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共享经济论文

共享经济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2:19

共享经济论文

共享经济论文例1

1、选题意义和背景。

中国是人口大国,很多城市人口密度极大,对资源的需求巨大,而为满足需求,我国很多产业过度生产,结果造成产能过剩和大量的资源闲置浪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国家近些年来提出产业升级改造战略,而共享经济的崛起正适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第二届全球互联网大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我们看到中国俨然己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互联网大国,这为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关键和坚实的平台技术基础。除此之外,我国互联网+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提出,以及政府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及创客们的各种举措,也都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的推势作用。综上,中国发展共享经济具有必要性和非常大的优势,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必然的。然而必然并不代表着一帆风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因其独特而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对现实中的传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故而受到排挤、甚至被斥为不正当竞争;同时,由于面对此种新形式时法律的滞后、制度的缺位,也为政府的监管和法院的裁判带来诸多困惑;另外,又因为共享经济模式下内部主体的法律定性不清、权责界定不明,所以共享经济模式下存在很多的法律风险,而对于这些风险的监管、防控以及规制也都是一道道法律难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1978年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斯潘思于提出的。2010年,共享经济模式在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的专着《我的就是你的:合作消费的崛起》中,也被称为合作消费或协同消费.书中,她把合作消费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基于共享和租赁的产品服务,实际上是在同一所有者掌控下的特定资源在不同需求者间实现使用权移转,比如租车网、房屋短租网;第二种,基于资产和技能共享的合作生活方式,实质上是时间、知识和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分享。比如Liquid Space(流动空间)复制Airbnb模式,为在外出差者在当地寻找和共享最佳办公空间,并通过基于地点的移动应用将信息呈现给用户,这些地点包括办公区、商业中心等许多有WiFi但使用率不高的地方,从而成本低、浪费少地共享工作间和机器设备,此外,这种形式还包括一方利用闲暇时间为另一方提供服务等形式;第三种,基于二手转让的产品再流通,本质上是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间依次实现所有权移转。概括地来说,共享经济模式是依靠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分散的个体之间闲置资源(物品、服务、或资金等)的使用权暂时性移转,进而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的一种020网络运营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允许人们分享资源,而不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其逻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实用价值和切身体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创造收入的能力。

3、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郭明瑞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徐卫东主编:《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九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版。

1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文译着】

1.[美]罗宾蔡斯:《共享经济一一重构未来商业模式》,王茵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美]曼瑟奥尔森:《权利与繁荣》,苏长和、稽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美]史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美]戴维鲁本:《法律现代主义》,苏亦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英]迈克费恩塔克:《规制中的公共利益》,戴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中文期刊文献】

1.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一一以互联网专车为例》,第1期。

2.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中国法学》《行政法学研究》2017年2017年第4期。

3.胡凌:《分享经济的法律规制》,《文化纵横》2017年第4期。

4.刘建军、邢燕飞:《共享经济:内涵擅变、运行机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5.张恒龙:《改进分享经济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治理》2017年第35期。

6.凌超、张赞:《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一一以在线短租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XX年第10期。

7.颜蜻宇:《Uber(优步)启蒙和引领全球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7年第19期。

【中文报刊文献】

刘夏:《专车第一案开庭,没谈专车合法性》,载2017年4月16日《新京报》第A16版。

【外文文献】

1 .Lon L.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 92 Harv.L.Rev.353,386(1978)。

2 .Gillian Hadfield, Legal Barriers to Innovation: The Growing Economic Cost of Professional Control over Corporate Legal Markets, 60 Stan.L.Rev.1689,1695(2007)。

3 .Yair Listokin, Learning Through Policy Variation, 118 Yale.L.J.483,492(2008)。

4、论文提纲。

引言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释义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阐释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结构关系分析

二、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

(一)需求者信赖利益的保护

(二)供需双方侵权责任的承担

(三)提供者转租的风险控制

(四)共享平台违约支付风险的监管

(五)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规制

(六)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的风险监管

(七)社会及国家安全的风险监管

三、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制度构建

(一)参与者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安排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及其制度设计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将从共享经济模式的内涵释义入手,解读这一独特而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背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特殊的法律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增强对共享经济模式的系统认知;其次,结合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剖析其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面临的法律难题;最后,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特性并结合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从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主体地位的厘定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对共享经济模式这种市场创新的相关配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而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共享经济模式的缺陷和风险有待于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自我完善,也离不开国家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需要在以人权为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以利益平衡为点的制度创新维度下展开,因此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宏大工程,本文仅从有限的几大方面进行了分析阐释,在对共享经济模式法律规制的基本制度构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和充分论证。

7、预期的结果。

共享经济模式基于其独特的交易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市场创新,面对这种市场创新,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对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地位的厘定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是相关制度构建的两个主要方面:明确共享经济模式参与者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降低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风险和解决相关法律难题的前提和基础;以共享平台为监管重心、采取回应型的规制策略和合作监管的规制方式、并结合相关的基本的规制制度,为有效解决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难题提供的一定的思路和初步的实施路径。这样的制度创新符合良善法治的基本要求,同时候也体现了法无禁止则自由下市场主导、行业自律,以及法无明文则禁止下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执法的理念。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17.05-2017.06 共享经济模式背景资料调查

2017.06-2017.07 国内外共享经济模式现状分析

共享经济论文例2

中国是人口大国,很多城市人口密度极大,对资源的需求巨大,而为满足需求,我国很多产业过度生产,结果造成产能过剩和大量的资源闲置浪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国家近些年来提出产业升级改造战略,而共享经济的崛起正适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另一方面,随着第二届全球互联网大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我们看到中国俨然己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互联网大国,这为中国发展共享经济提供了关键和坚实的平台技术基础。除此之外,我国互联网+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提出,以及政府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及创客们的各种举措,也都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的推势作用。综上,中国发展共享经济具有必要性和非常大的优势,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必然的。然而必然并不代表着一帆风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因其独特而创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对现实中的传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故而受到排挤、甚至被斥为不正当竞争;同时,由于面对此种新形式时法律的滞后、制度的缺位,也为政府的监管和法院的裁判带来诸多困惑;另外,又因为共享经济模式下内部主体的法律定性不清、权责界定不明,所以共享经济模式下存在很多的法律风险,而对于这些风险的监管、防控以及规制也都是一道道法律难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1978年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斯潘思于提出的。2010年,共享经济模式在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的专着《我的就是你的:合作消费的崛起》中,也被称为合作消费或协同消费.书中,她把合作消费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基于共享和租赁的产品服务,实际上是在同一所有者掌控下的特定资源在不同需求者间实现使用权移转,比如租车网、房屋短租网;第二种,基于资产和技能共享的合作生活方式,实质上是时间、知识和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分享。比如Liquid Space(流动空间)复制Airbnb模式,为在外出差者在当地寻找和共享最佳办公空间,并通过基于地点的移动应用将信息呈现给用户,这些地点包括办公区、商业中心等许多有WiFi但使用率不高的地方,从而成本低、浪费少地共享工作间和机器设备,此外,这种形式还包括一方利用闲暇时间为另一方提供服务等形式;第三种,基于二手转让的产品再流通,本质上是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者间依次实现所有权移转。概括地来说,共享经济模式是依靠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分散的个体之间闲置资源(物品、服务、或资金等)的使用权暂时性移转,进而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的一种020网络运营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允许人们分享资源,而不影响他们自身的生活,其逻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带给我们的实用价值和切身体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创造收入的能力。

3、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郭明瑞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徐卫东主编:《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九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十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版。

1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文译着】

1.[美]罗宾蔡斯:《共享经济一一重构未来商业模式》,王茵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美]曼瑟奥尔森:《权利与繁荣》,苏长和、稽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美]史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美]戴维鲁本:《法律现代主义》,苏亦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英]迈克费恩塔克:《规制中的公共利益》,戴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中文期刊文献】

1.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一一以互联网专车为例》,第1期。

2.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中国法学》《行政法学研究》2017年2017年第4期。

3.胡凌:《分享经济的法律规制》,《文化纵横》2017年第4期。

4.刘建军、邢燕飞:《共享经济:内涵擅变、运行机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5.张恒龙:《改进分享经济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治理》2017年第35期。

6.凌超、张赞:《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一一以在线短租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XX年第10期。

7.颜蜻宇:《Uber(优步)启蒙和引领全球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7年第19期。

【中文报刊文献】

刘夏:《专车第一案开庭,没谈专车合法性》,载2017年4月16日《新京报》第A16版。

【外文文献】

1 .Lon L.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 92 Harv.L.Rev.353,386(1978)。

2 .Gillian Hadfield, Legal Barriers to Innovation: The Growing Economic Cost of Professional Control over Corporate Legal Markets, 60 Stan.L.Rev.1689,1695(2007)。

3 .Yair Listokin, Learning Through Policy Variation, 118 Yale.L.J.483,492(2008)。

4、论文提纲。

引言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释义

(一)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阐释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结构关系分析

二、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

(一)需求者信赖利益的保护

(二)供需双方侵权责任的承担

(三)提供者转租的风险控制

(四)共享平台违约支付风险的监管

(五)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规制

(六)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的风险监管

(七)社会及国家安全的风险监管

三、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制度构建

(一)参与者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安排

(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及其制度设计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将从共享经济模式的内涵释义入手,解读这一独特而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背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特殊的法律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从而增强对共享经济模式的系统认知;其次,结合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剖析其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面临的法律难题;最后,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特性并结合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难题,从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主体地位的厘定和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对共享经济模式这种市场创新的相关配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而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共享经济模式的缺陷和风险有待于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自我完善,也离不开国家及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需要在以人权为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以利益平衡为点的制度创新维度下展开,因此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宏大工程,本文仅从有限的几大方面进行了分析阐释,在对共享经济模式法律规制的基本制度构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和充分论证。

7、预期的结果。

共享经济模式基于其独特的交易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市场创新,面对这种市场创新,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对共享经济模式中参与者法律地位的厘定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规制是相关制度构建的两个主要方面:明确共享经济模式参与者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降低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风险和解决相关法律难题的前提和基础;以共享平台为监管重心、采取回应型的规制策略和合作监管的规制方式、并结合相关的基本的规制制度,为有效解决共享经济模式的法律难题提供的一定的思路和初步的实施路径。这样的制度创新符合良善法治的基本要求,同时候也体现了法无禁止则自由下市场主导、行业自律,以及法无明文则禁止下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执法的理念。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17.05-2017.06 共享经济模式背景资料调查

2017.06-2017.07 国内外共享经济模式现状分析

共享经济论文例3

摘要:本论文依据共享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类型以及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表现特征,讨论在网络环境下共享区域物流信息资源对紧急区域内部的意义、对企业的意义和对消费者的意义,明确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区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资源;区域物流;资源共享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不同,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就使得区域间的信息需求程度、信息分布程度和信息化建设程度都存在很很大的差距。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区域信息的共享整合才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满足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立良好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势在必行。

一、关于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概述

物流的本质其实就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组成构架,其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供应链的完成程度,如果供应链上缺少物流环节,将对我国的物流产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所研讨的可共享区域物流的信息资源其主要指的是区域间物流运作的过程相关联的、能反映出区域间物流的各种变化内容的文件、数据、图像、资料以及知识,其中囊括了市场的变化情况、交通道路通畅与否情况、库存策略的情况、库存的状态信息、当前市场的预测情况以及供求关系等信息。

二、基于Internet视角区域间物流资源信息的特征性分析

(1)信息数量多,分布在整个区域内

在某一特定的经济范围之内,经济的活动频率异常的活跃,内部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联的,这就使得配送信息、流通过程中的加工信息、包装信息、分拣信息、运输信息以及库存等物流信息被大量的生产出来,并且这些信息分布在区域内的客户、中间商、运输过程中的路线、物流管理中心、仓库管理单位以及生产厂家等各种不同环节,为了让区域间物流的信息能够适应厂家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要对上述这些信息进行妥善合理的管理。

(2)时效性、实时性以及动态性强

由于在特定的经济领域内,经济的活动频率发生的很频繁,市场的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中,区域间的物流信息与物流资源发生改变的时间也许就只有一瞬间,因此,物流的信息在区域间的信息流动过程中衰减幅度也是相当之大的,为了能够保证区域之间企业的快捷性与运行高效等要求,所以,区域间的物流管理系统就必须要保证在物流信息散布、流动与收集过程中的准确性、实时性。

(3)物流传播的信息分布广,信息传播的种类多

区域间的物流信息传播不单包括了企业内的各种作业施工信息、决策信息以及管理信息,而且还包括了企业之间相互互相联系的信息以及区域间与物理的活动相关联的法律规范、条例以及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对区域间物流系统的信息研究、筛选以及分类等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为区域间经济往来服务的目的。

三、Internet环境下共享区域间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的有效途径

(1)政府指导,物流协会协调

在市场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尤其是在流通领域内,企业将会面临的复杂情况更加的明显,市场竞争力也更大,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信息互通机构来保障企业的利益,但是很多的工作仅仅靠一个企业是难为完成的,即使可以做到相对的成本也会付出很多,只有将物流管理协会监管制度落实,才可以保证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协调运行,规范物流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行为准则,才能够促使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运行。

(2)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当今的物流行业,以提高运作的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为目标,得到了飞速发展。物流行业分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理,其本质的区别是现代物流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Internet技术处理物流产生的业务,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共享,缩短了处理问题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在现今有非常多的所谓的现代物流单位,实际还是传统物流的改版,换汤不换药,只是靠这几台计算机和几台车就谎称其是现代物流,但是这样的企业运营的效率并没有达到现代物流的要求。物流的运作过程就是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信息资源贯穿了物流的整个运营体系中,因此,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只有真正的实现物流企业的资源信息化管理,才能够有效的将物流信息与资源共享,实现区域间物流的柔性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有效提高区域间物流运营的效率,使物流服务能够更好的服务与区域经济,从而达到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也在快速稳定的发展,崛起了很多的现代化区域物流企业。区域间经济的大发展与大协作也必定会带来更大的流通市场和经济效益,同时大流通也更加需要有现代物流资源共享模式的支持,所以基于Internet视角的区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物流发展的指向标,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起来。但是,区域间的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的共享与整合是系统而繁杂的工程,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整体规划的方案,有步骤,有秩序的逐步完成,切不可一蹴而就,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的物流系统真真正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荣朝和.企业的中间层理论以及中间层组织在运输市场中的作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涂平区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3]韩瑞珍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经济效率分析[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2009(01).

[4]程焕文岭南模式: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期刊论文]-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03).

[5]郑赤建"泛珠三角"旅游人力资源区域共享战略研究[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6]彭绍雄论粤东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2003(04).

[7]陈茂洋莎车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带来的思考[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8).

共享经济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a: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随着社会形式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改变,提出新的要求。对此,教师就应该注重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借助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将其渗透到经济管理教学中,以此促进教学活动水平的强化提升,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以及对经济管理教学的积极意义

所谓校企合作模式,其就是指学校和企业在某种基础上构建起相互合作的关系,发挥彼此的优势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不足,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才的培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校企合作模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开展形式,比如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实践基地的构建;学校帮助企业培训内部人员,而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企业向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等。这些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使其能够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对于经济管理教学而言,校企合作模式的积极意义是比较显著的。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目前经济管理教学主要是以书本教材为主,而这些书本教材在编写上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讲解的还是以前的旧知识。通过校企合作,就可以将企业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产生的新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如此可以让经济管理教学的内容更加具有先进性。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素养的提升。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教学中,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偏向理论,学生往往只是对经济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形成了掌握,但是却不会灵活运用,尤其是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无法根据所学知识有效解决问题。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在实践基地中进行大量的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同时积累一些经验,这就可以推动其能力水平的强化。

二、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进行经济管理教学

从不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成果来看,实践基地是最为突出的成果。通过企业出资,校方提供技术支持,构建起一个实践基地。在这个实践基地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真正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互利。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的实现也可以通过构建实践基地的形式实现。即由学院和相关企业进行商讨,在合适的条件下构建一个经济管理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中,可以设置各种经济管理模型,编制各类经济管理的素材资料,甚至可以设置虚拟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实践。在经济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依托实践基地开设实践教学课程,带领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展开经济管理的具体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于人员交互的校企合作经济管理教学

基于人员交互的校企合作经济管理教学,其就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人员进行的一种交互学生模式,即学校的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而企业人员到学校接受理论教学,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经济管理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实践上。在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候,教师就需要主要对学生进行企业规章制度的讲授,严格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中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企业的资深员工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实践方面的经验分享。比如对于会计学这方面的内容,就可以邀请企业的会计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分享,比如电算化操作经验,数据处理方面的经验等等。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则可以邀请营销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分享。如此,通过这种企业专业人士分享传授实践经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很多收获。此外,学院还可以和企业进行沟通,从企业的实践工作中拿出一点工作,将其交由实习学生负责进行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从实习上升到了真正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结合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接受到了实践经验,将其综合起来开展实践。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的整体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三)基于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经济管理教学

除了构建实践基地或是学生和企业人员互换进行教育之外,还可以在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展开校企合作,实现经济管理教学。共享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出现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预示着未来共享经济将会成为一个趋势。因此,基于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可以建立共享资源的校企合作模式,展开经济管理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将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彼此共享,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给学生提供最为优质的经济管理教学。同时共享学校和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一些资源,比如数据资源、计算机资源等等,通过这些基础资源的共享,构建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教学平台,支撑经济管理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还可以共享机会,将学校或企业中的一些就业机会进行共享,以此深化校企合作,也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三、结语

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必须要贴合社会发展实情和企业需求,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成效。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各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经济管理教学中也是如此,需要对其加强运用。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构建实践基地、人员互动以及资源共享等几个基本点,实现校企合作,并在其中开展经济管理教学,确保学生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共享经济论文例5

一、共享经济概述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对共享经济做具体分析,其本质是对社会闲散的空置资源进行重新的利用,从而获得经济红利的一种方式。对共享经济的实现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的媒介是互联网,也就是说没有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实现会受阻。我国的共享经济在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为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管理带来了困扰,所以正视共享经济十分的必要。

二、共享经济中的法律问题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消费理念,其也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随着共享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分工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共享经济的发展确实存在着较为积极的意义,但是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就目前的分析来看,共享经济对当前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秩序、侵权责任承担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均带来了挑战,所以如何应对挑战,发展共享经济,这才是共享经济法律问题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明确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闲置资源提供方的主体地位

从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来看,首先需要重视的便是闲置资源提供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C2C模式下,提供闲置资源的是社会大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出租车公司等,社会大众作为闲置资源的提供方其缺乏相应的工商和税务登记,相关的营业资质也没有,所以从法律上来讲其不属于经营者,但是交易的行为在实践中又确实发生了,这种情况造成了交易行为中责任确定的不明确。比如在滴滴平台上偶尔从事客运服务的司机对乘客所遭受的损害是否要承担侵权责任,这不好下定论,因为这涉及的是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者,是劳动者还是独立合同者,而作为闲置资源的提供者,社会大众在具体的定位上存在着模糊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很好的处理此问题,在理论上有两种模式。一是将提供方作为独立的合同体。在这种模式下对交易双反产生约束的是合同义务,所以此时的资源提供方需要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平台是没有责任的。二是进供给方作为劳动者,从这个角度看,提供资源的供给方便成为了平台的工作员工,此时的平台具备的是企业属性,所以其必须要满足相关企业的基本资质要求,其他如劳动法方面的要求也要满足。总的来讲,不同的主体界定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但是在不同的方式下,经济行为与行政法能否具有一致性,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当前的现状是,行政法对于共享经济的主体界定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法律的模糊性比较明显。

(二)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地位

就共享经济中法律问题的具体讨论来看,第二个需要重视的是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地位。简单来讲,共享经济虽然实现了社会闲置资源的配置,但是对其的运行模式做分析可知,互联网模式是其稳定运作的主要形式,观察其本质,共享经济依然是一种平台经济。对互联网的发展进行分析可知,平台是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明显差异,而共享经济是以平台作为供需匹配的中介,不同的是共享经济中的平台能够进行信息资料的筛选,从而实现对服务质量的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平台对平台当中的用户有选择和决定权,而其选择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由代表了平台的形象。这样的现象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共享经济平台在法律上该如何定位,定位问题影响着劳动关系的确定、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税收的征收,所以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地位问题成为了共享经济发展中的突出法律问题。

(三)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保护

共享经济发展中其法律问题还体现在商业保护模式方面。从具体的分析来看,共享经济最为特殊的便是其商业模式,其通过共享的经济平台实现了闲置资源和需求方的连接,以此实现了社会闲置资源的低成本配置。从共享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其发展对于资源的优化利用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满足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需要,但是这种模式是否值得保护依然在讨论中。毕竟从目前的共享经济发展来看,部分行业的共享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比如共享单车,其已经成为了社会一大问题。基于这样的讨论,共享经济这种商业模式是否能够用法律做保护仍然是未知数。

(四)共享经济平台的安全保障义务

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还突出表现在共享经济平台的安全保障义务方面。从具体的分析来看,共享经济平台能够提供产品或者是服务,所以消费者能够通过共享经济的桥梁作用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或者是个性化体验。但是因为闲置资源的市场准入门槛比较低,所以共享经济平台上提供服务或者是产品的资源拥有者是良莠不齐的。基于此,作为供需匹配中介,共享竞经济台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最低的消费品质和服务保障,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避免法律上的相应风险,也为了增强互信关系。简单来讲,共享经济平台作为需求匹配的中介,其是否要为消费者的安全买单,这是目前法律需要研究的重点。

(五)共享经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

共享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还体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汇集的交易各方信息,通过算法匹配供给客户需要,从而对市场上供给不匹配的现象做改善,者原本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和智能手机大量运用的环境下,大多数的共享经济平台都利用移动应用程序来实现目的。从经济共享的本质出发必然会带来信息保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平台的法律义务等还需规范。

(六)共享经济的行政管理挑战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共享经济的发展虽然创造了较大规模的就业和交易,但是其对于行政管理方面也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冲击,正是因为这种冲击,很多共享经济被定义为了“非法”运营。简单来讲就是现阶段的共享经济挑战了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给管理带来的较为明显的不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共享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创新,所以当前我国在共享经济监管方面没有很好的方法,这使得我国的监控管理出现了两难局面。

三、共享经济法律问题的对策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共享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共享经济比较“新”,社会对共享经济的研究不够深,法律对共享经济的约束不够规范,所以共享经济的“非法”局面才会出现。基于这样的现状,要解决共享经济的法律问题,采取两方面的措施即可:

(一)加快共享经济法律研究,为共享经济打造适应性的法律

简单来讲,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对传统形成冲击,共享经济就是这样,我国的行政法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的,所以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监管比较到位,但是共享经济作为新兴事物,行政法没有接触过和研究过,所以法律内容存在空白,这才会出现共享经济的“非法”,基于经济主体做共享经济的研究,明确共享经济主体的法律责任以及义务等等,这样,共享经济才会有更加明确的“法”来约束。

(二)加快我国法律体系的变革和完善

共享经济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11-0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分享经济,也称共享经济。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把发展共享经济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说明这一经济形态的重要意义。

目前,共享经济已成为社会服务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住宿(如Airbnb、小猪短租)、交通出行(如Uber、滴滴出行)、技能(如在行)、生活服务(如我有饭)及旅游(如丸子地球)等领域,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共享经济企业。据统计,2015年共享经济在全球的市场交易规模约为810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51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3%,同时,2014年至2015年间,共享经济的风投资金增长规模超过了5倍。总之,“共享经济带来了一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资源革命,它带来了经济生活的全新组织方式,将会超越传统的市场模式。”[1]

目前,学术界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还比较少,企业界对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现实案例分析较多,共享经济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基础得以快速的发展,目前还处于一个理论探讨期。专家和学者们主要通过分析共享经济企业的案例,梳理出共享经济的基本要素、运作机制、产生动力、面临的阻力和障碍等问题,比如,Rachel Botsman等人深刻剖析了全球实践共享经济的新兴企业以及这一商业模式,勾画了共享经济的发展蓝图[2],Robin Chase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回顾了Zipcar的创业经历,用了大量的全球共享经济案例和经验归纳了共享经济给个人、商业带来的巨大变化,提出了人人共享模型,主张用共享理念解决气候变暖、水源变少、食物不安全等问题[3],Jeremiah Owyang撰写了大量的有关共享经济的理论、案例以及全球发展现状[4];国内学者蔡余杰、黄禄金剖析了不同行业的共享经济案例,探讨了共享经济对商业、生活与工作的改变[5],刘国华、吴博对共享经济2.0进行了精确定义,分析了共享经济2.0的基本理论,深刻剖析了典型的共享经济案例,对共享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6]

如何理解共享经济的内涵?企业通过共享经济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有哪些?又有哪些创新要素?这些都需要予以系统地分析。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剖析共享经济的内涵、共享经济下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和要素,以期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二、共享经济的内涵界定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Marcus Felson和Joe L.Spaeth提出的,他们认为,共享经济主要是通过第三方建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共享基础,消费者个人则通过该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7]Jeremiah Owyang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通过常用技术使人们以点对点的方式而不是从企业端购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模式[8],他指出共享经济是一种“去中介化”的模式,即个体不再依附于商业组织获得产品和服务,而是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向个人购买产品和服务。Robin Chase则认为共享经济是由“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这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经济模式。

基于此,本文将共享经济定义为:个人、企业或组织通过共享平台分享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并从中获取回报的商业模式。结合Robin Chase的定义以及共享经济的实际运作情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共享经济的内涵:

第一,闲置资源,即过剩产能,是实现共享经济的根基所在。闲置资源不仅包括以汽车、住房等为代表的有形资源,还包括以知识、技能、时间等为代表的无形资源,共享经济就是要重新发现、挖掘并利用闲置资源,从而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第二,以信息技术建立的共享平台是共享经济的载体和媒介。信息技术为共享经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第三,使用价值的转移是共享经济区别于“交换经济”的本质。共享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重新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强调“使用”比“拥有”更重要。

第四,获取回报是共享经济的重要结果。共享经济不同于“共享”的一点就在于,它是以获得经济回报和收益为目的。

第五,供需双方是具有影响力的合作者。共享经济实行的是轻资产模式,供需双方的匹配以及忠诚度对共享经济运营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共享经济下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

在借鉴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新技术市场化动力、市场环境压力、市场机会拉动力等三个方面予以分析。[9]

(一)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市场化动力

新技术的市场化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正是在新技术的市场化推动下而实现的。共享经济是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背景下而得以快速的发展,与基于PC(个人电脑)端互联网形成的电子商务平台不同,共享经济是基于移动互联而建立的共享平台,通过对供需双方进行快速、精确匹配,撮合供需双方实现闲置资源的分享。滴滴就是把业务迁移到腾讯云,采用云计算,实现业务的稳定性、安全性、灵活性,利用大数据算法实现供需匹配和预测、精准营销、用户画像以及自动计费等功能。

(二)易变、不确定性、复杂和模糊的商业环境压力

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引起了企业竞争范式的全面转变,企业竞争环境面临着较强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超竞争环境将成为企业的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主体、来源以及过程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唯有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享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10]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讲,在超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实行组织运营的扁平化、敏捷性和柔性,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压力,这就意味着企业原有的组织架构、组织边界势必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共享经济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无边界性恰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三)“资源闲置+轻资产杠杆效应”带来的市场机会拉动力

通常,企业倾向于“拥有”更多的资源,通过资源的“大而全”扩大自身实力,这种重资产模式的结果往往是组织运营的僵化、较高的运营成本以及较低的利润空间。事实上,资源的价值在本质上在于其使用价值,只有资源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才能够充分体现资源的价值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讲,多数情况下企业遭遇的资源紧缺往往是资源使用不够造成的,并非资源真正的匮乏。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创业者在资源紧缺的创业情境下,通过价值共享,充分利用手头现有、零散和看似没有什么价值的资源(特别是闲置资源)来开发新的创业机会、支持创业成长[11],事实上,这种资源拼凑的过程,恰恰促成了共享经济的形成。Airbnb的三个创业者就是当初将看似没有什么价值的、闲置的客厅租给游客居住,然后发现其中蕴含的创业机会,它不拥有一间房屋,住宿规模却超过了世界最大的酒店,最终实现创业成功。

四、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

借鉴魏炜等人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即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主要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等六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共享经济下商业模式在这六个要素上的创新表现。

(一)定位创新

商业模式的定位是指满足顾客需求的方式,这是商业模式的中心内容。共享经济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共享平台,撮合供需双方完成对闲置资源的共享,这不同于普通的B2C企业,往往被动响应顾客需求,也不同于普通的C2B企业,主动响应顾客需求,它是通过建立供需双方之间的“连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撮合双方,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更能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

(二)业务系统创新

业务系统是指企业选择与之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交易方式,主要由构型、角色和关系三部分组成。构型是利益相关者及其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角色是拥有具体实力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治理关系。从构型上来讲,共享经济主要是由供给方、共享平台、需求方三大利益相关者形成的网络结构,共享平台是一个撮合供需双方的媒介,供给方大都是拥有闲置资源的一方,较为分散,供需双方通过在共享平台注册为用户,就可以根据需要分享闲置资源。从交易角色上来讲,不同于传统企业垂直方向的供应链关系,共享经济中的供给方和共享平台之间是一种更加扁平的横向合作关系,即合伙、同盟关系,滴滴和顺风车车主之间就是这种关系,滴滴本身并没有乘车需求,需求来自于乘客,因此,车主并不是滴滴垂直意义上的供应商。从治理关系上来讲,传统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往往存在纯市场交易、所有权交易、参股、控股等治理关系,而共享经济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供给方)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伙、联盟关系,除了供需双方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了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可能存在上述其他治理关系。

(三)关键资源能力创新

关键资源能力是支撑交易结构背后的重要资源和能力。不同的商业模式要求不同的关键资源能力,关键资源能力往往决定了同类商业模式的业绩水平。传统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往往以产品质量、研发能力、价格等为主,共享经济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撑而发展的,共享平台是其唯一的运营环境,因此,信息技术就成为共享经济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之一,罗宾逊物流公司就将信息技术作为其关键资源能力,每年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的投入就达5000万美元以上。另外,传统企业往往重视需求侧,把客户资源作为扩张实力的重要筹码,而对共享经济企业而言,供需双方是具有影响力的合作者,供需双方的匹配以及对平台的黏性和忠诚度对共享经济运营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共享经济企业不仅要重视需求方,还要重视供给方,要同时提高双方对平台的黏性,将供需双方都要作为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的一部分。

(四)盈利模式创新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收入的来源和收支方式。传统的企业盈利模式很简单,收入一般来自顾客,成本来自外部供应商、内部运营以及员工等方面,互联网经济使得许多商品和服务近乎免费,能够在协同共享上分享,零边际成本现象随处可见[12],共享经济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资源的使用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对共享经济企业而言,其收入一般来自平台供应方或者需求方,主要有比例抽成、沉淀资金投资、大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带来的收入,成本主要来自平台的运行和维护、信息技术的投入和研发等费用,在计价方式上,共享经济企业中以时间计价的占居多数,Airbnb根据住宿的天数和时间段计费,在行根据行家提供服务的时间计费,滴滴也综合了距离和时间的因素。

(五)现金流结构创新

现金流结构是以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结构及其形态。共享经济实行的是轻资产模式,企业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持续、稳定的回报和增长,这也是共享经济企业深受风司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企业价值创新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价值增长能力。传统的企业以重资产模式为主,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运营成本、较低的利润空间以及较高的资源闲置机会成本。与此不同,共享经济属于轻资产模式,只是通过共享平台整合闲散的、过剩的各类资源,实现闲置资源使用权的转移。这种轻资产模式极大地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利润空间,促成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美国罗宾逊物流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轻资产物流公司,通过两大信息平台整合社会上闲散的车辆资源,让车主和货主共享各类运输服务。据统计,1994-2014年,罗宾逊的毛利和营业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5.7%,远高于行业增速,轻资产模式给罗宾逊带来了持续的价值增长。

综上所述,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具有诸多创新之处,但是目前共享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些许问题,比如法律、监管、信任等问题,所以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面临着一定的阻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监管环境以及既得利益集团方面的阻力,从一些地区主管部门对滴滴、Uber的限制、禁止行为可以看出,共享经济这一商业模式仍然面临着一些阻碍。但无论如何,共享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第2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4-228.

[2]Rachel Botsman, Roo Rogers.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HarperBusiness,

2010:9.

[3]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王芮,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9.

[4]Jeremiah Owyang. Report: The New Rules of the Collaborative Economy, 2015 Data on the Rise of Sharing[EB/OL].[2015/11/30].http:///blog/category/collaborative-economy.

[5]蔡余杰,黄禄金.共享经济[M].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2015:9.

[6]刘国华,吴博.共享经济2.0:个人、商业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11.

[7]Felson M, Spaeth J 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78, 21(4): 614-624.

[8]Jeremiah Owyang.The Collaborative Economy Defined

[EB/OL].[2015/11/25].http:///blog/2015/08/27/the-collaborative-economy-defined/.

[9]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4):84-89.

[10]肖红军.共享价值、商业生态圈与企业竞争范式转变[J].改革,2015(7):129-141.

[11]梁强,罗英光,谢舜龙.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研究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5):14-22.

[12]杰里米・里夫金.走向物联网和共享经济[J].企业研究,2015(2):14-21.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in Sharing Economy

ZHANG Xiao-qin

共享经济论文例7

【2017年2月26日,卢德之新书《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举行首发式。卢德之认为,人类的利益和命运关联度越发紧密,在诸如环保、贫困、恐怖主义等问题面前,任何单一的国家已经无法应对,需要全人类共同合力才能解决。基于此,他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左倾、民粹主义思潮表示担忧。他提醒富人,要提高共享意识,以降低被共产的风险。

卢德之呼吁人类在21世纪构建命运共同体,加强共享。但他也承认,共享论目前更多是理念、方向和价值观,若要其有效落实,尚有一系列制度需要建立。】

中国的慈善家一定要有引领世界的理想

《中国慈善家》:你前不久出版了新书《论资本与共享》,再次讨论“资本与共享”,就这个话题你之前已经写过《走向共享》、《让资本走向共享》,相比而言,新书有什么不同?

卢德之:新书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人与资本的关系,资本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关系。这本书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两点:第一是系统性,系统诠释了人与资本、资本与多数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第二是根本性,充分表达了共享贯穿人类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共享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基因和本质追求。我的下一本书就叫《共享主义》,将系统阐述共享社会形态,和我们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类共享文明的引领者,这就构成了《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共享主义―做合格的人类共享文明的引领者》―资本共享论三部曲。

《中国慈善家》:新书中的21世纪慈善,是你最近这一年多反复强调的概念,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卢德之:现代慈善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慈善。毫无疑问,20世纪慈善是西方主导的,它建立在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制度基础之上,由此形成的慈善形态包括慈善的制度化、全民慈善、慈善信托、家族慈善、影响力投资等。

现在到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把中国推到了历史中央。中国的经济已经被推到历史前台,这个时候,文化肯定要发挥作用。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不只是西方文化,还面临着古印度文化和古中国文化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继续只沿用过去的概念,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了。

以中国文化为底色的东方价值要走上历史前台,走向世界,一定要有更高的认识,所以我反复提21世纪慈善。21世纪慈善应该由中国人,由东方人提出来,中国的慈善家一定要有引领世界的理想。

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这与全球化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资本形成正能量和负能量都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世界从未产生过如此多的财富,贫富差距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大。

每一次财富的大发展,都孕育着新的道德。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互联网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这一次财富大爆发带来了社会撕裂。这个时候就要求社会产生一种新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也对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慈善家》:这一轮财富大爆发,给全球带来了什么负面后果?

卢德之:为什么特朗普能上台,朴槿惠被弹劾,英国脱欧?这些事情都说明一点,一股新的左倾思潮已经到来了。表面上是右,实际上是左,显右实左。左倾思潮在二战之后已经发起过一次。那一次,左倾思潮最终破灭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义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好的,福山先生说历史在这里终结了,实际上他们最后也没找到“天堂”。

时过半个多世纪,世界又发起一次左倾思潮,这次思潮走向何方?一种是走向贪婪、自私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国家主义;还有一种就是走向协同共享。我认为,人类只有往协同共享的方向走才是对的。

21世纪慈善是中国倡导的全球慈善

《中国慈善家》:为什么只有走向共享是对的?

卢德之:人类发展到今天,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核武器、环保、贫困、恐怖主义,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只有大家共同合作才能解决,只靠一个民族、一拨人,解决不了。

人类社会是全球性的,是命运共同体。这是什么概念?大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你要活不成,我也活不成。长期只有你好我不好,我也不让你好,这就是恐怖主义的做法和逻辑。大家应该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走,这个方向就是我讲的共享。

当然,从国际社会来说,国与国之间只能是协同,实行多级均衡,协同共享。

《中国慈善家》:为什么21世纪慈善能应对上述问题?

卢德之:21世纪慈善有几个特征。第一,强调道德性。如果说20世纪慈善的根本强调的是制度性,那么21世o慈善首先强调的是道德性。为了一个共同的存在,为了一个共同的居住环境,大家必须都要讲德。而且,讲德的慈善一般要成为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在过去,国家是主体,后来一些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也成了主体。未来,慈善组织也要成为以德为基础的治理主体。

第二,21世纪慈善应该是以全球发展为目标,以共享作为最高价值和原则的慈善形态。

第三,它涉及的面积广,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社会政策和各项行动的交汇点上。21世纪慈善是以所有人作为目标和对象,人人受益、人人参与的慈善形态。我跟美国人说,你们的政治家、军事家跑到伊拉克,跑到阿富汗去打仗,你们慈善家跟着去做慈善,何苦呢?

那么,20世纪慈善与21世纪慈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是20世纪慈善绝对是建立在西方制度和西方文明基础之上的,说白了,20世纪慈善就是美国慈善。21世纪慈善是中国倡导的全球慈善,它建立在多元文化(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起引领作用)的基础上面向人类未来。

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现代慈善理论

《中国慈善家》:既然21世纪慈善是全球慈善,为什么它由中国引领?这一次,为什么不是西方?

卢德之:人类历史发展中,世界各个民族有很多贡献,我讲其中三大贡献:英国人贡献了“自由”,这是从其文化来的,1215年他们就开始制定《自由》,后来延续了800年,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美国人贡献“现代民主”,从1775年开始制定《独立宣言》,1789年通过了《1787宪法》。

中国能贡献什么?共享价值。我们的文化里具有共享基因,这个价值正好与现代全球追求的价值高度一致,我把共享理念视为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西方文化里有外在的神,在神面前,父亲也好,儿子也好,大家都是神的儿子,每个个体彼此是平等的主体。所以,所谓美国梦实际上是个人的奋斗梦和实现个人理想的梦。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从文化源头看,无论君臣、父子还是师生,都是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共生、共存、共享。也就是说,群体之间尽管有差异性,但从一开始就是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不是真正的分,合才是真正的合。中国文化具有更多的共享基因,所以更具有引领性。

但并不是凭这一点就可以引领现代文明,要在融合各种文化的基础上再实现超越。共享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基因,这与西方文化机理不一样。

《中国慈善家》:至少目前来看,中国的慈善和慈善家还远远不具备引领世界的能力。

卢德之:我讲一句心里话,中国真正的现代慈善理论现在在哪里?还看不到较完整的体系。光把过去的东西拿过去影响世界,世界肯定是不接受的。中国现在不光是做好人好事,不光是向自己负责,还要向全球负责。因为你不向全球负责,全球就不会由你引领。

我老是讲,现在不应是东风压倒西风,也不应是西风压倒东风,21世纪必须在整体上形成一股共享新风,东方和西方协同发展。

从华民基金会的角度说,下一步要改变目标。我要办学,建立思想体系,培养高级人才,推动制度进步,真正突破人才瓶颈、制度瓶颈和文化瓶颈,这是我要干的事情。我的“新三论”雏形已经出来:以资本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新财富论;以21世纪慈善为核心内容的新慈善论;以共享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新共享论。

以上新三论将从人类共享文明崛起的重大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资本与多数人入手,着重研究实现资本共享的重要路径“二十一世纪慈善”,通过论述诠释出当代人类的财富观、共享观、慈善观。这只能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供大家思考乃至批评参考。

共享是均富,不是均贫

《中国慈善家》:共享这个理念总是带有共产的影子,两者是什么关系?

卢德之:共产主义在苏联的时候被片面化了。共产的目的是为了共享,但是苏联建立在共产基础上的模式没有东西可共享,大家没有积极性,物质财富很少,特权又很严重,怎么共享?我们现在要讲分产基础上的共享。

那共产与共享是什么关系呢?在我的理论里,共享是目标,共产只是手段之一。实现共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愿共享,21世纪慈善就是自愿共享;一种是强制共享。

税收、社会保障是强制共享,共产也是强制共享的方式之一。共产往往跟革命联系在一起,当年辛亥革命,革命党说财产都在旗人、少数人手上,多数人不满,那就直接共产。革命有时候不讲太多道理,只讲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关系,人多力量大,就把少数人的财产拿过来共享。1949年也是一样。

不能把共产当目标,不能乱共产,更不能天天共产。否则,让那些不懂经济的人、不懂生产的人来管理财产,最后已有的资产也没有了,这就是乱共产的结果。

但是,我认为现在的富人要有共享意识、共享目标,你不共享就可能被共产。如果中国天天共产,处在不断的革命和动荡之中,那改革开放有意义吗?

《中国慈善家》:你的意思是,如果富人现在不主动共享,将来可能被动共产?

卢德之:对。而且我讲句心里话,不是说移民了就不用共享了,你到美国去就不共享了,可能吗?

共享经济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F011;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2016年中央首次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共享经济是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型企业金融模式的转变,其实质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行为,将闲散资金集中利用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共享经济与融资存在一定区别,融资的资金融出方以获取资金收益为目的将资金出借,并存在与收益相当的风险,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而共享经济给予资金出借方的不是资本收益,而是消费需求,以共享单车为例,出行需求方将资金以押金的形式“出借”给企业,低于市场价的出行成本则作为出借资金的回报。

共享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这里的消费者需求是指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主导性需求,消费者具有绝对的主动权,由于交易高度透明,商家无需过多营销。正因为消费者在共享商品时具有高度选择权,共享商品市场才更加简单,确定、稳定。

共享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使用而不占有的循环经济,即传统的理性人经济转变为分享、担当、透明的良性循环经济。消费者用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商品的使用权没有排他性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因之一。在循环过程中商品的供给者集合了闲置资金获取额外收益,该收益也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原因。

共享经济推动了经济与就业的发展。2015年共享经济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元,参与服务者直接员工500万人,间接服务人员达到4600万人。目前较为成功的共享经济案例主要包括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共享;网易公开课、极客学院等技能共享;P2P网贷、京东众筹等金融共享;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出行工具共享。

二、共享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当前农业产业正积极响应着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共享、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有力手段。电商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庞大平台基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

共享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农业生产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有利于解决产前资金技术问题、产中土地流转问题、产后侧供给问题等,对进一步形成土地规模化流转、农产品产销渠道多元化、农业金融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高效透明的经济环境。但共享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由于农业本身弱质性和农民个体差别,高度透明的共享使得原本存在的地域差别完全暴露,加深竞争程度的同时可能会导致优劣极端化,从而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三、共享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共享,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不同于其他产业设施,使用频率具有集中性的特点,一年中有许多时间农机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由于农机设备对于农户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我国许多小型农户仍处于手工作业的生产阶段,这无疑阻碍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土地规模化流转,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初步达成了农机共享的生产模式,但该共享是限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局部共享。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与打车软件原理类似的为农机需求供给双方匹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由于供给方分布不均匀,三方平台服务范围也受到了限制。由于农业产业的弱智性,农业设施可以效仿城市单车的经济共享方案,村政府可以先投资建设农机服务供应站,再以收取合理租金的形式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设施的使用权,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设施基础。

2.劳动力共享

我国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取得收入远远高于务农取收益,许多信用社纷纷出现了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可为农民工制定一个劳务平台,基于信用社发出的劳动力需求,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反乡务农,所反之乡不一定是农民工自己的家乡,但必然是所在城镇附近有劳动力需求的乡村。

3.物流共享

农业物流共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形成的。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成品,可在多个村设立一个共享物流的中转站,根据物流中转站辐射的多个村的多个订单进行混合集中配送,通过发挥中转站的地理优势,来减少单一且长距离的运输成本。

4.技术共享

技术共享包括农业技术共享和农业知识共享,由于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农民需要专业的种植指导与农技服务,因此可利用这样的水平差和人数差,形成多数需要指导的农民筹集资金“聘请”少数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予知识共享的模式,该资金分摊到每个农户的资金远远低于获取技术支持的市场价格。搭建农技知识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改善个体农户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别,还可以缓解城乡之间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对称的情况。

5.土地共享

土地共享主要变现为分散小面积农地流转至农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形成集中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国土地确权工作使得农民的手中的土地承包经验权得到了制度保证,中央提出的“三权分置”办法,又进一步放活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顺畅流转,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2]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4):286-302.

[3]杨学成,涂科.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动态价值共创研究――以出行平台为例[J].管理评论,2016(12):258-268.

共享经济论文例9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完全闲置,170所高校价值25亿元的23种精密分析仪器,约40%的年使用时间不到500小时[1]。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短缺与浪费共存的问题。

我国高校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拨付维持运行,生均成本的合理计算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高校学费收取是否合理,取决于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是否准确,这一点备受关注①。其次,财政拨款多以学生数量为基础,如果生均成本核算清晰,财政拨款就不会与高校真实合理需求相背离。最后,高等教育渐趋产业化,高校再不能不惜成本投入,必须重视成本管理。

尽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的生均成本如此重要,迄今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都缺乏统一的核算框架或模型[2,3]。本文旨在构建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统一核算模型。

一、高校资源共享模型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任何有价值的闲置资源创造新的价值,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和物资共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系统。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定义了共享经济,并指出,“我们的经济正以协同共享的模式替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交易模式”。[4]

假设某主体的全部资源包括K个子类,即资源向量Xi=(xi,1, xi,2,…, xi,K),其中xij表示i的资源j,N主体共享系统的资源向量。价格体系Pi=(p1, p2,…, pK)是系统中各类资源的公允价格。主体i用于共享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主体对系统贡献的程度。整个共享网络的资源禀赋。[5,6]

任何资源的获取都有成本。资源共享的成本包括为实现共享的初始不变成本和由资源量决定的可变成本, ,其中, 描述了参与者贡献单位资源的成本,体现为预处理成本; 即初始投入,包括软/硬件投入、安装费用等。

引入共享系统的受益人数S,定义共享收益:

假设ti(l)为常量, 且pi,j(l)p且ci,j(l) c,则上式简化为:

其中,R表示每个共享者效用与变动成本之差,T代表不变成本。注意到,首先,根据上式,只有当资源共享的收益高于成本,该资源用来共享才有意义。其次,共享范围越大,投入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R与T应表示为R(l)和T(l),近似为倾斜的曲线。这意味着,随着资源共享范围的增加以及使用率的提高,总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总收益与共享范围不再线性正相关。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共享范围达到n1()时,资源参与共享后的收益刚可以弥补成本,即超过n1,共享资源才有意义。

(2)共享范围达到n2()时,资源共享范围恰好在边际点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共享该资源可获最大收益。

可见,并非所有资源都应参与共享。如高校定制化的包括教学管理在内的各种后勤管理系统,其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共享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可见,把高校资源划分为共享性教育资源和独享性非教育资源对于共享模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生均成本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针对这两类资源的支出分别对应于高校系统的成本和费用,因此这种划分在生均成本核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享模型下生均成本的核算

前面的分析基于产出端,对于财政拨付,更关注成本分析。

假设一个最简单的共享模型,即高校A和高校B间共享一项资源。高校收入包括财政拨款、学费、共享收入和其它。定义高校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即C=Cedu+Cnon-edu。定义高校学生数量(简化为仅有本科生)为N,因此,全口径下的生均成本即,显然更具意义的生均成本是,首先,只有真正用在学生培养上的成本才更符合生均成本的含义;其次,共享框架下,非教育类支出没有共享效益;再次,教育类和非教育类支出有着完全不同的优化策略。

注意到如此计算生均成本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能以当年发生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会计调整法,即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计量基础调整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计量结果。[7]

借鉴高校财务报表中支出明细,定义高校培养成本。一般包含三类: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划分成本和费用的基础为共享性和教育性,教育过程是可以标准化、数字化,从而共享的,而管理相关的过程是非标准化的,不具有共享价值。

根据表1,将学校总支出划分为成本和费用,即C=Cedu+Cnon-edu,其中前一项对应成本,后一项对应费用。在这个框架下,由于口径一致,我们可以在具有同等性质的高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成本表征了对教学的投入力度,是财政教育拨款的依据,费用则对应着管理的效率。

定义Cinter-edu为校间购买共享资源的支出项,即对方实施共享资源销售的收入项。对每个高校来说,表征生均成本,对系统来说,表示生均成本的是,

表示生均费用的是。注意到只看公式,引入共享项后,对于主管部门而言,生均成本绝对值增加了,但在共享框架下,可以考察共享收入,因此,尽管单个高校成本有所变动,系统总成本并没有增加。即,静态看,共享的价值即在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最大化产出,动态看,共享的价值在于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最小化成本。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成本约束下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三、模型的优势和后续研究展望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区分了成本和费用,一方面为教育管理部门确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校间/校内部门间、横/纵向比较,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由于高校财务数据的封闭性,本文没有获取到足够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后续在实证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许多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并进而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6.

[2]曲京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6.

共享经济论文例10

此项研究成果在中国经济学领域开辟了新境界、新思维。此项新成果、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李炳炎教授以当代学者所具有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把对分享经济理论的探讨提升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层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分享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仿效苏联经济学,更不是从马克思本本主义出发,而是根植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来源于中国改革实践群众性的自主制度创新活动。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创立,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坚持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紧密联系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扬弃了传统概念上的雇佣劳动、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更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整个经济范畴体系,创立了一套诸如以自主联合劳动、社本、需要价值等为基本范畴的新的经济范畴体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崭新的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独特的理论分支,它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必将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本书第二大特色。在于突破了关于分享经济学的纯理论研究范围,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分享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在理论界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命题。

共享经济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