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1:54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4-02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既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运用的过程。按照现代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定义和典型特征的描述[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这是因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为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限制条件下的一次性、独特性的工作。因此,可以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作为一个项目,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改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进而对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学位论文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项目作为一种创造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性活动是有始有终的,项目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2]按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交付的成果、以及同一个阶段包含相近的工作或活动的原则,结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分为计划与启动、选题与开题、研究与写作、评阅与答辩、结束与收尾五个阶段。图1给出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与成果。

1.计划与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在工程硕士主要理论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开始,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启动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工作包括:①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向学员和导师宣布论文工作工作计划、安排与要求。②安排教师向学员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的方法、时间安排等。③安排学员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并确定导师选择的结果。④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责任;⑤明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是论文工作计划表、导师选择结果表、学位论文评价文件、学位论文管理文件等。

2.选题与开题阶段。完成计划与启动阶段的各项工作之后,即可进入选题和开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具体工作包括:①论文选题。学员和导师在互动、沟通的基础上,先确定一个大致研究领域,结合后续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最终确定论文选题。②收集资料。根据确定的研究领域,收集资料,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选题,并为论文的研究寻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撰写开题报告打好基础。③撰写开题报告。在确定选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④进行开题评议。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通过开题评议后的开题报告。

3.研究与写作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评议后,即可进入写作阶段。写作阶段也可以视为项目的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①学员按开题报告确定的内容、进度、质量等展开论文研究,指导教师指导学员按计划完成学位论文工作。②完成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审核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提交供检测和评阅的学位论文。

4.评阅与答辩。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对申请参加答辩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复率超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②论文评阅。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写出评审意见,学科综合审理评阅人的评价意见后做出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的决定。③论文答辩。学科组织论文答辩,就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答辩通过后的论文及答辩决议。

5.收尾与结束。此阶段是学位论文自答辩到学位论文全部工作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学位的修改定稿、学位论文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提交、学位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奖惩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各种归档资料。

二、各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和措施

1.计划与启动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选派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向学员系统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使学员在论文开始之初能了解学位论文的要求、写作方法、质量、时间等具体要求,以便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少走歪路;②对指导教师尤其是新任指导教师岗前培训,让导师了解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③促进导师和学员间的双向沟通和双向选择,使导师的研究方向能和学员的论文选题方向一致,促进师生优势互补。

2.选题与开题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导师和学员的沟通、互动渠道,确保选题符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②向学员开放实验室和机房,为学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保障。③建立论文选题预审制度,要求学员在开题评议一个月前把论文选题提交学科,由学科组织预审,以保证选题符合工程硕士选题要求,避免开题评议时因选题不符合要求而重新选题、开题。④把好开题评议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开题报告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重新开题。

3.研究与写作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论文日常检查制度。要求导师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时予以指导。②强化论文的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在开题和答辩中间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把好论文审核关。学员自主撰写完成学位论文之后,先将论文提交指导教师初审,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

4.评阅与答辩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把好关。要求对所有学员论文安排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合率超过一定百分比的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②建立论文形式审核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对论文的形式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学员进行修改,以保证论文符合论文规范的要求。③把好论文盲评、评阅关。学校应选择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育经验丰富的学校或企业导师对申请答辩学员的论文进行盲评或评阅。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对全部提交答辩的论文进行盲评。对盲评或评阅不通过的学员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④把好论文答辩关。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组织论文答辩。

5.收尾与结束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重点是:①完善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②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多数院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论文总结评价制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学位论文总结和评价,总结本届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学位论文工作知识的积累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保障制度和各阶段工作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联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39-41.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2

2构建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教育质量是评价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标准,而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有效途径。构建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可以用定量的观点精细地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发现体系中诸多环节的潜在问题,挖掘教学过程中深层能量,这将会使高校可以更细化更具体地进行教育控制过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4]。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和企业的认知度低,并且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一个真正的适合高质量、复合型工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框架,这是保障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应用系统控制论设计出一套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用科学的观点量化地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质量工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3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外部的影响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又有相互作用,因此本文只讨论高校内部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教学质量体系,进而建立教育质量体系。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3.1教学质量体系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是载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了两者的交互作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四个环节。课程教学一般采用校内集中授课的形式,这一环节又包括三要素,即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方式,可以在实践基地、生产现场或工程单位完成,这一环节的三要素是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硕士教育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培养环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真正的工程实践工作,其三要素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学位论文是检验毕业生质量的有效途径,包括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3个部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见图1所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是可测评的,通过建立质量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的方式进行评价,进而可以分析评价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体系中的所有因素都是可变量,因此教学质量是可量化测定的,可以作为一个输出数据。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动态运行时必然是可控制的。本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进而构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3.2教育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3.2.1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因素分析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信息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质量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式的控制系统,其模型包括八个部分,即输入量、输出量、控制器、控制量、被控对象、执行器、检测装置和比较器[5]。控制模型具体应用到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中,这8个部分分别指代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体系中不同的要素,具体如下:(1)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2)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3)控制器:即决策机构,包括学校、工业工程专业下属学院、工业工程系。(4)执行器:即完成决策机构下达任务的人员,包括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管理人员等。(5)控制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内部因素,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经费、管理工作。(6)被控对象:即教学过程。(7)检测装置:实际上就是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监测、学生监测、设施建设监测、师资监测、资金监测、管理监测。(8)比较器:实际上就是反馈体系,包括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得出的评判结果与期望值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提供反馈信息。3.2.2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在决策机构下达的指令下,由执行机构通过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得到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教学评价由系统自身的决策和监测部门进行,得出评判结果;评判结果可以为系统的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系统输入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6]。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4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

4.1教学过程在教育质量模型形成过程中,教学质量成形体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系统中,由培养目标作为系统的主要输入变量,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直接输出变量即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形成系统中教学过程奠定了质量基础。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4.2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可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及作用结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实施。监测是针对执行部分进行的,对执行者完成指令的执行状况和执行过程以及各子系统都有监督作用,对执行结果有测量作用[7]。在控制模型中,监测体系得出的监测数据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主要依据。4.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分析教学质量,构建出一套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量化地判定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理论支持。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判定。这个指标体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和各子系统的效能评判得出的一个可比量。一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此方法是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得到模糊关系矩阵及模糊等级向量,然后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矩阵的合成将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排序,从而实现综合评价[8]。评价体系得出的评判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培养目标(输入量)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控制量)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价非常重要。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3

作者简介:吕璞(1981-),男,陕西西安人,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陶玉萍(1980-),女,河南南乐人,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院培养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JG12DB0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0-02

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已有近3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工程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水平工程类人才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这类工程硕士的总体培养数量和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所占有的比例依然很小。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具备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2009年为适应社会需要,国家开始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加大了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缺口。但是由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许多诟病,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发展之初就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相关研究评述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培养和质量保障两个方面。

工程硕士的培养方面:郑冬梅[1]通过详细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士的课堂、实践教学和论文培养情况,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强调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体系。王钰[2]等,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总结多年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工程实践人才,并建议建立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对培养适量进行评价。杨宁[3]在其论文中,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发展历史与美国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总结了美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工程硕士质量保障方面:姜尔林[4]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得到了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措施。古瑶[5]等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引入内控机制理论,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培养过管理体系。仇国芳[6]分析了培养质量在工程硕士教育中的重要性,建立了科学准确的培养质量观,并以此为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刘惠琴等、祈保华[7])从政府和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起到监督与引导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从以上评述可以看出,大多关于培养质量的研究都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分析而忽视了对培养过程的评价。因此本文拟借鉴CIPP全过程评价思想,构建一整套适合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有效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基于CIPP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CIPP评价模式是在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又被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它主要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个方面。每一种评价的首字母放在一起就变成了CIPP,因此CIPP这个名称实际是这四种评价的缩写。

对照CIPP模式这四个评价,具体到全国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的质量保障方面,可以从教育背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这四个方面来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但是,首先需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背景、教育输入、教育过程、教育输出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各个方面需要进行质量评价管理与监控的关键点。表1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各环节的关键着眼点。

依据以上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关键着眼点的分析,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1.教育背景

2009年教育部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且招收比例逐年上升。教育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应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结合本单位的教育总体目标和办学特色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因此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需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为社会所用。

2.教育输入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教育输入包括培养方案制定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投入。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行业领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自身特点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宗旨进行具体设置,要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培养理念。

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物力投入。

人力投入方面首先要确保优秀生源。通过大力宣传转变社会上对工程硕士原有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强调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地位平等,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报考。其次是师资配备,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学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担任学生导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财力投入主要包括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各类人员薪资、科研教学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和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等,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撑。财力资源是否充足和是否应用得当将影响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物力投入主要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所需的各类教学教学设施设备。这其中包括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资源和学习生活设施设备等等。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单位往往需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物力来保证其培养质量。

3.教育过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过程评价是其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三大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全日制工程硕士偏重培养高层次的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要突出这样的特点,要在体现面向工程的实用性的同时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使工程硕士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稳固扎实的专业素养。在课程教学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结合实践的多种教学手段和创新的考试考核方法,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其与传统理论硕士培养的重大不同点。因此,培养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合作,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机会到科研条件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促使他们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高校可以结合科研项目,构建多种实践基地、创新实验平台等,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教育质量。

学位论文是综合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方式。与理论型硕士不同,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同时对论文完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成立包括企业专家和校外专家的专家组对论文的开题、中期和答辩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把关,严格控制学位论文质量。

4.教育输出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输出结果进行评价,实际就是对最终培养出的人才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关键是看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满足社会需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就业情况,就业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程度。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对这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认可程度,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是这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的最终体现。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评定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反馈来改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

三、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我国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在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CIPP质量控制方法,构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并就保障各环节的培养质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质量保障不只是一个评价、保障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不断的实时反馈对培养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46-47.

[2]王钰,康妮,刘惠琴.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3]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4]姜尔林,马桂敏.工程硕士教育问题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17-24.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33-02

控制工程主要研究运动系统的行为和受控后的运动状态以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领域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为此,东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重庆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先后就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各高校的性质和特点并不完全相同,其人才培养模式虽有借鉴,但差异较大,尤其对于地方高校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还未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控制工程学科是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1980年本学科便开始与冶金部自动化院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国家第三批学位授权点评审中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始终瞄准控制科学的发展前沿,突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探索并实践了控制工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凝练研究方向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并针对每个研究方向重新组建研究团队,更新专业课程设置。

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了“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大系统理论基础”、“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系统辩识与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与LMI方法”、“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方向主要开设“机器人学”、“多Agent理论及应用”、“机器人运动控制”、“计算机视觉”、“彩色图像分析”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计算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原理”、“图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在“智能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方向主要开设“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现代传感技术与应用”、“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多传感器信号融合理论及应用”等专业课程。在“嵌入式微处理器与控制网络设计”方向主要开设“PLD与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DSP原理与嵌入式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网络”、“小波分析及其应用”等专业课程。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企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各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基本没有实践经验。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是以研究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更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在充分考虑我校生源特点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校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掌握现代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优化培养方案

针对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修订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三)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协作式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方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校企结合式教学方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如“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课程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将所授内容分解为“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线性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设计”五部分,每一部分又提出8~10个问题,然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识别原理课程”则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安排一个仿真实验,并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方案设计、仿真、验证,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如何利用研究生阶段的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针对课程实验、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实际项目为基础,丰富实验内容。重新优化和整合课程实验内容,增加课外实验比例,丰富实验内容,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使得所设计的实验最终成为一个实际产品或实际项目的一部分。

2.“仿真+实物”的校内实验教学模式,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潜能。在校内实验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仿真研究,充分利用我院“电子信息与控制”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冶金生产线虚拟仿真平台”的资源,在充分理解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实验室”、“电路仿真实验室”、“DSP实验室”、“EDA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以及“PLC实训基地”等进行实物设计,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实验设备缺乏的问题,又可以使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项目+竞赛”的校内实践模式,学生创新精神显著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各种科技竞赛,并将项目成果、竞赛结果、科技论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作为评定学生奖学金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校外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解决学生工程训练的需要,不断地增加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我校先后与“辽宁科大聚龙集团”、“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鞍山吉兆电子有限公司”、“鞍山市海汇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教学体系的有效执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对我院师资队伍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要有精湛的实践能力。为此,我院一方面鼓励年轻教师下厂实践,积极参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近三年来引进学术带头人3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后的教学效果

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以来,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相关教师近三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优秀人才项目1项;承担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发表教改和科研学术论文150余篇。

五、结语

本文构建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在辽宁科技大学近五年的实践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国内其他地方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东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2]王少华,张桂青,谢秀颖,等.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274-278.

[3]李萍,马乐,柴毅.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81-85.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73-02

专业型硕士(后简称专硕)是为满足对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学位[1]。自1990年设置专业学位以来,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然而工学的专业学位仅有建筑学学士、硕士及工程硕士,难以适应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克服专业型硕士过少,学术型硕士(后简称学硕)过于理论化而实践太少的问题,教育部于2009年设置并招收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同时减少招收学术型硕士[2]。然而,由于专硕目前的培养模式多传承于学术型硕士,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性,难以适应国家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模式的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3]。由于专硕是新设置的学位形式,其培养模式仍在探索完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为例,其四个二级学科研究内容各具特色,但均按照一级学科统一招生,因研究内容差异较大,各二级学科独立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4],致使研究生入学考核、生源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在专硕的培养过程中,因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学制过短、培养内容沿用学硕、考评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原因,其培养效果未达到预期,就业情况相比学硕有一定差距。以长安大学为例,专硕的就业率约比学硕低10%~20%。为规范专硕的培养,提升专硕的素质,应针对其培养要求,优化及完善培养模式,即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培养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评价。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深化策略

世界上主要国家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及学制信息,大都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硕士着重培养对应学科领域中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修养水平,拥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学术型硕士一般分为理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制多为2~3年,培养方式一般为授课、部分课程实践加毕业论文。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开发性研究与设计能力,对理论修养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没有特定要求,专业型硕士名称根据学科确定,如工程硕士或工商管理硕士等,其学制多为1~2年,教学及考核方式多样化,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公司实习、课程实践等形式都可灵活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专业型硕士在国外综合采用论文、设计、报告甚至结业考试等形式来考核研究生是否具备了从业的实践能力。同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硕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国家对专硕和学硕的定位同等重要,两者培养方向虽有不同,但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一致[6]。专硕的培养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基本技能到创新能力的思路,专硕培养过程中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专硕培养模式中存在课堂学习环节偏理论化、实践环节对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培养时间偏短、考评体系未针对专硕培养特点等问题。在优化专硕培养模式时,应依据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优化专业型硕士的学制,依照专硕在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优化各培养阶段的培养计划,确保专硕能力的培养。

2.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知识体系设计课程,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实现课程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接轨。

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优化

1.学制。按硕士培养要求,硕士的培养应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知识实践阶段、理论总结升华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及创新能力培育阶段等,上述培养阶段分别对应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学校)、学术论文撰写、项目实践(校外)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教育部建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学分制培养,其学制一般为2年,在学期间需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7]。在专硕培养过程中,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第二学年为项目实践、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多数学校对专硕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专硕作为和学硕有同等能力培养要求的学位,难以在2年或更少时间内达到学术型硕士2.5~3年的培养要求,加之未设置有效的退出机制,使其培养要求较难达到,建议延长其培养年限至与学硕相同,从而使专硕成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高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各专硕的课程体系多沿用学硕,仅在学制及所修学分等方面有差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要求等差异很小。建议专硕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的性质,研究生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及科研型课程[8];专硕课程体系的优化思想为加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建设,适当减少科研型课程;为夯实专硕的基础,需开设足够的基础型课程,其中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强的基础性课程可适当合并;可根据专硕的培养要求及优化的学制,将专硕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培养、学科基础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着重基础性课程的培养,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集中开设校内实践型课程;第二学年主要为校外实践环节,在此期间除完成所实践项目外,还应将所实践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若培养机构校外培养条件不成熟,可由通过参与或主持校内导师的工程或科研课题等形式完成;第三学年为所学内容的升华,完成毕业考核。

3.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按照专硕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专硕的培养效果。为实现专硕的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过程的监管体系,提出建立“五级考核体系”。五级考核体系分别为:入学考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中期考核及毕业考核。五级考核体系同传统硕士考核体系相比,增加了入学考核及独立的实践环节考核两个环节,并对其他环节的考核结合专硕特点进行优化。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及校外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完结后,由实践负责人对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评,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的学分;考核不通过者,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直至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4.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研究生的培养监控体系是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为保证专硕的培养质量,从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及突出指导教师作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保障。质量监控体系是培养监控体系的重点,宜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制订专业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专业型学位应注重高水平工程应用和高层次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培养监控体系中还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型硕士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加强入学初、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结论及展望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硕士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学制、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等内容,以提升专业型硕士的综合能力,其结论可作为其他相似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3]阴天榜,张建华,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

[4]秦焕美,韩艳,严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91-192.

[5]梁茜,段全安.把握特点,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工程硕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65-66.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6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在岗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它们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生源的显著差异,其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均有较大不同。要使工程硕士成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规范培养模式和培养流程、明确评估办法等,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设想,并选择了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展工作。2007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颁布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对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考虑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部队、基地等情况,在对“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培养方案在符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要兼顾生源单位需求,在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切实使培养的工程硕士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兵器装备的特点是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以导弹、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更突出了这一特点,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根据我院生源主要分别来自武器装备论证、武器装备试验、军代表、部队技术保障、部队装备管理单位等岗位特点,依托控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应该以武器装备为大背景,在控制工程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紧紧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确定的基本思路是:涵盖我军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军代表系统、武器装备试验基地、部队修理所、部队装备管理等单位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如下:

1.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

该方向以提高复杂武器控制系统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为目标,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火控、指控、无人机和导弹等复杂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等。

2.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该方向以提高武器系统技术保障人员的装备保障能力、试验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研究武器系统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及靶场试验中技术保障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标准测试总线的应用、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测试诊断设备研制等。

3.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

该方向以提高各级装备保障管理人员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装备保障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装备保障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制订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统一的适合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交换代码,基于装备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研究装备保障领域的全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以适应培养方向要求为出发点确定适宜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转变,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的坚实后劲;只有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事例和经验,才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考虑到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上,我院采取的是“两阶段”学习方式,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和领域必修课程,在学院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主要学习选修课,采取先寄发教材供学员自学,再到学院集中辅导两次,每次为期两周,最后集中进行考试。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安排,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所设置课程应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宜。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基于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知识面。这些知识结构、知识面要通过一类课程群的设置来落实。由于培养时间、教学时数的限制,课程的门数设置受到了约束,这样就要求对课程的选择必须反复斟酌,切实使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适用各个研究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领域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英语、数理统计、科技信息检索。领域必修课主要有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另一部分是为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对一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至少应掌握一个课程群的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专题讲座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三个研究方向,结合部队岗位需求,我们按优化、控制类课程群、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课程群、信息传输与处理类课程群的要求设置领域专业技术类选修课课程。

具体地讲,为三个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分别是:

为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研究方向设置了优化、控制类为主的课程,包含军事运筹分析、系统决策与建模、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防空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设置了故障检测与诊断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测试与接口技术、军用电子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7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随之带来的是生源素质和入学动机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却相对减少,因此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成为一个现实的急迫的课题。传统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主要致力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而当前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从以往单一的知识创新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和知识转化等更广泛领域。因此,“二元模式”、“双轨制”、“校企协作培养”等模式悄然兴起,并成为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总趋势。

1.什么是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

二元培养模式实际上探究的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功能并行的教育模式,是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平衡处理的结果。所谓二元培养模式,即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根据其个人特点和就业倾向,设置两种培养模式:应用型和研究型。

研究型培养模式强调理论学习,对学生主要进行科研训练,培养的目标不是为某一特定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美国授予这类毕业生的是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s)。

应用型培养模式强调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与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理论、技术和开发能力,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在美国,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授予的是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s)。

虽然高校己经对二元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未加以足够的重视,只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上。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培养模式,对研究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精于学术研究,又不擅长于应用研究。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硕士研究生的二元培养体系,促进硕士研究生培质量的提升。

2.二元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二元模式确立的基础,高校首先应该为两种培养模式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两种培养模式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规格类型的研究生。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并且应该向攻读博士学位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应将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一个过渡性学位来看待;这一类人才对知识系统性要求强,要必须建立广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水平。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用型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对应于具体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生走向社会。这一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应用理论知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提倡向二元模式转变,但同时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在研究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上有所侧重,一些学术水平、师资素质、办学条件较好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侧重于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并且通过硕博连读,免试保送等方式把硕士培养与博士培养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多培养高级研究人才,而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则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另外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文、史、哲类的专业,应该坚持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3.二元培养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质量的提升除了受学生自身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还直接取决于导师的指导。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始终处在一个关键位置,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有一支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作保证。因此对应于二元培养模式,导师队伍也必须二元化。

(1)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和能力是担任研究型导师的必要条件。研究型导师必须突出科学研究导向,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型学生在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这一类导师不仅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造诣,而且还必须承担重量级的科研项目以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具有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型导师需要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成本,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提高项目研究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虽然每个导师学术专长各有特色,但个人的知识面还是有所局限的。因此,对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可以逐步推广“导师组”的团队联合指导方式,即以一名导师为主、其他导师为辅,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一模式既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又有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吸取各家之所长,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导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更好的提高培养质量。

(2)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的硕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学校走向学校”,很少有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历,因此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的缺乏是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高校应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尽快提升硕士生导师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即从企事业单位筛选一批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参与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也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家给学生开设实践性课程,从而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第三,对应用型硕士生导师的指导资格进行审核把关,对其科研能力和理论造诣的要求应该低于研究型导师,但必须要求应用型导师有一定时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课题和项目以提供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通过企业课题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4.二元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规格上实施二元或多元化,但实际培养过程中两者的课程设置确没有体现各自的特色,导致学术型硕士理论性不足、应用型硕士动手能力不强。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把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重视职业素养的专门训练,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尤其需要增加实践性环节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学生毕业时不必公开,学位论文也不能用学术性论文标准来衡量,应强调论文的应用性、实践性标准,可以是综合性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方案或工程项目设计、技术专利等多种形式。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则应侧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为研究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次增加选修课比重,使得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研究领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激发,同时适当开设一些跨学科和综合性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第三,强调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和正规的科研训练,因此这类学生毕业时必须发表科研论文。在对研究型学生的培养中尤其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动态性,随时把握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研究动向,高校可以设置一些讲座类的课程,通过聘请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讲授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便于学生掌握研究前沿,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5.二元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一直以来“以科研为重”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大部分研究生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本科教学无明显差别,更不用说对两种类型的硕士研究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建立二元培养模式的基础。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首先是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可以设置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等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是从传授为主变成活动为主,由教师提出讨论和活动主题,由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再次是课堂由教师控制模式转变为教师参与模式,教师的身份需要从“导师”变成“导游”,使学生成为主体,学生与教师关系从受教关系变成一种从游关系(王洪才,2010)。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可以采用弹性学制“1+n”的模式:第一年采用集中授课模式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选择1-3年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撰写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而且能通过论文的写作真正培养自身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除了充分利用和发掘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导师指导的效能外,一方面应该加强学术活动交流,建立学术交流例会制度,依托于网络平台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之类的学术平台,并将研究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激励研究生研究和学术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研究生研究过程中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校内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研究生自己组织研究团队申报校内研究课题,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将科研贯穿教学全过程,研究生入学后即可安排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所,参与研究所的各项研究活动,及早熟悉和了解导师组和高年级同学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与此同时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学习任务、进行科研技能的训练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对于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独立主持一个子课题或者申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科研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独立科研能力,沟通和组织能力。

对于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后通过考核对学生进行中期分流,对于有科研潜质的学生采用“1+4”提前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攻博,使得这一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更系统、更深入。对于无法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学生允许其自由选择培养模式,可以继续采用研究型培养方式培养,也可以调整为应用型模式培养。

6.二元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元培养模式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质量监控是基本保障。由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评价导师指导能力和指导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质量监控的主体不能是导师本人,应该由学校或学院成立专门的质量督导小组承担监控责任,监控的内容包括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指导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要重视过程监控,也要重视结果监控。但是对两类研究生的监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应用型研究生应该侧重于过程监控,每一阶段对教师的指导责任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诊断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检查是否按照应用型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如果采用双导师制,还需要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控,核实校外导师是否真正承担相应的指导任务。对于研究型研究生则应该侧重于结果监控,综合运用考试成绩、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等硬指标进行鉴定性评价,如果采用导师组方式进行指导的,还需要对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和学术交流方式进行监控到诊断性评价。

本文从培养目标、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质量监控体系五个方面分析探讨硕士研究生二元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既有培养环节上的共性,也有培养方式上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在探索二元培养模式时,必须兼顾共性与特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对二元模式的科学性、完备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原.硕士研究生教育“双轨制”研究[D].北京邮件大学,2008.

[2] 王洪才. 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 复旦教育论坛,2010,8(4):47-57.

[3] 付晶姣. 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钱增瑾,张建宇.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43-44.

[5] 甄良,康君,英爽. 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6] 程斯辉,王传毅.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7] 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1-5.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8

通过对比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工程硕士所具有的特点会更加凸显:首先,在知识结构方面,工学硕士需要具备较广的知识面以及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并需要对学科发展做出了解,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学习。而工程硕士则将专业技术的训练作为核心内容,学生需要具备与某个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技术方法;从能力结构来看,工学硕士需要具备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工程硕士则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承担工程管理或工程技术管理的能力;从招生对象来看,工学硕士可以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与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而工程硕士主要以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为招生对象;从培养方式来看,工学硕士需要进行全脱产学习,属于全日制。而工程硕士则为在职学习,具有进校但是不离岗的特点。

二、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全员性、全过程性以及全方位性。在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障意识贯穿在工程硕士招生、教育管理、论文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并引导学校、企业以及工程硕士群体提高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

(一)把好招生关

学校要通过把好招生关来确保生源质量。合理掌握工程硕士质量以及数量是把好招生关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产生着直接影响。为了切实把好招生关来确保生源质量,在工程硕士招生过程中,学校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有必要强化宣传,从而更有效的调动企业在优秀生源推荐方面的主动性以及企业对工程硕士进行培养的热情,从而让企业更好的引导与工程硕士报考条件相符的学生产生参加工程硕士考试与招生的愿望;二是在培训企业的选取中,学校应当持有开阔的视野,招生对象单位不仅包括国家重点工程以及大型企业,同时也要包括非国有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以及边远地区、国防部门和工作环境与条件相对艰苦的行业;三是学校要将自主招生与全国联考结合起来,以工程硕士招生特点为依据,通过灵活措施的采用以及专业实践能力测试和专业知识水平测试来选取合格生源。

(二)重视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工程硕士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是提升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程硕士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就是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技术改造来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工程硕士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构建规范且科学的导师制度。在工程硕士导师资格确定以及遴选方面,学校有必要确保选拔程序以及选拔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完善化以及严格化。同时有必要针对新晋导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推动导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特点、招生制度、学位规定等作出了解,从而促进导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强化过程监控与管理

学校需要以工程硕士特点为依据来强化教育过程中的监控与管理。在此过程中,要求学校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对教学内容选取以及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知识以及技能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工程型,尤其是在以大众型企业为合作对象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更应当重视高层次、复合型以及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需要遵循复合型、宽口径、先进性、新颖性,确保教育内容能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工艺、技术等作出体现,使工程硕士教育内容和课程能够随着学科发展而获得发展与创新。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9

利用信息网络化工具,跨平台选择课程就成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必然选择。所谓跨平台是指研究生课程体系根据学位级别、培养方式等建立的三大平台,即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和学制的不同,建立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平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下,根据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平台、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及MBA课程体系平台等(见图2)。课程体系平台的特点是大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子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课程体系平台是相应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中包含上千门不同课程,工程硕士原则上可以打通平台,在不同平台中选课,从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结合工程硕士的特点,指导工程硕士跨平台选课时,既要遵循适度引导、适量选课的大原则,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兼顾公平的小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因此带来的课程组织安排等问题。

对于工作单位在学校驻地且导师要求具备较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生,选课自由度相对较大,鼓励其尽可能多地选择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听课。时间充足的学生按照全日制硕士的课堂秩序要求,时间较为紧张的学生则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校听课,保证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其余时间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学习功能进行自学。学习方式可灵活选择,但考试方式和标准要与全日制硕士的要求一致,做到“宽进严出”。为维护全日制硕士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管理制度上要限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同质化趋势,并对工程硕士做出限制,如每学期选课不应超过2门,选课的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20%,同堂听课的课程不少于50%,等等。这样的培养方案对于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是严格而必要的。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有别于“异地办班”,仅限于部分课程教学的合作,而不是全面合作)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部门可根据企业科研、生产任务需要单独建班,指导其共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单独安排考试,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共享,但教学过程无法共享。一方面,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时间、地点多次开展,致使教学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培养单位中较缺乏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限制合作培养规模。但无论从招生角度还是从保证培养质量角度看,合作培养方式对工程硕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必须科学选择在合作培养单位开设的课程,既要考虑教学单位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又要兼顾企业生产实践需要。合作单位中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可参与课程建设,合作完成课程讲授。这样的课程一旦选定并开设,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延展到校内供其他层次研究生选择,将成为案例教学的典范,丰富课程体系平台。

对于大部分工程硕士而言,跨大平台选择全日制硕士的课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但跨子平台选课,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进行差异化管理、个性化培养是建设课程共享平台的初衷和任务。工程硕士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结合工作实际和论文要求,兼顾个性化需求,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子平台上选课,在同一子平台的不同专业领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可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跨平台的选课模式打破依专业建立的班级,增进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性质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使跨专业领域、多学科综合的培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提高工程硕士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作用明显,符合工程硕士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

二、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桥梁,创新教学方式,在线“全日制”学习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工程硕士的办学模式是“进校不离岗”。大部分学生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不能采取完全脱产的全日制教学方式,因此各培养单位多采取在校内分阶段集中上课、到学生较为集中的异地办班、校企合作办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解决了学生上课与工作的冲突,但“单科独进”教学方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普遍感觉集中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同生产实践结合,没时间消化吸收,学习效果不理想。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结合网络教育上应用广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专门针对“进校不离岗”的教学特点发挥网络优势,通过采用混合课程,将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间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工程硕士登录平台,在Blackboard上学习课程,查阅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学习资料依托Black-board数据库实时更新,包含任课教师制作的案例,以及其他科研单位制作的PPT、动画等,使课程内容丰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积极性。学习中不拘泥于现有教程,紧跟学术前沿和生产实际,时效性更强。在线学习结束后进行在线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尽管在线学习有形式生动、时间灵活、内容时效性强等特点,但学生出勤率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线学习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到校集中学习时还需再次学习该课程。集中面授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主要原理与方法,回答同学在网络学习后,结合生产实践时遇到的问题,课后考试依然采用传统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在线考试成绩与面授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在线学习与集中学习结合,规避了在线考试的身份认定问题,解决了集中学习时间短造成的“消化不良”。在线学习成为集中学习的有益补充,使宝贵的集中学习时间更多地用来完成实验、实践等需教学资源支持的教学环节。

课程考试结束后,管理人员可通过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在成绩查询前安排匿名课程检查问卷调查表,学生填写问卷后可查询成绩。管理人员通过问卷掌握学生对课程、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利用Blackboard平台,对课程的学习人数、成绩分布等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综合主观教学效果评价和客观数据分析的课程检查报告单,能比较准确地对该门课程做出科学结论,使两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得到科学监测,有效保证学习质量。

工程硕士多数来自生产一线,学习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错过课程或考试未达标准而重修情况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全日制硕士,管理者和学生本人需实时掌握信息并及时处理。信息网络化平台为管理员提供课程表、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习情况等功能;对研究生秘书提供学生成绩查询、成绩单打印、成绩不合格提醒等功能;对任课教师提供作业、在线答疑、在线上报成绩、查看课程评价等功能;对学生提供在线查询成绩和课程表、自助打印成绩单、在线申请重修等功能。这些信息及时在各模块间流动,极大缓解了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集约化管理不仅给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提供高效服务,还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化和服务意识。

三、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工具,强调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工程硕士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约6个月,主要完成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和答辩等关键环节。师生互选、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等环节,学生只能在各自工作单位独立完成或由校外导师协助完成。这种过程管理方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工程硕士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校内外双导师制度。首先,师生相互了解是双向选择中需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双导师制度意味着,师生互选工作量至少是工学硕士的一倍以上,要求实施更精确的管理方式和更高效的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凭借多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实时更新的优势,对师生互选起到重要作用。导师通过入学考试面试环节了解学生,可在平台查询学生基本信息;学生通过平台可查询本学科所有校内外导师信息,及其对所带学生的具体要求。信息对称双向流动,最大可能地避免师生互选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双向选择的一次成功率。另外,通过设置平台中师生互选功能模块的相应参数,管理部门可避免师生互选过程中出现导师“贫富不均”现象,在管理层面上为各级管理者实时监控师生互选提供手段,预先规避师生互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师生互选高质、高效。

论文选题和撰写是工程硕士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重要环节是失控的: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间,与校内外两个导师反复协商论文选题,效率极低;学生转述导师意见时,还可能出现理解误差。采用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的选题功能模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平台为校内外导师开辟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讨论区,不但可进行多方会议,还可视频通话、传输文件,并保存通话记录和所传输的文件资料。校内外导师和学生约定时间进入讨论区,对选题进行充分协商与研究,最终形成高质量的选题报告,经校内外导师同意后,汇总给研究生秘书交学科带头人审核。学科带头人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导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过程和意见,对本学科所有工程硕士的选题进行审核。网络平台审核结束后,研究生秘书整理并打印本学科所有申请开题的工程硕士的开题报告,交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会签,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开题论证工作。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增长模式的转变,知识经济成分的增加,社会不仅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而且对高层次人才的质量、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加多样化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及需要,使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陈至立认为:“作为高层次人才,一要永远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五要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一 在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中应遵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

高校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进行质量监控活动过程中,要以国家法令、法规为依据,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体系,依法实施管理,克服主观随意性,使教育质量各项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贯彻标准化原则,首先要加强教学质量工作的计划性,克服随意性,避免出现慌乱现象;其次是做到质量标准化,建立科学、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使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人才质量、保障工作都有评估和衡量的尺度,以便公平、有效地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另外,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突出区域、地区和民族特色,高校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

2.目标性原则

各高校在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时,需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重要目标,合理地选择体系中的各项要素,组织协调各方监控力量,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贯彻目标性原则,不仅要按照目标控制原理来建立高效、灵敏的目标定位机制,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而且要制定相应的预防、纠偏、整顿措施,以便实现有效的目标控制。另外,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实施中,落实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中心的主要思想,加强教育质量意识,使高校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展开。

3.全面性原则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要着眼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和服从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教育质量监控需要全员参与,包括高校内部(分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和硕士研究生本人)和高校外部(国家、社会、家庭)的参与,建立、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另外,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需要全过程的参与,质量监控必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及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反馈,实行全过程监控,严格控制和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4.系统性原则

高校建立和完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应当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协调和监督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质量监控体系能对培养过程各环节、影响教育质量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并确保这些成分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5.持续改进原则

“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永恒主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坚持续性原则,就是要从提高质量出发,把握质量不断改进、提高的本质。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不断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高校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6.以人为本原则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重视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在教育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到质量监控工作中。还要注重发挥分管硕士研究生工作的领导、研究生院(处)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另外,要重视研究生会的作用,利用座谈、个别谈话、公共信箱、网络论坛等形式,多方面收集研究生对学习、生活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

二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的展开

1.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推崇人性化管理。管理必须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坚定的信条。其次,倡导信息化管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量扩招,在校生规模急剧增长,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是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重视基层化管理。导师是研究生教育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的监控者。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导师的管理地位,加大导师的管理权限,让导师有足够的自。最后,加强程序化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应加强制度化、程序化,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管理程序,各管理层面分工协作,共同配合,更好地发挥管理的实际作用,从源头上保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实行淘汰制

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是零淘汰。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零淘汰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已经严重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所以实行淘汰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长久发展的必然需要。国外对此已有较多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国内也有一些高校正在尝试和实施着。其他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已有做法和国内高校的实施经验,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建立淘汰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实行分流、推迟毕业、坚决淘汰等措施,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安排课程不仅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注意知识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和拓展。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出发,紧密结合其专业实践活动,多设置一些专业性强并且对今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活动,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拓宽其知识面;组织安排士研究生观摩优秀教授的教学,并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等,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公共英语和公共思想课的课时应适当减少,把更多时间留给专业课教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变化、学科的最新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等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着重突出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专业性、选择性和实践性,建立科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调质量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使学生达到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另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要求:“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具有接受外部需求信息的能力,必须考虑现有规模和办学模式、招生报考录取率、师资、科研项目及研究经费等条件,以自身敏锐的判断和健全的制度应对来自外部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增强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起既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又能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国内高校要转变陈旧的质量观念,解放思想,确立发展性、多元化、特色化的质量观。

对于高等院校,要使学校拥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数量扩张不应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应该在数量发展的同时,更多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重点考虑数量与质量、短期与长远、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一致,一般学科与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的协调一致。另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从研究生自身的需求和动机入手,尊重并尽量满足研究生动态的求学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全面成长,反对当前教学中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5.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成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质量,更要重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研究生教育最直接的指导者。从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的确定、论文撰写及答辩都需要导师的带领和指导,导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所以,在导师的培养与选择过程中,不仅可以实施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还可以在导师队伍中引入淘汰机制,提高导师质量,从源头上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教育质量。

另外,导师的教学要随时关注国内外学科研究的前沿情况,把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导师的授课形式和内容可以丰富化,开课与讲授力求少而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另外,授课可运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研究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修,导师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资源实行远程指导。

再者,应从学校的现状出发,科学规划师资队伍,既注重外部引进,同时又着力加紧自主培养。外部引进要渐渐改变之前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注重引进“货真价实”的学术带头人,以此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整个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聘请优秀的、知名度高的社会人才作为学校兼职硕士生导师,以弥补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充分发挥老教授在学科建设、指导青年教师方面的作用,缓解眼前的矛盾。

6.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控

各高校只有建立相对独立高效的教育质量监控机构,才能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监控。评估办应当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信息的采集及反馈系统、特色化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及时向学校领导和各学院(系)反馈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对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构建高效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N].光明日报,1999(5)

[2]王春玲.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8

[3]刘邦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M].北京:出版社,2005:70

[4]杨阳.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教育质量观及培养模式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控制工程硕士论文例11

1.输入环节

输入环节的质量“节点”应当包括教育质量标准、生源质量、导师队伍、培养条件和培养经费等。

(1)教育质量标准的确定。质量标准是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没有质量的标准,会使教育无方向可寻。农业推广硕士以培养掌握农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结合不同领域和学科的需求,制订统一、完整的质量标准指导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标准不仅可以指导师生的教学、研究方向,增强质量意识,而且可以有效的协调各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教育活动沿着统一的目标前进。

(2)生源质量控制。生源质量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在农业推广硕士招生中,一要有良好的招生制度,采取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录用方式,接受社会监督,选拔优秀生源;二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强调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生源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在允许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基础上,应该允许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科生报考,只有鼓励有志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青年攻读农业推广硕士,才能真正为农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导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根据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质量标准,考察和加强培养单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建设。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实际应用和推广能力。在导师选拔中,要适当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完善双导师制度。

(4)培养条件和培养经费。培养单位应当具备开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好条件,包括教学条件(教室、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等)和支撑条件(图书资源、网络条件、实验资源共享等)。农业推广硕士学费少(一般在6000元/年),实践教学成本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保证培养质量,必须实行校-企联合定单培养模式,探索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共同资助研究生学习的资助机制。

2.过程环节

过程环节实质是培养管理,就是根据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按照培养方案和一定的培养方式,完成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

(1)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它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导师遴选、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论文开题答辩等[3]。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当在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一般由培养单位和工作单位的两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备高级职称的导师指导学习,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撰写论文。

(2)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中,应当根据课程体系更多地安排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和实习训练;在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岗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面授时间多数安排在假期,为了保证学习效率,在课程学习上必须提前加强教师和学院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研究生的主动学习和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在论文开题和论文中期检查中,实行以学科为单位的集中讨论,开阔学生视野,帮助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活动。

(3)思想道德建设。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当通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

3.输出环节

输出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验。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检验指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位论文的水平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1)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质量的角度来说,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不仅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基础,更能使他们适应行业的需求和推动行业发展。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得以体现。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来看,在研究生毕业前设定一种毕业考试也值得探索。

(2)学术论文的水平。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学术论文的水平与导师的研究方向、论文的指导方式、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在论文指导中,首先要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和学位论文质量要求;其次,要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和评审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

(3)用人单位的评价。毕业生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毕业生的技术职务升迁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上。因此,培养单位一方面要加强与研究生工作单位的横向联系,了解研究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况;另一方面,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形成反馈意见,通过及时掌握行业要求,以及毕业生的工作业绩、科研成果,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过程环节,不断改进并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3]。

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

从组织管理来说,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涉及三大部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学位点批准授权、控制招生规模及质量标准审批等权力;行业组织在教育质量保证中发挥评价和监督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行业需求,制订研究生培养大纲,具体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

1.教育主管部门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管理、评估方面的传统优势,形成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主导,各地方所在高校教育部门参与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同时,由于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属于同一系统,难免使教育部门尤其是评估工作的客观性不够。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对评估人员的教育指导,对其评估工作给予适当监督控制,确保评估公正公平开展,以便发现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形成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应利用政府部门的立法职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评估机构,使其独立自主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社会中介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独立于高校和政府部门之外,与高校、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中介组织在质量保障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毕业生的质量优劣最终要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在就业单位等部门的调研和分析进行检验,因此社会中介组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上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但是,在我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一些用人单位纳入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来,有组织、有计划地邀请他们对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整个培养环节进行评价和监督,使培养单位重新审视其质量标准,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研究生培养单位

培养单位是直接负责研究生培养并决定研究生质量高低的单位,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培养单位必须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认真制定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大纲,并据此标准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管理,定期进行质量自我评估,同时结合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估反馈结果适时对质量标准进行修正,以保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研究生。

三、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管理

国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概括起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大学自律为特征的质量保障体系,一种是大学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前者以英国等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具有大学自治传统的国家为主,他们在保障教育质量中主要依靠的是大学文化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声誉,辅之以高等教育内部的评估;后者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主,他们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不断改革研究生教育体制,加强评估检查保证教育质量提高[4]。综合国外经验和国内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该加强培养单位与行业部门的联系,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以培养单位内部质量管理为核心,建立认证、自律、评估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1.认证机制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下,联合行业组织,分析人才社会需求,开展对培养单位的授权认证。这种认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社会监督下公开进行。授权认证工作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规模认证和培养单位授权认证。培养单位认证以农业推广硕士的13个领域划分,设置本科生培养质量、硕士生培养质量、硕士生培养教学条件、导师队伍、教学管理、行业影响等一级指标,对培养学校进行筛选和排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社会中介组织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结合人才培养规模和发展需求,授权合格培养单位开展相关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授权认证工作有利于优选培养单位,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防止规模无序扩张。

2.自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