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马克思课程论文

马克思课程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54

马克思课程论文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它在对各学科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要。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这一部分对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的指导作用也尤为重要。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取向对课程目标确立的指导作用

课程目标的确立既要受到时代的影响,也受到人对于自身本质的思考。纵观历史,我国封建社会,无不要求考生研读的是四书五经,会的是做人的道理。在洋务运动中我们开办新式学堂。对于课程的功利性大家已经深有体会,但是,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让我们不得不从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来反思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民的思想武器,始终立足人民观点,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人是要全面发展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对人民教育出现了本质异化。“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丰富,扈中平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是人的“完整发展”,其次是人的“和谐发展”,再次是人的“多方面的发展”,最后是人的“自由发展”。

回首数十年我国课程改革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我国的课程目标既提倡过社会中心课程目标,也受过知识中心课程目标的影响,但是现在新课程目标在对以前课程目标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课程要把现代化的知识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也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取向对课程目标选择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对于课程求真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解决的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于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学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解答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在本体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主张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随着“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而不断提高,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实践是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对于我们课程知识的设置、课程实施和最终效果的取得都影响深刻。

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理论到理论的知识学习方式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治学态度。课程中科学知识传授是重点,同时也鼓励学生重视意识的力量、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来学习最终改造社会。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要合乎规律,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求我们在开展课程编制时,课程知识要向实践开放,课程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反复事件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检验新课程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性和认识论是我们课程编制、实施过程中如何“求真”的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对整合课程及其评价的指导作用

如果将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运用到教育、课程领域,教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其次,联系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既有必然的联系也有偶然的联系;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既有结构的联系又有功能的联系;既有数量的联系又有质量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对课程编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根据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思想,无论是从学校课程的设置,还是从学科内容的编选,都应该注重内在的联系性。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充满着矛盾,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使人们能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地评价课程,做到既看到优点,又看到其局限性。

综合课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联系的观点,但是它不可能一出来就是完美无瑕,这样那样的缺点会不时爆发出来,我们对其评价也要坚持辩证思维,化不利为有利,整合一个尽量科学的综合课程才是我们对综合课程应有的态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对时代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持续时间很长的经济危机,就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永恒主义课程产生了。它认为科学主义毁了人性,资本主义的复兴需要人性的复兴。所以,关注人文性教育就成为了永恒课程观的核心。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2

1 《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体现 

1.1 内容上的基础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过去, 而且在当前依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不仅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 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而且不断地实现着新的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地位总是会不断遇到挑战和考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地接受挑战, 并逐步发展壮大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正是运用这一方法使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认识社会制度的变迁,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通过社会实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按照不断变化的实践来认识事物,按客观存在着的经济规律办事,理论要联系实际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一切新事物、新发展和新变化的法宝。这一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1.2 与其它课程的延续性 

士官学员在学完《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之后,将学习另外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这一课程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学员所学的政治理论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但是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必须要以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为基础。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能够使学员更好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延续性,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具体做法 

2.1 提高授课教员的自身素质 

所谓教员素质,是指教员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创立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时间了,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今天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再仅仅照本宣科,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同今天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够使学员真正信服。授课教员要跟上时代建设的节奏, 传递新信息, 满足学员精神文化的合理需求。因此,授课教员首先要原原本本的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这一工作是不能忽略的。一个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没有读过的教员,很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更谈不上讲透、讲活了。其次,授课教员要适应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紧紧围绕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授课中解决和回答广大学员关心的现实问题,凝聚人心,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授课教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不但要懂得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中知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的魅力在于认识现实, 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因而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员入耳入脑, 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成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关键问题。目前我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中设立了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很好,《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也应该设立。比如,在讲解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时,可以带领学员到社会主义建设较好的社区去参观,比如武汉的百步亭社区、沌口经济开发区等,让学员亲身体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时,可以带学员参观可口可乐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设置的工厂,让学员亲身体验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相信通过这些现地教学,学员将能够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内涵和精髓,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2.3 革新内容设置 

革新《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加强本课程基础性地位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授课中,我们偏重于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这也跟本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演变而来有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讲解较少。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应适当加强这两个部分的比重,笔者认为三大部分的内容在总课时中占40%、40%和30%比较合适。 

与此同时,教员还可以把自己所研究的动态介绍给学员。前沿问题的介绍与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员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引起学员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员的视野。教员在正常授课之外,在坚持政治课程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应该可以由教员自主地选择学术前沿和现实热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相关研究结果,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说教和灌输,真正在争鸣中启发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3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马克思主义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4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要充分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性,把握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层次,注意解放思想,努力开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学者们也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些意见和见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目前,这种讨论正在深入。本文就这个问题中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问题,其意义可以从多方面展开。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论证: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动因。

中央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是从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特别是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出发的。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求紧密联系的。应该说,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的重要动因。从另一方面说,有关材料显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联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统一考虑的;并且,正是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改革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来的。因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关系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大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根本宗旨是为了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的重要方面。现在,在高校学习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数量大、分布面广,这一代一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将成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栋梁之才。这些青年的思想理论素质如何,社会主义觉悟的高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程度,对共产党的信任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历史和现实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事关党和国家的大局。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个局部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充分认识它的意义。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关键历史时刻的迫切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中央组织编写的四门课的高质量教材已经全部出版,2007年秋季,全国高校都将全面启用新的教材。这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四门课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科学方法有效地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这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但我们以为这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使之适应高质量教材的教学要求;二是对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科学说明,把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分析、科学论证、科学认识同教材中的原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大学生作出有力度、有深度、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阐释。不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即使有高质量的教材,仅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仍然难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而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的改革、"98方案”的改革,应该说都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当时的一些设计也不乏有创新思想,但是后来都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状况不适应改革的要求。鉴于历史的经验,这一次改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来改进和推进这项工作。

这里要说明的问题是,我们强调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等同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说,一个是学科,一个是课程,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不赞成把一个学科特别是一级学科等同于一门具体课程。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综合的课程,展开来,它包括四门具体课程,但毕竟它只是课程,不同于学科。从学科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担负着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任,其理论内涵和承担的任务远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承担的任务要丰富得多、宽泛得多。然而,不能因为这两者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就可以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注意从两个层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自己的重要建设任务,并以自己的建设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要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贯穿、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中。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层面说,各二级学科都应有高度的自觉性,把为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当作自己的任务,不能认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仅仅是别的学科的任务,与己无关。关于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认识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有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证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任务。转贴于 这种内在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其它四个二级学科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展相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仍然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由此可见,各二级学科都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紧密联系,因此各二级学科都应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都要充分注意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把有关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规律的探索、教学中的难点热点以及如何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等问题,纳入学科建设整体工作之中加以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武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丰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如何将中央组织编写的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和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第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对应关系上,明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重要任务。

我们强调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单等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等同于某一门具体课程,强调要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上认识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但这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某个二级学科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某门课程有某种对应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对应关系是存在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联系就更直接一些。因此,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门具体课程有比较直接对应关系的二级学科,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为有对应关系的课程服务的问题。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典型案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形式,用新的结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

我们以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尚无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比较直接对应的二级学科。这当然可以从一级学科的构成上考虑和解决问题,但就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来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作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较明显对应的支撑学科是合适的。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吸取“85方案”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进行社会历史发展的教育,以及“98方案”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进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的基础上设置的新课程。它把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统一,构成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教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正是专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为背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它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三、解放思想,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设置以来,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论文,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注意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学科点上的导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线的教学,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问学者等。现在要在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探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

要根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要求,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等方面作相应调整,培养能胜任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办专业培训班,培养在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理论素质。

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将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成教学参考资料,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考,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吸收他们参加课题的研究,或者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以提高其理论素质,提高其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认识,提高其教学水平。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5

我国的教育的根本任务主要是“培育什么人以及怎么培育人”。现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多,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境,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为高校培育更多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必须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为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良好的基础

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能够为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高校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同时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而思想政治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是高校其他的课程都不具备的优势。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要了解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发展进程等知识。只有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课程具有广泛的受众,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高校青年必须进行这门课的学习。因此也意味着, 思想理论政治课程能够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传授给广大学生,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高校青年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第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系统的、正确 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对指导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认同和接纳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运用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和思想来进行实践活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成为一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

1.高校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以及接受情况不容乐观

现阶段的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其思想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不是很深。有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没有参加过青年马克思工程培训的班级中,有26%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有18%的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不反感,但是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而在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的班级中,有近半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还只停留在表面,难以通过理论学习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抱有偏见,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理论性强于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于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而忽视了其理论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信仰,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也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就是为了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阶段思想理论课程教学中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不会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不利于高校青年马克思培育和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的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因为对公共课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责任感不强,没有进行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同时,在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比较少,因此很难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层次的需求,难以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本来就是一些很枯燥的知识,其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很多地方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无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再加之没有以丰富的案例来讲解,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必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1.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应该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其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坚持”,这三个坚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政治性以及实效性。

(1)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我国一直不断在高校推行思想政治课程并将其作为全校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课程,从中就可以发现,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并且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从各个角度增强其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和完善,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最后,还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融入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讲解,让学生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发展的整个历程,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性。

(2)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性。我国之所以要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高校青年传递主流意识形态,让高校青年能够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并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3)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高校青少年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传播者,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作用,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发挥教师的作用。首先,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方面,教师要继续阅读一些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了解世界的变化,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次,在职业素养方面,要不断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要让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课后,也能够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联系,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在课堂上采取案例的形式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用与生活更加贴近的语言来让学生理解复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采取更多的实践互动以及探讨模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学习,主动深化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小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相关理论并根据实际案例说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能促进课堂内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讨论,从而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感兴趣,让其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涵。第二,可以积极进行实践创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勇于创新,不仅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可以在类似科目的教学中讲授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帮助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概述了要通过加强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来培育高校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时也探讨了在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思想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遇到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 影,任传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下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3):42-44.

[2]杨小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7):34-37.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6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政教专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帮助政教专业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方向和政治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分为核心基础课程、深化课程、比较课程以及延伸课程,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核心基础课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是核心。为此,在培养方案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有助于学生们研究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矛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和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代的新发展。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由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未来充满信心。

(二)深化课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中,主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作为深化课程。通过对这四门课程系统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具有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品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三)比较课程

学习掌握一个理论必须对与它不同思想体系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更充分地理解其科学性。因此,政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等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相互比较的课程加以设置。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学说,在与非马克思主义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发展。

(四)延伸课程

在政教专业培养方案中,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延伸课程。设置这三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剖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伦理道德方面的阐述,还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讲解,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

二、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与非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的比较

由于政教专业与非政教专业中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的目标有所区别,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政教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开设的多是理论基础性课程,而对实践性课程没有多做布置;另外,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教学,却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讲解,导致部分学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缺乏认识。比较政教专业和非政教专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发现,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的整体性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也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政教专业关于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设置的分散化与整体化的矛盾

正如上述所说,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课程设置方面比较薄弱,其实这也就是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分散化与整体化的矛盾。高校政教专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分散化现象很严重,有的学生将近毕业,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于是就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分散化与整体化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本应置于一个整体之下进行研究,却因为独立的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学习与研究,没有对其进行整体性教学和研究,分散化与整体化的矛盾亟待解决。

(三)原理与历史教学的矛盾

纵览政教专业的培养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是怎么发展,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这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却被忽视,没有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之列,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现了原理与历史教学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每一个学期都有,但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学习却被忽视了。有学者曾指出,要想真正地系统地掌握一门理论,史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政教专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的学习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学习却往往容易忽视,如何处理好原理与历史教学的矛盾应该提上日程。

三、系统优化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

如上所述,分析了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意义、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课程设置间的关系,那么下面就着重探讨应该如何系统优化政教专业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增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性课程,融合各个学科

众所周知,列宁虽然主张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并且写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名篇著作,但是,列宁同时又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1]。他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2]。列宁指出要想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个整体,放在一起去学习,因此,在政教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增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类似课程,融合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帮助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增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史论结合,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7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整合力量、加大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许多高校注重调整充实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普遮存在

形式单一、讲课乏味的“满堂灌”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开放性发展,忽视学生的自我内化在政治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意义,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学生失去自主、自觉性。这种教学方式所具有的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中出现口服心不服,表从里不从,甚至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厌倦心理,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马克忍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与内容的严重脱节

一些高校在教育改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时数多,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纷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总课时划分为“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以适应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教学计划可以从课时安排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满堂灌”的倾向,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但在实际上,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束之高阁。在理论教学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课内”、“课外”的划分,实际上成了减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总时数的代名词。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师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这些活动又常常因课时安排、经费保障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坚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滞后的成因分析

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许多高校被忽视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操作上遇到的困难。

其一,在认识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灌精性,使一些人陷入了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

理论需要灌输。列宁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列宁所说的灌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系统的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方式具有灌输的特征,一些人就误以为,只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大学生当作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容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际感受,以为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就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对理论灌输原则的曲解,极大地阻碍了公共理论实践教学的开展。实际上,列宁所讲的“灌输”,是启发广大群众政治自觉的、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理论教育,决不是目前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满堂灌”最多能灌输些知识,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理想信念、行为抉择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达到理论灌输目的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有着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富有实效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

其二,在操作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宏观性,给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理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课堂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厂。现在,有一些文科专业也尝试建立了实验实习场所,如文秘专业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财经专业的会计实务实习基地,金融专业的模拟证券市场,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等等。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或者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进程和重大事件,或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因此,其实践教学难以在狭小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进行,而只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进行。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类课程和一些文科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难以照搬这些课程和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堂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堂在社会。但社会并不会自发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堂。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有益的教育资源,也有许多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社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堂的前提是,任课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取舍。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宏观性和社会生活的广阔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和场所的选择要比理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困难得多。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理工类课程在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进行的实践教学,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大纲或实验实习指导书。只要任课教师与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相配合,就能顺利的组织实施。以社会为课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到校内、校外各个方面,又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指导教师,单靠任课教师来组织安排是难以胜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怎样组织实施?靠哪些人来组织实施?这是目前困扰许多学校的主要问题。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目前,理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建立了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如何体现共同性和差异性?如何处理好评估指标稳定性与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待我们进行深人研究。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以及由其所规定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教条而是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和把握,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注重实践教学,是许多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势。

从20世纪世界各国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教育模式正在由空洞的虚无缥缈的说教转向人类的社会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和抉择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信念、社会情感、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在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产生的,实践是人的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更应通过实践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社会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三,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案例教学”就是常见的一种。这种教学方法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理论教学贴近了社会生活。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虽然有时能给学生亲临其境之感,但它毕竟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终究无法代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因此,案例教学虽是改进“两课“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能代替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教学是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为前提的,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2.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地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基础课程。第二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这些课程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两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各有侧重,不能“一锅煮”。

实践环节的设计应体现时代性、并具有可操作性。各高校应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结合自己所任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提出加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并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协作攻关,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制订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或实践教学指导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3.整合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单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利用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专题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结合起来,与学校所在地区可供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统盘考虑与设计。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逐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只要我们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等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4.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必要保障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8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许多高校注重调整充实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普遮存在

形式单一、讲课乏味的“满堂灌”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开放性发展,忽视学生的自我内化在政治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意义,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学生失去自主、自觉性。这种教学方式所具有的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中出现口服心不服,表从里不从,甚至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厌倦心理,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WwW.lw881.com

2.马克忍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与内容的严重脱节

一些高校在教育改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时数多,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纷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总课时划分为“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以适应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教学计划可以从课时安排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满堂灌”的倾向,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但在实际上,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束之高阁。在理论教学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课内”、“课外”的划分,实际上成了减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总时数的代名词。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师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这些活动又常常因课时安排、经费保障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坚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滞后的成因分析

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许多高校被忽视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操作上遇到的困难。

其一,在认识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灌精性,使一些人陷入了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

理论需要灌输。列宁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列宁所说的灌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系统的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方式具有灌输的特征,一些人就误以为,只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大学生当作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容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际感受,以为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就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对理论灌输原则的曲解,极大地阻碍了公共理论实践教学的开展。实际上,列宁所讲的“灌输”,是启发广大群众政治自觉的、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理论教育,决不是目前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满堂灌”最多能灌输些知识,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理想信念、行为抉择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达到理论灌输目的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有着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富有实效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

其二,在操作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宏观性,给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理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课堂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厂。现在,有一些文科专业也尝试建立了实验实习场所,如文秘专业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财经专业的会计实务实习基地,金融专业的模拟证券市场,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等等。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或者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进程和重大事件,或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因此,其实践教学难以在狭小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进行,而只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进行。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类课程和一些文科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难以照搬这些课程和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堂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堂在社会。但社会并不会自发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堂。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有益的教育资源,也有许多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社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堂的前提是,任课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取舍。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宏观性和社会生活的广阔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的确定和场所的选择要比理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困难得多。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理工类课程在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进行的实践教学,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大纲或实验实习指导书。只要任课教师与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相配合,就能顺利的组织实施。以社会为课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到校内、校外各个方面,又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指导教师,单靠任课教师来组织安排是难以胜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怎样组织实施?靠哪些人来组织实施?这是目前困扰许多学校的主要问题。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目前,理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建立了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如何体现共同性和差异性?如何处理好评估指标稳定性与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待我们进行深人研究。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以及由其所规定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教条而是作为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和把握,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注重实践教学,是许多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势。

从20世纪世界各国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教育模式正在由空洞的虚无缥缈的说教转向人类的社会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和抉择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信念、社会情感、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在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产生的,实践是人的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更应通过实践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社会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三,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案例教学”就是常见的一种。这种教学方法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理论教学贴近了社会生活。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虽然有时能给学生亲临其境之感,但它毕竟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终究无法代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因此,案例教学虽是改进“两课“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能代替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教学是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为前提的,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2.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地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基础课程。第二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这些课程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两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各有侧重,不能“一锅煮”。

实践环节的设计应体现时代性、并具有可操作性。各高校应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结合自己所任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提出加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并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协作攻关,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制订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或实践教学指导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3.整合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单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利用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专题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结合起来,与学校所在地区可供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结合起来,统盘考虑与设计。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逐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只要我们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等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4.加强管理,增加投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必要保障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9

一、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发展过程

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体现。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随着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起始阶段(1949~1966年)。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应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对所有劳动者的业余教育。1950年,政务院将工农教育纳入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范围。新中国成立初期,函授教育和夜大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自1960年开始,我国各地开始建立广播电视大学,拉开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序幕。这是成人教育的起步期,当时,成人高校只开设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以及马列主义基础四门课程。

2.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恢复发展(1966~1992年)。受“” 的影响成人教育难以正常开展,成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也因此停滞。当时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政治生活相混淆,被政治运动所取代。所学的“著作”或“马列著作”,已经不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而是学习所谓“无产阶级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马列语录”等一系列“左”的观点,人们开始用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列著作和著作。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变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门课。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四门课,有历史有现实,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也有中国实际情况,促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全面。

3.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规范发展(1993~2002年)。1993年,我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极大地肯定了成人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1998年,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通过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调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除了调整和变更以前设置的课程内容和名称之外,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新开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这门课。这一变化符合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要求,四大课程相辅相成,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系统化。

4.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发展(2002年至今)。2002年至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阶段。2003年,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纳入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体系,这提升了高校“两课”教学的要求。2005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出了巨大调整,将原来的多门课通过整合,最终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课程,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实际、凝练和科学。这一变化对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合并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课程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加整体化;合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项理论成果,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系统性;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则有利于适应和促进我国 “法与德”的结合;新增“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进行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厚重感,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新时期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担负着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很大的震荡,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成人高校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难度,教学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普及,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依靠其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加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侵略。一方面,在经济领域,他们进行文化贩卖,将他们的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它们的意识形态,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这种文化统治,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劣势地位,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已经伴随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及其产品一并涌入我国。新自由主义、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意识形态在网上相互激荡,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和迷信活动在网上蔓延,以至于失去应有的人生信仰、价值标准,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信仰和支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课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以实用主义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当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压力的时候,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无法解决他们的升学和就业问题,缺乏实用性,从而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

3.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使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新的社会舆论机制正在形成,网络舆论、网络民意不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传统的社会思想控制能力在弱化。网络可以自由飞速地传播各种社会信息,其中囊括合法与非法、有益与有害、真实与虚假的信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当然也乘虚而入。他们利用种种条件,在网络上传播各种信息,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阵营争夺地盘,抢占人们的思想阵地,让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而且,网络技术被普遍应用于教学的今天,教师天然的威严性受到挑战。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具有天然的威信,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但网络的信息大大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传播的信息,如果教师不注意加强学习,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仅靠一点死板的理论灌输很难说服教育学生。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方便学生学习。但是,过度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缺少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使学生社会化进程缺失,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网络里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和网络游戏,这对于成人高校中年龄较小、辨别能力低下、思想还不够成熟的部分学生来说极为有害,严重影响着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挑战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者和开拓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根据新时期的实际情况,从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等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1.确立指导思想。与普通院校相比,成人高校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几乎都是在职工作人员。这类学生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喜欢联系实际;另一方面,他们花费在学习上的精力相对较少。因此,成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确立实事求是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思想。

2.整合教学内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时少,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也很少,但是课程任务却很繁重,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在批判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创立的。关注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重要动因,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

3.确立教学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是一门具有强烈政治伦理功能色彩的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具有浓厚的政治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上,应该确立“主导驾驭主体、理性统筹感性、手段服从内容”的原则,这有利于实现该类课程的政治伦理功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华,并且还能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教学改革。

4.创新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征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方法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着手点应该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加的重要。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创新教学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不断开辟、利用和占领网络阵地,以适应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

成人高校还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建设,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成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规律,赋予其强烈的时代感,不断增强其实效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主观认识、客观条件以及历史惯性等原因,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认清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以改进,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文化多样性、价值多样化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就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在价值多样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被混为一谈,进步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的界限被模糊,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和明确指向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不能强迫、命令,它是一种通过教育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行为和实践行为,因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多数学生受到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有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愿望,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消极落后因素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怀疑、否定甚至抵制、抗拒的情绪,西方各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潮也有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仍然相对落后,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具有比较强烈的愿望。然而,也不能不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抵触情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无庸讳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性质的认识上,理论和实践中仍然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意见,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何把这一科学理论传授给青年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大课题。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生怕遗漏了某一个理论知识点,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的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甚至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以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建国以来,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设置了不同的方案,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其目的都是一个,即结合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和需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引导和保证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之中,体现在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理想性、概括性等的特点。然而,如何避免各门课程横向和纵向的简单重复,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怎样恰当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如何把握中学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机衔接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同时,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丰富、复杂性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社会现实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主流方面,也有消极和阴暗的支流方面。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讲授、灌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导学生如何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往往因学生对社会现实支流的关注而化为泡影。

第四,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形成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瓶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通过广大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这离不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技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问题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而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得如何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手段,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提高。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层进行普泛性的介绍,而应当引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一要求,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断章取义地加以“深化”,就是事无巨细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观点平铺直叙地加以介绍,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其结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片面理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结论视为绝对真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连接起来的手段和桥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断提高的新的瓶颈。

二、解决当前主要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一,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成长、创新的实践需求。”我们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深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认识,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走向”的高度加以认识,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意识。旗帜鲜明地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弦律,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把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需求实际脱节的现象,科学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特点。张澍军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精辟的分析,不失为我们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参考。他指出,“毋庸回避,在当代多元文化的现实背景中,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细节问题’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已不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只有一种思想文化,而是有多种思想文化的存在。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给人们提供建设主流文化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于给学生指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历史走势和正确方向,在于为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生活、工作中遇到大是大非问题时积淀正确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判断准则。因此,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根本上是‘准备性’的、积淀性的。”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入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第二,努力探索,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毫无疑问,这项改革是需要各个方面切实配合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我们在教学理念方面有重大突破,有学者提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式教学”应该说是这方面探索的积极的理论创新成果。该成果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教育教学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开放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双重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主客体与现实之间,通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量与信息交流及反馈,实现他们的双向选择、双向约束、双向促进的标准化、规范化、可操作的教学形式总称。”这一理论成果对我们今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有许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作为教学的切人点,对大学生的实际关注不够,是导致大学生冷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达到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素质的目的,就必须考虑教学对象——大学生的实际,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来组织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把知识教育与情意教育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把知识教育与情意教育高度统一起来。

马克思课程论文例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主观认识、客观条件以及历史惯性等原因,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认清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以改进,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文化多样性、价值多样化虽然也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就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在价值多样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被混为一谈,进步价值观与落后价值观的界限被模糊,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和明确指向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不能强迫、命令,它是一种通过教育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行为和实践行为,因而大学生是否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多数学生受到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有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愿望,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消极落后因素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怀疑、否定甚至抵制、抗拒的情绪,西方各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潮也有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仍然相对落后,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具有比较强烈的愿望。然而,也不能不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着抵触情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无庸讳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性质的认识上,理论和实践中仍然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意见,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何把这一科学理论传授给青年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大课题。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生怕遗漏了某一个理论知识点,试图做到理论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的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甚至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以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建国以来,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设置了不同的方案,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其目的都是一个,即结合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和需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引导和保证作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材之中,体现在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理想性、概括性等的特点。然而,如何避免各门课程横向和纵向的简单重复,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怎样恰当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如何把握中学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机衔接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同时,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丰富、复杂性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社会现实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主流方面,也有消极和阴暗的支流方面。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讲授、灌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导学生如何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往往因学生对社会现实支流的关注而化为泡影。

第四,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形成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瓶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通过广大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这离不开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技巧,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问题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而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得如何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手段,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提高。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层进行普泛性的介绍,而应当引导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一要求,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断章取义地加以“深化”,就是事无巨细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观点平铺直叙地加以介绍,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其结果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片面理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具体结论视为绝对真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连接起来的手段和桥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轻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断提高的新的瓶颈。

二、解决当前主要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一,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成长、创新的实践需求。”我们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深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认识,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走向”的高度加以认识,切实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意识。旗帜鲜明地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弦律,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把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需求实际脱节的现象,科学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特点。张澍军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精辟的分析,不失为我们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参考。他指出,“毋庸回避,在当代多元文化的现实背景中,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细节问题’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已不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只有一种思想文化,而是有多种思想文化的存在。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给人们提供建设主流文化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于给学生指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历史走势和正确方向,在于为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生活、工作中遇到大是大非问题时积淀正确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判断准则。因此,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根本上是‘准备性’的、积淀性的。”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入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第二,努力探索,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毫无疑问,这项改革是需要各个方面切实配合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我们在教学理念方面有重大突破,有学者提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式教学”应该说是这方面探索的积极的理论创新成果。该成果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教育教学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开放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双重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主客体与现实之间,通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量与信息交流及反馈,实现他们的双向选择、双向约束、双向促进的标准化、规范化、可操作的教学形式总称。”这一理论成果对我们今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有许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作为教学的切人点,对大学生的实际关注不够,是导致大学生冷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达到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素质的目的,就必须考虑教学对象——大学生的实际,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来组织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把知识教育与情意教育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把知识教育与情意教育高度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