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03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1

【摘要】目的:探讨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方法:采取二阶段式培训模式,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培训对象的界定、培训目的、阶段培训计划、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结果:经过二阶梯模式培训,新毕业护士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带动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新护士培训系统化、科学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毕业;护士;阶梯式培训

我院在2006年1月由原桂林市第四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与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二级专科医院)组建, 原两所医院护理单元不一,服务对象各异,对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不同,为探索新毕业护士培训体系及效果, 特制定二阶段式培训模式, 经过3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院共分配新护士88人,年龄17~22岁,学历结构:本科生 4人占4.5%,大专生28人占31.8%,中专生56人占63.7%。其中2006年:大专生5人,中专生9人;2007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1人,中专生25人;2008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2人,中专生22人。

2 新毕业护士三至五年培训模式(阶梯式培训)

2.1 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对象的界定、培训目标、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方法、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2.2 培训对象:新毕业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本科、专科、中专生,从毕业第一年见习期到护士(师)阶段的培训。

2.3 培训目标: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护理师基本条件。

2.4 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时间为3~5年,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中、大专毕业后第1、2年,本科毕业后第1年;第二阶段为中专毕业后第3~5年、大专毕业后第3~4年,本科毕业后第2年。

2.5 培训方法

2.5.1 成立新护士培训管理小组:由一名护理部副主任为组长和各病区护士长组成管理小组,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层次管理体系。

2.5.2 建立《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以国家卫生部《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为架构,结合培训大纲具体要求设置:①培训大纲、培训计划;②科室轮转计划;③培训考核实施记录;④基础护理记录等。

2.5.3 第一阶段的培训:①岗前培训一周,考核合格后转科室培训。②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巩固专业思想、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指定带教老师负责进行培训考核,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每3个月轮转科一次培训。④每月在示教室完成2项操作训练。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⑤完成工作量化标准。⑥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

2.5.4 第二阶段的培训:对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合格人员,经注册后,考核达到临床护士的工作要求,可独立承担临床护士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危理论考试成绩(重病人护理及常用仪器的使用和保养等,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学历教育。①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②每月在示教室完成操作示教1次,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完成工作量化标准。

2.6 培训考核体系:①成立考核小组:成员有主管培训的护理部副主任、科护士长及操作培训老师;②理论考核:建立试题库,理论考试为笔试;③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4)理论和操作考核内容年初下发到各科室。

3 效果

理论考试成绩(表1),操作考试成绩(表2)如下。

经过3年有计划的阶梯式模式培训,2006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8人,通过率57.1%,第二年通过5人,通过率80%,一人连续2年未通过予解聘;2007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29人,通过率76.3%,第二年通过9人,通过率100%;2008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31人,通过率86.1%。执业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所有本科生均取得护师资格。“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护士学历有较大提高,87名(解聘1名)新护士中参加学历教育新取得本科2名,大专7名,大专以上学历占47.1%(41/87),本科在读24名,大专在读43名;医院3年来未发生护理差错和事故,住院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为96.8%。

4 讨论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

操作性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一名新护士必须经过有目的、有目标、有措施、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从而提高护士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

4.1 传统培训模式中存在的弊病:新护士的传统培训方法以经验教学为主,带教老师不固定、带教内容比较随机、散乱缺乏系统性,一般没有制定详细、系统的新护士培训计划,培养周期延长;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内容,每次理论考试无具体科目规定,一般为综合性出题,需复习的书籍多,无针对性;缺乏完整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因此不利于新护士的长远发展,有必要改进和研究。

4.2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的特点:新护士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随着医学科学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教育工程[3]。新护士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胜任护理工作岗位。实行新护士二阶段式培训,将新护士培训变成了集体行为,通过培训管理小组和师资队伍共同参与管理,按计划、规范、系统地完成培训任务,在缩短培养周期的同时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考核内容由基本到复杂,由基础到专科,分解细化实施,循序渐进的设置,为护士临床工作的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阶段培训考核达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培训

4.3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提高了年轻护士学习的自觉性:护士们充分认识到了仅仅有课本知识还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及自我完善,否则会被时代淘汰。报考大专、大本自修的人数增加了,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同时提高了技术操作的能力,逐渐实现了由护生到护士(师)的角色转变,“三基”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在医院管理年检查中“三基三严”考核合格率100%。

4.4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促进了临床服务质量的提高:护士将文明规范言行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各个环节,增强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融洽了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达96.8%,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3年来医院未出现严重护理差错和事故。

自2006年加强了对新毕业护士的管理,重点改进了规范化培训与考核方法,实行二阶段式的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稳定、快速发展。新的培训体系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侯明君,解雪梅.ICU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20(6):521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quiry learning mode in the training of new graduate nurse.Method:100 nurses year new college degree in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on the basis of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quiry learning mode for training,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tandardization conventional training,the training satisfaction,scene case analysis test results,the assessment results,the critical thinking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nurse training,training satisfaction,situation assessment of case analysis,critical thinking test,inquiry learning mod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 New nurse; Standardized training; Critical mind

First-author’s address:Shaoguan Yuebei People’s Hospital,Shaoguan 512026,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37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新毕业的护士,在从事专业的早期给予科学、有效的培训,有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临床环境、角色转变、专业的成长和发展。传统培训法没有针对新护士的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病例实施全程的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培训,有时只是针对某项护理操作进行考核,此种培训方法存在着新毕业护士培训仅为操作而操作,无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不能很好地运用评判性思维实施个体化护理[1]。为了更好地寻求科学、便捷、有效的新毕业护士培训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在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融入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新入职的100名大专毕业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名、女98名,年龄21~24岁,均为注册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广东省护理学会护士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制订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毕业后规范化培训计划及培训实施手册。培训学员按规范化培训要求逐步完成包括理论、技能、临床护理查房或专科查房、书写反思日记等内容的培训。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按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应用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培训。护理部对临床指定培训老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培训目的、要求及方法,要求带教老师结合所选病例有目的的设置问题、设置情景,每周设置情景案例至少2例,在临床实践中,以护理查房、个案讨论的形式对临床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的训练,要求被培训人员结合情景题作答。

1.3 效果评价标准

1.3.1 评判性思维评价 评判性思维评价方式通常用CTDI-CV量表进行,显示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以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等翻译和修订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中文版)测量表(CTDI-CV)为测评量表。该量表共70个条目分别测试评判性思维的7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条目。每个条目后的选项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6级,计为1~6分。各维度得分为10~60分,

1.3.2 一般满意度调查 设置一般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护士对培训工作认识的重要性、培训方式的满意程度、培训对临床实践中的帮助、医生及护士对配合方面迅速主动性的评价、对患者的评估能力、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处理能力、在工作中建立科学的评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培训前后发放一般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填写,分析培训后两组护士对培训方法的满意程度。

1.3.3 设置临床个案情景考核题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培训前后予临床个案情景题进行考核,分析比较培训前后两组成绩的差异,检测培训的效果。

1.4 观察指标

两组护士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评判性思维量表结果、临床个案情景考核成绩。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士对培训前后满意度比较,详见表1。两组护士临床个案情景考核成绩比较,详见表2。两组护士培训前CTDI-C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2,P>0.05);两组护士培训后CTDI-CV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8,P

3 讨论

对新毕业护士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创新了培训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促进护士在工作中建立评判性思维。

3.1 创新培训模式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优点在于策动学、引导学、促成学,通过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为途径,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3]。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平均每年招聘新毕业护士100~180名,为使新毕业护士尽快适应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转变,探讨切实有效的新护士培训模式。郜正美用工作笔记法来培养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认为在发现问题、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问题、评判思维自信心及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笔者所在医院结合临床所选病例有目的设置情景案例,以护理查房、个案讨论的形式对年轻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的培训。新护士每天学习有目标、有方法、有反馈,形成学员之间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在工作中能力得到患者、医生及同行的肯定,大大提高新护士对培训和自我提升的信心。

3.2 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

培训模式是否能有效落实直接决定培训效果的优劣[5]。为更好地落实培训工作,笔者所在医院建立护理部-规范化培训小组-病区的三级培训管理体系,护理部设计整体培训方案,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负责计划具体的实施安排及监督执行情况,每名新毕业护士按照规范化手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在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融入结合临床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3.3 促进评判性思维的建立

评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合理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进行评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个体作出正确取舍[6]。探究式学习培训模式诱发求知欲,培养她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建立评判性思维。目前评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对教师及管理者的培养研究。国内对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培养方法研究较少,还未形成体系[7]。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2013年新毕业护士实施不同培训模式培训效果对比发现,在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可锻炼新毕业护士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能有效运用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可较快提高新护士在患者入院评估、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及护理查房等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的研究选取了2013年入职大专学历100名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其中观察组在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规范化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后对培训的满意度、情景个案分析考核结果、评判性思维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接受探究式护理学习模式后,其满意度高达98.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满意率76.00%(P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谢素音.两种培训方法对新毕业护士培训效果的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65.

[2]王雯,画妍,吕衡,等.我国护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108-110.

[3]徐永红.探究式学习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11(4):38.

[4]郜正美.探讨工作笔记法对新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影响[J].上海护理,2005,5(5):63-64.

[5]王侠.新护士静脉输液系统化培训与考核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1,25(7):1751-1752.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3

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技术操作是每位新毕业护士必须尽快掌握的基本技能,其掌握的程度是否规范化可直接影响病人的舒适与康复Ir。然而,对于剐走出校门进入临床工作的新护士来说.如何使她们尽快完成从护生转变到护士的角色,掌握规范化护理技术操作,更好服务于临床,其关系到护理质量高低和护理队伍的建设,也是医院护理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不断增设新科室,新上岗护士也逐年增加,传统的培训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不理想,新护士不能很好地运用评判性思维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自2006年以来本院采用了情境模拟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规范化培训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3年一2005年度新毕业护士50名(设为对照组),2006年一2008年度新毕业护士94名(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名,女143名,年龄l9—25岁,平均(22.O0±3.O0)岁;学历:本科2名(1.39%),大专15名(10.42%),中专127名(88.19%)。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即新毕业护士安排到各科室后,由各科室选择导师负责对新护士临床实践培训,再由各病区护士长和内外科总护士长负责抽查考核。

1.2.2观察组采用情境模拟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

I.2.2.1成立培训指导小组医院成立新护士培训指导小组,挑选各科室护士长担任培训、考核工作成员(要求是由从事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多年.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扎实的护士长组成)。

1.2.2.2精心挑选导师先从各个科室挑选带教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术操作熟练的护师,经培训指导小组护士长培训及考核合格后再担任新毕业护士的带教老师。

1.2.2.3情景模拟培训指导小组护士长以情境模拟的形式,对新毕业护士进行独项考核评估(情境模拟是指针对具体病例,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和护理问题中所涉及的技术操作,由受培训成员进行作答和操作)。

1.2.2.4临床实践新毕业护士的护理技术操作在各病区带教老师和护士长的指导下进行练习,然后再集中到培训指导小组培训、考核。在集中培训时先由1名新护士抽查24项操作中的1项护理操作,再由指导小组护士长示范点评1.2.3效果评价考核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别为评估病人及环境10分、核对医嘱及病人10分、告知病人及家属10分、准备病人及用物10分、实施操作及舒适护理40分、整理病床单元及用物10分、观察及记录病情及效果1O分。根据个人操作能力和作答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4-标准差(±s)表示,两种培训方法考核成绩比较采用f检验,检验水平仅=0.05。

2结果

两种培训方法护士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考核成绩在评估、核对、告知、准备、实施与舒适护理、观察记录及综合评价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3讨论

3.1传统培训方法不足之处分析

传统培训方法是巾符科室导师负责培训指导临床实践及考核.病区护士长和内外科总护士长负责检查培训效果。该培训方法没有针对新护士的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病例实施全程的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培训.有时只是针对某项护理操作进行考核。此种培训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新毕业护士仪为操作而操作,无法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不能很好地运用评判性思维实施个体化护理。培训效果受到各科室导师带教能力强弱的影响,如果病区导师带教能力较强,那么新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就比较好;反之亦然。因内科系统护士由内科总护士长负责抽查考核,外科系统护士由外科总护士长负责抽查考核,使新护士在内外科轮转时出现护理技术操作手法不统一现象,从而影响其临床实践适应能力。

3.2情境模拟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训方法效果分析

3.2.1情境模拟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训法提高了新护士操作技能水平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的基础护理操作是规范、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对护理质量的评价。研究发现,新护士1年内的理论考试合格率较高,而操作考试合格率较低,提示新护士不能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践。本院针对部分护士教育程度较低(中专护士占88.19%)及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具体情况,我们在情景模拟与实践中给予新护士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培养新护士对操作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护理理论引导新护士如何进行评估病人,并在准备、实施操作过程中善于运用评判性思维.注重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真正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由表1可见,在情境模拟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训过程中,新护士在护理操作技能考核中对评估、核对、告知、准备、实施、观察记录等项目的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培训法。

3.2.2情境模拟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训方法提高了新护士综合素质责任心是护士减少缺陷发生的基本保证。情景模拟和实践相结合培训方法是根据各项护理操作目的、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提问,能帮助新护士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和记忆,使之善于运用评判性思维,能运用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为病人实施个体化护理,充分调动她们学习、工作积极性及增强责任心。人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成为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和审美等方面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在情境模拟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重视新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因此,新护士能从病人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个体不同需求采取最佳的护理方式为病人提供服务,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观察病人病情,评估病人整个治疗过程实施护理措施效果的好坏,并能及时发现病人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4

护理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针、喂药、伺候病人,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中专、专科水平就够了,所以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报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我们第一届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就加大宣传力度。国外护士是一种社会地位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在美国更是最受尊敬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是警察)。在国内,护士这种对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护士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提高;其次,高护对医学理论与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不仅仅是打针、喂药,还要承担对医生病情处置、用药及用量的监督,逐步改变了人们思想中传统的护理观念,考生的思想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考生的思想包袱解除了,对高护专业的认识端正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届新生录取数已超过招生计划数,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二、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类专业,契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思路,但护理学本科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培养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方位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培养环节,细化培养过程,收到明显的培养效果。

(一)明确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护理本科应兼顾护理学实践性强,医学理论要求较深,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三方面特色,培养目标为: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及解决医护问题的能力,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学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社区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

(二)创新高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高护专业应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护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框图由图1给出。

图1  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教学体系(图2)。

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个模块。在保证思想政治、人文社科等通识类课程的基础上,从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出发,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性护理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培养。对护理学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组合,突出了10门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的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环节,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图2  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图3)。

这是我院首创、率先设计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导向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入学初期设置的专业导向实践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对护理学专业具备最初的感性认识;专业基础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3。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时分配上,实践教学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临床实习达到1年,超过总学时的1/4。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强化。

课程实验安排。建立完善的校内外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考核标准。专业临床实践安排。选择具有长期护理临床教学经验的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临床实习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并与这四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

临床实习的考核。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要求,包括各专科的知识、态度及技能考核指标,学生需要完成的护理病历、临床查房、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毕业时需要选择临床护理病历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等。

3、素质拓展提升体系

图4给出了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结构。

在素质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及作为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服务社会的机会。同时也开展与课程同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经历。

三、三证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成为教学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为此,我们实行“理论教学、实践强化、临床实训、双证并举”的教育模式,通过毕业与执业三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外,还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近三届毕业生获取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见表1。

表1  近三届学生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

四、实行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清晰,设计的三体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层次逐年提高。表2给出了本专业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表3给出了历年就业情况。

表2  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

以及就业情况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5

一、香港护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香港的护理教育开始于1893年的那打素护士学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香港护理教育主要依靠医院。香港举办的护士学校负责办学,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学制3年,毕业后可直接成为香港护士局认可的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还有一种毕业后不能直接注册,必须通过规定的继续教育课程才能得到注册护士的资格,这种护士学制为2年,属于登记护士(enrollednurse)。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享受医院薪金,属于医院的员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将护理教育转入学院教育,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相继开设了护理系大专课程和护理学士学位课程。本科学制4年(另加1年大学预科),毕业后获得护理学士学位,可直接成为注册护士;护理大专学制3年,毕业后也可直接成为注册护士。2000年香港正式取消了医院为自己培训护士的模式,逐步取消登记护士,并将护理教育学位化。到2002年,香港的护理教育提升为学士学位的本科教育,完成了向高等教育的转变,并且不再有中专和大专层次的护理教育。护理教育全部在三所高校进行,香港护士管理局将学士学位作为护士任职的基本条件。香港护士的高学历构成和学制的提升,促进了香港护理事业的发展。

二、香港护理教育的教学特色

以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为例,在校本科全日制学生需完成五年的全日制课程并修满学分后,才能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护理学士学位并有资格成为香港护士管理局的普通科注册护士。该校本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促进公众健康。培养出的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在生物、行为、社会和临床科学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基础;在护理工作中进行临床决策、客观思考与评估的能力;在不同护理环境中实践按需护理的能力,为个人、家庭、群体和社会提供切合其健康所需的护理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五年的全日制课程涵盖生物及行为科学、健康维持与促进、护理实践与理论、护理科研及科技资讯。学生也可以通过到社区及医院实习获得照顾病人的实践与经验。

1.课程设置

由于香港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在校学生不仅需要完成医学院医学院基础课程的学习,而且需要完成护理学院的主修学科学习。全日制护理学士学位教育的课程在不同学年有不同的侧重,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学习的重点是健康的基础,包括护理学的起源及发展、生物科学、公共卫生、医院内的疾病预防及控制措施、健康评估与沟通、基础护理技巧、医护伦理、行为及社会科学以及临床实习。第三学年学习的重点转为社会与健康,包括以社区为本的护理及老人科护理、内科及外科的护理、护理伦理及法律课题、健康促进、行为及社会科学、补充和替代医学、基本药理学以及临床实习。第四学年学习重点转为个人与健康,课程包括临床护理专科、护理研究、行为及社会科学、护理专业发展课题、护理资讯学、复合健康问题和需要以及临床实习。到了第五学年,学习重点则是综合护理与健康,包括护理管理及领导、知识探究及多元文化接触、临床实习、灾难护理、传染病及其控制、文化与护理以及学生交换计划。这五年的课程设计完善,各学年的课程内容紧密相扣,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理论及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护理人才。从该课程毕业的本科生将来可到医院或社区医护机构从事护理工作,成绩优异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修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然后晋升为专科护士、医院管理人员或教学人员。香港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的护理学本科课程与香港中文大学虽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基本类似。

2.教学模式

香港高校的护理学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多样,除了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讲授以外,还有以不同的问题为核心的辩论式学习、小组讨论、临床实践、工作坊、网上学习等。香港高校护理教学的课堂上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思想活跃,师生间互动性较好,即使教师在讲授长篇大论的理论课程时,也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上各种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衔接,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的学士学位课程还有一项选修科目是护理学生的交换计划,大约有一半的应届毕业生有机会参加此项计划到境外大学进行为期二至三周的交流学习,加深对内地以及海外不同国家的护理及医疗卫生系统的认识,增进对不同护理教育与护理实践方法的了解,学校也会负责大部分费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6

周目标带教在临床导师带教中的应用

施亦佳

摘要目的:探讨导师运用周目标带教的方法对新毕业护士临床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和2012年护校应届毕业护士78名,通过确定教学计划及每周的教学目标,实施导师周目标带教,并与2009年和2010年毕业未实施周目标带教的护士比较。结果:周目标带教,提高了新护士“三基”理论及操作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结论:实施周目标带教,可明显提高新护士的综合能力及护理工作胜任力,缩短了新护士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化磨合期。

关键词 毕业后护士;临床实践;周目标带教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62

临床护理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的护理队伍。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1]。为了使毕业后护士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更好更快地掌握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保证临床带教的质量,我院对毕业后护士实施周目标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在一对一导师带教模式基础上将临床带教内容、目标分解细化至每周,使导师和新护士清晰准确地把握每周的学习内容,每周结束,导师考核分析,及时改进带教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和2010年毕业的护士67名作为对照组,年龄20~27岁,平均年龄(25.24±1.59)岁。其中本科34名,占50.75%;大专19名,占28.36%,中专14名,占20.90%。实施周目标带教后2011年和2012年毕业的护士78名设为观察组,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88±1.87)岁。其中本科36名,占46.15%;大专26名,占33.33%,中专16名,占20.51%。两组均为女性,均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方式,观察组采取周目标带教方式,具体如下:

1.2.1导师的定位按照临床护理专业指导老师标准筛选导师[2],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熟练,法制观念强,沟通及表达能力强的护理骨干,打破以往论资排辈、以老为先的带教模式,而是通过考评评出真正具有带教资格的临床护士来承担临床带教任务。上岗前对导师进行教学理论及方法的培训。

1.2.2确定带教目标根据临床教学目标,导师结合科室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对带教内容按阶段分类分项,包括制度规章和职业道德学习、检查药物及院感防控基础知识、沟通能力训练、专科理论、专科技能、医嘱处理、护理书写、护理程序的运用8大项,并对每项细化,确定每周的带教目标。带教目标必须逐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并且要具体、明了,具备可操作性。

1.2.3周目标教学评价由导师负责一位毕业后护士的全程临床能力培训和临床工作督导,导师和护士根据制定的每周带教目标,可以全面、清晰、准确地把握每周的学习内容,按学习项目逐项带教学习。指导具体临床带教进程,每周末由导师对所要达到的周目标内容逐项进行考核,对未如期完成周目标带教项目的护士,帮助其分析原因,改进某个环节的带教方法,督促训练,与下周的带教目标一起考核完成。

1.2.4建立考核标准—编制岗位培训手册为降低带教过程中导师个人因素对带教效果的影响,减少质量偏差,依据周目标内容由护士长建立护士岗位培训手册,使每周的考核评价内容精确、具体、操作性强,每周目标要求掌握的技术操作如四步触诊、会阴擦洗、心电监测等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评分等级,通过对分管患者全过程的护理,量化考核护理程序的运用,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健康宣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分值中。导师按量化项目训练,按标准考核,并及时记载在相应栏目内,护士对带教进程一目了然。

1.3效果评价(1)“三基”理论考核成绩。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2)操作考核成绩。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3)临床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以案例实境分析对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应变处理能力、人文关怀及素养5个方面内容的考核,80分为合格。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新护士“三基”理论及操作成绩(表1)

2.2两组新护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3.1周目标带教有利于师生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使护士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激发了护士主动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从而掌握系统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消除盲目性与被动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表1结果显示,实施周目标带教后护士“三基”理论、操作成绩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周目标带教提高了护士的临床综合技能周目标带教把快速提高护士的临床综合技能作为工作重点,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反映了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临床科室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士的思维判断和技术水平对预后发挥着重要作用[4]。表2结果显示,实施周目标带教前护士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合格率均不高,原因可能是现有护士大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素养低。周目标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对分管患者全过程的护理,观察疾病的发生与转归,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技能。根据护士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护士需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及素养,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与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不同要求的患者交流意见,解决矛盾。因此,有效的护患沟通能力是决定患者满意度、依从性及康复的关键因素[5]。护士在最初进入护理岗位时,因缺乏交流技巧而无法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且以往临床带教中,重视技术性技能的带教,执行各项医嘱和护理操作技术,而非技术性技能如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实施周目标带教后这二项能力明显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周目标带教强调了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质量的可控制性和科学教学的先进性[6],将操作前后沟通解释、围手术期人文关怀、医护患沟通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目标的指导下实施周评价,促使导师注意正确引导,指导学生灵活应用各种技巧,新毕业护士学会了如何与患者交流沟通,并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矛盾。周目标带教让导师和学生都产生紧迫感,确保每周教学目标的完成,减少了学习中的惰性,通过反复学习,毕业后护士在理论、操作、护理患者能力方面明显提高。

3.3持续监控规范周目标带教行为临床工作繁忙,导师既要照护患者,又要带教学生,对临床带教的重视不够,有时不能做到按时进行周目标教学评价,护理部每月对临床教学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将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常规月质量考评项目,各类临床教学记录、教学计划的实施、周目标教学评价等被列为质量控制指标,可督促临床导师加强带教责任心,教学双方通过每周考核评价,来达到监控的目的,避免了传统带教的随意性,护士临床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缩短了带教周期。

采用周目标带教保证了临床带教质量,每周的带教内容设计符合临床带教计划的要求和临床需求,周目标带教方法的有效落实,缩短了毕业后护士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化磨合期,促进了成长。护理管理者应结合初级职称护士的实际需求及具体情况[7],不断探索研究,制定适合护士职业发展的规范化培训内容与实施方案,以满足护士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红,曾继红,李芸.进修护士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20):1952-1953.

[2]Clynes MP,Raftery SE.Feedback:An essential ele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 Educ Pract,2008,8(6):405-411.

[3]彭翠香,王非凡,崔莹,等.系统化护理教学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503-504.

[4]薛梅,李庆印.我国护士分层次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52-654.

[5]宫叶琴,安秋月,林英,等.实习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9-11.

[6]邓旭.临床护理周目标教学的管理[J].护理研究,2006,20(4):1026-1027.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126-03

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在校生的数量持续增长,但是学生的就业和质量并没有同步增长。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难度的加大,对中等职业护理学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研究学历教育与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执业资格证书,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生存都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下降

就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而言,近年入校的学生96%以上是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绝大部分是C以下,成绩B以上的不到20%,甚至还有未毕业的初中生,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要提高护理毕业生的护考通过率具有相当难度。

(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提高,增加了中职护理教育的难度

由于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已于2011年开始执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从2011年起考试时间缩减了,由4个单元共480分钟减为2个单元共300分钟;考试内容也由原来的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整合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题量、时间和范围大幅度减少,考试难度加大,加上学生的基础薄弱,增加了中职学校护理教育的难度。

(三)护理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大多护理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教材,内容陈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过时的,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相差甚远,造成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考核的内容也是以教材和课后习题为基准,很难适应专业知识更新的节奏。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严重缺乏

我们鼓励在校生全力以赴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毕业的时候可以拿到“双证”,但是我们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考取对应的医学资格证书,严重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影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实践技能”的科目成绩。

(五)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分配不当

护理专业课程中按照大纲的要求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应当是1∶1,但很多的实践课根本没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开展,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相关知识掌握很不扎实。

(六)现行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现行的护理教育逐年变革,形成了规范化的教育制度,按照入学条件划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4个护理教育体系。每年的护理应届毕业生大约在8~10万人左右,而地市级及以上医疗单位需求下降。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中职卫生学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加上缺乏规范的就业指导,高职护理毕业生的竞争,中职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等等原因,影响了就业。

二、有效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对接的理论依据

1.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而现行的护理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实现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是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自然而必然的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

2.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能让毕业生顺利毕业持证上岗,到各级医疗单位工作,而目前中职卫生学校的学历教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脱节,难以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影响中职护理毕业生的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从而影响就业。

3.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按照卫生医疗岗位设置专业,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与就业准入标准、职业资格的要求不相衔接,导致卫生职业教育与实践技能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职业学历教育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4.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综合能力发展为目的,兼顾学历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获得,所以必须把学历教育和执业考试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毕业之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又可以拥有证明其具有相当职业能力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从而避免教育及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二)实现对接的现实基础

1.已经初步形成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20初期开始,劳动保障部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国家标准,对多个通用性较强的工种制定了统一的鉴定标准,并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多行业多工种的就业者必须持证方能上岗,至今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已在逐步完善。

2.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分成职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属于高中学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属于中专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学历,这种分层次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体系特色。

3.实现“双证书”的对接,已经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尤其对处于弱势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出路。教育部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中强调“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指明了方向。

4.各类职业学校正在积极推行“双证书”的对接,许多学校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除鼓励学生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外,还可以对在校生进行其他的职业资格培训,经劳动部门考试鉴定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如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在课余开办美容、按摩培训班、药品营销培训班、针灸推拿培训班等,让学生毕业时可以在非医疗单位获得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率。

(三)实现对接必须坚持的原则

1.护理学历证书与职业能力水平相匹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学历证书是完成在校两年的理论学习和8个月的临床护理实习并全部科目考核合格才能获得,它是文化程度的凭证;而职业能力水平则是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来衡量,二者要达到一致高度,让知识与技能均衡发展。

2.坚持职业教育的本质不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我们研究中职护理学历教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是为了让知识与技能得以融贯汇通,所以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本质,只重视理论学习而不注重技能的培养。

3.坚持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促进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能让毕业生顺利毕业持证上岗,到各级医疗单位工作,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必须有效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意义。

三、有效对接的具体措施

(一)要求全校师生重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

1.要求校领导重视,校领导对护士资格考试是否重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毕业及就业。校领导重视了,教师才有狠抓护考的热情,学生才有备考的动力,从而提高护考的通过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招生宣传增加资本。

2.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护理专业教师重视,教师的重视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直接影响。各专业教师要相互交流沟通,分析当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按照大纲要求进行专业教学,保证教学内容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衔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要求一至三年级学生都要重视,尤其是三年级的毕业生,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也要有所表现。对于护士资格考试,学生的态度才是最关键的,领导再重视,教师再狠抓,学生不重视,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不能通过护士资格考试,虽然能毕业却不能及早合法就业,最受影响的还是学生本人。

(二)成立专业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师队伍

1.专业的培训教师以护理专业教师为主,加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各教师的交流协作,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把考试大纲的内容融入教材进行教授和操作。

2.组织专业培训教师参加考试组织部门开办的学习班,提高专业教师的组织培训能力,实现培训教师的专业化。

3.培训教师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自我考评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当成教学任务担当起来。

(三)调整课程结构,保证课程内容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有效对接

1.课程设计的定位由“专业方向”转为“职业定向”,设计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改变课程定位不清楚的状态,使教学改革具有成效。

2.将护士资格考试标准纳入课程设计,推行“模块”式的结构,将课程分成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三大模块,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3.注意教材内容是否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有无相关,根据临床及时更新陈旧过时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不脱离护士资格考试内容。

(四)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如微课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获取量。

2.对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常用护理技术第二课堂,并组织护理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帮助学生加强护理知识的掌握,培养应变的心理素质。

3.扩大教学场所,将课堂放在教室、在实验室,或者在见习医院,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护士、护师为学生开设讲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重视实训教学,重视技能操作

1.进一步增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及使用,采用灵活的实训室的开放时间,鼓励学生课余分组自由进行练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突出临床护理的教学特色。

2.在现有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训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由大纲要求的50%提高到60%),并增加实训的多样性,改善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3.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广东、云南、贵州等地联系多家实习医院,增加临床实习时间(由8个月增至10个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医院进行进修(3个月以上),或者假期安排专业教师在学校门诊上班,了解临床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不足,有利于指导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六)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系统,考核学习全过程

1.对在校生的成绩考核,让科任教师自主规定成绩的分布,不用统一硬性规定划分优秀线、良好线,但是也不能让优秀率过高,一般可以规定不超过20%,及格率不能太低,控制在10%以下,这样的评分标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对于一、二年级的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由20%提到40%),督促学生重视课余学习。

3.对于三年级的考核,强调在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期间每个相关科目每周考一个系统疾病护理,每月考一次综合,考核内容与考试大纲紧密相关。

(七)制定相关的就业制度和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身条件,定位明确,就业眼光放远,指导就业方向定位在乡镇一级。

2.培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观念,理解岗位设置的要求,增加对护理工作的了解。

3.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开发非医疗单位岗位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综上,开展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历教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对接研究,分析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提出具体的对接措施并在研究过程进行实践,对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和就业率,促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良性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廷春.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课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0(3)

[2]任晖,李志成,梁玮.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双证制”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

[3]李申,何文.中职护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12)

[4]徐志鑫.中职护理学历证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对接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2(16)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8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广东某高校2012年在校毕业生2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50名, 女150名, 均为高中起点, 通过高考普招的4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学生。

1. 2 ;方法问卷由作者设计, 问卷包括四部分:①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 包括调查毕业生的籍贯、居住地、家庭出身;②第二部分为不同等级的实习医院是否把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实习大纲;③第三部分关于面试考官问及面试者的科研情况;④第四部分关于面试单位对成功应聘者其科研能力的要求。问卷由研究者亲自发放, 讲解研究目的及填写方法, 由被调查者不记名填写, 当场回收,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 统计分析, P

2 ;结果

89%的应聘者被问及科研能力情况;67%的成功应聘者被用人单位要求科研能力的提升;17.5%科研能力较强的应聘者有85.7%应聘成功三级甲等医院, P

3 ;讨论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9

1.1 考生选题困难,撰写的护理综述类文章多,内容缺乏新颖性

护理论文可以反映护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新颖性。大部分考生感觉选题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选不好论文题目。评阅分析所见护理综述论文32篇占总课题的64%,仅有3人撰写护理科研论文。护理文献综述是护理论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作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写成的文章。大多数考生选题不新颖,仅把一些国内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技术或已经形成常规的项目进行总结,不了解护理专业发展动态,不能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如论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与技巧”等,严格地讲,综述不应属于毕业论文的范畴。

1.2 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不规范,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考生论文存在题文不符、摘要概念不清,讨论重复前言、结果的内容,与结果分离,不了解量表、问卷的使用原则及信、效度检测的方法等,且参考文献著录意识淡薄,论文中引文量不大,平均3条/篇,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观点、数据、方法、判断标准而文后未标出其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书写欠规范。有的考生将个案报道、护理经验总结写成科研论文,个案护理未交待清楚特殊护理的操作内容,护理经验只抄写教科书上常规护理内容。如论文“上消化出血的护理”,书本常规内容多,而对获得的经验和体会的具体做法介绍甚少,护理效果也未加以报告,也未总结出新认识和新观点。

1.3 考生中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严肃性

严肃性是撰写论文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写作的基本道德。大部分考生时间投入较少,在论文写作上表现出严重的任务观念,提交毕业论文前临阵磨枪,勉强成文。评阅分析所见,有些论文资料有抄袭现象,有的在设计实验时不设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统计分析时多数使用算术平均数或百分率。有的考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网络论文进行复制、粘贴或大段照抄教科书或某专著。抄袭是科学研宄的大忌,既不能锻炼能力,还违背科学道德。论文的科学性表现在实验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数据要准确并经过统计处理;统计图表要简单、恰当。如“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有2篇在内容上大段雷同,视为抄袭或剽窃。

2.对策

2.1 优化自考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和学术论文专题讲座

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科研理论和能力的不足已成为阻碍护理科研发展的主要障碍。高等护理自学考试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护理研宄、管理等能力,虽然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已开设护理研宄、统计学等课程,但从几年的“护理研宄”教学经验和相关调查的结果得知:护理专业学生整体信息素质偏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差,撰写毕业论文选题困难。因此,应对护理研宄课程进行改革,围绕护理研宄与论文写作的主题设计综合课程框架,拟定实用性强的内容,增加文献检索实习课,选择科研经验丰富及文献检索知识扎实的教师任教,提高自考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毕业论文考核前举办护理最新研宄进展和发展方向及论文撰写讲座,帮助考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

2.2 建立毕业论文考核前撰写开题报告制度,提高考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开题报告对学生的科研知识掌握和科研思路的明确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效果。开题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质量。撰写开题报告前,应讲清开题报告的模式,请指导教师及专家帮助考生判断所研宄的选题有无价值,研宄方法是否得当,论证逻辑有无缺陷。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宄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宄(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要作出相应调整,提早布置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学生可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设计、实验研宄及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书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3 灵活选聘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加强考生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

我国护理本科自考生的论文多在完成后,交于主考院校,主考院校按照论题方向将论文分组,分配给相关评审教师评价考核。大部分考生由于任务重,答辩时间紧迫,评阅教师给予的指导不能及时纠正,仍然按照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设计开展研宄或写作,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在导师的聘用上,可以聘请青年教师和优秀硕士、博士担当护理自考生导师,或是在院校之间相互聘用导师。建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学院可定期检查导师的工作情况,同时制定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学生在面对导师很少指导或没有指导的情况时,可以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通过建立“导师制”,可对考生毕业论文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开题报告、调查研宄、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也可促进省内地区院校间协作,还可以弥补目前我国护理科研协作性不够的现状,为进一步的护理科研协作提供可能。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10

打开表格,横序列从A开始分别输入科室、总人数、各科人数、姓名、职务、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参加工作时间、现学历、最后学历毕业学校、毕业时间、任职资格、取得职称时间、政治面貌、执业证书编号及备注等。竖序列分别按横序列的项目依次输入相应资料。护士轮科时只需把护士所在横列单元格剪切后插入轮转的科室单元格中,也便于下一步与每个护士个人技术档案进行快速链接。

1.2“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工作表设计

把“全院护士”工作表进行复制,重命名为“职称结构”,删除标题行,全选工作表,点击“排序”,以“任职资格”为主要关键字,“取得职称时间”为次要关键字进行排序,排序后表格可直观地反映各职称人数、取得职称时间先后顺序。为动态反映职称结构,在表格的右侧空白处通过图形向导插入全院护士各职称人数的统计图表,注明每次统计的时间,一般每年职称晋升后统计一次。“学历结构”表格也以相同的方法建立。

1.3“人事变动”工作表设计

“人事变动”表格横序列从A开始输入年份、时间、当年新招录护士(调入、新招在编护士及非在编护士)、离开护理岗位护士(退休、辞职、转岗、调离等)、职称晋升、继续学历教育毕业等信息,有人事变动时,分别在相应的序列内输入名字,此表格可动态清晰地反映历年护士进出、各职称、学历等动态变化。

2“护士个人技术档案”工作表

2.1工作表的建立

新建Excel工作表作为“护士个人技术档案”,打开表格,新建Sheet1~7共7个工作表,分别命名为:基本情况、科室轮转、奖惩考评、业务考核、中医培训、学术活动及进修、论文及技术成果。每个护士一个工作表并以名字命名,根据项目输入个人信息资料。再将工作表放于以所在科室命名的文件夹里。

2.2工作表内容设计

打开表格,“基本情况”工作表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资料,照片,学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技术职称晋升,职务变动等项目。“科室轮转”工作表内容包括轮转科室、起始时间、工作时间、担任职务。“管理考核”工作表内容包括:考核年度,出勤情况、病事假、绩效考核、奖励登记、过失处罚登记等。“业务考核”工作表内容包括:考试时间、理论内容及成绩、操作项目及成绩、年度一、二类学分、年度中医学时等。“中医培训”工作表内容包括参加各类中医培训的时间、内容、组织部门、获得学时,每年进行一次学时汇总。“学术活动及进修”内容包括参加市级及以上二类学分和一类学分项目,个人进修起始时间及专科等。“论文及技术成果”内容包括个人发表的论文资料、开展的科研课题、新技术、新项目及成果。

2.3“护士个人技术档案”输入方法

为保证个人技术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首次建档时需输入原个人纸质档案中的全部资料,并按要求进行完善。在首次输入时,由各科护士长共同协助,以科室为单位输入科内护士的技术档案,对个人一般资料进行重新核对,确保电子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最后再汇总至护理部。

3功能应用

3.1“超链接”功能应用

“全院护士档案总表”与“护士个人技术档案”建立以后,打开“全院护士档案总表”,选中个人姓名,点鼠标右键,点击“超链接”至个人技术档案,使总表中的每一个护士姓名与相应的个人技术档案链接。使用时,只需直接打开总表点击姓名,即可跳转到超链接所指向的个人技术档案中去,用完后若要返回,只需单击“Web”工具栏上的“返回”按钮即可。

3.2其他功能

“函数”功能:可应用于如中医学时的统计、学分统计等各类数据的统计;“排序”“筛选”功能应用:把总表复制后,可根据要求设置主要次要“关键字”进行排序或根据条件进行筛选,建立所需的工作表如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表格;“编辑”功能:利用其中复制、粘贴、查找、替换等功能,可方便信息的输入和查阅,可使用键盘的快捷功能键“Ctrl+X、Ctrl+C、Ctrl+V”等进行快速编辑;“标记”、“批注”功能:在护士一览表中,护理部可以对病假、产假、非在编等护士,在表格中用不同颜色填充单元格或标记字体进行区分。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说明备注的,可使用“插入”批注或右键插入批注。

护士毕业设计论文例11

【中国分类号】 R5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39-01

如何合理使用护理本科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每个医院需要思索的问题。但是根据近些年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医院的工作情况,我们发现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认识和使用上,医院普遍存有一些误区,现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医院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误区

目前,医院在对护理本科生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护理本科毕业生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22岁,服务期短,有效工作时间明显不如中专毕业生。

2.护理本科毕业生工资高,大中专毕业生工资低。医院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不同程度地使用大中专毕业的聘任制护士或高学历低待遇使用护理人员[1]。

3.护理管理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本科生个性较强,难于管理,不便于调谴,不如护理中专生踏实肯干,服从管理。

4.普遍认为,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临床操作能力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强,工作主动性差。

二、医院对护理本科生使用误区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艰辛"与无奈,对护本生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我们应换个角度思考。

1.年龄大,并不一定服务期短:首先,服务期长短并不取决于年龄大小;其次,三至四岁的年龄差异不会对服务期造成巨大影响;再次,护理本科毕业生与专科生相比,在护理理论基础、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语言文字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竞争优势,在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显著优于专科生[2]。只要管理者培养使用得当,他们的服务期可能更长。

2.使用成本,不能仅从工资角度衡量:高学历护士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重视能促进其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知识、对个体及事业的成长有持续不断的追求[3]。本科生虽然工资相对高,但从某种角度讲,高投入才能带来高收入,医院的发展需要不断购进新设备、开展新业务、提高管理水平等,而在这些方面体现了高学历工作人员的"物有所值"。

3.个性较强,不能等同于服从管理意识差:医院护理管理层中,如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等,起始学历大多数以大中专为主,这些管理者在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使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排斥。国外有研究表明,工作满一年具有本科学历的护士,其对医院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影响了他们不断学习、巩固技能和实践的应用,而不可预测的急剧的环境变化让他们感到缺乏支持[4]。本科护士认为护理工作简单、技术性差,无发展前途,干护理工作有屈才感。值得强调的是,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学科理论家与实践家,必须有一批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明晰学科自主意识的建设者。本科护士与大中专护士相比,心理上比较成熟,独立性强,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而是要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见解,为他们营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4.临床操作能力,并非仅局限于程序化护理操作:这一误区存在的原因与护理专科生的理论学习时间相对护理本科生较短,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岗位较早,工作年限长有关。目前,护理操作多以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为主,护理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可通过快速强化临床操作技能,提高熟练程度,从而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此过程中,护理本科生凭借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能够不断归纳总结经验,完善护理操作规程,实现护理技术更新。Matthew D. McHugh和Eileen T. Lake(2010)认为,医院员工的构成,尤其是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数量与临床专业技能水准密切相关[5]。

三、护理本科生的使用对策

1.扬长避短,有计划培养:为了更好地挖掘护理本科毕业生的潜能,在初到医院的一段时期里,还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进行更多地护理教育和训练。与传统的教室相比,临床实践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更能锻炼护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6]。在临床工作的前几年中,应在各大科室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使其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在科室内,应充分发挥护理本科毕业生医学知识基础厚、外语水平高、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等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有利于管理者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如优点、特长、个性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知人善任,能职相称,扬长避短。

2.关心体贴,激励帮助:护理本科毕业生有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较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知识,较强的护患沟通能力,过硬的外语水平和使用现代化计算机的本领,他们厚积薄发。这些新生力量走进医院,无疑会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会给医院护理人群带来新鲜血液。走入新的单位,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工作量,护理本科毕业生们大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这一环境中,他们必须友善、亲切、乐于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比教室的学习更能提高人文关怀精神[7]。护理管理部门应安排一些素质高的同志带领他们熟悉情况,因势利导。护理本科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护理前辈们不断地帮助、教育,随着他们专业思想和价值理念的日趋成熟,必将引领护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晶.不同学历护理专业毕业生岗位分布状况[J].护理学杂志,2006,21(19):52-53.

[2] 黄谨耘,刘宏华,史瑞芬.护理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0-32.

[3] 张齐放,袁晓辉,姜瑛. 运用激励理论防止高学历护理人员流失[J].护理学杂志,2005,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