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外币会计论文

外币会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37

外币会计论文

外币会计论文例1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全球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跨国公司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跨国公司从很大程度上使资源、人才、技术得到更加优质的配置,让资源的利用得到优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国内上市,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让国际投资者获利良多。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去境外成立公司,与国外企业在各个领域开展良性竞争。联合国贸发会公布的《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日益激增的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的盛行,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提升公司的财务监管力度刻不容缓,因此对于外币报表折算,企业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完善。一方面,由于公司的股东不再仅仅是国内的股东,更多的外国人也积极参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范围因此变得更为广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经营还要面临文化差异、地理人文差异、制度差异、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要求跨国公司更为有效地编制外币报表折算,从而让决策者更好地去管理公司。这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要想更好地编制有关的合并会计报表,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外币报表折算问题一直是企业财务会计的重点研究问题,对于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选择,一直是会计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时至今日,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以计量为基础的时态法;另一种是现行汇率法,这种方法着重强调汇率的上下浮动对投资净额所产生的影响。这两种方法虽然在跨国公司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两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在全球经济化的趋势影响下,跨国公司对于会计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维理论视角下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一)外币报表折算基本方法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单一汇率法,即现行汇率法;另一种是多种汇率法,它涵盖以下三种方法:时态法、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法、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将现时汇率作为外币报表的主要折算汇率,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当日的汇率来对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进行换算,而所有者权益部分通过历史汇率进行换算。对于利润表中的收费和利润科目,以确定科目时的汇率为基础,以此来进行外币报表的折算。

2.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将资产负债表分成两类,一类是流动项目,针对流动性的资产或负债科目,折算时要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汇率进行;另一类是非流动性项目,针对非流动性资产和负债科目,折算必须要知道对应项目计入账目时的历史汇率,以此来进行换算。对于实收资本等权益类的科目,以交易发生当日的汇率作为基础进行换算。从收益类的科目来看,只有两种情形要按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进行核算,一种是固定资产折旧,另一种则无形资产摊销。收入类的其余各个科目则要按照确认时的汇率进行核算,由于收入和支出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很频繁,所以这些项目也可以按照整个报告年度的平均加权汇率进行核算。

3.区分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法。这种方法通常指的是以资产负债科目受汇率变化与否为依据,将这些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指的是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所代表的资产或者负债通常以货币形态出现,一般采用现时汇率进行折算。非货币性项目就是除去货币性项目的部分,通常是用初始入账时的汇率进行折算。对于权益部分,以历史汇率进行核算。

4.时态法。这种方法很好地借鉴了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的不足,在时态法中,应用现时汇率法的项目包括库存现金以及一些应收应付科目。以历史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通常用历史汇率折算,用现时汇率折算的一般是按现行成本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

(二)多维理论视角下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对于外币报表折算这一课题,一直以来都广泛的被认为是会计领域的一大难题。在实际操作方面和会计理论方面都面临许多挑战,实务烦琐、理论复杂。我们应当建立在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剖析相关的外币报表折算问题,从而加深我们对报表折算问题的了解,有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报表折算方法。

1.合并报表理论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同样也受合并报表的理论的影响。目前,合并报表理论被公认有三种核心的理论:第一种是所有者观,这种观点一般应用于合并会计报表,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会计主体承载着所有者的财富资源,不重视控制权,它突出的是编制报表的目标是为了让公司股东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信息,而将公司现阶段所拥有的财富资源向母公司汇报。第二种观点是实体观,顾名思义,这种观点是从企业实体的层面进行分析,它的核心观念是强调企业内所有股东的权利平等,虽然控股股东和少数股东在投资数额上不同,但不能用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少数股东和控股股东。应该一视同仁,应该把少数股权和企业的经济相联系,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两者应该属于同一个经济体系,计价的方法、利益的共享都应该相同,实体观就要求我们做资产负债表的合并时需要合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第三种观点是母体观,这种观点的核心是从母公司的角度出发,来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重视母公司的利益,母公司的经营状况在编制会计报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子公司的地位与之相比则显得低微。依据母体观这一观点,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净收益一般指母公司的所得收益,而将少数股东权益视为母公司的负债部分。

如果从所有者观的观点出发,很明显时态法应该是我们的首选,可以很大程度地为母公司的所有者提供具有决策价值的信息,但所有者观却没有重视财务杠杆的作用和控制观念,所以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母公司的观念的核心是突出母公司的主体地位,因此时态法是母公司的首选。首先,在时态法下,母公司的报告货币对子公司的报表进行等额表述的首要计量方法,体现了子公司的资源利用效率。但是,母公司观的逻辑性不够格严密,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力度也大大降低,联合不断加强。合并会计报表的实体观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突出会计主体的独立性是实体观的核心观念,要求在编制合并报表时突出各个公司的原貌,以同等的条件看待各个股东。

2.会计计量理论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会计计量一般是用来衡量企业的整个资本运作过程,在会计信息体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质上来看,用新的货币把原先的外币报表进行重新地翻译必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会计计量模式必然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把各种会计计量模式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从受托责任观的角度来看,为了使责任各方履行义务的情况得到充分反映,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往往是最佳的计量模式。在此计量模式之下,公司需要以历史汇率这一和历史成本紧密联系的汇率来使得计量模式保证连续性,而现时价值一般是由货币性项目所表示的,因此现时汇率是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这样一来,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是传统历史模式下较为适宜的方法。

(2)现行成本计量模式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从决策有用观的层面来看,现行成本计量模式更具有深远的影响。现行成本计量模式下,各项数据信息所表示的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会计科目的价值。一般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使用现行汇率法,这样在进行外币报表折算时,才能让计量属性保证一致性。然而,从目前的情形来分析,利益各方复杂的关系都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计量模式的选择。此外,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同样对模式的选择有影响。另外会计本身的因素同样限制着计量模式的选用。因此可以看出,计量模式必须要经过多方面的统一协调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虽然现行成本模式在理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前景广阔,但就目前来看,资产的种类繁多、性质特征也相差很大,大面积的推广现行成本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大的会计环境的发展之下,也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公司应该选择综合性的混合计量模式,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混合计量模式下,毫无疑问时态法最能反映汇率和计量属性的统一性。

从上述论证可以得出,仅仅从理论角度分析,会产生很多矛盾的地方。从合并报表的角度来看,实体观念是现行汇率法的基础,而时态法更能与母公司的核心思想相吻合。再从会计计量理论来看,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相比似乎更能与混合计量模式相一致。从最后的结论来看,通过不同的理论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在编制外币折算报表的时候,上述理论都可以成为指导依据,其中每种理论之间也都有相互复杂的关系,但是每种理论的成立都有他自身的先决条件,理论体系的相对不成熟使我们应当从实务操作的方面进行分析,为将来的外币报表折算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策略

(一)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因素

1.与我国现实环境的适应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深,我国经济已经正式与世界接轨,迎来了许多的发展机遇,我国企业的数量每年都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在风雨中不断成长,这就对我们的外币报表折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各方面制度政策的改变,人民币汇率逐步与世界经济市场接轨都给刚刚走向正轨的国内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外汇风险严重地冲击着国内企业。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来看,许多金融工具没有完全开放、会计人员的经验不够丰富、各方面能力也有待提高、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从而使得我国的跨国企业应对复杂环境的挑战时总显得不够成熟。

2.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适度性。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我们必须对国家自身利益的维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目前这个阶段,国际惯例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当前经济状态。因此,在引用国际惯例的时候一定要适度,既要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又要保证世界经济体系的有条不紊。

(二)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近期对策

通过分析外币报表折算时的影响因素,并与我国的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相互结合,在我看来,现行汇率法是我国现阶段在编制外币折算报表时应当选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和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不仅顺应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与会计理论相符合,与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相适应。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远期对策

现行汇率法是现阶段最能与我国经济相适应的,但这仅是一种短期的策略,随着我国各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理论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让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先是阐述外币报表折算有关的概念以及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框架。然后重点分析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以及它的选择原则。再从合并报表理论、会计计量理论这些不同理论视角下对外币报表折算的选择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在这些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的未来外币报表折算提出建议。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邢钟文.对完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建议[J].会计师,2013(04).

[2] 张政媛.外币报表折算及境外企业合并实务探讨[J].会计之友,2013(08).

外币会计论文例2

 

一、人民币升值概述

2005年7月21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1美元兑人民币从8.27—8.28先后突破了8.2、8.1、8.0关口,2005年升值幅度达3%。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以8.0702起步,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一年中升值了2 615个基点。2007年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6.01%。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以2005年汇改前的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到2010年12月23日,美元兑换人民币中间价为6.6466。

一国货币的升值意味着与它相比较的那种外币的贬值,表示一定数量的本币可以兑换的外币数量比之前增加了。自从汇率改革以来,人们持续不断地对汇改的利弊进行讨论分析,尤其关注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对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论文,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等利润微薄而我国又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二、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及广州加工贸易近些年的状况

汇率作为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素,对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1、马歇尔-勒纳条件。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指出:一国货币相对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情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假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那么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弹性。用Dx表示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改善贸易收支;当︱Dx︱+︱Dm︱=1时,货币贬值不发生作用;当︱Dx︱+︱Dm︱﹤1时,货币贬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贸易收支通过货币贬值得到改善的必要条件是:当︱Dx︱+︱Dm︱﹥1,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2、J曲线效应。本国货币贬值后,初期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进出口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汇率的改变,以外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者顺差减少,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一段时期(往往是6至12个月)之后,经常项目收支才渐趋改善;再经过一段时间(往往是1.5至2年后),经常项目收支的改善达到峰值,然后再度趋向下降论文下载。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情况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呈现“J”的形状。而货币升值情况下,经常项目收支变动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反向J曲线效应。

3、广州2005年至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状况。

2005—2008年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统计

 

年份

实绩(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合计

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

2005年

1593628

175247

1418381

17.74

-5.47

21.42

2006年

1814869

208965

1605904

13.88

19.24

13.22

2007年

2022533.74

245761.49

1776772.25

11.44

17.61

10.64

2008年

2223313

283237.89

1940075.33

外币会计论文例3

摘要:外币报表的折算问题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是国际会计的四大难题之一,折算不仅要增强财务报表的可比较性和效用性,还要在选择折算方法上做到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相互协调一致,因此选择恰当的折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外币报表折算 现行汇率法 时态法 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71-02

一、外币报表折算的概念及目的

外币报表折算是指将以某一种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按照一定的汇率折算为以另一种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的行为。一般来讲,外币报表折算只是改变反映报表的货币单位,不改变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

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提供特种会计报表,向其他国家的报表使用者提供本企业的会计报表,满足习惯于不同货币观念的报表使用者阅读;二是为了编制跨国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概述及评价

在进行外币报表折算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折算汇率的选择;二是外币报表折算损益的处理,经常使用到的有两种方法现行汇率法及时态法。通过以下案例对此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新南公司于2013年1月1日投资100万美元在美国设立一全资子公司——乐思公司,当日乐思公司购入70万美元固定资产。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乐思公司按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核算,期末存货80万美元则是在2013年第四季度一次购入的,购置日汇率为1美元=6.28元人民币,2013年1月1日的汇率为1美元=6.32元人民币,2012年12月31日的汇率为1美元=6.29元人民币,2013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6.30元人民币,乐思公司股利支付日汇率为1美元=6.32元人民币。乐思公司2013年12月31日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按照表1、表2所示分别使用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折算出的结果是不一致的。

通过表1和表2中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折算方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哪种方法,利润表各收入费用项目均采用2013年平均汇率6.28折算,“支付股利” 项目按股利支付日汇率6.32折算,实收资本按收到新南公司投资日汇率6.32折算。

2、现行汇率法下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项目均按2012年12月31日汇率6.29折算,“留存收益”根据利润表的“期末留存收益”项目折算数填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年初数根据上年折算报表的年末数填列。

3、如果按时态法对该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折算,现金和应收账款应付款按现行汇率6.29折算。总之从上述表格来看,不论是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和留存收益,还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如果按照时态法进行折算,其总值会大于现行汇率法。

三、我国企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

外币报表折算是一个计量变换的过程,不能改变计量项目的属性和计量基础,只能改变计量单位。采用时态法进行折算时,能够吸收现行成本计量模式的优点,如对部分资产按重置成本几家、对投资和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等,使得折算的资产、负债与交易发生时的计价基础相一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我国,时态法是企业进行外币报表折算时的第一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海云.探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9):57-68.

[2] 刘珍秀.试论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J].东方企业文化,2011,(6):36-40.

外币会计论文例4

会计计量是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民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功能”,计量的准确性和公允性直接关系到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赵德武博士著的《会计计量理论研究》里将会计计量定义为:“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计量是“要解决何种属性计量以及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的会计方法川。会计计量的客观性和公允性的把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二是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采用何种单位计量,第一是指采用何种货币单位对会计业务进行计量。一般来讲,会计业务的计量货币是发生时的货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经济业务的计量货币都可能是多样的;第二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应采用什么货币向外报告信息,在众多的经济业务计量货币中选择一种货币作为统一记账货币,并向外报告,其他币种计量的经济业务必须折算为该货币入账并受汇率影响。这个统一记账货币即唯一报告货币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准确公允计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报告货币选用错误,将会使货币表现出来的资产负债信息,损益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失去公允性;损益里将会含有大量的不真实的汇兑损益,资产负债的计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不同而产生重大偏差,现金流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的选用错误而导致现金流量受汇率过度不真实。

二报告货币计,的研究现状

报告货币的选择会给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和披露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报告货币的选择如此重要,但学术界又书会计计量的研究仅限于计量的属性基础研究,对主计量货币的选择研究却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种研究缺失。目前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确定报告货币的思路有两种,一为我国的记账本位币概念;二为西方的功能性货币概念,但这种概念往往只出现在于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中,并没有应用到会计计量当中。在会计的一般原则中,对会计计量基础的界定和指导非常多,但没有任何会计原则用来界定会计主体的报告货币的选择,而报告货币选择对会计计量功能的完美实现和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这种情况已不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对计量理论的货币选择的研究,将一个会计主体的唯一的报告货币的界定纳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者一般原则,籍此指导不同经济环境里的会计个体遇见的报告货币的确认问题。真正作到客观公允地反映和报告经济信息。

三功能性货币概念的确立

1记账本位币的缺陷我国一直使用的记账本位币概念是指一个会计主体记账、报告使用的基本货币。记账本位币这种表述在意思表达上通俗易懂,但这种表达只说明和规定了企业必须选用一种货币作为基本记账货币,并且这种计量尺度是唯一的,并不能说明这个单一计量尺度所起的作用川。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但又规定以外币收支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可见,记账本位币的确定带有法律法规色彩,没有任何会计计量方面的依据,不是以公允客观地计量会计信息作为出发点的。

2功能性货币地位的确立功能性货币最早出现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52)中,被定义为“一个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中同时还规定,可通过现金流量、销售价格、销售市场、费用、理财、集团内的公司间交易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原始表现货币来确定功能性货币川。功能性货币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完美地实现计量的目标:

l)功能性货币选择主要经济业务的表现货币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的单一记账货币和报告货币,因此能够客观公允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而不会产生偏移。选择功能性货币计量和报告,能够将需要进行货币换算的经济业务量降到最低点,货币换算产生的信息误差也会降到最低。

功能性货币能从计量本身着手体现报告货币的功能,能够符合计量的要求,真实公允计量和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

2)功能性货币一旦确定下来,会计计量和核算所必须遵循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也能跟着确定下来川。因为如果用公司主要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性货币来计量经济业务,那么就应该把功能性货币表述的会计报表作为公司的表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唯一标志性报表来确认,以此推论,记录经济业务、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运用的会计准则和原则,就应该适用功能性货币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和原则。

3)根据功能性货币的定义和确定的限制性条件,功能性货币确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界定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而更应该是在会计整体核算过程中对企业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公正计量和反映,用其他外币表述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不公正公允的,受到了许多根本不存在的汇兑损益的影响,严重削弱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用功能性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信息才是实体的真正公允的信息,以功能性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项目表现出来的财务比率才是真实反映财务情况的比率。

功能性货币计量的损益才是真实公允的,同计量基础一样,计量货币的择定确定了损益的确认问题,特别是汇兑损益的确认计量问题。因此,功能性货币能更真实地计量和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功能性货币概念对于完善会计实践和会计计量理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功能性货币概念目前主要用于外币业务会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并没有把功能性货币概念纳人普通会计计量实践和理论当中。笔者认为,作为已有的严格定义的功能性货币,应该明确其在会计计量、核算和报告中的重要地位。不论是国外的子公司,还是国内公司,功能性货币是一个通用的会计概念,是一个计量、核算和报告经济业务的基本货币,任何情况下的公司都必须在确定功能性货币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外币概念,才能判断什么样货币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应在一般的日常会计中确立功能性货币的地位,确立功能性货币为唯一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主体会计信息的报告货币,并在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中定义一些关于会计主体唯一报告货币—功能性货币确立和选择的指导性条款。比如可在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中增加三条假设,即可确定功能性货币假设和功能性货币为主体报告货币假设。

四功能性货币概念

在企业集团会计主体中的应用功能性货币理论的确立解决了由单个实体组成的会计主体的唯一报告货币的确定和选择问题。但在经济社会中,同时存在由多个企业实体组成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集团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是通过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反映的。对于一个集团主体而言,为了编制合并报表,必须将集团范围内所有公司的以各种不同货币表示的财务报告折算成为一种统一货币表示的报告,这个统一报告货币的确立和选择问题同样适用功能性货币理论。虽然功能性货币最早也是出现在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理论中,但功能性货币的适用并没有推及到外币报表折算所覆盖的企业集团中,而仅限于外币报表折算中单个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功能性货币的界定。就目前的母公司合并理论来讲,据以编制跨国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个别会计报表必须折算为母公司货币,一个跨国集团公司,母公司的报告货币是一个标准,相对而言,它的所有子公司的报告货币就是外币,也就是说,传统的理论一直默认为母公司的报告货币就是跨国集团公司的唯一报告货币,母公司报告货币以外的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默认为外币报表。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的今天,主体理论越来越受到推崇,母公司理论不再占统治地位,松散式的合并和各种目的权益联合式的合并已很普遍,通过权益联合形式产生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在相互控股或者交叉控股的情况下,一个大型的松散式的集团公司内并不能很清楚地区分哪是子公司和母公司,在没有母公司的情况下,默认母公司货币作为集团报告货币的做法明显已经不适用。

外币会计论文例5

二报告货币计,的研究现状报告货币的选择会给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和披露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报告货币的选择如此重要,但学术界又书会计计量的研究仅限于计量的属性基础研究,对主计量货币的选择研究却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种研究缺失。目前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确定报告货币的思路有两种,一为我国的记账本位币概念;二为西方的功能性货币概念,但这种概念往往只出现在于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中,并没有应用到会计计量当中。在会计的一般原则中,对会计计量基础的界定和指导非常多,但没有任何会计原则用来界定会计主体的报告货币的选择,而报告货币选择对会计计量功能的完美实现和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这种情况已不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对计量理论的货币选择的研究,将一个会计主体的唯一的报告货币的界定纳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者一般原则,籍此指导不同经济环境里的会计个体遇见的报告货币的确认问题。真正作到客观公允地反映和报告经济信息。三功能性货币概念的确立

1记账本位币的缺陷我国一直使用的记账本位币概念是指一个会计主体记账、报告使用的基本货币。记账本位币这种表述在意思表达上通俗易懂,但这种表达只说明和规定了企业必须选用一种货币作为基本记账货币,并且这种计量尺度是唯一的,并不能说明这个单一计量尺度所起的作用川。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但又规定以外币收支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可见,记账本位币的确定带有法律法规色彩,没有任何会计计量方面的依据,不是以公允客观地计量会计信息作为出发点的。

2功能性货币地位的确立功能性货币最早出现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52)中,被定义为“一个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中同时还规定,可通过现金流量、销售价格、销售市场、费用、理财、集团内的公司间交易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原始表现货币来确定功能性货币川。功能性货币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完美地实现计量的目标:

l)功能性货币选择主要经济业务的表现货币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的单一记账货币和报告货币,因此能够客观公允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而不会产生偏移。选择功能性货币计量和报告,能够将需要进行货币换算的经济业务量降到最低点,货币换算产生的信息误差也会降到最低。功能性货币能从计量本身着手体现报告货币的功能,能够符合计量的要求,真实公允计量和反映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

2)功能性货币一旦确定下来,会计计量和核算所必须遵循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也能跟着确定下来川。因为如果用公司主要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性货币来计量经济业务,那么就应该把功能性货币表述的会计报表作为公司的表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唯一标志性报表来确认,以此推论,记录经济业务、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运用的会计准则和原则,就应该适用功能性货币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和原则。

3)根据功能性货币的定义和确定的限制性条件,功能性货币确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界定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而更应该是在会计整体核算过程中对企业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公正计量和反映,用其他外币表述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不公正公允的,受到了许多根本不存在的汇兑损益的影响,严重削弱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用功能性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信息才是实体的真正公允的信息,以功能性货币计量的资产负债项目表现出来的财务比率才是真实反映财务情况的比率。功能性货币计量的损益才是真实公允的,同计量基础一样,计量货币的择定确定了损益的确认问题,特别是汇兑损益的确认计量问题。因此,功能性货币能更真实地计量和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功能性货币概念对于完善会计实践和会计计量理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功能性货币概念目前主要用于外币业务会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并没有把功能性货币概念纳人普通会计计量实践和理论当中。

笔者认为,作为已有的严格定义的功能性货币,应该明确其在会计计量、核算和报告中的重要地位。不论是国外的子公司,还是国内公司,功能性货币是一个通用的会计概念,是一个计量、核算和报告经济业务的基本货币,任何情况下的公司都必须在确定功能性货币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外币概念,才能判断什么样货币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应在一般的日常会计中确立功能性货币的地位,确立功能性货币为唯一能够客观公允地反映主体会计信息的报告货币,并在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中定义一些关于会计主体唯一报告货币—功能性货币确立和选择的指导性条款。比如可在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中增加三条假设,即可确定功能性货币假设和功能性货币为主体报告货币假设。四功能性货币概念在企业集团会计主体中的应用功能性货币理论的确立解决了由单个实体组成的会计主体的唯一报告货币的确定和选择问题。但在经济社会中,同时存在由多个企业实体组成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集团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是通过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反映的。

外币会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8-0040-06

国际上对货币错配的研究不过十几年时间。在中国,这一课题基本还处在文献综述阶段。本文将建立一个模型阐述货币错配与净值的关系,用汇率改革一年半以来的银行部门数据进行验证,并判断出现银行危机的可能性。

一、资产负债表效应――从货币错配到净值

对于货币错配,不同的学者曾经给予过不同的定义。国际上大部分学者更多都是从负债的角度来表述货币错配的,传统的定义并没有更多地考虑中国的这种情况。货币错配全面而准确的定义应该为当一个经济主体的债务以外币定值,但资产或产出的收入为本币,当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时,负债会相对资产上升,从而引起净值下降,会引起流动性危机。或者当一个经济主体的债权以外币定值,但负债或支出主要为本币时,当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时,资产会相对于负债下降,引起净值下降,也会引起流动性危机。这二者都是货币错配所带来的一国经济的脆弱性。

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其净值或净收入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从存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即净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从流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则是指损益表(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因为流量在期末时也会以存量的形式表现在资产负债中,比如应收应付款项、汇总损益、净收入的变动都会在期末反映在净值中,所以我们在考察货币错配风险时,更多关注的是存量的概念,也即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出来的损益和净值变动。

下面给出一个更一般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两期模型来说明货币错配对于净值的影响,我们在Sahminan(2004)只针对银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模型作一般化处理。在模型中,我们只考虑汇率变动的净值效应,而不考虑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或竞争效应,即不考虑汇率贬值或升值通过相对价格变动对公司进出口流量的影响。

假定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结构为:

其中A表示资产,L表示负债,NW0表示第0期的公司净值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公司资产与负债中既有本币部分,也有外币部门。公式可进一步写为:

Ad表示本币资产,Af表示外币资产,S0表示第0期的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计算,Ld表示本币负债,Lf表示外币负债。

现在我们来看第1期的公司净值。假定第1期的汇率变化S1,资产负债表还是必须满足这一公式:

其中id表示本币资产的收益率,或者将其看作是本币的利率;if表示外币资产的收益率,或者将其看作是外币的利率。变换有:

从式(4)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在第1期的净值取决于四个因素:第0期的公司净值、本外币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汇率变动及外币净资产(Af-Lf),或者说货币错配程度。

为使问题更清晰,我们先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即假定本外币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均为0,id=if=0,此时公式简化为:

从此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净值的变动取决于汇率的变动与货币错配程度。假定公司存在净外币资产

(Af-Lf)>0(6)

同时本币升值

(s0-s1)>0(7)

公司净值将比第0期下降,公司遭受损失。当货币错配规模越大,以及汇率变动变动幅度越大时,公司净值损失也就越大。

根据公式总结一下,共有四种可能:

(1)公司持有净外币资产,本币升值时,公司净值下降;

(2)公司持有净外币资产,本币贬值时,公司净值上升;

(3)公司持有净外币负债,本币升值时,公司净值上升;

(4)公司持有净外币负债,本币贬值时,公司净值下降。

公司净值下降或上升的程度取决于汇率的变动幅度与货币错配的规模。

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整体上正处于第一种情况。即存在净外币债权的情况下,同时本币升值,公司净值会下降。

二、样本、数据与度量方法

(一)样本选择、数据期间与来源

关于银行部门的定义,本文借用Allen(2004)对一国总体经济部门的分解方法,同时参考《中国金融年鉴》1对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定,不含中央银行。根据IMF、世界银行及我国的统计惯例,保险公司均剔除。

但是,分析各银行的货币错配数据,需要各银行较为详细的年报与中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能选择了已上市的9家银行代表银行部门。虽然不是全部银行的数据,但是应该集中了主要的货币错配数据,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数据来源主要是各上市银行2005年中报、2005年年报、2006年中报。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相应年份。

(二)银行外汇敞口度量

银行的外汇敞口是由于银行外汇资产组合与外汇负债组合之间的不匹配以及表内外业务中的货币错配形成的。当在某一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外汇汇率的波动会给银行的外汇敞口带来了不确定的损益。

为了控制银行业的外汇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将资本充足率运用到了对银行外汇风险资本的要求。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等于外汇总净敞口头寸乘以8%,其中外汇总净敞口头寸等于外币总净敞口头寸加上黄金的净头寸。

对于银行外币总净外汇敞口的计量,国际银行界通常采用总汇总敞口(The Gross Aggregate Position, GAP)方法、净汇总敞口(The Net Aggregate Position, NAP)、汇总短敞口((Shorthand Aggregate Position, BAP)这三种方法。

NAP为银行各币种的长头寸与短头寸相互抵消后的绝对值,以日本金融监管当局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银行业采用这种方法。当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高度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可以相互抵消,在这种组合下NAP计量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不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就不能相互抵消,采用NAP方法计量就低估了银行的外币总净敞口。

GAP方法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GAP为银行各币种的长头寸与短头寸绝对值相加后的值,以德国金融监管当局当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银行业采用ut方法。当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完全不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就不能相互抵消,最合适的方法是采用GAP方法计量银行外汇总净敞口。但是当货币变动有相关性时,采用GAP方法计量就高估了银行的外币总净敞口。

BAP方法则在银行各币种多头头寸形成的长敞口与空头头寸形成的短敞口之间取值较大的一方。BAP方法是由英格兰银行提出。后来巴塞尔委员会在计算银行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也采用这种方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1曰起施行)中的相关规定,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外币总净敞口采用的也是BAP方法。

本文对银行净外币头寸的测算采取NAP的方法。原因是:虽然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币种结构很复杂,在资产与负债中都有其他外币的出现。但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定只有美元一种货币。实际上,我国所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是将其他外币折算成美元来反映的。既然长头寸和短头寸都是以美元来代表,那资产负债表的两边就是完全相关(同一种货币相关程度必然为1),此时要用其他三种方法就明显高估了头寸。但在实际衡量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从而要求资本覆盖时,在其他币种都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仍然应以BAP来测算较为科学。

(三)确认方法

企业由于外汇风险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一般分为两类。第一,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其他货币进行的经济业务往来、结算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反映在会计报表损益类科目“财务费用-汇兑损益”中或资本化于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中;第二,集团公司中,境外子公司或者境内子公司,以不同于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开展业务时,需将外币报表折算成集团公司的记账货币进行合并报表核算。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时产生的折算差额,在会计处理上主要有两种方法:(1)递延处理: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独列示。 (2)计入当期损益。我国一般取前者。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外币业务的金融企业,日常核算可以采用外币统账制或外币分账制核算。在分账制下会出现外币折算差额,而在统账制下会出现汇兑损益。

但在各大银行在实际执行中,对于外币折算的处理方法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偏离。

鉴于此,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财会[2006]3号对外币折算作出了新的规定。关于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问题除因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外币专门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外,所有外币货币性项目产生的汇兑差额,无论是否已经实现,均应在其形成的确认为当期损益。而非货币性项目与权益项目的差额进入损益科目。这一规定与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一汇率变动的影响》的处理是一致的。实际上,这是对各大银行不同于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实务处理方法的一种确认,也可以看作是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外币折算处理进一步的明确。

但不管怎样,汇兑差额无论是作为当期损益还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其影响最终都会在当年所有者权益中反映出来。所以在测算汇兑差额对银行净值的影响时,取这二者之和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三、结果分析

(一)银行业以净外币头寸代表的货币错配与银行危机的可能

我们摘取了9家样本银行外币资产与负债及外币净头寸,并得出以下结论:

1、在银行不做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理论上,外币净头寸乘以汇率波动幅度即为银行的损失或收益。

根据2006年6月30日底的数据,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四家银行的货币错配程度最为严重,其外币净头寸分别为6008亿、2911亿、1539亿、208亿元人民币。外币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中国银行占到了42.7%,其他二家银行也在10%左右。整体上为16.7%。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时,中、建、工、交四家银行分别会损失60亿、29亿、15亿、2亿人民币。9家银行整体上会损失107亿。

2、笔者还测算了货币错配对净利润的影响。

根据这两个报告期的财务数据,当人民币汇率升值3.2%时,中国银行的当期净利润会被全部侵蚀掉,当人民币汇率升值8.0%时,中国建设银行的较高(折合全年权益回报率已达15.2%)的当期净利润为0,当人民币汇率升值达16.3%,中国工商银行加入亏损行列。从整体上看,当人民币升值7.6%时,银行业所有净利润消失殆尽。

3、比较两个报告期货币错配的变动情况(见表1)。

在9家样本银行中,6家银行货币错配情况在缩小。其中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由于其巨大的基数,余额仍很庞大。中国银行的货币错配却比半年前严重24%,又增加了1160亿元人民币,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筹资860亿港币。整体来看,货币错配程度增加7%。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我们来判断单个银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假设当银行净值为负,即资不抵债时,会出现银行危机。

当银行存在净外币资产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引起净值为负的临界值不一定存在。(1)当同时存在净本币资产时,没有汇率的临界值能让净值为负,只要资产长短期可以自由转换,此时,不论汇率如何变动,货币错配不会造成银行危机;(2)当同时存在净本币负债时,当汇率升值幅度超过一定值时,银行的净值会负,单个银行出现危机,当汇率升值幅度超过所有银行的临界值时,所有银行均会出现银行危机。

当银行存在净外币负债时,理论上总会有一个升值的临界值会使银行净值为负。

对照9家样本银行2006年中报数据,发现除了中国银行与招商银行以外,其他7家银行均属于第一种情况,理论上不会出现由于汇率波动而净值为负导致的银行危机。但中国建设银行的情况已接近于本币所有者权益为0的临界点。其本币所有者权益仅为141亿元,仅占所有者权益的4.6%。一旦本币所有者权益为负,就会有出现银行危机可能。

至于招商银行,其存在净外币负债等值3.1亿元人民币,是一个近似为零的净外币头寸。而同期招商银行的本币净头寸为327亿元,理论上当汇率贬值105倍时,才会资不抵债,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可以说,招商银行实际上基本不存在银行危机的可能。

中国银行最有出现银行危机的可能,而且情况还比较严重。根据对2006年6月底数据的测算,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到1:3.24时,即相对1:8.27升值61%时,中国银行将财务上破产。中国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处于相当严重的状态。

(二)银行汇兑损益与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1、汇兑损益项。

表2为笔者搜集到的近几年来各样本银行的汇兑损益项下发生额。根据关于确认方法的分析,汇兑损益反映了大部分的汇率风险,这种风险是已经发生的损失。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从表中2006年上半年数据可以看出,9家上市银行中,6家没有遭受到汇兑损失,或者说汇兑项下是净收益状态。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汇兑损失较大。三家银行2005年全年汇兑净损失共计118.3亿元人民币。2006年上半年三家银行净汇兑损失为66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银行损失巨大,这一年半已经损失118亿元人民币。

2、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再来看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除中国银行一年半折算差额达24.6亿元人民币、中国工商银行达5.1亿元人民币外,其他银行这一数额均不太大。这是因为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的外币并表单位相对较多。

3、总体绝对额。

我们知道,无论是根据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各银行的处理实务,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汇兑差额可能会反映在汇兑损益中进入当期损益项下,也可能会反映在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但无论是作为当期损益还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其影响最终都会在当年所有者权益中反映出来。所以表3将这二者合并在一起,考察汇率变动对样本银行的影响。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中国银行是受损大户。一年半来的受损额达142.8亿元人民币。中国建设银行其次,37.3亿元人民币,中国工商银行同期为34.7亿元。所有9家银行汇率改革一年的外汇风险受损额为194.8亿元人民币。但可喜的是,其他6家银行却并没有在账面上受损,体现了良好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4、变动趋势。

图1反映了最近五个半年来外币受损金额的变动趋势。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汇率改革前,我国银行业仍有净汇兑收益,但汇率改革后的第一个半年,损失巨大,9家银行达138亿元人民币。第二个半年,损失大幅度减少,但仍然达到了61亿元的损失。这可以说明,由于巨额的货币错配,我国银行业对汇率的波动非常敏感,但账面损失在减少。这一差额其可能的原因出于银行业对于货币性资产负债与非货币性资产负债的折算汇率选择不同,前者用现时汇率,而对于后者,为反映其不受汇率波动影响的事实而采取历史汇率。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银行对外汇风险的有效对冲。

资料来源:各银行相关期间年报。

5、相对额分析。

我们再来分析外汇风险受损额的相对情况。以汇率改革后的一年为考察期间,即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汇率改革时间为2005年7月21日,此前20天差异忽略。表5为一年汇率风险受损与2006年6月30日相关财务总量的比较。见表5。

一年来的货币错配损失对于净利润的影响最大。总体来说,9家银行的损失减少了净利润的15.6%。其中,中国银行受影响最大,其损失占到了净利润的43.8%。工行、建行也损失净利润的10%左右。对于所有者权益来说,全部银行的损失抵消掉了所有者权益的1.74%。其中中国银行抵消掉了3.68%。表格的最后一列是测算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我们假设总资产为风险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为银行资本总额。现在考察一年的货币错配损失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计算可知,汇改一年来,各银行资本充足率由于货币错配的因素将在原有基础下降1.65%,其中中国银行下降3.44%。

四、结束语

考虑到中国净外币资产的情况,我们用银行的净外币资产作为银行货币错配的替代变量,用汇总损益与外币折算差额来代替货币错配的损失。数据采自中国汇率改革以来的一年半的期间数据,以9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代表银行部门。

我们发现,尽管由于折算汇率等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但货币错配与净值损益间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关系。数据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整体上有着非常严重的货币错配,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风险。其中中国银行情况最为严重,有存在较大的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中国建设银行的情况已接近于有危机可能的临界点。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时,9家银行整体上会损失107亿。当人民币升值7.6%时,银行业所有净利润消失殆尽。从五个半年的变动趋势看,由于巨额的货币错配,我国银行业对汇率的波动非常敏感,但账面损失在减少。

国际上更多的研究是测试银行市值对货币错配或汇率变动的反应。但由于中国汇率刚刚放开,没有足够的数据期间来作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只能测度由此带来的净值变动。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Olivier Jeanne(2003).Why Do Emerging Economies Borrow in Foreign Currency?.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4030

[2]De la torre, Schmukle(2003).Coping with Risk through Mismatches: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ntracts for Emerging Economies [C].IADB conference:"Financial dedollarization:Policy Options"

[3]Reinhart, Carmen, Kenneth Rogoff and Miguel Savastano(2003).Debt Intolerance.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pp.1-74

[4]Aghion Philippe, Philippe Bacchetta, and Abijit Banerjee(2000).A Simple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and Currency Cris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44, No,4-6,pp728-38

[5]Cespeds, Luis P., R. Chang, and A. Velasco.2002.Balance Sheets and Exchange Rate Policy.Mimeo.

[6]唐宋元.有关货币错配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7]李扬.汇率制度改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4

[8]Eichengreen, Barry, Ricardo Hausmann, Ugo Panizza(2003).Currency Mismatches, debt intolerance and original sin: Why they are not the same and why it matters. MBER Working Paper No.10036

[9]Irina Bunda(2003).Origins of the Maturity and Currency Mismatches In the Balance Sheet of Emerging Countries: A The oretical Approach.Paper Submittde to the 20th Symposium on Banking and Monertay Economics, Birmingham, June 2003

外币会计论文例7

1 汇率理论的数理分析

汇率又称为汇价,就是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它同普通商品的价格一样可以表达为:单位商品的价值(以我国为例),即元/单位商品或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商品的数量,即商品的数量/元。根据商品价格的表达方式,汇率也可表达为单位外国货币可兑换的本国货币的数量或单位本国货币可兑换的外国货币的数量。如果我们把外国货币视为商品,这样的计价方法称为直接标价法,而视本国货币为商品的计价方法称为间接标价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英国采用间接标价法。美国从1978年9月1日起除了对英镑外均改用间接标价法。标价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对外币交易的会计计量。外汇交易有外币的买入(银行或经纪人向客户买入外汇)和外币的卖出(银行或经纪人向客户卖出外汇)。买入价和卖出价是不同的,会计入账的价格通常是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平均值即中间价。再从外币交易看,外币市场有两个,一个是现汇市场,一个是期汇市场,也就是说远期价格和即期价格是不等的。而远期价格和即期价格的差额在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下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价格大于即期价格称为远期升水,而远期价格小于即期价格称为远期贴水。而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价格小于即期价格为远期升水,而远期价格大于即期价格为远期贴水。

1.1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的货币代表的是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一国的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之所以有人需要,是因为持有这种货币可以购买该国的商品和劳务,而汇率的升降则反映不同国家货币的购买力的相对变化。比如,A国一个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与B国n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一样,则A国货币与B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是:1个单位A国货币=n单位B国货币,或一单位B国货币=1/n单位A国货币。如果A国发生了通货膨胀,而B国的物价水平保持不变,那么,A国货币的购买力就要下降。如果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则两国的货币购买力都下降,而两国货币相对购买力的变化取决于两国物价上涨的程度。

设PA和PB分别表示本国和某外国一段时间(t天)内的预计通货膨胀率,E0和Et分别表示目前的即期汇率和t天后的预计即期汇率(直接标价法,下同)。那么:

设e表示从目前到t天的汇率预计变化率,则

在通货膨胀较小时,可忽略分母项(1+PB),从而得出e的近似表达式:e≈PA-PB。

1.2 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真实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i=(1+r)(1+P) ,其中i 为名义利率,r为真实利率,P为通货膨胀率,且假定其期限皆为t天。费雪效应认为每个国家的真实利率是相等的。设对于本国和某外国,上式分别表示为:1+iA=(1+rA)(1+PA);1+iB=(1+rB)(1+PB) 。

由于rA=rB;则

利用分比定理,得

当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较小时,可忽略两个分母项,得出近似表达式:iA-iB≈PA-PB

1.3 国际费雪效应

将购买力平价关系与费雪效应结合起来,得

不考虑中间项,则得到国际费雪效应的结论:

如果iA较小,可忽略分母项,可得国际费雪效应的近似表达式:e≈iA-iB

1.4 利率平价原理

设Ft为t天后到期的远期汇率。某交易商可以同时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那么,他可以进行如下套利活动:

1)借入本国货币M单位,t天后偿还,本息之和为M(1+iA);

2)借入的本国货币M单位,按即期汇率E0 买入外币的数量为M/E0单位;

3)将外币数量M/E0以利率iB投资于外国货币市场,t天后可得外币的数量为:M/E0(1+iB);

4)签订t天远期外汇合同,以远期汇率Ft卖出外币M/E0(1+iB),得到本国货币的数量为M/E0(1+iB)×Ft;

5)t天后偿还本国货币借款本息M(1+iA)单位。

当M/E0(1+iB)×Ft>M(1+iA)时,该交易商可获得无风险报酬。但其他交易商也会发现这种商机,做同样的交易,最终使无风险利润消失,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达到平衡,公式表达如下:M/E0(1+iB)×Ft>M(1+iA)= 或 这就是利率平价原理。

1.5 远期汇率与未来即期汇率的关系

将国际费雪效应与利率平价原理结合起来,得到

或Ft=Et。该式表示目前的远期汇率应等于一定时期后预期即期汇率。当该等式不成立时,外汇投机商就会出现套利交易,直到外汇投机的诱因消失,最后达到均衡。

2 外币会计的确认计量

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结算的交易。具体表现为:买入或卖出以外币标价的商品和劳务,借入或借出外币资金,买卖外汇的期汇合同以及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按货币计量假设,当会计面临多种货币时一般选择本国货币作为单一的计量尺度,我们称它为“记账本位币”。外币交易中发生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投资(还包括报表项目)等都应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计量。由于汇率经常变动,选择什么汇率,通常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按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将外币折算为记账货币;二是外币在入账时均按标准汇率(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如果标准汇率发生变动,应在月末调整。标准汇率通常取有代表意义的平均汇率。即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

不管选择哪一种外币记账方法,由于汇率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同一项目的外币资产或负债在采用不同的汇率折算时便会产生差额。例如,外币债权F在发生时以汇率E1折算入账,在收回债权时以汇率E2从账面上抵消,便产生了差额F(E1-E2) 。这种差额称为汇兑损益。汇兑损益分两类:一是交易损益,即因外币业务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二是折算损益,即因外币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汇率进行折算所产生的汇兑损益。交易损益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已结算交易损益,它是由于记录原始交易时使用的汇率不同于记录结算时使用的汇率而形成的汇兑损益;二是未结算交易损益,它是由于在交易结算前编制会计报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

如果一项外币业务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发生并完成结算,则只可能产生已结算交易损益。但一项外币业务从发生到结算跨越不同会计期间,便会产生未结算交易损益。那么,在期末会计报表中应作为递延汇兑损益。设E1、E2、E3分别表示业务交易在交易发生日、报表编制日及交易结算日的即期汇率。若有一外币计价项目W,外币金额为F单位外币,则它在三个时点上的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分别为FE1,FE2及FE3。国际上对外币交易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会计处理的方法也不相同。

2.1 一项业务观点的核算

一项业务观点的会计处理

一项业务观点将一项交易的结算作为该交易完成的标志。由于汇率的变动,用记账本位币计价入账购入商品成本或销售商品收入,在购销货款没有以外币结算前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只有在购销货款以外币结算以后才能以记账本位币最终确定所购商品的成本或销售商品的收入。因而,由于交易发生日、报表编制日、交易结算日汇率变动所产生的记账本位币差额,应全部作为已入账的购入商品成本或销售收入的调整额,而不是作为外币折算损益处理。会计处理结果列表如上。

2.2 两项业务观点的核算

两项业务观点将交易的发生作为交易完成的标志,也就是说,把交易的发生与随后货款的结算看作两项业务。因此,在报表编制日和交易结算日,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币折算差额应作为外币折算损益处理,而不是作为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的调整额。但对交易结算前的外币折算损益又有两种处理方法,其一:作为已实现的损益,列入当期利润表;其二:作为未实现的递延损益,列入资产负债表,直到交易结算时,才作为已实现的损益入账。两项业务观点的会计处理结果列表如下:

两项业务观点的会计处理结果

假设交易日从国外购购入一批商品,价款为F外币单位,当日汇率为E1,付款期限为n天,跨越报表编制日。报表编制日的即期汇率为E2,付款日的即期汇率为E3。为便于比较,将各会计分录汇集如下表所示。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两项业务观点处理外币业务,其中又以方法Ⅰ居多。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规定,原则上采用两项业务观点的方法Ⅰ,但也不排除方法Ⅱ。需要强调的是外币交易中期汇合同的会计处理。由于合同签订日的即期汇率高于或低于合同规定的远期汇率,就会产生贴水或升水。这种贴水或升水,在会计上视为买进或卖出远期外汇的折价或溢价,并在合同期内分期摊销,或递延至交易实际发生时调整有关的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签订期汇合同,买进或卖出远期外汇所产生的外币金额,作为应收或应付期汇合同款,应按当日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入账。由于合同签订日、报表编制日、合同到期日汇率的不同而发生的折算差额,应作为外币折算损益,按一项业务观点或两项业务观点来处理。一般来说,签订期汇合同的目的不同,处理期汇合同的会计方法也不同。具体有以下三种会计处理形式:(1)外币约定付款套期保值期汇合同;(2)已发生债权债务套期保值期汇合同;(3)远期外汇投机期汇合同。

两种观点下的会计分录比较

3 我国汇率的形成机制

汇率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国家货币的对外价值的体现,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多元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汇率制度是适应一国经济发展而不同的对外经济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其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我国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揽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指定范围内浮动。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德.M.列维奇.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冯用富.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汇率制度选择方向[J].金融研究,2000,7.

外币会计论文例8

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房产也是广大民众的最重要资产。房产价格(下文简称房价)的波动无论对于宏观经济还是个人来说都关系紧密,所以对于房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一大热点。按经济学的观点,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例如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工情况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市场是个典型的资金依赖型市场,无论是房产的供给还是房产的需求,都必须有充裕的货币资金作为支持。货币因素应该是房价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反过来,房产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如此重要,房价的波动会不会引起货币因素的变动呢?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两者的关联性,并基于经济数据对其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

货币因素主要包括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价格等,因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个不易捕捉的变量,故本文仅探讨货币流通量和货币价格与房产价格的关联性,其中货币价格主要体现为货币在借贷市场上的价格—利率,和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汇率,本文将对此两个货币因素与房价的关联性加以论述。

(一)货币流通量与房价的关联性分析及文献综述

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对房价波动有两方面影响:第一,货币流通量增加意味着房产交易者的可用资金增加,这为他们对房产的需求提供资金基础,而且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会引发社会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在通胀环境下,交易者通过购房增值保值的意愿会增强,以上两点均会导致房产的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房价的上涨。第二,货币流通量增加还意味着开发商的可用资金增加,这样开发商可以增加土地购买量,从而推高土地价格,进而推高房产价格。当然,开发商资金增加也有抑制房价的作用,即开发商利用充裕的资金加大房产供给。如果货币流通量增加引发的房产需求的提升速度快于房产的供给增加速度,那么房价会上涨,反之,房价则会下跌,如果对供求双方的影响程度一致,那么房价将保持稳定。

一些学者通过统计的方法论证货币流通量与房价的关系。例如,孙承龙(2012)通过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运用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得出:房价与货币供给呈正相关关系。栗亮(2011)基于中国199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关系。计量结果表明:在长期中,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对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率不存在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是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率的短期Granger原因;在长期中,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率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存在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率不是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短期Granger原因:二者的冲击效应都基本为正。

房价对货币供应量是否存在影响,则是货币供应是否为内生性的问题。丁晨、屠梅曾(2008)从货币供给内生性来考虑房价波动对货币供求的影响。他们认为,房价上涨会从两个途径导致我国内生货币的扩张:一是房价上涨导致房地产抵押信贷需求膨胀,进而引致商业银行内生货币供给的扩张;二是被房价持续上涨所吸引的外资流入导致央行外汇占款上升,从而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段忠东、曾令华(2008)将房价引入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分析中,并证明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的动态系统存在焦点均衡的稳态。他们认为,房价波动对货币供给无论短期、长期都具有正向影响,房价的波动降低了货币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二)利率与房价的关联性分析及文献综述

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成本上,因为无论是购买还是开发房产,大部分都需要银行信贷支持,而利率上调,购买房产以及房产开发的借贷成本就会上升,因此利率的上调对房产的供给和需求都会有抑制作用,前者对房价起支撑作用,后者对房价起抑制作用,最终价格走势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供需双方谁被抑制得更明显。如果需求因此明显下滑,而供求相对稳定,那么房价就会下跌,反之,需求保持刚性,而供给明显减少,那么房价会不跌反涨,如果供求双方因为利率的上调而受抑制程度一致,那么房价会保持稳定。

对于利率对房价的影响情况,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周京奎(2006)构建了房产价格与利率、汇率关系的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我国12个城市房地产价格与利率、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利率与房地产价格呈负向关系。屠华佳(2005)运用EG两步法和VAR模型对上海房地产市场2000年7月到2004年3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贷款利率下调对上海房价影响不明显。而屠华佳(2005)运用EG两步法和VAR模型对上海房地产市场2000年7月到2004年3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贷款利率下调对上海房价影响不明显。王先柱、赵奉军(2010)在控制了房地产需求和供给影响的基础上,选取了我国1999-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房产价格的的解释力主要来自于供需,利率对其解释力度并不强。目前我国的利率并未市场化,基准利率由央行统一规定,所以房价波动是否会引起利率波动,取决于央行是否已将房价作为监控的指标,该论题有待数据的实证检验。

(三)汇率与房价的关联性分析及文献综述

目前大部分人均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引起房价的上涨,其根据是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际热钱涌入中国,热钱进入中国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股市和楼市,因此会掀起外资购房潮,从而推动房价上涨。但该推论也存在争议:第一,我国是实施资本管制的国家,即便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能有多大程度上进入中国呢?第二,即便有热钱因此流入中国,是否能构成房价上涨的统计意义上的原因呢?第三,其实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近年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是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其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是直接降低我国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从而抑制通胀;二是在外汇流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值会让央行的外汇占款降低。所谓外汇占款是指一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在我国实施外汇管制的制度下,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我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四大渠道之一。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会导致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从而抑制社会的货币流通量,进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抑制房价的作用。

房价的波动是否会引起汇率波动,取决于中国房价的波动是否能引起大量国际资金的进出,从而推动汇率的波动,但在我国资本项目严格管制的环境下,该机制能否发挥作用还有待检验。

从现有的统计文献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汇率波动会对房价造成影响,但对于其对房价影响的方向存在差异。王先柱(2009)分析了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名义汇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一种负向关系,汇率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对房产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杜敏杰、刘霞辉(2007)基于对房地产价格的现值理论分析,建立了房地产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的数量模型。他们认为,汇率的小幅度变动会通过地产久期(Duration)杠杆,使房地产价格产生较大幅度的上涨,并且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会导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郭树华(2012)运用经济学理论,结合计量经济学相关模型,选取1998年7月到2010年12月的汇率和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月度数据,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价格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呈现正向关系的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以上三个货币因素与房价的关联性的研究,由于各自角度或者变量选取不同,最终观点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用该三个货币因素变量与房价共同构成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等主流统计分析方法对以上三个货币因素与房价的关联性进行全面检验。

变量及数据的描述

(一)变量的选取与描述

本文用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分类指数HPI表示中国的房产价格。,本文用M2表示社会的货币流通量,根据我国人民银行的口径,M2既包括社会上流通的现金、活期存款,还包括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货币价格包括货币在借贷市场的价格—利率,和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汇率,考虑到贷款利率与房价的关联性更加直接,而且对于房地产行业,主要是中长期贷款,所以本文用央行公布的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名义基准利率NCR代表利率变量;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代表汇率变量,NEER上升意味着本币升值,下降则说明本币贬值。

(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针对以上变量,本文选取了2000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量为132,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我国人民银行、国研网数据库及国际清算银行。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变量数量级不同和数据异方差性的影响,本文对以上序列均取对数形式,分别表示为LNHPI、LNM2、LNNCR、LNNEER。同时,在分析前通过观察数据的曲线图,发现LNHPI、LNM2、LNNEER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因此先对以上3个变量用X12法进行了季节调整。

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所建模型的稳定性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我们应先检验模型的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用ADF方法检验数据的单位根,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可用其一阶差分项构建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

对DLNHPI、DLNM2、DLNNCR、DLNNEER构建VAR模型,根据A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2,而根据S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1,参考最大似然值LR及其对数值来确定滞后期,经比较,选择VAR(2)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因为要进行脉冲分析和差方分析,就必须确保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为此,我们对所建立的VAR(2)模型的稳定性进行AR根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模型是稳定的。

(三)Granger因果分析

Granger因果分析可以检验变量之间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正如Granger本人所提出的,“欲判断X是否引起Y,则观察Y的当前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由Y的过去值解释,然后考察加入X的滞后值之后是否能改善自由度。如果X的滞后值有助于改善对Y的解释,则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该检验的前提是时间序列必须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笔者对VAR模型中的DLNHPI、DLNM2、DLNNCR、DLNNEER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见,LNM2和LNNEER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LNHPI一阶差分序列的Granger原因,而LNHPI一阶差分序列反过来并不是LNM2或LNNEER的一阶差分序列的Granger原因。LNNCR的一阶差分序列和LNHPI的一阶差分序列则互不为Granger原因。亦即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会引起房价的波动,而房价的波动不会引起这两个变量的波动,中长期贷款利率的波动和房价的波动在统计上双向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但考虑中长期贷款利率是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原因(F统计值为5.30367,P值为0.0062),所以未将该变量从模型中剔除。

(四)Johansen协整检验

VAR模型仅限于平稳的的时间序列,所以,上文在构建VAR模型时,对变量进行了差分处理,但是对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会损失序列之间的关系信息,对此,本文将根据Engle和Granger所提出的协整理论,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以发现非平稳的时间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Enger-Granger的两步法,一种是Johansen法,前者适用于双变量模型的分析,而对于多变量的模型,后者优于前者,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法对变量LNHPI、LNM2、LNNCR、LNNEER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并确认模型中协整向量的个数。在进行Johansen法协整检验时,我们根据AIC原则和SC原则,选择了没有明确趋势,但有截距项的协整方程形式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确定协整向量的个数。具体结果如表3、表4。

由表3、表4可知,无论是迹统计量检验还是最大统计值检验,结论都是一样的。对于协整向量为0的原假设,统计值均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这四个向量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对于协整向量最多为1的原假设,统计量均小于临界值,也就是接受原假设,说明这四个向量之间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得出:以上四个向量之间存在而且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EVIEW6.0的输出结果,该协整关系式可写为:

(1)

注:各系数下方括号里面的数值是该系数估计的标准差。

方程(1)说明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中,t代表月份数,ecmt表示LNHPI、LNM2、LNNCR、LNNEER四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序列,也是方程(1)的均衡残差项。对方程(1)的ecmt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它是一个平稳序列,说明方程(1)所显示的协整关系是显著和稳定的。由此方程(1)可见,M2的变动和房价指数HPI的变动是同向的,M2每增加1个百分点,房价指数HPI则会上涨0.04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名义利率NCR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则与房价指数HPI的变动呈反向关系,NCR每增加1个百分点,HPI则下跌0.16个百分点,NEER每增加1个百分点,HPI则下跌1.84个百分点。

(五)向量误差协整模型VECM的构建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以上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但该协整关系式并不能反映以上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这就需要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描述。

VECM的滞后期是无约束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由上文论述可知,该滞后期为2,时间序列仍然使用没有时间趋势且协整方程有截距的形式。

与方程(1)对应的VECM模型方程经估算表示为:

(2)

上式中,圆括号内的是系数估计的标准差,方括号内的是t统计量。

由于篇幅关系和本文研究重点的原因,VECM的其他方程在此省略不列。方程(2)中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01,小于零,符合反向修正原则,即上一期房价指数高于均衡值时,本期房价指数的涨幅便会下降;反之上一期房价指数低于均衡值,本期房价指数的涨幅便会上升,短期数值向长期均衡关系修正的力度为-0.01。房价指数自身、货币供应量的滞后1、2期序列与房价指数的关系均为正向,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滞后1、2期序列与房价指数的关系均为负向,而中长期贷款利率滞后1期和2期序列与房价指数的关系则分别为负向和正向。总体来说,该模型的极大似然值较高,为 1581.579,AIC值和SC值均比较低,分别为-23.88494和-22.97601,说明模型的整体估计效果良好。

(六)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是研究当方程的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简而言之,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一次性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在此,本文基于以上的VECM模型分析LNHPI对各货币因素变量以及自身冲击的响应情况。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脉冲响应函数。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

从图1可知,LNHPI对于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将会同向波动,并在第10期达到峰值 0.02,之后则会趋于平稳。对于LNM2的一个标准差冲击,LNHPI也是会同向波动,并在第12期达到峰值 0.01,之后趋于平稳。对于LNNEER的一个标准差冲击,LNHPI将反向波动,并且在第9期达到峰值-0.01,之后则趋于平稳。而LNNCR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先会对LNHPI造成负向波动,再往后期会有正向影响,但从整条响应函数曲线可看出,该变量对LNHPI几乎没什么影响(响应函数负向的峰值为-0.0009)。这一分析结果与前面的Granger因果分析以及协整方程结果是保持一致的。

(七)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通过分析VAR(VEC)模型中各变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预测均方误差表示)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变量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由图2可见,在此VECM模型中,HPI受自身前期波动的影响比较大,其影响力在第15个月之前下降速度比较快,第15个月之后趋于平缓,但影响度均在60%以上。

从三个货币因素对HPI的影响度来看,M2和NEER对HPI的影响比较大,均在第10个月之前持续增加,第10个月之后趋于平缓,平缓后,M2的影响度是在17%-18%之间,而NEER的影响度则维持在16%左右。整体而言,M2对HPI的影响度稍微比NEER大。NCR对HPI的影响度则一直很小,最高是第3期的0.19%。

结论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知,货币因素中的货币流通量M2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都是房价指数HPI的Granger原因,能对房价指数HPI的波动造成显著的影响,其中M2对HPI的影响是同向的,而NEER对HPI的影响是反向的,中长期贷款利率NCR对HPI的影响统计上并不明显。此外,从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中还可发现,HPI的前期波动对自身的后期走势有很强的同向影响作用。反过来,HPI对以上三个货币因素变量均不构成Granger原因。

M2和HPI的关联性统计结果证明,货币与准货币M2对房产需求提升的作用高于对房产供给提升的作用,从而推动房价的上涨。同时M2具有内生性,因此房价的波动对其并不造成影响。

NCR与HPI的关联性统计结果表明,NCR的上调对房产供给和需求的抑制程度较均衡,因此房价的波动对NCR的波动并不敏感。而我国央行在设置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时,也并未将房价作为调控的中介和依据,因此房价的波动也不会显著引起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的波动。

NEER与HPI的关联性统计结果表明,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出的本币升值会导致国际热钱流入从而推动房价的机制以及房价上涨会吸引国际热钱流入进而推升本币币值的机制并不成立。对此,笔者另外对NEER和国际热钱HM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建立了VAR模型,结果发现,它们互不为Granger因果关系(限于篇幅关系,该论述过程不详述)。既然名义有效汇率的上涨并不会在统计意义上引起热钱的流入,那么人民币升值会推高房价的观点也就难以成立了。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本管制是比较成功的。NEER与HPI的负向统计关系对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及的本币升值抑制房产价格的观点构成支持。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HPI走势受自身前期走势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这与房产交易者的交易心理有很大关系。因为房产交易者通常存在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心理,因此房价前期的上涨会导致房产的刚性需求者和投机者更热切地入市交易,从而进一步推动房价的上涨,反之亦反。

参考文献:

1.孙承龙,王时芬.1998-2010年房价与货币供给量、人均可支配收入、贷款利率相关性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2(5)

2.栗亮.货币供应量对房价影响的分析[J].价格月刊,2011(1)

3.丁晨,屠梅曾.内生货币体系下房价波动对货币供求的冲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

4.段忠东,曾令华.房价冲击、利率波动与货币需求: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8(12)

5.屠佳华,张洁.什么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来自上海房地产市场的证据[J].世界经济,2005(5)

6.周京奎.利率、汇率调整妁房地产价格晌影响—基于理论与经验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2)

7.王先柱,赵奉军.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效应—基于我国35个大中型城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3)

外币会计论文例9

关键词: 汇率传递 按市定价 计价货币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012-05

一、引言

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导,即汇率传递(ERPT)问题,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有关的研究已经涵盖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如果目的地市场货币的价格调整程度小于汇率变动程度,通过汇率政策以影响出口增长的效果将较差,这种情况在出口商采用战略性按市定价策略时会出现。由于近几年对中国贸易平衡和汇率政策得到各界广泛关注,对ERPT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利益和价格竞争影响的理解。

选择在这一时机研究中国的汇率传递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希望掌握市场对计价货币的潜在选择的信息,而出口商对计价货币的现实选择受现有政策的限制。理论上,出口商应对汇率变化而做出的定价决策和出口商对计价货币的选择由相似因素决定(包括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和出口细分),跨国数据的实证也表明了两者存在这种紧密联系。考虑到近期对人民币自由化作出的安排,通过研究汇率传递,掌握人民币在中国出口中的运用需求显得尤为及时。

本文在总体和分部门的层面上估计了近几年来中国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情况。总体层面的讨论有助于支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分部门的讨论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洞析,因为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化的反应本质上是个微观问题,因不同部门和市场而不同。研究发现汇率传递不完全,以升值为例,出口商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会压低以国内货币计价的价格。一是为保持目标市场中的价格稳定和市场份额,按照所谓的按市定价(PTM)原理,通过压低自身的利润边际来冲销币值波动的影响。二是本币升值会压低进口原材料的国内计价价格,减少生产成本,对出口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后者也会降低以本币计价的出口价格,尽管并不会减少出口商的利润边际。实际出口价格的调整明显小于名义汇率的调整,成为限制汇率政策影响出口增长效果的一种因素。

总体层面的结果掩盖了跨部门间的巨大差异。在主要出口工业部门中,资源密集型出口部门的国内价格调整主要源于国内成本的间接影响,出口商能够较中性地对标价和利润边际给予折让(在人民币升值的案例中)。不过对于机器和设备商,汇率调整通过国内成本对定价的间接影响非常小,主要由出口商边际利润加以调整。跨部门比较显示,机器和设备生产部门比资源密集型部门具有更大的按市定价值,应对汇率变动要求前者对边际利润进行更大的削减。另外,对于大型出口部门(也就是在全球不同市场具有相对较大市场份额的部门),标价的调整要小于生产部门整体,显示更大的定价能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跨国经验,我们进一步估测人民币可能的运用潜力。国际经验显示按市定价水平与出口商在交易对自己货币的使用程度负相关。也就是说,一国出口商越多地调整他们自己的价格以应对汇率变动,国内货币用于计价和安排出口的可能性越小,两者都反映了出口商定价能力的部分缺失。中国按市定价系数估计值(对应汇率1个百分点的调整,国内标价的调整程度)接近于0.5。从跨国经验来看,这一PTM系数水平代表平均约有20%-30%的本国出口将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在2009年7月宣布允许部分城市中的合格大陆企业与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伙伴通过人民币进行结算。试点计划仍在初级阶段,所提供的便利实际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采用仍有待观察。中国出口商的定价行为有助于解释对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潜在需求,这将有助于了解可能的交易范围,为试点计划进一步推进提供指导。

本文余下的结构做如下安排,第二部分回顾出口价格中汇率传递的有关研究文献;第三部分分别运用聚集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出口定价中的按市定价值;第四部分通过中国的按市定价数据估算出未来人民币用于出口计价的潜力;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并讨论实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

二、汇率传递、按市定价和计价货币研究的文献回顾

汇率变动对贸易价格的影响,即汇率传递,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广泛。有两个极端的汇率传递的案例。一个极端情况是,汇率的变化将被出口商货币的价格调整完全吸收,而不会影响以进口商货币计价的价格。因此,汇率名义上的升值对出口量影响有限,实际汇率并不改变而只是改变名义汇率。当出口商在出口市场中作为价格接受者时,面对本币升值会产生这种情况,出口商会削减国内货币价格以保持国外货币价格的稳定。在这一案例中,出口以购买者货币被有效计价,称为当地货币计价(LCP)。另一个极端情况是,出口商保持国内货币定价稳定,将汇率变动的影响全部传递到目的地市场。当本币升值时,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相同程度变化,对实际出口有更大的影响。出口将以生产商货币定价,称之为生产者货币定价(PCP)。

在两个极端之外的其他情况下,汇率变动的价格调整将由生产商和购买者分别加以承担。出口商对价格的调整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了汇率变动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变化,第二部分反映了出口战略定价行为,后者是克鲁格曼(1987年)提出的按市定价行为。在影响按市定价水平的因素中,竞争程度、出口商在目的地国家中的市场份额和生产细分情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正如Knetter(1993)提出,市场中竞争者的存在会对出口商定价形成约束。出口商在目标市场的份额越高,以国内货币计价来吸收震动的动机越小,越有可能将汇率变动传递到目标市场。出口到美国的按市定价数值通常较高,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在美国巨大的市场中出口者的份额一般都较小的关系。

较大的生产细分会造成出口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情况,允许其在定价中采取标高价格的策略。产品越细分,在汇率变动时国内货币价格调整越少。其它与按市定价有关的因素包括跨国公司的跨境生产、目标市场政策环境等。

决定贸易中计价货币的选择与决定汇率传递的因素相似。特别的,Friberg (1998)认为,确定不完全汇率传递中需求和成本函数的充足条件,同样是确定进口商货币定价的充足条件。在更广义的模型中,Engle(2006)揭示,灵活定价下最优传递和出口定价的最优货币选择,存在相同结果。他表明,如果价格可以阻止高的汇率传递,出口企业将以本币计价;如果价格阻止低的汇率传递,会选择以目标市场货币定价,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计价货币的话。其中的蕴义在于如果生产商具有足够的市场力量,可以决定让其出口以本币计价,保持边际利润不变,汇率对目标市场的传递越高,出口货币越有可能被用作计价和结算货币。

三、中国出口价格中的汇率传递

(一)总体分析

我们分别以总体和分类数据估计中国的按市定价弹性。建立如下模型:

月度数据取自2005年1月,中国贸易价格数据开始可得,至2009年3月。等式(1)中PXt是以人民币计量的单位出口价值指数。汇率(NEERt)是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汇率定义为单位外汇折合人民币的值,因而指数上升意味着人民币贬值。边际成本(MCt)由生产价格指数(PPI)加以估测。j为目标市场。出口的单位价值和PPI官方统计数据折年率作为比较基础,其它变量作类似调整。

1. 对聚集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人民币在过去几年持续升值,从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有效升值幅度约为27.1%。最快的折合年率升值是2007年后期和2008年早期,峰值在2007年9月达到17%,反映了人民币对美元强大的升值动力。尽管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随后减缓,人民币比上一年升值15%。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系统中,中国出口价格膨胀的年度值自2005年早期以来开始上升,直至2008年下半年,外部需求在全球衰退中崩溃。在人民币系统中,出口价格膨胀主要有三个阶段:1.从2005年7个百分点降到2006年3月-3个百分点;2.2005年和2008年初在0附近波动;3.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3月,持续9个月的著名的通缩阶段,平均年度下降2.8。(图1)

转向国内条件,生产成本经历了大幅摇摆。年度PPI,衡量国内成本的常用指标,因能源、矿产品和原材料的大幅上升,从2007年到2008年早期大幅上升。在2008年8月达到10%的峰值后,随着全球商品价格的崩溃,PPI迅速进入负区间。(图2)

2. 计量结果

PTM弹性的估算包括三个方面:1、只有NEER没有控制变量;2、增加边际成本为控制变量;3、使用正交化的边际成本变量。

估算得出,作为衡量战略定价程度的标尺的直接PTM系数,总水平为0.44。来自正交化边际成本模型的估计值为0.5,高于原材料生产价格系列0.37的数值,反映汇率变动对生产成本的间接影响。基于此估算,NEER10%的升值将导致以国内价格计价,出口价格5%的下降,其他5%的调整通过外币价格加以调整。平均来看,汇率调整主要通过出口利润边际进行吸收,出口商无法将汇率影响完全传递到海外购买者。

3. 稳健性检验

上述结果来源于分散的滞后分类,对备选分类的分析结果显示,备选分类中的PTM系数(从0.32-0.38)比上述结果稍低。出口价格等式中的边际成本系数,与标价估计相似,仅在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

将外部需求(由G3经济体的增长预计而得)和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考虑在内。中国市场份额变量作为与NEER起相互作用的变量引入等式,符号为负,显示中国出口在市场中的份额越高,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动的调整越有可能以国外货币价格进行调整。该变量的系数仅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全球需求条件对出口价格并无显著影响。

(二)面板分析

为进行面板检验,我们使用SITC两位分类中的分组数据。面板对手的PTM和ERPT等式如下:

i和j分别代表部门和月份。PXi,t和MCi,t分别代表两位SITC水平上工业部门的出口价格和边际成本(由按部门细分的PPI大致表示)。部门水平的PPI,遵循对国内工业部门的不同分类,在估算中对应于SITC的分类。

与聚集数据估算相似,按市定价等式分成以下三类:1.以NEER为唯一的解释变量;2.在部门层面采用原始的生产价格作为边际成本控制变量;3.与2相似,但将边际成本变量用生产价格系列取代。

1. 对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对分部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变量中,出口价格在部门层面的变化更大。所有部门的平均值在5%左右,非生产部门的出口价格比生产部门的上胀更高。最值得关注的是,汽油和天然气部门在过去3年出口价格增长最大,为12.1%。生产部门内部也存在着差异。以资源为基础的部门,如化学及相关产品、制成品,平均出口价格增长仅稍高于全部门平均值。较少依赖资源的生产部门,如机器和交通设备以及混合产品,包括家具、鞋、服装等,出口价格增长较小,过去几年仅为1.5%,不到全部门平均值的1/3。一些制造业诸如办公机器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和专业设备在最近几个月内出口价格折年数下降了25%,比所有其它部门更显著。边际成本的跨部门情况与出口价格相似,非生产部门的年度变化比生产部门明显更高。

部门层面的汇率变化有两种情况。对于美元是主导计价货币的部门,部门NEER的变动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变动高度相似。相反,计价货币的选择较多样的部门,NEER的变动与NEER平均水平的变动相似。跨部门中的NEER平均年度升值相似。

2. 计量结果

用基础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按市定价系数只有在引入正交化边际成本变量时才显著,为0.13,不到全部门数值的1/3,(第1栏)。与全部门数据相比,面板数据在估算中给予所有部门以相同的权重,这将放大小型出口部门的影响。因此,我们对非生产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子样本进行分析。非生产部门的结果与总的面板结果相似,PTM系数在所有三个分类中都为负数,3种情况下有2种不显著,(第2栏)。

对于生产部门,按市定价系数在所有三个分类中都是高度显著,(第3栏)。特别的,引入正交化生产价格系列的模型显示,人民币升值10%导致人民币出口价格下降4.3%,剩下5.7%的调整由外币进行调整。我们进一步检验不同生产行为中的按市定价行为,将之分成资源密集型重工业,以及资源密集度较低的制造业部门。发现资源密集型重工业比资源密集度较低的制造业部门,在汇率变动的总效应中国内货币价格调整较高,后者以外汇计价的部分的调整更大。(栏4-5)在正交化的边际成本模型中,较少依赖资源的部门,67%的价格调整以外汇价格进行,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为51%。国内货币的价格调整,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主要原因在于边际成本发生变化,非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部门主要原因在于选择战略定价。

对NEER系数进行比较,直观的结论是对于不同部门,资源密集型部门的成本更易受汇率变动影响,而利润边际较少受影响。对于这些部门,总效应是主要由国内价格调整,国外价格调整较少,这主要由汇率变动带来的成本变化所带动而非出于按市定价的考虑。资源密集程度较少的部门情况则相反。对这些部门,汇率10%的变化导致国内价格下降3%,所有这些将降低出口商的边际利润。这些估算显示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部门,如机器和设备业,国内价格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不大。

3. 稳健性检验

我们对上述结果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集聚检验相似,我们同样用备选分类来估算面板回归值,这些备选估算程序得出的结果与我们的基础模型相似。我们同样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出口份额在1%以上的大型出口部门,这类部门共有23个。面板估算显示生产部门的结果与作为整体的结果相似。估算出的按市定价弹性与全部生产部门相比较低,反映出从平均来看,较大的出口部门可以将汇率变动更多地传递到目的地市场,具有更大的定价能力。

与集聚检验方法相似,将控制变量考虑在内,这些变量包括出口需求和中国市场份额。在包含这些变量的等式中,估算的PTM弹性在相似的范围内。外部需求并未影响出口价格。有趣的是,市场份额对非生产部门和资源部门的定价机制确实存在影响,结果显示在资源密集型的部门,如能源、金属和结构材料,大生产商具有一定的定价能力。

四、关于按市定价和计价货币的一个讨论

遵循Engle(2006)的理论,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与出口货币在多大程度上用作计价货币正相关。为实证地评估这种对等性,探寻传递系数和出口货币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构建了估算的按市定价系数和以出口商货币计价的出口份额。见图(3)。数据来自关于按市定价和贸易计价中的货币选择的近期的文献。这是我们关于跨国样本中两个理论相关问题实证联系的初步尝试。

跨国数据证实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按市定价水平与出口商货币的使用负相关。即,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中表现得越象价格接受者,调整国内价格以回应汇率变动,越不可能用本币计价,相反,将采用进口国或中介货币。

我们将中国的按市定价值与跨国经验数据作比较。这对于中国特别有用,因为直到最近,贸易结算中的货币选择仅限于非当地货币、贸易伙伴国货币或中介货币。在最近通过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安排中,适用范围仅限于合资格的城市和企业。事实上,即使该方案扩大到中国的所有对外贸易中,实际使用在近期仅是有限的,因为国际交易商需要时间对采用何种货币进行调整。分析按市定价水平,使我们能够估算出中国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的潜力。尽管对于计价货币的讨论超出本文研究范围,我们的结果有助于对人民币发挥更大的国际角色提供意见。

中国的按市定价系数是0.44,与日本和捷克的数值相似。一个简单的跨部门的回归显示这个程度的PTM系数,意味着平均将有20%-30%的出口将以出口国货币计价。考虑到交易商需要时间改变计价习惯,未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比例可能达到上限(约为出口中的1/3)。

五、结论

本文首次运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的按市定价弹性进行估算,估算包含了聚集数据和面板数据。中国的数据符合国际惯例,汇率变动对以外币计价的出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总体层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变动的一半反映为国内价格的调整,国内价格调整的大部分反映了出口商的按市定价表现,较小部分反映了汇率对生产成本的间接影响。

在生产部门内部,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部门,应对汇率变动主要依靠调整以国内货币计价的出口价格,这种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汇率变动对生产成本的间接影响,而非对利润边际的直接影响。较少依赖资源的生产部门,汇率变动对以国内货币计价的出口价格的调整影响较小,这种调整主要反映了战略定价,对出口商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将对贸易计价货币的讨论置于人民币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这一背景下,因为按市定价和决定货币计价的影响因素相同,按市定价水平可以反映贸易中以本币计价的贸易量占比。在中国,研究按市定价可以为研究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运用潜力提供思路,即使考虑到出口商的选择自由。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按市定价系数水平,在人民币在贸易中的运用完全自由化以后,20%-30%的出口将以人民币计价。考虑到中国将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做法仍在试验的初级阶段,整个阶段需要给交易商以时间改变货币使用习惯,该上限将成为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最大潜力。

除了对中国的外部调整和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潜力做出估算外,本文的贡献也在于提供了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两个领域。第一,对人民币在经常项目计价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缺乏足够的知识,尽管知道美元是经常项目结算的主要货币,但其主导程度,欧元等其他货币的运用情况尚不得而知。第二,对于加工贸易中的定价行为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因为加工贸易占了中国出口的一半。两个领域都可以拓展我们对中国出口商使用计价货币决策的理解,在全面开展国际贸易时,这将影响人民币计价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Arellano, Manuel, and Stephen Bond (1991),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 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 58(2), 277-97.

2.Bussière, Matthieu and Tuomas Peltonen (2008),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role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951.

3.Campa, Jose Manuel and Linda S. Goldberg (2006), “Pass 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what has changed and why?”, NBER Working Paper, 12547.

4.Cui, Li and Murtaza Syed (2007), “The Shifting Structure of China’s Trade and Production,” IMF working paper 07/214.

5.Duasa, Jarita (2008),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shock on prices of imports and exports,” MPRA Paper, 11624.

6.Falk, Martin and Rahel Falk (2000), “Pricing to market of German exporters: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Empirica, 27, 21-46.

作者简介:

外币会计论文例10

关键词:均衡汇率 人民币升值 效应分析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其基本根据就是我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及人民币币值低估对其本国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衰退的冲击。近期,美国众议员集体对我国汇率政策发难,提议动用一切可用资源,促使我国结束汇率操纵,不再利用被低估的汇率来促进出口,并对我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这一事件,使得人民币升值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我国国内的观点主要是不支持人民币升值,认为美国逼人民币升值另有图谋:一是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削弱我国产品竞争力;二是我国拥有庞大美债,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三是通过干预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崛起。张陶伟明确表明人民币不应当升值。他认为,人民币其实对内在贬值,对外在升值,不过这种升值是一种虚象。本文均衡汇率模型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判断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并基于此分析其影响。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最早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1981),他根据购买力平价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Frankel(2004)依据修正的购买力平价理论,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选择118个国家2000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以对数形式和绝对形式得出200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4.8%和36.1%。

Jeong和MaZier(2003)根据基本均衡汇率理论,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2000年我国实际汇率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相对于名义汇率低估60%,相对于实际有效汇率低估33%的结论。Goldstein(2004)依据简化的基本均衡汇率理论,按照我国经济动态特征估计方法对2003年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进行测算,得出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相比低估15%-30%。

Virginie Coudert and Ccile Couharde(2005)采用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对14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2003年的双边实际汇率、相对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得出当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1%-49%的结论;并采用行为均衡汇率方法,以21个新兴国家1980年第1季度到2002年第4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到2002年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低估17.8%的结论;采用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方法分析出口占进口比率、进口占GDP比率、经常账户余额、净外国直接投资、净外国资产、贸易开放度等因素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得到2002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7%,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9%,200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23%,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44%。

(二)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对均衡汇率进行研究。在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卜永祥(2001)根据DLR三商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1987-1998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亚洲金融危机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范围在5%-12%之间的结论。

林伯强(2003)也是根据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分析1955-2002年之间的样本数据,得出1997、1998、2000年实际汇率均高估,但高估幅度呈下降趋势。

郭荣华(2006)对“B-S效应”模型进行简单的扩展,得出生产力与实际汇率正相关的关系,证明了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必要性等。

赵志君和陈增敬(2009)认为我国应该根据自身新兴大国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个包括实际汇率、实际利率和经济增长率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当前人民币是否高估的问题。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

本文根据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并结合人民币汇率自身的特点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选择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实际基本经济核心要素变量为主要依据,通过估计一个简约方程来确定均衡汇率水平。

(一)建立模型

1.变量。具体表现为:

一是劳动生产率TNT。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额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本文用贸易品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进步作为劳动生产率的变量。

TNT=(CPI/PPI)/(CPIf /PPIf)

其中,CPI、PPI代表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CPIf、PPIf代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根据著名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简称“B-S”效应)可知:如果一国的相对劳动力持续上升,则该国货币将出现实际升值。

二是贸易条件TOT。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综合考虑贸易条件三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我国贸易条件可以近似的转化为我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比。

TOT=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贸易条件改善时,经常项目收支随之改善,这将要求实际汇率升值以维持经常项目的长期均衡;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将通过实际汇率的贬值来维持外部经济的长期均衡。

三是经济开放度OPEN。经济开放度是多维的,本文主要考虑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

OPEN=进出口总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开放度较低时,大量限制自由贸易的政策会增加一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导致非贸易品价格上涨,从而使一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四是净国外资产NFA。国外净资产是国外资产与国外负债相抵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一国的外汇储备、黄金等。本文主要考虑占比较大的外汇储备,用外汇储备额与GDP的比例来表示。

NFA=外汇储备额/GDP

对汇率的影响机制是:当本国的净国外资产增加时,其国外收益也增加,经常项目收支改善,会促进本国货币的升值。

五是实际有效汇率REER。

REER=名义汇率*(CPIf/CPI)

2.数据。鉴于2005年7月1日我国确定新的汇率制度―钉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本文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本文只考虑我国主要贸易国―美国,因为花旗中国的经济学家黄益平、德利佳华公司外汇策略师贾可柏、瑞士联合银行等估算人民币汇率一篮子参考货币中,美元占比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数据来源主要有:美国劳动统计局、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模型。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为:

dln(reer)=-0.1232+1.0490ln(tnt)-

0.8363dln(tot)+0.6058dln(open)+

0.3048din(nfa)

对汇率的变化率影响的正项因素主要有ln(tnt)、ln(open)和ln(nfa)的变化率ln(open),对汇率变化率影响的负向因素主要有 的变化率。

(二)汇率估算

以2010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为依据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为7.820272,而实际汇率为7.526256。这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处于低谷状态,人民币仍存在着升值的空间。

人民币汇率调节的效应分析

为了实现国内外经济均衡,依据以上结论,人民币应该进一步升值。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取决于升值的速度和我们对机会的把握。人民币稳步升值的效应分析如下: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依赖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只有出、进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才能有效地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行业的不同。进口方面,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如航空业、钢铁业),升值带来的正效应被能源、原材料国际价格的大幅上涨抵消了;出口方面,对于加工贸易行业,升值带来的负效应被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抵消了。而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可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二)对引进外资和资本流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既增加外商投资的成本,又提高其利润的外汇收益,所以对外资的负效益是不确定的。随着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质量的提高,外资的投入会有一定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减少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国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技术壁垒高的行业。

(三)对国际储备和外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但也增强了我国偿还外债的能力。

(四)对国内通货的影响

由于进口产品的低价进入、原本出口产品的转回和过剩的产能,国内有效商品供给量大幅增加,使物价水平下降;但是央行为降低升值预期,一般会增加货币供给量,而且外资大量进入股市、房市,造成资本价格的上涨,导致一定的通货膨胀。

(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根据蒙代尔和弗莱明的“三元悖论”可知,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的发展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同时升值的压力会迫使央行大量购进外汇,增加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而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入无投资意向或无生产性投资意愿而持有外汇的机构和个人手中,导致有项目和投资愿望的一些民间投资者缺乏资金支持,这就与经济发展对资金运用有所需求而相背离,影响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力度。

结论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发现,Elbadawi和Montiel均衡实际汇率模型最为有效而且被广泛应用,所以本文选取该模型作为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模型的基础。同时发现,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因素很多,但以往实证分析的结论表示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开放度、净国外资产四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利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模型估算人民币的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比较发现,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的空间,但不是很大,这说明了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管理的成分较大,浮动的成分较小,汇率制度也有可以完善的空间。

至于人民币升值,我们不必抱以悲观的态度,不能只看到了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冲击等不利影响,要以长远的眼光多角度地分析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本文从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五个方面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经济而言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我国要保证人民币稳步升值,并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生产和出口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业,将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转为产业内部消费等。

参考文献:

1.MacDonald. 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 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S].MS Working Paper,1998

2.Jerome L Stein,Polly Reynolds Allen.Fundamental Determinants ofExchange Rat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Jeong S-E, J. MaZier. Exchange Rate Regimes and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in East Asia[J].Revue economique,2003,5

外币会计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68 -04

一、绪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以美元为中心的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2009年10月希腊爆发了债务危机,进而引发了2010年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这一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欧元的信任程度,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或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各国在谋求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开始倡议提升其他主要货币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自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签订了26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以来,到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26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38900亿元人民币。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2010年6月,又增加了14个省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2015年12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又向前迈了一步。

对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进行估计,可以了解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所处的阶段,评估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策提供支持。

二、文献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过程,是中国国际贸易扩大趋势的必然结果。目前,国内外进行统计研究一国的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主要分为:一是从货币国际化条件角度衡量,二是从货币职能角度衡量。

(一)从货币国际化条件角度衡量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经济社会基本面的支撑以及各经济主体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一般来说,经济实力、发达的金融市场、充足的国际清偿力、市场对一种货币的信心、政治实力等因素都被视作货币国际化的显著影响因素。Andrew (1961)认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该国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其货币竞争能力的强弱和生命周期的长短。Bergsten (1975)则认为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除了经济实力,也包括政治因素。Kenen(1988)提出,货币国际化需要有令人满意的货币供给环境,只有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才能创造货币国际化所需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是决定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关键性因素。姜凌(1997)提出,充足的国际清偿力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庞镭(200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货币国际化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水平、国际收支状况以及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将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分为:一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二是经济开放程度。

(二)从货币职能角度衡量

Kenen (1983)将国际货币职能分为价值贮藏、记账单位和支付手段三种职能,选取某一职能的变量衡量货币国际化是目前从货币职能角度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常见的方法。支付手段一般体现在外汇交易方面,Kenen (2002, 2003)利用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交易量占外汇市场交易总量之比衡量美元和欧元的地位,钟阳和丁一兵(2012)基于国别(地区) 市场构建了包含35个国家和地区 1998~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美元的国际地位。记账单位职能衡量的常见变量有对外贸易中计价币种结构和国际债券标价货币份额。以上研究都是基于国际货币的某一种职能进行实证分析,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学者尝试用多种职能的变量综合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如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陈晓莉和李琳(2011)选取外汇储备份额、贸易计价货币份额和国际债券份额分别代表国际货币的三大职能,颜超等(2011)选用外汇储备和国际计价货币币种结构两个指标。

此外,少数学者从货币职能指标中选取部分指标构建综合指标来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如李瑶(2003)根据一国货币境外流通范围和数量以及货币占国际官方货币储备比重构建了货币国际度指数模型,通过对本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本币境外流通指数、本币储备占比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2000年几种主要国际货币和人民币的国际度指数。

综上所述,从货币国际化条件角度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比较适合预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趋势和国际化前景,从货币职能角度衡量,采用某一种职能进行衡量,局限性较大,而采用综合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三、货币国际度指数模型构建

参照李瑶(2003)关于货币国际度指数的构建,有:I=λ1I1+λ2I2+λ3I3,其中,λ1、λ2、λ3分别为各指数所占权重,I1、I2、I3分别代表境外流通范围指数、本币境外流通数量指数及本币境外储备指数,I是货币国际度指数。

本文在李瑶关于货币国际度指数衡量的三个指数基础上增加一个指标,国际贸易结算指数,即新模型为:

I=λ1I1+λ2I2+λ3I3+λ4I4

λ1、λ2、λ3、λ4分别为各指数所占权重。

I1为本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

I1=流通或持有本币的国家数量/与本币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数量;

I2为本币境外流通数量指数,

I2=本币境外的流通(或持有)量/本币货币发行量;

I3为本币境外储备指数,

I3=本币作为境外官方储备的数量/本币国的外汇储备数量;

I4为国际贸易结算指数,

I4=本币国与各国进行贸易中以本币计价的国际贸易总量/本币国的国际贸易总量。

各指数权重λi表示各指数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程度,在衡量货币国际度时,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本应不尽相同,但由于目前并没有非常精确的方法来判断各种因素在货币国际度中的占比,很难给出各个权重精确的数值。因此,本文参考李瑶(2003)的做法,取λi=1,即该公式为:

I=I1+I2+I3+I4 (1)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在衡量货币国际度指数的上述指标中,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这一指标目前尚未有官方公布相关数据,只能通过估算获得,所以在估计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之前,首先要估计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

(一)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估计思路

一般来说,对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的测算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测算法和货币缺口估计法。直接法通常采用边境贸易额和游客跨境流出入等调查资料对人民币的境外持有量直接进行估计;货币缺口估计法是通过扣除境内货币需求数量从而间接求出人民币境外持有量。由于直接测算法存在着主观性强、涵盖面窄等内在缺陷,本文将采用货币缺口估计法。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由于货币所有者的个人偏好不同,这些社会货币总量中的各个部分会执行不同的货币职能,如用于交换、支付和贮存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品极大丰富,货币大量增加,人们用部分货币购买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剩余货币或用于贮存,或用于投资,这就使得商品和货币相分离,一方面是大量的商品没有找到货币来购买,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货币退出流通而沉淀下来,不参与交易活动。我们把从某一时间段(一般是一年)社会货币总额中那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购买力的货币余额称为沉淀货币。因此,可以将社会货币总量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而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

估算人民币境外需求的思路为:(1)根据模型估测人民币境内流通需求M1;(2)实际供给的M1与模型估计的M1的差额即为境外人民币需求规模。

(二)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估计模型构建

根据经济学理论,影响一国货币需求的因素有规模变量(用收入、财富或总支出来表示)、价格水平以及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社会货币化率等,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理论中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我国境内流通的人民币和主要宏观变量的模型如下:

1n(M1t/CPIt)= α0+α11n(M2t/GDPt)+ α21n(GDPt/CPIt)+ α3Rt+εt (2)

其中,M1表示境内流通货币需求;CPI表示价格水平;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R表示剔除了通货膨胀率后的实际利率,等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M2/GDP表示社会货币化率,即货币化程度。

(三) 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估计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将样本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第二个时间段为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第一个时间段内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等得出公式(1)相关参数数值,在利用结论预测第二个时间段内的人民币境内需求量,从而间接估算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

2.第一时间段数据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与回归分析前,需要对该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做协整分析前,需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变量是否平稳。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过程对滞后阶数选择AIC信息标准准则,利用eview 6.0检验各变量的稳定性,结果如下表1所示: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M1/CPI)、Ln(M2/GDP)、Ln(GDP/CPI)和R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所对应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进行下一步协整分析。

(2)协整分析

由于该模型中变量在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即都是单整的,可以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检验,使用eview 6.0检验结果如下表2: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在5%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也就是说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且根据迹统计量与5%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的对比,可以发现变量之间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向量,换言之,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表达式(3):

由回归方程(3)可知:①上述参数的t值显著,F统计量值较大,概率为0,R2值较理想,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②实际国内生产总值ln(GDP/CPI)、社会货币化率ln(M2/GDP)的系数为正,实际利率R的系数为负,表明人民币境内流通需求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社会货币化率成正比,与实际利率成反比。③回归方程中系数0.95是收入弹性,表明实际收入每增加1%,会使实际货币需求增加0.95%;社会货币化率的半弹性为0.92,表明社会货币化率每增加1%将会使实际货币需求增加92%;实际利率的半弹性为0.0089,表明当实际利率增加1%时实际货币需求将减少0.89%。

(3)模型稳定性分析

由于经济系统的需求或者供给冲击,或者是由于制度转轨的影响,时间序列数据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本文采用残差累积和(CUSUM)和残差平方累积和(CUSUM of Squares)来检验回归方程(2)参数及设定关系的稳定性。利用eviews 6.0检验结果如下图1:

若残差累积和和残差平方累积和曲线超出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两条临界线,表明参数具有不稳定性。根据图1可以看出,回归方程(2)的参数及定关系具有稳定性。

3.第二时间段数据分析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ln(M1/CPI)、ln(M2/GDP)、ln(GDP/CPI)、R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回归方程(3),把2011一季度至2015年四季度的数据带入方程(3),就可以估算出该时间段的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结果如下表3所示:

4.人民币国际度指数的估计

公式(1)中列示了构建人民币国际度指数的4项指标,指标数据来源见下表4所示:

根据前文估算,2011年至2015年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分别为0.0571万亿元、2.729万亿元、4.159万亿元、6.840万亿元和7.372万亿元,狭义的货币供给量分别为28.9847万亿元、30.8664万亿元、33.7291万亿元、34.8056万亿元和40.0953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OFER数据库公布了以美元、欧元、日元、加元等主要币种做为境外官方储备的数量,而人民币作为境外官方储备的数量没有公布,可以根据世界总的官方储备扣除主要币种的官方储备数量,估算出人民币作为境外官方外汇储备的数量。2011年至2015年,人民币作为境外官方外汇储备的数量约为3110.03亿美元、1995.16亿美元、1783.21亿美元、1965.83亿美元和2185.45亿美元,我国官方外汇储备量为31811.48亿美元、33115.89亿美元、38213.15亿美元、38430.18亿美元和33303.62亿美元。2011年至2015年我国国际贸易总量为36420.6亿美元、38667.6亿美元、41603.1亿美元、43030.40亿美元和39569.00亿美元,其中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总量为3301.1亿美元、3524.76亿美元、3812.54亿美元、4025.28亿美元和4643.68亿美元。2011年至2015年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共有224个,其中流通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有24个。将上述数据带入模型(1)可得结果如下表5:

五、结论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度指数逐年增加,但进程较缓慢,可见采取的货币互换政策和开展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政策对加深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甚微;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对于美元、欧元、日元(根据李瑶的测算,2000年这三种货币的国际度指标分别为10.25、2.27和1.17)等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度指数还是较低的,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

在构建的人民币国际度指数中,本币境外流通指数所占比重逐年增大,说明本币境外流通指数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影响最大,换言之就是人民币在境外流通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而其他指数的数值都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更大程度上是人民币的周边化,其主要在边境贸易中做为支付手段,完成结算功能,所以其境外流通量相对数值要大。这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一条路径,即从边境贸易开始逐渐在境外渗透人民币的流通,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Kenen P.1983,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R].Occasional Papers No.13,Grou Pof Thirty.

[2]姜凌.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世界经济,1997,(03):17-21.

[3]庞镭.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钟阳,丁一兵.双边贸易、外汇市场规模、网络外部性与美元的国际地位――基于国别(地区) 市场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2,(01).

[5]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6]陈晓莉,李琳.国际标价货币的决定因素分析――兼论人民币国际化政策[J].东岳论丛,2011,(10).

[7]李瑶.非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J].金融研究,2003,(08).

[8]董继华.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估计――基于季度数据的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01).

[9]车圣保.沉淀货币与通货膨胀[J].价格月刊,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