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7:44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1

【关键词】信息理论/三个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思想空间/思维空间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图书馆学界基础理论建树,曾有过重要的影响,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趋势》对整个信息界的撞击,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而今,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企盼着新的更高层次的信息理论的出现。近年来,国外有不少理论研究显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个空间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个空间是指网络空间(Cyberspace)、信息空间(Infosphere)和思想空间(Noosphere)。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约翰·阿奎那(JohnArquilla)与其合作者们自1991年开始进行了关于未来军事事件、社会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与著作,如1996年的《网络战争的来临》、1999年的《历数新的边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现》、即将出版的《战争中信息作用的转换》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现》一书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论基础:三个空间的理论,为这一研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1网络空间(cyberspace)

这是三个概念中最常用的一个,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在线会议体系、数据库等一般称作网络的信息系统。该术语最多的是指因特网,但也可用来指具体的有范围的电子信息环境,如一个公司、某武装部队、某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等的信息系统。

该术语可用于解释信息的电子存贮和信息流、该信息系统的服务商和用户、及其与之相连为一个领域和系统使之成为如同政治学、经济学那样明确的特征的技术。理想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应该能够通过硬件软件进入并运作这一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发展最快、是世界上势力与所有权范围最新的领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当前最大的项目之一,网络空间这一术语也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该术语比信息空间和思想空间具有更趋向于技术的一面。但在这个术语里,人们看到网络似乎比看到技术更多些,从WilliamGibson1984年用Cyber-punk来说明交感幻觉(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们用Cyberspace用于说明建设创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强人们精神上的联合,这种观点实际上预示着网络空间与思想空间的部份重合。

网络空间比信息空间或思想空间更受限制些,表现在其主要表示网络(这一似虚而实的事物)。但有些定义也跨出了因特网的范畴,如那些与网络空间有关的,影响重要基础设施的公共电话网、电力网、石油天然气管道、远程通讯系统、金融票据交换、航空控制系统、铁路编组系统、公交调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军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统等。策略性的信息战争大部份在于保证国内的网络安全,并发展对系统里其他势力弱小的国家的剥削能力(Arquilla,1999)。

2信息空间(infosphere)

明确了网络空间概念在空间和技术上的局限性后,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间的概念。这两个术语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义:信息空间是将世界通讯以网络、数据库、信息源连接到广大的、内联的、参差不齐的电子交流系统的捷径,信息空间有着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识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潜力。然而这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正是网络空间的定义吗?

实际上,信息空间比网络空间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再加上可能没有被包括进网络信息系统的内容。在民用范围内这经常包括广播、印刷等媒体以及一些机构,如公共图书馆等,其中还有相当部份信息内容还没有被电子化。在军事范围内,信息空间还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讯、谍报、监视、侦察系统——这些战场之外、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信息环境(Aquilla,1999)。

像网络空间一样,信息空间正作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础和环境在显现出来,传统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在这里已不能说明问题。该术语因其聚焦于信息环境广义地定义,而不是仅考虑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设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同时又因其是人物空间的中介,即信息空间是基于信息的一个明确的领域,但又与我们同时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关,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Paul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间这一概念:信息空间,信息所处的领域,将会将其强加于地理空间。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缩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将把我们的世界挤压到所剩无几。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速度污染,使我们的世界减小到零。在最近的将来,人们将会感到被圈在一个小环境内,他们会觉得被快速传播的信息的力量关在这个已到忍受到极限的世界上。如果让我来提供一个结论性的想法,那么内联互动对真实世界就像放射性对大气层一样(DerDerian,1996)。

3思想空间(Noosphere)

到目前为止,最抽象而又最不受青睐的就数思想空间了。该词源自于希腊语noos,意为思想,由法国神学家和科学家PierreTeilharddeChardin在1925年首创,并通过50和60年代他去世后出版的著作而传播开来。依据他的观点,世界首先进化出地理空间,然后生物空间。由于人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联系交流,于是世界开始出现思想空间,他将此描述成许多形式,如跨全球的思想

领地、思想线路、巨大的思想机器、充满纤维与网络的思想外壳、流浪(游移不定)的意识等。

根据Taihhard的说法,思想的力量多年来已经创造和发展了部份思想空间,最后终将取得其全球的存在,其各种各样的部件正在融合。不久以后,一个合成体系将呈现出来。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意识与精神活动将无需确定的范围,但又不丧失个人的特征。再认识充分些,思想空间将把人类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进化阶段,人们由集体的心理和精神的合成力量所驱动,由一种对道德和法律的虔诚所驱动。当然,这种过渡也许不那么简单顺利,或许要依靠某种全球的震动或者是某种启示以成为思想空间最终的融合特征。

尽管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精神的,远不如网络空间或信息空间的技术性强,但Teilhard已经把不断加强的通讯交流归结为一个因素。在他的时代还没有类似因特网的媒体存在。然而,50年代的广播和电视媒体促使了这种全球意识思想的产生。他期待惊人的电子计算机给人类以新的思想工具。他的预测与如今的因特网竟不谋而合。

很少有政府或商界人士有兴趣促进全球思想空间的构筑,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如国际法、政治或经济理论界的研究人员。促进全球思想空间实现的动力更可能是来自那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家,或其他民间社会的成员,如教学、学校等,或那些献身于信息交流自由和伦理价值规范传播的个人。我们相信,现在是到了政府与商界开始往这一方向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尤其是因为在信息时代强权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国家政府和商业市场人员与民间社会活动家的合作力量。

4三个空间之间的关系

所有三个领域都还在发展中且继续维持着这一状态。三者都在世界范围内很快地扩展,但都还分裂成更小的组成空间,其中有的空间在世界某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些。尽管三个空间都在均衡发展,但仍继续其间的交叉覆盖。网络空间将维持最小的部份;居于其他两个空间之内的信息空间次之;而思想空间则将三个空间全部包括在内。见下图。其中某一空间发展时,其他也都在发展,尽管不必要平衡进行。

三个空间示意图

附图

本图录自Arquilla,JohnandRonfeldt,David.Theemergenceofnoopolitik:TowardanAmericaninformationstrategy.SantaMonica:RAND,1999,p16

三个理论一个都不能忽视,但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倾向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三个空间都有技术、组织和思想层次,但这些层次及其作用却不尽相同。更进一步说,每个空间都有其内在的特性。在三个空间中,网络空间最具技术性,而思想空间则最具观念性。当人们考虑网络空间时,跳入其脑海的首先是连接了因特网的计算机屏幕,而其内容无关紧要。当人们考虑信息空间时其图像可能是通过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当人们考虑思想空间时,其脑海中形成的图像不会是什么技术,却可能是涉及文化伦理的什么观点,其内容应该是文化的。

当我们讨论网络空间的延伸趋向于技术性时,讨论信息空间则经常强调通讯交流的动力以及对其的思考,相比而言,讨论到思想空间的未来时,似乎一定是哲学方面的,尽管两者之间少有联系,或相距甚远。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2

【关 键 词】信息理论/三个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思想空间/思维空间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图书馆学界基础理论建树,曾有过重要的影响,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趋势》对整个信息界的撞击,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而今,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企盼着新的更高层次的信息理论的出现。近年来,国外有不少理论研究显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个空间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个空间是指网络空间(Cyberspace)、信息空间(Infosphere)和思想空间(Noosphere)。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约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与其合作者们自1991年开始进行了关于未来军事事件、社会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与著作,如1996年的《网络战争的来临》、1999年的《历数新的边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现》、即将出版的《战争中信息作用的转换》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现》一书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论基础:三个空间的理论,为这一研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1 网络空间(cyberspace)

这是三个概念中最常用的一个,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在线会议体系、数据库等一般称作网络的信息系统。该术语最多的是指因特网,但也可用来指具体的有范围的电子信息环境,如一个公司、某武装部队、某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等的信息系统。

该术语可用于解释信息的电子存贮和信息流、该信息系统的服务商和用户、及其与之相连为一个领域和系统使之成为如同政治学、经济学那样明确的特征的技术。理想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应该能够通过硬件软件进入并运作这一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发展最快、是世界上势力与所有权范围最新的领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当前最大的项目之一,网络空间这一术语也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该术语比信息空间和思想空间具有更趋向于技术的一面。但在这个术语里,人们看到网络似乎比看到技术更多些,从William Gibson 1984年用Cyber-punk来说明交感幻觉(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们用Cyberspace用于说明建设创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强人们精神上的联合,这种观点实际上预示着网络空间与思想空间的部份重合。

网络空间比信息空间或思想空间更受限制些,表现在其主要表示网络(这一似虚而实的事物)。但有些定义也跨出了因特网的范畴,如那些与网络空间有关的,影响重要基础设施的公共电话网、电力网、石油天然气管道、远程通讯系统、金融票据交换、航空控制系统、铁路编组系统、公交调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军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统等。策略性的信息战争大部份在于保证国内的网络安全,并发展对系统里其他势力弱小的国家的剥削能力(Arquilla,1999)。

2 信息空间(infosphere)

明确了网络空间概念在空间和技术上的局限性后,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间的概念。这两个术语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义:信息空间是将世界通讯以网络、数据库、信息源连接到广大的、内联的、参差不齐的电子交流系统的捷径,信息空间有着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识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潜力。然而这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正是网络空间的定义吗?

实际上,信息空间比网络空间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再加上可能没有被包括进网络信息系统的内容。在民用范围内这经常包括广播、印刷等媒体以及一些机构,如公共图书馆等,其中还有相当部份信息内容还没有被电子化。在军事范围内,信息空间还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讯、谍报、监视、侦察系统——这些战场之外、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信息环境(Aquilla,1999)。

像网络空间一样,信息空间正作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础和环境在显现出来,传统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在这里已不能说明问题。该术语因其聚焦于信息环境广义地定义,而不是仅考虑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设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同时又因其是人物空间的中介,即信息空间是基于信息的一个明确的领域,但又与我们同时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关,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间这一概念:信息空间,信息所处的领域,将会将其强加于地理空间。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缩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将把我们的世界挤压到所剩无几。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速度污染,使我们的世界减小到零。在最近的将来,人们将会感到被圈在一个小环境内,他们会觉得被快速传播的信息的力量关在这个已到忍受到极限的世界上。如果让我来提供一个结论性的想法,那么内联互动对真实世界就像放射性对大气层一样(Der Derian,1996)。

3 思想空间(Noosphere)

到目前为止,最抽象而又最不受青睐的就数思想空间了。该词源自于希腊语noos,意为思想,由法国神学家和科学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在1925年首创,并通过50和60年代他去世后出版的著作而传播开来。依据他的观点,世界首先进化出地理空间,然后生物空间。由于人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联系交流,于是世界开始出现思想空间,他将此描述成许多形式,如跨全球的思想领地、思想线路、巨大的思想机器、充满纤维与网络的思想外壳、流浪(游移不定)的意识等。

转贴于

根据Taihhard的说法,思想的力量多年来已经创造和发展了部份思想空间,最后终将取得其全球的存在,其各种各样的部件正在融合。不久以后,一个合成体系将呈现出来。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意识与精神活动将无需确定的范围,但又不丧失个人的特征。再认识充分些,思想空间将把人类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进化阶段,人们由集体的心理和精神的合成力量所驱动,由一种对道德和法律的虔诚所驱动。当然,这种过渡也许不那么简单顺利,或许要依靠某种全球的震动或者是某种启示以成为思想空间最终的融合特征。

尽管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精神的,远不如网络空间或信息空间的技术性强,但Teilhard已经把不断加强的通讯交流归结为一个因素。在他的时代还没有类似因特网的媒体存在。然而,50年代的广播和电视媒体促使了这种全球意识思想的产生。他期待惊人的电子计算机给人类以新的思想工具。他的预测与如今的因特网竟不谋而合。

很少有政府或商界人士有兴趣促进全球思想空间的构筑,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如国际法、政治或经济理论界的研究人员。促进全球思想空间实现的动力更可能是来自那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家,或其他民间社会的成员,如教学、学校等,或那些献身于信息交流自由和伦理价值规范传播的个人。我们相信,现在是到了政府与商界开始往这一方向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尤其是因为在信息时代强权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国家政府和商业市场人员与民间社会活动家的合作力量。

4 三个空间之间的关系

所有三个领域都还在发展中且继续维持着这一状态。三者都在世界范围内很快地扩展,但都还分裂成更小的组成空间,其中有的空间在世界某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些。尽管三个空间都在均衡发展,但仍继续其间的交叉覆盖。网络空间将维持最小的部份;居于其他两个空间之内的信息空间次之;而思想空间则将三个空间全部包括在内。见下图。其中某一空间发展时,其他也都在发展,尽管不必要平衡进行。

三个空间示意图

附图

本图录自Arquilla,John and Ronfeldt,David.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Santa Monica:RAND,1999,p16

三个理论一个都不能忽视,但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倾向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三个空间都有技术、组织和思想层次,但这些层次及其作用却不尽相同。更进一步说,每个空间都有其内在的特性。在三个空间中,网络空间最具技术性,而思想空间则最具观念性。当人们考虑网络空间时,跳入其脑海的首先是连接了因特网的计算机屏幕,而其内容无关紧要。当人们考虑信息空间时其图像可能是通过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当人们考虑思想空间时,其脑海中形成的图像不会是什么技术,却可能是涉及文化伦理的什么观点,其内容应该是文化的。

当我们讨论网络空间的延伸趋向于技术性时,讨论信息空间则经常强调通讯交流的动力以及对其的思考,相比而言,讨论到思想空间的未来时,似乎一定是哲学方面的,尽管两者之间少有联系,或相距甚远。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37-05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市场营销研究中应用可能性分析

1.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特点。与非空间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具有以下特点:(1)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处理问题中使用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从而提供了认识地理现象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而管理信息系统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使用了图形,也往往以文件形式等机械地存储,不能进行有关空间数据的操作,如空间查询、检索、相邻分析等,更无法进行复杂的空间分析和时空分析。(2)地理信息系统强调空间分析,通过利用空间解析式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依赖于空间分析模型的研究与设计[1]。

空间查询与分析可以提出的问题有:两商业中心有多远,哪里是生活区,本区内最适宜的商业中心如何布置,促销有效覆盖面多大等,空间分析与查询是GIS中最具特点的功能,也是GIS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动制图等)的本质特征。空间查询可按属性信息的要求查询空间位置,也可按空间位置查询相应的属性信息;空间分析则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操作和分析演绎出新的信息,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研究[2]。GIS提供从最简单的点击查询到辩证思维的空间分析方法,GIS最引人入胜的工作是通过各种假设分析来模拟区域内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工具有:(1)邻近度分析,商业中心10公里内的顾客如何分布;GIS软件提供缓冲区分析工具对地物要素间相互关系进行计算度量;(2)叠加分析,不同地理层面间的物理叠加是GIS的看家本领,通过空间上的“相交、合并、切割“等运算,可获取和派生空间决策最重要的依据。可视化表达输出。GIS的操作结果通过可视化的地图、影像、多媒体的方式加以直观表达,这是GIS无与伦比的另一优势。

2.市场营销模型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已经从纯粹的理论阶段发展到对营销理论模型化,并以模型为基础,对市场营销实务进行解析,获取决策支持信息。市场营销模型研究,主要是系统地设计、搜集、分析并报告与企业有关的资料和研究结果。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部门都在扩充其研究活动和研究技术[3]。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活动有:市场特性的确定、市场潜量的开发、市场占有率分析、销售动态分析、竞争产品研究、新产品接受力与潜量、短期预测及企业趋势研究[4]。地理信息作为运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基础信息,可以帮助人类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运行状态、分布特征、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空间效应,GIS技术在上面的研究活动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除了企业趋势比较难以胜任外,其余各项都可以胜任。因此,需要在营销实务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技术,我们把应用于营销研究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命名为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

二、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定位

企业内部存在着三个不同的管理层,即战略管理层、策略管理层、操作管理层,对不同的管理活动有着不同的信息要求[5]。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完全能胜任这些要求。下页图1是对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层次中所处位置的分析:由图1可以看出,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跟图形管理类的GIS不同,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于图形数据的编辑修改以及图形的输入输出不应过多,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兼有上面两层的功能,是中层和高层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重点在运用GIS的核心技术,实现市场营销模型解析及可视化表达,支持企业决策。

三、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1.企业营销业务流程分析。一个企业营销功能如果比较健全,一般应有这样的部门或业务功能:产品的研究与开发(R&D)、市场调研、广告公关、价格管理、分销渠道管理等。而产品研发、营销财务等对空间信息的需求比较淡,相反,其他的事务对空间信息的需要则是非常紧密。图2就企业营销业务的信息流程作分析:2.系统功能分析。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可以推出企业营销职能方面需要这样一些功能:(1)市场需求分析职能;(2)分销管理分析职能;(3)产品管理分析职能;(4)促销管理分析职能;(5)制订计划决策职能。因而系统应具备这样一些功能:(1)数据输入、编辑、数据格式转换功能;(2)市场需求分析功能;(3)分销管理分析功能;(4)产品管理分析功能;(5)促销管理分析功能;(6)制订计划决策功能;(7)数据表达、输出、数据格式转换功能。

3.系统数据分析。由于系统的功能要求,决定了系统需要多种领域的数据信息,这包括[6]: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数据、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企业已有的营销数据信息(如关于企业自己的营销数据、竞争或替代企业的数据);政府方面的行业统计数据、法规、政策、发展规划、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信息等;行业协会的行业统计数据、其他信息;数据公司的各种研究数据;国土测绘和规划部门或企业的地形地貌地物等地理空间数据;所感兴趣的居民和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如消费偏向);其他相关的公司企业的营业数据信息(如广告公司的广告费用、期刊杂志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购买原材料数据信息)。四、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系统功能设计。根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特性,确定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层次主要是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提供信息,并辅助进行近期、远期、局部、全局的决策分析,结合具体行业(本例系统具体设计是结合家用日化产品行业的具体应运过程而设计的)设计系统的应实现的功能及结构(见图3):系统各图层对应的属性数据表结构(见表2):

表2 基本人口统计分布表(省级)

表2描述了某个省各个地区或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表3基本人口统计分布表(县区级)

表3描述了某个县各个乡镇或某个市区各个街道的人口分布情况,其结构和地市级几乎相同,只是多了一个字段,并且“Pinyin_Districtname”这个字段解除索引功能。

表4道路运输网属性表

表4描述了道路的属性,如是否为单向行道、是何种级别的、运费率等。

表5 客户属性表

表5描述了本公司的客户属性情况,如客户等级、业务关键人姓名、负责业务员姓名、客户性质(是独占、还是与竞争对手共享)、合作历史记录(Word文档路径)、照片位图文件路径等。

表6分销渠道(代销商、批发商、经销商)属性表

表6描述了分销渠道的属性情况,包括分销商类型、级别、关键人、分销商特性(是否为共享还是独占)等。

表7 竞争、替代商属性表

表7描述了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8电台、电视台、广告展示面、报刊杂志发行点属性表

表8描述了广告媒体的属性情况,如媒体名称、媒体级别、媒体公关类型、关键人、费率、覆盖面、展露频率、送达率等。

系统数据库包括存储空间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库和多媒体文件库。其中空间数据库又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存储表现空间地物地貌的位置、结构、分布特征的数据,叫图形图象库。一部分是与这些空间地理数据相连的与营销有关的人文、环境的数据,为属性数据库 [7]。系统模型库内含现有营销模型,这些模型经过算法转化和地理信息编码化,转化为可以被系统调用的功能函数,处理各类专门问题。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

五、结论

本文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并称此应用中的GIS为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主要构成技术之一,建立了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研究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技术特点,论证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市场营销中主要应用于战略管理和策略管理,讨论了系统的结构,构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总结出了开发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市场营销研究热点进入工程领域,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营销体系,进而为企业营销决策的科学化作出贡献,这是市场营销理论与相关技术发展的必要。参考文献:

[1]向南平,董加伟.浅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8).

[2]陈述彭,等.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5.

[3]王方华,黄沛.市场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4

1、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意义

随着数字城市的初步建设,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就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2001年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数字城市导论中就给出了一个经多次讨论修改的数字城市框架体系,该体系中列出了三个公共平台,分别是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设施平台。

通过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能提供城市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整个城市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查询、显示和输出,而且可以满足城市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办公及其专业应用需求,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在时间上合理利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综合和合作;同时还能宏观性的全局性的制定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提供综合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2、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程序专用或公共网设施,为城市信息共享和应用提供高效率的网络环境支持。实现城市的网络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共享平台;二是通过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社会经济等信息基于位置的整合与集成提供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既是一座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三是在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扩展城市公共社会经济等信息,建立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实现城市公共信息的共享,为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开展综合或专题应用提供保障。

3、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内容:

早在2002年中国GIS协会完成的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中,数字城市框架系统基本上被完全接受,并被扩展为数字中国基本框架,上述提到的三个平台被分别表述为: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在城市层面上提及意思是一致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为数字城市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是国家和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或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一般由城市最基本的空间信息及其管理和服务系统构成,是空间信息应用以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与空间信息整合的基础;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和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就是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的一个服务于城市应用的整合性公共平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所应包括的基本功能和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要建设起来,并能发挥其作用,首先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公共信息的内容及质量。地理信息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是其他各类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载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目前所谓的基础地理信息实际上是基本地形信息,不能满足大多数应用的需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是一级有最广泛用户群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道路、水体、地名、建筑物、地下空间设施、地址、地籍、数字影像高程测量控制点,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用地园林绿地,特殊管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数据。

城市公共信息除包括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外,还应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和统计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取决于数据本身的特征及应用需求,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北京、武汉等城市在信息平台服务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可以提供基于专用网络在线信息租赁服务,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提供或拷贝服务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和浏览服务等等。

4、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成果:

应该说在十五期间,我国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比如,众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与空间信息平台和城市信息应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对城市空间信息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形成了若干示范应用工程,多项城市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等等。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认识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5、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面临的挑战: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广阔数据平台,充分实现了城市信息的共享,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提供了工具。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比如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时效性相对滞后,海量公共信息的存储维护更新问题,地理信息的保密与公开服务的矛盾问题,具备处理公共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使信息平台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整个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推广和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是信息平台包含着的强大功能和应用价值,只要在未来采取措施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平台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6、结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智慧城市、云中心、物联网建设的兴起,城市信息化建设又将掀起新一轮的高潮,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必须转换观念,以战略眼光认识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以发展眼光看待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前景,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好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5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要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纵览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视觉空间智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方面的巨大启发和指导,信息技术和手段,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教学技术和手段方面的支持。那么,怎样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感染力、时效性呢?

一、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和视觉空间智能理论的最佳结合

语文教材本身蕴涵了丰富的情感,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便如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这样,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难以实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恰恰可以改变这一点。

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富于表现的音效视画交互反馈、模拟仿真的功能,不断提高知识讲授效率,努力增强互动研讨效果,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正是视觉空间智能理论的要求,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想像、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片、地图以及多媒体影音资料、CAI 课件、电影、电视剧和绘画等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由此达到信息技术和视觉空间智能理论的最佳结合。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技术和视觉空间智能理论结合的时代标志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5月8日,新浪微博正式了《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这是国内首个微博社区公约,该公约于5月28日开始正式实行。在整合各方网友意见的基础上,该公约明确了微博用户权利、用户行为规范及社区管理机制,并建立了公开透明的违规处理机制。这是对网络“微空间”进行公共治理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网络“微空间”从广义上是指基于用户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而展开长时期讨论的一种网络聚合空间,并在空间里形成人际交往网络。从狭义来说,就是指微博空间。网络空间的产生不仅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同时也重塑着人类社会,它消解着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建构起新的空间形式。邵培仁在他的《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一书中提到:“网络的出现意味着地理的消亡,地区在网络中消失了。但事实上,地理是以重要的崭新方式出现在网络中。”这样的媒介地理环境革新了信息的传播手段、消除了个人意见的差异、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微博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和主力军。但是,舆论的过分自由会带来谣言的散布和话语权的滥用,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治理机制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

一、媒介地理视阈下的网络“微空间”

媒介地理学是媒介学与地理学交叉与整合的一门学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文化图景的变革,媒介地理学在网络媒介这一领域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从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媒介形态,在相同的媒介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媒介景观。这些形态、景观等会产生特定的意义符号,具有现实的和未来的意义与价值。

(一)“微空间”中的空间感和时间感

对空间中的媒介最早作出论述的是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他认为传播媒介的性质决定了媒介更适合于时间性的传播还是空间性的传播。“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适合知识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网络是时空兼具的媒介,它对人类信息流通的时间周期和地域限制具有突破性的作用。空间是地理学的基本材料,对于媒介地理学而言,空间是媒介传播环境中的材料和景观。对于整个互联网而言,“微空间”就是它的一个材料和景观。早在互联网出现的那一刻,传播时间的概念就开始弱化,加上现在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递的时间沟壑基本已消失殆尽。网络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空间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界限,网络虚拟空间消弱了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信息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获得了突破性的变革,各种网络现象和网络问题也一一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微空间”由于内容的微小以及传播的透明化常常会造成信息的不实和谣言的滋生。比如经过众多粉丝转发和评论的“金庸去世”事件,“4岁男孩刘晨光西安雁塔被拐”事件等,最后都被证实是虚假新闻。此外,信息垃圾、信息病毒、信息污染也频频出现在微博上,这些都需要制度层面的规范。然而网络“微空间”它并非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空间,它只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或主观空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很多事件和现象的产生都是人为因素的结果。所以探清本质,才可以寻找到规避不良现象的网络传播机制与制度。

(二)“微空间”对表达模式的重构与塑造

网络“微空间”已经成为网络舆论互动的新领地,传播层次、信息结构以及传授关系的转变不断地重构和塑造着崭新的网络舆论表达模式。“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对时间和空间边界的侵入的突破,颠覆和重塑了传统媒介的阅读空间和视听时间,打破和淡化了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的原先界限。”“微空间”不仅仅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是自我传播的信息传播载体,五种传播层次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集于一体。“微传播环境下的公民新闻具备了建构公共领域的所有要素,借助于新媒体、自媒体的理想形式,公民新闻打开了话语空间,大大丰富了新闻来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惯常的媒介遮蔽与媒介歧视。在这里,散落的民间力量得以集结,开放、平等、互动的‘信息广场’、‘新闻议事厅’成为可能,政府、媒体、公众得以相互沟通、理解、合作、制衡,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公共事务得到充分讨论和恰当处理。”在网络空间中,不存在一些物理约束力限制,它是非连续的、多信度的和自我映射的表现形式,因此网民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障碍,在“微空间”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的话语权。

信息是通过渠道存在于网络的,信息的是它传播的起点,信息的流动体现它的传播机制,信息的扩散表明它的传播作用。在网络“微空间”中线性的时间流转和块状的空间转变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信息的、流动以及扩散可以同时成为起点和终点,并且这种传播模式是无限循环。

在微博中,“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关注等方式迅速同其它用户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如果用户对某个信息关注和认可,该信息就会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如果用户认为某一信息没有意义,该信息就会很快消沉。”因此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任何一位注册用户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体现了一种双向对等的互动关系。这使得在现实社会一些被排斥的、边缘化的人,借助网络空间突破突原有的文化边界和社会地位的束缚,在网络空间中获得到“社会”的认同。

二、“微空间”公共治理机制的思考

基于网络“微空间”出现的信息污染、信息垃圾、谣言泛滥等等现象,新浪微博与用户共同制定了《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并同步了《社区管理规定(试行)》及《社区委员会制度(试行)》,以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维护新浪微博社区秩序,更好地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公约有合理成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网络“微空间”公共治理机制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治理机制的多元化

在“微博中个人表达主要是指个体微博用户在微博中进行生活记事、情感表露、交流思想等活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原创微博和转发微博。”无论用户是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表达,它的转发、评论已经传达了他对某一事件的个人见解和舆论态度。《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中第七条:“用户在本平台的表达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第十三条对用户信息的权利进行规定和限制,一切有违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言论都是被禁止的。第十五和第十六条对用户的危害国家及社会安全的信息和不实的信息进行了界定。但这些规定没有触及到微博舆论表达机制的实质和本源性的东西,需要更深层次、系统化、合理化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或者说,还需要一些强制性的法律制度进行支撑。有学者认为,建立微博与平面媒体监督协调机制,设立行政问责协调机制,建立与人大监督互动机制,把网络问政考核元素引入到官员考核和升迁中,这些治理机制都是有效且可操作的。

(二)信用化管理机制

信用化管理是微博公共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是以积分机制对信用化管理进行规定的,“当信用积分低于60,用户的相关页面将显示“低信用”图标;图标显示于用户首页及用户微博页;信用积分、等级、记录等信息显示于用户个人资料页。”“初始信用积分80分,完成验证身份证信息,加10分;绑定手机,加10分。”“信用分为4个等级:高信用,90≤信用积分≤100;正常信用,80≤信用积分

但是这种单一的信用积分制度还不足以起到全面的管理作用,还需要其它信用机制的相互协作和相互治理。比如信用奖惩制度、信用评论制度、信用监督制度等等。信用奖惩制度可以对那些讲信用守规则的网民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对那些揭露微博不诚信行为的网民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

(三)违规处理机制

在《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中对违规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对违规行为处理的流程以及违规行为的处置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危害信息、不实信息以及用户纠纷类违规都属于违规行为,并有相应的违规行为的处罚流程和处罚方式,比较全面和具体。今后,新浪微博可以通过主动发现和接受用户举报两种方式发现不实信息,完成真实身份验证的用户可通过微博页面上的“举报”功能对涉嫌违规的行为进行举报。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7

一、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与特点

信息共享空间是数字化时代为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自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界创建以来,已经成为国外大学校园里最流行、最受师生欢迎的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和虚拟环境,也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学习环境,代表着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信息共享空间的成功使得图书馆在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商业性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道,也使得图书馆重新回到大学校园的中心。信息共享空间具有以下属性:①分布性:每一台计算机都有相同的界面,使用同样的软件和电子资源;②适应性: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③伸缩性:适应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④群体性:提供一个舒适的共同合作空间。正是这些特点使信息共享空间在许多大学图书馆中流行和倍受欢迎。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由此可见,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具备如下的优势:

1.结合了虚拟与现实两维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把图书馆从一个肃静场所变成一个允许喧闹的空间,这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调整,将一个只有图书文献等精神资源的场所,转变成一个既有精神资源,又有饮料、点心等物质资源的空间。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界面可获得多种数字服务,检索馆藏和其他数字资源,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提供服务。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信息共享空间。其中,物理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虚拟空间主要是指数字资源的网络环境使用户通过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利用搜索引擎从各个工作站点获取数字信息服务,服务的内容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书目信息,更多的是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馆员也转变成积极参与读者的学习过程的新秩序缔造者。

2.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

传统图书馆主要是针对用户需求提供服务的,再加上设备、服务人员数量、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用户很难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全部信息资源。在信息共享空间里,用户可以享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而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专业问题而寻找相关的图书馆员或学科专家了。信息共享空间的目标是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

3.实现研究与学习的合作化

在信息共享空间里,可以共同学习和研究,并能得到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信息共享空间顺应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在空间中,可以充分享有研究、讨论和学习的自由。尽管多数学生都自备电脑,但他们更喜欢到一个集中了各种资源的信息共享空间里学习,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分析

1.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

信息共享空间由共用空间和共用资源两大部分构成。共用空间开设了可以满足从个人到团体的一站式学习空间,提供了一个便于用户之间、用户与馆员之间交流的平台。空间布局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适应现在用户学习和研究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①信息服务台:对整个信息共享空间进行管理协调,有的服务台还兼有参考咨询台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②个人学习空间:方便个人独立学习,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③团体协作空间:供研究课题组或学生学习小组集体学习和讨论;④开放学习空间:类似传统的电子阅览室,但空间更为开阔和开放,方便小规模的学生学习和讨论,参考咨询员也可以方便地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⑤饮料与食物的休闲区。

共用资源包括:①信息资源:提供计算机或者网线接口、无线上网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以及因特网资源;同时还配有必要的图书、期刊以及音像资料,以方便读者及时便捷地查询。②设备资源:配备有计算机、复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等方便用户完成信息利用和生产的硬件设备;计算机上都会安装用户学习与研究所必须的软件资源,并保证及时更新。③人力资源:优秀的人员是有效运行的关键,图书馆、部分院系的人才共同构成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这使得工作人员已不是传统的图书馆馆员,而是普遍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2.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内容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中,信息服务台处于中心地位。它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图书馆与学校的基本信息,同时与图书馆的其他服务台和各个区域相协调。当有用户要求比较复杂而信息服务台工作人员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它们将用户需求推荐给其他相应的服务台或者专业的馆员或部门。信息共享空间主要提供下列服务:

①数据提交。工作人员帮助用户识别数据,获取数据,并以用户需要的格式处理数据。提供数据资源和数据的检索与处理,其中技术资源(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在公共区域和馆员服务区域可以使用。②读者指导。针对各种科研软件使用指导,对数据检索方式方法的简单指导,团队合作研究项目过程的指导,以及参与大学课程的设置,还包括图书馆各种网络数据资源的指导课程等,向用户提供关于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指导支持,不同的专业馆员提供针对多层次的图书馆指导。③媒体服务。提供用户需要的各种媒体资源和设备支持,包括打印机、扫描机、刻录机、投影仪和各种影像设备。媒体服务也负责大学课程的应用设备安装、提供在线培训的服务、为远程教育提供技术上支持、视频会议、电视转播等。在原有的传统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扩展了更多的多媒体服务项目,其中包括多媒体放映、图表制作、扫描资源和一般技术指导等。④实时咨询。馆员根据时间表安排在参考咨询台服务,一对一地指导读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期刊、报纸、政府出版物、全文资源、在线书目数据库和其他资源撰写论文、完成作业及科研工作。

三、信息共享空间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推动

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的信息服务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充分满足各种用户需求为目的,及时提供对个人有价值的、专用的信息,体现出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场所,它整合了图书馆中各种软、硬件资源,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人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信息检索,并能进行交流、学习和协作的空间。

1.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创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一种“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模式。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在信息共享空间里,用户可以自由地查询馆内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收发邮件或上网聊天等。用户需要查询传统的文献资源,这里提供了常用的工具书、各类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里还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供用户输出材料使用,所有设备都是联网的,用户可以从任意计算机进行操作。当用户需要进行交流和讨论时,可以在小组讨论室内进行课题研究。当用户有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时,还可以向参考咨询人员、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在线专家寻求帮助。这种将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起的新服务模式,不但能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迎合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2.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

在信息共享空间里,用户可以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也可以和图书馆员交流,享受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或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图书馆员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通过调整服务方式来提升服务的效率。用户还可以在小组讨论区进行交流和讨论。现代大学生对于交流、沟通、讨论非常渴望,他们需要的学习空间是一个小范围的交流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正是顺应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将图书馆营造成了一个集聚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以及丰富信息资源的综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场所,供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

在新的学习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能力有了更高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地推出新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硬件设备、数字资源、服务及管理机制、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等,灵活地进行集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推动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毅.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公共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的意义与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71-73.

[2] 于丽凤.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8,(3):31-34.

[3] 卞清.信息共享空间: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新模式[J].图书与情报,2007,(4):5-9.

[4] 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2-125.

[5]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98-105.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8

 

0引言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做好矿产资源评价、开发及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矿产资源评价中也成为现在矿产资源评价的一种前沿趋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其处理、管理对象是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分析问题。

1 GIS应用于矿产资源预测的作用及优势

对于传统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在矿产数据的时空性、多样性、庞杂性的把握以及数据转化方面问题一直使传统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GIS作为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强有力的工具地质论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2]:

(1)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GIS数据库可完成多远的地学信息综合管理,在矿产资源评价中涉及的有关地质、地物、地化、遥感信息通过数字化后进入系统,可长期保存,保障了矿产资源评价的开展。同时,也可快捷完成信息查询、检索、分析。在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输出高质量的成果图件。

(2)高效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图件上可精确地统计各种地质体空间几何属性,如面积、周长等,有助于定量研究地质问题,完成手工操作不能完成的工作。同时,可在不用进行地质信息数据转化的情况下,就可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减少矿产预测中的人为因素。

(3)灵活的空间分析功能。利用GIS专题图层管理功能可方便完成多学科、多层次、多来源图形叠加,不但大大减少图纸人工绘制繁重劳动,而且研究者可反复进行多次叠加自由组合。

(4)便捷的模型可视化功能。利用DEM、TIN模型完成各种空间测量科学数据的可视化,可方便地将成矿信息数据处理与GIS可视化结合起来。同时,GIS能够保证成矿预测的过程可视化,将成矿预测工作透明化[3]。

2 应用GIS进行矿产资源预测的方法及思路

根据研究工作的程度不同,将进行矿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分为经验型与理论型[3]。经验型是建立在已知矿床基础上的,在数据丰富的矿区可采用数据驱动的经验方法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价。理论型是在没有已知矿床或已知矿床很少的情况下,信息通过遥感和地球物理数据推断而来只能在对遥感等基础数据的分析下,采用简单的分级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方法[4]。对于经验模型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步骤完成矿产资源评价[4,5]:

(1)搜集数据。搜集研究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地质、矿产、构造、地球化学、航磁、重力及遥感资料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地质论文,建立多元信息数据库,为下面的工作做好数据准备。

(2)确定矿床的类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区内的实际环境与已知的矿床类型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确定区域可能的矿床类型。

(3)建立找矿模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数据处理结果,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确定矿床类型的概念模型和描述性模型,建立多元信息找矿模型,列出各信息中的找矿标志。

(4)成矿信息提取。对模型进行定量化与转换后,根据量化后的模型,对专题数据的处理,根据所选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GIS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结果确定找矿有利地区或靶区。

(5)预测资源量或储量。根据确定的特征信息与成矿模型、预测模型计算资源量。同时,将结果编制成果图件。

3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1丰富的、高质量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是矿产资源评价的基础。

对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分析,应当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信息提高矿产资源评价的准确性。如果进行区域性成矿系统评价,数据库中就要包括区域中可能与成矿有关的全部信息 [6]。由于原始数据是由不同单位、不同时间采集获得,因此,造成同一研究区的相关数据有不同的比例尺、精度、投影方式及存储方式。因此,在进行综合分析之前,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地质论文,如投影变换、格式转换,以保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5]。

3.2多源地学信息的管理是有效评价的保证

在GIS中对资源评价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与数据库质量成正比[7]。一般有两种管理空间信息的方法:一是目前大多数GIS软件支持的GIS管理空间信息,用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信息的方法;另一种新方法是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管理空间与属性信息。由于矿产资源评价的地学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设计一种新的有效的数据管理结构十分必要。在建立数据库时,对于数据库中的元数据的整理即保管也十分重要。

3.3 找矿信息的量化与转换

GIS可操作的处理主要是对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点、线、面及相应的属性描述。将找矿信息量化及转化也是矿产资源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经一定的数学处理,可以得出与成矿有关的图形信息[7]。对于地质信息,通过GIS提供的属性检索、空间信息量算及叠加、缓冲等空间分析功能,可完成从地质信息提取成矿信息的过程。

3.5 对矿产资源评价的空间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空间信息的分析方法是评价水平的关键。矿产资源预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家对测区的认识即预测模型。空间分析方法通常分为经验型和理论型两类。两种方法的主要目的都是采用定量化表示专题属性最后综合生成预测。布尔逻辑、代数方法、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法是几种常用的方法[6,7]。

4结语

在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把握好能源开采的先决优势就是把握了经济发展的关键。GIS对采矿空间信息的高效处理、采矿工程设计及采矿过程优化等方面都是一种理想的工具。其独特的空间分析能力,将使其在采矿决策和设计中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同时,还应将其推广到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中,使其具有更大地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亚民,赵捧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M].西安: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密,陈国旭,董高梅.基于GIS矿产资源评价方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096-1099.

[3]石德强,姚燕,张永忠.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50-52.

[4]陈小云,胡光道.GIS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现状和研究思路[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56-59

[5]朱思才,吴家齐,刘和发.GIS技术在区域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0,3 ,26-28.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9

现代工程建设中测绘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特别近几年来,建设中引入了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设计形式,现代工程的高精度和高功能要求促进了测绘工作的模块化、自动化、数字化发展。在效率和精度方面传统测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的要求,特别是大型高精度地标建筑和野外施工对于测绘放线工作的要求更高,新兴测绘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3S技术的重要组成本分之一是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地理数据、计算机系统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利用对地理空间数据的表达、检索、管理、存储、采集实现对海量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城市测绘工作中已经广泛的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它已经成为现代测绘的重要标志。

一、测绘的概念

作为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性学科,测绘的基础包括地质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则是测绘技术的核心。本文分析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则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通过测绘地面的界线和特征点能够获取地面的地理位置信息,为测绘工程提供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测绘学也叫做测量学,重力场、地面点的地球形状和集合位置怎样推算和测定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时要结合对地球表面形状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情况的测量结果,并综合考虑自然信息和社会的地理分布状况。制图和测量是测绘的主要内容,军事、地理检测、道路规划、城市建设等领域都广泛的应用了测绘技术。此外,测绘学近年来的发展愈发深入,相关分支学科逐步形成,工程测量学就是分支之一,它进一步延伸和强化了测绘学[1]。

二、空间地理信息

空间地理信息是将一个客观的世界转换为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而被使用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传播方式。

(一)空间认识论

作为认知科学界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空间认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即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和人类的空间感知。从现阶段的情况可以看出,人们还没有对认识论形成深刻的认识,仍处于初级的认识阶段,这与它的复杂性不无关系。我们学习要通过描述空间现象的本质、对象的规律、对象的本质来实现,进而对世界形成更好的认知,直观可见的符号和具有一定规律的符号是空间信息赖以传播的基础,通过这些符号,人类大脑的研究、分析、识别就变得更加容易。由此可见,空间信息和认知科学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建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认知科学之间的重要关联性能够被突出显现出来。此外,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设计中也需要认知科学的运用,并对应用和设计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认知功能

了解了该系统的认知功能后,客观世界能够被很好地反应和认识,图形认识和空间认知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空间定位是空间认识的核心内容。人类对相关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图形感知能力是图形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效的提高图形思维的质量和效率是其主要的功能,并最终能够直观的认识区域差异和分布规律。对认知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需要结合两种认知。

(三)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认知模式

以主体为分类标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认知模式被划分为两类,包括设计者的认知模式和使用者的认知模式。使用者的认知模式以使用者的知识为基础,本质在于认知和理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全部信息,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这种认识是选择性的。它的特征包括:首先,能够同时帮助我们实现辨别信息、感受信息、阐述信息、解释信息。其次,使用者的生活阅历会对认知结果产生影响。使用者在认知时的生活阅历、认知客观世界的程度、知识结构等相关因素,都会对使用者的理解、认知效果、认知深度产生直接影响[2]。

设计者的认知模式更加关注认知陈述的信息,具体包括陈述信息的形式、陈述信息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接受信息、进行信息储存,整理接受的无序组织,并将其转化为有序信息,对信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是设计者认知模式的认知过程。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对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进行考虑是设计者认知模式认知的主要目的,此外,要对使用者正确认知其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引导。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

(一)数据采集

矢量形式和栅格形式的连续对象实体在数据存储中的获得,需要在测绘初期抽象和离散自然界监测对象。利用点线面三要素来表示检测对象对应了矢量的存储方式,地面单位网格宽度决定栅格数据集地分辨率,此外其他方式也可存储非空间数据。通过扫描或者数字化人工测量数据获得数字数据是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将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检测出的相应坐标输入到GIS系统中进行处理是现阶段比较先进的方法,同时遥感技术也能够完成这一过程。

(二)数据处理

地理数据包括三个特征,分别是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属性特征。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是属性特征的两个方面,城市道路和建筑是测绘中测量的主要设施。道路交叉口和城市道路的交通量是主观属性的主要体现,道路交叉口形状和城市道路名称是客观属性的主要体现。FAT表和其他相关表是地理特征专题属性得到的信息的存储位置,其他表中的数据形成联系就要需借助对象标志码。

(三)数据管理

点在城市测绘中代表桥梁、交叉口、城市道路站,线则代表通讯线的走向、城市道路中的边线和中线,面则达标学校、医院、商场、企事业单位等城市建筑物。科学组织、集中以上数据,则构成了一个地理数据库。城市测绘要素集由数据库中的道路线、道路交叉口等构成,管线要素集则由电力设备、通讯线路构成[3]。

(四)数据显示

通常而言,地图特征包括相应字段属性数量表达表示、单一的符号、单一值地图等。密度值分级、颜色分级、符号分级是相应字段属性数量表达的主要内容。相应对象分布的密集程度能够通过地图上第一符号的展示显示出来。若城市居民的居住情况用点表示,相应区域居民分布情况就能够直观地在地图上获得。同理,相应区域的道路网密集程度能够涌现进行直观地表达。

结语:

具备强大的输出和信息处理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点,凭借在信息处理和输出上的优势,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本文对空间地理信息和测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索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有效应用。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不断完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10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测绘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目标,逐渐的向着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方向上迈进,所以,我国非常有必要开展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活动,以此将整个社会的力量充分的调动起来,集中有限的资源,使其能够在一些重要的技术上得到全面的突破,从而促进测绘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本文首先论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含义及建设目标,其次指出了信息化测绘的关键技术,旨在为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含义及建设目标

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主要是将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作为根据,它是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经过诸多学科交叉以及融合后逐渐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对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测绘体系中属于核心部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将获取多源化、空间化、实时化的具体数据作为重要支撑,在技术手段上以处理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及信息融合为主,在信息存储与管理形式上,主要以多个层次及网格化为主,以此产生出了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利用网络设施具有的便捷、快速等优势,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给社会各个部门及各个领域。

实际上,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具有的特征就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体现出了实时化、信息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及应用社会化的优势,主要目的是能够确保所有人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获取到自己实际需要的地理信息服务。总体来说,目前将有以下几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首先是构建地心、三维以及陆海天为一体的动态式的大地测量框架;目标在于构建和我国坐标框架以及水准高程框架相一致、陆海统一的似大地水准面无缝高程框架,有效的将多模导航定位综合技术进行了处理,使得空间无缝的测图控制速度进一步提高,其次,将新一代的多源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所具有的重要技术作为主要目标,以确保对地观测数据实现一体化、效能高等诸多的技术难点,从而产生出一套系统的,能够用在同时处理诸多大规模商用系统与集群式、网络分布式处理环境下的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技术,最终使得信息化测绘数据处理技术系统得以形成。另外,应充分研究基础数据模型理论与网络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方面的重要技术,争取开发出一套新型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大量的多维时空信息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效能高的传输、存储以及管理等目标。

2.信息化测绘的关键技术

2.1综合导航定位技术

这一技术具体涵盖了地下智能探测与定位技术、单点快速高精准度定位技术、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及室内定位技术等。其中,单点快速定位技术与水下定位技术的发展良好,在各种深度管线探测的新一代变频式调相地质雷达中能够适用,并且还在积极的研发有着自动智能导航功能的管道机器人;对于室内定位技术,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导航定位技术技术能够将现阶段导航定位效率与方式进一步的改善,从而让人类不受地点的限制及时的获取到准确的导航及定位信息,这对于地理信息产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智能化地球观测卫星技术

这一技术对于智能对地观测系统重要技术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涵盖了小卫星技术、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自动处理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卫星编队与组网技术等,现阶段,智能对地观测系统已经从以往的理论技术上逐渐的迈向实际中,卫星编队及组网技术已经从之前的设想发展阶段正式的进入了试验探索环节,同时,小卫星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一技术的实现不仅能够集中处理各个卫星上所采集的数据,以得到内容丰富的遥感数据为诸多应用实际需要提供服务,同时还能够增强遥感数据获取的最新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使得数据时间分辨率有所提高,从而及时的获取到全天候及无地面控制的地理信息数据。

2.3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所谓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质上指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涌现的一种新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广义空间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其当做对当前形成的诸多空间数据库进行操作的基本工具。要想构建网格地理信息系统,就必须拥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网格环境下的效能高的存取访问技术、空间智能体技术、网格环境下的信息共享和技术等。现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网格地理系统的研究方面仍然在积极探索的阶段。这一技术能够使得地理信息实现随用随取、按照需求服务的目标,将测绘生产组织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测绘行业不再将地图生产作为主要,而是将地理信息服务作为了当前的重要战略。

2.4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动态更新地理信息数据以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新的技术,具体涵盖了多源数据精确配准技术、针对多源信息的地形与地物要素变化发现及测定技术、增量更新和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是:构建主数据库增量数据模型、制定各个尺度地图数据库级联更新自动集成方法,更新后对信息加强管理及广泛应用等。这一技术很好的将现阶段地理信息现势性弱、更新速度慢等情况有效的完善。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我国已经正式的进入到了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之中,这一技术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测绘行业发展及地理信息共享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话题。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责任大的工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构建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与信息化测绘体系,以不断的增强测绘保障能力及服务水平,促进测绘业持续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景文;面向对象空间实体矢量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周星;周德军;乔朝飞;;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重点探讨[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例11

展读张妍博士的新著《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颇有耳目一新之感,深感这是地缘政治理论研究领域一部新的力作。作者在综合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技作为打开地缘政治发展历程内在奥秘的钥匙,系统考察数千年来科技进步与地缘政治的互动规律,提炼出对信息时代地缘政治的规律性认识,为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提出“科技权”,是该书的一大创新。该书从把握国际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地缘政治形态以及先后出现的陆权、海权、空权、太空权等理论,指出:人类的科技水平开辟了怎样的空间,就会引领地缘政治实践发展到那里,科技进步对地缘政治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关键,贯穿地缘政治发展史的核心线索是科技力量。其后,该书总结信息时代地缘政治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认为信息革命创造了地缘政治“第五维空间”――信息空间,信息时代地缘政治的战略制高点在于“信息权”,追求“信息权”引领下的“五权合一”成为大战略方向。由此,作者提出“科技权”是推动地缘政治演进的终极力量,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地缘政治权力构成、力量对比、空间关系和国家战略。虽然此前也有一些学者作出过科技发展导致地缘政治变革等判断,但鲜有像该书这样历史跨度如此之大、理论架构的系统性如此之强的。

该书提出的地缘政治权力新公式是又一亮点。作者以陆、海、空、太空和信息“五维空间”描述信息时代的地理空间状态,提出长期以来地缘政治权力一直遵循如下公式――掌握最前沿科技+控制关键地区或区域=地缘政治主导权。在信息时代,由于“科技权”的最高形式表现为“信息权”,以“信息权”为先导的“科技权”将越来越直接作用于地缘政治发展,地缘政治权力公式应代换为――领先信息革命和高科技创新+控制信息及海陆空太空五维空间=世界地缘政治主导权。熟悉地缘政治的人都知道英国战略地理学家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和美国地缘战略学家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说”等理论。相对于前人以某个地理区域定乾坤的研究方法,该书所提的新公式无疑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宽宏,研究方法也更综合多样。

该书对地缘政治实践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创新时代。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世界变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地缘政治的内涵与外延空前拓展,对世界各国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作者倡导树立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全球性战略思维,前瞻性地提出中国提高“科技权”的全方位地缘战略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和平发展大业在信息时代顺利进行。总体看,该书对于信息时代地缘政治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国内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为新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制定适应时代需要的地缘战略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该书兼具学术创新和政策意义,凝结了作者磨砺多年的思考成果,值得学界和政策研究界重视。我国正面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的时代机遇,政界与学界交流互鉴、形成合力尤为重要。该书作者张妍博士任职于政府部门,而能坚持学术理论探索、为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贡献心力,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政策相结合的意义,是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