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16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1

2.方便快捷与实惠、实用并存。大学生网上购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品价格低。网络中的商店可以省去传统商场无法省去的一些费用,例如进场费、场地租金、员工的工资、各级销售商的利润等,从而使得网络商品的附加费用比较低,商品的价格通常低于传统商场的商品价格。当今是时间与金钱竞争的社会,所以网购这种节约时间的便捷消费方式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网上购物能提供购买时间和挑选范围上的便捷,节约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大学生可以通过业余时间随时购买商品和与商家沟通,获得上门服务和邮寄的商品。

3.更加关注产品个性以及服务质量。当今大学生还具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效仿、比较,寻找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喜欢用品牌来吸引同一群体的眼球,体现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展现个人高品位。大学生攀比、炫耀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购买到的产品送货上门,如有不满可沟通退货。这些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惠的心理。物流是网络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促进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购物前分析:网络营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诱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店的网站的特色风格、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网络广告的独特创新、亲朋好友及网络好友的推荐等。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信息渠道主要包括:消费的实际经验教训、个人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个人消费活动的记忆及使用同种产品的感受。外部渠道:亲朋好友的推荐、网络广告、大众媒体推动等。比较选择主要是:通过衡量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来选择是传统购物方式还是网络购物方式;比较商家的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选择可靠的商家;通过商品的描述、图片展示、质量评价等来确定产品。购物中分析:网上支付手段有货到付款、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通过比较风险的大小,消费者选择可靠、可信的支付方式。等待产品的过程也是商家下达产品的订单、物流配送、接受产品的过程。配送的过程有可能出现货物损坏、丢失等现象,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购买后分析:当消费者接受产品后,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物流问题、退换产品等,商家要及时与消费者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消费者使用完商品后,会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情况下会重复购买,做出好的评价,向周围好友推荐,对商家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满意会做出不满评价,对商家产生负面影响。

三、营销策略

影响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和便捷性。为此商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商家要保持与顾客沟通,倾听顾客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商家通过服务热线、在线QQ或旺旺等方式,实现一对一、双向的沟通,商家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完善产品和服务、解决购买中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完善退货制度:制定完整明确的退货程序;规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退货,费用谁来承担;退货时间及时。此外,消费者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维修。商家应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三包”或免费维修。如想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可设立全国联保。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2

一、网络评论研究的意义及方式

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复杂的购买决策,要经过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五个阶段。网络评论属于信息搜集中的一个方面,信息搜集工作是为比较评价和购买决策服务,信息搜集和传递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在逐渐增加,在特定情形下,几乎成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评论可以分为售前的网络评论(如口碑、形象、广告)、售中的网络评论(如客户服务)和售后的网络评论(如顾客感知、售后服务)。将从这三个维度研究它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本研究中,主要以网络评论为变量,以消费者的学习经验(高年级/低年级)和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作为中介变量。依据文献,我们将网络评论按照网站属性、性质与内容进行分类,并得到初步架构: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年龄集中在10~19岁和20~29岁,学生比例最大(31.7%),分析发现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高达90.5%。根据以上特征,本研究样本主要选取大学本科生,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统计信息。另一部分调查按网络评论分类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已经进行了小规模的试调查,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量表的设计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对数据进行定距测定,对于数据的处理,使用SPSS12.0进行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统计方法。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取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在研究调研时,选取了武汉科技大学这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1份,回收率为96.2%。共有有效问卷456份,有效问卷率为94.8%,问卷分发于五个学院,其中管理学院占有52.63%,男女比例为1.5:1,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比例为1:1。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平均值在1.73至4.53之间:均值2.47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负面网络评论的标准差普遍在0.88~1.00之间,大于正面网络评论的平均值0.82,说明负面网络评论会降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机率;网站属性中,排于第一的众数是3,中位数是2,这个数据表明更倾向于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的网络评论(网站属性描述性分析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以下变量进行Pearson Chi-Square 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性别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在df为4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042,说明性别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年级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4的Asymp. Sig.(2-sided)值为0.008,说明年级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有显著性影响。

“学院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16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267,说明学院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0,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1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2,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1.011,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8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699,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727,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7,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主要结论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策略,使其商品对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影响。在首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和部分类型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了解了以前学者的相关行为模式,如TPB模型、TAM模型,同时还总结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的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零售商因素等。

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很多,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关于网络评论(Online Review)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国外虽有的也只是也写评论性的文章,还没有人对此作过实证性的分析。网络评论如今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手段和平台,企业利用它不但可以有效地传播企业信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网络社区为公司收集,整理信息,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建立信任、培养合作的方式之一。网络评论对于公司的很多管理活动,如开发潜在用户、维持老用户、品牌建立、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都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消费者则可以通过阅读网络评论了解产品的质量、卖主的信誉、相关服务和交易风险等。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决定将网络评论按照时间这个维度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按照将出现网络评论的网站按照其属性分为专业网站、综合平台、搜索引擎和网络消息,研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模型,在模型关系的测定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的对象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大学生,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交叉列联表、单因素方差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这说明网络评论出现在专业网站上,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

(2)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但其浏览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企业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形象、口碑、质量、服务,随着更多的消费者浏览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正逐步成为消费者对商品、企业的重要评价手段。

(3)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表明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存在较重要的负向影响,即消费者更加看重负面的网络评论,存在负面的网络评论即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4)售前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其次是售后的网络评论,售中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某产品的售前和售后评论(包括正面、中性、负面),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会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他们的购买决策影响就越大。

(二)研究结论的企业借鉴

(1)企业要重视出现在企业官方网站(如留言系统和产品介绍)、专业人士进行评论的论坛或社区等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评论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网络评论的所出现的位置是网络评论的重要维度之一,它反应了网络评论的可信任程度和真实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光是吸引消费者登陆其网站,增加访问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将这些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实际的购买者。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出现在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通过这些评论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最终将消费者变成购买者。

(2)企业应重视网络评论的属性。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是绝对足够的,企业应时刻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使消费者满意。如果有关企业的负面的网络评论已经在网站上出现,企业应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做出解释,或者做出弥补,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3)企业应重视售前和售后的网络评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售前评论和售后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企业应该注意口碑的建立、广告的宣传、售后服务的提高、质量的保证等。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产品及企业形象、口碑、广告等发表评论,不管观点是褒是贬。如果评论是对产品的质量或企业的形象等持否定的意见,企业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渠道,监督和管理企业内部,提高产品质量;如果评论内容是对产品质量或者企业形象的褒奖,则是对产品和企业的一种良好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1.研究的贡献

(1)本次研究自己开发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量表。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评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提取了“售前网络评论”、“售中网络评论”和“售后网络评论”这三个维度。探讨研究了它们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并针对企业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研究模型和假设,本文开发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预调研,正式调研和修改,最终得出了完整的调查问卷,对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在测试的基础上,使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得到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方面的结论和建议,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一定贡献。企业在网络评论方面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建立网络评论内容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并对应的做出一些决策,降低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鼓励消费者多发表售前和售后评论等。

2.研究的不足

(1)论文无法全面分析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只能从局部的几点出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作者受时间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只是集中研究了几个维度的网络评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调查的样本地域有所局限,应该更广些。在调查过程中,尽量使被调查者的分布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中国消费者群体。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被调查者主要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在校学生,使得被调查群体比较单一,不能真实全面的代表我国实际的消费者群体。

(3)样本主要是针对18~30岁的潜在消费者,规模应该更大些。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怀斌.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慧,李远志.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陈蓓蕾.浙江大学.基于网络和信任理论的消费者在线口碑传播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3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在让网络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格局。今天我们看到十几年来互联网在中国长足的发展,它正以我们目不暇接的速度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前不少研究人员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很少有人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消费行为。随着近十年民办教育在全国的迅猛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网络消费的目标群体。本研究进一步细分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把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独立的样本进行研究。因其生活的校园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他们区别于国内公办院校的性质,使得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度模型(TAM)为基础,结合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探究上海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通过文献研究,选取若干重要因素作为模型的外部变量,同时将感知兴趣、感知风险变量以及网络时尚涉入纳入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框架中,构建了新的研究模型,研究模型内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网络消费行为理论。

一、网络消费行为和科技接受度模型的定义和内涵

网络消费,是指人们以互联网络为生活工具实现其自身需要满足的过程。本文认为“网络消费行为”在概念上比“网络使用行为”更为宽泛。网络消费行为就是指网络消费者在上网过程中的所有表现。我们把网络消费行为归纳为信息获取、娱乐休闲、通讯交流、网上购物等四种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又依据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传统理论,对网络消费的需求与动机进行深入探讨,并把网络消费的特征归纳和概括为理性化、主动性、“消费、生产”双重性、连带性以及复杂性等几个方面。

科技接受度模型(TAM)由Dvais于1986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主要用来解释和预测用户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认可度。他采用理理论的主要框架(Fishbeni&Ajezn,1975),再根据研究议题的不同将原来变量间的关系加以适度的调整,使其更简洁地解释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Dvais认为,当行为是指对科技的接受行为时,态度比主观规范有更强的影响力,因而提出了认知有用和认知易用两个信念,并认为这两个信念决定消费者对科技的态度,态度进而影响行为意图,同时有用认知也会对使用意图产生直接影响。此外,Dvais根据以往有关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归纳出一个外部变量的影响因素,认为它会对认知有用和认知易用两个信念产生影响。

二、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技术接受模型(TAM)具有心理学理论背景基础,同时它被许多学者用于研究个体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接受度,且不同的学者按照实际研究需要对TAM模型进行了不同的修正,它的适用性也在以往大量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因此,本研究也以TAM为基本框架,通过感知易用、感知可用、感知风险、感知兴趣以及时尚涉入来探索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因素。

图1:研究模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如文献法、访谈调研、问卷调查、测评软件法、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民办高校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为主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涉及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100%的是有网络经验的学生。调查形式为纸面问卷发放和网上问卷调查相结合,大部分网上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E-mali形式发放和回收的。发放电子问卷350份,回收277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无效问卷24份,有效回收率70.85%。

四、研究创新性

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不仅全面分析了“网络消费行为”的概念,将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拓展到非购物行为层面,而且把网络消费行为明确的分为4个维度,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将时尚涉入理论、感知兴趣以及感知风险纳入到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中,拓展了原有学者对网络消费行为实证研究论的应用范围。

3、编制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利用所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现状并对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五、研究分析结果

1、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4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从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22-02

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尤其是酒类消费行为,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并引导其走向健康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行为是嵌入于个人关系之中的,而经济行动者们又是嵌入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起着促进的作用。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是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因此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分析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特点及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与思考。

一、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位于700元~1 200元之间,占70%,生活费位于700元以下的人数为10人,占20%,生活费在1 200元以上的占1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支出总额为700元~1 000元之间,处于较合理的范围内。但是,酒类消费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据调研,最高月消费总额约为最低月消费总额的4倍。由此可见差距之大。

大学生的酒类消费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啤酒的消费最多,其次为葡萄酒、红酒。这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啤酒的价格较低,这正好与大学生现有的消费实力相匹配。另一方面,红酒、葡萄酒象征着品味,因此特别受女生欢迎。大学生消费酒类的频率为半个月一次的较多,每次的饮酒量大都是两瓶以上。

调研结果还显示,女生酒类消费支出普遍少于男生的支出。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娱乐活动上,男生的酒类开支要比女生多。男生的酒类消费主要为啤酒,白酒次之,而女生的酒类消费主要为葡萄酒、红酒、米酒等,啤酒次之。

(二)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社交活动成为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动机。大学生的酒类消费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扩大人际交流圈,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社交活动对酒类消费的需要极为强烈。调查显示,大学生通常会在周末、聚会、请朋友吃饭等场合饮酒,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与长辈间的饭局上饮酒,通常饮酒的场合为餐厅和娱乐场所。虽然很多大学生并不提倡饮酒,但是还是随着文化潮流在各种情况下、各种场合饮酒。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喝酒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

2.理性消费观念不足,消费决策的追附性强。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进行酒类消费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同时,时尚和名牌受追捧。这个群体追新求异、思想活跃、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时尚酒吧、KTV深受大学生欢迎,而这些场所酒类消费多以红酒为主。

3.饮酒过度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酗酒。国家有关部门及各高校对大学生饮酒没有做出硬性规定。但有些大学生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经常饮酒过度。据调查,每年高校都有很多大学生因饮酒过度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常有学生因饮酒过度而醉倒在草坪上,影响极为恶劣。类似这样的事例每月都会发生几起。平时酒后打架骂架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毕业生离校的六七月份,饮酒带来的问题更是不胜枚举。

二、基于网络嵌入视角的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分析

(一)社会网络嵌入理论

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关系嵌入性是指行动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纽带来获取信息。结构嵌入性解释了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多维总体性结构问题,强调行动者通过网络所处的地位来获取信息。资源并不是均匀或随机流动的,行动者是按照其所处位置点而有差别地占据资源或结构性地享用资源。文化嵌入性指个体对区域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

(二)基于网络嵌入视角的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15日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随着我国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民的迅速增长,网络购物也迅猛发展,有数据显示,中国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在2009年实际接近1000亿,并且每年还在以年增长率50%的速度增长。艾瑞咨询预测至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060亿元。另外,统计报告还显示:在4.2亿的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到了25.1%。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比如感情奔放,精力充沛,好强好胜心强,追求时尚;思维方式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极力摆脱束缚和干扰,叛逆性强等。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有着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网络消费心理。也决定了他们必将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群体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比如感情奔放,精力充沛,好强好胜心强,追求时尚;思维方式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极力摆脱束缚和干扰,叛逆性强等。这些特征都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有着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网络消费心理:

1.1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由于当代大学生富于想象力、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购物时不仅仅是看商品的实用价值,更要体现与众不同和个体的自身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消费偏好和个人兴趣去选择购买。

1.2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中,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其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网络商品由于广告费、人工费、场地租金等费用的减少,其成本要比传统商店低。因而,网上售价要低于传统市场中的商品价格。价值产品质量与传统市场上相同。在经济来源有限的条件下,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选择这种物美价廉的消费方式。

1.3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方便快捷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消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网上购物,购得的商品有专门的人送货上门。不满意的话还可以退货。这样节省了大学生的很多时间和麻烦。所以方便快捷的网络消费也就成为那些极力摆脱束缚和干扰的大学生的首选。

1.4追求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产生是好奇的,也是敏锐的。网络消费作为网络经济时代一种新鲜的消费方式理所当然的不会逃离大学生的视野。他们认为网络消费是一种时尚和一种潮流,并将这种想法和行为带给周围的同学。

2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上述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心理决定了大学生必定会成为网络购物的主流群体之一。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群体占据了网络消费群体的一大部分。大学生的这些网络消费心理促进了我国网络消费的发展,但同时大学生消费心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大学生网络消费风险意识不够。在我国目前法制环境下,还很难对网络购物进行有效监管。所以网络购物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假信息,或者利用网络购物获取个人私人信息,甚至利用黑客软件盗用银行账户和密码。当代大学生由于好奇心过强,对网络消费这一新鲜事物的风险性缺乏认识。

2.2大学生盲目消费、高消费现象较为严重。网络购物中的商品琳琅满目,品种多样。这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面对着这种诱惑,大学生很难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挑选商品,而容易陷入盲目追求高档次、高品牌的消费误区,甚至不惜以舍弃生活费为代价。这对于没有收入来源、自制力不高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2.3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目前,大学生网上消费有一大块就是网络游戏消费。网络游戏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使其在虚拟的消费过程中缓解紧张情绪。但是这种消费毕竟是虚拟的,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满足作为社会人的社交动机。一味地追求网络消费会使得一些大学生变得自闭,不愿与人交流,也无法让他从购物过程中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成就或支付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3 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和教育

基于上述问题,为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养成正确网络消费习惯和消费道德,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和教育。具体来讲,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促进大学生正确网络消费心理的形成,必须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消费基础知识。具体来讲,一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电子商务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网络消费的具体内容等。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当代社会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3.2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文明与责任教育。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教育外,还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鼓励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消费,养成良好的网络消费道德。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文明和责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3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应该通过网络消费模拟或实际操作,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访问信誉度比较高的网站;也倡导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选择第三方支付,比如趣网的安付通、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等来降低网络消费的风险;还要让学生增强其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当发生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鼓励他们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论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时有着其他人群所不具有的特征,比如追求个性化、追求物美价廉、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这些消费心理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网络消费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消费风险意识不够、盲目消费、高消费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加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网络文明与责任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等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7

引言

科特勒在1991年提出关系营销理念极大地发展了传统上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并最终促成了营销范式的转变。然而,关系营销也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顾客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链接在一起的(Rene and Wangenheim,2006)。这种相互链接的状态构成了顾客的社会关系网络,消费者可以借助其所“镶嵌”的各种网络,与买方、卖方以及消费者之间产生广泛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本人的个体特征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社会联系都会对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汪涛等,2010)。消费行为呈现出网络化态势,消费者个体的消费决策受到群体关系的制约,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产品实体价值,而是包含了功能价值与联系价值(王长征、周玲,2005)的网络整合价值。近年来,社会网络对营销的意义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社会网(Social Network)是社会学家用来分析一组社会行动者之间关系结构特征的方法(Burt,1980;Wasserman and Faust,1994)。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nodes),节点与节点之间具有社会连带(social tie),社会网络是某一群体中个体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由该群体中个体的社会行为所决定(Davern,1997)。从现有营销领域中有关社会网络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类研究视角(Ansari, Koenigsberg and Stahl,2011):一类是探讨关系特征(如:口碑等)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这类研究主要关注网络的社会互动与传播角色(social interactive and contagion);另一类是结构属性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结构(network structure)的模型构建(Iacobucci and Hopkin,1992)。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关系特征视角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理论回顾

(一)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内部营销

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IM)理论,贝里(Berry)、古麦森(Gummesson)、萨斯尔(Sasser)将员工看为企业的内部客户,把他们的工作与满足需求的内部产品等同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实现企业目标。从营销这个角度出发,只有员工满意,才有顾客满意,那么内部营销就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起源。以往,关系营销似乎并不能对这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的内部营销给出清晰解释,朱涛(2009)从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分析出发,对其在IM理论上进行了研究。选取来自小肥羊火锅连锁上海五角场店的员工样本,经过社会网络分析中亲密性、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构对等性、群体派别分析等特性分析,得出了各命题支持情况。这些经过验证的命题假设丰富了社会网络下的IM理论,对于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研究作出贡献,为日后进行内部营销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口碑传播网络

口碑传播在营销沟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Katz等人认为口碑传播的影响力大,在改变消费者决策、转变行为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上现有的大部分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以研究口碑传播对其他个体行为的作用较多。罗晓光等人(2011)认为口碑营销观念虽然使营销相关研究从消费者个体扩展到群体,但现有的研究只是关注个体在群体的行为,对于整个群体行为研究较少。罗晓光等人(2011)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口碑传播进行研究,探索了口碑传播的结构特性,信息流通传播的方向。他们的研究利用学生作为样本,使用问卷调查,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计算节点的中心度、出度与入度,以及子群拆分的概念手法,得出口碑传播网络结构的三点特性:口碑传播网络为一个稀疏网络;口碑传播网络中存在明显子群;口碑传播网络中存在数量多而分散的“意见领袖”。这些研究说明,我们要重视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掘网络中的子群联结者,并且关注网络中积极的消息传播者,使这几类人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发挥积极的作用。

Duncan J. Watts等人(1997)认为营销和传播研究的中心思想是:有影响力的少数个体对于公共意见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Duncan J. Watts(1997)利用“有影响力的假设”,使用一系列计算模拟人际关系的影响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大级联动的影响并不是由具有大影响力的人驱动,而是由大量容易受影响的个体所主导。他们不是排除具有大影响力的个体的重要作用,只是认为“有影响力的假设”需要更小心的规范与测试。他们的研究是基于Katz和Lazarsfeld的两步流向学说(two-step flow),这可以看作是模型简化的社会网络,第一层由媒体到一些有大影响力的个体,第二层由有影响力的个体到大多数容易受影响的人。Allsop Dee T.等人认为:不是所有的社会网络是均等,也不是拥有某种社会网络中的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影响力。程洁根据这理论,结合我国对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口碑传播在不同的领域与社会网络不尽相同,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拥有的收入财产资源。

(三)品牌社群关系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

品牌社群是指消费者共同喜爱某品牌,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学者们普遍认为品牌社群关系对消费者有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体现在产品扩散与口碑传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又涉及了消费者群体中口碑传播的环方向,不同的是关于品牌社群关系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主要研究的是消费者的情感忠诚性。薛海波与王新新(2011)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针对品牌社群社会关系网络本身如何影响决定个人态度和行为作出研究,把以往忽视的社群关系情感联系起来,分析群体共享情感与消费体验的作用机制。薛海波等(2011)通过调查“聚星天华”与其品牌社群“聚星论坛”,利用对论坛版主、老客户的访谈与小组讨论,了解品牌社群认同、社群关系网络密度、自我品牌关系与品牌忠诚这四者关系,使用注册用户为调查样本,通过假设,数据分析,计算相关路径系数,得出网络密度影响品牌忠诚的模型图,研究结论为:品牌社群认同在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之间起到了完全媒介作用;自我品牌关系在网络密度与品牌忠诚间起到部分媒介作用;品牌社群认同在网络密度与自我品牌关联起完全媒介作用;自我品牌关联在品牌社群认同与品牌忠诚间起部分媒介作用。

(四)社会网络下价值共创下的消费体验

消费体验,也称“体验消费”,体验是指对某标的物的领悟,及感官或心理所产生的情绪。消费体验是指一个人在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体验到的感觉以及认识。王新新等人(2011)从研究分析社会网络下与消费体验的文献,总结三个方面: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是消费体验的环境;服务占优是消费体验的源泉;价值共创是消费体验的目的。价值共创与消费体验两者之间存在深层次联系:价值共创是消费体验的目的,消费体验是价值共创的基础。价值共创下中的消费体验存在互动性、情绪与情感性等特征。互动体验中,情绪与情感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忠诚度的基础。王新新从该评述出发,论述了社会网络、服务占优、价值共创、消费体验这四者的关系,指出往后企业与学者的研究要注意消费体验的影响,有关社会网络理论下的消费体验是研究重点,应从更深层次揭示各者间内在联系。

(五)在线网络化营销

随着社会网络技术的进步,很多时候社会网络不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或许存在于虚拟交友网络中。我们知道互联网社交网络的成功取决于用户成员的数量和活性水平,每个虚拟账户背后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个体。那么像现实生活中一样,个体的购买容易受在线“朋友”的影响。Michael Trusov(2010)从社交网站数据发现,大概有五分之一的用户会受他们的朋友影响。但是每个社交账户有着潜在数百影响他的朋友,如何确定谁是最有影响力的用户,对于在线营销企业来说,变得重要。Michael Trusov等人(2010)提出一种利用成员登录活动的纵向记录,实现一个非标准形式的贝叶斯收缩泊松回归,确定哪些用户显著影响他人的活动。这样我们不是缩小整个组织的成员,而是集中精力为每个用户确定模型变量。这样,我们就能确定影响力大的用户,而不是简单地选择某一用户。Zsolt Katona et al(2011)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扩散,讨论网络效应和个人影响。在已知网络中个体连结关系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构造结构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一个在线社交网络的扩散过程。个人连结决定作为一个二元选择,受到三个因素影响:已经连通成员的本地网络结构;连通成员的平均特性与影响力;潜在连通者的特征。他们指出显著影响者和连通者的一些特征:对于连通者来说,如果找到其处于整体网络的位置和一些人数统计变量是关于连通的较好的预测因素。同样地,在已经存在的连通个体中,根据平均人数和整体网络位置,我们可以预测其相关网络关系者的个人影响力。个人平均影响力度也会伴随着联系人数的减少而降低,这些观点用在病毒营销,有着实质的意义。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化营销范式作为新生事物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我们并不能彻底摒弃旧的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与关系营销范式仍然能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发挥作用,只是网络化营销范式在诠释那些更深更广的问题,有其不可缺乏的作用。我们决不能滥用网络化营销理论,因为就其本身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某些定量化的研究没有被彻底论证。

回顾学者们的探索,重点围绕营销口碑传播,社群密度,意见领袖,品牌忠诚度等主要概念进行研究,很多的地方一带而过,没有做出严谨的量化论证,存在很多理论空白,很多时候仅用到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深层次的方法如聚集和分裂,多维度的展示并没有被使用上。

(二)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外现阶段对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化营销都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触及到,或者是浅尝则止的阶段,没有形成深层次的、权威的理论体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主体和关系两个层次,研究营销企业嵌入消费者网络作用机制,演变途径与结果。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网络结构类别,不同的网络结构对个体、关系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这是研究可以深化的方向。此外,现阶段网络化营销在很多方面,如营销渠道、管理服务等领域存在缺失。

此外,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化营销理论研究方面,西方一直处于先进的地位,很多理论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讲究人际关系的大国,各地文化差异大,很多消费行为不能很好地被西方营销理论所解释。因此,我们基于本地消费者社会网络背景进行网络化营销理论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 Contro1.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 Hall,1991

2.Rene Algesheimer and Wangenhaim F.V.A Network Based Approach to Customer Equi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6.5 (1)

3.汪涛等.网络化营销:基于价值网络化的营销范式初探[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

4.王长征,周玲.面向“联系价值”的后现代部落营销[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

5.Butt.R.S.Models of Network Structure I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0.6

作者简介: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8

经济学界将消费行为定义为“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马义爽认为,消费行为是消费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在购买动机的驱使下,以货币换取商品的行动。

网络消费行为,消费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寻找、购买、使用、评定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和思想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为满足购买需要在虚拟空间中,以货币换取商品或服务的一系列行为活动。

一、网络消费行为与网络消费决策

消费决策是指识别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诸多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进行理性选择并进行评价,做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有研究者认为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才是消费决策,另有学者认为不仅购买行为代表消费决策,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也是消费决策的一部分。本文以消费行为为研究内容,阐述影响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的因素。

二、网络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理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 Action)

理理论(TRA)认为,个体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行为意向受个体持有的态度和主观标准影响;态度受个体持有的行动后收益信念和个体感知结果相对重要性的影响;主观标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内在标准。

2.技术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

技术接受模型(TAM)认为易用性和有用性在解释系统的使用时是两个重要的因素。TAM基于三个关键变量:觉察的有用性、觉察的易用性和技术的享用。觉察的有用性是指一个适当的系统通过网站能够给你的工作表现或完成提供帮助;觉察的易用性是一个适当的系统能够被方便简单的使用;技术的享用被认为是消费者渴望去进行网上交易的动机因素。

3.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计划行为理论(TPB)认为,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行为意向是态度、主观标准和感知行为控制和的函数。人们认为他们拥有的资源和机会越多,他们感受到的行为控制力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作为自变量会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行为。

4.Engel-Blackwell-Miniard(EBM)模型

消费者上网购买产品源自于对产品的需求和强烈的购买欲望。Engel认为消费者的决策首先起始于需求识别,当消费者产生心理需求后,并经过分析、权衡,对产品产生强烈购买愿望时,就有可能做出购买决策。

5.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假设交易主体会以最为经济的方式完成交易。Liang and Huang指出,搜寻成本、比较成本(价格或属性的比较)、验货成本(检查想要购买的产品)、产品交付成本(产品从卖方运至买方的成本)与售后服务成本等是影响消费者交易倾向的直接原因。

6.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同样可以获得与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相类似的效果。也就是说个人可从自己周围的人获得网上商家可信任的信息再整合到他们自己的信任体系中。

7.消费者卷入理论

消费者卷入是指消费者主观上感觉到的客观商品、商品消费过程以及商品消费环境与自我的相关性。消费者对高卷入商品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商品信息。消费者卷入是购买决策过程中重要的心理活动,其通过影响消费者搜集商品信息影响其消费行为。

8.风险知觉学说

当消费者决定购买商品时,经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即购买商品带来满足、愉快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愿意、不希望的损失或潜在的危险,甚至会带来一些现实的伤害。这些损失、危险、甚至伤害是消费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这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

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是消费决策研究的重要内容。Soyeon认为,意愿是导致决策的根本原因。然而,消费行为作为可供观察的行为表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网上卖家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竞争力。因此,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入手,阐述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本文从态度、情绪、感知风险、感知价值、购物导向、购物动机等方面进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1)态度, Fishbein认为购买行为主要由购买意愿决定,态度是决定意愿的因素之一,态度一般通过意愿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研究表明对计算机的态度、感知产品价值、购物体验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网上购物态度有显著影响。

(2)满意度和网络购物经验,Tse和wilton认为,顾客满意为顾客对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品质与先前预期之间差异的评价。研究表明,网络顾客整体满意度会影响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此外,消费决策还建立在消费者先前的购物经验基础之上。网络消费者对网络商店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会影响消费者是否再次光顾该网站以及消费意愿。

(3)情绪,情绪和理智及信息质量在决策的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情绪作为一种体验促使消费者以某种方式行动。研究发现情绪明显影响网络消费者的决策。网站信息的呈现方式通过影响受众的情绪体验来影响消费者搜索信息以及消费决策,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4)购物动机,网上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是指在网上购物活动中,能使消费者产生网上购买行为的某些内在驱动力。只有当个体感受到对某种生存或发展条件的需要,并达到足够的强度时,才有可能产生采取行动以获取这些条件的动机。

(5)感知风险,Bauer认为消费行为是一种承担风险并试图减少风险的行为。消费者将依据感知风险来选取相应的购物方式和消费行为。有研究发现,消费者感知的网络购物风险是影响消费者从网上浏览到真正购买的主要因素。

(6)感知价值,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基于对感知利益与感知成本两者之间的权衡而对产品或服务做出的综合评价。有研究认为,感知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以及购买成本等因素。

(7)消费者决策风格,Sproles认为,消费者决策风格是一种倾向、习惯、态度的认知和情感上的特征,本质上是消费者基本人格特征。其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过程中产生内隐作用,从而影响其决策行为。

(8)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由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构成的系统认识,它是消费者基于先天心理基因形成的后天自我的综合观念。在自我概念支配下产生一定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此外,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同常常受其形成的自我概念的影响。

(9)购物导向,购物导向指个体在购物活动中寻找乐趣和满意的程度。购物导向在消费者形成网络购物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将消费者购物导向分为娱乐和便利两种。

(10)对个人隐私关注程度,互联网络可实现不同地域计算机网络间通信的特征是网络隐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网络隐私权是个体关于个人信息控制权的信念。研究表明网络消费者十分关注个人隐私。对个人隐私敏感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对网络购物亦存有不同的态度。

2.外部因素

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本文从价格、品牌、信任、口碑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1)价格,有竞争力的价格是刺激消费者网络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中心)第十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三大主要动机依次是:节约时间(48.5%),价格便宜(43.67%),购物操作方便(42.4%) 。

(2)品牌,在网络消费模式下,品牌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更加显著。品牌能减少消费者评价产品过程中的搜寻成本以及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从而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为了降低网络消费风险,消费者会采取许多措施:比如选品牌等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

(3)商务网站,作为网上交易平台,商务网站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用的网站具有易用强大的商品搜索功能,同时可以减少网络购物时间。研究表明消费者网上搜索信息的成本是影响网上商店流量和零售额的关键因素。

(4)信任,有人将信任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一方愿意信赖另一方的意愿、打算或期望。网络信任则是因特网媒介下的信任。网络消费者对将要与之进行交易的网络零售商缺乏信任被认为是阻碍消费者在线交易的主要因素。

(5)商品特性,在网络消费环境中,商品的购买频率也会影响网络消费行为。当所购商品属于经常购买的商品时,消费者较容易做出决策。此外,网络消费环境中商品的类型也会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

(6)口碑,口碑是指口头的、人与人之间关于品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流。网络口碑即为网络上传播的口碑信息。口碑传播因其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而具有较高影响力。当前网络口碑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评分式;另一种是文字式。

五、研究述评与启示

尽管近年来关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多数为购买过程的心理分析和网店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略有少量实证研究也仅以消费者购买心理为主题,忽略了对可供观察记录的消费行为的研究,此外,当前研究最大的弊端在于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即实证研究少而缺乏应用性,此现象以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于影: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Gefen,D.,E.Karahanna,and D.W.Straub.“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An Integrated Model”.MIS Quarterly,2003,Vol.27,No,pp.51-90

[3] 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Vol.13,No.3,pp.319-340

[4] S.Soyeon,A.Mary.An Online Prepurchase Intentions Model:The Role of Intention to Search.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397-416

[5] Fishbein,M.,and Ajzen,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Addison-Wesley,Reading,MA.1975

[6] Sutton,S.R.,and Hallett,R.Understanding seat-belt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1989.1310-1325

[7] Jarvenpaa,S.L.,Todd,P.A..Is there a future for retailing on the interner?.In R.S.Peterson,(ED.),Electronic Marketing and the Consumer.139-156

[8] Sproles G B,Kendall E L.A methodology for Profiling consumer’s decision making Styles.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 986,20(2):267~279

[9] 马谋炒,陆跃翔.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6-257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9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

(一)大学生拥有自己电脑的情况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几个高校的197个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172位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占总数的87%,25位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电脑,占13%。

(二)消费支出

大多数大学生平均每月网络文化消费支出额为10―50元,另外有21%的大学生每月网络文化消费经济支出不超过10元钱。由个别大学生每月用于网络消费的支出在100元以上,占据其每月支出的20%以上。总体上看来,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在经济支出这一方面来看日趋于理性。大都能够根据自己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考虑自己的行为,这显示了大学生人格日益完善独立。

(三)对网络文化消费的喜爱程度

为了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消费的态度,在本次调查中,笔者用“你是否喜欢上网”这一指标,来测量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消费的喜爱程度和心理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消费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不喜欢上网的不超过2%;表明喜欢的有61名,占总数的31.0%;持一般态度的大学生共133名,占据67.5%。

(四)网络文化消费动机

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需要有很多种,但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我调节,很多大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网络社区活动来缓解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占被调查人数的3.5% ;二是学习、工作上的需要,希望通过网络文化消费及参与虚拟社区的互动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占27.9%;三是收集信息资源,占12.7%;四是通过网络来寻求精神刺激,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11.2%;五是其他说不清的原因,或无目的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活动的,占14.7%。几者相比,直接以学习知识、满足学习和工作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超出1/4,但不容乐观的是同时存在1/4的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消费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求精神刺激抑或漫无目的地打发光阴。

(五)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消费环境的认知

笔者通过“你是否赞同网络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消费环境危害的看法持比较赞同的态度,选择赞同的即选择完全赞同和比较完全赞同的比例占52.3%,明显高于选择不赞同即选择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的4.9%,中立的即选择说不清楚的占22.8%。

(六)网络文化消费的内容

大学生网上具体活动内容的情况是:第一位是上网查阅资料,占49.9%;第二位的是聊天,占40.8%,第三位是欣赏音乐,占36.2%,而且年级之间呈现极大显著性差异;第四位的是浏览新闻信息,占31.4%;再次是在线视听(26.6%)、E-mail(21.4%)等活动。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登陆的网站非常多,而且网络活动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被调查的大学生表示:上网已经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节假日,他们把很多的时间花在了网络上,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以前,节假日的常见活动是旅游、逛街、运动,但是现在基本上都被上网取代。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世界非常精彩,内容宽泛丰富,而且在网络上言谈相对自由。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一些先进、前言的知识,从而满足他们专业学习、休闲娱乐、沟通交流、发泄情绪等方面的需要。

二、差异性分析

(一)大学生拥有电脑与年级的关系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投资也随之增加,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用于网络的消费也有所增加,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电脑、ipad等网络设备。拥有量由大一的38.9%依次增加为大二的50.2%,大三的61.5%和大四的78%,年级之间存在着差异。

(二)大学生上网花费与来源地的相互关系

无论是来至于城市,或是来至于农村的大学生,大部分每月的上网支出都在10―50元之间。大学生的上网支出与其来源地之间并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也就是,大学生不会因为其来至于农村或城市而消减或增加自己上网方面的支出,反映了上网支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开支的一部分。

(三)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上网的喜爱程度

通过访谈和笔者经历得知:大一新生之所以在网络方面消费比较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高中生活太紧张、压抑,曾经上网的动机被得到了抑制,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时间相对自由,所以上网热情普遍较高。但到了大二、大三后,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他们会网络的热情会趋于理智,热情会有所减少。但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以及高效普遍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学生为了学好课程、完成作业不得不接触网络这种现代化信息传播和交流媒体,故中年级学生兴趣持续高涨。而高年级学生则随着自身的成熟和教育的引导,认识到网络在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新作用,加上高年级的大学生要进行毕业设计,做毕业论文,更是少不了网络这个快捷、及时的工具,因此,高年级的大学生有意识利用网络的人数有所增加。

(四)网络文化消费动机与大学生年级阶段的相关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上网动机中的寻求刺激和收集信息方面上有差异,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有明显的差异。随年级升高,寻求精神刺激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呈现出月牙状态,即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下降进而上升的状态。低年级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刚入大学的高中生从高中紧张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角色转换带来新的不适,为缓解以往的紧张以及新角色转换带来的紧张,新来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原来被压抑的对上网的极强好奇心一发而不可收;到了二、三年级,大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已经开始趋于理智,(如有的同学说:“上网也没什么神秘的,不过如此,也就不再上了。”),故中年级有下降趋势;而高年级大学生则因为面临考研或找工作的压力,加上高年级大学生的课程较少,他们便通过网络文化消费活动寻找精神刺激。此外,高年级大学生为了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发展,而通过网络文化消费活动来收集信息资料。

三、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的正负功能

(一)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的正功能

1.获取生活或学习资料的重要渠道,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途径。与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则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了学习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学习时间和地点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空间。另外,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更便捷的了解世界,扩充知识面。通过Internet,学生足不出户,却可尽观天下。

2.拓展了人际关系。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交往空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比如qq、微信、E―mail等进行人际交往,甚至于在师生之间也经常会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或者网上答疑、论文指导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网络交往的便捷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使他们的人际心理距离大大缩短。

3.丰富了娱乐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网络使大学生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在游戏中学习到一些交往的礼仪,增强规则意识,丰富想象力。网络活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思想压力。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难题,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诸如考研压力等思想问题,通过网络,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4.网络文化消费开拓来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全球通促使学子们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倾向网络的全球性和超地域性特点,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开辟了更直接、更快速、更方便、更广泛的新渠道。通过网络全球各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都能展现在面前,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

(二)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的负功能

1.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常常上网到半夜,甚至通宵,现在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有些高校教室、宿舍也安装了WIFI,部分大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上网聊天玩游戏,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状态不好,甚至精神恍惚。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抽测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6.5%网络成瘾者。成瘾学生一般主要使用聊天室、新闻组、网络游戏等偏向网络的双向沟通功能。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精神极度亢奋,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则会出现焦躁、不安等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回到现实后,可能会感觉到落差,从而一蹶不振,失魂落魄。

3.网络文化消费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活动确实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无论年龄,无论性别,无论国籍,但是网络文化消费活动一方面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使朋友遍天下,天涯若比邻。而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活动又增强了个人的私我意识,使个人更加游离于社会之外。网络文化消费弱化了个人对社团的相对依附,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分散为个体与个体的松散关系。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大学时代是学生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时期要尽量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从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但是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后,大学生往往会利用一切时间去上网,陷于其中难以自拔,从而对现实中的学校及班级中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

四、结语

第一、网络的发展已经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网络文化也正以巨大冲击力量震撼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有生力量,已经成为网络文化消费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大学生都离不开网络这个新生事物。

第二、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电脑。校园网络设施的完善于发展,为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消费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与技术支持。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尽悉天下事成为现实。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方便、快捷的网络文化消费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社会网吧中日益盛行的不良网络文化消费风气,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

第三、高校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消费,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管理,实行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比如,学校要加强学生宿舍楼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入网电脑管理,从而限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时间。另外,还要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防止大学生外出上网,夜不归宿,从而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

第四、综合而言,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利弊有比较清楚地认识,能较自觉的处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能一定程度上做到自控。但确实有一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而难以自拔,严重影响到学业和身心健康,比如体质下降、情绪萎靡不振,不愿和周围人交往,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10

作者简介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社会学博士,著名市场研究专家,26年市场研究经验。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手机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社会化媒体、LBS、互联网生活形态研究等),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商业地产、汽车、媒介、时尚研究,市场与媒介分析,市场研究方法。

2007年被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著作《年龄论》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著作有《年龄论》、国家重点教材《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发表了《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40余篇论文;自1990年以来,共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10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260多种。

季飞,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从业经验。一直专注消费者研究与营销管理领域,拥有研究机构、企业与媒体工作经历,现聚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

李夏,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分析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告、媒介经营管理等,关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

崔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师从刘德褒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研究方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2010年中国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学生组一等奖,焦点小组主持人。

内容简介

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在梳理网络购物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网络购物消费者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与研究,通过严格、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为电子商务、互联网从业者、爱好者和关注者提供了解读网络购物市场最全面的视角。

中国什么都是一窝蜂,电子商务也不能免俗,一窝蜂地上,一窝蜂地倒。屹立中的与倒下去的都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与生活的风景,有的可叹,有的可悲,有的可惜,有的可敬。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第1章网络购物的前世今生1

1.1何为网络购物2

1.2网络购物的初创与探索发展4

1.2.1网络购物在世界:探索萌芽,创新延展4

1.2.2网络购物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7

1.3三分天下:世界网络购物市场现状12

1.3.1欧洲:网络购物的起源地14

1.3.2美国:全球第一大网络购物国家17

1.3.3亚洲: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网络购物市场21

1.4走向繁荣: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现状23

第2章网络全面渗透消费生活30

2.1概述:消费与网络购物消费31

2.1.1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31

2.1.2消费文化演变带动消费方式变革33

2.1.3网络购物:多样方式寻求消费“满意解”34

2.2消费者的第一次网络购物35

2.2.1时间:2003年前的缓慢推进与2003年起的迅速扩张36

2.2.2品类:启蒙于图书音像,繁荣于服饰日用38

2.2.3网站:淘宝是网站扩散里程碑40

2.3逛:消费者的网站浏览偏好41

2.3.1“不动窝儿”的每日一逛41

2.3.2分享黄金时间42

2.3.3“逛”无局限44

2.3.4网购浏览的固化习惯46

2.4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47

2.4.1三天一购物:网络购物的消费次数48

2.4.2实体消费的替代:网络购物的消费金额50

2.4.3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消费51

2.4.4消费习惯向网络转移:网络购物的消费类别58

2.5支付:网络付款方式与金融品牌选择64

2.5.1支付多样化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64

2.5.2方兴未艾:网上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67

2.5.3初露锋芒:手机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1

2.5.4朝气蓬勃:第三方支付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6

2.5.5安心落意: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82

2.6选择:影响消费者网购选择的因素83

2.6.1所见非所得: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83

2.6.2价廉胜物美:消费者选择购物网站的关注问题85

2.6.3价格战外的选择: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活动86

第3章市场弄潮儿——网购品牌的竞争与共荣87

3.1网络购物市场上的品牌88

3.2认知:网购品牌竞争第一步92

3.2.1消费者的品牌记忆93

3.2.2品牌知名度106

3.2.3品牌墓地111

3.3选择:消费者的品牌浏览与购买122

3.3.1逛品牌122

3.3.2挑“卖家”131

3.3.3消费者的推荐“卖家”148

3.4品牌的吸引力149

3.4.1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行为转化吸引力150

3.4.2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购买吸引力153

3.5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154

3.5.1第一象限网购指数(UP指数)154

3.5.2第一象限下期发展预测指数161

3.6周边产业的兴起:购物导航比价品牌情况164

3.6.1购物比价网站知名度166

3.6.2购物比价网站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68

3.6.3购物比价插件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70

第4章网聚人的力量——网络团购市场微探172

4.1网络团购:网络购物的新形态延展173

4.1.1网络团购的概念重构173

4.1.2网络团购在世界174

4.1.3网络团购在中国182

4.2消费者的团购行为与习惯188

4.2.1网络团购的消费次数189

4.2.2网络团购的消费金额190

4.2.3网络团购的消费品类190

4.2.4消费者看网络团购191

4.3网络团购市场品牌研究193

4.3.1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认知196

4.3.2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选择204

4.3.3网络团购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214

4.3.4入口整合:团购导航网站的出现与发展218

附录关于研究方式的说明224

参考文献227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例11

A老师:论文第三部分总结非常好,但是与文章整体脱节。

答:我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我只是为了让文章整体更具体,内容更全面,因为分析网络消费这个问题,主要也是通过这几家网站在进行着。关于脱节部分,我会在接下来的论文修订中完善。

(我的修改意见:我在答辩完之后,听答辩一组同学答辩时,答辩一组李老师建议字数不要超过太多。我的文章字数超过显多,也由于此部分的确与文章整个不协调,我想把那一部分全部删除,这样,我的文章从整体来看,协调一致,而且字数仍然达到标准。不知陶老师意见如何?)

A老师:你的论文指导是陶老师,她也是研究消费和谐化的。(应该不属于文章问题,属于闲聊类)

答:是的,陶老师是研究消费方面的,我最初的论文设想,是想从这三家网站看中国网络消费的发展,后来,陶老师帮我拟定了我的这个题目,认为这样研究有现实意义。把和谐化概念引入到网络消费中,也使文章有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