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安全保卫论文

安全保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1:12

安全保卫论文

安全保卫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067-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俗话说:观念变,天地宽。“观念的革新是一个自我否定,超越自我的过程。既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又要超越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习惯做法”。高校保卫工作观念滞后。比如片面强调保卫职能,不注重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麻木不仁、维持现状、避重就轻,不作为、乱作为;单纯追求个别业务指标升降等。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保卫干部思想上整体缺乏科学发展的意识,过份地强调客观的等、靠、要,总梦想外部的条件能适应自己的主观要求,。观念的革新就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一、坚持以人为本高校保卫观

高校保卫工作是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的,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靠的是人,所以高校保卫工作的“以人为本”就是我们保护好师生员工的安全,使他们能更加安心的工作。

(一)增强保卫人员的服务师生的意识。保卫工作人员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卫士,不能以管理者自居,要时刻注意倾听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呼声,虚心接受监督,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这样,工作才有群众基础,就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师生隐患意识。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频发,师生中人心惶惶,或人人自危,各自严加防范,人们的警惕性下降了,防范放松,因此保卫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如印发治安通报等加大宣传力度,时时提醒师生,安全隐患随时随地在身边,使他们提高警惕。

(三)加强巡逻防范,确保师生安全。高校保卫人员是师生的“保护伞”。保卫人员经常巡逻在校园各个区域,会是师生本能地产生一种安全感,使其潜意识里将“安全”两字加以强化。同时,犯罪分子看到保卫人员也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

(四)加强检查督促增强师生紧迫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师生们对安全保护和防范的知识、技能并不都很熟悉,也难以做到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地设防,因此,安全保卫工作者要主动地经常地检查教学区、宿舍区、家属区,发现安全隐患或漏洞要及时提醒有关人员,以增强他们对安全工作的紧迫感。

另外,要尊重并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保卫工作面广量大,只有深入发动群众,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走群众路线,才是做好高校保卫工作的根本路线。群防群治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有效途径,要继续保持发扬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做好校园保卫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做好群防群治的方法和途径。师生的保卫观直接关系到保卫工作的成败,保卫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帮助师生确立“保卫为我,我为保卫”的新保卫观,从而使保卫工作最大限度群众化。

二、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全面的安全保卫观

高校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系统,安全问题体现在各个层面。因此高校保卫工作者要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全面的安全保卫观。

(一)师生生命健康的基本安全,包括人身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而消防、交通、食品、心理安全都有可能危及师生的人身安全,要高度重视。如在交通管理方面要做到:第一,给本校车辆发放通行证,并附上安全注意事项, 要求司机开车速度要慢,遇到行人应让行人先过。第二,在校内交通路上立一些有关交通标志,对人起到提示或警示作用。第三,规范停车管理,对乱停乱放、乱鸣喇叭的车辆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通报批评等。第四,对进入校园的车辆,门卫要提醒司机以上几点注意事项,帮助一些司机提高修养。

(二)政治安全问题,包括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国防安全。如网络安全方面。随着网络技术教育的普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互联网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不断吸引着网上冲浪的大学生,对他们的政治倾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必然会给高校保卫工作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转变思路,实现观念创新。信息革命和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全社会从物质到观念等各个层次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高校保卫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这一新的形势,确立开放式的高校保卫工作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二,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新世纪的高校保卫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增强网络意识,进行网络实践,深入研究网络和网络行为。

第三,运用网络技术,促进工作手段创新。首先,保卫部门可利用校园网,结合学校实际,联合各相关部门,在BBS讨论版上建立网上理论学习园地及网上论坛,开展网上讲座和讨论,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应有的网络安全意识。其次,在校园网上建立保卫工作网页,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等教育。内容可以包括: 一、国家宏观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和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有关安全保卫工作的规定。二、学校保卫工作的有关信息。包括保卫人员的组成情况、人员具体分工情况、联系方法和各校区的办公地点。三、消防知识的宣传以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四、典型案例和安全知识宣传。五、其他与安全稳定工作有关的信息。

(三)关系到学校全局安全问题,包括教育安全、财务安全、学术安全、行政安全。如假借学校名义违法招生的问题等等。

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高校保卫工作必须坚持用于是俱进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自我,要从以人为本和全局的角度来关心、关注推进发展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参考文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4-02-22.

安全保卫论文例2

随着我国举办重大政治、经济、体育等活动的增多,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所谓重大活动,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具有特定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及其他重大社会活动实施的专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根据我国目前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方式、特点和效果,监督保障方法分为传统卫生监督保障和系统卫生监督保障,前者主要根据以往监督经验、方法进行食品监管,属于被动型事故监管,其哲学理论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论;后者是在构建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实际工作,其哲学理论是系统辩证论,核心是差异协同律。两种不同的监督保障方法源于不同的哲学理论,指导具体工作的视角与方法不尽相同。

一、基本概念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强调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过于强调重点,忽略非重点的情况。而事物常常由于环境因素和内部矛盾的变化,出现重点与非重点的转化,因此在卫生监管工作中,容易出现时紧时松、跟着重点跑的现象,导致缺乏整体系统优化和前瞻性。

2.差异协同律。差异协同律是系统辩证学的中心律,它指出了系统发展的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发展结构的差异性、协同性、和谐性与自组织性。差异是指系统整体内诸要素、诸层次、诸功能在结构和时空上的差别,差异现象表现出的变化就是信息。系统的差异分为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外在差异是内在差异的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又掩盖了内在质量与结构上的差异。差异包含矛盾,但矛盾不等于差异,两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在卫生监督保障工作中,安全隐患不是由“矛盾”开始,而是由“差异”引起,因此,接待饭店食品生产过程的一切“差异”是监管工作的基础。

二、传统与系统卫生监督保障具体方法之比较

“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从矛盾理论到系统辩证论,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方法,也推动卫生监督保障工作的方法和认识的发展。

1.卫生监管方法。传统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是问题出发型,其工作方法是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食品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问题(系统辩证论中称为差异) ,发展不到一定程度,不能作为主要矛盾,往往不能提前采取措施,预防为主成为空谈。系统论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是发现问题型,即从系统内部出发,研究食品制售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检查可能发生食物中毒的环节,把生产中出现的差异作为信息,进行安全信息管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2.卫生安全生产。传统卫生监督保障中,由于强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卫生安全依附于生产而存在,而安全基础工作的作用受到忽视,但在实践中,安全问题不一定都可以表现为矛盾,更多的是差异,当差异不涨落、不融合、不放大时,危险因素就不会发展为矛盾, 安全问题就容易被忽略。而在卫生安全生产与经济出现冲突时,由于管理者缺乏系统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系统论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强调食品卫生安全生产工作以系统辩证论作为指导思想,重视研究生产中的各种差异,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认识来分析解决食品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卫生安全问题。

3.卫生知识培训与安全意识。一般来讲,从业者食品卫生安全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矛盾, 可以通过卫生知识培训缩小、转化,形成与企业一致的积极力量。系统论食品卫生监督保障认为,从业者的卫生安全知识与意识是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差异,是依靠单一的重罚性强制管理所无法解决的,因此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从业者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对正确操作与违章作业的差异的认识,自觉意识到这些差异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性,避免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的食品卫生技能和正确的卫生安全意识的差异在某种条件下,与食物中毒因素协同放大,造成食物中毒事件。而传统卫生监督保障方法未能区分从业人员卫生意识的差异,卫生培训效果缺乏针对性,因人的因素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概率增加。所以,通过食品卫生专业培训,改变系统中“人”这一要素的结构、层次,缩小与食品制售安全性要求的差异,以达到系统最优化。

4.预防食物中毒。从对立统一规律角度看,食物中毒是矛盾发展和运动的特殊阶段,因此接待饭店处理和解决食品卫生问题往往采取以斗争性为主的解决方法,机械的按照规章制度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类似的食物中毒仍重复发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食品制售过程出现各种差异是常见的,大部分差异不会轻易导致食物中毒,预防食物中毒要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等全方位入手,对企业整体规划、优化生产过程、规范操作、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管理等诸多的间接原因进行全面改进,控制有关差异变化,使有关差异与食品安全要求的差距缩小或协同发展,从而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2006年2月13日

[2]陈先达 杨 耕:马克斯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页

安全保卫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19-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等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热点聚集的重要源头,舆论热点的多发、突发、频发也已成为常态。高校保卫部门作为与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高度相关的一个部门,倍受师生关注,很容易成为舆情的聚焦点、热源地。作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群体,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普及率非常高,通过微博反映校园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各类舆情应对能力,运用微博等新媒体来推进工作方式创新,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是高校保卫部门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微博的基本情况

(一)微博的概念及发展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 blogging)的简称,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140 个字符的简短形式附以视频和图片进行表达,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是信息时代的新事物。2006 年 7 月,埃文·威廉姆斯创建了 Twitter。2006 年 10 月,正式对外推出,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席卷整个美国。随着 Twitter 的风靡,国内的微博也悄然兴起。截至2012年2月28日,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量就已达到3亿[1]。在“7·23”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等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0 年 2 月 24 日开始,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截至2011年1月底,全国公安微博已达到了800多家[2],公安微博在应对网络舆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自觉接受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这场汹涌而来的微博浪潮中,高校保卫部门也应通过对微博基本情况的研究,效仿公安微博的形式,探求校园保卫微博开通的意义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校园安全。

(二)微博的特点

1.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微博有着较低的门槛,只要会上网,就能开通微博、使用微博,形成了网民人人有微博的情况,这是微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微博的转发功能使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一对一,而是裂变式的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空前的扩大;微博的评论功能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使得网民对热点事件的聚集成为可能。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大量聚集关注、评论、转发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2.话语权的平等性。在微博上,人人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评论。微博的内容,既不是由某个权威人士、社会精英、意见领袖或某个机构如政府事先确定其基调,也不是依据不同观点持有者金钱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来主宰,而是在平等话语权行使的论辩和争论中,通过对公共话题的正当性审视和文化价值观的评判,所达成的对相关问题的共识性见解[3]。这就使用户在微博中具有真正的言论自由,也确保了用户信息的道路畅通无阻。换句话说,任何人在微博上的话语权都是平等的。

3.沟通的有效性。微博的发展使普通民众不再是简单的受众,也使传统的权威,如政府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者。微博话语权平等的特点导致双方都有就某件事进行表达观点的权利。这就使传统的单向沟通变成了双向沟通,提高了沟通的有效性。而其舆论影响力强的特点也使传统的权威必须倾听、回答普通民众的诉求和呼声,也提高了双方沟通的有效性。

4.较强的时效性。微博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信息,这就使其与博客、论坛等其他形式的网络舆论相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种较强的时效性,能让受众第一时间感受到现场氛围,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的呈现,使得微博在舆论影响上更具有说服力。

二、高校保卫部门开通微博的可行性

(一)微博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

高校学生始终都是使用新的网络沟通方式的先行者,从QQ到人人网再到微博。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登陆和使用的便捷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性。据笔者做的调查,某班学生48人,其中拥有微博的有45人,其中经常使用或关注微博的有36人。微博在高校学生中的高普及率,也为学校提供了和学生沟通的一种新的方式,为高校保卫部门开通微博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高校治安形势在校园里的受关注度较高

由于中国仍处在转型期,目前社会矛盾处于高发期,治安形势严峻,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高校的治安形势上。高校本身的治安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大学的开放性、外来人员逐渐增多,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较为薄弱,针对高校学生的诈骗、偷窃案件居高不下,由于高校治安状况和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等切身利益高度相关,学生对学校的治安状况极为关注。这也促使高校保卫部门必须想方设法加强安全防范,降低校园发案率,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传统安全防范存在被动性

传统的安全防范主要包括人防、物防和技防,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手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校园的平安稳定。但这些防范手段不仅要花费巨额的费用,而且仅仅是从外部来确保学生的安全,从根本上说这些手段都属于被动防范,并不能使学生获得安全防范知识和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拥有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变被动防范为主动防范,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案事件发案率。

目前高校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途径,有讲座、安全课程、宣传栏等,但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安全防范课程没有严格的训练和考核要求,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或听讲;二是学生认为校园里是净土,人员素质较高,不会有坏人;三是思想重视不够,认为这些侵害现象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四是认为校园里有安保人员,安全防范是他们的事,与己无关;五是传统的安全宣传方式具有局限性,不能做到经常性的安全提醒。

三、保卫微博在校园安全中的作用

(一)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促进保卫部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与学生的关系

微博出现之前,对于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大多会通过自下而上逐级反映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这种方式耗时较长,甚至有时候学生反映的问题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不强。在微博时代,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及时把校园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反映给学校,如果校方不加以重视和妥善解决,就会引起大量的围观,给学校管理带来舆论的压力。这就迫使学校各部门必须做好服务工作,尤其是保卫部门必须关注学生的利益,要主动通过微博及时收集校园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要主动回应学生反映集中的安全问题,并组织力量加以解决。保卫部门由以前的等学生报案到主动找问题、解决问题,无形中是对本部门工作的促进和监督,也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更好地理解对方,改善双方的关系。

(二)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保卫部门全面掌握校园安全情况

有三种情况就会导致学校保卫部门不能全面掌握甚至是误判校园安全状况。一是在微博出现之前,学生在校园里遭受人身财产伤害或损失,去保卫部门报案后,由于保卫部门很少会主动和事主联系通报案情的进展情况,学生会认为保卫部门不作为或即使报了案也不管用,导致以后学生发生案事件也不会去保卫部门报案;二是有时学生会绕过学校保卫部门通过公安机关110直接报案;三是有时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面对面地指出校园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而微博出现后,由于其时效性、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沟通的有效性等特点,学生会把保卫部门出现的问题放在微博上,反映给保卫部门,大到发生刑事案件,小到丢了饭卡,都会放在微博上广播一下,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这对保卫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学校的安全情况,做出相应的部署,及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避免了由小问题发展成较大问题的可能性。

(三)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首先,微博更能吸引学生对校园安全的关注。空洞的安全教程说教,学生既不愿意听,也没什么实际效果,而真实的案例既可以吸引学生去关注校园安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利用“微博直击警情”的形式,对校园内发生的案事件进行直播,或者对近段时间校园内发生的真实案事件进行公开,并加以分析和提醒,这样会给学生以真实的教育,学生自然会对校园安全加以更多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其次,微博的宣传形式多样,安全提醒效果更好。由于安全问题在校园中的高关注度,如果保卫部门开通微博也会得到学生比较大的关注。保卫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小贴士”的方式经常进行各种安全防范知识的传授,包括防盗、防诈骗、防人身伤害、火灾逃生技能等。只要学生关注了保卫微博,那么保卫微博上经常发的安全提醒就可以直达学生本人。由于传统的安全提醒不可能做到每天都宣传到学生本人,因此微博的宣传效果要比传统的方式要更好。

(四)微博有助于保卫部门创新工作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微博直播室”的形式,对保卫部门近期开展的工作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加了解保卫部门的工作。利用“微博大走访”形式让各科室以微博的形式接受学生网民的业务咨询、工作监督,提供人性化服务。可以利用微博的评论、回复、私信功能,对校园热点案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互动沟通,改善双方关系。保卫微博给保卫工作带来的便利在于以前比较难办的一些事情,现在借助保卫微博可以更容易地完成,比如遗失物品的归还、征集破案线索等 [4]。这些工作项目都可以充分发挥保卫微博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

(五)保卫微博可以积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高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引起学生甚至社会的极大关注。开设保卫微博,高校可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平台对事件进行及时,学校微博的消息在学生中有着较高权威性、可信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加上学校保卫微博往往有着大量的粉丝群,信息一经,便会迅速传播,加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转发,可以迅速稳定学生情绪,及时引导学生舆论走向,避免媒体猜测及“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该平台,微博更能降低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成本,透过微博表达高校在事件处理中的积极态度,争取善后处理中的有利地位。

四、高校保卫微博的管理

(一)有效管理

1.明确微博定位。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微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高校保卫微博的定位应该把准用户群体特点、设计符合受众特征的“板块”,从而更好地贴近受众,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具体而言,高校保卫微博应形成以警情、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提醒、便民服务、学子交流等为主体的微博设计,满足受众对高校保卫微博的需求。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微博的维护和管理需要科学的组织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员。高校保卫微博代表高校形象,因而发表的信息必须要相对规范、严谨。这就需要专业人员与专门机构的支持,明确岗位及管理人员职责,把好信息及回应关口,注重微博沟通技巧,密切关注舆情动态,避免出现过激言论,及时澄清虚假信息。

3.建立完整微博网络。将高校微博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号召师生、学生班级及组织、各单位开通微博,互相建立关注,形成校内微博的内容提供链和观点舆论场,借此推动校内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

(二)加强经营

1.即时信息。微博最显著的一个优势就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扩散,这就要求保卫微博必须恪守这一准则,及时更新与与之相关的信息。对于高校保卫部门而言,就是要做到及时校园警情,提醒师生注意安全,回应学子呼声,做到与学生的关注点契合,抓住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眼球”,展现高校保卫部门形象。

2.加强与粉丝的互动。保卫微博要采取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警情、知识、问候等信息,或发起投票、活动、讨论、倡议等话题,或通过邀请关注、有奖转发、幸运粉丝等活动,开展与粉丝的多种互动,增强微博的关注度。

3.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言。跟准流行时尚运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增添微博的亲和力和交流性,作用不能小觑。最近兴起的“淘宝体”、“元芳体”等一系列的流行昵语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出网络语言的生命力。高校保卫微博受众为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用语无需严谨规范,偶尔可以使用“粉丝”喜欢的网络流行语,这样不仅能体现出保卫部门的亲民形象,而且更能引起“粉丝”的共鸣,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4.引导“突发事件”舆论。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较多这一特点,当出现负面事件时,要善用微博及时事实表明态度,对后续处理进行公布,控制事态继续恶化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从而得到广大网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表信息的立场和用语,避免招来公众对学校的误解。

5.注重营销推广传播。适时组织“为校园安全提建议”、“随手拍校园安全隐患”等官方微博活动,结合学校重大事件通过引入微博直播、微博大屏幕扩展影响,建立与其他高校官方微博及名人微博的互动,获取社会大众对学校保卫工作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EB/OL].新华网,http:///tech/2012-02/29/c_122769084.

htm,2012-02-29.

[2] 全国公安机关年开微博 800 个质问做秀还是做事[EB/OL].搜狐新闻网,http:///20110216/n279370704.shtml,2011-

安全保卫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18-03

高校历来是社会安全稳定的敏感点,安全保卫是保证高校安全稳定的一项基本工作。当前的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人身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现代社会安全哲学的核心观念也告诉我们“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以预防的”[1],因此,在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中,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

一、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的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形势下的国内外不安定因素、教育体制改革、生源多元化、互联网普及等因素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办学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正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办学模式已由过去的封闭式办学转变为开放式办学,校内人员结构已由过去的单一成份转变为多种成份,治安环境由过去的单纯化转变为复杂化,办学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等。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碰头叠加,对敌斗争形式尖锐复杂,各种社会风险因素迅速增加,高校领域安全维稳形势日趋严峻,加之境内外敌对势力组织对高校进行渗透和反动宣传等问题引发的高校越来越突出,高校安全保卫机构肩负着确保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的稳定与安全的历史重任。

二、当前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地位[2]。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治安问题,往往是保卫人员率先赶到第一现场调查、处理,但由于高校保卫部门没有执法权,造成工作的被动,对一些案件的处置,只能是欲管不行,欲罢不能,处境十分尴尬。

2、机构建设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文化氛围不浓。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保卫组织机构,但由于办学模式和学校历史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各高校设置的保卫机构也存在差异。在设立保卫处的高校中,保卫处内设科室不完善,而且比较混乱,同时各科室职能作用的发挥也不尽一致,大部分高校现行的保卫机构设置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确立的,后来作调整的较少,处于改革滞后状态。

制度建设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建设,依据法律、法规相继制定了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规范高校校园安全秩序及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高校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规章制度覆盖不全面,没有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网络,有关制度的规定要求不具体,空话、套话多,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制定后固步自封,长时间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状态,规章制度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无法适应形势变化的新要求。

预防型的安全文化是人类现代安全行为文化最重要、最理性的安全活动方式[1],学生的安全文化问题涉及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单就学校环节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校没有对在校生进行全面的、规范的、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而且目前还没有一份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材,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执行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进入教学计划的要求;二是学校的整个教学活动和各项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全面的、系统的考虑安排与学生安全有关的事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比较多。因此,不但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且不少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安全观念和安全知识也相当贫乏。

3、保卫力量有待加强。“人防”是校园最基本、最重要的预防安全事故的方法,海因里希(H.W.Heinrich)认为几乎所有的工业伤害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3]。保卫力量作为高校“大人防体系”[4]的重要力量,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并没有按照学校师生增加的比例而增加,使保卫人员的配备与师生的比例相距甚远,远远不能达到教育部、公安部规定的比例。高校保卫工作新生力量补充不足,梯队建设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高校保卫部门现有人员也不同程度存在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一些高校保卫人员业务素质与高校保卫工作的新要求存在差距,校园安全管理仍然是“消防队员”,那里“着火”就去那里“救火”,缺乏科学管理知识。

4、保卫经费明显不足、“物防”设备急需改进,“技防”投入严重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智能化、高科技犯罪日益增多,针对这一现象,一些高校对安全保卫工作的装备和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但大多数高校却因为经费不足,已经多年未投入资金对老化的保卫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造成物质装备配备不足和技术手段落后,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快速反映能力和信息渠道畅通。

三、加强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高校已经成为危害国家安全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敌对分子和违法犯罪分子的主要侵害目标。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能否正常运行,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高校保卫工作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高校安全稳定被称为“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高等学校“安全需要”与“危害因素”之间矛盾的长期存在及其形式不断变化,决定了高校保卫工作和高校保卫组织存在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加强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迫切要求:

首先,办学规模、层次的不断扩大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满足扩招递增生员的学习、生活等活动配套的各项条件和设施的需要,学校必须扩大面积,新修校舍(规模较大的学校已办了分校)增添设备,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等等。这些实际情况必然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加许多工作量。同时,为了提高高校办学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的精力主要是用在各种改革上,扩大办学规模和层次,而较少考虑安全保卫工作的实际承受能力,一些高校就因扩招而在学生住宿、教室等场所中没有配置灭火器、应急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样,宿舍楼消防通道门与安全管理上存在矛盾,按照消防要求宿舍楼消防通道门是要始终保持敞开状态的,但这样又容易引发失窃以及其他管理上的问题。

其次,服务对象的条件变化不断增加了宿舍安全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的大学生,其日常用品除简单的被子铺盖外,又增添了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这些都会成为作案的目标。另一方面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更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由于学生防盗意识不强,学生内盗事件逐年增多,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学生普遍缺乏消防意识,许多消防栓被学生恶意损坏,发生火灾根本无法应用;还有不少学生在宿舍使用电热毯、电饭煲、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乱拉电线情况比较严重,使高校宿舍消防安全危机四伏。

再者,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科研封闭型单位转变为初具规模的开放型社区,校园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高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往来不断开放,高校已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催生地。一些商人看中了高校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为了牟取暴力,想尽一切办法,对校园周边进行商业开发,各种餐饮业娱乐业在校园周边迅速兴起,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员数量剧增,良莠不齐,违法经营状况比较严重,安全隐患明显增加,给高校治安保卫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高校安全服务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尚在研究之中,安全服务工作缺乏业务理论指导,很难摆脱盲目性、随意性。从业人员在自身理论修养和综合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距,总认为“看门护校,无足轻重”,缺乏工作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面对当前高校安全服务工作日趋社会化管理的今天,安全保卫人员必须强化安全服务工作的前瞻意识、主动意识、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创安全服务工作新思路。

我们应当站在践行“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卫组织体系和能力很强的保卫专业队伍,学校的安全稳定就无法保障。

四、新形势下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中加强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是领导重视

一个单位的领导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个单位的安全与稳定。虽然安全保卫工作本身不会直接出什么成果、效益,但它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的学习生活秩序、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高校领导要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科教兴国的高度,把安全保卫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从全局的高度来重视和统筹保卫工作,狠抓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

2、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当代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把师生安全与师生、学校发展相统一,紧紧围绕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开展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努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五个统筹”:即统筹严格管理与文明服务的关系;统筹打击与防范的关系;统筹阶段集中整治与常态长效管理的关系;统筹工作实践与管理创新的关系;统筹政保、治安、消防、交通秩序等全面发展的关系。

有效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发展的保障,发展也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既要看到安全保卫工作对于高校发展、师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使高校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制度,强化措施,确保安全;又要使安全保卫工作服从服务于师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高质量的发展。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因弱化安全保卫工作而影响师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高质量的发展;一种是脱离了实际使安全保卫工作冲击学校的正常发展,譬如不顾承受能力在安全体系硬件建设上盲目追求技术高等级而扩大投资。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弱化安全保卫工作,使各项安全工作、安全措施不到位,严重威胁着师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高质量的发展。

3、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有91%的学生没有想过死亡与自己的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正年轻,死亡和自己还遥远;只有41%左右的同学“在日常行为和选择时会自觉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安全保卫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园安全涉及面广,包括饮食、交通、心理、校园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有家庭和个人方面……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问题甚至社会安全问题,因此高校师生必须从更高层次、更广视角来认识和看待安全保卫问题。

4、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要转变对安全保卫工作原则概念的认识

“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多)责”作为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反复多次强调的,高校保卫部门也为之努力做了不少宣传。但是部分高校教师甚至领导干部对这些原则存在错误认识:“谁主管谁负责”只限于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或是某一项活动的负责与否;“一岗双(多)责”只是部分岗位(比如安全保卫人员)才涉及。事实上:“谁主管谁负责”这一工作原则的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充分说明:一个部门的主管,若干部门的主管部门,对所管辖的范围的整个安全保卫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具有“一岗双(多)责”,中央、省、市都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说的实现对安全保卫工作原则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这些原则作深入全面的理解,在高校内部要大力宣传、推行这些原则的真正意义,将“安全工作一票否决”落到实处,使安全保卫纳入高校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5、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要以现代安全理论为指导

现代安全理论认为,社会安全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社会安全受很多因素制约,现代社会安全建立在各子系统自身的安全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安全的基础上[5]。各子系统的安全体系应该建立预警机制,设立预警等级制度;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安全运行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要以现代安全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学生工作预警系统,包括学生信息反馈和学生工作队伍信息反馈;安全保卫预警系统;教学预警系统;后勤服务预警系统。各系统相辅相成,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相互配合。同时应建立安全预警等级制度,尤其是对于涉及群体性安全的事项应该设立安全预警等级制度,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消防、自然灾害、社会治安、校内矛盾引发的等,都应分别设立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较重)和Ⅳ级(一般)等级预警制度和预警办法,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根据不同安全情况不同等级预警信息,以便相关部门启动不同应急程序,实施不同应急工作预案。

第二、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现代安全理论认为,安全总是相对的,不安全隐患是时刻存在的。安全工作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但扎实有效的安全工作能够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机率,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或灾难所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高校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必须是系统健全、反应灵活的,应急预案必须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操作性强。其核心就是以最快的反应速度,以最为有效的应对措施把各项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6、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要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

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既独立存在,又紧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安全关键在于预防,在于通过平时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各项安全隐患消灭在未起之时,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确保安全和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要求高校提供的教学设施设备是有安全保障的,教学环节的组织是有效的;后勤服务提供的居住设施是有安全保障的,提供的饮食是有卫生保障的,提供的服务是优质的;保卫部门必须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积极做安全防范,确保师生财产和人身安全。上述部门必须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意见渠道,做好矛盾和意见化解工作,把人为的安全隐患主动消除,更好地把安全保卫工作落到实处。另外,应当积极参加学生平安保险和安全责任险,为学生在校的健康医疗和意外伤害加一道保险。

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还有赖于加强学生纪律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教育、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积极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努力消除可能出现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预防。

7、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要使高校内部安全保卫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极为重要。这是推动高校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助推器,是搞好安全保卫体系建设的标杆,是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检查督导的抓手。其具体要求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明确;机制灵活、反应迅速;重点突出、工作扎实;效果显著、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罗云,程五一.现代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华进甫,朱永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

安全保卫论文例5

Abstract: oilfield enterprises to safe operation, normal operation, to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develop production, ZongZhi security work must be done well, it is the guarantee and premise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oilfield production, the life in good order and peace stability also need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enterprise ZongZhi to defend. This article around the oil companies ZongZhi security work about the author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oilfield enterprises; ZongZhi defe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油田企业要想安全运转、正常运行,要想和谐有序的开展生产,就必须做好综治保卫工作,这是油田发展的保障和前提。而油田生产、生活的良好秩序和平安稳定也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综治保卫。本文围绕石油企业综治保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谈笔者几点建议。

一、石油企业综治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1.油田企业综治保卫工作管理缺乏系统理论。理论的缺乏导致油田企业综治保卫工作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国外相关的理论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突发性事件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油田企业出现突发性事件等安全问题很少能够追根溯源。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对涉及油田企业管理中的人和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变安全管理中的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这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对于事件的超前预防控制,需要对事件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对企业的宏观指导的目的。

3.油田企业应对突发性事件等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很少。作为高风险的油田企业,逐渐意识到综治保卫工作管理的重要性,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4.油田企业日常治安巡查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一些油田企业出现治安事故,原因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综合治理和治安稳定的重要性,并已在管控的各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规制度,数量也较多。切实落实贯彻综合治理和治安稳定责任制,并着重推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法制化、规范化及制度化的进程,以防范油田突发性事件和各类治安案件的发生。

5.部分油田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和治安保卫意识较差。油田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比较险恶,加之他们对于治安稳定的意识比较薄弱,防范能力比较差,就容易造成不安定因素发生。

二、提高油田企业综治保卫工作的方法探讨

1.加强油田企业综治保卫队伍建设。要加强油田企业综治保卫队伍的素质建设,提升综治保卫人员防范能力。要配备保卫人员,建立健全油田企业安全保卫机构或组织,为油田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一方面在管理人员的选拔上,要坚持纪律严明、熟悉业务、职业道德高的人员来担任;另一方面聘请或从油田企业内部挑选相应的人员来充实保卫队伍,并建立一套完善管理制度,做到组织落实、统一行动和领导、责权划分明晰、任务管理迅速。同时做好油田企业保卫人员的各种制度和纪律的教育和保卫工作的培训,提升其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使他们真正起到维护油田化工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

2.加强油田企业的物防设施和技防设施的建设。油田企业储备我国的战略物资,同时石油、天燃气等安全隐患较大。所以,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的加强技防设施建设,提升油田化工企业内部治安防范的能力,并逐步实现科技化。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各种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多,高技术犯罪也层出不穷,因此,企业的治安防范也要不断依靠技术的进步,提高综合保卫工作的技术含量,用科技手段来武装自己。对油田企业而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努力做好现代企业安保工作中的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的有效结合。在具体管理中可配备和安装现代科技设备,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形成内部治安防范的网络化,提高保卫队伍治安防范能力和依靠科技强保、科技创安是实现油田化工企业内部治安根本好转的强有力的手段。

3.加强油田企业综治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设。油田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设。要明确各个岗位和人员的职责,做到职权明晰,职责明确,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保障企业综合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制度并不断完善现行治安保卫管理细则,提高其具体操作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升企业安保工作的实力。

4.加强油田企业员工的内部法制安全教育。为做好油田企业综治保卫工作,加强对油田企业员工的各项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当前在部分油田企业的管理层中,其部分管理者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甚至是根本不懂法,另外员工中懂法的就更少了,在工作之中或工作之余也没有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因此企业可以组织管理者进行法律学习,或聘请法律专家来企业中进行讲座,以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提高油田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保持社会主义信念;另外还应加强典型示范教育以及先进人物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提升企业其他人员追赶先进的思想,树立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牢固信念。做到知法、守法、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从思想上和主观方面预防违法犯罪。

5.搞好油田企业综治保卫人员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在保卫队伍中要进行思想观的教育,统一思想,教育保卫队伍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觉悟和职业道德,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努力完成本职任务;另一方面,搞好油田企业内部的团结,提高保卫队伍的内部和谐以提升整体的实力;再次,加强对油田企业保卫人员的全面考核,做好对人员的考核管理工作。

6.化解矛盾,加强油田企业维稳工作。要做好保卫人员的维稳工作,深入开展保卫人员和当地群众的调查工作,排查和发现矛盾,立即排除发生的纠纷。提升保卫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使之真正起到维护油田化工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如,进行有效的安全防范教育,提高保卫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对保卫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不论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有违法犯罪倾向,要及时进行心理上疏导,通过正面教育,沟通思想,化解矛盾,防止这些人违法犯罪。

7.建立油田企业综治保卫激励机制。对基层单位中表现优秀的保卫人员的单位进行奖励和鼓励,对不力者进行处罚,以充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职员主动参与油田化工企业管理,发挥应有的职能,为油田化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油田企业综治保卫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油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关系到油田企业的正常经营。本文分析了综治保卫开展中的难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浩;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治安状况与对策的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安全保卫论文例6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相对有些滞后,使得职工的权利得不到充分地保护,我国台湾地区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方面做的比较突出,不仅有一部专门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还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极大地保护了劳工的权利,因此,学习和借鉴台湾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对于解决大陆地区此类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 人权理论的兴起

人权指人的个体或群体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经济结构或文化发展,为了自身的自由存在、自由活动、自由发展以及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必须平等具有的权利。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道德上、政治上、法律上的标准。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是指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以政府的名义,代表政府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进行监察,运用公权力对企业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和落实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的状况进行监督和惩戒的制度,监督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职工的安全工作环境和保障人身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是人权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保障职工基本人权的外在保证。

(二) 社会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权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比较权威的学说认为,社会权是公民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应当享有的,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一种社会权利,它是人格尊严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前提。社会权调整的是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有尊重、保护和实现的义务,国家需采取适当的立法、行政(包括预算)、司法措施来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它人权价值在宪法上的具体体现。严格来说,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属于社会权的基本范畴,它要求政府主动介入劳资关系,依法行使职权,保障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实施,从而保障劳动者的权利的实现。

(三) 劳动监察权理论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关系契约化成为一大特征,劳动关系具有依附性和经济性的特点,依附性决定了劳动关系现实中的不平等性,劳动关系牵扯到劳动者的生存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需要公权力对这一领域的介入。劳动监察权就是公权处于对私权的保护而介入的典型,通过专门机关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的情况依法行使监督、检查、处理等一系列权力,强行改变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权益结构。由此可见,劳动监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即用人单位要提供安全优良的环境,来保障劳工的职业安全卫生,保障职工的人身免受伤害。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就是保障职业安全卫生法的贯彻实施,切实保障雇员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障雇员安全卫生权的实现。

二、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的法律特征

国际劳工组织将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界定为:“是一种确保工作场所安全卫生法规得到遵守的行政公共职能,它的作用是通过预防、教育及强制措施,让社会伙伴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并切实执行这些法律”。上文已经提到,监察就是一种监督,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就理所应当地需要政府动用公共资源保障职工的合法权利。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具有双重作用,它监督安全卫生条款的实施,它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单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法律赋予劳动监察机构单方行使的公权力,具有强制性,台湾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主体是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它直接行使监察权,监督各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现相应的行为,可以对雇主进行处罚,雇主对执法行为必须予以服从。

第二,对象特定。

职业安全卫生关系中,行政机关监督的对象是特定的,即雇主。因为劳工天然的脆弱性,极易导致权利的侵犯,鉴于此种情况,就要加强对雇主行为的监督,从而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

劳动监察权对用工单位的监督检查等执法行为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这要求劳动监察权的行使不仅表现为法律上的支配力量,还是法律上的职责,必须做到权力与职责相统一。

三、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法律规定

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立法依据在于《台湾职业安全卫生法》这一纲领性的法律。在其总则部分,以条文的形式诠释了卫生法的基本宗旨,即为了防止职业灾害,保障劳工安全与健康。这当然属于一般性的规定,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划定了政府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理念和方向,也同样明确了政府监察的目的,即保护劳工的安全卫生。同时,总则部分还对“工作者、劳工、雇主、事业单位”等法律概念作出了详细的界定,也明确指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对象,即雇主和用人单位。卫生法第4条规定了《职业安全卫生法》适用的行业,实质上规定了监察的范围,即监察机关行使监察职权的行业。第二章规定了安全卫生设施标准,规定了监察机关对安全卫生设备的保护措施的监督检查,同时该法还明确了工作环境的监察职责。卫生法还赋予了雇主委托第三方开展检测的权利,此举有利于获得专业性的评估监测。其他重要的规定还包括对特定的物质必须进行安全评估,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特定行业和工作场所定期实施安全评估。卫生法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应急措施应对、特殊作业场所工作时长的限制、职业健康检查、都作出了十分详细的陈述,这些都以具体条文的形式予以规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卫生法赋予了台湾地区的劳动监察机关很大的行政执法监督权力,但是需要履行监察职责也很繁重,无论规定如何细致,它的宗旨始终是为了保护劳工的安全卫生等其他合法权益。

(二)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机关

台湾地区《职业安全卫生法》也明确了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主体,在最高级行政机关为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明确规定了不同层级的机关权属和范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行政院劳工委员会是台湾地区政府行政院下的行政机关,主管整个台湾的劳工相关事务,使之成为全台湾劳动与人力资源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

四、当前大陆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面临的问题和现实对策

(一)当前大陆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面临的问题

1、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职业安全卫生法是调整和保护劳动者在单位劳动过程中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免受侵害的法律规范。内地并没有一部专门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许多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宪法》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在这其中的许多条文是职业安全卫生法的直接立法依据和渊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这一条就明确了政府在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义务,劳动条件是劳动者基本工作所必须的环境要素,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监督,是履行宪法职能的基本要求。其他相关法律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在其第一章第一条就直接规定了其立法的目的,即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它的宗旨就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免于遭受职业病的危害,实质上就是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除了这部法律以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其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也同样有对劳动者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的规定。只是这些规定都散见于其他法律之中,难言完美,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行政执法需要进一步加强

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是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制度运行的保证,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履行职权保障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从静态到动态的流畅运行,各部门之间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协同执法还稍显薄弱。法的灵魂在于执行,只有加强合作,严格执法,才能开创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的新局面。

五、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立法启示

通过对台湾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分析,再结合我国大陆地区具体情况,急需制订一部职业安全卫生法,对此,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立法体例,可以设总则和分则两个部分。总则部分可以在第一章中明确安全卫生标准,在第二章中可以详细规定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制度并需要确认具体的监督机关,第三章就具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分则可以对监督的程序性要求进行具体规定,职业安全卫生法保护的是劳动者的权利,预防职业灾害的发生,在出现职业安全卫生事故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责任的追究,而是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者处于力量弱小的一方,在自身的安全卫生受到侵害的情况下,需要公权力的救济,及时的救济不仅能够减小损失,更能够伸张正义。如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以及在权益受损的时候如何获得补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权利本身更加重要,保障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实现同样需要程序法的积极作用,实体正义更多地依赖程序正义的实现,在当前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程序中,这类案件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传统意义上的由民事审判庭来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法律实务的需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也急需在职业安全卫生法中对相关程序作出配套性得规定,例如,在诉讼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劳动者在遇到职业安全卫生事故的时候,力量有限,在诉讼过程中可能无力委托律师代为诉讼,此时,政府的法律援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当然也可以学习欧美国家,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资金,对需要帮助的劳动者尽可能地提供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 孟燕华.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基础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 1 版

[2] 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第 1 版

[3] 胡芬.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第 1版

[4] 卓泽渊.法的价值[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第 1 版

安全保卫论文例7

【关键词】

高校;新公共管理理论;安保工作;安保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精简机构的不断深化,以优化组织结构、减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中逐渐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作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内保卫部门工作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非营利服务为目的,具有公共管理的大多数特征,因此,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高校保卫部门,对构建高校新型保卫组织,形成新型安保模式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1新公共管理内涵及主要特征

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NPM)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管理理论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也称为官僚机制行政理论,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韦伯的科层理论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共同组成,即威尔逊—韦伯—泰罗范式,这种理论核心思想是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前提下,公共行政以效率为中心去追求工具理性,进而实现政治价值理性[1],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适应了西方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对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旧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论明显不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弊端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各国被迫从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的进行了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确定顾客、产品与结果;采用目标管理与绩效测量方法实现任务;运用市场与市场机制以及竞争与选择取代集权型管制;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下放权力[2]。对于新公共管理基本内涵,一些西方学者作过较为精辟的概述,如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3]。而巴扎雷(MichaelBarzelay)认为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4]。胡德(ChristopherHood)则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刻画为如下七个方面: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产出控制、单位的分散化、竞争、私人部门管理的风格、纪律与节约。[5]从上述描述得知,新公共管理改革重点吸收了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倡导政府等公共部门在进行管理时需借鉴企业等盈利组织的成功管理机制,重视公共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有弹性且富有成效的管理模式。

2新公共管理在高校安保工作中可行性分析

2.1高校安保工作具有一般公共管理的共同特性

高校保卫部门的行政职能是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是高校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高校保卫部门行政管理包括:户籍管理、师生出境管理、校园交通管理、校园治安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危险化学药品管理、校园内公共场所环境及秩序管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等方面。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手段的选择,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主体的选择等都具有一般公共管理的通行特点。

2.2高校保卫工作是具有公共管理属性的社会警务工作组成部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普及到警务工作,出现了“满意决定警务论”,公众对警察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成为评判警务工作的重要指标,提高了警务工作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警务工作也受到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影响,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执法较为规范,大大提升了警务工作的效率。从本质上讲,高校保卫工作与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工作是同类性质的工作,都是“保护使不受侵犯”,或称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6]1992年6月23日国家教委《关于做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警务工作的成功实践也可以应用到高校保卫工作中去。如在北京、上海等大部分省市高校效仿公安机关110,在校内设置校园110,全年24小时安排专人值守,为师生提供安保服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设置安保工作一站式服务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2.3高校师生对安全工作需求多元化要求转变工作方式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通过各种手段甚至不顾及管理对象的感受来实现管理目标的实现,这个过程可能是残忍的和让管理对象不能接受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校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小社会,师生诉求日趋多样化,高校保卫机构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新形势。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指导其实践的最有效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顾客满意导向,将“顾客满意”作为政府施政的目标,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7]高校保卫机构应当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以师生满意度作为保卫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工作绩效的首要评估标准,逐步构建一个为师生提供高效公共安全服务的新型警务治理模式。

2.4高校内部安保组织结构陈旧改革要求新的管理理论

60多年来,高校保卫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职能到集多种职能于一身,在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保卫部门行政管理风格形成于几十年官僚机制的构建和进行,很多管理理念已经内化成为高校保卫干部及领导的意识,高校保卫部门管理思想长期受到“官本位意识”的影响,对于师生习惯于通过发号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不利于保卫部门与师生之间关系的建设。这种管理模式就好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不能随意改变也很难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形势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从服务的对象到服务的理念都需要有重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高校保卫部门官僚结构特有的缺点显现,出现了反映迟钝、工作效率降低等问题,对高校保卫部门内部工作改革亟待解决,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指导现阶段高校保卫工作改革的重要理论。

3构建高校新型保卫模式探索

3.1转变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应当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的需求为工作的目标。高校保卫部门应当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前的“管理”向现在的“服务”转变,将学校保卫部门的角色和职能定位于公共安全产品的提供者,将公共安全产品的顾客定位为师生,保卫部门应由以往单纯的管理型行政思想向广大师生期望的服务型行政理念转变,转变为以师生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型行政行为,牢固树立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只有在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从权力中心主义向服务中心主义转变,真正构建服务型的组织。

3.2强化信息沟通

新的学校保卫组织结构改革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在不触动传统安保工作流程的前提下,重新整合保卫组织的行政流程,将传统模式下的不合理的流程摒弃或再造,使高校保卫部门行政流程简洁、高效,运作过程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简便、行政成本降低,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对保卫服务和保卫产品的需求。保卫部门信息化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促使其网络化和扁平化。首先表现为保卫组织与外部沟通渠道,信息传输方式的变革使得原本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结构解体,师生可以简单快捷的与组织各级管理人员直接沟通,使得师生对安保服务的需求可以直接传导到决策层,有利于缩减直至取消中间管理层。其次是畅通保卫组织内部交流沟通渠道,保卫人员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不同层次的保卫信息,消除保卫部门各业务科室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各部门组织合力。

3.3转变行政范式

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有限政府的概念,因此构建新型的高校保卫应当切实转变行政范式,变全能为专职,有限行政范式的转变,做好掌舵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师生上,尽量避免,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保安员的作用,积极推动安保服务承诺制,实现师生满意度定期调查制度,形成契约外部压力,促进和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质量的持续改善。根据师生的需要提供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3.4促进师生参与

学校安保工作是维护校园秩序、打击校园犯罪的特殊行政部门。在传统的高校安保实践中,师生参与程度有限,甚至有些人带有排斥的态度,安保效果较差。在新公共管理的视野下,学校安保人员要善于提高师生参与校园安保的积极性,鼓励师生参与,积极拓展公民参与安保活动的渠道和方式,采取组织师生安保志愿者等方式吸引师生参与到校园安保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师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安保部门的各种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各项素质,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校园保安的有效参与,建立师生与学校安保部门的良性互动;第三,学校安保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师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宿舍自我管理组织、教师兴趣会等,建立安保部门与这些组织沟通的平台,及时向这些组织宣传安保形式及防范措施,共同来提高学校安保工作的效率。

作者:徐亚伟 田斌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保卫保密处

参考文献

[1]刘艳萍.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比较研究—从库恩范的角度[D].陕西:西北大学,2011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C.Heckscher.ThePost-BureaucraticOrganisation:NewPerspectivesonOrganisationalChange[J].NewDelphi:Sage,1994:24

[4]MichaelBarzelay.BreakingThroughBureaucracy:ANewVisionforMangementinGovemment[J].Berkeley:UniversityofGalifor-niaPress,1992:119-127

安全保卫论文例8

1.1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状况研究

许多研究认为,我国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状况不佳。食品从业人员的整体卫生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3],对文化程度较低和从业时间较短的人员,要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规范他们的卫生行为[2];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的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的知识、态度、行为均不够理想,对他们进行卫生培训很有必要[4]。

1.2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研究认为,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是影响其食品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开展食品卫生法知识培训,对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大的影响;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守法知识(K)、意识(C)、行为(P)对守法观念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能动作用;食品企业管理人员守法KCP水平与企业的食品卫生状况达标率有关[5]。健康教育是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树立良好卫生行为的有效措施[6]。有研究表明,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的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状况明显提高,提高有关知识知晓水平是改变不良行为的基础[7]。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知识是基础,行为是目标,态度是动力,要实现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首先应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3]。

1.3培训教育和日常监督的关系研究

预防食物中毒是食品卫生工作的核心之一,要杜绝食物中毒,一靠健康教育,二靠监督监测,前者是先导,后者是保障。目前在监督监测上所做较多,在健康教育上所做较少,而要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必须使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与监督监测的保障作用并重[7]。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应相互促进[6],要把询问从业人员掌握基本卫生知识、法律法规情况,实地查看从业人员具体操作情况列入日常监督内容中去,使培训工作在加大卫生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和提高[8]。

1.4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多项研究认为,目前在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中存在一定问题,包括:①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领导和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知识培训重视不够[9~11];② 学用脱节,考试形式比较单一[9];③ 无法根据受培训人员工作种类的不同传授不同岗位的专业知识[12];④ 受训者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差别较大[12];⑤ 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课堂授课、观看录像等,内容枯燥、形式单一[12];⑥ 为降低成本,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愿意雇佣农民和临时人员,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低,卫生知识缺乏,卫生意识淡漠,多数食品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11];⑦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数量成倍增长,基层食品卫生监督监测任务也成倍增长,为完成这些任务,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就排不上应有位置,使工作不深不实,只图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11];⑧ 师资缺乏、教材不足并且未能补充进新的内容[10]。

提出的有关对策有:① 卫生监督执法机关在日常性监督中,应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身卫生管理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情况[11];② 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是依法开展培训工作的组织保证[11];③ 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建立公共卫生基础知识培训中心[10];④ 针对各行业的不同特点,侧重选择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培训内容[13];⑤ 培训工作要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8]。

1.5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技术研究

对于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技术的研究包括:① 因地制宜地利用可行的培训方法,如培训班、讲座、录像、小组讨论、参观等[13];② 培训应强调效果,不流于形式,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8,14];③ 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知应会考试题库[11];④ 将讲授教材法和声像材料法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受欢迎的预防食物中毒教育的有效干预模式[7];⑤ 健康教育干预贯穿于卫生监督的全过程,健康教育工作无论运用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方式,都应确保其科学性与正确性,避免形式单一[14];⑥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开展教育[8];⑦ 健康行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需要多次培训干预以加强和巩固效果[7]。

2国外研究现状

2.1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和知识关系研究

对于培训在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作用方面,国外研究较多。有研究发现,食品安全培训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即使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他们也不都是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的[15]。仅取得培训证书并不能保证从业人员良好地执行和保持食品安全行为,没有良好管理的从业人员在培训、知识和行为之间并没有简单的联系[16]。除了知识和培训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确认和理解这些因素[15]。

2.2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传统的食品卫生培训是运用KAP模式来开展,假设提供教育和知识会刺激行为的改变[17,18],但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在改变食品安全行为方面是过时的[18]。研究表明,在培训以后一些至关紧要的食品安全行为(诸如交叉污染)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培训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总体情况会带来任何影响。对于食品卫生规范积极的反应和良好的知识,并不会直接转换为积极的行为[17]。在一些研究中,食品企业认为缺乏时间、人员流动频繁、加工场所条件、费用、学习困难、培训的组织、太多的信息等都能影响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16,19]。

2.3运用行为改变理论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研究

食品卫生培训只有在运用行为改变理论,并考虑从业人员行为的动机以及其他资源和约束环境时,才有可能使从业人员的行为得以改变[18]。通过应用行为改变理论,食品安全教育的效果可得以提高,存在问题的食品安全行为可得到矫正,并可使食品安全达到持续改进。可以运用的理论包括健康信念理论、消费者信息处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20]。

应采用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方法[18]。如果设定一个经过需求评估的、可被理解的、明确的目标行为,保证食品安全的规范程序则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其重点在于提供适当的食品操作方法。行为改变理论提供了关于个体行为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和怎样发生,以及行为个体对于食品操作行为考虑因素的指南[20]。

仅有培训不会导致行为的改变,只有给予充分的资源和适当的管理文化,食品安全规范才能得以较好地执行。食品安全培训需要将食品安全“风险”的概念具体化,以便向食品从业人员(尤其是那些管理人员)强调与他们企业有关的风险水平。培训计划的有效与否有赖于管理者的态度和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文化[19]。文化是由贯穿于企业的传统、价值、政策、信念和态度等所形成的[21]。

食品卫生培训不是为制造证书而进行的孤立行为,而是整个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基础的一部分。要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至关重要的是企业应把培训作为食品安全控制策略的一部分,并基于HACCP系统的原则[17]。

2.4食品企业培训状况研究

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管理者都对培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同时他们也表示出对培训的费用、时间等方面的考虑[17]。许多餐饮单位认识到了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并对食品安全法规显示出积极和守法的态度[22]。但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缺乏食品卫生管理体系,缺乏卫生操作程序文件,对于培训内容更新很少,相当部分管理者本身未经过师资培训,甚至是基本的卫生要素也未经培训[21]。

发展培训方法来改变工作场所的行为,被证明与传授知识同样重要。培训必须确保质量,不正确的培训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甚至比不培训更甚[17]。管理者的态度对于培训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加工环境和便利条件以及合适的文化,有利于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22]。

安全保卫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37-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博物馆活动的不断重视,投入资金的增多,使博物馆能够为公民免费开放,这种行为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为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尤其是随着现代博物馆中藏品的不断累积以及人们对其藏品价值的了解,使其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问题,成为不法分子的首要目标[1]。目前,博物馆藏品失窃案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朝着集团式、科技式、智能式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藏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形势,安全保卫工作也成为博物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被人们提上议程。本文中笔者将对现代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进行阐述,找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一、现代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

随着博物馆藏品数量的增加和人们对其价值的关注,博物馆所面临的风险也在直线上升[2]。对此,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各级博物馆工作部门都增大了对国家颁布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使其贯彻落实到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上,从而使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在理论上、思想上、制度上、实施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以往活动经费不足、馆内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不先进、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等现象都一度得到改善。对于现代博物馆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博物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都提高了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藏品安全提上议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经强调过:“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安身立命之本”。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省级、市级或其他级别的博物馆,其工作重心都要建立在文物安全的基础之上,工作人员要有这种安全意识,将文物安全放在工作首位,实行综合管理博物馆安全工作;各博物馆中的工作人员,要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共同努力,实行分班制,不分昼夜将文物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的降低现代博物馆馆藏品的失窃概率,将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

二、现代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中笔者所述,在各级政府部门、公安部门以及文物部门的重视和引导下,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效率明显有所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达到了一种无懈可击的状态,其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

1.博物馆领导对安全保卫工作不够重视

虽然从各级政府或各界人士都在强调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仍有一部分博物馆领导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多“嘴上落实彻底,手上贯彻不尽” [3]。还有许多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安全工作的“事先预防”认识度不高,只有等真的出现安全问题了,如火灾、失窃以及其他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博物馆藏品受到损坏,才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这种行为和认知给文物带来了无法预知的危险和不能弥补的损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在事故发生后才去采取措施补救,要提前做好预防,最大程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博物馆保卫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彻底

现代博物馆中,仍存在部分博物馆管理制度不健全,保卫工作不彻底,工作人员违规操作事件频繁发生[4]。其主要原因就是博物馆中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安全保卫工作时多是由上级领导临时下达命令,由此造成安全工作不科学,执行起来不严格的现象,没有确实可行的操作性和专业性;还有部分博物馆领导和安全部工作人员忽视保卫工作执行情况,没有检查、督促的意识,即使了解到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也采取不理会政策,不惩处、不批评,视若无睹,任其胡来,不伤人,维护自己老好人的形象。造成了制度只是摆设,挂在嘴边、钉在墙上,却不能落实到工作中。

3.博物馆防范措施落实不彻底,安全隐患严重

一些博物馆中,人力、物力、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防范措施没有贯彻落实到保卫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有部分博物馆夜间的保卫工作完全靠传达室内的值班老头进行,即使有聘请专门保安,也大多没有保卫部领导带班;还有一些博物馆库房或是展示大厅安全措施不到位,仅靠木质门窗和普通铁锁进行防范,各项防范设备不足,消防器材不到位;有的防范技术不够先进,无法满足博物馆内馆藏品风险要求的安全保护[5]。

4.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技防设施使用不当

目前技防设备比较先进的博物馆中,有小一部分由于工作人员对先进设备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造成不能发挥原本该有的作用[6]。首先,是对技防设施的分配不科学,监视器或报警器的检测范围没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存在诸多死角;其次,当这些技防设施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没有及时进行检修或更换,更多的做法是将其一关了之,给藏品的安全工作带来不便和威胁;然后,就是对中控室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值班人员大多将中控室作为休息室或寝室,在里面生火做饭、打牌喝酒,造成中控室只剩外壳,起不到该有的作用,购进的先进设备也纯属浪费,劳民伤财。

5.博物馆管理中存在管理漏洞

博物馆中,有些内部管理人员为自身方便考虑,将所任职位或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夸大,故意忽略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程序视若无睹,从而造成了安全保卫工作管理中的漏洞,对文物保管产生巨大影响,使内部人员监守自盗的概率大大增高。

三、现代博物馆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为了明确博物馆中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笔者对往年发生的文物失窃案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新形势下文物安全问题认识不彻底

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安全保卫工作认识不正确,安全意识淡薄,实施措施不当,没有充分理解现代博物馆文物安全保卫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7]。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不理解“安全第一”的工作要求,认为安全保卫工作应该是管理部门或安全部门的工作,与自身不存在关系,而且安全部门工作推脱现象严重,因为嫌麻烦而谎称自己有事在忙而拒绝提供帮助。有些博物馆领导也不够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对文物安全是“立馆之本”一说不甚在意,在安全保卫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及时,控制不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博物馆内工作纪律不严格,管理制度混乱,比如:工作人员忽视规定,没有做到对文物的入库、展示及时登记;工作人员值班时利用办公室电脑进行娱乐活动,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等;更甚者脱离岗位。对于以上所述严重违规行为听之任之,使馆藏品面临更严峻的安全问题,方便了不法分子犯罪行为的实现。曾经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故宫藏品就出现失窃现象,流失到香港,就是因为馆内管理制度落实不彻底,内鬼外贼相勾结造成的[8]。

2.馆藏品本身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

由于文物本身的巨额价值决定,其对罪犯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而且博物馆中藏品数量众多,都属于价值极高的艺术藏品,从而使博物馆成为犯罪分子的首要目标,且受国际犯罪团体影响,文物盗窃分子不断朝着组织性、技术性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安全部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警力人员不充足,且仅有的民警中也大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导致了文物失窃案件破获的机率低,文物犯罪气焰嚣张的现象[9]。目前,文物盗窃分子十分狡诈,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严密的预谋计划,实施手段高明的盗窃活动,甚至有猖狂的犯罪分子进行持枪强盗的情况。多年以前的开封博物馆“9.18”案件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严重的阴影,其被盗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大使整个世界都为之惊讶。该四名犯罪分子在实施盗窃前,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预谋:首先是对目标文物进行选择,然后对馆内及馆外的路线、地形、监控设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策划和演示。这一案件的发生发展,应该为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敲响警钟,提高安全意识,万不可掉以轻心。

3.安全保卫部门组织不完善,技术能力弱

现代博物馆中大多存在安全保卫部门组织不完善,技术能力弱的情况。除了省级博物馆中设立保卫处、保卫科,加强安全工作的力度以外,市级或者县级博物馆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安全机构,保卫力度不强,保卫人员不足,保卫工作落实不彻底。大部门安全保卫工作人员都明确保卫工作的重要责任,但相比于不高的薪资待遇和低下的地位,无法留住高素质的保卫工作人员,即使有小一部分留下来,也不能安心工作,不具备爱岗敬业,认真工作的精神。而且有些安全部门领导业务能力不强,没有高超的技术能力,甚至连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都不懂,这些都是导致博物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现代博物馆安全工作的新思路

博物馆对全社会公民的开放给不法分子带来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他们可以作为参观者光明正大的进入博物馆内,混在众多参观者中,因此,前来参观的观众的成分十分复杂[10],由此也给博物馆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行展示的藏品大多放在一墙之隔的展厅内,甚至有很多一部分直接与观众接触,可以被观众所触碰到。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的安全工作责任重大,风险高,必须采取措施做好万全准备,出现问题时能及时作出处理。

1.增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现代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贯彻落实,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工作人员,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点是要抓紧“人”的工作,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博物馆员工和签订的合同工是博物馆各项活动开展的主要力量,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都十分了解,在安全保卫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辅助安保部门更好的实施防御工作。所以,博物馆管理部门领导或安保部门需要对各种活动机会加以利用,在适宜时机开展安全保卫工作相关的宣传教育,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其自身的安全保卫意识,认识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情况,明确文物的安全无损与其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主动贯彻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才能减少文物失窃或损坏事件的发生发展,使内部安全得到保证。

2.完善安全制度,严格落实执行

安全制度的完善是博物馆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是保卫工作得以贯彻落实并规范执行的重要保证。安全制度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规定,明确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还包括对于员工进行奖惩等,是在各项活动中的操作指南。对以往博物馆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博物馆内没有完善的安全制度,或者是工作人员未按章办事。安全制度的制定需要由安全部门来进行,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按照博物馆内部情况制定,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还要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制定安全制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经过各级部门的审核和员工们的讨论,甚至有时还需要经过职代会审批通过。为了方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可以将制定出的安全制度印成手册,下发给各位员工。

3.紧抓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

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样,严重威胁着文物的安全以及博物馆内各项工作的开展[11]。所以,对安全隐患的及时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内部安全部门要保证日常检查的确实进行,通过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实现整体的,全面的检查监控,同时还要抓住五项重点检查:重点部位和安全设备的检查;举办活动前的专项检查;法定节假日前中后的检查;安全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安全工作值班人员工作状态检查。在以上几项检查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的存在,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对措施实施后的整体情况进行检查,保证质量。利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可以检测出安全制度的制定以及保卫工作的实施是否科学、合理、适合本馆的发展。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修复存在问题的零件,使博物馆这项大机械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转。

五、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安全保卫工作是实现博物馆各项活动的重要基石,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构成部分,只有将其运用到博物馆的行政、业务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合理的把安全保卫工作深入到入库、展示、研究、保护以及经营等活动中,才能使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安全保卫工作也不能由保卫部门脱离其他业务或行政单位,独立的采取安全措施,避免保卫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为了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工作效率,重点是要对安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保卫队伍的实战能力。安全工作人员在精通保卫业务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宣传、组织能力,借助馆内相关部门和当地公安力量以及消防部门来加大安全工作力度。除此之外,由于安全保卫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比较无聊枯燥,长时间重复单调、机械性的工作,很容易让人厌烦,影响积极向上的工作思想,从而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对此,各级博物馆领导要经常性的关心、关怀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对其工作态度进行矫正,工作效果进行检查和督促。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有可能将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到底,降低文物受损的风险率。

参考文献

[1]杜聿.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探析[J].神州,2013(16):261.

[2]孟祥吉.当前企业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3(14):91.

[3]张建丽.浅议现代博物馆进行文化教育传播的优势及对策[J].北方文学:中,2013(1):245.

[4]王纯.加强和完善安全保卫制度建设略谈[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2(12):69.

[5]石伟.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安保工作[J].商情,2012(42):192.

[6]韩笑.提高政工人员素质,促进企业保卫工作[J].大观周刊,2012(31):96.

[7]张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J].考试周刊,2012(25):148-149.

[8]施亮.浅谈新时期博物馆的转型发展[J].文物世界,2013(6):73-75.

安全保卫论文例10

在新时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管理者不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还无法有效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缺乏较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各种问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企业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相应的企业安全保卫部门,也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对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保证企业治安稳定及职工思想政治上的稳定。只有相应的安全保卫人员不断更新自身认识,完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才能较好的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科学定位企业安保工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就是为了保障企业及所有员工的利益,是一项针对人的工作。无论是相应的安全管理还是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这是企业安全保卫人员必须坚持的工作原则。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人而异,针对问题找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企业安保工作的重点就是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虽然事后的有效解决很重要,可是事前的有效预防更加重要。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事前防控,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行。

第二,积极为职工服务。

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容交通、消防、治安、管理为一体,广泛涉及到企业职工多个方面,一旦某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利益及企业的顺利发展。因而企业安全保卫人员必须从员工行为规范、利益要求、思想意识看待问题,将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到企业与员工需要的地方。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将管理同服务有机结合,不光要对员工讲道理,更要办实事。

企业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在强化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基础上,还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想方设法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从而较好的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

第三,积极主动的进行动态管理。

传统的企业安全保卫工作,通常都是静态的,被动的。例如安保人员坐在办公室,如果发生事件,有人来通知就去进行处理。这种对事件进行被动处理的方法不光无法挽回当事人损失,更会对企业形象及安保工作人员的形象产生影响,从而无法保证安保工作质量。因而,在新形势下必须积极树立起企业安全保卫人员的良好形象,积极进行事前防控,有效调动安保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走到员工当中,对其思想及生活进行有效了解,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积极主动的处理相应问题,保证安保工作质量。

三、强化企业安全保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措施

第一,强化组织建设。

现阶段,因为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行了企业化,所以很多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都具有一些漏洞,基层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常常出现各种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在相应的安全保卫部门设置党支部书记,并在基层设置相应的思想政治指导员,从而实现行政事务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发展,对相应保卫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进行及时准确的了解,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落实。

第二,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培育保卫文化。

安全保卫论文例11

二十一世纪我国进入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图书馆做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做为引导价值趋向、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场所,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空前的发展良机。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目标和出发点。图书馆在提升读者服务水平的同时,如何进一步理顺内部关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安全、正常运行,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笔者从加强图书馆安全管理的角度,分三个部分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图书馆安全管理、明晰安全管理职责、理顺内部关系等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新时期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是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机构,是人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课堂,也是人们搜集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国家宣传大政方针,弘扬科学理论,光大正确舆论,提高全民政治素质的阵地,也是集散古今文献,介绍先进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窗口。

应该认识到,新时期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在加快,安全管理工作的节奏也必须随之加快。图书馆保卫和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对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新时期图书馆保卫与业务部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关系特征

1、具有共同的安全管理工作目标,但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和侧重不同

新时期,由于图书馆向社会敞开了大门,使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员很方便既可进入图书馆。由此除带来公共安全的隐忧外,各种一般性违规行为也呈大幅增加的势头,图书馆安全管理的难度加大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确保图书馆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既是保卫和业务部门工作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全馆工作的重点和共同目标。

保证图书馆的安全,维护员工正常的工作秩序、读者正常的阅览秩序是图书馆保卫和业务部门义不容辞的共同职责。图书馆有关制度和各部门的职责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新形势下,这个共同职责和目标显得更加突出。但就保卫和业务部门在安全管理工作的分工来看,在这一总目标前提下,其各自的范围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首先,保卫部门作为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安全工作的宏观管理,实施图书馆保卫工作的组织、宣传、指导、协调、维护秩序;组织火险、火灾的扑救和重要活动的警卫及单位内部保卫等,主要以监督、检查和公共区域的安全管理为主。

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内部微观层面的安全管理,注重图书馆业务流程(包括读者服务、馆藏资料、数据等)各个环节的完整和安全,以部门内部的监督管理为主,。

第二、在图书馆安全管理工作中,保卫部门主要侧重于防火、防盗、防破坏、防爆炸以及维护公共秩序等治安管理。

按照《国家国家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均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要求,国家图书馆保卫处负责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检查工作;负责治安保障,做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现场控制、疏散读者和群众、维护公共秩序工作;协助处理一般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业务部门则侧重于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有关的安全管理,读者服务工作中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以及数据安全、馆藏安全等。

如:根据《国家国家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业务处负责业务和读者服务工作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检查工作;负责因服务工作引发的读者或读者群体与一线业务部处的矛盾或冲突现场的控制、指挥、协调和处置工作;负责读者服务工作中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协助有关的业务部门处理一般的业务和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应急事件。

信息网络部负责特别重大、重大突发计算机网络和主要应用系统故障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检查工作等等。

2、从属于同一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的要求相同,在安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国家图书馆安全管理系统最高机构是综合治理委员会,其成员分别为:主管安全工作的副馆长以及保卫处、业务处、行政管理处以及工会、纪检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无论是保卫部门,还是业务部门都要接受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按照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要求开展本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安全管理上要同时实现七个“并重”(即安全防范管理与员工安全教育管理并重,硬件管理与软件管理并重,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并重,制度管理与人员管理并重、公共区管理与工作区管理并重、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并重,事前预防与事后检查并重)和“五化”目标(即安全措施规范化、检查监督经常化、安全制度完整化、人员考核常规化、应急防范超前化),共同打好国家图书馆安全管理的基础,做好国家图书馆的安全管理工作。

但在国家图书馆安全管理系统中保卫和业务部门所处的位置不同。该安全管理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以保卫处为主的专职保卫队伍,主要执行馆赋予的安全保卫专门职责,是系统的主体;其二,是由全馆各个业务部门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以及治保委员等组成的兼职保卫队伍。在这个系统中,保卫处作为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其日常各项工作,协调监督、检查全馆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向馆综合治理委员会报告;业务部门在安全管理上接受馆综治委的领导并与之签定安全责任书,在本部门的各项工作中履行责任书约定的安全责任并接受保卫处的安全检查。

3、执行同一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在执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过程中分工和承担的任务不同

为有效、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建立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2011年国家图书馆制定、下发了《国家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包括了国家图书馆馆区内的所有部门和各个重点要害部位。

在执行《国家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保卫和业务部门按照分工承担不同的任务:

根据《国家国家图书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各类治安和火灾事件,由保卫处牵头处置;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中发生的各类事件,由业务管理处牵头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汛工作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后勤保障和各住宅区发生的各类事件,由行政管理处牵头处置;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系统发生的各类事件,由信息网络部牵头处置;其它部门具体负责一般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检查工作,配合突发事件牵头部门对本部门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并为实施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4、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相同,制度建设的侧重点不同

完善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安全的保证。国家图书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而且根据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安全形势的变化,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还在不断的进行补充和完善,但无论是加强对外防范和对内约束、监督,其出发点只有一个,确保国家图书馆的安全。

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保卫和业务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制定了侧重点不同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保卫部门对保卫人员的职责、要求以及责任落实、值班巡逻、治安防范,防抢、防盗、防火等全面、详细的规定;业务部门关于馆藏资料、数据管理、出入库规程、图书调拨和读者服务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规定等。 这些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可操作性更强,是图书馆安全管理制度的细化和补充。

5、队伍建设的素质要求相同,但对人员技能要求不同

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员工队伍的建设,并将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期,作为国家图书馆员仅仅是德才兼备已经不行了,在德才兼备的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较高的学、识、行的能力。这是对图书馆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保卫和业务部门作为图书馆的不同部门,除以上基本的素质要求外,在人员技能要求上,保卫部门强调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懂得安全保卫基本业务的知识、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业务部门则要求在图书资料的采、编、阅、藏、参考咨询等方面有较强的图书管理专业技能和读者服务水平。

三、处理好新时期保卫与业务部门的关系,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服务

安全管理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保障图书馆的安全,也是图书馆员工的共同要求。虽然在具体业务上保卫与业务部门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责,但在确保图书馆安全这点上保卫与业务部门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它们之间是彼此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

业务工作与保卫工作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保卫工作离不开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也离不开保卫部门的服务保障。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保卫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十分必要。要科学界定保卫与业务部门的职能,明确责任、任务、标准和考核方法,使安全管理工作职责明确、程序清楚、运行顺畅、操作规范,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要明确保卫与业务部门安全管理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双重目标。目前业务部门在管理上重业务轻安全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保卫和业务部门应依据各自的职责在保证图书馆的安全的同时,相互配合做好到馆读者的服务,实现安全管理和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