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振兴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9 09:27:10

乡村振兴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例1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论文例2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论文例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一

一、关于赴浙江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3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部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二、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三

从行走中体味乡村田园之美,从思考中感悟集体经济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亲自观察,走访思考,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颇深感悟。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每一个先进富裕或有发展希望的村庄都有着一个或多个真正有心的人才,在青州圣峪口,五个年轻人真的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与理想追求,带着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希望,回到村庄,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为家乡图发展。在栖霞,退伍军人理事长,带领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靠肩挑手凿,战天斗地,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在山上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天堑变通途。在郑家庄,村支书真诚地和我们说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啊,我们看到了村落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空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村里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里几乎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再过二十年,乡村人才若继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村落将何去何从,想象一下,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子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乡村的振兴根本的依靠不是外部的支持,而是内部的衍生与升级,我们看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淳朴的村民他们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振兴乡村的愿望,建立起集体经济的形式,以合作社的力量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托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将集体收入固定比例用于困难救助,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的整体福利,让村民留住乡愁。不让一个人掉队,广泛吸收全体村民,整合土地果园,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村的力量也许弱小,合村并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合作,我们建立起多村之间的分工,各取所长,促进共同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域范围的发展。集体经济靠的便是集体,通过大规模集约化,从而使传统的农业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激活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整合管理,实现减耗,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社实中的一个深刻感悟是,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真的可能只是表面,只有亲身深入去观察,去问询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事实,我们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阻力,我们也发现了众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强村富民同举,党建工作起到重大作用,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建设共同研究,一体推进。

让农民这个职业有尊严是我们听到西杨村的支书深切的说道,当农村的医疗教育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吸引村民返乡,在招远的大户陈家社区,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们的走访发现不只是空间上的变动,而且是一个时间上的推进,从初期到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村里基础设施兴建,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新六产,旅游业同时推进,重构田园的美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连年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现代人重新追求,我们似乎看到了突破重重阻碍后的新农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新希望。看到乡村花开的呢喃,雨歇的峥嵘让乡村振兴,让乡愁更美。

乡村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振兴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相信在可复制的集体经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趋于成熟,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行走了七八个村落,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从辽阔的田野,到飘香的果园,我们亲自走过,我们用心体会,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学识尚浅,但是我们更知道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为了那份中国村落的乡愁,为了乡村的振兴付出我们微薄的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也相信乡村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乡村振兴论文例4

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是紧要任务、关键保障,更是建设基石,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意义。新疆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六分之一组成部分,其乡村振兴关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促进新疆提升全面发展层次。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涵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具有丰富的当代内涵:第一,乡村与城镇平等发展,不仅包括文件所叙述的地位平等,也包括在发展机会、政策倾斜、技术资金投入等全方面的平等。乡村振兴战略将我国乡村看作一个发展整体,突破以往乡村被动的依附于城镇发展的陈旧思想,将发展靶向面向农村,利用城镇优势资源促进城乡要素流转,形成一套崭新的运行秩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注重乡村本体内生发展力量,处理好乡村内在关系,激发其整体发展积极性,形成乡村良性发展接续机制。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之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中的详细施行。“产业兴旺”推进经济兴盛,以建设乡村现代化多元产业链为目标,优化乡村现有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挖掘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建立新型城乡产业联动发展链,以经济繁荣吸引人才、技术投资,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生态宜居”实现“绿水青山展露笑颜”生态愿景。加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落实“村村通路”政策实施,并着力解决乡村医疗机构空缺问题,且需合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将生态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二者良性循环,让乡村成为山清水秀、环境宜居的居住地。“乡风文明”提升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坚持改革乡村陋俗,推进建立农村教育、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实现乡村文化创造性蜕变。“治理有效”体现政治发展层次。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扬率领力量,不断完善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加强乡村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激发基层农民自治精神,规范农村约定俗成的道德治理,将法治-自制-德治相结合,形成有效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成为社会发展缩影。坚持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维护收入实现稳定增长,降低农民恩格尔系数,增强农民幸福生活感知度,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二)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程,首先需明确乡村文化内涵。费孝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是某一群体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干系总和。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由此,乡村文化可概括为:“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道德规范和意义体系。”呈现着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自然风貌等因素,这些因素入境问俗,随着历史变更与区域环境迥异而变动,展现出具有浓厚韵味的当地农家风情。乡村文化是农民平居生活的式样,是其满足精神世界需求的主要方式,同样是农民一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新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与普遍乡村文化大体一致,是由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习俗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其中较多体现出少数民族习俗。由于较强的地域、民族、自发属性,少数民族习俗与汉民族习俗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使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行为、观念、社会文化逐渐融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化的渗透入新疆民族地区整体乡村文化中。(三)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在联系。中国社会浓厚的乡土本色,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紧密联结。首先,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中华文明是在最初朴素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历经历史研磨,打造而出。时代更替,乡村文化仍保持其精髓,深入扎根于中华民族骨血中,并紧随时代变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泉源,同样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决保障。其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泰戈尔曾经说过“中国文明如活的种子一般,建立在中华民族人与社会共同的精神信念基础上,抽芽、结果。”中华文化潜濡默化的浸染力,将其烙迹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使文化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也是指导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践诺的精神能量。再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骨血”,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文化振兴是党中央针对性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满足农民精神文明需要的战略部署,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使命和强劲保障。

二、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我国发展日新月异,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实现乡村振兴,须要深入分析新疆民族地区现阶段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对民族地区特殊情况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一)城乡发展失衡,乡村文化振兴主体人力资源流失。近年来,新疆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向上发展,但城乡发展差距却依旧呈扩大趋势,发展不平衡使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凸出。首先,城乡发展失衡,资源配置不平等,科技、政策、资金等投入向城镇倾斜,造成乡村经济增长滞后,文化发展与新时代城镇文化发展脱节。其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出现些许不相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与充满吸引力的现代城镇文化对抗,逐渐沦为稀有、边缘文化,文化自信在本地区村民中难有建树,不善于传承与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为文化振兴带来阻力。最后,城镇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达经济吸引大批乡村居民搬迁至城镇,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其中青壮年居民迁居占比颇高,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小孩。”由于新疆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结构组成,年轻人才的流失,乡村中留下的中老年多数不懂汉语,文化振兴政策难以推行。因此,文化振兴工作如何实现城乡联动发展,挽留乡村人才,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成为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首要困境。(二)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不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部署,建设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振兴的力量之源,需要百姓、政府的鼎力合作,但民族地区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出现些许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因供求偏差导致资源浪费、服务低效。新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据新疆总人口的40.1%,因地区性缺乏少数民族人才,在乡村中采用的文化服务体系,多以投放汉语书籍、开展汉语文化宣传讲座等形式,与新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不相符,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难以满足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对新时代文化知识的需求。其次,落后的经济发展难以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完善。新疆民族地区存在一定数量“仅脱贫”乡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无法及时更新相关服务设备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政府工作人员不了解当地乡村居民实际文化需求。政府工作人员在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全方位乡村振兴工作,造成相关人员分工不明确,没有时间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农民文化需求,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因而,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之一。(三)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特色文化内涵。新疆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史称西域,这片土地古老悠久且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但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农业、政治发展投入较多精力,忽视了对本土特色文化的发掘建设。首先,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少数民族文化被城镇文化同化严重,民族地区保留下来的民族特色建筑、服饰、屋内装饰、食品等过多融入现代化元素,逐渐失去民族文化内涵,这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的长久发展产生不利。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过程色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方式少。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重点倾斜于建筑、食品等方向,而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婚丧嫁娶礼仪、民间手艺等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却被置之度外。最后,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民族文化的抢救性发掘,但随着对新疆民族文化理解透彻的老年族群逝世、文化振兴主体人才的流失,造成现代青年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节庆特色文化内涵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并未达到价值认同与耐心钻研的深度,这使新疆民族地区新一代青年乡村居民日渐失去对农村特色文化的文化自信。以上此类现实问题对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挑战。

三、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实现振兴,需要在党中央的政策支持下,以乡村居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新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多方位-多途径”的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以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回流。城镇和乡村是发展共同体,城镇的繁荣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经济保障,乡村的发展是城镇稳固的根与魂。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回流不仅要实现乡村经济腾飞,更要注重教育实施。首先,推进城乡文化振兴联动,达成文化抵补。一方面以现代化城镇积极文化作为“破冰铲”,清理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中存有的极端宗教观念、守旧价值观、民族不融思想,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同时城镇以现代化科技形式帮助农村建设多元化文化产业链,并为其文化产品输出打通道路,以网络直播、淘宝卖货等形式增加民族地区产业知名度,在乡村文化软实力下增强农民经济水平,减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距;另一方面城镇发展需借鉴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中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统与农民勤劳奋斗价值观的继承,对建设独特优良的城镇文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症结在“人”。一要在乡村发掘新经济增长点,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创造性,政府应对农民创建新型产业做出相关政策支持,以优厚待遇吸引青年大学生、职业技术人员等,为其下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选择;二要在农村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利用援疆政策留住人才,提高留疆人才待遇,为其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家属工作事宜,对其“扎根边疆,大有作为”做好后勤保障。最后,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新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教育教学水准,促进人才回流。部分乡村居民虽有强烈的乡土情怀,但因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不得不为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自己学习更多技能而移居城镇。为促进人才的回流,乡村学校可申请先进地区教师下乡轮岗支教,并针对特殊民族地区实际状况招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人才,辅助教学计划推行。同时,在乡村展开相应“双语”技术培训,让农民“不离家”就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从根源截断人才移居城镇的想法。(二)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是推动整体乡村振兴的关键点。首先,“政府———统领全局”,展开针对性“双语”文化需求民意调查,联合企业和居民,形成有效文化需求供给体系。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水平的乡村居民进行调查可具体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乡村居民投放民族语言书籍、电影等,帮助其理解新时代文化内涵,也能激励农民对文化振兴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其次,“市场——资源配置”,因新疆民族地区存在资金缺乏现象,政府可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链投资空间大进行宣传,鼓励企业到乡村投资,对乡村缺乏的健身房、民俗馆等配套文化振兴服务设备进行落实。最后,“社会———协同配合”,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寻求民族精英,向不懂汉语的农民宣传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普及文化服务体系的用法,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政府可进行荣誉、投资优惠政策奖励,也可在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中适当融入股份制度,以股份参与和股息奖励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加入。总之,严格新疆民族地区政府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加强政府、人民和企业之间的配合。可分支出专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构,专职人员对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具体流程,深入农民生活环境中听取农民对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提高政府人员工作效率,也为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三)精准定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发展项目。新疆民族地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民族文化、美丽的古村落建筑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带来便利,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泉。首先,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根脉,深化开掘文化内涵,焕发乡村特色文化光彩。西域文化自古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特色民族文化,也展现着农民奋发图强、勤恳无畏的优良精神。应集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特色,组建民族文化博物馆、传统技艺展示馆,展示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促进新疆民族地区文化力量的踔厉奋发。与此同时,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要准确执掌城乡关系,不可对城镇文化一概否定,且要在完善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基础上对乡村进行新规划建设。其次,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铸造民族文化“名片”。新疆旅游业大好发展前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良机,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在乡村中建设特色文化体验点,让游客深入乡村居民的家中,体会新疆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品尝民族特色糕点,也可举办集会,让游客加入少数民族的婚礼节庆中体验少数民族热烈的激情。再次,结合新疆民族地区地理风貌,依托新疆优势瓜果食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可以开办乡村特色名宿,吸引旅客入住,亲密体味乡村生活,还可在民宿附近开办采摘园,吸引旅客入园亲自动手采摘,通过游客扩大产品知名度,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内涵,达到乡村文化振兴目标。最后,保护新疆整体自然风貌,振兴生态文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观基础上,发扬乡村文化产业,使承载着乡愁的一山一水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况。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千万乡村居民的共同愿望,关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蓝图铺设进程。在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努力下,要牢牢把握新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动交融,立体化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体系,推进新型乡村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稳固文化根底。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马良.农村文化内涵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4]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度[N].人民日报,2012-05-22.

[5]张俊飚,张露.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办[N].湖北日报,2017-11-12.

[6]陈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性失灵问题[J].图书馆论,2019(07).

[7]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乡村振兴论文例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呼唤,是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党的以来,多次

就实施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乡村振兴,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吃透精神实

质,把握核心的要义,进一步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紧迫感。市委党校吴秀坤教授对全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详细的讲解,杜学峰副校长就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和解读;加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保证农副产品无污染的农业发展类型,市委党校经

济管理研究室主任教授薛男,对农村改革政策综合解读,薛教授的讲解非常生动感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做了认真的讲解,对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

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充分遵守广大农民的意愿,调动广大农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 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通过这次组织培训,使我了解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振兴,其突出重点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对此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往细里说就是按照主席要求振兴乡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

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如此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振兴乡村的要求,积极工作,带领全村百姓早日走上致富路。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为期7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农村基层工作实务知识、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模式探究、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小镇xx经验等,参观了梦想小镇、桐庐、现代农业创新园等地。

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自己乡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理解内涵,提高了认识。在平时工作当中,我们经常听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等一些词语表述,但对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特色小镇特在哪里、包含哪些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有几种模式等等,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模糊,似懂非懂,通过本次系统的学习培训,让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基本定义、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明晰工作思路,找到了抓手。在培训期间,通过课堂学、点上看、互动问等多种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一切以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在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以产业为抓手,以旅游为带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结合本地优势,创出了特色。从参观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几个点来看,各地都能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增加活力,打出了品牌。结合我们乡镇实际,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也将充分发挥苗木、生态养殖等本地产业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作用,建设真正的人文特色乡镇。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一、到声誉卓著、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学习,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xx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xx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讨论,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二、聆听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让我的境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为期一周的学习当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聆听了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三、现场感受特色鲜明的美丽村镇建设,让我的视觉实现了一次冲击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xx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乡村管理民主、严谨。不管是村干部选拔还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命都是“以德为先”,德是指在选拔村级负责人时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地方发展的好坏,当我们的乡镇还在强调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来治理乡村时,xx关于民主治理方面已经颇有成效。另外,在乡村治理上枫桥经验很典型,全镇设有近千个摄像头,所有信息每天通过网络平台逐级汇总上报,通过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出现乱扔垃圾乱排废水等情况,平台立即反馈给执法队,执法队可以快速出勤进行管制。二是业务办理公开、透明、快速。在xx的枫桥,有规模较大的综合办事大厅,综合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服务,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包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都是集中精力谋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共同经营,这种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业与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群众纷纷选择返乡务工创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非常好。村级各项重大决策都是一起商讨决定,群众支持干部,干部支持领导,干群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引导者确定方向,众多追随者一张蓝图干到底;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和谐稳定。

四、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让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启发

通过这次xx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为永和乡的党委书记,怎样推动永和乡村振兴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论文例6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一

在党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三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四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积极投身到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打好“五大攻坚战”,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乡村振兴论文例7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1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现如今,各个乡村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思路更明、干劲十足。

 

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学习精神重在领会重在实践重在落实要做到知行统一,把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一、把精神落实到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中。领导干部要把脱贫攻坚当做当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紧迫、最坚决的任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全面抓好脱贫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务工作。

 

二、把精神落实好实践好发挥好。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县委也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长远性和近期目标,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三、把精神落实到从严管党治党各项举措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方略第一条是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好党和国家事业前提在于党的领导,保障在党的建设,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关键的理念,把抓好党建作为的政绩,全面压实“两个责任”,坚决维护好的核心地位,要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择不扣贯彻落实,要强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风肃纪高压反腐,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

 

四、把精神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中。脱贫摘帽需要各乡镇各部门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谋划,要趁着学习贯彻精神的东风,全力以赴、全面动员,亲临一线督促指导攻坚克难解决问题。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2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一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3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已经迈进了2019年,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予以重视。不能懈怠,集中力量,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的经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同时,更要重视环保工作。发展可持续性产业链条。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在农村,要做好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工作。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进行二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剩饭等容易分解的垃圾进行掩埋,让其分解发酵之后,可以当做肥料,如作为花肥等。

 

乡村振兴论文例8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心得体会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心得体会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乡村振兴论文例9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②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③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④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

⑤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⑥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以来,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一)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三)七项重点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五、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论文例10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主体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执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做好产业就业帮扶,落实兜底保障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等的有效衔接,推进各类帮扶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机制统筹。要优化整合机构职能,充分发挥加强“三农”工作的综合效应,协同推动乡村振兴。要抓紧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抓起来,尽快熟悉业务,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多种路径和模式。

二**村基本情况

全村版图面积18.6平方公里,实测耕地面积2061亩(坡耕地1788亩,水田203亩,平地70亩),林地面积11680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330户1220人。***村2018年脱贫出列,全村脱贫户182户512人,现存监测户1户3人,截至目前全村五保户24户26人,低保户119户161人。村集体收入10万元/年。(主要是光伏发电和公益林收入)现有劳动力737人,外出务工410人。全村易地搬迁7个安置点,共109套安置房(含保障房),安置117户270人;全村现有扶贫作坊1个(农具加工),合作社4个(香菇种植/李龙药材/铁扫帚/龙泰养殖);***支部现有党员50人,正式党员48人,预备党员2人。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对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业有效衔接的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政策理论的学习,掌握党对乡村振兴工作实时的要求,提高业务能力,切实把党的政策传入到村民的心中,让农户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坚持和发扬优良作风,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2、工作队严格执行驻村工作制度,强化驻村管理,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 天。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工作职责,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任务,结合驻点村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3、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使党建助力脱贫工作能深入开展。按照组织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组织工作,调动广大基层农村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农村乡村振兴的工作的力量,让党员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的宣传到群众中,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指导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帮助发展后备干部,推动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4、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文件要求,巩固拓展“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保障工作,加大贫困监测帮扶力度,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动态化监测和帮扶。

5、抓好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指导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发展集体经济产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化解村级债务。

6、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如何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 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等情况开展走访,挨家挨户详细了解村民家庭情况、实际困难和诉求,建好“民情台账”。

7、狠抓村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创建,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培养文明乡风。

8、高度关注村里信访维稳情况,切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和情绪疏导工作,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有效防止负面舆情和信访事件发生。

9、切实抓好防汛救灾有关工作,重点对易滑坡路段、山塘水库和居住土坯房、河边房屋、地质灾害点房屋住户等进行监控,全力以赴保障村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与村支两委干部一道组织督促村民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彻底排查从中高风险地方返乡人员。

11、清理乱占耕地,抓好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县委政府“三违治理”工作精神,开展村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对安置房的下水管道进行重新改造。

12、经常走村入户,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乡村振兴论文例11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主体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执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做好产业就业帮扶,落实兜底保障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等的有效衔接,推进各类帮扶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机制统筹。要优化整合机构职能,充分发挥加强“三农”工作的综合效应,协同推动乡村振兴。要抓紧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抓起来,尽快熟悉业务,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多种路径和模式。

二**村基本情况

全村版图面积18.6平方公里,实测耕地面积2061亩(坡耕地1788亩,水田203亩,平地70亩),林地面积11680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330户1220人。***村2018年脱贫出列,全村脱贫户182户512人,现存监测户1户3人,截至目前全村五保户24户26人,低保户119户161人。村集体收入10万元/年。(主要是光伏发电和公益林收入)现有劳动力737人,外出务工410人。全村易地搬迁7个安置点,共109套安置房(含保障房),安置117户270人;全村现有扶贫作坊1个(农具加工),合作社4个(香菇种植/李龙药材/铁扫帚/龙泰养殖);***支部现有党员50人,正式党员48人,预备党员2人。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对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业有效衔接的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政策理论的学习,掌握党对乡村振兴工作实时的要求,提高业务能力,切实把党的政策传入到村民的心中,让农户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坚持和发扬优良作风,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2、工作队严格执行驻村工作制度,强化驻村管理,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 天。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工作职责,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任务,结合驻点村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3、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使党建助力脱贫工作能深入开展。按照组织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组织工作,调动广大基层农村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农村乡村振兴的工作的力量,让党员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的宣传到群众中,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指导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帮助发展后备干部,推动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导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4、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文件要求,巩固拓展“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保障工作,加大贫困监测帮扶力度,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动态化监测和帮扶。

5、抓好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指导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发展集体经济产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化解村级债务。

6、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如何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 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等情况开展走访,挨家挨户详细了解村民家庭情况、实际困难和诉求,建好“民情台账”。

7、狠抓村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创建,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培养文明乡风。

8、高度关注村里信访维稳情况,切实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和情绪疏导工作,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有效防止负面舆情和信访事件发生。

9、切实抓好防汛救灾有关工作,重点对易滑坡路段、山塘水库和居住土坯房、河边房屋、地质灾害点房屋住户等进行监控,全力以赴保障村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0、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与村支两委干部一道组织督促村民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彻底排查从中高风险地方返乡人员。

11、清理乱占耕地,抓好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县委政府“三违治理”工作精神,开展村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行动,对安置房的下水管道进行重新改造。

12、经常走村入户,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