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写作困境论文

写作困境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1:26

写作困境论文

写作困境论文例1

1教育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概念在21世纪受到了广泛推崇,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提升,生态思维意识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概念得到了充分拓展,除了在环境等方面有所涉及外,教育生态学也逐渐出现在了教育行业中。它是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其周围生态外部环境(包括个体心理环境、班级课堂环境、学校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探究“人-教育-环境”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边缘学科[1]。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对现有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使其自身系统功能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剖析教育和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确保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方法的可行性。教育生态学理论提出:教育具有多元化、多途径等特点,因此无论是进行何种教育,其教育环境必将是丰富的。因此教育过程不仅存在于学校场所中,而且在社会各类环境中都有它的存在,例如广播、电视、社会团体等。由此看来,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教育结构和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明确教育情境范围,降低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摒弃传统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以寻求新的改革方法和策略,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教育生态学的关键所在。教育生态学除了具备生态系统所固有的观点外,还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教育理论框架进行了划分,推动了新型教育理论框架的建立,目前已成为高校长久稳定发展的必然因素。它的出现,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本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因此,想要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化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2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产生原因

2.1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困境

在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在备课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对写作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写作作品质量较低,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在英语写作中无法得到灵活应用,导致写作过程中错误频出,对其遇到的困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在写作过程中,文不对题现象出现频率较高,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较差,堆砌单词现象严重,使得文章内容语法出现错误,文章句子想表达的意思不明确。部分学生虽然语法错误出现较少,但是其表达方式上偏于“中式英语”,与实际英语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次,文章内容空洞。虽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按照写作要求完成了写作,但是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文章内容较为单薄,甚至部分学生整篇文章并没有与题目相对应的实际内容;再次,相关词汇和语句运用缺乏新意。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保证语法的正确性以及语句的通顺性,一般会采用较为常见的英语句子,使得文章缺乏新意。同时,整篇文章多处运用同类句式的现象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导致整篇写作文章过于单调;最后,写作文章不注重运用修辞手法[2]。虽然学生能够完成相应写作任务,但是因其对修辞手法等运用较少,或基本不用,使得文章不具有美感,无法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另外,上下句子之间缺乏一定的转折词,或段落之间衔接缺乏连贯性,使得整篇文章过于平淡,层次性较差。

2.2导致学生写作困境的出现原因

导致上述写作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方面来讲,挑选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较为烦琐,理论方面知识不够精简,导致学生在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无法保证其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加之英语写作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因此想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多内容的讲述与教学,无法保证所讲述知识的细致性与精简性。同时,在写作内容布置时,写作内容与实际生活不够贴切,所涉及内容在未来并没有太强的实用性,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写作的兴趣。此外,学生进行的写作练习较为匮乏和教师的辅导程度不足等也是造成英语写作困境的关键因素。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讲,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采取的教学形式缺乏多样化。一般来讲,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时,都会给学生列举相关例子,在列举的句式中贯穿相关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对学生的句式应用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整个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课堂上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潜力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使得学生写作过于形式化,这些都是阻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通常在教师讲述英语写作相关技巧后,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和测验,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现有的英语写作练习模式都是教师布置写作练习任务,然后教师在对学生提交的写作文章进行批阅,以了解学生对英语写作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一些抄袭现象时有发生,与教师所布置练习等初衷相违背,因此此种练习方式是否能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仍然是值得推敲的。

3教育生态化的英语写作教学观

3.1英语写作教学观的生态化

生态化的英语写作教学不仅停留在写作技巧和方法的传授方面,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进行训练[3],从而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未来写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以相关教材为参考制定的,课堂讲述方式也不局限于PPT演示,而是融入当下先进的、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个性差异,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讲述方式。此外,在对学生写作能力评价时,要将学生日常写作成绩、课堂表现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确保其全面性。

3.2英语写作学习观的生态化

相关学者认为,学习环境的发生必然会有教育者、学习者、学习背景和学习信息的产生,而在这个环境中,教育者、学习者以及学习环境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的。而教育生态学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在英语写作学习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教师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等三方面内容。例如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针对学习内容加强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其他学生对写作主题的看法,互相修改指正,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此外,学生在听取教师的写作指导后,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要让教师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在表达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误解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从而对自身的写作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到课外资源利用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与课外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4教育生态视角下提升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教育生态学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生态系统中的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在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英语写作基础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与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和发展。4.1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指导进行教学教育生态学提倡平等,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置于与自身同等位置来进行[4]。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有详细了解,例如大学生追求时尚,喜爱明星等,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突破点,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4.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然生态环境中基本规律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在教育生态学背景下,此种规律同样适用。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英语写作课堂中,最具其代表性的写作文章也必将会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一些较好的英语写作文章就会在众多选项中凸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中的“胜者”。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上述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带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2.1设立一定的竞赛机制

英语写作从本质来讲,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而教师设置一定的竞赛机制,例如在班级内举办英语辩论赛等,学生在辩论赛组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紧扣主题的能力以及洞察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题精准度和切题能力,而且在辩论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表达能力,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理论知识得到了有效运用。这样在后期英语写作过程中,减少了当下文不对题等现象的出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4.2.2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写作困境论文例2

一、高中写作教学的困境

从培养目标出发的写作教学思想与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写作教学思想相互激荡,导致部分教师写作教学的无所适从;中学写作教学“从考”“从分”的现实与写作教学内在规律要求的不一致性,使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课产生了形形的认识偏差。中学写作教学积重难返的困难处境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上均有令人沮丧的表现:教学理念机械陈旧。相当多的老师不“写”而只给学生“说”一点作文知识,这点知识也是无计划、无目的、无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可有可无,随心所欲,心血来潮或许出上个题目,让学生写一写,一鳞半爪地做点即兴指导。写作指导庸俗功利。相当多的教师平时不研究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却在应试作文辅导上煞费苦心。违背认知规律的传统作文教学,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更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在“应试”这一强烈功利目的的直接促动下,催生了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新“八股”。

二、对高中写作教学困境的反思

高中写作教学走入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是高中写作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迷失。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育工作者就普遍认同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确立,反而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而越来越削弱,这种情况在高中写作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写作理论研究偏重文章理论、写作技法的研究,忽视了学生作文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

评价方式的单一性、苛刻性、主观随意性是影响作文教学的又一因素。教师是学生作文的权威评价者,也是唯一评价者。老师掌握了学生作文的生杀大权,不能不使学生养成迎合老师口味的习惯。作文的评判本身就具有主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将这种主观性集中到老师一人手里,就常有偶然性、随意性发生。这就造成学生的一种错觉:作文的成功与否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做不做一个样,全靠运气碰。于是逐渐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研究近乎空白。应试教育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受到其它学科的严重冲击,学生被淹没在题海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丧失殆尽,其结果是不会学习语文、不知语文该学什么。另有一部分教师对高考作文的理解片面化,或急功近利地传授诀窍,或陷入了虚无主义,认为高中写作教学无理论,写作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导致教学形同虚设,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作文指导书成了学生的作文宝典。应试教育的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了写作的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

三、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高中写作教学要从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解放学生,把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

1、走开放式写作教学道路,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写作教学应该从“人”出发,寻求一种对教育主体即学生具有开放性的写作教学体系。开放就是把人作为出发点,把开放作为着眼点,向社会、人生开放,向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开放,把写作教学这个独立的体系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考察,研究这一系统和其它系统的联系。

2、创新课堂写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写作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培养写作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写作兴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自由写作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渴望,是对传统作文模式付出沉重代价后反思的结果,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革新,是写作本身发展的一种趋向,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迫切需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和方式,以我手写我心。

3、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过去在写作评价中,一般只是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简言之是一种结果评价。因此,是“结果主义”或“作品主义”的评价,按照教育评价的理论,这种结果评价更为显然偏重给学生评定作文成绩,而非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远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评价。

写作困境论文例3

一、东西小说的救赎模式

(一)特殊困境中的人生悖论

在东西的作品中,无论是《救命》写救命的两难境地,或是《双份老赵》中对人与物失去的焦虑与恐惧;无论是《猜到尽头》中招婷婷无处不在的猜测求证,抑或《耳光响亮》中人物在寻找之路上的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或者是《不要问我》中典型的唯物主义者却被唯物主义害得潦倒而死……作家东西仿佛乐此不彼地将人物面临的困境尽可能地放大,这似乎还远远不够,他还将《耳光响亮》中牛红梅学培训班的事情放大为《反义词大楼》;将打羽毛球一事导致流产写进《权力》,他不断将被人忽略的小细节无限地放大。例如,《后悔录》中将禁欲这一时期的压抑心态放大为一生的行为禁忌,将老赵执行“双份”的习惯放大到时时事事;将《猜到尽头》中妻子猜疑的心理放大成侦探式的求证。

在这种被放大的特殊的困境中,自救与他救皆充满了悖论,所以拯救的结果必然以失败(或荒诞)告终。即便是暂时的成功,也如同天边一抹绚丽的彩虹,所以王胜利会说话却骂自己的父母;顾南丹为卫国安排了住处却终离他而去;秋雨离开了嫖村最终又重回嫖村;牛红梅被杨春光的关爱唤醒,却也将对她的关爱加倍拿走。人物的选择本身仿佛变成了一种悖论,“在悖论处,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它像一道难题,是我们内心的尴尬。当我被这样的难题折磨时,小说就产生了。”东西小说中的人物,不管是自救还是他救,行为拯救或是精神拯救,最后都进入了拯救的悖论,即在百转千回之后,面对的问题与困境仍在,甚至还滑入了深渊,或从高处跌落,现实更加不堪。作家塑造人物,建构拯救动机和措施,但最后都进入悖论的境地,难道仅仅只为给错误的拯救行为敲响警钟?或逐渐毁灭人物实施拯救行为的希望与信心? 如果拯救变得无路可走,那么作家到底要将读者导向哪里?

(二)悖论处的心灵隐秘

重新审视东西笔下特殊的困境,同样写人生苦难和人生困境,同时代的作家余华则以生动逼真的细节打动读者。东西小说则在叙述上多了几分荒诞外,侧重荒诞困境中人物身边的人的心理与态度,即侧重于对人物生活氛围和周遭环境的描述。例如,同样写困难,《活着》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和现实的残酷;《没有语言的生活》则在超乎想像的困难(聋哑瞎的一家人)以外,着墨写周遭人情的冷暖:老炳治病时人们作弄他们,夜里小偷袭击他们,家宽无辜受到诅咒,玉珍深夜被等。如果说残疾带来了诸多生活的不便,那么周围人们的鄙视、欺侮和冷漠才是造成他们生活苦难的根本原因。小说是对不幸者生存困境改变的呼唤,更是对周围漠视不幸的人心进行揭露和批判,《没有语言的生活》不仅写出了身体残缺带来的困难,更写出了健康人对他们进行的精神伤害,身体的残缺是为描写人性的自私、欺软怕硬、冷酷无情等种种残缺。由此可见,东西小说试图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性中不易被觉察的被诱惑所逐渐改变或显现的自私、虚荣的一面,东西小说让读者看到了逐渐被改变却浑然不觉的心理事实。

鲁迅曾看到麻木的中国看客,由此写下《在仙台》;面对当下的米金德、老赵、牛翠柏们,作家将相似的心理进行了夸大和变形,从而生动清晰地放大了人们内心深处为当下秩序所异化的心理,“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和批判就存在于米金德的‘我为什么没有小蜜’的呐喊中,也存在于蔡玉珍的‘我要杀死你’的呼喊中。”小说从人物不可改变的现实困境及内心的冲突,对隐秘内心的揭露,从而放大人性的弊病,发现人性之残缺,找寻缺失的或业已消失掉的可贵的品性,拯救人们被逐渐异化的人性,抵达灵魂,方可寻求精神的真正救赎,这正是东西小说的目的所在。

(三)东西小说救赎模式浅析

东西小说试图放大人物遭遇的各种困境,然后建构各种的拯救行为和拯救措施,但不管自救或是他救都最后回归到拯救的悖论,自救荒诞无力,他救的迷茫虚无。写拯救失败,并非是拯救行为和拯救措施的缺席,而是无论怎样的拯救仿佛都是错误,仿佛拯救起点就进入了一个怪圈。综合而言,东西小说所独有的精神救赎模式可以表示为:放大人生困境――建构拯救主体及动机―――拯救的多种途径――拯救的悖论――拯救失败――深层救赎(洞穿内心,揭露人性,救赎灵魂)……

当脚步声逐渐掩盖心声,当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随时光被蚕食的、随喧嚣而去的,是否有我们们善良的品质和优秀的灵魂?面对逐渐被诱惑麻木了的人生现实,“东西也许还从卡夫卡那里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又一种方法,放大小人物的卑微心理,以小人物的心理困境和存在状况去反观那个造就这种状况的宏大世界”。小说以夸张变形方式放大我们内心的隐秘,预告我们悄然改变的品性,并且试图以貌似轻松的笔触减轻触摸现实的疼痛,东西小说是笑中藏痛的艺术――那是关于人性被异化却浑然不觉的疼痛。它含泪揭开人们逐渐深陷的伤疤,却蕴含着作家本人对人性美最迫切的期待,它是属于全人类的。通过喜剧的言说导引伤痛和拯救的各种努力,它意在提醒人们正视自己,审视高贵人性在现代性来临后的悄然异化与悄然残缺。从而呼吁善良、正直等那些业已失去的美好的情感和道德的回归,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后现代社会中,重塑自我,重拾令人类获得尊严的有别于低级动物的美好的所在。东西小说正是解开伤疤,“直面惨淡的人生”,方可认知自我,寻找救赎之路,

二、东西小说救赎模式的哲学意义

(一)“绝望”与开始

纵观东西的小说,从拯救主体到拯救类型再到拯救途径,之后发展的到种种悖论,这种情节设定无疑蕴含着作家对人生的思索和灵魂的追问。根据萨特的理论,人是被毫无理由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对于作家来说,特殊的无可避免的悖论,隐含着作家赋予小说的精神救赎。在悖论之下,人物的命运不可改变地滑向深渊,比如“聋哑瞎”三人,比如希望他人“不要问我”的卫国,或者向着“共产主义”的却不敢回头的牛氏兄妹……在这些读来令人无限悲凉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事实上,这仿佛如苏格拉底式智斗对手的攻略,一步错,步步错。每一步即是进入新的误区,这与萨特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萨特的“绝望”理论,打破一种绝望是为了开启新的希望,他也让世界的人民明白:信仰和抗争才是绝望走向希望之路。

萨特对现存秩序的“绝望”,正如鲁迅“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一样,具有新的开拓意义。在这个后现代文化元素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时候,多元化形成了无主流文化和信仰缺失或游弋,物质的极大富足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充裕的同时也带来当下物欲的蓬勃增长,与之相应的却是精神相对被忽略与走向贫瘠,这形成了一个悖论。人们“用包含有自身力量的他的创造物面对自我,被自己所异化”,东西小说特殊的救赎模式显示着作家的人文思想和悲悯情怀之余,潜藏着作家特殊的拯救方式,而这种深层的拯救无疑是关乎人心、叩响灵魂之门的。如一位学者所言:“东西写下的是常识意义上的生存本相,抵达的却是同类题材中罕见的深度。”

(二)救赎与解放

依据萨特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不断选择的过程,人一旦被抛入尘世,就必须不断的选择,不断地塑造自己的本质”。如何正确选择方可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从困境中走出,从荒诞或悲剧的命运中解放出来?东西小说并没有给读者明确的答案,它以貌似无情、不可逆转的“破灭”形式将拯救心理和拯救行为进行全面的揭露,变形折射出人类内心脆弱的、隐秘的并且悄然变化着的一面,然而“他写了悲伤,并不绝望……”以悲悯和对人性的关注投入对拯救情节的构建,实现对人类一种救赎;它以貌似无情的笔触正视人性的在当下的异化现实,面对生存的困境,小说中每一个人物并没有放弃希望和改变现实的努力,例如曾光贤无力改变现实的残酷却唤醒着长久睡眠状态的父亲;即便生命脆弱单薄如“刘井”的人也常常站得高高、努力幻想……

电影《天上的恋人》(《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而成)与《没有语言的生活》同出自东西之手,电影和小说中“聋、哑、瞎”三人开始站在了同一起点,他们同样肢体残缺,同样落后贫穷,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在困难中透着简单与快乐,如此以来,从小说到电影的阅读过程,心灵如同经历了“从暗室到天堂”之旅,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东西仿佛又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小道,那是关于爱、理解与精神救赎的。这种思想与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体现的思想有惊人的相似:“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

当理性逐渐被欲望所吞噬,当人性持续为利益所蚕食,当机器代替心灵,当灵魂不再生动年轻,东西小说这种特殊的救赎模式,无疑带给我们阵阵疼痛,刺痛我们麻木或遗忘的神经,那是关于人之为人的荣光回归的一种呼唤,以心灵的隐秘警醒灵魂,以无情之笔书写作家内心最深情的憧憬。

参考文献

[1]东西.我们内心的尴尬[J].中篇小说选刊(实力小说家专号),2011,(2).

[2]张柱林.小说的边界――东西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胡群慧.时空境遇里的身心言说[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温存超.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M].台海出版社,2006.

[5](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6](美)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建鸣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谢有顺.每个人都在为生活付出代价――评东西《不要问我》,《身体修辞》[M].花城出版社,2003.

写作困境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29-01

1 词块图式理论的内涵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术语,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之后,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他较为清晰地说明了图式理论的发生过程,丰富了图式理论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他还提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现代图式理论则是代表了安德森、鲁姆哈特和加内尔等人的看法,按照他们的观点,每个人将所获得的知识都按照一定的单元储存在大脑中,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每一个图式都可能包含下一级图式,表述了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处理,以及当新信息被储存进来是与过去信息之间建立的关系,和将这些信息运用到现实问题中的结构化过程。事实上,写作过程中也会存在着应用已有图式和学习新图式的问题,因此理解图式理论对于英语写作教学有很大帮助。

词块理论同样由我国的语言学家从外国引入,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像学习母语一样地掌握新语言中的语块。词块指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经常使用的,并且具有一定语义和结构的有利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短语和固定搭配等,比如:As far as I am concerned;等。词块是在实际交流中真正使用的高频句式,它的出现频率要高于构成它的每一个单词,具有语义优势和固定的形式,所以对于词块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十分重要。事实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词块的运用比语法还要多,高分者往往运用了更多的词块,可见词块理论与学生的写作成绩息息相关。

2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图式理论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善于设置情境,将课文结构化,把课文内容按照一定层次传输给学生,在针对学困生时尤其要循循善诱,在他们脑中形成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网络。

2.1教师图式法确定教学流程

教师在将一个题目拿给学生时,需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图示法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首先是将写作任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联想已有的作文结构和词汇,然后在讲解范文时整理整个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找出它的大体框架,向学生讲解文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块,再创造语境让学生联系学到的新知识,最后整理写作任务的思考思路和相关资料,并延伸相关知识,阅读学生中的优秀作文。

2.2学生利用图示法确定文章框架和内容

图示法有利于大脑储存、整理和使用信息,先回忆已学的文章中的图式,分析其中所用的结构、词汇和内容,确定写作任务的侧重点和写作内容的层次分类,并和已有的信息在脑中重建为新的结构流程示意图,从而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大体内容,学困生脑中的已有图式和词汇都比较少,老师应适当降低要求,并引导其用较简单的框架和短语来代替复杂结构和句式,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循序渐进,分阶段地提高写作水平。

2.3学生利用图式法形成写作思维

随着知识的不断摄入,学生也会在脑中建立很多种体系,比如词汇体系,语法体系等,从而帮助自己记忆和使用知识。这些体系都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示,当学生确定了文章的大体框架之后,就可以结合内容,从脑中搜索可能会用到的词汇,或是从课文中获取并归纳相关的基本句型等,形成更为具体的写作框架和写作思维,这个框架及分框架中的词汇和语法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以大体构成一段文章。事实上,学生对于新图式和新信息的的理解和认识大多来自于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比如同义图式和反义图式,前者可以让写作具有更为丰富的形式,令文章更为灵活;后者则是使文章更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在介绍优劣势时尤其适用。这些图式都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建立知识结构,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熟悉词汇在写作中的运用,让写作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着重督促学困生对简单图式的理解和对短语的背诵练习。

3 词块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词块组成句子,进而是连贯的文章,最近有研究表明,单词并非人们交流的最小单位,而是固定结构的词块,学习高频搭配词汇和半固定句式对学生的写作非常重要,比如在写作“提供食物”时,可以用的半固定句式有:sb serve sth或者there be sth;而表述“减轻重量”时则可以用lose weight或者make youself thin等,有了这些典型的词块之后,学生就可以在拿到一个写作题目时迅速想到相关短语,进而组成流畅的英语,做到有东西可想,有东西可写。

教师在教学中正应该利用这一点,通过填空、阅读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反复练习词块,强化对于词块的记忆和运用,引导学生区分词块中的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真正掌握词块,并利用可变部分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文文章,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对学困生则重点讲解同义词汇间的互换和简单词块的运用,令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不会的词块可以替换为简单短语。

4 词块图式理论的应用效果

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自主创造适合自己的写作流程和思维方式,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两者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确定文章结构,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明确和运用自己头脑中的体系,并进一步丰富这个体系,帮助学生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写作结构和关键词块的教学,引导学生背诵和使用它们,着重关心学困生的学习,鼓励其进行更多的阅读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5 结语

英语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实施,为词块理论和图式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日常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写作困境论文例5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论文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写作困境论文例6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写作困境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73-01

近些年以来,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海外进行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攻读。我国留学研究生选择的留学区域大多数是欧美和澳洲,其地区生活与学习语言主要是英语。在留学时期,实际生活与学习都会遇到一定的语言问题。加强对留学生英语方面遇到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好的提高国内英语教学水平。

1 出国留学研究生语言问题

1.1 听力方面的问题

外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听力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发音不清,语速较快,并且较长的句子与口语的使用都会使中国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扰,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中国留学生听力困难的另一个表现是英语口音问题。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日常听课与交流中,经常发现有多样化的口音,与国内教学中标准英式或美式的口音有很大区别,不标准的发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与失望。留学生授课教师口音与国内口音有所差异,是造成中国留学生语言环境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2 讨论发言中的问题

国外研究生教学课程与国内有所不同,国外课程中讨论交流的课程较多,占教学课程中的比例较高。讨论课程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等,讨论课程的进行还需要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在进行讨论课时,中国的留学生由于自身语言特点,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与交流当中。讨论课程中问答部分的进行,中国留学生缺乏良好的准备,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中国留学生对于讨论课程参与程度的不足,会对其学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与影响。中国留学生对于课堂讨论参与度较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口语表达能力不足和听力不足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

1.3 写作方面的问题

出国留学生随着国外学习时间的增加,基本上很多留学生的口语能力与听力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但是,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通过对中国留学生与外国本土学生的研究论文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本族语作者论文的长度、准确性、有效性等方面都强于中国留学生。对于写作问题来说,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度更加高。中国留学生写作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词汇量不足、词汇表达不当、表现能力差,并且句子表达能力较低。英语书面表达与写作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继续学习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 留学生语言问题对于国内英语教育的启示

对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留学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国内对于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需要积极的应对。海外留学生英语语言面临的困境也折射了现有国内英语教学工作的不足,反映了语言学习在真实英语环境中所面临的难点。根据中国留学生在语言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需要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2.1 加强听力教学

对于出国留学生在国外环境面临的听力问题,国内研究生英语教学要针对其进行改进,尽量采用真实的听力材料进行教学。在国内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数在英语教学上都会控制自身语速在一个较慢的水平,并且很多外聘教师也会放慢语速,以适应学生的听力水平,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长久以往,学生在对于正常语速的听力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另外,国内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材料都经过编辑与处理,教学中没有背景杂音,较为清晰,学生在适应了这种听力材料之后,进入真实语境,面临有背景杂音的环境,就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在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对真实语言环境的模拟。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对语言口语多样化的关注。外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很多教师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口音存在着一定的不标准。如果学生没有受到针对不同口音的听力训练,在实际学习中就会出现问题。英语教学工作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于学生可能会面对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更真实、合理的听力训练。

2.2 加强讨论交流

国内对于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应该注重采用与国外教学相同的讨论模式,增加讨论与发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我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课堂讨论中表现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留学生语言熟练度不足。我国现阶段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对于讨论以及交流环节的安排有所不足,学生的发言机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另外,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教学方式在国内外发生了很大转变。西方教学工作注重师生讨论,以教师讲授为辅助,并且在学生小时候,就注重对学生讨论习惯的培养。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并且教师教授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与习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中课堂讨论不够热烈,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注重对这种现象的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投入到课堂讨论当中,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只有加强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对于学生日后国外留学语言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加强写作培养

目前国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缺乏英语写作练习的时间。国内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自身学习任务进行完成,并且撰写相应研究的报告,,进行毕业设计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英语写作的联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例如,学术选修课以及借鉴国外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修课的选择,选择与英语论文有关联的选修课,在进行选修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在英语写作训练时,还要积极的借鉴国外做法,设立专业的写作辅导部门,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辅导。

3 结语

写作困境论文例8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相对来讲不够有吸引力的环节,但是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作文教学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作文教学的创新意识有待提高。现阶段,初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模式化现象严重的情况,这从根本上讲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联系。在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般都会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作文,让学生将其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记录,以便为今后的写作提供素材。这种方式虽然能帮助学生掌握大体的写作方向,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写作向着固定化发展,因为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对相关的素材进行反复利用,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慢慢地形成固定的模式,没有新意。因此缺乏创新意识的作文必然得不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写作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作文写作中的理论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写作同样来源于生活,但是创作不能脱离生活,一个文章如果脱离了生活现实,就像是老鹰失去了翅膀,纵然有多大的本领,也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一直以来,我国初中生的写作都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作文和生活的联系,在运用素材的时候也并不切实际,所以初中语文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的作文中废话很多,缺乏生命力。在重视教育改革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不仅要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还要让学生具备独立性思想,这样学生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表达正确的思想或是主旨。语文作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存在差距,写作时素材和作文无关联或是素材不足都是现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困境。

二、解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师资力量建设。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是影响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困境在本质上讲其实是传统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影响比较严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特别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很难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没有及时将思想进行转变和更新,因此更难完成创新。相比之下一些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还没形成自身的风格,因此很难灵活的对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掌握和运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初中学校就要加强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科学化的师资力量培养,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还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都要使其具备更好地创新意识,并且将其正确的运用到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实际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也应该注重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丰富的教师要在年轻教师身上学习创新的精神,同样年轻教师也要在经验丰富的教师身上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达到二者共同进步的目的,全面提升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

写作困境论文例9

我国的写作教学正在经历着三大范型的转换,即由文章写作向过程写作、交流写作的转变。这种转型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变化,对于解决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是以三大文体为中心的文章写作范型。这种写作教学,将文章划分为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几大板块,通过对各板块分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立意、选材、结构、遣词等所谓的各种写作能力。这种分段学习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某种写作能力,然而,写作活动毕竟不是流水线式的产品生产,写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写作能力不是各种能力的简单集合。所以,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一直挣扎于模式,始终找不到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写作教学形成了过程写作范型。这一时期认知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写作心理的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写作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组织和应用,写作还涉及人的心理因素,比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过程中心写作范型正是在这种心理学理论背景下形成的。过程写作教学范型开始将关注结果转向过程,重点放在写作产品上,着眼于写作主体,通过关注结果来关注作者的思维过程,是写作范型的重要转变。

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写作的思维训练和写作策略的开发,重视作者的主体意识及其能动作用,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校普遍使用。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种模式的不足和缺陷也显现出来。首先,它忽略了对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其次,它忽略了文种、体裁之间的差异。再次,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增加了师生的教和学的负担。最后,它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写作教学范型——交流写作教学。人们意识到写作不仅要关注结果、重视过程,写作更是一种基于真实而具体语境下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在交流中心范型下,新的写作观被提了出来,写作被认为是一种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这种范型注重为何写、为谁写等关于写作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写作不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读者的知识、读者的需要和文化背景对写作的内容、结构、风格和语言有着制约作用。传统写作教学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缺乏积极性、缺乏内容、风格不恰当等,与读者意识密切相关。读者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交流意识。为什么写、为谁,是人们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语境因素塑造了话语的具体形式。写作教学如果忽视这些语境要素,那么学生所学的写作知识,形成的所谓写作能力就会是静态的、僵化的,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写作即交流的写作观,是受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语用学的影响。语用学认为,语言学习的核心不是语符和语义,而是其语用功能。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语言符号和意义的机械识记,而在于通过语境学言语,获得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愈加重要。于是,一个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在具体交流活动中学语言的“交流写作法”出现了。交流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交流对象,有了交流语境要素的参与,就可以选择并创生写作内容和表达形式。写作的内容、素材、体裁、结构、语言等,因为这个交流语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的、具体的、有动力、有意义的。这样的写作需要学生基于真实、具体的语境,运用真实的语言能力去完成,当然他们获得的也是真正的写作技能。

交流是写作的本质。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现实的或拟实的写作任务场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和交流。所谓“交流语境写作”,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与显在或潜在读者围绕某个话题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这种写作必须针对特定的读者、环境,为实现特定的语言目的,根据生活、工作、学习和心理的现实需要。例如,举办一次“马拉松比赛”的活动,可以社会交往的形式组织设计四次写作练习:活动前,拟写通告;然后给各有关方面拟写通知;在活动过程中有现场录音、录像和笔记;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撰写新闻报道,以便开展对外宣传。以上四个写作练习,每一个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功能,明确的读者,一个相对固定的话题,和特定的写作风格。我们相信这样的写作是真实的,因为它有具体语境,具体对象,具体体式和具体的功能。

因此,写作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将写作置于真实的交流语境之中。在教师的课堂写作教学中,关键要模拟出交流任务场景,也就是要形成“具有具体的交流语境要素的写作任务”——即写作话题、作者的身份、读者以及写作目的等交流要素的明确化、具体化,这才是“真实写作”的真正含义。

这种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范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我们基于写作交流语境理论去设计作文课程,整个的传统写作理论体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写作课程与教学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如写作动机缺失、内容匮乏、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等都可能迎刃而解。

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写作教学早就形成了交流语境范型。例如,以下是他们的中小学的作文命题:

1.为到某地旅游的外地游客制作一张旅游指南。集中表现某地的风土人情,并包含一些有关文化历史古迹的照片。

2.就校园周边娱乐业过多、环境脏乱等问题,给教育主管部门写一封信,要求还学校一片净土。

可以看出,上面的作文命题写作对象具体、目的明确、体裁清楚,是典型的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题目。题目中看似有诸多限制,但这些限制却是重要的写作资源,是写作动机、内容和表达的产生的来源和依据。这样的作文题目比一个大而空、没任何限制的题目更好写。

相比之下,我们传统的作文题目,如“我的×××”、“我最难忘的事”、“我最敬佩的人”,这些题目的读者是模糊的,目的是缺失的,实际功用是没有的。这样的写作除非有经验的同学自己去设定一种情景,让这种情景来唤醒自己的写作欲望,否则只能去编排,于是产生了“虚假写作”现象。

现在我们的一部分写作教师逐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写作教学中经常会设计写作任务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特定的交流语境中自由地写作了。例如在人物肖像描写的写作教学中,一些教师这样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现场读出来,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

这是一个典型的交流语境型的写作课堂设计。由于有了非常明确具体的对象、目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绝大多数学生都准确地把握住了对象的特征,描写得栩栩如生,结果大家都猜对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真实交流语境写作的无限魅力。

我们传统的人物描写教学,通常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性的、技能性的、模型化的描写练习。写人物,可以写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等;写肖像又可以写脸形、眼睛、鼻子、头发、耳朵、衣着等。可是文本不同,其交流语境也不尽相同,一般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一一描画出来。我们写什么、怎么写等,应该由交流语境决定的。

综上,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写作教学范型提倡创生一个真实的、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具象的世界中写作,在实际的运用中写作。可以说,这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正确途径。交流语境写作范型是当下互联网+时代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走出两难困境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写作课程范式研究》荣维东学科教育·语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写作困境论文例10

学生缺少真实的观察、体验 现在的孩子待在家里和学校里的时间较多,而在这些时间里,学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上课、跑辅导班、看电视、玩电脑、摆弄手机上了,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精力却很少,对社会生活的体悟、感受也不够敏感了。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习作乃是情之所至的一种行为,是认知、语言能力和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孩子们不能仔细观察自然,体验生活,自然难有情不自禁“我要说”的冲动与激情,写不出有内容、有真情、令人悦目悦心的文字也在情理之中。

接受信息碎片化,导致作文语言无规则化 由于学生可接受的语言影响太多,而不同内容的文字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些还会大相径庭,当这些语言范式挤进学生的大脑,有些学生的语言系统便崩溃了,当他们想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认知的时候,不是杂乱无章,便是不知所云。

教师不能专心致志地指导或不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自课程和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增加了,语文课程的周课时量有所减少,教师们的非教学任务或兼课也有所增加。导致教师花在作文指导方面的精力与时间减少,有的教师甚至根本不对作文进行指导,甚至鼓励学生到电脑上搜索成文进行加工改编。于是,假大空作文便应运而生,学生写来写去,作文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培养。

破解作文教学之困的策略

真实地写,写真实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实践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必须让学生真实地去写作,写真实的内容,不能抄袭,不能改编,坚决杜绝生编硬造,无病。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方法,获得要领,练就能力,乐写会写。

材料获取活动化 要让学生真实地去写,且写出真实的内容,就要做好写前指导,丰富学生的认知,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写前准备活动化便是达成这些目标的有效策略。所谓“写前准备活动化”,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或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阅读、搜集,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材料,生发写作的意愿。但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能让学生亲历,当学生不能到达现场的时候,可以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到现场去。如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图说话写话,借助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等等。

先说后写,依读学写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乐于表达且会表达,既要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写作材料,也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训练有规则的表达的能力,先说后写,依读学写,便是较为有效的策略。如低年级的看图写话,通过指导看图说话,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图画的内容,还可以在表达顺序、用词造句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当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写内容,再动笔去写,学生不仅乐于去写,而且也知道怎么去写,乐写会写便不再只是口号。

写作困境论文例11

The countermeasure for solving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examination-room composition

Li Fengping

【Abstract】Becau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amination and the solemn quality has brought students very big heart pressure, some students are often in hot water when writing composition. Here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the examination-room composition and the way for solving it.

【Keywords】Examination-room compositionDifficult positionCountermeasure

由于考试的重要性及考场气氛的严肃性对考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压力,有的考生写作文时很容易陷入困境。考场作文的困境有哪几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

1.遇到生题,处变不惊。遇到生题,一时会感到思路阻塞。实质上,所谓生题,无非是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从未接触的较为新颖的题型,写作要求比较复杂含蓄,内容要求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处变不惊,要认识到“生”与“难”是相对而言的,考试作文的要求是不会超出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范围的。因此,要充分树立自信心,知“生”而进,冷静挖掘平时复习中与“生”有关的东西来,做到以“熟”制“生”。

2.发现离题,及时纠偏。写到中途如果发现文不对题,不要手足无措。出现离题,多半是因审题不慎造成的,只有通过对题目、材料和要求作周密分析,才能理解命题的意图及材料的含义。如果时间允许,应该推倒重来。如果时间紧,应想办法将“死”文救活,把已写成的文字,临时改变角度,用少量的过渡性词语或句子,与命题挂上钩,扣回到题目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