目标直指我国巨额的科研经费。据统计,2015年我国OA论文中标注的基金资助机构超过7000个,主要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份额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占51%,省市级各类基金约占16%,科技部各类项目约占15%,教育部各类项目约占15%⑥。然而我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更多。第二,国外数据库出版商掠取暴利。我国大量高水平的在国外期刊上,我国科技工作者却不能免费使用这些文献。科技文献信息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条件。为提升我国科研的科技文献保障能力,支持科研的创新发展,我国购买了大量国外重要科技文献数据库,然而数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科研单位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甚至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⑦,所提出的涨价幅度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范围,成为掠取垄断暴利的工具,不断遭到我国业界的呼吁和抗议,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阻碍,同时也造成财政的极大浪费。第三,国外出版集团逆向办刊争抢作者。许多世界性、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相继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到国内拉作者、抢资源、占市场,使得本土科技期刊面临传播逆差的巨大压力,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给科技期刊国际化制造更多障碍。我国与国际科技期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国内科技期刊更加窘迫。

三、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功能作用的路径

1.树立办刊自信,实实在在服务科技与创新科研靠创新取胜,论文靠内容取胜,学术期刊要回归学术的本色,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树立我国良好的学术形象。高质量科研成果由高水平的研究决定,好的科研论文来自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学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成果、方法、经验,方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所创新发展。我国科技期刊要从“量产大国”转向与国际一流期刊看齐,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学术期刊唯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发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做学术的守护者,不异化为金钱所驱动。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外部有利环境因素,同时也是办刊者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坚持努力的结果。我们要想把科技期刊办成在世界上叫好的期刊,就必须持之以恒,敬畏学术,保持学术良心,树立良好信誉,构建有公信力的学术诚信体系,吸引实实在在做研究的学者向其投稿,才能留住国内优秀稿件,吸引国外优秀稿件,真正为我国学科建设服务。

2.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政策要统筹兼顾

一是要着眼长远,在高度重视自办英文期刊的同时,不忽略中文期刊的均衡发展与普遍提升,在尽快推动形成精品期刊群的同时,不忽略促进普通期刊的全面提升。近些年,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支持科技期刊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但历史原因造成我国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期刊不具备盈利能力,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期刊在生存边缘挣扎。除了期刊自身要进行编委与主编的改组、运行机制改制、落实同行评议外,也需要政府加大对科技期刊的资助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目前,我国支持英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力度大于支持中文学术期刊的力度,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连续多年支持英文学术期刊,而专门支持中文期刊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尚未正式启动,实际受益的只有获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和“百杰期刊”的获奖期刊。但我国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不是仅仅靠部分精品学术期刊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要让占据科技期刊多数的、质量评估一般达标期刊都能享受普惠政策,不断进步成长为精品学术期刊,才能补齐我国科技期刊的短板,真正实现提升我国学术期刊服务科技的能力。二是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加强引导,鼓励提倡科研人员在国际和本土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平等对待。科研考核机制也应该对本土科技期刊有倾斜政策,在课题审批、职称晋升等方面加重中文科技期刊的分量,鼓励甚至“法定”国内优秀期刊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地位,如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首发制度、构建人才评定的本土期刊论文倾斜体制、设立科技论文部级奖励制度等,从制度上确保国内科技期刊能在第一时间刊发我国重大、基础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为打造我国国际顶级期刊奠定基础。

3.废除单一评价指标惯例,建立丰富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

水利期刊论文例4

据统计,2016年,我国学者发表的期刊论文数已经接近100万篇,SCI期刊论文也达到30万篇,论文总量稳居世界第一,SCI论文数居世界第二。

于是,在学术界就流传了一种说法,论文还是发国外的好。科研人员在SCI期刊等国外期刊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科研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通过SCI索引对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进行查询和搜索,有利于提升科研水平。

可小编想在这里问一句,国内的期刊真的不如国外的好甚至是权威吗?

曾有一位科研人员认为文章有较好的创新点,写成英文投到国外一家期刊,结果被拒。于是立即改写成中文在国内期刊发表。但在不久,该论文作者在国外一家杂志看到了类似观点的文章。

其实,这样的情况发生不在少数,幸亏这位作者及时改投国内期刊,如果其坚持投国外期刊的话,很可能因审稿时间较长而耽误其创新思想的首发权,而被同行抢得先机,得不偿失。

其实早在20年前,国内科技期刊还是颇具吸引力的。

科研单位的考核项目也没有论文这一项,很多科研人员写论文多数凭兴趣和爱好,如果想在专业领域有进一步提升,有时候会投稿给一些英文期刊,但多数科研人员阅读和发表还是以国内期刊为主。

但后市场越来越现实,一些中文期刊开始以企业的方式运行,把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曾有过急于发论文的学生把不太成熟的成果寄给某国内期刊,很快接受,但收费不低。这类情况屡次发生之后,也就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质量与信誉。

好在目前国家已开始重视国内科技期刊的建设工作,正大力打造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

水利期刊论文例5

[分类号]G250

1 分层的客观性与期刊分层

分层最初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借用了这一名词,创造了社会分层的概念,用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也像地质构造一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层级。“社会分层”一词的起源不甚明了,约在20世纪20、30年代由索罗金、金斯伯格、盖格等开始使用。当代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级的过程与现象。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一直以“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为口号来整合社会,然而“追溯历史或探寻宇宙,人们还未曾发现完全无等级的社会”。分层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属性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其他事物一样,分层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使社会要素在各个层面协同完成既定的社会功能,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功能主义);另一方面导致社会内在紧张和社会变革(冲突理论)。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来说,“分层能使人们把握社会系统的主要力线”。

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特定视角。期刊是人类交流科学知识的社会化系统,对于同一个专业领域的期刊,在主办机构、编辑队伍、审稿专家、作者群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直接导致了期刊办刊条件的差异,影响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的不同使得期刊在学术共同体中所获得的认同度产生差异,认同度的差异直接导致期刊的地位差别。因此,期刊分层是社会分层在期刊界的自然延伸,“期刊的级别是期刊的一种属性”。正如严建新所说,科学技术期刊在学术维度上的分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没有公认的分层标准,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对本专业不同期刊的学术水平也会有一个模糊的共识。

2 我国期刊分层的历时分析

我国常见的期刊分层模式主要有三种:①按期刊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划分;②按期刊是否获奖划分;③按期刊是否是核心期刊划分。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总览》),这是我国期刊分层标准嬗变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期刊分层的主流是依据刊物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在此之后,期刊分层的主流是依据一种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按照是否获奖对期刊层级的划分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中国社会有着浓厚的“官本位”传统,政治一直居于社会生活的中心,社会生活的其他要素一直围绕着政治稳定的目的不断地优化重组,行政级别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我国对科技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实行基于行政级别的分级管理制度。虽然“这种分级不是以期刊质量、学术、技术水平为划分依据,而是从期刊髓记的行政管理机构来确定的。因此,不能说地方性期刊的质量、学术、技术水平低于全国性期刊”。但是,“国家”、“地方”的行政分级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认同感,亢接为科研管理部门根据期刊的行政级别对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判定提供了合法依据,进而导致了基于期刊行政级别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一些学者指出:“长期以来,在申报、评定科研成果及晋升职称工作中,虽然国家并无规定,一些单位却按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划分刊物等级,并据此判断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而且颇具普遍性”。

虽然这种行政性的期刊分层方式不是最合理的,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期刊质量分级出现之前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部级期刊的主办单位大多拥有较为雄厚的物质资源,这为主办一种优秀的学术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部级的期刊主办单位拥有强大的智力资源储备,汇集了大量的学术精英。他们用较高的学术鉴赏力对期刊稿源进行审核,从而为期刊学术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缺乏优秀稿源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就可以成为文稿的重要来源。这些独特的优势是地方性期刊所不能比拟的。

1991年6月,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颁布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期刊,按期主管部门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这一文件的颁布,成为以行政级别对期刊进行分层的合法依据,标志着以行政级别为标准的期刊评价方式发展到顶峰。

物极必反,在以行政级别进行期刊评价走向顶峰之时,一股孕育了十多年的潜流在默默涌动,正准备取而代之,走向期刊评价的前台。这股潜流就是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一件“舶来品”,其理论基础是布拉德福定律;也有学者认为布氏定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理论、普赖斯的文献增长与老化定律(特别是研究峰值理论)三者共同构成了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

1973年,《国外书讯》杂志率先译介西方的“核心期刊”理论及国外科技核心期刊表。20世纪80年代,国内图书馆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的选择和收集问题:一方面期刊的数量和价格均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的国家无法为图书馆提供更多的经费来应对期刊数量和价格的增长。如何以有限的经费实现文献收集的信息密度和使用价值最大化成为整个图书馆界最为关心的问题。核心期刊理论使图书馆界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曙光。图书馆人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纷纷投入到核心期刊的研究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核心期刊遴选指标和遴选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80年代末,“核心期刊”由一个“舶来品”顺利实现了“本土化”着陆;核心期刊的概念也在“本土化”进程中逐渐渗透到图书情报界以外的学科领域,特别是科研管理界。

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之所以能成功地从图书情报界拓展到整个学术界,是自身特质与时代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是经典文献计量学定律,主要根据载文指标和引文指标测量的数据而得到。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基于统计数据的核心期刊披上了“科学”的神圣外衣,这使它比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分层方式的科学性大大增强。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界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计量指标评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实绩。核心期刊作为科学计量的期刊分层方式,迎合了科研管理部门定量评价的管理需要。

在学术界,研究人员一直存在着弱化行政对学术进行干预的要求,对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评价方式诟病已久。有学者指出这种评价方式“阻碍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影响众多期刊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影响评奖、评职的公正性”。因此,学术界强烈要求建立基于学术水平的评价机制。核心期刊理论所使用的文献

计量指标满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弱化行政评价的要求,而且其中的引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研究人员对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需要。在期刊编辑界,核心期刊的“动态性”打破了基于行政级别的静态期刊分层,引入了竞争机制,势必得到广大处于行政弱势地位的期刊编辑人员的支持。

虽然自核心期刊引入科研评价领域之后,也引起了期刊编辑界、学术界的不少非议,但是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期刊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的主流却是不争的事实。

3 现行期刊分层方式的局限性

从基于行政级别的分层模式到基于核心期刊的分层模式,期刊评价完成了静态分层到动态分层的转变,这无疑是我国期刊分层体制的一次巨大进步。而且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研究成果从行政评价转到学术评价。然而,核心期刊作为期刊分层和研究成果评价的工具,也受到学术界、期刊界的质疑和批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

3.1 分层目标和使用目的的背离

我国的学术期刊大都集中在首都和省会城市,为了便于对期刊进行审批和管理,根据期刊的主办单位的级别向不同级别的出版管理机构进行申报批准,产生了“国家”、“地方”的期刊层级差异。这种分层方式本身不具有任何学术水平评价的成分,也并非为了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服务的,更毋庸扩张到由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而判定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因此,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分层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如前说述,核心期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以有限的经费实现所收集的信息密度和使用价值最大化,它的原始功能在于“获取高密度的情报源”,从而有利于专业图书馆建立基本馆藏,指导读者浏览专业期刊。虽然引文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并非纯粹的对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

无论是基于行政级别还是基于核心期刊理论的期刊分层方式,它们的本质目的都不是为了评价期刊和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而设立的。这两种期刊分层方式均被科研管理部门借用,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手段和工具。分层目标和使用目的的背离,是导致学术界对这两种期刊分层方式批判的根本原因。

3.2 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观及其导致的结构紧张

基于行政级别和基于核心期刊理论的期刊分层方式,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后果――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观。尽管有些学者将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分层引申为“中央(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的三级结构,但是仍然无法摆脱“中央”与“地方”的基本分层格局。核心期刊所导致的二元对立的分层局面更为明显,通过各种核心期刊表的确定,全国的学术期刊“以是否‘核心’被区分为两大壁垒”。在现行评价系统和研究人员投稿动机的共同作用下,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观导致了期刊界的结构紧张。

现今,许多学术机构将核心期刊作为科研考核的一种标准。一家期刊是否被评为“核心期刊”,直接关系到期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份学术期刊未被评为核心期刊,则意味着刊登的论文无法得到评价系统的认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研究人员在投稿时会将非核心期刊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优秀稿源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在现行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研究人员的个人选择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非核心期刊无法或很难竞争到一流的优秀稿源,选稿也成为一种吃核心期刊“剩饭”的过程。

在面临稿源困境的同时,非核心期刊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订购量的不断下滑。学术期刊的主要购买者是图书馆,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就是为图书馆订购期刊提供依据。一份学术期刊如果不是核心期刊,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众多的图书馆买家,结果导致发行收入的锐减。虽然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来自于主办单位的拨款,但是核心期刊评定导致的非核心期刊发行量的下降,无疑剥夺了期刊争取更好的办刊条件的可能性。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的常务副主编宿伯杰说:“1993年,笔者所办的期刊的收稿量和订数分别比1991年陡降30%和3l%,至1996年,定数比1991年下降了52%。这与1992年《总览》的出版有立竿见影的因果关系。”一些学者也指出:“这种将学术期刊腰斩为二(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并将之与学人的利益挂钩的做法,实际上使得学术期刊界原本有序的自由竞争变得非常不公平,学术资源的分配和流向完全为所谓的核心期刊所左右”。最终在学术期刊界产生了核心期刊的“马太效应”和非核心期刊的“贫困恶性循环”,致使学术期刊被划分二元对立的“核心”与“非核心”两大阵营。

3.3 粗放式的分层结构无法胜任科研成果评价的使命

期刊编辑界、学术界除了从学理上“质疑‘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认为核心期刊作为期刊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的工具是“无可奈何的功能误用”;还从形式上对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展开批驳。

基于行政级别期刊分层将“期刊只划分为部级、省市级期刊”,基于核心期刊理论的期刊分层将“期刊级别只划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这种二元对立的粗放式期刊分层模式未能做到“拉开档次”,“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音乐教育》平级的滑稽现象”。钱荣贵也指出:“现行的‘核心期刊表’没有对入选期刊进行分级处理,是不是发表在同一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其学术质量都一样呢?显然也不是如此。”

因此,这种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模式作为期刊评价和研究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较低,不能很好地胜任期刊评价与科研评价的职责、完成科研评价对学术研究进行有效导引的社会使命。

4 期刊分层对核心期刊理论的坚守与拓展

期刊分层是一种客观现象。朱克曼认为:“在科学界,分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个人、团体、实验室、科研机构、大学、期刊杂志、研究领域和专业、理论、方法等等都依照威望高低划分了连续又界限明确的等级”。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依据社会地位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期刊分层的标准是什么?现行的主流期刊分层方式――核心期刊理论,从文献密度和引文规律两大维度揭示了期刊的分层现象,它是否能够准确揭示期刊的结构特征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会产生载文和引文集中与分散的规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更为合理地界定期刊分层、揭示期刊结构的标准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对这一分层标准产生影响?期刊个体通过何种机制获取这些有利的影响要素,实现自身在层级结构中的流动?作为期刊分层的结果,被揭示的期刊结构能否作为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工具,从而使其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这些正是期刊分层研究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期刊分层,不是要现有的核心期刊理论;而是在现有的期刊评价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分层和核心期刊的相关理论,从学理上对学术期刊的层次结构

进行更为准确的揭示和阐释。从本质上说,期刊分层是对核心期刊理论的坚守与拓展。

4.1 对核心期刊理论的坚守

期刊分层理论秉承核心期刊理论的基本逻辑前提――期刊界存在着等级差异的层次结构。对差异的承认与揭示,使核心期刊在期刊界引入竞争机制成为可能,“使得众多的学术期刊从过去那种缺乏外在评价、自我感觉良好,转向了以提高学术质量、吸引优质论文、优化学科选题、增强编辑责任为目标的追求”。期刊分层将继承发扬核心期刊的期刊评价功能,推动期刊界的有序竞争。

期刊分层继承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陆伯华认为:“核心期刊的功能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管理功能;另一是评价功能”。在人类进入信息爆炸的叫代,作为学术界正式交流系统之一的期刊,其不可推卸的功能体现在“首先评价知识,其次传播知识”。一份经过严格评审的期刊论文,“它的首要功能是作为一种知识声明,宣布它已经得到科学家的同行的评价和承认;其次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因此,期刊“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质量控制’,而不是速度”。可见,期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功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期刊分层通过对期刊结构的揭示,有利于比较论文之间的学术水平,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

布迪厄认为:“众所周知,科学仍朝着取得完全自主化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把社会审判乔装成科学审判,为特有的社会越权现象披上了科学的理性外衣。”对于期刊――这个科学交流的特殊“场域”来说,核心期刊理论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将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权从基于行政级别的“社会审判”手中夺回,初步建立了学术期刊基于载文指标和引文指标的“科学审判”机制,增强了“科学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期刊分层坚持从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利益出发,坚守期刊评价权回归学术界这一基本立场。

4.2 对核心期刊理论的拓展

期刊分层研究,不仅继承核心期刊理论的优秀传统,还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核心期刊理论进行完善。

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是文献离散与分布定律,核心期刊的判定主要依据文献计量学的指标。因此核心期刊的确认主要是对大量的期刊文献所呈现出的数理规律的宏观描述和显示;换言之,核心期刊的划分,是从文献出发的,无关社会,所以核心期刊的分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社会因素的干扰,呈现出文献资源的某种原生态。以《总览》为例,它所使用的指标从1992年版的3个扩展到2008年版的9个,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核心期刊’的遴选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和选取期刊的:一是期刊的载文数量;二是期刊的载文质量”。这种评价模式的前提是将期刊视为一个独立运动的主体,指标所反映的实质是期刊本体的特征,各种指标的取值成为期刊本体特征的量化反映。然而,这一评价模式的重大缺陷之一在于,忽视了社会性因素对期刊学术水平的影响。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它始终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分层以及不平等必然会影响和干扰到期刊的生态和发展。因此,学术期刊中必然存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核心期刊理论成为主流期刊评价模式之前,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评价之所以能够盛行很长一段时间,正是因为它对影响期刊学术水平的社会因素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而核心期刊的分层方式,完全抛弃了这一优点。社会分层理论在核心期刊理论中的引入,能更真实地反映学术期刊的环境和生态。由此产生的期刊分层理论能对核心期刊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使其更贴近真实的期刊生态。

水利期刊论文例6

主管单位:水利部

主办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6791

国内刊号:32-1309/P

邮发代号:28-14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水利期刊论文例7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湛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9159

国内刊号:44-1635/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水利期刊论文例8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5634

国内刊号:41-1249/TM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水利期刊论文例9

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新都实验县政府、华通公司成都分公司合办,曾省、杨开渠、邓度等编。

抗战伊始,华北地区烟草改良转移到西南大后方的四川等省继续开展工作[1]169。至全民抗战初期,四川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烟草生产基地和集散地[2]。四川新都烟草改良场于1937年4月成立,主要从事烟草调查和烟草品种观察试验等工作[1]170―171。1940年与财政部四川烟叶示范场合作,改为新都合作示范烟圃。1942年因无经费遂停办。四川除该场外,还有山东烟草改良场(迁川)、四川什邡川农所烟草试验场、金堂示范合作烟圃等,都分别与四川农业改进所和各农学院合作进行烟草改良研究工作。

重庆图书馆仅见该刊1938年2月出版的第1期,包括题记和十四篇文章,记述该场1937年4月至12月工作情况。题记为(国立)川大校长张颐所写,论述烟草在消费物品中特别是战时的重要地位,提出改进烟草品种制法,促进产业发展的主张;指出报告是对新都开展的实验详细记述,促进发展,供各方参考。报告包括本场经过情形,新都烟草调查,烟草品种、发酵、肥料实验,水稻寄植秧移植期实验和烟田水稻品种比较实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工作计划,改良新都实验县烟草事业合作办法,新都烟草改良委员会第一、第二次会议记录,收支记录等,附陶家驹的《什邡烟草害虫调查报告》和邓先荣的《什邡叶烟调查报告》。

1.2 《蚕丛》

四川省蚕丝改良场发行,出版地为南充。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载,全国馆藏《蚕丛》仅存1期[3]。重庆图书馆藏该刊1938年3月24日出版的第一卷第一期,即创刊号,为改良场成立“两周年纪念特刊”,或为珍稀孤本。

四川素有“蚕虫古国”之称。四川省蚕丝改良场由尹良莹率领科技人员筹备,并于1936年7月1日成立,设于丝绸之乡、川北重点蚕区――南充县的县级初级农工职业学校农蚕部,隶属省建设厅,尹良莹出任场长,后将学校发展为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兼任校长。该场主要负责推广蚕桑技术,培养人才,改良蚕种,开展实验研究等工作。后在川东、川南、川北等地设分场或推广区,指导该省各地蚕桑业的发展直到抗战结束[4]。尹良莹在1936年至1945年间一直担任场长兼校长,领导抗日期间四川蚕业改进和教育工作。

《蚕丛》创刊号共收文7篇。其中,尹良莹的《两年来之回顾与前瞻》,介绍了四川省蚕丝改良场两年来的总体发展情况。其他文章分别介绍四川省蚕丝改良场两年来的总务、推广、制种、栽桑、试验、训练等各项工作,附表格多幅。如《两年来的总务工作》,细分绪言、组织、经费、场址及设备、人事等栏目,并详细介绍。刊物对该场及两年来的工作进行介绍,展现四川蚕业的发展状况,促进蚕桑技术改良与推广。

1.3 《川北水声》

农林部川北防旱督导站暨农田水利第一工程队合编,队址为四川剑阁,站址、出版地为四川梓潼。1944年3月创刊,至1945年6月停刊,共两期[5]。该刊专供川北水利工程站队同人及有关方面研阅。

重庆图书馆仅见第二期。刊前《卷头语》提及:本刊之使命,为研究农田水利技术,与促进川北各县小型农田水利之建设。收录言论《为剑阁县小型水利进一言》等,专论《农业和农田水利》《川北阆中县水利问题》等,文艺《勘查梓潼县观义乡塘堰工程记》《灌县纪行》等,专载《农林部农田水利技术人员干部讲习班讲习纲要》;刊后还收入《本站队近讯》《本站队点滴》《一保一塘运动歌》等。如《本站对三十三年度工作检讨》对前一年的梓潼、剑阁、阆中、三台、苍溪、仪陇、南部等七县水利工程成果进行介绍;又如《我读了“川北水声”创刊号》(孙成业)对该刊第一期进行介绍和评价,认为该刊是水利工程界上最良好的新兴刊物。刊物介绍川北水利建设情况,体现战时对水利灌溉事业的重视,促进大后方农业的发展。

2商业期刊

2.1 《达县商业周刊》

达县商业周刊社编辑,四川省达县商会发行,刊名由廖泽题。廖泽为川军将领,1937年10月起任四川省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督察达县等8县。

《达县商业周刊》创刊于1938年8月,止于同年11月,共十一期[6]271。刊物主要有时论、短论、店员阵地、每周时事述评、商业新闻、药业行情、文艺、编余闲话、启事等栏目。作者多用笔名,其文章多来自店员。出版时期不定,多有推后。

重庆图书馆仅见第十、第十一期,为该刊最后两期,分别出版于1938年11月22日和29日。主要收有时论《自力更生与长期抗战》,短论《赶快捐募寒衣》,店员阵地《战时店员的责任》《达县的商人觉悟了》,文艺《又何足怪》《敌机夜袭》,每周时事述评《国内大势》《国外大势》,商业新闻《红糖大放炮》《桐油日来更涨》等。第十期《编馀闲话》中提及,“在偏僻山城办这不讨好的刊物,尤其在战时,甚是不易”。第十一期《编馀闲话》又提及,“最近本刊误期已成家常便饭。尤其第九、十两期,超出半月以外,大家‘稍安勿躁’”。刊物却从此停办。体现了战时创办刊物的困难。该刊反映达县商界对国内外时事、战况的认识,表现达县商业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情况。

2.2 《经济商业调查月刊》

内江中国银行汇编,创刊时间不详,刊至1944年,共五十三期[6]511。该刊由商业市况、金融动态、特产、同人消息、同人园地、物价调查等栏目组成,重点介绍内江、永川、牛佛镇、资中、球溪河、简阳、隆昌、荣昌、泸县、纳溪、叙永、合江等地的经济情况,同人信息,并刊登一些同人研究类文章。

重庆图书馆仅见第五十三期,于1944年9月30日出版,为该刊的最后一期。主要介绍内江、资中、石桥、简阳城、隆昌、泸县、纳溪、叙永、合江等地的商业市况、金融、特产、同人消息等。以内江信息最多,商业市况介绍内江糖类、谷米杂类、花沙布疋及河酒的物价变动情况;金融动态记述内江的钱庄、银行、邮局等机构在人事、利率、金价方面的变动情况;特产栏有《内江县木料业初步调查情况》;同人消息记录同人在九月中的重要活动及时间。此外,同人园地栏刊登《威远县与自贡市密切联系》(王义仁)、《战时物价不合理上涨的恶果》(解明表)等研究文章,物价调查栏有民国三十三年九月《内江等县物品价格调查表(以每月二十日行市为标准)》,附银行名言等。刊物对内江、泸县等各地商业情况、商业人士活动进行介绍,对一些经济情况进行研究。

3金融期刊

3.1 《德业季刊》

四川省银行内江分行德业励进会编辑出版,会长庞怀陵、陈绍尧,编辑陈奇无、?宗钺、覃厚安、吴忠毓等。1939年创,终刊期及总期数不详。该刊是内江分行内部读物,仅供同人阅览。

内江分行响应蒋介石“精神总动员”号召,丰富职员业余生活,成立德业励进会。该会机构完善,会长下设常务理事会,分文书组、财务组、刊物委员会等7组,各组下设部、股。《本会启示二》说明该会“旨在团结本行同人精神,发挥各个技能,共谋道德及事业的迈进”,且“德业励进会者,首在联络情感,团结精神,进而求知识之交换、学艺之切磋、德行之砥砺……身居金融界者,尤应竭思尽智,报国于万一”。创办《德业季刊》“当不外作以上原则之检讨,为各会员道德技能实施交换切磋之工具”[7]。

重庆图书馆仅见1939年5月5日出版的《德业季刊》纪念号。收《发刊词》(庞怀陵)、《敬业与乐群》(陈绍尧)及《业余应有的生活》《本会成立之意义与希望》《我所希望于德业励进会者》《试枪歌》《寄友》《女儿行》等,还载《人事管理中树立客观标准刍议》《四川省银行内江分行德业励进会简章》。纪念号阐明德业励进会成立的旨趣和组织情形,丰富同人业余生活。

3.2 《川康绥靖主任公署节约建国储蓄团特刊》

川康绥靖主任公署编,1940年出版于成都,刊名由邓锡侯题。公署1936年设于成都都院街。1940年调整职责“凡属军事和绥靖范围,如剿匪自卫,构筑工事与辖境内水陆警察、保安队以及地方自卫武力之调遣、整训、动用,均由绥靖公署主办”[8]。主任邓锡侯,副主任潘文华。邓锡侯为川军将领,1938年至1948年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统领川康两省军权。

1939年10月29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全国节约建国储蓄委员会,且开展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兹为吸收游资,用以集成巨款,调剂国家经济,养成国民俭德,树立建国基础”[9]。1940年9月18日,全国节约储蓄委员会成都分会成立,设于公署内,聘邓锡侯为团长,下设劝储、宣传等组和分团。

特刊刊前有《林主席题词》《蒋委员长电令》《邓团长讲词摘录》等,收《节约建国储蓄运动的意义》(邓锡侯)、《节约储蓄与富强》(潘文华)及《储蓄――生产,抗战――建国》等,特载《蒋委员长为节约建国储蓄告全国同胞书》《蒋委员长通电全国》,附载《本团消息》《函牍》等,还载歌曲《节约储蓄歌》(陈立夫)、《劝储歌》(于右任),诗《劝君节约建国》(冯玉祥)及题词《题节储会词》(张群)。特刊收录大量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的文章,反映政府高层对节约建国储蓄运动的扶植。

3.3 《库务通讯》

四川省合作金库编印,成都霞光印刷社出版。月刊,每逢一日出。创刊日不详,至1942年1月,共17期[6]402。

1936年11月22日,四川省合作金库开幕,是全国第一个合作金库,也是第一个省库,“以调剂全省合作资金,发展合作事业,增进农业生产为宗旨”[10],专办农业贷款,以期建立全省农村合作事业的金融基础。其后除建县合作金库外,还在三台县、什邡县、双流县、江油县等地建县库。各库成立意图用合作金库取代商资,实现四川农业合作金融的资金自给,发展农业。其后,全国各地也相继建立省库及县库。

四川省合作金库编辑《库务通讯》和《四川合作金融季刊》两种期刊来介绍库务信息。《库务通讯》仅供省县库同人阅览,开辟库务简讯、合作新闻、重要通函、合作论文拔萃、特载、论著等栏目。内容包括:与金融财政有关的短篇论著或译述,农村调查资料或工作报告,省县库消息和同人生活动态,短篇创造或文艺小品,其他有关库务、有关同人进修之稿件。刊物主要论述四川省县库动态和农业合作金融情况。

水利期刊论文例10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221

国内刊号:34-1240/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水利期刊论文例11

主管单位:河北省水利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水利学会;水利部河北水利水电设计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9900

国内刊号:13-1348/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