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02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75-01

临床护士针刺伤锐器伤的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被注射针头或其他医疗锐器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HBV、HCV、HIV等感染的危险实习护生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应的职业防护知识,更容易受到职业感染的危险[1]。本研究欲通过对庐州科技卫生学校的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实习护生对锐器伤的防护和处理方法。

1 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分布于三所医院的实习护生,均为女性,年龄21-24岁,平均22±1.4岁,共90人。

1.2 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是对阵刺伤发生情况,对针刺伤等护士职业防护知识了解情况。调查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每位护生独立填写,回答结束立即回收问卷进行分析。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100%。所有护生在填写此问卷时均完成8个月的实习。

1.3 统计学处理;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实习护生是否受过护士职业防护方面的教育:

90名实习护生中有接受过系统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的仅有9人(10%),余81人(90%)均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

2.2 实习护生的针刺锐器伤的受伤情况:

90名实习护生有78人被医用针头刺伤过,发生率为86.7%。其中有27人次是被污染针头刺伤,占刺伤人数的34.6%。

各个科室发生率:妇科3例(3.8%),急诊6例(7.7%),ICU 6例(7.7%),精神科6例(7.7%),内科18例(23.1%),手术室15例(19.2%),外科24例(30.8%)。其中手术室、内科及外科的锐器伤发生率最高。

致伤的锐器种类:头皮针18例(20.0%),空针针头30例(33.33%),套管针6例(6.7%),缝针6例(6.7%),玻璃18例(20.0%),未受伤12例(13.3%)。

2.3 实习护生的针刺锐器伤受伤后的处理:

实习护生的针刺锐器伤受伤后的处理情况见表1。被针刺锐器刺伤的78名实习护生中,进行血液学检测的仅6例(7.7%),72例(92.3%)没有进行血液学检测。

3 讨论

3.1 加强岗前教育

有研究表明[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国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研究,Mishal等[3]前瞻性研究调查了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而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本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9人(10%)有接受过系统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90名实习护生在8个月实习期间有78人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占86.7%。由此可见实习护生的职业伤害应引起学校教师及医院护理管理者的重视。

3.2 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做好职业防护的指导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实习护士在内外科病房、手术室等发生锐器损伤的次数最多。而且实习护士在病房比在其他实习科室的操作机会要多,故在病房发生锐器伤的概率就高,多数的实习护生能在受伤后及时挤出血液并进行冲洗消毒,但仍有部分人员未做任何处理6.7%。为此,临床带教老师在接待每一批实习生时均应将职业安全作为教育内容之一。

3.3 预防针刺伤、玻璃伤,严格管理医疗废物,预防针刺伤和玻璃伤应该放在职业防护教育的首位。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刺伤和玻璃伤为首位(73.33%),其中玻璃伤占20.00%。本调查中玻璃伤多因掰安瓿所致。虽然没有发生直接暴露,但玻璃伤之后操作者是带伤口继续工作的,若再与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物品等接触时,也同样存在暴露的危险。因此,带教老师要教会实习护士操作中如何注意安全,如何预防针刺锐器伤,另一方面,管理者应为医务人员呼吁:安瓿的生产应该有利于操作者的安全使用。

3.4 建立健全的实习生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我国职业损伤监测系统尚不健全。事实上,将事故准确记录和上报,将有益于受伤者确定自己是否感染疾病,接受相应的血清检测,确定污染或感染的程度,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应不断完善防护措施。有关研究表明,建立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及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暴露后能降低81%HIV感染。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时刻保持安全意识。

3.6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根据工作性质,灵活机动的安排休息时间,可以使护士的身心得以缓冲,减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对于实习护生同样如此。

4 结论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护生在实习期间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学习知识、熟练操作上,相应地忽视了对医院生物、化学等对身体有害因素的防护[6]。总之,应加强护生岗前职业安全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毛秀美,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2]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Mishal Y,Yosefy C. Risk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le junctures and cuts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J]. Harefuah,1998,135(9): 337-339.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2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各选取上海市二级甲等、三级乙等、三级甲等医院专科、本科、研究生实习护生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对象。所有受调者均实习满8个月且调查访谈期间仍在实习,年龄在19-27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无记名填写调查表的形式。问卷是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经专家审核修订而成,信效度检验均合格。问卷内容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一般资料;锐器损伤情况;伤后处理情况;对锐器损伤知识的知晓情况;锐器伤后的心理情况等。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0份(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8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其中专科生回收77份,本科生回收80份,研究生回收78份,总回收率为97.9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 果

2.1 实习护生锐器损伤源情况 见表1。

3 讨 论

实习护生在临床操作中,由于接触医用锐器、注射器、输液器等机会较多,操作不当或因质量问题产生被刺伤的风险。通过调查三类学历层次的实习护生发现,专科实习护生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最多,研究生护生受损伤比例最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专科实习护生防范意识差、工作经验不足、对工作管理要求及规范操作等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生由于知识层次较高,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培训,对疾病预防和传染的认识较深刻,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等原因,所以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较少。这就要求实习护生在上岗之前要加强宣传教育,教师要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与培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监督,要求实习护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进行安全正规的操作。同时,要提高实习护生对锐器损伤危害的认识,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当作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纠正护士受伤后的侥幸心理,加强伤后的及时处理,提高其预防锐器伤的自觉性[3]。还要加强医用废物的分类回收管理,设置专门的锐器收集箱,杜绝损伤性废物与其他废物混放的现象,在输液室、处置室等锐器使用多的场所张贴安全警示标示,并储备足够的锐器伤后防护用品及疫苗,降低锐器损伤发生率和伤后疾病传染的风险。此外,有些医院对锐器损伤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锐器损伤管理的相应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院领导对此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容易折断。锐器损伤虽不可能完全避免,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2000年调查发现,规范的管理与操作、采取健全的防护措施等可减少62-88%的锐器损伤[4]。我国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目前锐器伤害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无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及预防锐器伤害的教育制度。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要求加强锐器损伤防护的教育,提高认识[5]。全面性防护措施(Universal Prevention)强调,在进行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佩戴手套、口罩、防护服进行,减少皮肤接触病人血液的机会。虽然使用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减少疾病感染的机率[6]。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从根本上树立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防护习惯。实习护生对临床工作接触较少,实习时间短,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在护理行为中容易受到针刺伤害。这要求临床教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带教,尤其在带教实习护生时更应该注意操作规范[7]。

职业安全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必须充分认识锐器损伤及疾病传染的危害性,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防护体系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实习护生的考核,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实习护生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卞玮.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措施[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11):54-55.

[2] 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 对实习护士针刺伤后心理过程的调查分析[J].华西医学,2006,21(3):607-608.

[4]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3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手术室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医师共计86例,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5~44岁,平均(32.5±2.2)岁,体重(53.7±7.6)kg,身高(158.2±4.9)cm,从医年限2~12年,平均(5.4±2.6)年。

1.2 研究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伤害问卷”和“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效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使用“锐器伤伤害问卷”调查2008-2011年内锐器伤发生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称、发生锐器伤的时间、次数、原因、处理措施等。“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效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锐利器械传递器使用后的效果、锐器伤的发生时间、次数、原因、是否满意锐利器械传递器及意见等,要求个人独立完成,本次共发放问卷182份,收回试卷170份,回收率为93.4%。

1.3 材料与结构 “锐利器械传递器”使用316不锈钢板材制成,设计整体外观呈长方体,由底面与四个立面相连而成一个器械槽。为满足术中常用的18~25 cm不同规格锐利器械的放置需要,特设计器械槽尺寸如下:底面积为4×20 cm2;底面短边分别与前、后壁相连,前壁面积为4×3 cm2,后壁面积为4×5.5 cm2。后壁上沿设一宽0.7 cm、深1 cm卡槽,用于固定各型锐利器械手柄,且前后壁高度的设计差异使器械放置与底面形成倾斜角,使所放置器械不易于因器械手柄的重力向后方滑脱,底面长边分别与两侧壁相连,两侧壁均呈直角梯形状,两侧壁中段各设一长3 cm、宽0.5 cm卡位,用于传递手柄双向插放,此设计便于器械护士与主刀医师无论处于同侧或对侧均可将锐利器械手柄传递至医师手中;弧形保护罩附着于两侧壁斜边并距前壁3 cm处,长5 cm,四个立面顶边做圆角钝化或卷边处理,防止出现割伤(图1)。

2.2 不同职称级别医务人员锐器伤比较 从调查问卷中可知,62例初级职称中,有58例受到锐器伤,发生率为93.5%,23例中级职称中,有13例受到锐器伤,发生率为56.5%,1例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受到锐器伤。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更容易遭受锐器伤害。

2.3 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情况 从调查问卷中可知,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前受锐器伤71例,占82.6%,医务人员满意度为73.5%;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后受锐器伤33例,占38.4%,医务人员满意度为96.5%,使用后的锐器伤发生率降低了,满意度提高了,且与使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锐器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它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手术器械等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其可以传播疾病,危害巨大。(1)身体危害: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很大,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种传播[3-4]。经锐器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有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5-6]。锐器伤发生的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病原体经锐器伤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锐器伤口都可能有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危险。(2)心理危害:医务人员被手术器械刺伤后一般都处于担惊受怕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害怕自己被病毒感染。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继而影响工作质量,尤其是在被带HIV的针头刺伤后,多数遭受HIV污染的针刺伤者都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观情绪,有人甚至还因此停止了工作。(3)经济危害:根据相关文献[7-8]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用于检查和治疗,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即使没有感染,在锐器伤伤后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花费金钱。(4)社会危害: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如果稍有不慎,会传播给更多的人,危害整个社会的安全,而且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职称越低的医务人员越容易发生手术室锐利器伤。因此,使用安全器具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显得尤为重要[9-10]。

在目前的器械护士手术配合工作中,普遍采用徒手传递法进行钝性手术器械及锐利器械的传递,此法不利于防范锐器伤发生床工作中依从性较低,因此笔者设计研发这款“锐利器械传递器”。“锐利器械传递器”是便于手术中器械护士在传递锐利器械时使用的一种新型辅助器械,该器械投入使用后改变了现有锐器传递方式的不足,提高临床工作中的使用该器械进行锐器传递的依从性。既便于器械护士在器械槽内对锐利器械的轻松取放,又可使锐利器械在器械槽内相对固定;既便于器械护士对锐利器械的传递,又便于手术医师的锐利器械取用;更能在锐利器械传递中最大程度防范锐器伤发生。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锐利器械传递过程中受锐器伤的几率最高(占68.82%),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更易遭受锐器伤害(占93.5%);使用锐器械传递器后锐器伤发生率由82.6%降低至38.4%,使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满意度较投入使用之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器伤在手术室中较为常见,锐利器械传递器轻便耐用不割手,易取放器械不易滑脱,便于清洗、消毒、灭菌,降低了锐器伤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与使用依从性,适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毛秀英, 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2]李涵,祝洪珍,陈玉坤,等.某医院97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3):210-211.

[3]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4]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5]陈梅.一对一导师制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93-94.

[6]马英.201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基线调查分析与改进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11-112.

[7]金莉雅,陈玉梅,陈多妹,等.职业防护教育对护理实习生锐器伤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5):76-78.

[8]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5-417.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143-02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在临床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1]。而输液拔针是实习护士每天都会做的常规工作,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我国目前乙型肝炎总感染率为60 %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 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患者已出现猛增趋势[2]。而我院门诊输液室每天输液病人100多人,对患者是否具有潜在的传染性是不得而知的。据分析统计,在进行何种操作受伤最多的调查中,最多的是处理拔针后的输液器被刺伤的占65%[3].而实习护士刚进入临床实习,对针刺伤的预防和危害性缺乏了解,所以探讨输液拔针后被针刺伤的原因,防护对策,对实习护士的职业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6-11月在门诊输液室实习的42名护士中被拔下的输液针刺伤的8名护士。实习护士在6个月期间针刺伤发生率为19.05%。年龄结构在18-22岁之间,其中大专3名,中专5名。

1.2方法:对8名在门诊输液室被针刺伤的护士的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年龄、学历、入科实习时间、刺伤时间、经过、刺伤部位及程度、防护措施、处理经过、是否上报、吸取教训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2结果

8名护士均是在拔下输液针后,对输液针处置不正确造成。被刺伤的时间段均在11:00-15:00之间,输液拔针的高峰段,刺伤部位均为手指,刺伤程度轻微,皮肤小量出血。均按照规范进行伤口处理上报,填写职业暴露卡,抽血检验。吸取教训后同一人没有发生二次刺伤。但8例针刺伤案例均没有要求病人进行血液检验,有的违反操作规程,有的未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有的自身防护意识淡漠,造成针刺伤的发生。

3讨论

3.1发生原因:

3.1.1未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范,未养成良好的遵守操作规范的习惯。资料结果发现,8名护士在拔针时都没有端治疗盘的习惯,其中有5例都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造成,其中在工作繁忙输液拔针的高峰时段,同时又有2个以上的患者需要拔针?,实习护士拔了一名患者后,又急着为另一患者拔针, 为了方便,就把拔出输液器的针头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2例患者需要重新穿刺时,实习护士直接将取下的污染针头挂于茂菲氏滴管处,暴露在环境中,在取下针头准备重新穿刺时被刺伤。1例拔针后,实习护士将取下的针头拿在手上,未放入治疗盘内,将迎面而来的实习护士刺伤。

3.1.2锐器盒开口过小,输液针带有软管部分支撑在内,有许多污染针尖都是朝上的,这就使护士在放入过程中很容易被刺伤。有2例就是由于分离后的针头在放入锐器盒过程中,看见软管部分未放进去,就徒手去用力往小开口处里送,结果被针刺伤。输液针头的处置都使用圆形桶状,小开口的锐器盒来收集污染针头,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使用锐器盒的目的是为了使护理人员和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不受针头刺伤。

3.1.3实习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差,对安全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资料显示:8名护士都未要求病人去抽血检验,认为自己抽血复查就没有问题了。梅毒、艾滋病等性病患者,因受传统观念、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病情。这些患者对输液室护士构成了很大的威胁。8名实习护士对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不足。有的护士认为几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1例护士在用力拧松输液管接头与输液针衔接过程中,没有安全防护意识,被针头反弹回来后被刺伤。

3.1.4高峰时段护理人力资源不足:被刺伤的时间段均在11:00-15:00之间,输液拔针的高峰段,又是中午班护士吃饭时间和登记、配药班的下班时间段,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往往是一名高年资老师带一名助理护士和一名实习护士在值班,人力突然减少,护士工作任务增加,既要登记、配药、又要穿刺,还要接待和分诊急诊患者,避免不了叫实习护士单独去取输液针,不能在身旁指导实习护士规范处置针头,是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另一重要因素。

3.1.5入科岗前教育培训存在缺陷:注重职业防护的理论知识培训,缺乏事例的警示教育,让实习护士没有足够的认识到针刺伤的安全危害性。带教老师也只注重输液操作规程的流程培训,对拔针后输液针的正确处置流程指导讲解过少造成。实习护士经验缺乏,操作不熟练,极易被针刺伤。

3.2防护对策:

3.2.1加强入科岗前培训教育和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实习护士自身的防范意识和有效处理针刺伤的意识和能力,是保护实习护士职业安全的的关键。科室对实习护士进行入科培训时,将职业暴露在我科发生率最高的输液针刺伤作为培训重点,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在门诊输液室许多患者诊断不明,还有的患者不愿公开自己被患上如艾滋、梅毒类性病的情况下,针刺伤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用具体事例进行安全警示教育。让她们重视针刺伤,自觉规范操作行为,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职业安全。

3.2.2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并自觉养成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8例中因违反操作规程,没有养成良好操作习惯的被输液针刺伤的的占5例。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输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以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等.

3.3.3带教老师认真履行带教职责,教育学生锐器盒装满四分之三满时不可强行徒手去送输液针头,应重新更换新的锐器盒。即使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也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将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安全隐患和发生事例多给学生讲解,特别是输液拔针后容易被刺伤的违规操作要时常警示强调。

3.3.4科室建立输液拔针后针头处置禁忌事项。在学生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禁忌事项,强调工作的责任心和注意力,熟练掌握锐利器具的开启、操作、回收等技术,避免锐器刺伤的发生。了解发生针刺伤的紧急处理措施,工作中一旦不慎被刺伤,要保持镇静,立即挤出少量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包扎伤口。如暴露于HBV应在24h内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血液HBV表面抗体检查,阴性者给予全程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习护士必须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 转变观念,按照流程处置输液针,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健康。

3.3.5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保证高峰期的人力资源。减少由于护理人手不足,造成护士不遵守操作规程、慌张、图省事而违规操作,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

3.3.6改善锐器处理方法: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减少这个时间窗从而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锐器收集箱由耐刺、防水的塑料制成,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4] 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形等处理,立即投入锐器盒箱,至四分之三满时停止使用,大大减少护士工作中受伤感染机会。

4小结

门诊输液室的实习护士每天接触静脉输液的患者非常多,输液拔针是其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如果不能正确处置输液针,没有针刺伤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能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对自身的职业安全会带来极大的危险。医院及科室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针刺伤岗前培训教育,规范管理,才能减少实习护士针刺伤和职业性感染的发生,保障实习护士的自身健康,安全职业。

参考文献

[1]马钦丽,杨敏燕.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2): 18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5

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国外许多研究显示,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为此,2000年在日本召开的以“护士职业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亚洲工作论坛中就特别提出要重视预防护。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伤口、血液、体液等,因此手术室又是锐器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随着各种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趋势的发幅度上升,锐器伤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伤及经血液感染上疾病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对象为本地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共计140名护士。年龄20~45岁,平均24岁,护士89名,占63.57%;护师38名,占27.14%;主管护师22名,占15.71%。本科学历39名,占27.86%;大专学历49名,占35%;中专学历52名,占37.14%。工龄<1年的21名,占15%,1~5年的为45名,占32.14%,>5年的74名,占52.86%。5年内乙肝疫苗接种人数为56名,接种率为42.14%。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问卷设计参考相关资料设计,内容包括参与人员的基本资料,锐器伤源于的锐器类型,受伤原因,受伤后的后续处理情况。

2原因分析

2.1防护意识不强进行病人侵入性操作时未戴手套,受伤后未引起重视,或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在被调查的140名护理人员中,68.23%的锐器伤是被血污染的锐器刺伤,所受锐器伤来源的患者确定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占23.4%。以上资料表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性极高,手术室作为独特接触血液和锐器的高危科室。虽然所有在岗护士均要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5年内接种率仅42.14%。在被锐器刺伤的109名护理人员中,伤后进行标准处理的只有8.7%,只有11.93%上报院感科,有34%的护理人员不了解要上报,56.88%未上报。在被锐器刺伤时,有45.87%的护理人员未戴手套。调查结果表明,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与他们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符,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与黄小红等的调查提示的一致[1]。同时也发现戴手套锐器伤发生率低于未戴者,戴双层手套者锐器伤发生率低于戴单层手套。

2.2护理人员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教育配合手术时传递手术器械和进行各种穿刺操作等工作中直接接触锐器的机会多,受伤的概率也相应高。锐器伤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61.54%,大专73.47%,中专94.23%,这与其在校期间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实习过程中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技能培训和指导的机会和时间有关[2]。

2.3不安全操作,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如操作不熟练、传递针头、针芯,配合手术传递锐器的方法不正确,习惯回套针帽以及徒手掰安瓿等都能导致护理人员发生操作环节中被刺伤。未及时正确处理锐器也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部分工作人员在繁乱的工作中处理锐器不当,注射器、针头、穿刺过的针芯等随手与其它物品混放,未及时处理,护士整理治疗台不慎受伤。医疗废弃物处理时也会发生锐器损伤,如操作结束后处理用物时遇到治疗盘中未拆卸的针头、注射器用后的毁形过程中、丢弃废物时针尖从收集袋中突出等环节均可发生锐器伤[3]。

2.4工龄低同时工龄<1年发生率为85.71%,1~5年为82.22%,>5年的为72.97%;护士发生率为88.07%。护师50%,主管护师40%也表明锐器伤与低年资护士操作不熟练有关。

2.5病人不合作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由于病人不配合、发生躁动,使所用器械误伤自己,也是锐器伤的发生的原因之一。

3应对措施

3.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锐器伤所致[4]。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了锐器伤在我国发生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提高护士锐器伤后的处理以及防护意识,进一步完善锐器伤后的上报制度及处理程序。

3.2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筛查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对病人进行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了解病人的感染状态,在操作时提高警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戴双层手套。正确使用各种锐器,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和规程,孰料掌握各种穿刺锐器的操作方法,在配合手术传递锐器过程中注意正确的传递方法。

3.3加强操作培训和健康教育、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纠正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同时,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护理设备。为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东红,胡玉霜,陈聪,等.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与锐器伤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1697-1698.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2

护理行业有其独特的工作环境,护理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中,而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锐器伤事件屡有发生,为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应尽快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锐器伤的发生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降低伤后的危害。

护理行业有其独特的工作环境,护理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中,而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锐器伤事件屡有发生,为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应尽快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锐器伤的发生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降低伤后的危害。

常见锐器伤种类

常见锐器伤种类

治疗处置过程中注射器、输液器、缝合针等针刺伤。加药过程中药物玻璃划伤。起铝盖时刺伤。手术时刀片划伤。手术配台及术后清洗器械、手术剪及尖锐器械操作不慎所造成剪损伤、手术器械扎伤。

治疗处置过程中注射器、输液器、缝合针等针刺伤。加药过程中药物玻璃划伤。起铝盖时刺伤。手术时刀片划伤。手术配台及术后清洗器械、手术剪及尖锐器械操作不慎所造成剪损伤、手术器械扎伤。

锐器伤的危害

锐器伤的危害

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皮肤、黏膜等途径,80%的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由锐器伤造成,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HIV,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另外病原体经锐器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而任何锐器伤口都有可能存在破伤风杆菌。

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皮肤、黏膜等途径,80%的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由锐器伤造成,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HIV,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另外病原体经锐器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而任何锐器伤口都有可能存在破伤风杆菌。

给锐器伤者造成心理伤害:这种心理上的伤害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发生了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多数受伤者会产生中毒或重度的悲观情绪,而对患者的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卫生人员的心理压力。由于针刺伤的心理作用,会使医务人员及被刺伤者出现过分紧张情绪,恐惧心理给被被刺伤者带来严重的精神痛苦,忧虑、悲观、神情恍惚等影响正常的社交、生活,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给锐器伤者造成心理伤害:这种心理上的伤害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发生了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多数受伤者会产生中毒或重度的悲观情绪,而对患者的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卫生人员的心理压力。由于针刺伤的心理作用,会使医务人员及被刺伤者出现过分紧张情绪,恐惧心理给被被刺伤者带来严重的精神痛苦,忧虑、悲观、神情恍惚等影响正常的社交、生活,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

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据相关文献报道,护龄5年以下的年轻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百分比较高,低年资护士动作敏捷,但操作不沉稳,在校教育缺乏职业防护课,临床教学医院亦不重视实习护士的防护教育。护士踏上工作岗位后获取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等知识的程度深浅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在工作中防护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据相关文献报道,护龄5年以下的年轻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百分比较高,低年资护士动作敏捷,但操作不沉稳,在校教育缺乏职业防护课,临床教学医院亦不重视实习护士的防护教育。护士踏上工作岗位后获取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等知识的程度深浅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在工作中防护意识淡薄。

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刺伤:护理人员在回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及拔取针、加药及重套针帽等操作环节均容易被刺伤其中加药、重套帽及收取废弃针,误次频率最高。这些与在工作中养成的不正确动作有关。

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刺伤:护理人员在回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及拔取针、加药及重套针帽等操作环节均容易被刺伤其中加药、重套帽及收取废弃针,误次频率最高。这些与在工作中养成的不正确动作有关。

多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护士的工作量是相当繁重的。护士接触医疗锐器,如注射器、输液器的机会多,临床护士多是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易出现疲劳、烦躁,甚至出现手忙脚乱,应接不暇状况,因此被针刺伤的潜在危险随时存在。

多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护士的工作量是相当繁重的。护士接触医疗锐器,如注射器、输液器的机会多,临床护士多是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易出现疲劳、烦躁,甚至出现手忙脚乱,应接不暇状况,因此被针刺伤的潜在危险随时存在。

防止锐器伤的对策

防止锐器伤的对策

加强思想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普遍预防或标准预防是预防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对临床一线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新护士介绍职业防护基本意识,督导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标准操作时非常重要的。

加强思想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普遍预防或标准预防是预防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对临床一线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新护士介绍职业防护基本意识,督导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标准操作时非常重要的。

加强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防护:对高危科室应完善防护设施,如接触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预防接种疫苗。为医护人员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排班,减少医护人员工作紧张,避免在过渡劳作下发生医疗事故及意外。

加强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防护:对高危科室应完善防护设施,如接触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预防接种疫苗。为医护人员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排班,减少医护人员工作紧张,避免在过渡劳作下发生医疗事故及意外。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疗人员锐器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域明亮;还要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器废物的容器等设施;配备手套等必要的隔离设施,改善和建立合理的1次性注射器用后处理方法,如直接丢弃塑料盒内送去焚烧等。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疗人员锐器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操作区域明亮;还要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器废物的容器等设施;配备手套等必要的隔离设施,改善和建立合理的1次性注射器用后处理方法,如直接丢弃塑料盒内送去焚烧等。

安全使用锐器:⑴锐器安全操作方法:①尽可能的避免使用锐器,使过的注射器针头不要再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应使用特殊的针头护套装置或移动针头装置;任何时候应尽可能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②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不应超过盒子的3/4;决不能将锐器盒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锐器盒应放置在齐腰部方便使用的位置,这也包括抢救药品与心肺复苏术设备;不可以放在地板上,不要用手将锐器传来传去;在运送用过的注射器前,特别是运送有动脉血样的注射器,要用移去针头器具先移掉针头,在封上一端为盲端的套壳。⑵处置锐器的方法:①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放人坚固的硬质锐器收集器中,不能将使用过的锐器放在医疗垃圾袋里,禁止用收回套针帽;②分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垃圾;③为防止发生针刺伤事故,应尽量配备小型针头毁型器等注射安全处理装置,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安全使用锐器:⑴锐器安全操作方法:①尽可能的避免使用锐器,使过的注射器针头不要再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应使用特殊的针头护套装置或移动针头装置;任何时候应尽可能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②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不应超过盒子的3/4;决不能将锐器盒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锐器盒应放置在齐腰部方便使用的位置,这也包括抢救药品与心肺复苏术设备;不可以放在地板上,不要用手将锐器传来传去;在运送用过的注射器前,特别是运送有动脉血样的注射器,要用移去针头器具先移掉针头,在封上一端为盲端的套壳。⑵处置锐器的方法:①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放人坚固的硬质锐器收集器中,不能将使用过的锐器放在医疗垃圾袋里,禁止用收回套针帽;②分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垃圾;③为防止发生针刺伤事故,应尽量配备小型针头毁型器等注射安全处理装置,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装备和使用改进的医疗用品:安全针头注射器输液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器,尤其是不针头的抽血器,无论是抽血、输液,还是污染后的处理销毁,均无机会刺伤护理人员。研究证明,安全采血器械可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使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所以完善医疗设备是预防减少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装备和使用改进的医疗用品:安全针头注射器输液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器,尤其是不针头的抽血器,无论是抽血、输液,还是污染后的处理销毁,均无机会刺伤护理人员。研究证明,安全采血器械可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使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所以完善医疗设备是预防减少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锐器伤后的处理

锐器伤后的处理

及时建立报告制度:一旦发生了锐器伤特别是高危人群锐器伤,应及时报告感染控制可或保健科,咨询处理方案并及时处理。

及时建立报告制度:一旦发生了锐器伤特别是高危人群锐器伤,应及时报告感染控制可或保健科,咨询处理方案并及时处理。

伤后处理措施:①皮肤黏膜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自来水冲洗,然后用酒精、碘酒消毒后包扎,并及时做出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隐形感染。②若明确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针头刺伤,应立即采取注射疫苗等治疗措施,并随访观察,做到早期预防。对HI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高效免疫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有效率75%。如受到HIV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几小时内立即使用齐多夫定,但对此药是否有意见不统一,1995年CDC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证实是有效的,但并不能预防所有感染的发生,如被HCV感染的针头刺伤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局部伤口处理,定期随访早期发现是否感染。有条件者应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伤后处理措施:①皮肤黏膜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自来水冲洗,然后用酒精、碘酒消毒后包扎,并及时做出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隐形感染。②若明确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针头刺伤,应立即采取注射疫苗等治疗措施,并随访观察,做到早期预防。对HI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高效免疫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有效率75%。如受到HIV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几小时内立即使用齐多夫定,但对此药是否有意见不统一,1995年CDC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证实是有效的,但并不能预防所有感染的发生,如被HCV感染的针头刺伤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局部伤口处理,定期随访早期发现是否感染。有条件者应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综上所述,护理行业有其独特的工作环境,为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应尽快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锐器伤的发生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降低伤后的危害。对高危人群要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预防治疗体系,并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护士安全注射的防护意识,保护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对减少、杜绝锐器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护理行业有其独特的工作环境,为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应尽快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锐器伤的发生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降低伤后的危害。对高危人群要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预防治疗体系,并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护士安全注射的防护意识,保护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对减少、杜绝锐器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7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更严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使临床护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复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骨科住院人数一直居高不下,骨科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接触受到污染的医疗护理器械,极易发生锐器伤害。为了解骨科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状况、分析易发环节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笔者对本科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借鉴有关文献[1],自行设计调查表格,对2013年3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并发生锐器伤的护理人员(包括实习护生)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我科共有护理人员(不包括实习护生)55名,全科平均每年收治住院患者2355例,其中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约占总数的1/3以上,急诊创伤手术每年平均在119台以上。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9份,现场收回69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为94.20%。接受调查的65名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2名、初级26名、实习护生11名、护工3名。

2结果

2.1易发护龄在发生锐器伤的65名护理人员中,共发生127次损伤,平均每人发生1.95次。发生锐器伤的护龄构成比为≤1年占20.00%;1年~3年占29.23%;3年~5年占26.15%;5年~10年占16.92%;10年~20年占6.15%;>20年占1.54%,见表1。以护龄3年~5年者占比例较大,因为他们大多已单独从事一般性护理技术操作,但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尤其工作比较繁忙时,因不熟练或慌乱,或因刚做临床时的好奇谨慎心情已经淡漠,取而代之的成为漫不经心,粗枝大叶,造成失误或出错而发生锐器伤害。护龄≤1年的基本上是实习护生或护工,临床不允许他们单独做护理技术操作,所以发生锐器伤的概率相对较少,并集中发生于拔针,处理医疗废弃物,传递物品,清洗器械等项操作中。2.2易发环节调查显示,锐器伤害主要发生于配制液体、加药、处理医疗废弃物、回套针帽或安瓿、操作后整理物品、拔针、清洗消毒医疗废弃物等。

2.2应急处置和上报率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后普遍存在恐惧慌乱心理,不能积极正确地处置伤口和及时填写上传报告卡,甚至不明确暴露源,造成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防范措施。以致延误治疗最佳时机,埋下自身医院感染隐患,或者过于紧张担心,终日忐忑不安,提心吊胆,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3讨论

3.1骨科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经常直接接触到急诊患者的开放性伤口、血液、脓液、伤口引流物等,污染威胁较大。又因护理治疗工作需经常使用锐利器械和用品,加之工作急迫时不注意保护自己,造成锐器伤成为骨科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据文献报道,有20多种传染病可经血液传播[2],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3],还有败血症、疟疾、伤口感染等均可经血源传播。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破损处直接暴露于含有微生物的环境,极易发生感染,严重危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3.2本次调查说明约有70%的锐器伤发生在护龄≤5年的护理人员,与国内外专项研究结果接近[4]。从表2得知锐器伤常发生在配制液体、加药、回套针帽和安瓿等5个环节,与骨科护理工作量大,人员相对不足,临床一线年轻护士较多,缺乏工作经验有一定关联。有些低年资护士违反操作规则,如回套、拔出的头皮针挂在输液架上或插入瓶塞中;将针头放于治疗盘内进行二次处理;手持锐器做其他工作;手掰安瓿不谨慎;清洗器械或收集医疗废弃物时不专心;使用后的针头不正确放入利器盒而误伤他人。加之低年资护士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实习护生对医院科室环境不够熟悉和适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存在差距,过于刻板等诸多因素,均促成他们成为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今后,应在护理教育、岗前培训和临床继续教育中加强职业防护和标准预防方面的教育。

3.3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查期间发生的127人次锐器伤中,只有19人次上报,上报率仅为14.96%,说明护理人员对锐器伤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管理上有欠缺,或存在侥幸心理,误认为及时上报是小题大做,或存在顾虑,担心被感染后被他人歧视。因此应重视对锐器伤者的心理干预,临床管理者和各级感染质控组织成员应关注锐器伤后的处置情况,指导采取正确的有效措施,缓解伤者的恐惧心理。持续开展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教育和监测,掌握防护技能,完善锐器伤后的处置、登记和报告反馈程序,对工作中存在松懈情绪和不规范的防护行为及时发现和指正。

3.4认真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制止易发生锐器伤的不当行为和危险隐患,严禁针头回套,严禁锐器盒重复使用,严禁锐器二次集中处理。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须有人协助,谨防意外。可在治疗车、治疗室、处置换药室等易发生锐器伤的工作地点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护士集中注意力,规避伤害。在治疗处置车上合理配置锐器盒,方便及时投入锐器,减少中间传递环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或使用长柄持物钳,做好标准预防。根据临床实际需求配置足够的护理人员,也可借鉴实行各时段工作量弹性排班,保证护士治疗操作时间充足[5],减少因慌乱繁忙而引发的锐器伤。简化程序,推广从口头上报改为办公网电子报告。加强监控力度,使安全防护成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是减少和杜绝锐器伤的关键所在。

作者:崔金金 成晓迪 单位:临汾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索瑶,范珊红,高晓东.陕西省11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05-2507.

[2]曹海清.医护人员锐器伤及防护情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7(3):307-308.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8

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1 针刺伤的伤害及危险因素 

1.1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一般只需0.4 μl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害者感染乙肝病毒。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预防和处理针刺伤,将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降至最低。

1.2 护理工作中职业防护意识不强, 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在护理操作中粗心大意, 技术不熟练是容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短缺,工作过于繁忙,一些护士的技能不过关,可增加护士针刺伤的几率。 操作后没有按规定将锐器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使护士在工作中意外刺伤。因此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行为,提高防护意识,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可降低事故发生率。

2 针对针刺伤的发生而采取的对策 

2.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要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 加强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学习必须从学生抓起, 为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护理操作中注意每个细节,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各种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操作时戴手套,规范操作行为,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锐器,注意防止被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锐器。

2.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 在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锐器,在工作繁忙或抢救患者时,忽略个人防护,受到针刺伤害;而在工作中规范安全操作流程,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①禁止用手回套针帽;要按分类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医疗垃圾。②保护手部皮肤的完整性,手部皮肤如有伤口,应戴上手套或贴创可贴等加以保护。③ 在进行操作时,要光线充足,尽可能减少伤口出血。④不要把用过的锐器随意放置,锐器盒应放在经常使用锐器的地方,方便操作者需要时能马上就近丢弃,锐器盒用至2/ 3 或3/ 4 满时,要及时更换。加强安全防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

3 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 

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 min,用安尔碘消毒后包扎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及时上报,总之增强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高职业安全的目的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 发生的职业暴露,确保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措施与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加强职业防护减少针刺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59-01

我院为全军唯一一所传染病医院,目前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且我国是病毒性肝炎乙型的高发区,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血源性疾病的危害。我院CSSD于2010年开始实施集中管理模式,负责所有科室重复使用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灭菌及供应,因此供应室是污染物品的集中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院的快速发展,CSSD吸收了大批新毕业护士,新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淡薄,为了提高新护士的防护意识,保护其身心健康,减少职业暴露,我院针对血源性疾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1 感染原及感染途径

1.1 血源性病原体 最常见及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在传染病医院此类患者占院总患者的85%以上,CSSD回收的器械不可避免的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它分泌物所污染。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职业因素[1]。

1.2 感染途径 锐器伤结合病原微生物侵入,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重要途径。CSSD护士在对污染器械、器具的回收、分类、清洗、检查、装配及包装过程中,有可能被针头、刀片、锐利器械等损伤皮肤或粘膜致感染而造成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

2 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原因分析

2.1 新护士的角色转变不到位 新护士刚从学校毕业,还不能马上适应由学生的身份到医院护士身份的转变。

2.2 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 新护士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处理突发事件。学校不注重CSSD的实习阶段,安排时间短,甚至不安排。

2.3 自我防范意识淡薄 新护士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欠缺,自我防护认识不足,还有部分人员虽然能认识污染器械损伤造成的不良后果,但心存侥幸,认为一次、二次不按照规范要求操作,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图省事不使用防护用品或不按规范使用防护用品。

2.4 缺乏规范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缺乏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流程;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不能及时给予相关支持;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致使感染发生率增加。

2.5 工作压力大,心里素质差 面临新的环境,工作量大,害怕不能胜任份内工作,情绪紧张,不能很好的按照工作流程要求操作,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3 职业防护措施

3.1 加强实习阶段的学习 学校及医院应重视实习护士在CSSD的学习,延长在CSSD的实习时间。使其在实习期间对CSSD的工作熟练,掌握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带教老师应给予实习生防护指导,检查实习生遵守安全操作及标准预防的情况:有无双手回套针帽,医疗锐器的使用和处置的方法是否正确。

3.2 加强岗前培训 培训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2]。新毕业护士初到医院,必须经过医院规范的职业防护岗前培训,包括理论和实操。培训内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有哪些,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

3.3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护理部、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应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常见血源性疾病传播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按要求穿戴手套、口罩、防护眼罩、防水隔离衣、面罩、防水鞋等防护用具。如:接触污染器械时必须配戴乳胶手套,穿戴隔离衣、口罩;用镊子夹取污染针头、刀片和锐利物,并放入锐器盒。

3.4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组织新护士学习培训标准预防相关知识,提高认识,树立标准预防观念,自觉执行相关制度及技术规范。标准预防是针对经血传播疾病的最有效防护措施。

3.5 制定锐器损伤应急预案 如果发生锐器损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出血,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行伤口的局部按压;冲洗完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眼部粘膜,应使用洗眼装置清洗干净。并上报护理部,需进行药物阻断的应在24小时内执行。

3.6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医院在新护士入科前应进行查体,建立健康档案,注射乙肝疫苗以防感染,并定期体检。

CSSD是医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源性职业暴露是CSSD职业安全的重要问题,加强对新护士职业暴露的培训,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加强职业防护,以减少职业暴露,保护其身心健康,能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10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生在基础护理实践操作课中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降低锐器伤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1—2013年三年制专科护理10个班级共615人作为研究对象,从新生入学开始实施锐器伤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锐器伤的发生率。结果 锐器伤紧急处理率和上报率均为100%,护理实践技能操作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仅为8.13%。结论 严格实施锐器伤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大大减少护生进入临床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提高了护生的护理职业生涯质量。

[

关键词 ] 锐器伤;职业防护;护生;实践课教学;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88-02

锐器伤,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由医疗利器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1]。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并证实:护士是医院中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医锐器伤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在发锐器伤的护士中,以实习护生发生率较高。陈玉蓉[2]、唐小慧[3]等研究认为实习护生缺乏锐器伤的防护意识,要加强锐器伤防护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防护意识,同时要加大职业防护的管理,以减少锐器伤的危害。我院自学生入学起即开始培养在校生的锐器伤防护意识,在实践课中加强锐器伤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处理能力,在课堂上有效减少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为进入减少实习期间锐器伤的发生奠定基础。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选取2011级三年制专科护理3个班级共215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为8人,女生为207人,均为高考录取入学,年龄为17~22岁之间,在校所授课程相同,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 查找和分析护生护理实践技能操作锐器伤常见原因

通过组织我院护理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征询临床护理专家意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查找并总结护生基础护理实践技能操作常见锐器伤的原因。①护生自我防护意识淡薄;②技术不熟练或者不规范;③意外损伤;④防护用品不够;⑤锐器伤处理流程不熟悉。

2.2培养锐器伤的防护意识

2.2.1 新生入学宣教 护理新生入学即以科普讲座的形式开展关于护士锐器伤的防护。请校内外临床护理和CDC专家分别从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护理前景展望,护理队伍的兴衰与发展,国际及我国临床护士锐器伤的现状调查,云南、德宏艾滋病及肝炎等传染病的流行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同时辅以图片,使学生对锐器伤的危害有初步的认识,在心里形成初步防护意识。同时,号召护生积极注射乙肝疫苗,在进入临床前体内能产生HBsAg抗体。

2.2.2参加社会实践加深认识 与学院保卫处联合组织,安排学生到德宏州戒毒所接受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加深学生防护意识。

2.2.3开课前的职业防护专题讲座 护理实践技能操作开课前,由护理骨干教师进行锐器伤的专题讲座。结合实验室内及临床接触到的各种锐器,从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易致损伤的环节、具体防范措施、损伤后的处理和追踪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授和示范。

2.3加强实践操作环节中的防护

2.3.1开课前的锐器伤的紧急处理演示 实践技能课以小组形式开展,每组人员不超过15人,由带教老师在首次课上进行锐器伤的紧急处理演示,并要求学生反馈回示。

2.3.2授课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①每个实验室均配备水龙头及必要的消毒包扎设备,以保证一旦发生锐器伤,能就近处理。并在水龙头处粘贴紧急处理的图例,方便同学参照使用。②每次实验前做好防护用品确认,保证护生防护用品的数量与质量,做到普及性预防原则。③授课中规范锐器使用时的防护:抽吸药液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抽吸后立即用单手在无菌弯盘内套上针帽;使用安瓿制剂时先划痕后垫纱布折断;针帽难以拔除时给予丢弃不再使用。④带教老师示教完后全程陪同练习,纠正易引起锐器伤的危险行为:禁止面对面进行药液排空气,防止针头脱出误伤对面同学;清洁操作台时禁止将抹布翻面,以免台面残留的玻璃碎屑损伤操作者;禁止在实验室打闹嬉戏,防止意外损伤;禁止护生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空安瓿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直接传递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

2.3.3 严格管理医疗垃圾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标准,将实验室垃圾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医疗垃圾、利器盒、输液管及注射器空筒和输液空瓶回收器,利器盒使用符合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回收盒,每张治疗车均配置足够的垃圾回收盒。每次实验结束,锐器盒均封存并置于医疗垃圾堆放处,于期末一次性送于医疗垃圾处理站处理。

2.4建立护生锐器伤的处理流程及随访追踪

参照医院锐器伤登记表自制实验室锐器伤登记表,制定锐器伤的处理流程,并在登记表上详细注明事件发生过程。按照标准性预防原则,一旦发生被在人体上使用过的锐器损伤的情况,紧急处理后立即将当事者双方带至CDC抽血查询和备案,并做好随访和追踪。

2.5完善实验室锐器伤管理制度

建立锐器伤处理流程;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随访和追踪制度;建立受伤同学心理干预制度。

3 结果

锐器伤紧急处理率和上报率均为100%,锐器伤情况统计见表1。

4讨论

4.1护生锐器伤情况分析

表1资料显示护生的锐器伤发生率及分类条目的发生率均低于关晓云[4]等的研究。615名研究对象共发生50例锐器伤,其中发生率最高的环节为拔针帽时清洁注射器引起的针头刺伤,达到36例,占到锐器伤发生率的72%。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主要原因为护生拔针帽时用力过猛造成,要求教学示教时应采用旋转松动针帽再拔除的方式教授学生,减少拔针环节针刺伤的发生。统计显示50例锐器伤的紧急处理率和上报率均达到100%。

4.2护生总体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加强

国内外已有大量临床护士及实习护士锐器伤的研究,而缺乏在校护生的锐器伤研究。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实践技能课程开设时有一定比例的人体实验,需要在人体进行真实练习,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依然存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指出:艾滋病青年学生感染者逐年增多,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逐年增高,至2012年占新发现HIV/AIDS比例1.7%[5]。资料统计表明,50例锐器伤案例均在损伤发生5 min内得到了进行紧急处理,处理过程符合锐器伤处理标准,并上报给带教老师。其中3例污染注射器刺伤案例当时即追加血清病原学检测,CDC血清检测均为阴性,并进行记录和随访,后续的追踪结果均为阴性。护生在接触到血液和体液等实验时,做到100%采取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普及性预防原则。

4.3 为减少实习期间锐器伤的发生奠定基础

肝炎的流行趋势情况在我国不容乐观[6],云南省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高发区[5],这两类疾病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而大量研究表明实习前三个月又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发期,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较高,容易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心理负担和伤害。在校期间培养良好的锐器伤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能有效减少实习期间的职业暴露机会,提高护生的实习质量,延长护生的护理职业生涯。

4.4 存在的问题

该研究只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技能课中进行,没有覆盖到其他护理学科技能操作,在以后的研究中亦应在其他护理科目进行相应的锐器伤的防控措施。

锐器伤是威胁临床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之一,也是威胁在校护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锐器伤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了护生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有效减少锐器伤对在校护生造成的身心伤害,而且充分体现了护理的人文关怀精神。

[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9-137.

[2] 陈玉蓉,梁月香.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J].中国现代医生,2012(2):120-122.

[3] 唐小慧,夏艳萍.journal.9med.net/html/qikan/hlxyylbj/zhxdhlxzz/2009767/dcyj/20090416102042448_471314.html[EB/OL].

[4] 关晓云.中专护生实验课中锐器伤及自我防护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23.

实习护士锐器伤论文例11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4-0520-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00名实习护生中,男2名,女98名,平均年龄21.5岁,其中中专护生38名,大专护生58名,本科护生4名,均为经过前期医学专业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发生锐器伤的次数、地点、原因,致伤程度,有无锐器伤登记上报制度、锐器伤后处理情况、或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戴手套情况,平时有无采取预防措施等,其可信度经过有关专家认证。问卷由专人解说,以无记名方式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1.2.2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统计描述。

2结果

2.1锐器伤发生率:被调查的100名实习护生中受伤者78名,占78%。受伤次数186次,平均每名受伤1.86次,其中受伤2次以上76名,占76%。186次锐器伤种类见表1。

2.2锐器伤登记上报情况:发生锐器伤的实习护生中仅有18名护生向带教老师作了汇报,占23.08%,60名同学没有汇报。未汇报原因:19例护生不知向谁汇报,31名护生认为汇报后老师也不会重视,10名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没必要汇报。18名向带教老师汇报的同学,有12名得到带教老师的重视,积极向他们传授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有6名只是带教老师被叮嘱以后多加注意,并未采取积极处理措施。

2.3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每次都戴手套25名占25%,经常戴24名占24%,偶尔戴37名占37%,觉得影响操作不戴14名占14%。

3讨论

3.1发生锐器伤的因素

3.1.1医护人员的职业接触:医护人员在各种治疗检查过程中与注射器、输液(血)器、刀片、缝针等锐器接触较多,尤其是护士在加药输液,输血过程中,被针头刺伤更是多见。根据调查显示:100名护生被针头刺伤率为55.38%,其中27.2%是取下针头所致,27.3%是套上针帽引起。国外众多研究一致表明: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这类行为是导致锐器伤发生的最常见原因,占10%~25%,有的报道甚至高达35%~50%[1]。

3.1.2实习护生的工作态度及自我防护意识:41%的锐器伤发生在心情较为急躁或紧张时[2],由于护生工作不熟练,有时在加药、拔针或其他操作时经常受到病人、家属、医生询问问题的干扰、心情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锐器伤。有报道,针刺伤的人员中,发生在加药时的占14.03%,发生在拔针时的占16.96%[3]。因此操作时应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3.2锐器伤的主要危害: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液性传染病的危害性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以上。一旦锐器伤接种发生感染就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针刺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4]。因此,护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感染的危险。锐器伤造成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心理的影响,尤其是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传染的针刺伤或划伤,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焦虑及悲伤情绪,而对患者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

3.3锐器伤的预防措施

3.3.1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锐器伤是护生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严重影响护生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加强护生教育,对护生进行安全工作技术、方法的专门培训至关重要。教育内容应包括:预防锐器伤指南,锐器伤的危害、原因及防护对策,锐器伤的处理及报告制度,以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正确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