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美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7:57

美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论文例1

《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在中国已经明确做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于4月10日签字 。 一、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做出的让步 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是关贸总协定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最困难的部分,此次《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又是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与美国应该达成的双边协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美双边谈判一直难度很大,中方早在年初格林斯潘访华时就已经表示,准备做出重大让步。 协议签字之后,美国农业部长格利克曼指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做出的让步主要是“同意取消这些针对我们的谷物、柑橘和肉类的长期存在的有争议的壁垒,将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使我们可以向中国巨大的市场大幅度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他称赞这份农产品贸易协议是“美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因为中国同意美国西北部7个州的小麦可以直接从西雅图出口,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过去所谓“有争议的壁垒”,主要是中国为防止这些地区的小麦黑穗病(TCK),而禁止直接从西海岸进口。国内有文章认为,这个协议只是对关税配额(TRQ)做了调整,因为“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口实行的是严格的配额制度,主要是由中国粮食进出口总公司及有关部门核准的公司负责进口。放宽美国的小麦进口只是增加配额和降低关税,并不是敞开国门进口美国的农产品”。也有教授提出“中美农业协议不会影响农民收入”(参见1999年4月13和14两日的《中国经济时报》)。 对这些文章中的观点本文不作评论,但为了加深对这个重大事件的理解,谨将互联网上的资料做摘要,以便人们知道中方为了加入世贸组织在这次双边谈判中所做出的让步:中国同意大幅度增加最低关税限额(TRQ1-3%)的农产品进口数量,并且应美国的要求减少国家大贸垄断进口所占的比例。到2006年,大豆从现在的170万吨增加到330万吨,增加幅度为94%,其中私营部门应该达到90%;小麦从200万吨增加到930万吨,为现在的4.65倍,私营部门最初应有10%;玉米配额从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如果达到则为现在进口量25万吨的28.8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40%;大米配额从260万吨增加到530万吨,如果达到则为现在25万吨进口量的21.2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50%。到2011年,棉花要从现在的20万吨增加到89.4万吨,为现在的4.47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67%……。 此外,中国承诺取消出口补贴,特别是取消对美国不利的玉米、棉花和大米等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而且到2011年前,中国除了在总体上把农产品关税降低到17%以下,还应进一步对美国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降低到14.5%的平均关税。其中大豆仅3%;肉类和水果10-12%;乳制品12-19%;红酒20%。 二、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首先是国内拟通过粮食出口削减已经超过2千亿公斤的仓储看来已不可能。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18年来基本上是下降趋势;而我国则相反,除了1989-91年和近2年情况比较特殊,20年来大多数年份粮食价格是上升的;并且1979-82年和1994-96年曾经两次大幅度提价。前者可以认为是对计划经济时期长期推行剪刀差、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的临时性补偿;而后者则是在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以价格隐含的补贴来稳定农民的粮食生产 。 统计资料表明,国内粮食价格自1993年下半年以后,长期在“天花板价格”之上运行(其中仅1994年上半年因外汇改革本币贬值而在3-4个月的短期内略低于国际价格),个别时段的个别品种国内价格比美国高约1倍。以玉米为例,今年3月份国内市场平均价格1.44元/kg;而美国芝加哥的期货市场平均价格折合人民币仅0.72元/kg。即使考虑运费,中美粮食差价仍然悬殊。因此,会造成我国连年丰收后已经涨库的粮食,如果不补贴就难以出口;如果放开市场就更没有销路。其次是不利于国内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期政策。我国粮食与人口的增长高度相关,而且粮食消费的替代弹性低。最近3年的粮食供给过剩是因为在1994-96年连续两次提价幅度达105%(与1993年比)的政策刺激下,于1996年提前实现了2000年的产量目标。但人口并没有提前增长上去,若按照年增1800万人正常情况计算,等于少了9000万人去消费粮食,当然会造成粮食过剩。 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的补救措施是以计划手段稳住产 量。而农民在不能优质优价的计划价格约束下,其反应是继续追求低质量、高产量。这是我国高面筋度的小麦和优质大米的种植面积增加不快的根本原因。如果进口粮食质优价廉而国家又不能通过计划价格或直接对农民的粮食生产予以补贴,则我国的粮食生产 就难以稳定。其三是在国内粮食价格受进口压力下降的情况下,中西部传统农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收入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大多数传统农区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仍然占60%以上。如果种植业受进口冲击比较收益进一步下降,农民种地就只能亏损。其实从理论上看,农民收入是对农业剩余的分配,农业剩余分配也就是地租分配。粮食这种资源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根本上来源于地租。土地面积越大地租就越多。中国农村户均土地面积仅0.4公顷的细小规模农业,能够在粮食生产上得到的剩余本来就微乎其微;显然不能与美国平均数百公顷、农业剩余上千倍于我的大规模农场竞争。因此,中美之间的粮食贸易属于典型的不平等竞争 。 本文根据近来国内公开的和互联网上发表的资料分析,认为不仅这次农产品贸易协议对国内的影响应该重视,而且后续谈判如何进行更值得关注。因为“克林顿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在这个贸易组织中的成员资格不是关系到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一体化问题。它将使中国进入一个法律框架,迫使它根据西方式的贸易法律行事。它将使市场极大地开放,从而及早地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到外国思想的影响”(NewYork Times,04/10/1999)。 既然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已经做出了重大让步,而美国不仅始终没有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上正式签字,反而“现在坚持这样的要求:即使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也应该让美国有权对中国实行单方面贸易制裁”(参考消息,99年4月13日)。有鉴于此,中方当引以为训,至少要以我国已经做的让步为谈判条件,在金融、保险等问题产业,以及其它仍然维持部门垄断、本来应先向国人开放的领域中尽可能少让步。否则,即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难以避免 被人家“单赢”。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过度膨胀、就业问题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是否加入以资本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来保护资本对全世界统治利益的世贸组织?加入之后的利弊、利大还是弊大?本来就是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应该认真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忘记近代史上美国农产品依托“美麦贷款”和“美棉贷款”大举进军中国、把我国的小农经济打得一败涂地的教训。有西方学者指出,让中国按照美国的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好比是让尚未长大的稚童,按照美国定下的拳台裁决规则,与美国的泰森一类的拳王较量。考虑到这个农业协议的让步,是为了在其它领域得利,是以农业让步为交换条件,在国家财政依存的国有经济特别是金融部门市场开放上增加谈判地位,那么我们不妨借用这个比喻再引申一下:即使不是让尚未长大的稚童、而是让中国的武术冠军--国有企业上去打,倘若必须经按照美国制定的规则比赛,也难有胜算。 四、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的准备 中国在70年代完成了初步工业化之后,由于已经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的社会化大生产,于是遵循经济规律通过改革开放参与国际交换。20年来已经在一般贸易中位列世界10强。因此有必要加入世贸组织。但是在加入之前和准备期间,我国需要先“练好内功”。 首先是要把单纯追求增长,转变为以促进就业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 。 我国世纪之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过度膨胀和劳动力严重过剩。据美国高盛亚洲研究部最近的模拟测算,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贸易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的增加,对我国GDP每年的潜在贡献为0.5-0.6%。国家信息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的就业弹性到“八五”期间仅为0.1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致只能吸纳60万就业;随着资本增密和技术增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更小。因此,0.5个百分点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转变增长方式更重要。对于本世纪末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的人口大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转变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中不断刺激资本增密的机制,形成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机制,否则既有可能在纳尔逊提出“增长的陷阱”中无法自拔;也有可能过分依赖大量贸易拉动经济增长而不得不受制于人。

美国农业论文例2

内容 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 旅游 发展 的总体现状入手, 总结 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 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 工业 时代 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 历史 ,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 目前 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 现代 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 农村 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 自然 、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 经济 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内容 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 旅游 发展 的总体现状入手, 总结 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

美国农业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4-0149-06

卡尔文·柯立芝(CalvinCoolidge)政府时期(1923~1929),恰是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转变时期,也是农业逐步失去主导地位的时期,因此农业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矛盾的焦点之一。这一时期关于农业发展道路的辩论将经济问题提升为政治问题,进而引导全民进行关于农业发展的大讨论,政治精英、农民、劳工和企业都参与到这一大辩论中来,其中尤以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与国会的辩论斗争最为激烈,从而开启了一战后美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是侧重于《麦克纳里——豪根法案》本身及其运动,而对卡尔文·柯立芝政府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侧重于以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为中心,关注1920年代经济繁荣中的“另类”——农业,通过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与国会辩论来明晰卡尔文·柯立芝政府对于农业发展问题的积极干预和调节,拟纠正大众对卡尔文·柯立芝政府“无为而治”的印象。

一、辩论的背景

为适应一战大量农产品的需求和增加利润,美国农民在1917年~1918年大量盲目借贷、运用新式农具等机器以开垦成千上万的处女地来促进和扩大农业生产。但从1920年开始,随着欧洲农产品市场的萎缩,美国农业逐渐进入萧条期,农产品价格一落千丈。1920年~1921年间,棉花的价格从1磅1美元降至20美分;谷物价格降幅达到10倍,以1吨煤的价格为标准,1919年6蒲式耳谷物和其等值,但到1921年需要60蒲式耳谷物才和其等值。农产品价值也急剧萎缩,以农产品255000000吨为例,“1919年,价值大约是15423000000美元。而在1921年,价值仅仅是6934000000美元,2年后价值达至8489000000美元”。农产品价值的萎缩,造成了农民收入的急剧下降。“1919年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大约是1774美元,1920年下降到964美元。1921年,通过不是完全相类似的数据得出是1075美元。1922年,农业部通过对6000个代表性的家庭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是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仅为971美元”。农产品价值的萎缩,也加速了农场的破产速度。“在1905~1914年期间,平均每10000个农场仅有1.5个农场破产,而到1920年就上升到20个农场,1922年上升到21.51个农场,在其余的二十年代时期都持续在100个农场左右”。农产品价值的萎缩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下滑,造成了农业劳工生活的窘迫。以农业劳工按照每年每月的平均工资为基准,“1920年,寄宿式劳工工资是47.24美元,非寄宿式劳工工资是65.05美元。1921年,寄宿式劳7~7~资是30.25美元,非寄宿式劳工工资是43.58美元。1922年,寄宿式劳工工资是29.31美元,非寄宿式劳工工资是42.09美元”。美国农业的流动资金投入持续下跌。当时的美国劳工联合会主席威廉·格林(WilliamGreen)认为农民处于经济烦扰之中,投资金额利润在持续下降,他指出:“从1920年以来,投入农业的资金已经亏损了20000000000美元。”

在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前,1920年~1921年的农业危机相对于19世纪的农业危机(1819年、1837年、1857年和1893年)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一战之后,农业、农业劳工和农民问题特别突出,一直困扰着19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了应对农业在一战之后的萧条局面——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和农民收入的降低,促使农民通过各种方式来探寻拯救农业的方式和方法。一些农民积极地加入到激进的劳工组织,并相继成立了一系列的政党或联盟,如华盛顿农民劳工党、爱达荷进步党、俄克拉荷马农民劳工重建联盟。这些政治组织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的政治生活。而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却认为解决目前农业困境“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就是由农民自己来经营至回归到收益水准”。1921年5月,参议员威廉·凯尼恩(WilliamS.Kenyon)邀请中西部和南部农业州的参议员到华盛顿探讨当时的农业问题。后来这些议员被认为是代表农业地区利益的“农业集团”(FarmBloc)。这一集团开展了积极游说政府和争取国会立法的运动,从而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运动,将农业问题由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自此开始,来自中西部和南部农业地区的强大农业集团推动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以便运用国家的力量找到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法。这一时期,在进步主义运动的影响之下,农民和劳工也进行有效合作并影响国会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劳工的法令。192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信贷法》(AgricultureCreditsAct)。该法的目的是为了稳固国家农业的利益,提供个人信贷的便利,主要内容是“农业地产银行系统承担着向国家农业贷款,但可以提供长期的贷款,期限从6个月到3年。……根据该法令设立联邦农业贷款银行附属的12家农业地产银行。农业地产银行对银行、信托公司和信贷股份公司所握有的农业票据再贴现,并凭借仓库收据可向合作组织和其他农业集团提供为期6个月至3年的贷款。在当局授权之下为了农业目的,银行和相关机构能够发行可担保信用的公司债券,这将会使原来的资本扩大10倍”。该法规定“审核员负责审查、检查和控制某些农业信贷公司向农民贷款。这些公司仅被授权赋予贷款的扣押权——扣押货仓农产品和牲畜。农民被要求农产品作为抵押贷款,农业信贷公司的最低资本股份是250000美元”。这些资金贷款实质上是被用于干预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以促进农产品市场和主要股票的稳定。随着该法的实施,美国农业开始出现初步的好转。

二、辩论的展开

面对美国农业的境况,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在1923年的国情咨文中说:“政府没有什么复杂的救济方案,没有制定价格的计划,稳定农业的任何资金也不会求助于公共财政。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农民自己操控农业,这是唯一真正的重建源泉。”而当时的农民依然坚持其古老的信条:“深信‘人民’必须控制政府;政府必须抑制拥有不对称财富和权力的极少数人的自私自利的倾向。”因此,农民希望通过政治道路来解决农业问题。这一时期许多农民开始支持新兴的计划——政府分配过剩农产品的机制。这个计划源于莫林拖拉机公司经理乔治·皮克(GeorgeN.Peek)的计划。乔治·皮克、查尔斯·麦克纳里、吉尔伯特·豪根、农业部部长亨利·坎特维尔·华莱士(HenryGantwellWallace)等人一致认为:“关于农产品的公正价格是必须的,以国家当前一般的价格指数为准,将战前农产品的价格挤入到一般价格指数当中去。这种比率价格需要每年进行估算,并通过波动的关税进行保护。”

1924年,来自农业地区的俄勒冈州参议员查尔斯·麦克纳里(CharlesL.McNary)和衣阿华州众议员吉尔伯特·豪根(GilbetN.Haugen)首次向国会提交了解决农业问题的议案,后来命名为《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McNary~HaugenBill)。《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的内容主要是:“一是关于紧急情况问题,规定了实施农产品紧急状况法案的条件和采取的措施。二是关于管理机构问题,成立一个美国农业进出口委员会,由包括农业部长在内的5名成员组成,其中4名成员由总统直接任命。行政委员每年的薪俸是10000美元。三是关于公司问题,成立美国农业进出口公司。该公司有权管理、经营市场、加工、购买和销售基本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还有以下特权:订立合同;以仓储管理人的身份担保管理仓储业务;拥有负债证明书,为避免可能的风险买进和卖出国外货币。该公司出售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不低于比率价格(RaftoPrice);在国际市场以获得的最佳价格为准。四是关于价格问题,目前农业产品的价格是比率价格为基准,通过综合考虑1905~1914年农产品和商品价格以及当前劳工部的价值指数得出。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是不低于比率价格。五是关于关税问题,对国外农产品实行高关税,保证国内农产品不低于比率价格。”该法案得到中西部农业地区农民、农产品销售企业和乳制品企业等相关农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小麦产区的农民最为积极。对于该法案我们应该看到:设立行政委员并发放薪俸,这无形之中还扩大了官僚机构,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比率费用主要是以均衡费(EqualizationFee)方式由授权公司或者其他人支付,关于均衡费问题,名义上是费,实质上是强制性的税。但该法案辩解说“这是为了维护商业秩序而实施征税权的有效实践”。这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消费价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正值1924年的总统选举之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卡尔文·柯立芝对于农业问题表现得非常谨慎。1924年,卡尔文·柯立芝一直宣称当时不确定《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是否有利于农民和农业劳工,他说:“因为目前该法案的争论非常激烈,如果我的调查使我得出该法案有利于农民的结论,我将支持该法案;如果是另一种调查结果,这将使我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不想支持该法案。”而新进步党总统候选人罗伯特·拉福莱特(RobertM.LaFollette)却明确提出国家要为农民利益保证农产品价格。在罗伯特·拉福莱特中西部地区的10次演讲中有4次涉及农业问题,“在堪萨斯城,他批评政府的农业政策;在第蒙城,他批评联邦贮备体系的反农业政策”。罗伯特·拉福莱特的总统竞选理念不是反映新兴无产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思想,而是在走第三条政党的和平道路,这也深深地吸引了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农民喜欢投票给罗伯特·拉福莱特,因“拉福莱特看起来清楚地表达了农民对于通过调整社会和经济秩序而获得巨大财富的犯罪分子的愤怒和厌恶”。

从1924年到1929年,该法案几经修改,逐步扩大农产品的救济范围,但主体内容依然是1924年版的。该法案多次被中西部农业地区的国会代表提交国会,这与农民的生存处境密切相关。关于美国农民家庭的情况,1928年美国国会档案文献记录如下:“最后的人口统计报告认为10%的农民能够使用自来水;7%的家庭能够使用天然气或电力;大约38%的家庭使用了电话。在一些农民喜欢居住的地区,这一百分比会高一些。”这就促使农业集团一直在通过国会立法来帮助他们解决目前的困境,而且他们认为《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是农业摆脱困境的妙策。1924年,卡尔文·柯立芝表示理解《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的客观性,但他说:“我目前还不能够相信该项法案能够保护农民的利益,理由是它还处于专家的调查和评估之中。”对于早期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在卡尔文·柯立芝政府内部意见是不一致的,商务部部长赫伯特·胡佛是反对该议案的;农业部部长亨利·华莱士是支持该议案的,希望农业部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当时的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并没有进行调停和表达明确的意见。1924年7月,该项法案没有在国会获得通过。1924年10月,支持该法案的农业部部长亨利·华莱士去世,这对于农业集团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而卡尔文·柯立芝政府也由此逐步统一了意见。1926年5月,该法案在国会又一次没有通过。1926年10月,当时的财政部长梅隆也对《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该法案将会增加消费五大农产品消费者的生活支出。我们将会出现愚蠢的景象:美国将用公共财政补贴五大农产品的生产者,结果是降低了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同时有助于国外的消费者,他们将会获得低于美国水平价格的美国产品。”卡尔文·柯立芝认为:“过去和未来成功的第一要义是政府的节俭,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说,自1921年以来,联邦政府已经为农业问题付出了诸多行动,“放松贷款、鼓励合作市场、实施农产品及其农业研究、改进运输状况、增加关税、减少税收以及调节包装公司、牲畜围场和仓储”。所有这些措施使得卡尔文·柯立芝相信农业问题已经成功地被控制。

在1925年的总统咨文中,卡尔文·柯立芝说:“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决定保持他们经济的独立自主,他们也不喜欢政府进行干预。”但农业的消费指数在持续地下滑,“小麦的消费指数从1909年217磅下降到1925年的180磅。马铃薯的消费也下降了,1925年的消费比1919年减少了4磅,即下降了8000000蒲式耳或者是下降了总产品的2%~3%”。因此,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和农业集团争辩得非常激烈,互不相让。为了尽快挽救农业危机,农业集团将农业问题和国家森林问题合并起来提出法案。1926年2月10日参议院财经委员会写给卡尔文·柯立芝总统的官方文件中说:“我们的会谈涉及参议院会议574号文件,关于一项法案:提供合作以保护濒危的农业和自治区的利益,并且保护在圣巴巴拉、洛杉矶、圣贝纳迪诺和克利夫兰国家森林免于火灾。我请求你进一步地考虑该法案对国家和联邦政府的重要性。……我希望尽快获得100000美元的财政拨款以使得该委员会尽快在第一年进行高效地工作。……因此我建议该法案能够被修改以在1927年6月30日结束时获得不超过100000美元的财政拨款,其余的拨款可以被延迟到1931年6月30日结束。”1121(17)上述议案的具体财政拨款是“截止到1927年6月30~1931年6月30日,每年的财政拨款是200000美元”。

1926年12月修正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将稻米产业和相对繁荣的烟草产业放入日用品的保护之列,这使得这两种作物的农民很支持该议案。中西部的共和党人认为麦克纳里一豪根运动给他们提供了保持国会地位和控制共和党的机会;而人认为这次运动给他们提供了1928年胜选总统的机会。当时国会中的一位领袖亨利.雷尼(HerLryT.Rainey)说:“一些农业领袖认为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会否决该议案。如果他那样做了,那么在1928年只有上帝帮助共和党人竞选总统了。”1927年2月,国会顺利地通过了麦克纳里一豪根议案,“在众议院214票赞成,178票反对;在参议院是47票赞成,39票反对”。

1927年2月27日卡尔文·柯立芝否决该议案,其缘由是:“它是对农场的一种奖励;支持狭隘的农民群体观,仅仅包括耕种棉花、玉米、水稻、烟草、小麦和养猪者;为了保护一部分农场主和农民,运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在国内市场人造定价。最后的结果就是农场主不顾国内市场的萎缩,继续扩大产量,运用该法案在国际市场上倾销美国农产品,最终造成国际市场的关税壁垒。”简而言之,卡尔文·柯立芝总统认为:“该法案是违反美国宪法的,它侵犯了行政权威,并且它的条款导致生产过剩,将伴随膨胀,甚至不可避免的崩溃……还将产生巨大的官僚机构。”遭受了1927年的重大挫折之后,在新的第70届国会中,农业集团的力量再次集结,并游说其他团体支持该法案,还将该法案扩大到所有农产品。在1928年,《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再次在国会两院被表决。4月2日,参议院以压倒优势通过该法案:53票支持,23票反对;5月3日在众议院也获得巨大胜利:204票支持,122票反对。

但1928年5月,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又一次否决了该法案。自此之后,这一时期农业发展道路的大辩论也进入了尾声。卡尔文·柯立芝详述了否决的理由:“一是关于定价问题。该法案伪装了政府定价的法规;通过政府控制购买和销售农产品的法规很明显是政治手段,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计划。……经济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尝试的恐怖和无效。二是关于平等费的问题。这是该法案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出售税费的问题。这绝非仅仅是对生产者的捐助,这是对商品转换给消费者时的征税,这种负担是显而易见地转嫁给了消费者。……这些税款或费用将不是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而是为了加工商和出口商这些特殊集团的利益而让出这些补助金……该法案实质是运用政府的强制权力去实现某些特权组织的利益,实际上设想出一个比上述措施更加罪恶昭彰的雇佣实例来,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三是广泛的。这史无前例的的苛政将会令整个国家底层的农业企业和经销商非常失望。涉及许多不同的等级、数目和各种商品的成千上万个合同将会和下面的委员会签约。该委员会由以下企业组成:4400家面粉厂,1200家肉类包装工厂,3000多家棉花和羊毛工厂,2700家食品加工厂。四是鼓励中间人谋取暴利和浪费分配经销。如去年否决中指出的那样,该法案的措施看起来对于国家的农民减轻萧条是可信的,实际上该议案仅仅是对出口公司、包装公司、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纺纱厂和其他加工企业有利。他们的利益被明确地确保了。五是刺激生产过剩。该法案抵制如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的经济法。提高价格减少消费,但他们还增加生产。这两个条件恰好给整个计划招致灾难。六是有助于国外的农业竞争者。这个令人惊异的建议将会提供给国外劳工比美国更加便宜的食品,这是以美国农业企业的花费为代价的,因国外农民不会担负和美国一样的费用,国外的农民是通过削减劳工的工资来降低食品价格的。……这项法案不可避免地刺激生产商通过在世界市场倾销生产过剩产品来增加出口。同时,这将带来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将很快达到很低的价格以致于全国的农产品批发也缩减,这期间伴随着道德败坏和某些巨大损耗。……进一步说,当该委员会以低价持续地向国外市场倾销时将直接导致和许多国家的冲突,因这些国家也实行抛售和类似的贸易法规,并且他们也保护本国的农业企业。因此我们会面对这些消费国家疯狂的报复性歧视。这将使得我们过剩产品的市场变得狭窄,逼迫我们进一步减低价格,结果是我们加重了同等税收。”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坚定地反对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认为这一法案违背其政治信念,这种政府确定农产品的价格将践踏农民所珍视的独立性,指出“政府从事买卖农产品的行为是定价行为,运用政府的资源有选择地帮助一部分人,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具有潜在的不能实现的的困惑”。

其实,《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实质上是变相地提高农产品价格,这不仅不会调节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还会鼓励农民继续扩大再生产,结果会造成美国国内农产品的膨胀,也会造成到国外倾销过剩的农产品,这都会造成已经解决的一些农业问题再次出现。农业集团确实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忽视美国社会的整体利益,在1926年,农业集团不支持1926年的《铁路劳工法》。

实际上,卡尔文·柯立芝也在关注美国农业问题,倡导农业合作思想,组建农业合作社,这可以脱离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控制。因“3家大烟草公司购买将近美国烟草产量的50%,13家面粉工厂购买50%的小麦产量,3家包装公司购买全国25%的牛和猪。6家制造厂生产农业机械”。所以,卡尔文·柯立芝极力推崇和支持《柯蒂斯——克里斯普法案》(Curtis~Crispbill),该法案规定“美国将设立联邦农业委员会,通过运用250000000美元贷款给农业合作社,以使易腐烂的农作物远离市场过剩的危机”。但遗憾的是该议案却没有获得农业集团的认同和支持。

几经修改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最后还是由于卡尔文·柯立芝的农业治理理念和政策与农业集团的农业政策相矛盾,最终没有变为美国法律。但这场农业发展道路之争最初是单纯的农业治理理念和政策之争,最后转变为政党内外竞争的政治问题;广大美国农民、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都卷入其中,展开了全民关于农业问题的大讨论,对于拯救处于萧条的美国农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影响了以后政府处理农业问题的政策。农民通过这次运动直接获得了在华盛顿的利益代表,为以后影响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奠定了基础。

几经修改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已经背弃了农民和农业集团的初衷:减轻农业贷款的困难;控制经销商和中间人;提升协调市场的能力和复苏国际贸易。甚至其领袖级人物参议员查尔斯·麦克纳里也将这场农业救济运动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他“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一直寻求在参议院领导层建立稳定的地位,农业救济也不是他一直关注的主要问题”。这也再一次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将经济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处理是行不通的。

三、辩论后的农业发展之路

正是在与美国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过程之中,卡尔文·柯立芝及其政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

卡尔文·柯立芝本人非常认可农业在美国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在1925年12月美国农业局的联邦会议上,卡尔文·柯立芝说:“美国农业的力量、品质和伟大造就了美国的力量、品质和伟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卡尔文·柯立芝将运用行政力量去解决农业问题,更不意味着他将支持花费国家巨额财政收入的麦克纳里一豪根法案,而是要通过经济的力量进行引导和调节。卡尔文·柯立芝在1926年总结美国国家繁荣的原因时更加明晰了他的观点,他说:“我们国家的繁荣主要归因于以下三点:一是由于国家税收的减少和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二是消除了各种浪费;三是全面提高了效率水平。”卡尔文·柯立芝的农业政策吸收了汉密尔顿的农业思想,认为“农业的繁荣是一个国家繁荣的基础。制造业必须依靠农民,不仅因为农民提供食品,而且因为他们销售商品”。卡尔文·柯立芝的农业合作思想与其佛蒙特的农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早在1890年,为了自己的羊群,卡尔文·柯立芝的父亲在佛蒙特农场和邻居建立了纳什奶酪工厂。面对自1921年以来的农业萧条局面,卡尔文·柯立芝鼓励进行经济政策引导。卡尔文·柯立芝根据基本的经济原则得出结论,认为造成农业的困境是“‘中间人’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商和销售商占据了太多的利润,农民应该自愿地有秩序地进行合作以便获得更大的销售利润份额”。

美国农业论文例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298

国内刊号:11-1964/S

邮发代号:2-3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美国农业论文例5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人民币作为货币的数据验证

根据上文分析,当前的货币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出口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为了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刺激出口,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大幅度低估本币价值。由于长期稳定的汇率和贸易顺差,这些国家也形成了较高的外汇储备。

中国具有和大多数货币国家相同的特点,首先,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2000—2010年的10年中,除2001年、2009年和2010年受外部影响导致贸易顺差减少以外,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3.5%,2008年贸易顺差为436107百万美元。其次,与美元长期稳定的汇率。虽然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中,但是从2000—2010年的升值幅度不大,从2000年的1美元对8.28元人民币到2010年的6.67元人民币。最后,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从2000—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8%,2010年达到28473亿美元。以上的数据可以证明中国是货币国家。

四、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面临的问题

1.丧失铸币收益。所谓铸币收益是铸币行业除去铸造成本后的正常所得。④铸币收益自古就有,在古代人们将黄金送到铸币处,铸币匠将黄金扣除一部分留给自己,形成铸币收益。虽然铸造成的金币含金量下降,但是不影响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如果把这套规则应用到纸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当前,则可发现铸币行业具有超额垄断收益。铸币匠不再需要别人送来黄金,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创造纸币,每一张纸币直接形成铸币收益。现实中的铸造匠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同时收益归国家所有。在世界贸易中,美元是结算货币,美国作为核心货币国家会享受铸币收益,货币国家中国对美国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为其获得铸币收益创造条件,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公平,中国在为是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没有分享到相应的铸币收益。

2.通货膨胀风险。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可以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原因在于人民币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其运行机制如下:假设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假如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市场利率降低,市场利率下降进一步造成美元资产的回报率下降,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相对上升,投资者就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外汇市场上抛美元、要人民币,导致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国政府会在外汇市场上抛人民币、收美元,其结果就是人民币的供给增加,中国出现了通胀压力,美国通过刺激政策向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控有四大目标:控制失业、稳定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显然美国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会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雷东森林体系不同,当前中国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是自愿行为,而这种自愿行为会面临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更大风险,因为在布雷顿森理体系下,美国还会顾忌自己的承诺,维持1盎司黄金对35美元。但是当美国对世界没有这种承诺时,可以更加自由的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导致大多数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输出的通货膨胀。

3.外汇储备风险。上文提到货币国家会储备大量核心货币,当前中国就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中国管理外汇储备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外汇储备投资美国资产,但这会存在很大风险。

本文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高科技和金融产业成为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持,而美国则利用美元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外流;一方面又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顺差国家将美元投资于美国,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无论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还是出于对美元储备风险管理的需要,都会不断地将储备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这样国家就成为了美国的“准银行”。然而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导致这之间存在很大风险。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美国的资产价格就会受到影响,本文不同意阴谋论的说法,因为中国的美元资产与美国整体的资产相比很小,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最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来源于美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之所以陷入两难困境就是因为现行的储备体系。

(二)数据说明

为了能够客观地揭示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我们以1980—2009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1981—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财政年鉴》(2007年)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具体为:

1.人均农业贷款。《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农村的信贷包括农业贷款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其中农业贷款包括对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贷款。本文重点考察信支持贷对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的影响,数据采用农业贷款。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低,为了增强模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本文采用农业贷款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之比即人均农业贷款。

2.人均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即每年农业增加值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每年增加值。影响农业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随着耕地和从事第一产业人口的减少,农产品价格上升明显,例如200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①比2000年上涨了64%。为了消除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数据以2000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不变价,对其他年份农业产值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人均农业总产值取每年农业总产值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之比。

3.人均财政支农资金。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财政支农主要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本文人均财政支农资金指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平均支农资金,即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总额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之比。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这里,首先对人均农业贷款、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均财政支农资金取对数,分别用1nL、1nP和1nF表示。由图1可以看出,自然对数均存在一定时间趋势和截距,因此ADF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中应该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通过检验发现,1nL、1nP和均为非平稳变量。本研究对于非平稳变量的处理主要采用差分法,结果见表3。其中,1nL、1nP、和1nF分别表示对相关变量取一阶差分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所有数据序列都是平稳的,同时也都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利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相关变量之间的符号关系。Jon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检验方法,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检验之前,要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根据AIC和SC准则可以确定变量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数为2。同时,本文利用Q统计量检验、怀特检验和JB检验进一步检验滞后期数为2的该VAR模型,发现其拟合优度很好,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是最优模型。表2为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

由表2可知,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1980—2009年的样本区间内,LnP、LnL和LnF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均衡向量如下:

β=(1.000000,-1.600844,0.558871)

则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LnP=1.600844*LnL-0.558871*lnF(1)

(1.53810)(0.62721)

(1)式表明,在1980—2009年,上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各变量都是对数形式,这些系数反映了长期的弹性(括号内的数据表示各系数的标准差)。由理论模型可知,如果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将显著地为正。然而,从(1)式中可以看出,1980—2009年,中国人均农业总产值与人均财政支农资金之间存在负的弹性关系,而中国农业人均总产值与人均农业贷款之间存在正的弹性关系。这说明,1980—2009年间,农业贷款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并不是有效率的。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1980—2009年,中国人均农业总产值与人均农业贷款和人均财政支农资金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短期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本文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农业总产值与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的短期关系。

农业产值与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上表3。可以看出,在最优滞后期时,LnP不是LnL和LnF的格兰杰原因,LnF也不是LnP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1980—2009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虽然LnP不是LnL的格兰杰原因,但LnL不是LnP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却非常小仅为0.71%,这说明,1980—2009年,农业贷款增长是农业增加值增长的原因。

(三)方差分解

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仅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说明这种关系的强度。因此,本研究利用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共m个)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随机误差项)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方程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②。人均农业总产值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值的影响较小,农业产值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和农业贷款的影响。由表中可知,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从滞后5期开始迅速增加,分别保持在2%~5%和7%~10%。这说明,农业贷款虽然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投入数量不足,其贡献也是有限的。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农业产值的增加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多少,以及技术的进步。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都可以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供给,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1980—2009年间,农业支农资金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反而对农业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农业贷款的增加也没有具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应有的贡献度。这一结果显然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驰。但是,这一结论并不能否定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有效性。其揭示了由于中国缺乏稳定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而导致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这一事实。本文分析原因有:一方面,对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被非法挪用和占用了很大比例,实际到位的资金减少,降低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求要求进行的投资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农业的投入和产值的增加需要较长时间的促进,这可能会导致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流入到其他投资领域,分流了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支农资金结构配置不合理,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长期优势,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能大幅提高。现在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多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支持,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偏低,忽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长期促进作用。

针对以上结论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对农业分层次资金支持的结构安排。鉴于财政支农资金易于整合、量大可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特点,应侧重于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可使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在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作用,逐步转变依靠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大力发展农业贷款等市场化资金供给方式,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对三农的贷款,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2.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和迫切的,但是资金的投入并不一定转化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资本要素。只一味强调增加资金投入,而忽视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实际政策的运行结果就会大打折扣,往往会出现一边是连续不断地资金投入,另一边却是大量资金流向了非农渠道,还有许多资金停留在了低效率项目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市场和制度的建设才可以解决。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利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改变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真正形成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监控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资金的高效配置,从而进一步缓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0年以前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

②特伦斯.C.米尔斯(2002),第258页。

参考文献:

1.Hugh T 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6,14(2).

2.Yaron,Jocoh.Successful.Rural Finance Instiutions[M].Word Bank Discussion paper150,WashIngton,1992.

3.Stiglitz J E Marilou Uy.Financial Markets,Public Policy,and the East Asian Miracle[J].The wOr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96,11(2).

4.Stiglitz J E.Some 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Miracle[J].The Word Bank Observer,1996.

5.高铁梅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7-295.

6.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39-96

7.钱彦敏.农业投入中资本形成的困境[J].经济科学,1991(2)

8.何广文等.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专题报告[J].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2002

9.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3

10.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11.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J].经济研究,2006(4)

12.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5)

13.孙蕾,詹树.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0)

美国农业论文例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ndré Aarnink研究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猪生产咨询委员会主任、推广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热带农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学副教授Haining Sh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李玉芝副教授,美国蛋品工业中心主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Hongwei Xin教授,丹麦DLG公司技术总监Plamen Nikolov等知名专家作了《工程技术与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微生态与粘膜免疫》、《生猪机体氮代谢及其减排调控研究进展》、《保障生态安全的无害化养猪微生物发酵床工程化技术体系》、《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环境与福利友好型猪舍系统》、《猪和鸡的小规模生产和市场系统》、《利用水稻秸秆日粮减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与肠道感染》、《对美国猪舍系统的评估》、《美国蛋鸡产业现状与研发机遇及蛋品工业中心(EIC)的作用》、《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的报告。

美国农业论文例7

发展都市农业的战略意义

(一)都市农业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兴起

早在1898年,都市农业理论就产生了。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从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生了几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外推进的浪潮。第一次浪潮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促使城市中较富裕的人开始向郊区迁移。第二次浪潮由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不断向邻近农村渗透,形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城镇化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城市化的弊端和人们对城市环境在文化、教育、休闲等方面的要求,使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都市农业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都市农业”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上。1935年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的定义: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者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的概念。1969年日本矶村英一教授提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农学家李谋监提出了“城乡互赖理论”。1974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尾孝岭提出了“环境农业理论”。

在我国,俞菊生比较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李岳云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满足都市居民多层次需求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多功能农业。顾海英、周小伟认为,都市农业是动态的地域经济概念,是随经济、科技、社会进步分阶段发展的农业。目前,较一致的定义是: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

(三)都市农业特征的多样性使其承载多种功能

关于都市农业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特定的空间布局、功能的多样性、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可持续性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从区位上看,都市农业既存在于都市内部,又包括都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因此具有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特征;从都市农业的消费群体来看,它有明确的城市指向,即城市需要决定都市农业的发展。关于都市农业的功能,有的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有的学者则认为都市农业除了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外,还具有第四项功能——辐射、示范功能;还有的学者把都市农业的社会功能具体化为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游憩功能等。刘斐,戴学来认为,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高度集约性、高度开放性、环境复杂性等特征,但其本质特征是“围绕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具有生产基地、生态屏障、旅游休闲、引导辐射和示范教育等多种功能。

综上,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圈内进行的农业,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城市角度看,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农村角度看,发展都市农业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筹城乡发展角度看,都市农业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选择。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对都市农业的探索实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为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大城市地区农业生产的制约,提出了“城郊型农业”的概念,并定位为一种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以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到了9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客观上要求改变农业单方面为城市食品供给服务、保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定位模式。1998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活动。

我国大城市进行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高,制造业逐步外移,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农业发展面临发展与空间、发展与效益、发展与需求的矛盾,以及市民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而确定的。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先导力量。北京都市农业功能定位为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其他地区都市农业的探索以及形成的不同模式,从总体上看是符合各地实际的。各地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都市农业经济效益较差,自我发展的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投入较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及产品结构趋同,名特优产品不多,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偏小等。

(二)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作为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领域,都市农业研究主要涉及城市与农业两大学科体系,而我国城市经济科学主要研究非农问题,农业经济科学则主要研究乡村农业问题,农业和城市经济相交叉的理论中有关农村城市化的研究甚多,对都市农业的讨论较少。加之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还停留在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理论、经验介绍层面上,对都市农业的理论深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发展水平、效益以及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尚缺少系统的深入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走在了前列:邓蓉等通过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根源,并据此对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俞菊生等提出了构筑上海都市农业的两大突破口和六大创新体系;牛宝俊等则从农业科技角度对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个圈层、三大板块、四个绿化走廊、一个江心岛”的总体布局模式。

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探索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都市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能充分利用科技提升都市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各国结合自身实际,在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生产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等方面各有侧重,呈现不同发展模式。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在美国,都市农业占美国总面积的10 % ,其生产的农产品价值已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 3 以上。美国有学者认为:都市农业是一种创新与变革,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联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德国模式。上世纪70年代以后,市民农园宗旨由保证食物供应和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转向以农耕体验和休闲为主的经营方向,逐渐形成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型农业模式,并在欧洲流行。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兼顾的日本模式。日本政府1970年制定《新城市计划法》,1971年制定了《农业振兴地域整治法律》,主要内容是规定保护农业和绿地面积,限制市内新的开发行为和无计划的扩展,鼓励农民安心经营农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观光旅游农业、建立自然休养村、专业观光园、娱乐农园、农业公园等。

(二)对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营性工厂化农业的研究。在城市化水平高而土地稀缺国家,位于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能率先享受城市强大的资本、设施、科技和劳动力的高度密集性、经济辐射力、便捷的交通以及先进的生物技术,具备了实现工厂化生产的条件,这方面研究重点放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服务型都市农业的研究。Dana sill首次将都市农业纳入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围,认为要积极接纳都市农业作为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面研究,以日本的研究成果最丰富。

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国外经验与我国实践相结合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呈现出发展不平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利用水平比较低的特点。而国外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已有很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教训和发展模式都将给予我国的理论研究提供国际借鉴,从而避免在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中走弯路。

(二)产、学、研相结合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要依靠人才、科技的优势,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重视生态环境、文化及经济性等,这是都市农业发展共性的一面。但是,不同地区的条件优势、地理位置不同,发展都市农业的切入点和模式也不同,切入点和模式不同,其内在的经济规律也不同。因此,应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都市农业,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加强城郊农民新型专业技术培训,以增强都市农业发展的后劲。

(三)宏观战略与微观规划相结合

从宏观上,都市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东部、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应当发挥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本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尽快实现由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战略转变。在沿海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中西部一些较大的城市,都市农业应当逐步成为农业的发展方向,成为这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微观上,都市农业的发展是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生态需要及周边农村需要进行规划、引导发展的,应该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由近到远、由点到面、由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由近郊向远郊逐步推进。

(四)加大投入和结构调整相结合

为了增强都市农业自我发展的后劲,政府必须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都市农业。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投入管理机制。要充分运用WTO规则中允许的 “绿箱政策”,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研究、培训、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促销和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补贴;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开发都市农业,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机制;最后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还要加强市场调研,逐年缩小传统产品的种植比例,增加种植名特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搞好营销服务,延长都市农业产业链,实现我国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农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25-03

一、农村金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在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农业信贷补贴论到农村金融市场论,再到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演进。不完全

竞争市场论主要内容是?押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以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为首的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析可知,非市场要素介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时,主要有两点要做?押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即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而不是发放信贷补贴。其次,该理论还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可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为新型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借款人组织化这两方面,美国和孟加拉两国分别有着各自的成功之处,下文将分别针对两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差别进行探讨。

二、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美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

(一)政策行的引导作用与非政策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

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政策性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旧的在于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协助实施农村金融政策。可见,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模式是通过信贷来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引导作用才是其本意。

相比较中国的农村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主要业务为粮棉油收购封闭运行资金管理一项,业务比较单一,这样就不能通过资金的投放侧重点的不同而起到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的作用。扩大业务范围,真正发挥出政策性引导作用,应是农业发展银行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农业银行,应按其商业银行的性质,剥离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将农业银行承担的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棉油附营业务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剥离出来,避免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混营,以消除农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中国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两者的业务混淆,分工不明导致了内部运行的无效率。让农业发展银行发挥引导作用,让农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确保各自有效运行并更好的为农村金融服务。

(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资金问题解决――合并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从而组成信贷系统。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都是在政府领导并出资支持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资金的逐步退出,现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合作金融机构。可见其最初解决资金的办法是先由政府出资,最终到股权私有多元化。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应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问题是?押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身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缺乏动力,发挥不出应有作用。而农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邮政储蓄,在农村虽有很在存款上的竞争力,但它没有贷款功能,吸收农村资金并没有用于农业方面,而是走了别的上存渠道,只存不贷,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两者一个资本来源不足,一个缺乏有效的发放渠道,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互补效应,一方面,可以将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切断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渠道?鸦另一方面,又缓解了信用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克服其以往由于资产原因而难以有效服务农村金融的问题。

(三)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属性

早期美国农业保险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农民对付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美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农作物保险计划。现行的美国农业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当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时,会受到政府提供的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有力支持。可见对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属性来讲,政府的参与与主导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我国农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和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导致农村缺乏应有的风险保障体制,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市场。但是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按照纯商业化模式运作,农业保险服务具有准公共品属性。我国应把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政府引导下引进保险公司对农业市场的参与。

三、贷款组织化的孟加拉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

由于农村多数贷款是小额贷款,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借款人的组织化对解决此项问题有重要作用,孟加拉在这方面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因经营小额扶贫贷款而成功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自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于1974年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当地穷人的热烈欢迎,近60%的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己经脱离了贫穷线。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这个模式确保了小额贷款的高还款率,被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孟加拉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一)经营小额扶贫贷款业务的专门机构

中国没有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那样的金融机构专门经营小额扶贫贷款业务,而现有的金融机构不愿经营这种业务。因为农村小额扶贫贷款风险大、规模小、质量差、成本高、收益低,银行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孟加拉经营小额贷款的机构都是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在经营中都给予一定的补贴。中国缺乏这样的机构,导致贷款人的缺位。要想实现借款人组织化,先得建立类似的机构,同时,起初政府对其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再经营中逐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终,让借款人参与进来成为其股东,形成一系列的约束激励机制。

(二)贷款对象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要求农民以小组为基础,形成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贷款小组,从而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中国没有以农村社区为单位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贷款小组。这样就无法解决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监督信息费用太高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孟加拉国的经验,对于我国以乡村为单位的行政划分进行有效组织,构成类似的贷款小组。由于同一乡村内部彼此更加了解,并能很好的互相监督,这样就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及道德风险问题。

(三)选择项目

孟加拉国的农民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贷款小组的成员如果想获得贷款,必须先选好项目?鸦如果没有项目,则申请不到贷款。中国的小额扶贫贷款一般都不要求农民先有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农民在得到贷款后很可能会用于非生产方面,如看病、为小孩交学费或家庭其他支出等,这样还贷就没有保障,难以保障专款专用。可见,贷款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选择对象发放款项就行,而应该在贷款之前,就该考虑贷款质量的问题。让贷款成为获取利润的资本,而不是救济款只能解一时之急。

(四)贷款抵押

中国的小额扶贫贷款一般都要求农民有抵押品,但贫困农民连维持生计都比较困难,没有财产给银行抵押,他们自然难以获得小额扶贫贷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确保贷款人与借款人利益一致,促进还款积极性。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到还款上而不是贷款上,确保贷款的良性循环是关键,单一的抵押只能压缩贷款,帮助不了切实需要贷款的农民。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上来,通过金融机构这个中介来支持农村的发展。国家直接参与并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只是一时的扶助。只有机构自身能够保持良好运行之后,才能和农村发展形成互动作用,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应尝试贷款组织化,支持协助建立相关机构,并把重点放到引导贷款应用于好的项目,变为能够盈利的资本,这样才有助于贷款的健康运转与归还,也确保了贷款组织化的持续性经营。

参考文献:

[1]朱文,王芳.《农村金融理论的政策主张评述及对我国的指导作用》[J].《乡镇经济》,2005,(10)。

美国农业论文例9

关键词:农村金融  不完全竞争  金融机构  借款人组织化

一、 农村金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发展过程 中 ,经历了 由农 业信贷补 贴论 到农村金融市场论 ,再 到不完 全竞争 市场论的演进 。不完全竞 争市场论 主要 内容是 :发展 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尤其是贷款一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 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 。为了补救 市场 的失效部分 ,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 当介入金融市场 以及借款人 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 问题的研究成果 ,构成 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的基础,为政府介入农村 金融市场提供 了理论基础 。 

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分析可知 ,非市场要素介入发展 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时 ,主要有两点要做: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 的障碍,即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 ,而不是发放信贷补贴 。其次 ,该理论还强调借款人 的组织化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的重要 性 ,认 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可 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消除信息不对 称和高交易成 本问题 ,为新 型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 提供 了理论依 据。农村金融 机构的建设 和借款人组 织化这 两方 面 ,美 国和孟加 拉两国分别有 着各 自的成功之处 ,下 文将分 别针对 两 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 中国实际情况 的差别进行探讨 。

二 、美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 

(一 )政策行的引导作用与非政策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

美 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 ,是 由美 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 ,专门针对本 国农业 发展 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政策性机构 。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 动 旧的在 于调 节农业 生 产规模 和发 展方向,协助实施农村金融政策。可见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模 式是通过信贷 来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引导作用才是其本意 。 

相 比较中国 的农 村政 策性 银行 农业 发展银 行业 主要业务 为粮棉油 收购封 闭运 行资金管理 一项业务 比较单一 ,这样就不能通过资金 的投放侧重点的不 同而起 到引导农业发展方 向和规模 的作用 。扩大业务 范围 ,真正发挥 出政策性 引导作用 ,应是农业发展银行 的重点发展方 向。对于农业银 行 ,应按其商业银行 的性质 ,剥离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 ,将农业银行承担的扶 贫贷款 、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棉油 附营业务 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剥 离出来 ,避免商业性业务和政策 性业 务 的混营 ,以消除农 业银 行 的道德 风险。中国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两者的业务混淆 ,分工不明导致 了内部运行的无效 率。让农业发展银行发挥 引导作用 ,让农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确保各 自有效运行并更好 的为农村金融服务 。 

(二)农村合作金融系资金问题解 决——合并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

美 国农村合作 金融体 系是 由美 国政府 主导 设立农贷专业银 行及其基层机构从 而组 成信 贷系统 。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 组织都是在政府领导并 出资支持建立起来 的 ,随着国家资金 的逐步退 出,现在 的农村 合作金 融 已成为 由农场 主所 拥有 的合 作金融 机构 。可见其最初解决资金 的办法是先 由政府 出资 ,最终 到股权私有多元化。这样 ,一方面保证 了资金来源的持续性 ,另一 方面 ,也形成 了有效 的激励 机制 。

对应 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 机构问题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身 由于产权不明晰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历史包袱重 、资产质量差 、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 ,对农村 的金融服务缺乏动力 ,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而农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邮政储 蓄 ,在农村虽有很在存款上 的竞争力 ,但它没有贷款功能 ,吸收农村资金并 没有用 于农业方面 ,而是走 了别的上存 渠道 ,只存不贷 ,更 加剧了农村资金 的外流 。两者一个资本来源不足 ,一个缺 乏有效 的发放渠道 ,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形成互补效应 ,一 方面 ,可 以将 邮政储蓄从农 村吸收的资金 留在农村 ,切断农村资金通过 邮政储 蓄外流的渠道 ;另一方 面 ,又缓解 了信用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将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 能力 ,克服其 以往 由于资产原 因而难以有效服务农村金融 的问题 。 

(三)农业保 险的准公共品属性 

早期美 国农业保险是 由私营保 险公 司提供 的 ,但 由于农业保险 的风险巨大 ,其 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 以失败而告终 。为 了帮助农 民对付 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美 国政 府积极参与 了农作物保险计划 。现行的美 国农业保 险完 全 由商业 保险公 司经 营和 ,当然商业保险公 司经营时 ,会 受到政 府提供 的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有力支持。可见对 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 品属性来讲 ,政府的参与与主导 是必不可少的 。 

美国农业论文例10

热带综合类期刊

国际上热带综合类期刊主要有来自荷兰、美国的ActaTropica(《热带学报》)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热带保护科学》)2种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兰主办,Elsevier出版,1944年创刊,是世界上创刊最早的热带研究期刊。月刊,SCI收录,2016年影响因子为2.218,是一本有关传染病研究的国际杂志,内容涵盖公共卫生科学与生物医学等研究,特别强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类和动物健康有关的主题;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态、数学建模、社会科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论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国MongabayCorporation主办和出版,2008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38,为开放存取电子杂志;主要出版有关欧洲、北美地区热带森林和其他热带生态系统保护领域的原始性论文和最新评论,接收研究论文、评论文章、通信、观点文章和短讯。

热带地理类期刊

热带地理类期刊主要有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热带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热带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马来西亚热带地理杂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热带地理杂志》)4种期刊。《热带地理》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双月刊。主要报道国际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报道内容涵盖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办,Wiley出版,1953年创刊,季刊,为S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277;影响分区为地理类Q3;主要刊登热带地区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论,以及与地理相交叉学科的发展问题。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马来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半年刊,为EI收录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与环境等方面的论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劳伦森大学(LaurentianUniversity)主办和出版,2013年创刊,半年刊,英-法双语出版;暂无影响因子;专注于热带环境,重视开放讨论;其报道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图、遥感、环境、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地缘政治等。

热带生态类期刊

热带生态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英国、德国、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学杂志》)、Ecotropica(《生态热带》)、TropicalEcology(《热带生态》)。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创刊,为SCI收录期刊,双月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0.904,影响分区为生态学Q4;主要报道热带生态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评论,重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陆地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种群进化和生理生态方面的思考,对热带地区生态科学在定量和统计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标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国热带生态学会(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办和出版,1995年创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国际热带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学植物系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热带、亚热带生态学各专业论文,包括植物生态、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生态压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演化、国际上生态变化、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热带生物类期刊

热带生物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美国、哥斯达黎加、中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种期刊:Biotropica(《生物热带》)、TropicalPlantBiology(《热带植物生物学》)、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热带生物学杂志》葡萄牙文版)、《热带生物学报》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热带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国热带生物与保护学会(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办⑭,Wiley出版,1997年创刊,双月刊,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730,影响分区为生态科学Q3;主要报道关于热带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热带生物的进化、行为和种群生物学方面的原创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国于2008年创办,Springer出版,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1.400,影响分区为植物学Q4,季刊,该刊报道内容涵盖快速发展的热带植物生物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学、进化、发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组生态学和分子育种,多发表原创性研究和评论文章,偶以专题的形式聚焦单一热带物种或某种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办,SciELO出版,1969年创刊,季刊,葡萄牙文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95,影响分区为生物学Q4,主要报道内容:热带生物学和保护热带生物领域的文章。选择标准是具有新的信息,论文具有相应实验设计、长时段实地工作和完整体系的分类学系统研究。《热带生物学报》⑰由海南大学主办和出版,2009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报道热带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或快报)、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协会(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办,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创刊,英-西双语刊,在线期刊,3期/年,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林业、牧业的研究成果,包括奶业和牲畜研究。

热带农业类期刊

热带农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牙买加等国的8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杂志》)、TropicalAgriculture(《热带农业》)、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热带农业科学杂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热带与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学与工业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办和出版,1961年创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关于作物科学、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别是将生物、工程、生态和社会知识应用于热带地区农作物、种植园和园艺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买加西印度大学(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办,1921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范围:综合性热带农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办,Putra大学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创刊,季刊,OA期刊,为Scopus收录期刊,主要报道内容:热带农业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学、渔业、林业、食品科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管理学、生理学、植物和动物科学、植物生产、兽医学。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兽医和动物科学学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办和出版,2001年创刊,在线期刊,季刊,为Scopus收录期刊,该刊致力于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发展,鼓励与该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的成果来稿。《热带农业工程》23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1976年创刊,中文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内容为农业机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仿生科学与工程、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资源)、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内容。《热带农业科技》24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主办,1977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胶、咖啡、热带水果、南药、热带花卉等为主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论文和快讯,内容涉及热带农业资源与开发、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土壤农化、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热作气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述述评等。《热带农业科学》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报道范围是:国内外热带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技术动态;有关热带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保鲜加工等科学试验报告;农业经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热带作物学报》26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和出版,1980年创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热带作物特别是巴西橡胶树、胡椒、咖啡、剑麻、香草兰、椰子、木薯、甘蔗、热带果树、南药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性学术论文为主,兼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试验总结、专题评述和学术问题讨论等稿件。

热带林业类期刊

热带林业类期刊主要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种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热带林业科学杂志》)27由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办和出版,1988年创刊,英文刊,季刊,为SCI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466,影响分区为林业科学Q4,主要报道关于热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管理学、造林学、保护、利用和产品开发和发展方面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热带林业》28由海南省林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综述与述评、科技信息等。

热带气象类期刊

热带气象类期刊主要有《热带气象学报》29的中、英文版,由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主办,中国气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气相互作用、中低纬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及遥相关、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热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季风动力学、热带气旋动力学与运动学、热带应用气象、热带大气探测、热带大气物理、热带大气环境与化学、热带气候变化及其与国际上变化的联系、热带大气科学试验、以及相关方面等的学术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创刊,季刊,为SCIE收录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0.600,影响分区为气象与大气科学Q4,集中刊登热带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报道新的预报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综述本领域科研进展及动态。

热带海洋类期刊

热带海洋类期刊有《热带海洋学报》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中文刊,现为双月刊,这是国际上唯一的一份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的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学研究中有关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与防治、海洋仪器与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

2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主办国分布在五大洲的12个国家。其中,亚洲国家的热带研究期刊种类最多。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4个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3国;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德国和荷兰两国;大洋洲仅有澳大利亚。在热带研究期刊的主办国中,中国主办的热带研究期刊数量最多、学科最全。包括《热带地理》《热带气象学报》(中、英文版)、《热带海洋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学》《热带农业科技》《热带林业》等,涉及热带地理、气象、农业、海洋等多学科领域。

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的语言文字分布

国际热带研究期刊从语种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种语言期刊。国际上热带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数量最多,共15种,占总刊数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热带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热带研究的中文期刊数量仅次于英文刊,为9种。占热带研究期刊数量的1/3,即《热带地理》《热带生物学报》《热带林业》《热带农业工程》《热带农业科技》《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葡萄牙文刊1种,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双语刊1种,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双语刊1种,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美国农业论文例11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1.美国农业和贸易政策研究所在总结《农业协议》生效的十年间美国对世界农产品贸易与农业补贴情况的基础上,在2005年香港会议上提交了《世贸组织农业规则:倾销的十年》。该报告选取了WTO中SITC分类中的五类重要农产品。本文借用其1990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很多数据已经调整,否则很难达成统一的比例尺。在分析过程中,文章主要在按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描述各种补贴相关因素与美国出口到中国和世界的各项贸易变化的统计表征。作为一般统计描述,说明选取的变量和美国农产品出口之间有比较强的相关性。美国生长的五种重要农产品,分别是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和棉花,这一时间序列数据来自美国农业部和经合组织。被用来比较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生产成本包括政府支持的生产者投入成本,最新的可利用的一组时间序列表明来自美国的全球性食品和农产品贸易公司的一个普遍的农产品倾销的持续发展趋势。2003年的数据虽然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并非因为多边贸易谈判和发达国家内部农业政策的调整,而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天气和虫害的影响导致减产。但是从粮农组织统计的有关美国对世界及中国出口的五类农产品数据中却没有看到减少的迹象,相反出口数量还是在持续增加。

2.同时,查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收集了这五类农产品美国对世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的数量与价值。这些数据包括了政府支持成本、运输成本、出口价格补贴等几项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补贴项目。

(二)协整检验

1.美国对世界出口模型:

从方程式可以得出,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出口倾销率三个变量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1)大豆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得出,方程的系数都是显著的,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大豆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大豆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的大豆出口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也将会增加美国的大豆出口量。

(2)小麦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各系数显著,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小麦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小麦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政府支持成本的增加将会增加小麦量的出口,出口倾销率对小麦出口量的影响也是正的。

(3)棉花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各系数显著,在世界范围内,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棉花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对棉花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棉花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4)玉米

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三个变量对美国玉米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对玉米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玉米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5)大米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看出,各个回归系数是显著的,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2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大米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倾销率对大米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滞后2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大米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都对出口产生正的影响。

2.美国对中国出口模型

从方程式可以得出,对于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出口倾销率三个变量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1)大豆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各系数显著,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到中国大豆产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大豆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量。

(2)小麦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所有系数都是显著的。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小麦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运输交易成本对出口中国大豆产量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1期、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小麦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小麦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小麦量。

(3)棉花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各个系数都是显著的。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棉花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倾销率对出口中国棉花产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则对棉花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棉花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棉花量。

(4)玉米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所有系数显著。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玉米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对出口中国大豆产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玉米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玉米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玉米量。

(5)大米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大米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倾销率以及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对出口中国大米产量都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米数量不产生显著影响。

(三)结论

从以上的经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基本经验观测结论:

1.总体而言,美国政府支持和出口倾销率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大体为负向,但是在某模型当中也有正向的关系存在。这说明美国的农业政策对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较强的制度影响,同时运输交易费用对农产品出口的制度影响小于农业政策。所以,政策制度相对于市场的非正式制度更能影响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表现。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美国政府为什么在农业政策多边谈判中据理力争、毫不退让。

2.从具体变量来看,政府支持相对于出口倾销率以及运输交易成本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大。这个基本经验结论说明,政府支持是最直接影响美国农产品出口表现的基本变量,政府支持对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表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现实中,美国政府更多形式采取的是政府的直接补贴,因为这种补贴形式对出口贸易具有直接有效的影响。

3.就产品类别来看,作为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玉米,其受到补贴政策的影响最为显著和明显,而补贴制度因素对其他出口农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弱。这个经验结论可以证明两个方面的现实:首先,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具有较轻的倾向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应;其次,这从另一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农业补贴使得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了比较大的扭曲,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

4.就出口对象而言,美国农业补贴对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数量的影响大于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数量。这个结论在模型中比较难直接得出,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补贴对于美国出口到中国农产品数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出口到世界的农产品数量。在中国是美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质分布的情况下,我们考虑到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别差异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大致结论,即美国农业补贴更多伤害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贸易利益。这个结论可以支持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农业补贴高居不减的情况下,极力反对农业全球化的现实情况。

所以,本文的经验研究可以证实WTO框架下,为什么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美国农业补贴对世界市场的重大影响程度;同时,多哈回合谈判的启动及其成功,一定层面上取决于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削减及其对市场农产品市场影响的削弱。另外,贸易自由化的普及和实现不是直观地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修订。由计量分析,我们看到就农产品而言,南北贸易和南南贸易一样存在大量的贸易保护冲突,甚至更加严重。因此,除了解决美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冲突之外,解决南北农产品贸易冲突是启动多哈谈判的另外一个关键,一个多边的谈判体系才能真正击跨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实现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和平等化。

二、WTO框架下农业补贴政策谈判的经济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多哈回合谈判取得成功,全球到2015年将会获得近600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大部分将流向发展中国家,并使约1.4亿人脱贫。但是,使这一预期收益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是发达国家进行农业政策的改革,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能够与其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70%的贫困人群生活在农村,他们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造成了巨大伤害。据WTO统计,90%的农业补贴集中在23个发达国家。上文已述及,美国2002年对棉花种植补贴总额高达37亿美元,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棉花出口国,并将世界棉花价格压低了40%,导致非洲和南亚贫困国家棉农收入大幅下降。据世界银行估计,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中,削减农业补贴的贡献率将占到60%左右,这进一步说明争取发达国家在农业问题上的让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问题上做出较大的让步,对其经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率水平都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巨额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国内政治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农业利益集团压力所造成的。因此农业补贴在国内政治上的意义很可能要大大超过其在经济上的影响。同时,减少农业补贴对发达国家财政负担的减轻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效果,这对宏观经济实现均衡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发达国家还可通过国内扶持政策的调整,将黄箱补贴和蓝箱补贴转换为绿箱补贴来支持本国农业,进一步降低多哈回合框架协议可能对国内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冲击。

(一)发达国集团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和粮农组织联合开发了一个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ATPSM模型。ATPSM模型作出如下基本假设:第一,出口变动的比例等于生产变动的比例;第二,所有产品都是可以贸易的;第三,假设所有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都是同质的、完全替代的;第四,在国内支持政策中只考虑AMS的扭曲性影响;第五,模型假设配额组按照贸易流进行分配;第六,模型假设配额分配完,配额外关税或者实施关税是国内价格的决定因素,而配额内关税对国内价格没有影响;第七,模型假设其他非农业部门的改革对农业部门的改革没有影响。刘合光等人利用ATPSM模型,以OECD 主要成员国欧美日加四国为例,分析农业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影响,那么在模拟时将控制其他国家政策,不进行削减。考虑农业补贴方面,模型主要从国内支持、出口补贴两方面进行分析。国内支持用分层方法进行削减,较高的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要更多的削减,模型以PSE比率为衡量扭曲性国内支持水平高低的指标,按照PSE比率的高低,对一国扭曲性国内支持进行相应幅度的削减。日本PSE比率高于50%,国内支持削减40%;欧盟PSE比率高于30%,削减30%;美国和加拿大的PSE比率低于30%,削减20%。取消出口补贴,就是在模拟中削减100%;在基期数据库的出口补贴数据中没有包含出口信贷、粮食援助和国营贸易中的补贴成分,这里进行模拟时不考虑这些成分的削减,这有可能低估四国农业改革的效应。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发达国集团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均对部分农产品给予了较高水平的保护,其农业改革将对全球贸易有重大影响。第二,四国农业改革,促进世界农产品价格提高,主要是这些国家保护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将上涨,温带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热带产品,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初级产品,受影响最大的农产品主要是乳品、小麦、食糖、牛羊肉、巧克力和玉米。第三,四国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收入,减少了进口支出,从而增加了他们的贸易收入。从贸易收入的角度来看,四国改革利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第四,发达国集团农业改革提高了世界福利水平,世界总福利增加了132.22亿美元,发达国家福利增加,其政府支出大幅度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总福利减少了,主要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数额超过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额。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更关注的是发展问题,对生产者福利的关注高于对消费者福利的关注,因此,从提高生产能力角度看,四国改革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有利的。

(二)引发的后果

在世界范围内,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程度不一所划分的国家利益集团,在农业补贴问题上的互不妥协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美国对农业进行补贴,并限制别国的农产品进口,使得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本身没有优势的农产品的则要承担大量的机会成本和资源浪费,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二,加剧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反补贴审查案件最多的国家,由于对反补贴措施的滥用,导致许多与其贸易的国家经济利益受损,同时也导致这些国家拿起同样的武器与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是 1999 年以来,全球的反补贴案件每都有上百起,发展中国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第三,农业补贴是发达国家增加多边谈判要价的筹码。美国新农业法案的出台使美国在新一轮的农业谈判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或许我们也可以把美国新农业法案的出台理解为美国在新一轮谈判里采取的主动的进攻。从 WTO前几轮的谈判进程可以看到,每个协议都是在各方相互妥协相互让步的情况下达成的。但是,美国向本国农产品大幅度增发补贴将使外国进口产品在价格上更难与美国农产品竞争,这是典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美国近年来一直要求其他国家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自己却对本国农产品补了又补。这与 WTO 倡导的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加快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宗旨背道而驰,并可能引发欧盟等成员国的补贴战,从而延长新一轮农业谈判的持续时间。第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加不公平。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国民素质较高,对农业进行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采取国家竞争优势发展农业生产,这样的竞争结果只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加落后,农业贸易条件更加恶劣,国民收入会进一步减少,从而更没有力量扶持农业,农业生产与经营条件更加恶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