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园艺师论文

园艺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01

园艺师论文

园艺师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76-03

Abstract:Request of horticultural profession to graduate has been elaboration,an effectiv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view of existence insufficiency of horticultural horticultural profess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and the contents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measures to ensure it normal oper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Horticultural profession;Practical teaching;System;Establish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也应及时适应新的变化,作出新的调整,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转型――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等教育主要培养既具有大学层次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又具有从事相应专业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人才[1]。园艺专业是一个实践应用型的专业,其专业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较完整的现代生物学和园艺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宽厚的园艺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扎实而熟练的基本技能[2],具备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能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园艺设施规划与设计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3]。

在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均有其特殊之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4]。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性教学环节[5-6]。然而,在偏重理论的师范院校开办非师范专业,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是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成为了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师范院校能否有效地构建和运行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师范院校园艺毕业生能否满足园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师范院校园艺专业本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校园艺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园艺行业对园艺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随着园艺产业的高速发展,园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更高。新时期园艺产业要求园艺专业人才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扎实系统的园艺专业知识,并能够根据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7-8]。

2 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缺乏园艺类的专业教师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师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他们多数很少参加过园艺植物生产过程,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够丰富,导致优秀的实践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且,学校招收的大部分园艺专业的课程教师,他们主要进行基础研究,缺乏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出现相对脱节现象。

2.2 园艺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 由于受试验田规模、环境季节变化、设备老化、经费短缺等条件的限制,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在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时,多在室内进行,以教师讲解演示模拟为主。因此,学生缺少独立操作的机会,进而导致减少了动手锻炼的机会。而且,园艺植物种植和生产受季节变化和天气情况影响较大,在实践教学中很难使各项专业技能训练与园艺植物实际生产周期相一致,这种情况下的实践教学与真正的园艺生产实践存在很大的差距和脱节。

2.3 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作为应用型很强的农学专业,要求实践教学在园艺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然而,多数师范类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分散零碎,缺乏过程质量控制,实践考核方式随意,大部分仍局限于撰写实验报告、实结和心得体会等方面。针对师范院校的自身不足,必须借鉴农业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实现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园艺产业的要求。

2.4 缺少独立的实习基地 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师范生为主,占用了大量的经费投入,而对于非师范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要想在短时期内建立完整的校内实习基地是很不现实的。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偏少,实践教学场地有限,专业实践设备缺乏。此外,除个别园艺专业教师外,学校很多任课教师与园艺企业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进而导致校外专业实习工作难于开展。

3 师范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现代农业最具活力的一支,园艺产业凭借着其品种的多样性,生产经营的复杂性和作物生产的观赏性而成为最能体现农业现代化特色的一个产业。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的学位是农学学士,其培养是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责任感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人才,要掌握较完整的现代生物学和园艺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宽厚的园艺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扎实而熟练的基本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能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设施园艺、园林绿化与养护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的现代园艺科技推广、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业务工作[9]。因此,园艺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解决园艺植物生产的实际问题,进而很快适应工作需要。

3.2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3.2.1 确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思想 根园艺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实训、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按照专业要求运行,摆正各个环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位置,理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把培养服务园艺产业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0]。因此,园艺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3.2.2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3.2.2.1 认知实习系列 认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感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果园、菜地、公园、绿化苗圃中去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在果园中讲授果树修剪,在菜地里学习蔬菜田间栽培管理技术,让学生眼看、口问、手动、思考,身临其境,亲自体验,增加专业认同感,稳固专业情绪。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安排在每个暑假中,可以将对园艺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作为调查主题进行调查,以加深他们对园艺产业发展趋势的了解。

3.2.2.2 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训练阶段。师范院校教师有很强的基础学科理论水平,能很好地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图表的制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能力。学生通过独立的实验,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2.2.3 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园艺专业能力的基本环节,包括园艺学野外实习、毕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通过与园艺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的实际操作、技术参数和要点、现代化设备和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方面,为其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2.2.4 科研能力训练 科研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训练方法,也是高层次创新能力培养活动[11]。师范院校有很多高水平的教师,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和条件,通过科研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限制和课余时间的不确定性,科研活动可以采用诸如协助教师搞科研、参加科技竞赛、毕业论文、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等形式来完成。

3.3 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证

3.3.1 发挥坚实的基础课平台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专业发展的基石[12]。师范院校一般在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具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和较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在基础课平台方面具有办农科的优势。因此,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基础实验课的教学,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同时,要完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强化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13]。而且,学校要充分利用后起优势,购买先进的专业实验仪器和设备,创建高标准的专业实验室,以初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3.3.2 加强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基地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基地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14]。通常情况下,学校在增设园艺专业初期,学校会主动与园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然而,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园艺专业平台建设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社会影响力不高。因此,只有一些中小企业才与师范院校进行合作,这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接受学生的数量和对学生专业培训的支持力度上都比较弱。

3.3.3 聘任校外技术人员指导实践教学 为了缓解专业实践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可以聘任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教人员做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指导园艺专业实践,也可以聘任园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兼职导师进行专业实践指导。另外,学校派遣学生到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应该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不仅能检查学生的实习效果,也能加强校企合作关系。

4 结语

加强园艺专业实践技能,是当今园艺科学技术的必然要求。师范院校园艺专业不仅要利用其传统优势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本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其实践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满足园艺产业的需要,进而促进师范院校园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左伟.博雅经典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辩证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6(2):121-125.

[2]黄丹枫.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1):48-49.

[3]徐昌杰,邓秀新,黄三文,等.园艺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主要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基金,2016(4):298-305.

[4]张菊平,陈双臣,李秀珍,等.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88-89.

[5]陶秋燕.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6]徐强.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63.

[7]邓明净,张义奇,卢伟红,等.从园艺专业就业情况谈园艺专业建设[J].时代教育,2013(5):33.

[8]唐丽.林业院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2):24-26.

[9]李天来,张凯斌.园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21.

[10]徐森富.构建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32-33.

[11]刘建民,秦惠洁.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4-8.

[12]刘国买,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132-133.

园艺师论文例2

大学对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的社会价值追求和规范行为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得到充分表现。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角度出发,探讨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为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些思路。

一、大学校园文化内涵与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大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发挥艺术教育功能,首先必须全面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与艺术教育的功能,只有从理论的层面上认识其本质内容,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1.大学校园文化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表现为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它以校园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报刊、讲座、社团和沙龙等文化活动为表征,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大学的发展目标、思想精神、办学特色、校园活动、各种行为规范制度以及学习生活氛围等方面的建设。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笔者以为应理解为在校广大师生员工,即包括教职员和学生。因为作为一所大学,它的人文精神、大学精神、规章制度、行为文化等均体现在全体师生――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之中。只有将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形成群体共同意识,通过这样的“人”的载体,大学校园文化才得以开展,并发扬光大。

2.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具有审美、教育、认识世界的三大社会功能,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中心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克服理性与感性的分裂,可以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大学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是育人,表现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而艺术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基本特性,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在广大师生实现社会责任、完善人格,追求真、善、美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教育在提高师生道德素养,塑造完全人格上的促进作用。1869年,查尔斯・W・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曾提出著名的“塑造整个学生”的教育理念。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红皮书”,将人文教育正式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朱光潜在《论修养》一书中主张通过美育“复兴民族”,并要求青年彻底觉悟起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人文精神缺失、审美贫乏现象严重,大学师生道德及人格上的健全亟需加强。艺术的真善美教育功能可以起到审美补缺的作用,促进师生的完全人格的塑造,通过开展内容高雅、艺术性强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师生不仅欣赏而且参与艺术创造之中,在耳濡目染中提高道德素养,塑造完善的人格。

第二,艺术教育在师生科学研究,开拓创新中具有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科学以逻辑思维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助于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的展开,帮助科学家建设理论模型和形象类比,使不同种类的思维自由和谐地统一起来。钱学森提到“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艺术教育培养和帮助师生进行创新性形象思维,促进他们想象力的丰富。

第三,艺术教育能培养师生审美意识,增强师生的校园文化群体责任感。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师生认识美并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广大师生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对周围的校园环境如建筑、绿化、雕塑、标语等均有了关于美的进一步要求,因而更能增进校园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将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统一到个人的言行之中。

第四,艺术教育能增进校际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艺术作为国际交往通用语言之一,无国界之分,尤其在促进国际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内外很多大学间常以美术、音乐、设计、表演等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实现了文化的多元碰撞。通过艺术交流,师生们不仅能体会到各自的校园文化,还能从中学到其他高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二、发挥艺术教育作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体系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创建一种以陶冶师生情操、构筑健康人格的氛围,积极探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这种“人的教育”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1.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各级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开发师生潜能、愉悦师生身心、提高综合素质上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并积极开展深入探讨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2.全方位多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体系,健全和完善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机制,首先应成立校园文化创建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艺术教育中心”。从组织层级到具体的活动开展,特别是组织好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工作,设置合理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将大学音乐、美术、陶艺、影视欣赏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

充分发挥代表教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机构作用,根据教师各自的爱好成立各种美术、摄影、书法、舞蹈、音乐等协会。学校给予最大支持开展这类组织活动,特别是经费的支持,组织艺术沙龙、作品展览、外出采风、讲座报告等活动,活跃教师的思维,加强大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充分发挥大学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作用。团委、学生会对具有非组织文化特性的寝室文化和组织文化中的社团文化进行引导支持,组织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高雅艺术活动,以及合唱团、交响音乐队、舞蹈表演和美术等艺术团体。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公益组织,充分利用各自的艺术特长为所在社区服务,不仅能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还能加强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同时注意专业学习与课余活动之间的时间配置关系。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专业特长,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很多大学都有专业的艺术院系,将艺术教育中心设置在艺术学院(系),全校具体的艺术教育工作放在艺术学院,做到责任明确。学校校园文化开展工作由艺术教师承担,不仅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而且因工作量的计算易于统计,还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及校园文化特色,注重艺术师资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学创新的探索,探索具有大学特色的艺术教育工作及校园文化活动。

三、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彰显大学特色、大学精神和大学责任的功能,通过具体活动将校园文化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之中。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发挥特有的真善美教育作用,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共同成长,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与境界。在大学品牌竞争的今天,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钱理群.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4]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5]索尔仁尼琴.为人类而艺术.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6]陈于仲.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7]陈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6期.

园艺师论文例3

关键词:

美术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的研究(编号:2015003)

高校美术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美术类专业设计进行的美学理论教学及艺术实践创作。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师生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内进行教授和实践。而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创作主体和内容,可以很好的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积极性。将美术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有利于领悟新的教学理念,开发新的教学设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实现美术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动力,使之更加符合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需求,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美术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美术课堂教学是高校美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对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演示、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静物模型、模特等教具,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美术课堂教学不仅是高校美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活动。[1][2]

(二)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高校的所有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存在于正式的课堂教学中[2]。由于大学生独有的思想观念,心里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使得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主战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二、美术课堂教学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教学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美术课堂教学,不论是传授理论知识或者进行艺术创作,都是艺术美学的探究和实践,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美术教学培养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欣赏者。课堂教学,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经常是在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情境下进行。如学生利用自己的作品美化宿舍、教学楼,在校园内制作冰雕雪雕雪画。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又参与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了校园环境。这让美术专业的学生有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艺术和美的成就感,也使广大师生感受到校园内的艺术氛围,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了完备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法。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可以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不足。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习过程中师生缺少足够的交流。学生缺少进行自由艺术创作,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机会表达自身的理解和意见。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可以扩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同时检验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了学以致用。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对接,把整个校园活动作为教学的平台,使高校美术教育突破了教室的狭小天地、拓宽了空间,同时也开扩了教师的视野,从多角度进行专业教育指导。针对校园文化活动中经常需要书写艺术字体,制作海报宣传板,冰雕雪雕等特定的美术创作实践,可以向广大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教授,使之成为专业特长,为就业创业服务。对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组织美术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对学生进行授课,使之掌握一些简单技巧,激发欣赏美,创作美的热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导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时事新闻、学生关注的文化热点,集中学生听课精力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导入了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结合了身边文化现象的艺术创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力,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平台,也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既消化了课堂知识又检验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获得真实的信息,了解哪些教学内容是创作中确实需要的和对专业深造有帮助的,哪些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活动直接把课堂教学的效果反馈回课堂。通过教学反思,教师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在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活动,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促进美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进步,有巨大的作用,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5]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美术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对接,一方面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教学思路;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艺术氛围。因此是实现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行之有效的途径。

作者:赵玉龙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志华、吴彦萍.五年制高师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刘妍静.浅谈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Oct.Vol.31No.5).

园艺师论文例4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给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了大学创意园的建设中。这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创意园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这方面,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T)与政府合作的Kevin Grove都市村庄创意社区。借鉴对国外高校创意园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这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

一、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是在当前“新经济的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借助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纷纷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创意产业园的形势下,将高校创意产业园内导师工作室的运作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导师制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构建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的一种顶层设计,其中大学创意园建立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导师结构、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重点内容;而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创意园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

二、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

1.大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创造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动力、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将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其技术和人才高度聚集,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资源、市场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在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下,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大学所具有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基础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思维源泉。清华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大学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地被建立起来,这些创意园把大学的人才、学科和地方的产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创意时代的引领者。

2.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2)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据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为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修养都得到提高;“选修课程”主要是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以利于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受众面极大的教育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诸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都是社会比较急需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尤为强调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注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设计实践活动,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案例,培养其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能力。

因此,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院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和校外的试验示范站、推广基地、合作企业等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条件,使其学习、研究与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因素。

1.对导师的挑战

(1)对培养方案制定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除了要进行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导师对社会实际和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在为学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面临一定困难。

(2)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挑战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和应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对前者和后者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前者,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与实践有关的课程,但其理论知识不够深入,需要多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后者,由于其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与实践相关的内容理解相对模糊,需要导师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讲授与职业有关的课程,避免与实践环节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的随意性。

(3)对指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前半年学生主要是上课,与导师接触较少,后半年可以进入实验室,第二年就要开始到企业去实践,这对其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挑战。

(4)对学位论文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而对形式多样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也是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

2.对导师选聘制度的挑战

(1)对选聘条件的挑战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其导师既要有较高科研水平,又要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导师的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考核制度的挑战

由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大多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在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时,应该考虑授课与实践的结合情况。

四、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总体构想

1.“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

(1)导师遴选与职责分配

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水平、有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

两位导师都应参与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同时,针对双方导师的优势进行分明确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相应责任书的职责分配方式。

(2)导师与学生管理

校内导师由学校来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外导师由学科委员会根据校内导师的提议聘请。学校设立校外导师信息数据库,被聘校外导师的情况将及时得到掌握和更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项目实施,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起主要辅导职责;对学生论文的开题、写作和中间环节的把关,校内导师负主要职责。

2.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生与工作室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在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分配任务,而是激发研究生进行自主研究,运用创新思维寻找与工作室外单位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及项目切入口;鼓励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协作,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总体把控和指导作用。

(2)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形式

在安排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时,应减少虚拟命题,并邀请外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工作室不定期地邀请合作单位的高级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富有经验的其他专业人员给研究生做项目相关情况的讲解,使研究生能全方位、多学科地了解项目的立项意义、目标、难点、重点、需要创新的部分及时间进度要求。

(3)学位论文过程监控

创意产业园区导师工作室制采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方式。在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等培养环节中,按个人培养计划、学术研讨计划进行授课、讲解、主持讨论、给予评定,由校内导师负责,校外导师参与;在立项研究、实验分析、论文写作、中期检查等环节中,校外导师直接进行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进行定期集中指导,接受电话及网上咨询,并给出相应辅导。导师应要求本工作室研究生将其第一阶段的学习、研究记录形成实践报告,应定期对研究生的设计成果(包括手稿、成稿及实物)等证明材料进行检查讲评,并留实物或相片存档。每学期末,工作室内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应予以公开展示;工作室教学情况应由导师进行总结,并以书面材料形式上交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

五、建设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保障措施

1.完善大学创意园管理机制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应该具备良好的营运环境。这种营运环境包括工作室自身的软、硬环境,也包括了整个大学创意园管理环境。工作室的教学软环境包括了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习建设等;硬环境指教学需求一切设施,比如展示橱窗、实验设备、工作室内部网络平台等。而整个创意园的管理环境的健全改善则包括以下几个必须由校方与合作的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方面:对“依托高校模式”的创意园的政策(包括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等)支持仍需改进;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动态监管制度;正确选择产业导向,探求创意园未来发展;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诸如提供研发、经营等基础服务;提供商务办公设备服务;代办企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服务。申报认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软件产品、软件企业认定等。培训及咨询服务;提供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等方面的培训及咨询服务;物业服务等。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导向;强化导师自身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合理的校外导师引入机制;成立跨学科、跨专业方向的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建立导师综合培养能力评判表,应考虑: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研究方向引导;对研究生负责情况;导师素质;个人教学情况;个人科研能力。此外,校研究生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设计作品、论文质量、导师指导态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组的评定建议,得出导师培养能力的考核得分。

六、结语

以上所述,是对我国例如杭州这些位于创意产业发展前端的城市中高校建立“大学创意业园导师工作室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构想与初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参与创意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园活动的增加,以及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集教学、研究、创业与一体的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将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权.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导师工作室制[J].林区教学,2007,(2).

[2]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8).

[3]杨卫.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师徒式”[N].中国教育报,2007,(7).

[4]张景鸿.完善与改进高师美术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5]王玲玲,赵群,蔡翔.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8).

[6]宁绍强,穆荣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园艺师论文例5

我园在1997年已成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实验学校“九五”期间,部级子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启蒙教育的研究”获张家港市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十五”期间,我园承担了苏州市级课题“幼儿园现代科技课程模式的探索”获张家港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十一五”期间我园申请立项了“幼儿科技小制作中科学与艺术整合的研究” 苏州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发展优良,教师成长斐然,幼儿园特色显现。

一、加强学习深化科艺融合课程的理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化科艺融合。一是科学活动中融入艺术教育,即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主体,在科学教育中结合艺术教育内容,将艺术文化中有意义的、有内涵的、有价值的教育因素挖掘、提炼出来,并有机地融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之中。在幼儿感受科学、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以艺术文化作为催化因素,渗透艺术与审美教育,促进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情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与创造能力。二是艺术活动中融入科学教育,即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艺术活动中发现并探求科学奥秘与现象,在发展艺术技能中观察体会艺术科学的完美融合。总之,要按照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及不同年龄段特点,以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教育内容为主体,设计相应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内容,使幼儿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作品呈现、语言表述、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达到科学与艺术相融相合的教育。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质量

“质量就是生命”,对幼儿园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但在观摩现场活动时,却发现她们并没有将理念在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怕管不住幼儿,影响教育效果,故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不敢让幼儿充分感知,而是草草收场留于形式。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因而教研组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师业务学习采用听读式的基础上,观摩各种活动,本学年,我们开展了“说课培训促教研 互动学习共成长”的讲座。为了提高教师说课能力,整体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去年11月28日中午,全园教师认真聆听了潘丽君老师关于“幼儿园教师说课”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以说课的概念、说课与授课的异同、说课的内容、说课的实施及说课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为切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说课的内涵。同时结合说课的获奖案例,详细介绍了说课前的准备、撰写时的要点、说课中的注意点等等。大家结合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看法,最后形成共识,这样使教师明白,幼儿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凡是幼儿能想的,就让他自己去想;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牢固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促进观念与实践的统一。

三、重视对课题的研究提升教科研水平

教科研是幼儿园教育科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通过教科研,能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本学年,我们充分利用我园的传统特色项目—科艺节,开展了《“科艺”我们走向何方》的课题研究。各年级组对本学年实施科艺活动的情况,以PPT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和汇报,可谓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可见科艺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想象、联想、审美功能已成为我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幼儿在获得充分学习和大量自主活动与探索机会的同时,培养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开发了潜能,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大家还就目前我园的“科艺”活动选择、组织实施中存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家答疑解惑,互帮互助,在园领导的指导下有了更加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园领导还带来了一堂名师的科学绘本教学录像,让老师们一起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的风采,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挖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感受名师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的仪态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教师们受到了极大的感染,不仅是名师的语言表达、灵活应对、氛围营造等等值得每个人学习,更要敏锐地发现,原来科艺融合不仅仅在科学或艺术活动中,我们要拓宽视野,探索尝试科艺活动的更多途径。

四、开展系列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本学年,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评优活动,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们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们认清了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输送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省级、部级的公开课、展示课。去年10月25日,我园周晓岚老师,代表张家港幼儿教师,在全国第四届“两岸同课异教”幼儿园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音乐活动《文明礼貌十字歌》的展示课,好评如潮,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周晓岚老师运用“自由飞翔”歌曲的旋律,自己创编了故事、歌曲,通过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图谱,学习了文明礼貌十字歌,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整个活动环节流畅、幼儿积极投入、兴趣盎然。周晓岚老师以她甜美的嗓音、亲切自然的教态、灵活的教学组织深受听课老师的好评,充分展示了我园教师的风采与水平。教学展示活动实际是对教师的理论、行为、观念转变都有极大的帮助。教师们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摸索着,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今年二月份我们围绕科艺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开展了智慧科艺,奇妙之旅—机关幼儿园东园大班科艺研讨活动;展现科艺风采,尽显区域特色—打造特色品牌的科艺区域研讨沙龙活动;本园承办苏州市“十二五”教育学会规划课题联合开题论证活动;巧用绘本素材,拓展科艺视野—东园区小班科艺教学课例研讨沙龙;科艺活动中材料的提供与指导—机关幼儿园东园中班举行科艺研讨活动;团结、合作、分享—机关幼儿园举行一课三研园本研讨活动;服装世界,展精彩—机关幼儿园西园中班年级组举行《多彩的服装》研讨等活动。

转变教育理念,深化科艺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对教师观念、行为、智慧、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活力。也是为了下一代健康地成长!

园艺师论文例6

近年来,我们利用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的机会,深入全省多家幼儿教育机构展开调研。在随堂听艺术教育活动并同时对教师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析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更着重对幼儿艺术技能的培养,较忽略教育性。即,更偏重艺术技能的艺术活动,较忽略教育性的艺术活动。其结果是幼儿的技能水平提升了,但审美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何把幼儿表面的艺术技能转化为幼儿内在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呢?我们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教师的艺术教育能力。那么,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具体是怎样的呢?2013年以来,我们在江苏省先后对60所幼儿园200余名教师展开了艺术教育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偏重技能的传授

很多老师认为自身的艺术技能越高越好,大多数教师把艺术知识技能放在了教育能力的首位,而且普遍认为艺术学科间较少横向联系,或难以横向联系。在教师的艺术教学论文中,教师对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研究的论文占了所有论文内容的七成以上。论文内容显粗略,极少提及教育学知识,所有艺术教育论文中,提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目标要求的仅不足三成。论文中着重研讨艺术技能的讲解与传授,详尽剖析“怎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却鲜有提及。在教学评价中,也更侧重于“唱的好听”、“画的好看”等纯技能方面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造成评价效度的缺失。

二、教师艺术技能中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

在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领域中,教师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如,有的老师歌唱能力强就偏爱歌唱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律动能力强就偏爱律动游戏等教学研究;有的老师绘画能力强就偏爱绘画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手工能力强就偏爱手工的教学研究;等等。如此一来,被偏爱的方面由于加大了教学研究的力度,艺术技能越来越强;而本身存在的技能弱项被不断忽视,艺术技能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偏科现象。另外,幼儿园学科组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虽然学科组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活动的发展,但很多参与的教师却借此发展自己的单项艺术特长,片面追求某一技能的突出发展,从而淡化了其他艺术技能的整体提升,这本身也违背了学科组活动的初衷。针对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力的问题,研究认为,要提高教师教育能力,除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外,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促进自身艺术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由“唯技能”向重教育理念倾斜

艺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一种是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另一种是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适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如,培养歌唱家、演奏家、画家等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教育观不适合幼儿,因为幼儿作为人生的起始阶段,重在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全面教育与启蒙教育,其中艺术教育领域也明确了幼儿感受、欣赏、理解、创造的审美价值观,立足感受与欣赏,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这也是所有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价值取向不同,也决定着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与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中的教育建议为指导,把教育理念和艺术技能有机融合,形成教育的集合体,合力解决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多项艺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需要多项艺术的熏陶,作为幼儿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除了自学或参加网络学习以外,还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如声乐、器乐、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戏剧表演等相关的教学与学术团体。每周定时学习和参加活动,积极参加技能展示和作品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力所能及的多选多报此类教学与学术团体,避免偏科现象的发生,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努力学习各项艺术技能的同时,亦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如,记录学习过程,分析学习问题,提炼学习心得等。同时,要积极参加艺术技能的学术交流,吸收好学习经验,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改进与完善。

园艺师论文例7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培养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进行1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3 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3.1依高职教育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3.2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3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3.4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4.1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4.3课程论文撰写方法训练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4.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园艺师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73-03

Abstract Quality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ke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horticulture at University.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the contents of quality analysis are updated continuously so tha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annot adapt new demands from society.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old teaching content,single teaching methods,insufficien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ingle evaluation mode,our teaching team proposed a reform scheme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reform.This reform thought was to adapt new education situation,impro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train students to meet the contemporary needs a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Quality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teaching reform;education reform

园艺产品作为我国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类农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及人们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园艺产品品质的高低至关重要,一方面,园艺产品走向市场后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园艺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注重营养,而且更加关心产品质量安全[1]。因此,大多数高等院校园艺专业开设了园艺a品品质分析课程,该课程包括园艺产品品质组成、产品安全、品质分析与检测等内容,理论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与食品科学有一定的学科交叉[2],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园艺产品品质的构成、理解品质分析的原理、掌握品质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从事园艺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该课程对任课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讲授园艺产品品质分析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还需要介绍国内外园艺产品品质分析新技术,同时需要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相关实践活动,最终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园艺产品种类日渐丰富,品质分析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在该门课程的讲授上,由于市场形势的改变、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新的需求,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要做出相应调整,这是每位从事园艺产品品质分析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更是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为了该目标,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课程的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各农业院校采用的课程教材不一,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充分比较商讨之后,采用叶志彪教授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园艺产品品质分析》作为教材。该教材选题合理、内容详实、课后复习题和实验内容丰富,比较适合三年级本科学生学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品种不断涌现,教材中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如“园艺产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一章中,一些质量管理和标准需要更新;园艺产品品质仪器分析方法需要改进,实验内容中部分仪器和方法较为落后,如有机酸和VC含量的测定,现在基本不再采用滴定法,取而代之的是精度较高的比色法和色谱法。这些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陈旧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该课程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学生接收”[4]。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教师授课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交流,教学效果差。

1.3 实践教学不足

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整体思路上提倡“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课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实验内容,造成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由于缺少实践,学生积极主动性没有得到激发,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而无法对园艺品质分析相关技术形成系统而深刻的认识,缺乏相关的实验实践技能。

1.4 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范围广,部分学生学习存在困难

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一方面,受限于课程教学时数和教材,教师无法大量讲授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只能选取课程核心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受园艺专业所限,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如园艺产品品质生化分析和检测一章,大型仪器分析的原理需要分析化学相关知识才容易理解;园艺产品加工和食品添加剂相关内容需要一定的食品专业知识。

1.5 考核模式单一

该课程主要采取以考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方法,即课程结束后仅一次开卷考试,考核模式单一。造成学生平时上课不够认真积极,临考前进行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最终的卷面成绩难以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和技能,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种考核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教学改革方案的提出与评估

针对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教学F队教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极思考与实践,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努力建立适合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2.1 更新部分教学内容

根据部分课程内容陈旧问题,修订教学大纲,对其进行更新,相应地调整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如园艺产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一章中加入新的标准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园艺产品品质分析方法一节中加入了更多丰富的实例;实验部分内容作出调整,去除部分较为陈旧的实验,加入一些先进的测定分析实验。

2.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受限,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较差。团队根据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自学内容并进行课堂讲解,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中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教材,课前完成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自学,既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查阅资料的能力,开拓了视野。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学生集中就坐,方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铺垫和引导,提出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总结,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出分析、评价和总结,最终达到学生自己总结课程内容的目的。通过这种以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以生动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将多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了形象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的主观感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如园艺产品安全一章,果蔬中有害物质残留相关内容以生动的视频资料展现出来,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均有所提升。

2.3 增加实验实践教学

针对实验实践教学不足的情况,笔者提出在原有实验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增加2个实验(即4个教学时数),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法,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增加实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增加实验内容后,学生的相关实验技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增加实践教学,如参观园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观摩园艺产品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硝酸盐及重金属的检测过程,要求学生了解与检测相关的原理及技术。参观园艺产品生产企业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并结合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4 建立课程相关支撑资料库,供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

园艺产品品质分析为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在无法增加教学时数的情况下,笔者提出建立支撑课程相关内容的资料库,供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和收集资料,做成短文、图片、课件或者视频资料共享于互联网,让学生课下自行下载学习。通过对资料库中相关内容的阅读和学习,学生普遍反映知识得到了扩展,学习困难度下降,学习兴趣提高。

2.5 增强平时成绩考核

针对本课程考核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学团队提出增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50%,并丰富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安排任务,学生自行选题,要求学生完成课件制作、汇报准备。抽出部分授课时间,安排学生上讲台汇报,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并参与成绩评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留课后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最终的平时成绩由实验报告、课堂教学演练和课后作业3个部分组成。增强平时成绩考核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力及付出。

3 结语

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提高素质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型人才[7]。对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的教学要求在不断调整,课程改革也将持续跟进,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推进改革,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都要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静,王国法,曾凡荣.中国园艺业发展措施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39-242.

[2] 叶志彪,园艺产品品质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

[3] 张国富.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4] 何玲,刘树文.园艺产品加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544-10545.

园艺师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园艺师论文例10

一、指导思想:

本期我园艺术组的教研活动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幼儿园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以《重庆市教委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意见》要求为主要工作目标。在教研活动中遵循“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坚持“以幼儿园教育质量为本,以教师和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我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研工作职能,开展多向互动研究,扎实有效地深入贯彻《纲要》。

坚持把提高保教质量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澄江小学教研工作的思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积极地促进幼教事业向前发展。

二、主要工作思路:

本学期艺术组的教研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教研整体水平。

本着精干高效,结合实际的原则,制定完整的教研计划,确定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具体的安排,让各位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切实提高教师们的教研水平。与园领导共同商量,努力安排好各位参研的教职工的工作,让参加活动的教职工全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抓好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园教育“质量就是生命”,教研组根据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艺术组的教研活动中,主持人都引导参研教师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让教师们从各个层面上了解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基础。

3、发挥教研职能,关注我园在实施《纲要》中的具体、真实、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我园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所改善。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新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那么,我园的教师们要切实提高解决各种各样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我组将通过以下活动促进教师在以下几个能力上得到提高:

设计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我组将引导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领悟其艺术领域的指导精神,精心设计一次艺术领域的集中教育活动。

设计制作说课演示文稿的操作能力。我组将引导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相应的制作演示文稿的知识,并积极进行说课演示文稿的操作练习,将自己所设计的集中教育教学活动制作成一个说课的演示文稿。

说课与开展教育教育活动的能力。在上次制作说课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将推选出的教育教育活动方案进行现场研讨,使参研教师将学-说-做的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们进一步反思与专业成长。

三、本期教研活动安排

活动地点: 分园、 中心园、 分园;

参加教师: 唐敏 艾小莉 祝丹 唐华 李平

主要内容

1. 学习《纲要》艺术领域要求及要点。

2. 学习怎么设计艺术领域集中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

3. 讨论自己所要设计的艺术领域的内容及目标。

4. 设计一次艺术领域的集中教育活动。

1. 学习有关说课的文章,了解说课的要点。

2. 学习怎样制作说课的演示文稿。

3. 根据自己上一次活动所设计的集中教育活动,制作一个说课的演示文稿。

4. 推选一个好的说课稿,并作好下一次现场观摩的集中教育活动准备。

1. 请上次推选的老师根据说课演示文稿进行说课,各参研老师进行分析及讨论。

2. 现场观摩集中教育活动,并进行研讨活动。

园艺师论文例11

如今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条件,也是他们寻求自我、展现自我的一个大舞台。而不同的校园有着自己发展方向以及文化背景,因而所呈现出来的校园环境特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质量。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存在着校园环境与艺术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校园环境建设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校园环境建设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校园环境”有两层重要的含义;其一,是指校园的外在存在的自然环境的构建;其二;是指对校园内在存在的校园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多个内涵的展现,因此可见,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外在的自然环境将校园内在的人文精神展现出来,以此来彰显出校园的各种种文化特征。

(一)艺术设计是校园环境构建的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专业的艺术设计,可以对整个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学校历史、校园环境、校风、管理机制以及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而这样的一个整体式构建也是为了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学习,为他们个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优越的环境。同时,这样一个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可以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于校园的环境建设中,从而构建出“校园之美”,为学生以及老师们都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二)校园环境建设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

艺术设计是一个专业型的设计手段,通过很多不同的相关理论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共同打造出事物的外在美感。但是,针对校园环境的艺术设计就应该具有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从而从各种艺术设计当中脱颖而出。校园环境建设就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实践基础,只有将专业型的艺术设计自己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校园文化、校园特点当中才能够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透过艺术设计的创造打造出不同的校园魅力,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造就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

二、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对环境构建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如今,特别是各大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已经是校园文化在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带来很多影响。但是从目前各校园环境的构建上来看,却不理想,艺术设计与校园环境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从而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没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一)盲目目跟风,缺乏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风气也在不断恶化之中,而这种不良风气也逐渐渗入到我过校园之中。在经济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加入到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整改中。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学校之所以决定整改现有的校园环境并不是从师生角度出发,而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工程”。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做大、做好”。做大,即为校园环境尽可能的大;做好,即为校园环境看上去尽可能的豪华。

(二)思考不足,缺乏全局思想

对于校园环境建设而言,不仅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改善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要结合校园教育及工作,协调个部门与校园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形式上营造出一个优雅、整洁、自由与活泼的校园氛围,在深层次上还要便于师生员工在思想、道德、纪律以及修养等方式上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激发师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然而,目前的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只是解决了学校环境的外观,而没有从一个制高点上进行全局思考,不能够有效协调学校各个不同的工作机构,进而造成设计上的很多不足。

三、校园艺术设计改善的措施

艺术设计种类中,校园艺术设计针对性很强,同时对于校园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方式。现在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上还存在着问题,对于学校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为今后校园艺术设计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一)以师生发展为前提,合理规划学校建设

学校任何改变都应该建立在有利师生成长这一思想之上,而不能一个人为中心。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校园环境的整改以及改善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并没有任何促进作用,那么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是失败的,是不可行的。

(二)认真斟酌设计方案

校园环境一旦进行建设就很难在很大程度上变动,因而在建设之前须反复斟酌。从校园建设角度出发,站在全局的视觉思考,协调学校自身发展中各部门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也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就应该着重考虑校园环境与校园哪些事物存在必然联系,同时这些联系对校园环境又有哪些影响,用这样的方式分析,可有效降低设计中的不足,以完善校园环境建设。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