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产类专业论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7:38

水产类专业论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1

二、水文专业资产配置管理的主要问题

1、资产配置与具体水文条件结合程度欠缺,每一个水文站点都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与自然环境,比如经济较发达省份已经可以完全取消的对讲机、通信铁塔在偏远省份就必须采用,雨量场设置条件在各省设置条件也不同,因此专业设备配置应考虑实际需求,结合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统筹考虑。

2、资产配置与单站任务匹配程度不紧密。目前各省水文站点资产配置主要依据《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sl415-2007)进行站点,而《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是水文站网通用型标准,且适当考虑了水文任务需求的专业资产配置余量,因此机械照搬规范,容易形成配置浪费。

3、资产配置与管理模式不匹配。水文站一般地点分散、人员相对较少,随着大量的站点建设与设备配置投入,因单位编制岗位的限制,因管理人员不不够、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形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4、资产配置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别是专业资产配置,需要专业部门提供需求,一般不属于财务管理职责范围,在没有可靠分析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图方便工作,不管配置使用效率的现象。

5、资产资产编码规则不完整。水文专业资产部分因专业任务需要在国家标准的资产标准里与测绘、气象、网络、通信、环保部门部分重复,按国家标准资产分类不清晰、资产类别不完整。水文资产信息不能实时调整、更新,信息不太准确,给水文站网规划、管理、分析及防汛测报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6、资产处置报废更新处置程序亟待加强。报废处置与更新配置密切相关,水文行业资产管理通用资产一般各省财政主管部门会出台通用资产配置管理标准,依据《水文仪器报废技术规定》(sl415-2007)及有关国家技术标准文件,但因水文专业资产的专业性,单项资产金额较大,其报废处置更新一般由省水文主管部门负责从严控制,由于现阶段水文专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新不断加快,可操作的专业资产报废处置程序还有待强化,水文行业资产处置报废亟需规范。

三、解决思路

水文站点多、分散但管理架构完整, 水文任务职责分类相对清晰、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基本完备,设备需求相对同质化、批量化,且因水文行业的垂直管理优势,具备统筹管理的基础。省级水文行业的专业资产配置管理应该以各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需求为依据。从各省地理条件、水文监测专业需要出发,考虑各省财政状况和资产管理要求,在分析各地区水文管理架构和模式、水文专业技术标准和条件、水文技术设备应用和推广基础上,通过在分析水文专业要求基础上,建立既满足工作需要,又响应财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省水文行业资产配置管理模式,以促使水文行业资产管理规范化。

1 、构建管理架构与模式

省级水文系统生产职能分配方案为:测站——生产中心;县基地——应急、巡测中心;市分局——保障中心;省局——技术管理中心,建立“测站用校结合、基地巡急兼备、分局综合储备、省局统筹调配、行业分析评估”。职能分配结合各省水文任务、管理层次、水文技术装备特点。

依托水文测站,按水文技术标准要求,推行对主要水文观测要素监测“用校结合、测站管理”的基层配置管理方案。

县基地满足县水文巡测任务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满足物资管理的人员配置要求;依托县水文巡测基地,建立“急巡兼备、基地管理”应急、水文巡测配置管理方案。

市基地满足区域水文巡测站点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测洪备用方案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即“储备保障、区域管理”;依托各市分局基地,建立“综合保障、区域管理”技术储备及设备管理方案。

配置重点在省基地的装备, 管理重点在“调余剂缺、统筹管理”。行业管理重点在,统筹分析行业设备状况,分析评估工作方案、技术设备匹配状态,满足技术评价、考核、分析需要。依托省局基地及技术管理力量,实施全省水文生产任务、资产配置的“调余剂缺、统筹管理”管理调度方案;依靠水文系统实施新技术应用标准、设备使用评估“分析评估、应用管理”的五项管理体系。

2 、明确任务需求与技术选配方案

水文资产配置,应着力做好前期工作,细化单站单点任务技术要求、地理位置水系河床等特征,结合水文测验技术方案与经济发展,明确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设备选型,减少盲目配置,解决资产配置的任务匹配、技术匹配、管理匹配问题。中国论文服务网,经济励志打造论文范文格式最完整、管理职称论文范文最详尽的论文资源网站。为广大需要职称评定,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的客户提供有效参考。

3 、制定统一编码, 提供准确信息

资产配置的基础应建立在统一的水文行业编码基础上,以便于计算管理、分析,适时掌握资产信息,做到科学分析、利用统筹调剂,资产编码的一般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

编码要有针对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水文行业专业资产小类时,细化的固定资产必须体现水文行业固定资产特点与工作特征,便于直观统计水文设施与设备。

编码要有科学性选择水文行业资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细化的固定资产小类在功能上应与其本身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使分类体系结构具有稳定性。

编码规则应系统性将水文行业资产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予以系统化表述,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

编码应可扩展性信息的类别和分类体系结构应适应信息量急剧增长和变化的需要,分类体系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扩展的余地,其中包括新的类别的增补和在原有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细化。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46-03

鱼类遗传与育种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鱼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良种繁育和品种推广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选育、品种改良等问题。针对传统的鱼类遗传与育种学以理论讲授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教学理念,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验的教学的内容一直采用传统遗传实验项目作为基础性实验(占全部实验项目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知识单一,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更少,甚至缺无。尽管这些实验也覆盖了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目的在于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但是水产专业特色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更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自1996年以来,以鱼类性别控制育种为代表的水产高新技术纳入国家863计划以来已有18年之久,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全国各科研院所在水产生物育种学领域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诞生了全雄黄颡鱼、全雄罗非鱼、全雌牙鲆、全雌半滑舌鳎、“异育银鲫中科3号”、“大连1号”杂交鲍鱼、“黄海1号”中国对虾、“北鲆1号”、“北鲆2号”、“蓬莱红”栉孔扇贝、“海大金贝”虾夷扇贝等鱼类新品种。这也极大地促使我们采取更多积极的措施将这些较为成熟的前沿成果和尖端技术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采用更多创新性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这些育种成果。

一、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与生产、企业脱节。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参考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编制的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入门的实验知识和能力非常有效。但随着数以万计的水产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特点,且现在水产养殖品种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养殖理念和形势也有了深刻变化,已从单一、低产的养殖模式转变为多样、高产、低碳、安全和环保的养殖模式。以简单、陈旧的参考教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念已不能满足现在水产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课堂实践教学与养殖生产、水产养殖企业的需求脱节。教学中的上述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学生的专业修养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低下、片面,以致出现水产企业机构和水产工商企业对水产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造成水产人才资源流失的矛盾。

2.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系统知识的能力有限。目前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依附于单一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的演示性、知识单一性,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更少,甚至缺无。即使开设综合实验或者创新性实验,也是局限在本门理论课程中,只能培养学生注重掌握书本中实践知识和单一、少量的知识点,而将课程间一脉相承的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讲授或训练。以生产实践中的泥鳅多倍体育种知识为例,传统的课程主要讲解育种原理等,实践课程则是实验员去菜市场购买泥鳅,分组发放给每个实验小组(5~6个学生/组),学生进行温度休克诱导,一堂实践教学课程基本结束,然后学生撰写基本一致的实验报告。这类传统实践教学的问题在于:(1)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清楚实验目的,无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下就结束了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和思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2)实验考核简单,主要就是一纸实验报告或者期末类似于理论考试的实践理论测试。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而在生产实践中,泥鳅多倍体育种需要先观察其胚胎发育时序与水温的关系,要通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多门专业课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实践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特点就是连续性,种苗的繁育、选育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能开展,而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较为零散,好多内容根本无法开展,学生和教师疲于应付和完成教学计划等。

3.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鱼类育种及繁育企业日益专业化、精细化,育种企业、养殖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均装备有诸多先进的、专业化的仪器设备等,他们需要有扎实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产育种专业人才。鱼类遗传与育种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大锅饭”,以分组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部分同学不珍惜参与实践操作机会,以“眼”操作。毕业论文方面往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只涉及很狭窄方向的部分内容和少量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蒙混其中。学院和实践单位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也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流于形式的成分较大,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实践及实习等均未能使大部分同学接受足够、规范、专业和严格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限,学生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分析生产实践问题、不能独立地开展技术工作。就业后,缺乏自信、心虚,较难快速适应社会需求,所学专业知识不能马上就派上用场,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学专业知识和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水产专业院校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修订培养方案、精品和网络课程建设,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重、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借鉴兄弟院校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实用技能型”鱼类育种人才培养还做了改革。

二、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所做的改革

1.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鱼类遗传与育种学中育种学部分内容的应用性极强。水产动物育种学包括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在现代水产动物生产中,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并重。育种学实验要求专门的场地,配备专业设施,并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且周期长。如果实践性教学环境与条件良好的话,能大有力推动教育改革的实施。我院周围有几家大型的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鱼类繁殖养殖企业,而且我院与部分单位保持着合作;学校的实习基地里面具备方便从事鱼类繁殖的必需设备与设施;同时建立实验室。上述措施对满足实践性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不但为在校生的实习提供了较为稳固的实习场所,而且很好地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与试验场的科研、生产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己体验生产全过程,深入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明确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性,由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间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组建新的实验系统。鱼类育种与遗传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必须减少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性课时,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这项技能。理论课时不应超过百分之三十。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实验体系,降低基本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占比,使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实验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杂交育种、选择育种、多倍体育种及雌核发育育种的全部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鱼类遗传学和育种学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达到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从而能更加独立、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首先我们将淡水鱼类动物细胞遗传学部分添加到实验讲义中,如鱼类多倍体诱导和倍性检测、鱼类细胞核DNA相对含量测定等,通过增补实验项目的方式,将这些最新成果渗透到本科教学中。接下来以鱼类遗传育种领域最新的成果和进展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了实验内容,特别是补充育种学实验部分。实验讲义由原来的15十五个实验项目,更新为综合性实验、试验设计、基础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等三大类近三十个实验项目,充分突出了水产专业的特色特点。

3.开放与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应避免灌输式教学。通过开放课程,让学生与老师形成互动。由老师拟定题目,让学生自己先去去搜索资料材料,并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形成互动。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好已毕业学生的优势。每个月争取请到一到两位在知名企业就业的学生回到学校,与同学分享从业经验,为同学们解疑释惑。而且还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有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的内容,有必要将课堂搬到养殖场或者实验室。例如,某些鱼类雌性比雄性长得快、个体大,因此,进行全雌化养殖可以提高群体生长率,提高产品肉质规格和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养殖生产,设置鱼类雌核发育实验,通过运用物理射线(X、叮或UV)或化学药品使遗传失活,并用失活后的继续激活卵子发育,最后通过抑制极体的排出或抑制第一次卵裂使染色体加倍,培育出具有存活能力的雌核发育二倍体。

4.构建网络平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制作讲义时,我们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讲义制成各种多媒体课件,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让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讲义内容有所了解。对于讲义中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提前标记,并可以在老师授课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授课。同时我们还开放计算机机房,让学生随时可以登录网络平台,了解相关资料。

5.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验被单独设里课程后,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轻视实验课(之前实验成绩只是占总成绩的30%)。通过我们长期的实践教学认为,实验课与理论课应各占百分之五十最为合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测评等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成果评价、实验理论、平时成绩、实验(习)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等多样化考核方法,从实验操作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报告(或论文)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立创新学习奖励分值,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在实验课程设计上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允许学生对实验进行自我设计,老师通过对学生自我设计的实验的可行性、方向性和严谨性等做出评价。鱼类遗传与育种实践教学综合化和应用化模式,旨在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以课程为独立单元开展验证性、演示性的实践教学。以应用实践和生产案例为导向,形成实践教学的专业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李国喜,康相涛,张书松.《特种水产动物养殖》选课学生状况调查与教学内容设计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160-161.

[2]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3]吴清江,桂建芳.鱼类遗传育种工程[M].上海:上海科学与技术出版社,1999:197-200.

[4]楼允东.鱼类育种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40-145.

[5]吴萍.我国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M].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14(1):72-78.

[6]库夭梅,温小波.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4,(3):45-48.

[7]李文红,程光平,马瑞宁.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途径初探[J].高教论坛,2012,(4):74-76.

[8]向枭,陈建,段彪,等.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6-198.

[9]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6,(1):12-16.

[10]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7-49.

[11]田雪,王磊,聂国兴.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水产,2014,(03).

[12]叶华,郑曙明,黄辉.《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

[13]朱华平,卢迈新,黄樟翰,高风英,杨丽萍.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综述[J].中国水产科学,2010,(01).

[14]徐康,段巍,肖军,陶敏,张纯,刘筠,刘少军.鱼类遗传育种中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12).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3

一、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目前,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有的水产养殖场用药不规范,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需要明确水产苗种场配备执业兽医师,并规定水生生物病害防治人员应当取得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从而规范水产养殖业使用行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内容及特点

2012年5月14日,农业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第8号),对2012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类别、报名条件、考试科目、资格授予等有关事项做了具体的说明。《公告》还对考试科目做了具体的说明,其中水生动物类考试分为基础、预防、临床和综合应用四张试卷,总题量300道,总分值300分。试卷一:基础科目,包括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水生动物解剖组织及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和水生动物生理学;试卷二:预防科目,包括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试卷三:临床科目,包括水产药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疾病学。试卷四:综合应用科目,包括水产养殖生态学、饲料与营养学。

通过上述公告的具体说明,可以看出水产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涵盖了水产养殖专业的多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题量大等特点,通过该考试有一定难度。2011年起,首次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74分,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助理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56分。从2011年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可以看出试题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非常细,常常是些比较不易注意的知识点,因此,要求考生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如果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和实践技能欠缺的情况下,成绩并不理想,考试通过率较低。

三、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教师都是一次挑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授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应该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水产养殖量大,水生动物疫病复杂,但水生动物疫病教学和研究都不够。兽医院校专门开设水生动物疫病课程较少,并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水产专业院校开设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课程,但也只是水产养殖专业的辅助课程,都不适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所以各类兽医院校应高度重视兽医教育这块短板,逐步把水生动物疫病纳入教学内容,水产院校应更加重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内容的讲授,尤其是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藻类等主要经济动植物病害防治内容的讲授。总之,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更加侧重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和养殖生产临床病例的讲解。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可以看出考试更加注重对水产类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知识与水产生产实践的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备考执业兽医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同时还应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中的考纲考点(包括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和考核项目中,让学生明确生产实习目标、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提升对水产行业的认知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保证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基层生产企业中去,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作为水产院校的教师应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证实施的重要性的意识,为规范水产类执业兽医执业行为,加快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制度建设工作步伐,规范渔医从业行为,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跃明.国外执业兽医师是如何炼成的[J].北方牧业,2012,22.

[2]2010年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人数超10万[J].中国动物保健,2010,(8):77.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11-02

一、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初中及高中阶段教学中,由于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导致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上的表现参差不齐。在大学中设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其专业问题[1]。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各大高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扩充与提高,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计算机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2]。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各大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使得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落实。比如,课时设置过于自主,各大高校对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具有很大的自,不同的设置体现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课程总学时以及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时分配都存在很大差别;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高校在理论课程部分仍然注重知识点的传递,强调教学内容的组织完整规范,师生互动少,学生个体学习差异不受重视,实验课程部分与理论课不同步,学生操作困难;学生差异大,由于入学新生的地区差异和家庭条件差异等,使得他们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差别很大,此时,若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显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综合以上考虑,在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为了更好地传授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方式和必要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必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内容设置。目前,我校为水产类专业设置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以水产类专业大一阶段开设的两门课程为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windows操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不同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内容讲授上以C语言为主要载体,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发现,在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仍存在问题,即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少。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继而,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就不同。显然,对所有学科专业使用完全相同的授课内容是不科学的。水产类专业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殊性,针对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应该有其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然而,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水产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讲授,与学生自身专业的结合很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抱怨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与专业和工作没有关联,因此学习积极性降低。

2.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计算机教育目前正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慢慢普及,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一致性。第二,学生普遍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的慢慢普及,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简单,甚至是重复内容,导致这部分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即可。这些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计算机操作,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上课。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外,还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不紧密,学完了不知道怎么用,因此,学习主动性较低。第四,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学生面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态度往往是混及格、混学分,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时死记硬背,不能积极跟随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步骤,因此,尽管考核及格了,也没有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大量采用面向水产类专业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作用,使他们有意识地将本专业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并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其专业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我们应对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分别负责收集、积累和不断更新水产类专业在实际生产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定期研讨,整理、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素材库,这样有利于各位教师熟悉所负责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应用需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藻类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例进行Excel统计工具的讲解,以海水污染沉积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例进行Word流程图的讲解,以鱼类幼苗自动计数系统为例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讲解,教学案例的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和典型性。以大量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教学案例和课后习题为载体,通过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有效融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用性,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经过对以往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发现统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水产类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及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习惯于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时安排上,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掌握程度。综合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在水产类相关学科领域内进行创新及科研工作。内容设置采用计算机知识与水产类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训练题目。组织协调相关教师与水产类专业教师、工程师进行座谈研讨,深入实验室及生产一线,了解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并收集具有教学意义的实际生产案例,继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四、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及水产类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以下教学方法改革。第一,摒弃传统古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造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课堂上,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全权负责,而是结合知识点,给出一个水产类专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应用背景,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请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和分析,教师的职责转变为整体协调,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借鉴微课教学方式,适当采用视频形式的教学素材。微课将信息量最丰富、最直观的视频教学素材与传统的课件和板书授课方式相结合,克服了传统ppt课件容量有限、形式单一的不足。第三,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制定的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在班级内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按摸底成绩分班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到最多的知识。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我校水产类相关专业及该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该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将结合实际情况继续推进改革工作,切实加强水产类专业人才的计算机素养。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5

作者简介:胡旭跃(1962-),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教授;雷鹏(1979-),男,湖北天门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J0906)、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J11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25-02

一、水利大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按大类招生就是高校以大类的名义招收本科学生,学生在低年级基础课阶段学习宽口径的基础和通识课程;高年级进入学科领域时,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目前按大类专业招生是国内高校招生培养改革的一种新趋势。[1]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现有三个水利类本科专业,分别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港航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分配相对较好,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分配相对较困难。就业市场的较大差异使得个别就业形势较好专业的学生进取心不足,在上课到课率、遵守课堂纪律、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情况与就业形势差的专业的情况有较大差别。同时,长沙理工大学正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关键阶段,学校可以按照“通才教育加适度专业教育结合”的思想构建培养模式,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明特色”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基于上述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提出了按大类进行招生改革的设想。

二、课程设置与优化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特别注意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建设,推行“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淘汰原有适应单个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构建大容量、宽口径的课程体系。[2]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传授通用性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一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必修课程。

2.专业大类平台课程

专业大类平台课程是针对某专业大类或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是该专业大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与专业大类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为概论性课程。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从大二开始开设,是指向专业大类或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实验课两大类。其与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和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一起构筑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课程。

4.专业主干平台课程

专业主干平台课程直接指向专业大类,是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课程群,一般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验课三大类。这部分课程主要安排在学生专业分流之后,包括“港口建筑物”、“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水文与水资源”等课程。

5.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通过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社会实践以及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小组等各类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基础学科模块课程以“打好基础”,“够用”为原则,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以尽量扩宽”、“减少重复”为原则进行优化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增加学生的自学空间和时间。

三、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按专业大类开设课程,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在学校资源许可的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在专业大类内进行专业选择,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志愿和学业成绩,确定学生选学的专业。专业分流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成绩。学生成绩是分流主要的依据,即按第一至第三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的必修和限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排序,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择权,获得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的学生在同等排序下具有优先选择权。

第二,学生的志愿。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

第三,专业的特殊要求。某些专业和专业方向对相应课程有特别要求的,学院在学生填报《分流志愿表》前提出并公布,以供学生填报志愿时参考。

分流安排在第四学期,开学后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大类内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修读名额、条件及分流细则(办法),报学校审批后向学生公布并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学院根据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或加权平均成绩)高低排序,参照学生志愿依次挑选,直至选满专业和专业方向名额;优先满足第一志愿;若选择人数超过上限,则按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排序进行调整,超额人数转入第二志愿参加排序。第二志愿专业选择人数超过上限后,其余学生按第三志愿安排专业方向,或由学院依据相关规定调整到尚有空额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分流结果一经核定,学生应当按核定后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修读。

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水利工程专业学生90%在中国交通、水利建设集团下属的各个公司就业,行业特色突出。长沙理工大学已与这些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可将水利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校园;安排学生最后半年结合科研或生产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并采用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联合培养方式。

(2)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按照“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训练层、提高训练层、综合训练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设计(论文)模块、课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统筹设计安排,通过系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充分考虑实习实训内容的多样性、现场工程的时效性、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及生产项目的不可重复性等特点,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现场操作训练与计算机虚拟仿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置新的生产实训环节(捆绑生产实习、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和招投标课程设计等),以弥补以往生产实习中学生对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动手训练不足的缺陷。

2.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程体系模块中增设创新培养模块,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启发式课程教学,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二是培养创新思维转化为工程图纸和计算机图形的能力;三是培养纸面图形变成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的能力;四是培养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转化为产品或实物的能力;五是培养在经营层、管理层、领导层中的创新工作能力。

改革课程教学方式,试行开设讨论班,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试点工作。定期开设一些专题讨论班,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讨论班可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学,学生参加讨论;也可以由相关学术梯队(或教授)组织,确立一个主题,下分若干个小题目,参加讨论班的学生自己选一个小题目,在梯队成员指导下,自己搜集文献资料、做分析、写报告,然后轮流作报告,参加者相互讨论、提问题,由报告人回答,学术梯队负责人(或教授)只起主持、引导和总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收集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创新能力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启发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外,还要安排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接触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创造性活动,养成勤思维、勤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建立创新实践工程训练中心,提供创新设计、施工、试验研究条件,制定创新作品评选、展览、上报、评奖制度,制定创新成果奖励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拔尖人才。

五、总结

水利大类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水利专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的原则,探讨了课程设置、专业分流、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大类招生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培养这一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3]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结合大类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对培养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促进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使人才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6

一、现象分析

笔者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不高,多数家长和学生把读职业学校作为最末的选择。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厌学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职业教育仍然按照“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和“两年在校上课一年下厂实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第二,实习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职校学生到了第三年,就直接送到生产厂家顶岗上班。这期间的学生往往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实实在在成了工人,理论知识和实践得不到有机联系。

第三,专业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践。教师长时间不接触生产实践,所授知识往往与生产实际不符。

二、模块教学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能满足以培养初、中级人才为目标,以知识为基础,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式,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采用模块式教学,而海水养殖业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模块教学的实施必须结合生产实际。根据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施模块式教学法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内容如下。

第一、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学习《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语文》 《数学》 《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化学》《海水化学》《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德育》《就业指导》《公关礼仪》这些课程。主要目的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学生个人修养素质的培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利用实验室认识几种常用的单胞藻,并能够进行小型培养。

第三学期:7-10月份学生下厂见习海带育苗,11-12月回校学习。主要学习《海藻增养殖》文化基础课与综合素质提高课。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接触到海带育苗生产的同时给学生授以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海带育苗生产技术。

第四学期:下厂见习贝类育苗,主要学习《贝类增养殖》和《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两门课程。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接触虾夷贝育苗、海湾贝育苗,初步掌握贝类育苗技术;掌握单胞藻培养技术,会自己培养单胞藻。

第五、六学期:9-11月学生在校进行职业资格证考试,12月至下年5月顶岗上班。学生在校期间要全面复习《贝类养殖》《海藻养殖》《养殖水化学》和《鱼虾养殖》课程内容,顶岗上班主要根据学生将来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进行鱼类育苗、贝类育苗或海参育苗实习。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细心观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毕业就业做准备。

现以南美白对虾的育苗为例阐述一下模块式教学法的具体实行。

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课,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对虾及蟹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将来可以从事水产育苗和养殖方面的工作。从生产的实际出发,笔者把这门课分成三大模块,即饵料培养、亲虾培育、育苗生产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生产的特点,分成若干个项目任务。饵料培养包括动物性饵料(卤虫和轮虫)培养和植物性饵料(绿藻、硅藻、金藻)培养两个项目。亲虾培育分成育苗前的准备、亲虾的选择、催产与孵化三个项目,育苗生产分幼体的培育管理、出苗及计数、苗种的运输等项目。每个项目都结合生产实际,在生产操作前给学生讲明操作要点、注意问题,再请工人给学生演示操作,然后学生实地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旁边予以指导,最后在生产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归纳总结。

三、实施模块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实行模块式教学,可以将部分理论课(如《贝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放到实习工厂进行现场教学,使部分专业理论课、实习课合为一体,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在现场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最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7

一、引言

有关外部经济的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发现“行业地区”现象无法用自然资源来解释行业的地理集中。马歇尔阐述了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厂商更有效率是因为厂商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以及知识外溢。之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H-O理论都表明了专业化生产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关于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最早的理论研究。后来,基于动态外部性,又有了分类,将动态外部性分为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MAR外部性主要强调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对经济的积极影响;Jacobs外部性主要强调产业结构多样化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生产行为的地区性集中现象非常明显,探讨究竟是产业结构的专业化还是多样化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相关论题的实证分析方面,更多的研究集中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实证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从研究的区域来看,多集中于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由于每个研究选取的指标、研究的地理范围不同,划分区域的方法不同,对于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在对创新绩效影响方面结论不相同。同时,由于选取的数据样本年代较为久远,也无法反映产业机构变化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实时变化。本文在国内学者已有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原论文分析的口径,采用我国制造业最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制造业全口径的实证分析,把我国制造业按照科技水平的高低进行了模糊分类,以求分析的结果更具有现实的应用性。

二、文献综述

(一)产业结构专业化与创新绩效――MAR外部性与创新绩效

Marshall(1890)强调专业化的产业环境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创新思想的形成。Arrow(1962)建立了一个“边学边干(learning-by-doing)”模型。“边学边干”所产生的知识溢出现象有利于企业单位成本的节约和企业竞争力的形成。Romer(1986)、Romer(1990)的罗默模型认为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Romer认为专业化聚集区也是专业化知识积累的高地。

(二)产业结构多样化与创新绩效――Jacobs外部性与创新绩效

以Jacobs为代表的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新思想的形成。认为知识溢出和扩散主要发生在不同产业之间。Jacobs外部性认为当很多不同产业聚集在一起,行业间知识的溢出有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

(三)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影响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发达国家实证分析比较集中。年份比较近的研究主要有:Feldman and Audretsch(1999)他们以美国1982年中小企业管理局的专利数据为基础,根据技术上的接近性将专利和产业划分为6大类,研究结果认为经济活动的专业化更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Paci and Usai(1999)以劳动力市场为区域单位研究了意大利的高技术产业,结果显示对于利的高技术产业来说,行业的多样化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Massard and Riou(2002)对法国的产业部门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果是产业专业化对区域技术创新有负面影响,而产业多样化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Vanort(2002)研究了荷兰的情况,结果显示荷兰的创新倾向于集聚在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而Gerben(2004)对荷兰的研究却显示,区域内产业结构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并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明倩、赵彦云(2008)分析了我国国家行业标准分类3位码下161个产业专业化多样化对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影响,验证了产业结构专业化对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梁琦(2006)分析了我国长三角地区1998-2003年制造业的数据,实证的结果是专业化更有利创新。张昕、李廉水(2007)实证分析了我国医药、电子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对区域创新存在正面影响。在电子以及通讯设备业多样化对创新绩效有负面的影响。郁培丽、杨金辉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核心创新区域,提高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绩效;区提高专业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创新。

三、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若抛开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别,则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因子就是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以及市场结构所营造出的具有动态外部性的产业结构状况。本文所讨论的产业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提的创新是指技术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竞争性市场是确保那些具有最优技术和组织制度的企业生存下来的选择环境。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眼中,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其微小。

然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企业不仅面临着不断改变的经营目标,而且也经常引进诸如创新和技术变化之类的新的多样化。因此,在这种结果无法确定和预测的环境中,最优化难以长期维持,即使存在最优,也是一种暂时存在的短暂现象。在此条件下,多样化有助于维护经济的稳定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多样性,如无效率的技术或者技能,无效率的企业等,不仅可以接受,而且也是企业和区域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多样化可以提高事先适应现有条件的可能性。因此,多样化可以提高区域的创新绩效。

此外,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使知识溢出和资源组合更为便利。根据MAR外部性理论,相似或相关产业的公司的地理集中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活动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使公司有更大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灵活性,有益于新企业的创生、个体间和公司间的信任关系的形成,还有利于公司更方便更迅速的融通资本。事实上,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观点,其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和产业内的竞争。这种观点也许在一个资源是给定的,资源的配置效率被看作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静态经济环境中是合理的。在一个新事物不断地被创生、旧事物不断地被扬弃、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动态世界里,区域的专业化最终将自我击败。因此,区域专业化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论断,最终也必然落入“新思想只能在产业内是有用的”理念之中。勿庸置疑,无论是从个体技术创新的过程上看,还是从个体迅速发现创新技术的新用途的过程上看,这种理念都是不攻自破的。另外,产业结构专业化的作用在基于区域创新的静态效率的分析中是有效的,这样的结论正好符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以及H-O理论。但是,要实现技术创新,还必须有其他条件。产业结构多样化并不是孤立的,多样化的形成往往依赖于一定的专业性。也就是说产业机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并非是独立的,但相比而言,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具有优势。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的要求,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吸引力,所以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从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性来看,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古典的生产函数是一个CD函数。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分析区域创新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模型工具。关于验证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对创新绩效影响,Jaffe和Feldman使用的是知识生产函数,所以这里首先使用知识生产函数,通过对原有论文模型的修改构建数学模型。

因变量P代表区域创新绩效,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专利申请数来表示。RDI代表区域内某个产业的R&D经费投入,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R&D支出总额来表示;RDE代表R&D人员投入,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R&D活动人员数来表示。A代表环境参数。本文所构建的基本模型设定如①式所示,Pijt代表i地区j产业在t时期的创新绩效,RDI代表区域内某个产业的R&D经费投入,RDE代表R&D人员的劳动投入,A代表环境参数。α、β表示各变量对专利数的影响程度,即各变量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εijt为随机扰动项。数学表达式为:

Pijt=A・RDIαijt・RDEβijt・εijt①

根据前面理论分析的内容,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同样影响着区域创新绩效。所以,要把专业化、多样化这两个因素引进模型中。假设,用AWijt代表与区域产业结构有关的环境变量,对表达式①进行扩展,得到:

Pijt=AW・RDIαijt・RDEβijt・εijt②

接下来构建如下模型:AWijt代表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用PSijt代表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PDijt代表区域内某一产业的多样化程度。

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AWijt=g(PSijt,PDijt)+μijt③

现在,假设S、GD之间是乘数关系。将式③带入式②,然后对式②两边去对数,化简、整理后,得到下式:

lnPijt=αlnRDIijt+βlnRDEijt+γlnPSijt+δlnPDijt+εijt④

其中,γ,δ,η分别代表专利申请数相对于上述各个变量的弹性系数,其值用来表示个变量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构可知,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Sijt,多样化程度GDijt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二)变量说明

1、区域创新绩效的度量

测量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专利数据、新产品使用记录、专利引用这3个指标。本文选取专利申请数作为区域创新绩效的指标。这主要是由于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取。

2、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度量

区位商: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用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ijt表示总产值,区位商越高表明专业化程度越高;专业化程若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产业多样化程度的度量

PDijt值越大,说明多样化程度越高。

(三)样本选取

本文主要采用2000-2007年我国31个省区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来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个各省市出版的统计年鉴。

(四)计量过程和结果

本文首先对全国各个省区的数据新型整体的回归分析,再根据各地科技水平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所用计量的计量软件是Stata8.0。

表1全国各个省区整体回归计量结果

从全国样本的实证结果来看(见表1),代表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的PS的系数均为正,代表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的PD的系数为负,可见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RDI和RDE的系数为正,表明R&D资金投入和R&D劳动投入都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专业化对区域创新影响相对比较明显。而区域产业机构多样化对创新绩效的正效应不是特别明显,区域产业机构的专业化相对于多样化来讲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但是对全国样本的回归分析只可以看到一个整体的情况,具体到各个地区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便使得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历史、程度不同,各地的创新实力也不同。

以往的论文献划分的方法主要有:核心创新区、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按照地区人口规模划分,按照空间临近划分等。本文根据我国各地科技水平高低(本文使用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比例)将全国的样本划分为两个区域,将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分为科技水平高的地区和科技水平低的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计量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制造业规模影响较小,本身创新动力不足,以及部分专利申请数量过少的制造业被剔除。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该地区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比例,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科技水平较高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其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59.75%;第二类是科技水平中高等水平地区,包括辽宁、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其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23.56%;第三类是科技水平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河南,其专利申请数占总体的12.54%;第四类是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其专利申请数0.1%(见图1)。

本文将我国制造业划分为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省份,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包括第三类和第四类的省份。

下面分别对上述2个区域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

实证结果:

第一,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代表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的PS的系数为负,代表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的PD的系数为正,可见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RDI和RDE的系数为正,表明R&D资金投入和R&D劳动投入都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

第二,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代表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的PS的系数为正,代表地区产业多样化程度的PD的系数同样也为正,可见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都具有正效应;RDI和RDE的系数为正,表明R&D资金投入和R&D劳动投入都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绩效。

五、结论

本文使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制造业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多样化对提高创新绩效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若着眼于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性,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更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绩效。

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全国样本,区域产业机构的专业化相对于多样化来讲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将我国制造业划分为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分别回归分析,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具有正效应;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于提高创新绩效都具有正效应,都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

六、政策建议

第一,就目前我国整体的情况而言,制造业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整体上可以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

第二,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将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重点放在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发展上,提高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

第三,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具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忌盲目追求制造业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的划分。

参考文献:

1、Feldman M,Florida R 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84).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3、郁培丽,杨金辉.产业结构对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8.

4、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6、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7.

7、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2-03

一、海洋经济发展与高层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海洋水产贸易市场竞争越来越紧张,国内有很多海洋水产领域大企业向外扩大规模,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涉海经济贸易的外语人才。据有关研究报告得知:目前国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涉海专业知识进行商贸谈判以及签订合同等商务活动的高级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缺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信息技术、信息通讯、现代农业与水产、海洋科技和渔业资源等方面。就国际贸易的成交率而言,对企业的贸易额来说,贸易谈判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谈判人才,更是供不应求。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际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水产品的总产量十几年来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产品出口贸易占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近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委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辽宁省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科技更加进步的沿海发达省份。海洋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可开发潜力的领域。辽宁位于我国沿海最北部,横跨黄、渤两海,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4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天然的渔业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显赫,更加促使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不断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的、频繁的贸易关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能够保证国际贸易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如何研究外语专业复合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尤为重要。综合素质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好,人文社科知识面宽广,而且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除精通外语外,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海洋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我省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并不快,主要问题之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省水产出口增长的严重障碍。不同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专业知识深度对贸易的最终结果和效益产生迥异的作用。在国际水产领域商务交流中,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通晓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水产贸易的高层次外语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较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足是制约辽宁对外开放的“瓶颈”。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基于海洋经济领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建树不多,研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产品贸易外语人才是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相关贸易、法律业务知识和技能。我们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省内多家大企业的实际贸易发展状况,甚至包括贸易存在的壁垒,我们不断分析和研究,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改革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更加明确了目标定位,培养适合地方经济、行业的领域,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人才。改革后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熟练的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同时兼顾掌握相关经济和贸易等基本知识以及涉海、涉鱼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并能达到较高水平,能够应用第二外语,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尤其胜任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研究”三位一体,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涉海院校开始考虑水产品、重点渔业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增设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水产贸易英语等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都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复合的知识内容、融合度以及知识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就水产贸易英语专业而言,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日语(二外)、相关经济和水产贸易等知识。我们在前两个学年主要是语言类知识的培养,后两个学年注重海洋经济学、国际商法、水产经济动植物学、海洋与水产概论以及渔政管理学等相关海洋类知识的培养。该专业是一个知识交叉幅度比较广泛又较为边缘的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更加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我们对新兴的水产贸易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寻找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培养中注重政、产、学、研结合,强调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时刻以行业需求为主导的原则,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意见,再依据社会实时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该专业的知识模块包括外语知识、水产贸易业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构成课程体系中两大主体:知识和能力。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四年不断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两大模块处理得合适,培养模块之间就会具有一种和谐互动的吻合性。然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达到吻合这一点,同时还需要以课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设为依据。例如,在前两个学年的英语能力训练中,课程学习内容一定要系统地融入大量的有关海洋、水产、经济贸易等行业词汇和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抓好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校企合作,实行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我们已与多家涉海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定期派学生到这些集团和企业实习,不但强化了外语应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产知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战基地,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发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手段,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结合理论研究,突出英语(水产贸易英语)和日语(水产贸易日语)专业建设成绩,及时调整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调查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沉淀教学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稳定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四、高层次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高校、政府和人才个体等诸多方面,是多系统参与的完整体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各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从思想观念方面: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位。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英语+水产贸易”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与渔业经济管理和水产养殖,与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言,更具有综合性的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寻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培养方向角度:要着眼社会急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新调整。本学科依托我校的办学特色,秉承水产贸易英语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经验,研究在海洋经济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特别对海洋科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文体翻译学与海洋科技英语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我校相关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交叉和互补,突显海洋经贸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笔译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

3.从人才素质方面:阐明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内涵要求。社会需求是导向,知识应用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创新能力是目标。高层次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洞察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懂得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从教育方式方面:自主与开放合作办学相结合。改变教育方式,积极引进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拓宽各种形式合作办学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国内先进的办学模式潜力,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在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比较语言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学发展历史,了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以海洋经济和水产贸易为背景,对外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海洋水产类高校的研究合作,开展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开发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品贸易是推动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涉海领域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贸易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76-03

所谓“双面向”就是既面向“行业”又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它是S大学既服务水电行业,又服务三峡地区经济“双服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双面向”人才培养体系包含:“双面向”的专业改造、“双面向”的课程体系、“双面向”的队伍建设、“双面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双面向”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等5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实施“双面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以来,S大学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行业特色鲜明,就业率逐年提升。

一、依照“双面向”实施专业改造

从2004年S大学经济与管理各专业按大类招生开始,通过设置专业模块方向课等方式,满足学生按市场需求选择专业方向;随后过渡到按照“专业建设成熟度+市场需求度+人才培养定位满足度”来改造传统专业,增设专业方向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实施按专业方向招生和培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水电行业大中型企业每年均会主动到S大学招揽管理类人才,人才质量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专业模块方向设置的基础上,为了适应电力行业对电力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S大学在开设电力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获得学生和用人单位,尤其是涉水电类企业的好评,师资上通过引进、原有专业教师到水电企业挂职实务训练、外聘兼职教授(教师)也已满足要求,并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2009年改造成功,2010年顺利实现按电力市场营销方向进行招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计划每年定向培养100名左右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旅游职业经理人才,为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尤其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区域提供高素质的旅游专门人才。利用专业改造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对物流管理专业增设港口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方向,工商管理专业面向工程类培养项目管理经理人方向进行改造等,实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定位的目标。经过改造与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已于2010年度被S大学认定为“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从2010年开始电力市场营销的招生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班”开始招生,物流管理的港口物流、财务管理的水电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方向等均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构建“双面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水电行业和三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为导向,辅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发展,实施“学科平台+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了“双面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强化厚基础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就业、兴趣等,在专业拓展上实行新跨越。平台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科基础,分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平台,通过平台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以后专业拓展、个性发展提供保障;按专业特性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保证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模块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各专业的自由度,学科类下的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服务水电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实际,通过专业模块引导学生结合个人职业规划进行选择;或通过在原有课程中增加章节、案例教学来突出水电企业运营与管理相关知识,培养和引导学生职业取向和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适应旅游国际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昌国际水电旅游名城发展的需要,增设国际旅游与导游模块、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模块。旅游管理专业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财务管理专业通过开设工程管理原理、工程财务与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会计和投资项目评价等模块课程,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工程项目的财务决策与管理能力训练。物流管理专业针对宜昌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成为长江上、下游物流联系的国家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增设港口物流、国际货运、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等课程。市场营销专业为了适应电力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增设电力市场营销方向,通过开设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供应与销售管理、电力产业政策与市场监管和电力客户服务管理等核心课程及实践,培养既懂电又懂营销的复合应用型成才,深受电网企业的欢迎,2010年第一次招生第一志愿率就达到了1∶10。

三、形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按照“双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实施专业改造与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工商管理类已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青年教师到水电企业挂职等实务训练,高级职称教师积极参与水电企业科研合作等机制,培养教师的实务工作经验。如市场营销专业全体专业教师利用暑期到宜昌供电公司顶岗挂职轮训,物流专业教师到宜昌市港务局、交通物流发展局进行实务训练,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教师深入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和中国葛洲坝集团等大型水电企业进行培训和项目咨询等。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或曾经供职于企业,或在企业挂职过,或与水电企业合作开展过课题研究等,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达到95%。

四、探索了“双向互动”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

“双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必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虽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执行中想要落到实处,其保障机制就异常重要。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优化,从战略合作层面突出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职责,满足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需要。走出去方式: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宜港集团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水电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30余个,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请进来方式:聘请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三峡财务公司总经理、中国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宜昌超高压局党委书记、湖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云南云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等多人为工商管理类兼职教授(教师),不定期为本科生开办学术讲座、授课、毕业论文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等。

五、建立了“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设置均以“行业+区域”为主导,依托S大学服务水电、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加深水电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广泛了解,缩短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好地就业与创业。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面向水电行业和区域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拥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职业拓展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到企业后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以及教学执行中一贯坚持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齐头并进,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校内实验室注重模拟企业运营环境进行企业招聘、财务预算核算、物流配送、酒店管理、景区导游实务等技能训练;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岗位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熏陶。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校外基地与学校实验室明确分工,能够在校外基地解决的问题,就不带到校内实验室,同理,能在校内实验室解决的问题也不带到校外实践基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授(教师)有机结合:实行校内教师不定期到水电行业和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实务训练,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校外兼职教授(教师)不定期到校内主讲或合讲部分课程或开展学术讲座,对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实践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等;校内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进行企业内训,提供管理咨询等,校外兼职教授(教师)到校内对专任教师开展专业技能指导,相互合作,实现双赢。

六、“双面向”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1.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稳步提升。近几年,工商管理类四级英语一次通过率稳步提高:2009年、2010年2011年四级英语一次通过率分别达到85%、86%、88%,在S大学名列前茅。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均能结合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和实习或工作单位选题,实证分析课题比例逐年上升,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系统梳理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产生一批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如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权配置研究――以中国葛洲坝集团为例、湖北电力公司营销策略研究、福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薪酬管理分析、建设三峡航运物流中心的策略研究等近30余篇荣获省学士学位优秀论文。学科竞赛成果显著,工商管理类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铜奖5人次,省大学生挑战杯赛金奖4人次等,银奖10人次。工商管理类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获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三等奖3人次,发表科研论文14篇。

2.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尤其面向水电行业和三峡区域大中型企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社会声誉显著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2014年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将全部面向省内按一本招生。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意见的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满意度很高。

3.建设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双面向”人才培养凝练的成果获得各类奖励,如《省属综合性大学跨门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S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S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面向水电行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荣获S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分制下大类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管理实践》荣获S大学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一系列建设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对“双面向”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的认可;另一方面,在教育界、用人单位涉及的行业中影响力也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50.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65-02

水产养殖是一门研究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专业学科,主要讲授水产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病害、繁殖、营养等与水产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水产养殖学涵盖多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21世纪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实践性强的学科其专业知识讲解,适当应用多种新型动态的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模式)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对实践性专业技能理解与领悟。

一、当前水产养殖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国高校水产养殖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口头讲授,课件展示,讲授内容大多偏重于书本知识,冗长生硬,对学生来说空洞乏味。虽然多借用多媒体技术,但不可避免还有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难以激起学习积极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认真听讲,一般在睡眠或在手机玩耍中度过,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信心和动力,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巩固,已成为很多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学非所用、学无所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全面展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知识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学科,其课程设置不乏多门与室外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课程。课堂授课大多以理论为主,对于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知识点难以深入介绍,即使结合具体的图片,学生也只能略懂皮毛,对于具体的操作印象不深。由于受教学环境与实践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与实践相关的基础内容无法一一安排室外现场实习。缺乏形象的实物演绎与理解,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进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开发,最后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

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视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当代大学教学中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也逐渐出现了多元化,多媒体教学素材,高清图片、动画模拟、视频教程等多种教学元素已逐渐融入当代教学环境中。其中,视频教学图文并茂、动感鲜明、生动形象地展现课堂上无法操作的内容,已逐渐成为传统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视频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动课堂积极性

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大多以板书和文字讲解为主,大学生每天接受不同课程的学习,头脑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概念与符号,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疲劳与枯燥之感。视频材料蕴含着丰富生动的画面、文字、声音等直观的视听信息,图文并茂,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调沉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深入了解水产养殖具体操作的过程和细节。此外,传统的讲授方式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而将视频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中,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观看视频,从视频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二)视频教学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普通教学手段难以清楚地讲解知识,如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或者是普通教学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的技术过程利用视频技术会让该部分知识难点变得直观形象,显著提高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思考。如在讲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最基本的人工催产操作技术,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借助教材的文字描述以及相关图片的剖析讲解,尽管教师讲得鲜明生动,大部分学生仍难以明白整个过程的原理操作,或是难以把各部分的技术操作相互衔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三)部分水产养殖学课程需要通过视频展示才能有效突出课程亮点

由于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学专业设置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倘若仅仅依靠教材的讲解,学生大多数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对于与生产实践相关的技术内容无法全面了解。此外,文字是单调的,许多简单的原理现象以及技术流程若转化为文字性描述会占用较多的内容篇幅,需要花费较长的讲解时间才得以把问题阐述清楚,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会让教学陷入沉闷的境地。虽然室外实地观察可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每次上课专门进行室外教学也不现实。且多数实践内容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一一开展。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大多数实践内容跟繁殖有关,而鱼类的繁殖习性受季节和温度影响较大,繁殖时期一般在3~6月份,倘若授课时间未逢其时,或课程安排于下半年,这方面的实验以及实地观察就无法开展;又如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的爆发都具有不确定性,受养殖品种、温度、水体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也限制了室外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视频进行教学

视频教学在实践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但也并非万能。在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中也不能一味依赖视频教学的模式,毕竟视频技术只是作为教学工作中的辅助手段,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视频材料,与传统文字教学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视频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能过多依赖视频教学方式

视频教学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可以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说明今后的教学方式一律采用视频教学代替传统教学,而是应该重视视频技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过多依赖视频材料会助长学生的惰性,让学生习惯了上课观看视频,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学习的主题。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做笔记,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水产养殖专业虽然许多课程内容与室外实践相关,但也有绝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点,例如专业性的概念,原理,发生机制等等,必须以文字讲授为主,以巩固学生头脑中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对于那些较为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实践型的技术操作流程和实验等需要通过视频材料才能直观形象讲解的内容,合理性的引入视频材料,结合文字讲解,才能有效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二)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提前准备视频材料

在进行每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授课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制定教学大纲,整理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确定授课方式,确定需要应用视频材料的章节和内容,提前准备与此相对应的视频材料。此外,对于每个视频,任课老师在课前必须认真观看一遍,理清讲解思路,保证课堂中能够有条理讲解视频的内容,进而引出该章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在众多视频材料中应择优而取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种类越来越丰富,来源也越来越广泛,琳琅满目的视频资料在互联网上都能获得。对于众多的视频材料,任课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课程需要对视频素材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筛选,选取合适的视频资料作为授课素材。如有关鱼类受精卵发育过程的视频网络上就有十多个,但是选用的鱼类材料,视频时间长短,拍摄手段等各有差异,而有关鱼类增养殖技术方面的视频更是多不胜数,任课老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要求,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教用视频。

(四)原创性实拍视频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力

互联网上的视频五花八门,许多视频学生只要上网也能轻易获得。可能教师上课中播放的视频部分学生之前甚至很久以前就在网上看过,视频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倘若条件允许,教师最好多收集第一手的原创实拍视频应用于教学上。譬如任课教师与校外的试验基地,实习企业,研究单位合作交流,获得相关教学内容中的技术操作实拍视频,或者自身参与相关室外实践和技术交流的同时,在现场进行拍摄获得第一手实拍视频。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频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辅助手段,在当代教学模式中已逐渐显示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应用型专业,许多课程涉及到具体的室外技术操作,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该部分内容环节难以深入诠释,影响教学效率,而视频教学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视频教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应用视频技术注意的问题及主要应用方式,以期为今后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刘毓.基于视频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139-141.

[2]蒋三强.视频教学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3,(10).21-23.

水产类专业论文例11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沿海水产行业也提出了新的机遇。然而,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水产行业工作条件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培养水产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发展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水产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水产类专业为例,探求新时期水产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思路,以期更好地培养高水平水产类专业人才。

一、寓水产类专业思想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的人格,逐渐适应社会,并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格。在进行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全面提升,不仅需要专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而这正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对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也需不断充实到大学教育中,使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然而,普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完全适应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农业相关专业。水产类专业作为农业专业的一环,其更具地域性、特殊性,其本质上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从现阶段的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发展来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诚然,这也是由于专业固有特点导致,一方面,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远低于其他专业,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水产类两个专业,即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例,81%的学生并非第一志愿选择该专业,并且畜牧对口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内陆地区,对水产方面知之甚少,客观上导致学生专业学习不积极,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学习丧失兴趣;另一方面,从招生的生源来看,该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在入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与城市教育有较大差异,其更加迫切希望通过在大学教育中改变其原有生活方式,而水产类专业在社会外界看来并非优势学科,其未来就业方向也并非理想,无疑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由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在加深专业认知的基础上,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二、“以学生为本”,加强新生的专业适应性

从渤海校区目前的实践来看,每年新生入学之后,学校都会广泛开展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等活动,介绍水产类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在新生入学前,选拔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然而,在对水产类两个专业的观测中发现,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实践中,其专业思想教育仅在入学时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具有普遍化特点,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仍不稳定,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学生的适应期较长,可见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力度较弱。为尽快推进学生适应大学专业教育,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必然要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加强其专业适应性。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加强“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水产类专业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也应了解所带专业的专业教学、专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的基本情r,特别是在教学安排中,新生较少接触专业课教师,对所学专业不能形成宏观认识。这必然要求辅导员要明确本专业课程安排、实习情况及未来就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才能深切了解学生的基本诉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遇到各方困境。

对于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在水产类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可结合水产类相关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行业的典型应用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专业学生实际需要,使得教学更有导向性。

(二)优化朋辈心理辅导教育模式

在学校以往的教育管理实践中,由于学生有较强的同辈归属,特别是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寄期望于较强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带动其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同辈心理辅导在推进新生适应性工作成效显著,而作为一把“双刃剑”,同辈的影响之大,其消极思想必然会阻碍新生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必然将水产类专业思想融入到朋辈心理辅导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时,选择成绩优秀、专业认同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并在系统培训中,着重加深专业思想再教育,使其更加清楚深刻地认识本专业的发展特点以及职业需求,客观地向新生传达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三)推进水产类专业通识教育

水产类专业学生在入学时适应力较差很大原因就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丝毫兴趣,这是由于社会大背景下,农业一直处于受“歧视”的状态,大众对水产类专业存在相当大的误解,这也就致使学生不能客观认识本专业发展状态,而水产类专业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弥补这片空白,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水产特色和海洋特色知识,在扩大知识面的过程中也拓宽自身思想认识,使其在专业教育中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发展特点,以现代化眼光看待水产类专业的发展,到达观念与专业学习的高度统一。

三、“实践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

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水产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现阶段专业培养模式来看,水产类专业采取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进行为期至少四个月的生产实习,这也是该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形式。这个阶段即为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过渡期,在面临相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条件和相对艰苦的实习环境中,学生也呈现出较大的思想波动,因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容忽视,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习的整个过程中。

(一)提前做好实习前期思想动员

以往专业实习动员工作大多由专业教师承担,其主要向学生阐明生产实习的学习作用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并传达相应的经验教训,然而其实习动员也仅仅在实习前期进行,并未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思想的调试。笔者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加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沟通联系,结合水产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从思想上要求学生在实习前应该掌握相应职业道德,并结合行业特点,向学生介绍水产类专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帮助学生结合就业岗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其明确要想成为水产类专业优秀人才,必然要从基层做起,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岗位实习前,尽快树立其职业观。

(二)校企联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学生正式进入实习岗位后,其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创新工作方式,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指导学生学会“干中学”,在实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勤奋钻研,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安全生产学习。除此之外,辅导员应建立实习学生网络阵地小组,提早发现学生思想波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其克服心理困难,转变思想观念,帮助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借助实习企业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再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组织的相关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岗位实习。

四、结论

高等农业院校水产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工作,寓专业思想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加强新生专业适应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水产类专业理论和实践中,能够极大推进学生实现角色转化,更好成为顺应时展的水产专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