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安全主题论文

安全主题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8:04

安全主题论文

安全主题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17―04

“教育安全”作为一个舶来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所讲的“安全教育”问题。“安全教育”主要指向于保障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教育,学生校内活动安全教育,防触电、防溺水教育,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而“教育安全”概念倾向于某一国家、民族、地域或文化的教育自身发展,受到外部或内部挑战、侵蚀而带来的涉及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或教育危机。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的意义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从现实的角度两个方面来认识。就历史的角度而言,我国幅员辽阔,边境接壤的国家数量众多且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同时,我国从近代开始频繁借鉴、学习国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对我国本土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首先,教育安全是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家综合能力的竞争,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同时突显出这些核心要素的安全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教育作为文化下属的概念,由此可见教育安全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安全的研究轨迹

围绕“教育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三个关键词进行资料搜集,涉及的文献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学术著作,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的学术论文,网络上相关政策文件、讲话报告以及新闻信息等。到目前为止,正式出版的仅程方平的《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一书中有涉及教育安全问题;就刊发的期刊文献而言,输人“教育安全”搜索CNKI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查询到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学术论文计62篇,刊发教育安全研究论文的主要刊物是教育类刊物,且大多数发表在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上。

“教育安全”源于1957年美国针对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事件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该法案第一次把教育正式地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此后“教育安全”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鉴于“教育安全”并非本土概念,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势必经历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在我国,“教育安全”由程方平在2001年的《论西部开发中的教育安全问题》中首次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并引发了国内学者对“教育安全”的关注。在教育安全研究中,文献法在研究方法中占了绝对优势,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世界各国中包含“教育安全”的法案和报告进行翻译和解读;此后基于对国外“教育安全”解读,我国的教育安全研究开始深入到本土化的研究,即因地制宜地在我国的教育现状上去构建概念,并通过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教育安全现状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学者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教育学、国家安全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领域,丰富了教育安全研究的内涵。相对于思辨色彩较重的文献研究法而言,使用实证研究的学者对我国当前教育安全问题何以存在、何以可能、何以实践等问题展开论证并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且使得“教育安全”研究在深度、广度和理论创新程度有了一定的突破。

二、教育安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教育安全的内容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梭型,即两头尖中间宽。最初学者的研究重点聚焦在教育研究上,此后随着国外研究的深入,我国研究重心由教育延伸到文化安全,扩充了教育安全研究的内涵,但也出现了研究无重点、泛泛而谈的局面。此后,程方平、王北生这两位学者从教育的安全功能以及西部开发中的若干教育安全问题将国内研究由狭隘的教育问题探究过渡到深层次、广内涵的教育安全问题研究。教育安全研究又重点聚集在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概念本土化以及我国教育安全现实问题研究上。但对教育安全内涵研究的不清晰、不透彻也阻碍了我国教育安全的后续研究。

由于“教育安全”是一个舶来的概念,我国学者最初的研究处于引进概念阶段,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主要落脚在“安全”、“国家安全”和“教育的安全功能”等概念的理解变化上。就研究内容来看,在教育安全研究文献中涉及次数最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国外教育安全的研究介绍、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和国家安全视野中的教育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三大方面。

(一)国外教育安全的研究介绍

1957年,美国针对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事件出台了《国防教育法》,第一次把教育正式地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教育安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日本为了应对日趋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在《日本发展报告2000―2001》中指出:“教育安全意味着本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回归,强调保持日本国民身份的重要性,呼吁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2013年5月,美国“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独立工作组提交20t2年《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不足从四个方面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1)关系国家安全的学科领域人力资源不足;(2)在美国许多年轻人不具备足够的能力面对日益高技能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3)公民缺乏全球意识,教育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未来人才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公民的全球意识上;(4)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国家凝聚力、自信心以及美国领导全球的能力和意愿。报告还对如何通过教育改革保障国家安全提出了三大政策性建议:(1)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提高教育目标,加强教育评估;(2)推动教育结构性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3)建立“国家安全准备审核”,使学校和决策者为教育的结果负责,并引起公众关注,建议美国教育部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各州共同建立年度教育审核。

(二)教育安全内涵的研究

就当前国内学者针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而言,可谓“百家之言,各执一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教育安全”的内涵。程方平提出教育安全是指涉及与国家安全、民族兴衰、社会安定正负相关的各级各类的教育问题。程方平指出:“在诸多‘安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人的问题,包括人的各种需求、思想观念、智能才干、民族特点、宗教习俗等等,及其相互间的差异与矛盾。这类问题本文称之为教育安全问题。”其其格从要素涉及的广度上丰富了教育安全的内涵,她指出“教育安全”不是在描述某一专门领域的问题,而是属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比较教育和教育发展等研究领域以及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人力资源理论等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涉及与国家民族安全成正负相关的各类教育问题。姚淑君认为,教育安全的内涵应该涵盖了教育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她试图通过“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人们全面宏观的把握教育发展。也有学者对教育安全的定义相对简单,例如,殷杰兰认为教育安全的基本内涵是指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教育和教育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教育传统和教育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金孝柏认为,国家教育安全是国家为维护本国的教育,保护教育制度不受外来干涉和侵蚀,有权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教育利益的制度总和。何伟强指出,国家教育安全指某一特定国家行为体在对本国和别国教育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所判定的其教育领域“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学者们都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去探讨和尝试阐述教育安全的内涵。例如:有些学者从政治立场来解释教育安全,把教育安全与教育、国家联系在一起;有些学者则从学科角度去阐释,试图用相关学科涉及的教育安全的问题来诠释教育安全的内涵。虽然学者们对教育安全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完整的准确的定义,但可以看出给教育安全做界定的着眼点主要落在来自国家内部和外部对本国教育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冲击与威胁上。王露茜和王凌认为,教育安全指某一国家、民族、地域或文化的教育自身发展,受到外部或内部挑战、侵蚀而带来的涉及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或教育危机。

综上所述,目前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主要是从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进行演绎。首先,从整个内涵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安全”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政策文件中的,是政府基于对社会现状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考虑的政策规划,是从实践中提升的复合概念。其次,值得我们注意并需要强调和澄清的问题是单从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对其内涵进行诠释是非常片面及单薄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对“教育安全”中“安全”的标准进行科学、具体的界定,明确作为对立概念“非安全”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讨论影响教育安全的要素。再次,当讨论“教育安全”内涵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这两个维度进行讨论,即必须考虑“教育安全”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每个时间点受到当时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内涵变化。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将“教育安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进行思考,故在界定其内涵时势必要谨慎筛选影响因素,务必体现出一般性和普适性。但需要表明的是,当运用到实际的情况中时应找出一个恰当的时间跳点来阐述其表现的独特性。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论述:“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

(三)国家安全视野中的教育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讨论国家安全视域中的教育安全研究时,需要从教育本身安全、国家内部影响和国家外部影响等三个维度来进行表现及对策研究。通过对“教育安全”的内涵分析可以明确“教育安全”应做以下解读:教育自身发展的安全问题,即从纯理论层次宏观的分析教育在价值取向、目标、内容选择、功能上出现的偏差及问题;教育在我国内部实际发展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要素的影响,在地域问题上触发的安全问题;教育基于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受到国家外部施加的影响产生的安全问题。国家外部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视野的开阔使人民意识到自身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以及外来未经筛选的文化冲击下引发的教育安全问题这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意识的侵蚀以及人才的流失上。这样的解读同样坚持了前面提到的以开放、动态的视角去看待“教育安全”。由于收集到的文献里面还未涉及教育本身安全的研究,就不在此进行讨论了,但这也说明了国内教育安全研究在这方面的欠缺。

1.国家内部影响下的教育安全。当下,地域因素成为国家内部教育安全的重要触发点,边境地区的教育安全问题尤为严峻,即内源性教育安全问题多发于西部及边境地区。从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显示,受国家内部影响的教育安全是基于地域这个基本面上,叠加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形成的叠加性的复合教育安全问题。程方平和何跃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对的代表性,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论述了地域性的教育安全问题。程方平论述了由于边境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及政策扶持的相对滞后导致的教育安全问题。他首先论述了学校教育安全本身的问题,即边境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落后制约下的教育贫困,并以此为结点致力于研究学生学习环境的安全措施、政策等预防保障措施及建立公平的教育秩序和环境。以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将“人的安全”为研究契合点把整个边境教育安全现状提升为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他描述了西部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个教育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及教育财政投入短缺,具体表现为教育的普及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低下,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以及没有因地制宜地发挥教育优势。与程方平的宏观视野不同,何跃将教育安全研究聚焦在“国门教育”这个对于国家教育安全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问题上,同时具备地缘文化关系和国家边境地区教育的软实力这两个显著的表现力。何跃就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的教育地图。他指出,在边境口岸的全面开放的政策影响下促进了境内外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多民族杂居的多元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国门教育(跨境民族教育)的多元化。他指出,当前呈现出我国边境人口向边境国家流动教育的问题,直接导致我国跨境民族在本国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上的模糊,引发边境教育危机,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跨省民族的教育缺失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揭露了我国国门基础教育脆弱的根本原因。

2.国际影响下的教育安全问题。由于中东部及沿海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和政策扶持的优先性,整个中东部的人民比较开放,且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持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上的频繁。外源性的教育安全问题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中东部及沿海地区。蔡宝来在《现代教育与国家安全》中论证了在新国家安全观下,现代教育作为一项国家安全事业,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强大功能。在国际竞争关系下的教育安全研究把教育视为人才生产产业,主要讨论在全球化市场开放的教育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在市场化的教育背景下,张进清、米晓东等学者论证了在全球化教育多元交流掩盖下的霸权主义文化的侵入和扩张对当前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为对“普遍的价值观”的否认,通过以、问题等为借口输出“民主”“人权”等冠冕堂皇的意识概念以摧残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才资源方面,通过“优惠高校政策”及“托福”考试等收割我国优秀人才资源。此外,余睿论证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以及交流的扩大,更日益突显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低、师资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国内教育公平、教育公益性等问题激化,引发教育安全问题。

就国际影响引发的教育安全问题,大多数学者在对策方面的提议基本从政府的政策监管、学校本身的自我调节出发,出发点主要落实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三、教育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

(一)对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教育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刊发的研究论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纵观刊发的论文便不难发现,至今我国学术界对“教育安全”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这也导致“教育安全”在我国表现出“广”的发展而不是“深”的发展,整个研究处于散乱的状态。在2004年之前,学者的研究重点基本落在将概念引入我国的应用,但在概念还没有清晰界定内涵的前提条件下,有学者陆续着手研究我国教育安全的问题、现状、基础和对策等相关问题,研究范围也扩展到地域性、经济性的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我国的安全教育研究出现断片的现状(即在这方面我国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很少),且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遭遇“瓶颈”现象(由于概念不清晰的局限而陷入泛泛而谈的局面,无法深入研究发展),这也正是2012年有学者陆续回归研究教育安全概念的原因。因此,当前教育安全研究的当务之急应是明确教育安全的内涵,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育安全研究地域性研究欠缺且比较视野不足

1.教育安全地域性研究欠缺。虽然有学者对云南边境的教育安全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但我国幅员辽阔,中东西部的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保存着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多文化的复杂情况下,引发教育安全的因素交叉,难以找到切人点进行深度研究。也正因为如此,应加大地域性的研究,比较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地区或地域的教育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当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中东部较突出的教育安全问题属于外源性,主要是受国外的文化冲击引发的。而西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地复杂的多民族性、地缘性及经济落后重叠引发的问题。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有针对性地对东中西部进行研究。

2.缺少比较视野。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东西中部的比较研究,即民族单一区对多民族杂居区、单一文化对多元文化、经济发达区对经济落后区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表现在缺乏国内与国外间的比较研究。我国对国外的研究多局限于解读、引进,缺乏对国外与我国之间的研究比较。

(三)开阔研究视角,促进研究多元发展

如上所述,已有的教育安全研究视角以教育学为主,国家安全学、市场经济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偶有所见。换而言之,教育安全的问题研究仅在教育学领域收到较高的关注,在其他学科领域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教育作为一门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每个社会人员息息相关的学科,教育安全作为学科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但从教育功能出发就应被视为社会问题而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如果研究视角能更加多样化,加大相关学科领域对教育安全的重视和研究,那么,更容易发现教育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以跨境教育安全问题为例,与一般性的教育安全问题具有一定区别性。一般性的模式是由于外强内弱,发达国家的社会高速发展及教育跃进给相对发展缓慢的国内社会施加的影响;而在我国边境跨境教育安全问题上,我国在经济、教育及社会意识整体发展上是相对处于优势状态,但在边境教育不重视、教育投入紧缺的情况下发生的教育安全问题。可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效,也可以从法理的角度探讨教育安全问题。

(四)拓展研究方法,从“单一”到综合

已有的教育安全研究在方法上也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在教育安全的研究方法中,文献研究法可以被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虽然文献研究法在前期的应用对“教育安全”概念的引入有巨大贡献,但教育安全作为一个具有国别差异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单纯的文献法很难定位我国的教育安全内涵及描述和发现问题。且目前仅有个别学者在研究中引用调查法,并取得具有可信度和代表我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因此,日后的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层面去研究,引入叙述研究、扎根理论和教育人类学、社会学等在当下受到高度肯定的研究范式。从我国实际情况中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以期为解决与学校、市场经济挂钩的教育安全问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边境多民族地区作为在教育安全各方面问题都相对突出的特殊的研究对象,特别值得学者沉下去做实证研究。

基于研究核心的确定及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元化发展,相信通过学者们在元研究和质性研究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和不断探索,我国教育安全的研究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断互动之中丰满和充实起来。

参考文献:

[1][2]肖龙海,韩青青.美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报告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13(3):86-90.

[3]Joel Spring.PEDAGOGIES OF GLOBALIZATION:,11Ile Rise of the Educatlonal Security State[M].CityUniversity0f New York.2006:1.

[4]程方平.教育:国家安全的基础――关于“教育安全”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6(3).

[5]其其格.“教育安全”知多少?[J].内蒙古教育,2003(10):45.

[6]姚淑君.教育安全及其法律预警机制构建之断想[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2005(4):39-41.

[7]金孝柏.教育初论[J].国际商务研究,2004(6):3―7.

[8]何伟强.关于美国国家教育安全战略的政策解读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叭0(5).

[9]王露茜,王凌.我国的教育安全及其困境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2(2):8―10.

[10]何跃.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学术探索,2009(6):129―134.

[11]蔡宝来.现代教育与国家安全[J].西北师大学~$,2003(5):5.

[12]张进清.国际跨境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55―57.-

[13]米晓东.全球化背景F-~,J建我国高等教育安全体系的战略选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8―102.

-

安全主题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Q9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5000409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2月24日中国农业部召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在会上同意发放两个转基因水稻和一个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2009年11月27日,“绿色和平(中国)”工作人员在“中国生物安全网”上发现了《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这份清单表明,农业部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随即“绿色和平(中国)”公布了此消息并《关于农业部发放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声明》。由于稻米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主粮,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签发给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种植打开了大门,直接关系到环境风险和公众身体健康,涉及公共利益,因此,此消息一经公布,就引起媒体关注,进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广泛争论。特别是,2010年3月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由“乌有之乡”网友发起的百名学者联署《就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问题致全国人大》的公开信,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由开国元勋后人发起提交的两份政协提案,“科学文化人”牵头的《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更是将相关争论推向高潮。

考察本次争论的平台,既在纸质媒体中进行,也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中展开,其中尤以网络媒体争论最为剧烈和影响深远。在网络媒体上,“绿色和平(中国)”利用“绿色和平(中国)”网站,环保专家和其他领域科学家、“科学文化人”利用科学网,“乌有之乡”网友利用“乌有之乡”网站,原创文本或转载他人文章,对中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加以质疑。概括他们的观点,主要有:

(1)发放安全证书的中国上述两种转基因水稻可能不安全,如果产业化,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

(2)如果种植推广转基因主粮,未必能保证中国粮食增产;而且,对于新批准的转基因主粮,中国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专利,因此,可能导致我国水稻产业化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更有甚者,作为西方敌对发达国家危害中国人民的基因武器。

(3)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不合理,转基因专家太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过程不透明;主粮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公众应当有充分的知情权,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决策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 肖显静,等:中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争论研究——基于核心群体网络争论文本的计量统计分析 (4)中国开发转基因水稻的产业科学家与西方相关转基因种子公司有着利益共谋,他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政府科学家一道,寻租中国政府,夸大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以推进其产业化。

如此,就将中国转基因产业科学家(以处于争论中心、获得两种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及其科研团队为代表)以及中国政府(以中国农业部为代表)推向了争论的风口浪尖。中国农业部比较谨慎,未作正面交锋和应答。张启发及其研究团队则针锋相对,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的名义,依托新浪博客平台建立了官方博客“绿道”,辩护消息,对中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反对派”提出的观点进行反驳,成为转基因产业科学家参与争论的重要阵地。他们的观点是:

(1)中国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而且还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

(2)中国推广转基因水稻种植,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新批准的中国转基因水稻拥有核心基因技术专利,不会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用转基因作物作为武器危害中国人民之说是滑稽可笑的。

安全主题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72-05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非传统安全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恐怖主义问题、卫生领域的传染病问题、社会领域的贫穷问题、环境领域的气候问题都进入公众视域,成为政治精英、学者、专家探讨的中心议题。也有一些曾经一度风平浪静的问题一夜之间风起云涌,比如南海问题。为什么有些问题被人们忽略?有些议题进入公众视域?有些议题能吸引政治精英的眼球?有些议题则优先于其他一切议题,成为紧急状态下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以安全化理论研究为逻辑起点,以安全化分析新框架的建构为核心,落脚于安全化理论的完善,提供一个国际安全研究新视角,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范围内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一、安全化理论及其研究状况

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全球化时代,国际安全研究在国际政治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国际广义的安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安全研究主要以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间的经典现实主义的“战略研究”为典型。“战略研究”中“安全”的唯一指涉对象就是国家。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学派对国际安全的研究都可以归于传统安全研究。两个学派都承认国际体系具有霍布斯自然状态的特征。前者的基本变量关系是国际体系影响国家行为,而新自由主义安全观认为是国际制度影响国家行为。批评性安全研究质疑传统主义安全研究将国家作为安全研究的重心,提倡转向对人的安全的关注。如果说“批评性安全研究”的兴起展现了国际政治中安全研究的成熟和多样化,那么建构主义安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安全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在安全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际体系和国家行为的影响。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北欧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国家不再是“安全”的唯一指涉对象,威胁的来源也不再仅限于军事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什么事物会成为安全问题,并进一步思考是什么使某一特殊事物被认定为是安全问题。哥本哈根安全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奥利・维夫认为某事物被提上安全议程后,国家便可要求某种特殊的权力处理该事务。这个过程被称为“安全化”,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某事物被安全化了”。

(一)安全化理论的含义。一个问题从非公共议题成为安全议题经历了非政治化、隐形政治化、政治化、超政治化的四个阶段。当一个问题不被大众所关注时,它处于非政治化阶段,是一个非公共议题。隐形政治化阶段是《希腊恐怖主义的安全化和11月17日革命组织的被捕》一文中提出的概念,指某一问题已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对象,但停留在政治讨论边缘的过程 〔1 〕。历经隐形政治化阶段,非公共议题已进入公众视域,成为公共议题。公共议题再经历政治化阶段,则上升为政治议题。政治化阶段与隐形政治化阶段有所区分。政治化阶段不仅将某议题置于政治讨论的核心,并将其与某种政治目的紧密相连。而政治问题要最终上升为安全议题,则必须经过超政治化阶段,也即安全化阶段。因为安全可以被视为“超越一切政治规则和政治结构的一种途径,是一种所有政治之上的特殊政治” 〔2 〕 (P13)。

由上分析可知,安全化可以被定义为:安全化是一种实践,安全化行为主体利用启发式的人为手段①,按照因某种前所未有的威胁情结出现而必须实施应对政策或采取应对行为的逻辑,试图在受众中建立关于某个指涉对象之脆弱的情境,以达到安全化行为主体的某种政治目的或满足某种需要。简言之,安全化是实施主体通过人为手段(包括言语行为)将客体建构为安全议题的一种实践过程。因此,安全化过程就是安全议题被建构的过程,即安全建构的过程。

从上述定义可见,安全化概念包括三个重要元素:主体、客体和过程。安全化行为主体又被称为安全化施动者,说服受众接受某问题是一种存在性威胁,即谁来宣布“存在性威胁”的出现。客体又被称为安全化实施对象,也就是“存在性威胁”是什么。它可以是问题领域(生态、军事、经济、国家),也可以是个人和群体(、移民、难民)。但是安全化实践并非可以针对所有的对象实施。安全化实践首先是主体培养受众对客观性“不安全”(一种“存在性威胁”的出现)的一种主观性(对“存在性威胁”出现的意识),以赋予主体对客体采取应对政策的合法性。因此,并非所有的客观对象都可以被建构为“存在性威胁”。

安全化实施过程是安全化实践中的核心要素,亦是最复杂的要素,因为安全化实施过程本身包含安全化实施逻辑、目的和途径。安全化实施逻辑是“存在性威胁”的出现导致恶劣影响或严重损失。主体以这种逻辑对客体实施安全化,目的是使主体征集更多社会资源和要求更特殊的权力,以达到主体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

安全化通过“言语行为”途径实施。奥利・维夫最初提出的“言语行为”意指话语途径。不少学者日后批判其狭隘性,认为“言语行为”在除话语之外,还应包含图像情感、政策工具、行为实践等。在安全化实践中,话语发出者便是安全化行为主体,话语接受者则是受众,话语承载者也即主体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媒介。安全化实践是受众通过话语媒介不断接收主体传递信息的过程。

(二)安全化理论研究状况。安全化理论旨在以建构威胁的话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学建构主义分析工具研究安全问题。该理论本身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因此,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特点在诸多涉及安全化理论的研究中较明显。这些研究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牵涉议题广泛。另一大特点是就安全化理论的具体应用研究而言,存在厚“公共卫生”和“移民”问题,薄其他问题的客观现象。在这两个研究议题中的安全化理论应用分析中,专著不多,多以论文形式出现。而论文欠缺系统性,较为零散,且中文论文不多。

从对安全化理论的评价来讲,聚焦安全化理论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文献基本围绕该理论的适用性展开讨论,另一类是对安全化的研究方法展开批评性讨论。从主要内容来讲,多数有关安全化理论应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两大议题:移民和公共卫生问题。杰夫・海斯曼在《欧盟与移民安全化》一文中提到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移民问题逐渐成为欧洲许多国家政策辩论的焦点。文章详细分析了移民问题在欧盟国家被安全化的进程,最后总结行为主体通过将移民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语境中将其安全化,其实质是对知识、资源和权力的再争夺 〔3 〕。21世纪之后安全化理论主要应用于对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公共政策和治理中心的博士后萨拉・戴维斯在《使传染病安全化》一文中考察国际卫生组织和西方国家将传染病安全化的过程。论文在详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国际卫生组织如何将传染病安全化,最后评价到这是一则成功的安全化案例 〔4 〕。在太平洋论坛上的两篇报告《传染病的威胁:为何不安全化》和《使非典成为安全优先考虑的问题》认为传染病在许多国家仍然被认定为医学问题。这很难使政府采取及时和必要的手段来应对它,除非传染病被看作是一个安全议题 〔5 〕。

安全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虽然有些应用研究更是相当细化深化,但是仔细思考,笔者亦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即理论解释力不足。

“安全化”是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中的一大核心概念。在安全议程被不断拓宽的背景下,奥利・维夫从社会学建构主义的路径重新审视安全的定义,考察安全的本质,颠覆了对安全的传统认知并丰富了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随着该学派的“安全与安全化”被学界不断研究和使用,它的解释力日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安全逻辑和言语行为两个概念的静态化。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逻辑”使得安全研究得以扩展至各个领域的各种威胁。静态的安全逻辑具有扩展性,但同时,这种逻辑的固定化也难以有效应对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挑战。因此将安全逻辑本身置于动态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并对安全的修辞结构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作进一步阐释是很有必要的。

二、安全化分析框架构建

安全话语内容所涉及的是行为主体如何对客体实施安全化。一项成功的安全化实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众。在主体成功地对某客体实施安全化的时候,受众需要接受和认可主体对客体的“塑造”和“建构”。在对安全化实践的研究中,受众是很重要的考虑部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一项安全议题的建构可以从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建构一个“存在性威胁”,让“存在性威胁”出现。围绕这个“存在性威胁”,受众需要明白安全化的五个基本要素:安全化行为体主体、功能性主体、安全领域、指涉对象、威胁逻辑。这五个基本要素串起来,恰好回答如下这样一个问题:谁宣布谁(或什么)在什么领域给谁(或什么)带来什么严重后果?这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就能与安全化的五个基本要素相对应。

具体而言,安全化行为体主体具有位置权力,宣布“存在性威胁”出现。那么存在性威胁的出现必然伴随安全化的五个基本要素。是谁宣布的?有可信度吗?这里对应的是安全化行为主体的要素。一般情况下,安全化行为主体都处在权威的位置。谁或什么是威胁?这个问题对应的是功能性主体的要素。功能性主体是指安全领域内有影响力的行为体。它既不同于指涉对象又区别于安全行为主体。比如,在经济领域,投资银行的倒闭加重了次贷危机,投行对这一领域而言是功能性主体,但它不是安全的指涉对象,更不是安全化的行为主体。再如,一个化工企业在环境领域造成污染,这个化工企业就是功能性主体。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功能性主体多数充当了威胁来源,也即谁或什么是一种威胁。谁或什么受到威胁?这个问题与指涉对象的要素相对应。指涉对象就是威胁指涉的对象,具体可指受到功能性主体威胁的人、或物。在什么领域带来什么严重后果?这对应的是安全领域和威胁逻辑两个要素。安全领域是指“存在性威胁”涉及在什么领域的安全问题。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在此以俄罗斯的安全化实践为例。俄罗斯政府在2000年11月通过政治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关乎本国核心利益的能源问题实施安全化。最初,政府批准颁布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原则》,承认“能源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已经具有完全现实的性质”,指出“能源安全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最重要组成部分” 〔6 〕。

其次,行为主体在更广的受众范围内传播“存在性威胁”,让“存在性威胁”蔓延。布赞指出,安全话语需要被一定范围的受众所接受。受众是否能接受并认同主体发出的信息是一项安全化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换言之,威胁需要自行蔓延,其实质,是被扩大,是被安全化行为主体扩大。安全化行为主体需要将安全化的其他四个基本要素以信息的方式传递给更广范围的受众,比如同一地域不同族群或不同阶层的受众,甚至是在国际范围内来自不同疆域的受众。行为主体需要将功能性主体、指涉对象、安全领域、威胁逻辑四个基本要素综合起来,让不同群体的受众都相信“威胁”的出现以及它的持续存在。这些受众也许来自不同群体,但有着共同的逻辑:均感受到来自同一个威胁来源,或面临来自相似的功能性主体的威胁。也许在不同的安全领域带有不同的威胁逻辑,但是都有共同的“威胁”,即共同的“敌人”。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这些不同群体的受众形成一个新的“我们”,即广泛的受威胁同盟。既然“新我们”受到共同威胁,那么“新我们”应该共同应对“威胁”。如此,安全化行为主体才能调动国内和国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获取更特殊的权利,为安全化第三步的实施做准备――“存在性威胁”应对。对于在俄罗斯国家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能源问题,俄罗斯政府先后利用2002年的美俄首脑峰会、2006年八国集团首脑峰会、2007年“天然气出口国论坛”、2008年欧盟-俄罗斯峰会以及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场合,加深国际社会成员对“存在性威胁”的认知,形成新的安全共同体应对“存在性威胁”。

最后,在说服更广范围的受众后,在征得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后,安全化行为体主体出台解决方案,推行各式政策应对“存在性威胁”。“存在性威胁”应对与“存在性威胁”出现、“存在性威胁”蔓延是密切相关的。对症下药的道理众所周知,即什么威胁决定了什么对策。若是不涉及核心利益的威胁,或仅是伤及皮毛的威胁,又怎能兴师动众、百万大军齐上阵式地应对呢?这种逻辑必然不能被大多数受众所接受。这样的安全化实践必定会“流产”。究其安全化的本质,它就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安全化行为体主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有“正当的”、“合法的”理由征集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应对某项议题。那么在达到应对“存在性威胁”的目的之前,“存在性威胁”的出现及蔓延都需要“精心策划”。俄罗斯政府在建构和扩大“能源安全威胁”之后,于2006年7月在八国首脑峰会上通过了《圣彼得堡能源安全行动计划》,于2012年6月在APEC能源部长会议结束后发表了《圣彼得堡宣言》。至此各国能源部长在应对能源安全议题上达成共识,一致推行三大策略:扩大天然气使用比重,努力提高能效,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俄罗斯将能源问题提升为“存在性威胁”,再将其“广而告之”于国际社会的其他成员,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对能源安全予以重视,并展开国际合作与俄罗斯共同应对能源安全议题,最终完成对能源问题实施安全化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一个安全化分析新框架实践的完美案例。

三、安全化分析框架在我国的运用

俄罗斯在对能源问题实施安全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安全化新框架的三阶段――威胁出现、威胁蔓延、威胁应对。我国也有利用安全化分析新框架对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实施安全化的案例,如《人民日报》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恐怖主义――实施安全化,通过威胁出现、威胁蔓延、威胁应对三个阶段成功地将该问题建构为国际安全议题 〔7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将借助安全化分析新框架来思考目前我国安全议题的建构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建构“存在性威胁”之时,要注意扩大安全化行为主体、功能性主体及指涉对象的范围。这三个要素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将政府作为唯一的安全化行为主体,将他人武力作为唯一的功能性主体,将国家作为指涉的唯一对象。随着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国际事务,我们的安全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安全内涵越来越丰富,主要体现在安全化的实施不仅发生在传统的安全领域,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被安全化,比如边疆安全、水资源安全、气候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等。因此,将他人武力作为唯一威胁来源的情形早已不合时宜。伴随着各种新问题被安全化的同时,安全化实施的主体也愈发多元化,体现在过去由中央政府发现和界定安全问题到现今不仅包括中央政府,也包括社会精英、主流媒体、非政府组织 〔8 〕。这些安全化过程中的指涉对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过去的对国家的指涉转变为现在对人的指涉。“人的安全”已经成为当下安全化的价值基础。显著的例子有气候安全、水资源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金融安全目前也愈发强调保护人民财产的安全。边疆安全也将边疆人民的安全作为安全保护的内容,具体而言,这个议题被安全化的目的应是使边疆人民免于恐惧(减少暴力)和匮乏(发展经济) 〔9 〕。

(二)在安全化的第二阶段,“存在性威胁”的蔓延绝不应仅限在国内层面进行,应超越国家和地区,拓宽受众的涵盖范围。一般来讲,安全化动力基本来自全球、地区、国内三个层面。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安全问题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个体和所有、地区和全球的交互影响。看似独立的安全问题都与全球安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恐怖主义案例是最为明显的案例之一。任何恐怖组织已不再是对某个单一的国家造成不安全,比如“基地”组织、“东突”组织,或是目前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异常活跃的“伊斯兰国”等,它们已经对地区和全球、国家和个人安全都造成最直接的威胁。食品安全的应对亦超越了传统的某个国家单一治理的模式。如上海福喜“过期肉”风波再此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上海福喜采用“问题肉”原料进行生产,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远不止于上海,包括河北、河南、安徽等中国大多数省份的快餐食品质量全部亮“红灯”,甚至日本部分快餐店的食品也“被下架”,美国福喜受到最直接的冲击。因此,对于要联合地区力量甚至全球力量来处理的安全问题,安全行为主体必须超越国内层面实施安全化――扩大受众的涵盖范围,超越国家和地区,着眼于全球范围。

(三)在“存在性威胁”应对阶段,应使用多种手段,实现由“抵御疾病”到“强身健体”的转变。换句话说,安全化的实施主体应向受众表达“什么对什么会/可能造成什么威胁”这样逻辑的“言语―行为”,而非“什么对什么已经造成什么威胁”,使广大受众知晓“存在性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在解决问题层面,则超越消极的威胁应对,使用积极的多元的应对手段。一方面,可以合理使用或强化法律手段。对可能造成受众利益损害的“存在性威胁”实施相关法律条例,并严格加以监督实施,预防“存在性威胁”的蔓延,甚至可以有效预防它的出现。如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了《食品卫生法》,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和产品治理问题。近几年,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一滴香等食品安全危机爆发之后,食品安全更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讨论的议题。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食品安全提高到政府工作的高度。2010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替代了之前的《食品卫生法》。可以说,《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存在性威胁”的蔓延。另一方面,还可以多元化地利用经济和文化等手段积极建设安全环境。如在治理边疆安全问题上,制止暴力事件或抓捕暴力分子并不是积极的应对措施,而应从根本上铲除其根源,大力发展边疆经济,综合考虑边疆人民的信仰、语言、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帮助边疆人民增强安全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暴力事件,维护边疆稳定。因此,在实施安全化的第三阶段,应更加积极的建设安全环境,预防“存在性威胁”的蔓延甚至预防它的出现。

四、结语

“存在性威胁”出现、蔓延、应对的三阶段安全化分析新框架可以弥补安全化理论解释力的不足。此分析框架从受众接受度来评判,并非当一个事物被认定为安全问题,它就是安全问题,而是受众认知某事物为“存在性威胁”,它便成为安全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完全是从社会建构主义路径出发的。至于言语行为,安全化行为主体可以针对受众这一整体内的差异群体进行不同的话语实践。因此,安全逻辑应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因为受众群体自身就是由一个动态的社会群体构成。

借助安全化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定位目前的泛安全化现象,如文化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气候安全、能源安全等议题。究竟某个问题成为安全议题是安全议程的扩容还是“安全化”学术名词的滥用?安全化理论提供了人们挖掘安全化背后动因的空间:某一问题从进入公共视域到成为政治议题再上升为安全议题的逻辑是什么,又是谁在推动这一过程。安全化理论将安全议题定义为一种话语建构,可以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安全议程上各项议题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期,某个议题优先于其他各项议题,而在另一个时期,这项议题却不被决策者们所重视?当决策者面临众多议题并且这些议题彼此发生冲突时,决策者们该如何选择?又该如何重视某项议题,并使该项议题的应对策略合法化?在国际社会层面,只有更加了解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议题之所以成为议题,国家行为体才能更自如地应对安全议题,并在国际社会中建立某种规范和制度并形成良性互动。

注 释:

① 奥利・维夫最初提出的“言语行为”意指话语途径。不少学者日后批判指出其狭隘性,认为“言语行为”在除话语之外,还应包含图像情感、政策工具、行为实践等。因此,笔者在这里使用“启发式的人为手段”而非“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 Georgios Karyotis. Securitization of Greek Terrorism and Arrest of the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November 17 〔J〕.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2007(3).

〔2〕 〔英〕巴瑞・布赞. 新安全论〔M〕. 朱宁,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Jef Huysman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Securitization of Migration 〔J〕.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2000(5).

〔4〕Sara E. Davis. Securitizing Infectious Disease 〔J〕.International Affairs,2008(2).

〔5〕涂晓艳. 传染病与安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 国际政治研究,2013 (4).

〔6〕韦进深. 俄罗斯能源安全议程设置―安全化的视角 〔M〕. 国际展望, 2013 (3).

安全主题论文例4

格式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另外,要注意毕业论文结束语是否恰当。

参考范文: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近几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两年多来,通过食品生产环节的严格准入、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和生产质量的qs认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职工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逐年提升。但是,就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开展与深入,仍然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法律制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认识不清

对食品安全信用建设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三方面。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决定着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命脉,一些不法分子或个别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擅自经营。侥幸心理仍然是最大的问题,没有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二)各项制度、规范还不够健全

现行食品安全信用方面的制度,只有规范性,没有奖惩性,更没有处罚及更严厉的市场退出法律效力。体制、政策、制度改革不到位,漏洞既多又大,失信的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用等级的确认上。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中,应明确规定信用等级,例如:信用优等、信用一等、二等,各等级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及细则,严格确定,每提升一个档次,需要多部门,多个专家集体认证,并通过向社会公示,最终确认。目前,我国反馈机制也不够完善,各项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2.地方信用制度的建立上。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各地实际,缺乏必要的,更加详细的地方性制度、规范,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同时,缺乏对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监管,只是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信用缺失的处罚上。在现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中,对信用缺失的企业的处罚还不够具体和明确,对信得过企业没有经济等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失信、违法等企业则应设立经济处罚以及更严厉的市场退出机制,使得企业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作为企业发展的有效杠杆。

二、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针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促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快速发展。

(一)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一把手”建设工程

各级政府应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一把手”工程,纳入政府年终考核指标中,通过兑现考核指标,促使各级政府提高思想认识。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真正把食品安全问题落到实处。

(二)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信用意识

一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制度规范,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教育,二是对各企业的法律约束,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对企业法人,工作人员解读各级政策法规,同时应规定企业内部每年不少于几次的学习,提高法律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三是通过媒体、报纸等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提高职工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識,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

(三)加强制度建设,以严密的规章制度规范各行业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体现在体系上,应该建立完整、详细的评价体系,各项制度,使各个企业、部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一,创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方式办法。必要要提高并且明确食品安全信用征集的征集目的、征集核心、征集办法(如:纸质采集、社交网络采集、社会媒体问卷等)、征集意义、征集本质、征集标准、征集程序、工作人员的确定等。

第二,提高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首先要创造出关于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方面的规章制度,确定出评价的系统、相关人员的确定、评选方法等工作程序及良好的反馈机制,形成公开公平的信用评级机制。二是建立完整、系统、科学、可行性强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标准。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组织专业人士制定和实行食品企业诚信评价标准,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覆盖面广、体系严谨。三是修缮食品安全信用等级的类别。在评价等级中对守信等级设计各自的标准,然后对各个标准进行划分,拉开距离,再通过加大奖优罚劣的办法、对优秀的等级进行鼓励和奖励。

第三,建立健全严格的奖惩机制,增强企业违规戒备。只有在信用体系建设中,严明奖惩机制,才能不断激励企业向强发展,同时对失信企业的处罚不但要有经济方面的处罚还要有更严厉的市场退出机制及行政处罚等,通过反面教材,使大家认识到对违反信用体系建设的严重性,与此同时,对执法人员执法违法现象也应加大处理力度,从各个环节杜绝违法、失信现象的发生,从而强有力地推动食品安全信用建设。

(四)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管理平台

采取第三方介入的方式,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管理平台。将各级各类企业、人员、信用等级、市场情况等全部纳入管理平台,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信息采集、、政策法规、评价标准等内容,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管理层面”,通过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队伍建设

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秩序的好坏。在企业自律的基础上,监管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至关重要,企业只有在监管部门的不断监督与检查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以此解决问题,而监督执法部门的干部队伍建设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基层食品监管队伍的建设。

三、结论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必须在我国宪法的总体框架内,采取政府指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原则,从根源抓起,用制度规范,以社会监督,从企业自律,以民生为主,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更加赋予人心。

参考文献

[1]赵然.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1):12-13.

[2]虞华,陈光亚,程鑫.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路径及政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3(7):33-37.

[3]杜艳艳,郭斌梅,余文哲.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5):71-76.

[4]谭德凡.试构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核心要素[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8):155-158.

[5]吕普生.政府主导型复合供给:纯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可行性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3(3):69-76.

安全主题论文例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实现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二、学习重点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学习省十次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年共分七个专题。

第一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要点:充分认识我们党重视和开展文化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化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把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四次全委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时间安排:3—4月份

必读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活动安排:对本专题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二专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

学习要点: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上来。

时间安排:5—6月份

必读文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活动安排:各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第三专题: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学习要点: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围绕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要全面落实“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好中求快“过四五”、富民增收“双翻番”的五年奋斗总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努力实现“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文明显著进步”,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时间安排:7—8月份

必读文献: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精神。2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

活动安排:各支部结合实际开展一次庆祝七一建党纪念活动。

第四专题: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学习要点: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时间安排:9月份

必读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活动安排:对本专题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五专题:认真学习贯彻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时间安排:10月份

党的十召开后,学习意见另发。

第六专题: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学习要点:深刻理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其目标任务和现实要求,切实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和使命感、责任感。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完善学习制度,强化学习措施,增强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时间安排:11月份

必读文献:1、十七届全会文件和中央有关精神2、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文件。

活动安排:对本专题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第七专题: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把握主题主线,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习要点:深入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基本内容,准确把握今后五年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工作重点,把学习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与搞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时间安排:12月份

必读文献:1、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2、省市委有关文件。

活动安排:各支部对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自查,做好理论学习的年度总结。

三、学习要求

安全主题论文例6

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特点

(一)个人性。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报告是积极安全生产责任人自身所负责的组织或者部门在某一阶段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回顾,按照上级规定在一定时间进行,要从安全工作实践中去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从而对过去的工作做出正确的结论。与一般报告不一样的是,述职报告特别强调个人性。个人对本岗位,或所管理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有职责。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督查的材料必须真实。这就要在写作上更多地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还要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二)规律性。述职报告要写事实,但不是把已经发生过的事实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它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归类、整理、分析、研究。通过这一过程,从中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得出公正的评价议论,即主题和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的思想认识)。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如果不能把感性的事实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高度,就不可能作为未来行动的向导。当然,述职报告中规律性的认识,是从实际出发的认识,实践理性很强,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述职报告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必须进行“扬弃”,即必须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而继承性,就是要继承发扬以前工作中好作风、好的方法,去掉不好的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才会有进步。策略性也是规律性的一个方面。策略即今后工作计划,是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重点内容。

(三)通俗性和专业性。安全工作既面向群众,又必须有相当的专业性、学术性,因此要在保持相当的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通俗性内容要尽可能明晰准确,结构是格式化的。如果需要在面对听观宣讲,则必须口语化,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三)艺术性。述职报告的艺术性是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整个报告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述职报告必然联系整体的讲话活动特点来进行。“述职报告”一词,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述职”,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报告”,是呈现表像而又整体的艺术生命体。报告者要两者并重。写作述职报告,最好从上述总的认识出发。

安全述职报告的主题

安全主题论文例7

一、《安全管理学》的教学现状

《安全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渗透性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其内容不仅有安全工程学的知识,而且包含很多管理学上的内容,因此它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安全管理学》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性,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目前我校在《安全管理学》的教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

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讲课都以书本为主,所以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安全管理学》这种综合性课程来说,书本上都是一些概念性的内容,没有任何工作管理经验的学生很难理解书本上面的内容,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安全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因此老师必须强化实践的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们对安全管理的理解。但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一般只是自己讲,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

(三)学生对于《安全管理学》的不重视

修读《安全管理学》这一课程的学生一般都来自安全工程专业,他们因为长时间接受工科学科的影响从而对于管理类学科有误解,认为管理类学科都只是文字类的学科,没有实在的价值。因此,这造成了学生对《安全管理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考核方式过于僵化和单一

《安全管理学》教材里的内容大多数是以文字为主,很少有公式例题之类工科生易于学习的表现形式。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误以为《安全管理学》只是一门“背诵性”的课程。而考试方式也只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即老师出卷子,考查学生对于各个概念的背诵情况。因此,这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安全管理学》课程改进的方式

(一)强化安全文化教育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各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是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即安全问题要保证得到重视。要想学生对《安全管理学》这门课程有足够的重视,首先必须强化学生对安全的重视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重视对学生安全文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设计的比赛,学生们设计各种符合安全文化宣传的海报、绘画、展板、公益视频等,将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展示并进行评比,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一种良好氛围,让学生重视安全问题,从而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增加事故案例教学

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除了要注重书本理论,还要巧妙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案例讲解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使书本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互结合。比如:教师在每一次上课前,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近期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并要求每一位同学在上课期间汇报一次国内外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老师再针对学生所汇报的案例进行补充,加入理论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学习为主动,独立自主地去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应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无法让学生去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和学生应该互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与启发,鼓励学生思考,大胆谈出自己的观点。例如:老师可以举行一次辩论赛,?q论在企业中安全重要还是利益更重要。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准备辩论材料以及辩论的过程都是一个在学习的过程,而且这也摆脱了烦琐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

《安全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依靠在课堂中的学习,学生很难将知识消化吸收。因此,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开展风险排查活动,查看企业中存在着哪些安全隐患,这样不仅使学生们了解企业中的安全管理应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考核选取开放性试题

课程考核可评估学生成绩,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更能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通常情况下,《安全管理学》的考核都是考查学生对于各个概念的背诵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认真学习,考前两天再临时背背书上的概念。这样只会培养出更多死记硬背的“优秀学生”。因此,课程考核应多选取一些开发性题目,这样可以较好地反应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考试的材料一般应选取近期发生的事故案例,让学生结合《安全管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三、改?M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及建议

安全主题论文例8

有人认为,经过20多年的引进,我们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尽管自80年代以来我们在引进翻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种引进在流派上局限于现实主义等少数几个学派,远不能反映国外国际关系理论的全貌,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日新月异的新进展未能得到充分反映;在内容上局限于外交、国际战略等一些实用领域,对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态政治、女权主义这些新领域新内容则重视不够甚至忽视。

这套译丛弥补了上述不足。丛书在选材上基本上涵盖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各个流派,既有主流结构现实主义的力作,也有边缘流派如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丛书主要撷取的是最近一二十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从中可以把握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

以下择要介绍译丛中的几种。

论文集《国际关系理论批判》一书,收录了14篇风格各异的学术论文,以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国际关系理论元理论的考察为线索,展现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多视角研究。书中马丁・怀特的《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汉迪布尔的《国际关系中的社会和无政府状态》、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是由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斯坦利・霍夫曼的《美国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学》、罗伯特・基欧汉的《研究国际制度的两种方法》,都是国际关系学中被广为引用的名篇。

文化和认同问题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既是出于对全球化加速所凸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和认同问题的反思,也是对主流正统理论长期排斥文化和认同问题以及对亨廷顿那种肤浅的文明概念的不满和批判。所谓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其内涵之一就是对文化意义的强调。《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一书是解析全球国际关系理论学界内“认同意义和文化回归”现象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某些具体分析,诸如对国际政治中“距离”、“边疆”、“乡土观念”现象的文化涵义的分析精彩绝伦,展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原来国际关系理论还能这样来研究!

安全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近年来受冲击较大的领域。《新安全论》一书展示了哥本哈根学派对安全问题的独到思考。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颇具争议的“安全化”及“非安全化”,它可能仅适用于所谓“成熟的无政府状态”和“成熟的国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尽管如此,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理论对于我们拓宽安全研究的思路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它表明安全归根到底是人的安全。

安全主题论文例9

1、选题来源及意义

1.1选题来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以校园网络为平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校园一卡通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OA)、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电子邮件服务、校校通服务、网上学习等。然而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校园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一方面,由于使用校园网络最多的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对于网络这样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可能会下载一些黑客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从而破坏校园网络系统,加之学生不懂得爱惜,对于暴露在外界的网络设备造成一定破坏,据统计,80%的校园网络的攻击都来自于校园网内部[1];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网络用户对IP地址的盗用、黑客攻击、病毒攻击、系统漏洞、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隐患也会对校园网络造成破坏。综上所述,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攻击。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的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问题非常重要。通过笔者在昌吉市一中网络中心实习的经历,发现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原有方案只是简单地采用防火墙等有限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防火墙是属于静态安全技术范畴的保护,需要人工实施和维护,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而管理员无法了解网络的漏洞和可能发生的攻击,严重的影响的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针对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更不容轻视。[2-3]

1.2选题意义

校园网络的安全建设极其重要,源于校园网一方面为各个学校提供各种本地网络基础性应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沟通学校校园网络内部和外部网络的一座桥梁。校园网络应用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方便了师生网上教学、交流、专题讨论等活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园网络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学校的不同性质,保证网络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是校园网络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做好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及相应对策至关重要,即本论文选题意义。[4]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1国外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笔者查阅文献资料的有限性,没有查到国外校园网络安全现状的资料,因此针对国外所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进行如下概述:

(1)法律法规的制定。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广大网络用户的行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等其他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部级信息安全机构,完善网络防护管理体制,采取国家行为强化信息安全建设。

(2)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面对网络反恐、黑客、信息的泄露、网络入侵、计算机病毒及各类蠕虫木马病毒等一系列网络危机,世界各国通过建立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分别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防查杀技术等传统的安全产品方面入手,防止各种安全风险,并加快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动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的问题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问题只能相对防御,却无法真正的达到制止。[5-7]

2.2国内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起步比其他信息发达国家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不够纯熟,面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应接不暇,主要是由于自主的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和软件缺乏,信息安全的意识较为浅薄,不少事企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无法跟上网络的飞速发展。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如GB/T18336一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JB2646一96(《军用计算机安全评估准则》等来规范网络用户的使用,还通过技术方面的措施进行防护,如加密认证、数字签名、访问控制列表、数据完整性、业务流填充等措施进行网络安全的维护。然而通过技术措施进行网络维护的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对技术的偏好和运营意识的不足,普遍都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致使在管理、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5]国内网络安全整体的现状如上所述,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数据信息危害和网络设备危害是校园网络安全现在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主要威胁有病毒的传播与攻击、黑客的入侵、信息的篡改等一系列安全隐患,通过采取加密认证、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漏洞扫描等措施进行防护。[3]中学校园网络管理者如何保证校园网络能正常的运行不受各种网络黑客的侵害就成为各个中学校园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8-10]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创新点:

3.1研究目标:

本文在对当前校园网络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探讨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功能以及优缺点,并以昌吉市一中等中学校园网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学校园网络的物理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角度分析威胁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并结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现有的条件,分别从设备管理、技术提供、管理人员意识等方面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提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及防范措施。从而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本校的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3.2内容创新点:

(1)通过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参考其他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问题,总结出中学校园网络安全存在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制定出针对中学校园网络隐患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2)将制定出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运用于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制定出真正合理的、恰当的、适合现有条件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并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展望,使得校园网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新.CERNET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教育网络,2005.03

[2]袁修春.校园网安全防范体系.[D].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5,5

[3]钟平.校园网安全技术防范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07,4:3

[4]蔡新春.校园网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软件工程2009,4

[5]董钰.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5,5:11-12

[6]王先国.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计算机技术.2009.12

[7]定吉安.常用网络安全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1,4

[8]顾润龙.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2012,9(32):155-156

[9]张伯江.国外信息安全发展动向[J].信息安全动态,2002,8(7):36-38

[10]谭耀远.新世纪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6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1、内容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

1、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资料时借助图书馆及网络,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对我们的研究有价值的观点与例证。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的目的:

(1)查取大量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常见的问题,结合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2)对国内外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所应对的策略。

2.访谈法:通过与昌吉市一中网络信息中心的教师交流探讨,以访谈的形式了解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的现状。

论文的框架结构(宋体、小四号)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影响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

第三章:常用的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第四章:校园网络安全建设

-----以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体系需求分析及设计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宋体、小四号)

第一阶段:20xx.10.1—20xx.11.20选定论文题目,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及注意项;

第二阶段:20xx.11.20—20xx.12.25与孙老师见面,在孙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材料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按照开题报告的格式和要求完成《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三阶段:20xx.12.26—20xx.1.3写出开题报告,并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做好开题报告答辩准备;

第四阶段:20xx.1.5—20xx.1.13开题报告论证答辩;

第五阶段:20xx.1.17—20xx.3.25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至3月25日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

第六阶段:20xx.3.25—20xx.3.31写出中期报告书,接受中期检查。并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初稿的修改;

第七阶段:20xx.4.1—20xx.4.1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二稿的修改;

第八阶段:20xx.4.11—20xx.4.2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三稿的修改;

安全主题论文例10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淮安高质量举办第29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力争将本届研讨会办成全国科协系统影响力最强、学术层次最高、系列成果最为丰硕的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会议之一,也将促进淮安市海智工作高质量发展。

预期成果:组织以江苏、淮安交通建设成就为重点的成果展示,广泛宣传“十三五”国家交通发展巨大成就,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搭建两岸专业人员开放交流平台;搭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桥梁,推动长三角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形成专家建议上报中国科协、国台办;组织两岸人才专业考察、专家建言献策,提出淮安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遴选一批高质量论文,出版有正式刊号论文集;拓展和推动两岸青年人才科技交流、文化融合。

二、工作举措

(一)全方面争取支持。保持与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主承办单位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力争使研讨会能得到更多省、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争取中国科协领导和省市相关领导的支持。活动拟邀请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史和平担任名誉主席,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孙春雷、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马兴发和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理事长邱裕钧担任大会主席。认真落实陈之常市长“要围绕会议主题,在交通年度工作中予以重点推进,让与会代表可感知”的批示精神,逐条细化落实。

(二)全身心求实效。为确保本次活动的效果,深入研究历届研讨会的机制和成果,围绕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提出召开圆桌献策会议、合作项目签约的建议,也提出了遴选主旨报告专家、完善活动主题和主要板块活动的设想,得到了省科协的重视,并在论坛方案中予以体现。同时,我们将宣传工作纳入全市外宣大盘子统筹,在信息、体制创新等环节,集聚全国、省级媒体资源,凸显淮安的交通优势,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激发和放大活动效应。

(三)全景式谋协调。研讨会将按照“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原则,协调做细做实筹备工作,确保在淮安举办一届高质量研讨会。加强与省市科协及市相关部门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对接好各项筹备工作,活动报批、资源汇聚、上下对接等各项筹备工作将有序推进。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领导的要求,做好专业展览、疫情防控等相关工作的推进。进行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挂图作战。

(四)全方位抓落实。本届研讨会精心组织实施研讨会的各板块活动,全方面集聚海峡两岸专家智慧,搭建两岸专业人才开放合作平台,谋划淮安枢纽城市的对策、发展路径,持续推动淮安现代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举办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拟邀请中国科协、省科协、淮安市领导致辞;拟邀请两岸3位左右重量级专家作主题报告。

二是举办4个专业分论坛。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论坛,将围绕都市圈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和站城融合主题开展。智慧赋能现代交通论坛,将围绕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大脑技术及存适性、智慧物流系统建设和数字赋能交通治理开展主题研讨。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论坛,将围绕人文交通发展实践、公交优先发展策略、慢行交通出行优化和出行服务信息共享开展主题研讨。都市交通青年论坛,将围绕两岸青年专业人才成长、两岸文化融合开展专题研讨。

三是举办科技成果展示和专业参观。将组织与会专家参观江苏交通发展成果展示;组织台湾及市外嘉宾参观淮安交通建设成就。

四是组织专家建言献策圆桌会.将组织相关专家围绕淮安市交通发展征求与会两岸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五是举办闭幕式。各分论坛交流汇报成果;第30届研讨会举办地推介。

三、工作进度

1-3月份,研究商讨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确定研讨会方案。

4月份底前,完成调研、细化研讨会方案,研究确定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形成研讨会方案。

5月份底前,开展论文征集,印发论文征集通知,在海峡两岸同步开展论文征集工作。

6月份,组织论文评审、专家邀请,对征集到的论文进行评审,确定交流论文,编撰论文集,邀请演讲嘉宾。

安全主题论文例11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毕业论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二、良: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三、 中: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邮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四、及格: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