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礼仪艺术论文

礼仪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4 15:23:13

礼仪艺术论文

礼仪艺术论文例1

在我们的高职院校中,对职业技术的重视程度比较大,对礼仪教育的关注则比较少。这也就造成了礼仪人才少,礼仪人才培养滞后,并且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阻塞了学生职场的通行之路。很多学校的礼仪教育也还局限于传统的德育范畴之内,没有现代职业化的内涵,更多停留于讲文明、讲礼貌等传统美德规范,这和当前的社会要求极不适应。

一、高职院校学生加强礼仪修养的必要性

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应聘前对简历的制作都非常认真,但对应聘中的礼仪却知之又少。专家提醒,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途径除了简历上有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外,礼仪修养也是相当大的决定因素。

(1)礼仪教育是提高职校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过度强调升学率,对后进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缺失现象,一些学生行为散漫,我行我素。有的学生在仪表方面受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与学生的形象完全不符。所以职校应把礼仪教育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并有的放矢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2)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通过礼仪教育,有助于职校生以能普遍被人接受乃至欢迎的形象、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艺术地处理事物方式迈入职场,其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素质会受到用人单位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赏识,为今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把艺术团当作礼仪教育的切入点

(1)通过艺术团的礼仪部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艺术团是学校文艺活动的重要载体,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整个团体在策划、表演、管理系统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大部分艺术团的建设除了演艺部、声乐部等等之外都包含着礼仪部。礼仪部是艺术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许多重大活动、会议提供了礼仪服务,提高了队员文化心理素质,对职业生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礼仪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涉外礼仪、求职礼仪、商务礼仪、外交礼仪、晚会礼仪、旅游礼仪、赛会礼仪、学术活动礼仪、参加舞会礼仪等各个方面礼仪的广阔平台。通过加强高职院校艺术团礼仪部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礼仪教育贯穿艺术团活动的始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团是一个以展示性为主的一个学生团体,那么整个的艺术团的形象素质很关键,礼仪就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艺术团一般下设办公室、外宣部、舞蹈部、声乐部、器乐部、主持部、演艺部等等。办公室是将艺术团各个部门串联起来的纽带,艺术团的办公室,对个人的综合管理能力、对外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艺术团办公室加大礼仪培训力度,提高艺术团的外在形象。外宣部实际上包括外联部和宣传部。作为艺术团新设的部门,外宣部是艺术团与各界沟通联系的窗口,它对工作人员的礼仪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它代表的是整个艺术团的外在形象。其他的舞蹈部、声乐部、演艺部、主持部等分部都属于一种艺术呈现的团体,其中的礼仪修养从上台到谢幕,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它和整个的表演浑然融为一体,是整个艺术表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礼仪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修养。

(3)将礼仪表演推向艺术团表演的舞台。为了进一步提高职校生的礼仪修养,我们可以以艺术团为主体,开展礼仪主题表演大赛,如礼仪操表演、礼仪情境表演、实用礼仪表演,包括电话礼仪表演和坐姿立姿表演,展示礼仪当中的站立、坐姿、走姿、接待、迎接。至于礼仪情境表演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如:老师正在上课,如果你迟进入教室该怎么说?怎么做?下课了,如果你急着出来玩,把前面同学的书本撞倒在地上,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你要进入老师的办公室,该先怎么说?怎么做?教室的电话响了,你要接电话,该怎么说?老师给你发奖品,你该怎么做?怎么说? 你洗手时不小心把水溅到同学身上了,该怎么说?表演、评比是提高礼仪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艺术团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多出精品,提升节目的质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礼仪训练当中去。

(4)通过艺术团的礼仪展示带动全体学生礼仪观念。学生社团以自由开放的精神,多样灵活的形式和特立独行的作风存在于校园中,以其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大学生展现和塑造自我的独特舞台,它成为校园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现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在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艺术团的影响力,并且借助艺术团的东风,给全体学生带来崭新的礼仪观念,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行动当中进一步讲礼仪、用礼仪,形成一股礼仪文明之风,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关部门要顺势引导,制定系统的学生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同时将其列入学生品德考核制度。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综观全国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建设,不难看出,学生艺术团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素质拓展、人才成长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通过艺术团这个平台和载体,进一步促进学生学礼仪、用礼仪,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他们早日成才,为他们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欢.礼仪规范教程[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0.

[2]忻静佩.大学生艺术团的现状和管理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

礼仪艺术论文例2

0 引言

中专生是在初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中专学校进行深造。现在的艺术类中专生一般都是初中时,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者初中时不受老师的重视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了一系列不健全的人格情操,他们其中的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经济条件不理想,家庭环境不够好,有的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人正确的去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造成他们不能有很好的文明礼仪修养的因素。文明缺失主要表现在整体素质不高,不知道该如何尊重身边的人,遇事不够冷静,喜欢用暴力解决。这些最基本的修养的缺失,值得引起相关重视。

1 艺术类中专生文明礼仪缺失的现状

艺术类中专生初中毕业之后,选择艺术这个专业,还是对美学有一定的向往和爱好的,虽然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是依旧希望通过中专的继续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所面临的现状是:中专生都是经过高考筛选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中国唯分数论这个时代,艺术类中专生多多少少已经被社会否定了,有的学生或许会因为这种不受重视不被看好的社会模式所影响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态,因而不断堕落,不思进取,我行我素。这些不好的人格修养主要表现在不懂得尊重身边的人,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人迟到了就直接大摇大摆的进入教室,对于老师询问的关于为何迟到的原因满不在乎,不考虑老师的感受,违反课堂纪律之后对于老师的告诫和批评充耳不闻,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不遵守课堂纪律。平时垃圾随手乱扔,走到哪里扔到哪里,从没有环保卫生意识。由于艺术类学生对美学都有一定的认识,在学校时总是会标新立异,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完全没有学生的样子,有的学生甚至公众场合穿着暴露,衣不遮体,却自我感觉良好。还有的男生女生在公开场合轻吻拥抱,全然不顾路人的眼光,甚至会在课堂上谈情说爱,不把老师不把身边的人放在眼里,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去考虑身边的人的感受。

中专类艺术生这些礼仪修养的缺乏,影响的不仅是个人,还有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形象。中国自古就有成才先立德的说法,只有自身道德品质完善了,才能去做其他的有意义的事情,不懂得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就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而且公众场合不注意影响我行我素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人修养的看法,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给世界展现一个良好的形象。

2 艺术类中专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专类艺术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其次是家庭教育;还有就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生过多的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文明礼仪的修养。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专,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唯分数论的环境中,没有充分的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教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排在后面的同学就不会引起老师的重视,这些学生通常会因为自卑对自己不自信生活在一个沉默的角落里,时间久了,也就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反正老师都不在乎重视自己,自己有什么需要学习的。

艺术类中专生的父母可能常年都在外工作,不能很好的教育引导子女,只能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性时期,不能陪在他们身边,或者有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父母长年累月的争吵赌气,在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学校,在缺乏父爱母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多都心理阴暗,心灵脆弱,由于没有人去正确的引导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言行不能被很好的约束。

其次,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类中专生相对于其他学生,要更多的接触到处于社会前缘的流行的东西,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多了,就会被电影电视里面打打杀杀的情节影响,被一些男女之间情爱影响,沾染一些不健康的知识,言语上的粗俗也多是在电视镜头中学来的。

3 培养艺术类中专生良好文明礼仪所应采取额措施

要想实质性的改变艺术中专生文明礼仪缺失的现状,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去区分优生差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德智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从而变得自信。在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师资规模,吸纳优质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学到知识,也可以影响他们的很多得到观念。

其次,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孩子成长期间,父母必须监控孩子,负责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不能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为他们提高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专注于工作挣钱,而忽略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为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文明礼仪的榜样,可以根本性的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最后,对于艺术类中专生,学校要不仅仅局限于在学生艺术专业课的教育上,也要把德智教育课列入课堂范围,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协调全面发展。而且,学校也可以举办各种各样有关于文明礼仪的活动,比如社会礼仪知识竞赛,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活动环节中,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了解更多的礼仪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来规范自身行为。

4 结束语

对于艺术类中专生文明礼仪的培养,任道而重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每个学生都重视起自身的素质修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自己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修养的缺失对自己有哪些不利,他们才能够很好的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思想上改变自己原始的错误的观念,对于艺术中专生来说,美术和音乐的学习可以陶冶情操,而要使自己人格完整,需要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礼仪艺术论文例3

礼仪文化课程的作用和特点

礼仪教育由来已久,我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目前各高校也将《礼仪文化》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进行开设,是一门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礼仪基本知识和礼仪技能,使学生能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场合恰当使用礼仪技巧,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礼仪文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多数院校都将礼仪文化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来开设,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礼仪课程,认为可学可不学;礼仪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熟知礼仪规范和行为规则,但更需要实践技能训练,需要进行实际运用和练习,而许多教师在上课时仍拘泥于理论知识讲述,忽视实际训练,结果是学生只知理论知识而不懂实际运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水平较低

一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资源欠缺,教学主要依靠选定教材,而现有的教科书和媒体课件内容陈旧,大多数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训室供学生练习,少数设立的实训室面积较小,实训所需的器材和摆设不全,不能同时让所有学生进行集体训练;另一方面在高校担任礼仪文化课程教师的大多非专业出身,对重点难点知识讲解较为粗浅,不能挖掘其文化根源,特别是年轻教师,本身知识储备较欠缺,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参加学习培训、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这就降低了教学水平,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程针对性差,考评方式单一

将礼仪文化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教师教授的内容较为均一化,然而高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侧重点有较大差异,均一化的教学内容难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不同专业学生掌握本专业礼仪技能;多数院校对礼仪文化课程的考评都采用开卷形式,因此试卷成绩普遍较高,难以衡量学生本身学习效果。

礼仪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1.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面对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礼仪文化课程正面临着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挑战,本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社会时展的客观要求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立足于学以致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怀和人文素养,进而形成识大体、会做事、善交际、善谈吐、具有影响力的为企业、社会所期待的具有优秀人格的人才。

2.礼仪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原则

(1)科学性

礼仪文化课程改革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使各阶段教学环节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并实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充实和调整,突出课程内容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

(2)实用性

礼仪文化课程改革应紧紧围绕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实际,注重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针对其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学生自我练习与团体协作训练,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3)针对性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礼仪的需求有所差异,因此课程改革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4)艺术性

礼仪文化课程中的许多技能本身是一项艺术,如古筝、书法、国画、围棋、茶道等,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增加关于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评价标准的教育,以体现礼仪文化的艺术性。

礼仪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1.重视礼仪课程、完善考评方法

为解决以往学生学习礼仪高分低能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高校应当将礼仪文化课程设为各学科专业必修课,并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宣传文明礼仪、组建礼仪督察队、开展礼仪规范检查、举行礼仪表演大赛,引导学生树立文明意识,全面提升学生文明素质;考核规则也相应调整为综合考评,即礼仪文化课程考核也可采用笔试成绩、实践考核档次、案例分析报告成绩、竞赛获奖档次分别占20%、30%、30%、20%的计算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从考评指标设置上引导学生对礼仪课程尤其是对礼仪实践环节的重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礼仪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礼仪文化课程内容应依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适当筛选,如对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酒店礼仪和导游礼仪训练上,文秘专业则应重点强调商务接待、商务谈判技巧等;其次,应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在够用的前提下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还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选取当前最为常见的礼仪规范和未来认同度较高的活动规则作为教学知识,如现代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教学内容中就必须介绍组织文化和企业形象等内容;最后,礼仪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礼仪的进行过程应该表现出美: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动作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关于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评价标准的教育,如可增加茶道、插花、品酒评价指标及综合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第一,学校应为礼仪文化课程招聘配置专业礼仪教师,严格筛选能胜任礼仪课程教学的专业师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依靠教研室平台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工作制度,使教师素质得到群体优化;第二,在全校开展达标课评选活动,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课堂授课能力;第三,学校应为礼仪专业教师提供国内外进修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使教师及时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进而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欣赏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鼓励教师承担校外礼仪项目,积累实战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增强科研生产能力,激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4.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模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相关问题情境,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方法。例如在讲商务会议流程时,就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从学生们熟悉的班会流程谈起,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然后由浅入深,对比企事业商务会议工作流程,最后让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自己设计一份见面会或毕业晚会方案流程。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礼仪课程教学中,就可将实际礼仪活动中出现的差错或失误作为课堂案例来让学生分析和改正。如在讲宴会礼仪时,就可选讲不懂座次位序安排而导致的后果,通过案例教学可强化学生对礼仪细节问题的注意。

(3)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模拟现实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营造一种接近现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工作角色来进行礼仪演练,以掌握实际技能。例如在讲商务谈判内容时,选择商务接待谈判室作为演练地点,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甲乙谈判双方,各组内学生还需扮演各谈判组不同角色,依据谈判主题和模拟方案来完成整个商务接待、商务谈判全过程。借助模拟实践,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技能,还能培养其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

5.拓展实践教学

(1)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校内参照实际的礼仪活动,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礼仪实训室和情景模拟场所的实施方案,遵循设计方案建设一系列姿态训练室、商务接待谈判室、酒店餐厅实训室、仪式礼仪的实训,策划管理专业实训室等;校外加强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签订长期定点实习培训单位以供学生参观、实习;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礼仪实践经验的精英指导毕业生礼仪的实训教学并作为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对课程的实习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

(2)合理整合阶段实习与综合实习

礼仪文化课程内容繁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学以致用,就必须将总体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针对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单元、分项目进行知识讲解和项目的训练;模块化学习结束后开展礼仪综合实习,即将各模块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要求进行整合让学生更加系统地进行训练,如针对文秘专业学生,就可将商务人员装扮、商务接待、商务宴请、会议承办、商务仪式组织、涉外商务安排整合为一项综合实习,以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综合运用礼仪技能的整体水平。

(3)提供参与实际项目平台

高校礼仪文化教师应积极争取一些社会实际礼仪项目,拓展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与礼仪服务工作,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就业范围,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如积极参与并服务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剪彩礼仪、竣工礼仪、庆典礼仪、婚庆礼仪、酒会礼仪、晚会礼仪,会礼仪,会展礼仪等,让学生身体力行,在应用中不断提高礼仪修养及礼仪实践能力。

结 语

礼仪文化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也是当前高校实现努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必要资源,在教学中还需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和学生特点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黎明、胡丹:《大连市高校礼仪文化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礼仪艺术论文例4

“不学礼无以立”,这是我们先祖留给我们的教诲。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礼仪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要素之一。由于良好的礼仪规范,我们也被世界赞誉为礼仪之邦。但是,最近几年,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一些西方不良思潮涌入,社会浮躁之气、功利之气日渐严重。优秀的传统礼仪规范逐渐被我们所遗忘。只要稍微用心,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些学生,包含高职艺术学生,经常脏话连篇、穿着随意进入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这些都表明目前我们的高职艺术类学生礼仪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礼仪的涵义及重要性

“礼仪”意指在人际交流中[1],通过一定的,公认的方式来表现约束自己,尊敬别人的过程。礼仪涉及面广泛,包括日常和人沟通、交流、相处、工作时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等。

良好的礼仪不但表现出我们良好的修养,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高水平的礼仪教育。具体来讲,良好的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有以下三点。

1良好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论语》有曰:“不学礼无以立”,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意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良好的礼仪教育首先会极大的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中包含很多的谦让,包容的内容,这都是当前社会比较欠缺的文化。通过礼仪教育,同学之间可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当有人遇到困难时,也会更加发自内心的愿意帮助他人;其次,由于目前在读的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这一代学生由于出生时家庭较为优越,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父母都较为溺爱。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一些不来了个习惯,例如个人主义浓厚,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造成孤立,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良好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学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学术方面一般水平都较高。特别是高职艺术学生,由于长时间在参与艺术创作,其专业水平大部分都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当学生开始就业时,或者是重新找工作,再就业时,专业知识只是用人单位关注的一方面。不管你的专业多优秀,如果你在面试时不注重礼仪,很容易一开始就在面试官脑海中形成不好的印象,你的专业知识也就没有机会展示出来,所以礼仪教育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就业水平。

3良好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

长远来看,良好的礼仪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礼仪教育中充满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这些优秀思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这将有助于其以后长期的发展。

二、高职艺术类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那么当前高职艺术类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如何呢,这值得我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艺术类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艺术类的学生大部分心思较为细腻,富有创新意识,感性化倾向明显[2]。但同时,由于其公共学科,诸如数学、语文等基础较差,这方面的教育也相对较弱。一些学生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很明显的体现在日常中,高职艺术学生礼仪水平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知书达理,但是另一部分学生却亟需改善。

三、高职艺术类学生礼仪教育对策

为了更好在高职艺术类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礼仪水平。

1将礼仪教育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

虽然目前很多学校,教师,学生都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认为这只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学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毕业没有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礼仪教育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起来。同时,礼仪教育也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三年时间中都应该持续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水平。

2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礼仪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通过礼仪教育我们更希望学生学到在生活实际中有用的礼仪知识,让同学在待人接物中恰当运用。但是传统的教育更倾向于在课堂上说教,这样的教育手段,对于数理化等学科比较有用,但是对礼仪教育这种实用性学科则不太适合。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革新。例如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情景模拟、现场互动、形体训练等参与性的课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礼仪教育的精髓。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有所创新,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除了学习传统礼仪之外,还应该关注涉外礼仪等。利用网络等先进手段,丰富学生的礼仪教育内容,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礼仪水平。

3全员动员,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

礼仪体现在一个人生活中一言一行,同时也受周围人的影响。进行良好的礼仪教育,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3]。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礼仪教育,首先应该是教师的礼仪提升过程,只有老师的礼仪水平较高,才能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感化学生,使学生自然而然的重视起礼仪。为此,学校应当对老师制定相应的礼仪规范。例如,要求老师上课不得穿着过于随便,课堂不得抽烟,上课期间不得接听电话等。老师做错事情,应当主动道歉。其次,家庭也是礼仪教育的重点。教师应该主动和家长多沟通,提升家长的礼仪水平,家长也可以给学生带个好头。最后,学校应该多做好礼仪宣传,利用招聘会等形式,影响用人企业,争取形成一个全民重视礼仪,全民提高礼仪的氛围。

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只有上下齐心,学校积极地承担起这个重任,我们的高职艺术学生的整体礼仪素养才会有较大的提升,我们也才会培养出符合这个社会要求的合格的学生。

参考文献:

礼仪艺术论文例5

“礼俗”对于中国的仪式音乐研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田野考察中可知,中国的仪式音乐多与民间礼俗相须。因此对礼俗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国家制度之关系、背后体现的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史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台湾学者王秋桂教授以《〈民俗曲艺〉与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为题,介绍了这一刊物中发表的关于仪式音乐研究的篇目,并交待了黄翔鹏先生期望他能够进行“中国传统法乐汇编”工作的一段因缘。另,先生在谈及以华南学派为主体的“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地方社会比较研究”时说到:“这一学派研究历史的观点就是强调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离不开国家,国家制度笼罩着地方一切作为,包括地方仪式。”先生的发言指出了地方礼俗仪式与国家制度具有的一致性、相通性之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以《礼俗・礼制・礼俗――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两个节点的意义》为题,梳理出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依“礼俗―礼制―礼俗”的发展演化脉络,并具体指出了其中两个“节点”的重要内涵:“前一节点”定位了部落氏族方国阶段,婚姻丧纪之礼从俗到礼俗再上升到礼制,并与国家意义上最高礼制仪式用乐相整合,构成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整体性意义。国家将礼制仪式进行分类、分层,并将乐与仪式相须固化为用,形成国家礼制层面上的等级性、类型性、体系化之用乐形态,彰显了中国三千余载的传统礼制仪式用乐之主导脉络;“后一节点”定位于由乐籍制度解体而导致礼制仪式用乐下移并俗化,强调国家礼制到民间礼俗的转化过程,阐述民间礼俗是国家礼制的“俗化”显现。

西南大学的李方元教授以《〈诗经〉“二南”乐歌与“礼”“俗”》为题的发言中也谈到“礼俗”。其分别定位了周代社会的“礼、俗、乐”,认为“礼俗”即“礼与俗之合和”。据其所论:礼,即标准、准则,是社会和人们行为的依据,是具法典意义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俗是综合了“习俗”与“风俗”这两方面因素后的社会语境对“人”的影响。他指出,“礼”“俗”分属社会制度、社会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而“礼俗”合一,则与“礼制”有关。

西安音乐学院的罗艺峰教授以《礼、仪、式、术:民间礼俗的观念结构》为题进行了发言。其首先定位了上古时期的礼乐以事神为核心,“礼、仪、式、术”分列四端的“四维结构”:“礼”是指事神致福的行为和目的;“x”是指礼的法式和节度;“式”是指典礼的样式和规格;“术”是指礼仪的技艺和方法。并引用宋代文献《太平御览》中所载秦汉时期的“迎气”礼乐中体现的观念结构,又辅以田野考察材料中当代山西盲人“霍州书”的民间礼俗体现出的观念结构,指出这一“四维”观念顽强的遗传性,甚至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存活至今,值得引起研究者注意。

另外,中国海洋大学张咏春博士的《从国家典礼到民间礼俗――显陵御乐的兴衰》、忻州师范学院孙云博士的《国家在场――佛教仪式音声研究的重要维度》、河北师范大学的常江涛博士以《从国家礼制到民间礼俗――明清吉礼小祀仪式用乐对河北民间祭祀礼俗仪式用乐的影响》为题的发言,均从国家礼制与民间礼俗互动的研究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礼俗是历史上生成的概念,当下的礼俗仪式与历史上的礼制仪式具有渊源关系,因此对礼俗仪式音乐的研究需从“历史与田野”两个维度进行探究。

中国音乐学院的赵塔里木教授以《田野得新知――文献与田野互证两例》为题,通过对民歌《高大人领兵》文献的对比论证,阐述了“历史与田野”背后反映出的音乐史学观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背后体现出精英与民众共同创造的史学观。其提出的“史料视野”,指明了音乐学研究需要从纸本史料向文物、口碑史料拓展,其目的在于揭示无文献记录的民众参与历史创造的事实。

天津音乐学院的郭树群教授以《由“历史”伸向“田野”应彰显时代色彩;从“田野”探向“历史”需呼唤史学涵养――“礼失而求诸野”学术传统的当代延伸》为题,深入辨析了“历史”“田野”的相互关系,认为这是对“礼失而求诸野”学术传统的认知和继承。郭树群认为,“由‘历史’伸向‘田野’”应当彰显的时代色彩必须体现寻求多重证据法的方法论光彩;而“从‘田野’探向‘历史’”则要求我们用最精细、最严谨的办法去检阅材料,以求得多重证据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所谓“立体释古”研究境界。

仪式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重点关注的学术领域之一。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理论,国外仪式音乐研究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本土仪式音乐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的曹本冶教授与中山大学的周楷模教授以《文化中音乐”与“仪式中音声》为题作了联合发言。发言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文化中音乐”置于“思想―行为”中观察,并把“文化中音乐”的行为分解为“过程”(音乐的社会化过程)和“产品”(音乐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并强调,需从“思想”“过程”及“产品”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去理解音乐在其文化生态中的意义。对于“仪式中音声”的“思想―行为”研究,发言指出,仪式作为行为过程和过程之产品,具有“近信仰”与“近世俗”两种属性的“思想”内核,须在“信仰/社会价值观―仪式―仪式中音声”三者一体生态结构中去理解“仪式中音声”的功用。第二部分,发言把曹本冶与项阳的研究归纳为两种模式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都是从研究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模式体系”:曹氏模式是以系统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文化中音乐”的反思立场,结合中国传统“道―行”合一思维,立足于对中国传统仪式展演的“仪式中音声”之长期研究所得;项氏模式是以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典籍为据,结合西方历史人类学理论视野,落脚在从宫廷到民间盘根错节的中国“礼乐”传统之根研究所得。发言对项氏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借用“接通”理论强调:思想和行为深究、“乐”或“音声”与文化生态、理论与考察实证、东西方学术思维诸方面的接通,方能有希望在特定的学术领域提炼出有事实依据、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模式。

中央音乐学院的张伯瑜教授以《论村落结构中的民间乐社》为题的发言,以流传在河北、山西、陕西、湖南土家族地区等地的音乐会社为对象,基于村落结构之“社会权力”“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的变迁,探讨会社在传统村落中的作用及村落结构在变化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教授以《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一种从艺术切入文化情境的表述方式》。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是以仪式化音乐表演为对象和路径,藉以观察和揭示人们在其音乐表演活动中如何经由和利用仪式表演行为,将观念性音乐文化深层模式转化为音声表象的过程和结局,并辅以必要的阐释性分析和文化反思。

除了从理论模式、范式对仪式音乐研究进行的研究,研讨会更多类型的研究是从通过个案对具体仪式音乐的内容、内涵予以梳理、解读。

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以《孔庙礼乐:定位、礼乐实践及其文化内涵》为题,从“庙制”设立的历程与礼乐的规制两方面对孔庙礼乐进行定位,从“礼仪规范、乐章、奠仪行为”三个方面对孔庙礼乐的礼乐实践及其文化内涵予以了阐释。

河北师范大学的赵书峰博士以《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为题的发言,对瑶族婚俗仪式音乐展开“历史与田野”双重维度的审视与观照,其研究中注意到了瑶族地区不同历史时段的建制沿革以及乐籍制度、卫所制度影响下,对于瑶族传统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齐柏平博士以《谈谈土家花灯的礼俗仪式特征》为题,从“五礼”类型对花灯服务的礼俗类型予以类归。

民族音乐学研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也注意从人类学等相关学术领域学习、借鉴一些理论、方法、视角用于仪式音乐研究。中山大学的邓启耀教授《无象之相――佛教祭礼乐象的视觉人类学观想》、河北大学齐易教授的《民间音乐仪式与影像录制》发言,体现出对视觉人类学、影像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的《新礼俗音乐“村歌”的兴起及其意义》、浙江师范大学杨和平教授的《历史与田野的对接互动――基于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实践》、赣南师范大学肖艳平博士的《客家礼俗音乐崇祖现象的故事形态学分析》、首都师范大学邓志勇博士的《礼俗仪式音乐的声景学研究方法初探》等发言,均显示出以“区域音乐研究”“口述史研究”“故事形态学分析”“声景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传统音乐研究也多以个案的方式呈现,但强调从音乐本体层面切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周青青教授以《云南鹤庆六合乡白依人的礼俗音乐》为题的发言,既有对白依人唢呐音乐的曲牌类型、来源、服务礼俗仪式场合、与当地戏曲吹吹腔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对白依人的族属、语言、唢呐传播历史等历史问题、文化问题的探讨。江西师范大学的刘雯博士以《苏州“十番鼓”音乐的{查与研究》为题,从“多声部音乐的角度”切入,分析苏州十番鼓音乐的分类、艺术特征以及旋律发展手法。

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对礼俗仪式音乐的研究论域既有交叉,又各有特点,各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优势。郭树群提到了“立体释古”,项阳一直强调“接通”理念,曹本冶与周楷模也指出需要东西方思维的“接通”才能提炼出有事实依据、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模式。因此对于中国礼俗仪式音乐研究而言,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进行“立体的音乐学研究”。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各自的长处和优点,融东西方学术理论精华来进行研究,以此揭示研究对象蕴含的音乐文化内涵。

王秋桂先生所指出的华南学派对国家与地方、制度与礼俗仪式的定位,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同属这一学派的陈春声教授在《回到历史现场》一文中指出:“应努力把传统中国社会研究中,社会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不同的学术风格结合起来,通过实证的、具体的研究,努力把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情感、心智和理性上都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①我们看到,大学术界是在解决了国家与地方整体一致性关系的前提下,进而对不同区域、地区间的礼俗仪式进行研究,强调“回到历史现场”,多学科方法论有机融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

学术在发展,理念在更新。我们应该关注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向及研究成果,吸取其精华,用于学术研究实践。仪式音乐研究源于西方,学界将其引入后,相关研究偏重共时层面对当下仪式音乐活态的把握。但中国的仪式音乐与西方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仪式音乐又存在明显差异。史学研究之所以强调从“礼俗”视角切入对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旨在提醒我们需要意识到“礼俗”概念下的“仪式音乐研究”。因为中国的“礼俗”涉及到国家、制度,涉及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形态。换言之,礼俗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形态,也是当下民间仪式音乐的历史形态。“礼俗”与“仪式”两个词并置连用,既是强调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特殊性,也是强调中国仪式音乐研究需要关注国家制度,需要关注历史。

礼仪艺术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46-03

一、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其中的和谐,是人类价值观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追求以“和”为贵。其中的“和”便是和谐、和气、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所谓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整个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相互协调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贤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社会的建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礼仪修养。个人礼仪修养的提升也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了解,进而促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就个体而言,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展示良好的个人形象,满足个体自身需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个体自身的和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是社会和谐的缩影,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既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又是和谐社会的结果。就群体而言,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又可以帮助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礼仪不仅仅是指个体的交往技巧,还包括个体的气质风度和道德情操、阅历见识。就国家而言,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向世界开放,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国家交往和交流环境,知礼、讲礼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礼仪水平。而较好的社会整体礼仪水平,又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我国与其他友好国家之间进行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桥梁和纽带,还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个人礼仪修养越来越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

二、领导干部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追求着的目标,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与义务。领导干部是单位的领军人物,也是在单位中,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关注和效仿的对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领导干部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起到表率作用,这种表率作用不仅仅是在日常工作中,也反映在领导干部的生活之中,延伸到了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中。领导干部的具体表率作用,就是通过个人礼仪实现的。拥有良好的个人礼仪,领导干部就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若是领导的个人礼仪修养欠佳,那就不能起到相应的好的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无论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应该注意发挥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人民群众能够信赖的人,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的表率作用是能够鼓舞人、影响人的,是能够让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激发普通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心底最坚实的支柱。如果是一个领导干部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不认真不负责,在工作中不注重自己的形象,满口的胡言乱语或者出口成“脏”,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让人民群众信任和依靠?又怎么能够在人民群众中起到的表率作用?所以,领导干部应该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素质,领导着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关系着个人素质和领导影响力

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好坏与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增强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离不开个人魅力的形成。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的建设。高尚的道德品质,会给领导者带来良好的影响力。伟大的先贤圣人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即是“作为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即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若管理者自身行为不够端正,却总是要求别人行为端正,纵使三令五申地下命令,也只能是空谈,不会有人真正服从和跟随他的。”虽然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努力地追求着自身尽可能的完美。提升个人礼仪修养是塑造个人魅力的最佳方法之一。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丰富领导干部的内涵,增强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领导者的强大个人魅力,往往能够赢得众人的追随与仰慕。历史上的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莫不如是。

(三)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弘扬和谐文化

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是人际交往的助力,能够帮助工作正常地开展,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指导周围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弘扬和谐文化。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主要体现在用人艺术、用权艺术、沟通艺术、激励艺术、协调艺术、理事艺术、决策艺术等方面。只有遵循了各种“艺术”规则,才能胜任领导工作,扮演好领导在团体中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在团体的工作中,应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和争论,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加强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可以引导团队成员的进步意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看到与他人的差距,自觉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从而促进团体的和谐。礼仪修养还可以促进人际交往。众所周知,总理一向以风度翩翩,机智幽默著名。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过程中,一直以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和气质风度为大家赞叹,折服。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在机场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仪仗队是由亲自挑选的,晚宴期间所演奏的乐曲,也是经过仔细地挑选之后才决定选用的,大部分都是尼克松总统喜爱的曲子。这使得尼克松总统印象非常深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曾经对说:“我真羡慕你有一个,我们就缺一个”。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总理之后也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不仅如此,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和西哈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都曾说过:“中国的总理是她们唯一的偶像”。可见,良好的礼仪修养的确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促进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

三、加强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

(一)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于自身礼仪修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许多理论并没有付诸行动。多数领导干部对于礼仪修养的认识仅仅只限于纸上谈兵,甚至有很多领导干部认为礼仪修养在工作中只是细微末节,不值得重视。也有人认为,礼仪修养在工作中太麻烦,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有甚者,有的人认为礼仪修养是虚伪的,是“小资情调”,在工作中不能加以运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注重礼仪修养,讲话大大咧咧,无所顾忌,做事情方法简单直接,不讲规则规矩。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候,讲排场端架子,不将群众放在眼里,不仅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提高领导干部对个人礼仪修养的认识

提高领导干部对个人礼仪修养的认识,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礼仪修养的培训。目前针对领导进行培训的各级各类培训班中,将礼仪培训纳入培训课程的培训班很少,而且即便是纳入了培训课程,不少领导干部也会觉得这种课程并不重要,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不去上课或者即便听了课内心也并不真正接受。而且我国目前的礼仪培训课程大多是缺乏连续性,培训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都反映和导致了领导干部对于加强礼仪修养的不重视。但是,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发展,个人礼仪修养在社会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三)加强领导干部个人礼仪修养的措施

1.加强领导干部自身行为规范的学习培训。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觉学习和遵守我国《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规定,还应该加强自身道德行为规范的培训,不管是自学还是参加各类培训班都应该要认真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党性修养,增强业务技能和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礼仪艺术论文例7

2012年11月21日,由开启国际感官研究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恒源祥集团联合发起,恒源祥集团彩羊品牌承办的第一届全球视觉文化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

西班牙著名雕塑艺术家、享誉“当代米开朗基罗”之称的Rosa Serra女士;中国植物染料第一人黄荣华;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应用心理学博士赵仑;香港著名摄影艺术家黄仁达;中国流行色协会副秘书长周一夫;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恒源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巍等嘉宾出席本届论坛活动。

论坛以“色彩感知中国Colors to Perceive China”为主题。论坛上,各界专家学者从“色彩”出发结合各领域解读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论坛外,一场“色彩感知中国”主题摄影展又以40多幅精彩绝伦的图片向众人展现了一个多彩真实的“中国印象”。同时,在此次论坛上代表中国人形象的“中华礼仪服饰”色彩——“朱砂点墨”概念也首次被提出,并以实物静态展的形式真实展现了中国人的礼仪形象。

所谓“朱砂点墨”即以“朱砂红”和“水墨黑”两种最具中国代表性的颜色作为主色和辅助色并结合中国“交领”形式的礼仪服装设计。论坛主办方相关人士表示:这次“朱砂点墨”概念的酝酿期也非常长,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让更多中国百姓看到多样化的“中华礼仪服饰”形象,并且能自由地参与到礼仪服饰设计中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建议。

论坛上,香港摄影艺术家黄仁达提出:“自中国的史前史以来,红色和黑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所使用的最古老的颜色。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而据历史考证,最早的中国红其实就是“朱砂红”,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开始使用从矿石上研磨下来的朱砂做颜料。古代更有“涂朱甲骨”的说法,即用朱砂书写甲骨文。“朱砂红”与“水墨黑”的结合还普遍存在于代表中国文化的诗、书、画、印艺术中,两种色彩的交汇使得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经久不衰地向世人展现夺目的神采,堪称中国式雅致与艺术的典范。

礼仪艺术论文例8

2艺术类中专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专类艺术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其次是家庭教育;还有就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学生过多的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文明礼仪的修养。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专,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唯分数论的环境中,没有充分的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在教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排在后面的同学就不会引起老师的重视,这些学生通常会因为自卑对自己不自信生活在一个沉默的角落里,时间久了,也就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反正老师都不在乎重视自己,自己有什么需要学习的。艺术类中专生的父母可能常年都在外工作,不能很好的教育引导子女,只能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性时期,不能陪在他们身边,或者有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父母长年累月的争吵赌气,在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学校,在缺乏父爱母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多都心理阴暗,心灵脆弱,由于没有人去正确的引导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言行不能被很好的约束。其次,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类中专生相对于其他学生,要更多的接触到处于社会前缘的流行的东西,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多了,就会被电影电视里面打打杀杀的情节影响,被一些男女之间情爱影响,沾染一些不健康的知识,言语上的粗俗也多是在电视镜头中学来的。

3培养艺术类中专生良好文明礼仪所应采取额措施

要想实质性的改变艺术中专生文明礼仪缺失的现状,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去区分优生差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德智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从而变得自信。在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师资规模,吸纳优质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学到知识,也可以影响他们的很多得到观念。其次,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孩子成长期间,父母必须监控孩子,负责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不能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为他们提高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专注于工作挣钱,而忽略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为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文明礼仪的榜样,可以根本性的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最后,对于艺术类中专生,学校要不仅仅局限于在学生艺术专业课的教育上,也要把德智教育课列入课堂范围,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协调全面发展。而且,学校也可以举办各种各样有关于文明礼仪的活动,比如社会礼仪知识竞赛,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活动环节中,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了解更多的礼仪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来规范自身行为。

礼仪艺术论文例9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与演奏的音乐和相匹配的道具一起进行编排[2]。运用肢体来完成赋予情感表达的优雅的舞蹈动作。根据所赋予的音乐的旋律,进行有视觉冲击的艺术表演。起初的舞蹈,人们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没有既定的形式和规模,可能是一人舞蹈、二人双舞、也可以是多人共舞,但是随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形式的形成,编舞者也在不断的相互学习,逐渐形成对舞蹈的基本礼仪的要求,体现其文化性与审美特征。

一、舞蹈礼仪审美特征的体现

(一)仪容仪表的体现

从舞蹈产生初期,由于舞蹈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没有既定的地点、形式、和规模,因此舞蹈没有特定的服装上的要求。但是随着舞蹈的逐步发展,为了使舞蹈更具备观赏价值,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舞蹈礼仪,进而对仪容仪表的要求也就成了基本的条件。无论是女士还是男士对于服装上的穿着必须得体、干净整洁,对于特定舞蹈表演的服装需要根据编排者的意图进行统一的、特定的服饰搭配,用以凸显主次之分、感情表达之意。对于仪容方面,更是会有专业的化妆师进行化妆,表达编排者的意图,使舞者在舞台上看起来光鲜具有活力,观者更有视觉的冲击力。

(二)邀请共舞方式的体现

邀舞的方式是艺术修养的体现,如果是舞会派对,男女共舞的情况下,邀请共舞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共舞通常情况下由男士向心仪的女伴发起邀请,男士可以带着微笑并且目光专注的走到女伴面前有礼貌的问:“我可以邀请您跳一支舞么”如果对方回答:“可以”的时候,男士可以伸出右手说声:“请”,然后将女士带到舞池一处共舞。一曲终了,应将女士送回原座位。如果在共舞中发生碰撞,需要向对方致歉。从邀舞的方式上看,更显的得体、优雅,舞蹈礼仪,舞者经常以彬彬有礼的邀请方式来打动观众,舞蹈礼仪的融合逐渐成长为人们认为最舒适、最高雅的艺术。

(三)韵律美的体现

舞蹈的韵律是观者听觉的享受与舞者舞动的旋律,在编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初,舞蹈动作只是简单的根据歌曲和歌词表达的含义,进行动作的编排。随着人们对舞蹈视觉审美力的提高,编舞者逐渐意识到了可以更高的追求韵律与舞姿的完美结合。这里不得不提到体育舞蹈的韵律美,每每观看大型的体育赛事,如花样滑冰,紧张的韵律与优雅高难度的舞姿结合,既舒缓轻快又紧张备至。2010温哥华冬奥会花样双人滑的赛场上,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以一首《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的音乐加上一套几近完美的自由滑演出征服了世界观众的眼球。

赛场上,国际滑联理事玛丽・伦德马克轻轻拭落眼角的泪花说“我被他们征服了,完美的韵律结合完美的表现,中国选手超乎寻常的优异令人毕生难忘”。这种韵律的美更能为舞姿的演绎增加感染力和折服力,从审美的角度讲,是舞蹈演出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舞蹈礼仪文化性的体现

(一)不同时期,舞蹈礼仪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凸显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舞蹈多数是根据红歌编排为主,体现庆祝的喜庆和气氛,装着多数是以灰调为主,着装统一。改革开放时期,舞蹈的了礼仪延续改革开放的浪潮,融入了中西方的元素进行编排,编排者更加注重舞者动作的多元化动作,从优雅飘逸的动作融入高难的技巧,并且从情感中加入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赞同以及带来的良好的前景意愿进行舞蹈的编排。走进当下,舞蹈礼仪更是让人应接不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已是常态,我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中国舞蹈风格,也能观赏到融入它国特色的舞蹈艺术。舞蹈礼仪的着装、肢体动作、文化融合即为当时文化背景最好的诠释与延续。

(二)不同的地域,诠释舞蹈礼仪的文化性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带有自己特色的舞蹈礼仪文化特征。尤为特色的是傣族舞蹈,傣族的舞蹈礼仪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有谁的地方,是一个对水有着极特殊感情的民族,他们爱水、祈水。在傣族的历史神话里,传说的造物主就是原来的水蒸气中的水汽。傣族特色的孔雀舞礼仪的姿态像水一样柔软、轻快又婉转。舞姿的肢体表达能够体现出外刚内柔的、温柔善良的民族文化。孔雀舞对于观舞者来说是乃是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融汇。

(三)不同的历史背景,体现的舞蹈礼仪的文化性

边远的游牧民族与中原部落的舞蹈礼仪就有很明显的差异。中原地区的舞蹈以温婉柔和为主调进行编排,而游牧民族是勇猛的民族,民族内部形成的舞蹈礼仪也是勇猛、勇敢为荣誉的体现。以蒙古族为例做文化性的体现,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舞蹈以摔跤舞为主,属于男性的舞蹈。在大型的节日、祭祀、篝火晚会上,摔跤舞助兴是必不可少的,饮酒之后蒙古族壮汉会进行摔跤舞竞技赛,是勇敢、实力、和荣誉的象征。对于有重要的客人到访的时候,也会进行摔跤舞的表演。摔跤舞的舞蹈礼仪是有渊源的文化底蕴,来源于蒙古族的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应运而生的舞蹈礼仪。

三、结语

舞蹈礼仪是舞蹈编排者、舞者与观者的多重关系,无论是从哪个一角度来观赏都是具有审美价值并体现文化性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特色,舞蹈的礼仪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底蕴与特色。从审美特征上,无论是仪容仪表、邀舞的方式还是舞蹈最具优雅的特性,均能表现出舞蹈审美特征的不断变化。随着观者、舞者、编排者视野的逐渐开阔与舞蹈元素的逐渐融合[3]。审美特征的基本底蕴会愈来愈完善。因此舞蹈礼仪的文化性会更具底蕴,审美特征上会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礼仪艺术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06-02

一、日本傩文化之简介

傩,是一种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傩文化以傩仪(傩礼)为核心,以傩舞、傩戏、傩艺、傩俗为主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傩礼更是熔多元宗教礼仪、民俗、艺术、面具于一炉的复合文化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众多先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傩礼从三千年前的周代开始成为国家宗法制宗教,影响着国人的精神生活。而后通过傩礼、傩礼、傩戏、傩俗、傩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傩文化丛系,经历了三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顽强地残存于许多省、区的广大农村。并且在汉、唐时期,它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与其各自民族的本土宗教,民俗、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了自己的傩文化特征,最迟于宋代已形成东亚傩文化圈。傩文化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从世界眼光来看,也是东亚稻作文化圈中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研究日本傩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傩文化相关先行研究之概括

日本,与中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和东亚稻作文化圈,因此,傩文化研究也构成日本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总体来说,日本的傩文化与韩国、越南等地的傩文化一样,都呈现出“先同后异”的特点,即均从中国流入,在进入其国家的主流社会,又都展现出各自的一个民族化过程,从汉末开始到唐代显庆年间逐渐形成了中越韩日国际傩礼圈。而在正果国际傩礼圈中,傩传入日本的时间最玩,但其变化也最大。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了中日两国相关专家学者对中日两国傩文化的携手同探。例如,诹访春雄就认为,若要研究日本民俗文化一定不能离开东亚稻作文花圈的视野。我国学者林河也持与此相同的观点。

其次,具体来说,中日两国的相关先行研究主要关注在傩礼、傩与能乐的关系、现存傩俗等三大方面。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傩礼

如上所述,傩文化以傩礼为核心,研究中日两国各个时期傩礼的状况不仅可以理清中日两国礼制历史发展阶段的脉络,也还可以勾勒出一幅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的瑰丽画卷,因此,对傩礼的研究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问题。不同学者对傩的奋起也不尽相同。我国学者钱A、曲六艺就将日本傩分为五个时期:

(1)巫傩时期――包括绳纹、弥生、古坟三个时期;

(2)古代早期大傩之礼――包括飞鸟、奈良时期;

(3)古代中期傩礼――平安、室厅时期;

(4)古代后期傩礼――安土桃山、江湖、明治、大正和昭和前期;

(5) 现代傩时期傩礼――昭和后期和平成时期。

(二)傩与能乐

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最早关注傩文化研究的是戏剧学家,因此,傩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又因为傩文化的核心内容为傩礼,所以傩又被成为“仪式性戏剧”。

日本的民俗艺能众多,总数大概在两万种以上,其中很多都具有傩的成分。后滕叔将日本民俗艺能分为神乐、田乐、风流、祝福艺能和外来系等五大种类。其中外来系又分为伎乐、舞乐、行道、追傩、散乐(飞鸟时代中国的大傩传入日之后,中国的散乐菜传到日本,散乐又为猿乐之前身)等。日本能越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既包含了伎乐、舞乐、散乐,又包含了田乐、神乐、踏歌等艺术部分。虽然日本能乐形成中的部分细节仍需进一步考证,但研究者们对其大致的演变路基本达成了一致:中国的大傩――日本的追傩――猿乐在寺庙追傩中生成――猿乐发展为能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大傩,就不会有日本的能乐。

(三)傩俗与傩事

日本的古代傩俗与韩国一样,也曾全部引进中国的两大傩事――驱疫和送葬。如早期的皇室葬傩俗中,就同中国一样,有方相氏先导送殡的环节。而且众多的傩事活动的举办主体都是神社、寺庙和村寨。节分豆打是现代日本最主要的傩事活动,它在神社、寺庙和官方都是常用的形式或常用的项目,某些寺庙和神社甚至将豆打作为一定仪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以桃崇拜为主体的桃傩俗在日本非常发达。发展到现在,日本桃傩俗之丰富,是整个国际傩礼圈的其他国家都赶不上的。长期以来,日本学术界对桃傩俗的研究相当深入和广泛,不仅在人文学科有着大量著作,而且在植物学、医药学等方面也都有种类繁多的专著。

自从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关注傩文化、将傩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阶段):表象研究、结构研究、意义研究等。迄今大部分的中、日傩文化研究都侧重于戏剧、音乐、舞蹈、服饰、历史等傩文化构成要素的研究,而以整个傩事的结构、象征体系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则极少。以上是关于日本傩文化相关先行研究的大致情况。

三、日本傩文化研究之新视角

日本的傩文化是农村社会的传统仪式文化,与在中国一样,它起到了维系日本农村社会关系、传统文化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势必又破坏着其生长的土壤,影响着其生存的境地。傩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如以颂辞、诗文、韵白、咒语等语言形式出现的符号象征;以道具、服饰等物件形式船舷的符号象征;以行动、姿势、舞蹈、歌唱、扮演等行为形式出现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构成了一个仪式象征体系,通过它人以实现与神的交流,满足信仰的需求。自学术界开始将日本的傩文也纳入亚洲傩文化研究范围以来,其研究的内容大概可以总括为三大类型:表象研究、结构研究、意义研究。迄今为止大部分的傩文化研究都侧重于日本艺能中的戏剧、音乐、舞蹈、服饰、礼仪史等具体的傩文化构成要素,而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省视整个傩事的结构、象征体系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则极少。因此,用文化人类学仪式理论、象征理论、阐释理论、符号理论等理论来研究当前的日本傩文化,应该是一个理想的新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它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慧、情感和道德精神手段。

事实上,对日本傩文化的象征研究,不仅限于傩文化相关的事项研究、具象研究,也可以从傩文化的象征研究来透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的变迁,对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日本多元的、丰富的文化有着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诹访春雄著.凌云风译.日本的祭祀与艺能[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曲六艺、钱.东方傩文化概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孙文辉.无傩文化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M].岳麓书社,2006.

礼仪艺术论文例11

一、日本傩文化之简介

傩,是一种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傩文化以傩仪(傩礼)为核心,以傩舞、傩戏、傩艺、傩俗为主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傩礼更是熔多元宗教礼仪、民俗、艺术、面具于一炉的复合文化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众多先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傩礼从三千年前的周代开始成为国家宗法制宗教,影响着国人的精神生活。而后通过傩礼、傩礼、傩戏、傩俗、傩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傩文化丛系,经历了三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顽强地残存于许多省、区的广大农村。并且在汉、唐时期,它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与其各自民族的本土宗教,民俗、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了自己的傩文化特征,最迟于宋代已形成东亚傩文化圈。傩文化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从世界眼光来看,也是东亚稻作文化圈中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研究日本傩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本傩文化相关先行研究之概括

日本,与中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和东亚稻作文化圈,因此,傩文化研究也构成日本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总体来说,日本的傩文化与韩国、越南等地的傩文化一样,都呈现出“先同后异”的特点,即均从中国流入,在进入其国家的主流社会,又都展现出各自的一个民族化过程,从汉末开始到唐代显庆年间逐渐形成了中越韩日国际傩礼圈。而在正果国际傩礼圈中,傩传入日本的时间最玩,但其变化也最大。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了中日两国相关专家学者对中日两国傩文化的携手同探。例如,诹访春雄就认为,若要研究日本民俗文化一定不能离开东亚稻作文花圈的视野。我国学者林河也持与此相同的观点。

其次,具体来说,中日两国的相关先行研究主要关注在傩礼、傩与能乐的关系、现存傩俗等三大方面。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傩礼

如上所述,傩文化以傩礼为核心,研究中日两国各个时期傩礼的状况不仅可以理清中日两国礼制历史发展阶段的脉络,也还可以勾勒出一幅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的瑰丽画卷,因此,对傩礼的研究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问题。不同学者对傩的奋起也不尽相同。我国学者钱笰、曲六艺就将日本傩分为五个时期:

(1)巫傩时期——包括绳纹、弥生、古坟三个时期;

(2)古代早期大傩之礼——包括飞鸟、奈良时期;

(3)古代中期傩礼——平安、室厅时期;

(4)古代后期傩礼——安土桃山、江湖、明治、大正和昭和前期;

(5) 现代傩时期傩礼——昭和后期和平成时期。

(二)傩与能乐

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最早关注傩文化研究的是戏剧学家,因此,傩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又因为傩文化的核心内容为傩礼,所以傩又被成为“仪式性戏剧”。

日本的民俗艺能众多,总数大概在两万种以上,其中很多都具有傩的成分。后滕叔将日本民俗艺能分为神乐、田乐、风流、祝福艺能和外来系等五大种类。其中外来系又分为伎乐、舞乐、行道、追傩、散乐(飞鸟时代中国的大傩传入日之后,中国的散乐菜传到日本,散乐又为猿乐之前身)等。日本能越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既包含了伎乐、舞乐、散乐,又包含了田乐、神乐、踏歌等艺术部分。虽然日本能乐形成中的部分细节仍需进一步考证,但研究者们对其大致的演变路基本达成了一致:中国的大傩——日本的追傩——猿乐在寺庙追傩中生成——猿乐发展为能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大傩,就不会有日本的能乐。

(三)傩俗与傩事

日本的古代傩俗与韩国一样,也曾全部引进中国的两大傩事——驱疫和送葬。如早期的皇室葬傩俗中,就同中国一样,有方相氏先导送殡的环节。而且众多的傩事活动的举办主体都是神社、寺庙和村寨。节分豆打是现代日本最主要的傩事活动,它在神社、寺庙和官方都是常用的形式或常用的项目,某些寺庙和神社甚至将豆打作为一定仪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以桃崇拜为主体的桃傩俗在日本非常发达。发展到现在,日本桃傩俗之丰富,是整个国际傩礼圈的其他国家都赶不上的。长期以来,日本学术界对桃傩俗的研究相当深入和广泛,不仅在人文学科有着大量著作,而且在植物学、医药学等方面也都有种类繁多的专著。

自从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关注傩文化、将傩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阶段):表象研究、结构研究、意义研究等。迄今大部分的中、日傩文化研究都侧重于戏剧、音乐、舞蹈、服饰、历史等傩文化构成要素的研究,而以整个傩事的结构、象征体系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则极少。以上是关于日本傩文化相关先行研究的大致情况。

三、日本傩文化研究之新视角

日本的傩文化是农村社会的传统仪式文化,与在中国一样,它起到了维系日本农村社会关系、传统文化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势必又破坏着其生长的土壤,影响着其生存的境地。傩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如以颂辞、诗文、韵白、咒语等语言形式出现的符号象征;以道具、服饰等物件形式船舷的符号象征;以行动、姿势、舞蹈、歌唱、扮演等行为形式出现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构成了一个仪式象征体系,通过它人以实现与神的交流,满足信仰的需求。自学术界开始将日本的傩文也纳入亚洲傩文化研究范围以来,其研究的内容大概可以总括为三大类型:表象研究、结构研究、意义研究。迄今为止大部分的傩文化研究都侧重于日本艺能中的戏剧、音乐、舞蹈、服饰、礼仪史等具体的傩文化构成要素,而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省视整个傩事的结构、象征体系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则极少。因此,用文化人类学仪式理论、象征理论、阐释理论、符号理论等理论来研究当前的日本傩文化,应该是一个理想的新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它指出: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慧、情感和道德精神手段。

事实上,对日本傩文化的象征研究,不仅限于傩文化相关的事项研究、具象研究,也可以从傩文化的象征研究来透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的变迁,对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日本多元的、丰富的文化有着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诹访春雄著.凌云风译.日本的祭祀与艺能[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曲六艺、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孙文辉.无傩文化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m].岳麓书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