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8:55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1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蔡元培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着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2

1、总述

2、提纲

3、要求

4、范例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1) 引论

2) 理论概述

3) 研究方法

4) 个案研究

5) 分析讨论

6) 结论

2、论文形式

1) 语言

2) 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 引文形式

4) 字数要求

5) 定义

6) 图表

3、排版格式

1) 封面

2) 格式

三、附录

附录1- 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 引文范例

附录3- 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 封面范例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05-02

一、需求分析对医学硕士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Richterich首次提出需求分析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特殊用途的英语教学中去,在这之后,这一概念进一步得到深入发展,到今天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两大部分。在医学硕士的英语学习中目标需求指的就是医学硕士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即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在将来就业市场中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的英语知识,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医学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英语学习技能知识;学习需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指的就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需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所要达到的一个掌握程度。

二、医学专业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的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医学专业的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进行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调查对象为河北医科大学xxxx级硕士研究生,在在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研究生中随机抽取30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进行。

在调查对象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研究生各占比二分之一,这其中包括不同年级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由此,使问卷调查覆盖的年级层次有了一定保证,增强了问卷的代表性,在问卷的问题设计中主要包括基本的问卷问题,例如年龄、性别、年级、医学专业的细化专业分支等;此外,还有针对英语学习需求的问题主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专业词汇等一系列相关的英语知识学习内容,并且对不同的英语学习知识进行了相应的需求强度设计分析,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还会有专门的模块供学生们自主反馈、填写对当前英语教学的意见以及对其改进的建议。

调查问卷由于是在校内进行,且多由调查者当面收发,因此,问卷回收率较高,在发出的300份调查问卷中,收回了243份问卷,问卷调查的回收率约为81%,因此,此次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存在有效性。

三、医学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

下面根据调查问卷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研究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相应的结果分析。

1.专业硕士的英语学习需求。我们可以在针对医学专业硕士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结果中明显地看出,大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进行需求调查问卷填写时,在英语学习知识内容的栏目里,对英语学习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技能的需求强度中表示了其强烈的目标需求,他们在这些项目的调查问卷中均勾选了“非常必要”、“较强必要”等的程度较为强烈的选项,选项的百分比分别高达79.9%、83.25%、87.4%。其次,还有许多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其同样需要较强的英语听力能力以及英文医学文献的翻译能力,其百分比大约为66.5%;最后,还有少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表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西方的文化、相关的医学专业背景也较感兴趣,其占比约为45%。此外,在对英语教学反馈意见一栏中有70.6%的学生表示在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学习过程中其知识积累能力有所提高,表示英语教学效果明显;但是在调查中也有学生表示在专业硕士的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学效果较差,占比约为19.8%,这部分学生表示自身英语基础薄弱加上英文教学课堂氛围不够浓厚、教师英语教学速度过快,自己没有办法跟紧教学进度;同时,还有85%的学生表示由于其医学英语专业词汇量匮乏在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中用全英文写论文以及摘要等存在一定的难度。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4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大量语法形态错用,文不达意,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過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此书经多次再版,现已多次再版,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we,our和us的使用,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例如this paper,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 Milton(1997)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1993)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Discussion,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Santos(1996)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2000)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其次……,最后……等,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语步模式决定了論文的层次结构,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04):481-499. 

[3]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J.M.and Feak,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57-158.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5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在本学科的全面素质上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并为以后在英语方面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工程硕士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探索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种形式,多方交叉式的课程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应该有两个目的:(1)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想学什么,需要什么,并科学合理的加以引导。(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仅是为完成任务,通过考试。本文将从工程硕士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角度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及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各高校每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在读人数都在增长很快。2011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达到13.9万人。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比较复杂,年龄层次不一,本科毕业时间有很大差距,诸多因素导致他们公共课和专业学习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为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和提高实际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听说水平最差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已经工作四年以上,年龄较大,并且大学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之后,除了专业英语之外很少再接触英语学习,外语水平相比大学阶段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与研究生英语大纲要求相差一段距离,并且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英语本身就是老大难问题,所以入学后英语学习比较吃力,困难较大。

2、写作水平较差,不知如何进行英语应用文写作,甚至不能表达思想

大学阶段,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局限于三段式的论说文,鲜有涉及应用文的写作。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急切需要学习的是工作实际中的实用写作的需要,比如英文信函、英文摘要、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这些实际需要对他们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英语学习投入时间少,重视不够

工程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攻读学位,这就避免不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平衡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投入时间。据调查,多数学生承认除了课上有限的时间外,课外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英语,投入时间太少,重视不够。

4、以精读教程为主题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

传统的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翻版,这类以阅读为主、带有重复性的英语课程又将研究生带回到语言基础训练阶段,从而浪费了教学资源及学习时间。语言学习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差异。国外语言研究者区分基础阶段教学差别是所采用的普遍方法是词汇难度阶梯以及课文难度指数。很显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应注重语言能力向运用技能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应该提高学习者英语听说交际技能的培养。

二、从学生需求角度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通识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由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在教学实际中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1、课程设置的改进

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结合这一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摆脱过去照本宣科式的只重视精读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逐步开设应用文写作和实用英语写作类型的相关课程。由于工硕学生大多有实际工作经验,实用英语书信如申请书、推荐信、社交书信、公文书信等对大家更有吸引力。还有,非书信类的应用文体如电报电传、标识语、证明书、请柬、海报、广告、旅游指南及演说词等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容易被接受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改进

工硕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接触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了解外国文化和外国风俗习惯有迫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比较多的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概况,如人文、政治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这也能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修养,培养更全面的国际化人才。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就西方饮食习惯开设专题讲座,播放饭店英语等视频,使学生对出国如何点餐、如何结账等有基本的了解。毋庸置疑,这种专题课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3、教学形式的改进

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应该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学生特点,着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作者体会,课堂活动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使人产生“说”的欲望,即交际的欲望,就是说,存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交际找到信息、观点或原因的障碍,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2)重点在于信息交流,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说什么而不是该怎么说上;(3)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4)能够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结语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生具有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其身在学校但是又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更应该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实际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6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在本学科的全面素质上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并为以后在英语方面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快适应和达到这一要求,着力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水平,本文从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分析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及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各高校每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在读人数都在增长很快。2009年全国各高校总共录取工程硕士研究生8.9万人,2010年录取11.6万人,而2011年达到13.9万人。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比较复杂,年龄层次不一,本科毕业时间有很大差距,诸多因素导致他们公共课和专业学习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为提高工程硕士教育水平和提高实际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听说水平最差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已经工作四年以上,年龄较大,并且大学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之后,除了专业英语之外很少再接触英语学习,外语水平相比大学阶段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与研究生英语大纲要求相差一段距离,并且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英语本身就是老大难问题。

(二)写作水平较差,不知如何进行英语应用文写作,甚至不能表达思想

大学阶段,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局限于三段式的论说文,鲜有涉及应用文的写作。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急切需要学习的是工作实际中的实用写作的需要,比如英文信函、英文摘要、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这些实际需要对他们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英语学习投入时间少,重视不够

工程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攻读学位,这就避免不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平衡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英语学习的投入时间。据调查,多数学生承认除了课上有限的时间外,课外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英语,投入时间太少,重视不够。

(四)以精读教程为主题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

传统的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翻版,这类以阅读为主、带有重复性的英语课程又将研究生带回到语言基础训练阶段,从而浪费了教学资源及学习时间。很显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应注重语言能力向运用技能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应该提高学习者英语听说交际技能的培养。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由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在教学实际中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结合这一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摆脱过去照本宣科式的只重视精读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逐步开设应用文写作和实用英语写作类型的相关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改进

工硕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接触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了解外国文化和外国风俗习惯有迫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比较多的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概况,如人文、政治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这也能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修养,培养更全面的国际化人才。

(三)教学形式的改进

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应该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学生特点,着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课堂活动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使人产生“说”的欲望,即交际的欲望,就是说,存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交际找到信息、观点或原因的障碍,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2)重点在于信息交流,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说什么而不是该怎么说上;(3)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4)能够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结语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生具有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其身在学校但是又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更应该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实际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103-03

一、调查背景

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在我国很受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高校教师对学历要求的日趋博士化,大量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毕业后无法进入高校从教的现实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内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入高校的比率仅为21.7%,这也意味着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后将脱离科研环境,面临就业选择的日趋多样化,包括从事有关外交、经济、贸易、法律、广告、新闻等行业。如果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整体上跟不上一般非专业的学习者,该专业便失去了它最根本的优势。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真实情况、社会就业岗位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口语能力的现实要求、现行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纲是否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本科研小组对所抽取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的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分析

分别针对浙江省内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设计和发放问卷。问卷形式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让受测者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并以主观题形式为辅,给予更大的表述意见的自由度。

(一)用人单位

向浙江省20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填写问卷的20家单位在近3年内招收过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这些单位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3家,集体与私营企业6家,机关1家, 国有企业2家,“三资”企业5家, 其他事业单位3家。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湖州等大中型城市,这也与现在城市具备更多研究生学历的就业岗位有关。填写问卷的大多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本身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判断能力。问卷的反馈如各表所示。

问题1:贵单位对英语专业硕士毕业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何要求?(可多选)

问题2:贵单位招聘时进行何种语言能力测试?(单选)

问题3:贵单位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是否经常需要使用英语口语的表达?(单选)

问题4:请对贵单位最近3年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英语水平的不足之处给予评价。对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内容比较丰富,总结出来有几条主要信息:(1)英语口头交流能力未达到期望值,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口头交流障碍。其中18家提到这一点,其中15家认为他们该方面能力有所欠缺,7家认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2)其中有11家提到翻译能力问题,5家认为他们在口译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2家提到在笔译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3)9家提到他们对专业用途英语方面的知识欠缺较为,仍需要通过培训及长期的工作和学习提高。(4)5家提到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英语能力,如专业英语写作以及用英语做专业的presentation等能力不足,难以达到公司要求。

(二)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针对这一群体发放问卷共50份。被调查者有高校教师、企业员工、各类事业单位员工等,他们毕业于省内省外的9所院校的英语专业,至少毕业两年及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阅历。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选择了10名调查者进行预测(pilot study),根据预测情况对问卷设计的题目和形式进行再次修改,最终形成所采用的问卷。

问题1:你认为英语口语能力对你目前工作影响如何?(单选)

问题2:你认为在现在工作中哪方面的英语能力表现比较薄弱?(可复选)

问题3:你如何评价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观题)。本题为自由发挥的主观题,通过概括主要总结为以下3点,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3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较少接触英语,因此英语各方面的能力有所退化。29位提到口语能力大幅下降。(2)31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今后职业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没有目的性。26位提到在就业过程中除了硕士学历,在能力方面缺乏优势。(3)1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自己的学术研究处于被动状态,更热衷于从事兼职等社会活动。(4)15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较为抽象,学习较为被动与茫然。

(三)英语专业在校研究生

我们选择了浙江省内5所高校的共450名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进行调查,为了保证统计的方便性与研究的可比性,每所学校分别发放问卷90份,一、二、三年级每年级30份问卷。测试结果如各表所示。

问题1:你认为的英语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如何?(单选)

问题2:你是否在说英语时常常觉得自己口语能力匮乏?(单选)

问题3:你是否经常有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单选)

问题4:当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是否以英语教授?(单选)

问题5:目前的研究论文(除毕业论文)是否以英文写作?(单选)

问题6: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是?通过总结归纳,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希望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运用英语,为今后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希望硕士研究生的文凭能在今后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优势。(3)希望能学习到与自己今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用途英语,做到学以致用。(4)希望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扩展研究能力做好铺垫。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时, 对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是普遍存在的, 对包括口语在内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期望值更高。85%的单位还采用在面试阶段对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将代表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的证书作为评价标准;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口语能力难以达到多数单位的期望,但其中7家表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说明高频率的练习和使用是提高口语的唯一途径,其余不足之处还包括对英语专门用途方面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匮乏。

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工作岗位的纽带,对本专业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发言权。在毕业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工作中需要接触英语。调查中发现,94%的调查对象表示英语口语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大或较大;同时却有9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口语能力方面较为薄弱,这是一对矛盾。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评价结果显示,76%的调查者关注到自身的口语水平无法跟上工作需求,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无太大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当今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口语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对他们在该方面能力的需求存在差距。

上述调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浙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地区,对复合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更是旺盛。而其中英语口语能力是多个行业所需要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包括以学术成果作为评估重点的高校,口语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技能,是进入高校前面试和试讲中必过的一道关卡。同时这也是在英语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英语专业在英语能力上优胜非英语专业的方面。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空前感受到来自本科生毕业生、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以及来自扩招背景下的压力。作为社会认可的英语专业四级与八级证书是英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大护身符,但随着其普遍性的增加,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参考标准。对于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而言,这不再是自身优势的体现。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提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依然受制于单一学术能力的培养的瓶颈。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与教学上,我们无法再视而不见。

对在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6%的在读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呈退化趋势。其中一、二、三年级选择“稍有退步”和“退步很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一、二、三年级在感觉口语能力的匮乏一题中选择“经常”项的人数同样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内因上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了专四、专八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就没有再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英语学习,再加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考试的压力,也就失去了练习英语口语的动力。如调查结果所显示,78.44%的学生反映研究生培养课程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英语教授;76.88%的学生反映目前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使用英语写作。这从外因上剥离了研究生英语听说训练的环境。在生存压力剧增的今天,很多学生往往为了更好地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的调查结果中,绝大多数学生提到了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就业能力与学历上的优势。这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暴露了当前传统的培养模式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形势。

四、思考

在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希冀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向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规定在英语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一定的实践成果。国内在语言学与文学类期刊,包括大学学报,绝大多数为中文类,包括最具权威的《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等等。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的目光便集中于此,久而久之,缺乏运用学术英语的机会与经验。规定研究生在英语类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将其与学期学分挂钩,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创造了一种以英语为基础的学术氛围,避免英语系学生的第一外语语言能力的逐渐丧失。

(二)每学期设置期末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

在每学期末设置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相类似于全国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并与学分挂钩。这样做能切实布置给学生一个明确目标,营造一种压力与氛围,从而不断巩固和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使英语系研究生保持英语能力上的优势。

(三)规范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

虽然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学术研究方法与思考方式,但是用英语授课能为英语系学生提供一种英语学术环境,毕竟英美国家在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研究走在更前端,用母体语言来理解与思考前人的学术理论更加纯正;同时也营造了稳定的听说训练环境,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四)开设各类选修课的尝试

教育必须与职业需求相符。研究生学习的内容更加精细和具有针对性,面对毕业后择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应根据地域等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今后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选修课不同的热衷程度,建立起符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和评估体系,开设学生切实需求的英语基础类课程和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并将目光从学术研究上不断拓宽和延伸,甚至开辟其他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

(五)安排英语实践机会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在从事学术学习与研究的同时,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术研究本身是现实的抽象与升华,最终要回馈现实才能实现其价值。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解决问题和从事研究的动力和灵感,并将研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步骤,缺一不可。学校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安排英语实践机会,能为其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提前的培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既抓好科研工作,又锻炼英语口语与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2]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3]谢宇,韩天霖,林放等.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界,2007(1)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8

自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设了中语中文学系,90年代与中国语相关的学系纷纷进入韩国各大学。 就此韩国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二、韩国学会以及论文 

 

目前,韩国的学会有韩国中语中文学会 、韩国中国学会、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化研究学会 、中国语文研究会、 中国语文学研究会、 中国语文学会、 中国人文学会、中国学研究会、 韩国中国小说学会、 韩国中国语言学会、 岭南中国语文学会等等。 

各界学会都纷纷发表学术论文,关于汉语特殊句式的“把”字句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最早时期为九十年代,从论文的题目中,可感知韩国的研究。学位论文有:《“把”字句研究》(朴建榮 1994 博士论文);《“把”字句研究》(裵得成 1994 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授-学习方案》(刘信惠 2005 硕士论文);《“被”字句和“把”字句的比较以及转换研究》(金株珍 2006 硕士论文 );《关于韩国语格助词+名词句转换为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的研究》(李昌延2006 硕士论文);《现代汉语“把”字句和宾语前置文的比较研究》(郑姬卿 2006 硕士论文);《“把字句”研究》(张志勋 2007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使用条件研究》 (周希丰, 2007 硕士论文 );《<红楼梦> “把”字句研究》(郑周英 2008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研究》(郑香彩 2008博士论文);《“把”字句形成和类型》(柳贤姬 2008 硕士论文 );《第七次教育过程中高等学校汉语教材中的“特殊句型”分析》(郑贤颖 2009 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汉语教材中的“把”字句教授方 

案》(金来源 2009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的客观性,主观性研究》(赵卿焕 2009 博士论文);《韩国高中汉语教育特殊句型与指导方案》(车正镇 2010 硕士论文);《“把”字句技能和意义研究》(白秀珍 1993 中国学);《“把 NP”的活用意义》(以“把”的主题表识 技能为中心/張泰源 1996岭南中國語文學會);《汉语处置句和动词的结合样相(1)》(李鎭英 1997 中國人文科學);《汉语处置句的起源》(漢語處置文의起源/李鎭英1997 中國學論叢);《汉语处置句变迁(2)》(李鎭英 1998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通过<训世评话>看汉语语顺:以“把”字句为中心》(李義活、朴鍾淵 1998 假托利大學校外國語文學硏究所);《汉语处置句和动词的结合样相(2)》(李鎭英 199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中国方言中出现的处置句现象》(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科學);《汉语处置句变迁研究》(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學會);《“把”字句历史演变研究》(把字文历史演變硏究/張泰源 2000 韓國中語中文學會);《<老乞大>中出现的“将/把”字句的语法化研究》(金光照 2002 中語中文學);《轻动词假设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分析》(金光照2003 中國言語硏究 );《语义分析的“把”字句再考》(申芝言 2003中國言語硏究);《“把”字句小考》(崔载永 2004 外大中國硏究所 );《“把”字句信息结构中 NP2的地位分析》( 金艳姬 2005 中國硏究所 );《<老乞大>处置句的“把/將字”研究》(李秀珍2006 中国学);《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将”字句考辨》(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将”字句考辨/赵春利、梁万基 2007 中語中文學);《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状况分析》(林載浩 2007 韓國中國言語文化硏究會);《科技翻译中“把”字句处理机制》(朴在胜 2007 中國硏究);《否定成分后置式“把”字句小考》(趙恩瓊 200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把”字句信息结构研究》(金世美 200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这些论文出处是韩国最有知名度的“国会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韩国教育学术情报局”等网站。不能说是十全十美的,但目前为止的“把”字句主要论文都呈现在此。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9

近年来,工程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专业学位之一迅速发展。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有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外国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但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对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启示作用。

一、当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近五年来,笔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为计算机专业以及软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授过学位英语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具有以下特殊性:

1从生源看。

(1)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能力及写作水平都不十分理想,口语和听大相比之下更差。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多年,在工作中很少用英语。另有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外文科技资料和外籍员工的机会较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都较好,但领域太狭窄,主要限于专业技术上的探讨,因此口语交流也有困难,英语写作能力也不算强。

(2)学生年龄偏大,大学毕业时间较长。本人曾经教授的班级中,35岁以上的学员一般都达35%左右,有10%左右大学毕业近20年,严重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如在词汇记忆等方面劣势明显,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常受负迁移的影响。

(3)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不足。英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实用途似乎并不太大,最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课程考试。

2.从教学条件看。

(1)学生“进校不离岗”。教师到各教学点集中授课,一般每次至少印学时。

(2)面授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工程硕士面授课时为80学时,而全日制研究生英语课时一般不少于240学时。

(3)教材单一。一般使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士英语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4)课型单一。大多只开“基础英语”,无听力、口语等课程。

3.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看。

各个教学点都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学习环境对知识建构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卞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优化学习资源,而不是作为灌输型教学的工具。借助这一理论,能为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1.教学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要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为新经验的进人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特点各异,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教学过程不再同步,不同学生可以沿着不同学习途径,建构相同结果。因此,每个教学点在遵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计划。

建议每一教学点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对学生人学时的成绩、年龄、大学毕业时间、目前工种、使用英语情况和英语学习动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制定出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又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好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间的矛盾。

2.充分利用有限面授时间。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是:依据教学目标一进行情景创设一引人主题一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一加人强化练习一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换言之,依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贯彻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量体裁衣式教学设计。

建议将工程硕士英语面授时间分三阶段来完成:一是温故阶段;二是提高阶段;三是技能训练阶段。温故阶段指复习原有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此阶段的课时数各个教学点可根据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结构来确定,不宜太长,不超过总课时的1/4为宜;提高阶段是指针对语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教学,本阶段是教学的主体,课时至少应占总课时的2/4;技能训练I价段,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日常听说能力,可根据学员工作的需要有选择地训练。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1/40。

3.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的存储器,而是经过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建构信息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久学习英语的动机,依据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差异来进行教学。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语法知识,让他们机械记忆,而应对统编教材的课文和训练内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尽量引用流行词汇、专业同汇和最实用句型,结合学生的专业,引用例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强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一种学习策略,允许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建构主义主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这种情境应该具有多样性、真实性和整合性。教师不应总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他们进行探索发现。

以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篇阅读,并提出和回答与所阅读语篇有关的问题。在构建英语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报告,也可就某个话题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或者个人演讲等活动来营造英语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在这些有趣情景下,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高水平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优势,批改作业,答疑解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互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自己原有知识背景下建构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目前的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积极意义。鉴于面授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协作式学习。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反馈给教师。课外阅读材料可为不少于10万字的某个领域的专著,学生要交读书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翻译材料可指定也可自选,但译文不少于1001)字。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10

一、引言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某一研究生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培养程式,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生源的选拔、课程修习与考核、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及学位授予等环节。[1]然而,我国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学术能力还很欠缺,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主要归因于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存在局限和弊端。本文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和改革方向进行研究探讨,旨在寻求提高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学术能力的定义

对于“学术”这个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而言,“学术”指的是“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2]本文所论述的学术不再是局限于狭义的学术研究,而是宽泛的学术行为活动,即围绕研究生学术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对学术前沿的敏感[3]。

三、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研究生是本科生的衔接与升华,与本科生有很大区别,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对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弊端与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核模式单一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是修学分与写论文。两年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几乎有一半时间都是在修学分,研究生为了通过各门课的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阅读相关书籍,而忽略了钻研学术,这显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意识的培养。尽管有交学期论文的考核方式,但迫于考试压力,学生无暇去查阅文献、整理资料、仔细钻研论文,很多学生都是从数据库中寻找相关文献稍加改进就完成任务了。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学术能力难以形成。

2.师资力量不足

研究生的扩招导致了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然而伴随而来的是研究生质量的下降。我国高校的现状是外语专业的博士、硕导及博导相对较少,而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扩大,就出现了一个导师带数十个硕士研究生的情况,而导师又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所以指导学生的时间相对不足,这就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的质量。

3.学术活动匮乏

我国高校中学术活动整体匮乏,只有少部分知名的高校不定期举行一些诸如国际会议、学术报告等的学术活动,多数高校不重视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的培养。很多高校都要求学生自行承担学术活动的高额费用,迫于经济压力,许多研究生放弃直接参与学术活动。

4.论文创意不足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写论文了。没有有力的实验数据做支撑,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只能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一些创新的观点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然而,面对繁重的学期论文任务,一些研究生为了完成任务而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时间专心思考创新点,写出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导致论文创意不足。

四、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鉴于如上所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我认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强化文献导读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指出:“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4]这就要求研究生阅读大量的优秀学术论文。广泛阅读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储备知识、启发思维、习得方法论的途径。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没有复杂的实验及有力的数据支持,论文都主要靠深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此外,外文文献总是走在国际前沿,其创新性比较强,这对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会有个很好的启迪作用,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2.营造学术氛围

对于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养成学生学术素养的基石。学术氛围的营造可通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活动来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活跃的学术氛围。各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举办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不仅能触碰到很多新鲜的学术思想,而且能从很多勤勤恳恳的学者身上学到治学严谨的精神。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自由、开放、民主为宗旨,强调探索性、批判性与实践性。

3.培养学术意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学好基本理论,还要在教学中渗透钻研的思想,树立研究的意识,以搞研究的缜密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品质,是智力的高级表现,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和灵活的分析能力。[5]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试金石,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闪光点。所以要提高学术的学术能力就需要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5.参与科研工作

潘艺林[6]主张导师应该发挥好优化研究生教育学术环境的内在因素的作用,提高指导频率以增强学术环境的活力,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环境。侯光明[7]强调要处理好导师与研究生的各方面关系,特别着重强调研究生学习要与学术并进。

6.坚持勤于耕笔

论文写作是培养、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目的。勤写学术论文不仅能促使研究生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兴趣点,占有学术资源与资料,而且能促使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反思已有的学术成果,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在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的趋势下,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问题突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文献导读、学术氛围、学术意识、创新能力、导师指导等方面训练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行的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曹静,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5,(8):34-3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29.

[3]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5.

[4]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14.

[5]徐颖,施丽君,王丽燕.研究生学术氛围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71-73.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11-04

一、引论

Bernard Spolsky认为,教育语言学的中心任务是揭示来自理论和实践学科(如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何融合来共同解决语言教育者与规划者在语言教育中的问题。[5]英语专业,目前指包括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商务英语、外国语言文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在内的英语类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从建国以来,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历了30多年发展历程,培养了一代代活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五到十年间,英语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遍地开花,成为全国开设最多的本科专业。而在硕士阶段,英语类专业的硕士点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研究生培养质量却呈下滑趋势。总体来看,英语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发人深思。

二、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

英语专业在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7],它涉及文史哲、政经法、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几乎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理论上具有多学科支撑的特点。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则指出,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社科综合素质的各类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的硕士阶段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明确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科学习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关系、本专业深造的道路规划问题以及跨专业深造的可行性和限制性因素等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下文将做深入探讨。

三、英语专业的专业思想的含义

英语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学科内涵通常能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也存在偏颇之处。这具体表现在,综合性重点院校往往强调本专业的人文性本质,而相对轻视其工具性特点。应用型、专业型本科院校强调工具性,特别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呈现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一对矛盾,学术型与应用型的矛盾也似乎难以调和。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差异上,更体现在两种不同倾向性的互相认同和接受上。集中表现在,从应用型、专业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考入综合类研究型重点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后,在学术能力发展的衔接问题上。

下面分类加以讨论:(1)师范类在学习能力上占有相对优势,适应研究生阶段新的教学方式相对容易,但知识结构上存在不足,看问题的视角相对单一。(2)多科性教学综合型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优势不明显,但思维能力有一定优势,只要体现在思路的灵活性和视野的开阔性上,这方面可以从理工类、财经类院校出身的学生的角度来分析。(3)应用型本科即通常所说的地方学院,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积累的深广度上相对较弱,但能够考入重点院校读研者往往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因为此类院校多有师范类传统,该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往往与其他档次较高的师范类院校出身的学生有较多共性。从学术能力发展的潜力来看,各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其实难分伯仲,因为先天的语言天赋和后天的个人修为是实现其学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不同院校背景出身的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重点综合性名校出身的以外,其他几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后来的就业取向方面都会呈现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尽管硕士阶段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方式,可能会有更偏向于学术化的倾向,但他们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还是会具有更加务实的倾向。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就业形势的影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都会忽视自己的专业思想发展,仅以求学位找工作作为读研的主要目的。仅有少数追求学术道路信念坚定的学生会有深化自己专业思想的自觉意识,这就体现在读研期间大部分学生会急不可耐地做各种兼职为找工作做准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出现应付的态度。但是在少数精英英语院系,也出现另一种特殊情况,即由于导师或者院系的学术氛围过于苛严刻板,学习压力过重,学生长期处在强压下,学习过程中缺乏适度的成就感体验,导致出现迷茫、困惑、焦虑、倦怠甚至逆反的心理,这些“认知情感上的消极因素”[14]若不能及时受到关注和疏导,就会使学生最终出现对学术研究“觉累不爱”的感觉,并放弃对自己学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追求。

四、研究生培养方式与专业思想的关系

毋庸置疑,一个学校英语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其学科定位往往是一致的。但是,作为学生,他们未见得能够具有与培养单位一致的理念和专业思想。国内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对硕士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这方面一些著名综合性院校的英语院系能够很好地继承自己的学术传统,其毕业生直接继续深造的占有一定比重,但其主体还是选择更利于谋生的发展道路。在培养方式和学生专业思想形成上出现的矛盾较为突出,该类学校硕士生在就业上往往追求稳定,开拓性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对追求学术梦想有过幻灭感,人生抉择时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外语类院校的硕士生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重,往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专业外语人才的实际需要;少部分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思维活跃,加上出身外语院校,能够很好地适应和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业上的发展甚至较综合类研究型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为顺利。究其原因,在综合院校,外语专业的地位不突出,特别是英语又是大语种,名牌综合院校的学生英语普遍较好,该专业就会被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看作是工具,因而处境较为边缘。而在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处于中心地位,整个学校语言学习和研究的气氛也更为浓厚和活跃。综上所述,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还是在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差异,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受到学校总体氛围的影响,对于自己专业的主体意识不强,专业思想容易松动,不少硕士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也会往临近的学科转,例如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而外语类院校出身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同样受到自己学校总体环境的影响,专业的主体意识强,对本专业的关注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能够集中在更加具体的专业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善于发挥多学科支撑的优势倾向于做跨学科的文学文化研究,而外语院校则在语言本体的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上更具优势。

五、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的关系

(一)专业意识的强弱与自主学习动机

上面讲到了不同本科院校出身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专业思想上存在差异,在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后,这种差异在一个统一的环境内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而且学生自身对于专业思想的意识或者说理解认知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主学习动机”[15]。由于认识不同,他们给自己学习目标的设定不同,有的仅仅为了拿学位找工作,有的则为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动机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努力的程度上,还反映在学习质量上。专业思想牢固的学生学习态度更端正,对自己专业学习的投入程度也更高,学业成绩往往也更加突出。相反,对于自己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即使入校时成绩较好,随着学习的深入,也难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往往最终会选择放弃英语专业的学术道路。

(二)存在问题

1.学术思维训练与语言技能保持的矛盾。课程的设置往往以学术思维的训练为导向。研究生阶段往往分方向进行小班化教学,阅读的材料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受到不同的学术思维训练,具体体现在修读研究方法论课程和阅读的专业文献的差异上。文学文化方向研究生,注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定性研究进行知识积累。语言学、翻译学方向的研究生,注重逻辑抽象思维训练,为定量的实证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技能都持疏忽甚至放任的态度。一方面,教师会给学生提供相关文献,规定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通过让其写读书报告、讨论和做陈述等形式进行验收。在研究生阶段,教师预设,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严格选拔或各校推免保送上来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其语言技能不再予以和本科阶段同等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埋头大量文献的阅读,多采用静态的学习方法,不再像本科阶段那样重视与外界的沟通互动;而且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1周岁以上,已经是标准的成人语言学习者,心态也较本科和中学时代老成许多,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兴奋度和好奇心减弱了,语言能力发展也出现了“固化现象”[4]。而且由于研究生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阅读较为枯燥的学术著作、文献,学习状态较为被动,易生倦怠心理,学生普遍罹患不同程度的拖延症。笔者以为,由于学习者本身“认知风格”[12]的差异,在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更应该尊重其差异,引导他们朝着符合其个体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强行地用一些制度化的东西去扼杀其创造活力。在研究生阶段,教师仍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鼓励其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1],因为学术能力训练应当伴随着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否则就是舍本逐末、违背了外语学习的根本目标。同时,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的标准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不应受到过多人为预设的和前期环境的因素干扰。[13]

2.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实际训练的效果的矛盾。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往往围绕本学科方向理论的主要领域和分支进行设置[11],很少将学生未来个人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纳入考虑范围,这一问题在综合类研究型名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外语类院校,例如上外,在课程设置上会较为宽泛灵活,学生的选择面较宽,专业视野能得到相应的拓展,在研究论文的选题上也会注重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注意选择本学科的有趣的热点前沿领域和新鲜丰富的语料进行研究,这也符合硕士研究生(通常是21~30岁之间的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而在有的研究型名校,尤其是英语文学的研究中,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上的要求和限制较多,为刻意求新而让他们选取前人研究极少的“偏、难、怪”的非主流作家和文本,或者跨学科性过高学生缺少相关理论背景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与学生个体在思维方式、性格气质和文化心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往往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对研究对象、所选理论甚至自己进行该研究的意义产生质疑甚至反感。由于硕士阶段主要是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除了对学术非常热爱的学生,极少会有人坚持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换言之,在硕士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平均25岁左右,尤其是这个年龄的女生往往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对其完成结婚生育等人生大事的压力,也容易在学业上或多或少出现分心。除了少数愿意并且可能留在高校里继续发展的人,他们已经普遍不会再注重自己专业思想的深化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更倾向于考虑生活和工作中更现实的问题。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他们所受的学术训练和未来就业去向之间出现矛盾。有部分学生在硕士毕业后进入档次低一些的大专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选择暂缓读博,其所受训练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也逐渐与学术前沿脱节;除非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持续重视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否则随着结婚生育和后续个人问题的接踵而至,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延迟,许多人甚至不得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3.学术训练与就业去向的矛盾。许多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其他与本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国有银行、公务员系统或其他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近几年由于英语人才饱和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英语专业硕士进入中学、培训机构和民营企业工作,在就业层次上与本科生难以拉开档次。这一情况从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和所具有的丰富的开放性内涵角度来看,是很正常的。但从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受的学术训练本身来看,这些出路并未能充分体现出这一阶段教育的价值,更多时候他们在就业时仅仅是多了一个硕士学位的优势,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虽然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丢弃原本的成为高校教师的梦想而为求得一个饭碗而放开手脚找寻其他工作,当然并非所有人读英语专业的硕士都为了进高校,很多是为了进入媒体或者其他领域工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将要面临的也是重新学习新的领域中知识的问题,在时间上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有些人在进入新领域就业一段时间后,发现原英语专业实在不给力,甚至选择出国去读第二个硕士。

自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又有大量的海归硕士回国就业,又对国内英语专业硕士的就业构成了新的冲击。即便国内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方式上不存在根本性的问题,但面对新的形势,有关人士也应看到,以往认为主流的就业去向,除了高校教师,包括在媒体、政府、各类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外资企业等领域应届生的就业竞争中,国内英语专业硕士与相关专业的海归比起来皆不占优势。甚至在近两年国内的考博大军中,都有了海归硕士的身影。特别是英语专业本身作为外语类专业,一般认为出国回来的显得更名正言顺些。英语专业研究生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海归硕士(尤其是英语教育、口笔译专业)如何把自己的所学更好地与国内英语教育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国内读两三年的“土”硕士与国外或香港读一两年出来的“洋”硕士,究竟谁能更好地在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道路上脱颖而出,对本专业领域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所有这些恐怕都有待时间来检验。

六、结论

教育语言学关注的是教育中的语言问题、语言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语言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Nancy Hornberger在总结教育语言学的三个问题时指出:教育语言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实际为出发点的学科,这正是它区别于应用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先决条件,也是其作为教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的新兴学科的生命力所在。[2]

针对目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运用教育语言学中关于教育语言政策的相关理论对该阶段教育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而这一切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帮助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专业思想,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其学术能力和职业道路的顺利发展。[6][9]即使他们将来不从事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也能运用在研究生阶段学到的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其所受教育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3]

教育语言学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强调语言规划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乃至一个国家语言教育整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教育语言学发展时间并不长,其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尚未厘清。尽管教育语言学产生于Spolsky“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界定不清的不满”,但国内学界有相当多的人仍将二者混为一谈。[5]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学科在研究和解决语言与教育的问题上具有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它不仅涉及外语教育(外语教育语言学),还包括母语教育语言学、方言教育语言学、标准语教育语言学、双语及多语教语言学。国内一线顶尖的语言学学者已经认识到,国内当前英语教育的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语言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领域,上承天理,下接地气,理应受到更多外语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关注。”[8]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尚需时日。这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丰富的跨学科背景和高远的智性追求的年轻人投入其中。我们应当共同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也关乎我们自身的发展,更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Cohen,Andrew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Hornberger,Nancy H. ed.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C]. New York:Springer,2008.

[3]Jaatinen,Riitta.Learning Languages,Learning Life Skills:Autobiographical reflex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uage[M].New York:Springer,2007.

[4]Larsen-Freeman,Diane & Long,Michael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Spolsky,Bernard & Hult,Francis M.ed.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C].Oxford:Black Publishing,2008.

[6]陈宏志,王雪梅.基于需求分析探索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J].外语界,2013,(2).

[7]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3).

[8]梅德明.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内涵及研究领域[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

[9]王雪梅.从学术能力的需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J].外语界,2012,(5).

[10]王雪梅.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内涵及其发展过程的再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3,(2).

[11]王雪梅.认知风格与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1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语界,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