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药疗法论文

药疗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46

药疗法论文

药疗法论文例1

焦瑛等[3]报道用平颤膏穴位敷贴治疗房颤432例。病人随机分为平颤膏治疗组和异搏定对照组。治疗组主要药物组成有元胡、生山楂、黄连、茵陈,该药经现代科学工艺提纯后再加入适量氮酮渗透剂制成浸膏,装入7.5cm×2cm大的渗透膜中贴于心俞(双)、内关(双)、膻中。贴前先用75%的酒精清洁局部皮肤,再用手指在穴位上摩擦10min左右,以皮肤红热为度,将膜面对准穴位适当用力加压30s即可,每24h更换1次。疗程中除个别针对病因用其它药外,禁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辅助治疗。对照组用异搏定80mg研末装胶囊,3次/d口服。治疗组显效率25.38%,有效率59.47%,无效率15.15%,总有效率84.85%;对照组显效率23.21%,有效率52.98%,无效率23.81%,总有效率76.19%。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心律失常最为突出的优点是方便,痛苦小,病人乐于接受。

2穴位注射

2.1室性心律失常周庆伟等[4]

报道用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过早搏动41例收效较佳,方法如下: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ml注射器和6号针头,针尖垂直刺入内关(双)、神门(双)穴,上下提插2~3次,有酸胀感后每穴注入6%当归注射液0.5ml,1次/d,10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87.8%。

张馨兰等[5]报道用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30例,取穴为内关、神门,穴位注射药剂为1%利多卡因4ml,30例病人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杨吉第[6]报道以内关穴槲寄生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15例,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医者以一次性空针抽取槲寄生注射液1.5ml(2g/ml),取内关穴,常规消毒,直刺1寸,经施术直至“得气”为标准,抽动针栓见无回血,缓缓推注,注完留针1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穴位注射前均记录心电图,停治后再复查1次,结果15例中治愈8例占53.3%,显效6例占40%,有效1例占6%,总有效率100%。

刘三太等[7]穴位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治疗组取心俞、内关穴,病人坐位略前伏,穴位常规消毒,用6号针头抽取2%利多卡因4ml(80mg),灯盏花注射液4ml向下直刺略捻转,待局部得气后回抽无回血时将药缓慢注入,每穴2m,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片刻,1次/d,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抗心律失常和扩管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经1~2个疗程治疗,显效18例占60.00%,有效10例占33.30%,无效2例占6.60%,总有效率为93.40%;对照组30例显效12例占40%,有效8例占26.7%,无效10例占33.3%,总有效率70%,治疗组在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方面均大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χ2=4.0,P<0.05)。

刘斌[8]报道在内关穴注射苯肾上腺素、维生素B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有效率为82.5%。

曹奕[9]报道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均选内关穴,治疗组以5ml消毒注射器抽取新福林10mg,取双侧内关穴,常规消毒后刺入,提插得气,抽无回血后缓慢推药,每穴5mg。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避免出血;对照组取双侧内关穴,常规消毒穴位皮肤,用28号2寸毫针刺入,大刺激量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40min,其间行针3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53.3%,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为穴位注射组的远期疗效优于针刺组。

2.2心动过缓李淑萍等[10]

报道穴位注射治疗心动过缓50例,取心俞穴,患者取伏卧位,穴位常规消毒,根据患者胖瘦酌情进针深度,药物为复方丹参注射液2ml,进针后稍加提插待有针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1次/d,每次取一侧穴,10次为1个疗程。首次取左侧心俞穴注射效果较好,以症状消失、心率恢复为每分钟62~70次左右、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为治愈;5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最少3次,最多10次,采用本法治疗心动过缓产生奇效。

2.3各种心律失常王菊光等[11]

报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78例效果满意,方法:取患儿内关穴,局部消毒,用5号半注射针头,进针约0.5cm左右,回抽无血后注射25%硫酸镁0.2ml,双侧穴位注射,7d为1个疗程,可连用两个疗程,结果:穴位注射7d后,急性患儿心电图约90.1%恢复正常或好转;慢性患儿约54%恢复正常或好转、且疗程短;中毒组硫酸镁穴位注射治疗(不停用洋地黄)3d后,心电图洋地黄中毒表现消失。

韩勇等[12]用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心律失常47例,取穴1组:心平(经验穴,在手少阴经上,腕横纹上3~5寸压痛点);2组:厥阴俞、内关、心俞;气血虚的加足三里、阴虚火旺加太溪、痰火型加丰隆、瘀血加血海,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生脉注射液4ml及复方丹参注射液4ml,1ml/穴,2d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例,好转3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9%。

石雪梅[13]报道穴位注射治疗心律失常28例。选穴:主穴心俞、内关、心俞周围敏感区,失眠加神门、前额头痛加印堂、前侧头痛加太阳、后侧头痛加风池、头顶痛加百会,药物组成:①安定注射液2mg,5%葡萄糖4ml;②0.1%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110mg;③5%葡萄糖4ml,丹参注射液2ml,注射方法:以上穴位常规消毒,每穴注入药物0.5ml,1次/d,5次为1个疗程,用以上方法治疗不同年龄组的病人28例,痊愈20例,好转6例,无效1例,有效率96%。

尹克春等[14]用当归注射液治疗快速心律失常50例并与30例常规西药及30例常规针刺治疗作对照研究,方法如下:治疗组用3ml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2ml分别刺入双侧内关、神门穴,有针感后回抽无血将药物注入,西医对照组则按常规治疗,针灸对照组毫针针刺双侧内关、神门穴,留针20min,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西医对照组为86.67%,针灸对照组为70.00%,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与针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0%,优于西医对照组的70.00%和针灸对照组的73.33%(p﹤0.05)。综合以上研究报道显示,穴位注射治疗心律失常具有很好的疗效,而副作用明显小于西药等治疗方法。

3穴位埋线

马逸等[15]报道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30例,应用1号医用羊肠线,剪成5~6cm长,在局麻下把羊肠线埋入穴位,基本穴为内关(双)、足三里(双),结合辨证心脾两虚加脾俞、心俞或神门;心气阴两虚加三阴交或厥阴俞;心肺气虚加肺俞、列缺;气虚血疲加关元,埋线时一定要得气,有针感发胀或麻时才能进行,每隔15~20d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叶珩[16]报道耳头体穴联合埋线治疗心律失常150例,随机分A、B、C、D、E组各30例,A耳穴埋线,B头针治疗带埋线,C体穴埋线,D耳、头、体穴联合埋线,E耳、头、体穴联合针刺。耳穴主穴为心、皮质下,配穴:快速型心律失常(指室率>100次/min以上)选择降率点、神门、耳中,缓慢型心律失常(指室率<60次/min以下)选肾上腺、交感、缘中、兴奋点;头针治疗带:主带为额旁I带、额中带透额顶带前1/3,配带:快型选左额旁II带,慢型选额顶带后1/3;体穴主穴为内关、郄门、太渊、厥阴俞透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配穴:快型选神门透灵道、心平透少海、太冲、太溪、三阴交,慢型选神藏、胸1-7夹脊、关元透气海、脾俞、肾俞、后溪。结果:有效率A组80%,B组70%,C组76.7%,D组93.3%,E组90%,提示:耳、头、体穴联合埋线组优于其他组,疗效高、省时间。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的优点是作用时间长,具有长期疗效。

4实验研究

倪氏[17]等以正常家兔及病理模型家兔作为研究对象,从肌肉、静脉或心包经“内关”穴注射相同剂量的利多卡因,比较3种途径给药所产生的药效差别,结果显示药物穴位注射在正常家兔和病理模型家兔机体上所产生的作用与其它给药途径颇为不同,正常机体的经络穴位组织能减弱药物的毒性作用,但机体处于病态情况时,经脉穴位组织又能增强纠正心律失常作用药物的效应。

徐桂芬等[18]报道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心电图时相性及心肌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2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注射干预1组、穴位注射干预2组、生脉注射液对照组,15s内耳缘注射肾上腺素(75μg/kg)复制家兔快速心律失常模型,另取健康家兔5只作为正常组,同步记录仪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ECG)并观察时相性变化,检测心肌Ca2+Mg2+ATP酶活性,其结果穴位注射干预2组、生脉注射液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快速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延迟(P<0.05);穴位注射干预1组、穴位注射干预2组与模型组比较,快速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5),结论是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延迟快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抑制心肌Ca2+Mg2+ATP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其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之一。

何英[19]报道观察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以及心电图时相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除空白组外的其它各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盐酸维拉帕米的方法,复制家兔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利用分光光度法及监测心电图的方法观察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和心电图时相性变化的影响,结论为以耳缘静脉注射盐酸维拉帕米的方法复制的家兔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心电图改变基本与人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相似;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可明显延缓家兔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的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穴位注射参附注射液具有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家兔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的作用,这可能是其预防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实验研究表明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5前瞻性研究展望

目前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中均提示该种方法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敷贴给药的给药量小;穴位注射对穴位作用时间短、治疗繁琐;而穴位埋线又仅局限于羊肠线的单一刺激、缺少药物作用,心律失常用药的基本要求是尽快产生有效且能被很好耐受的药物浓度,并根据治疗需要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这一浓度而不引起副作用[20]。因此把药物作用与长时间对穴位的刺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上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其它疾病中有采用穴位埋入用中药液浸泡后羊肠线的,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胃炎、糖尿病等均有报道,但尚无采用此方法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因此筛选出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剂制成上述或者类似的制剂形式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建青,梁文权.抗心律失常药新的给药途径[J].ForeignMedicalSciencesSectiononPharmacy1996,23(4):228.

[2]刘桂珍.麝香保心丸耳穴敷贴治疗室性早搏100例[J].上海医药,1996,18(8):8.

[3]焦瑛.平颤膏穴位敷贴治疗房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1):246.

[4]周庆伟.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过早搏动41例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1990,9:420.

[5]张馨兰.穴位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J].中国针灸,1996,16(6):12.

[6]杨吉第.内关穴槲寄生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15例[J].中国社区医师,1998,15(3):35.

[7]刘三太.穴位注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30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6,4:30.

[8]刘斌.内关穴注射苯肾上腺素、维生素B,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4(7):332.

[9]曹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0例治疗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4):231.

[10]李淑萍.穴位注射治疗心动过缓50例[J].中国针灸,1999,19(6):342.

[11]王菊光,李岩.穴位注射硫酸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18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2):37.

[12]韩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心律失常47例[J].陕西中医,2002,22,(8):736.

药疗法论文例2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经肾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关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虽排泄不减但生成超过排泄,均可使尿酸积累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原发性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临床痛风两者间的界线往往不容易划分。痛风的典型表现为:①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柱、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有发热、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关节腔积液,约数天或数周后缓解。每因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饮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诱发。长期反复发作后,则转为慢性关节肿大、僵硬及畸变。②痛风石:以对耳轮、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常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损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③肾尿酸盐结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发肾绞痛和血尿发作。不少患者可有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μ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36~5.9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1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2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3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4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5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药疗法论文例3

1心律失常类型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类型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心律失常。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两大类。

1.1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是起搏功能的抑制,房室传导阻滞。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和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

1.2快速型心律失常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室上性有房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和非阵发界性心动过速。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有以下几种:①室性早搏;②室速。分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匀速型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型室性心动过速,加速型心室自主心律等。③室颤。

2药物治疗原则

首先考虑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性,防止猝死,其次为缓解症状。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药物,力争以最小的剂量和副作用取得最满意的疗效。由于病因不同、个体差异等,用药和剂量应做到个体化,必要时可监测血药浓度。尽量单独用药,无效时,先增加剂量,再考虑联合用药。应充分了解、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治疗开始、增加剂量和联合用药时,尽可能心电监护。

3常用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可分为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和抗缓慢心律失常药,前者又分为四类,其中II类和IV类分别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将在抗高血压药物部分介绍,此处重点介绍I类钠通道阻滞剂和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

3.1抗快速心律失常药

3.1.1奎尼丁普萘洛尔亦能延缓心机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减慢舒张期除极速度,降低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亦可使单向传导阻滞转为双向传导阻滞而消除折返运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都有效,对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儿茶酚胺物质过多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效果最好。对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有效。在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时,与强心苷合用,对于减慢心室率,亦有良好效果。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但因有抑制传导作用,故对传导阻滞的患者禁用。此外也适用于心绞痛和高血压患者。复律剂量:第1天口服0.1g,如无过敏反应,第2天口服0.2g,1次/2h,共5次,再无效第3天重复5次,仍无效第4天改0.3g,1次/2h,共5次,再无效则停用;复律后改为0.2g,1~3次/d,治疗期前收缩剂量每次0.2g,3~4次/d。

3.1.2利多卡因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并非十分安全。抑制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明显缩短动作电位时程,相对延长不应期;提高室颤阈。属Ib类。用于转复和预防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适用于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锑剂中毒等并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本品只能供静脉使用,先静脉推注50~100mg,静脉推注速度范围为25~50mg/min,无效在5~10分钟后重复,但静脉推注总剂量不超过300mg,有效则按1~4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在老年,心功能低下者,必须注意推注剂量及速度。

3.1.3美西律是一种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抗惊厥和局部麻醉的作用。本品对心肌的抑制作用较小。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疼痛有人应用美西律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疼痛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服药后症状迅速缓解或减轻。用本品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疼痛有效,可能与此药阻滞Na+通道,抑制受累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有关。用法:美西律100mg/次,口服,3/d。若效果不明显,可渐增剂量,最大剂量为600mg/次,4周为1个疗程;美西律300mg/次,2/d,饭后服,1周后减至100mg/次,3/d,维持4~5周。如本病合并心脏病患者,使用时须注意有无抑制心肌收缩力或导致心律失常的情况。

3.1.4普罗帕酮可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减慢传导、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旁道的前向不应期,消除折返。属Ic类。用于预防和治疗室性和室上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和预激综合征。口服剂量初始为每次150~200mg,3次/d,维持量每次100~150mg,3次/d;静脉推注每次70mg,若无效,10~20分钟后可重复1次,亦可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24小时总量不超过350mg,

3.1.5胺碘酮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同时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a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和轻度I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口服后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可以减慢心率15%~20%,使P-R和Q-T间期延长10%左右。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本品特点为半衰期长,故眼药次数少,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谱广。用于室性和室上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扑和房颤、预激综合征等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口服每次150~200mg,3次/d,有效后改200~300mg/d维持;静脉推注2.5~5mg/kg,继续以静脉滴注维持;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00mg。

3.2抗缓慢心律失常药

3.2.1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拮抗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增快。适应证为窦缓、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房结功能低下而出现的异位心律。用法:口服0.3~0.6mg,3/d;静推或皮下注射0.5~1mg。副作用:口干、眩晕、皮肤潮红、尿潴留、快速心律失常及加重青光眼。

3.2.2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心脏骤停等。舌下含服剂量每次10mg,每4小时1次;静脉滴注剂量为0.5~1mg加入250~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滴入。

4讨论

抗心律失常药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提醒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及其副作用,正确应用。确定有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必要,避免滥用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疗效好的药物,尽量选用疗效高而副作用小的药物。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注意纠正心肌缺血和心脏泵功能衰竭,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量,尽量控制联合用药。注意配伍禁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药物时,注意相互不良作用与配伍禁忌。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时,应进行心电监护,长期用药者,有条件者监测药物血浓度。使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最好住院观察。一旦明确心律失常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应立即停用致心律失常药物。

参考文献

药疗法论文例4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脑性瘫痪(脑瘫)病名以来,国内出现了研究脑瘫的热潮,现代康复技术(Bobath,Vojta、上田疗法、引导式教育等)、神经营养药、手术等方法均应用于脑瘫的康复治疗中,但由于脑瘫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疗法疗效参差不齐。中医传统康复技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在脑瘫康复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中药熏洗技术即为其中之一。

中药熏洗疗法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对熏洗疗法的论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此处“渍形”“浴之”即熏洗法。中药熏洗疗法治疗小儿肢体异常疾患古已有之,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记载了“李叶煎汤……温洗浴儿”治疗“反倒天矫,其状似痫”之小儿肢体痉挛证候。目前中药熏洗疗法已广泛应用于脑瘫康复治疗中,但对中药熏洗技术规范操作、影响疗效的因素等方面论述较少,本研究搜集近16年中药熏洗治疗小儿脑瘫现代文献,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发表年限在19940101/20091231(共计16年);(2)脑瘫中药熏洗技术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论著、专家经验交流或个案分析等;(3)汉语类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文献均被排除:(1)原始文献设计不严谨,前后明显矛盾,统计学方法应用不恰当者;(2)一稿多投或同一研究单位某一研究成果重复报道者;(3)中药熏洗技术为辅助治疗措施而非主要治疗方法;(4)综述类、护理类文献;(5)非汉语类文献。

1.3 文献检索策略

1.3.1 文献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

1.3.2 检索关键词

中文检索词式“中药熏”且“儿”且“脑瘫”或“中药洗”且“儿”且“脑瘫”。

1.3.3 原文获取途径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以上述关键词获取题录后,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获取全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3.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多组比较行Kruskal-Wallis H检验。

2 结果

本次初检得到相关文献102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计22篇。对纳入文献证据综合提炼,从熏洗操作方法、熏洗药物及影响、熏洗疗效3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文献中中药熏洗操作方法

目前国内应用于脑瘫康复的中药熏洗操作技术大致可分为3种,即中药熏蒸法(8篇),中药浴式水疗法(8篇)和中药熏洗并用(6篇)。在临床操作中一般都结合辅助操作技术(15篇),即在患儿中药熏洗过程中可同步进行的、对熏洗疗效有协同作用的方法,主要包括2类方法:中医辅助疗法(12篇)和西医辅助疗法(3篇)。中医辅助方法主要有推拿和循经点穴,西医辅助方法主要有保持功能位和对痉挛局部配合牵拉治疗。不同操做方法疗效统计见表1。表1 文献中不同操作方法疗效统计表表1结果说明,3种不同操作方法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浴式水疗+辅助法、熏洗结合+辅助法的显效率高于其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影响疗效的因素 纳入文献中尚无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报道影响中药熏洗治疗小儿脑瘫疗效的因素。但通过此次文献的搜集整理,发现脑瘫分型、治疗时间、疗程、患儿年龄、操作温度可能成为影响疗效的因素。表2 可能影响熏洗疗效的相关因素文献频次统计表 表2结果说明,目前临床应用中药熏洗治疗小儿脑瘫主要针对3岁以下痉挛型脑瘫患儿,且大部分采用每日1次,每次30 min,30 d为1个疗程的治疗方式。在具体操作上要求熏蒸温度稍高于洗浴温度。

2.3 文献中熏洗常用中药

对纳入文献中熏洗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共有45味中药应用于脑瘫熏洗,分别是当归、牛膝、伸筋草、透骨草、木瓜、红花、黄芪、川芎、白芍、杜仲、防风、鸡血藤、赤芍、丹参、续断、桑枝、桂枝、五加皮、地龙、钩藤、熟地、全蝎、蜈蚣、钩藤、羌活、独活、葛根、艾叶、桑寄生、络石藤、狗脊、苏木、桃仁、丹皮、泽泻、丝瓜络、山药、山茱萸、茯苓、炙甘草、生姜、干姜、郁金、鹿茸、冰片。目前临床脑瘫熏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当归,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味药频次共计117次,占总使用频次的57.4%,说明这10味药在脑瘫熏洗的临床使用率较高。45种中药的204次临床使用中按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3味药见图1。图1 前13味熏洗中药使用频次图

3 讨论

中药熏洗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痛苦少,耐受性好,疗效明显,容易为患儿和家属接受;熏洗时采用的中药熏蒸法、中药浴式水疗和中药熏洗3种操作方法,临床疗效均较好[16],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操作方法其疗效差异不明显,但是熏洗过程中采用辅助疗法,将有助于提高显效率。熏洗并配合其他辅助方法有效率高于其他方法,这可能与这些辅助疗法可以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提高关节活动度,促进患儿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关[59]。因此为提高临床疗效,提倡将中药熏洗并用,并配合辅助疗法。

对于可以应用于熏洗的中药,文献表述比较一致,以上述45种中药为主。也有将其他成方应用于小儿脑瘫熏洗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者,如使用加味六黄汤[13]、补阳还五汤合通窍活血汤[2]及自创汤方[7]等。上述中药方剂均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采用辨证论治的思想,分析患儿病因病机后从活血益气、通经活络角度选方施治,与使用频次较高的当归、牛膝、伸筋草、透骨草等中药药效相当,因此可以认为文献中关于熏洗所用中药是统一的。

研究发现,目前中药熏洗主要用于痉挛型脑瘫,这可能与此类型脑瘫的发病率较高有关。张蕾[15]提出中药熏洗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疗效也较好,但由于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其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因脑瘫属难治性疾病,各种症状长期存在,短期往往不能见效,故疗程越长,疗效越好[10]。马滕俊[10]通过对31例脑瘫患儿进行熏洗治疗,认为疗效与年龄因素有密切关系,小于3岁患儿的疗效要明显优于3~7岁。梁洁等[4]对46例年龄小于18个月患儿进行中药熏洗,总有效率达95.7%,疗效比大龄儿童好,进一步证明年龄越小,熏洗疗效越好。这也符合脑瘫患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熏蒸时水温宜稍高,药浴时水温宜稍低于熏蒸温度,但要得出最佳疗效的水温因素,还需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虽然中药熏洗治疗脑瘫临床疗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中药熏洗治疗除痉挛型外其他类型的脑瘫疗效尚未明确;中药熏洗药物组成、浓度、剂量尚未规范化;临床上对于中药熏洗的具体操作方法尚未统一,对室温、水温的控制尚无统一论述;由于是复方制剂用药,单味药对脑瘫的疗效尚不明确。下一步研究应考虑对以上问题达成共识,并形成切实可行的统一规范;同时从中药熏洗配合功能训练或针灸、推拿疗法的角度对本疗法进行补充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还可对熏洗疗法进行多因素的研究,从而拓展临床治疗思路,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更好的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提高中医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益梅,汤孟平,王跑球,等.中药蒸汽浴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80181.

[2] 赵向,徐淑玲,张鲁峰.中药熏蒸辅助治疗痉挛性脑瘫[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3):9091.

[3] 何雁梅.中药水疗中康复护理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2008,34(3):212213.

[4] 梁洁,马占敏,赵向,等.中药药浴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117.

[5] 王雪峰,贾广良,胡晓丽,等.中药熏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491851.

[6] 周正.中药熏洗结合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11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8):119.

[7] 赵勇.刘振寰教授应用药浴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7,3(1):12.

[8] 宋敏.中药熏蒸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131.

[9] 白国芳,陈素菊,张良,等.中药浴牵拉治疗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13214.

[10] 马腾骏.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11] 王跑球,汤孟平,张惠佳,等.中药蒸气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87188.

[12] 张健,杨正,刘玉敏.中药药浴配合功能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10):664667.

药疗法论文例5

1 民间医药长期存在的因素

民间医药能够长期存在与其疗效确凿、简便实用、价格低廉、富有文化内涵等密切相关。清代医家赵学敏《串雅》是一部反映所谓“小道”(秘传)的民间医书,他把“走方医”(民间医生)的用药特点,归纳为“贱、验、便”三字决,即“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基本上概括了民间医药的特点及存在理由。

1.1 有效性

中医药学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们习惯将在实践中发现的具有疗效的医疗方法记载下来,并流传于世。如殷墟出土的众多甲骨文片中即有少量的民间用药,如“疛,用鱼”和“(疟),秉枣”,表明殷商时人们已知用鱼治小腹疾,取枣治疟疾。人们将之记于甲骨文片上,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知晓这些治病方法。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晚期,书中记载了200多首方剂治疗100多种疾病。尽管这是一部方书,但与《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比较,这是一本较早的民间方书,主要是一方一病(症),针对性强,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性,这正是民间医药与中医药学的区别所在。

民间验方和疗法因为有效而流传于世,其中的一些方药经过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确有疗效。如记载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治诸疟单行方,青蒿一握,切。以水一升,渍,绞取汁。”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青蒿治疗疟疾的疗效已为世界所共认,并研发出治疗疟疾的现代药品——青蒿素片、青蒿素栓、青蒿素注射液。这表明,许多民间医方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研发。而一些民间疗法所以能传承至今,与其有明显的疗效也是分不开的。如刮痧疗法,对于一些局部或全身瘀血病证的疗效有目共睹。现代研究表明,刮痧能够引起神经反射、调节体液和内脏组织等作用,通过刮痧引起的体内一系列的变化能够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1.2 简便性

医药学的发展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中医药在起源阶段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医疗行为,后世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是在简单的医疗实践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中医理论产生后日趋完善和丰富,反过来对中医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但一些简单的医疗方法,并没有因为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消亡,民间医药与中医药一直长期共存。《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出现,表明中医药学理论已十分完善,但民间医药依然存在,无论是《伤寒杂病论》还是《千金方》中,所载理法方药均有相当的理论性,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单方验方用于对症治疗。在历代方书中,所载方剂大多冠以方名(称为有名方),但其中也有大量的无名方,这些无名方更多的是医家临床经验或民间采集的单方和复方,这些经验方在使用上非常简单,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因此,长期流传,福泽于民。

民间验便方药的记载除了一些民间医药专著如《五十二病方》、《串雅》外,更多的散存于本草文献之中,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本草汇言》等,均以附方或选方的形式,收载了一些临床疗效确凿的医方,其中有经典方剂,但更多的是民间简便验方。这种形式的文献记载,在最新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中依然存在,但内容更加丰富。考《中华本草》黄芪条附方项,共收附方23首,其中主要为含有配伍理论的经典方,但也有一些属于民间验便方,组方看不出配伍理论,属于对症治疗。如引明代《普济方》“治男子精血出,黄芪一钱,桂心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又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2]。书中一些现代民间草药,则收载了地方药物志或地方性的中草药手册中的内容。这种一方对一症或一病的方法,其组成药物为单味药或味数较少,而且使用上也十分简单,充分体现了民间医药的简便性。

1.3 低廉性

《串雅》所谓民间医药之“贱”,即指其价格低廉。对于非医药专业者来说,往往认为药物或医疗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但其实并非如此,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是绝不成正比的。单方验方的效果有时十分惊人,如吴中清代御医曹沧州用“三钱萝卜籽”治好光绪(或传是慈禧)的肠胃顽疾,被慈禧赐予“红顶子”,因此民间传有曹沧州“三钱萝卜籽换了一个红顶子”的说法[3],成为后世杏林佳话,所谓“药贵中病,不论贵贱,在善用之而已”。单验方的特点不仅是方便简捷,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有广泛的受益群体,特别是广大乡村和边缘区域缺医少药地方的普通百姓。在医疗事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医疗费用也日益高涨,相对于现代医学水平较低的民间医药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的低廉性,为普通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1.4 文化性

中国传统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医药源于文化,更因传统文化而不断充实、发展并传承下来。许多民间医疗方法已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主要成分。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包含丰富的民间医药内容,具有防病治病的思想和目的。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载“屠苏酒”,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于酒中,煎数沸”。从文献记载和方中药物组成看,屠苏酒具有祛邪抗病和强身延年的作用,并要求宜“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一般饮酒应该老年人先喝,但屠苏酒从年轻人开始喝,最后才是年长者,是希望老年人返老还童的意思。喝屠苏酒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在服用方法上十分讲究,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这个民间医方为民间百姓所推崇和流行。

再如“菖蒲酒”,在我国民间流传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具有提神、化痰、清头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太平圣惠方》谓:“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现代我国许多地区还流传端午前后,门前挂鲜菖蒲和饮菖蒲酒的习俗,以之防病治病,特别是用以辟除温疫之邪(即预防传染病)。这些民间习俗中具有预防保健思想和抗病治病的方法已经成为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医药评价依据

由于民间医药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其应用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疗效的好坏常常以个案和数案为评判依据,所以对其评价往往存在片面现象。有夸大其疗效者,也有对民间医药持否定态度者,其原因是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价体系。

如果对民间医药的个例进行研究,单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但民间医药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大量的民间医药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需要花许多财力和人力,在目前是无法达到的,是否还有比较简便和权威的民间医药评价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将“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评价方法研究”列入课题,其目的就是要对我国现存的民间医药进行科学评价,以便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民间医药数据库和评价体系,以便对大量的民间医药处方和技术进行科学评定,从而筛选出有效的民间方药和医疗技术,以供进一步研发。这个评价方法的主要依据目前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流传时间

虽然民间医药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其文化性而流传下来,但更主要的是其疗效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效果与作用,民间方药和疗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流传时间长的一般效果为好。

2.2 使用地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地区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间有广泛的交流,一种民间治疗方法会在多个地区流传和使用。疗效决定一切,一种疗法能够在多个地区使用,说明其疗效更佳,所以,使用地区可以作为考量民间医药的一个重要指标。

2.3 使用人群

一种流传时间长、使用地区广的民间医药方法必定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可以根据使用地区和流传时间,对使用人群进行大致的统计,从而确定使用人群。

2.4 类比分析

对一种民间处方和疗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除了进行实验分析和临床观察外,还可以通过与同类疗法和药物组成比较,如比较处方中相近或相似中药的功效、主治和毒性等资料,来推断该处方的疗效和毒性。

2.5 患者体验

患者是民间医药疗法的直接使用者和体验者,口碑相传是民间医药的传播形式,患者往往是民间疗法的推广者,使之拥有更多的使用人群,因此,可以由接受过该种民间医药的直接体验者来进行评定考量。

2.6 专家评定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权威专家对民间疗法进行评定,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个体评定,这种评定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对某种疗法进行考量,可靠性应当为最强。

以上6种评定方法实行打分制,是评价民间医药疗效的重要指标。首先对民间处方和疗法进行分类,然后逐个进行计算统计,按分数的多少来确定不同民间疗法的疗效好坏,选取疗效评定为优良的处方和疗法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以便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药疗法论文例6

自人类发现和发明用火以来,严重烧伤就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灾难。烧伤,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其破坏程度相当严重,它破坏了患者整体内外的恒定,引起极大的内在应激效应,产生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对人体造成极大的破坏。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且死亡率高。

自1985年起,关东恩与中医药结缘,师承传统医学,用中医药文化思想理论热爱生活和学习各种技术,成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综合性人才。

暴露干燥疗法是以医疗技术恢复烧伤患者原貌的终点作为消灭烧伤的起点,瞬间地起到创造性的高速、高效、无害铲除烧伤破坏力,免除了烧伤对患者内部环境五脏六腑的外在影响。关东恩主张对极重和特大面积的烧伤患者,使用暴露干燥疗法根治烧伤的医疗技术,使用特效药物瞬间铲除烧伤破坏力,瞬间封闭住所有烧伤创面,铲除烧伤伤疡存在的条件和基础。采取针对性地选方配伍,激发、激活患者免疫修复潜在的能力,提高药力形成的效果,防止发生脱水、休克、感染、伤疡,并进一步发展到创面脓毒症、血液败血症、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等危险境地,经过一涂一撒一抹进行烧伤伤害治疗。

中医讲究中庸和平,通过理论、技术、扶持、扶助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以保护人体健康为最高目标。暴露干燥疗法根治烧伤,相较于西医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同时中医药物毒副作用小,强力药物药力作用于外而提毒不让入血,不让入内脏,不动手术即可解除烧伤对皮肤的破坏和对生命的威胁。

药疗法论文例7

 

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影响美容。随着经济发展,痤疮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安全、有效成为治疗的目标。0.1%维A酸对痤疮有肯定的疗效,但外用时对皮肤有刺激性,随着药物浓度和用药时间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刺激性炎症、红肿、糜烂,削弱角质层屏障,使药物吸收增加,引起系统毒性〔1〕。笔者自2009年1~6月,采用短时多次接触疗法治疗轻、中度痤疮。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 病人入选标准 确诊为面部痤疮(病程≥6周),并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16-40岁男女患者;②临床诊断为寻常型痤疮Ⅰ~Ⅲ级,面部至少有10个皮损(诊断标准见表1)〔2〕;③患者愿意且能够遵守试验方案。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1.1.2 病人排除标准 ①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和其它治疗停止时间少于2周;②系统使用维甲酸类停药时间少于8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和其它治疗停止时间少于4周;③已知对维甲酸类药物及其制剂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1.1.3 病人基本情况 共有48例患者入选,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0.1%维A酸乳膏短时多次接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24例。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两组在性别组成、年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随机、有效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为24例,对照组为27例,试验中对照组3例因为局部刺激退出,完成病例数共计4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

1.2.1 药品来源 0.1%维A酸乳膏由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5克/支。

1.2.2 用药方法 患者按随机号进入试验,使用药物前用非药物性香皂和温水洗脸,擦干面部后将药物均匀涂于面部皮损区域,短时多次接触治疗组患者擦药5分钟后用清水洗干净面部药物,每日用药5次。对照组(常规组)直到用药次日患者正常洗脸时洗去药物,连续外用8周,分别于用药后2、4、8周复诊。

1.2.3 观察项目及指标

1.2.3.1 疗效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用药后2、4和8周时分别计数非炎症性损害(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的数目、炎症性损害(炎性丘疹、脓疱和结节)的数目及皮损总数。

1.2.3.2 不良事件观察 受试期间患者所发生的任何不良事件均应记录在临床观察表上。局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脱屑、干燥、灼痛、红斑和瘙痒等。按轻、中、重度分级。轻度:轻微反应,不需要治疗,不需要改变原观察方案;中度:需要减少用药次数,或/和需要治疗;重度:停止观察用药。同时记录发生时间及转归(仍然存在或已缓解,并记录日期)。

1.2.4 疗效判断

1.2.4.1 疗效计算 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100%

1.2.4.2 疗效判断标准〔3〕:基愈:疗效指数》90%;显效:60%《疗效指数〈90%;进步:2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20%。作疗效评价时,将基愈病例和显效病例合计为有效病例,计算出有效率。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1.3 统计方法 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比较采用χ2检验。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科技论文,维A酸乳膏。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后2、4、8周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药疗法论文例8

0.引言

CBS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新兴教学方法【1】。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其主要是利用案例的方式辅导教学,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现今的医疗体制下,医生对于疾病的了解比较透彻,但是在用药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没有准确的掌握药学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临床用药这一环节还需药师的协助【1】。因此,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无疑是当今医药高等学院重要的任务。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它是连接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对整个临床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临床药学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药学、药动学等基础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但它又是一门集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临床药物性是一门复杂及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加之学生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且结合理论进行实际操作,是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对临床治疗中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良好效果,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运用药物治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临床技能实施。

2.CBS教学法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实施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突然改变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因此,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和以往一样讲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对于文中的重点与难点作出分析,随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用药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急性中毒的药物治疗”这一章节中“有机磷农药中毒”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是什么?使用那两种特效药物,他们的作用机制分别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查阅资料,整理出分析的结果。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阿托品与解磷定的相关药物学知识后,提供一个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实际案例:患者男性,35岁。因夫妻争吵口服有机农药入院。患者瞳孔缩小,空腔分泌物增多,且带有”蒜臭味”,呼吸急促,焦躁不安,伴有咳嗽,同时心率增快、心音弱、四肢颤抖、大小便失禁。让学生根据以上案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有机磷中毒的表现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3】。理解和掌握对阿托品、解磷定联合药物的知识,对用药过程中剂量的合理分析。

临床药物治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CBS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决策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最重要的是有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其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解答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在实践解决问题中,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学习,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且为学生将来在实践药学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在我国现行体制中,对临床药理学方面的知识不足,对培养学生教学方法与训练不到位,使得学生在临床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进行用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CBS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临床药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CBS教学法,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药疗法论文例9

[1]李红.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衰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初步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2]谢国华,蒋慧娟.胶原酶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江苏中医.1999(02)

[3]苏国彬.中医综合疗法对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存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夏芸芸.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血系虚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D].

[5]陈向丽.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6]张喜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

[7]高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风痰瘀阴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8]宋铁兵.腰椎间盘突出症三扳手法规范及力学量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9]刘超.药盐热敷配合补肾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0]秦丰伟.中医综合疗法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

[11]卓金锁.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嘉聪.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中医证候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2]胡永波.利腰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湿热型)的疗效研究及免疫学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3]王功国.消肿止痛纱治疗尺桡骨骨折所致前臂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4

[4]刘弋详.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中医治疗方案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5]邓祎.中医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6]王开强.关节镜清理术、股四头肌训练、中药薰蒸治疗膝OA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7]黄翊峰.痛点封闭联合针刺治疗肩周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8]杨艳.阿是穴四花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9]乔浩.膝关节僵硬中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0]张婷.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敷贴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11]郑文进.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2]李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血瘀证患者的颈椎间盘退变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

[13]陈德元.身痛逐瘀汤加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麻木治疗[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4]江共群.骨洗2方薰蒸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痛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15]李鹏.独活寄生汤联合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辰.平阳霉素治疗后血管畸形的血管构型及细胞收缩表型改变[D].武汉大学2005

[2]任婷婷.DDR2在肿瘤低氧适应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3]陈平波.SLC39A6与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黄婉.CD147分子N-糖基化修饰的功能研究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2

[5]谷皓.干细胞维持多能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和长非编码RNA调控肿瘤细胞代谢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6]李丽,蔡迎旗,张维春.试论我国公办幼儿园的地位与作用[J].幼儿教育.2010(Z3)

药疗法论文例10

黄褐斑是皮肤黑色素增加而形成的一种面部呈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疑难病症之一。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较大进展,兹将目前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现状作一概述,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

1 现状

1.1 内治法 1.1.1 辨证施治

①从肝论治,治以疏肝理气、养血活血,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方或自拟方[1-3];②从肝肾论治,治以滋补肝肾、理气养血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逍遥散加减方或自拟方[4-5];③从肝脾肾论治,治以补肾疏肝健脾、调和气血、养颜祛斑,用六味地黄汤合逍遥散加减方或自拟方[6];④从肾肺肝论治,治以滋肾宣肺疏肝、温升清阳、肃降阴浊,用滋肾汤、宣肺汤、疏肝汤3方合用[7];⑤从脾肺虚瘀论治,治以健脾祛湿、宣肺疏风、养血活血,用健脾祛湿、宣肺疏风、养血活血方药[8];⑥从瘀论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斑,用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方或自拟方[9];⑦从肺湿瘀论治,治以宣散湿浊瘀毒,用宣表化湿、化瘀解毒通络方药[10];⑧从肺胃郁热论治,治以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用自拟消斑方[11]等。 1.1.2 病证结合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主法主方后,再根据皮损改变、结合全身表现,将其分为若干证型,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①从瘀论治,在祛瘀方药上随证加减[12];②从肾论治,在滋阴益肾、养血活血方药上随证加减[13];③从肝论治,在疏肝方药上随证加减[14];④从肝肾论治,在补益肝肾方药上随证加减[15];⑤从肝脾肾论治,在疏肝理气、补肾健脾、活血祛瘀方药上随证加减[16]。另外,也有先辨证拟方,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治。如从肝论治,在每证方药中均加入疏肝解郁的香附、郁金等;从瘀论治,在每证方药中均加入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等[17]。

1.2 外治法

近年来,黄褐斑的治疗在外治方面进展很大,方法丰富,但总以辨病论治为主。文献报道的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白芷、白及、白附子、白僵蚕、白茯苓、当归、黄芩、川芎、珍珠、密陀僧、红花、桃仁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血药,处方剂型多样化,有霜剂、膏剂、散剂、汤剂、面膜等,其中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18]。

1.3 内外并治

在黄褐斑的治疗中,不少人将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如内服外熏、内服外洗、内服外熏外洗、内服外敷、内服外熏外敷、内服外洗外敷、内服外熏外洗外敷等[19-20],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4 配合现代仪器治疗

如配合离子喷雾机喷雾导入[21]、配合超声波机导入[22]、配合激光机照射促渗[23]、配合光子嫩肤仪照射[24]等,对提高治疗效果均有帮助。

2 小结与展望

黄褐斑病程长,顽固难治,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才能见效,而中药疗法可以将药物制成患者能自己在家长期使用以及外出携带方便的剂型,并且使用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可以帮助患者坚持治疗以完成足够疗程,从而获得满意疗效。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方法虽多种多样,并各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真正满意而持久者仍然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应在严格的科研设计下对各种疗法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最佳方案。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行诸外”。黄褐斑虽发于外,而病根病本却在于内,是内脏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由肝、肾、脾等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脉络空虚不能上荣于面;或瘀浊阻络,蕴结肌肤所致。因此,通过调内乱以消外斑才是治本之法。黄褐斑的发病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从辨证上说,迄今的分型并不是很明确,难以把握患者是某一具体证型,一般是各种类型夹杂;再者,不少患者除色斑外,没有全身证候出现,无证可辨。因此,黄褐斑的治疗可以辨病论治为主。因辨病论治是采用专方专药治疗,能系统观察疗效,筛选有效药物,还可以改进药物剂型,方便患者使用,容易取得成果,便于推广应用,所以,存在着极大潜力,应加强对其研究与应用。

从目前的文献报道看,治疗黄褐斑的专方专药较多,但由于有关黄褐斑的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临床多为近期疗效观察,对远期疗效的观察和疗效机理的研究较少,所以,疗效满意而持久者不多。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治疗黄褐斑的方药进行合理的比较研究,筛选出真正高效而无不良反应的专方专药应用于临床,以期对本病的治疗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消瘀丸的研制及对黄褐斑的临床应用[J].中成药,2006,28(6):935.

[2] 周继刚,潘智明,陈仁美,等.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72.

[3] 王邦才.从肝论治面部黄褐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4):69.

[4] 余先华.六味地黄丸合逍遥散加味治疗黄褐斑2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4):266.

[5] 过伟峰,徐 立,项晓人,等.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43-44.

[6] 张凤娥,余建平,罗玉清.清色灵冲剂治疗黄褐斑40例临床疗效初步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35-36.

[7] 潘卫英.滋肾宣肺疏肝法治疗黄褐斑3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3):304-305.

[8] 郭 忠.祛斑汤治疗黄褐斑43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6,25(1):14-15.

[9] 李红梅,赵扶叶.复方桃红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62-63.

[10] 卫永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虫类药物治疗黄褐斑23例[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178.

[11] 吴菊生,蔡惠群.消斑方治疗黄褐斑1200例[J].江苏中医药,2005, 26(4):23.

[12] 陈国权.《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方辨治黄褐斑[J].中医药通报, 2006,5(4):19-22.

[13] 石象英,刘丽娜.化瘀补肾法治疗黄褐斑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4):232.

[14] 王圣祥.黄褐斑从肝郁论治[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21-1322.

[15] 吴碧娣.菟丝祛斑汤治疗黄褐斑63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10(4):59.

[16] 黄小英,刘慎峰.褐斑消汤治疗黄褐斑98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 2006,l9(l):35.

[17] 蓝胡慧,张海燕.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体会[J].河北中医,2006,28(10):753-754.

[18] 张秀芳,张 伟.养颜祛斑霜治疗黄褐斑128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5,18(1):23-24.

[19] 李桂玲.自制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2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4):455.

[20] 丁 慧.中药内服配合祛斑面膜治疗黄褐斑32例[J].新中医,2006, 38(8):77.

[21] 程鹦茹,徐怀生,陈晓栋.中药内服及熏蒸喷雾治疗女性黄褐斑30例[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4):302.

药疗法论文例11

1. 1 研究对象 选择 2006—2010 年符合纳入标准、采用中医药方案治疗,并以西药对照治疗 UC 的临床试验资料。

1. 2 纳入标准 ( 1) 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盲法。( 2) 研究对象应是 UC 患者,肠镜确诊。( 3) 干预措施类型: 治疗组为单用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为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口服治疗。( 4) 组间均衡性好,在人口学特征、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5) 两组均无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治疗结果的肠道用药及肠外用药,均无其他途径的给药方法。( 6) 有明确的疗效评价标准。( 7) 对一定量的样本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数据完整。

1. 3 排除标准 ( 1) 非随机对照研究。( 2) 试验对象含有除溃疡性结肠炎以外的疾病。( 3) 疗效评定指标不规范或未详细公布治疗结果的临床试验。( 4) 试验设计有明显错误或缺陷者。( 5) 治疗组或对照组例数少于 20 的研究。

1. 4 检索资料 检索数据库来源为: ( 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Web) ; ②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CNKI Web) ; 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 ( CNKIWeb) ; ( 4)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CQVIP) 。检索方法: 采用中文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①主题词: 溃疡性结肠炎/限定: 2006 - 2010; ②自由词:口服; ③自由词: 中医; ④自由词: 中药; ⑤自由词: 中医药; ⑥③or④or⑤; ⑦①and②and⑥。

2 统计学处理

文献中临床综合疗效用临床治愈( 或完全缓解) 、显效、有效、无效等级,将其合并为有效、无效的二分类资料进行处理,即将试验组临床治愈( 或完全缓解) 、显效、好转合并为有效。使用的统计软件是由国际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website 协作组织研制的、专门进行 Meta 分析的计算软件———RevMan5. 0. 24。应用软件对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若结果 P≤0. 05,说明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此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 model) 合并效应量,若结果 P > 0. 05,说明各研究间同质性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 Fixedeffect model) 合并效应量。计算相对危险度( RR) 值及95% 的可信区间( CI) ,并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以分析疗效。

3 结 果

3. 1 临床疗效的比较 表 1 示,中药制剂治疗组患者共 375 例,其中有效 347 例,西药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组共 364 例,有效 287 例。经异质性检验,得出: χ2=6. 28,P = 0. 79,即 P > 0. 05,认为研究文献之间无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合并后的 RR值为 1. 17,95%CI 为( 1. 10,1. 25) ,统计学显著性检验Z = 5. 17,P < 0. 00001,表明中药制剂组与西药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组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显著性。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