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素质论文

教师素质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7:02

教师素质论文

教师素质论文例1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教师素质论文例2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以下这样尴尬局面,是不是令语文教师对自己的理论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汗颜呢?如1.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语文教师自己能背诵吗?2.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可以下水示范吗?3.不看教学参考资料,语文教师还会上课吗?4.语文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假如突然断电,还能不能照常继续上课?5.语文教师有没有在课堂里说过昧心话或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的情况呢?6.语文教师是不是要把学生考得云里雾里,才算显示出自己的“水平”?7.在高考复习资料没有参考答案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吗?8.语文教师是不是每次都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周记)9.没有现成的试题来考学生,语文教师会自己动手出试卷吗?10.语文教师是不是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也在认真学习和做试题?11.《红楼梦》语文教师看过几遍?世界名著实实在在地又看过几部?12.语文教师是不是经常在课堂上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和课文相关与无关的问题?13.语文教师的论文是否是东拼西凑、抄袭、假冒的?14.语文教师当讲普通话远非学生讲得标准之时,会自惭形秽地抓紧练习和恶补吗?15.当学生的专著或作品出版时,语文教师有不如该生的感触吗?16.当语文教师缩手缩脑面对着电脑无法操作时,会不会向学生伸出援救之手……以上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师素质的低下水平,可以说这些问题出现在课堂中是太正常不过的了,面对以上使语文教师尴尬的问题,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目前要做的是尽快提升自己的理论教学素质,这绝对是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一个大问题!

二、语文教师理论素质的基本内容

所谓教师理论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一种素质。教师理论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兼顾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促进增强写作能力和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的能力。

(一)塑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水平。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具有了专业的理论文化知识外,还需要运用一个手段和途径把文化知识传播和表现出来,这就依靠和凭借一个传递工具――语言。可以说语言是所有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语文教师要掌握语言的艺术和规律,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具体,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质,在不同文体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效果,如状物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

(二)兼顾掌握其他学科内容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就在说教师理论专业素质的高低水平。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各类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只是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专”与“博”有机的结合一起,相辅相成的统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多媒体结合的人才,教师在这个行业里因受时代各方面的影响只能加强自身多元化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的多面手,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做到一个博闻强识,思维活跃,逻辑严密的人。

(三)增强促进写作能力

作为一位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有着比其他教师优越的特点,自己是否可以写得出精彩的作品或文章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理论素质高低的象征和表现,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却没有多少能创作出出彩漂亮的文章,而现今语文教师的现状更严峻,已经没有多少语文教师可以示范去写作了,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在批改和评论学生的文章。如果语文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示范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起到了指导性的针对作用和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动手写作,可以激发他们写作兴趣,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全过程。

(四)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能力

教师素质论文例3

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

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

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

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

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中国教育报〉1996、1、24)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

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何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训成为学校永恒的话题。走向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运而生。我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作了以下尝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校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每学期,我校

定期邀请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市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2—3次,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4000字。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训。

2、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三课”达标、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2课题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科室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如我校以三年级为实验点,组织三年级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与实践》的研究,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地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课程专家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

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部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教师素质论文例4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5;G40-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554(1999)-03-0027-06

目前以推动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在全国普遍展开,人们也早已关注到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向师范教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为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整个基础教育全面提高的师范教育带入21世纪,是当今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那么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呢?我们认为除了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之外,更主要的是对师范生的培养。国家教委199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必须把师范教育放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大力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和培训高水平的教师,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战略措施,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我国对师范教育采取优先发展的重要决策,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实施。

鉴于此,我们在师专学生、在职中学(主要是初中)教师和初中学生中间就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问题,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师范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调查情况及简要分析

(一)师专学生的素质现状。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师资。目前师范院校的学生状态如何?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否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笔者曾对在校的1000多名师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座谈。

1.政治素质方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在“德”的方面的发展,学生政治上是否积极要求进步,自觉地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他们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前提。就这个问题,重点调查了学生对入党的态度。在“上大学期间你想入党吗?”这个问题上,73%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15.1%的学生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11.9%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至于入党动机,有的说:“党组织是伟大的,入党光荣;有的回答入党使自己更有价值;还有的人直接回答,入党对以后工作有好处等等。我们感到师专学生大多数能够要求入党,积极向上,主流是好的。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在此问题上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功利思想,需要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德的工作方面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师专的学生反映出一些问题:(1)“你对学习成绩的看法?”62%的学生想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努力达到优秀,表示在校期间多学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也有30.6%的学生回答“60分万岁”“及格就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怕考试不及格,没有学生认为读书无用。(2)“你想达到的文化程度?”只有5.04%的学生回答“专科”,56.1%的学生回答“本科”,15.7%的学生要达到研究生程度。从这里看到他们大多数不满足于专科层次,目前,很多在校生报考了本科自学考试,选修第二专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们已经意识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向,也是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知识的基础。(3)上课出勤和听讲情况。40.5%的学生能够坚持全勤,57.6%的学生偶尔缺勤但能请假,还有2.1%的学生缺勤从不请假。课上听讲情况,有45.4%的学生无论什么课,只要教师讲的精彩就认真听,32%的学生所有课都听,还有极少数学生什么课都不认真听。这里反映的问题与师专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讲课质量和效果。

3.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大学以后每周课时减少,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在课余时间里,学生们干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看专业书、课外书(包括与专业有关的参考书,世界名著,名人传记等)。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出现了打游戏机、打扑克、吸烟、喝酒等现象,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在问卷中说自己最大愿望是早点毕业,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加入或正要加入恋爱的行列,以此来弥补课余生活的空虚。这些现象说明,学生们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机会抓紧时间学习和提高。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4.身体素质状况。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状况良好,但也有10.7%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甚至很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在高中阶段学习负担过重,无暇顾及身体锻炼;有的由于营养不良造成体质下降。目前坚持自觉锻炼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1.7%,偶尔锻炼的占58.7%,从不锻炼的学生占15.4%。师范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他们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强度和耐力,教育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方面。在调查中以及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抑郁、焦虑、不善交际等。他们中也有人经常找教师进行有关方面的咨询,其中自卑情绪存在的比较普通。自卑原因最主要的是一部分学生学师范本非初衷,因此觉得低人一等。尤其男同学更突出一些,这种自卑心理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二)中学教师的素质现状。根据我们对500名初中在职教师的调查,85%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将在教育战线继续耕耘至少20年的时间。中小学生的素质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那么这些在职的教师目前现状如何呢?

首先我们了解了在职教师们对职业的看法,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占47%,而50%以上对教师工作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教师工作辛苦,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而且地位低,待遇低,另外,教学条件差,没有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上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好的,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为社会做出了良好榜样。但是,目前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个别教师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对工作不能尽职尽责,对学生不负责任,混日子;有的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知识当作商品出卖,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乱收费,乱罚款;有的热衷于到校外去捞外块而忽视学校的校规校纪。

另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反映,有些教师知识贫乏,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到目前为止,还有60%的教师对素质教育不理解,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教学能力方面,有的教师在研究、分析处理教材方面的能力不强,备课抓不住重点,上课反映不出重点,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差,甚至有的教师不会写教案,不懂教学原则,不会使用教学方法,不会指导学生学习等等。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职进修学习保证不了,许多教师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却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而当前知识更新快,增长快,学生思想变化大。教师的知识老化,不能掌握前沿知识,教育思想观念陈旧,用旧观念教育新形势下的学生,必然会出现新问题。还有就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教育已形成了注重课堂知识灌输的思维定势,忽视对能力的培养,对素质教育中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三)中学生的素质现状。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整体,也是素质教育的承受者和体现者。我们在调查素质现状时,对1164名中学生的素质进行了调查了解,涉及到城、乡中学。

1.学习负担问题。在对初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个人自由活动少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回答“你一天学习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时,每天学习12小时的学生占9%,11小时的占10%,10小时的占25.8%,9小时的占19.6%。由此算来,每天学习9-12小时的学生共占63.4%。用于文化课知识的学习时间过长,而学生的睡眠和活动时间太少,3.4%的学生能睡10小时,21.6%的学生睡9小时,42.5%的学生睡8小时,24.2%的学生睡7小时。学生一天24小时除了睡眠就是学习,很少有课外活动,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因此,学生们普遍感到很累,压力大,在回答:“你最想对教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有的学生回答“希望多参加课外活动。”有的学生说:“太累了!”“少留点作业。”甚至还有的说:“老师,再见!”由于课上课下所占用的学习时间过多,其它活动自然减少,如在“你经常看课外书吗?”这一问题上,10.9%的人从来不看,61.3%的人偶尔看,只有27.8%的学生经常看。“每天是否锻炼身体”这一问题的答案。30%的是经常,54.9%的偶尔,5.1%的人从不参加。“是否做家务”,36%的人经常做,60%的人偶尔做,4%的人从不做。从以上调查的数据中看到,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很远,任务仍很艰巨,学校必须还给学生时间,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成人的“闭锁性”和对同伴的“开放性”。这在调查中也充分显示出来了。他们在选择“你跟谁在一起有愉悦感?”的问题时,83%的选同学,4%的选老师,3.6%的选家长。在回答“你心理有话跟谁说?”这一问题时,选择同学或朋友的占58%,选家长的占8%,选教师的占3.6%,写在纸上的占6.7%,谁也不说的占17.5%。我们考虑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了解他们,和他们做朋友,他们有心里话愿意和老师及家长说,那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及素质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初中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初中教师反映一部分中学生不能听批评的意见,不能克服困难,遇事稍不顺心就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甚至有的离家出走,甚至发生轻生现象,都说明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3.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及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初中学生绝大多数对教师是尊敬的,但是在前面已提到,只有3.6%的人有心里话对教师讲,只有4%的人跟教师在一起时有愉悦感。这也说明了教师与初中学生交流甚少,互相沟通不够。在回答“你经常得到教师表扬吗?”这一问题时,有69.6%的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只有8%的学生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而认为与教师关系好的占7.1%,较好的占30.2%,较差的占39.3%,差的占7.9%。由此看出,一些学校学生与教师的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也有待于师生继续努力。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这是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了解的。在问卷中,喜欢“友善交流型”教师的占31.2%,“一视同仁平等型”的占20.4%。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讲民主平等,对学生一视同仁,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回答“你喜欢什么样性格的教师”时,79%的学生喜欢外向型的教师,绝大多数喜欢性格开朗,活泼、善交际的教师,而不喜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善交际的教师。在回答“你喜欢哪个年龄层次的教师”时,大约80%以上的学生喜欢中青年教师,这与中青年教师年富力强,富有朝气,思维敏捷,活泼开朗,与中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容易沟通有很大的关系。初中教师85%是中青年,这正与学生的要求相符合。应该说这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当然,这也向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拥有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要永葆青春。

二、采取措施,全方位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基础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也需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做全方位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思想到位

1.基础教育要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素质教育的提出及实施已经有几年了,但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刚刚开始酝酿,有的学校还无动于衷,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较肤浅,甚至存在偏差,认为素质教育其实和以前的“应试教育”没两样,是换汤不换药,还有的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用学习了,取消考试了。对于这些现象,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举办一些学习班,讲座等,使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为什么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怎样落实素质教育?尤其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使他们主动参与素质教育。在我们的调查中,9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自己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去做,更没考虑过。这种现象说明,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全局性,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

2.师范教育要更新观念。师范教育要想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承担起为素质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培养模式。(1)由原来的“专业型”教育观向“素质型”教育观转变,全面提高师范生的质量,使他们既精通某一专业,又熟悉其它一些学科的知识,既专又博,改变那种由于培养“专业型”教师,而形成的隔行如隔山的现状。(2)由原来的“学习型”学生观向“学习研究型”转变,师范教育中,传统教育观念就是学生要求进步,遵纪守法,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今天的师范教育仅这些远远不够,素质教育需要“学者型”教师,因此应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研究学习,让学生在学校就与教师共同参与一些科研工作、社会调查,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这样使他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会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由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教学观转变,尽管人们也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师范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思想,导致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单一,学生厌学情绪普遍,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堂上满堂灌。因此改变这种传统教学观,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为主导,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活动。

(二)师资培养到位

1.加强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当前师范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一些骨干教师不甘于学校的寂寞,纷纷跳槽,下海经商;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待遇不能解决,也没有教学的积极性,教学和科研工作都程度不同的受到影响,师范院校要加强对自身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当前对教育者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要培养建设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中青年教师要鼓励他们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在职称,住房等方面尽量给他们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一方面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提供教改经验,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范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中小学合格师资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2.做好在职中小学教师再培训工作。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提高工作不能忽视,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帮助教师树立敬业精神,提高责任心。(2)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3)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继续教育落实,使教师有机会在岗位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4)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态,定期举办素质教育理论讲座与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三)课程改革到位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际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基本上是以升学为中心,课程模式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而且由于其指令性、造成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一刀切”的局面,不能顾及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而且课程门类偏多,内容偏难、偏深,实用性偏低,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时,课程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当,课内外、校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够协调。改革课程结构,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的课程要有针对性,防止内容重复;要有实用性,注意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要有可接受性,使课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199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材改革正是课程改革的体现,同时,小学升入中学取消考试,减轻学生压力,也正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举措。经过逐步改革,将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模式,使基础教育真正做到既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同时又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切实使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迎接素质教育的挑战,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师范教育课程也应进行改革。1995年国家教委教师司制订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这个教学方案里提出课程设置分为六大块;公共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这个方案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加强了教育课程的分量,各师范专科学校如果能积极按此方案进行课程改革,无疑将会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提高广大师范生的素质。

教师素质论文例5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

有,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许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教师素质论文例6

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社会多方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结合为表现形式,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地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实习和训练由于条件的限制,高职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到企业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能及时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久而久之,造成其职业水平的停顿、知能结构陈旧、创新意识不足,许多教师处于被动应付本职工作的状况。

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除具有普通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高职教育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素质。(1)双师型。即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4]。(2)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看,高职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带学生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实践课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操作,这就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技高为师,也要身正为范。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时代特点,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教师职业素质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5]。

(一)加强师德建设

广泛深入地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要看得起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其次,学校要加强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通过表彰先进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要增强自强、自律、自省意识,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加强职前培训和考核

因为高职新进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工科大学,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对每一位新任教师进行职前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特征和要求,熟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掌握本专业教学的基本知识、授课方法和技能。最后通过考核,使新任教师达到高职教育所要求的统一标准,对于不具备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聘任。这是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

2.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研究表明,教师在从教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若不实行继续教育,其职业水平将僵化陈旧,同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扩展,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高职教师及时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已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校内、国内、国外”三级培训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值得大家借鉴。校内培训是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代作用,由于其具有时间的全程性、对象的全员性、开展的长期性等特点,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肯定和广大教师的欢迎[6]。其次,学校要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事业第一线去,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前景,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以锻炼和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再者,组织资深教师到国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办学方法,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3.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要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严格的教师选拔聘用制度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得到保证的基础。对于新进教师要加强入口管理,做到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对所有教师建立公开、透明、合理的日常规范制度、考评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化管理。在激励机制中,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效果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如发放额外津贴、授予荣誉称号等,以此来激励所有教师朝“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方向努力。

4.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素质论文例7

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它的校舍、环境,也不是看它的教学设施或设备,关键是看教师队伍的水平,看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样,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呢?

一、具备文史哲多元学科综合性知识结构

语文是文科类综合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独立性和兼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综合知识的基本特征。这种整体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文科知识的同时,自己要尽可能多地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事实上,语文学科不只是一种综合性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构建。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这种多元综合性的特征,我们才能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求得语文教学在课堂结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大的突破。语文教学必须从理论上宏观上转变观念,放在动态中去研究,在发展中寻求规律,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质和价值。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单纯提高学生的读写应试技巧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以上语文教学的特征和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实质上也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在知识结构上追求多元化,单科突进或偏科的做法,是不能适应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目前,语文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主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接受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系统教育,因此,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何加强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是适应语文教学的必需。

二、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语文教育观,就是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与家庭、社会语文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在课堂外下工夫。大语文教育观的理论,要求教师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发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以课堂为轴心辐射关涉语文的全部活动领域,促成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语言环境的有机统一。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素质教育“全方位”育人,培养“全人”的教育宗旨。大语文教育观更多地注重教育的实践,这是语文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无法从课本上学到的,只有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语文教师必须从教育实践出发,结合教育学、人文科学的相关理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丰富教育经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提高贯彻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现代教育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协调性、全面性、统一性和兼容性。三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具有愉悦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要达到以上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多元综合的特征,尤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特质,才能使语文课上得生动形象、灵活机动、游刃有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完成由学校语文、考试语文向社会语文、应用语文的转变。

四、通过创新性学习,提高素质

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担负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塑造下一代的崇高使命,也是探索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力量。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自己先要开展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围绕素质教育和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

语文教师的在职继续学习,要注重探索与建构自主创新性教育体系。首先要拟定“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教育目标。充分运用课程教材内容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以自主创新性学习为尺度,调整、补充与拓宽、充实新的综合性知识。其次要借助一系列学习中介要素,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优化组合。针对语文综合性多元性的特点,学习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中介要素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全面学习可使大脑两半球协同参与,有利于言语和非言语学习形式的紧密结合。再次,要调动各种教育因素,拓宽教育的空间,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也要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开展阅读、交往等实践活动,逐步养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

教师素质论文例8

近年以来,在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综合国力竟争的强劲推动下,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倾注于教育。美国于年启动了一项面向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和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肠计划”,年召开了全美第一次教育高峰会议,哭辞年通过了美国力年教育目标法。日本则提出了在“轻松宽裕”中培养“生存能力”。印度也主张实行“全面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提出了“全民教育”、“和平文化”、“全纳性教育”等重要思想,特别是卯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报告用全新的观点分析了跨世纪教育所面临的六个方面问题教育与发展教育与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与社会和谐教育、劳动与就业教育、科学与研究。同时,还提出了三个跨领域的主题教学过程与教师职业通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组织与体制。呼吁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教育的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学知此抑,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做玩。。,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同生活玩翻罗,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最后,报告认为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人类走向世纪的通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科技发展和知识普及进步的贡献者。这些观点和主张令人耳目一新,催人奋进。

所有这些,对于正在积极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不音是一种鼓舞。我国的教育改革根据基本国情,顺应世界潮流,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引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党中央先后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加强了教育立法,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重要法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护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年,我国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对传统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逐步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总结的“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热爱祖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可见,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模式。

家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卯年代出现的解决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等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理念。素质教育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一是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慈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尊重人的个性和人格,使每一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是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四是基础性,素质教育讨论的范围一般限于“基础教育”,实际上指“基本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必然具有基础性。五是普通性,素质教育是“为人生作准备”,是公民教育。六是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莫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拨地发展”。明确地揭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原国家教委于年月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十项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建立完善课程体系,建立督导评估体系,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区域教育实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大力调整教育结构。

奥珍年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站在迎接世纪的挑战,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高度,全面部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计,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始进人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从领域上看,素质教育由主要是在中小学领域推行,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由教育部门的工作变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推进方式上,由过去主要是经验总结推广转变到科学化、法制化推进的轨道在范围上,由区域性推进变成全国的整体推进在措施上,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改革,而且要从教育结构、体系、体制,包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以至教育思想全方位推进。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同志在年月日会见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代表和出席教师节庆祝活动代表时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崇高的社会职业。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摇篮”,“科教兴国是我们的战略决策”,“师范教育具有超前性,更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把造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内容、方法和技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这为我们建设一支面向世纪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从学历要求上看,高素质的教师必须达到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硕士研究生已在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还包括一些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小学教师接受硕士教育已经形成制度,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每年招收仪名学员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美国一些州政府要求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以后的六年之内必须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否则不能继续在教育部门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是低的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为中等师范毕业,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为大学专科毕业,高中教师的合格学历为大学本科毕业。而实际现状离这还有差距,据原国家教委年月日公布的统计公报,至卯年底,全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是卯,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是,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分成合格要求和较高要求。第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全部达到合格要求,同时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率先达到较高要求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用十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使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较高要求,达到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

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来看,高素质的教师尤其应该具备以下素养、以时代精神为主体的思想品德素养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抬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决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四有”新人的祟高事业,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情操责任感、正义感及献身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高素质教师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表现在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充满热情和关心面对知识经济,既要“学会生存”,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更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生存问题,形成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和全球意识,推进教育民主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既需要有国家民族意识,又要具备国际化开放观念。

以学科专业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为内涵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是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及其程度,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素质。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社会需求指导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传统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创造未来的能力。所以高素质的教师要有广博合理的知识修养,既能在一个学科中有较深的造诣,又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底蕴。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克服‘应试教育’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居高临下,举一反三。真是一语中的。

二、以开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认为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学习的能力、教育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社会里,人类知识总量呈“滚雪球”式增长,印年代到年代初科学知识增长率已从提高到,知识陈旧率也越来越快。罗马俱乐部早在卯年就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治学方法,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教育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组织能力、实验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顺利地从事教育活动必须具备的要求。尤其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教师若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组织能力、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把几十名个性丰富的学生组织得有条不紊,并创造出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高素质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菲律宾大学赫兰德博士在总结加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所起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使人们能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应付自如,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科学教育必须培养综合化的技能、态度和知识,即开拓能力发挥作用。”同时指出,对教师来说,“开拓能力是使教育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适应自然科学和社会形式的变革,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做出贡献而必须具备的某种能力。这种开拓创新能力表现为科学的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也表现为教育教学中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

以心理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发展了健康的概念,认为“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人容易陷人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之中。为此,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既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社会竞争、克服生活中的挫折,锻炼承受心理能力。此外,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需要教师有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加以保证。

三、高素质的教师如何来培养我们认为,应该“双管齐下”,切实抓好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

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切实推进高师院校的教育改革,把素质教育作为当前高师改革和发展的主题。首先,高师教育中注重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人才的高师教育,在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如果不改变现状,不走素质教育的革新之路,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其次,高师注重素质教育,也是师范教育性质任务所决定的。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精于素质教育的师资人才,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时代任务中,高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师教育的素质教育抓好了,对整个基础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培养与提高劳动者和接班人跳素质,将发挥出持久的全面的奠基、示范和辐射作用。再次,高师教育只有注重素质教育,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高师教育只有密切注视并掌握中学教育转轨的新动向、新趋势,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主动强化自身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教育的转轨需要,为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注人新活力,走出新路子,创出新业绩。最后,高师教育注重素质教育,还是高师学生进一步发展成才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必经途径。高师教育只有加强素质叔育,才能在校期间,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从终身需要出发,为学生打下进人社会做人、办事、健体的基础,并进而为其修身处世、立业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教师提供墓本条件,促使他们对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教师的方式、方法应是多元化、多样性的。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借鉴国际上通行傲法,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教育学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在具体运作中,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应该看到高师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单一、封闭、狭窄等弊端。当前,高师教育特别要强调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传授专业技术的“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向真正全面地培养能力为主转变。

要通过广泛深人的教学思想大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按照知识、能力、素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确认大师范、新师范和开放式师范教育的新观念,敢于迎接市场挑战,善于抓住自我发展的机遇,按照世纪对师资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人才。

二要加快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效益。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国家对师范教育采取优先办好的重要决策,实行适度超前发展、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方针。从世界师范教育体系的发展来看,师范教育体系结构重心向高等师范教育这一头转移,即中等师范学校逐步消失,这是一种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的必然趋势。这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已得到验证,同样,在发展中国家也将成为可能。在我国,少数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呈现出这种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师范教育从低到高、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这种态势的形成,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人口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表明了师范教育不断寻求自身发展与整个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同步性。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趋势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童,优化结构,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办出高质量的师范教育,大地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师资,努力造就一批未来教育家。

四、要重视师德教育,培养良好品格。思想道德教育在高师整个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师生头脑,通过“两校”团校和党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解决好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等问题。结合高师特点,突出师德教育。

育人德为本,围绕着育人这一中心,抓好两代师德建设,在师生中开展“铸师魂、立师德、练师能、树师表、扬师风”为中心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教育,着力塑造面向世纪的教师人格。

四要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科渗透。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学科教育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则是其素质的外化形式。因此,高师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教育功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学生潜能,为高师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这是高师培养师资人才、提高质量教育的核心环节。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推出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是一项具有前瞻性、起点高、立意新的教学计划,其积极实施将会开创高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五要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再好的教育方针、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相匹配,还是要落空的,至少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高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手段简单落后的状况。这显然不利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按照现代的教学思想大力改革高师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要贯彻“启发式”原则,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把被动变为主动。搞双向交流,不搞单向传导,重诱导,重探索。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口说笔写外,还应充分运用幻灯、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微格技术、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六要丰富实践空间,培养各种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要具备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为此,应为高师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丰富的实践空间通过课堂教学、师能训练、教学实习、科技制作、文体比赛、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高师学生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截流”提高,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加大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切实抓好目前在岗的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这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更大而又非搞不可的工程。因此,必须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建设,完善继续教育的有关政策配套,加强领导和管理,教育广大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学科知识和扩大知识面,以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形成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不合格的人不能进人教师队伍。实行竞争上岗,调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把教师继续教育与评职晋级、淘汰不合格教师结合起来。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一种高层次教育、跨学科教育和超前性教育。

在具体操作上,一要加强教育,铸造“师魂”。“师魂”就是教师的政治灵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教师的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思想境界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通过继续教育,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使广大教师对社会的要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有充分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要努力培养,陶冶“师道”。“师道”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祟高性、示范性和深远性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是不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教,既要通过言传,更要通过身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责,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和做到的,教师自己就要更加严格地遵守和做到。

教师素质论文例9

教师素质影响着民族素质及国家的前途。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其中的力量就来源于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的展现,这不仅是教师自身才学和智能的力量,更是教师自身精神的力量,它们在无形中提高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触摸、感悟人生的能力。

一、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

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桥梁和纽带,它是学生学习知识,感悟内涵,老师传授知识,传递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媒介。因此,教材的作用不可小觑。一名教师能否熟练地把握教材,是他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一)钻研教材的能力

钻研教材的前提是熟悉教材,教师可以先对教材内容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到具体的课文中细致研读。钱梦龙根据自己长期钻研教材的经验,总结出读书六步法:认读、辩体、审题、自问自答、质疑、评析,他的“六步法”可以让教师充分地吸收并提炼教材的精髓。教师要将文章的每个词语、每句话、每层含义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过掌握教材的重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师只有胸中有教材,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交流。

(二)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材处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知识的学习及情感的发展,因此要紧扣教学目标,兼顾知识、能力、智力、思想,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在处理的过程中还要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巧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谈到: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吕志范老师在讲授《春》时就以“春草”为重点,然后将春风和春雨交给了学生,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教师驾驭教材的最终落脚点,包括单元设计、课型设计、板书设计等。此处重点说一下板书的设计,它虽然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但却是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后最终精华的体现,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使其书之有方,进而使学生通过板书对课文的内容及内隐的思想一目了然。因此说,板书设计的能力也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最好体现。

二、指导学生自学的能力

运用教法的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坚持语文教学原则,适应语文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法包括很多种,如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等,不同方法的运用都要根据它自身不同的特点以及课堂的需要而定。当今,无论哪种教法的运用,都要注重老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可以使教法运用自如。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明自学方向,培养自学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读书、思考、议论、写作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注重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进而总结自学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学的能力。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的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开始;课堂上要形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自学方式;课后让学生通过自学巩固,消化和吸收。宁鸿彬老师与学生的“约法四章”就体现了对学生的相信与尊重,他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在课堂上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这都利于学生在自学训练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指点自学门径,如魏书生“三结合”的自学方法:“听说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与用结合。”再就是培养自学习惯,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自学方法,也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考验。

三、语文教学技巧的能力

扩充、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提高为学生“倒水”的本领,是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包括教师的口才、文才、以及教学艺术三个方面,而这些也是需要教师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长期的练习才能形成的能力。

(一)口才的磨练

语文教师既要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又要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我们最为熟知的于漪老师就是这样,她经过不断的练习才逐步形成干净、明白、优美、生动的语言风格,人们说她有着诗一般美的教学语言,听她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所以说,口才的磨练很重要,它是传情达意的最好方式。

(二)文才的磨练

既会讲文章,又会写文章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师。在写的过程中体味学生的甘苦,抒发表达情感,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无形的带动学生,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磨练自己的文才,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教学艺术的磨练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采取何种方法才能让课堂津津有味也是教师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还要广泛吸收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总之,教学艺术是一项讲究的艺术,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着直接的关联。

语文教学的效果看重学生之所学,学生之所能,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语文之所得,所以为了后来人的发展,无论是在教材上,指导学生自学上,还是在教学技巧上作为老师都要有所努力,既要从教育大师那里获取经验,又要从语文特级教师的实践中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并且将这些所得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感悟它,体会它,进而为己所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希望!

教师素质论文例10

一、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

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无数评说、赞美、讴歌教师的语言中,不难看出对教师的职能、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入的过程。如果说传统道德讲“天地君亲师”的道统是将教师的地位神圣化,那么,今天对教师的认知则日益将教师纳入一个写着平等和人性的关系空间。从神话到人化,理性的因素在不断的蓄积力量,而人性的光辉也在不断的得以体现。而这,也正好符合教育的新形势下转变的方向。该方向预示着教育将越来越秉承人性的需求,在贴近现实的同时不断回归人性,将启发和尊重纳入教育的日常中来。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学的执行者,在新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亦需要不断的在素质上获得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素质的完善,甚至可能涉及到根本性的变革。那么,前述神话到人化的过程,教师就经历了一个变革,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

正如许多领域一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往往能撑开一片崭新且独立的天空。对教师和教师素质的探讨也因为人性步伐的临近而日益呈现越来越多的精彩。重视人本身,重视人所群聚的社会,人性的问题从来没有像在今天被这样关注过,而作为文明前进根基的教育也被越来越清晰的烙上了人性的印记。总的说来,教育要革新,无非就是两个方向,一是注重个人本身,另一个则是注重群聚体的福利。具体起来,前者需要在人格的塑造上面多下功夫,后者则更多的需要在知识结构上加以重视。简单说就是如此,虽然从个体到群聚,二者之间有着太多复杂且深刻的联系,将二者侧重比较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另一个侧重的后果就是教育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两个支脉。这两个支脉又紧密联系,不可割裂。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因为其在教育领域非可替代的地位则无可非议的要首先具备这样的素质。

令人震惊的是,目下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分化严重。平庸化的普遍状况不只是传统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同时也是教师素质人格表征未被正确重视的衍生物。关于前者,作为大环境,制约整个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其巨大的腐蚀性无可厚非。后者,则反映了在教师素质问题上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局限和偏颇,试问一个本身就不尊重人性基本点,未有健全人格的授道者,又如何能培育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而事实更令人担忧,在教与学的互动体系中,往往是教师的非健全进一步影响甚至是强化了学生的非健全。如果将创新精神视作独立齐备人格表征中的一个基本因素的话,可以看到,教育领域中对创新性的认识是如此的缺乏,以至于影响到全民族的创新力量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动。

通观于此,教育的全面革新带来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在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最终亦要以“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为目标。

二、知识和人格并重--未来教师素质的新构想

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分别从两个角度提供了教师素质的革新目标。显而易见,将人格同知识并立再一次强调了人性在教育中的注入。而正因为教育的全部施受对象和服务范围都在人的范畴之下,自然,浓厚的人性才是教育生生不息的本质特征。为此,教育现代性自开始便将人性纳入其中,也正因为此,其改良和发展的目标才第一次因为其深刻的人文特征而显得如此波澜壮阔,尤其是当它与重视知识存储量的要求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这一目标就更加鲜明且有针对性,也使得这一目标指引下的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加鲜明直接而且有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直指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直面现实的公允和人性的辉光,对未来的教师素质提供了更加明确且有据可考的要求,新的构想也必然从两个方面加以架构。

首先,未来的教师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基础知识结构在人文目标和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如果说未来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起一种独立的且深刻的思维方式的话,基本的知识及其构架起来的基础知识结构理所当然的成为这种思维的奠基,或者说是诞生的土壤。而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则必然应当因为其自身对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而成为一种表率,这种表率不仅仅表现在因为知识面广博带来的人文吸引力,更表现在由此而引发的对于事物和事件的独特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固然不能而且不应该完全为人所吸收,但其独特的思维背后所蕴含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却能够感染并引导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说,后者乃是教育的根本。也正是从此意义上讲,重视基础知识结构并不仅仅要求机械的增加阅读和涉猎的范围,更加重要的是从这些知识的汇聚中领悟或者异化出属于自身的思维。进一步讲,这一要求背后还包含了一种态度,那便是对于知识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吸收。德意志的许多政治经济哲学大师们强调开放的社会,但事实上,开放的社会首要的便是开放的学习态度,在广泛吸纳的基础上逐步精选,直到异化的出现,这时候的异化就是建立在强大知识基础上的逻辑推论而非凭空构想,也只有这种真正的逻辑推论才具有强大的说服能力,使得受教育者能理性而非被迫地接受。

其次,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将成为未来教师基本素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真正能影响到未来教育演变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基础的知识结构给予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足以诞生新的思维模式,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性来源。然而,社会的发展正是一个只是存贮容量日益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过程,知识的膨胀已经远非人们所能想象的那般能够加以控制,也正是如此,寻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找到一种合适于知识整理运用的模式就显得重要,而这一切,不仅仅要依靠开放的态度,同样需要一个独立的人格背景加以引导。教育的现代性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将人性的因素义无反顾地纳入教育的目标体系中,那么,教师这一承担着延续知识延续思维延续文明重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自然也需要更好的人格背景人性背景,才能不辱使命。

当然,所谓人格表征一词看似简单,却需要诸多甚至有差异的诠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里不准备将林林总总的东西做一次汇编,而旨在寻找贯穿其中的共同部分:

尊重。从政治到宗教,从东方到西方,尊重作为平衡人际的基本力量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里提到尊重,不仅仅是指对于教育本身的尊重,对于教师神圣工作的尊重,更是指教育过程中的真正将所有个体当成个性化主体、人性凝聚体来看待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提出了社会对于教师的理解与配合,更提出了教师在其基本素养中应该尊重其对象的崭新要求。“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人性背景,还学生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存在”,就是这个尊重对教育提出的崭新口号。

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现代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产生不再受人类的控制,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超乎个人的想象,因为知识诞生和演变的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的节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需要对知识更新的主动追寻,也就是求知欲在现代化的逼迫之下显得日益重要,而这种种首先就开源于一种启蒙,这个启蒙的出发点就是教师。那么,在未来教师的人格素养中添上求知欲和创新的精神事实上正是对现代化社会要求所作出的正面而且积极的回应。

热爱。宗教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给予了解脱的希望,也在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倡导热爱。热爱神的旨意,热爱亲人和所有的人,这些箴言虽然挂着神圣的外衣,却给予了一种现实的生活图景。事实上,也正是热爱这一词,于人类历史的进程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未来的教育要承继这样的事实,延续这样的精神,自然,教师应当首先领悟并深入其中,热爱教育、热爱知识、热爱亲人和国家、热爱学生,种种热爱才能真正营造出一种珍贵的气氛,并使得这样的气氛能够极大的鼓舞和影响未来的发展。

尊重、求知欲和热爱,这便是对于未来教师人格素养要求的基本面部分。作出这些要求,强烈的依据着这样的事实,那便是所有这些都是未来教育应达到的目标,而教师又肩负着引导这个目标实现的巨大责任。

三、结论和其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中蓄积的问题由来已久,谈及教育的改革,也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涉及众多、关系复杂,需要徐图缓进,有侧重有步骤的系统工程。该工程牵涉范围广,却也意义深远,直接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所以,在教育改革问题上,需要调配各个方面的力量,在教师素质这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件上,同样需要多方面的投入。总的说来,要使教师的素养能获得全面的提升,实现“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齐备的人格表征”两大目标,单靠教师自身和教育系统自身都是无法解决的。严格的说,在此之上,需要从培养机制、任用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三大方面协调运作,才能有所作为。

具体说来,培育机制就是要严格贯彻教师培育的两大目标,在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从一开始就注重知识和人格两个方面的建设,教师队伍本身也需要强化教育机制,进行轮岗培训,使得教师素质获得根本上的提高。任用机制则在人事安排上严格把关,坚持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方针,真正做到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标准和高成效。监督机制则更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投入,依据上述目标对教师队伍加强监督,通过组织、舆论和其他方式及时纠正错误,合理引导,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力量,系统的力量需要精密的安排和执行。在对未来教师素质提出展望后,惟愿教师的素质教育能真正提上日程,从而从根本上推进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玲俊.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黄向真.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心理不适及其解决[J].教育评论,2002.6.

[3]吴振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5.

[4]王翔.开放教育中的教师管理与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1999.3.

[5]黄鹏群.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J].天津化工,2001.5.

[6]廖荣雄.谈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7]于成义.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J].宁夏教育,2002.7.

[8]唐晓红.论素质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9]王华.从教师心理焦虑谈科学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教师素质论文例11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