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暗示教学法论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1:10

暗示教学法论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1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2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12-02

暗示教学理论提倡用轻松教学的观念,将认知与情感、分析与综合、有意识与潜意识有效结合起来,利用暗示作为师生交流的因素,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心理倾向,产生强烈的认知动机,提高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无痕教育则注重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不仅预示着教学方法的圆融与通达,更代表着数学教育的追求与真谛。暗示教学理论与无痕教育在很多方面相互吻合、相互印证,为研究数学无痕教育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暗示教学理论简述

暗示性教学理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加利亚著名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创立的,因此也称为“洛扎诺夫教学法”[1]。该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暗示的方法,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者的心理潜能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洛扎诺夫表示暗示教学应该以教师为暗示源,通过消除和避免可能抑制学习的因素,并在多数无意识的情况下交流,综合各种促进学习的因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无意识情况下强化对学生的影响。暗示教学理论是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暗示教学理论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与无意识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2]。

二、暗示教学理论与无痕教育的联系

说到无痕教育总能联想到老子,老子主张“是以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处的“不言”不是指什么话都不说,而是反对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用于现代教育即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活泼地发展,避免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消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于引导地位,精讲精练,少讲多思,在重难点处进行讲解和解释。无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藏起来,通过间接、暗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传授知识。师生之间应建立的交往关系是:教师对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所说的话,能激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和力量,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将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推行无痕教育,可以通过借鉴暗示教学理论,通过对学生进行暗示,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无痕教育和暗示教学理论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需要通^营造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来隐藏教学意图和目的,淡化教育痕迹,消除学生学习障碍并激发学生潜能,从侧面、无意识层面影响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3]。

三、暗示教学理论的具体方法

(一)运用语言暗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实现暗示教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利用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引导性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同时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交流中渗透教学内容,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将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带到课堂,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更可有效地引入下一个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情景暗示。好的学风和校风可以体现一个学校教育环境的优良情况,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来说影响非常重大。众所周知,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同时也是暗示教学理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暗示教学创造条件。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景,从多个角度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在影像、图文资料中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多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教学方法,将实际生活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学到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暗示教学理论对无痕教育的影响

暗示教学理论重点包括语言暗示和情境暗示,而在数学教育中实施无痕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无意识中开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暗示教学理论对无痕教育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在情境中无意识地开始。无痕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开始学习。暗示教学理论认为:暗示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交流因素,若能达到人与环境“共振”,则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5]。我们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很多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无意识的对暗示的环境做出的反应。在教学中的环境暗示,主要指教师营造某种情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在无意识中投入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能有效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各种生动的情景,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抽象问题与现实问题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激活生活经验,并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求索欲望,从而在无意识中开始认知的新旅程。

(二)在活动暗示中不露痕迹地理解。活动暗示主要指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将教学意图渗透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暗示,并无意识地接受暗示,达到预期效果。多数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进行活动时,往往表现出最自然的状态,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暗示,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漏痕迹的学到知识。

(三)在语言暗示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语言是人类交流最基本的方式,语言的暗示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我思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巧妙的语言暗示可使情景暗示更生动具体,同时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语言暗示,能使教学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能使学生在语言暗示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巧妙的语言不仅蕴含启发性意义,更蕴含了教师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在无意识中掌握知识。

五、结语

无痕教育旨在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知识,并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暗示教学理论倡导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达到有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两者有很多相通相融之处,将两者有效结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晓莉.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无痕教育的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82-86.

[2]杨艳.注意假设理论对语用教学解释力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1):46-54.

[3]郄旭婷.浅谈如何通过腹部呼吸和冥想达到暗示教学法的目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37-38.

[4]刘明鹤,郭彩艳.暗示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实证对照研究[J].中国市场,2013(01):70-73.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4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5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6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交流信息。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如何才能把英语的教学重点从作为一门知识来传授转到使学生把它作为一门技能来掌握?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达到其教学目的? 暗示教学法的理论根据、心理分析和实践原则给我们构造英语的教学模式留下诸多的思考。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学家洛扎诺夫根据心理治疗的一些原则提出的一种教学法。其给暗示教学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合起来。” 这一定义明确的表明:暗示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使学生智力达到自我发展。暗示教学法充分运用了心理学(尤其是无意识心理学)、生理学的理论和成果,以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手段精心设计、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的暗示环境。暗示教学法利用传统教学中人们所忽略的心理潜能,以愉快而不紧张、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发展、暗示源相互作用为教学原则,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交际上,而不是语言学习上,用轻松随意的气氛为学生增加说话的勇气和渴望。

暗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仍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可挖掘,需要重新研究问题还很多,包括我们对外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太低,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过窄,我们的教学效率是否太低,我们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否有点片面,等等。例如,许多国家大学生可以选修2-3门外语,而且学得不错,而我国很多大学生学习一门外语也感到吃力,我们不得不全面反思我国的整个教育制度、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暗示教学法中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结合大学英语在我国的教学实际,即一个单元的精读内容分两次课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暗示教学法,一般可分为材料提供和知识运用两个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提供新的语言材料。新材料大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事件,将之编成对话并在旁边附上译文。教师和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一起讨论对话中出现的语法、词汇以及教师认为重要的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讨论时尽量用外语,但也可以适当使用母语。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兴趣,同时要避免让他们产生任何心理压力。此时,教师的态度和威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需要让学生无意中记住材料,这是暗示教学法独创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选择根据课文情节创作画面,要求学生一边看这画面,一边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静听配乐课文录音,虽然教师既没讲解,也未逐段分析,但学生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记忆许多语言材料。该环节也可以以播放音乐开始,一切活动都停止,静默一至两分钟,教师和学生进入一种音乐气氛。然后教师开始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则全身放松地坐在座椅上,随着录音朗诵的节拍看着讲义。朗诵到第三遍的时候,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朗读。此阶段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共同活动,使学生忘记是在课堂上,而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使学生处于“ 无心插柳” 的状态,最终达到“柳成荫” 的效果

第二阶段,实际运用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才能变成口头和笔头的交际能力。这个阶段主要采取多样化的交际性练习。交际性练习分两种,一种是微观的,重点为语法、词汇、具体情境下的会话;另一种是宏观的,通过角色扮演,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如让学生扮演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点、扮演记者进行采访等。交际性训练除了对话、角色扮演外,还可以采取问答、游戏、唱歌、猜谜、朗诵等形式,或者广泛开展小组交际活动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暗示法的设计情景是要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去说话,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谐地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造成一种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充分发展学生的潜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情景罗列对话的方法并不可取,这是因为在语言交际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对话模式,使用的话语语调也要根据交际情景的具体要求而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暗示法依材料设立情景,根据情景的暗示激发其感知和记忆力,从而使学生最高效能地掌握所学内容。

诚然,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一种完美无缺能保证教学成功的教学法。但是,介绍、吸收、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必将对我国的外语教学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只有把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出一条适应社会发展、适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才会有新的出路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国辰.俄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5.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7

一、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

“暗示教学理论”也称“洛扎诺夫教学法”,是保加利亚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乔治・洛扎诺夫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立的。暗示教学法是指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

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法以教师为暗示源,通过消除和避免所有可能抑制学习(即去暗示)的因素(即抗暗示的因素),并且在有意识但又大多数是在无意识交流的情况下(即暗示)来综合各种促进学习的因素(即暗示的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高水平学习的能力,这种方法的实施,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在一种无意识的通常情况下要强化对学生的相互影响。

暗示教学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而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经常不息的不知不觉的交流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

二、由暗示教学理论到数学无痕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数学无痕概念的内涵来理解,正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为了更好地推行数学无痕教育,借鉴“暗示教学理论”,通过暗示、迂回的方法来消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与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无论是数学无痕教育,还是暗示教学理论,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正是教师能够通过营造友好的学习气氛,隐藏教学意图,淡化教育痕迹,通过运用所设计的消除学习障碍和激活新的学习潜能和储备的技术来有意识甚至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影响学生,才能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暗示教学理论对实施数学无痕教育策略的启示

数学无痕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暗示教学理论对无痕教育的实施可以有哪些启示呢?我们不妨探讨之。

1.由环境暗示到不知不觉中开始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基本境界。暗示教学理论认为: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倘若能达到“人――环境”之间的“共振”,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洛扎诺夫说:“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投人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很多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巧妙地创设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生活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对新知的求索欲望,从而顺理成章地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认知的旅程。

2.由活动暗示到不露痕迹中理解

活动暗示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将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使学生受到暗示,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活动时,往往处于最自然的心理状态,而这时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往往能够充分地显露出来。此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暗示,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促成兴趣、态度、能力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感知觉、观察力和记忆均处于初步发展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很不稳定,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活动暗示,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让儿童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不露痕迹地获得理解。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8

暗示能发掘人的心理潜力,因为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潜力非常大,再加上人心理具有的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可以不同程度地受到暗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排球专选队选取的20名具有一定基本功,且身体素质较好的队员。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和网上查询法

通过对相关的学报、期刊资料进行收集归类,并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下载、查阅、分析。

(2)逻辑分析法

对查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影响高校排球普修教学比赛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的逻辑论证与理论分析。

(3)观察法

笔者结合自身的训练经历,对20名队员6个月以来每天的训练都进行详细认真观察,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感受以及训练状况。

二、结果与分析

1 传球进行中的心理暗示

除了暗示所有队员全身协调用力,两手自然张到最大,靠手指弹力将球传出,还要暗示研究对象注意听手击球的声音,声音过大说明动作不协调,声音越小动作越到位。

2 助跑起跳加挥臂练习时的心理暗示

让所有队员都牢记动作要领,分两组进行20次完整练习;将研究对象带到一定的高度,作为他们的挥臂目标,每个队员目标高度不一样,利用语言对他们进行暗示,刺激其尽最大努力往最高点挥臂,诱导他们全力以赴。

3 发球练习时的心理暗示

要求所有队员牢记发球要领,每人发球15个。发球同时默想教练员精心编写的各阶段相应的暗示语音来调节运动技能的发挥。

三、结论与建议

教学训练实践表明,暗示法可以提高排球动作技能的训练效率以及临场发挥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使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变得越来越稳定。

1 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动机是心理暗示运用的关键,学习兴趣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要让在校大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有意注意,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排球学习。

2 适时调整在校大学生的情绪

教师在合理运用心理暗示时,应以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观念从根本上有所改善,积极投入排球这项运动中来。并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排球技术的练习。

3 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知道,教师的暗示在大学生看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因此,应该定期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修养,掌握多种排球教学方法和技巧,形成高超的排球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并能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俊铭,体育教学中的暗示及其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7).

[2]王亚丽,胡建林,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1(03).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9

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却忽略了练习的活泼性、启发性,尤其缺少了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形成教学单调枯燥缺少活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暗示理论分析

1.暗示的概念

暗示(suggestion)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

2.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奥地利舒尔茨教授临床观察发现,词语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这是因为词可以指代一切客观刺激,成为他们的信号。舒尔茨把这种词语作用称为“暗示”。暗示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发出。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应用

1.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教师做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只有学生认为敬佩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听话者才会去特别留意,并细想其中的某种所隐含表达的意思,达到一种暗示的作用。

2.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

(1)行为暗示。体育课上我们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小动作等。对此,如果教师总是大动肝火,严肃训斥,则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时,教师应暂停讲话、提高讲课声调,或者注视、手势示意、走近违反纪律的同学,用手轻拍肩膀,或借巡视辅导之便给予含蓄的提醒等等,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的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

(2)假设暗示。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正确运用假设暗示,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一百一十米跨栏教学中,学生连续多次练习助跑、起跳和跨栏后,往往会对后面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助跑或起跳尤其是跨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增加一定的练习难度或假定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激发练习兴趣。

(3)示范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优美的动作,让大家打开眼界,则无疑会激起同学体育学习的巨大兴趣。比如篮球教学中,体育老师如果能表演几个漂亮的扣篮,必然会让同学们大家赞赏,而在这种兴趣的鞭策下,学习的效果必然与兴趣低下的学习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3.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特点

(1)开发性。心理暗示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活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信息的潜能得以发挥。

(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独立性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思想教育可接受性强,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不妥当的语言直接刺激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使思想教育寓于快乐之中。

(4)多意义性。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运用暗示的时机分析

暗示发生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取得特别的效果,包括:1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内容和要求不明确时;2教材难度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3学生产生疲劳,情绪低落时;4教材内容枯燥,学生无趣时;5技术动作完不成时。

三、体育教学中暗示的注意事项

1.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暗示情境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关键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暗示的语言。暗示的教学运用。在暗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才使教学进展快、收益大。

2.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进行不同的暗示

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可以应用一种暗示的模式的,学生在性别、兴趣、能力、体制以及气质方面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暗示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发展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对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通过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姿态参加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联系;而对基本技术掌握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地让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和赞赏等。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时期,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实施至关重要。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学中要全方位思考与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运用暗示法教学,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45-01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客观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施放某种信息,而个体在接受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认识,“心理暗示”的本质在于,施加“心理暗示”的一方希望产生“期待效应”。

低年级的儿童平均年龄在六到八岁,这一年龄段决定了一二年级小学生仍带有幼儿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松散和注意力不集中,低年级儿童的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心理暗示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从课堂控制角度避免学生出现恐惧、厌学的心理。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此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序曲。它并非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学科的课程,而是为未来的长大成人提供表达自己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工具。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心理暗示法进行教学很有必要。其主要方式为:

一、体态暗示

体态暗示,是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低年级的儿童离开父母后,觉得老师既亲切,又有些害怕,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青睐。于是老师的一个眼神、手势,都能使学生信心倍增。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于课堂总是多一些怯懦,尤其是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这时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给他极大的鼓舞。

例如在表扬某同学认真学习的同时,用目光扫视做小动作的学生,就会起到一种调控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后竖起大拇指或是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鼓舞;老师饱满的精神、飞扬的神采也会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或回答问题有误的时候,在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引导下正视眼前的困难,积极思维,思考出答案。适时的语言暗示本身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升华,语言暗示的过程就是“移情”的过程。教师在遵循师生间达成的“心理契约”的前提下以语言暗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处在“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积极思维状态,愉悦的心理体验能避免“阻抑效应”的产生,保证了课堂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暗示是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语二册《要下雨了》一文,理解“潮湿”一词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的语言暗示中除了包含鼓励、肯定的感情因素以外,还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方法等启发性的因素。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最佳的动机水平状态下,即使是难度较大的知识,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化难为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类比暗示

类比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类比性语言的暗示中,由彼问题的思考方法联系到此问题的思考方法,从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特点。在贴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类比性的暗示语言并辅之以教学简笔画,让学生注意找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形状与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在类比中找出彼此的联系。这样,教师巧妙地运用类比暗示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受、理解、掌握课文的知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知识的建构就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中、在全身心投入的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

四、情境暗示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暗示刺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色泽鲜艳的图片、可爱的小动物和有趣的情节使学生们在一种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学习,而且效果显著。

五、角色暗示

即教师将自身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之中,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激起学生产生相同的想法,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学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老师暗示的方向不断前进,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将师生角色进行转换。

例如在“左右”教学中,教师曾经一脸迷惑地问学生:“为什么左右会发生变化呢?我不明白,你能告诉我吗?”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转换,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将思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由此得到真正的提高。

心理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上述几种方法。但是,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育者要巧妙应用“心理暗示”技巧,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因此,抓住时机,巧施“心理暗示”,方能“锦上添花”,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暗示教学法论文例11

一、基本原则

①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洛扎诺夫认为,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②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们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之上。③师生互相暗示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暗示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在介绍新材料之前,教师先营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目的是通过教师权威、有感染力、诚实坦率的形象进行积极的暗示,克服去暗示性的障碍,唤醒学生的潜意识。这种去暗示性的障碍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批评的逻辑障碍,如认为学习是不简单的,怎么可能会有轻松而有趣地学习呢?②自觉的情绪障碍,如认为自己很笨,所以无法完成任务。③批评的伦理道德障碍,如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所以自己最好埋头苦学。而学生则做一些身体放松练习,如做体操、闭目想象……,将自己融入其间,进行“梦游”,回顾以前学习的乐趣自生训练,类似于“过电影”。

(二)练习阶段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砸烂较差的》短文描写了雕塑家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国际知名雕塑家的过程。父亲为什么看着儿子做的东西赞许地点了点头,但还是随手投进了刚才的那堆泥巴中?

短文中说“父亲正座在自己的雕塑作品前沉思”,你想父亲这会儿会想些什么?教师复述课文之后,进行一些问答、讨论活动或游戏活动。因此,所使用的教材必须富有交际性的语言,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促进学生进行有创造性的迁移。课后学生没有作业,老师只要求他们在睡觉前和睡醒后各复读一次课文,而且每次不超过一分钟。

(三)实施方法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思而不深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到“激趣导思,鼓励拓思,精问深思,留尾促思”。

《老师的教诲》短文记叙了老师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教诲“我”,使“我”明白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体现了伟大的师爱。写出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我为什么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试着说一说。

作为运用暗示教学的教师,他们必须参加训练课程方可真正掌握暗示教学技术。但其中有些非传统的法则,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借鉴,灵活运用,并且熟练地使用。

三、运用暗示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各种暗示形式使用要适度

暗示教学使用得当,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但也切忌过度,以防适得其反。例如:表情暗示必须做到亲切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更重要地还要考虑是否方便教学内容的实施、符合各种器材使用的顺序,这种才能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切忌为暗示而暗示,使学生听后不知所云,茫然无情。

(二)各种暗示形式应有选择的结合

使用各种暗示形式有其特定的功效,如表情暗示主要用于沟通师生情感、思想、作风之间的交流,而手势暗示更多地是代替语言发出某种指令,让学生迅速领会教师的意图。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的任务,内容的重点、难点及课的进程,有选择地使用暗示,因为有时并不适合采用暗示手法,而是用更为直截了当的方式更能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