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3:09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1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2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中江,高秀昌.冯友兰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丁灵平.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EB/OL].百度文库,2011-03-04.

[6]辞海编写组.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3

纵观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1-2015年)指出:护理事业的主要目标正在由前一个五年的“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向“‘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发生改变。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拟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培养出的五年护理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等刚性素养方面,人文素养、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等软性素养与优质护理服务的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已经成为五年制护理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护理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是为人之本,从业之基,执业之要。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硬性护理技术基础上软性护理素养的较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渴望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无疑对护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尝试将企业上广泛应用的“8S”理论尝试性引入到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通过有效干预,着重培养、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软性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目的。

五年制护理学生在校的学习中,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养上侧重实施“前4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等刚性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护理的基本功;在软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上侧重“后4S”(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隐性素养。

(一)运用“前4S”管理 理论操作要兼顾

课程的设置,可以将护理教育课程分为普通类(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计算机等)及专业类(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三大模块,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组合。课程的实施,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办法,以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组织教学,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

实训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医院氛围,尽可能贴近医院、贴近临床,从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医院环境,并突出职业素质训练,让护理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医院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清洁习惯开始。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组长监督学生清扫实训场地,维护保养医疗设备。清扫要全面彻底,以保证保持实训室干净明亮。实训过程,注重强化基础训练,动作规范,举止得体,指导老师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让学生勤于动手,严格管理,形成真实医院工作环境的氛围,在实训课日常教学的最后一个程序,指导老师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训基本功,长久规范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运用“后4S”管理 提升学生软性素质

以活动教育人,以形象影响人。中高职学生来校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是一种软实力,是隐形的,是护生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气息,良好的人文素质,能超越药物的治疗,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学人文主要靠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就是一个良好的内化过程。我们应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

高职学校跟初中、高中不同,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通过第二课堂----“校园课堂”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演讲、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人文丰厚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实现教育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着力从制度、精神、环境、行为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在护理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以第三课堂----社会课堂为外延。现实的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的说教对人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医院,进社区、福利院,护理实践基地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对护理职业崇高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端正学习护理的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

目前,高职护理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是常规的以理论教授为主、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研室与医院教学长期分离,高职护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精湛护理技术基础上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的较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使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医疗机构培养合格护理人才。将“8S”理论引入到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可以在提高其刚性柔性职业素养,锻炼其职业能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护理职业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 2007-01-01

[2]《学习“8S” 管理精髓的心得》(沈玲 企业信箱 2008年12月19日)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某护理学校为例》(邱建明 鲁东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年1月)

[4]《木桶理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阚师鹏 价值工程 2004年第9卷)

[5]《浅谈“新木桶理论”在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蔡红霞 大家健康 2013年5月)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4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立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

一、职业素养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概况。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以漂浮在水中的冰山为例,将职业素养具体分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两部分。具体而言,显性职业素养恰如露出水面的部分,主要由职业意识、道德品质、职业作风、责任态度几个方面构成,是鉴别技校优秀者和一般者的主要指标。隐形职业素养影响显性职业素养的养成,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形职业素养。美国一些学者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展开实践研究,关注情商培养与职业成功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整体情商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美国高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自身特点,综合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情商培养课程,主要有“独立设课”和“学科渗透”两种形态。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将情商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本科生中开设,奎尼匹克大学商学院将情商元素融入到本科《管理学》。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开始于2005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逐渐将研究视角投向大学生职业素养上。笔者主要以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文献(CSSCI)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从2005年至今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四百余篇,其中针对本科院校的占比83%左右,高职院校占比17%左右。2017年我国高职院达1346所,与本科院校1533所不相上下,但研究的文献数量与院校数量不成正比。2005年至今,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教育学学科为主,此外还涉及到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门类,这些论文对大学职业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各有侧重的状态。具体包括这几类研究:一是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二是以时代背景为研究视角,探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工匠精神、人工智能;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研究大学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从企业需求、面试等。这些论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探求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上分析论证影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包括研究规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规模的失衡,高职类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仅占17%左右,与高职院校的数量在大学总数中的占比不成正比。二是研究的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采用定性逻辑论证的方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采用科技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精确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加大定量方法在职业素养研究中的运用,使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更加具有实践的可能性。

二、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2018年12月,我们对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分为学生版、教师版和企业版,其中,291名毕业生有效参与了学生版问卷调查,40名教师有效参与了教师版问卷调查,25家企业有效参与了问卷调查。此外,我们还对5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调研访谈。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认知基本一致学生在“你认为你哪项职业素养较强”问卷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学习”能力。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水平排名前三的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创新”。从对企业调研结果看,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和团队合作等比较满意。2.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手段有待加强。在“你认为培养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是哪里?”的调查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职场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场所,远远超过了“学校”选项。从调查结果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和教师认为目前校内职业素养培育手段有一定的局限,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育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校内职业素养的培育手段还有待加强。3.社团活动等实践平台是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在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调查中,学生选择前三的为“社团活动”“班干部经历”和“职业拓展训练”。而教师在此项问题上,则呈现出与学生不同的选择,教师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培养途径是“实习实训”“社团”和“课程教学”。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都很注重实践平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对职业素养帮助更大,而教师更倾向于课堂教学。(二)存在的问题。1.课程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桥梁,担负着育人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学校是学生迈向社会最后的“淬炼场”,需要对学生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素养全方面进行塑造,课程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更多的学生把课程教学简单地视为知识技能的获得渠道,职业素质的养成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较差。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单一,过多注重技能知识目标的实现,轻视职业素养目标。同时,专业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掌握一个课堂的方向。教师未能很好树立职业素养渗透意识,细化课堂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以言传身教和课堂活动等方式,有目的地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2.欠缺职业拓展训练。调查表明,学生十分认可职业拓展训练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利用少量的职业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由于其量少且未成系统,并未能在全面系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发挥作用。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中间欠缺连贯两门课程的职业拓展训练,导致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存在断层。此外,丰富的职业素养课程,以选修课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培养学生情商、逆商的慕课、微课,整合学生的零碎时间系统提升职业素养。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产业的引领,校企之间联动密切顺畅才能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日常的企业走访结果看,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对校企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65.79%的企业表示愿意保持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的程度上看,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实训等部分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并未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成果。未来的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拓展合作的广度,还需在深度上不断探索新的形式。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队伍建设上全方位加深合作,企业应参与人才培育全过程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促进了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转型,即:由全面型转向精细型,由操作型转向智能型,由一成不变型转向具有较强应变型[1]。为了跟上时代的脉博,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树立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理念,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它还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些方针政策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吉飞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中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努力搭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拓宽高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这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2]。周光宇在《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讲:要加强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3]。郭惠玲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中阐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途径应从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4]。何其荣、周巍在《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中论述了学生职业素质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5]。熊睿、刘英超在《英国职业教育及启示》中探讨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途径,如: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成立“培训和企业协会”,将企业融入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性方面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广泛的课外活动中磨炼能力[6]。芮小兰在《澳大利亚双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论述了澳大利亚的双元体系,它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公司培训同步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以职校教育为辅,职校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7]。

纵观海内外,职业素质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三位一体锤炼而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非技能性的潜在的能力的体现[4]。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起点平台的高低,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项内容。基本素质具有共性,即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前提。而职业素质具有个性,即各个行业“职业人”所特有的,是从事行业岗位所具备的素质[8],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自我完善意识;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及专业群知识的学习;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的精神,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审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提高人文素质。

三、职业素质的养成路径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

2.以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传授先进的科技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高新技术(即理论技术)课程的构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并按照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要求的新知识、高技能来调整教育内容,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专业设置,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3.以专业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可上可下、可跨行业、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效结合,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除了培养学生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和效益、公正公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职业精神外,还需培养学生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4.以创业教育为途径

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因此,要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就业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业教育理念。切实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讨论、专题报告、讲演、简报、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名人名家讲座”,评选各种“校园明星”,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促进人文素质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的信心。鼓励在校生利用寒暑假勤工助学,早日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锻炼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感情,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在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己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热爱本行业和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6.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职业素质是产学的一个无缝接口,社会和企业就是职业素质的起点与终点,因此,必须打破现有格局,建立一支“校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即,学校不仅要在校教师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发挥好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还要求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引入学校以外的人才作为“候补”教师,如企业老总、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为学生不断输入新的职业素质理念。创建具有浓郁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文化与商贸类企业文化相互渗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7.以双证制为特色

将职业素质作为一门必修课贯彻到正常教学之中,分专业群组建相应的实践项目和为学生服务的“职业中心”。“职业中心”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的导向,专业就业的机会,专业深造的机会及专业不同层次考证的信息。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应出色地完成相关专业职业素质的学习,即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由一张毕业证改为“双证”,即再加一张职业素质认证[6],督促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另外,要发挥好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不同作用。一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授业中要处处体现高水平的职业素质,真正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的。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大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都要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学生不仅要具有“社会人”的共性,更要具有“职业人”的个性;不仅要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广与实践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拓宽并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身心愉悦,精神充实,职业素质得到升华。三是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爱林.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7-19.

[2] 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3:43-44.

[3] 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6):9-10,59.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30-01

随着近年来高校实施扩招政策,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都在逐年递增,造成社会岗位需求小,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面对着这种毕业难,就业难的窘境下,加大力度进行就业调研分析,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企业的用人标准,最终得出企业单位用人标准为不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就业的重要条件,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就业的先决条件。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1]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和项目实操的同时,还应将职业素养的理论渗透其中,使理论、实操、素养结合在一起。

(一)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从企业用人的标准来看,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在入职后,正确理性地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困难,采取科学地手段处理工作难题。从职业标准的角度来看,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对企业具有依托情感,保证企业用人的稳定性。

(二)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实施“2+1”教学模式,其中的“2”代表两年在校需完成理论知识与项目实操的教学安排,其教学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代表最后一年进入实习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其教学方式是纯实践操作。

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的适应实习实训岗位的要求,真正的融入职场环境,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素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将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技能,有助于促进课程建设

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应将职业素养理论编撰入专业教材。首先,高职教育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养的知识与内容。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将职业素养理论渗透到专业技能体系中,深入挖掘专业技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次,将职业素养编入专业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素养相结合的学习思路。第三,根据不同的专业,因地制宜,举办一些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活动,如:关于职业素养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拓展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生动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二)将职业素养融入实训项目,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素养离不开实训实操。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工作,构建仿真的实操环境,通过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实操项目。通过实训项目既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又能教育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不良职业习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将职业素养融入顶岗实习,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真实的顶岗实习。理论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专业问题。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职业意识去规范职业行为,培养其具有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树立学生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作风和热爱本职岗位的工作态度,提高与人沟通的交流的能力,为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

四、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将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标准。高职院校结合专业领域的不同划分,以配合相应的考核评价手段,建立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进其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职教育培养下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8

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专业生产一线人才。然而,受各方面条件影响,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对于高职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特色的基础学科,学好这门功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可以滋润学生心田,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一、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理论化,教师素质需要提升 

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语文知识的文学艺术属性,只是传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化现象比较严重。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被演变成理性和逻辑的形态,教学模式与其他人文学科没有区别。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与专业教学课都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时间被迫大幅度削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削减教学内容,把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处理成零散的文学知识,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当然,导致高职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因素不只是教学课时的削减,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理念也是影响语文教学的主要因素。 

2.教材编写基本上是重理论,不利于学生写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职语文课程选用教材主要是注重理论的讲解,选用的作品也主要是为了印证理论,编写基本上是理论观念先行。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文学基础都比较弱,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也比较少,大部分高职学生未读过或不理解课本中的作品,但是,为了应对机械化的只考知识、不考能力的考试,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教材内容和体例的理论化,既不利于学生鉴赏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文学的艺术魅力。 

3.职业教育功利化,不注重素质教育 

当前,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有些功利化。许多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功利心的导向下,教育者自然而然地把文学当成一种知识来传授,消极面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把文学教育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公共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习惯于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往往容易被忽略,放弃文学阅读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普遍偏低,文学素养欠缺。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一些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文学审美能力比较欠缺,文学素养也有些薄弱,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上,教师自身缺乏深刻洞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品深层的情感意蕴很难被挖掘出来,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所以,高职院校要针对这一现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使语文教师能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只有教师的自身水平提高了,在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注释作品的文情意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情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演绎作品的舞台,通过良性互动来交流合作,增进学生个体体验。 

2.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推进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民主地讨论,也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的沟通,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熏陶下,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接近文学的理想境地,增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语文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扩展到课外,不断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9

中国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医疗的发展正是社会与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医疗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途径[1]。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将7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给出了具体改革时间表。2017年6月《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详细地指出了3个大方面和细节上的9个要注意的小方面,为医学教育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细化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改革目标。国家提出医学教育“5+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后,“5”与“3”被明确区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尚未成体系或不健全,缺乏针对“5+3”临床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做到有效地开展“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从多角度地考虑这一部分精英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出合理的培养体系[2]。

1职业素养的阐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表现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医学职业素养是由多种范畴共同构成的概念,在一些学者眼中医学职业素养(medicalprofessionalism)[3]也被译为医师职业精神或医学专业精神。1993年,医学职业素养这一概念被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正式的定义。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要具有包含人道主义、利他主义、责任心与服务、诚信和专业标准等相关的职业素养。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颁布意味着医疗行业与社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该宣言又欧美众多医生联盟共同提出,宣言内容可以概括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患者的利益至上、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接受医疗的公平公正”。西方学者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容分别在概念和原则上进行了确定与划分,并且重点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分析定义医师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医学界认可度较高的观点为,职业素养是由医务工作者在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医生对其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对待工作的情感和对待患者的责任;在工作中具有的意志和理想;医生在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都是组成事业素养的要素。《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后续国家相关部委也提出了《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并主导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并且伴随着日益加重的医患矛盾,社会对医生和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生要具有完备的医学专业精神,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特征

“5+3”临床医学生由于招生名额少,入学后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高考成绩上体现为大幅度高于普通5年制本科医学生。“5+3”临床医学生大多具有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英语功底厚等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临床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因此,“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被赋予了极大的希望与未来价值。这一群体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又因其自身的能力及所承担的多方位压力而存在特异性,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后更加明确了“5+3”一体化人才得角色定位[4]。“5+3”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关乎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即“5+2”模式,前5年与普通的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几乎相同,后两年却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的培养时间少了一年,从而导致7年制学生入学时较高的综合素质优势被削弱。而7年制学生录取平均成绩高于同年高考分数线很多,生源质量优于其他所有专业,但综合近几年的数据,7年制学生的必修课平均成绩、期末考试的挂科率、四六级分数和通过率等指标数据的统计与5年制学生相比较,7年制培养效果及优势并不明显。同时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与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更凸显了培养时间短的劣势[5]。所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应做到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培养出的医学生既应是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也是医疗高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如何使处在精英地位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如何满足“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由于其特异性的角色定位而亟待提升的全方位素质的需求,如何使其在毕业后具有超出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可以说,“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成败关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应该被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进行深入探索。

3“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3.1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结合教育部与卫健委的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培养体系构建当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国家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支持。3.2将“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理论与现有教育理论有机融合。对“5+3”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探索和构建将会有效地帮助医学院校将人才培养工作由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同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生的长学制培养、住院医师的规培、医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的多重要求有机融合。3.3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理论落实。通过分析总结五年制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成果,探索“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举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环境下所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6]。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能反作用于理论的总结。尽快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理论中所期望的改革目标。3.4培养精英医学人才。“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是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之一,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必须经过后天培养塑造而成的能力,它的形成需要系统、全方位多角度课程体系的教育和具有浓厚人文气息、良好医学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的熏陶。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殊性,即需要培养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医疗工作者。新时期下,加大对医学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力度,全方位加强对医学生的价值引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医学院校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4“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

医学经典名著《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中都大篇幅的提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最终目的首先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品德风貌、过硬的诊疗技术和广博的知识储备[7]。针对“5+3”医学生首先要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在校级层面上联合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附属教学医院,以及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组成“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联合修订小组,进行多部门跨学科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修订,全方位多角度落实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8]。突出“5+3”培养的特点,将医学生本科与硕士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合理地统筹,开展一体化一贯制的教学与培养。采取一对一教学、渐进式教学、小班制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优化合理结合临床实践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实现参加实践早、实践内容多、实践效果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同时要做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给予学生全程的临床职业素养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开展基础课程-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患者疾病-系统治疗有机结合为主要目标的整体式职业素养整合培养体系改革。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固化的培养目标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培养体系,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的所有知识进行灵活的整合,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人文素养、临床医学、科研创新等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高效地结合;从而在新的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同时包含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内容相辅相成[9]。面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实践、人文、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定位。从学生在“5”基础课程学习开始时到进入“3”研究生阶段全程围绕“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展开“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并构建有效的培养体系[10]。4.1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医学生的实际,汲取以往7年制与5年制教育的先例与成功经验,在顺应合理教育规律上重点突出临床能力、创新研究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即首先具有充分详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11];同时在临床实践上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与娴熟实操能力;最后在科学研究和教学阶段上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主要目标。4.2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将人文沟通变为潜移默化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课程,长期开展人文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视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由于“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压力比一般医学生更大,会出现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的情况[12]。所以要建立鼓励学生参加校、院各类大型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的机制,让医学生在参与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素质、沟通能力;加医学强道德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进行进一步地改革[13]。打造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体验式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一体化。不间断地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寒暑假期进行公益医疗、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展开针对基层医疗、环境状况、人口健康情况的调研等,让学生时刻与社会环境保持同步;开展“名医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学校与学界内知名专家学者,在成长历程、医患沟通、科研思维等方面为学生打开视野,提升人文素质[14]。4.3开展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学生“5”即将结束即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制定长学时培训课程,同时全方位的涵盖所有临床基本技能;将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阶段化、清晰化、课程化;通过在教学医院实习加强技能的训练,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每个科室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核,通过递进式的培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定期通过安排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和对模拟人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在“3”阶段的科研做好铺垫,同时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通过开展多角度的临床技术比武竞赛提高“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对临床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让学生在竞赛的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让SP和专家担任评委,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15]。4.4开展科研创新方面的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进入“3”阶段时,主要的学习和工作重心将转向科研,如何培养学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能产出有效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创新培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首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成立科研训练营:依托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老师的在研科研项目;邀请跨学科的科研实力强的老师,阶段性地根据不同专题开展科研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尽可能的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一对一的训练,并开展主题论坛、科研经验分享交流会、撰写总结与心得,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早期的科研习惯与意识;围绕校级的各种科创赛事开展大型的专题讲座:通过组织“5+3”学生和普通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大型互动交流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共同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双方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对医学专业范畴产生职业兴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社会对良好医疗条件的急切需求,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医学生培养体系同样也符合医学教育的改革的要求与目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尚未有完全成功的先例,改革之路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稍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如果稳扎稳打,适时抓住先机,及时地进一步深化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地进行反馈探索、逐步完善与实践,不断提升培养质量;最后摸索总结出具有通用性同时在不同医学院校具有自身专长学科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便能成功为国家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从而加快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宏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释义及其解决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85-01

前言

我国对待教育是十分看重的,不论是中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每一所院校的建立都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核。近些年来,教育应该教什么及怎么教已经成为了所有民众所关注的热议的话题。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优缺点也做了深层次的系统的比较,中职教学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列入其中。相对于本科和本科以上的教学来说,中职教学的优势在于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方面的重视。每一个中职的学生都有一个对应的岗位需求,学生很清楚自己对于这份职业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选择过程中明晰自己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求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一点中职学校没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院校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普遍性的在面对岗位时自己的准备工作并不完整,或缺少必要职业素质或是基本技能。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本篇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对职业素养的重视,是本篇论文具体化的方法论。本文将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学生缺少职业素养这一问题,并力求在现状中寻求解决办法。

一、职业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著名的论作《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提出过一个理论,即素质冰山理论。这个理论将处于工作中的人比作是一座冰山,而冰山必然有水上的部分和水下的部分,斯潘塞将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比作水上的部分,将职业素质比作水下的部分,同时提出了水上U水下=2U8的数据。这说明对于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来说,技能固然重要,但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质更为重要。虽然技能显现在外,可以被人们一眼感知,可以成为作为求职时有利的敲门砖,但良好的职业素质才是可以让学生长久留在工作岗位并且晋升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中职学生往往不能在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与适应自己所处的岗位,也是岗位对待学生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他的公司也必将是一个隐形的宣传。

故,在任何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同等的教学水平前,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会成为学校的加分点,重视素质与技术的双向教育将带给学校、学生、企业以及社会一个完整良性的循环。

当代的中职院校大多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便使得自己的学生与其他学历更高的学生相比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找到学生的能力缺口进行突击,使得中职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为工作而学习的态度,将中职教育扭转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教师职业素养的欠缺、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职业素养欠缺、教学模式的落后,以及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不关注等种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缺失。从语文这门课程角度出发,因其自身带有的见效慢、内容不系统等特点,使得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学习技术业余的“选修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更深层的认知,让语文成为了中职课堂中最为鸡肋的课程。但语文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承载者,对传承中华精神和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语文让位给技术学习,削弱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生涯中发挥的重要性,这就是中职院校对待职业素养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如何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养要素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重视起文学这一方面,让语文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方面

首先要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中职教师大多缺乏对企业实践的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再全面也不能替代实践。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中心位置的偏离将导致课程重点的偏离,同时由于对学生所需的基本素养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这将直接造成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不重视。

其次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和方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或是职业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道德品质的需求。

2.学校方面

学校在制定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入素质培养的课程。要在课程标准制定中酌量加入阅读方面的课程。课程的过渡专业化,会让学生忽视技术之外的能力素质培养,而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大视野,了解社会综合信息,从中悟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及适当为人处世原则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沉静自己的心境。一个读过大量书籍的人必定是个相对沉稳的人,技术好的同时要有配合沉静的心境。

除却制定专业课程之外的素质课程外,学校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以“老师中心”转移到“学生团体中心”,在语文素质的教学中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加入师生互动,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课堂讨论活动,使学生开动脑筋,追随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生存、发展的紧迫感,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政府方面

加强政府对院校的监管,加强学校面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应对。对学校注重技术而忽视语文等素质教育课程的现象应该给予关注,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度,从侧面给学校和学生方面以软压力,让学校和学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才能对语文教学不“偷工减料”。加强企业对学校实习生的用人反馈信息,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反馈,使学校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以调节学生在校的各项学习活动,以达到企业用工的需求。

加大媒体宣传,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普及、对中国国粹的传扬等,都会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从而注重自身的语文学习。

四、结语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是我国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如何让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企业都需要关注的事情,加强中职院校的素质建设,让学生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是中职教育人才中的重中之重。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夯实学生学习以及生活工作的基础,做好了底层设施,再为将来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时才不至于摇摇欲坠。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例11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四项是内在素养,而职业技能是外在素养。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共同作用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哈佛大学一项关于劳动者能否成功的调查显示,85%取决于内在素养,15%取决于外在素养[2],而香港某市场调研机构成功访问了372家企业,其中97%雇主表示在甄选应聘者时最关注其“工作态度”,在美国进行全国性雇主调查中,雇主最看重的特质同样是“工作态度”,这里的“工作态度”就是对内在职业素养的概括,因此,企业在衡量一个人所具备职业素养时,通常内在素养所占比例较大。

二、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养边缘化。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消极态度。按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毕业生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能力,并且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但目前大部分院校重技术技能传授,轻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的内容无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理论知识和训练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很难找到职业素养的落脚点。

(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不健全。部分院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课程架构缺乏系统性、课程体系不健全仍是普遍现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关于职业素养课程的课是少之又少,往往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内容,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要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清、不能客观认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都是职业素养培养低效化所致。一方面院校大多以一些抽象化、理想化的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缺乏具体的职业活动平台,多数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缺乏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需求的调查。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围绕社会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要逐渐意识到社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更新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和认同“本科职业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由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培养三维课程体系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与将来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接受职业训练,取得工作经历,在模拟工作和实际工作环境中,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积累和转变,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在课程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原有思想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结合自身情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理性的从业观念;另一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素养专有课程,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大一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做好职业探索,大三学生结合专业实习,做好学生职业沟通和职业合作等相关培训,大四学生做好职业道德和各种就业培训。形成本科四年职业素养教育不断线,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的态势。

(三)围绕学生需求,“思教融合”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团队合作、职业沟通、创新创业、心理训练等课程为“思教融合”提供了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勤工助学、体育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提高职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