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7:47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1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之问及政府与公众之问无法实现数据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网络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也不统一所造成的。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并使其转换为生产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然而,目前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匮乏。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进一步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要求,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高层次。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系统模型

知识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信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的过程j。从信息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把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而言,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及数据挖掘等工具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来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子政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知识处理环节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则是指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功能和模式的具体技术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2O世纪末开始,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已经致力于电子政务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中,MariaWimmer和RolandTraunmuller(2000)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知识管理已经从最初以知识分配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到新一代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SilkePalkovits,RobeaWoitsch和Dimit6sKaragiannis(2003)指出,电子政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量的庞大繁杂,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强调电子政务的运作需要适宜的知识管理战略j。UweHeek,AndreasRogger(2004)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政府政务模式和信息管理动态结合起来的知识管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自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和思想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研究。赵雪芹(2005)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指出电子政务中的公共事务、政务办公等信息流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统一。李淑梅(2004),高洁、辛文卿(2005)从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取,进而促进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的必要性。范君晖(2004)初步论述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在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建立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渗透到OA系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思想。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强调了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大多电子政务系统仅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远落后于公众需求。而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且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行政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

3.1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及目标

实行“一站式”服务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目标,这对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了解并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加快知识的使用和流动,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管理效应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应从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框架模式来进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产品,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政府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高政务效率。当前,在我国政府内部构建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应从一系列关键点着手:首先,最大程度地挖掘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其次,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再次,系统化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二次使用;最后,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出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以上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信息采集//管理/展现、信息自动归类/存储/传递、知识识别/加工/共享、智能检索和导航、数据库服务、安全控制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等。

3.2电子政务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

“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信息、协作交流及办公管理等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和政务专网用户分别提供接人工作流引擎、电子政务构件、个性化管理及服务集成等基本服务功能,使公众、企业通过具有统一人口的服务平台,简单快捷地获得全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使政府公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平滑切换,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其设计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管理理念。根据新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目标,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建立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应用框架中,人与知识通过政务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了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通过信息、协作交流、知识管理以及办公管理四大功能平台,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整个过程,从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标及最终价值可以得以实现。

3.3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论模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我国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来进行:

(1)IT基础设施平台。主要为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为信息提供数据通道。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上一层——信息资源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服务层。这是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其上一层——应用服务支持层提供数据;

(3)应用服务支持层。这一层面包括工作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向更高层——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各应用系统完成具体的政务应用;

(4)业务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中GtoG、CtoB、GtoC和GtoE不同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

(5)表现层。表现层处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面,主要包括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来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在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管理在“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2

0引言

电子政务e-Governmentaffair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使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这里,介绍一下这个信息系统体系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导师、同学、同仁商榷。

1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技术介绍

导师与本小组接手的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这个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将软硬件集成起来,以克服体系结构不同及软件自身不成熟造成的影响。具体技术路线是:采用J2EE技术,保障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采用框架体系设计,数据库采用高可用容技术,应用中间件采用cluster(集群)技术,保证平台从信息存储到信息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放性和高集成性;系统采用B/S+C/S结构,底层为数据层,存取关系型数据、文档型数据和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中间层基于应用服务器,各种业务组件注册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采用XML进行数据的组织,通过JSP构造好用户访问界面并把各种业务逻辑连接起来,通过WEB服务层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该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建设过程和结构如下:

2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正常运转一年多,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90多个部门的分网站的、“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

2.1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上第一项应用,网站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五种语言版本,设有烟台概况、政务、经济、投资、生活、科教、择业、旅游、参政、在线服务、县市区、数字地图、政府信箱等13个主栏目;今日新闻、政务动态、诚信动态、市民手册、政府文件、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等18个板块栏目和市民、企业、农民、投资者、旅游者、学生、公务员、弱势群体等8个定制频道。总信息量达两百多万条,日访问量超过两万多人次。

2.2该市政府部门网站。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着9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与各部门网站之间统一通过平台进行连接、与管理。各部门的对外的数据、信息由平台统一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政务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的高度集中存放,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诚信烟台”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海关、法院、公安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4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实现了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具有用户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系统设置、文件库管理、在线帮助等功能。

2.5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而开发的,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协同管理、知识管理等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具备与业务系统、门户网站接口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

2.6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该市电子政务平台采用国产的红旗WebMail分级多域的邮件系统,为7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3000多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日完成数万封邮件的收发和传递。

2.7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

2.8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了30多个部门的28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50多个部门的580多项办事指南,实现了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3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考虑到政府门户建设的现在和发展需求,系统应用平台具备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环境的能力,采用构件化设计方式,易于扩展和维护。

从逻辑体系架构来看,如上图,办公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层次:

3.1用户层:与系统连接的外部实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交互功能,进行填写信息、提交请求的操作,请求结果返回在客户端显示。

3.2权限控制层:按照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列表,审核用户的合法性和访问权限,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用户个性化界面控制。

3.3表示层:对最终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更好地为系统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4信息接入层:这层中的Web服务器用于对外提供基本的静态信息传递服务,向后台应用服务器提供客户请求信息并接收返回的信息。

3.5应用层:完成业务的逻辑控制和流程处理,进行初步的应用安全控制和权限检查,记录原始的交易日志,进行交易的存储转发等。

3.6数据访问层:采用统一的方法访问后台数据。这层中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结构化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系统的数据核心。邮件服务器用于提供系统的邮件支持。

3.7系统层:提供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平台和对硬件系统的管理操作。

3.8硬件层:提供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总结

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按照“以实际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优先使用国产产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的建设思路,注重实效,力求实现政府部门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及时各类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3

内容论文摘要:危机管理的决策往往发生在一种动态的、迅速变化的并且常常是不可预测的分布式环境中。在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着在需要它的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甚至是任何情况(any-situation)都能被有效使用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在电子政务中开发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构架的必要性,提出了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构架,最后利用SOA使之得以实现。构建于分布式构架之上的基于SOA实现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能为政府决策者处理危机提供决策支持。 论文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DSS) 危机管理 电子政务 SOA 分布式构架 电子政务中开发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在电子政务中的危机管理领域,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已成为促进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发展的重要工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充分应用现代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起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并建立了配套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Crisis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CMDSS)。 电子商务的成功无疑地对政府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电子政务”,各国政府也正致力于完善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其中,如何利用高效地高科技手段及时组织社会力量应对公共事件;及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决策;最快地协调交通、科研、生产和物资调配等社会部门及社会资源,提高相关管理部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各国电子政务建设当中的首要目标,是下大力气建设的重点。 许多在危急情形下所做的决策往往发生在一种动态的、迅速变化的并且经常不可预测的分布式的环境中,但由于类似像系统服务器升级、病毒、黑客、大地震、恐怖活动以及“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中央服务器单一的失败点,决策支持系统无法使用。军事、灾害预防、医疗等方面危机事件发生的环境就是这种情形例子,它被描述为发生在一种高度分散的、不断更新的、需要来自不同数据源和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同领域的专家和需要同各种不同的组织部门相配合的环境中。与其它决策工具不同,为这些环境设计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运转中必须满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从任何地点(anywhere)、甚至可能在任何需要的情况(any-situation)下被决策者使用的要求,采用分布式构架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很好的满足这种要求。 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构架 (一)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构架的产生 Scott Morton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一词,标志着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支持决策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形成了决策支持系统新学科。Keen等(1978)认为DSS支持但不取代决策者,注重半结构化(Semi-Structured)或非结构化(Unstructured)问题的解決。到20世纪70年代末,DSS大都由模型库、数据库及人机交互系统等三个部件组成,它被称为初阶决策支持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DSS增加了知识库与方法库,构成了三库系统或四库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工神经元网络及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知识的学习与获取开辟了新的途径。专家系统与DSS相结合,充分利用专家系统定性分析与DSS定量分析的优点,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提高了DSS支持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能力。近年来,DS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构成了新型的能供异地决策者共同参与进行决策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在GDSS的基础上,为了支持范围更广的群体,包括个人与组织共同参与大规模复杂决策,人们又将分布式的数据库、模型库与知识库等决策资源有机地集成,构建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DSS)。 (二)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释义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4

2系统安全

2.1目标

系统安全的目标主要是保证主机,特别是各个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及其数据的安全。

2.2需求分析

系统安全主要是防范对各种操作系统(各种Windows、UNIX、Linux系统等)、网络基本服务(如FTP、TELNET、HTTP)、应用服务器(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的攻击。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包括端口扫描、IPC攻击、CGI攻击、数据库口令猜测、强力口令破解等以及针对特定服务的攻击。

2.3建设方案

(1)独立区域划分:按照行政划分,以每个行政单位为单元划分独立的安全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安全管理员管理本局域网内的服务器和主机,独立完成服务器的安全配置,加强现有系统安全。

(2)漏洞扫描平台:包括漏洞预警、漏洞检测、风险管理、漏洞修复、漏洞审计、漏洞知识库、漏洞识别、基于WEB的漏洞安全分析。可以检测出扫描对象的操作系统版本及安全漏洞、应用服务程序的安全漏洞、木马程序、用户列表的不安全账号等。

(3)网络防病毒体系:网络防病毒体系建设中,应遵循层层设防、逐层把关,分布配置,集中管控的原则,堵住病毒传播的各种可能途径,建设措施包括网关防病毒、邮件防病毒、服务器防病毒、主机防病毒等。

3应用安全

3.1目标

应用安全的目标是针对电子政务系统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和应用系统数据,其安全目标主要是防范各种内部攻击,包括利用应用系统中存在的后门、陷阱,窃取合法用户身份、非授权访问、窃听重要数据等。

3.2需求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安全体系必须能够提供全面的的安全服务,包括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细粒度的访问控制、高强度的数据传输保密性和完整性、详细的审计记录等。应用安全体系必须能够为电子政务系统现有的、将来的各种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安全平台。应用安全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平台,这个应用安全管理平台必须提供全局的用户、资源和授权策略的管理功能。

3.3建设方案

(1)统一安全认证:用户登录统一的应用系统平台时,首先要通过统一认证中心的安全认证,使得系统在应用级别又加了一层安全防护。统一认证中心通过双因子认证保证了用户的合法接入,为安全使用做好了入口的防护。

(2)数据加密:用户登录系统时,通讯的数据将用户的信息(用户名、密码等)进行加密,然后再进行传输,当用户的加密信息与服务器端相匹配时,才能完成安全登录认证。

(3)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确保数据真实性的基本方法。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可以进行报文认证和用户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具有解决双方纠纷的能力。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5

1.2各部门业务数据库。业务系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业务部门独立建设和管理且不在数据中心。另一种是建设完成后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两种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将业务数据库数据全量复制到数据中心ODS区。业务数据库中基础数据库的部分内容,直接从基础数据库复制使用过程中采用同步机制进行更新。其他具体业务应用根据情况自行建设。

1.3ODS区数据库。ODS区数据库主要是将异构数据库进行基础转换"然后对业务数据库进行全量复制。具体情况需根据业务系统数据库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业务数据库、厅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库、水文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水利普查系统数据库等。

1.4明细数据区。明细数据区主要存放的是ODS区中经过清洗的数据,将不同业务系统中同类数据、不同描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标准一条数据。明细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详细数据,其中按应用业务来分包括水利空间数据、基础水文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资源数据、防汛抗旱数据、水质水环境数据、水土保持数据、农村水电数据、灌区信息化数据、水利行政管理数据、水利科学技术数据库、社会经济信息库、旱情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洪水数据库、历史台风数据库、超文本库、历史水量数据库、图形库、动态影像库、水土保持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水环境数据库等类数据。

1.5主题数据区。主题数据区是若干主题数据库的集合,是以数据库明细数据为唯一数据源、面向特定分析应用、按一定方式重新组织的数据集合。综合分析数据库主要存储和管理经过综合分析与处理后的结果信息。主要管理和存储数据的编码、规范、标准等参照数据信息。提供综合决策分析时使用的计算模型和模型管理机制,模型库中的各部分模型应该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包括各种空间模型和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计算等。业务主题数据库是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基础数据库或其它主题数据库按主题抽取的数据重构而成的数据库,除按常规性的应用主题构造主题数据库外,还可根据业务需求动态构造相应的主题数据库和信息产品数据库。

1.6数据反馈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除了基本数据的交换共享外,一些整理分析后的决策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共享服务与数据反馈系统反馈到相关的业务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复用性。

1.7数据反馈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除了基本数据的交换共享外%一些整理分析后的决策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共享服务与数据,反馈系统反馈到相关的业务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复用性。

二.数据处理流程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为;由各业务部门经过WEB交互客户端或采集终端软件将数据上传各业务库、然后经过ODS区数据库将不同数据库的数据抽取、转换、加载、并上传至明细数据区进行归一化处理,再依次上传到主题数据库,经过决策分析系统得出结果,最后经过数据反馈系统将结果反馈给各个业务部门,形成数据共享、协同办公的作业目的。

三.网络弊端

由于系统采用了封闭式数据反馈设计,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是不可逆的。反馈的分析决策数据结果一经录入不可以修改。然而,随着处理业务数据量增大,分析和决策的数据产生错误几率也随之增大,一旦发生错误,相关业务部门只能重新上报数据,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影响业务办理效率,而且重新上报数据与原数据基本相同,也给今后数据存档检索带来了弊端。作为业务数据上报人员,如果上报数据产生错误或者补充数据,也没办法修改,容易产生数据上报不实等错误。

四.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设计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在原数据反馈式系统之外设置一个业务管理员权限,使单一的数据反馈式系统可以二次上传数据,形成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业务管理员可以使用自己的权限,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将决策分析数据修改成正确结果,存入业务库,经过ODS区数据库归一化处理后,逐级上传至分析决策数据库,然后再通过数据反馈式系统直接反馈给相关业务系统。采用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后,可以直接对业务数据库数据进行访问修改,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避免重复采集上报数据带来的资源浪费,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对于上报数据产生的错误,也可以及时做出判断修改,避免分析和决策部门产生错误数据。在整个数据作业流程结束后,数据的唯一性又保证了今后数据归档检索的便利,也大大节约了整个系统硬件成本。升级后的水利电子政务内网,是在系统后台增加了一个管理员账户权限,WEB交互客户端和数据采集终端软件操作界面并没有做出调整,对原有的用户没有任何影响,无须重新上岗培训或者改变操作习惯。升级过程操作简单、快捷,而且不需要停网维护。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是在满足整个系统数据封闭性的要求下设计的完美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6

论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钻研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钻研

“3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钻研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利用钻研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瓜葛探讨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分析钻研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钻研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探讨与对于策

电子政务如何推动政府管理的进步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电子政务论文题目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电子政务与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讨论钻研

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对于策

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钻研

电子政务对于公共行政的影响钻研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发展

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实现钻研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方案钻研

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维护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基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钻研

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钻研

电子政务安全部系结构的钻研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钻研

电子政务相干法律问题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钻研

利用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钻研

电子政务的实现前提钻研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钻研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集成钻研

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利用钻研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利用钻研

电子政务中安全中间件的利用钻研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利用钻研

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钻研

电子政务与行政文化以及行政决策的瓜葛钻研

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建设钻研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利用钻研

公安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钻研

电子政务外包及其施行进程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利用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利用钻研

电子政务全世界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示状的钻研

关于电子政务中安全域以及网络划分与节制的钻研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的钻研

关于电子政务机房1体化的钻研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机遇以及挑战

电子政务中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技术的利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钻研与发展趋势的瞻望

基于3层体系结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钻研

电子政务中散布式知识管理的实现

对于电子政务的多视角思考

我国电子政务施行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廉政意义探讨

电子政务的技术风险与管理误区的防范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流平台设计

基于MPLS-VPN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平台的构建

电子政务与依法行政的瓜葛的钻研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钻研

基于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面向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撑系统钻研

电子政务的安全审计相干钻研

环保电子政务系统方案设计

电子政务中网络划分与安全保密钻研

安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开发钻研

面向电子政务的公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探讨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关技术问题钻研

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建设钻研

空间信息支撑下的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前景

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环境的钻研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以及分析钻研

电子政务、信息网建设思路及技术方案钻研

UML的流动图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利用钻研

合用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走访节制策略钻研

电子政务发展对于政府公务员的挑战与新请求

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预测分析钻研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7

大会开幕式由秘书长高在朗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严义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胡启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李东生及各部委、省市领导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

作为每年一届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展会,本届电子政务大会力求务实、创新,在4天时间里集中展示和探讨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门户网站、数据信息系统、国家金字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政府办公业务系统等领域的相关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

大会由展览、论坛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基于上届大会的成功经验,这次大会进一步加强了开放性和有效性,为政府领导、国内外业界专家及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开放、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和采购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走近和了解中国电子政务全景的机会。

成果展示 应用为先

2003年堪称中国电子政务年,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从网络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层面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注重应用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也成为这次电子政务成果展示的主旋律。总面积达2万平米的展会现场分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展区、电子政务数据信息系统展区、国家重要业务系统工程展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展区和政府办公业务系统展区,另外还特别设置了政府信息化应用成果展区。为了更加鲜活、立体、全方位地展现电子政务应用技术和成果,参展的厂商和各地政府都相比去年下了更大的工夫。

中国网通集团公司通透、稳重、大气、现代的展台和展板吸引了广大与会领导及观众的视线。在网通集团公司建设的国家卫生部综合网络通信平台建设蓝图、最高人民法院电子政务综合网络通信平台项目方案以及各省市有关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方案等成功案例的展示中,凸显了集团公司在电子政务项目上的实力。同时,展会上还展示了网络酒店、网络传媒、网络指挥、网络通讯及视频会议等其它优势项目,其中,视频会议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热点。

在政府信息化应用成果展区中,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展位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地板用玻璃镶嵌,下面是蓝色底纹映衬的海螺和贝壳,展示内容也足够有冲击力。2001年初,青岛就在全国率先策划并启动 “电子政务工程”,进行了全市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并被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2002年10月,青岛市被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城市。

与青岛令人眩目的展位相比,微软的电子政务展台略显低调,尽管它仍然是观众驻足最多的展台之一。然而当观众看到,青岛电子政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全部项目是基于微软.Net平台时,会由衷感叹电子政务的成果的确重在推广和应用。

匈牙利展团是唯一一个以国家形象展示其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成果的展台,匈牙利驻中国大使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信息技术公司间的联系早已渗入了匈牙利的信息产业,促进了匈牙利信息技术的发展。匈牙利的“本地和区域人口登记系统”在匈牙利的每个县和1400个镇中得到应用,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基本软件系统。匈牙利1994年和1998年国会成员选举和自治市选举中都使用了专用软件系统,包括国会申报注册汇编系统、候选人列表系统、提名验证和投票验证系统等。

方正和金山公司展出的系列电子政务综合解决方案,长城软件展示的安全产品也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力。大连、邵阳、昆山、郑州、邯郸……许多城市在这次大会上展示了该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通过大会积极宣传我国电子政务应用成果的亮点,为从多方面交流电子政务应用经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应急联动”热播论坛

本次大会为了顺应电子政务建设上下游的需求,还特别设立了系列论坛和特色专场会议,论坛邀请了相关政府官员、权威专家、企业技术精英,分别从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平台技术、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策略方向和经验成就。与会政府官员、国内外专家及企业代表就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基础设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展开了讨论。大会共包括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论坛和中外电子政务应用交流论坛两个主题论坛,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论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论坛两个技术论坛,另外还有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研讨等系列专场会议。

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论坛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博士针对许多地方“电子政务仍然只落实在‘电子’而不是‘政务’上”,他说:“尽快形成我国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的工程和管理规范十分重要。”安徽省副省长田维谦关于《地方政府推进电子政务障碍和对策》的精彩演讲,也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论坛上,“应急联动”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与会专家多次就此命题发表演讲,听众的兴趣也较浓厚:摩托罗拉亚太区有限公司副总裁廖鸿利做了《摩托罗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演讲;北京鼎天软件有限公司总裁王浩演讲的题目是《智能应急联动―电子政务服务引擎》;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副总裁徐宏志则演讲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王浩说:“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应急联动系统、信用报告体制及个人犯罪记录管理体制是构架发达国家社会综合管理完整体系的三驾马车。”在这三大体系之中,应急联动系统是社会综合管理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纵观各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发展最为完善的莫过于美国的911系统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应急联动系统所占总投入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做得远不够。

摩托罗拉亚太区有限公司副总裁廖鸿利认为: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增多、频度加快,应急系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应对紧急情况的特殊办公方式。应急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公共安全问题可导致国家经济、政治上的重大损失,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可以使重特大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摩托罗拉提供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解决方案,先后参与了伦敦、悉尼、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亚特兰大、荷兰、香港等世界大城市的应急联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这次大会上摩托罗拉还展示了2002年为南宁市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此外,鼎天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也引起观众浓厚兴趣,这个系统正在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扬州市实施应用,为其它中小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示范。

高层对话 引领未来

电子政务一直是今年热门的话题,中国的电子政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历经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市场逐渐成熟。同时,经历了十几年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部委,到底应该如何根据各自的实际应用需求和现状来构架自己的电子政务方案,尤其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实施,很多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沟通解决的具体问题浮出水面,这些一直是各部委信息中心领导们和企业家们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次大会着重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17日下午,由国家行政学院教学研究部主任吴江主持的“政府企业高层对话”,成为本次大会又一大亮点。在高层对话上,围绕着“企业如何与政府合作,更好的参与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这一主题,与会的60多名专家、学者在课堂式演讲结合自由研讨的形式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冷荣泉和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总裁朱希铎围绕着“政府企业共同创造电子政务有利发展环境”做了精彩发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林明宪向大家介绍了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状况;国家审计署信息中心主任王智玉着重阐述了我国金审工程建设情况及需求; 金山软件董事长求伯君、普天信息副总裁鲍康荣、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韵洁等数十名企业家代表也纷纷发言。这次高层论坛还实现了网络视频直播。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春说,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必然带来政府形式和管理的变化。电子政务的最大价值不是现有流程的简单电子化,而是推动政府管理模式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政府自身正在进行职能的转变,而电子政务恰好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契机。这次大会已经成为2003年电子政务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和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一届中国电子政务盛会。正如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严义埙所预计的:这次大会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子政务的全面建设,对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衷心的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把这个大会办成一个国际化的研究、交流与合作平台。

思科“24小时”“小步快跑”

……接到报警,迅速驾车赶往出事地点,途中通过车载移动电脑在网上查询案发现场的建筑结构、出口设置、嫌疑人的档案资料,系统自动分析最佳行动路线。警察到达现场,通过手持终端能清楚看到建筑中罪犯的红外线影像……

这是美国反恐长片《24小时》中的常见镜头,这部剧集以惊险、紧张、刺激的情节吸引了不少观众,剧中不时出现的先进的移动警力设备更令人钦羡不已。

展览馆东大厅,一辆装备了这些设备的移动警车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这是思科公司展示的装备了思科移动设备的移动警车。这辆具有多重功能、反应快速、装置便捷等诸多优点的车成为本届大会的一个亮点。只需在普通警车上安装一个无线路由器和接收装置,移动警车便装置完成。警察不但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在移动警车中直接查询信息、连接总部、发送报告,还可以在警车中监视整个区域,不必亲临现场就能对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合理部署,从而使警察的耳更聪、目更明,并且用思科移动IP电话可以和指挥总部及时联系,极大地提高了警务人员的工作和办案效率。

当观众饶有兴致地询问工作人员,《24小时》里类似的设备是真的吗?在一旁客串讲解员的思科中国公司副总裁张思华笑答,那部剧集里面很多移动设备是由思科提供的。

其实除了展示移动警车,在这次大会上思科系统公司还携城市应急、市民服务、公共卫生和数据/备份中心等四大核心方案重装上阵,希望协助中国政府构建全面服务公众的、安全高效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思科的城市应急系统和公共卫生解决方案不但能够改善政府的内外沟通能力,并可以将信息网络转变成救人于危难的生命线,随时随地传递关键信息;市民服务解决方案将帮助政府通过网络为市民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提高市民满意度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思科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则将整合国家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府信息共享和协作,消除政府信息孤岛,为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桥梁。

虽然提供了这么多相对完善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但张思华仍然建议,做电子政务要“小步快跑”。不管是城市应急系统还是其它系统,应该没有优劣的分别,而是要根据需求来选择。有的小城市或许只需要建设一个呼叫中心就可以解决城市应急系统80%的问题,那么就应该从小项目做起。方案只是作为手段和概念来帮助政府,考虑电子政务的时候应该从不同角度递进。

理光驶上“文档高速公路”

提起理光,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这是一家数码影像公司,它的照相机、感光纸常被人们提起;在办公自动化(OA)领域,理光的复印机、传真机也被广为称道。日本理光公司副总裁国井秀子博士参加“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政务技术及应用大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展示理光的文档高速公路解决方案,宣布进军中国电子政务市场。

所谓文档高速公路,是一个支持办公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平台,人们在宽带网络上可以自由随需传输和利用文档。为实现纸介与电子版本文档的无缝统一,理光提出标准统一公开的原则,确保其无限开放,如家电一样易用。

国井秀子提出的“开放性和家电感觉”,其中,“开放性”是指通过采用行业的标准规格和协议,使机器同外部系统的互联变得简单,而“家电感觉”则是指操作的简洁性。开放且具有家电感觉的系统由于吸收了家电产品易操作的优点,使办公器材成为任何人都能轻松使用的产品。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8

根据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管理者与档案工作者可以在文件连续运动的任何阶段对文件进行管理,以达到他们各自的、但又是协调一致的目的。这样档案工作者就可以提前至文件连续体的前端,即文件创建的起始端,对文件进行管理,如档案工作者在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时就介入工作,在文件创建时就对文件进行鉴定,在确保文件能够长期保管的条件下对文件进行保管等等,以保证文件在它们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得到适当的管理。这种管理其本质就是前端控制管理,对电子档案管理来说,尤其需要这样性质的管理。

电子档案是需要前端控制管理的。这是因为电子档案如采用后端控制的管理,那么从电子文件的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只是进行了半程管理。因为在后端控制管理情况下,电子文件是在其移交到档案部门后才对它们进行管理,这实际上就是沿袭纸张档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设计的,但将这种后端管理模式用于电子档案管理,在实践中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电子档案的凭证性的问题,因为电子档案特点之一是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因此,其信息很容易在载体上被删改,这样等到电子文件归档之后再去控制管理,那么在这之前的电子档案在文件阶段是否被篡改过,其在文件阶段的处理、运作的背景信息是否完整等这样具有凭证价值的信息就很难确定,很难控制,由此,运用这种后端控制管理模式来管理电子档案,也就很难使电子档案具有凭证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要让位于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原因之一。

而依据当代文件连续体理论对电子档案采用前端控制管理,就可从档案管理的要求出发,对电子档案的控制与管理提前到电子文件的设计与创建之时,即在电子文件起始端就对电子文件进行控制与管理。这样就可由电子档案后控制的半程管理扩大到全程管理,即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这一管理模式后,电子文件从其产生的第一步起至以后文件运行的每一阶段都可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去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电子文件在归档时是能够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使电子档案具有原始性并具有凭证价值。

从国际档案理事会的电子文件管理策略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调研了世界上部级和省级的100多个档案馆后所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1997)中提出了四项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应该说这四项基本策略是比较全面的,它是把电子文件的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创建阶段、管理阶段和利用阶段,然后,分别提出管理策略:

1.电子文件设计阶段的管理策略:即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应该介入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以确保电子文件产生和保管符合可靠性、凭证性和可保管性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档案部门“应该介入”并不是指档案部门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对涉及有关电子文件的所有行为负责,而是指要在整个文件生命周期中推进电子文件的标准化管理和实践,也就是说,档案部门的职能要扩展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

2.电子文件创建阶段的管理策略:档案部门应该确保电子文件的创建者所创建和保存的电子文件是可靠的、具有凭证价值的和可保管的性能。

这条策略并不是要档案部门包办文件创建人员的责职,也不是指文件创建人员不能胜任管理文件,而是指档案人员应该就如何创建符合档案部门需求的电子文件对文件创建人员进行指导、传授方法。

3.电子文件管理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管理电子文件的鉴定过程并对电子文件实施智力控制,即对电子文件实施有效的著录。

4.电子文件利用阶段的策略:档案部门必须明确地提出电子文件保管和利用的需求,以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利用性和可理解性。

从以上这四条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策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要能够成为电子档案,档案部门就必须将其职能延伸至文件部门,与文件部门共同对电子文件进行前端管理、全程管理和文档一体化管理。

从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看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虽然20世纪80年代有了文件连续体理论,20世纪90年代又有了电子文件管理策略,但它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如在实际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部门如何将文件管理系统设计成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文件管理系统,这便是一个关键问题。

2001年9月,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实施的国际上第一个关于文件管理的标准――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就在国际层面上为各国政府部门的文件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步骤、方法与工具。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在国际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目前该国际标准已被采用为国家标准的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

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如何系统而有效地对文件进行管理的宏观框架,文件管理的要求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一般的规定;第二部分提出了如何将第一部分内容加以实施的详细的指南,例如如何建立文件管理的政策和进行职责分工,如何进行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如何对文件进行处理、控制、分类、存贮和利用等等,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际指导。

在该标准的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作为文件应具有的如下特征:

1. 文件应该正确地反映所要传达的内容、所决定的事项和所采取的行动,文件应该能够满足相关事务处理的需要,并可用来作为说明与解释的依据。

2. 文件的内容应始终与记录下来的事务处理的元数据相链接,如文件结构元数据、背景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元数据。

3. 文件应具有真实性,其能够证明文件中所记录的事务处理,能够证明文件形成的责任者,以及文件形成的时间。

4. 文件应具有可靠性,其内容应是可信的,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其所证明的事务处理、事务活动和情况。

5. 文件应具有完整性,其构成部分应是完整齐全的,而没有被非法篡改过。

6. 文件应具有可利用性,可被查询、检索、显示和解读,并能够在事务活动和机构职能背景下能够被确认。

很显然,文件的这些特征与档案的凭证性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份文件具有了如上特征,就可以认为这份文件具有了档案的凭证价值。也正是由于该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档案的要求,所以引起了许多国家文件管理机构和档案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份报告《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这份报告从保存人类遗产角度专门强调:根据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所提出的文件的特征,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电子文件产生之前参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以保证电子文件应具有的档案的凭证性。

美国国家档案局在2003年7月提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战略发展指南》中也强调了在政府文件管理中实施《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美国文件管理重新设计方案》。

澳大利亚档案馆则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在设计、开发文件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标准,并按该标准进行实施。

英国档案馆则正在进行一项为期二年的研究项目:《ISO 15489 对文件管理的影响》。

可见,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实施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这已成为文件部门和档案部门的共同认识,其实这不仅是文件部门与档案部门工作职责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类保存自身历史遗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则为实现这一点在国际层面上提供了实施的规范与技术。

关于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的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关系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电子政务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源头;

2.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的效率所在。

由于有了以上两点,因此:

3. 电子档案管理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4. 电子政务建设在本质上涵盖了电子档案的管理。

所以,任何在理论或实践上将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隔裂开来都是不科学的。

由此,为了实现在电子政务中的电子档案管理,从电子政务角度讲应该:

1. 在电子政务的系统设计时,应有电子档案管理的设计;

2.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参与;

3. 在电子政务的实施时,应有档案部门人员的指导。

而从电子档案管理角度讲:

1. 档案部门应转变观念、扩大职能,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2. 档案人员应更新知识,从而有能力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

3. 档案标准的制定应能适应电子政务的需要。

但是,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电子档案管理关系上看:

1. 在理论上,研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还跟不上我国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实际,差距还很大;

2. 在实践上,制定的标准还很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如2002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还只是一个电子文件后端控制管理模式的标准,不能适应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档案前端控制管理模式的需要。

3. 对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 文件管理》还少有研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还没有引起重视,而该国际标准的颁布在国际上却掀起了一股风暴,引起极大的反响。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档案部门还只是形式上参与,而在实践中却很少参与,可是,我国每年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却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在这样情况下,又怎能保证这样的电子政务建设其文件管理是能够符合电子档案管理的实际要求的呢?!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9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 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 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 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 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 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41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69- 03

我国学者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具体,涉及管理、技术、法制、文献处理等多个领域,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很好,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所得出的相关结论,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确实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主题分析

1.1 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定位、目标、运营理念、发展战略、实施策略、借鉴的经验等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编著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一书,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成果,从技术角度讲解电子政务及其实现的专著。本书详细地阐述了电子政务工程的先进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技术难点和前瞻技术,其中“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2007年,刘寅斌在其论文《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中从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运维等方面,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管理体系加以分析和研究[1]。2007年,徐春艳《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对比研究》对比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家政府网站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作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借鉴经验[2]。

1.2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

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 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 G-G、Extra 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 G-G、Extra 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2.1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

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2.2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2.3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59 — 02

一、电子政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应用,并以此取代或改革传统的方式,重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民众服务。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有相应的电子政务人才与之相匹配。加强电子政务专业建设,加速电子政务专门人才培养,提升现有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电子政务是一个发展较为迅速的新兴专业,在全国普通全日制高校中开设该专业的还为数不多。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上都存在较大的区别。从教学内容上看,由于现阶段电子政务专业主要针对的是专科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所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教学方式来看.有些学校注重动手能力,加强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课时;有些学校则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研究和教学〔1〕。从教学效果上分析,电子政务专业知识跨度较大,有些老师侧重从信息化角度讲授电子政务课程,涉及技术方面知识点较多,学生对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掌握较全面;而有些老师侧重从管理角度研究电子政务,深入分析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对国家公共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变革。因此学生对国家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发展等理论知识有较系统的理解,由于各有侧重点,以至于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只懂信息技术,要么只了解政府管理、服务流程和规范,严重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政府管理体系和流程的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应电子政务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

二、电子政务专业的市场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

1.电子政务专业的市场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cn域名数在不断增加,而对这些既懂网络技术又懂管理人才的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目前以“”标识的各级政府网站数量达28575个,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各级政府网站的建立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来管理。据文汇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与信息类的毕业生不足6万名,而政府机构、企业上网工程以及网络构建需要的网络技术人才高达42.5万人。据保守的估计,未来10年网络技术人才潜在需求为135万,平均每年需求将不低于13.5万人。

2.电子政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政务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懂得现代管理理论,又掌握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从事电子政务工作的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的能力:一是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维护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熟练使用通用OA系统,能够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维护工作,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数据库的查询、简单维护等。二是电子政务专业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室管理、会议和活动安排、例行事务处理、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处理、政府上网有关事务运作,以及政府内、外网维护与网页制作技术,处理各种政府对企业和政府对公民的电子等。 三是从事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自控与应变能力、行政事务管理能力、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创新能力等〔2〕。

三、电子政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1.以出口定入口,即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实训

高等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我校作为民族高校,其生源包括56个民族的学生,有的文科功底好、善于交际但计算机等技术能力差,有的则计算机能力强但文科稍弱。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电子政务行业背景、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电子政务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大多可以归结为三类性质的岗位:一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办公自动化管理开发、应用和文员、秘书、行政助理、公关筹划;二是在一些企事业单位负责电脑的维修与安装、调试、销售等岗位工作;三是从事电子政务网站和商务网站建设、管理及维护等技术性工作。

2.以思路促发展,构建明确的专业培养思路

在专业培养的思路上,我院的电子政务建设坚持“一条主线、二个兼顾、三个层面、四个结合、五大模块、六项能力”的思路进行培养。一条主线:以电子政务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二个兼顾:电子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知识的兼顾。三个层面:基本技能操作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四个结合: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结合;专业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操作技能与管理知识的结合;专业技术与创新意识的结合〔3〕。五个模块:理论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实训操作课模块和实践技术课模块。六项能力:政务工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处理能力;网页设计和制作能力;行政公文写作能力;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创业能力。

其中,政务工作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政府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使学生具备独立处理政府各项公务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处理能力:主要是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系统Word、中文电子表格Excel、中文幻灯片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基本常识等,办公设备方面:掌握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手写板、扫描仪、视频电话、数码摄像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类型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以适应各行业网页设计的要求;行政公文写作能力:主要掌握各类型行政公文的写作格式,使学生具备识别和独立书写各类型行政公文的能力;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网站功能、规划,运行环境,电子政务网站的内容设计、开发与,具备综合运用软件技术与开发工具进行政府网站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创业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找准市场的定位,并能把创业理想转化为现实〔4〕。

3.以能力为本位,构筑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教学体系

电子政务教学体系由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模块构成(见图一)。教学体系的中心是“理论基础 + 专业技能 + 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理论基础课程主要打造学生扎实的英语、管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5〕。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课程主要阐述电子政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特色课程则是围绕着学生的就业,安排一些实用的课程,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体系的两侧是实训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而右侧的实践教学则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4.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提出一种“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所谓“五位一体”是指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6〕。

(1)理论教学的实施

在电子政务教学中,我们除了讲授行政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更加注重电子政务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分析,构建完整的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体系,使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电子政务案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路和方法,增强了实际工作的能力。

(3)网络教学的实施

在电子政务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要坚持在网上设立BBS和讨论组,辅以电子邮件系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充分运用电子手段进行学习交流,实现教学互动。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7〕。

(4)实训教学的实施

电子政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训教学也是电子政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院一直坚持“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原则,注重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我们主要借助于校内计算机房、案例分析室、形体房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

(5)实习教学的实施

我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教学环节,实行了“3+1”教育模式,三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一年在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实习。主要希望学生在学校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后,通过在生产或政府部门一线的实习,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电子政务是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从事的方式。“电子”是手段是从事的基础;“政务”是最终目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政务方面理论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教学,辅以一些其他职业能力教学,并加强学校基础理论教学,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李绍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2〕龙怡,郭金兰,盛宇,吴英.从社会需求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专业的发展前景〔J〕.现代情报,2007,(09).

〔3〕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02).

〔4〕陈松洲.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途径、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2004,(03).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