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3:06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1

2培养方式与实践

2.1突出临床能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认为,临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基本素养,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把“三基三严”贯穿到培训始终,建立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档案,可以帮助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自我总结,理论考试,带教教师、导师组评论,专家考评意见等。评分有百分制法,主观判断法(优、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内容:①研究生阶段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为合格,若1门低于70分,可申请下一年补考,若2门不及格延缓毕业或退学处理。②临床能力评价。每个轮转科室结束后,科研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笔试)、临床操作、辅助检查、病例书写及分析。考试小组专家成员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资料,或准备一位常见病病人(研究生未参加治疗),由研究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资料、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在此过程中,考试小组提问,研究生答辩。考试小组提问应注意了解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临床分析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和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主要考辅助诊断方法或有关特殊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手术操作,无菌操作规范。医疗技术学科及专业(如影像、核医学)则以考有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为主。③阶段考核。研究生应认真填写《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及《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如实作好平时收治病人记录,如门、急诊就诊病人数、病房分管床位数、所进行的诊疗操作、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轮转结束时认真填写统一制订的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业绩记录,然后由病房负责带教的主治医师审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结,根据研究生在该科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并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临床考核、评分。④毕业论文答辩。第六学期,培养科室及科研处组织学生统一答辩。

2.3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型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在临床上认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在临床训练中,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型思维需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养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临床琐碎的工作,凭借个人经验,机械地接受上级医生意见,依葫芦画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临床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样使得其思维变的狭隘、固化,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更应引导学生从被动中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相关疾病诊治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锻炼。

2.4增加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患者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在利益与道德选择上难免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学生不但要注重医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及医德医风培养。除在本科阶段接触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把人文学科纳入培训计划内,形成一种重知识、技能,而偏废人文素质教育。吴孟超曾说过:“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设伦理学、医疗法规、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过硬,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尚医德、较强人格魅力的合格医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研究生的关键。一支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诸多因素中,导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作用。导师的人生态度、学术作风以及思维方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考虑如下几点:①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品行严格要求,恪守学术道德和教育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为研究生导师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应加强考核,如:科研项目、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研究生实践与培养情况,对于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的导师,相关部门应给予停招或取消资格等处理。②培养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把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入研究生导师后备队伍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形成较强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4.1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业压力大,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内心脆弱,人生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仍较突出。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状况,每学期应与研究生直面交流,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生活上应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4.2规范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院级对培养环节、教学环节的监控及规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除其导师直接管理外,每个轮转科室应配有教学秘书并与科研处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培养计划、监督,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培训手册及训练手册。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培养计划进入各个临床学习,教学秘书应对研究生认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实登记,并监督研究生。②加强轮转管理及阶段检查。据研究生培养计划有12-18个月轮转时间,须严格按照轮转培养要求进行,加强轮转期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2

随机抽取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人,女82人,平均年龄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本次对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专业态度(包括志愿、动机、心理适应等);(2)专业认知(包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就业方向等);(3)专业行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成绩情况);(4)专业理想(包括热点关注、专业前景及个人专业生涯规划等情况)。

2.1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从事专业学习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专业态度有助于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专业思想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在有限的专业思想研究中,对体育、护理、中医等专业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临床医学的专业思想研究偏少,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学生显示出明显的不稳定性,调换专业的学生多。湖北科技学院虽为地方性院校,但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长,社会声誉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优势,历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而且调换专业时,又成为转入的热门专业,两次热门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调查结果表明:在入学志愿的选择上,自愿报考只占30.3%,父母要求或其他人员建议填报该专业者占66.9%,没有报考本专业服从调剂者占14.8%,这势必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情况甚至是从业情况;在入学动机选择上,20.4%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社会意义重大,15.5%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很有趣,30.3%认为该专业收入不错,19.0%认为家庭拥有便利的就业条件,这种狭隘的专业思想,是从业人员医德医风存在的隐患;学习一年后,对本专业的心理适应程度的选择上,假如学校和家长都允许转专业的话,60.6%很喜欢临床医学专业一定不转出,35.9%能够接受该专业并不打算转出,9.2%不喜欢该专业准备转出。态度决定行为,正因为2012级临床医生的专业态度存在问题,所以学生的专业行为出现部分目标不明确、学习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缺乏、成绩不合格等问题比较突出。而且文献研究和笔者多年来对临床医学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来看,中途出现的转专业、休学、退学人数为数不少。而当前日益突出的医患纠纷除了与社会、医院等因素有关外,与医生个人的医技医德医风也不无关系。因此,无论是从当前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来看,还是从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来看,高校管理者和临床医学教学者都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内涵,某一高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和就业方向等的认识,它是学好某一专业,形成科学稳固的专业思想的基础。高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和本校资源环境确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最终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巩固。对我校12级临床医学生专业认知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方向都已经很了解,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7.6%、57.0%、72.5%、31.7%;但对课程之间的关系,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不了解的占62%;就业方向不了解的占38.0%。这说明学生的专业认知是零散的,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时候会感到很盲目也很茫然,他们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他们将来能做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医学教育模式上的弊端。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医学教育模式还是先基础后临床,学生用二年半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和10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知识的复杂、单调、枯燥使很多同学感到迷茫,甚至厌烦,学习被动。我校也意识到此问题,因此在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保留系统解剖学课程外,把组织胚胎学课程从二学期提前到一学期,在一学期增加了医学基础课程。而国外早就在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改革,它旨在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分界和壁垒,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2.3专业行为

专业行为是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学业完成情况,它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很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关键。根据学习目标的明确程度、学习的努力程度、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学业的完成情况四个主要方面分别从高到低给予5、4、3、0分,其中平均5分为优秀,4≤X<5为良好,3≤X4为合格,X<3为不合格。对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生的专业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四个方面优秀的分别占19.0%、16.2%、14.8%、17.6%;良好占25.4%、28.2%、22.5%、28.9%;不合格占23.9%、28.9%、32.4%、22.5%。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激情和梦想的群体。学生的专业行为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专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专业环境、专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学生的专业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创新能力、努力程度、奉献行为等方面。从目前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业完成等方面评价为优秀的不足20%,而不合格的却占到30%,可见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确是禁锢专业思想的首要障碍。

2.4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专业学习者对专业的发展及自身未来专业生涯的愿景,它包括对该专业热点的关注、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及自身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从业者,它是专业思想的灵魂。调查结果显示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8.6%,不关注的占21.1%;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28.9%,不关注的占30.2%;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3.7%,不关注的占21.8%。高校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帮助临床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如通过重温医学生誓言,增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立志献身临床医疗事业;通过老教授回顾过去艰苦卓绝的创建和发展专业的经历,感召青年学子珍惜美好大学时光,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将追求个人理想和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通过青年学者的学术讲座,开拓在校临床医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站在学术前沿思考问题,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通过成功校友的从业交流,引导在校临床医学生树立榜样,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分享,帮助低年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医疗社会热点问题的班会讨论,明辨是非,积极应对。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3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4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5

人文教育有着自身规律与特点,是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环境、社会、家庭、个人等很多因素决定着的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医学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在我国,全国高校已经开展了加强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之久,在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成绩的同时,当然也存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则对人文教育对I临床医学生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观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各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还可以促进医学生的两大方面能力,一是医学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医学生自身的大脑意识的形成的思维能力,更能决定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等。二是医学生的能力,即基于学生的在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之上所观察的结果,形成的意识的体现,也包括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为,在临床医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过程之中,经常对会其病人进行观察、询问、倾听等方式,来确定病人之病情。这就要求我们医学生有着敏捷的思维能力、细致的动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更是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6

2优化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策略

2.1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课程课程标准,切实改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

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是最有针对性的标准,且历年考试大纲都相对稳定和连贯,对照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审查现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是否与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相衔接,找出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及实践技能等方面 针对目前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临床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注重在专科临床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中突出职业特点和实用性。加强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重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只注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缺点。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并作为一项常规研讨内容置于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活动中,完善临床专业教学课程标准,达到学校教育与资格考试接轨的目的。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和改进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验室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相应的资格考试虽无直接的基础医学实验考核内容,但是医学生早期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后续实训考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相关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甄选出与资格考试相关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理念,规范实验教学流程,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R192

临床实习是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生由学生角色转变为医生角色的一个重要桥梁。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既是医学生全面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其顺利转变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过程[1]。非临床专业学生在临床学习中存在内容多课时少,课程涉及范围广;其次,由于学生没有认识到当今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了解临床医学的重要性,学生对临床医学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面对临床基础知识薄弱及临床实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实习时间短,给临床实习带教带来诸多问题。我们从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生医德、人文素质、培养临床思维等方面带教。本文对非临床专业医学实习生临床带教体会报告如下。

1非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实习中的问题

非临床专业医学生比如检验学专业、影像学专业、药学专业、康复专业等,他们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当今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了解临床医学的重要性,导致他们在前期基础和临床课程学习中不够重视。他们由于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记忆不牢固,导致在临床实习中只知道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由于他们认为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几率不大,他们的内科临床实习时间较短,一般是2~3 w。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短短几周临床实习期间兴趣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强。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临床实习带教的重点是临床专业的学生,因而对非临床专业的学生要求不高,带教不认真,指导教学不足。

2非临床专业医学实习生临床实习带教措施

2.1提高带教老师自身素质 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起着主导作用,带教老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医德高尚、人文素质修养高,充分意识到临床带教的重要性;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临床教学质量的保障。我们选择临床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医德医风好的,得到学生认可的临床骨干担任带教老师。让非临床专业实习生在短短的内科实习期间掌握尽可能多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制定全面的实习目标,按照实习计划具体细化实习带教内容,有目的性的临床带教,使学生也明确每天的学习内容。无论学生今后是否从事临床工作,均可在这个实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医生的职业很特殊,做为一名医务人员,不仅要有好的技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医德。在平时实习带教工作中,我们科每一位带教老师都十分注重医德教育,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平时查房、和患者及家属谈话等的形象、言谈举止,以及对待患者及家属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实习生入科前以专题讲座、法律法规培训等形式进行基础道德教育,使学生从“理论上”进入临床实习状态[2]。因此我们把医德教育与临床实习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帮助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他们确立自己的职业伦理价值观,成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合格医学工作者。

2.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重视对人的权力、人格、尊严、健康需求以及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它在本质上是人学,蕴涵着浓厚的人文意蕴和人文本性。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的综合学科[3]。医师不仅具有专业医学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仁爱、道德、人文关怀等。目前,由于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疗工作中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等情况,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我们要时刻通过"医患身份换位"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

2.4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持续的过程,临床思维方法的形成和提高,通常是与临床诊疗中的特殊病例相结合,是一种难度很大的临床思维训练[3]。科室每周举行疑难病例讨论、学术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等。贯穿采用问题式学习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案例式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采用床边教学及实践操作教学,让学生每天参与收治患者,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诊断、治疗,再结合每个同学的自身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学习。学生每天参加查房、处理病人等工作,教师老师尽量主动结合病例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临床工作的流程、方法、特点以及专业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主要结合大课讲授过的病种,实习中尽量让学生每周完成1份住院病历;出科时带教老师客观评价学生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病历书写等。

总之,教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道德修养、人文修养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而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在临床实习中培养起对患者生命至上的责任意识。总体上,经过临床实习,非临床专业医学生更具体得了解了临床医学,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了自己对临床医学的错误看法。临床实践教学中,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早期培养了学生的医德、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培训、动态评估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能从根本上改进临床带教水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5]。

参考文献:

[1]王心旺,邱瓞曾,朱可光,等.五届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质量评估[J].医学教育,1999,(3):7-10.

[2]郭晓华,窦忠.浅谈医学生临床实习前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41-42.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8

医学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我国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培养既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又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为实现新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师培养质量,我们国家创新性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并轨,建立“双轨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3]。“双轨制”背景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015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标志着“双轨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4]。该培养模式将教学融于医疗实践,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导向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5]。“双轨制”培养模式至今已启动五年多的时间,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扭转过去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据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需要在临床科室完成临床医疗轮转至少33个月,因此在对除临床实践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6-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要求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8]。

2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质量难以“同质化”。由于近些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上升,而每个培养基地受各种政策、条件影响可容纳的规培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培养基地,各个基地带教水平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同质化”[9]。2.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因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在临床科室轮转时间较长,占据了整个学习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课程学习时间相对不足,造成实用性课程内容多数只能一带而过或采取自学方式,实用性课程内容得不到细化学习[10-11]。2.3临床科研训练不够。因为学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工作,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科研素质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相对减弱[12]。2.4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并轨的培养模式是从2015年才开始正式运行的,刚刚有5届的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尚未形成综合性、统一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13]。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9

一、绪论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恰恰满足了当前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更多、更优秀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交锋不可避免地会使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产生一定的教育困境,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时展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积极优化与完善,来进行教育困境的改善与解决,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有待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意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需要未来的医疗人员不仅能帮助人们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同时更应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医学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健康观。由此可见,新型的社会需求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来适应。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医学教学理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对医疗人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有待调整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课程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为实现合格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医学教研水平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优化调整和科学设置。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很多院校仍然采取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而完全忽视了当前医学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学习需求,这就常常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三)在实习、就业环节存在脱节现象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基层医院进行后备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范围就定位于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中只有采取实习见习一体化的制度,才能使毕业生更加有效地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实习、就业的相关指导,使学生在进行实习、就业机构的选择时,常常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这就导致毕业生实习、就业的取向与专业教育的目标出现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使学生学习以及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高效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三、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积极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新型的教育理念出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优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为使教育目标、教育策略以及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更好地契合,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一方面,教师应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此明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定位以及教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课程的科学设置以及教学活动、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地与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良好的合作,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见习中提前适应今后工作岗位,凸显就业优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引导与优化。在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领导者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能对专业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的专业教育中,相关的领导应注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专业培训或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对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深刻领会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同时院校领导还应积极地鼓励教师进行临床医学教育的科研活动,以此促进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实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有效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促进专业教育效率提升、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有效调整,以此实现科学、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项目开展为载体”的理论和专业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今后的临床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如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应为学生开设《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以此培养学生常用的诊断技能,并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从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档案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教师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开设一定的公共素质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心理与医患沟通》等公共课程,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

(三)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

在以往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大多采取僵化的课堂讲解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虽然能使学生系统地进行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但是缺乏实践环节的专业教学,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运用,不利于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趋势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规律,积极地进行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以此实现教学效率及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灵活性地进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学生只有结合相应的案例,才能在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也才能在不同案例的分析、研究中,增强自身的疾病诊断、治疗经验,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结合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中常见病、多发病的案例,来进行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此激发学生案例讨论以及解决方案设计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疾病诊疗技能的提升。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化创新。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而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就可以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专业教学进行结合,以此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进行结合,更加生动、直观地进行教学案例的展示,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因此,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结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此培养出能完全适应今后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首先,教师应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改变了以往以高职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了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中,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临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加有效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其次,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阶段的设计,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三学年制的专业,教师就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如第一学年,学生应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第二学年就可以到县级医院通过床边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就可以到各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这样就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良好的结合,有助于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育形式,在顺应时展趋势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以此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式来进行临床医学的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莉,吕冬梅,赵依璇,等.浅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5):69.

[2]刘继平,张彬.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85.

[3]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I].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1198.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10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例11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