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管理论文

大学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52

大学管理论文

大学管理论文例1

二、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及其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大致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虽然每个时期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探索,但是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总体上仍表现出明显的“规制取向”,其“自由追求”长时间地受到抑制,隐而不彰。可以说,百余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与“自由追求”之间呈现出持续紧张的发展态势,这无疑给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及师生行为造成重大影响。

(一)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

整体而言,百余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是相当突出的。这可从两个层面予以分析:一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大学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1.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由政府“操纵”,体现政府意志,是不同层级政府部门规制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大学的教学管理权限非常有限。客观地讲,任何政府都有两种基本职能:一种是管理职能,另一种是服务职能。然而,就我国来看,政府的管理职能总是发挥良好甚至“超常发挥”,而其服务职能却存而不彰。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过是不同时期政府更全面、有效地管理大学教育教学的工具而已,充满了强烈的规制意味。20世纪初期,清政府先后颁布3个学制,其初衷不单是为了文化教育的复兴,主要的还是出于维护岌岌可危的政治统治的需要。1927年之后,教学管理制度更是政权实施“党化”教育和“训导”教育的合法性手段,据此全面控制大学教育教学及其师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开启,政府相应地对大学组织进行了国有化和行政化改造。基于此,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划一化、刚性化、集权化等特征。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调整,但其“规制取向”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可见,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真切地反映了政府膨胀的规制欲求,带有强烈的规制意味。2.大学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从大学内部不同主体的关系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学校集权为主,院系的教学管理自有限。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的相关权力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学校层次,院系的教学管理自相对不足。即我国多数大学的院系在教学管理上存在责任与权力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操控、规制院系这一客观事实。具体来讲,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的相关权力过于集中在学校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教务处事实上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中心,绝对地行使着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划与决策、组织与协调、控制与评价等多方面的权力,而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则主要承担一种被动执行者的角色。对此,有学者精辟地指出:“学校层次几乎掌握了教学管理的全部决策责任,系、室承担的只是贯彻执行学校层次的决策,从本系、室角度提出咨询建议或反馈意见,缺少决策自。”[6]第二,以行政控制为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有限。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基本上由教学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单方面制定,师生鲜有实质性参与相关制度决策的机会及相应的机制。再者,教学行政部门出台的绝大多数管理规章制度,其主旨在于更好地规范和控制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的行为。所以,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规范不仅数量密集,而且还刚性过强。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大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学生而言,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过强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专业选择不自由、课程选择不自由、课堂管理制度死板、考试和学籍管理规定不合理等多个方面。[3]119就教师而言,不尽合理的管理规定限制了教师教学的自由。例如,过度的量化管理压抑了教师个性化的专业成长,僵化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三,以管理者权威为主,制度的公正性和服务性体现有限。公正性是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一切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也是制度伦理的首要原则。然而,对于百余年来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来说,则主要是以管理者权威为中心,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民主参与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1)从大学教学管理决策看,以分管副校长为首的教学行政团队实际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的渠道不畅,缺乏制度上的保障。(2)在大学教学管理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常常被认为是被动的管理对象,是被规制的“大众”,教学管理者与师生客观上并不平等。此外,在大学教学运行系统中,教学支持服务的体系不完备,教学管理人员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极为淡薄。这恰恰突显了教学行政机构过于膨胀的管理职能以及教学管理者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总体来说,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注重和追逐规制价值。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之规制品性的无限度张扬显然压制和抑制了创造性人才培养功能的充分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自由追求

反观百余年来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其“规制取向”无疑是相当明显的。然而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其自由追求就已彻底“销声匿迹”。事实上,虽然追求自由的方式可能比较间接和隐蔽,但是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大学教育教学的特性和逻辑所决定的。总体来讲,20世纪初叶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自由追求”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1.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看,尽管政府全面掌控着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权,对大学教学实行集权管理,但是大学仍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客观地说,在我国教学管理制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大学充分利用外部制度环境提供的条件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案例。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内战频仍,军阀政府无暇顾及大学发展事务,大学则迅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推行改革。蔡元培校长仿照德国大学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造,建立了教授治校理念统领下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郭秉文校长则以美国大学制度为蓝本展开对东南大学的改革,初步构建了校长领导下的“三会”分治的教学管理制度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逐步下放学校办学自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更是加快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个性化、富有校际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然,百余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自由追求”,可能更多的是以一种间接和隐蔽的方式展现的。2.从大学内部不同主体的关系看,大学中的院系及师生不仅对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呼声一直以来不绝于耳,更重要的是,实践中还尽可能相对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及开展教学研究第一,院系持续不断地表达与大学一级分享教学管理权的诉求,逐步摆脱“被动执行者”的地位和身份。历史地看,尽管我国高校移植了西方大学的组织框架和制度体系,但其内在精神却并没有相应地发育和发展起来。而且,在政治力量绝对主导的权力框架下,大学制度原本蕴含的自由精神逐步变异,大学也渐渐演变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和延伸机构,成为了政治权力逻辑链条的一环。在此权力逻辑下,院系实际上也构成大学一级的下设单位,完全听命于“上级”的指挥和协调。尽管如此,一个世纪以来院系层面对于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诉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歇,因为院系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心脏地带”,学校一级的任何教学管理决策都必须通过院系来具体地执行和实施,这必然要求院系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教学管理权。第二,广大师生持续不断地表达与教学行政机构和教学行政人员分享教学管理权的诉求,逐步摆脱长期依附于教学管理者权威的“生命样态”。教学是大学基本的功能性活动之一,也是大学师生的重要生活方式,还是师生展开思想对话、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本真使命就在于为师生自由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驾护航”。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反映的主要是管理者的权威和意志,广大师生几乎没有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的机会和空间,与之相关的制度也不健全。尽管如此,广大师生既没有丧失追求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信念,也没有放弃对追求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努力,更没有完全屈服于教学管理制度规制的之下。比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郭秉文校长以美国大学制度为摹本,坚持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初步构建了体现广大师生教学自由、学习自由诉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了当时东南大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和繁荣。综上可见,百余年来,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追求都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大学的教育逻辑所决定的。

(三)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价值矛盾的表现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多年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与“自由追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为两类价值关系的严重失衡:一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冲突,二是行政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冲突。首先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主要体现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对立上。如前所述,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时期,但无论哪一时期,教学管理制度的“规制取向”总体上都是异常突出的,反映和表达了政府的权威和意志,承载的主要是社会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政治价值和政府行政价值。可以说,作为社会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全权代表,政府颁发众多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令和条例的初衷,虽然不排除有实现大学教育教学目的的情况,但更主要的是将之作为一种规范和控制大学及其师生员工的合法性工具,而不是出于对大学教育教学特性的自觉尊重和关切。很显然,“规制取向”下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彰显的主要是社会价值序列中的政治价值和政府行政价值,而不是大学自身的价值即个体价值。然而大学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而是社会大系统中的特殊子系统,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基于学术逻辑发展和建构起来的,具有知识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双重属性。但是,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注重社会理性,相当程度上忽视甚至忽略了对知识理性的关切,这可能是教学管理制度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对立的根源所在。其次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矛盾主要表现为行政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对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基本上由学校行政管理序列单方面构造和制定,是学校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意志的产物。从这种生成逻辑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彰显的主要是学校行政权威和学校行政价值,其主旨不是为了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教育价值,而是出于维护自上而下的教学行政秩序、满足教学行政管理序列规制广大师生需要的考虑。所以,学校行政规制下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更多的是体现管理者的权威和意志,广大师生的民主参与、自由诉求没有得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应有关照和维护。其结果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被贬抑和压制,教育教学价值无法得到制度的确认和保障,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自然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提高,大学教育目标同样也难以实现。可见,学校行政价值成为微观层面的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追求,行政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冲突构成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内部性价值矛盾。

大学管理论文例2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③何钟秀等著:(领导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页。

大学管理论文例3

高校行政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大学内部的两大主要权力。学术权力是指学术人员负责管理学校的学术事务,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拥有学术权力的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人员。行政权力则是行政人员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行政权力的主体是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学术性是大学的特征之一,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内部管理体制中,大学的学术性却被忽视,行政权力处于主导地位,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使得学术权力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重失衡。在高校中,学术事务主要由行政人员操持,“教授治学”名存实亡。前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曾对记者说过:“在全校召开了中层干部新学期工作部署会,许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室主任都没有参会。‘办公室同志告诉我,因为这些教师都不是副处级以上,所以未能参会。’”此外,行政工作人员还掌握着学术人员聘用、晋升、考核、评价的权力,学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掌握于行政权力中,高校的学术权力失去了其学术代表性。学术权力行政化导致学术人员更愿意向行政管理职位发展,大学教师更为关心权术而非学术,学术失去了其原有的庄严性、神圣性。二是领导体制行政化。在我国,大学校长、书记具有行政级别。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行政级别都为副部级,其余的本科院校的校长和书记为厅局级,专科院校则为副厅局级。领导体制的行政化使得高校成为巨大的官场,行政级别高的学术人员和行政工作人员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更好的福利待遇。高校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得高校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改变了大学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扼杀了学术力量在高校中的能动性,对高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只有教师与学生积极投身于高校的管理中,参与高校管理,才能使高校得到更好地发展。“大学的前途应多取决于成千上万个别教师的价值观,而很少取决于大学的理事或校长。因为思想与创造不能由行政部门以命令方式向下推行,大学必须由下而上的工作”。尽管高校明确规定进行民主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文规定高校应设立赋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权力和地位的学术委员会,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高校,民主管理仅仅流于形式,只是一句口号而已,高校的决策权依旧集中于一些行政部门手中。高校的各项决策、规章制度都是由校长、各院的领导制定的,并没有经过学术组织,教师没有发言权,广大师生的意见被置之千里。即便经过学术组织,高校学术委员会作出的决策也无法得到真正执行。无论这些规章、决策有效与否,有用与否,师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高校形式化的民主管理则导致高校丧失了学术自由的氛围,高校民主管理成为空谈。

(三)高校学术风气腐败

我国高校将科研能力的高低做为考核教师绩效的重要标准,根据教师的多寡、优劣,科研获奖的数量来决定教师职称的评定和经济收入的多少。这种评价机制固然可以调动教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其学术能力,可是将教师的自身利益与学术直接挂钩,使得学术丧失了其庄严性与纯洁性,导致高校教师失去了对学术的敬仰与耐心,怀着功利主义作学术。并且,我国高校在学术评价上往往只关注的数量、论文的字数、出版社的名气,致使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并不是真正热爱其所研究的领域,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很少有人能耐住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学术评价机制的缺陷导致教师逐渐形成了浮躁、功利的治学思想,学术造假现象频频出现。据统计,“2009年,我国中文‘产业’近10亿元;“最近两年,每年有近100人买卖SCI,有4700至14000人买卖英文论文到国外发表”。高校每况愈下的学术风气,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之风破坏了学术的纯洁性,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完善我国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尊重大学的组织特性,学术和行政合理分权

大学组织模式具有学术性、教育性、民主性等特点,其中学术性是其最主要的组织特性。学术是大学的起点,大学的一切问题都需要从它的学术性上出发,高校理应尊重大学本身具有的组织特性,应认识到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属性,分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职权范围,减少高校行政系统对学术事物的干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应用制度规范行政权力,明确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的权责,尽量避免行政部门的职员参与学术事务。厘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发挥其作用,有利于二者的和谐发展。高校只有重新认识和界定学术与行政的权限,不让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所承担的责任混淆,才能使高校良性发展。

(二)深化高校民主管理制度

“实行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也是西方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核”。高校应落实民主管理和决策制度。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大学民主管理的基础。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师生是大学的主体,应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以确保教师、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参与学术事务的权力落实到实处,保障师生对学术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决策权,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此外,高校应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在行政干部的选拔任用、教师聘用、教师职称评定、科研经费、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由教师、学生和社会上相关部门进行全程监督,做到校务公开化,透明化,从而保障师生对校务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大学管理论文例4

二、提高服务职能与改善内部结构

按照图书馆工作需求,大多数图书馆对业务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精简人员、结构,以便于业务开展。通过采编与藏阅合一的方式,科学整合业务部门。同时,按照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服务特色,建立新业务部门,提高图书馆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另外,由于大学图书馆后勤负担、行政瘫痪等,严重影响图书馆长远发展。因此,精简后勤、行政人员,有效促进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

三、改革人事分配与构建激励机制

对于图书馆管理,对人事分配机制进行改革,由传统职称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例如,部主任实行应聘上岗。同时,可减少全工数量,增加临时工。

四、建立规章制度与改革新办法

对于图书馆而言,规章制度是管理基础。产生新管理理念之后,伴随着新管理办法,执行管理办法,需建立规章制度。在时代背景下,传统规章制度已无法适应时展。因此,规章制度修订,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十年间,图书馆工作方法、内容发生较大改变,许多图书馆改变传统管理方法,建立全开架的借阅制度,提倡藏阅一体,建立开放样本库。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方面,合理利用网络化建设平台,打造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按照读者意愿与评判建议,有效调整信息服务方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五、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建立

由于数字资源的保存期较长,必须结合存储对象能力、可信度、可用性、资源维护等因素,保护数字资源的生存能力,具有可理解能力、可呈现能力。传统图书馆建设,主要以纸质资源为主,未受损失页面可继续翻阅。而数字资源存储介质遭受破坏之后,几乎全部信息资源就会丢失。所以,在图书馆信息建设中,必须整理、保存数字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强化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馆藏的部分纸质载体,通过电子期刊与电子图书的形式,生成互联网信息、数字化作品,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研究,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开发特色数据库,参与信息网络建设,树立公众形象,确定自身方位。

六、选择管理新模式

在图书馆采购环节,书目预订是主要渠道,然而无法全面、真实反映市场。市场中的图书广告和图书实际具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图书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渠道也日益增多,传统预订优势明显降低。处于该种状况下,图书馆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引进科学管理模式、先进管理设备,以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更好为读者服务。

七、创新性人才引进

对于大学图书馆工作,由于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较低,综合素质人才较少,具备现代管理能力的人才较少,技术性人才较少,使得图书馆建设难以实现创新。因此,身处信息化社会,大学图书馆管理,必须引进技术性、专业性人才,为图书馆资源设奠定人才基础。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制度,注重加强队伍素质培养。例如,对于馆长选拨,必须严格任职条件。根据近几年馆长任职条件,普遍学历偏低。因此,应选拨专科出身的高学历人才,或专家教授任职馆长。

八、健全法律法规

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由于信息资源制度与法律保障缺乏,极大阻碍了信息共享建设步伐。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更新,尤其是复制成本明显下降,使得著作权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版权风险增大。因此,我们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版权人的权益。

九、大学图书馆数建筑

建设对于传统大学图书馆建设而言,传统建筑已无法适应时展,存在诸多服务缺陷。近些年来,随着国家重视图书馆建设,如分离图书馆阅览室、书库等,由于层高与空间不一致,影响了机构调整、藏阅一体化。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调整建筑格局,转变传统藏阅复杂局面,通过建筑建设,提高读者阅读和馆藏便利性。

十、科学模式管理图书馆

目前,各个大学图书馆独立性较强,主要为本校教职工、学生服务,而大学文献、设备、技术、人力等资源丰富,不能服务社会各校。由于这种现状,增加了图书馆引资难度,造成资源浪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可实行联合办馆模式,动态态观察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方法,把握好时机,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景预测与技术项目。为企业提供深层次论证成果,促使其工艺、技术革新,强化市场竞争力,协助企业寻找合作与投资伙伴。向企业提供可行性的论证资源,扩展范围至地区、城市发展规划,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强化传统馆藏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图书馆建设主要以纸质文献为主,现代信息服务发展必须按照实际市场需求,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升资源馆藏完备度,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通过信息获取、网络信息传递、馆际互借等等形式,有效扩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大学管理论文例5

(三)管理方式带来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沿用了辅导员制,造成了管理责任不明确,只要学生不出重大事故就没有什么责任的情况。另外这种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使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辅导员的管理的任务多、学生多、难度大,在管理的过程中,事物繁琐,没有量的标准,管理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的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健全,没有做到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和以法管理,只能是凭借经验,化解问题;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此对学生的管理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合并、新建,民营大学涌现,适龄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增加,但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而社会的用工需求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工作需要,这样就出现了与就业岗位的矛盾,毕业生的竞争日益激烈。大规模的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的迫切需要工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又带来一个不利因素。如何提高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应对措施

社会大环境千变万化,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要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本着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服务学生。高校学生作为一个高校的主体力量,是高校的灵魂和主体,只有建立适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管理体系,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发展,因此,,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并把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

1.不断探索,完善制度目前我国的大学校园是比较开放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一直在探索科学的、适应大学生需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更完善管理模式,这也使得学生管理制度在逐渐完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学生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这样就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没有管理的量度,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另外还有一些制度严密性的问题,有时易受外界干扰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不便。

2.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选择,这不仅是育人的原则,同时也高校学校管理的理念,那就是要在学生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践。在学生管理中从实践和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学校管理制度与学生的对立局面,消除学生被管理的叛逆心理,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管理的方法具有人性化,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团体意识。

(二)注重管理方法促进管理实效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校园是一个大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与课堂,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各种讲座、论坛,以及多种社团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参与的活动,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学生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谈话、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方方面面的进行及时了解和把握,从而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还要广泛开展建立思想教育活动,并建立平台,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课外,利用实践基地作为平台进行教育,从而创新课堂传授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切实到相关思想教育阵地进行感受、参观、学习,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感化,,让其从思想上去武装起自己,从而推进思想教育的成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被管理者数量大,而管理者是少数的,要把多少人组织起来,统一起来,就需要有得力的帮手,学生管理者就要培养自己的管理力,而学生干部是我国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作为学生管理者要认清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管理作用。学生干部来自学生,又服务于学生,有一定的威望,是受学生尊重的,学生干部在学校、老师及学生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桥梁的作用,在管理不可替代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管理者不可能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情况,这时就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信息,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解决,从而提升管理的实效。因此必须重视班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特别班干部的选定,应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经过实践考验的,这样才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学生中间,既会起到团结同学,又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凝聚力,特别在集体事务中发挥带头和统筹作用,使周围的同学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思想、素质也是不尽相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问题的复杂化会加剧矛盾,单纯依靠老师去管理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班干部吸引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协作管理,参与其中,发挥其干部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从而才能提升管理的实效。

3.利用信息化管理拓宽管理渠道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完善管理系统,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管理者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如可以利用飞信、校园网、QQ群等,通过对学生认证后,可以利用这些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缩短了与学生时空距离,从而使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实的需求,需要学生管理的工作的创新,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与学生实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发挥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情报站的作用。利用SNS模式网站,让学生管理者及时发展问题,深入学生内心,缩短时间,扫除局限,从而形成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QQ群也是交流的平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管理者可以布置任务,信息。大家在群里,对问题或某种观点进行讨论。例如,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集体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使用飞信,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辅导员一般情况要面临几百人的学生,可以利用飞信就能与这些学生进行联系,传达信息或布置任务等。这比平时通过班会等传统的模式,更快捷、方便,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管理实效得到提升。

(三)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1.明确职责,积极配合面对当前学校的扩招,就面临着新的问题,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从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学校就要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并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从而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管理人员,有明确的分工,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让高校管理工作实效科学化、人性化,从而发挥管理的实效。

2.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当前,我国高校一部分学生管理队伍素养参差不齐,缺少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又加上管理的学生数量大,事物繁琐。这样要求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要具备管理的能力,这才能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使,做到及时,高效。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也可以到外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实践与研究,从而实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从而及时、高效的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棘手问题。

大学管理论文例6

1QFD和TRIZ理论

1.1QFD理论

QFD是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质量特性,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改善“质量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QFD理论目前已经成功的推广应用到建筑行业、软件产业、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质量屋为载体,QFD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规范的定义出每一阶段活动应该满足的质量特性和标准。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将QFD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类比为顾客需求,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类比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以“满足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改善我们“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论文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1.2TRIZ理论

TRIZ是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过对全世界约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类技术系统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突破思维惯性方法、功能资源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40个发明原理等。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系统进化的一般性客观规律。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依循TRIZ理论规划出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运用

QFD能够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框架,将定性的培养需求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质量特性,即实现了“需要什么”到“应该做什么”的转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问题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系统的提供如何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为了解决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TRIZ理论恰好弥补了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它通过规范化处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进化法则,在毕业论文指导的思想层面,实现“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转化。

2基于QFD和TRIZ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2.1细化论文指导的能力培养目标

粗略的来看,毕业论文各个主要环节中,论文选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甄别、筛选、阅读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具体的写作过程更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途径。但实际上,各个环节对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交叉螺旋递进的多层次关系。同时,管理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分为知识综述型、理论研讨型和实证应用型三种形式,对能力的需求和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QFD理论,利用质量屋,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在不同环节应该培养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毕业论文的培养质量规划矩阵。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能力培养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照培养质量规划矩阵,选择合适的论文方向。

2.2建立论文选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针对具体的论文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创新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临渴掘井的方式,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才会想到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这样分散的、孤立的、临时的对论文研究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无法保证论文整体的连贯性,也有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借助QFD“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在确定选题后,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设计论文的知识运用规划矩阵,准确的识别出论文研究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论文选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预先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

2.3规范论文研究的系统思维方式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总结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对策建议”,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脱节,“通过现状分析不出所归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怪相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论中包含的完备性法则、向超系统升迁法则、向微观系统升迁法则、子系统非一致性进化法则、协调法则等思维方式。显然,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论文研究上,确认研究对象所处现状,发现其缺陷和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规范论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管理论文例7

班委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们这一群人既是班主任管理理念的直接感受着,也是班主任管理理念的传达者和实施者。他们应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是班主任与所有同学充分沟通和交流的中介渠道。如果这个渠道不畅通,参与式管理就形同虚设。所以,作为班主任来说,在制定一些框架性制度的同时,可以放手让班委去进行具体的管理,班主任只需要把握整体方向和原则即可。这就需要班主任在遴选班委的时候,高度重视对班委成员的挑选,其次就是注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重视对班委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班委,也应当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沟通和管理能力,其次就是要把班级同学的意见及时反馈班主任,把班主任的想法,及时向同学传达,保证班主任与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顺畅。

2、其他班级成员

作为班级管理最主要的参与者,要注意主动的培养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需要班级同学养成积极主动的意识。在班主任和班委的组织下,有意识地、主动地和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共同参与制定班纪班规,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严格来讲,班级同学才是班级管理真正的主体。因此,对于班级管理,要有主人翁的精神。

二、参与式管理方法尝试

在对班级参与式管理的角色厘定清楚以后,如何切实可行地把参与式管理的模式贯穿于整个班级管理,将是要讨论的重点。班级管理,独具特色和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十分关键。其中,主题班会、特殊班级活动以及学生学业规划是重中之重。

1、主题班会

各个班级在遵照学校要求召开例行班会的同时,可以对班会的实质内容进行有意识地设置。在时间上,可以定期(比如每一个月或者每两个星期)召开内容丰富和极具特色的主题班会;在内容上,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制定主题,也可以结合每个月的特色节假日,比如地球日、法制日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主题班会,还可以针对某一时段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等内容,有序开展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采取班级大讨论的方式,鼓励所有人参与,也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等方式,对同学们的思想进行引导,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地点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在教室,也可以在宿舍,甚至可以在校园进行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引导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独具特色的班级活动

在班级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特色班级活动,也是凝聚班级合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充分听取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选择一些适合本班全体同学参与和开展的活动,例如,在本班全班男女同学混合参加的各类球类比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比赛,丰富学生的生活。甚至可以考虑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进行类似的体育比赛,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此外,可以设置温馨的生日晚会,定期给班上过生日的同学举办生日晚会,把班集体打造成一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还可以组织本班同学一起参与社会实践,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等。

大学管理论文例8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大学管理论文例9

二、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框架的设计

开放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模块的办学机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决定了其运行的好坏。由于教学管理各模块的依赖关系,无效的制度会影响整个教学机制的运作效率,因此,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对实现开放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开放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体现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遵循开放大学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发挥开放教育的功能。同时,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的行为规范应具有稳定性、基础性、严肃性和协调性。二是开放教育教学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能够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如何建立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无统一的模式,由于开放大学的建立依托电大系统,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设计中,我们也有必要参照现有电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以实现教学的平稳过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专业建设及管理、课程建设及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管理、教学检查与评价环节。其中教学组织与实施包括了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等。如图1。

三、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一)专业建设及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设置条件,专业课程开设的基本原则,专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及程序等。专业建设及管理制度是开放大学落实专业建设计划和专业建设方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实施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管理与专业建设评价有效性的一系列规程和行为准则,是整个专业建设系统行为的规范。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对教学中的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整合及利用,必须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专业建设及管理是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制度建设对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专业管理的规范中,需明确经费来源,专业建设团队的组成,实训实习条件。同时应重视对专业建设结果评价,专业生源调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只有通过以上环节对专业建设结果实施评价及反馈,才能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和解决,从而实现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高。(二)课程建设及管理制度。制定《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规定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课程资源建设的程序和验收要求,课程管理的要求等。为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学习,学习者通过自主选课来完成学习需求,教学管理中最基础的环节是课程建设与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设施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使用技能的提高已完全能够满足远程教学的需求,学习者无需到学习中心进行专业注册和课程选择,在网络上就可以获取相关课程的学习信息,并完成所选课程的学习和考核以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课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质量。我们必须对各专业的课程类型,设置条件以及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和验收要求等进行规范,以有力的制度保障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开放教育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课程的建设首先体现在能否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发送。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开展媒体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整个远程教学的设计是以课程设计开发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明确教学媒体的种类和数量、课程建设的人员配备、建设周期、经费来源及预算、课程资源的试用及完善周期、验收标准等。(三)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制定《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办法》,明确开放大学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省校、教学点)及基本条件;明确各教师岗位的基本职责及奖惩细则;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制度,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把对教师的管理核心放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也就是说制度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本质上是如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教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评价指标时,应注意结合教师所从事的不同学科和领域,使用评价指标和晋升标准,注重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同时,将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接受师生的共同监督,增加评价的公正性与透明性。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构成中有一定比例、相对稳定的社会兼职教师队伍。因此,应制定《开放大学社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构成来源、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考核及酬金、定期业务培训等,使兼职教师队伍保持一定规模,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并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四)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制度。制定《教学实施管理办法》,界定开放教育校外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工作环节(入学教育、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实践环节、教研活动等),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实施的规范和准备。1.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有关知识、熟悉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特点,以及本专业教学要求,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制度明确入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入学教育的实施要求、程序和考核。2.课程教学。远程开放教育中课程教学应包括网上学习、面授学习和小组学习等环节。(1)网上学习。学生的网上学习是将网络平台虚拟学习环境的互动式、协作式学习和基于网络技术的个体自主学习整合为一体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学习是将学科内容分散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来分享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诸如Blog、Wiki、Rss等网络技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调整学习安排,进行自我学习监控。我们现有的“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自己进行时间管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其实质还是属于自学的一种形式,但这种自由式的学习缺乏交互、对学习者的要求高,真正坚持下来的学生少,学习效果不理想,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同时,学习者面对网上数量众多的课程资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去学习。因此,建立一种“引领式”的在线学习就非常必要。网上学习应该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开展有效学习为主要任务,整个学习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面授学习。面授学习是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启发、引导、帮助学员自学的作用。开放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网络设施不能普及全省各个市州、区域,部分教学单位的设施配备不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的要求时,开放教育仍需有一定时间的教师与学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必备的教学补充。而且,面授辅导也是对网上教学资源的一种弥补。目前由于参与远程学习的学生普遍知识素养偏低,理论知识欠缺,外在动机是主导的学习动机,面授课堂呈现出普遍低效的状态,面授的质量亟待提高。集中面授的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在职学习者的需求,从时间、课程、课时、内容等方面更加合理,以激发学习者参与集中面授辅导的兴趣。开展面授的教师需要认识到面授教学的目的是“以导为主”,辅导内容应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除了对课程知识的导学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对象与任务、学习手段、学习环境等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建议。设计面授辅导教学效果的考评体系与指标,并进行密切跟踪监控从而保证课程集中面授辅导的有效性和导向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对面授辅导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使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通过完善面授课程的管理制度,弥补目前面授课的缺陷和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的缺陷。(3)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小组,通过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协作等方式,解决学习困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远程教育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小组学习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形式的多样性、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对象的多样化、满足学习中的交互要求。但由于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是一个难题,为了避免流于形式,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对小组学习开展的条件、小组的构建、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指导、合理评价等具体内容进行规范从而能够不断完善小组活动内容,提高小组活动的效果,以发挥小组学习对个别化学习的辅助和促进作用。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课程实践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课程实践环节的职责与分工,成绩的评定与验收,指导教师的工作规范等;专业实习是根据专业对教学的要求,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制度建设,明确专业实习的类别、专业实习的职责分工及要求、指导教师的条件及工作职责和成绩评定与验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原则及流程、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范围及组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等问题。通过制定《开放大学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界定开放教育实践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工作环节(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师资配备、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施的规范和准备。4.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是否达到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形成性考核(测评)和终结性考试(测评)两种方式。通过制度明确考核的形式、适用对象、计算方法等。(五)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制定《开放大学教学检查及评价制度》,确定教学检查的基本内容,教学检查的人员配备及条件,制定教学检查的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检查的结果及反馈等工作流程和要求;确定教学评价的标准和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的工作要求和流程,教学评价结果的应用范畴等。

大学管理论文例10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浅析

通过对工学结合六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来提高工学结合的开展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具体如下。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逐步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培养,选拔,储备以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实现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实现共赢。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观念与服务于学生的心态,配合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基于工学结合来培养大学生,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机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创新型全力服务于学生的观念

明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一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们思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并据此来转变与创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的开展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观,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为全心全意学生服务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务,帮助学生就业,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往传统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中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课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形成一种不以书本为主,而是以项目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达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大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课堂授课,还需在教学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技术性指导。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聘任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学习实践场地严格监督与指导。

大学管理论文例11

1.1信息需求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及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比较固定,信息需求较为稳定,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信息推送等工作较为系统、稳定。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活动是富于变化的,受突发任务、行政命令等的影响,所需要的信息相对较散杂,对信息的需求是随时变化的和不确定的。

1.2信息表达方式客观、简洁

信息不足会使决策缺乏依据,但信息量过载同样会影响决策。高校的正常运转与管理工作的有效组织和执行密切相关。管理工作琐碎、繁杂,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处理,管理者最需要的信息不是从各种途径搜集来的大量原始信息,而是经过系统加工处理的。特别是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各项数据,要求经过处理后的信息,直截了当的信息可直接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做出决策或调整决策内容提供依据。

1.3信息内容宏观、综合

高校的管理工作内容丰富,涉及到教学、科研、人才建设等。与科研、教学人员的需求不同,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并不要求高、精、尖,大多需要宏观的、综合性的各类信息。如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涉及国内外同类院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及评价方式等;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涉及国家、地方科技政策,前沿学科的发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等。

2我馆为学校管理部门服务的实践

2.1为教学管理提供事实参考

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发展模式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深化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近几年,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计划及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在与教学管理部门交流的基础上,我馆组织人员对其所需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如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我们在搜集国内医学院校相应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图书、期刊及网络信息,查找了哈佛、剑桥、麻省理工、约翰斯霍普金斯等世界著名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信息以及教材选择情况,整理并撰写了调查报告。我馆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军医学院的管理、课程、训练等基本情况供管理部门参考。这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受到了教学管理人员及部门领导的欢迎和好评,为他们制定和实施教学改革措施提供了依据。

2.2为科研管理开展主动服务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技创新与推动国家科技发展进程的重任,是国家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中的主体力量。科研管理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目标的完成与科研战略的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图书馆与科研管理部门联系极为密切,已持续开展了20多年的查新工作,早期图书馆是被动接受任务,现在图书馆通过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提前掌握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及成果评价方面的信息,预先做好准备,使查新高峰期工作高效有序,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保障。此外,为使我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国内外科研动态,我馆利用SCI、ESI、F1000等数据库,统计我校各科室及科研人员论文数量,并列出同期北大、复旦等地方医学院校以及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军队院校的情况,同时精选ESI及F1000中较有影响的、高质量的热点论文以及科研管理方面的论文提供给科管部门配合翻译Nature、Science、Lancet、NEJM等权威医学期刊每期重点内容的摘要,编制成册,每月1-2期,为科研及管理人员及时提供最新医学研究热点和前沿。最为突出的是为管理部门的临时应急任务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如2010年11月,我校医疗队参加了我国与秘鲁在利马开展的为期13天的“和平天使-2010”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作业。我校医疗管理部门在任务开始前一周联系我馆,要求提供有关秘鲁当地的医疗情况及流行病等方面的资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馆组织人员精心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比对分析,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管理部门。

2.3为人才管理提供学术依据

引进一些海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成为学校的学术、学科带头人,从而进一步带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无疑是高校向前发展的强大助力。高校对于人才的遴选一般包括政治素质、学术素质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其中学术素质主要是通过量化指标评价测评的,如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都要求其论文被SCI、EI、ISTP等收录,这些工作也正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以来,我馆承担了学校引进人才、职称评审、导师聘任等教学工作中学术成果的核实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学校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从2012年起,我们还根据人事部门的要求,为更合理地评价不同学科领域人员的学术水平,在参照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制定的SCI期刊分区表的基础上,协同多个部门的专家,以JCR学科分类为参照,以我国国家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为框架,结合我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对生物医学相关SCI期刊进行学科分类分区,形成了符合本校特色的《生物医学相关SCI期刊分级分区排序目录》。该目录每年更新一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学校管理部门进行人才评价提供了参考。

3改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在学校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需要在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改变。

3.1拓宽管理类信息资源的来源途径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基本条件。管理类信息来源较为广泛,包括报纸、图书、期刊以及网络资源等,对于多数高校,特别是学科较为单一的学校而言,在购买图书、数据库等资源时主要侧重于与其专业设置相关的内容,管理类的相对较少,无法满足管理类信息的需求。为更好地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应不断拓宽管理类信息资源和来源途径,在管理类信息资源的建设中,除了常规的采访工作外,还应开辟多元化的管理类信息源。例如建立管理类网络资源的导航系统,加强对网络上管理类信息的收集、组织和保存;建立管理类网络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针对本校管理人员需求特点,进行有序组织和加工整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快速便捷的利用网络资源。此外,图书馆有限的经费不可能满足全面的资源,需要借助馆际联盟,走资源共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