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网工程论文

新网工程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2:22

新网工程论文

新网工程论文例1

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由认知到推理的相互明确过程。发话人在明示自己交际意图的基础上,听话人根据发话人的明示内容进行思考和推理,进而寻找与其认知语境存在较大关联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能够知晓对方话语含义的关键在于形成了一个最佳认知模式,也就是找到了两种不同语境、整个话题以及对方前面谈话的关联性。所以,关联理论指出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取向,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

1911年,Ernst August Gutt首次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他认为翻译的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主要涉及的对象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在第一个过程中,由原文作者先向译者表明交际意图,而后由译者根据原文作者所明示的交际信息、原文作者的语境信息和关联原则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解析;在第二个过程中,译者成为向译文读者的传达者,译者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假设,进而揣摩译文读者的期待,再在把握原文作者交际意图、译文语言环境和探寻最佳关联的基础上,决定自己要达到的翻译目的。

二、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调查

网络新闻翻译与传统新闻翻译相比,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存在以信息化为主的独特之处,由于关联理论广泛适用于传统新闻翻译方式,所以本次调查主要研究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中的适用性,从而验证网络新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关联理论翻译观。

第一,调查对象的选定。

在本次调查中,以从事网络新闻翻译工作一年及以上的20位译者为调查对象,并且均拥有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这部分译者来自于新浪、雅虎、搜狐、人民网、看中国、中国新闻网、TOM网、天极网、中国智能建筑服务网等各大网站,并从事政治、娱乐、经济、文化、体育、商务、展览、技术等新闻的翻译工作,具备丰富的翻译经验。

第二,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关联理论假设。

假设网络新闻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一般是老板指定翻译材料,或者是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需求自选翻译材料;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在考虑读者阅读习惯的前提下,运用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等翻译方法和策略,采取完全翻译、摘译、译写、编译等变译形式,使用网上搜索、电子词典、在线咨询、翻译字典等翻译工具进行翻译工作。

第三,网络新闻翻译过程的访问情况分析。

设计采访问题。以关联理论翻译观为基础针对网络新闻翻译过程设计7个采访问题,在7个问题中给出答案选项以供译者选择,并构建分值体系,满分为100分。问题分别为:

翻译目的:A既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又传递原文信息(14分);B满足读者需求(12分);C传递原文信息(8分);D工作需要或提高外语水平(6分);E获取薪酬(0分)。

翻译材料选择:A根据网站主题和读者需求(14分);B根据读者需求或完成老板任务(12分);C根据网站主题(6分);D根据网站主题自主选择材料(2分)。

考虑读者需求和期待:A重点考虑(15);B较多考虑(12分);C有时考虑(8分);D不考虑(0分)。

理解翻译材料的程度:A对理解上的困难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解决,保证翻译的正确性(14分);B能正确理解材料,或可不翻译难以理解的材料部分(12分);C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和自己的翻译水平进行大概翻译,保证不出较大失误(10分);D仅仅翻译读者感兴趣的重点内容(8分)。

翻译方法和策略:A满足读者需求,传递原文信息(15分);B满足读者需求(12分);C根据原文文体,以及原文语境与目的语语境的对应程度而确定(10分);D根据原文的理解难易程度确定(8分)。

翻译工具:A主要使用一种网络化翻译工具,辅助使用其他三种工具(14分);B仅使用一种网络化工具(12分);C主要使用传统词典,辅助使用网络化翻译工具(8分)。

翻译形式:A为满足读者需求,符合网站主题,忠于原文(14分);B单纯为满足读者需求(12分);C为符合网站主题,忠于原文(10分)。

新网工程论文例2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文江川(1977-),男,江西永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11-01

导论课程是为了帮助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使其了解所学专业、解读所就读的专业是什么,包括哪些专业课程、如何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就业及考研去向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整体认识,对专业技术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后续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质培养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引导学习的方法、规划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十分有效的方式和重要的手段。

一、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自2010年才陆续开设的新专业,涉及多领域技术,学科交叉,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等角度阐述本专业包括的内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多,技术广,综合性强

物联网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领域、综合叉学科,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监测、物流等方面。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内容多,技术广,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综合和整体优化势在必行。

2.学生有兴趣,热情高,基础缺乏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开设,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进行统计,96.8%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前期调研,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了解较少,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欠缺。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知识脉络,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其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专业领域新,对师资队伍要求高

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高校在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涉及的专业知识广,交叉性强;课程体系尚处在摸索阶段,有待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不成熟;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等问题。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不断更新专业认知,扩充知识结构,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教学方法单一,考评方式片面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知识内容丰富,对各部分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论课程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若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可能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若考评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考量的方式,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提高,或将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后续课程产生为难情绪或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厌学。

二、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物联网技术本身特点以及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和实际授课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解析专业知识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应从宏观上介绍了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物联网基本概念、知识体系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既对涉及到的广泛技术有了解、有兴趣,又不会被庞大的众多学科内容吓倒,形成对“物联网工程”基本模型和基本问题的初步且宏观的科学认识。目前,绝大多数的物联网导论书籍对于物联网专有的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M2M等技术介绍比较详细,其他必须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方面的内容则很少提及。因此,应贯穿“全局指导局部”的方针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保证后续教学能围绕物联网的需求进行;剖析物联网技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基础知识,注重技术应用,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巨大的创新机遇以及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创新思维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正不断应用于很多领域中,因此,导论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于整个授课过程中。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科学科,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对物联网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案例式教学,如:在介绍物联网与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关系时,教室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智能家居的样板间,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如何传输这些数据并对家电进一步控制。也可以综合考虑课程侧重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归纳提炼出研究的方向,采用研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最后,课程也可以不局限于课内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辅助,突破传统导论课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

3.强化实践教学,紧跟领域前沿研究新技术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多,除了介绍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有关专业基础外,还涉及到大量全新而复杂的新技术。对于刚进入该专业的新生来说,从书本中很难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很难将抽象的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教师应适当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物联网应用样板间、开展物联网技术现场教学与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物联网技术应用之间的距离。注重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既能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又可及时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技术层面整体把握物联网,对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进入实验室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对高水平研究与应用的热情。

4.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考评方式全面灵活

导论课程的考评可分为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研究报告等多个组成部分。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形式,基于课程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研究报告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交,根据选定的研究方向从查阅文献、自主思考、组织讨论到形成结果、汇报总结,明确小组中每名学生的工作与贡献。实践报告指学生通过参观与实践,对物联网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包括基本的原理、实践操作、方案改进等,培养学生系统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扩展知识面,鼓励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肩负着引导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激发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掌握自主获取知识方法,引导正确学习方法的重任。本文首先根据物联网技术及专业新生的特点,讨论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对于本课程教学的有关新思考,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新网工程论文例3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文献资源的利用成为提高科技文献和信息检索查全率的又一重要途径。查新质量也随着科技文献检索的查全率的提高而提高。目前,网络信息数据库发展异常迅猛,就科技查新工作而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查新检索工作。

一、目前我市科技查新使用的网络资源

科技信息资源是科技查新工作的基础,目前连云港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技查新信息资源主要是数据库信息资源。包括清华同方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网、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中国新产品库(XCP)、中国化工文献数据库、互联网信息资源,国内外网站相关的数据库信息资源。

我市的文献支持系统还不完善,只有维普、期刊论文数据库较为全面,不仅可以从检索系统中找到二次文献,还能下载原文。而其他如外文文献、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等即使找到二次文献也很难找到原文。还有一些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内部资料等,由于未公开发表或未被数据库制作单位收录,不能在检索工具中查到。由于经费不足,或多或少地存在数据库及一、二次文献购买不全的现象,影响了查新工作的质量。

二、网络免费信息资源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

可用于科技查新的网络免费信息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出版机构提供题录、摘要等简要信息免费检索,而要得到全文则须付费;另一种是出版机构奉行开放存取理念,免费提供全文。

2.1免费检索题录、摘要等简要信息的网络信息资源

许多出版机构几乎都会提供有关信息资源的题录、目次、文摘等著录事项,查新人员一般可以通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关键词、语种、文摘等途径进行免费检索,这类免费信息包含在一些网络信息资源库中,典型的如下:(1)网络免费期刊文献。代表期刊MEDLINE,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出版的产品,提供权威的全球生物医学文献的题录与摘要以供免费检索,是相关领域科技查新必要而方便的检索工具;另一著名出版商Elsevier Science建立了基于Web的数字化出版平台Science Direct。(2)网络免费专利文献。网络免费专利文献主要存在于专利数据库中,比如中国专利数据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的著录项目及摘要,免费检索且数据更新及时;中国知识产权网与中国专利信息网也提供部分专利文献的免费检索服务。(3)网络免费会议文献。各种大型的学术团体或政府机构通常都会在网上提供文献服务。例如,SPIE会议录通过“国际光学工程协会”的网站提供会议文献的免费检索服务;中国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也通过网站提供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会议录、文集名、关键词、语种、文摘内容等会议文献的免费检索信息。(4)网络免费标准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网站提供ISO标准文献数据库的免费检索。中国标准服务网、日本标准协会等网站也提供标准文献免费检索。(5)搜索引擎。查新人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如Google、百度等。

三、充分利用免费网络资源进行查新检索的实例

查新检索的质量直接影响查新的质量,查新检索的原则是在查全的基础上讲求查准,其首先要求查全。这就要求查新人员根据查新课题特点选择适当数据库进行检索。

案例,“抗肿瘤药磷酸氟达拉滨中试生产工艺研究”课题的查新。首先在对各类数据库进行检索后,发现数据库里的文献主要是针对氟达拉滨的合成进行论述,未述及到其生产工艺。而委托方是要求对“酸氟达拉滨中试生产工艺”进行查新,因此,通过搜索引擎成功的找到了一个项目“磷酸氟达拉滨工艺转让”,在这家网站页面上不仅对提供了3种氟达拉滨的合成方法,而且还对该工艺的详细步骤以及它的生产流程等作了介绍,通过比对,从而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查新结果。

四、结束语

新网工程论文例4

1.基于新媒体运用能力提升的课程设置

网络时代的新闻产品从生产到传输的全过程,都将实现全程电脑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采访,都离不开电脑、网络、多媒体。编辑则通过媒介机构的内部网络调阅记者发回的稿件和图片等资料,编辑、送审或签发稿件,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资料查询,甚至临时性的补充采访。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等的编排、播出、传送等也主要是在电脑、网络上进行。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具有关于电脑、网络、多媒体的硬、软件基础知识,而且要能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直至音频文本和视频文本的处理能力。

为了使学生具备以上技术水平,国外的传播教育研究者认为:新闻院系学生的网络教育应该包括以下教程:“网络搜索工具”(web search tools),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研究不同专题;“网络新闻资源”(journalism resources),让学生了解因特网上的记者专用的各类信息资源站点;“网络新闻组和论坛”(usenet group & listservs),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新闻组和论坛获取新闻信息。“因特网指导”(internet help),向学生传授因特网、万维网、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网络出版等方面的知识。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在现在的新闻学专业加设或强化以下课程:

“计算机导论”,旨在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文字信息处理”,让学生了解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档处理、表格和演示文稿处理的基本技能和常用操作。“电脑美术设计”,让学生了解photoshop、3dsmax的功能及图像基础知识,保证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文件工具、编辑工具、图像工具、图层工具、选择工具和滤镜工具来进行电脑美术设计。“多媒体制作”,让学生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学会使用premiere6进行多媒体视频、音频文件的采集(从摄像机、录像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中采集素材),用premiere6进行素材的剪辑、字幕的添加、音频文件的添加、特技的添加合成,并最终制作出成功的影视作品。“新闻网页设计”,通过讲授flash和dream weaver,使学生掌握新闻网页的页面设计和网格动画的做作技巧,保证学生具有独立制作高级新闻网页的能力。“数据库基础”,让学生了解有关数据库的基本理论。

2.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提升的课程设置

网络时代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与传统媒介无疑具有重大差异。除此之外,还必须注意到,利用网络进行新闻评价、深度报道、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等方面,也与传统媒体时代有所区别。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数字式交互技术,尽可能与受众进行直接的对话和沟通。在传播结束后,还要密切注意受众的信息反馈,以便为今后的传播工作提供参考。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时代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译的能力。英语是目前互联网络应用最广泛的语种,要想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技术,媒介工作者就必须能熟练地用英语查询和阅读网上资源,用英语在网上进行环球语音和可视采访,用英语写作、报道、发电子邮件。这种能力对网络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大学生具备以上专业素质,建议学校开设以下课程:“中西文化概论”、“文学欣赏”、“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策划学原理”、“舆论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和“社会心理学”,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社会学舆论学、文化学、心理学、调查学、策划学和中西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保证学生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

“写作学原理”、“新闻学原理”、“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新闻写作”、“新闻心理学”、“新闻摄影学”、“影视摄像与编辑”、“媒介经营管

转贴于 http://

理”、“中国新闻事业史”和“外国新闻事业史”,这些课程是任何时代新闻学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核心课程,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如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调http://查等方面的能力。

“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概述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史、专业机构、传播结构、传播环境、传播特点、网络媒介的管理等基础理论与网络新闻的采编等实务。开设这门功课,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初步具备网络新闻业务实践的基本能力,从而拥有对网络新闻的相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与动手解决的基本素质。

“网络新闻采访学”,结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着重探讨网络条件下的新闻采访实践。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能够独立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聊天、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网上游览等方式寻找新闻源,利用网络中的新闻组、电子小组、电子资料库搜寻背景资料,利用摄像头、话筒等辅助设备进行网络采访,并利用采访到的素材,进行网络新闻的写作。

“网络新闻编辑学”,结合新闻编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着重学习网络媒体的新闻编辑知识,使学生对网络媒体的结构和编排、图文编辑、影音编辑、互动性的设计和管理(如bbs设计管理、聊天室设计管理、网上调查)等有深刻的认识。

“网络新闻策划学”,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策划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网络新闻专业英语”,在学习好大学英语的基础上,应当增设《网络新闻专业英语》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来更好地驾驭网络媒体,并提高他们利用英语阅读、翻译、写作、报道、评价网络新闻的能力。

3.基于新媒体批评能力提升的课程设置

这是网络时代新闻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素质。尽管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带来了公开化、多样化等特点,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合法性、真实性、可信性等问题。这就要求网络媒介的工作者在摘编、相关信息时,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时间,更需要较高的政策理论素养、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要具备这种验证、过滤网上信息的能力,保证自己摘编和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就应当在大学里开设以下课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的讲解,使学生基本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理论及其实践以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新闻思想。这是指导一切新闻工作的总纲。

新网工程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56-01

信息化时代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网络传播的方式体系的建立和形成,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在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已经被称作“第四媒体”。网络新闻评论引起的受众程度已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工作者相当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传播工作的特点

作为逐渐兴起的第四媒体,网络传播工作除了具备一般媒体传播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一)传播时效性极强

网络是拉近忍辱人之间距离,淡化地理区域概念的有效载体,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网络传播工作贵在神速,同时必须要有新意。良好的网络传播工作要能够抓住受众好奇心,这样的传播内容才有意义和价值。新意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网络信息评论的内容有新意,二是新闻评论的方法要有创新。内容上要求及时传播最新发生的事实,方法上要求信息评论选取的角度特别。

(二)传播内容十分广泛

网络传播的内容是对传统媒体传播的有益补充,内容丰富性主要表现在除了传统媒介传播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之外,还呈现出网络主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随意性以及视角的独特性等特点。

这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球,他们必须要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交的重心和主题导向,符合社会整体的价值观。

(三)舆论导向影响力很强

网络传播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极强的社会舆论导向,可能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都是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传播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影响力,它们都必须依托于网络来实现。通过对网络信息的评论,实现受众对社会的认知,再通过深层次的评论分析,进而在受众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点击率是体现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网络传播工作借助丰富的资源和准确的定位,通过信息评论,使舆论效果越来越明显。

二、网络传播工作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不良不法言论控制难

我国法律规定了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而网络则提供了更加快捷和有效表达公民言论的载体,受众可以传播任何目的的言论,很多情况下这些言论和消息往往充斥着各种谣言和诽谤,有的甚至但到了极端的程度。

网络属于虚拟的空间,网民身份也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自由言论的存在,必然产生伦理道德的不同标准。由于互联网的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很难对所有的言论逐一检查,这也是不良不法言论难以控制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网络传播低俗化现象严重

网络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受众议论的形式也丰富多彩,语言表达上出现了很多诸如“淘宝体”等体裁,新的词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提高点击率,很多网络信息新闻严重失真,甚至扭曲事实。

网络媒体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重视通俗忽视严肃,重视娱乐的潜规则。相较于其它媒介,管理理念和机制均处于相对粗放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低俗化的土壤,极大地妨碍了网络传播工作的前进和发展。

(三)信息重复现象严重

信息重复现象是网络传播媒介的一个通病。往往一个热点问题,每个网站都会争相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传播信息内容的重复率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受众浏览网站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报道内容雷同,点击率必然会降低,最终只能导致受众感到枯燥无味,制约网络传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实现网络传播工作“与时俱进”的途径

(一)网络传播要符合规律

网络传播是一种艺术性的工作,要努力使受众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公信力是媒体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根本。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保证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切忌胡编乱造。充分发挥网络各项技术优势,极力地拓展网络传播的角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更多的受众享受到网络传播的积极影响。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网络传播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思潮,也是正确的思潮。网络传播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网络传播工作因为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信息更新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网络传播工作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才能创造更好更健康的舆论效果。

(三)构建和谐的舆论氛围

网络传播工作最最核心的形式和作用就是创造舆论氛围。对于热点话题,要选择正确的论证视角,合理使用评论的方式,激发受众的思考,创造出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通过对和谐社会思想的探讨,促使和谐网络舆论氛围的形成。过去很多时候,由于我国网络传播的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常常会出现随意性的网络新闻评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和谐的舆论氛围。所以,在加快网络传播工作“与时俱进”的同时,网络舆论氛围的调节也必须“与时俱进”,使网络传播工作朝着和谐的目标前进。

总之,要做到网络传播工作的“与时俱进”,不是一朝一夕瞬间就可以实现的,需要网络传播工作的主体和受众共同努力,坚持把提升个、网络传播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和网络受众的素养结合起来,共同克服网络传播工作中的不法不良言论、低俗、媚俗、庸俗言论以及信息重复现象的出现,创造积极向上、和谐的舆论导向,只有这样,网络传播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菊兰.网络媒体的发展与传播理论的再认识[J].新疆社会科学,2009,(04).

新网工程论文例6

引言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成为我们生活生产的一大必然趋势,而其更催生了网络工程专业的热度,高校相继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科技的瞬息万变又加剧网络工程教学的难度,如何综合教学实际及高校课程设置提出有效的改革思路直觉决定着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有效性,更关系到高校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与人生定位。

一、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不足及根源剖析

(一)理论讲解比例过大,教学实践关注不足

当前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带有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趋向,更侧重知识性人才的培养,书本理论讲解占据课程主体,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在教学模式上沿袭理论课到实验课的单一模式,实验与理论的结合不够紧密,而实验课上更多的是教师的实验演示,学生按照教师提示操作,教师对实验操作情况点评。这使得网络工程人员脱离时展需求,难以满足企业对网络设计的客观需求。

(二)理论脱离教学实际,理论实践衔接不当

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涵盖软件、硬件及网络三方面,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注重学生网络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做好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网络工程技术专员。但目前高校的网络工程课程教学往往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弱化实践操作,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弱化理论讲解,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的网络工程学习要么理论占主导,要么实践占主导,难以实现两者的均衡兼顾。授课学习上的不均衡使得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不尽人意。

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改的几点举措

(一)依托信息环境做好教学理念创新转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网络技术的变革,但高校网络专业教学往往滞后于科技变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教学都难以做到科技的与时俱进。因此在开展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将科技的最新发展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更契合网络环境与教学需求。此外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网络实战与应用价值。理论学习作为网络认识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获得对网络优化与管理的全面认识。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最终归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掌握网络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达到理想教学预期。教学理念对教学具有源头性影响,因此教学理念的创新是网络工程专业教改的当务之急。

(二)高瞻远瞩做好教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信息环境下的特色专业,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支持下,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侧重网络工程的运用与实践教学,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更加细化具体。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技能分类的细化,也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指明了专业化方向。网络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安全、无线网络管理等,这也意味着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本着“宽口径,强方向”的原则细分课程,强化专业教学,着力打造“平台+模块”的专业培养体系。而这种新型办学体系的建构必须以院校资源、学校资源及学生素质同步提升为前提,强化业界合作,以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依托,做好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

(三)内调控外监督建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办学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要想实现高校网络工程课程教学优化必须以完善的体系为保障。为高校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学计划并起到有效的教学监督指导作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需要课程委员会与考试委员会共同努力。其中课程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综合网络发展实况聘请专家学者建就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教学目标既要满足教学既定需求,更应该结合企业网络需求,定期反馈教学情况,最终设置教学计划。网络工程教学的特殊性又要求该专业教学必须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与大纲。考试委员会主要负责考试的监督,通过外部检查确保考试客观公正,定期抽检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内调控外监督建构起的教学保障体系是网络工程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四)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做好教学方法改革

网络工程专业在遵循高校教育一般性规则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带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其一努力建设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尝试课程网站平台的新模式,任课教师全权负责,涵盖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资源、课件分享、作业上传等多方面内容,提升教学互动性,变僵化的教学模式为主动参与。其二创新教材与课件。电子教材的教学优势也可以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体现,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软件实现电子教学,网络探讨与分享,将课程核心与重点融入到课后互动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组织教学答疑,教学效率得以提升,教学互动性增强。其三注重实验教学的改革,网络实验是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实验室建设则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创建高标准、权威性的实验室,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多元的教学需求,并以此为指导做好实验室的有效规划。

结束语

网络工程作为高等教育新兴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广阔。而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有效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该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定位,因此做好该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论述高校网络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不足的基础上,从理念创新、实验室建设、保障体系建构及培养目标明确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而其也将极大地推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希谊,张毅.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0)

新网工程论文例7

现有的课程教学手段单一,内容多为陈旧的中文教材,这与“卓越工程师”计划中要求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不相符。对此,我们提出在现有网络工程课程教学中,选用合适的英文教材作为辅助教材,采用中文、英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工程师”奠定基础。现有的网络工程教学大多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化抽象难懂的概念为直观清晰的影像,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活泼生动。此外,在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这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与传统实物操作型实验教学体系相互融合,将原本无法开出的实验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设置面向“卓越计划”的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的教学以概念介绍为主,缺乏合适的工程案例教学,使现有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要求。对此,笔者提出设置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内容,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网络工程课程教学,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案例进行解释,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介绍各种与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让学生学到国内外先进的规范化网络工程方法,掌握新工具软件的使用,为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网络工程师奠定基础。

1)案例教学。对于每种网络类型,课程中要提供数个工程案例,从不同侧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尽可能实现网络原理和网络工程两门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明显提高课堂上“教”和“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讨论深入分析和研究案例。例如,在学完需求分析知识点后,我们以学生都熟悉的“家庭局域网”为讨论案例,经过小组深入讨论后,将讨论的结果整理出书面化的需求说明文档。这种“大家讲”式的讨论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网络设计项目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参与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了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式教学。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企业常用的网络设计工具,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讲授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时,我们补充工程化布线技术及相应工具PacketTracer、Visio等;在讲服务质量分析与设计时,引入Qos流量控制机制、Qos队列调度技术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结合相关的知识点,介绍分布式系统、IPv6、网络管理技术、云计算、网络测试技术等较新的网络技术,使学生了解当前网络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3)面向工程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网络工程教学经验和网络工程设计经验,在课堂上介绍了大量的系统设计方法、技术参数、设计图表和工程案例分析。例如,在讲授集群技术时,以华为3Com公司推出的IRF(智能弹性架构)集群技术为例,告诉学生通过IRF技术可将多台交换设备构建为一个联合设备,这样既实现了设备的扩展性,又实现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这些新技术案例的引入使教学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而掌握了这些工程技术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全面教学。网络工程课程从结构设计、性能设计、安全设计、物理设计等各个侧面探讨网络设计方法,教学范围涉及局域网、园区网、接入网、传输网、广域网等,讨论的网络工程设计案例包括以太网、存储网、IP电话网、工业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固定无线网、SDH网、DWDM网等几十种网络类型。除了上述主流技术和方法,课程教学中也会涉及实用新型网络技术并介绍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例如,在讲解VPN技术时,以安徽大学教师在校外通过VPN技术访问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为例,介绍远程访问VPN技术。

1.3采用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考核机制

在现有网络工程传统理论考核的导向下,学生对实践经验并不看重,甚至有时会出现高分考生连基本的组网设计都不会的情况。对此,我们提出设置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新课程考核方式,提出以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设计、卷面成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这些环节的得分以灵活的权重体现在总评成绩中。

新网工程论文例8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民每天都在进行相应的网络活动。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到9.86亿。新媒体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等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信息呈现矩阵式增长。新媒体环境下,公安机关如何对舆情监控?如何获取、分析、编报、如何开展舆情引导工作?这均是摆在面前的问题,也是舆情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公安队伍中,网络舆情工作者十分短缺,对舆论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1]和实践能力都很缺乏,面对舆情危机,公安机关需要增强舆情素养,掌握舆论主动权,提升舆情管控能力。目前公安院校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课程更是缺乏,仅有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了关于舆情内容的课程,而其他公安类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关知识的课程。针对目前开设的舆情课程,仅仅是独立的一门理论课程,而将大数据分析融入到新媒体分析及应对[2],并囊括新媒体素养等内容的课程,目前还是欠缺,这也是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本文结合公安工作的优势与行业特色,立足实战化应用,探索公安院校网络舆情课程的建设。

1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它既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情报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学科相关[3],又与公安工作紧密关联。因此,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的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公安舆情工作岗位所需的人才,还需要掌握关于数据分析的处理技术,从而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助力网络舆情工作。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理论知识人才本课程以公安舆情工作岗位为基础,培养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方面专业知识的网络舆情专业型人才。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网络舆情检测和舆论导向的策略;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过程和原因,分析舆情对人格的影响等;研究网络舆情的主要理论知识。重点是让学习者具备深厚的网络舆情理论知识,从而为舆情处置与引导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能力目标——专业技术人才自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舆情实践的传播模式。因此,我们要尝试“新文科”与“新工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作为舆情工作者,我们既要研究舆论传播途径、分析网民社会心理,做好舆论引导编辑工作;同时也要对媒体和网民结构做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掌握网络舆情相关的一些法律。重点是具备网络舆情信息搜集、舆情事件分析的能力,如舆情监测、舆情数据采集、舆情研判分析、舆情处置与引导、舆情报告的撰写。(3)素质目标——舆情素养新媒体时代,在培养学生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舆情素养。重点培养学生对网络舆情、危机实践等基本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应对处置中的实操应用能力。具备新媒体思维,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升公安机关的网络影响力和公信力。

2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现状

目前,网络舆情课程[4],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舆情工作的现状、舆情的相关理论,熟悉舆论传播平台,掌握舆情搜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舆情意识。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分析的过程,以及对相关分析技术的掌握,且与公安舆情的处置和引导相脱节。主要表现如下:(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学习舆情知识的过程,虽然在讲授过程中融入很多的舆情事件,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欠缺,因此,改革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2)舆情课程的学习,需要舆情监测为前提,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舆情监测平台。目前,舆情监测系统软件不够完善,只能注册一些公共的舆情系统软件来学习,因此,目前舆情学习的硬件条件与环境还不是很理想。(3)网络舆情经典教材缺乏,关于公安院校的涉警舆情教材,仅仅是一些实用手册,但是这些手册不系统,且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一本系统、完善的舆情教材需要囊括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强调知识的复用性。(4)本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5],且网络舆情事件源于现实,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讲授时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但是与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脱节,因此要加强理论与公安岗位的结合。鉴于本课程存在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希望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修订以实战为依据并高于实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掌握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的技能,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为公安舆情工作赋能。

3公安类专业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1)理论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是公安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课程,32课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16学时,实验16学时。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依据公安舆情岗位的实际工作,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六部分。如图1所示。图1课程理论知识框架其中,第一部分网络舆情工作流程,介绍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并融入公安岗位工作流程。第二部分信息搜集,介绍通用信息搜集方法和公安的信息搜集平台。第三部分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针对前期搜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鉴别清洗,然后介绍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第四部分网络舆情编报,包括编报的选题、要求等方面。第五部分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从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进行讲解。第六部分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法规。六大部分理论内容对应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践课时占1/2。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理论教学更多放到线上,同时,我们推进“校局培养”的理念,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深入开展课程与网安支队的合作交流,目前,正初步构建舆情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的实践课程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实践,另一部分是成立舆情小组,并以舆情小组为依托,与网安舆情实战岗位对接。如图2所示。其中,网络舆情编报和舆情引导以网安舆情小组为依托,实践课程与网安舆情实战工作结合,完成每日的编报、巡查,以及境内外的舆情引导。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舆情编报、舆情引导等四个方方向,8-10个实验项目。课程实践内容中的实验项目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至少8个实验项目,从而满足不同公安类专业学生对课程实践内容的需要。其中技术实践类实验,属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必做实验,而新闻编辑与新媒体素养主要针对的是其他公安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训练。(3)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学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是对线下理论学习的一种补充,也是对线下实践的一种指导。其次,教学实践通过校局合作的方式,公安舆情岗位对接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更好融入真正的舆情工作环境中。第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并于实战教官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学评价通过教师、教官和实践工作三方面进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反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要融入前沿知识,如新媒体的传播、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内容,让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经典案例,利用相关技术完成案例的分析,积极参与案例的讲解与讨论活动,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小结

网络情报搜集与分析课程作为一门舆情学、传播学学、社会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坚持新文科理念与“新工科”交叉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引入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研究热点,结合公安网络舆情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的数据获取与智能分析;教学模式方面,采用授课和实践相结合,融入鲜活舆情案例,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实践动手能力;并形成教官与教师的双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蔚华,波.网络舆情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赵磊.网络舆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管宇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网络舆情管理课程教学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25):212.

新网工程论文例9

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二是研究生与本科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三是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并重问题;四是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问题。

1.1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

研究生的教育必须突出“研究”,教材要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一本好的研究生网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应该是:在保持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当前技术的发展,综述最新研究的领域、课题、方法、成果与趋势,让读者能够直接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与趋势。

与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技术发展速度更快。而在计算机学科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速度尤为突出。因此,保持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更为重要,也更加困难。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科研教学团队的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持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南开大学网络实验室在多年来一直注意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科研预研工作实践,了解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跟踪美国ACM和IEEE/CS最新制定的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术交流。

(3)跟踪和浏览国外知名大学教学网站,研究和了解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以及作业与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控制方法改革的动向。

(4)选择国际流行教材,分析如何处理新的技术发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梳理技术的内在关系与发展主线。

(5)跟踪国际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与网络软件公司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认证与考试内容的变化,了解产业界对技术与人才需求的变化。

(6)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工作,通过与产业界、政府各级管理人员的合作,了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

以上工作在我们把握研究生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内容衔接问题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本科阶段都修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同时,由于学生不是来自一个学校或同一个本科专业,所以学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差异很大。这个问题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后更为突出。教师很难在某个起点上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比较为难,照顾到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吃不饱”;考虑到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反映“跟不上”。无论老师想什么办法,都无法解决好这对矛盾。这是在很多大学都很普遍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要为实现学生的“研究”、“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就必须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入手,研究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一体化的网络教材体系。

1.3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并重问题

团队成员通过总结多年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体会认识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他们在参加科研项目和完成开发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在多年指导和审阅相关学科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导师们深刻地感觉到: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眼界不宽,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编程能力亟待提高。如果能够在他们准备学位论文之前认真地训练这一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的论文的研究深度与论文水平还能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能力培养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中的课题、大编程量的训练来实现。提高网络软件编程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研究生今后的研究工作与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编程课题应该是由教学科研团队从研究工作与开发的课题成果中提炼出来,将科研成果有选择的转化为“近似实战”的研究生训练课题。这种训练对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原理与实现方法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日后的科研工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也是很有益的。

1.4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问题

从研究生自身学习的角度应该强调“研究性”与“自主性”,学生应该变被动的“听课、做笔记”转向主动的、研究地学习和提高。从任课教师与导师角度应该强调“因材施教”。

从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同一届的研究生实际能力差异都很大。研究生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研究重点、不同的起点,有不同的训练方案,不能没有区别。导师的因材施教应该体现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编程量,或不同的难度级的课题自主的完成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实际能力。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和积累很多教学资料。经过10多年的积累与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我们初步完成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研究生教材不应该仅是一本一学期使用的教科书,更应该是一本技术参考书,甚至是一本手册。导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材中部分内容,作为基本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自学和阅读,完成编程训练。有些内容可能第一次仅仅是读过和了解,如果今后科研、开发工作需要,可以再回过头来继续阅读和参考。

为了适应研究生“研究性”与“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我们设计的《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内容的覆盖范围宽,涉及当前网络研究的多个领域;《计算机网络高级编程技术》总的编程训练量大,问题近似实战,难度差异也比较明显。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对每个课题都提供了入门所需要的资料、工具与实现方法的范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训练要求。

2 《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教材的编写

研究生教材体系由《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与《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两部相互配套的教材组成。主教材《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重点讨论了网络研究的最新发展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力求达到“反映计算机网络前沿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分12章按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讨论了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其中:

第1章对网络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阶段、重点问题和基本概念,以及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技术作了一个概要的总结。

第2章讨论了广域网(WAN)技术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第3章讨论了局域网技术,尤其是对高速局域网(Gigabit Ethernet与10 Gigabit Ethernet)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作了较为系统地讨论。

第4章讨论了城域网(MAN)概念的演变,以及宽带城域网组建技术与接入网技术。

第5章对IPv4协议近年来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作了较为全面地总结和讨论。

第6章对IPv6的基本内容与应用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地介绍。

第7章对移动IP的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作了系统地介绍。

第8章对传输层分布式进程通信的概念,以及TCP、UDP协议进行了系统地讨论。

第9章对应用层协议与Internet应用系统设计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讨论。

第10章对无线自组网络(Ad hoc Network)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无线网格网(WMN)的概念、特点、体系结构,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进展作了比较全面地总结和介绍。

第11章讨论了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第12章对国外大学与产业界在评价研究成果时常用的网络性能分析开源工具、网络模拟开源工具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地介绍。

在准备这本书的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有两点体会最为深刻。一是尽管Internet技术与Ad hoc网、WSN、WMN在设计目的、应用的领域与技术特点上差异很大,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是相通的,并且在高层又都汇集到Internet之中。二是尽管作者认真地在这个领域已经工作了20多年,但是网络技术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个人的研究工作与阅历不可能涉及到各个领域。个人与团队的研究工作也只能是限制在网络技术中的几个比较窄的方面,深度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系统地总结网络技术领域的研究与进展时感到难度很大。尽管也经常与同行交流和请教,仍然是力不从心。但是本着对学生学习负责的态度,还是坚持完成了写作任务。这部教材应该说是汇聚了很多人的研究心血,作者只能是将个人能够理解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出来,以便读者学习和研究。作者试图在相关章节的后面注明某些研究工作总结与论文的出处,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文档与标准,请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阅读相关的文献与标准。

3 《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教材的编写

高素质创新性计算机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是真正懂网络技术,能够具备深入到网络协议内部的高层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软件编程能力的软件人才是非常缺乏的,也是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研究生要能够做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的成果,就必须踏踏实实地苦练内功。编著《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一书,是希望对高级网络软件人才的培养贡献一点力量。

《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在总结了20多年科研工作经验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思了教材的写作思路与全书的内容结构。

(2) 参考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网络课程训练与著名信息技术企业在员工网络软件编程训练中的相关资料与文献。

新网工程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新网工程论文例11

摘要院发酵工程是将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学科,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研究以建设发酵工程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为目的,探析了该课程的建设目标、课程体系和网络视频课程网站建设体系,从而为其他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参考,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

关键词 院网络视频课程建设;发酵工程;生物技术;网站建设;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院G642.4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72-03

0 引言

发酵工程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是将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学科[1]。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将本课程内容与其它课程的理论知识整合,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和实践中转化和运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研究拟从发酵工程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建设角度出发,探析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体系和网络视频课程网站建设体系,从而为其他课程的网络视频课程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参考,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性的指导。

1 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目标

发酵工程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是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是用来解决按发酵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学问题的学科,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2]。因此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思想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1.1 以学生为中心,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和改革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课程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发酵工程的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录像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依据网络视频课程学习进度,网络课程网站链接资料和文献的查阅程度以及依据这些材料抽取学生授课讲解并形成综述性的报告和进行课堂的讨论,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和授课报告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跟进、督促和评分,实现翻转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 依据网络视频课程建设,建立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的仿真实训系统和考核自测系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视频课程,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学习了产品发酵工艺流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同学们思考和运用理论知识,在网络视频课程建设中加入不同发酵产品(或不同发酵形式)的发酵工艺流程的仿真实训系统,使学生通过在线模拟和设计各个产品的发酵过程,同时考核自测系统实现学习知识的转化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互动板块,建立专题讨论区和工艺设计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板块,建立学生问题和发酵企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专题讨论区,题目由教师拟定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和教师可在业余时间提出问题、参加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同时针对旧工艺进行改进以及新产品工艺进行设计优化,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开展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 课程体系

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体系构建也要与目标相互呼应。该课程体系分为3 面2 主1 线[3],3 面指《发酵工程》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3 个方面;2 主指在3 面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发挥学生和教师的能动性的同时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1线是指以发酵原料的选择及预处理寅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扩大培养寅发酵设备选择及工艺条件控制寅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和设备寅发酵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为主线。在《发酵工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过程中,均以1 线为主线,在各个内容讲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交错的教学网络,使学生有线可抓,有线可依。理论教学依据1 线设置为5 个理论模块+1 个实践运用,如图1所示,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授课过程的模块化内容。这个框架性的体系容易使学生宏观上掌控课程知识点,理顺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以及各个模块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使学生的讲解授课以及报告和课堂讨论等过程也会条理清晰,运用自如,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