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36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1

Abstract:The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meanfromthetechnicalnewspeculation,itisancommercialactivitytoattainactualapplication,produceeconomicalandsocialperformance,throughthetechniqueresearch,techniquedevelopmentandtechniquecombination.Strengtheningthe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istheinevitablechoiceoftheenterpriseselfexistenceanddevelopment,theinevitablepaththatourcountryrealizetheeconomyincreasingchange,theimportantpartofthe“scienceandeducationstrongourcountry”strategy.Alongwiththethoroughreform,especiallyafterourcountryjoinedtheWTO,theforeignentersthecivilmarket,marketthecompetitionmorehard,ourenterprise,especiallythestate-ownedenterprisewhichwanttoexistandacquiredevelopmentmustimprovetheabilityoftechniqueinnovationandcorecompetence.Thispaperanalyzestheimportanceofthetechniqueinnovationonfoundationofthebasicconceptanalysis,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aimedatthecurr

ent

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

Keywords:enterprise;techniqueinnovation;strategy

一、企业技术创新相关基本概念解析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的分类都是根据创新对象、创新程度、创新来源等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创新的对象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按照产品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可细分为全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的可称为全新产品创新。渐进的产品创新则是指技术原理本身没有重大变化,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工艺(过程)创新是指在生产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过程)创新也可分为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重大工艺创新和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所形成的渐进式工艺创新两类。

2、按创新程度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两类。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引起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3、按技术创新的来源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的来源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和引进型技术创新三类。

自主型技术创新是指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须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较雄厚的资金保障。

模仿型技术创新指通过模仿已有技术成果的核心技术,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2、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程度有较大的弹性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既存在技术的根本性变动,也存在技术的渐进、微小的弱变化。技术创新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组合而实现创新。而且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服务的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3、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与技术发明(创造)不同,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有时也包含社会价值)。

二、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科教兴国”战略是同志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国有企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倍增器。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还远未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

1、技术创新效率不高

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效率的通用标准是:年均专利数量与国家科技人才数量的比值和单位R&D经费产出的专利数量。按照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的统计分析,1998年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166.77万全日人工约当单位(FTE),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分别只有96.27万、94.81万、47.02万和31.84万,分别只相当于我国的58%、57%、28%和19%。但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效率低下,按照IMD的数据,每万FTE产出的专利(包括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件数,我国为10.8,而美国为1714.4,日本为1737.0,德国为1534.0,法国为1504.9,都超过我国的100倍;英国和韩国分别为984.8和554.7,是我国的50倍以上,印度也达到44.6。要是按照我国科技部的统计,结果好了一些,但是,每万个全时R&D人员年均专利产出也只是22.5件,不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1/50,也只有印度的一半。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低下还可以从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上表现出来,我国每亿美元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为46件,只有美国的51%,日本的43%,德国和法国的34%,英国的38%和韩国的72%。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上常采用以专利数和重大科技成果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我国专利数总量增长缓慢,其中发明专利出现负增长。我国年均重大科技成果数与90年代初相比较,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根据科技部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数约15万项。但是,部级科技成果的数量自2001年以来除个别年分之外,几乎逐年下降。其中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2004年与2001年相比,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和其他部门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2%,73%,43%,7%。从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行业上看,工业下降50%,农业降幅达76%,医药卫生降幅为53%,其他行业降幅为11%。

3、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

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20年,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飞机、移动通信、软件等,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外国企业所占领。

1993年至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4%,但是,高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高技术产业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还不显著。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4.9%(1993年)、13.8%(1993年)、18.6%(1994年)。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占GDP的份额也一直维持在1.5%至1.7%之间,而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在1991年就达到了3%以上。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为3.2%,高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但是在出口中高技术产品比重仅占6.8%,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远远低于这两个国家。以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计算机产量不到世界的1%,全国的产量还不到IBM一个公司(785亿美元)的60%;行业利润不及因特尔公司(69亿美元)的四分之一。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技术基本依靠进口,软件产品质量差、功能单一,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成果的利用率低,不仅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观念落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滞后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这一尴尬局面。

1、技术创新的观念落后

缺乏市场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大的思想障碍。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还是“生产单位”,在中日两国的差异是很大的。在日本,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企业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职能就是创新。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实际上只是按固定方式和指令计划进行产品加工的工厂或车间,即“生产单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1

在技术创新观念上,我国缺乏市场意识,将其理用来专指“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的渐变性改进”,是一个纯技术学概念。2特别是目前一些党政官员和学者将“创新”等同于“创造”,或者将“创新”概念泛化,或者将“创新”说成是“创造新东西”而不提“市场成功”和“实现商业价值”,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2、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而企业是实现这种结合的纽带与场所。因此,企业无可争辩地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创新的上游活动,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得研究开发的重心越来越向企业转移,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向企业扩散过程中的中间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发达国家企业早已成为R&D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研发机构过少和R&D资源配置不当,R&D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增长速度缓慢。

3、技工短缺,人才市场发育滞后

最近几年来,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一根本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之间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企业技工短缺,技工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技工断层现象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一亿四千万,其中只有50%是技术工人。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的比例超过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仅为5%。在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近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则与我们恰恰相反: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只有15%。相比之下,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据报载:如今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仅软件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就达40万人以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成为各国竞相夺取的对象。我国的人才状况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公众文化教育水平低;人才短缺与人才相对过剩同时并存。

4、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虽使我国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在保证一定的社会收益率的同时,充分顾及知识产权的私人收益率,创新的激励机制得以调整,但仍然存在创新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的问题。我国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很低。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低是社会上假冒、仿制产品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专利侵权案行为处罚过轻。因此,在我国不少地方,仿制与假冒他人商品的侵权者往往是最大的获利者,而发明创造者却是最大的亏本者;付出巨大研发新产品费用的企业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以不正当手段仿制的侵权者却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经销真正的名优商品者往往盈利很少,而销售以次充好的仿制者却大发横财。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首先,我国企业不重视赋予创新成果以自主知识产权。其次,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再次,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一方面要求为其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保证和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1、完善我国社会制度(政策、法律)环境的措施

①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投资于教育,投资于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科研体制要由以国家、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为主逐步转变到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主。科学院和高校除了必要的基础研究外,大部分应当是应用研究,其课题更要让科学院和高校与企业联系、结合。

③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做到: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完善专利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

2、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

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加快观念转变,大力倡导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创业风尚,鼓励和引导企业探索建立创新文化范围。要做到:要树立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观念;要树立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观念;要树立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按照科教兴国和推进技术创新等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和繁荣创新文化。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1、切实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具体做法有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积累;增加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提高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创新战略、创新机制论述、创新速度。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收益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高度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速度,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

3、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管理者,能够及时感觉和捕捉住各种机会,并能够采取创新行为获取创新利润。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常常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技术观念的创新者、技术手段创新的投资者、技术创新成果的采用与推广者、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通过权利、感召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场所的文化氛围,通过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利用企业资源开拓商品市场,组织和管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4、提高研究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中来,以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性的研究开发。对引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

5、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培养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提高企业的设备先进性,使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

6、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努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努力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工业性实验,促进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正确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建立起快速的市场反应网络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化。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处置技术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力求以最小成本保障最佳技术创新效益。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来规避或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最佳效益。

1、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

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企业抵御和化解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活动,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承担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为此,企业应设法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创新成果、共担创新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而且风险投资机构往往由一些专家组成,他们精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能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决策、技术评估和市场开拓等创新活动,有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2、增强模仿创新能力,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

模仿创新虽然难以获得成功率先创新那样的高回报,但它却能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的高额投入和高风险。在技术方面,一是模仿创新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使研发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可有效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模仿创新可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改进,从而降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三是模仿创新可充分利用率先

创新在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的投资大为节约。

3、加强合作研究,化解技术风险

为有效化解技术风险,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特别是要努力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以充分利用外界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分散创新的技术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风险,同时往往可以节省研发费用。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的战略,降低技术研发的难度,同样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并减少R&D费用投入。

4、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首先,要增强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保证。企业领导者要把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并成立以厂长或总经理为组长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对企业创新战略进行筹划和决策,以保证创新思想的有效传播,使企业创新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的规范化管理。为了能够适应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组织的构建应具备一定的柔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企业应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并给予创新人员适度的分权和灵活性,以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效。

再次,要提高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化。一是企业要提倡群体决策,通过共同目标的建立和广泛授权,让更多参与创新的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二是争取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靠互联网络、数据库、知识库等现代化工具,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把握有关技术与市场的变化,从而减少因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最后,要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为了减少创新过程的风险,必须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促进从创新项目的立项、研发、设计、制造到营销等环节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在创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对项目的进展进行适时监控,保证创新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从而减少创新过程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注释:

1、陈文化著.腾飞之路一技术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第357页。

2、1956年,日本的《经济白皮书》首次引入技术创新概念,并解释为“技术革新将对经济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将促进经济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4月.

[2]鲁开根,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现代情报,2005,(12).

[8]韩之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有色金属工业,2005,(12)

[9]路金芳.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活力,2006,(01)

[10]刘助仁.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综述[J].理论前沿,1992,(19)

[11]安立仁,张建申.试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前提和条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02)

[12]宫衍秀,李明光.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0,(04)

[13]汪波.知识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01)

[1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J].中国经贸导刊,2000,(06)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2

温氏集团从集资创办到实行股份制经营,从企业创办之初提出了“科技兴场”的经营理念到与农业大学实行长久的技术创新联合,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龙头企业依据了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来从事农产品加工,整个经营过程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了服务,成为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市场主体。温氏集团在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和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中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研究、开发或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从温氏集团迅速发展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技术创新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效率更高,效能更好的新的生产体系,从而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它包括创新或引进新的技术或工艺,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与组织形式。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和技术机会,正确作出产品和工艺的创新决策,并顺利实施,最终成功占领市场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加强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个性化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利于农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分工合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走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路子,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依靠有市场和高质量的产品求发展,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培育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这是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

二、温氏集团发展过程中反映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状况

在温氏集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总的来说发展态势是好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很快,但效益偏低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从1985年到1989年的短短4年时间,勒竹畜牧联营公司的产量和产值都增长了600%左右,年平均增长率60%以上。温氏集团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从整个肉鸡生产过程来看,肉鸡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治这些关键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由于肉鸡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公司签订合同的普通农户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作出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上开始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起步虽然较迟,但扩张势头强劲。销售收入和利税呈递增态势,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涌现出一大批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欧诗漫集团公司),从而有效地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领域,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但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中小型企业销售利税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以及经济效益水平明显低于独立核算的中小型企业。企业技术创新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势头强劲,但能力不强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温氏集团尽管处于成长阶段,但企业经营者着眼于长远,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视技术创新为企业的生命和发展的原动力,并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初,勒竹鸡场就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无独有偶,湖州荣凯生化有限公司1999年与农业部茶叶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从茶叶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80%销往美国、瑞士、日本。67名企业职工中拥有技术人员12人,占18%。总资产1030万元的小企业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创利税166万元,人均创利税2.48万元。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加大对油脂加工的科技攻关,生产工艺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减少了煤耗,仅此一项降低了生产成本20%。长兴艾格生物有限公司开发出从鸡蛋中提取球蛋白,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温氏集团与其他农业龙头企业同样在技术创新上受到了外部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尚处于相对弱势阶段。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家匮乏,捕捉技术信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企业的职工队伍没有经过严格的大工业熏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职工队伍素质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农业龙头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还不到7%,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只有163名,平均每个企业还不到2人。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从总体上削弱了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欲求强烈,但资本不足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展。温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作为集团创始人的温北英先生1986年就提出了科技兴场,一方面自己努力钻研,总结出养鸡36条,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科技合作对象。但温氏集团当时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技术创新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概念,是经济与技术统一的,而且往往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由于受客观经济实力的限制,温氏集团引进、吸收、消化、开发新技术的困难较大,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银行按商业银行模式运作,企业贷款难度增加,资金筹集的困难,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和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本身经济实力的不足和固有的弱质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必须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补贴。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上分析,尽管与前几年相比,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普遍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但政府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相对较少,据有关资料分析及测算,农业发达国家投入农业研究、开发的经费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尽管绝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欲求,但苦于经费上的尴尬,只能将创新项目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进度。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机制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为传统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温氏集团在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得不全面依靠自主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上获益期长,从这上面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机制不适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研究开发主体布局不合理。现有的农业技术创新科研所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时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时有脱节,不能满足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之需要;与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推广机构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研究机构与业务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职责不清,协作机制不健全,所站、所处、处站之间“争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是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新技术普及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职能。表现为,一是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少,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兼职化现象严重;二是县(区)以下推广部门缺乏基本的实验基地,推广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识更新,知识老化,对现代效益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推广部门与企业、协作组织的研发推广缺乏必要的联系。

三是民间技术力量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作组织重生产流通,对农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不够,责任心不强,内部技术力量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撑。

四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推广体制不顺,大多为行政的附属,行政化倾向严重,外部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分配、人员考核、人事等机制不活,竞争的氛围不足。

五是技术需求不旺。由于生产规模小,尽管农业企业具备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求,但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处于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缺乏技术投人热情,同时由于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生产者的技术需求不旺。

六是投入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以单纯的政府投入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其投入少,难以满足农村企业尤其是农村龙头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七是宏观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订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的目标,激励机制等缺乏政策引导,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

由于以上创新体系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奇缺,创新成果贮备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单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这也是导致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顺畅的主要因素。

四、温氏集团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实现途径

技术创新是实现温氏集团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从实践看,农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针对温氏集团的成功运营模式分析,温氏集团主要采用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等途径实现技术创新。

一是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和破译其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温氏集团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是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方式的有效选择,但温氏集团模仿创新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嫁接与融合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期,勒竹鸡场引进当时国内黄鸡最优良的品种882,通过引种接触到系统的先进养鸡技术,提高了种苗的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1991年,勒竹鸡场又引进世界优秀品种AA鸡,吸收到世界种鸡饲养的新技术。这时,勒竹鸡场也开始建立饲料分析室、疫病诊断实验室等,科学配合饲料日粮,及时准确监测与诊断疾病。通过新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勒竹鸡场的领导者认识到技术在企业创造利润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渴望应用新技术,使产品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这就为我们在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是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温氏集团于1992年底,以10%的技术股力邀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加盟勒竹鸡场,对企业作全面的技术支持。以华南农业大学加盟温氏为标志,温氏集团进入了技术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以技术入股加盟广东温氏集团后,派出了多位技术人员进驻集团,对生产技术作了全面的改进,并且在技术研究方向上对集团进行引导与把握,对温氏集团日后能跻身行业的前排起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温氏集团开始向社会广纳人才,相继有大批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加盟集团,集团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一个技术指标都基本可控,技术努力方向基本明确,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合作创新很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极大弥补了科技创新中的不足,能够使得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整个蜕变过程。

三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持久性等特点。自主创新的优点,在于技术开发方面有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这种技术壁垒可通过专利保护的形式而加以巩固,并从法律上确定自主创新的垄断地位,形成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含量和整体竞争能力的保证。温氏集团的技术随着科研的大规模开展而进入良性的循环,集团建立了肉鸡试验场、肉猪试验场、种鸡试验场等先进实验设施也广泛使用。集团每年从销售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用于研究开发,促使技术快速进步。集团每项关键技术都由硕士或博士把握,不但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产,还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开展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他们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合适的时候引进使用。因此,广东温氏集团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如4亿只肉鸡成活率达96.5%,100多万头猪料肉比达2.4:1等,这些指标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成熟的技术保证了集团生产的连续稳定,总体生产成本为全国同行业最低,企业很具竞争力。

五、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从温氏集团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农业龙头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机制、技术联合力度和产品技术含量也是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由此,从温氏集团的技术创新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营造外部环境。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乃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树立抓技术创新就是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大组织措施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立项论证和科技攻关,力争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新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龙头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必要的支持,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尽快形成符合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要从信贷、技术、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这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投入的力度,在企业技改投入上,可套用市政府扶持重点优势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从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补助、减免有关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以有效的制度和体制促进政府管理行为的规范,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营造高效有序的政策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进程。根据《公司法》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实际,在调整股权结构,建立出资人制度,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完善科学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等方面进行深化和完善,加快公司制改造的步伐。对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努力使其成为具有规范化的公司财产组织形式,要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造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对产权关联度强、产品协作关系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换股、参股,将两家或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品,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人力支撑。技术创新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等级培训考核,举办大量“专升本”、大专证书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及选送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促进管理人员提高学历,提高素质。重视对企业技术骨干和员工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大专院校联合开设职高班、专科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造就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激发企业员工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大力引进人才,建立集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简化引进手续,加快职称、社保、分配等制度的改革以形成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良好氛围及政策环境;强化市场机制,主动出击招揽人才,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搞活农技推广机制,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发展效益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要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鼓励他们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及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举办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直接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3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部门的管理对策

1.创造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环境,建立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促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相应的政策内容包括完善政府采购、建设风险投资、支持创业、促使技术创新、重视人才培训、鼓励开拓市场、健全企业信用制度等方面。政府部门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落实财政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从本年利润中提取技术创新基金,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其他企业或者员工以入股参股的形式投资技术创新基金,按投资比例共负盈亏,构建多元化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基金。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是民营企业,因此,必须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因为它能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是,民营企业创新体系要求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与之相匹配。为民营企业建立优良的政策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在政府支持下,积极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创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高效配合,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2.继续调整信贷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银行,收益与风险应该放在第一位。加强防范金融风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投融资方面,应该打破以往以企业规模、性质为支持与否的借贷框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原则,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从实质上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要求。政府部门也应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帮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真正为那些欠缺技术开发资金的企业雪中送炭,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政府部门通过监管融资主体的信用程度、融资企业的风险驾驭能力以及融资企业的还债能力,既可控制金融风险,又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更简便的融资渠道。

(二)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对策

1.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创建初期,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企业家精神。随着公司的逐步壮大和发展,原来支撑企业强劲发展的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管理,出现诸多不利的情况,长期下去,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成长。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整合研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采取兼并联合、控股收购以及重组等多种形式,使企业的资产合理有效而高速地运转起来,进一步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形成由少数企业掌控的市场垄断结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在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加薪的方式。这样对企业而言,短期效益明显,但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精神追求越发重要起来。民营企业重视员工的物质奖励,但精神激励更是不能滞后。精神激励的方式林林总总,概括起来有升职、培训、进修、股权激励等几种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民营企业就要根据员工的专业水平,提供符合其专业及个人要求的交流平台和进修的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层次和个人素养。股权激励作为精神激励中最重要的一种激励方式,是非常适合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大,投入多,能使被激励的员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这样,既提升了企业的层次,又稳定了员工队伍,企业长足发展就有了保证。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员工,体贴员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他们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3.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对民营企业而言,如何推动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要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民营企业要奉行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以建设高效的创新团队为主要内容,凝聚和造就一批极具创新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企业内部要建立对技术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要给科研人员提供灵活宽松和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管理,严格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进行利益分配,使企业和个人达到双赢。二是提倡企业创新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明灯。要重视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创建,强化企业文化的熏陶,满足员工的学习需要,建立学习型和契约性组织,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三是建立创新项目专项基金。通过这个项目基金,鼓励所有员工的创新行为。企业的员工如果有好的创意和优秀的想法,可以通过申报和评估的方法取得创新基金的支持,创新成功后还可以获得资助。

4.建立极具创造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做好产学研结合。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但其也面临经费匮乏、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创新成果难以转化生成的难题,而民营企业正好缺乏过硬的技术。这样,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实现双赢。企业要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训与引进项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此外,民营企业还要紧紧抓住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课题,因为这些课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课题,具有战略性意义,起着关键性作用。民营企业应该突破人才区域流动界限,集中优势资源,对这些重要重点课题展开攻关,扩大影响力,努力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浙江华立集团创立于1970年9月28日,经营以医药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位列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从2005年开始,华立集团的总资产与年营业收入双双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员工已达到12000多人。华立集团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与之坚持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建设企业的研发团队,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占据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展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比如,与英国牛津大学、泰国马其诺大学等国际名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公关,研发成果应用于本企业生产当中;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也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突破特殊领域的研究;引入科研市场化机制,制定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主动性。此外,利用资本手段获取技术,是华立在技术创新方法上的创新突破,直接从高端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迅速进入行业领先领域。当然,华立集团能够发展起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4

二、关键问题

公司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将带来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整个流程再造包括流程重建、组织重建、观念重建三个层次,其中流程重建是关键,每个层次又包含相应的内容,彼此也相互作用。在流程再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高层管理者可能会对技术创新流程再造产生动摇和犹豫。高层管理者对技术创新流程再造主观上是非常支持的,但是仍可能会存在阻力。一是害怕会失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控制。在原来的技术创新模式下,一切按部就班,高层领导完全掌握技术创新的要害,并采取措施控制着技术创新的运行;一旦采取新的技术创新流程,核心业务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一时难以抓住重点和要害,必然会害怕失去对技术创新的控制。二是高层管理者如果对流程再造的困难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急于求成,就会怀疑和犹豫而失去信心。中层管理人员可能阻碍流程再造的进行。技术创新流程再造不是简单地对原有流程进行整理,它涉及到原来各方面利益的再分配,而受此影响最大的是中层管理人员。一些员工对流程再造不积极。一些员工由于自身素质和能力比较差,不太愿意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对技术创新流程再造有抵抗情绪。特别是老员工,将与年轻员工一起参与竞争,原先拥有的经验和优势不再突出,还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所以会对流程再造不积极、不主动。难以借鉴比较完善的经验和制度。每个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各种各样的情况,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流程再造需要针对企业特色量身定制,没有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可以借鉴。在流程再造中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术创新流程再造不光是技术问题,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常规习惯的改变,是一种管理创新。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流程再造,而过分依赖企业的信息技术只会消弱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配套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激励机制往往不健全:激励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有效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讲座;没有建立以人为本和人尽其用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流程再造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5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性的伙伴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目标或技术互补性。纵向互补涉及到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等过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稳定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补性为基础,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各有所长、各有所需、各有所获,具有共同的责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协议应确定比较现实的条款和条件。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可由协议予以保障,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除有法律约束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参与创新的人员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项目合作的前提,是创新成功的保证。

六、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6

1.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于完善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农业技术创新及其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与大学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开发能力,但是由于受内部传统考核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开发出来的技术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供给;而农业企业有很强的技术需求,但技术开发能力比较弱。

2.农业科技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大多数处于创业成长期,技术积累和经济实力较弱,加之一些企业家的短期行为和技术外部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

3.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力度不够

技术创新是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技术创新风险按阶段划分,可以分为决策阶段风险、技术开发阶段风险、生产阶段风险和市场阶段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组织体系及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政府对农业科技企业扶持不足,使农业科技企业难以应对技术创新风险。

4.农业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因为前者的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均占绝对优势。然而,在我国,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我国科技力量的2/3以上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偏低,并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开发机构要么资金不落实,要么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要么没有明确的技术开发方向,要么基础条件薄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企业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

5.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激励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除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外,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技术创新周期和高风险等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业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其结果是企业轻视技术的自主创新,竞相引入成熟技术,虽扩大了生产能力,却未形成技术创新能力[①]。

6.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

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开发的弊端,造成了其研发实践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二、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化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及配套政策的支持。

1.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

①在法律普及方面。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建立一支适应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的农业知识产权队伍,增强全社会的农业知识产权意识。目前,农业知识产权审查、审判人才、律师人才奇缺,特别是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将是困扰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一大难题。因此,应大力发展农业知识产权教育事业,大力培养农业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提高灵活运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策略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工作更好开展、各学科更好发展。这是我国解决农业知识创新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重点结合典型案例宣传我国现行的一系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②在司法方面。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司法队伍建设。根据农业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技术性特点,要尽快培养一批专业法官,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和专业法官集中审理农业知识产权案件。另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案件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鉴定,其途径包括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担任陪审员、委托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和走访有关农业技术专家等。

2.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理想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中间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创新。如我国的种子行业是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的市场结构,种子法律法规对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种子做出很多限制。因此,应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以激励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农业技术创新。

3.建立由政府引导,以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投资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是农业科技的重要投资者,而在我国目前财力有限,不可能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的情况下,应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渠道、多途径的投入机制。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要尽快设立农业科技创新融资担保基金,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定向募集等,启动资金应以政府为主。同时,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项目从资本市场融资,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②]。

4.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技术风险投资机制

①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要制定和实施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给予减税或免税。其次,建立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保障体系。为鼓励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应对投资者在投资中的经济风险予以保险,为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再次,要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支撑条件。

②发展农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社会、个人、企业多方参与,并同国际接轨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引导民间的大量游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筹资渠道的多样性。

5.加大农业共性技术开发的政府扶持力度

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而非个别产品或企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51]共性技术尤其是农业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共用性、外部性、基础性和关联性。开发农业共性技术往往投资大,外部性强,所以,一般农业科技企业不愿意进行农业共性技术开发。因此,需要政府通过项目引导,协调组织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及有关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农业共性技术开发,项目应重点支持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并显著提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技术领域。

6.消除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要通过整合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创新人才的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和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其次,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技术创新项目合作;再次,加快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重视科研中试基地、成果孵化基地的建设。此外,要改革农业高等教育体制,调整优化教学培养结构和方式,面向市场,加强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7

在效率测度方面,目前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以Charnes(1978)[8]等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为代表,另一类是以Aligner等(1977)[9]提出的随机边界分析方法(SFA)为代表。与DEA方法相比,SFA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前者采用数据规划方法,无需建立变量之间严格的函数关系,也就难以对变量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而后者则以坚实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可以判断模型拟合的优劣。同时考虑到随机冲击效应和技术欠效率是随机边界模型理论的精髓,相比于平均生产函数和确定性前沿生产函数同样具有优势。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决定采用这一方法。我们首先假设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经营者为了实现高额回报率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会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其最佳创新投入。在放松这一假设后,任何形式的冲突都会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使得该值并未达到最大,而我们恰恰可以把这一技术水平损失看作公司的实际技术创新能力与前沿技术创新能力的偏离。基于这一想法,在考虑冲突的情况下,公司的实际技术创新水平可以表示为。的相关变量,考虑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异质性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4)式和(5)式构成了异质性随机边界技术创新模型。通过这一设定,使得本文的后续分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一,可以采用似然比检验进行定性分析,考察模型的异质性设定是否正确。其二,可以构造“技术创新效率指数”进行定量分析,它表示企业的实际研发支出与最佳研发支出的偏离程度。

1.2变量构造

1.2.1被解释变量目前,理论界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一是用创新投入来衡量,如Hansen&Hill(1991)以研发支出与销售额的比值度量。二是以创新产出来衡量,Kochhar&David(1996)[11]以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数量作为技术创新水平的度量指标,鉴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可比性较差,而且较少受管理层控制(Davidetal.,2001)[12],所以不宜把创新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但创新投入却不同,它主要由企业的经营者决定,加之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故本文以研销比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变量,记为LnInno。

1.2.2公司特征变量一是企业规模(size)。本文借鉴Hansen&Hill(1991)[10]等学者的做法,选用企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作为企业规模的度量。二是现金流动性(cash)。根据Jensen(1976)[3]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如果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那么企业管理者倾向于扩大企业R&D投资,以便获取更多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选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总额来衡量。三是负债率(debt)。当企业外部融资受到约束导致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时必然会减少研发投入。四是资产周转率(TAT)。研发投入作为一种风险大、收益高的投资活动,其回收周期通常具有长期性,如果企业注重短期资产周转的话,势必会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五是主营业务比重(ratio)。企业主营业务突出,更容易有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去进行研发投入。本文选用企业第一位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表示。

1.2.3冲突变量本文主要选取四种治理结构变量反映企业的冲突因素:一是股权集中度,我们用企业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变量;二是股权制衡度,我们选用Z指数对其进行度量。Z指数反映的是企业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的比值,Z指数越大,意味着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之间的力量差异越大,第一大股东的优势越明显,其对公司的控制能力也越强,股东之间的制衡能力也随之越弱;三是机构持股对冲突的影响,我们选用机构持股比例作为变量;四是高管激励对冲突的影响,我们按照大多数学者的做法选用高管持股比例作为变量。本文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样本区间为2006-2011年。筛选原则如下: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为了避免离群值的影响,我们在第1%和99%百分位上对主要变量进行了Win-sorized缩尾处理,数据处理和估计均采用sta-ta12.1完成。各变量的名称、含义以及相关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2结果及分析

2.1异质性随机边界技术创新模型估计结果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客观性,我们在多种设定下分别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见表2。模型1为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模型2-模型6则是采取异质性随机边界模型,其中,模型3-模型6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通过对参数施加各种约束得到的回归结果。根据各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以及似然比检验,模型2要显著优于其他模型,这意味着本文选用异质性随机边界模型是合理的,所以后文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模型2进行。根据表2第一部分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约束方程还是非约束方程,企业特征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研发投入在总规模中的比例是降低的,从而导致企业规模变量为负。负债率与我们预期的符号一致,这意味着随着企业负债水平的提高,用于研发的比例降低,不利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提高,这与冯根福等(2008)[1]和王燕妮(2011)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资产周转率对企业的创新投入影响为负,虽然创新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活动,但通常也伴随着高风险和长周期特征,如果企业更注重资产的短期周转,必将导致企业长期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现金比率因素和主营业务占比因素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意味着主营业务占比越高,企业创新投入越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主营业务突出的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集中进行创新活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主营业务突出的企业通常是那些在该市场领域更突出、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为了保持其领先地位也更倾向于投入更多进行研发,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表2的第二部分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约束进行估计的结果。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如果治理工具对技术创新约束(u)影响为负,意味着治理工具会降低冲突水平,有助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反之,则企业会降低创新投入。我们发现,股权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约束的影响显著为负,这意味着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会降低冲突水平,促进企业参与创新活动,这也与Shleifer&Vishny(1997)[1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股权集中可以提高大股东的监控能力,促使管理者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映股权制衡度指标的Z指数对企业技术创新约束的影响显著为正,意味着随着Z指数的增加,也即随着股权制衡度的降低,企业的冲突也会愈加严重,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投入。正如杨建君等(2007)[15]研究发现,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大股东的存在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有微弱的负影响。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企业股东之间制衡能力的减弱使得企业股东更关注自身利益而牺牲其他股东利益;二是随着企业第一大股东比例的提高,第一大股东所承担的风险也随之提升,大股东存在资本锁定风险促使其更倾向于投资风险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的项目,从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产生约束。机构持股对技术创新约束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根据已有研究,机构持股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也未达成一致结论(冯根福等,2008;任海云,2010)。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监督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一般都采用组合投资方式,这种分散化的投资策略会降低其承担的非系统性风险,所以从总体来看,机构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约束的影响显著为负,这意味着高管激励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创新投入约束,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这与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实证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王燕妮,2011)。根据理论,股权激励的核心是通过“金手铐”将公司的长期价值与经营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减少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降低委托成本,促使经营者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表2第三部分是治理工具对创新投入不稳定性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和高管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稳定性影响为正,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二者的大小会显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稳定,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其创新的不稳定性也随之提高。反映股权制衡度的变量Z指数以及机构持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上述两个因素并不会对创新投入的不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

2.2所有制、冲突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分析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冲突对创新投入的影响,我们把所有上市公司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组,回归结果见表3。首先,从技术创新投入约束方程回归结果来看,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创新约束,而且对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影响更为明显。股权制衡度只能对国有上市公司创新约束产生显著影响,这意味随着股权制衡能力的降低,国有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冲突问题,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相比于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影响更大,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更容易降低创新投入约束。Shleifer&Vishny(1997)认为,国有企业实际上为官员所控制,他们更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在给定相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会更有效的降低冲突水平,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其次,从创新投入约束不稳定性方程回归结果来看,股权集中度和高管激励对两类性质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约束不稳定性影响为正,但是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由于经营目标多元化、产权主体虚置、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加之技术创新的专业性、复杂性以及非程序性特征,更容易导致国有股东及其人的监督动力和监督能力的不足,股权集中度以及高管激励的变化更容易导致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更大波动。最后,从控制变量来看,所有控制变量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而且符号与所有样本的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2.3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分析在识别了各种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约束的影响之后,按照(7)式的设定,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根据随机边界方法计算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值域为[0,1],数值的大小反映了企业研发投入效率的高低,1表示100%技术创新效率,0表示技术创新投入无效率。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得到3615个效率估计值,均值为0.645,标准差为0.07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798和0.298,所有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分布频数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介于0.55到0.75之间,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冲突导致技术创新水平比最优水平低了约25%至45%,因而还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可以挖掘,也就为各种政策提供可操作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考察所有制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我们绘制了图2。从绘制的时序图来看,在2006-2011样本区间内,样本总体的技术创新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具体来看,国有上市公司在2006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偏低,随后呈现稳步增加趋势,渐渐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这也与李春涛和宋敏(2010)[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Atkinson&Stiglitz(1980)[17]的分析认为,国有企业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社会收益与企业自身成本不同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因此从体制上来说,国有企业有条件比非国有企业更具有创新性。正如Davidetal.(2001)[12]发现的,即便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国有企业高,但是技术创新需要的大部分资源被国有企业所拥有,民营企业生产的更多是资本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技术附加值低,所以其创新效率低于国有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8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制度决定论以及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后者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11]。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国内,杜伟(2004)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联系紧密,两者相互促进[12];蔡乌赶(2012)认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演化关系[13]。

(三)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较为密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运行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14]。在国内,金祥荣、茹玉骢等(2008)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构架两国三地区的垄断竞争开放模型,并利用1998—2004年的非连续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改善企业生存的制度环境有助于缓解地区出口差异,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15];张杰等(2009)发现出口贸易对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改善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6]。

二、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协同演化关系分析

如前所述,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紧密相关,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为了更好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发展,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必要对三者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行研究,了解其动态互动关系及作用机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企业技术创新是进行出口贸易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能够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或服务,同时对原有产品及服务进行升级,而新产品则可以加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企业在国际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地提高出口贸易额。反过来,出口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首先,企业要想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并保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其次,出口贸易取得的收入及资源有相当一部分被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里面,这就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企业技术创新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原动力,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反过来,出口贸易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获得巨额利润,并维持企业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地位。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已有的研究以及实践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动态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制度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企业技术创新同时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成本,如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办公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组织形式上的成本。企业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原动力,使得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逐渐发生改变,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其次,制度创新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必要的外在条件,同时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和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并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反过来,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总之,二者之间相互协同演化。

(三)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奠定自己的国际地位并获得足够的利润。企业进行出口贸易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国内的抑或国外的制度,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贸易,才能保证出口贸易的有序进行,良好的制度能够保证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制度创新为出口贸易提供了适合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包括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创新与企业微观经济制度创新。企业微观制度创新包括组织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创新包括经济体制、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对自身制度进行创新,形成适合于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经营制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出口贸易的效率。政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对经济体制进行创新,可以为企业的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反过来,企业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加,能够为制度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并检验制度创新是否有效。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三者之间协同演化。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出口贸易提供了技术与制度支持,使得企业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更具有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出口贸易又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三、协同演化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三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复杂系统。本文采用徐向艺、徐英吉(2008)[17]建立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协同度。

(一)概念界定“协同”指事物间相互匹配的关系;协同度,是用来衡量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和谐与匹配的程度。协同度的取值范围为[-1,1]。

(二)模型构建1.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假设复合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即:Z=(Z1,Z2,Z3……Z),其中Zi为第i个子系统或基本要素。考虑子系统Zi,i∈[1,m],设其在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序变量为xi=(xi1,xi2……,xin),其中n≥1,βij≤xij≤αij,j∈[1,n]。通常,系统的有序度有两种。一种假定xi1,xi2,…xin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度越低,如投资回报率、资产收益率等等。另一种情况假定xi1,xi2,…xin的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其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低,如负的外部性。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实证研究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协同演化,下面利用上文所建立的协同演化模型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度。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国有企业内部制度的复杂性,在考虑制度创新指标时仅考虑外部指标。1.指标确定首先需要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出口贸易的度量指标。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的原则,使得指标的科学性与操作性达到较好的平衡。参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其他文献,本文将指标设立如下(见表1)。2.数据采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进行出口贸易的主要施行者,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各项数据的具体数值、技术创新以及出口贸易测度指标值通过查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获得。对于如何将制度创新进行量化,不同的文献给出了不同的方法,在此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综合各类文献,本文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市场化指数与对外开放程度。其中,市场化指数通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获得;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计算得到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3.权重的确定对于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相关矩阵赋权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设包含有n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其相关矩阵为。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出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之间的协同度,构建三者的折线图,如图3所示。

(二)结果分析通过对2008—2012年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复合系统协同度计算分析发现:(1)技术创新有序度大体呈上升趋势,并有轻微波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这对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2)制度创新有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2年略有下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在制度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以期有利于企业的出口贸易。(3)出口贸易有序度在2009年以前逐渐递增,在2009—2011年间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2009年前得益于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以低成本优势在出口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2009年后随着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壁垒的设置,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增加,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贸易额有所下降。然而近些年来,国外尤其是美国与欧洲经济相对来说较为不景气,中国内部由于特殊的制度受国外经济影响相对较小,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得到显著提升。(4)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协同度在区间[-0.8,0.5],协同度整体偏低,表明出口贸易与制度创新良性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宏观经济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以便适应中国企业不断的出口贸易需求。(5)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维持在区间[-0.4,0.3]之间,由图2看出,其协同度逐渐趋于平稳,这表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6)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协同度在2008—2011年间较平稳,自2011年后协同度得到较大提高,表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发展良好。综上所述,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协同度是密切相关的,三者协同演化发展,这种协同演化发展的趋势将促使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影响中国的制度创新,同时其出口贸易额也将不断增加,进而提升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优势竞争地位。

五、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9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得到丁较快的发展,部分国有企业的创新行为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的说来,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一些较为严惩的问题,大量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本文拟对如何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一定探讨。

一、强化国有企业的内在激励措施

从发达国家的实证考察来看.现代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均十分强调企业内部激励措施的重要胜,重视借助企业内在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巨大激励力量,使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将国有企业内在的措施安排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通过产权安排、组织设计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系统。

在产权安排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风险主体、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开发主体。要从形成有效率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效应,通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以股票期权制等诸多形式,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国有企业员工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设计面,要善于运用组织设计理论.对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设计,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联系方式,从而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和绩效,因此,要通过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使国有企业内部相关组织的形式、规模和结构适应技术创新需要而不断创新,为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更易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潜力大、发展快的领域。

在管理制度方面,则应该通过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和设计,加强界面管理,协调各部门行动,保持国有企业界面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进行调节和控制。要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要激发创新人员的创造性,又要使其服务从创新活动的整体要求,促使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应。要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提高警惕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创新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要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安排,使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内部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创新者以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并对那些创新失败者以保护和鼓励;既积极鼓励创新活动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但更要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以激发国有企业成员的创新热情。

二、强化市场层面的外在激励措施

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需要有效的市场制度给予激发和支持。对技术创新而言,市场制度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市场过程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因此,必须将市场作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二层面,通过相关市场措施的完善来形成推动国有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交易。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理想的创新收益,是激发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诱因。在形成较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鼓励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系统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展示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等直接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交易的制度规定,以及人才流动、资金融通等促进技术创新要素有效组合的交易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规范技术创新交易秩序的系统制度,以降低国有企业参与技术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要培育能有效激励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制度。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会促使国有企业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有效利用资源,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的曳动效应.可以从夕:部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激励系统,激发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因此,必须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效打破垄断,加速市场化建设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培育技术竞争市场。通过市场体制建设,创造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理想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以市场的外在力量在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同时,由于不正当行为会侵害创新主体的利益,挤占创新主体的市场空间,严重挫伤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也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大对不正当竞争的积极性.保证竞争行为的规范有序,以增强创新动力。

三、强化政府层面的外在激励措施

企业技术创新论文例11

一、企业技术创新相关基本概念解析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的分类都是根据创新对象、创新程度、创新来源等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创新的对象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按照产品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可细分为全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的可称为全新产品创新。渐进的产品创新则是指技术原理本身没有重大变化,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工艺(过程)创新是指在生产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过程)创新也可分为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重大工艺创新和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所形成的渐进式工艺创新两类。

2、按创新程度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两类。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引起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3、按技术创新的来源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的来源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和引进型技术创新三类。

自主型技术创新是指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须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较雄厚的资金保障。

模仿型技术创新指通过模仿已有技术成果的核心技术,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2、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程度有较大的弹性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既存在技术的根本性变动,也存在技术的渐进、微小的弱变化。技术创新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组合而实现创新。而且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服务的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3、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与技术发明(创造)不同,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有时也包含社会价值)。

二、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科教兴国”战略是同志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国有企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倍增器。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还远未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

1、技术创新效率不高

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效率的通用标准是:年均专利数量与国家科技人才数量的比值和单位R&D经费产出的专利数量。按照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的统计分析,1998年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166.77万全日人工约当单位(FTE),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分别只有96.27万、94.81万、47.02万和31.84万,分别只相当于我国的58%、57%、28%和19%。但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效率低下,按照IMD的数据,每万FTE产出的专利(包括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件数,我国为10.8,而美国为1714.4,日本为1737.0,德国为1534.0,法国为1504.9,都超过我国的100倍;英国和韩国分别为984.8和554.7,是我国的50倍以上,印度也达到44.6。要是按照我国科技部的统计,结果好了一些,但是,每万个全时R&D人员年均专利产出也只是22.5件,不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1/50,也只有印度的一半。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低下还可以从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上表现出来,我国每亿美元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为46件,只有美国的51%,日本的43%,德国和法国的34%,英国的38%和韩国的72%。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上常采用以专利数和重大科技成果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我国专利数总量增长缓慢,其中发明专利出现负增长。我国年均重大科技成果数与90年代初相比较,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根据科技部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数约15万项。但是,部级科技成果的数量自2001年以来除个别年分之外,几乎逐年下降。其中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2004年与2001年相比,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和其他部门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2%,73%,43%,7%。从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行业上看,工业下降50%,农业降幅达76%,医药卫生降幅为53%,其他行业降幅为11%。

3、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

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20年,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飞机、移动通信、软件等,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外国企业所占领。

1993年至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4%,但是,高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高技术产业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还不显著。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4.9%(1993年)、13.8%(1993年)、18.6%(1994年)。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占GDP的份额也一直维持在1.5%至1.7%之间,而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在1991年就达到了3%以上。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为3.2%,高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但是在出口中高技术产品比重仅占6.8%,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远远低于这两个国家。以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计算机产量不到世界的1%,全国的产量还不到IBM一个公司(785亿美元)的60%;行业利润不及因特尔公司(69亿美元)的四分之一。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技术基本依靠进口,软件产品质量差、功能单一,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成果的利用率低,不仅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观念落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滞后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这一尴尬局面。

1、技术创新的观念落后

缺乏市场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大的思想障碍。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还是“生产单位”,在中日两国的差异是很大的。在日本,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企业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职能就是创新。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实际上只是按固定方式和指令计划进行产品加工的工厂或车间,即“生产单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1

在技术创新观念上,我国缺乏市场意识,将其理用来专指“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的渐变性改进”,是一个纯技术学概念。2特别是目前一些党政官员和学者将“创新”等同于“创造”,或者将“创新”概念泛化,或者将“创新”说成是“创造新东西”而不提“市场成功”和“实现商业价值”,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2、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而企业是实现这种结合的纽带与场所。因此,企业无可争辩地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创新的上游活动,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得研究开发的重心越来越向企业转移,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向企业扩散过程中的中间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发达国家企业早已成为R&D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研发机构过少和R&D资源配置不当,R&D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增长速度缓慢。

3、技工短缺,人才市场发育滞后

最近几年来,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一根本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之间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企业技工短缺,技工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技工断层现象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一亿四千万,其中只有50%是技术工人。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的比例超过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仅为5%。在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近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则与我们恰恰相反: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只有15%。相比之下,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据报载:如今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仅软件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就达40万人以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成为各国竞相夺取的对象。我国的人才状况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公众文化教育水平低;人才短缺与人才相对过剩同时并存。

4、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虽使我国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在保证一定的社会收益率的同时,充分顾及知识产权的私人收益率,创新的激励机制得以调整,但仍然存在创新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的问题。我国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很低。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低是社会上假冒、仿制产品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专利侵权案行为处罚过轻。因此,在我国不少地方,仿制与假冒他人商品的侵权者往往是最大的获利者,而发明创造者却是最大的亏本者;付出巨大研发新产品费用的企业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以不正当手段仿制的侵权者却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经销真正的名优商品者往往盈利很少,而销售以次充好的仿制者却大发横财。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首先,我国企业不重视赋予创新成果以自主知识产权。其次,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再次,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一方面要求为其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保证和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1、完善我国社会制度(政策、法律)环境的措施

①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投资于教育,投资于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科研体制要由以国家、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为主逐步转变到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主。科学院和高校除了必要的基础研究外,大部分应当是应用研究,其课题更要让科学院和高校与企业联系、结合。

③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做到: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完善专利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

2、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

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加快观念转变,大力倡导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创业风尚,鼓励和引导企业探索建立创新文化范围。要做到:要树立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观念;要树立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观念;要树立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按照科教兴国和推进技术创新等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和繁荣创新文化。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1、切实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具体做法有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积累;增加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提高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创新战略、创新机制论述、创新速度。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收益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高度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速度,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

3、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管理者,能够及时感觉和捕捉住各种机会,并能够采取创新行为获取创新利润。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常常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技术观念的创新者、技术手段创新的投资者、技术创新成果的采用与推广者、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通过权利、感召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场所的文化氛围,通过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利用企业资源开拓商品市场,组织和管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4、提高研究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中来,以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性的研究开发。对引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

5、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培养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提高企业的设备先进性,使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

6、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努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努力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工业性实验,促进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正确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建立起快速的市场反应网络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化。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处置技术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力求以最小成本保障最佳技术创新效益。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来规避或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最佳效益。

1、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

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企业抵御和化解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活动,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承担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为此,企业应设法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创新成果、共担创新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而且风险投资机构往往由一些专家组成,他们精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能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决策、技术评估和市场开拓等创新活动,有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2、增强模仿创新能力,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

模仿创新虽然难以获得成功率先创新那样的高回报,但它却能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的高额投入和高风险。在技术方面,一是模仿创新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使研发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可有效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模仿创新可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改进,从而降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三是模仿创新可充分利用率先

创新在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的投资大为节约。

3、加强合作研究,化解技术风险

为有效化解技术风险,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特别是要努力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以充分利用外界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分散创新的技术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风险,同时往往可以节省研发费用。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的战略,降低技术研发的难度,同样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并减少R&D费用投入。

4、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首先,要增强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保证。企业领导者要把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并成立以厂长或总经理为组长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对企业创新战略进行筹划和决策,以保证创新思想的有效传播,使企业创新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的规范化管理。为了能够适应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组织的构建应具备一定的柔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企业应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并给予创新人员适度的分权和灵活性,以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效。

再次,要提高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化。一是企业要提倡群体决策,通过共同目标的建立和广泛授权,让更多参与创新的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二是争取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靠互联网络、数据库、知识库等现代化工具,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把握有关技术与市场的变化,从而减少因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最后,要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为了减少创新过程的风险,必须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促进从创新项目的立项、研发、设计、制造到营销等环节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在创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对项目的进展进行适时监控,保证创新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从而减少创新过程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4月.

[2]鲁开根,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现代情报,2005,(12).

[8]韩之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有色金属工业,2005,(12)

[9]路金芳.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活力,2006,(01)

[10]刘助仁.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综述[J].理论前沿,1992,(19)

[11]安立仁,张建申.试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前提和条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02)

[12]宫衍秀,李明光.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0,(04)

[13]汪波.知识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01)

[1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J].中国经贸导刊,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