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础会计实训论文

基础会计实训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础会计实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础会计实训论文

篇1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篇2

一、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教师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课内实验教学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这一环节是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

在课内实验阶段应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发散式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应融入各专业课的学习中,一般在会计实务操作的有关理论、程序内容结束,都应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财务案例。例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穿插企业的案例,使学生理解方法的实际运用,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

二、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是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运用会计实务的操作方法对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但能获得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还能从中掌握会计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技巧。模拟综合实训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之上的技能训练,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模拟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公司理财技能训练、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审计业务训练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在此阶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学生介绍模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解说实习的操作过程。

为了较好的开展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的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包括实验室的布局、实验数据贴近实际。应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为基础的核算体系,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流程。同时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达到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专业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诸方面的业务,实习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制订实纲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大纲要求的实习任务,回校后提交有关实习材料及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高校应挖掘潜力,广泛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

我校会计系安排了三次校外专业实习,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后的小学期进行,由于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不同,对各阶段的实习要求也不一样。例如第一阶段学生刚初步接触了基础会计学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组织形式、经营特点、生产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了解会计主体各个职能部门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的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会计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了解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对所学的专业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认识,在实践中锻炼会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篇3

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课程,该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较好地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已成为现代企业对财务及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好管理会计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一、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管理会计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种教学形式虽然有利于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但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将来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目前各院校在实践教学上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系统完整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虽然各院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但实际上很多院校都缺少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大部分院校缺乏功能完备的管理会计实验平台。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拥有比较完备的管理会计实验平台,其他大部分开设管理会计课程的院校都缺少完备的实验平台。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的效果可谓难上加难。

3.管理会计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管理会计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而且往往只是针对单一知识点的验证性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达到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4.缺乏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会计师资。目前大多数高校管理会计教师缺乏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他们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就缺少真正的实践,因此实践教学上也缺少真实性和生动性,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

5.校外实践环节效果较差。虽然各院校在实践环节上一般都安排校外实践,但校外实践有些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往往只能是查看相关财务会计资料,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很难达到校外实践的预期效果。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管理会计课程实践环节系统性较差,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特征;人才培养以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特征;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服务面向的基层性特征。可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强化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整合课程中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教学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内实践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践环节为补充,以校内外科研环节为高度,形成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践环节。校内实践环节通常由课堂实践教学、实训环节和实验环节组成,一般结合管理会计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可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

(1)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一般在管理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可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头脑风暴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音频、视频、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能力,培养初步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的能力。

(2)实训环节。实训环节通常安排在管理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一般包括预测模拟实训、决策(短期、长期)模拟实训、管理控制模拟实训、责任考核模拟实训等。模拟实训可利用ERP软件结合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软件利用能力。

实训环节往往模拟仿真的岗位或环境,且赋予学生一定的权限和责任,要求学生在特定角色和环境下履行自己的职责,最好的形式是采取分小组实训,每个小组的成员模拟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协作,并对其实训结果进行评价。

通过模拟实训给学生创造仿真的环境,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实训中把讲解要领、实训操作、验证结果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学生在受到最基本的管理会计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财务软件的了解,同时也为校外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实验环节。实验环节可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或结束之后进行,实验形式可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

①单项实验。单项实验通常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一般针对重要知识点设计实验项目,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模拟实验等。单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②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在管理会计课程结束后安排的一种专业性实践教学方式,综合实验强调实验内容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将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融合在一起,如将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实验;将经营预测和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实验。

综合实验能够强化理解理论知识,把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掌握管理会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专业技能。

2.校外实践环节。校外实践环节由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组成。校外实践环节通常于管理会计课程或其他专业课程结束后利用假期进行,较好地弥补了管理会计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

(1)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比较灵活,可进行学期实习(安排在某学期的假期进行)或毕业实习,校外实习适合于所有财经类专业。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到企业社会实践中去,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会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社会实践适合于任何开设管理会计课程的专业。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专业动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同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与科学管理水平,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3.校内外科研环节。校内外科研环节是对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提升。通常可以通过诸如毕业论文写作、参加竞赛或创新活动等方式进行。

(1)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关键要注意论文的选题,提倡选题时要尽可能结合前面校外实习或实践单位的实际状况,这样才能使选题具有一定的业务背景和基础,毕业论文写作才更有实际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管理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2)参加竞赛或创新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诸如“会计或财务管理知识竞赛”、“ERP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的比赛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可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通过科研环节,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领域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总之,通过上述各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责任考核等专业知识及技能,结合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丹,李天霞. 对我国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管理观察,2011.4(中)

[2]姜琴.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管理观察,2011.11(中)

[3]刘升阳.《管理会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浅析.学理论,2011.12

篇4

二、会计实践教育模式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国外以乔伊斯和韦尔(2002)为代表,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提高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国内学者认为这种“范型”或“计划”只反映了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并没有揭示其实质性内涵,忽略了教学模式深蕴其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不利于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范畴中去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的模式、教学结构的模式、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范式。这种范式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策略等构成因素。科学地处理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法、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教学模式设计的要点所在。

(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回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就展开了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但直到近年来才结合会计专业探讨实践教学模式。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查询,共查到53篇与会计实践教学相关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发现:2004年之前,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谈不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严格来说,只是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片面探讨。如梁杰、张丽萍等(1995)重点阐述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要增设原始凭证、按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追求内容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凭证、账表要按新税制要求进行调整。其他学者多是对会计实践形式或方式单一形态的罗列。张仕平(1995)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实行多种实习方式并举;徐永斌(1999)提出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八种形式:实务演示方式、单元练习方式、模拟实习方式、社会调查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项目设计方式、课题研究方式和校外实习方式。2004年以后,对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深入,刘青(2006)提出了模块化会计实践训练体系,将实践内容分为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并结合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和“文件夹”式实践考评法来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思路清晰,但过于强调实践内容,不够全面。印荣(2007)采用“双重会计实习”法,重点将实践放在手工操作上,然后再将手工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该方法过于强调手工操作,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相悖。汪诗怀(2009)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出纳、往来、存货、资产、职工薪酬、资金、财务成果、主管会计)划分8个模块来进行会计实务训练,是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陈兆芳(2010)构建了会计专业“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三段”,即按照项目课程的开设,实现从单项实训到岗位实训再到综合模拟实训的阶段性实训;“双轨”,即以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为实训资料,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等一整套账务处理操作;“递进式”,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撰写岗位实习报告。这种模式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双轨运行,可以强化技能,通过递进式,可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换,真正胜任企业工作,但如何合理的分配课时,选取适合的教材,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可以看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由点到面的不断完善过程,但围绕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还需在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师资、教材、教学法、教评等细节问题上进一步细化。

三、三维立体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需包括以下构成要素: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这些要素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鉴于此,笔者构建了三维立体式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图1),该模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为支撑,以实践教学评价为保障,在实践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一)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汲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和探索,最后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教师则成为引导、指导、鼓励、陪练的角色。因此,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表述为: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为: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以及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符合独立学院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多层次递进式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总的设计原则是多层次、系统化、递进性以及四年不断线。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超过了总学时的25%,包括课内实验或实训、集中专业实践、专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现了课程模块实训到综合实训循序渐进,做到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体现了模块实训和综合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认知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特点。此外,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设计教学大纲时,为每一项实践内容合理分配了学时,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和细致。主要安排如下(如图2):第一学年,基础会计课内模块实训;第二学年,第1学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内模块实训,第2学期手工做账综合实训;第三学年,第1学期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税法和会计信息系统课内模块实训,第2学期认识实习,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本专业进行社会调查,并独立撰写实习报告;第四学年,财务ERP综合实训、沙盘模拟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

其中,模块实训阶段的教学资料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实践学时的安排,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编制,并根据准则、科研的最新动向不断进行调整,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可操作性。

综合实训阶段,手工做账按岗位进行分角色演练,同时为学生配备真实的企业案例、购买各种账、证、表及装订工具,真正做到高度仿真;财务ERP由本专业教师与财务软件公司共同开发,更多地考虑从ERP应用视角,以企业经营中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从课、岗相融的角度进行重构;沙盘模拟对抗赛由经常指导比赛的教师在沙盘实验室通过实物教具和计算机软件仿真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设CEO、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总监、销售总监等职位,通过若干会计年度模拟经营,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战略管理、计划、供、产、销、财务等核心环节。

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将两者紧密结合,安排学生在学校建立的七大实训基地或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为期8周的实习,在实习一周后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并带着问题完成后续实习,实习过程中撰写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并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强调案例研究或企业实务问题研究,针对性强,学生积极性高。

如此,做到实践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不仅符合学生知识能力逐步提升的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会计专业近80%的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会计、证券从业资格证;部分优秀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

(三)多元高效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 本专业青年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教学和教研活动,能够综合运用课堂练习、案例教学、角色演练、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采用粉笔、黑板、多媒体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辅助教学,使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融入实务情景和案例教学,将实务中的案例完整地呈现,并引导学生利用已习得的理论知识解释其中的现象,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方法的实现,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方法高效执行,学院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支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形成“教学团队交叉融合化”特色:(1)按专业方向,将校内现有师资分为财税一体化、战略管理会计、公司理财、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学科组。以学科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资源,明确每位教师的教研科研方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2)校内外专家交叉融合,在整合校内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进行业的技术、管理及会计专家,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指导课外实习,开设专题讲座,打造校外、校内专家联合培养机制。(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如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财会咨询服务、到企业调研或挂职锻炼、为企业培训员工、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方式,获取企业实践经历;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和会计师职称考试,取得会计相关资格、职称证书。

(四)先进现代化的会计实践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了包括网络助学平台、网络交互平台和DIY自主研学平台三个二级平台的“网络实践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自主研学和互动交流能力。网络实践教学与管理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

(1)网络助学平台,主要提供模块实训资料、综合实训资料和论文文献资料,其中模块实训和综合实训资料均附有答案,便于学生自主分散练习,实训资料均由教学经验丰富,且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家、骨干教师倾力打造,实训内容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变迁,不断作出调整甚至变更。

(2)网络交互平台,主要提供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渠道,如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校企互动,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疑难问题的透明化,密切师生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避免师生与企业、与社会的脱节,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3)DIY自主研学平台,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自主研学能力,提供的自主研学平台,包含问题征集与、自主设计管理、成果展示管理等功能。该平台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无裨益。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专业还大力建设校内实验室,整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构建了“开放式工商管理大类实验实训网络平台”(如图4),并与“网络实践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对接。

此外,本专业将已有的一批先进实用、与企业接轨的教学软件:ERP沙盘模拟教学系统、企业经营ERP和财务ERP软件、国际结算教学软件、财税一体化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等,运用到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环节,分别仿真模拟企业的商业实战场景、企业财务以及财税一体化操作、真实的国际资金流动环境业务流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促进校企无缝对接。

(五)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按照开放式教育的需要,我校采用了先分散后集中,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以课程实践带动综合实践。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会计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使学生实现由低级被动学习向高级自主学习的过渡。

在课程模块实训阶段,主要采用分散实践的教学方式,先由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边讲边练,以便及时指导学生;然后在课下通过网络布置单项实践训练,由学生通过“网络实践与管理教学平台”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独立完成实践任务;最后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任务的评定。

在综合实训阶段,主要采用集中实践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将所有学生集中在计算中心、经管专用机房、手工模拟实验室、企业综合经营沙盘推演室、财税一体化实验室等专用实验室进行综合模拟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以采集的企业真实案例为实训题材,采用小组合作、分组演练、模拟工作流程等多种仿真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完成实践任务,教师作为辅助角色,进行引导和指导。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的执业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毕业实习和论文是学生综合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实习阶段,对大部分学生采用集中实践的方式,将其安排到一些软件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分散安排到即将去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证券和银行等机构进行实习,实习场所具有固定加变动相结合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日益扩大的会计专业培养规模的需要,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基本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毕业论文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强调过程控制:成立论文领导小组,由专业负责人、专业秘书、论文组长、辅导员、导师各司其责;采取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推动工作流程化;狠抓论文质量和格式规范,采取具体措施,开展文献检索、论文格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操作等培训讲座,抓好中期检查、论文互评及答辩环节,论文统一打印。整个环节不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六)动态综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实践效果的评价是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其评价方法的优劣会对学生的实践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为了合理评价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可分四个模块构建动态综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该指标体系的设计旨在考查实践教学过程是否激发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浓厚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操作过程中,部分环节的得分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模块实训中的网络大作业,综合实训过程中的实训汇报以及毕业实习环节的工作日志。除以上实训环节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考证、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来获取实践学分。实践表明,这种动态综合的评价方式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定结果不仅真实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较为有效地采集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信息,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一定作用。

四、结论

三维立体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局限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提升,为我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这种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professional and openness, in course content’s selection, must unify closely with the professio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fessional post demand, chooses with th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pilation teaching material, by enriches and the consummation professional ability raise course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take the real work mission and the work process as the basis, “teaches, to study, to do” unifies, establishes really teaches the base, using the modernized method, to develop positively fully really teaches the form and consummates the inspection way.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duty actuates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办好高职会计专业,办出特色,办出生命力,其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只有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坚持“就业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紧密对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选取教学内容,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而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这些正可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

2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材建设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注意开放性地吸纳现实中的“工作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有机结合。为此,实践教材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与企业合作编写融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实训教材。

3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

3.1完善校内模拟实训环境

由于会计信息有很多涉及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这就决定了学生到具体企业实习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情况,因此会计模拟实训成为目前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应针对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课。实验不要求数据材料一定是真实的,但为了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应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材料进行实验。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可采用同一原始实验资料,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然后将两者的实验结果对比,以相互印证。

3.2工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工学结合是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和有效途径,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学结合关系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深层关键问题,工学结合使得“教、学、做”一体化,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4.1运用会计模拟实验软件

会计模拟实验软件主要有会计核算教学软件和会计管理教学软件。会计核算教学软件是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数据处理过程,用系统软件编制成专门用于处理会计业务、会计核算的软件,如用友会计软件(教学版)。教师利用这些软件教学,能全面、形象地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学生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加强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还可以进行练习,在计算机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会计管理教学软件,是将会计管理思想和会计方法,用软件工具编制成专门用于处理会计预测决策、会计控制分析、会计考核评价等问题的软件。

4.2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将会计实践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集画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具有智能结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软件。这是一种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它有利于增加实践教学课堂容量,压缩实践教学课堂时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4.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以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设会计专用教学网站,将会计教学资源放在专用教学网站上,让学生随时共享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师授课录像、习题集、题库、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

5强化“任务驱动”,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强化“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在实际训练中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技巧。探讨“教、学、做”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实践教学形式的根本性转变。

5.1课内分散实训

课内分散实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将会计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课内分散实训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它融合在日常上课之中,较为分散,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会计技能,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这一环节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始,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课内分散实训要求前后连贯,密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全面系统地安排。

5.2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综合实训是指某一门专业课程开完之后而针对该门课程进行阶段性的综合实训,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较集中的演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会计专业技能的目标,同时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转移,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综合实训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起到呈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本专业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要单独开设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进行专门的实训,使学生体会真正的会计工作。

5.3专业综合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会计专业毕业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实训分为两步,学生首先进行手工操作,然后再用同一套资料进行电算化操作。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本阶段是以前面两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又是前两阶段教学的升华,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它以毕业实习为主。综合模拟实习突出综合性和岗位流转性,既要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又要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5.4毕业论文撰写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

5.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应加强对实习的组织指导。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计划的落实。通过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非常有利。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缩短了学习与就业的距离。

6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多,内容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是多样化的。

6.1在考核内容上注重技能考核

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注重实效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在部分课程上实施“以证代考”。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基础会计》考试,引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题,并要求严格按规范操作。

6.2在考核方法上探索抽题考核

这一考核办法可用在终结性考试,如毕业考试,将会计工作过程分为若干段,填制原始凭证为一段,编制记账凭证又为另一段,以此类推,编制若干段的实操考题,学生随机抽取到哪一段就实操哪一段的内容,可以节省考评时间。这种考核办法虽不能考查全部技能,但由于是随机抽题,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考试结果仍然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

6.3建立等级化的评价体系

侧重于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是以快和准为标准,应重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在实际操作上较为简单易行,其评价也多数采取等级制,如珠算的定级考试。但财会专业中存在大量的集操作和智力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而且多数侧重于智力技能,例如:算账、记账,涉及面广,对于它们的考核不能只重结果,更应重过程考核。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其评价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评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态度,如:出勤情况、及时性等。因此,对于模拟实训的考评,可采取层层量化,最后等级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永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育人质量[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6(01)

2 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 张 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6

由于我国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时间不长,专业力量不足,现有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满足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执业队伍,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目前,已有23家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高等院校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从而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 一 )精准培养定位,突出学科优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册会计师专业培养定位不准,容易走上"理论型"或"通才型"的老路;目前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或研究等工作。如果注册会计师专业也如此定位,就失去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存在的意义。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应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文化素质强的高层次品牌专业,使之“成为亿万公众人人知晓、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专业”。 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有很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外商投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等机构的实际工作。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做出的研究报告对美国的会计教育也起着巨大的影响。其公布的《注册会计师愿景――2011》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 沟通与领导技能、战略思考与判断性思考能力、关注客户和市场的能力、对综合信息的解释能力以及技术能力, 这五大核心能力是注册会计师在市场中保持强大独特优势的关键。由此不难看出美国长期保持在国际会计界中的领先地位也就不无道理。

( 二 )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多数本科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延续以前会计专业的老模式,只是为了扩大招生或为了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学生能够灵活就业,在专业课的基础上不断增设专业相关课程,使课程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学生学的又累又不精。在教学大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都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死板,片面强调理论课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上,基本沿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教学上仍延续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法律法规,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同时,注册会计师还要具有科学、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是对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必须兼备。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培养模式,应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对理论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构建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培养计划中,学校应明确规定专业的实验和实习学分不少于总毕业学分的一定比例。打造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应用知识。

( 三 )调整师资结构,提升实践能力在当前的条件下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住时机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会计、审计技能、掌握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善于管理、熟悉金融、法律、计算机、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注册会计师人才。因此,在教学方面,要改变以往的不合理知识体系。要培养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师资队伍至关重要。目前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师资数量及应用培养能力不足。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从源头上还是在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在进行。注册会计师专业为了提升师资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具有生产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执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学校应建立并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等兼职;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教师应能够做到以下几方面: 在课堂教学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所需,发挥自身理论、实践双重优势,把知识教育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增进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比较清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在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能够开设出设计型、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或实训项目。能够实行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由于经常深入社会和生产实践,对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比较了解,在社会有一定的信誉和实力,他们可以成为学生实习或就业与社会建立需求关系的桥梁;在教学辅助配合方面,同时,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可以聘请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授课,增加境外师资的教学课程。

( 四 )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综合素质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将会明显减少,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遴选将愈加激烈。由于注册会计师专业是目前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据笔者所知,许多注册会计师专业是在原会计专业基础上形成的,生源是二三本线录取的。还有许多学生未达到注册会计师专业录取标准,采取曲线策略,即先录取进入同院校的其他专业,再转入注册会计师专业。导致许多转专业学生跟不上应届班级的学习而不得不转入下届;同时也导致注册会计师专业班级人数暴增。由于未能考虑到生源的差异,导致教师教的难,学生学的难,致使许多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消化不良,无法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承担粉对社会公众的贵任, 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标准是职业会计师团体与公众的一种社会契约, 该契约在委托注册会计师履行其职能的同时, 也约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某种最低资质. 因为公众希望注册会计师能胜任其职能, 注册会计师如果职能履行不当,公众将付诸诉讼甚至寻求其他外部力量支持, 这将严重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地位。要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提高行业后备人才的专业水平,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一定要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录取标准严格把关。在考虑笔试成绩的同时,最好能结合面试或入校初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测评。

( 五 )拓展实践资源,注重实践效果 目前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除实践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外,还受办学条件和经费的限制,高校作为一个教学实体,其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提供课堂教学以外更多的实习、实践资源,导致实践教学进展缓慢,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社会环境缺失,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资源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笔者所在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实践课程通常包括两大类:实训和实习。(1)实训是把企业搬到学校,主要是模拟实验。包括会计实训、电算会计上机实训、ERP沙盘模拟。会计实训:是模拟手工会计操作,让学生完成从建账开始,到原始凭证审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电算会计上机实习主要是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悉使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网上信息和软件、在网上进行信息和数据上报等。以上两种方式由于存在实验材料的单一、实验方式的单调等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持久,实验效果差。ERP沙盘模拟: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ERP沙盘模拟它是将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模拟沙盘上。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管理活动体会企业整体的运作流程,感受ERP的核心理念是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这种现代教学方法融合了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教师评议于一体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会计手工实训和上机实训的不足。(2)实习是校外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考察学生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并实地调查,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大多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后,笔者认为此阶段的实习主要应是认识实习。来到实习单位后,学生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性质、规模;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主要生产过程;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企业采用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等。然后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同时请会计人员介绍企业生产情况和财务核算特点;对企业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后,最后进入财务部门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此阶段的实习非常重要,为学生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根据笔者了解,尽管不少院校规定大一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上交调查报告。大二要求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社会实践,提交实践报告。但由于学校本身没有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不少学生无法找到短期实习单位,即使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很少。同时院校缺少对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监督,就是有也是流于形式。致使无论是调查报告还是实践报告多数不是真正调查和实践的结果,而是网上资料的搜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会使用有关文献索引及Internet搜索引擎检索所需文献,初步掌握获得一手资料、他人成果、政策法规等各种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课程论文的训练,增强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课程论文写作整个过程的规范做法,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应用,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应按照实习方案的要求完成各项实习任务,提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以及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检验评定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之前通常是大四第二学期进行,往往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实习。主要实习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及财务管理或审计等内容。毕业实习的目的,其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二是学生可以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的进行实习,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如果将来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毕业实习就可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如果就业单位已经确定,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为毕业后即能上岗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笔者亲身体会,比较近几届的毕业论文,发现类似甚至相同的现象极其严重,创新题目所占比例逐年降低,整体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本身的原因有:基础不扎实,态度不认真,缺乏探讨、摸索和钻研的意识和精神,精力投入不够。师资方面:近十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办学条件急剧下降。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其中一条就是师生比达标要求,规定师生比1:14的为优秀,1:16的为良好,1:18的为合格,超过这一比例的就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但目前师生比已远远超过了最高限。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一个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 名左右的毕业生,加上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精力远远不够。特别是个别老师不够认真,对学生指导不够,学术要求不严,过于纵容学生,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院校方面:整个毕业论文管理环节监管力度不够,管理也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毕业论文评估体系,整个答辩程序不够科学、规范,把关不严,逐渐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作风。此环节应加强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性,提高在毕业论文环节上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程度;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院校要从根本上加强此环节的监管,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保障。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其他机构,因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践资源,导致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实习、实践环节跟不上,与课堂教学脱节。如何寻找并开发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校内外资源,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院校在开展校内"模拟实训"、"模拟实践"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校与相关企业单位实现较为紧密型的合作,为学生开辟更多、更实用的实习实践资源,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同时,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到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渠道,并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创造条件。另外,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会计、审计及教学工作的经验认为,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不要急于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应先到企业去实习。因为审计审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及核算都不了解,去事务所实习也只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真正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落到实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 六 )加强心理疏导,重视道德教育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注册会计师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职业操守的培养。从专业教学角度讲,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导致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庸俗化,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甚至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道德和文化礼仪修养,在诚实信、勤奋、谦虚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目前大学生欠费、作弊、自杀、他杀事件频频发生。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工作。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除心理健康教育外,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危害的将是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把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用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不同心理疾病的预防措施;利用讲座、广播、板报和橱窗,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尤其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安慰和满足。

二、评价机制及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为了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自身软性能力的培养,如外语水平、人际沟通能力、处理变革能力等,这样才能达到高层次国际注册会计师人才的要求,开拓其国际视野,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我们以往对教师的评教多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辅之以教学督导组及同行评价。评教过程形式化、评教主体单一化。评价实施的全过程,缺乏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和协商,教师大多是被动地接受他人考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调动,甚至对评教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因担心考试成绩不敢如实打分。导致评教对学生而言成为一个形式,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负担。而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方面重视不够,这也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不断完善质量评估监督体系,由单一的评价指标转向多元的评价标准,从工作胜任能力、教学工作绩效、案例教学课时比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由单纯评教转为评教评学评管相结合,由学校内部监控转为校内、校外、在校生、毕业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60-02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因而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高校每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有财务、会计专业。面对招生、就业的大好局面,我们从事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扪心自问,我们培养出来的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吗?特别是独立院校要培养出富有一定的财会理论功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又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其办学特色,如何实现?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对设有财务、会计本科专业的“985”、“211”高校和独立学院进行调研,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学生分别座谈;到用人单位与财会人员座谈;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座谈,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员对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看法。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初上岗时动手能力差,主动性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长一段时间进入不了角色;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重大业务问题束手无策;绝大多数毕业生头两年工作不令人满意。在校学生认为:在校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达不到目的;财务理论、模拟、教学与实际之间的疑问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解答,久而久之,就不求真知。对此,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订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对实现独立学院培养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走向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大学生在校掌握的是高度抽象概括了的专业知识,具有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现实性、个别性和特殊性之特征。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理论认识见诸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现“理论实践”的过程。目前,各类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均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我们认为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教学内容等方向需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优化方案如表1所示。

1.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框架。

2.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的具本内容。(1)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在我们目前调研的独立学院工科院校财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专业实习财务决策模拟训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会计循环实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认识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审计实训行业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后的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专业实习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财务、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优化理由是: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针对性强,理论理解更深,实践收效更大。具体来说,即第1学期,进校后进行军事训练,与高校普遍做法同步;第2学期利用1.5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弥补对社会知识了解的不足;第3学期增加机械制造工程实训这一实践环节,目前较多院校财会专业没有设置。通过1周的时间对一个行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进行训练,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第4学期通过2周的专业实习,了解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第5学期通过3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掌握财务、会计手工操作方法,增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第6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计算机模拟实训,掌握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方法,增强对现代化手段的运作能力,为日后运用现代化操作方法打下基础;第7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掌握某些专业技巧,掌握一些实现专业职能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创新能力;第8学期通过4周的毕业实习、17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专业方向的进一步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2)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的优化。目前多数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期安排是:财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2、5、6、7、8学期,6、7学期分别有2次,而3、4学期没有安排;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3、5、6、7、8学期,3学期有2次,7学期有4次,而2、4学期没有安排。这种安排造成各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量不均匀,第7学期4次实习,任务过重,课堂教学停停开开,学生学习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安排、组织工作量。优化后,形成4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一次实践教学内容,分散社会联系、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工作任务,使实践教学环节不断线;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优化。①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践环节内容包括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分配业务、报表分析业务、预算业务、成本控制业务、资产评估业务、内部控制与审计业务、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业务等。②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中围绕专业课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有仿真模拟实验、单项的专业技能训练、综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通过课内软件实习,课外自主技能训练,利用所学软件模拟参与经济活动的控制、会计实践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系统演化等训练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③面向社会需求,系统设计实践模块,即基础会计仿真实践模块、会计与财务信息化实践模块、证券市场实验模块、ERP沙盘模拟模块、资产评估模块、审计与CPA实践模块等内容。(4)构建“四化”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①自主化,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选题、自主管理实训内容,自成体系,交出有创新意义的财务实训报告。②个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场景、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技术路线,交出财会专业实训报告,教师点评,体现差异化、个性化。③场景化,将实验室内部模拟场景与实验室外的不确定性、动态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与协调能力。④体验化,实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强调学生自临其境、切身体验,感知、感受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写出真实的实训报告。

三、结语

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近两年来,我校财务、会计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上述改革和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教师、学生、社会的一致认可。

1.专业理论知识深化。优化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在公共基础课程和数理人文基础课程阶段,设置了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实践;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阶段,设置了专业实习实践;在专业核心课程阶段,设置了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实践;最后,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结合,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为走向社会,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同学们要围绕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预算业务等十余项业务,分别运用手工操作、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得到了升华。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到工厂、下车间实践操作,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和专业实习中,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等实践环节,学生的业务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奋进精神;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财务、会计岗位要为企业当好家、理好财,任重道远,必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光明磊落、勇于担当、遵纪守法、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篇8

1.2会计实训项目体系针对前面提到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会计宜采用“41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即“4”是指前四个学期在校学习理实一体化课程,“1”是指一个学期进行校内岗位实训,“1”是指一个学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一、二、三、四学期安排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有出纳业务操作、会计职业认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计算与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这些课程再开展课程同步实训,也即单项技能实训。除课程同步实训外,还要开展分岗综合实训,如下:第一学期进行专业认知实训,包括产业认知、行业认知、职业认知、企业认知、自我认知、专业方向认知和求职/创业认知,实现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认知。其中强调会计职业认知,内容包括认知职业环境、认知职业岗位、认知会计资料、认知会计工具。第二学期进行企业创设实训,包括工商注册实训、银行开户实训、税务登记实训、社保办理实训。第五学期为校内岗位仿真实训,主要有会计分岗位实训、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操作实训、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企业财务报告审计。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税务管理岗位、统计岗位等。经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真刀真枪地演练,为上岗前作好实地准备,顶岗实习结束后撰写毕业论文,但目前高职会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根本谈不上新意,都是互相抄袭,高职院校可对毕业论文环节做出改革,变毕业论文为会计岗位分析报告,变论文答辩为实习心得交流会。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顶岗实习岗位上反馈的岗位特点、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再调整授课计划,从而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1.3会计实训项目教学设计本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行动)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会计实训项目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项目设计:进行工作过程、职业活动调查,找到适合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工作项目,如模拟企业财务科,把会计核算流程逐一分解成各个项目,每一项目设计包括项目名称、实训对象、实训目的、实训地点与条件要求、耗材准备、实训内容与流程、实训成果要求、实施操作注意事项、考核方式与方法。项目教学:在实训项目开发上,采用基于账务处理工作过程开发与设计的理念,开展项目教学。就会计基础学科而言,可分为四大项目: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大项目下又可以设小项目,每一项目设计任务单,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变上课为上班,变教室为工厂。项目实施:设置制单、出纳、记账、会计主管等四个岗位来建立工作情境、模拟会计职业活动——通过项目委托、项目自主完成实践、项目完成中的探究式学习和教师启发、点播式引导,在“教、学、做”一体化中以能力训练带动知识学习,获得会计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

2服务于会计实践教学的实训资源建设

2.1校内实训室建设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内实训室是高职会计学生进行技能型实践操作的最主要平台,它是为了满足学生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仿真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在建设之前必须先调研同行,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按技能模块和生产流程布局,同时也要调研企业,实现资源、利益互补,归纳起来,按照“一个核心、两方合作、三个贴近、四个目标”的要求搭建,它们是:一个核心:围绕会计核心技能;两方合作:校企共建,互利互惠;三个贴近:贴近产业真实工作环境,贴近行业技术水平,贴近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四个目标:服务会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培训,服务创新。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会计人才,缩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距,光靠校内实训基地还不够,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首先,进行行业、企业调查,把双方的合作意愿摸清楚;第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要实现资源错位利用,如人员、设备、软件、环境等资源的互补,费用、宣传、授牌、服务、招生等利益的互补;第三,保证各个环节、各个业态都有代表,保证大中小三种企业都有典型;第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利于学生实习、就业,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企业成长,有利于行业发展。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是长期性的任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搞校企合作大多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开展。如何建好、用好校外实训基地,为企业输送会操作、直接上岗的会计人才,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关键:一是实习基地建设关键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校企舍得投入;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关键是先深入了解企业资源,有针对性地去利用企业资源;三是抓几家关键企业为支撑,以质带量,以量保质,激活专业建设多方面工作;四是抓企业关键人物,建立实训基地联络人机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有效使用。

2.3实训项目开发鼓励校内指导老师、校外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实训项目。研究阶段先设计出课程实训项目的模板、综合实训方案的模板,模板试运行良好后,再进入开发阶段,教师可自主申报,立项开发,学校评比验收,分档给予奖励,也可滚动开发,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各方专家给予指导。

2.4专业技能大赛促进实训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应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会计类技能大赛,对学生而言,每一次荣誉的获得,就如一剂“兴奋剂”,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对教师而言,为了更好的指导比赛,要联系企业、行业、产业实际,采取下企业锻炼、进修、培训等手段,不断促进、开发实训资源建设,使实践教学内容与大赛对接。

3高职会计专业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机制建设

3.1服务于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会计教师必须既擅长理论教学,又要精通企业会计实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可采用校外聘请和校内选拔的方式。校外资源丰富,可从有代表性的企业聘请中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来校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也可聘请会计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做客座教授或会计顾问,亦可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但是由于兼职教师本身事务较忙,在管理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也可考虑对校内教师进行选拔,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规定新教师两年内须脱产下企业半年,老教师每年下企业10天,可采取观摩学习或应聘顶岗的方式,带回企业的合作信息、就业信息、科研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和课程建设信息,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培养合格的会计应用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9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 高校应在与企业沟通中阐明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 是双方共建共享的资源。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 对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 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 高校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 做专题学术讲座,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相对应的,企业接纳学生参与企业会计实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作场所、资料、场景,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岗位需要达到零距离。该合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高校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能够为社会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低的成本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储备。单纯的高校研究容易脱离实际,单纯的企业研究容易就事论事,而双方结合,可以互补互利,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实作教学基地为高校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提供了条件,为科研数据的取得提供便利;企业在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中,利用高校科技资源,增强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科研能力。

(二)导师的配备由具有一定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构成 在校内实训期间,要有企业会计实务专家入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辅导;在入企实作期间,要由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实作导师组,共同负责实作环节指导,随时把握实作新变化。同时,专家与导师之间应加强联系与沟通,更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教师的特长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使高校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更好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服务,使学生、企业、学校均受益。

[本文系唐山学院教育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0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11

一、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实验教学现状

1.实践课程比例较小,和普通高等院校的相比职业性特色不鲜明

重视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一般高等院校的主要区别。从几所目前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这一特点并不明显。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约为10%,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财务会计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略高,但一般不超过15%,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等。可以说和一般高等院校相比较,实践环节学分比例稍高,内容较多一些,但总体来看,差别并不明显,特色并不鲜明。

2.缺乏创新性实验,未能和一般高职高专的会计实验课程相区别

除强调动手能力外,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高职高专学校的重要区别。目前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会计实践侧重于技能训练,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少,未能体现和一般高职高专学校的会计实验课程的区别。

3.实践课程内容单一,未能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实验课程的衔接

职业中学希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能迅速上岗,但一些职中开设的技能型基础实训,如:出纳岗位实训、点钞技能、珠算技术等并未包含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学生缺乏相关技能训练,因而在实习时或毕业后无法胜任职中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面向职教、服务职教,是主要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按一般师范院校来要求,也不能单纯采用普通大学院校的课程然后加上教育学课程;同时,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其教育不是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必须探索不同的模式,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合格的教师。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职业技术性+师范性”的特性,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职业技术性”体现为突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师范性”体现在重视师范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体现本科教育的属性特征,强调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性。这是与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应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巩固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内容,既具有一定涵盖面,又有一定深度;不仅有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还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既有培养操作技能的实验项目,又有培养综合能力的实验项目。最终建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衔接紧密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实施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合理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多层次的、各层次目标明确的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项实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创新实践,分别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课程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单项实验是针对某一专业课程的单一知识点或单一方法、技能所设置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该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认识或进行单一方法、技能的训练;综合实验是针对若干个知识点或多项方法、技能所设置的实验,可分为课程性综合实验(综合的是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专业性综合实验(综合的是同一专业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组织学生进行该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创新实践,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内容涉及较广,包括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进入社会的专业实习、参加科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等。

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内各相关课程的定位、分工与协作,避免重复或疏漏,避免在每门课程中安排大量的实训,事倍而功半。如《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实验更多是认知性的。学生刚接触专业课程,对于某些理论知识,感觉很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会计实验,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很多知识就变得很直观,便于理解。会计学基础的实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日常的会计核算流程,理解会计报表数据来源,增强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则主要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再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有交叉的内容,但每门课程的实训侧重点应该不同。《成本会计》侧重的是核算,实训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的整个体系、流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侧重的预测、决策、计划(预算),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管理会计》侧重于点,即某一方面的决策,而《财务管理》则是进行全面分析,涉及事前预决策和事后分析。

2.课内与课外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增加基础的实训环节,与职中的教学计划相衔接

一些职中开设的技能型基础实训,如:出纳岗位实训、点钞技能、珠算技术等这一类实训课程不太适合开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训练或通过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以便在实习时或毕业后能马上上岗,胜任职中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3.充实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与专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和高职高专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侧重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根本区别。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要充实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与专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与专业结合是指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综合的是主修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如企业行为模拟――ERP沙盘训练,需要综合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税收、企业管理、统计和公共关系等相关知识。实验时可以打破自然班界限,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学生按专业背景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公司或市场组织进行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