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8:21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1

一、引言

我国普通学校招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在中学教学中,中考、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它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影响着中学的教学方向。语文作为高考的一部分,指导着语文教学的方向。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要部分,对现代文阅读的研究能促进语文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笔者主要以2010年的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从内容和形式、解题方法、意义等方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进行了分析。

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的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文章,此类文章一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涉及领域广泛。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涉及自然科学及技术研究的论文,这类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但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背景,给考生阅读带来一定难度。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最大的特点是新,即紧跟时代,关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

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形式的分析

研究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研究它的内容还要研究它的形式。从题型上来看,纵观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主要以选择题为考查题型,如2010年全国卷、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等;还有一些地区的试题包括主观题,如2010年湖北卷第7题,广东卷第14、15题填空题。从题量上来看,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四、语文论述类文本的命题依据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不仅要测出考生已具备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也要测出学生是否具备大学需要的阅读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必须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语文教材为依据。 转贴于

1.课程标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做了以下具体要求: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实效,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2.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3.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4.了解语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简况。

2.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决定了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下面以2010年的山东考试说明和山东的语文高考试卷为例,分析考试说明与高考语文阅读的关系。2010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第一卷中现代文阅读9分,第二卷中现代文阅读为选做题,18分,给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文本,并分别在文后设置18分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个文本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其中第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文本阅读。

3.语文教材。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教材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来看,2001年至200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分为12分,从2005年到2010年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总分为9分。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在全卷中的比重与同期现代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大体一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五、结束语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对高考语文做出分析和研究,尤其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人们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当然,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研究还在摸索中前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高考语文现代文命题会越来越科学,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中学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兆鹏 大学直通车高效复习方略[J].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03)。

[2]王兆鹏 专项突破大讲堂——现代文小阅读[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3]徐殿东 用理性的逻辑分析。

[4]张树强 高考社科类现代文阅读技法指津[J].新校园:学习版,2011年第三期。

[5]冯建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文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四期。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任务分析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任务分析理论促使教师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能够确保教师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解决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合理性,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确保学生阅读教学的科学化。其次,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提供指导,该项理论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蕴含了优秀语文阅读教师的经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最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阅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防止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学生特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处于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日益增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阅读教学融入语文学习中来,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文预习时间,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直观性的了解。教师为了防止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轻声地读出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阅读的感受。

(二)分析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二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及时提出对文章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要及时进行纠正。在阅读教学初期,要求学生先阅读一段或者两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需要深入分析阅读材料内容,提前做好问题的预设,将问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问}回答的准确率。教师对于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除草,结果怎样?(2)去年杂草丛生,今年却长满庄稼的原因是什么?在讲课前提前针对阅读内容,给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分析阅读情况,强化学生朗诵感悟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三步,主要强调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培养学生的预感和文字驾驭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朗诵,通过学生的朗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平台。学生可以运用范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和领读等形式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将范读和领读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生字,提高语文阅读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语文阅读中的较长句子,强化学生的朗诵感悟能力,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四)分析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任务分析理论的第四步,要求学生具备理解作品的能力。每个阅读材料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阅读时,会给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使学生在大脑中对作品形成一定的印象,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分析理论,对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任务分析理论的四个步骤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切实把握阅读教学内容,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推广任务分析理论教学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贡献力量。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86-01

1.现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

如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存在着许多为人关注的问题,比如教师教学态度严苛且过于追求以量求质,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教学形式过于乏味陈旧,因此更加容易是学生感觉到阅读的无趣感,这些问题都将影响语文的阅读教学。

1.1教学态度过于严肃和条律化。大多数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以老师的理解为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过于严格,有时甚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必须与答案几乎相符才认同学生的答案。再者,有的初中教师会让学生大量进行阅读的训练并让学生自己通过答案进行改正,大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无法真正体会阅读的真谛及掌握阅读的真正技巧,同时中压之下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因此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

1.2教学形式过于陈旧乏味。现今,大多初中生学习语文阅读都是通过老师教授,之后学生认真听讲且勤于做笔记。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且显得陈旧无趣。日复一日地进行这种机械化的阅读,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阅读缺少多样化,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不会提高。

1.3学生缺少阅读的兴趣。初中是汲取阅读精华的最佳时段,他们对新兴知识和现实社会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经常因为自己的爱好阅读大量课外图书,对阅读并非完全没有兴趣,但他们遇到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时就会显得提不上劲。老师在台上字字珠玑地讲解,学生却在课上沉浸于其他事物,甚至陷入发呆状态或直接打瞌睡。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自己讲的根本不感兴趣,极少能用心听下去。

2.初中语文阅读多样化途径

阅读是学生了解真实世界、发展个人思维、获得认知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的有效方法。倘若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时,教师过于松懈、固执,不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学习中,那么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难以提升。教师是课堂上重要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需要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参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些是教师不容懈怠的责任。为了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对于语文多样化阅读教学的探讨。

2.1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正确的教学理念应强调自主、交流、探索。学生应该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为主要的引导者。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切勿一味地占据主要的一方,应适当地让位给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到阅读学习当中,而非以一种被动的形式。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5~6人为一组,以这种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此种自主交流模式,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不可漏掉任何一名学生,鼓励所有学生都加入到小组讨论当中,教师最好不加干涉,让学生在小组尽情地辩论及讨论。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前下发一些与课文预习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文本的阅读,根据自己的了解搜集些资料。每当课堂开始时,教师请每一组的组长来代表发言,向大家陈诉一下小组的学习情况及相关成果并给予鼓励及支持。紧接着,教师简言意赅地介绍一下生词及课文主题。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出一些有趣并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跟随教学的脚步,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正误与否,都不应指责学生,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人为一组的学习讨论,不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增加了教学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陈旧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语文阅读变得更加有效果。

2.2增添有关阅读的辩论,增进理解。教师们往往让学生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可取,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自由思维。或许,老师们可以换一种探讨问题的方法,那便是组织辩论赛,老师根据文章内容选定相关的话题可供学生辩论,同时辩论主题不宜太过枯燥,应选用容易引起学生兴致的主题。辩论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一个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因而学生会主动在课前进行与文章及辩论主题相关的学习和思考,学生自己总结论点论据,并且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激烈的辩论赛,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水平,认识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学生对阅读刻板、生硬、无趣和普遍印象,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3结合阅读文章的读写,强化效果。教师利用读写,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展现文章的魅力。以文章内容为载体,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促进阅读、写作、思维的三方配合和提升,学生阅读文章后有感而写作,通过写作而理解文章,最后个人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而这也恰恰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宜利用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阅读的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4运用多样的阅读方式,提高质量。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集中阅读方法,便于学生集中,避免产生阅读迷茫。朗读、速读及复述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阅读途径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能将文章通读流畅后再进行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法,如小说的绘声绘道,诗歌的抑扬顿挫,散文的抒情韵味等等。在朗读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并和读者的感情产生碰撞和共鸣,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之后再适当加快学生的朗诵速度,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诵课文,最后将他们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朗诵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有表情地阅读,便于他们一步一步慢慢体味朗读的乐趣。

结语: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必须创造和发现更多多样化的方法阅读方法,进行多种的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教学是教师以阅读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理解文章中心的内涵和外延,体会语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要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应用过程,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阅读、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其内涵是以问题情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旨,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向、多层次探索和思考。伴随着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探,揭示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情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主阅读、交流评价。不仅重视问题答案的获取,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感悟过程,使自学、自悟、自得成为学生阅读乃至其他知识学习的常态化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问题教学法从教学目的到组织形式较之传统教学都有所不同,其一般步骤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等。

1.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主线,教师在上课伊始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构建为智力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直观、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产生联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当时情况很危急?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想对睡在冰冷山间的王二小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明晰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疑点相吻合,强化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有了问题做导向,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强,阅读效果更佳。

2.分析和讨论问题。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善,分析和讨论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水平,注重图文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课件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反复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子领悟文章内涵的方法,在强化对字词与整体理解的同时,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对于《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学生分析和讨论如何理解“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王二小不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是带到别的地方去行不行,并抓住“顺从”、“含着微笑”等关键词语理解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问题导向打破了教师精细讲解的既有灌输模式,激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碰撞,降低了阅读的梯度和难度,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得到加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5

英语阅读是中学生利用已有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所进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思维过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找到并运用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下列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1.使学生清楚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阅读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组织一次国际性的学生素养测评(PISA),其中,阅读素养就是三个测评项目之一。研究表明,阅读素养比在校学习年限更能准确地预测出一个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要求在高中阶段“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应自然结合在一起,而“读”则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它是各种英语测试中占比例最大的部分。

2.坚持外语教学的实践性、激发性和交际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始终把英语教学当作一门语言交际课和语言实践课,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积极快乐地获得语言知识并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

3.设计好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立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

高中英语课文大多数篇幅较长,课文内容渗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思想梯度。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积极参与,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教师要做到:

1)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中。

2)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问、学生讲、学生答。

3)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和机会。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小组活动不仅气氛活跃,也激发兴趣,为阅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 人教版 模块一的第二单元)的阅读时,笔者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对比播放了几段事先录制的BBC和VOA节目录音,让学生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语音差异形成一些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语音方面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此之后,学生就会对所学材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会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细微差异的浓厚兴趣。此时再进行课文阅读教学,可谓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着及大的关系,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的阅读行为事半功倍。好的读者在阅读时尽管脑力活动是非常紧张复杂的,但除了眼球转动和手指反动书页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身体部位的动作,同时也没有除书页翻动时发出的声音以外的其他任何声音,而阅读能力弱的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只有克服了这些阻碍有效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的,只有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成功。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1.要快读

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表明,阅读速度与理解率几乎没有关系,即使有,只会是正相关。而且,早有试验证明,阅读快的读者把握文章主旨大意优于读速慢的读者,只是在细节方面比后者差一些。对此,要帮助学生改变以为越慢越好的错误观念,并迫使自己经常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2.不要指读

有的学生为了集中注意力而用手指、笔等指着字行,并随着眼球转动而移动手指或其他指字物体。这样做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书页的字行上,而非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对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克制甚至强迫自己将习惯于指字的手或其他物体离开读物。

3.不要声读

声读即读出声音的阅读。试验证明,声读比默读慢得多,且不利于理解文章内容。为此,开始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阅读时紧闭双唇,用牙齿咬住舌头或嘴里含东西等办法。然后,指导学生多做快速阅读训练。

4.不要心读

心读是一种除本人外其他人觉察不出来的有声阅读形式。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心读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限时训练有意识地将他们的阅读速度加快到超过最快的讲话速度。

5.不要心译

心译指读者在阅读英文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再经过母语去理解所读内容。其实在阅读英文时用英文思考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克服。

6.不要过分复视

复视是对已阅读过的内容感到不放心或没看懂,再度倒回去读的现象。每个读者都需要复视,但复视次数太多则会影响速度。要减少复视,首先让学生明白对某篇文章的理解是相对的,并要有能读懂的信心,然后在阅读中强迫自己的目光始终从左向右移动。

7.不要逐词阅读

逐词阅读既慢又对理解文章意义无益。因此,要培养学生按意群默读,并注意扩大视幅。力争做到一眼看到一个完整的句子。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有正确的阅读习惯、一定的词汇量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下列做阅读理解题的技巧:

1.“浏览”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读试题题干,再读文章。有的情况下,通过阅读题干,就可预测、判断出文章的体裁(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时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若有主旨归纳题,要在第一遍读完短文后马上做出此类题;若都是客观信息题,就要既阅读试题题干又要阅读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能节省宝贵的时间,加强阅读的针对性,提高做题的准确率。特别适用于对广告、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2.“掠读”文章,掌握文章主旨大意

1)抓主题段

在明确了文章后的阅读要求后,考生要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逻辑结构,以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高考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逻辑结构有:

①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说明某一理论的发展或某一研究成果由过去至现在的情况。属于这种结构的主题通常在首段或末段。

②总分顺序。首段做总的说明,其他段落分别说明或具体论述首段的观点。属于这种结构的文章主题在首段。

③分总顺序。前面几段分别说明,末段总结。主题在末段。

④对比。进行对比的各事物之间的基本共同点或差异为主题。

⑤分类。分类说明的各大项相加为主题。

2)抓主题句

主题句表达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均围绕它进行说明或议论。它在文章中的通常位置为第一段首句、第一段末句和全文末句等地方。所以阅读时对这些地方要特别关注。

3)自己概括段落大意

对于无主题段或主题句的文章,学生要自己总结段落大意。

4)根据论述详略确定

通常与主题有关的部分有较详尽的论述,而与主题关系不够密切的部分论述较简略。主旨题除了上述形式之外,还有如下变体:

①标题

要求添加标题的题也是一种主旨题,与主旨题的解题主法和技巧完全一样。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于选项的形式:主旨题的答案通常以一句话表示,而标题的答案大多为一个短语或一个简单句。此外,标题必须反映文章的中心大意,而且只能反映文章的中心大意。这就要求选项的归纳范同要恰如其分,既不能只提及文中的一个细节,也不能将本文以外的内容概括于其中。

②写作目的

写作目的与文章主题不同,但与它关系密切,所以也可以算作主旨题的一种变体。二者的异同可以从下面的对比中看出:文章主旨是中心思想、文章大意,而写作目的则阐述文章为何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等于文章大意+论述方法(或作者口吻)。文章大意可以根据前面所述的方法找到。至于论述方法,可以根据高考阅读理解的主体文章确定一些。

既然全文的写作目的与文章的主旨密切相关,那么段落的写作目的也与段落的大意密切相关,只有反映了段落大意的答案才是段落的写作目的。

③作者态度

解答作者态度(attitude)或语气(tone)题,关键在于把握作者对全文主体事物(与主题有关)或某一具体事物的态度。表达作者态度——褒义、中性和贬义的手段主要有:a.加入形容词定语;b.加入副词状语;c.特殊动词。英语中有些动词也表明说话者的正负态度,如:fail(未能),ignore(忽视),overestimate(高估)等动词表示一种负态度。由上可知,确定作者态度,可以有两种思路:问全文主体事物的(包括主题),可以根据阐述主题或有关主体事物的相关句中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确定作者的态度;如果问的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态度,则可以定位到具体相关句,然后确定答案。

3.“跳读”文章,完成细节理解题、词语理解题及推理题

在心中对“题干”要求清楚的情况下,按照题干所涉及的范围和方向,读第二遍文章,但这次要跳过大量与信息无关的词句,以提高答题效率。

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从而能快速地找到所需信息,加以理解和推理。

四、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言,学生必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越多,词汇、句型复现率越高,对单词、词组和句型就越熟悉,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进而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教师应给予指导,并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例如:教师可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材料选定后,为学生设计两张能分别表示阅读进展和阅读理解率的统计表,一张发给学生,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率,另一张供全班用,定期把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成绩连成曲线。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互相促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完了一本,再开始第二本、第三本等等。这样,一本本读下去。实践证明,这种作法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步得以提高。

通过运用以上培养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经过长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学生阅读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肯定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包育彬.中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3.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9.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教育部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琼.高中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2.

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安徽出版社.1986.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42—03

一、引言

《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结果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的40所普高及国际高中的2492名在读学生SAT平均成绩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相差近300分。有专家认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300分的差距,主要是在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和写作上体现的,这说明中国学生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SAT考试主要是以批判性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考核重点,而这些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南方教育时报,2011年12月16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高考英语学科的考试说明也对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做出了要求。目前高考命题依据是阅读元素观,即思维、批判、表达。高考命题将由结构顺序设问转向“三维创新思维设问”:从作品视野阅读理解、总结作者提出的建议;从作者视域思考文本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对建议进行评价;从读者角度提出个人观点看法。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们老师要非常重视对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有关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建构主义者认为,认识世界是要通过人的理解过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中心地位,要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等高级思维活动。批评性语篇分析是由20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的。Fowler认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批评语言学”倡导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等对批判性阅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批判性阅读是指“在阅读中评价、推断并根据事实论据得出结论”(Carr,1988:69)。批判性阅读常涉及对文本内容的推断、评价和做出个人的判断。Pirozzi(2003:305)认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的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阅读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并且明确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批判性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意义上的建构。批判性阅读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并通过与作者不断地“对话、沟通积极构建知识,对文章和作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张冠文,2009:20)。它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化的阅读,很注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参与,独立探究,反思质疑,分析与评价。

三、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观察、推理判断、分析、质疑、阐释、综合总结、评价以及元认知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技能,识别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偏见、情感态度,了解写作风格、文本中有说服力的论据以及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从而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

Linda L. Flynn 认为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包括:预览、评注、概述、分析、提问、预测和评价等。这些目标策略的实现都是基于对文本证据的推论,所以可帮助学生深层次阅读文本,让他们养成探究质疑、分析评价等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1.预览 (previewing)

预览就是在真正开始阅读文章之前,快速浏览文章,收集查找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简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等。预览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意图以及文章的结构。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预览能力。

(1)阅读题目和副标题、文章的首段和末段,了解文章的大意。

(2)阅读(或摘录)小标题和每段的第一句。小标题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概要和框架结构;通过阅读主题句,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大意。

(3)看文章中的插图和图表等。插图和图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弄明白要读的文章的大致内容。

(4)注意不同印刷体的字。黑体字、斜体字以及彩色的字体是用来引起读者对重要词汇和观点看法的关注。斜体字的题目、小标题能帮助猜测文章的大意;人教课本中重点单词和词组都是黑色粗体的,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人教版必修5 Unit 5 Fist Aid为例:

(1)让学生预览课文标题、看文中的图片,回答:What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will be about ? 预览小标题,回答:What do they tell you about the article? 学生马上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预览并摘录标题:FIRST AID FOR BURNS, Causes of burns , Type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First aid treatment。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作者的意图就非常清楚了。

2.预测 (predicting)

预测不同于预览。预测是在阅读时,看文章的标题、观察图片、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作时间等,激发学生记忆中的有关信息,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推断,预测出文章的体裁(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主题以及文章段落间的关系、作者的语气、态度和意图。然后,在阅读中把自己的预测和阅读材料进行核对,验证预测,来达到理解的目的。预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预测、验证、肯定和修正、理解的过程。

例如:人教版必修4 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s的阅读文是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介绍的是Jane Goodall 和她的同事在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黑猩猩的一个片段,并阐明她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在Pre-reading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文中的图片,预测课文的内容。

3.评注(annotating)

评注是批判性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效的策略。成功的批判性读者是边阅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或文字做标识、做笔记。他们不是被动地阅读,而是在空白处与他们所读的文本“交谈”,和文本建立积极的关系。 评注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阅读,积极思考,为下一步的分析讨论做好准备。 评注的方法具体如下:

(1)标记主要的单词词组和不熟悉的单词;(2)标记文章的主题(论题)和要点;(3)画出重要的观点、看法和令人难忘的图片;(4)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阅读时所产生的问题和评论;(5)写下与文章有关的任何个人的经历;(6)标记文中需要重读的使人困惑的部分;(7)如果有的话,画出作者采用的信息来源。

边阅读边做评注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信息以及词汇有很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记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提升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后的note-making等练习,训练并教会学生如何做评注。

4.分析与推断(analyzing & making inferences)

批判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质疑、评价的过程。文本有的词句都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隐含的意义常常牵涉到作者的情感、偏见、态度和观点看法,作品的意图。有效的批判性阅读者既要理解文本字面的意思,更要能够分析、推理判断作者言外之意,根据已知的语境信息,通过分析、判断推导出未知的事实。

分析文本还意味着分析文本的结构脉络:文本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语篇的主题思想以及词语的修辞手段等。分析篇章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推断能力,帮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以达到对文本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5.提问(questioning)

阅读时,我们需要提出问题,以帮助自己积极参与文本并且专注于我们尽力从阅读中要了解的信息。在开始深度阅读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想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并尽力在阅读中解决自己提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可以提更多的问题来了解作者的想法和论点等,这是个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力的好办法。这一策略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问一些有思考批判性的、有质量和分析性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帮助学生质疑的一般性的问题:

读前,问自己:我要了解什么?我在想什么呢?我为什么这样认为?

读时,问文本:我想问作者什么? 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论点?作者的想法如何有效地证明?论据有否局限或者错误?什么样的例子可以证明相反的看法?

读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和我的看法一致吗?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果同意,为什么?我自己的看法仍然令人信服吗?如果令人信服,为什么?

6.概述(summarizing)

提炼和概括信息,将新读入的信息压缩成清晰、简洁的总结,即写所读文章的概要,是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的一个积极有用、非常富有成效、但也是较难的阅读策略。概述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要点,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他们抓住文章重点的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他们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顺序的逻辑性。概述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所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概要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思考一下你会如何将所学到的解释给别人听。

(2)问自己一些问题来引导概要的写作:Who?What? Why? When? Where? How?

(3)概述要简明,能确切地表述原文的内容,字数为原文的四分之一左右或不超过规定的字数。

(4)看引言、每段的主题句和作者或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等。

(5)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删除原文的一些细节和次要的辅助论点。

(6)注意过渡词。比如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 for example,therefore,however, furthermore, besides, what’s more 等等。这些词帮助我们捕捉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7)看阅读的文章时所画的重点词语和所做的评注。

(8)概要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对原文的事实和观点不加以评论。

7.评价(evaluating)

高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的文本做出价值判断,这是批判性阅读的关键所在。批判性阅读要求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否客观、可靠,内容是否准确、全面、紧密相关,以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策略以及文章的结构和词语的修辞手段等。最后,你需要对自己评价的文本做出结论——从文章中可以学到什么?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文章内容

Is the content given enough to decide whether the conclusion is right?

Is there other information to make a fair assessment of the reading’s accuracy?

(2)评价文章结构

How is the passage structured?

What methods has the writer used to develop the paragraphs in the passage?

Is it written in paragraphs each of which introduces something new to the topic?

(3)评价写作风格

What is the style of writing of the passage?

Is it a formal or informal passage according to its language?

Is it a personal opinion or presented factually?

[参考文献]

[1]罗红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2]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7

第一步:文本感知

教学项目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的能力。

3.自动识字(词)的能力,预测、推断能力,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讨论。

教学活动

教师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介绍部分关键词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3.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学生 1.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快速阅读,完成阅读练习题。

3.进行讨论,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练习方式与题型1.阅读理解方面的选择题(细节信息)

2.正误判断题。

3.图表与连线题。

4.有关文章主旨的问答题。

第二步:听录音与朗读

教学项目 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与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

3.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听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学生 1.听录音,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模仿录音中的语音与语调,练习朗读。

练习方式与题型 1.朗读。

2.图表与连线题。

3.有关文章层次结构的问答题。

第三步:语言知识点的综合学习

教学项目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与短语的教学(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构词等)。

2.句子教学(句子的用法、语法结构与功能)。

3.段落(段落的结构与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与掌握语言语法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从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综合归纳、模仿造句。

教学活动

教师 1.讲解分析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造句。

3.分析段落结构。

学生 1.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做好笔记。

2.运用所学知识模仿造句。

练习方式与题型 词汇运用练习,造句与翻译练习。

第四步:综合理解

教学项目 文章的深度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深度综合理解能力,全面把握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1.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学生 1.通过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

2.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练习方式与题型 讨论与交流,完形填空练习(close test),复述课文。

第五步:读写延伸

教学项目 读写运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表达相关主题,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分析与讨论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指导课外读写。

教学活动

教师 1.讨论分析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2.指导课外读写。

学生 1.领会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8

英语综合阅读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下设若干个阅读教学项目,涉及到从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的教学,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个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详细地学习词汇与语法知识,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理解;最后再采用综合的方法,达到整体全面地理解。下面,我分述这种教学模式。

第一步:文本感知

教学项目: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的能力。

(3)自动识字(词)的能力,预测、推断能力,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讨论。

教学活动

教师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介绍部分关键词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3)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学生

(1)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快速阅读,完成阅读练习题。

(3)进行讨论,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练习方式与题型

(1)阅读理解方面的选择题(细节信息)

(2)正误判断题。

(3)图表与连线题。

(4)有关文章主旨的问答题。

第二步:听录音与朗读

教学项目: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与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

(3)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听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学生

(1)听录音,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模仿录音中的语音与语调,练习朗读。

练习方式与题型

(1)朗读。

(2)图表与连线题。

(3)有关文章层次结构的问答题。

第三步:语言知识点的综合学习

教学项目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与短语的教学(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构词等)。

(2)句子教学(句子的用法、语法结构与功能)。

(3)段落(段落的结构与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与掌握语言语法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从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综合归纳、模仿造句。

教学活动

教师

(1)讲解分析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造句。

(3)分析段落结构。

学生

(1)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做好笔记。

(2)运用所学知识模仿造句。

练习方式与题型:词汇运用练习,造句与翻译练习。

第四步:综合理解

教学项目:文章的深度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深度综合理解能力,全面把握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1)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学生

(1)通过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

(2)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练习方式与题型:讨论与交流,完形填空练习(close test),复述课文。

第五步:读写延伸

教学项目:读写运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表达相关主题,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与讨论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指导课外读写。

教学活动

教师

(1)讨论分析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2)指导课外读写。

学生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9

一、绪论

朝鲜语阅读作为"读"方面的领域,作为朝鲜语学习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以及提高其他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围绕学生在朝鲜语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并结合朝鲜语专业的特点,对如何进行朝鲜语阅读教学作一探讨。

二、朝鲜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1、在阅读上常见的困难

词汇是学生们在阅读中最多遇到的问题,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影响阅读的关键因素。

韩语语序以及很多语法习惯都和汉语有很多不同,特别是通过不同的词尾以及助词等语法来实现语法功能。例如,包孕了多重定语的主谓包孕句 “.” 这句原封不动地搬入汉语,则译文应是:“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的歌声的我,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这么冗长而且不符合汉语习惯。但如果把其中两个定语作为陈述部分来处理,就可以变为:“我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由此可见,汉韩语法在句法结构上是有不同的特点和习惯的,所以朝鲜语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种复杂的韩国语从句时,经常不能立即反应出阅读的内容是什么,更不用说马上掌握关键信息,阅读难度也随之增加。

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1.课前相关活动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提前参加到课程中,比如要学“”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了解中韩两国大学生在上大学后住宿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自行就可以了解到韩国独特的住宿文化,如特有的“考试院”。而在上课导入阶段,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一下韩国大学生的居住方式,然后再展示一些如等关键词,这样在阅读课前,学生会比较明确学习目标。

2.课程中的阅读教学

1)提高学生的朝鲜语语言水平,突破瓶颈

使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这才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1讲解韩语单词的种类、构词法、一词多义等,使学生快速扩大词汇量。例如,在讲解韩语单词””时,可以结合这个单词的引申义一起说明,这样学生在再遇到这个单词时,不仅想起“扫”这个基本含义,也会想起“席卷 ”等引申义。

2)通过不同的文体朝鲜语文章来训练阅读方法和技巧

㈠ 说明文

说明文必须明确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一般说明文比起其他文体更好把握主题,因为标题通常都已经透露了文章的主题,而首尾段和关键词句则更需要认真找出,这样对理解说明文更有帮助。说明文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再实行适当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答案在文章中寻找对应句子。

例如下文是第23届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阅读考题中的一段文章,题为选出与文章意义相同的一项。

(答案为③)

本篇文章阅读难度其实不高,但是有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词汇,而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犯的最多的错误是回读,以及在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新词汇,大家会不自觉地想弄清那些其实与主干的了解无关的词汇。这里第一选项对应的是篇章中的“2”,而第二选项则把了文章提的”第一次”和并不与此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混淆,从而选错答案,第四个选项也是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在说明文阅读时,应该强调准确性,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篇章阅读,并且找出关键词,略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而且运用给出的信息,大胆地进行预测、联想、类推来猜出文章的意思。

㈡ 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及记叙顺序,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最重要的是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时间地点这些要看文章中的标志词,而准确程度则要看题意。而中心人物则是要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而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在干什么。例如下文,选自第24届韩国语能力考试阅读试题。

记叙文的语言一般通俗易懂,所以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粗心大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并且容易代入自己想当然的想法,例如第2题的第一个选项,因为文章中有很多 “”和“”在一起做的事情,学生会很容易忽略“”这个关键短语,从而做错选择。这篇文章要抓住主语“”和“”,然后时间是“10”,事件是“”,然后 “”,最后发现“.” 而通过时间划分层次就更容易理清思路了,抓住“”,“”,“”等关键词,也即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完全可以推断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感谢的心情。

㈢ 议论文

议论文主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据来进行阅读。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一般表现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如下文第一段就很好的为这篇文章将要论述的论点作了铺垫。而从第二段到第四段的第一句都是要论述的论点。

论据就是指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如上文所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都在第一句就阐述了作者的论点,接着阐述了论据(事实论据)。

三、结论

韩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平时的单词和语法的积累开始,慢慢加强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然后加强对韩国文化的了解,然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广泛阅读多种题材主题的文章,在阅读中紧紧结合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多做练习,才能切实提高朝鲜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子.提高韩语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第27卷第8期.2012.

[2]刘丽丽.浅析高职韩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科技信息.2012年第19期.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10

根据全语言批判性阅读理论,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文本的过程。阅读过程注重的是阅读的体验和创造,是创造性地理解阅读文本。换句话说,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意义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根据批判性阅读理论,学生基于自己的体验理解文本需要在阅读后有机会相互交流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批判性思维成果,因此,教师设计读后讨论、辩论、描述、叙述等语言交流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拓宽批判性思维,展示对阅读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对阅读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对写作文本创造性的建构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加深阅读理解,教师应在读前和读后设计与读相关的听说活动。因此,“读”必须包括以下教学步骤,即话题导入、读前预测、快速阅读、读后讨论四个教学环节。

2 以说为主导的教学环节

根据全语言的读写观,“读写教学应该与口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教师应该关注学习者对文本批判性理解能力的发展,致力于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者共同体,倾听所有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真实的听说事件与读写事件的情境中发展语言与思维”。[4]因此,在读写技能整合教学过程中,在读后和写前设计“说”的教学环节,用口语活动衔接读写,贯通读写就显得十分重要。“说”是指阅读后和写作前连贯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是对阅读话题的进一步延伸和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对写作内容的话语关注。读后讨论为写作打开思路,为写作获取素材(观点和支撑观点的论点和积累语言材料)。写前的口头作文或句单位写作等单项训练活动又是对写作文本的口头建构。读后讨论和口头作文共同解决写什么和用什么语言写的问题。

3 以写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全语言倡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重过程的写作教学关注写作全过程的教师指导。认为在写作前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收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视听、阅读、生活体验等)获得信息,对所得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综合和分析,讲解相关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确定写作题目,明确写作要求、训练写作技巧和构思写作提纲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关注学生草拟成文的全过程,随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指导。重过程的写作教学还关注初稿的完善。主张学生自己或同伴的互相修改,教师则要组织和指导修改活动,对学生作品的文章结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错误进行点评等。因此,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框架下,写作教学可以划分为写前学练、初稿写作和初稿评改。

4 以读写为整合的教学模式

话题导入是指在读写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特定语言环境的话语活动。读写前话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读写动机,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读写活动产生兴趣和热情。主要教学活动有相关话题的视听活动或就某一话题的“自由”交谈。

读前预测是指学生阅读理解开始前的准备活动。读前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阅读目的和布置阅读任务。主要教学活动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组织学生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提供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在话题语境中呈现新词,扫清阅读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快速阅读指阅读活动本身,包括学生阅读课文和师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理解性问答活动。快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本并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主要学习活动有略读了解课文大意,寻读捕捉具体信息,划分课文结构,将事件排序,回答事实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作者的深层寓意,等等。”读写技能整合教学的阅读理解一般以获取阅读文本的内容信息、训练阅写技巧和获取篇章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活动依据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具体情况设计。

读后讨论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就某一或某些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的话语活动。读后讨论的主要任务是“口、笔头巩固阅读成果。主要学习活动有复述课文大意、讨论、辩论、讲故事、描述事物、叙述个人经历等。读后讨论是处理和转移、内化阅读获取的信息的过程,是阅读后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它既能够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阅读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活动。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例11

一、引言

英语四级考试已成为当今普遍、权威的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统一考试,受到学生、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广泛重视。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占据最大比重分值,做好阅读理解对通过考试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困难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阅读理解是最难的部分,平时练习不得要领,最终导致考试失利。笔者结合理论和实践,证明解决英语四级阅读理解学习困难需要CBI理论的指导。

二、CBI教学理论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式教学)教学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CBI不是围绕大纲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开展教学。CBI理论促使教学重点发生转移,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主题知识学习语言,内容依托教学法主要有专业内容依托模式、主题依托模式和辅助式语言教学模式等模式[1],其中主题依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是指授课教师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者话题设计课程大纲并组织教学。

CBI教学理念的三个要素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符合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2]。

语言与其所在目的语中的科技、历史、文化等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学习语言而不学历史、文化等知识是片面的。以内容为依托的阅读教学强调阅读与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这不仅增加了学科知识,还促进学生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进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依据CBI教学法,学生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学好相关主题的文化等各种背景知识。为完成某一主题任务,学生要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既学到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更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了所学主题内容。

CBI理论下的阅读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颠覆传统的阅读技能课程模式,实现主题内容和语言的有机融合,从而既提高阅读技能,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CBI教学法在四级阅读备考中的应用

根据目前的考试大纲,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部分的选题原则是:题材广泛,但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为学生所理解,具体涉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宗教、体育、医药、环保、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依据CBI理论的主题教学法,教师可在备考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备考。通过CBI的主题教学理论,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主题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解决在调查中反映的知识面窄问题,能在四级英语阅读中游刃有余。

CBI指导下的主题教学可大体分为以下三步,以近年常出的新科技类主题阅读理解为例。

1.主题词汇学习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和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科技相关的词汇。依据CBI理论,给学生布置任务:登陆英文网站查找新科技相关的常用词汇,找出近十年四级阅读考试题中科技相关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然后分组协作,互相检查词汇的记忆,以此为中心,发散记忆更多的相关词汇,迅速扩大科技相关的词汇量。

2.主题技巧讲授

英语四级考试阅读主要测试以下能力:

(1)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又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能理解字面及隐含的意思。

(3)既能理解事实和细节,又能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4)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新科技类主题常考事实和细节理解题,可重点讲授寻读技巧。首先在文章中定位有关文字,然后加以分析,判断出字里行间的意思。科技类常考主旨和大意,主题讲授法可侧重如何通过略读抓主题和中心思想。四级考试中,大多数考题看段首和段尾就能找出段落主旨。

3.主题真实材料实战

围绕相关主题的真实而有实际意义的阅读材料,不仅能促进语言知识学习,还能培养将来工作需要的资料查阅分析技能。

依据CBI理论,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查找相关主题的真题及其他真实材料。学习科技类主题时,布置任务,启发学生上BBC、VOA等全英文网站查找新科技主题材料,然后对材料开展小组阅读实战练习、小组互评、课堂展示思路等,提高对真实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CBI指导下的以相关知识为核心的分主题教学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四级考生知识面窄导致阅读理解得分低的问题,提高考生四级考试通过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四级阅读理解的备考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