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3:04

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1

水利设施是国民 经济 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水利行业又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 现代 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 发展 思路的基本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1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水情信息汇总和处理展开的。80年代开始信息源的处理。1990年左右逐步向以微机和 网络 为平台转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构想加快了进程。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 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稳步加强、业务应用逐步扩展和保障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村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开发应用的信息化软件,通用性和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在应用上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已建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对数据库文档重视不足,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相关信息的价值难以判断,非常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区域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

2.2 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严重不足;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整合难度大,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2.3 投资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建设长期依赖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尚无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规模不足,规划实施效率低,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使得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4 信息化人才匮乏: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始终是主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水利系统内部信息化普及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 网络 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2 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 企业 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3 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2

水利设施是国民 经济 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而水利行业又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 现代 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 发展 思路的基本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1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水情信息汇总和处理展开的。80年代开始信息源的处理。1990年左右逐步向以微机和 网络 为平台转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现已取得较大的成绩。1998年洪水之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构想加快了进程。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 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稳步加强、业务应用逐步扩展和保障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村子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信息化的标准化和通用性差: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开发应用的信息化软件,通用性和模块化程度较低,软件在应用上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已建数据库自成体系,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对数据库文档重视不足,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相关信息的价值难以判断,非常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区域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

2.2 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信息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分散于不同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严重不足;对信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能力尚有待提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整合难度大,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2.3 投资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水利建设长期依赖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尚无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规模不足,规划实施效率低,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使得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水利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4 信息化人才匮乏: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始终是主瓶颈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水利系统内部信息化普及程度偏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这种现象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 网络 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2 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 企业 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3 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3

5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行业特点:社会公益性事业,国家投资为主。

专业特点:涉及到水利行业的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各个专业。

资源特点:水利信息资源与其它行业和企业信息资源有较大的不同的特点是,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

系统特点: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和具体的工程管理部门,都要尽可能地实现网络系统的畅通无阻。

技术特点:所有IT领域、通信技术、测试技术、各类先进的和常规性的仪器设备,上至卫星下至普通的信息采集手段和方法,都要用到。系统要求较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扩展性、可维修性和可更换性。

建设特点:土建工程、各类基本的仪器埋设、通信设备安装、计算机网络建设等等。

管理特点:原始信息资料的管理、分析、存储、权限、调度、控制、指挥等等,有很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法规性。

应用特点:预测预报模型、洪水调度模型、决策支持模型、控制标准、资源共享准则等等。

社会特点: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政治、经济、城镇、农村等等社会关系密不可分,与能源、交通、通信、气象等等行业更是脱不了干系。

水利信息化各类建设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其中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研究课题,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又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从而导致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按照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的需要,这种局面是十分尴尬的。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将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信息化大系统来说,很难达到系统整体最优。

鉴于以上特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化队伍和高科技企业便应运而生。

6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基本流程

项目规划:根据项目建设方的应用需要求确定项目任务和目标,项目规划报告的重点在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论述,基本方案的选定,项目概算的确定,资金来源的说明,实施步骤的设计。《规划报告》一般可以由水利设计院、研究机构、咨询机构、IT企业来完成。专业化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企业编写此类报告应该是得心应手,优势突出。

方案设计:一般在已有项目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具体方案的设计与方案比选,包括对规划方案的修正,推荐拟选方案,阐明关键技术问题,设备选型,施工设计,投资概算。设计方案应该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根据工程的特殊性,尽可能地有新意,有特色。

项目审查:一般来说,各设计阶段完成后都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设计单位在审查会上应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解释,接受专家和领导的建议,有可能要按审查会意见修改或重编设计报告。

参与投标:根据项目招标文件做投标书。

中标建设:土建工程、仪器埋设与安装调试、通信工程、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用户培训、系统试运行,验收,交付使用。

系统维护:运行中修正系统中的bug,根据用户需要增减系统功能,系统升级,信息采集和传输仪器的维修与更换等等。 7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科研工作

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更新换代日渐频繁,没有谁能够建设一个永不落后的系统,相对来说三年不落后的系统都相当困难。然而应用为先,够用即可的建设思想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十分有发展前途的潮流型系统的应用研究,水利信息化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的研究等等,如果暂时不能投入力量开展此类工作,也一定要进行信息跟踪和技术跟踪。

目前IT业界十分火热的开放性操作系统,即自由软件Linux,将是未来操作系统的替代产品。2002年底媒体报导: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德国、法国、芬兰、韩国、巴西、澳大利亚等近20多个国家制定了Linux发展计划,接近70部正在制定中的法规将强制或至少是鼓励政府应用开放源码软件。这些国家政府认为,采用Linux会促进一个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事关国家生成与发展的专有信息技术和新产品方面不能受制于人。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Linux的态度是坚决的。国家计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都已立项支持开放源码系统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专家们认为,公开的免费的Linux 将是中国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一条捷径,是中国软件业开发自主产品和技术的良机。在2001年底和2002年底北京市政府采购正版软件公开招标中,中科红旗的Linux操作系统和中文2000公司的RedOffice都得以中标,就是得益于是基于Linux系统的。金山wps在2001年北京市政府采购中获胜,于2002年败北,原因是Wps for Linux 一再拖延不能出手,不支持Linux的Office系统自然惨遭淘汰。

除此之外,政府以12亿资金启动的NC(网络计算机)已进入政府采购。国内做NC的主要有两个企业联合体,一个是采用方舟CPU、Linux架构的NC,另一个是采用龙芯CPU、Linux架构的NC。NC的Linux基本上和桌面Linux的要求相近,这对于Linux将是一个极大的支持。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我国第一部《政府采购法》大力提倡“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体现了政府采购的社会经济调控职能。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4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成为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能源在当今社会一起构成两大支柱资源。其中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应用gis、gps、rs和it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一、当前水利信息资源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去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上网却仅限于进行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水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力量薄弱。水利信息建设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是水利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太少,即使有也很难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也逐渐显露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

(一)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二)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四)信息安全保障。一方面,水利部门及it行业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及信息的保密。

(五)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针对上述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特点,我们认为要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强:

(一)水利信息的基础信息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我们把传统水利转变为数字水利,再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各江河流域、各区域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或信息子系统。成百上千的水利信息化子系统,成千上万的水利信息源,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水利信息化大系统和巨系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要提高我国的水利信息能力就应当把它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去布置、施实并很好地完成。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5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成为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能源在当今社会一起构成两大支柱资源。其中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应用gis、gps、rs和it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一、当前水利信息资源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去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上网却仅限于进行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水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力量薄弱。水利信息建设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是水利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太少,即使有也很难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也逐渐显露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

(一)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二)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四)信息安全保障。一方面,水利部门及it行业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及信息的保密。

(五)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针对上述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特点,我们认为要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强:

(一)水利信息的基础信息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我们把传统水利转变为数字水利,再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各江河流域、各区域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或信息子系统。成百上千的水利信息化子系统,成千上万的水利信息源,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水利信息化大系统和巨系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

们要提高我国的水利信息能力就应当把它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去布置、施实并很好地完成。

(二)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人员队伍的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也应该遵照项目建设的程序,进行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更为强调的是升级维护、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一方面我们要与有科研实力和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综合性it企业共同进行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按照要求去建设一支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具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与理解的人员队伍。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6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成为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能源在当今社会一起构成两大支柱资源。其中水利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应该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应用GIS、GPS、RS和IT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一、当前水利信息资源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信息的利用不充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去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我们上网却仅限于进行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水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力量薄弱。水利信息建设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信息的汇总、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是水利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太少,即使有也很难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数据采集、汇总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也逐渐显露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

(一)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二)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四)信息安全保障。一方面,水利部门及IT行业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及信息的保密。

(五)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针对上述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新特点,我们认为要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强:

(一)水利信息的基础信息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工程,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我们把传统水利转变为数字水利,再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各江河流域、各区域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国家水利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源或信息子系统。成百上千的水利信息化子系统,成千上万的水利信息源,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水利信息化大系统和巨系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行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要提高我国的水利信息能力就应当把它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去布置、施实并很好地完成。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7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水利工程。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当中都在应用高新科技。水利设计是一项具有专业化、科学化、艺术化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水利设计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水利设计的水平,更可以提高水利设计服务的范围,将水利设计工作做到全面地提升与深化。应该从水利设计的应用系统建设出发,达到水利设计的设施基础,在坚持水利设计信息化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思想来进行水利设计,提高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

一、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1、应用基础水平低

随着近年水利信息化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前的网络建设仅限于眼前的应用,并没有顾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水利设计信息化的作用十分有限。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仅在水利工程内部就分堤、闸、坝等分项以及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机械电气类等多个专业。以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信息化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影响了信息化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水利设计信息化工作以局域网、数字加工、办公信息化为主要代表,在水利设计工作中办公软件以OFFICE为主,绘图软件以AUTOCAD为主,这些应用软件和系统已经在水利设计中得到广泛而成熟地应用。但是,我们要看到水利设计信息化是一个讲求无缝连接、无障碍沟通的概念,当前的应用系统还存在不同部门、专业之间的相关沟通和连接的问题,这导致,应用系统间不能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阻碍了水利设计速度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3、水利设计基础设施的现状与问题

在现实的水利设计工作中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水利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机,在网络技术上,高速的局域网使水利设计单位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和远程化交流,这有效提高了水利设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特别是水利事业扩展的速度迅猛,这会导致水利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数量需要呈指数性的增长态势,这就产生了基础设施和水利设计发展的矛盾,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巨量的信息需要传输,如果依旧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无疑将会延长水利设计的时间,出现对水利设计效率的影响。数据库缺乏共享通道,存在系统条块分割现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及运管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网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相互之间没有必要的互联通道,因此无法交流沟通,造成不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系统条块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各部门在技术利用、任务分配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割界限,各部门、专业彼此孤立,经常存在信息之间的矛盾和重复现象。

4、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往往独自占有,甚至信息提供方在提供完信息后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信息,形成信息壁垒。

二、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1、 普及专业设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利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渗透到水利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水利设计单位,如果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是按专业分配任务,信息化便无法真正融入水利工程之中,而成为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关系。要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化,就必须在专业的设计人员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信息化需求,然后再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深化和细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到水利设计当中。

2、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水利知识作为水利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对各水利工程知识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能与其深度沟通,进而提出更深的要求并做出合适的方案,从而设计出真正融合信息化的现代水利工程。

3、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要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就必须真正实现信息的共

享。信息共享依赖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因此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和部门的共享网络,在网络中设置分布式数据库,各类信息采用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读取,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硬件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各设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保证信息可用性。

4、推进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起集成化的水利设计应用系统,实现水利设计中办公、管理、技术等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实现彼此间相互的沟通

与共享;要做好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为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效率和质量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建立起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流程管理、分解管理、跟踪管理等各种措施使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做到全面对接和联系,确保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质量。另一方面,当前应该大力实现三维设计在水利设计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实现水利设计信息的共享、优化,达到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目标。

5、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新技术和新网络系统软件对当前的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结合具体需求对无线网络资源进行划分,为局域网高效运行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以适应未来对大量数据流传输的需求。加大对网络信息化硬件系统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各种应用服务器并配置网络数据存储设备,确保数

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再次建立管理数据库、电子文档数据库以及设计规划数据库等,以此为支撑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实现数据共享和再利用提供可靠保障。加大信息安全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配置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软件实时监控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并对不利状态进行实时干预避免内部人员非法应用网络资源的行为给网络管理带来混乱。

6、体现环境保护思想

在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融入到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加大水利设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在设计人员的思想深处,这样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设计是形成水利工程技术功能和使用周期的基础性步骤,也是水利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将高新科技元素全面地应用到水利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使水利设计符合时代和行业的趋势,创新出水利设计的新局面。水利设计信息化就是当前适应发展和趋势的一条捷径,要把握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认识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类问题,通过对水利设计信息化深入地研讨,探寻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方法和措施,维持和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们国家的水利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8

随着近年水利信息化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前的网络建设仅限于眼前的应用,并没有顾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水利设计信息化的作用十分有限。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仅在水利工程内部就分堤、闸、坝等分项以及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机械电气类等多个专业。以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信息化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影响了信息化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1.2信息共享

1.2.1数据库缺乏共享通道,存在系统条块分割现象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及运管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网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相互之间没有必要的互联通道,因此无法交流沟通,造成不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系统条块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各部门在技术利用、任务分配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割界限,各部门、专业彼此孤立,经常存在信息之间的矛盾和重复现象。

1.2.2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

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往往独自占有,甚至信息提供方在提供完信息后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信息,形成信息壁垒。

1.2.3数据库信息内容不规范,形成严重的数字鸿沟

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数据库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因此没有共同遵守的数据规范,造成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无法统一,数据库之间互相独立,信息无法共享。数据库的格式不统一,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检索时也无所适从,形成严重的数字鸿沟。1.3信息资源不充足正是因为前文所说的数据库无法共享、信息壁垒、数字鸿沟等现象,使得各种信息不能综合利用,导致在水利设计中可用的共享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水利设计信息化的需要。

二、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2.1普及专业设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

水利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渗透到水利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水利设计单位,如果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是按专业分配任务,信息化便无法真正融入水利工程之中,而成为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关系。要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化,就必须在专业的设计人员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信息化需求,然后再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深化和细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到水利设计当中。

2.2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水利知识

作为水利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对各水利工程知识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能与其深度沟通,进而提出更深的要求并做出合适的方案,从而设计出真正融合信息化的现代水利工程。

2.3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

要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就必须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依赖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因此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和部门的共享网络,在网络中设置分布式数据库,各类信息采用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读取,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硬件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各设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保证信息可用性。

三、结语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管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我们必须加强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利用水利工程信息化打造出高科技含量的水利工程,做到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分配,做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用户之间的社区结构,然后借助于其他的技术,来对同一社区的构成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因为有规律存在于人类行为中,那么就有着诸多的宏观特征体现于城市当中。在如今的数据挖掘中,对个性化以及社交化更加重视,将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生活模式以及社交结构给提取出来,其中,生活模式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行为、意图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城市规律研究工作的发展。四是异常事件检测:在城市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就是异常事件分析;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异常事件,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甚至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比如流感的出现、暴雨灾害等等。采用传统的检测手段,异常事件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而通过社交网络,则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通过采集、分析社交网络中的相关数据,可以对异常事件进行实时监测,还可以对异常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然后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给应用过来。社交网络有着较强的实时性,因此,在异常事件检测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正常运行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程度。除了流感外,在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件等检测中,社交网络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交网络具备较强的实时性。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城市异常事件检测,可以促使城市正常运行不会在过大程度上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避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程度。

四、社交网络数据分析的挑战

无数的人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社交网络数据,这些数据比较的复杂,虽然有规律存在,但是无用数据以及重复数据也占据了较大的一部分,它们没有利用价值。因此,在这些丰富的社交网络数据中,将有价值的信息给提取出来,就是如今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一是对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社交网络数据属于多源异构数据,它的产生源是不同的,并且包括着诸多类型的格式,如图像、文本和声音等;还有着诸多类型存在于社交网络数据中,如用户关系、移动轨迹、地理信息等。同时,社交网络中,包括了较大的数据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诸多的实时数据产生,那么就增加了数据管理和处理的难度。二是对社交网络数据进行在线实时分析:通过应用智慧城市,如交通流信息等,实时性要求比较的高。因此,在分析社交网络数据时,虽然有着较大的数据量,但是要快速高效的进行数据分析,这样实时应用的要求才可以得到满足。三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数据中将知识提取出来:社交网络数据的采集不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但是也没有较高的质量,那么就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将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给提取出来,将大数据的典型特征给找出来。同时,如果数据是单个方面的,那么发现的信息也是不全面,要想对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获取,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如如今开始利用实时云计算平台来获取处理海量社交网络数据,通过对实时云计算平台下的数据获取任务调度策略以及社交网络协议解析方法进行设计,使用社交网络协议,来对社交网络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解析。四是如何从社交网络中提取知识,来指导人们的决策: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从社交网络中,可以将城市生活各个角度的信息给提取出来,但是我们还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以便将这些信息和数据给充分利用起来,对城市管理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城市生活提供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9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一、水利信息化及其有关概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在分析水利信息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与其有关的概念作一简要阐述和比较。

1.信息化与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可以分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信息化及社会生活信息化五个主要层次。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包含六个要素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2.“金水工程”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

国务院大多数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规划,均以“金”字头冠名,并已形成序列。沿用这一命名方式,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于两年前开始在系统内部使用。在中办发〔2002〕17号文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把“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金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工程,是“金水工程”先期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它是根据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信息采集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其目标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电子政务与“金水工程”既有区别,也密切相关。首先,近期水利信息化建设被命名为“金水工程”,可以说近期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其次,电子政务(即政府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等其他非政府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水利是社会公益型事业,在实现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水利信息化主要是政府行为,水利信息化也主要是政府信息化(即水利电子政务)。因此,在近期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围绕水情信息汇总、处理展开的。从1979~19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的处理。20世纪90年代前后,水利信息化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到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在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建设了400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部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2.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3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 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3.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工程建设收效最为显著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经完成了22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该系统在当年每年全国6~7月间的防总会议、以及各次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水资源等各大监测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利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化程度差

我国目前所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标准大多存在着通用程度不高、性能单一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其通用性和模块化,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在应用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地区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如国家防洪工程数据库中湖南省洞庭湖地区的堤垸工程编码规则等问题仍不太适用我省的具体水系情况和工程现状,正在进一步的协商和修订中。

2.水利信息化的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这样势必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的问题。

3.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并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主要表现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甚至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各自封闭,形成数字鸿沟;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4.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同信息化工程配套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都较为落后,我国水利信息公共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某些地区通信手段仍较落后。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而北美和欧洲已分别达到39%和27%,亚太地区也达到了22%。水利信息网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

5.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

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乏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达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具备一批精通水利行业的IT人才。我国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

四、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10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307-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流域和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一、正确认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行业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水平的需要

水利信息是防汛抗旱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抗旱形势、科学制定防汛抗旱方案的依据。只有快速、准确、全面地收集好各类水情信息,才能及时做出科学决策。而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恰恰提高了这些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效能的作用。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治水思路转变的需要

单纯的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利问题,只有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关注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改变过去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对水资源重新进行统一配置调度和管理。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

加快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必然会推动水利部门现有管理职能优化、组织管理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信息平台和协同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促进团结合作。因此,水利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水利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四)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只有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

立和完善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协调发展。

二、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水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信息化的规范性才能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发挥了信息的最大应用价值。因此在水利业务发展中应越来越多地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系统应用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但是目前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水利信息化应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价格标准等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这样也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也不利于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

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就要认真落实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同时,逐步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以提供统一的基础硬件环境,实现提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的效益。

(二)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人才紧缺, 使得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

1、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水利工程中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IT技术的建设项目时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要求较高, 所以要根据现有人才队伍的特点,重点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细化, 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应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要注重转变人才引进方式,以达到吸引更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通过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市场运作途径,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基本特点运作机制,以此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

1、扩大水利投资渠道

随着水利机构改竿的不断深入,要利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条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努力扩大水利投资渠道,尽快健全投资体系, 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形成水利资金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入。

2、提高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例11

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的学习、思考和总结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就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新疆水资源水情的基本特点及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疆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平衡,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河流主要靠高山冰川和积雪补给,夏季水量集中,春季水量较小,且大多调节能力弱,常出现春旱、夏洪。一些地区水利工程老化,又不配套,大多数河流几乎无控制性调蓄工程,加之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灌溉定额过高,仅在输水环节上水资源的浪费就非常严重。

随着区内经济发展,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加大,以及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上下游用水、城市用水与农业用水、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等相互关系还不够协调,且流域内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导致天然水资源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二、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处的状况、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还没有形成行业的信息网络。在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领域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目前在建设和运行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信息采集方面,采集的信息在空间、时间和类型上覆盖面还没有达到信息化的要求;网络建设方面,未形成覆盖全疆的网络系统,单位内部的局域网建设也不够完善,且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存贮分散,集成度差。

三、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浅析

3.1 逐步建成几个水利信息系统和水情、水务数据库

3.1.1 逐步建成新疆水利政务信息系统

通过水利信息骨干网,与上、下级对口部门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水利政务信息交换的电子化,最终形成全疆水利行政事务处理、部门业务管理和具有科学决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的政务信息系统。

3.1.2 逐步建成新疆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主要包括新疆的水文地理、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已建和在建的供水工程;用水户和用水定额;供水、用水、耗水、污废水排放量及水价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水资源需求分配的预测、分析、模拟仿真、优化等应用模型,逐步形成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制定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3.1.3 逐步建立新疆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

通过建立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定时、快速收集水质信息,灵活地提供水质历史资料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水质信息和评价结果。

3.1.4 逐步建立新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历史资料、现状信息的收集、整理、入库,检索与查询。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技术规范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建设与管理等信息。

3.1.5 逐步建立新疆水情、水务数据库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部门建设,逐步建成面向全疆水利系统的、基本完备的水情、水务数据库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处理机制,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服务。采用微机进行水文、水情水务数据的整编和存储。将纸质文本数据电子化,并建成数据库,规范水文、水情水务资料整编与存储,做到资料规范、完备、详尽。

3.2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培训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方式搞好计算机应用知识特别是信息知识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努力造就能从事水利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研制开发、建设实施、运行管理的专业队伍。

3.3 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选择和系统的维护

水利信息化建设涉及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是指水利信息化的业务管理软件。没有先进适用的应用软件,就好象没有车的高速公路,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软件的开发与选择就显得犹为重要。简单的买卖机器的交易已经不能满足水利信息化需求,只有深入了解水利行业的特性,才能真正让信息化在水利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进入这一行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商的门槛较高,既要有丰富的IT技能,也要有对水利行业的丰富经验。

在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选择,同时系统的维护也不容忽视。根据软件工程学理论,维护好一个信息系统,可能要比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更难,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都更大,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维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4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计划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项目立项审批制度,防止项目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项目建设中坚持招投标的竞争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最优秀的方案和最合适的承包商,避免项目建设承包方为了自身销售产品的经济利益而进行不正当商业行为,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项目建设规划设计水平和工程施工质量,并安全可靠地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建立项目检查和验收制度,采用效果评估的方式,对通过项目建设压缩了多少工作流程,提高了多少服务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3.5 重视水利信息化标准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是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应用软件相互兼容,各级水利信息处理平台互联互通的先决条件。

随着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一些问题逐渐展现出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同业务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水利部已正式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来规范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问题。由于水利信息化涉及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根据新疆的实际,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3.6 协助监督和防范水资源污染

面对新疆尖锐的工业、矿业开发、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是解决新疆城市水资源紧缺、防止水污染、改善生态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城市化发展中,应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把污水处理和回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

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能够协助监督和防范水资源污染问题,通过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定时、快速收集水质信息,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水质信息和评价结果,在监督和防范水资源污染发挥应有的作用。

3.7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观

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地下水不合理开采,新疆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地表水水价过低,导致超标准灌溉,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资源利用效能低,新疆人均水量是2500立方米,北京、天津是300立方米,但万元产值用水量新疆是4000立方米,北京是200,天津是160立方米。由于超采地下水,天山北坡和吐哈盆地绿洲边缘植被严重退化,一些片状的沙漠呈现合拢之势。

通过应用价值规律来调解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水资源的占用、消耗和污染造成的损坏,都必须按市场价格支付费用。以有效制止和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2004年3月,新疆开始施行新水法,在健全水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合理配置,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此改变新疆长期以来“贫水富用”的不合理现象。这也要求新疆水利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用水户、用水定额、供水、用水、耗水、污废水排放量及水价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制定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3.8 重视重大调水工程中的信息化配套建设

新疆每年流出国境的水资源约230亿方,一是额尔齐斯河约110亿,一是伊犁河约120亿方。北水南调与西水东调工程是开发利用这部分水资源的关键,今后的重点工程如:635上游的水库(库容21亿方)及向乌鲁木齐的输水;伊犁河支流喀什河西水东调工程;伊犁河支流特克斯河西水东调工程;阿克苏河大石峡水库及塔河中游河道整治,是新疆水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基本骨架。这几项工程,投资额度高,意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要力争作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配套进行。

3.9 做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作好灌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根据灌区的实际情况,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录入工具将灌区的资料输入到数据库,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和决策支持的要求。实现基础资料的数字化,规范化,作到有据可查,有据可比。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和通信系统。建立大型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灌区需配水计算及模拟、水量调度及决策支持、测水量水及水费征收、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灌区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

四、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疆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注重实效。通过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流域内水资源监测、评价、管理系统,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邹凯,李思寰. 信息技术在中国管理部门中的应用. 科技与管理,2003(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