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24 17:36:45

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07-04

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然而自《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的17年间,相对于测试而言,培训在工作实践方面还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相当多的培训工作还停留在“短期的测前应试技巧培训”阶段。要完善培训工作,推动实践,必须依赖实践的能动方面,即实践主体。因此,本文拟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入手,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以下简称“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进而揭示它的研究意义。

一、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回顾

从学科建构的目的上来说,教学论是对教学动态的研究,甚或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认识教学的理论。这构成了对传统教学法研究以教材和教师为出发点的研究范式的突破。基于这种不言自明的前理解,人们一般在审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时,会发现存在两种主体: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由此视之,则本培训课程的主体也应由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两部分构成。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尚未发现以培训课程的教学主体为主题的研究成果。

不过,我们可以说,当前的一些研究内容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已经有所涉及,而涉及最多的就是施训主体——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和受训主体——普通话的学习者。

与施训主体相关的测试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测试员测试技术、能力的研究。如田晋音、文红的《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 [1 ]、梁驰华的《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 [2 ]、荆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 [3 ]等论文,都是关于测试员训练、教学技能的研究,而且大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对策,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二是测试员主观因素对测试影响的问题。这方面有张蒲荣的《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 [4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李素娟与郑尔宁等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 [6 ]等等。这些文章从心理因素、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对测试员的主观因素进行了研究。

不过,对测试员能力的研究不能完全等于对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研究。从培训课程实践来看,施训主体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因而施训主体的能力构成应该包括“听”、“测”、“示范”和“正音”4个基本方面。现在的测试员研究突出了前两个方面的研究,但从课程施训主体角度看,我们还应加强对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而且,施训主体的哪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到教学,并且如何调控这些因素,这些都要求从教学论角度而不是测试员培养角度去积极探讨。

与受训主体相关的应试人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应试心理上。如蔡玉芝的《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 [7 ]、田皓的《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 [5 ]等等,都是对应试者的心理进行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此外,还有刘春宁的《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从“意义学习”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应试人学习目标对培训的促进作用 [8 ]。这些研究对我们把握受训主体的心理状态都非常有益,而且他们提出的对策也只有在培训课程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但是,对培训过程中受训主体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在普通话水平提升方面收效不理想的应试主体的心理状况的把握和处理,都是受训主体研究有待展开的方面。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说,当前关于测试员和应试人的研究虽与我们的主体构成研究相关,但不等于对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研究。换言之,对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还应回到教学论的研究视域才能展开。

二、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三元结构

由于现代教学以人为本,注重人性,所以主体都是教学论不可或缺的研究向度。但这种主体研究却并不关注主体的个人情感因素,而是致力于寻求创造科学化教学情境的主置。循此,教学论研究往往从宏观入手把握微观,即深入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把握课程的结构性要素。因此,我们常见的是关于语文、外语、艺术等具体课程的教学论研究。这就是说,具体课程的特殊性是规约建构具体课程的主体的认识基点。那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与其他课程比,它存在着怎样的特殊性呢?我们又应如何在此基础上思考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呢?

在探讨培训课程的特殊性之前,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课程实践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展开都有赖于两种主体间的互动,即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则是施训主体与受训主体。而一旦深入具体培训课程实践思考,他们与其他课程的主体性差异就呈现出来。

就施训主体而言,他们具有典型的身份复合性。一般课程教学主体,不管你从事哪一个学科教学,该主体的主要功能都相对确定,如你是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或外语老师,即拥有一个专职的教学身份。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中,却很少有专职的施训主体。因为除了国家和各省的测试中心之外,几乎没有专职的测试人员,当然也就很少有专职的培训课程施训主体。以湖南省某高校为例,全校19名测试员,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教学的7人,行政管理系统的7人,外语教学的2人,教育学教学1人,体育教学1人,小学语文教学1人,没有一个专职的测试和培训人员。其他高校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因此,如何实现普通话教师与其他工作者的身份转换,处理好培训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都是施训主体研究中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不能依靠施训主体个人来解决。

就受训主体而言,他们内部存在非常突出的实体差异。培训课程的受训主体的差异化程度远远超过了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主体,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方言地域、学习目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受训主体的语音多种多样,现实地增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教学难度。而且他们也与很多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主体不同,他们被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限度内完成某种通识素质教育。这些不同之处都决定我们有必要展开专门的培训课程受训主体研究,以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培训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差别还不止于此。例如,与一般课程比,培训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环境,它具有更短的时间性要求、具有更明确的实践指向。这些都对课程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训课程是专门为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一文化事业行为服务的。这也使它不同于当前的许多主持人培训、语言技能培训课程,即它不能成为一种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基于这些特殊性,我们认为,培训课程的管理主体不容忽视。

还必须强调的是,在市场化和正在逐步推广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发挥管理主体的职能。市场化的背景意味着,社会中现实存在着各种形式、各种办学目的的普通话教学机构,像各种主持人培训班、语言艺术培训班、职场语言培训班等等。这些课程虽不一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目的,却一定程度上肩负了普通话培训的功能,它们如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兼容、接轨,如何规范这些教学机构的培训行为,都是管理主体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辅助测试的逐步推广,保管、维护相应工作设备,整理、保管相关语音信息……这一系列工作都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也使得管理主体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此,我们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不应只是一种包含施、受双方的二元主体构成,而是一种施训主体、受训主体和管理主体互动的三元主体构成。

三、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研究意义

毋庸讳言,培训课程实践的提高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关于测试、关于教学技能以及关于相关语音问题的深入研讨。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虽然不提供具体的技巧指导和策略建构,其研究意义同样不容低估。

首先,有助于明确课程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推动测试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实践。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的分析表明,在培训课程实践中,主体层面实为一个辩证互动的三元结构。因此,明确管理主体的存在,并把握他们在实践中的地位与功能,对于明确和保障培训课程的性质,对于测试员队伍(施训主体)和受训主体的组织和宏观调控,对测试与培训的相关器材、信息的保管和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化和计算机辅助测试逐渐普及的背景下,研究管理主体的定位与实践方式,对于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既适应市场需要,又不异化为追逐商业利益的市场行为,从而在根本上维护推广普通话的公益性质,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方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训课程主体构成研究的重点毋庸置疑是施训主体。强调从培训课程的施训主体视角,而不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进行研究,绝非简单的概念转换。因为培训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必然在测试能力之外,对测试员的普通话水平培训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因此,研究培训课程施训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就是要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明确自己不但是“裁判”、“教练”、“使者”,归根结底还是推普活动的重要“运动员”的角色定位。同时必须看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培训虽然是具有较强专业要求的工作,但在实践中,却没有一支专业的、更准确地说职业的测试员队伍,因而他们在现实中处于“有测则聚,无测则散”的状态,“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不是一个连续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9 ]因此,研究、探讨课程教学主体活动,还有助于凝聚测试员队伍,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工作的常态化。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互主性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当中的对话者与协作者,将教育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一种主体间性实践 [10 ]。因而作为受训人的主体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特殊性,受训主体具有全民性和语音、文化程度多样性的特征,因而对受训主体的研究,对于我们掌握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1 ],将普通话课程培训落到实处,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

其次,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培训课程理论体系研究。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技术领域和对策层面,这当然对于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研究取向对于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品格,提升本研究的学科定位,却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实际上,早有学者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本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规划管理、语言教学论等众多学科。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而且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研究,提炼属于自身的理论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如此,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研究,也应如此。但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已经逐渐发展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命题和领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着眼于培训课程的教学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主体构成问题是急需着手加强和完善的领域,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之一。因为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是实践的能动因素,其中管理主体、施训主体是培训课程实践的发起和推进因素,而受训主体的学习效果更是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成效的具体体现。这样,研究主体构成,实际上就是把握了培训课程实践的起点和终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近20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实践,各种主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之进行研究总结,将非常有助于从理论上把握他们的实践方式,发现他们不同于其他类型课程教学主体的特征,从而最终有利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理论体系构建。

第三,有助于贯彻“文化兴国”的战略构想,将全民语言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事实层面看,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哲学层面看,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因此,语言与文化存在不言自明的密切关系。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日益体现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对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文化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也就等于为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文字工作的意义因此绝不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而是关系国家实力、民族发展的重大任务。

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和培训测试工作”,就是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也就是“文化兴国”战略的具体步骤。刘照雄先生早就指出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健康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这种深远影响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语言交流的基本技能,而是促使人们热爱民族共同语,通过热爱民族共同语而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 [13 ]。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促进民族认同。相应的培训课程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测试只是结果的检验,而这一结果的取得,有赖于培训。因此,培训课程的各种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语言文字工作的各种主体,具有实体上的同一性。因此,通过培训来推广和提高全民的普通话水平,有利于提升全民语言素质,在文化和心理上巩固民族共同体。概言之,研究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是“文化兴国”战略和全民语言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田晋音,文 红.普通话声调测试与训练有关问题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51-52.

[2]梁驰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3):116-119.

[3]荆 莉.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570-573.

[4]张蒲荣.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28.

[5]田 皓.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J].常德师院学报,2000,(5):104-106.

[6]李素娟,郑尔宁.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音识别能力的因素分析[J].现代语文,2007,(9):25-26.

[7]蔡玉芝.试析普通话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7,(6):78-79.

[8]刘春宁.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93-96.

[9]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4):36-39.

[10]林效廷.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尺度[J].平原大学学报,2002,(3):25-26.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学教学反思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87-90.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3

        2.《普通语言学问题》     

        3.论马尔的几个普通语言学原理    

        4.《普通语言学教程》与《廖秋忠文集》     

        5.普通语言学对文言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6.中国语文”评介“普通语言学”     

        7.《普通语言学教程》介评    

        8.英汉书写系统比较与普通语言学再思考    

        9.马迪内和他的《普通语言学纲要》    

        10.《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科学素养培养价值     

        11.捷克普通语言学研究动向    

        12.二十世纪普通语言学发展回顾     

        13.试论普通语言学的形态问题    

        14.读《普通语言学教程》谈索绪尔语言符号观    

        15.联邦德国Tübingen大学普通语言学专业设置情况    

        16.对改进“普通语言学导论”课程的几点设想    

        17.心智结构的模块性理论对普通语言学的启示    

        18.外国普通语言学期刊选介    

        19.希望汉语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携手并进    

        20.二十世纪的中国普通语言学(续)         

        21.浅析《普通语言学教程》      

        22.近两年苏联有关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和著作          

        23.再论“Y+很有X”的宾语准入条件及普通语言学意义     

        24.普通语言学和罗曼语言学    

        25.读《普通语言学基础》    

        26.《汉语语言学手册》述评      

        27.话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问题    

        28.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几个概念的理解    

        29.1992年我国大陆出版的普通语言学著作评介    

        30.简论高校普通语言学双语教学    

        31.从几组概念的区分解读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32.第一部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的文化语言学著作──《文化语言学》    

        33.对伍编《普通语言学概要》的教学建议     

        34.普通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    

        35.外语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自主建站模式——以《普通语言学》为例    

        36.关于索绪尔两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几个问题    

        37.论艺术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是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两翼    

        3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哲学阐释    

        39.章太炎在普通语言学理论上的探索     

        40.日本语言学者关于普通语言学的著作及译著    

        41.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及其普通语言学理论     

        4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比喻思维分析    

        43.基于普通语言学知识的中学英语教学探析    

        44.试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对社会语言学的借鉴作用     

        45.《索绪尔第一次普通语言学教程》选刊     

        46.论索氏语言哲学——初探《普通语言学手稿》    

        47.苏联普通语言学教材建设沿革——兼评柯杜霍夫的《普通语言学》    

        48.浅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49.从普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聊天语    

        50.与普通语言学有关的几个问题    

        51.班威尼斯特对发展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所作的贡献    

        52.两本普通语言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53.普通语言学浅析     

        54.从符号中拯救历史——对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一种读解    

        55.汉字与普通语言学     

        56.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重读《普通语言学教程》     

        57.有关《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三个问题    

        58.一百年来中国的普通语言学的道路    

        59.指代消解在普通语言学理论与课程实践上的应用研究     

        60.浅析中文版和英文版《普通语言学教程》言语对比    

        61.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常读常新——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62.有关《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三个问题    

        63.一百年来中国的普通语言学的道路    

        64.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65.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    

        66.一本实用的语言学教材——试论《普通语言学教程》 优先出版    

        67.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的理论总结──简评马学良等主编的《普通语言学》    

        68.负的方法”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建构:索绪尔语言哲学探寻      

        69.二十世纪的中国普通语言学    

        70.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普通语言学课程的调查和反思    

        71.《索绪尔第二次普通语言学教程》选刊    

        72.语言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解读    

        73.汉语言的文字拼音化为何行不通——普通语言学原理的阐释     

        74.从普通语言学视角看声训     

        7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通行版与笔记版比较    

        76.我读《普通语言学教程》     

        77.依托MOODLE平台的高校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普通语言学》课程为例     

        78.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       

        79.从《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比喻看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    

        8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8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札记》(俄文本)评介     

        82.普通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83.索绪尔的比喻及其普通语言学理论       

        84.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机器翻译    

        85.试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互参与互证     

        86.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机器翻译       

        87.试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互参与互证     

        88.Meillet的普通语言学思想    

        89.索绪尔符号学的认识论基础——《普通语言学手稿》研究     

        90.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91.关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研究的两个问题     

        92.索绪尔两版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对比研究    

        93.本科生普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解析    

        94.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读本》     

        95.普通语言学视角下汉语关系从句的重新审视——结合当代语言学理论对汉语关系从句的重新认定和定义    

        96.《普通语言学教程》和《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比较研究    

        97.普通语言学述略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普通话推广进入一个新时期,需要采取新策略,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从言语社区理论来看,从不同层次建设普通话社区符合时代特点,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言语社区理论的系统阐述者徐大明教授认为,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言语社区可以从人口、地域、设施、互动、认同五个要素着手进行建设。

一、普通话社区的现状

言语社区是语言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也是语言调查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五要素”的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普通话社区的现状以及国家推普工作的成效。

(一)人口

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12月,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口比例为53.06%,其中城镇的比例达到66.03%;全国平时主要书写简化汉语的人口比例为95.25%;全国基本会认读和拼写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为68.32%。这些数据表明,简化汉字已为全国绝大多数人所使用,汉语拼音的应用逐渐扩大。总体来说我国国民普通话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升,普通话社区人口数量在增加,水平在提升,形成了一个有社会心理基础的群体,为更好地建设普通话社区奠定了基础。

(二)地域

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记载了国外和国内的语言教育及使用情况。当年汉语国际传播的留学生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总数达到18078人,比2008年增长33.8%,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海外华侨和非中国籍的华人。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与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合作,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两场普通话水平测试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国内推普工作历来以城市为中心。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达标的一类城市有32个,二类城市有191个,三类城市有240个,分别占全国一、二、三类城市总数的89%、57%、11%左右。截至2009年,香港已有10所高等院校设有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定期举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30个课程。同时,在农村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结合支教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校学生、志愿者“推普下乡”或就近开展推普便民服务;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普通话培训,免费开办各类普通话和语言表达培训班。为提高少数民族老师汉语教学能力,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教育部语用司在多个省市开展少数民族老师普通话培训工作。

(三)设施

徐大明认为,有关的语言权威机构、语言的典籍、成文的标准、舆论的压力等等,只要成员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沿用的途径,都可以成为言语社区共同的设施。从国务院到各地都有长期存在的管理机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建成了以各级语言文字工作网站(页)为主体的全国语言文字网络系统。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词典》等等,都可作为普通话社区的共同财产和设施。特别是迈入新十年的《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依法管理、执法监督开创了新局面。

(四)互动

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而社会性是在互动中体现出来的。言语互动是言语社区的关键要素,而言语社区是言语互动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普通话社区中的互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有效的趋势,以现代通讯技术(如电话、视频、网络等)为依托的互动手段日趋多样化,互动方式也从单一的面对面式向网络式、多媒体互动等跨越时空的虚拟方式转变。

(五)认同

语言的意义、特点、用法都要以社区成员的认同来确定,没有认同就没有语言。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社会大众对普通话的认同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方言使用者还是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都有很强的通用语意识,并且对通用语的情感性、认知性和社会性评价都较高。在母语和通用语的双重认同基础上,对两者的语言使用都体现出积极的态度。

二、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言语社区的结构特征。从安娜和帕拉迪等人的言语社区四个区域模型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并非表现为一个大言语社区下的在同一平面上的一些小社区的简单排列,其层次性更体现在内部不同层级的亚社区或小社区之间存在着的嵌套或包含关系。以层次性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既可以了解社区内部交际网络的疏密以及交际程度的深浅,又可以了解其与不同语言、方言社区之间的交叉或蕴含关系。

人口是言语社区的主体。普通话社区与社会学的社区一样都需要聚集、交际的人群。社会群体的差异和流动,决定了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应该是立体的、多维的。首先,人口的流动使得普通话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普通话社区从一个小的言语社区不断发展成更大的社区,且还将不断扩大,形成一个进行中的变化。从社区的核心到,其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一定呈现不同的层次。其次,人口素质的层级性差异也体现了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通常普通话水平及使用领域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密切相关。再次,在普通话社区中,有的人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有的人把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还有的人将其作为第三、第四语言,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话水平的层次性。

地域的层次性分布也是普通话社区层次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一方面,作为社会性特征的地域,是人类包括语言交际在内的各种活动的场所,其本身的地域性、层次性分布也为言语社区的层次性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伴随着网络化发展,出现了超越时空的虚拟社区,客观上使我们对普通话社区的研究,从现实层面的地域拓展到虚拟层面的地域。孙德平对南京大学小百合虚拟社区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设施是言语社区所共有的财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两者都有明显的层次性。在机构方面,从国家到地方语委,其语言管理的职责及工作所涉及的群体都有层级次序。在典籍和标准方面,国家有《简化字总表》《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词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等,各地也有各自的实施和自治条例。无形的设施主要是舆论的压力,这一设施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越来越重要,不同级别的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不同层次的社会舆论,都使设施这一要素在普通话社区中产生大小不同的影响力。

互动和认同相互作用,紧密相联。互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认同的程度,而这种认同又反过来作用于互动。布龙菲尔德认为交际密度存在疏密,互动自然也存在层次性。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社会层面普通话社区成员的互动在层次、时间、效果和频次都有所不同。且在双语、双言地区,语域和语言变化的选择都体现出互动的层次性。互动的程度不同形成普通话使用者不同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也就带来不同程度的语言认同和身份认同。

三、普通话社区的建设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高变体,并不是某个人或群体意志的结果,而是汉语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当前,普通话的使用受三个趋势性特征影响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伴随着人口流动的规模增加、速度加快和范围扩大,出现了农民工、新市民、移民等特殊的社会群体;二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普通话的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极大地延展,同时也为普通话自身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普通话资源的功能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其进行重点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日益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笔者认为,普通话社区建设应结合“五要素”的层次性,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使用者为中心,重点突破薄弱环节

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流动,对语言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人口要素层次性来看,当务之急要从薄弱环节入手,突出抓好三类重点群体的建设:一是城市农民工群体。这类群体学历不同,文化背景各异,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普通话水平较低,但都要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迫切要求快速学习使用普通话。对此,应结合职业教育和务工要求,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分类教育、分级培训、分期达标的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新老市民群体。要把这类群体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对新市民的普通话培训,重点培训新市民对普通话的学习与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转变语言生活,融入城市生活。老市民的普通话基础较好,可以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并给予普通话新生活的指导。三是特殊群体。对于少数民族、残障人群以及学汉语的外国人这类特殊群体,可采取教育、培训、测试等方式,推广普通话,加快普通话文化知识的社会普及。

(二)实体社区城乡结合,加强研究虚拟社区

言语社区的成员要进行言语互动必须依赖一定的地域,地域具有很强的时空性。从地域要素的层次性来看,实体地域的普通话社区建设应将重点由城市中心切实转向大城市与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相结合。但是,上文中所谈的虚拟普通话社区,也是成员互动交际的一种空间,是现实社区的延伸和反映。在这一非中心化、多元、立体的结构中,社区建设不能仅采用单一向度的管理,而需要上下互动、共同参与、合作协商。首先,应该深入研究网络社区中出现的新变体、新变式及其产生的理据。了解引起社区内部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其次,加强虚拟普通话社区与其他虚拟言语社区的比较研究,描述虚拟普通话社区的外部轮廓以及与其他言语社区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尝试建构虚拟言语社区理论,拓展言语社区理论的实践意义。

(三)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完善设施开发资源

与层次性相对应,可以从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加强设施要素建设,从而构建完整的普通话社区设施体系。首先,不断完善各级语言权威机构,明确推广普通话的职责,为普通话社区建设提供机构保障。其次,继续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更加集中、有效地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普通话推广和语言资源建设工作及其意义有更多的了解,并积极参与,收到更大的实效。再次,加强语言法规建设。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语言问题及语言文字使用,促使社会语言生活健康、有序地发展,保障普通话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最后,规范语言资源的建设。除了重点加强对普通话的典籍、标准的保存、整理和传播以外,还应调查整理弱势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和濒危语言,以挖掘各语言、各方言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给普通话带来的影响。

(四)主客观相统一,认同互动相促进

互动是普通话社区的一个要素,其方式决定了成员的交际密度和频次。勒帕热认同行为理论框架的四个条件为促进互动与认同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是加强普通话使用者群体的识别度,加强成员间的互动与交际,进而增加认同感。如:加强同一地域的互动,增强地域认同;扩大社会各层次群体间互动,增强社会认同;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二是采取有效方式,观察这些群体的行为系统,提高互动和认同的水平。如:发展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使成员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以提高其观察和分析普通话群体的能力。三是增加普通话社区的吸引力,增强加入普通话社区的强烈动机。如:可以采取社会热点问题网络大讨论、经典诗词诵读等方式,吸引非普通话群体自愿加入普通话社区。四是通过共同的目标,使成员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如:在各行各业录用考试时,统一采用普通话测试标准,引导成员认同和提高普通话水平。

综上所述,分层建设普通话社区不但是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新方略,还是对新形势下运用言语社区理论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明确了语言服务的努力方向,也思考和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通话现象和功能,深化了言语社区理论的实践意义。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言语社区语言资源评估体系的构建”[XJEDU2012S17]和新疆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语言资源的价值评估——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语社区为例”[12CYY09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

[3]夏历.农民工言语社区探索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94~101.

[4]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北京:中国传播大学,2007.

[5]张迈曾,张红燕.言语社区理论综述[J].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5,(1).

[6]孙德平.虚拟社区成员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南京大学BBS个案研

究[J].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6,(2).

[7]李宇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C].第八届城市语言国际

学术研讨会,2010.

[8]张荣,曾凡斌.论虚拟社区的“治理”[J].江淮论坛,2007,

(1):E5.

[9]徐大明.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0]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5

查阅了大量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献专著,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和总结建议的方法,对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

(一)对体育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在室外上,在室内上就失去了体育课的价值,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的学习不仅对掌握运动技术而且对开发智力都有很大作用,有的学生甚至把理论课当成了负担。对于教师,他们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不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体育理论课教材内容的陈旧、单一

体育课的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教材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也影响体育知识的掌握。从现状来看,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感和长远性,因此,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意义和重视程度自然也不高,从而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

(三)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枯燥、机械

现行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传统的讲授法,它具有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传授大量书本知识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种机械学习的后果,这种方法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中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选用最多的仍是讲授的方法,这种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四)体育理论课缺乏系统、严格的考核

必要的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情况的测验,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理论课的考核能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而现在湖北省普通高校都不太重视学生理论课的考核。许多学校只有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考试,不考理论;有理论内容考核的也大多是开卷,并且所占分数最多不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种情况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够重视或不能产生兴趣。这些问题都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三、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师业务水平与自身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湖北省高校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要努力做到既要专长,又广泛涉猎;既精通体育,又研究相邻学科,提高教师的理论“储备”, 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在知识素质方面提高,而且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都有提高,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支持和鼓励在职培训和进修,加强体育师资建设,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生机勃勃,全身心投人到体育教学中去。

(二)教学内容应进改革

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终身体育的目标不明确,而且教材陈旧、繁多、脱离实际,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教材中的内容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题编排的,事实证明湖北省普通高校学生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即使掌握了,学生毕业后又派不上用场,而且很多内容是对初、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实际用处。

(三)教学方法创新、多样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输,单调呆板,因此,我们要把教学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使学生兴趣盎然。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以此得到运动的乐趣和精神满足,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锻炼中去。

在授课时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片、计算机等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四)改变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考核方式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考核可用课堂主题讨论及课后笔记作业的双向渠道,促使学习情况反馈到体育实践,以增加认识与感受。另外,湖北省可试行体育理论课考试以“体育论文”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图书,电脑网上查阅及报纸广播等多方面收集资料,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学体育知识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可结合电脑进行体育理论课考试。在电脑上建立理论课笔试题库,每个学期进行学生上机考核笔试,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明智.曾吉.李志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5):22-23

[2]陆美琳.江苏省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讨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48-49

[3]陈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材改革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7.(4):43-45

[4]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92-93

[5]刘月晨.付玉坤.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改革的几点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0.(1):68-69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6

自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等文件后,全国各省市加大推普力度,加快推普进度,举办推普培训班,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对在职教师,由此而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学历与水平倒挂的现象: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师生;大学教师不如中学教师,中学教师不如小学教师,小学教师不如幼儿教师。为什么学历高的不如学历低的,学得多的不如学得少的,难道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差,语音天赋低吗?调查发现,这与各地各级学校重视的程度和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社会背景、学习者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语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策略等个人差异;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测试机制以及教师的语言水平与认知能力、教学态度与方法等客观因素。但近年来人们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自信心或过于焦虑会阻碍语言输入到达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从而影响语言的习得。

就普通话学习而言,影响教师学习的情感主要是对普通话学习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动机是影响学习的直接动因,它从整体上决定着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精神体验,从微观上决定着学习的“意义构建”。笔者从事普通话教学近10年,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较深入的了解。就教师来说,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生存需要:国家语委有关文件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教学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教师和语音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普通话等级证直接关系着教师的上岗、教师资格证的办理、职称评定等等。为了过级而学习,是教师中的多数。他们把普通话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一部分人(尤其是农村年纪大的教师)甚至感到是一种痛苦。但为了“生存”,负担也得承担,痛苦也得忍受。虽然在普通话的学习中也有乐趣,但面对浓重的方音、别扭的发音方法,乐趣总是断断续续,稍纵即逝。为了“生存”冲力十足,“生存”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就较快衰退。二是发展需要:这类教师以普通话基础较好的教师为多,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更多的发展机会。负担感、痛苦感减轻。学习中的乐趣增多,学习动力比较持久。三是成就需要:这类教师把普通话作为增进人际交流和提高自身素养的工具。他们对普通话学习没有了负担感,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积极利用一切机会来主动学习普通话,主动与他人交流,自觉地担负起普通话宣传推广的责任。

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二、普通话教学的策略

1.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普通话教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学习者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口语使用问题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这门学科看似只是解决学习者的语言使用问题,实质上却是学识与修养的综合培养。根据教师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普通话训练的目标定位在——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培养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等综合素质。

(2)理论、实践、方法三者结合。教师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究训练方法,将理论、实践、方法结合起来。普通话理论知识系统是通过传授自学获得的,要求掌握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规范。普通话技能是指应用操作的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语料的实践才可能得到巩固。巩固技能需要有切实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有了理论指导,还需要总结一套理论和实践能紧密联系的方法,有了有效的方法才能避免盲目随意、低效无序的实践。

(3)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普通话的认识似乎存在着某种误区:认为语音标准了,就等于学好了普通话。其实不然,因为普通话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只有这三方面都合乎规范,才是纯正、标准的普通话。诚然,把方言和普通话作一下比较,不难发现分歧最大的是语音。所以学习普通话,语音是重点。但是纠正方音不应成为学习普通话的全部内容,因为我们把夹杂方言词汇、方言句式的语句用标准音发出来,仍然不是纯正的普通话。只关注语音,忽视词汇、语法训练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语言进入交际包括五个环节:首先说者根据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适当的词语组成话,用信息论的说法即“编码”。话语组织好后用发音器官说出,是“发码”。发音器官把话说出后,通过声波向听话人输送,是“传码”。听者用听觉器官接收对方发出的言语声波,是“收码”。听者根据特定的语境把接收到的信号经大脑思考辨识还原为思想内容,是“解码”。因为口语表达具有即时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即要现想现说,来不及仔细思考,要随时根据听者的反应,调节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这就要求说话者词汇量丰富,用词准确,句子合乎语法规范,而缺乏语汇、语法的训练,会直接影响口语交际。因此,学习普通话不仅要抓语音,而且还要抓词汇、语法的训练,要做到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

(4)听、说、读三项并举。教师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书面语,依赖于朗读。注重对普通话书面语的摄入与输出,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这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而后才有文字。从人们习得母语的过程看,也是先听说后读写的。当然,普通话教学不一定照搬习得母语的模式,但必须意识到听说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普通话的教学就是通过具体的音形的刺激,在学习者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与兴奋中心的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普通话知识的体系。语言的内化需要有一个过程,感知不等于已充分理解,更不等于完全掌握。没有内化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属于个体自己的第二号系统,因此,也不可具有交际工具的全部职能。所以,语言的输出远远滞后于并小于摄入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意味着摄入在时间上要先于输出,在数量上要大于输出。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原则。心理语言学也证明这点,而我们的教法却本末倒置。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普通话表达水平要做到听说领先,听说读三项并举。

2.教学方法的选择

(1)比较法。比较法学习普通话,就是运用汉语演变规律,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学习普通话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一门将语言学概论,普通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比较语言学、方言学和教学法等有关理论联系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用比较法学习普通话,对于教师,尤其是了解语言学、语音学、音韵学等有关理论的语文教师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加强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加强学习的针对性,节约学时,提高实效。教师要先了解普通话的结构系统,然后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了解自己所说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能够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互动法。互动,是指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作用。听说的互动形式是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口语交际必须具备至少一个说话人和一个听话人,即当一个人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存在另一个人在听。听说的互动存在于口语交际的各个环节和话语理解的各个层面。教师普通话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使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中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理解得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语言学习本身偏于理性思维,容易令人枯燥,如果在教学中以生活、职场中的口语话题为主线多采用听说互动的训练方式,将会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3)情感法。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有机统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完整的教学。普通话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就普通话本身来说,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使命就在于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情感因素就显得极为重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对学习者行为及个性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教学关系的协调发展,为教学营造一个愉快的环境从而推动教学效果。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生活,并对目标文化肯定态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意义性、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授课中应多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参与欲,融普通话教学于情景之中,刺激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增强普通话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叶竹均.懂·通·传·到——试论普通话科教师研修教学的四个境界[J].语言文字应用,2004,(2).

[2]陈才佳.方言区普通话教学低效的成因初探[J].广西教育,2005,(5).

[3]刘玫.推广普通话应三位一体[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4]宁方民.普通话训练应全方位进行[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7

普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普通心理学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而医学院校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多偏向临床心理方向,偏重于心理疾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向的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意义对于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如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那么重视,在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与生活事例相联,理论联系实际

普通心理学的“普通”在于它介绍的是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可以将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出心理学的概念或理论,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到记忆编码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形象地理解这记忆编码的本质,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生活现象。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各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在学生学习完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条件及方法”、“遗忘规律”的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为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而且可以达到根据所学知识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力的目的。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学习情景

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和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讲解这些名词或概念,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变为生动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深刻理解,加深记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功能固着”这个名词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习惯用法的练习,另一组直接用准备好的工具解决问题。通过两组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最后由老师归纳、解释并总结出“功能固着”的概念,使学生对“功能固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样,在讲解“定势”这个名词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体验“陆钦斯定势实验”,使学生对“定势”这个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多接触过普通心理学的学生往往被繁多的概念,抽象的理论所厌倦,他们感到所学的内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自己原来想象中的心理学相距甚远,兴趣骤然下降。其实,心理学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密切联系专业的话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在学完“情绪”这一章节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医疗纠纷的医患关系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怎样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学生在这种脱离课本的热点问题思考和讨论中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愿增强,在讨论中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将来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四、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有效的教育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更深刻理解正常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行设计或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如利用多媒体视觉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错觉”、“知觉的特性”、“注意起伏”、“注意广度”等心理现象;也可以播放一些短小的视频,如《脑力大挑战》,让学生体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也可以利用实验教具完成“汉诺塔”、“差别阈限”等实验。这些活动需学生亲自参与,既动手,又动脑,学生对之往往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花费的时间较少。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的紧张情绪,适当放松身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达到了锻炼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平时成绩落实到实处

笔者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普查发现,学生从没有或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目前的大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学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期和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尽管平时成绩也细化到出勤、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项目,但是能够落实到实处的较少,在学生的心目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是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导致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化并落实学习过程的评价目标,如通过布置作业、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立学习小组,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测试题和思考题,随时检查学习与教学效果。将学生各项的完成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提高并强化了学生进行探索和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指导地位。其指导作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法是否适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普通心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树立起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根据学科前沿、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设置教学重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摆脱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总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同时,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师要注意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将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符合培养要求,满足新知识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江成承.“普通心理学”课程课堂互动模式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2]曾伟楠.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2009,9

[3]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基于高师院校教育高校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9,4

[4]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5]宋迅.高校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

.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参考文献:

[1]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兼谈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路径 梁文明 谢华 《高教论坛》 2005年06期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8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或方言,这种“南腔北调”的语言状态,使得人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不便,造成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障碍。鉴于这种情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并把“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前,教师、护士、文秘、公务员等行业都对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普通话口语表达已经成为其普通话水平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但是,在目前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训练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中的侧重点依然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讲授,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并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完全忽视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口语训练,使得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能力,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要想使学生自如地用普通话表达思想、与人交流,口语训练必不可少。普通话口语训练的方法应当多种多样、循序渐进。

一、朗读

在普通高校中,普通话课程一般课时较少,多为每周2节课。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侧重语音流变的讲解以及朗读技巧的教授,对于作品本身,则习惯于播放范读录音或者亲自朗读,很少要求学生朗读,或者干脆把朗读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己解决,草草了事。我们认为这是极为不妥的。

朗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值较高。它是一个从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是用声音塑造形象、传递情感的过程,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体现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朗读技巧的掌握。

普通话教材中的朗读作品都是精选出来的白话文作品,语言、语法都十分规范,应当鼓励学生课后对照范读带反复朗读并揣摩作品。学生通过对范读的反复聆听和模仿,不仅可以纠正不纯正的发音,学习停顿、断句、轻重音的处理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的语音技巧,而且可以学习到与方言对应的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很多人学习普通话都是通过对中央电台、电视台播音员的语音模仿来进行的。与标准的普通话相比,朗读者很容易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就会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纠正和改进,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技巧。长久的模仿还会把这些正确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大脑之中,在需要表达时能够脱口而出。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朗读与课后朗读相结合。课堂上,采用理论知识讲授、范读、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教学时间不足,所以可采用分段朗读、非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朗读中。教师可以针对参加朗读的每位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音变、语速、节奏等方面的错误引导他们纠正。这样的教学针对性强,收效十分显著,学生进步很快。

朗读还是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的好方式。照本宣科式的朗读,只要认识字,学生便可以完成;如果学生课后根据范读带模仿得当,还会收到很好的朗读效果。由于这种形式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小,所以,很适用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一次得到老师肯定的朗读,往往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普通话的成功感,从而极大地增强自信心。

二、课堂提问

在普通话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朗读时字正腔圆,神态自若;但是,只要他们自己开口说话,回答问题就会暴露一系列的语言问题,甚至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这主要是因为朗读作品的语言内容表达的依然是书面语,不需要用大脑去组织语言。而抛开书本的口语表达,需要学生边思考边组织语言,由于学生缺乏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所以才出现窘态。

课堂提问可以初步改善这一点。课堂提问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口语训练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语言表达的热情,课堂提问的时机和提问对象完全由教师把握。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但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可以针对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心理状态,点名发言,尤其要注意一些普通话不好、羞于当众表达、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温和的态度和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表扬,都会让学生都感受到回答问题的愉悦,这样能够激发其参与课堂提问的热情,培养其对于普通话的兴趣,最终促成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三、说话

走上讲台当众说话,可能是很多人没有体验过的人生经历。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表达自我,需要的不仅是战胜内心恐惧的勇气,还有熟练的语言技巧。

说话练习,教师既可以采用命题的形式进行,即给出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选择最有话可说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内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讲一段见闻、谈一谈理想,甚至讲一个小故事。这样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可选余地非常大。

学生可以事先写成书面发言稿,在熟悉文稿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脱稿发言。这种说话练习,较之于演讲,要求较低。只要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讲得出来,只要尽可能地使用普通话,教师就要给予积极的肯定。由于当众说话,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造成情绪的紧张,会使得说话者可能暴露出比平时更多的语音错误,教师要在其发言之后,及时指出,给予纠正;由于是一对一的指导,收效显著。这种训练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学生在这一训练中的表现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力表扬的同时,对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同学,更要及时鼓励,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这种说、写相互促进的口语训练形式,给了每一位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同班同学积极的表现,也激起了别的同学参与其中的勇气。语言表达就是这样,越是不敢开口,就越是开不了口;只要敢于当众讲出第一句话,就可以进行更多的表达。学生从自己和别人的说话练习中汲取直接和间接经验,增加了说普通话的自信心,唤起了当众表达的勇气。班级积极热烈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燃起其表达自我的愿望。

经过这一阶段的练习,绝大多数学生克服了当众进行口语表达的胆怯的心理,为下一步演讲打下了基础。

四、演讲

西方社会曾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可怕,那就是原子弹和演讲。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演说家,他们第一次登台演讲都是失败的,“英国首相狄斯瑞黎称自己第一次在国会上演讲是‘失败的、可笑的、十分糟糕的’;爱尔兰政治家潘乃尔第一次上台时,紧张得握紧拳头,直到指甲扎进肉里,掌心也出了血;英国大政治家的约翰伯莱特,第一次演说之前,紧张得不得了,他恳求同伴在他心慌说不出话时,赶快鼓掌,为他解围。甚至连全世界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林肯,在最初几次演讲时,也总会有一阵畏惧袭上心头……”[1]

演讲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难以消除对听众的恐惧心理。我们的演讲训练,是在上述口语训练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口语训练的较高形式,这就要求演讲者具备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演讲,教师可以事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设计好演讲题目,并给出演讲的时间要求和评分细则,然后给学生课后充分的准备时间,为演讲成功创造条件。这种演讲训练时,学生们既是听众,又是演讲者,还是评委,身兼数职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从别人的演讲和点评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演讲有了深入的了解。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五、辩论

辩论可以说是演讲基础上的又一深入的表达。

辩论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之前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准备和材料搜集,以及小组辩论预演。辩手由各辩论小组自行推选,辩手要求反应机敏、语言表达清晰、心理素质稳定、思维逻辑性强。小组其余成员可以材料搜集并对之整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种自主、合作的口语训练方式,通过高密度的发言得以实现。辩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刺激了他们语言表达的欲望。辩论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的应变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辩论风度,使其口语表达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9

摘 要:波兰语言学家韦日比茨卡提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论(NSM)是一套影响深远的语义分析方法,在解释语言时具有简洁性、系统性和穷尽性,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性。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还原释义,即使用最简语义成分描述和分析语义。该理论发展至今,语义基元探析已经同通用词汇、普遍语法、跨文化交际学的探析结合起来,在词汇学、语法学、跨文化交际学中具有普遍的解释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该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验证,同时该理论的独特思潮和释义方法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学、语法学、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提供了启示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 :自然语义元语言论;语义基元;词汇;语法;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58-0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自然语义元语言视角下英汉语义基元相关性的实证研究”(NJSY14277)

Harris认为意义在语言研究中具有极端重要性,波兰语言学派在自然语言中提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NSM)及此理论提出的语义基元(Semantic Prime/Semantic primitive)思想为语义分析提供了新思潮。自然语义元语言论者通过词汇-概念的分析和验证来寻找,发现和确定这些最小的基本单元,使所有其他词汇和概念得以解释和说明。韦日比茨卡的NSM在词汇语义学、语法语义学、文化语义学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该理论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通过该理论在词汇学、语法学、跨文化中的解释力,为该理论提供实践理据,同时该理论的独特思潮和释义方法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提出的背景

元语言是指用来解释语言的语言,具有简洁性、穷尽性和系统性。语言学界的元语言被称为“释义元语言”。波兰学派语言学家韦日比茨卡是释义元语言理论的代表人物。她曾论述到:“任何语言中都有一些语义核心词,不可定义,可以用来释义其他词汇,是最小的语义单元;这些最小的语义单元是可以列举的并可以定义其他复杂文化词汇;这些最小的语义单元存在于任何语言,虽各不相同,但语义上是等价的,可被视为“普遍词汇”。

韦日比茨卡在受到前人“同核”思想和语言研究现状的启发,基于儿童早期学习语言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卡兹(J. Katz)、莱可夫(G.Lakoff)、菲而默(C.Fillmore)等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派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Natural Semantic Primes)。

(二)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基本观点

NSM学派的语言学家认为任何语言都有一个“核心”,它具有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意义,既可以是词,也可是其它语言表达形式或粘着语素,这个“核心”称为“语义基元”、“语义启动”或“最小语义成素”(Semantic Primes/ Semantic Primitives),是释义和解释的最简单元。因此,NSM的基本观点是还原释义(Reductive paraphrase),即使用最简语义成分描述和分析语义。还原释义能防止词典学中的循环定义。

实质上这一观点和原则我们可以理解为运用“微型语言”的概念来解释或描述语义。这种“微型语言”与完整的自然语言具有相同的表达能力或解释能力。因此语义基元需满足两点:(1)是最小语义单元,不可再还原定义;(2)存在于任何语言形式中。例如,“DO”是语义基元,因为这个语义单元不可再分也不可被其他语义定义;而其他动词语义如“读”“跑”“喝”“打”“踢”“扔”“洗”就不是语义基元,因为这些语义词汇不是最小语素,均可被再次还原和定义。

韦日比茨卡及支持者们在过去的30多年里,通过不断的测试和尝试错误法已经在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语言中发现并验证了将近70个语义基元。例如英语中表示Quantifiers: ONE, TWO, SOME, MANY/ MUCH, ALL; Mental predicates: THINK, KNOW, WANT, FEEL, SEE, HEAR; Existence and possession: THERE IS, HAVE; Similarity: LIKE等。

韦日比茨卡的自然语义元语言包括:①元语言词库,根据最新版本,这些语义基元已经发展到15种类型将近70个;②元语言句法:韦日比茨卡认为语义基元不仅在词汇方面具有普遍通用性,受到普遍人类思想的影响,词汇之间的组配模式也就是句法也同样具有普遍通用性。

这一理论坚持基本前提和宗旨不变,积极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拓宽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语义基元数量在逐渐扩大,从最初的14个语义基元发展到现在的将近70个,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二、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语义解释力

自然语义元语言发展至今,语义基元探析首先同词汇的探析结合起来。韦日比茨卡在Semantic and Lexical Universals: 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一书中将提出的语义基元尝试着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目的是要在不同类型语言中找到与语义基元相对应的词,来证明该词库的普遍性;接着通用词汇的探析与通用句法探析结合起来, 韦氏在Lexical Universals and Universals of Ggrammar中,开始了对通用句法的研究;至今,自然语义元语言的应用范围继续扩大,至此已扩展到文化领域。

(一)语义基元释义词汇

韦日比茨卡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首先就是运用到词汇释义研究。涉及了包括定义问题、颜色词语义、情感概念定义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在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1985)、Semantic, culture and cognition: Universal human Concepts in Culture-specific Configurations(1992)中得到体现。下述分别举例说明语义基元对表示名词语义、动词语义、形容词语义的释义框架:

名词plant(植物)

动词watch(观看)

形容词envious(嫉妒)

(二)语义基元释义语法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核心是普遍语法。韦日比茨卡是乔姆斯基的支持者,她认为,人类大脑中除了存在语言的“语义核心”,也应该存在一套普遍的构成“语义核心”的组合方式,也就是“语法核心”。在此基础上,她将NSM在语义领域研究扩展语法领域。该领域研究语料除了英语,还包括俄语、日语、波兰语等诸多语言;内容包括数、格、词类等词法部分,还描写了句法结构、固定搭配的语义。其成果在The Semantics of Grammar(1988),Semantic: Primes and Universal(1996)中得到体现。她认为,语义基元不仅可以释义词汇语义,还可以释义语法范畴。例如在句法方面,在普遍语义基元和普遍搭配模式上,韦日比茨卡列举出了一些“基准句”:

You did something bad

I know when it happened.

I want to see this.

These people did not say anything about this

If you do this, I will do the same

This person can’t move

韦日比茨卡认为类似英语中的基准句型在任何语言中都是存在并且可以翻译的,并且意义成分在互译的过程中不会有增减。这些都可以作为此理论的实践性研究。

例如,在该理论中韦日比茨卡在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方面得出结论:名词属于“性质”的范畴,表达的是类;形容词属于“特征”的范畴,表达的是静态的和单维的概念,通常存在比较级;动词则描述的是“时”和“式”的概念。韦日比茨卡用原型语义角色可以将此3类词表达成:

又如,MAKE有6种描述人际间使役关系的句子,其中之一的句型“make something happen to someone”型可用该理论表示为:

make something happen to someone

某人做了某事

因为这个,坏事Z在Y身上发生了

假如X不做该事,Z不会再Y身上发生

(三)语义基元释义文化负载词汇

该理论在文化语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Cross-Cultural Pragmatics、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1991)、Semantic, Culture and Cognition(1992)、 Understanding Cultures Though Their Key Words: English, Russian, Polish, German, Japanese(1997)中,通过对多种语言的实践验证,韦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言语行为系统体现不同文化,又扎根在不同语言文化中。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对文化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比如,韦日比茨卡的引例:波兰语中的barszcz(甜菜汤),powidla(特制李子酱),这些具有文化负载意义的对应词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同样,英语中的文化负载词marmalade(橙子酱)在波兰语中也不存在。

作为新兴的理论,NSM的方法和特征能够突出其普遍的、不受文化影响的特点,研究不同语言的多元文化和具体文化的特有性极具潜力。“文化脚本”理论是该理论提出的重要的思想,指用语义基元来描述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社会规范、言语行为、习语、俗语、谚语等的一种媒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反映出这种文化的文化

关键词 。运用该理论的文化语用学思想、文化

关键词 理论和文化脚本理论,更能够发挥这些方法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潜力。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Way)的文化脚本可以表述为:

英语的文化脚本“个人自主”为例

三、自然语义元语言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该理论在词汇学、语法学、文化中的解释力,为该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验证,同时该理论的独特思潮和释义方法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可以分别体现在词汇学、语法学、跨文化交际学教学中。

在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方面,应以基本词汇和核心词汇教学为主,在掌握基本词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比如隐喻能力、比较和类推能力、抽象化能力,找到核心词汇与非核心词汇之间的系统性和关系,加上适量的语言刺激,使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词汇网络而扩大词汇量;在语法教学方面,以典型的句法为主,从基准句教学入手,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使学习者在交际语境中将具有生成意义的抽象语法结构转化为显性和具体内容的活语;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教学者应同语言学家相结合,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努力探索“基本词汇”“核心词汇”“基本语法结构”,也需要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语言基础、心理特征等因素,使教学质量得到最大提高,逐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能力。

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以语义为研究核心,通过人类共核的思维方式,将语义共核扩展到语法共核和文化共核,有助于人类抓住语言内部的关系和规律,从系统出发分析语义。通过分析语义基元在词汇学、语法学、跨文化交际学中具有的普遍解释力,为该理论的验证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验证,同时该理论和释义方法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Goddard, C. Semantic Analysis: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 OUP, 1998.

〔2〕Saeed, J. I. Seman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Wierzbicka, A. Semantic primitives[M]. Frankfurt: Athenaum, 1972.

〔4〕Wierzbicka, A. 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al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李炯英,李葆嘉.NSM理论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当代语言学,2007,(1):68-77.

〔6〕苏剑芳.《语义学:原词与普遍性》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74.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025―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问题是当前从事理论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搞好这项宏大的文化传播工程和文化再造工程,需要就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实质、规律和内在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这项工程。

一、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主体内容。明确了这一点,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过程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以及最终为广大干部接收认同的过程。

思想理论成果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所谓一种思想理论的大众化就是指这种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认同并按照这种理论的内容自觉践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理论成果的一些重要观念与理念转化为社会大众文化形式并内化为社会心理的过程。因此,要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群众所接受就要使这种成果转化一种为群众所熟知的内容(如某种价值观念,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某种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某种道德范式,如尊老爱幼等等),并运用群众熟知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如科普著作、文学艺术、电视短片等)进行宣传普及,深入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成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其价值追求,并自觉践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核心的基本的观念深入广大群众内心深处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的过程。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理论成果的宣传普。及,二是理论成果的转化即把其中的基本观念或核心的观念提炼出来转化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内容(如故事、剧本、小说、文学艺术脚本等),三是把以上内容用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熟知的文化形式(电视剧、电影、歌曲、演唱会、公益广告等等)表现出来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如广播、电视台、网络、报纸)向人民群众传播,四是要通过以上途径使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容深入广大群众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并自觉践行。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大众化工作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工作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把最新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大众文化内容或大众娱乐的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儒学、道家、佛学精神在中国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普及宣传也就是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一个由精英儒学到大众儒学的重要转折过程,那就是宋明儒学的转化过程,宋明两代朝廷不仅通过国家机器将儒学经典纳入科举制度的内容,还大力在幼学的教育中普及儒家经典,用诗歌、三字经、声律启蒙等形式传播儒家核心价值理念。至今依然为人传诵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启蒙书籍既是学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也是传播儒家思想观念的重要著作。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等观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佛教文化的传播则另走蹊径,寺院通过编写劝人为善的故事书籍免费发放给“施主”或香客传播佛教的因果轮回等观念。道教一方面借助本土宗教的优势,同时也不忘记借助天国故事传播道教文化理念,而儒、释、道三家都通过世俗生活中各种仪式来强化其文化价值理念。如居民的丧葬习俗中既有僧侣念经做道场,也有敬天地、拜祖宗、拜鬼神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仪式,这些习俗流传到今。此外,以上三家的文化的价值观念也通过一些“勾栏瓦社”的文化娱乐方式(如平话,中国古代的平话小说充斥了大量的“三教”观念并通过平话这种文化形式传播给世人,这样即便不识字的人也能理解中国的文化理念并自觉践行)传播给世人并深入其内心深处。可见,中国传统道教、儒家、佛教的核心价值理念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也就是大众化,一方面在于把高深理论转化为普及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其选择了符合大众接受要求和接受心理的各种传播方式。

总结起来,一种思想理论的大众化就是其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适当的内容通过适当形式深入民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文化自觉的过程。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能够为人民群众接受并成为其文化自觉行为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采用广大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来传播这些经过转化的内容,如生动的故事、案例,优美的歌曲,健康向上的鼓人奋进的短句(格言箴言等),好看的断片等等,以此传播普及文化。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转化为大众文化的过程,进而通过大众文化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内心深处乃至灵魂深处的过程。

第二,要把握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编写适当的传播内容,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有针对性进行传播和普及。

事实证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受认同的程度以及认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对知识分子阶层应当注意把理论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灵活多样的文艺形式进行传播结合起来,使两者能够相互 促进能够在知识阶层的接受当中形成一种互相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情势。而对普通受众如农民群体、市民群体等等应当以大众文化的传播为主,即传播内容要通俗化、传播形式要便利,如主要应当通过歌曲、视频片断等等形式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新编故事、歌曲、电视剧等等。通过把握不同群体的文化与信息接受的特点,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群体有选择地制定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普及方案和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当然对于重要的群体如农民工人以及一般市民群体要花大力气、下狠工夫在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作出周密的安排与部署。

第三,要紧紧抓住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寓教于乐,让受众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念。

从受众的心理来看,要让接受一种文化理念的过程要成为一种快乐的过程、愉快的过程,为此,就应当把握好受众的审美情趣,自觉避免把传播普及活动搞成一种简单说教的过程。例如对于和谐发展理念如果用简单说教的方式显然不如用一种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电视短片进行传播的效果好。宣传爱国主义的精神通过说教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成龙的一首《国家》的MTV四处播放的效果。而对60年前历史的回顾和总结通过电视剧《解放》的播出则达到热潮。因此,一种好的传播作品决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一件艺术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普及工作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受众需求,抓住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选择适合的艺术形式文化形式(如视频短片,流行歌曲)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念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等等(例如通过美国大片《后天》的播放,人们就能自觉理解和接受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比进行一百场科学发展观的宣讲还要管用),使广大受众在享受艺术精品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愉快而自觉认同接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甚至深入其内心与灵魂成为个体价值追求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这种理念。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重庆正在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准确把握理论大众化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文化自觉活动。

第四,要把握好通俗化与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注意传播内容与形式的通俗化,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传播信息的准确以及不失真,要在传播内容的真实准确与通俗化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基本观念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免这样的现象:人们虽然通过文化传播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愉快的艺术享受,但是却可能会曲解甚至误解传播者所想传播的内容以及深层含义。要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搞好理论传播工作必须准确理解所要传播的内容的精神实质和真实内涵,同时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做到俗而不失其雅,通俗只是形式,其中包含的高深的内涵才是传播者的目的。也就是说通俗是外表,而高雅才是其真实的内涵和意义。

第五,在传播平台和载体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一切现代传播平台与载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

普通心理学论文例11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论文参考网。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完成大学生价值的升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民族体育的内容,对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各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活动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制约和影响,并被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它是由特定的地域的民族所创造出的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不同精神形态。(2)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纽带,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3)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4)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5)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给民族传统体育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也间接地反映时代的特点。

2、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养成科学合理文明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已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到资金、科研水平、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如专业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等多种方面的问题。如目前出版的学科专业教材还不是很丰富,而赵长征对全国不同地区共50所高校开展的9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针对从事教学的教师及所具备的场地、器材进行了调查统计, 发现部分高校只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课外活动中作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没有纳入教学内容。用于传统体育的教学经费只占3%左右。应该认识到,不论是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认识方面,还是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普及的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相当多的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对大学生在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增进身心健康以及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符合大学生纯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作为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有效地壮大学生体育锻炼队伍,扩大体育人口。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缺乏等问题,普及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跳绳、踢毽、拔河等,可大大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投入的负担,既经济又具有实效性。论文参考网。

学生阶段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人的协调、灵敏、柔韧和速度等身体素质正处在发展敏感期,只有相应地学习、训练多种技术,掌握各种技能,身体素质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的类型繁多,其中适合于学校开展的项目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技能。在学校体育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调的是人体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是衡量人的运动经历,而非是体育水平的标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运动技术加以较大程度地改变,摆脱了技术规范对人的制约,使人在活动过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畅。论文参考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终身进行民族文化规范教育的最好载体,各民族文化的规范要求凝聚在运动项目之中,被纳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成为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的一生,为其健康服务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能够终身得到教育。学生在掌握这些技术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之后,极易形成人的运动习惯,对终身健身活动很有帮助,便于人们向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化。学生步人社会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终身教育作用还将始终发挥它的效能。

4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措施和建议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珍品,是构成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在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对技术的掌握、规则的学习、理论的了解过程中,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包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成分的影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弘扬民族意识和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的是灌输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面向新世纪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身心俱健的合格大学生。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为此,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都需要重新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在普通高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的修养和思想道德的修养都很有益处。

4.2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普通高等学校

目前在不少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育专业课中,已经开设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传统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4.3 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支持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4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通过借鉴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知识基础上,将不断成熟的体育文化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伦理学、体育民族学、体育人文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方面的自然学科理论充实其中,不断地吸纳交叉学科的成熟理论知识,逐渐完善和充实学科体系。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依托的、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吸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来充实学校体育,必须选择代表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中民族体育的技术主干和框架,并以次建立起不同技术分枝,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要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服务。要健全学校体育文化,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人力资源。

5 结论

5.1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目前还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和师资培养的力度。

5.3 要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芦平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100

[2] 赵长征.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3] 赵玉娟.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73-175

[4] 黄银华.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54-157